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价值理论

企业价值理论

时间:2023-05-29 18:1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价值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价值理论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 理论 方法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战略目标来经营企业已广为流行,被公认为是21世纪企业的共同语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的兴起,企业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改制、企业并购、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企业价值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作为特定资产综合体在现实市场条件下的交换价值, 由企业获利能力所决定, 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获利能力价值和潜在获利机会价值之和。

企业价值理论的研究首先在国外出现,1930年,费雪出版了《利息理论》一书,标志着资本价值理论的形成。在这本书中他指出,在确定性情况下,一个投资项目的价值就是该项目未来产生的预期现金流按一定的风险利率折现后的现值,此理论为企业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提出了MM理论,该理论研究了企业价值与其资本结构的关系,并对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存在公司所得税状态下的企业估价模型,为现代企业估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学家对折现率认识不断加深,使得资产组合理论、资本市场理论有了飞跃的发展。其中,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揭示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人们更精确地估计企业资本化率扫清了障碍。从而使折现现金流量法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

1974年,为弥补现金流贴现法的不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耶斯提出了调整现值法(APV),与折现现金流量法相比,调整现值法是―个进步,它提高了价值评估的准确率,但运算过程过于琐碎和复杂,在实际运用上遇到很大困难。

197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迈尔斯教授提出,当投资对象是高度不确定的项目时,传统净现值理论低估了实际投资。迈尔斯认为高度不确定下的实物资源投资仍然拥有类似金融期权的特性,这使得金融期权定价技术可以被应用到实物资产投资领域,期权定价理论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991年,思特提出了经济附加值概念。经济附加值是指公司的资本收益和资本成本之差。该方法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为基础,曾成为欧美国家一些大型投资银行基本的价值分析工具之一。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因此其应用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国内关于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出现得较晚,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但大多是译著,且借鉴西方国家评估理论的居多。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

二、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及特点分析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者改善决策。基本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适应性与优缺点,主要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以达到价值评估的目的。

1.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按重置成本法计算的评估价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对于企业价值评估而言,采用成本加和法即由企业的全部资产的重置成本扣除各种贬值因素后的评估值的加和,具体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资产按重置成本法计算的评估价值加总求得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

成本法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其评估结果有较强的客观依据。一般情况下,在涉及一个仅进行投资或仅拥有不动产的控股企业,以及所评估企业的评估前提为非持续经营时,适宜用成本法。但运用成本法无法把握一个持续经营企业价值的整体性,也难衡量企业各个单项资产间的工艺匹配以及有机组合因素可能产生的整合效应或协同效应。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不宜单独运用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

2.收益法

收益法,也称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企业未来预期收益并折成现值,用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收益法以预期的收益和折现率为基础,对于目标企业来说,若目前的收益为正值,具有持续性,同时在收益期内折现率能够可靠地估计,则更适宜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企业、收益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以及风险问题难以合理衡量的私营企业则不适宜采用收益法评估。

3.市场法

市场法是指利用产权市场上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企业的交易及市场交易成交价作为参照,进行必要的差异调整,修正市场交易价格,从而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市场法主要有相关比率法、股票和债券价值法两种评价方法。

市场法的最大优点在于简单、直观、运用灵活。尤其是当目标公司未来的收益难以做出详尽的预测时,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显然受到限制,而市场法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评估对象和参考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不尽相同,要找到与评估对象绝对相同或者类似的可比企业难度较大;其次,对价值比率的调整是运用市场法极为关键的一步,需要评估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技术能力。

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实践应用及发展趋向

据统计,2008年~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企业价值评估中运用多种评估方法的比例逐年提升,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估的比例从2008年的63%上升到2010年的81%,上市公司重大重组事项最终评估结果采用成本法的比例三年平均为48%,采用收益法的比例三年平均为37%,采用市场法的比例三年平均为6%,采用综合方法的比例三年平均为9%。2010年,采用收益法的比例为52%,采用成本法的比例为41%,收益法使用比例首次超过了成本法。

1.收益法应用日趋广泛

收益法在全面反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优势,其通常可将影响企业价值的各项有形和无形因素综合考虑,得到对于企业价值相对全面的反映,并且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是从未来收益角度衡量置入资产价值,符合相关方的心理预期,容易为监管部门、投资者所接受。近年来,伴随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积累逐渐丰富,收益法应用的技术手段逐步完善,收益法广泛应用的条件已相对完善。

2.市场法运用前景广阔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使得市场法应用的外部条件不够成熟,在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方面应用比例仍然较低。但是在企业整体估值方面,市场法一直是国际上较为常用的的估值方法。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及其他产权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市场化交易数量的提升、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发展,市场法在中国的应用条件也将逐步成熟,加之专业机构的不断技术积累与实践探索,市场法的应用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3.成本法使用仍具优势

第2篇

经过20多年的理论发展和成功实践的验证,价值链管理思想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链管理就是将企业的业务过程描绘成一条链,就是说,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其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以形成整合了企业的供、产、销系统的“价值链”。价值链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各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业务流程)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真正按照“链”的特征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如珍珠项链般完整的价值链。价值链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信息软件与价值链管理的理想结合起来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由美国GarterGroupInc.咨询公司首先提出的。它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其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面向全球市场,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整合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务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上升为企业间的供应链的竞争,企业仅依靠自己的资源是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须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通过相互合作,以一个整合的集体力量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达到多方共赢。这与价值链管理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实际上ERP不仅仅是一种软件,也不仅仅是模仿手工业的作业,而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作为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的目的,主要是对企业资源在形成价值的链上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ERP实施的有效性与价值链管理的强化

实施ERP不仅使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在体制上得到了创新,而且在观念上也得到了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了价值链的周转

ERP实施后,最明显的效果是减少了原材料对资金的占用。有效实施ERP后的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库存信息,帮助物料部门制订合理的采购计划,改过去按计划生产和采购为按需求制订采购计划,降低了库存资金的占用,提高了库存资金周转的次数,节约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企业的价值,提高了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以优化提高价值链管理的效率

价值链管理与企业组织、结构是密切相关的,类似于人体与骨胳和神经反应系统的关系,实施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它旨在弥补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的不足,从整体上降低组织成本,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实现增值。ERP系统实施以后,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这样可以精减一些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环节,真正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

未实施ERP的企业信息流动的速度慢。利用ERP的分销清单和自动探索数据来源的原则能够同步计划整个生产流程,使生产和采购能及时交货、库存产品积压和库存资金占用太多等一系列问题就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ERP当中的销售定单管理还能为销售体系建立相应的服务策略。如果各销售点能通过查询存货、调拨等信息,并确认订单的可行性,那么销售商就能更快地向顾客推销产品。提高了企业针对价值链做出决策的及时性

在ERP系统中,可以灵活地按批次、系列号和版本号等管理物流过程。例如,通过ABC分析和严格的周期性盘点使库存保持准确无误。企业还可以运用自动数据采集功能捕获所有的物料处理信息,为企业迅速提供精确度更高的物流管理信息。ERP是在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市场的物料供应情况和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信息,最终确定物料的采购提前期、最佳订货批量和制品定额,使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清晰明了的计算机系统中充分展现出来,这好比决策者有了指挥军事行动的高分辨率地形图。ERP系统能以比人工管理高十倍以上的速度向管理者提供供给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等等情况,这将使企业的决策者拥有比非计算机管理的企业决策人更多的决策资源。

加强企业的价值管理职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价值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为计划管理。ERP是由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系统在计划管理上体现了强大的优势。首先,ERP实现了各种数据的集成,使得计划更具全面性。例如,在资金需求计划管理中,采购请求的产生代表了未来在某个时点潜在的资金需求,采购订单的建立代表了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其次,系统为计划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提供了持续监控的控制报告体系。由于价值是在业务处理中实时产生,这极大方便了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相关财务人员,从物料的采购开始,对价值的形成和偏离价值目标的差异进行日常的控制,并对产生的价值异常进行及时的纠正。

有利于形成企业价值增值链

企业单靠成本、生产率或生产规模的优势打价格战是不够的,要靠价值的优势打创新战,这才是企业竞争的真正出路,而ERP系统的实施为企业提供了分析增值过程的工具。例如在系统的销售模块中,每一张销售定单都伴随着一份清晰的单据流程。流程清楚地显示了每一笔销售业务从定单的创建、产品拣配、销售开发票、财务收款的整个过程。其中在拣配时,系统按照物料的标准价格结

转销售成本,在开票时系统自动按定单中的销售价格记账收入,每一笔销售业务为企业创造的边际利润一目了然。

此外,ERP的实施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价值管理平台,避免了旧有系统在价值管理中数据的多重性。

进一步明确企业员工的价值信息责任

高度集成的价值链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业务处理带来高效率,又可将管理中的种种缺陷暴露无疑。例如,一个信息源的错误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导致系统中相关的信息出错,甚至爆发“多米诺骨牌”效应。ERP系统的实施,将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贯彻到整个企业,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大大加强,企业经营目标更加明确,员工的参与感明显提高,建立起了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企业利用价值链管理就是整合把各个环节,从整体上增加企业的价值,价值链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机制、观念和技术相互融合渐进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价值链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证,其中ERP的实施与企业价值链管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与组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王东迪.ERP原理应用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第3篇

现用某厂磨具制造的实例来探讨其方法及应用。

1.1对象选择该厂生产的砂轮磨具为轴承磨加工的主要工具,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砂轮烧结后废品率高达30%以上,有时甚至整批报废。推迟对用户的供货时间,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因砂轮制品规格繁多,我们选择Gz100#ZR100×40×20的砂轮为代表规格作为价值工程应用的对象。我们已经知道价值工程基本原理数学公式是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提高产品价值的基本途径就是:(1)功能不变,降低产品成本;(2)成本不变,提高产品的功能;(3)功能和成本都改变,但需达到最佳的比例获得满意价值。如果某一产品是由多道工序组成,那就要细致分析每道工序的价值系数,这也意味着必须分析每道工序的功能和成本状况,综合求得最佳价值,满足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为达到功能和成本的平衡,假设价值系数V趋近1为宜,则V>1很多就说明功能过剩或有多余的功能可以改进;如果V<1很多,则意味着为实现该功能花费的成本太大,应该改进工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1.2功能分析把每道工序的功能用F1、F2…Fi表示,并就其重要性进行循环比较,重要的一方记1分,次要的一方得0分,然后用总分除,求得各工序的评价系数,如表1。

1.3成本分析每道工序的成本用C1、C2…Ci表示,根据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方法,对产品的工序成本进行计算得出各工序成本系数表:成本系数=工序成本/总成本。如表2。因产品在烧制后报废,砂轮便无法再利用,欲交货100件该产品的成品,则需投入100/(1-0.35)=154件毛坯才行,使该产品的制造成本增加了54%。废品率造成成本的增加,往往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容易忽视的一个大问题,例如产品成品废品率50%,成本就要增加1倍即100%。

1.4对象的价值系数V分析每道工序的价值系数对应表示为V1、V2…Vi,应用基本原理公式计算如表3。依据价值工程原理公式可以判断,工序7的价值系数远小于1,这就是我们要重点改进的项目,将其列为价值工程活动的主要目标。

1.5收集资料信息针对已经确定的目标,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座谈,同时派员实地考察相关企业的加工方式,获得如下信息。(1)现工序设备为箱式电阻炉,与先进厂家的隧道窑炉有明显差别。(2)现工序沿袭传统的将产品装入圆形陶瓷坛子,之后灌满沙子的方法,能有效避免变形但炉内空间被辅助材料占用太多。(3)根据热利用理论:热有三种方式传递,即直接的热源辐射、物体间的传导、空气的对流。填沙装坛烧制对三种传热都有严重阻碍,热利用很低。(4)炉内空间被耐火坛和填充沙占用后死角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5)考察发现用挡砖遮蔽炉两侧发热体,产品分层摆放,质量稳定且效率高。

1.6改进方案为满足装炉工序保证热源充分利用的功能,根据上述分析制定三种方案,多次实验验证,取得数据并进行使用评价。如表4。

1.7成果评价方案实施后,适用于该方案的制品以年产量12000kg砂轮计算:(1)废品率由35%降低到3%,产品废品损失直接减少了55750元。(2)砂轮的实际成本由13.8元降低到9.15元,单件成本降低约50%实现了扭亏为盈。(3)节约电耗。年节约电(kW•h)=受益产量×(原耗电/kg-现耗电/kg)=12000kg×(67×21h/100kg-67kW×17h/250kg)=70440kW•h年节约金额约70000元,电利用率提高约2.5倍(4)生产效率提高2.5倍,有效保证了工期。(5)工时费用、辅助材料费用等也大大降低。

2结论

第4篇

价值链理论(迈克尔·波特,1985)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体现最多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行业价值链,即企业间的价值链;而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也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整个市场或者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道出了竞争优势产生的原因。

二、我国煤炭企业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煤炭企业现状

煤炭是“工业粮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实体经济的萎缩和信息产业的兴起,煤炭行业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然而自从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实业的兴起,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力能源和稀缺资源被重新重视。

1.煤炭行业的战略分布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我国缺油富煤的能源赋存特点使得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地位,因此2001年以来中央逐步重新重视煤炭工业,根据2009年2月5日闭幕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精神,国家能源局2009年给煤炭工业定的调子如下:“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炭工业必须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抓好安全生产,促进煤炭运输新通道建设。”这符合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央一直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战略,把这条放在2009年国家能源局做好工作的第二条,反映了煤炭工业的地位。

2.处于市场波浪间的煤炭企业

众所周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巨大,1998-2000年我国煤炭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既有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历史包袱的因素,也有煤炭企业自身经营机制落后难以应付市场变化的原因。随着2000开始的经济复苏,以及煤炭行业通过关停并转进行的重组,煤炭市场逐渐回暖,企业经济效益开始上升,但是由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煤炭需求激增,价格飞涨,到了2008年8月份达到高峰,此时焦煤已经突破2000元一吨的关口。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蔓延,从2008年10月份开始煤炭行业进入了振荡期,到2011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对住房、汽车行业的严格调控,相关产业萎缩带来煤炭需求急剧下降,煤价开始急剧下跌,煤炭开始在港口积压,部分煤炭企业开始降薪或限产。

(二)我国煤炭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2008年这段时间,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对能源需求的激增刺激了煤炭需求逐年增长,煤炭全行业经济效益也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大好形势”掩盖了煤炭行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直到2008年末西方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副作用显现。

1.市场体制遗留的问题

首先是行业内部的市场化与行业外部非市场化的矛盾,这严重制约着煤炭价格形成和煤炭产业链延伸;其次是煤炭企业包袱沉重,一方面安全和环境支出庞大,另一方面其他不合理税负较多,如增值税抵扣较少和铁路建设基金;再次则是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公平竞争,大中型企业在环境、安全以及员工福利保险上有必要的投入,同时还要执行国家政策而放弃一定的收益,而小煤矿由于监管不到位或者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根本不负担相关成本,频发的安全事故和劳动纠纷就说明了问题。

2.产业链延伸存在的问题

在资金支持方面,下游产业要达到一定的竞争力,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其次是技术和人才瓶颈问题,核心技术不在煤炭企业自己手中,都是受制于人的因素;再次是经营风险问题,作为行业进入者,对新行业的研判和竞争者态势把握不准。这些问题其实有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多数煤炭企业高层不愿意失去控制权而与其他行业巨头合作,自行进行产业链延伸。

3.煤炭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观念粗放的问题,“小煤窑”式的生产观念和“矿务局”式的管理观念仍然在部分领导和大部分员工心目中,比如煤炭企业“吃肥留瘦”的资源观,“能用就行”的技术观,“领导说了算”的决策观,“部门利益至上”的组织观等等;其次是生产和管理的效率低下,比如资源浪费严重,技术升级缓慢,安全与环境问题突出,企业管理部门膨胀等等;再次是煤炭企业大集团已经组建或者正在组建,但是由于重组多出于行政命令,组建后的集团面临整合的问题也是无法忽视的,不少煤炭企业虽然组成集团,但仍然采取“分灶吃饭”的半独立格局。

4.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属于采掘业,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比较大,虽然不如一些行业直接和明显,但是采空区、塌陷区以及矸石堆积等生产作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或者煤炭运输、就地转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如产业链延伸到下游发电或者电解铝行业,因此造成的“三废”问题,会在特定的区域形成环境热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大部分煤炭生产基地在西部,而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又是特别脆弱,加之当地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因此这些地方的资源开采、环境保护和民生问题交织在一起,在网络发达舆论自由的当下,特别容易成为社会热点。

对于上述问题,问题一属于宏观层面问题,煤炭企业除了呼吁基本上无能为力,需要国家决策部门来协调;问题二属于中观层面问题,煤炭企业需要做出自身的努力乃至妥协;问题三纯属于企业管理层面的微观问题,煤炭企业完全可以自我掌控,而问题四则纯属一种外部性。因此如果要做到产业升级,必须在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上下功夫,而价值链理论正好在这两个方面对我们有所启示,通过这本书,本人认为煤炭的主业重点在成本领先,而非煤产业重点是差异化,二者的核心是价值链。

三、煤炭产业价值链的优化与建设

煤炭具有两种特性:作为一种能源,具有稀缺性,同时它又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因此附加值较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如2001-2008年,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带动下,其稀缺性表现明显,反映在价格上就是一路冲高;但是如果进入衰退期,附加值低的特性就会表现出来,因为需求降低使得其稀缺性大大减弱,如同1998-2000年以及2008年10月份以后的情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党和国家的总体经济战略,刚刚结束的十重申了这一点,作为基础工业的煤炭采掘业,必须根据这一部署做出战略调整,在微观层面就是对现有的价值链进行优化,而同时建设新的价值链。

(一)产业间的价值链优化

当前,煤炭企业已经普遍接受了价值链延长的理念,也都开始进行操作,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发展下游的电力和高耗能产业,属于水平多元化;一种是发展铁路、机械和港口等煤炭的服务行业,属于同心多元化。价值链的延长可以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抵消稀缺性减弱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能够降低企业集团内部的成本。

但是,煤炭企业面临上文提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如何价值链延长的问题则是需要探讨的,根据本书波特的理论,相关行业中有一些领先者,煤炭企业自身是否具备进攻领先者的条件,由于我国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壁垒很严重,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而煤炭企业自己作为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必然要遇到上文提到的三个问题,因此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失败。所以,国内在价值链延长的欧洲模式(鲁尔集团)与主业突出的美国模式(皮博迪能源)中一直存在争议。我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欧洲和美国不同,欧洲的煤炭资源开采时间长逐渐面临枯竭,其能源已经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能源以煤炭为主;美国煤炭资源丰富,私人资本的市场竞争充分,市场集中度很高,而我国由于体制问题,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数量众多,以国有资本的比例比较大。因此我们国家的煤炭企业不能纯走欧洲模式,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非煤产业,会削弱主业的竞争力;也不能纯走美国模式,专一经营煤炭,这样无助于解决经营风险、产业结构以及环境问题。

要解决我国现阶段价值链延长的问题,就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吸取美国模式的经验,突出主业,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增加煤炭行业的集中度,通过规模经济达到成本领先,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在省级起步,今后可以跨区域操作;其二,吸取欧洲模式的经验,根据自身条件延长煤炭产业链,并根据区位和煤种特点进行差异化。

对于产业价值链延长,鉴于煤炭企业跨行业经营的弱势,除了少数巨无霸企业,多数煤炭企业很难成为该行业市场领先者的对手,要获取经济效益,则应转变思维方式,用现代化的专业协作思想替代传统的“控制权”思想,控制权固然是重要,但是更应该看重实际的经济效益,主动与下游产业的领先者形成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如淮南煤业与宝钢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初级形式的卡特尔。

(二)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

根据波特论述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关系,即企业内部价值链问题,这其实对煤炭企业来说,重要程度超过了行业间价值链,因为哲学认为,内因才是决定因素,煤炭企业的很多教训,归根结底是自身的问题。前文已论述,煤炭企业的管理观念总体上比较落后,特别是2001-2008年的繁荣阶段,反而迟滞了企业的改革,现在的经济衰退很可能又要变成一次改革的契机。

虽然很多煤炭企业通过信息化进行了所谓的业务流程再造(BPR),但是并不十分彻底,主要体现为对资源管理和技术升级的缺失。因为按照波特的理论,价值链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从资源的购买开始就已经开始了价值活动,而对于资源企业这又十分重要,因为资源是天然的所以没有产品设计阶段,因此资源管理对于资源的优化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传统上开采的“吃肥留瘦”则是极大浪费和短视的,同时资源的品质和赋存特点决定了以后的生产和销售,因此从这一点上国内煤炭企业做得还不够。对于技术升级,国内许多企业重视不够,总是认为能出煤够用就可以,但是如果系统考虑资源、环境和安全等诸多问题,新技术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推出,环保和安全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这是一个长远课题,煤炭企业必须重视,早一点着手,就会在将来煤炭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变煤炭企业“傻大黑粗,污染危险”的恶劣形象方面占得先机。

值得一提的是煤炭企业的治理结构,离国资委推广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还有距离。从领导班子看,煤炭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突出表现在董事长、董事和总经理之间的权责划分上,由于我国缺乏职业经理人队伍,所以主要领导层还是采用层层提拔任命机制,专业委员会的建设也比较落后,这些都是今后亟待规范和进行改革的重点;从企业集团角度看,重组后的煤炭企业仍然以“分灶吃饭”为主,可以说是“大矿务局套小矿务局”,具体企业职能组织机构也很难符合企业的价值链进程,亟待进行优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上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这与整个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改革是配套的,直接持股,公开招聘,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是发展方向,同时应该根据煤炭企业的价值链来进行组织设计,增加必要的部门,裁减多余的部门,这样才能把企业内部的事情做好。

(三)环境价值链的建设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以来,中央就特别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这是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目前经济处速发展阶段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体现,党的十特别提出“美丽中国”的愿景,给整个煤炭行业出了一道现实的课题。

环境价值链的建设,首先是思想的准备,煤炭企业应该扭转过去“大干快上多出煤”的粗放经营模式,这一方面是优化内部价值链的需要,同时也是节能减排应对国际气候压力的战略需要;其次是资金上的准备,过去近10年的高速发展,使得煤炭企业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在维持必要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企业有实力进行环保投入;最后是技术上的准备,煤炭科研应该加大对环境科学和工程投入力度,特别是向欧洲老矿山环境改造经验学习,积极引进其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经验。

有了这些条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外部行业价值链和内部管理价值链之外,建立起追求社会效益的环境价值链,煤炭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之外,也很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两种责任的结合将新型和谐型矿山企业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

第5篇

人力资源的价值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学者们所着重的重大课题。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人力资源价值的最早源于威廉·配弟( Sir William Petty)的《算术》,他在该著作中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源的价值。此后,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深远价值的,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工资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价值理论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劳动价值论等。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理论而出现,学者们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人力资源的价值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已是一个乃至一个国家的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100多年来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在于它仰仗贝尔实验室的近5万名家;微软公司股票面值仅0.L美分,市价却高达100美元,它从现行资产负债表上看不过是个小公司,但其最大的资产是其拥有的高技术人才。另外,世界银行一个国家的财富,是从人力资源、产出资产、资源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计算,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4%、16%和20%。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学者们在着力研究人力资源价值的过程中,也采用各种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如配第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法尔(William Farr)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则采用“现值收入法”,维特斯坦则把生产成本与现值收入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终身收入和终身成本两个方面了人力资源的价值。目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已形成不同的计量模式,不同模式下又有不同的具体计量方法。但是,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至今仍没有作为企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企业信息一起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其原因何在?如果企业需要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应如何计量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披露与其他信息披露有何不同?本文试回答这些,以供。

二、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理论基础:企业所有权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它的价值以及目前的使用状况等信息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的亨德里克斯(James A.Hendricks) 1976年的一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的报表中增加有关人力资源信息的项目,将会对股票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我们在1998年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进行的调查分析表明,90.00%的机构投资者和77.27%的个人投资者表示,他们作出投资决策时需要人力资源信息。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但它至今尚未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很多学者认为是由于人力资源价值难以计量所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待于商榷。人力资源价值难以计量,主要是针对货币计量来说的。货币计量只是资产计量的一种方法而非唯一的方法,非货币计量曾作为一种重要的计量方法在人类计量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另外,现在的信息使用者能够接受的不仅仅是用货币单位计量的信息,非货币单位计量的信息甚至用文字说明的信息,他们同样能够接受。在我们看来,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之所以尚未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其原因在于它缺乏相应的企业所有权理论的支持。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以劳动、资本、土地等为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它假定市场是组织分工。配置资源唯一重要的机制,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价格信号,一方面反映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导资源流向,调节着供求关系,决定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作为企业生产者,他们的基本考虑是把有限的收入合理地分配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使利润最大化”的黑箱,是一个生产实体,其研究重点在于价格及其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至于企业所有权及其结构,它并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因为新古典经济学一向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在这种理论下,人力资源价值信息不可能作为企业的重要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众所周知,企业中的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如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者投入的,则投资者拥有企业相应的权益要求权;如果企业的资产是向债权人借入的,则债权人也就拥有企业相应的权益要求权,只不过投资者的权益要求权与债权人的权益要求权有所不同而已;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增加了资产,则相应地增加了投资者的权益要求权。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认为人力资源所有者是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之一,这样,人力资源虽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并不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企业能够拥有的只是企业用工资所购买的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劳动。也就是说,企业所购买的只是部分人力资源价值,工资便是企业购买这部分人力资源价值的成本。如果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那么它披露的将是人力资源的整个价值,这必然会导致企业部分人力资源没有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因此,即使学者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要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将人力资源所有者作为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之一,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就不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

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它与其它市场契约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企业契约包括了人力资本的参与,它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作为签约人的企业参与者,首先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产权,没有产权的人是无权签约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拥有对所投入的物质财产的所有权,而工人等则对自己的人力资源拥有财产所有机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不同财产所有者就拥有不同的企业所有权。这样,企业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如果企业的总收入为X,应该支付给工人的合同工资为w,企业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包括本金和利息)为r;如果企业处于“x≥w+r”的状态,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企业处于“w≤x<r+w”的状态,债权人是企业的所有者;如果企业处于“X<w”的状态,工人是企业的所有者。这表明,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所有者不仅拥有其自己的人力资源的财产所有权,也拥有其参与签约的企业的所有权。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它就有了相对应的权益要求权,这才使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成为可能。

在现代企业理论下,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信息不仅仅只具有可行性,它将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l)人力资源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为企业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信息的目的在于向利益相关者传达企业资产和权益的结构以及企业资产的运用状况等信息,以利于利益相关者据此分享企业利益并作出是否继续参与企业契约以及如何参与企业契约的决策;(2)人力资源价值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虽然同样的财产所有权可能形成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不同的财产所有权更可能形成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但投入企业的资产价值仍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在企业参与者之间进行安排的重要基础。可见,现代企业理论不仅为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提供理论基础,使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成为可能,而且也要求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

三、契约性质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企业认为,企业是一种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非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实物资源和财务资源(合称为“物质资源”),而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则来源于人力资源。在企业契约中,同样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可能享有不同的企业剩余索取权,但企业契约中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同样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所不同的话,这种不同就是它们所凝结的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同,它们的资源稀缺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它们的价格不同。这说明企业资产的计量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是没有联系的,企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计量应该遵循同样的计量规则。

根据现有成果,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个人价值模型和群体价值模型。个人价值模型主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应先计量企业每个人的人力资源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总计,从而得出企业所有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依据在于企业的许多决策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经营成果的好坏与一些个人的经营水平和领导能力有直接关系,人员的投资和管理也是以个人为基础的,如对具体某个人的招聘。培训、安排等费用的发生;群体价值模型则主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应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进行计量,它并不是企业单个人力资源价值的简单加总,其依据在于人力资源价值是指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个人作为组织成员

之一,离开了组织就无法衡量他的价值。显然,群体价值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考虑要比个人价值模型全面,因为事实上企业整体人力资源价值往往并不等于单个人力资源价值之和,因为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往往会产生“1十1>2”或“1+1<2”的效应。但是,群体价值模型并不符合现行企业物质资源的计量规则。当然,企业拥有不同的物质资源,也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应,但物质资源的计量并不考虑这种效应,而只是以单个资产的价值为基础,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效应已经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一部分通过损益表进行了披露,如果再次考虑这种效应,显然是对这种效应的重复计量。根据这一计量规则,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虽然不是单个人力资源价值的简单加总,但它的价值计量应采用个人价值模型进行计量,群体价值模型与个人价值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之差则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一部分,分期地反映在各生产经营期间的经营成果之中。

然而,个人价值模型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随机报酬法”和“内部竞价法”等四种。“未来工资折观调整法”将职工未来工资(一般为未来5年的工资)折现值总额乘以反映本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差别的效率系数,作为人力资源的价炒。“未来收入折现法”以职工今后工作年限内工资收人的现值总额为基础,并考虑死亡概率来人力资源价值。“随机报酬法”认为,职工对企业的价值是与他预期所处的职位或服务状态(service states)相联系的,而职工在未来时期所处的服务状态,是一个随机过程,人力资源价值应为职工在特定时期内处在木同服务状态时所获得的期望价值的现值。其中,每一服务状态的货币表现可以用服务的数量(如销售量)乘以价格来确定(价格一一数量法,Price-Quantity Method),也可根据职工未来可提供的收益进行确定。“内部竞价法”认为,在一个组织中,只有那些稀有的人力资源才具有价值,是各部门竞相争用的对象,这些人力资源的价值,可由各部门或各利润中心的经理通过投标竞价来确定,其中最高的竞价即为该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内部竞价法以以下假设为基础:(1)企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中心;(2)至少有两个投资中心试图获得同一位或同一群员工;(3)各投资中心已有规定的预期投资报酬率;(4)各投资中心均将提高预期投资报酬率作为其重要的奋斗目标;(5)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时,非人力资源按其现时价值计价。

从计量思路上考察,个人价值模型下的四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未来收入为基础来确定人力资源的价值,包括“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和“随机报酬法”;一类是以人力资源的交易价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内部竞价法”就属于这种计量思路。无论是“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中的“未来工资”。“未来收入折现法”中的“未来收入”,还是“随机报酬法”中的“报酬”,它们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将人力资源投入到企业之后所获得的投资报酬。显然,从投资报酬来推算投资成本是不合理的。因为同样的资本投资于不同时期不同企业,可能产生不同的投资报酬,实际上,投资报酬不仅与投资成本,还与企业经营成果相关,而企业经营成果则与企业所处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相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企业资产的价值在于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由于未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并且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恰当地被区分其分别是由哪些资产带来的,因而用未来经济利益来计量企业资产的价值,往往不具有可验证性,故企业对资产的计量并不以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的经济利益为依据。为了保证企业信息的可靠性,企业对资产价值进行计量时,一般将资产的交易价格作为资产价值,即使资产的价值在企业持有的时间内发生变化,但资产的计量价值并不随着变化,这也是现行遵循“成本原则”的原因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运用“内部竞价法”对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比其他方法更能符合现行企业资产计量的规则。但是,“内部竞价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交易是在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的。按照现代企业契约理论,人力资源的交易是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将企业契约签订过程中签约双方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谈判认定价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如果双方无法取得比较一致的价格而又希望能够签订契约,这时往往需要聘请第三方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则评估价即成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当然,第三方评估价格也应是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因而它实际上也就成为双方谈判认定的价格。无论是双方协商一致的价格,还是第三方评估的价格,它都是以形成状态下的人力资源所支付的社会平均成本为依据,在考虑供求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四、企业人力资源产权特性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披露

企业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从表面上看,披露应该是非常简单的,无非是把计量出来的信息向信息使用者进行传达。实际上,披露不仅仅是把经过计量的信息传达给使用者,而且要把相关的信息同时传达给使用者,因为仅仅经过计量的信息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状况。比如,企业对长期投资信息披露,不仅要区分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联营投资分别进行披露,而且还要分别披露与这三类投资相关的信息。与股票投资相关的信息主要有被投资单位、股数、持股比例、各投资金额和期末市价;与债券投资相关的信息则主要有债券种类、到期日。面值、年利率、各投资金额和累计应计利息等。根据这些相关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长期投资的价值和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比较客观完整的结论。企业在披露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时也应披露与人力资源的价值和质量紧密相关的信息。至于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哪些,则与人力资源的产权特性紧密相关。

第6篇

我国保险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探索由“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小损失”逐步向“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不断过渡,而就其他企业而言,最初的价值创造则是与风险管理息息相关的,因为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风险成本最小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险企业借鉴其他行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并针对自身的特殊性,制定出既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又实现对保单持有人利益的兼顾,本质上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对立的,但是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可以实现两者关系的相互磨合,保险企业价值创造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均衡发展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应把握好价值创造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以保险企业价值创造作为风险管理的落脚点及最终目标。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保险企业价值创造的体现

(一)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保险企业面临的风险危机主要来自客户资源流失、销售渠道变窄、业务量下降,营销人员及中介机构的缩减、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等多方面,而这些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必定致使保险企业声誉严重下降,对于保险产品的销售变得尤为艰难,这样企业的现金流量难以稳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企业价值创造更是无从谈起。而在风险管理视角下,保险企业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具有预见性,能提前做出危机处理的各项决策并切实执行,很大程度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使得保险企业价值创造得以实现。

(二)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

保险企业具备风险管理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将企业的各项风险控制合理范围内,这样对于企业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对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和企业偿付能力较弱等财务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时,要将内外部融资比例予以协调,尽可能为企业新项目的投资争取较为低廉的资金成本。在进行新项目融资时,若能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科学估计,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对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任程度和信心会不断增大,才会增大对企业的资金投入,那么内部现金流必然大于外部融资,这样新项目的融资成本则更加稳定,保险企业才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财务状况也更加良好。

(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降低企业非系统风险

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涉及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个层面,对于非系统风险而言,其主要涵盖承保风险与操作风险两个方面。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对于非系统风险能在风险评估、流程控制、组合管理等多种策略的执行下予以防控,只要保险企业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非系统风险加以防范控制,定能减少其发生频率,降低保险企业的资金损失,对于企业价值创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抵御企业的系统风险

从传统的风险管理来看,保险企业发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以往对保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时,较少涉及系统风险的防范,企业管理者也没有对系统风险予以重视。但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保险企业风险特征也不断变化,保险企业与金融中介的密切相关使得保险企业的混业趋势越发明显,这会造成分业监管体制的不作为,企业系统风险加大。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保险企业能提前做出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系统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及时发现和抵御企业的系统风险,构建企业安全网,不断增加保险企业价值。

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探索保险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保险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

新时期保险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存在着密切联系,其资本的优化配置,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及价值创造能力。首先对保险企业的资本总量进行分析,留存风险资本与转移风险资本成为新型保险企业的主要资本构成。通过分析可知:PC+OC=f(RR)+f(TR)。其中PC代表实收资本;OC代表表外资本;f(RR)代表留存风险资本;f(TR)代表转移风险成本。从上述公式可知,保险企业要对留存风险及转移风险特别关注,在全面风险管理下,以恰当的债务比率优化资本配置,实现资本成本的降低,进而不断提升保险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二)提升保险企业战略决策科学性

现阶段,风险管理及动态战略管理为保险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保证。风险管理与保险企业的税收相结合,能实现税收节约,为保险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更大的空间。从图1来看,A、B分别代表保险企业形式好与差的情况下的两种税前收入,因企业发展趋势好坏难以确定,故取中间C点,作为企业预期收入,那么CD之间的差额就是风险管理下实现税收的减少额,可见风险管理对于保险企业成本的节约提供了很大空间。加之动态管理战略的实施,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动态模拟测试,根据企业特征,对单个风险或多个风险对价值创造的影响进行分析,实现各类风险的有效整合,并分析个别风险的传递性影响,可以及时做出资本调整,如减少定期寿险的资本配置等,对于股东价值提高可能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因此风险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结合,对保险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优化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与监督

传统的保险企业对于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当前阶段,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然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和员工信心提升不可或缺的手段。完善风险管理并实施有效监督,成为保险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重点。建立明晰、高效的监管机制,能使保险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结构更具完善性。此外,完善的风险管理与监督能力,可以使股东、保单持有人、各类机构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获得较好预期,使得保险企业对外交流有效性大大增强,进而保证企业最佳的资本水平,增加股东价值,为企业整体的价值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四)降低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

保险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保险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主要是指通过对风险的整合实现风险范围内的经济效益。如运用风险组合、风险转移等方式。风险整合还可以帮助保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水平可以形成产品价格优势,使客户真正从中受益,提升客户的忠实度。如设计多层次、多年期的保险产品。同时,通过对风险整合的详细分析,有助于保险企业对风险的把握能力,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的有效性。而风险管理中的相对成本优势主要是指该优势有利于管理成本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成本计划的有效性,有利于保险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如开发多年期的非寿险风险管理产品,可以帮助保险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稳定收入。

四、结束语

第7篇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value chain theo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ommon defects in the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chain and cost control. Finally,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of value chain theory to constriction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is analyzed.

关键词: 价值链;成本管理

Key words: value chain;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0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加快发展,在这样的情势下,人们对于经济活动规律的理解、经济运作的方式、企业组织的管理理念等都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和转型,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管理的价值及其数字载体,在价值链的每个增值环节上设置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上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科学的进行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施工企业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在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的大前提下,通过成本控制实现价值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必行之路。价值链理论是关于成本管理的科学、高效理论,是先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之一,对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是指在生产、供应、销售与市场活动中,这些具有紧密联系的链式活动能够创造出有形或者无形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创造是一个链式的、动态的过程,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这些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而每一项活动都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如在产品销售后对顾客的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价值链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外部活动,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各项活动之间的价值链关系,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是由企业内部各个单元连结而成的,而价值链上的每一项活动都对实现企业利润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自身内部整个价值链的竞争。

2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缺陷

2.1 成本管理体制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有显著的提高,有些大型的建筑企业设立了较好的成本控制制度,并且具有相应的人员资质管理方案。但是在这些成果背后,是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落实到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体系,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重视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性成本管理人员。建筑工程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缺乏对所有环节的成本管理,一些项目重形式、轻内容,成本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

2.2 全程管理的缺漏 目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管理范围狭窄的问题,在财务成本这一环节上给予充分重视,但是对建筑工程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与市场活动这些环节上,并没有对成本进行系统和规范的管理,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计划,对成本的管理往往只是施工全程的核算,而不是各个环节单独的成本核算。企业各个部门与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脱节,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成因缺乏科学分析,各个环节的成本之间的联系不明确,导致成本控制的效率低下。

3 价值链与成本控制分析

价值链是一系列活动的连结,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企业成本有着重要影响,价值链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各种活动交互相错所形成的集合体,在最初只是单个企业内部生产、销售、发送和售后等活动的集合,再发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范围更大的制造、组装、分销等过程,最后价值链不断的向网链的形式发展,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活动也不断的扩充价值链的范围。价值链对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在各个环节付出成本,其目的在于获得利润,而过去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一味强调节约成本,并没有从创造出更多新的价值的角度进行思考。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同时做出创造新的价值的决策,这就需要将整个成本控制扩展到整个价值链活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活动中实现成本控制和利润最大化,可以从企业内部、战略性成本两方面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建筑工程内部价值链分析,对建筑工程内部的各个施工环节的价值做出准确评估,对单项价值的成本进行分析,对这些成本的生成原因进行分析,再找出这些成本发生的联系,以及各个施工环节之间是否存在不协调因素,评估各个环节的成本投入效果,主要从顾客反映进行观察。对各个环节的成本投入进行改造,协调成本投入比例,削减非必要的成本投入,加大对能创造出顾客满意度高的环节的成本投入。

战略性成本分析,建筑工程企业应当将自身的价值链与客户、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重新调整自身的价值链活动环节,确定新的成本投入与控制方案。如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中,建筑工程企业必然会审视自己的成本构成,与对方相比较,在某个施工环节上存在着成本浪费或成本收益比例不合理的情况,剔除不具有成本优势的环节进行外包,或者对该环节进行改革,优化成本结构,进行成本控制。

4 价值链理论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4.1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与施工管理 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是为了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首先应该借助价值链理论对企业进行内部成本控制。首先,建筑工程企业应该明晰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进行成本控制。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寻求企业内部成本最优化的结构,培养能够长期降低成本的能力。其次,应该构建合理的成本控制机构,对过去成本管理人员受双重领导的局面进行改革,落实权责利相一致的措施。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不应该由单一的管理人员进行,而应该吸收内部价值链系统中各个活动的相关人员,在满足专业化管理的同时进行民主化管理。最后,应该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具体包括加强施工准备阶段、机械设备采购阶段、施工阶段、竣工交验阶段等系列活动的成本管理,对各个阶段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规划,实行成本管理与人员工资绩效挂钩的制度,更科学有效的节约成本。

4.2 基于价值链的全面管理 我国对于各行各业的成本管理手段与方式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形式,重视对施工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但是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只是价值链中的一环,如果整个价值链中的各个部分得不到优化,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就难以得到突破,目前建筑工程企业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性价值链分析,已经充分认识到企业不应该局限于内部的生产成本控制,还应该重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将价值链与企业全部作业过程的成本管理相联结。由于建筑工程行业是一个许多行业进行组合而形成的混合体,各个行业共同构成建筑工程企业的外部价值链,一个企业必须在某些业务上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因此建筑工程企业不能再局限于自身的成本管理范围之内,从价值链网络中寻求成本控制的机会,建筑工程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应该尽可能的建立合作关系,减少对立的情况,建立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合作共赢的长期经济联盟。并且将供应商与顾客纳入成本管理中,在价值链网络中剔除非必要性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3 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 合理的分配各项业务流程中的费用,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建筑工程企业中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价值评析,对不增值的、不必要的成本进行筛除,使企业业务形成一个合理的新流程。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还要对企业人员和资金进行重新分配,对业务流程进行不断的更新,使之与整个价值链网络相适应。首先要对现有流程进行评估,认清其绩效与缺失,对症下药进行改善,简化现有流程的程序,提升流程效率。其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利润最大化为指导理念,对流程进行技术重组、结构重组和文化重组。

5 结语

建筑工程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成本管理又是建筑工程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基于价值链的理论,构建科学的成本管理方式,对建筑工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贺建中.以提高物流绩效提升竞争优势[J].中国质量,

2007,8.

第8篇

【关键词】EVA VBM 财务目标

随着有效市场理论、资本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的日臻完善,以及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战略理论和财务理论的相互融合,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依赖深重的现实,迫使管理正在发生一场革命,紧紧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使企业管理进入到以价值为基础,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vbm)阶段。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但它仍有如下重大缺陷: 未突出强调所有者的利益; 企业价值难以具体地估量,可操作性不强;没有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企业价值的计量模式目前有多种方法,其中股票市价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最为流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三大途径,加权资本成本最小化、资金运作最优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从理财的理论角度上而言,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有效预测与控制,即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但是这些方法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Pablo Fernández1在“EVA and Cash value added do NOT measure shareholder value creation”一文中认为增加企业价值的政策可能不是有效的,因为EVA可能因为以下几个原因提高:

a: NOPAT(税后净营业利润)的提高。NOPAT的提高可能导致现金流和公司价值的降低。举个例子,当折旧减少的时候;

b: 资本成本的降低。举个例子,当利息率或者市场溢价降低,资本成本就可能下降。而市场溢价和利息率的降低与管理绩效无关;

c: 资产价值下降或者投资项目盈利期间延迟。

除计量方面的缺陷之外,Micheal C. Jensen在“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中说明价值最大化并没有讲述如何创造一个卓越的视野或者战略,也没有告诉雇员或者管理者如何找到或者建立创造力或努力来创造价值。价值最大化只是告诉他们我们将如何衡量他们成功的活动。

确实,优化价值最大化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如果我们忽略或者没有平等对待任一位重要的非股东的利益相关者,那么不可能最大化企业的长期市场价值。没有与顾客,雇员,金融支持者,供应商,法规制定者和社团的良好关系,我们不能创造价值。但是必须说我们可以使用价值标准来选择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作为组织目标,创造价值比价值最大化更容易被接受。因为作为组织目标来说,价值最大化不能发掘员工和管理者的激情和精力去创造价值。鉴于这点,管理者,精力和其他人用来评价组织成功或者失败的平衡积分卡在长期市场价值中必须改变,由企业视野,战略,战术这些来补充,他们能统一组织中的参与者为努力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导者而奋斗。

VBM((Ameels et al. 2002))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衡量鼓励并且支持对企业价值有直接增加作用的活动。因此VBM的根本方面是分析哪里如何已经创造价值,确定财富创造的新源泉,避免那些不增加甚至是破坏企业价值的活动。总的说来是事前和事后绩效分析的工具。因为这个,VBM看起来是企业决策的有利的指导工具。而且,随着VBM的兴起说明了价值创造已经成为公司管理的主要话题。它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并且便利那些能够最大化产出回报的活动,并且确使回报超过资本投入,至少大于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VBM的管理过程是通过价值投入,包括资金,材料,服务基础设施,人力、技术等等,经过价值创造过程,达到价值转移,价值的增加,在股东价值、客户满意度、人力资本、供应商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等方面都能得到增加。

综上所述,不同的企业理论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同一企业理论也会有不同的目标选择,随着理论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完善。但是类似的,每一种财务管理目标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至今没有人发现一种完美的财务管理目标。所以企业应该结合各自的产权性质,发展阶段等等因素来选择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新的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毛兰,《价值管理下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的选择探讨》,企业导报,经营管理,2010年第一期,118

[2]Achim Seisreiner, Sebastian Trger.Value Based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Value, 2004

第9篇

关键词:动态能力理论 通货膨胀 中小企业 企业价值

一、引言

中小企业的企业价值是否能可持续增长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国内外较高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房租成本、融资成本等大幅提高,其原有的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优势逐渐消失,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利润空间被压缩,资金链紧张,发展规模缩小等一系列降低企业价值的不利变化,甚至已处于生存困境、倒闭破产。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减弱将大大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和框架最初是由Teece等人在1994年提出来的,是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内建立在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理论基础上的强调企业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快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Adner 和Helfat(2003)在Teece等的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管理能力理论。动态管理能力是指建立、整合和重构资源与能力的能力,但是它没有对外部环境变化速度做出要求。动态能力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Eisenhard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体现在产品创新、战略决策制定、动态联盟等动态的过程,从而重整资源,为企业创造不断更新的竞争优势。为了推进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试图以动态能力理论作为中小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理论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持续的情况下,灵活调整企业各项战略战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长远地、稳健地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二、中小企业生态环境及面临的挑战

( 一 )人工、材料、房租等成本上涨导致利润空间大幅度压缩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上涨,国内外原材料、资源价格上涨,房租价格上涨等导致的通货膨胀。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的浙江地区,2011年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总成本上涨了约70%。在工人工资要求日益提高的同时,很多企业还出现了用工荒,不得不以更高的工资吸引甚至是抢夺工人。在温州市经贸委调查的855家企业中,近九成企业普工工资上升,2011年的人工成本比2010年平均增加20%以上。成本上涨趋势在2012年继续发展。同时近年来我国房租价格也大幅度提高,更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一方面成本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买方市场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中小企业不敢轻易大幅提价,使得原本依靠低价薄利多销获得生存和发展力量的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压缩,而面临做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不得不停产歇业,竞争力降低。

( 二 )融资成本提高导致财务风险增大 尽管从2011年末开始到2012年,为了缓解经济衰退,央行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释放了一定的信贷量,并颁布了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受惠力度仍非常有限。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转向获取民间高利贷,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一旦资金周转不畅,资金链极有可能断裂而使得企业陷入困境。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成本加上担保、评估以及财产保险、公证等费用,使得融资成本已高达10%以上,温州和东莞等多个城市的一些中小企业因融资成本过高,陷入财务困境而纷纷倒闭。

( 三 )物价上涨影响资金回收速度 目前很多企业普遍资金链断裂,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恶化,有些中小企业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放宽了对客户的信用标准,使其应收账款的质量更差,加之很多中小企业对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方法不科学,严重地影响了资金的回笼,形成恶性循环。应收账款回收期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还会使得应收方的资金贬值,降低企业价值。这些都会削弱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 四 )价格频繁波动不利于中小企业作出科学投资决策 近年来,我国和国际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较大,导致短期炒作情况增加。此时,如果中小企业一味地根据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或下跌而做出投资决策,则有可能出现失误而导致大的亏损,严重削弱竞争力。近几年来的很多中小企业主由于利润减薄,在房产价格非理性上涨的引导下,将资金由实体经济转向房地产投资,在抑制投资性房地产政策的影响下,不得不接受房产价格下跌、资金缩水的结局;之前的实体经济竞争力也遭到削弱,非常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三、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实现中小企业价值最大化研究

(一)动态能力基本原理 动态能力理论体现了“权变思想”,即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企业应不断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来保持或增强其竞争地位;是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新的研究方法,是目前的学术前沿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强调动态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不断调整资源的组合和利用模式,具体化了企业保持或增强竞争优势的战略方法,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林萍(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越是在动荡的环境中,动态能力理论越能体现其优越性。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企业的价值由企业未来可创造的所有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在价值决定,与企业长远的、可持续的竞争力有密切关系。根据企业价值的公式可知,如果企业未来每年可以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FCF)越大,企业价值越大;由风险决定的贴现率(K)越小,即风险越小,企业价值越大。面对变动的经济环境和变动的竞争力,如果固守原来的经营战略,对于既不具有资金规模优势,有没有强大的政府支持而又没有鲜明特色经营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未来可以创造的现金流量预期变差,而将承担的经营风险加大,在经营持续恶化,资金链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将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在加大——这些对于中小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中小企业能够以动态能力理论作为经营实践的指导,敏锐地感知环境的变化、迅速地学习与创新并科学地整合内外资源来迅速应对环境变化,从而提升其技术含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由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向占领产业链中高端转变,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一方面增加未来每年的自由现金净流量,一方面降低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就能提升企业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 二 )迅速、准确感知环境的各种变化 迅速、准确地感知环境的各种变化,才能为及时、准确地应对变化,而不是受制于变化做好充分准备。(1)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迅速感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针对某些行业的支持与限制政策对于经济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顺应政策的变化,充分利用政策产生的有利影响、规避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尽可能地把握机会创造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和降低各种风险。那么首先,中小企业必须迅速、准确地感知到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可能将产生的影响,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先发制人。(2)对相关物价涨跌的敏感性。相关物价的涨跌与中小企业的成本和销售价格有直接关系,也就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有直接关系。中小企业需要敏锐地预计到与其成本相关的产品价格变化,才能及时采取措施,规避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对于同类销售产品价格的价格也要有敏感性,才能及时调整价格弥补成本价格的上涨等的不利影响。另外,中小企业还需留意替代品、互补品的物价涨跌,替代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如果小于本企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企业的销售量将可能受到影响,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互补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如果大于本企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企业可能由此损失本可以获得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3)迅速掌握竞争对手的变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于竞争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尤其需要掌握竞争对手的变化,了解同行业竞争伙伴在产品、服务、制度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及时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保证市场占有量不因此而萎缩,从而抢占先机,进一步改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并降低经营风险。(4)迅速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化。由于国内外各种产品的日渐丰富,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原来的卖方市场早已转变成卖方市场。顾客对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后续服务的到位等方面有较强烈的改善性需求。为了能够保持竞争力,中小企业也需要及时发现顾客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变化,才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创造更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并降低经营风险。

( 三 )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学习与创新 在了解了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相关物价涨跌,竞争对手在产品、服务服务、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顾客现有和潜在的需求变化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创新,为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增加和风险降低做好进一步准备。(1)产品与服务创新学习。产品与服务是否有竞争力是企业能否提升价值的关键因素。一成不变的产品与服务必将逐渐丧失竞争力。要想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中小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先进的技术,研发或引进更先进的产品,以及研究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竞争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2)管理制度创新学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技术创新固然能够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如果相关的制度不能适应技术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将会成为新技术充分应用于经济发展的桎梏。只有不断创新并适应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制度才能巩固技术创新的成果,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都不够科学和健全,更多地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尤其是在一些家族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夹杂着很多感情和利益因素,更增加了理性科学决策的难度。因此,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环境变化,中小企业也应关注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弥补管理和制度落后对企业价值创造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晰企业的产权与企业家个人的产权,完善其产权制度;完善原有的对经理层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制度,改变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落后方法。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创新,增强中小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加企业价值。(3)企业文化创新学习。体现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可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这种效果是单纯的工资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所达不到的,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价值有巨大的作用。很多中小企业对建设企业文化缺少足够的重视,以资金实力薄弱和人力资源不足作为其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借口,没有看到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员工归属感,从而以较低成本吸引人才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目前工资成本大幅度、进行式上涨,且出现用工荒,企业为争夺核心人才哄抬工资的现状下,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人性化管理,充分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尽可能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这比简单地给职工涨工资更能稳定员工队伍,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以较低工资成本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增加企业价值。(4)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激发潜力。企业的创新不能单凭企业主或少数管理人员来推动。很多在一线的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直接接触产品生产或直接接触顾客,他们对于产品的性能、顾客的需求以及环境的变化有更加直观的体会。因此,来自这些员工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加切合实际也更有重要的影响力。除了企业主或管理人员主导的创新与变革意外,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是许多中小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的。

( 四 )整合资源来重塑竞争力 在对环境变化进行迅速、准确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迅速进行相关学习与创新以后,企业就可以整合原有资源来应对环境变化,从而重塑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1)准确根据环境变化迅速对企业进行战略再定位。在原有的战略方向发展受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需要顺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根据自身可整合的资源,迅速调整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既然通货膨胀使得原有的低成本、低价格战略已经丧失竞争优势,企业就应该调整战略方向,突出创新、重视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和经济附加值的提高;另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个绿色产业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值得考虑的战略方向,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形成并占领新的消费市场。文化创意产业还能推动文化、技术、产品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和结构优化。(2)快速重整内外资源应对环境变化。投资决策是需要调动企业大部分资源的决策,也是对于决定企业价值的最重要的决策,中小企业应着力于充分发挥其地域或特色优势,挖掘生产经营潜力,以特殊市场或特殊消费群体市场为目标进行投资;这一点特别适合于不够发达地区小城镇的中小企业,在缺少成熟大企业竞争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做大做强,逐渐形成竞争力。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中小企业的相关投资予以鼓励和支持,以利于中小企业与具有更强科研实力,商品化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的大企业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以小资本取得竞争地位,赢得相对平稳的成长环境,从而降低风险、保持相对平稳的未来现金流入量。另外,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实物期权的理财方法降低投资的风险,不盲目跟风、随意决策,而强调观望的灵活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一定要保持灵活性和阶段性,当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比较确定以后再做出决策。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应保持灵活性和谨慎性,如果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能够使得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有所增加,那么即使面对较高贷款利率带来的较高的融资成本,也应适当增加融资,以获取更多的企业价值增加;反之则要谨慎融资。营运资本资源的管理也保持灵活性,在主要原材料、资源等明显涨价的情况下,应在保持企业资金链通畅的情况下适当囤积原材料和其他资源,避免通货膨胀对企业价值的剥夺,但也要避免过度囤积对企业资金链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更加重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工作,减少坏账损失量,在商业信用期内应尽延迟支付应付账款,获得通货膨胀带来的负债价值下降的利益。(3)灵活调整组织结构应对环境变化。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技术基础薄弱,单靠自身的力量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将受到其资金和技术的约束。但是,环境在变化,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在变化,必须不断有所创新才能适应环境,取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可采用模仿创新的战略,根据环境的动态需求,引进相关科研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才,借鉴其优势技术来提升自我技术能力,投入少、风险低、见效快,能够增加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并降低风险,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中小企业应改变死板的科层制组织结构,根据环境变化建立柔性化组织、扁平化组织和网络化组织,根据需要随时组建各种“研发团队”、“项目团队”或“营销团队”等,企业各部门人员建立系统化思想,打破原来“各自为阵”的分割式的思想。具有技术、人才互补的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采用合作创新战略,根据技术开发的需要,积极地、迅速地找到可以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合作伙伴,建立动态联盟等虚拟组织,及时抓住机遇,满足市场的需求,使资源配置优化,企业价值增加。根据战略再定位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借助外援来解决中小企业技术、资金薄弱的问题。

四、结论

虽然动态能力理论已有众多的文献进行研究,但是关于动态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研究非常少。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动态能力的基本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并研究了动态能力和企业价值之间关系——企业的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其次,本文根据Teece提出的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三个主要方向,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中小企业的动态能力从具体方面进行了详细剖析,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也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全球通货膨胀环境下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焦豪、崔瑜:《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整合研究框架与重新定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林萍:《组织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李大元、项保华、陈应龙:《企业动态能力及其功效: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12期。

[4]郑素丽、章威、吴晓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与实证》,《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3期。

[5]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6]Eisenhardt K.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7]Winter 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8]Adner R., Helfat C..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第10篇

关键词:价值评估 自由现金流量 万科集团

一、自由现金流量发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的提出

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等人在1990年提出的一种价值评估方法理论影响甚远,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早期学者的相关研究,由此提出了完整的自由现金流量法的计算公式

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CF代表着现金流量,k代表折现率,t代表预测期。

公司整体的价值评估是指对公司未来所产生的扣除费用、薪酬、税费等之后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并求和,利用公司的平均加权资本成本来贴现,也被称为自由现金流折现。

其中,公司[CFt]为t年公司的预期现金流量,WACC为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二)基本模型及相关解释

1、卡普兰教授计算自由现金流量的模型如下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2、折现率的选择

折现率是指对未来收益进行折现时所采用的比率。目前用于确定折现率时所采用的最流行的方法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公式一般形式如下: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债务所占比重×(1-所得税税率) +权益资本成本×权益所占比重

二、自由现金流量法的实际应用

(一)案例企业选择说明

本文所选案例研究企业为万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集团)。本文在评估万科集团价值时采用万科集团2002-2013年的合并后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选用了一些源自中国人民官网的相关公允数据。

(二)其他相关信息的说明

1、估值模型的选择

本文在评估万科集团价值时,采用最为成熟可靠的二阶段增长模型,在此模型下:

公司价值=公司价值=预测期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

2、预测期与后续期的划分

在综合考虑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宏观形势以及万科集团的历史财务数据,本文认为万科集团在未来5年中会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因此本文将以5年为预测期,5年之后作为后续稳定期。对于5年之后的企业永续增长率,一般来说,等于市场增长率,本文将万科集团的用于增长率预设为7%。

(三)预测期自由现金流量

本文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时采取科普兰教授提出的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其公式为: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另外,本文再对各因素进行预测时采用销售百分比法。

由于数据选取数据过多,因此本文在介绍自由现金流量法的实际应用时,只介绍基本步骤和最后结果,如下所示:

(四)折现率的估计

1、折现率的选择

折现率本质上为投资报酬率,是投资者在一定的风险下进行投资所期望的回报率。投资报酬率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无风险投资报酬率;二是风险投资报酬率。本文采用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WACC,来作为万科集团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率。

WACC=债务资本成本×债务比重× (1-所得税税率)+权益资本成本×权益比重

下面本文依次估算万科集团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资本结构,最终得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债权资本成本的估计

债券资本成本的计算较为简单,一般以较为稳定的国债或央行公布的贷款利率作为债务资本成本,根据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五年以上贷款利率4.9%,我们可以计算出万科集团税后债权资本成本为=4.90×(1-25%)=3.675%

3、权益资本成本的估计

本文中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估算股权资本成本, 其公式为:K=Rf+β(Rm-Rf)

其中:β表示投资组合或股票的β系数,Rm表示预期的股票市场平均报酬率,Rf表示无风险投资报酬率。

(1)无风险投资报酬率,本文在考虑无风险投资报酬率时,选取了2015年11月的最后一期国债,将其利率4.42%作为未来5年的无风险投资报酬率。

(2)风险溢价,本文取2004-2014年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9.1%作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则风险溢价=8.9%-4.42%=4.48%。

(3)β系数,根据中信证券对万科集团2007-2014年的β系数的计算,本文预计未来5年万科集团的β系数为,2007-2014年的平均数,即1.16。

则权益资本成本=4.42%+1.16×v8.9%-4.42%w=9.62%

4、加权资本成本的计算

首先本文根据万科集团历史资本结构来预测未来五年的资产负债率。

(五)万科集团估值结果

根据前文计算出的自由现金流量,以此选取的折现率,现可以计算出万科集团的企业价值:

预测期价值=(-846.58)×PVIF(9.62%,1)+(-2.97)×PVIF(9.62%,2)+50.58×PVIF(9.62%,3)+84.49×PVIF(9.62%,4)+122.94×PVIF(9.62%,5)=-316.02亿元

后续期价值=122.94×(1+7%)÷(9.62%-6%)=3633.86亿元

后续期现值=3633.86×PVIF(9.62%,5)=2516.57亿元

因此,万科集团的整体价值=2516.57-316.02=2200.5亿元。

下面,我们根据将根据万科公司的实际股价与估值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我们选取万科集团2015年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24.43作为基数,乘以流通的A股股份数970,832.78万,得出万科集团当日市价为2371.74亿元。可见采用自由现金流量法计算出的价值与实际价值仍存在一些误差,这主要是由于采用该方法的假设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一定完全满足。

三、本文结论与未来展望

自由现金流量法在操作过程中依赖大量主观判断,因此其评估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态度;自由现金流量法在估值的过程中,很多指标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测,而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影响着估值结果的准确性与公允性;虽然本文最终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有些偏差,但该偏差总体上处于合理范围内,因此验证了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了价值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尤其是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必将在实务运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39-52

[2]陆正飞.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9-69

第11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建设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健康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发展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 价值最大化 管理理论 技术措施

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价值最大化与管理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 是企业进行资本预算和财务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尽管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发展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理论探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进入价值最大化时代。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指的是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根据国家最优的财务政策,在充分考虑到报酬、风险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等个方面因素后,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使得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要把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稳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满足这个前提的基础上对各方面的利益进行调谐。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不仅仅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企业效益,增加企业收入,而且还会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主要包括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现金流量最大化、资金成本最小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技术管理策略

(一)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的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策略

企业要想获得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环境控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总体来讲,实现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管理和经营方式。企业管理层的态度在实现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企业管理层要重视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并且严格遵守这些早已经建立的内控制度。第二,企业文化因素。企业应该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建立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通过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的处理企业价值要求与个人价值要求之间的矛盾,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得企业内控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第三,人力资源和实务因素。人是企业内控财务管理的实际执行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内控财务管理执行人,就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内控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在企业中产生良好的内控效果。另外,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内控财务管理执行人,还可以弥补因不合理不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而导致的缺陷。

(二)企业外部控制环境的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策略

企业外部控制环境的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形成价值链战略。这个里的价值链不仅仅包括看得见的有形物体以及人力资源,还包括一些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企业规模等,通过对市场需求、线相关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按照成本全程管理要求,涉及到产品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第二,财务管理重心转移。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在内部,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企业应该注重对外部财务管理的重视,改变只是重视生产而忽略经营决策的问题,注重分析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一切成本因素,包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可避免成本等等,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财务成本目标,在市场竞争中积极主动。

(三)财务管理的效力策略

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还要注重对财务管理的效力分析。首先,重视对财务管理数据真实性、全面性、准确性的管理。因为财务管理数据真实性、全面性、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企业上层对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其次,注重企业财务管理科学性与约束性。财务管理一切工作要以利润为中心,建立起科学的利润分析数据模型,纠正出现的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现象,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科学性与约束性。第三,充分利用企业财会信息资源。要按照管理的需要重新审视和科学规划信息系统,将客户信息系统、交易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确定科学的银行数据模型和统一的信息标准,划细信息单元并充分扩大信息来源,准确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指标数据,加强财务分析。

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能够极大地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有关部门应该深入研究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发展现状,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发展策略,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朱荣.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价值最大化.商情(财经研究).2008(04).

第12篇

关键词:资本结构;企业价值;财务杠杆;资本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日益完善,如何做好企业的融资决策,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而融资决策制定的基本前提是资本结构的确定,因此如何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债务与股权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其起因于企业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变化。企业大都偏向采取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即为杠杆比率。财务杠杆比率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评价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二)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是预期现金流量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折现的现值。企业价值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所反映的不是企业现有资产的历史价值,而是企业未来获得现金流量的潜在能力及其风险的大小。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通过采取合理的经营政策,综合考虑企业价值增长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充分利用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理论关系

企业能否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使企业场价值达到最大化,不同的理论存在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企业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可以通过控制资产负债率来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另一种则认为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因为企业价值决定于实际资产收益,调整负债水平并不能改变资产的总价值。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净收入理论

这种理论采用不变的权益贴现率计算企业价值,因此称之为净收入理论。净收入理论认为,增加债务融资不会影起风险和权益融资成本的增加,即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都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同时由于债务成本小于权益成本,总资本成本率会随负债的增加而降低,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当负债达到100%时,企业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此时则为最佳资本结构。

2.净营运收入理论

这种理论采用不变的总贴现率计算企业价值,因此称之为净营运收入理论。净营运收入理论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固定的,因而企业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虽然债务成本小于权益成本,但债务融资增加会使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增加债务融资的降低效果与由此引起的权益成本上升的效果正好相抵消,从而使总资本成本不变,因此该理论认为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3.传统理论

以上两种理论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解释,而传统折衷理论则介于这两种理论之间。其基本观点是: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虽然会导致权益成本的上升,但在一定程度内不会完全抵消增加债务筹资所带来的好处,因此总成本会下降,企业价值增加;但是负债超过一定程度,风险明显增大,权益成本的上升值就会超过债务筹资的低成本,从而总成本上升;若再继续增加负债,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会同时上升,使总成本以更大幅度继续攀升。这种理论认为,总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中,传统折衷理论比较符合实际,但不足之处是它仅凭经验而非数学推导得出,难以判断其科学性。1958年美国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在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得出了MM理论,创建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无税MM理论

最初提出的MM理论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在没有企业所得税且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情况下,权益资本成本随财务杠杆的提高而增加,但低成本举债所带来的利益正好被权益成本的上升所抵消,负债企业的价值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相等,即无论企业是否有负债,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2.有税MM理论

1963年Modigliani和Miller对之前提出的无税MM理论进行了修正,把公司所得税的影响引入到原来的分析中,该理论认为有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具有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债务利息抵税收益的现值。有税MM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是债务利息抵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企业使用的负债越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越低,企业的价值就越高。

(三)其他相关理论

大量学者在MM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放宽假设,从不同的视角对资本结构进行研究,推动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权衡理论、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

1.权衡理论

企业如果使用过多的债务,会增加财务风险,出现财务危机甚至出现破产。由于债务利息的抵税作用,负债增加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也会相应增加。而权衡理论就是强调在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佳资本结构。

2.理论

在资本结构的决策中,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以及经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影响投资项目的选择,容易引起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问题,导致产生成本。投资过度是指因企业采用不盈利项目或风险项目而产生的损害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并降低企业价值的现象;投资不足是指因企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使债权人利益受损进而降低企业价值的现象。成本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降低了企业价值,最终将由股东承担这种损失。

3.优序融资理论

在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行为的影响下,如果外部投资者掌握的企业信息比管理层掌握的少,那么,企业管理层的许多决策不仅具有财务上的意义,而且向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传递着重要的信号。当企业存在融资需求时,首先选择内源融资,其次会选择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三、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化的推进,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财务杠杆对增加企业价值的作用,然而一部分企业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年来企业只知大量举债,而不考虑成本效益的权衡,大部分企业负债比率过高,可见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恶化、过度负债的问题日趋严重。

(二)现阶段企业资本结构恶化的原因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恶化的主要表现就是过度负债,这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我国的利率体系尚未市场化影响着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一方面债务的边际成本不会随融资的数量的增加而上升,使企业具有无限增加债务水平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债务成本不受债务数量的影响,企业没有控制合理债务水平,债务的约束仅来自企业外部,而同时权益成本的上升也使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负债来增加资本。

第二,我国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优化资本结构的问题,而只是考虑如何才能获得资金,资本结构的科学决策问题并未受到重视。同时市场的理性投资选择不够,即投资者对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并不在意,所以企业结构的决策是否合理并不成为投资取舍的依据。

四、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的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企业价值,优化资本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降低负债率,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负债水平明显偏高,对企业而言,增加负债会提高其财务成本,导致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上升,最终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变小。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充分利用法律、政策等各种手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不合理的负债,降低资产负债率,并建立一套防止重新形成不合理负债的制度和机制,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控制筹资风险

筹资决策除了以一定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现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首先要慎重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企业应该根据相关政策及其实际经营情况来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渠道和方式;其次,通过尝试筹资渠道多元化,分散筹资风险,由于各种融资方式受到法规和金融的限制,使得资本成本高低不同且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多样化筹资方式能分散筹资风险。

(三)提高股权结构的治理效率

公司股权越合理,公司治理效率越高,公司价值就越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法人股占比较大。国有股、法人股所占比例越大,产权结构治理效率就越低。因此完善国有股治理机制成为优化资本结构的关键。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股管理机制,建立一个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新体制,并逐步把国有股推向市场,实现国有股的减持。

资本结构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资本结构是否适当,影响着企业的财务风险,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决策时,企业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动态优化机制,不断调整负债水平,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白继德.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J].财会研究,2010(01)

[2]杨波.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12(15)

[3]车超.关于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关系研究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06)

[4]张伟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