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萧何追韩信处

萧何追韩信处

时间:2023-05-29 18:1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萧何追韩信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类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高职类高考语文科目共150分,除了作文70分以外,整个试卷中分值最高的是文言文阅读题,共28分,占总分的19%。抓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教学,让学生能拿到文言文阅读题的大部分分数,是拉开高职类高考语文成绩的关键。但是职业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比较差,他们普遍对文言文阅读学习不感兴趣,加上大部分职业高中只在第三学年甚至第三学年的下半期才开始进行高职类高考教学,因此,采用一些适合短期教学又能收到较好效果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过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难关是非常必要的。

众所周知,要具备良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通过文言文知识的长期积累和文言文阅读语感的长期培养来实现,即使是在如上所述的高职类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较差和复习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仍然是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大前提。不同的是,正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四到五年的文言文教学来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和培养语感,而高职类高考的文言文教学是一边做题一边积累文言文知识和培养语感,并且教学内容以文言人物传记为主。

在高职类高考的文言文教学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有效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和培养语感,并拿到文言文阅读题的分数。

一、阅读前准备

1.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方便查询古代汉语实词。

2.古代文化常识检索。方便查询古代地名、官名、天气名称等。

3.古代官职变迁常用词表。

4.古代人称代词表。

4.高职类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5个虚词表。

5.在笔记本上摘抄掌握得不够好的实词和典型文言句式。

二、培养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意识阶段

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1.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自然段,用小横线划出里面不需要翻译的固定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等)。

2.再次阅读《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自然段,用小双线划出里面的虚词。

3.第三次阅读《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自然段,用小斜线划出单音节词。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4.小结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的文段一般都能按照以上三个顺序进行解读,划小横线的固定名词和划小双线的虚词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不译。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除固定名词和虚词以外的实词上,尤其要注意古代汉语中实词多是以单音节的形式出现。这一阶段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多划几个文段,不必翻译。方法熟悉了以后,不必严格按照初步阅读、再次阅读和第三次阅读的顺序训练,学生可以通过一次阅读同时完成三次阅读的内容。

三、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知识积累阶段

1.按照上面的三个步骤指导学生阅读其它文言文人物传记8到10篇,用笔记本摘录经常出现的虚词、固定词组并查字典解释其意义。

2.完成以上阅读训练之后,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训练。强调尽量把单音节实词翻译成两个字的现代汉语词语。每个句子翻译完词语以后再进行词语组合,调整语序,添加连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翻译训练中,必须让学生达成共识,即不必过于追求每个词语的准确性,而应当建立整体观,大致了解文段意思即可。用笔记本摘录文段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并查字典解释其意义,摘录经常出现的文言句式归类并进行总结。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实战

在完成了以上准备之后,学生可以开始做文言文阅读题进行实战训练。

高职类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一般设四个客观题和一个文言文翻译题,其中客观题的第一个小题一般考查文言文实词,第二个小题一般考查文言文虚词,第三个小题一般考查文言句式或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第四个小题考查理解和把握文段的中心思想。

在这个阶段的实战训练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段之前首先阅读该题目的第四个小题。如果第三个小题是理解文段内容,学生还必须在阅读完第三个小题的选项之后才开始阅读文段。文段阅读完成以后再次阅读第四个小题并完成它。第四个小题的选项通常是对全文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对学生掌握文段意思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可以完成其它三个小题,尽量在文段里找出选项的出处,联系前后文寻找答案。做好四个选择题,翻译文段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2篇

想当初萧何追韩信也是在这样的月夜,那时的月光也是如今这般皎洁。西汉初定,汉高祖鞭震三山五岳,脚踏黄河两岸,天下共主,可谁料转眼间便化作淮南王催命的白绫。

安史之乱终结了盛唐的飞歌,马嵬坡的铮铮铁蹄踏死了比翼鸟,踩断了连理枝,形影相吊的玄宗皇帝只有把无限哀思寄予孤星明月。当一觉醒来,发现枕边女不是梦里人,顿时相思泛起,便有了《雨霖铃曲》,也有了柳七的晓风残月。

元朝的铁骑卷起黄尘伴月而来,他们骁勇非常,个个会挽雕弓如满月,人人会使圆月弯刀,南征北讨,气吞万里。可百年之后,雕弓朽,弯刀折,旧时的淮水东边月有随流水渐行渐远。

这一轮明月,也不知何时开始和祖国的历史蘸在了一起,在不觉中见证着古今。从此,祖国便定格成一幅明月高悬的国画剪影。

这一轮明月,在我眼中,就像一位看破红尘的隐士,面对沧海桑田,用他饱经忧患的心冷眼旁观。

望着明月,我回首。那些祖国的深深苦难不正考验着明月的坚贞么?那重重的险阻不正考验着明月的忠诚么?

事实证明:明月做到了,它不离不弃地陪着我们祖国走到了今天,且行且叹的走到了今天。回首向来萧瑟处,那祖国走过千遍万遍的小路,早已变做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早已化为一条用拭不去的泪痕。

面对历史,月若有情月常吟:“何必用那么多血与泪来考验我的坚贞与忠诚?几千年后,我还是我,你却依然不再是你。”

想到这,我顿悟:原来历史永不会倒转,倒行逆施的只是人类自己。君不见,古时帝王角逐天下,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可怜明月不能闭眼不见,独善其身,最后在它记忆中便只剩下一座无边的愁城。

就停止这血腥的考验吧!让世界充满阳光,充满笑容,充满爱。

第3篇

《离骚》作者屈原,所著长诗《天问》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诗中,屈原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等自然现象开始发问,一直问到神鬼传说、凶硕祸福,意图求得万事因果。该诗虽充分展现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但也道出诸多问题将屈原困之其中。其实,人活于世,皆要面临种种困惑,有的终其一生亦不得解,故有怀其所困而遁入空门惑其一生者,亦有百思不解而了却凡尘步入天门者。管理学作为百学之尊,亦有一问困扰着诸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且困之古今,终而成为管理学最大的困局。此局为何呢?

国有两句名言,一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两句话虽是公理,但在人才多寡问题上,前者认为“天下何处无芳草”,后者认为“踏破铁鞋无觅处”,一说人才供过于求,一说人才供不应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多为下级的呼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则多为上级的呐喊,这一呼唤一呐喊便形成了管理学的千古困局:下级经常指责上级有眼无珠而悲愤自己怀才不遇,上级则经常抱怨下级才乏兼人而感叹自己账下无人。此困存之古今,并将众人困之其中而演绎着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屈原自投汨罗江就是对楚王有眼无珠的无力控诉。此困中,人才多与寡各有说法,哪怕同一人,不同时境亦有不同想法,比如在人之下时,我等常以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人之上时,我等又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有人不禁要问:人才到底是“天下何处无芳草”还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有同志或许会说:“这要看怎么用人,用其所长,人才就多;用违其长,人才就少”,此种说法貌似在理,然,“用其所长”的前提是“识人之长”,“识人之长”就要有“伯乐之能”,这又回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上。

管理学上有个“手表定律”,说是一个人拥有两块手表就难以判断时间。造成人才多与寡的矛盾困局,原因类同“手表定律”:人才标准不统一。人是自我的,故而每人心里皆有一杆“人才偏心秤”:称自己时多斤剩两,称别人时短斤少两;管理者的“人才偏心秤”则是“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故而,当下属用自个的“人才偏心秤”度量自己时,结果肯定是“千里马常有”;当管理者用心中的“人才偏心秤”度量下属时,结果必是“一将难求”。是以,破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困局,关键是要打造一杆“人才公秤”。

时下,许多企业虽持“唯才是举”用人原则,但“什么样才算人才”却乏有标准,以致选人用人上要么“唯爱是举”,要么“唯功是举”,故常导致下属失去自育成才的方向感和积极性,终而铸成企业“一将难求”的局面。有人或许会说:“成绩是检验才能的最好标准,‘唯功是举’就是唯才是举”。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以“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著称,其用人主张是:“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中国自古只讲“论功行赏”,从未有过“论功用人”之说。有功,只代表能胜任现时岗位,却未必能胜任更高一级岗位;若要“论功用人”,堪称“兵仙”“战神”的韩信恐将永无出头之日,史上亦不会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因此,科学打造“人才公秤”不仅是破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困局的关键,也是落实“唯才是举”原则的保证,更是激发下属积极自育成才、铸就企业人才济济局面的突破点。

如何科学打造“人才公秤”呢?欲解此问,当须弄清人才的概念。从古至今,人才标准无外“德才兼备”,此即意味着人才包含两个要素:德与才。现实中,如何度“德”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最大难题。其实,只要把“德”的内容理解透,就不难找到“度德”的方法。什么是“德”呢?汉字是国人从古至今不断对事物进行观察总结而一笔一划勾勒演进而来,故而诸多文字皆能彰显其义,“德”字即如此。“德”字从“彳”旁,右上为“直”,意为“走得直、行得正”;右下为“心”,“一”居其上,意为“心态平”。所以,德者,行得正、心态平而已。心态不平,必生邪念而走歪路,故为失德。心态最终会表现到行为上,故而,考察一个人的“德”,关键看其能否“行得正”。判定一个人“能否行得正”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俗话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人若是突破法律界线,那就是走歪路。因而,度量一个人的“德”,最根本的就是看这个人有无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或是单位道德标准的行为;若有违者,就算才高八斗之人,亦要坚持“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和“戚继光斩子”就是例子。后世皆以为马谡只有纸上谈兵的功夫而贻误军事被斩,其实不然;诸葛亮挥泪,说明马谡才识过人,且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乎马谡首次领兵作战,即使战败亦为情理之中;所以,马谡被斩,根本原因不是他无能,更不是因为其败北,而是不从军令;纵观古今中外军法,违令者岂有不斩乎?戚继光之子戚印,在设伏倭寇战斗中,戚继光令其佯败诱敌深入,但戚印却因对倭寇怒火中烧而率军全歼之,虽获大胜,却被其父以不从军令之罪斩杀。马谡、戚印虽令人惋惜,但是,如果他们违反军令不处理,他日必然会违反法令,等到身居高位时,二人必会轻践国法、肆意妄为,谁敢保证他们不会祸乱朝纲、弑君篡国?

明确如何“度德”,接下来就要解决“度才”问题。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若不知道规矩,肯定画不出方圆。就此而论,知法,是人的第一才能,也是确保不失德的前提,更是提高执行力的第一要件。故而,度人才能,首观其能否熟知单位相关法规制度以及岗位职责规定。有人或对“知法”不削一顾,殊不知,哪怕是门庭高广的佛门,但凡进入此门者,皆从牢记“清规戒律”开始修行。一个人“熟知规矩”之后,接下来就是“画方圆”,也就是人的第二才能:谋事。俗有云:“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说明谋事才能是一个相对概念。既是相对概念,故其度量方法只有一种:人比人。比什么呢?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谋事,须先有思维才能付诸行动。故而,人比人的内容无外于:一比思维,二比技能。怎么比呢?肯定不是在管理者心里面比,而是采用最传统的方法比:打擂台。例如,比思维方面,参与岗位竞争者可相互提问对方一系列工作问题,看谁能难倒对方,这样既可避免作弊,也容易分出水平高低。在比技能方面,就更简单了。当然,有的岗位重点比思维,有的重点比技能,此须视情况而定,但比的原则就是“人比人”,而不是在管理者心里掂量来掂量去。唯有如此,下属才会服气,才会在技不如人中自动化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愤懑;唯有如此,下属才会见贤思齐,才会找到自育成才的方向,进而铸就企业人才济济的局面,最终破解管理者“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困惑。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见,想法简单,若要推行于实践,须持“事情可以简单看,但不能简单办”和“事情可以简单办,但不能简单看”的思维和眼光。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能妙手回春、一蹴而就,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在此,假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与诸君共勉: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作者:东堂策。来源:东堂策企业管理战略指导中心)

第4篇

一、元代青花瓷梅瓶概述

元代青花瓷梅瓶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是元青花中最负盛名的典型器物之一,以其造型端庄、器型大气、胎莹釉润、装饰精美而著称。梅瓶在宋代时颇为风行,是重要的盛酒器皿。元青花梅瓶传承于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梅瓶,不过二者造型上已有显著的区别。

从国内收藏来看,元青花传世量极少,梅瓶更属稀珍,可谓件件均为无价之宝,在国内藏品中以高安窖藏元青花中的梅瓶数量最多,多达六件,其造型一致,堪为元青花梅瓶之典范。纹饰上则有所差别,两件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另四件则为云龙纹,纹饰生动,多层装饰,与优美润洁的造型相得益彰。

元青花原产地的景德镇陶瓷馆中仅藏有一件元青花梅瓶,缠枝牡丹纹装饰,为其镇馆之宝。江西境内的鄱阳、萍乡等地亦曾发现有元青花梅瓶。如1 9 8 5年萍乡发现的元代窖藏中即发现有两件缠枝梅花梅瓶颇为罕见。1 9 5 0年,江苏明初大将沐英墓中出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绘制之精美、器型之端润,为元青花梅瓶中的极品之作。1959年,在沐英之子沐晟墓中亦发现一件元青花梅瓶,为缠枝牡丹纹。

河北保定元代窖藏青花亦是国内著名元窖藏之一,其中发现有一对梅瓶,其一件缺盖,为八棱形,刻划有龙身暗纹然后勾以青花,四周为海水纹。湖北武汉文物管理部门亦收藏有一件颇负盛名的元青花梅瓶《四爱图》,在腹部菱形开光内绘有四爱图,分别是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

从国外收藏来看,以伊朗巴斯坦国家博物馆和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元青花梅瓶最为著名。伊朗巴斯坦国家博物馆藏有27件元青花瓷,其中有三件为青花梅瓶,分别为两件牡丹凤纹和一件缠枝牡丹;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约藏有39件元青花,其中有梅瓶5件,亦多为常见牡丹纹,而其中有一件为莲池鸳鸯纹八棱梅瓶则较少见到,堪为代表,这种八棱形梅瓶在日本、伊朗等地也有收藏。

除伊朗和土耳其外,在日本东洋、出光、松冈等美术馆亦藏有一批精美的元青花梅瓶。此外,元青花梅瓶还散见于英国、美国等其他国家博物馆收藏中。

二、元代青花瓷梅瓶造型特色

元代青花瓷梅瓶非常富有时代特色,其造型既不同于宋代的典雅玉立,也不同于明清之丰实清秀,而显现出元代特有的豪放气息。

其造型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典型器,也是最普遍常见的梅瓶制式,是在宋代梅瓶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较宋瓷器型更为硕大而厚重。造型特色为小口、丰肩、敛腹、配盖,瓶口一般呈上窄下宽的圆台型,也有一些是直口型。这种普通制式占元青花梅瓶的大部分,如高安窖藏、南京博物馆藏等元青花梅瓶均呈此式。高安窖藏元青花梅瓶因有完整配盖,则更显珍贵。六只梅瓶盖壁与器底分别有墨书写有“礼”“乐”“射”“御”“书”“数”六字款,字迹为同一人书写,其意既是显示瓶主人之文化修养,而更具有实用价值,是为避免混淆器盖与器身而题。第二类是八棱形制式。此制式颇为特别,器身呈八角型,河北保定一对元青花梅瓶即为此制式,日本、土耳其、伊朗亦有收藏,此制式与圆润器身相比,显得更为挺拔坚韧,装饰面亦更为丰富。第三类则为撇胫式。这种制式极为罕见,呈侈口、圆肩、束腰、撇胫,纹饰为典型元代画法,但因龙纹五爪而亦有人认为是明初产品。

元青花梅瓶造型特色是时代的产物,折射着元人精神风貌。元代统治者曾为游牧民族,因而性格粗犷,陶瓷工艺品趋向于硕大,如大盘、大罐、梅瓶等,无不以大型器最为人所称道,为其他时代所罕有。元廷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直接控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从而促使景德镇瓷业向元统治者审美风尚转变,这就使得景德镇元青花梅瓶造型趋向于蒙元统治者欣赏趣味。对外贸易亦是元青花梅瓶造型特色的形成原因。元青花大都销往中东游牧民族居住地区,其和蒙古统治者的生活习惯大致相同,倾向于使用大件器盛装物品,而梅瓶在当地主要功能应是盛放酒、奶等饮用品。因而,元青花梅瓶造型特色正是在国内外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形势影响下而形成的。

三、元代青花瓷梅瓶成型工艺

元代之前景德镇大型器甚为少见,因而元代青花瓷大型梅瓶的成功烧制标志着元代制瓷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元青花大型梅瓶的制作首先得益于二元配方的施行。在元代之前,景德镇只使用单一瓷石进行制作,而至元代时则实现了二元配方。目前,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元青花胎泥是采用了景德镇南安一带瓷石混合瑶里的高岭土即麻仓土,这样,使得胎泥中氧化铝的含量大幅度提高,从而能够用于制作大型器。除此之外,优质元青花瓷泥还常常要加入三宝蓬釉果,以增强其热稳定性,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三元配方,这为大型梅瓶的制作提供了基本条件。

梅瓶属于琢器类,其成型难度明显大于圆器类的盘、碗、碟等。从梅瓶的规整优美来看,元代成型工艺的确达到了很高水平。普通的元青花梅瓶是分部分完成的,从最大腹径处分为两节,然后印接而成,瓶口另接,下半节与底部连成一体则不另接。而八棱形制式的元青花梅瓶在印接时要求更为严格。接头处采用泥接的方法,接头外抚平后会在上下节相接处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泥层,俗称接头泥。梅瓶的上下两节应是采用模印的方法制作,先制作种模,然后进行翻模,再然后制坯体时采取印坯的方法,大多数梅瓶印模应是呈圆形的,而要制八棱形梅瓶其模壁则亦应制成八方形。

第5篇

书架上的书林林总总,有的书,略略涉猎,转瞬即忘,就像生命中的过客,旅程中在天涯海角偶遇的陌生人,匆匆打个照面,随即各散东西,那眼神,那笑靥,偶尔会在梦回时忽现脑际。有的书,是童年旧侣,少时窗友,随伴着我从总角之年,到青葱岁月,书中有我成长的痕迹。有的书,是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业,枯燥的,严肃的,晦涩难明,这些书,都是我的诤友,虽不苟言笑,却循循善诱,让我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踏上知识的道路,没有快捷方式可言。有的书,是我的挚友知交,多年来相伴左右,不离不弃,追随着我生命轨迹的起伏而休戚与共。然而,更有些书,是我生命中的良伴,不同的时段中,陪我走过一程又一程风雨路。这些良伴,由初识到深交,经长年累月的培养,锲而不舍的坚持,最终成为常相厮守的心灵伴侣。

说起来,我的启蒙书,竟然是爸爸时常翻阅的《大戏考》。儿时生活在上海,两位哥哥上中学的时候,我还在读幼儿园,没有玩伴的日子,只好自己在家里到处摸索。茶几上那本又大又重的黑皮厚书,既然跟大人茶余饭后哼哼唧唧的京曲有关,内中想必大有乾坤。冬日午后寂寥,窗外初雪纷飞,把大书拿下,捧读起来,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我国民间传说与通俗历史演义那引人入胜的天地,再也不感孤独不知寂寞了。才七八岁的年龄,我认识了薛平贵、王宝钏、杨四郎……更熟悉了《捉放曹》、《打渔杀家》、《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此后,每逢爸爸或大哥兴起唱戏时,都会跟在后面瞎哼几句。

小时候,当然会看那年代最流行的儿童读物《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记忆中,安徒生那《卖火柴的女孩》和《人鱼公主》,令我久久不能释怀――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贫苦大众?为什么好人不得好报,费尽心力救了遇溺王子的美人鱼,最后竟然要黯然神伤,化为气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长大了,才了解文学大师所描绘的,不正是世间常态么?尤其是从事了翻译工作之后,更发现译海无涯,译者呕心沥血的作品完成之后,往往无人珍视,淹没坊间,但是为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交流,认真的译者仍像小小美人鱼一般长守海边,在朝暾夕照中,默默的付出,付出……

在台北读小学的时候,最喜爱的书是 《苦儿流浪记》。书中主角曲折离奇的身世,多姿多彩的经历使我深受感动,流浪儿遍尝艰辛时为他忧,苦尽甘来时替他喜。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书中的种种情节,几乎可以倒背如流。当时,受到故事的吸引,初次领略小说的魅力,竟然跟两位小学同学,兴起文学创作的念头。三月春浓,学校入口处不远,姹紫嫣红,杜鹃盛放,春雨绵绵的时候,我们就躲在花丛下,听着雨打绿叶的淅沥声,悄悄寻章摘句,构思小说内容,一起沉醉在遥远缥缈的作家梦里。

在我们那个年代,经典名著如《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差不多都是在十一二岁时涉猎的。这些名著中,《红楼梦》是至爱,长大后,才知道原来《红楼梦》是许多作家学者的“文学圣经”,甚至也是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在为译作定调时经常参阅的宝典。《三国演义》是另一本百读不厌的书。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后出国读书,第一次离家远游,心情既忐忑又兴奋。爸妈虽不舍,但还是催促我早日上路,在父母心目中,上研究院的女儿跟上幼儿园的小娃没啥分别,总以为只有一切准备停当,及时送上飞机,方可确保万无一失。就这样,才8月底,我就懵懵懂懂到了9月才开学的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去报到。当天住进了研究生宿舍,偌大的古堡式建筑,楼分三层,并有地下室,当时环顾左右,渺无人迹。到了晚上,更觉静悄悄,孤清清,四周一片漆黑,令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从未离家的我,唯有强自镇静,把行李顶住门口,设法定下心来。谁知到了半夜,竟然狂风大作,雷雨滂沱,一阵又一阵闪电,照亮了窗外远处的树丛、近处的枝丫,乍看仿佛千万只面目狰狞的怪物,正竞相将魔掌插入窗框。惊慌失措中,忽然想起行囊中有一本《三国演义》,就如救命符一般,匆匆取出,急急打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卷首明代词人杨慎《临江仙》那充满智能的话语,一字字流入心坎。焦躁不安的情绪,霎时平伏下来。就这样,一页接一页,我手不释卷的读下去,忘了孑然一身,忘了独处异国,书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奇诡雄浑,风云变幻,那区区窗外的雷雨,又算得了什么?未几,雨停,风止,我也在晨光熹微中,沉沉入睡了。

回首往昔,语文基础是中学时代在台北一女中打下的。不久,举家迁往香港,考进中文大学前身崇基学院念英文系,当时的教授很严,作业很多,因此看了不少经典名著,莎士比亚更读了一本又一本,有一回不知哪个同学发现了朱生豪的译作,使大家如获至宝,临考前纷纷传阅参照,信心大增。这时候初识翻译的妙处,并没有想到日后竟然会走上翻译之路。

名翻译家林文月教授曾经说过:“一本书最好的读者,就是它的译者。”这句话,唯有在亲身经历过之后,才深有体会。平时看书,哪怕看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其实并不是每字每句都看得明白,唯有着手翻译时,才须先吃透原文,待融会贯通了,再逐字逐句用另外一种文字表达出来。第一本翻译的小说,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克勒丝的中篇 《小酒馆的悲歌》,这本书,初看时有点抗拒,认为书中的三位主角不够俊美,他们之间的三角关系不够浪漫。谁知道硬着头皮译下去时,却越来越发现个中妙处。作者在书里的陈述,对人性的复杂、爱情的奥秘,往往一针见血:“爱是两人之间的共同经验。但是说共同经验,事实上并不表示这是两个有关者相同的经验。其中一个是爱人者,一个是被爱着,两人来自不同的国度。被爱着通常只是一种导火线,激起爱人者心中蕴藏已久的爱意……”麦克勒丝的这番话,几乎可以涵盖形形的世间情,毛姆《人性的枷锁》中所描绘的激情,以及我日后翻译的 《海隅逐客》(康拉德原著)中所刻画的畸恋,都可说是上述主调的变奏曲。

《小酒馆的悲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温哥华访学时翻译的。开始时,天色阴沉,冬雨连绵;译完后,春暖花开,遍地芳菲,而我对原著的感觉,也慢慢演变――从冷到暖,从抗拒到喜爱。原来,欣赏一本作品,正如结交一个对象,有的一见钟情,有的却需要朝夕相对,渐生情愫的。

1979年远赴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以傅雷的译作为例,讨论巴尔扎克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巴尔扎克是法国文坛巨擘,毕生写出九十多部著作,合称《人间喜剧》。巴氏的作品,译成中文的很多,但是以译笔翔实、行文精炼而论,傅雷的译作可说是佼佼者。傅雷所译的巴尔扎克作品共十五部之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幻灭三部曲》等,在国内流传甚广。那年赴法进修时,在巴尔扎克纪念馆中,看到翻译成各国文字的巴氏作品,而独缺中文译本,于是就把傅译《高老头》送赠馆藏。此后,这个坐落于巴黎第16区巴汐(Passi)雷诺街47号的巴尔扎克故居,就成为我经常造访之地了。

巴尔扎克故居是一栋朴实无华的建筑,楼分两层,入口处位于二楼,走下楼梯,设有后门,可通到另一条街上,当年巴氏卜居在此,据说就是为了便于债主上门时可立即从后门逃之夭夭。纪念馆相当清静,访客稀落。不知有多少回 ,懒洋洋的下午,独自一人在馆中消磨。当年作家写作时日以继夜殚精竭虑,唯有靠咖啡提神,那闻名遐迩的咖啡壶,宛然在目;作家完成一部作品后,意气扬扬行走贵妇沙龙,那赖以炫耀的镶宝手杖,陈列眼前,而梯间墙角,桌前椅侧,无处不在诉说着大文豪构建《人间喜剧》这座巍巍巨厦时的动人故事。时间仿佛停顿了,我在小楼中潜心研读巴尔扎克的旷世巨著,四壁满是百年前洋洋洒洒卷帙浩繁的原作,桌上摊开傅雷三十年前苦心孤诣翻译的成品,历年来收集所得的研究资料放置在侧,光阴宛如一条坚韧的长线,贯穿今昔,使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交融相连,恍惚中,窗外日影西斜,人声渐远,一时但觉心神俱醉,沉浸于书香之中,不知身在何处了。就这样,通过对巴尔扎克原著的研习,我领悟了傅雷译作的精妙之处;通过傅雷译文的细读,我进一步了解了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用心所在。

巴尔扎克当年从外省来到巴黎攻读法律,课余常在索邦大学附近的卢森堡公园漫步,为寻思出路而独自徘徊;《高老头》书中的主角拉斯蒂涅克内心历经交战,也在卢森堡公园中因听好友皮安训一席话而决定何去何从;一个世纪之后,有一位年轻学子从东方越洋而来,刚抵达的第二天就来到卢森堡公园游览,数年后,学成返国,经前后三次一改再改,完成了《高老头》的翻译。数十年后,我追寻翻译大家的足迹来到巴黎索邦,课后不时在卢森堡公园中流连,早春花开缤纷,晚秋叶落满径,春去秋来中,终于把论文复杂的脉络理出个头绪来。

第6篇

5年来,西汉高速公路的建设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西汉高速开工建设伊始,同时把秦岭文化和秦岭交通历史变迁也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挖掘和整理。西汉公司党委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西汉公司不仅是在修筑一条高速公路,更应很好地传承几千年来形成的蜀道文化。

几千年历史风云在蜀道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蜀道沿途汉魏以来历代摩崖石刻、题名纪事、镌刻书艺、佛道造像以及有关蜀道旅历的历代诗词歌赋、游记散文等“蜀道文化”,让人心驰神往。数千年漫长岁月中,千里蜀道线上,使臣赴任述职,商贾南北往还,文人墨客题咏,地方官吏修栈勒石,战事风起云涌,各种活动在蜀道沿线留下了断断续续的遗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不仅是中国古代道路工程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关金石书法、诗词颂赋、游记散文、佛道宗教造像的珍贵资料。

创新建设新举措

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西汉高速公路穿越的秦岭山脉是我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地质博物馆”的美誉,更有“中国中央公园”之美称。西汉高速公路途经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洋县朱鸟类保护区、羚牛保护区以及古汉台等历史文化遗址。面对这些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的家园,西汉高速在选线设计上考虑到有效的保护措施,选线时避开了动物保护区,绕行洋县汉江南岸,使整个线路增加了30公里,增大投资近15亿元,较好地保护了秦岭宝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桥梁的架设有效地保护了动物的生存空间和迁移。建设过程中为有效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施工采用山外桥梁预制再运进山里的措施,避免了山体大面积开挖,有效保护了林区环境;隧道掘进采用了在洞口上方设置截水沟、排水沟,减少洪水的冲刷,同时对洞门围岩进行锚固处理,再进行植草种树,保持坡面原始状态,避免了洞口大面积开挖。全线130座隧道260个洞门,减少开挖面积可与7个足球场相当,共开挖20万方,少砍伐树木5万棵,增加绿化3万平米。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西汉高速大部分桥隧相连,在建设时将原设计秦岭特长隧道改用3座隧道群代替,其中秦岭1号隧道6.144公里、2号隧道6.125公里、3号隧道4.95公里,共17.219公里,既节省了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时还便于养护,降低运营费用。隧道装修体现人文关怀,分别将两侧贴3米高瓷砖,极大地美化了环境。世界上最大的铁路隧道群阿尔卑斯隧道群由圣哥达和勒奇山两个隧道组成,分别长约57和34公里。而西汉高速全线隧道130座,其长隧道12个、长隧道14个,中短隧道89个、双连拱隧道15个,总长110公里。其用心良苦就在于生态保护、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文关怀,景观建设人性化。西汉高速公路在原设计的服务区外,另增加5处停车休息区,也叫景观台,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自然景观与建筑的和谐统一,服务区建筑风格简洁鲜明,富于特色,总体布局充分考虑到后期的发展空间,同时增加公用活动场所及园林式游览、观赏景点,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为司机、旅客提供舒适、温馨的休息场所。

与以往服务区有所区别的是,西汉高速服务区采取半开放或开放式,为当地农民开辟贸易区,以带动沿线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彰显西汉高速公路建设的人文关怀理念。

同时,西汉路施工中最大限度地采用了植物防护,尽量减少生硬的人工砌体,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又利于边坡绿化。沿线不仅采用了柔性防护布鲁克网,同时对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在工程防护的基础上对沿线部分高边坡采用喷播植草和土工格室种草进行坡面绿化,植物种子配比采用草、灌、花相结合;变明边沟为暗边沟,取消防撞护栏,提高了行车舒适性,真正让司乘人员体会“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感受。

历史文化路,发掘历史文化内涵。秦岭哺育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蜀道更是承载了人们千年的期盼。因此,建设者不仅是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更是在历史文化上对古蜀道作一个传承。西汉高速公路其实就是连通古今、延伸未来的一条纽带。为此,西汉公司在西汉高速公路七亩坪服务区设计了一个总长为260米、宽6米、最高8.5米的大型黄花岗岩雕塑群《华夏龙脉》。雕塑群的设计以时间轴为线索,围绕秦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集中反映华夏民族不畏艰难,以人定胜天的决心改造自然的力量。雕塑以在秦岭地区影响中华民族历史的十个重要时间段为横线,运用18个历史典故,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秦岭的5条古栈道及现代的西汉高速公路。雕塑群整体形象以自然山形贯穿相连,彰显历史,体现人文。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秦岭磅礴的气势,高速公路沿线的人文历史景观和古栈道等历史遗迹,使人仿佛不经意穿越时空隧道,亲眼看到诸葛北伐、萧何月下追韩信、木牛流马、定军战役等历史战场。

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高速公路。质量是工程的生命。面对西汉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占三分之二的艰巨工程,陕西省高速集团明确提出,要把质量意识贯彻落实在西汉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把建设高质量的西汉高速公路、向社会交一份满意答卷作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施工办法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建设中,西汉公司严格建设程序,创新管理方法,依托科技创新,营造浓厚质量氛围,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以科技创新、工艺创新为龙头,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使用新的检测手段。邀请了7名桥梁、路基、隧道专家组成专家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质量通病和技术难题;结合建设实际,开展了“膨胀土地段路基边坡防护”等5项科研课题研究。其中“西汉高速公路特长大隧道施工关键技术运用”、“西汉高速公路土石混填路基施工关键技术运用”等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为全线优化设计就节约投资超过5000万元。

西汉公路设计应用卫星遥感、航测图像综合分析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综合分析技术。隧道施工中,采用地质雷达全面检测初期支护和二衬的强度、厚度及密实性;在许多双连拱隧道施工中,采用“三张皮”的施工方法,有效解决了隧道施工时渗漏的难题。路面施工中,陕西省内首次对路面边缘部分采用胶轮、小型振动钢轮压实,涂刷防水层技术;采用德国最先进的ABJ8620型摊铺机,可自动伸缩宽度,保证了基层、中下面层、上面层平整度和质量;首次引进路面雷达检测中、下面层厚度,通过调整上面层厚度确保路面总厚度;在路面上面层粗集料碎石料铺筑前进行水洗,借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抗车辙能力;在封层施工时采用改性热沥青加1-2碎石,作为应力吸收层,提高了路面基层和下面层的粘结力,有效防止了推移和路面车辙。桥梁施工中,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中采用孔道真空压浆技术,全线推广使用并获得了好的效果。

攻坚破险 确保如期通车

2007年,是西汉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的攻坚之年、冲刺之年。今年即将建成通车的户县至洋县段地处秦岭深山区,全长144公里,其中,主线路基42公里(双幅),占路线总长度的29%;桥隧102公里,占路线总长度的71%。三河口改线段、涝峪口段2005年5月开工,有效工期短,施工管理难度大。为了确保西汉高速公路2007年9月底如期贯通,西汉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务求必胜。认真传达领会陕西省委、省政府和交通厅党组关于西汉公路必须9月底建成通车的指示精神,把通车目标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允许有任何动摇,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从组织、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响了通车大决战。

关死后门,倒排计划,确保各项工程均衡推进。按照9月底通车的目标和当前工程进度,西汉公司对进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实行倒计时安排,以加快路面施工为中心,促进附属工程全面推进。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项目组、各标段、各工点,倒排至旬、周、日,明确各项任务、完成时限和公司、项目组、监理及施工责任人,实行动态考核,确保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全面攻克控制性咽喉工程――郭家山隧道。针对郭家山隧道施工问题,集团公司、西汉公司会同施工法人单位先后五次召开郭家山隧道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克服不良地质影响,加快掘进和后续各道工序的办法,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现场组织领导。成立了郭家山隧道会战指挥部,集团公司领导任总指挥,并组建了郭家山隧道会战现场管理小组,进、出口分别设两个巡查组,24小时驻守隧道洞口,全面负责郭家山隧道会战和整个组织管理工作,并落实责任到人,严格推行问责制。二是严格目标考核。实行日报制度,每5日进行考核并兑现奖罚,并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两家单位作为预备突击队进驻现场,对进展缓慢的工序,果断进行任务分割和调整。三是调整合同单价。鉴于隧道围岩与设计相差很大,施工难度增大,依据合同有关规定和实际施工预算,适当调整了合同单价。四是优化路面结构。隧道洞内路面采用沥青和水泥砼复合结构,以便加快施工进度。五是完善预案及应对措施。加强围岩监测和超前预报,储备足够的材料、设备及备用电源,完善洞内通信网络设施,从质量控制、安全生产、资金保证等方面全力做好施工保障。六是抓好后续工程同步推进。提前安排水泥砼路面、机电通风、照明工程,改善洞内作业环境,稳中求快,确保隧道内各项工程同步推进。

科学组织,强化措施,全方位提升工程质量。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一是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回头望”,责任落实到人。对可能存在隐患的台背填筑进行了注浆处理,对桥梁支座安装、铺装厚度全面排查,对隧道衬砌全面采用地质雷达检测,确保不留质量隐患。二是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和过程控制,抓好路面主体工程质量。派驻监理工程师到石料加工场,从源头把好质量关,设两个路面中心试验室,加大现场检测力度,针对山区路段,除对沥青面层进行SBS改性外,还增加了聚酯纤维、橡胶颗粒等外掺剂,提高长大陡坡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冰冻路段的融雪效果。

精细管理,注重生态环保,全面提升建设理念。狠抓路容路貌,超前安排附属工程,减少交叉施工干扰。对边坡防护、交通工程及隧道洞门方案进行全面优化,注重生态环保,体现“人车为本、和谐自然”的建设理念。同时,集中开展河道清理工作,对所有弃渣场安排进行覆土绿化,全力抓好水土保持工作。

严格动态考核,严格奖罚,果断分割任务。按照《西汉公路劳动竞赛考核奖励办法》,除对郭家山隧道工程进行每5日考核外,对路面及附属工程实行每半月度考核。对进度缓慢、质量不高、管理不力的单位,果断采取措施,责令限期进行整改。要求派驻工作组进驻现场,增加人员、设备和资金的投入,明确完成时限,对于履约差的标段,果断分割任务。根据工程进展,我们预备了一家路面施工单位和两家隧道单位作为突击队,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工点,及时进行了分割施工,确保阶段目标必须完成。

转变工作作风,现场蹲点指挥,严格推行问责制。根据总工期,分项分段作出详细安排,设立了9个现场工作组和南北片区指挥部,公司从3月份起已取消节假日和双休日,并调整作息时间,要求全线各项目组、代表处、驻地办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晚上加班至10时处理内业资料,加班加点,全面进入会战状态。明确了各项目标任务的责任人,严格推行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问责制”。

加大协调力度,维护和谐稳定的建设环境。采取联合办公和限时结算制,加快变更处理,缓减施工现场的资金压力。全面排查,严格监管,抓好各标段清欠工作。对资金缺口大的施工单位,致函法人单位,要求注入资金,必要时启动银行保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和清欠稳定大局。同时,加强沿线地方环境问题协调力度,为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