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辅导员

大学辅导员

时间:2023-05-29 18:1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辅导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辅导员

第1篇

大学辅导员

今天是我做辅导员6年,最大的耻辱!!!

理学院2009级的258名的学生,我曾经一直认为你们是我的骄傲!但是,今天,我无论如何都骄傲不起来,整个人被一种强烈的耻辱感所笼罩。有人说,辅导员工作的时间长了,人的心会变得越来越软,越来越脆弱。今天,我真的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刚工作的那个我了。看到们拂袖而去,我觉得我离爆发不远了,但是看到了台下坐着的五十名同学,我忍住了,我只能自己去承受这种耻辱感。

记得会前曾经我同事提醒我,需不需要找点其他年级的学生来帮我垫场,我果断的拒绝了,因为我相信你们。但是,现实是惨痛的,惨痛到了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想一想我工作的这几年时间,我承受了其他辅导员都无法承受的巨大的工作压力,却想不到今天我却还要承受这种悲凉。一年的工作干到了最后,本来是该收获果实的这一天,我却收获到了自己做梦也没敢想象到的惨痛。

我知道我错了!错的彻彻底底!我错以为你们能成为我的朋友,可是我是你们生命中可有可无的哪一个!我错以为我们能相互理解和尊重,我知道你们忙,可是没有想到你们却理解不了我的不易!我错以为这学期我尽量的减少了你们的各种负担,开年级大会我可以不点名,需要垫场的时候我可以找其他年级的同学去,可是我没有想到我自己的述职也成为了你们可以减少的负担。

但是我还是想说几句:

考研的同学们,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认真的复习,年级大会是小,你们的个人发展是大。我们学院的专业课出题的老师我都打过招呼了,昨天我在应用物理系邓开明的办公室死皮赖脸的和他磨了半个小时,他答应再安排老师给你们辅导大学物理B,你们可以直接去找刘老师问大学物理B的重点。其他专业的也一样,土木的系主任范进也给了我类似的暗示。还剩最后十天了,你们是成年人了,多余的话不用我再多说了吧。

保研的同学们,实在不好意思这学期在你们保研之后,给你们安排了太多的事情,耽误你们的学习时间了。我希望你们能在剩下的这段时间里再提升一下自己,各方各面。

在宿舍睡觉的同学们,你们该醒醒了,再不醒你们就来不及了,真替你们这些孩子着急。

最后,我还是再告诉你们一点,今天,我已经决定了,今年将是我的最后一次述职,我老了,我觉得辅导员这份工作我已近不太合适了。你们背底下叫我老胡,我是知道的,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很亲切的词,但是今天我知道了,我真的已经是一个老辅导员了。我从办公室里最年轻的一个,熬成了办公室里最老的一个,或许我也该走了。

谢谢大家这几年对我工作的支持,明年在四工我会重新再开进行一场述职,不管还愿不愿意再来,但是,我期待你们的捧场,谢谢大家。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职称;晋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5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0%以上,大学班级的人数也一升再升,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日益繁杂,学校不得不聘请许多辅导员直接管理学生工作。教育部也明文规定,学生人数在120-150人之间应该配备一名辅导员,以一个中等规模高校(10000人)为例,辅导员的人数应该在65-85人之间,这么多的辅导员,应该是学校一支不可忽视的职工队伍,然而,这支队伍的职称晋升怎样解决?有什么力量吸引和稳定辅导员队伍?

二、辅导员职称晋升的困惑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一条明确指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这是首个专为辅导员职称制定的官方评聘依据,似乎辅导员评聘职称比较容易解决。然而,有关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结构状况是,高级职称占8.3%,中级职称占34.6%,初级职称占57.1%。这明显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结构的特点是:中、初级职称比例偏高,高级职称者比例偏低,辅导员职称评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现有职称体系是由国家人事部制定的,制定初期没有考虑辅导员这么一个特殊群体的利益,使得辅导员的职称只能靠近相关的职称称谓来解决。以教育部的规定为例,首要的职称是向思想政治专业的职称体系靠近,然而,据华南师范大学近期对辅导员第一学历调查,辅导员原来在高等学校专业是思想政治的仅占5%,大多数持有的是文秘专业、法律专业的文凭,有的甚至是艺术方面的文凭。因此,从专业知识方面,辅导员处于劣势。其次,在职称评聘中,评审条件受到极大限制,如高校教师系列讲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关于教学的要求:"必须独立讲授1门以上课程;年均授课必须到达60学时。"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专职辅导员大多分布在学生工作部门和各系部,没有专业教研室的系统培养和课时计划分配,他们没有资格独立讲授1门课程。最后是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关于科研的要求高,如湖南省评审副高职称对论文、著作的要求是"发表的论文文科要求有三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评正高时要求有四篇在CSSCI上发表,且有两篇是本学科权威期刊,还要有一本本学科15万字的著作,如此高的评审条件,就是专业教师也很难晋升高级职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某项专门的科研,因此辅导员要上高级职称真是难于上青天。

三、职称晋升难对大学管理的影响

职务评聘难使得辅导员职业缺乏吸引力,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管理工作。一是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职称评聘对于辅导员的激励是长期的,没有适当的激励,就没有较高的工作热情。现行职称评聘制度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有些大学辅导员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并不看好,产生了强烈换岗意识,导致大学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寿命是3到5年。流动性强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普遍特点。二是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我国辅导员的工作是全方面的工作,既是大学生的生活老师,又是心理老师。大学辅导员在产生职业倦怠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会失去兴趣,不思进取,出现了离岗现象,如故意关闭手机不接学生电话,或是学生连打几个电话都不接,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更为严重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由于痛恨在薪资待遇、工作量的分配、培训晋升等方面高校都将其置于行政后勤的从属地位,致使其将怨恨发泄到学生身上,甚至从学生那儿索要财物,对学生身心造成极大伤害,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辅导员职称晋升的创新对策

要解决辅导员职称晋升难的问题,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须不断创新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制度。

(一)岗位设置制度的创新

如前所述,虽然辅导员在大学的岗位已经存在很多年,但是我国人事部门没有为其设置专门的职称称谓,使得辅导员评聘职称时只能套用其他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导致一所大学辅导员的职称五花八门,有些转岗的辅导员更加无所适从,如有的辅导员原是中教一级职称,但是,到高校没有这一职称系列,只能委屈从照初级职称待遇重新做起。我们认为,在辅导员职称(岗位)设置上,可以采用与行政管理人、专业技术人员平行的,但是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如设置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特级辅导员四个级别,大致相当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目前,山东和上海高校正在进行大改革,既在辅导员职称上设置相应的等级与专业技术人员挂钩,也在职务上根据实际表现和工作年限确定相应的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行政级别,并享受相应待遇。这种做法切实解决了辅导员岗位设置制度空缺的问题,操作性较强。

(二)在职称考核上将考核内容与辅导员工作实际相结合

大学辅导员的考核要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实绩出发,与大学任课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分开,也就是说要与学生密切联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因此,对辅导员的考核必须着重核他们深入学生实际的情况,比如,召开班会的情况、下到寝舍与学生谈心的次数等。让大学辅导员更能专心学生方面的工作,不再去和大学任课教师去争科研项目,从而在职称评定上找到适合大学辅导员职称评定的路子。如上海市制订了《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试行)》,重点关注带班年限、和所带学生的实际表现。让辅导员职称与社会职业相互承认,让辅导员岗位更为职业化。

五、结语

在当前制度环境下,职称评聘对稳定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建立一套有特色的辅导员职称评聘系统,构建符合辅导员工作需要的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庆典,李海鹏.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第3篇

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者

作为高校与学生接触最多,位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其工作既包括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又包括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等方面。辅导员熟悉学生各方面情况,在日常管理中,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实习、兼职等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就业政策等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和共享,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努力将辅导员塑造成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和就业指导师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制定就业规划的参谋者

在新生入学后,辅导员通过班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就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端正学生价值取向,激发学生制定学期计划,启发学生的职业梦想,明确其大学生活每阶段的努力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举措。在日常教育服务管理过程中,根据对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的掌握,因材施教,给出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及早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为毕业以后的求职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

目前,很多高校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是由大学应届毕业生或者优秀的在校研究生担任。由于自身专业和社会阅历受限,又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上,对学生工作的反思,研讨以及总结和探讨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缺乏创新性的指导,年轻辅导员凭借书本知识,仓促上阵,对学生就业讲解停留在简历的制作,三方协议的签订,注重诚信等理论说教方面,没有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实际、深入的钻研,并没有将大学生教育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全程化联系在一起;一部分有经验的辅导员凭借多年来对学生管理的经验,认为就业指导就是鼓励学生投简历、协助学生找工作、最终落实就业单位,至于单位适不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并未考虑其中。

2.就业工作责任不明晰

随着“全员就业”理论的提出,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与主动性日益凸显,这也是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的体现。即便如此,人们通常认为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指导,以及班级事务的管理,就业工作似乎不在辅导员的管理范畴内;再者,现行学校机制对于辅导员引导就业工作的激励制度还不健全,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以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远远不足。

3.就业指导科学性不高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并能及时解读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名辅导员平均管理200到300名学生,甚至更多。整日陷入繁杂的事务性管理,“两眼一睁,忙到天黑”,形成一种被动的任务式的工作模式,这样,很容易出现工作“缩水”,最后只是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很难深入到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去了解就业招聘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给学生予以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1.深化理解就业指导工作意义,转变理念和方法。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简言之,就是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自主选择并从事一项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从而实现其人生和社会价值。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要真诚对待每位学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扭转传统的“求安全,求稳定”热衷于公务员等“铁饭碗”职位的观念,把就业指导视为提升学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辅导员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树立“服务育人,促其全面发展”的理念,避免给学生绝对的就业导向,力求为学生提供高效服务。

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01―03

一、道德情感与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

通行的对道德情感的解释为:从社会形成的道德范畴出发,用道德原则的观点感知各种现实的观点时,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它是由内容维、形式维以及能力维三个维度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整合的心理组织。其中,内容维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感、对人同情感、对自然敬畏感和社会责任感四个部分;形式维主要包括自然感性道德感、幻化想象性道德感、社会理性道德感和悟性超越性道德感;能力维主要包括道德情感知觉感受能力、理解体验能力、移情共鸣能力和反应调控能力等几个部分。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培养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1]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影响力

1.辅导员的特殊身份对培育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影响力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种身份的定位,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据调查,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处于26~35岁年龄阶段,整个队伍呈年轻化趋势。辅导员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小,在观念、兴趣、心理上更贴近学生,彼此间更容易建立朋友般的亲密关系。很多时候,学生对辅导员常常无话不说,亲近程度远远大于普通教师与学生。这种交流的充分性使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使辅导员更容易影响与感染学生。辅导员在道德情感的培育上只要能用心引导学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内容对培育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影响力

教育部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要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只要跟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内容大大超越了普通老师的工作范畴。课上,任课老师更多的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即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只能做到理论知识的讲解,真正的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往往发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些领域正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事实上,很多学生愿意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内心的苦闷、思想上的冲突、情感上的波动向辅导员倾诉。这种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辅导员更容易全面地参与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的思想与情感状况。

3.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对培育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影响力

辅导员的工作既有别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别于行政人员的教辅工作,而是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第一,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情感影响的持续性最大。和任课老师相比,任课老师讲授完某一课程后就与学生几乎再没有接触,但是辅导员却是陪伴学生度过整个大学时光的人。第二,辅导员与学生联系和交流的范围最广,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第三,辅导员对学生投入的感情与精力最多,情感影响的力度最大。道德教育如果只靠单纯的知识传授只会收效甚微,必须立足学生的现实情况,关心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而这些工作是任课老师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靠辅导员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三、辅导员培育学生道德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美德有两种,即心智方面的和道德方面的。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归功于教育;而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可见,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成了可教授的和形成的两部分,即美德的知识方面是可以教授的,而德性方面却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基于这种认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培养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1]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使学生成长为对己自信自强,对他人同情宽容,对自然敬畏,对社会公正、负责、奉献的道德情感品质。

1.重视辅导员的情感资质和人格魅力的作用

教师的情感资质和人格素质是指由教育爱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技艺以及教育风格类型等因素组成的综合体。[1]辅导员岗位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觉地提高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重视教育方法,提升人格魅力,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发现,辅导员强烈的爱国热情,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对社会公德的自觉遵守,对传统美德的自觉践行,对于公平正义与良知的坚守以及个人优雅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对辅导员最需要的个人品质进行了一次调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公平正义、爱岗敬业与宽容友善。这些品质甚至超过了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要求。事实证明,辅导员富有爱心、亲和、平易近人,在工作中坚持公平正义,往往会提升学生的正义感和幸福感,而这种正义感和幸福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方式、待人接物,并且会把这种道德情感传递给其他人。例如,对医学生而言,如果辅导员心中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关爱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就更有可能对病人产生同情心,自觉践行救死扶伤,尊重病人,关心病人。

2.教育学生方法要恰当,道德立场要鲜明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主要不在课堂而是课外,是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上的任何事件或者学生身边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资源。教育的关键在于辅导员要对事件本身持有鲜明、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立场。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坚持原则,正确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不能模棱两可,态度暧昧,否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更不能带着负面的情绪和错误的观念去影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赏罚分明,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要表扬,以强化其正确的道德情感,并给周围的同学以示范作用。对于违纪学生,辅导员要批评教育,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包庇,要坚持秉公处理,适当采用惩罚措施。正如涂尔干所言:“惩罚有补偿作用,可以纠正因过错而产生的恶。”[2]同时要注意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促使其反躬自省。

3.把握情意感通机制和需求冲突机制,营造良好的情感场氛围

(1)加强班级建设,塑造优良班风

班级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主阵地,班级建设的好坏是衡量一个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班级建设主要体现在构建优良班风与学风。开展班级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过程,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学生自律能力、学习风气无疑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要通过制订班规,建设班级文化,加强各方面管理,树立先进典型,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情感场的氛围中积累道德情感的体验。通过对我校护理系62个班级的调查发现,具有优良班风学风的班级学生要比其他班级的学生更加自知自控、自信自强、诚信友善、责任心强,富有爱心,有自觉捍卫班级荣誉的义务感与正义感。同时,辅导员要注意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针对我校2013级20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57.2%的学生期望“师生协商开展工作”,40.6%的学生期望“学生自行开展工作”,只有2.2%的学生期望“以辅导员威望管理学生,命令式开展工作”。事实证明,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反感,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2)召开主题班会,在思辨中升华道德情感

主题班会是辅导员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班会开展主题教育,特别是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在进行班会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点。首先,要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这是培养情感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讨论,采用平等对话交流的方式,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为内容,不回避道德冲突,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其次,班会讨论的主题应以学生为主体,精选案例,案例要贴近社会、走进生活,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应有争议性和讨论的余地,存在着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比如,在职业道德教育的班会上,辅导员可以就社会上医生收受红包的现象进行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班会上可导入“扶不扶”的话题,启人深思;在恋爱观教育的班会上,可通过展示学生中不文明恋爱行为的图片,引导学生知荣辱。最后,辅导员必须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班会结束要记得收尾,落到教育点上,达到情感的共鸣。

(3)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重视情感经验的积累

道德情感教育应使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不断提升,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积累情感经验,将道德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辅导员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等;可以结合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传统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重阳节关爱老人活动,感恩节感恩父母活动;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实际上,参与活动本身就是自我情感的投入,对活动主题的把握,对活动内涵的领悟,对活动规则的遵守都是学生学习、实践与体验的过程。调查发现,印象最深刻的活动中,49.51%的学生选择特色主题活动,58.25%的学生选择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10%的学生选择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寓教于乐的活动才更受学生欢迎。总之,辅导员要充分挖掘教育载体所蕴含的道德元素,正面教育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

4.重视学生利益,满足学生合理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来自学习、经济、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不少同学在利益、困难面前会迷失自我,丧失道德的评判标准。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说:“感情的产生是受人的社会存在制约的。换句话说,感情具有社会性。感情的基础首先是需要……”[3]所以,道德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人的需要以及个体价值的体现。因此,辅导员首先要树立“爱生如子”的工作理念,关心学生,尤其要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如特困生、就业困难学生、厄运学生、问题学生,做好贫困生工作、毕业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防止出现道德偏差,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积极提供正面的情感支持与影响。

5.经常性地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

开展谈心活动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更是深入了解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针对我校2013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90.2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与学生采取面谈的方式最有效,60.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立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育需要经常性地与学生谈心,通过近距离地、深入地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思想的教育与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细腻,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力量就越大。因此,在开展谈心之前,辅导员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包括他的思想状况、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学习情况等方面,以有助于辅导员做到教育有的放矢。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情绪饱满,要善于通过心灵来感知学生,走入学生的内心,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5篇

一、班干部的筛选

如何选班委?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然而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人选得当,事半功倍,人选失误,事倍功半,而且会丧失掉班级塑形的最佳时期,甚至会将班级带偏。目前,班委人选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产生:第一,学生自荐和老师推荐;第二,辅导员自己物色挑选;第三,班级竞选。三种途径各有优缺,第一种办法产生的人选充满自信,具有较强参与班级管理的意愿,但群众基础与管理能力有待验证;第二种办法挑选的人选适合辅导员的评价标准,但是因接触时间短,y免看走眼,有失偏颇;第三种方面,可以把群众基础较好的同学推出来,但也会产生人缘好能力差,缺乏主见与能力的班干部。工作中可以综合使用三种办法,首先,公开招募班委,让大家填表报名竞选。然后,辅导员观察,选取合适人选试用。最后,确定最佳候选人班级竞选。班委人选产生后,同样需要一个试用期来观察考验。一般情况下以培养为主,轻易不再更换,但是班委如出现原则性问题如: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仍当果断替换以免对班级造成负面影响。

二、班干部职责明确

大学的班干部和高中的班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完全不同。为此,班干部人选确定后需尽快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班干部职位设置不宜过多,少而精,一班四人最佳,分别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文体委员,职位不同,工作范围职能不同,具体如下:

班长:总领全局,负责班级管理,要求思想觉悟高,管理能力强,善沟通,能自律,能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执行力强,积极向上。

团支书:主要负责党团建设,辅助班长班级管理,要求工作踏实负责,善写作,字要好。

学习委员:负责班级学习工作,辅助学习弱的同学,要求成绩优异,有奉献精神,沟通能力强。

文体委员:组织班级文艺活动,要求活泼开朗,具有一定才艺,擅长文体活动组织。

各班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责任到人,同时四班委并非独立个体,要建立团队意识,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三、班干部团队建设

1.建立信任体系

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辅导员之间要建立牢固的信任体系。信任是创建优秀团队的前提,然而信任的建立是在团队具有相同目标,共同完成互动的过程中建立的。在此,辅导员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参与者的身份使自己与班委可以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监督者的身份可以在发现班委团队问题时及时予以化解与纠正,师生间亦师亦友。班委对班级工作要向辅导员负责,同时辅导员要做班委的坚强后盾,遇到问题勇于担当。

2.创建交流渠道

所谓交流渠道不仅是指建立班级通讯录、QQ群、微信群等通讯技术平台,还包括更广阔的内涵。班委间交流主要是指引导班委建立交流意识。现在班委均属于90后,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思维与行动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为此,辅导员需要引导班委全面考虑问题,学会交流与合作。班委与辅导员间交流包括交流内容、交流平台、交流模式三个方面。交流内容是指班委与辅导员间可以交流的话题范围。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一条天然的鸿沟,学生潜意识里对教师存有戒备,为此,辅导员需要主动阐明,班委与辅导员间可以无话不谈。交流平台是指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根据辅导员情况而定,空间既可以是网络平台也可以面谈。交流模式是指师生交流过程中各自的角色与地位,传统模式为教导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交流兴趣甚至抵触。班委与辅导员间建议采用倾听式,辅导员以倾听者的姿态,倾听学生倾诉,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班级管理常规问题培训

班级管理中既包括常规性事务,也包括常规性问题。常规性事务如通知、收发材料、数据统计等,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只要强加练习都可胜任。常规性问题是指那些出现频率高,但没有标准解决方案问题。针对常规性问题,辅导员需要对班干部进行专业性培训,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在此,我们以宿舍矛盾和学生心理健康两个问题为例,加以阐述。

1.宿舍矛盾问题

宿舍属于公共生活空间,同学间产生冲突与矛盾在所难免,如何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是班干部培训的重点内容。重点关注对象包括四类[1]:(1)成绩优异的贫困生。一般而言他们是自尊与自卑的一个矛盾体。优异的成绩是他们骄傲的资本,但是面对拮据的经济难免自惭形秽。(2)自由散漫,拥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别人考虑。(3)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4)特殊学生。特殊学生包括行为特殊和精神特殊两类。

宿舍矛盾的解决步骤与方法。首先,调查矛盾原因,确定矛盾性质。分析矛盾对象是否为如上四类学生。第二,矛盾调解,矛盾对象不同,调解方式不同。调解人一定要客观、公正、谨言慎行,切忌感情偏颇。一般采用多方了解,双方座谈的方式,以事实为依据,明辨是非,化解矛盾。第三,针对矛盾不可化解的宿舍,采取空间分离的办法,防止宿舍矛盾升级。

2.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中,在班委层面重点是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认识和班级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为此,从心理危机产生因素和易发群体两方面对班委培训。

(1)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和发生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因素[2]:个体面临危机源,主要为生活事件如遇到挫折、失恋、精神疾病等;个体的心理危机承受能力弱;个体缺失社会支持。

(2)心理危机重点关注人群包括家庭离异或家庭关系恶劣的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生;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学生。

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实属正常,最终要的是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在干预过程中,班干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6篇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半个学期,在担任xx工程系辅导员助理将近也半个学期了,在这半年里我收获的很多,在工作上,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待人处事上,收获了怎样和各种人的交往经验。以下就是我对这半年来的各个方面的总结。       

  刚开始担任这一职务是心里是兴奋的,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工作,使我陷入了惘然和困惑中,于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很被动的,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我调整了心态,对待每件事都要主动,做事情要积极,突然一下子觉得大学其实是锻炼人的开始。

  党校点名的任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点名,周末查人,等等一些事情,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就难了,首先胆子是要够大的,对待每个人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我会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帮助自己做好这一些事情。再者和辅导员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沟通好了,才能更好的协助辅导员。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责任,辅导员所要求的事情就是对待学生们的一种责任,所以要认真的完成这些任务。  

  在这半年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也从一些班干身上看到一些问题,班干身上还是存在团结这个问题,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从古至今,只要班干团结了,班上就不会从在问题,所要求的任务也会准质量的完成,所以再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协助每个班上的班干讨论这个问题,进而让这一点完善。

  半年的工作也有错误的发生,比如说交东西的不及时导致辅导员工作出现了问题,有时候偷懒留下的错误,等等,让我自己觉得这半年工作做的很不好。新的一年来了,我的计划也会随着经验和教训所改变。不管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负起全部责任,一定努力做到最好,有时候并不能责怪别人工作的不认真,从自己做起,才能树起榜样。完善自己。每天都要跟辅导员沟通,了解辅导员的需要,和辅导员所说事情,处理好每一个小细节,尽善尽美。  

  首先自己要学会团结,学会体谅,从工作中吸取做人的道理,及时传达信息,不能总是今日复明日,其次在点名这个工作发现了许多问题,许多班干有迟到旷课的情况,包括我自己也有,所以我告诉自己要克制,班干们也要竭力克制,做好自己。 

  再者,在学习方面我还不够努力,比较贪玩,成绩不突出,对于这一点我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作为辅导员助理,自己却不学习,在新的一年要努力学习,综合全面发展,只是我的目标,相信也会是全体xx工程系同学们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要一起努力。  

 相信我自己会在新的一年将辅导员助理这一职务做得越来越好,也希望能得到同学们和辅导员的支持。 

                                                                             xx二班

                                                                             xx 

                                                                             XX.03.11

第7篇

大学辅导员能转教师。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三项者,可破格晋升讲师职务。学校教育、教学业务骨干、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优秀、或近五年内累计三年优秀(当年必须优秀);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教坛新秀、省春蚕奖、市新苗奖、县以上拔尖人才,地市以上劳模等荣誉称号者;

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收入论文集并获奖、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两篇以上者,或编写过一门中专以上程度的本专业教材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四等奖、市地级三等奖、县(市、区)一等奖及以上的主要贡献者。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十周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十五周年以上。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辅导员 沟通能力 组织社会学

一、组织社会学中关于沟通的界定

一个群体没有沟通就无法存在。良好的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绩效都十分重要。当然对于大学辅导员也是一样的。无论多伟大的思想,如果不传递给其他人并被他人理解都是无意义的。赫伯特·西蒙以决策为分析工具对沟通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沟通就是一个组织成员向另一个组织成员传递决策前提的过程。”他认为特定沟通技巧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决策制订职能在整个组织里应有的分布方式,一个人能否制订某项决策,取决于其他人能否把制订该决策必需的信息传递给他以及他能否把决策传输给他希望影响其行为的组织内部的其他成员。社会学家莱维特从信息角度对沟通进行了界定:“首先,交流是发出信息,并且用信息击中某个目标。仅仅发出信息并不是交流。其次,要使某个击中目标的机会增多,就要求发送者对目标发射的精确性获得反馈。”无疑,沟通对一个组织起着关键性作用沟通,听者可以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在其他方面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或加强相互间的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相互间的学习。

组织社会学的沟通主要是从组织出发研究的。当然也可以延伸到大学中,大学也作为一个组织,大学辅导员和大学生也是作为组织的一员,他们也是立志于实现大学繁荣发展的这个目标的。大学辅导员的沟通不论是组织层面着手,还是从学生层面出发,都应该把握要点和技巧,实现沟通的顺利进行,促进大学的和谐以及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二、改善大学辅导员沟通的途径

(一)培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意识。

高校的辅导员首先必须加强和培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搞好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各大高校兴起的,主要由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的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单向的、量化的考核方式跟不上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以生为本,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力求从他们的实际情况,身心状况下去看待问题,努力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积极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的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这对于下一步的沟通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积极调整沟通的方式。

人与人的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需要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的。辅导员应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已经面对不同的人应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是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些同学内向,有些同学外向。内向的同学可能不会当面想辅导员交流,那么辅导员就可以主动通过QQ、飞信、电话等等方式和同学沟通,保护他们的隐私,又能促进他们有效的沟通。外向的同学,那么选择性就更多了,既可以当面沟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二是沟通时间选定。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老师的时间观念是有出入的。在合适的时间段介入学生的服务管理是很有必须的。比如一个学生失恋了,那么作为辅导员应该在时间段介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时间呢?还是等他心情平复之后呢?这都是辅导员必须考虑的。

三是沟通场所的合理选择。一个适合的沟通场所对于学生的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沟通的地方是在办公室呢?还是教师呢?还是安静的角度呢?这些都是辅导员要费心和琢磨的。

(三)提高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一个辅导员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非语言的表达能力。其中语言是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递媒介。因此沟通主体辅导员的语言表达力对于沟通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辅导员在私下里面得多多练习。而非言语的表达看起来不是特别显眼,但是有些时候的作用往往大于语言。语言在某些时候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辅导员在倾听过程中,身体要略向前倾,始终与学生有眼神交流,保持微笑的面部表情 对学生表述的内容要做出适当的回应,如点头和 嗯,以鼓励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但也要注意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话。

三、结语

一个良好发展的高校离不开一群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辅导员。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辅导员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的基础,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关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的,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是一瞬间能够提高的,他需要辅导员在长期的和同学打交道过程逐渐的积累。通过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学生和老师之间紧张的关系,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极端实践。这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沟通的双方都解决了实际的问题,使他们都走上正确的轨道,对于辅导员和学生都是有利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字 大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一、引言

大学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重大,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而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经之路,就是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近年来,大学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明确提出:“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可见,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引人注目的新课题。

二、大学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

大学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要让高校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类别,实行准入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大学辅导员职业化内涵主要包括:(1)显性的职业素质。如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2)隐性的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

大学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必须具有胜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1)具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具有界限明确的专门工作领域;(3)必须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察质和职业道德。(4)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

三、目前大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合理。大学辅导员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说都存在着不合理性,从而造成辅导员结构的失衡。

(二)队伍不稳定。辅导员所在的岗位是教辅岗位,人员流动过快,短暂的工作期限使很多辅导员工作缺乏一定的工作热情,责任心欠缺,不能专心研究业务,不能脚踏实地的工作,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三)职责不明确。大学辅导员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的八项主要工作职责之外,辅导员还要辅助教学秩序管理,其他行政工作等。大量非本职工作如协助统计数据、维护秩序、管理设备等分散了辅导员的精力和注意力。

四、实现大学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路径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大学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政策上、结构上、观念上给予倾斜,大学要在职业化发展方面倾注动力。

(一)严把入口,提高准入机制

要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细化辅导员入职标准。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应建立在辅导员职业标准化的基础上,大学辅导员不应该只是作为大学内部的一类岗位,而应该严格按照一般职业化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得辅导员这一职业公开化、社会化、标准化。确保将综合素质高、职业忠诚度高的人留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在源头上减少辅导员岗位的流动,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二)转变大学对辅导员的职业观念

首先,要转变大学师生的观念,要让大学师生,摒弃辅导员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保姆,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人人都可以做的思想观念。其次,要转变各级领导的观念。现行辅导员工作队伍制度的弊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各级领导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要认真落实中央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辅导员这支队伍应有的重视。

(三)依靠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

大学辅导员职业集服务、教育和管理三者于一身。辅导员首先应该细化分工,实现精细化管理。把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细化为富有内涵的育人工作和指导工作,把“以学生为本”等理念内化于精细化科学管理中;其次,辅导员应该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科学化管理;最后,辅导员应该把零散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上升为完整和系统化的理论,从而实现学生工作质的飞跃。

(四)用养结合,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用养结合”科学制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大学要屏弃过去对辅导员只是“使用”的旧观念,如果不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如果没有辅导员在业务能力、职业素养上的持续提高,那么可以预想,这种“使用”的效果只能是越来越差。其结果,只能是对辅导员的频繁更换,这也是长期以来,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树立辅导员“用养结合”的新理念,对辅导员的业务培养要纳入学校整体师资、人才培养计划中,致力于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学习型、发展型团队。对辅导员个人而言,个人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极为重要。因此,学校应该帮助辅导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他们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对每个辅导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定位,确定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位目标等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从而达到在专业技能、管理水平上的日益提高。

五、结束语

实现大学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是新时期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要求,也是大学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要真正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职称评审体系,建立与之配套的工资报酬体系。还将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相信,外有大学制度、政策的倾斜作为保障,内有辅导员自身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大学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必将会真正实现,大学辅导员岗位也必将成为一种能吸引优秀人才的美好职业。

参考文献:

[1]戚佳.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第10篇

关键词:人格;人格特征;辅导员;大学生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36-02

高校教育在每个人的教育生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极大的。不可否认,高校专业教师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自身人格风范,在学生的人格塑造中起作用,有时还可能是很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辅导员的教师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其作用是其他教师难以替代的。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养成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这种系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教学中所进行的思想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同时,辅导员还是大学生人格缺陷的矫正者,他们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通过咨询、交谈等途径以帮助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等方面表现不佳的学生,帮助他们改进认识结构,减轻精神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达到矫正其人格缺陷的目的[1]。因此,辅导员的人格问题会通过日常的交流沟通、为人处世对大学生成长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看来,辅导员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在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人格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2]。

一、人格及人格特征的内涵和特点

众多学者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理论基础出发,对人格的内涵进行探讨,使人格内涵的表述表现出多维性和复杂性,一种观点认为,人格是表现于个体自身之外的、别人眼中的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格是可观察到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反应,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格含义的定义首先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其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其三是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3]。美国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尔教授认为,人格就是那种使我们有可能对某人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预测的东西,即包含自身的特性、也容纳了环境因素的影响[4]。可见,人格是一个被诸多学科所共同研究的对象性范畴,可以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人的特质、特性和特征。

我国学者黄希庭2000年在综合各家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5]这个定义较为完整地概括了人格的本质与内涵。

通过总结前人对人格涵义的理解,本文发现人格有以下几大特征:第一,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虽然可能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但各种心理成分彼此交织,互相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第二,人格具有独特性,即两个人的人格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第三,人格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功能,即人的行为至少部分地取决于行为者的人格特征;第四,人格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人格对行为的调节功能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特征。

综合对人格的四大特征,本文把人格特征定义为:一个人稳定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体现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并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二、辅导员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对于辅导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辅导员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辅导员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著名的卡特尔特质说认为,根据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加上对情境因素的考虑,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进行预测,甚至是量值。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由每个具体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根源特质”则反映了一个人整体人格的根本特质方面。“表面特质”由“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一个“根源特质”可影响多种有形的“表面特质”。卡特尔在多年测查、筛选工作的基础上,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分别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根据这些特质,我们可以测量一个人的行为反应。6 16PF测验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最普遍使用的工具,广泛适用于各类人员,对对象的职业、级别、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因次也适用于辅导员人格特征的测量。

不同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对辅导员人格特征的研究成果表明,辅导员在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幻想性、独立性方面差异显著,即辅导员这五个方面的差异性较大。乐群性高的辅导员比较外向、热情、乐群,通常和蔼可亲,喜欢与学生相处,这也是大学生们所喜爱的辅导员特征,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就相对较大。聪慧性高的辅导员反应敏捷、富有才识、善于思考,大学生会认同这类辅导员的特征,因此,在自身成长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兴奋性的高低则反应了辅导员的个性是严肃还是热情,显然兴奋程度高的辅导员是大家所喜爱的,他们活泼健谈、热心而富有感情,对大学生有较大影响。幻想性主要研究辅导员是否务实、是否刻板,因此,幻想性高的辅导员幻想比较多,不太重视现实,常以自身的动机、兴趣等主观因素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辅导员的独立性则研究的是他们是否当机立断、是否过于依赖他人的意见等方面的个性。独立性强的辅导员往往十分果断,不喜欢控制和支配别人,也不喜欢被人干涉。

此外,性别不同的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在胜任力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性别并不是辅导员的人格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表明,多数男辅导员在言语表达力、原则性、职业忠诚度方面略强于女辅导员,女辅导员在应变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理解和尊重学生程度、观察能力、参与能力、个人魅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九个项目上的平均得分高于男性辅导员。

三、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活动中深入调查辅导员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可以为广泛全面地了解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因素提供重要线索。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又是十分重要的。乐群性强的辅导员多热情大方,热爱学生工作,常与大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点滴,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若辅导员的人格特征中聪慧性明显,那么他的学生会在他的影响之下日益加强知识的学习;若辅导员的个性中独立性明显,那么他的学生会效仿他的个性独立、做事果断,这也将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良好的人格特征不仅是工作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正所谓“为人师表”,良好的人格必须是大学教师和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现在大学生在成长中会出现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都能以健全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态去完成繁重的大学学习任务,毕业后迎接社会的各种严峻挑战,都是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四、辅导员良好人格素质的培养途径

辅导员的人格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显著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其人格素质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人格对人的社会行为起制约作用,可以成为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来源,所以,辅导员高尚人格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格力量的积极影响。

第一,辅导员需要培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优良作风。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教、灌输,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他们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道德情操。

第二,辅导员要培养广博的知识架构。辅导员要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提高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够提高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力和说服力。

第三,辅导员要增强观念素质,解放思想,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社会形势的变化要求辅导员不能只固守陈旧的思想观念,而应当解放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同时,辅导员要改变学校――家庭的工作生活模式,深入学生寝室、学生活动场所等,增加接触、观察、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机会,了解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及时归纳总结,并上升为理论。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肩负有将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完善、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辅导员的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应以学识激励人、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付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前沿,2006,(5):77-79.

[2]蔡静文.回归人文精神,构建和谐人格[J].教育导刊,2000,(12):21-23.

[3]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3.

[4]龚敏.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9.

第11篇

【关键词】辅导员;90后;沟通技巧

沟通是人类交流的重要途径,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姿势、表情等元素的艺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心与心的对话,通过聆听和述说,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向其输送正力量,最终达成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共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90后大学生的特性

1.个人主义强突出。90后大学生倡导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怀,独立、自主,不盲从大众潮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人行事往往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叛逆精神,逆反心理,不屈于权威,挑战底线。

2.自控能力差。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绝对的核心,长辈的迁就和溺爱使其变得任性易怒。社会中形形的刺激和诱惑,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抵挡不住诱惑学生而言,就会沉迷其中,甚至情感崩溃、失去理智而做出轻生行为。

3.抗压能力差。进入大学后,身边不再充满光环和荣誉,环境的突变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困难时就驻足不前,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了信心,没有检讨自己的不足,而是归结给了这些挫折和困难,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二、辅导员沟通过程中的问题

1.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在高校中,辅导员担任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是被管理者。一方面,辅导员在不自觉中就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强调自身观念的权威性,容不得半点的质疑和怀疑。如此下去,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沟通只是表面形式,而没有内在的实效。最终只能沦落人心涣散、等级更为分明的下场。

2.沟通渠道相对单一。沟通渠道指的就是沟通过程中借助的媒介工具。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沟通效果。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受到了许多因素的限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途径,网络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若能够及时占领网络这一块沟通领地,才能够最终实现沟通的及时顺畅。

3.沟通呈现单向特征。只有保证了沟通过程的双向性,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沟通往往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项操作,没有学生的观点表述,沟通没有得到及时反馈。这样单向行为必然导致主客体上下交流的过程中,误解和偏见得不到解释和理解,影响沟通的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的沟通技巧途径

1.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工作职能来看,辅导员和学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辅导员和学生又是地位平等的朋友关系。辅导员和学生所要建立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关系,还有心理关系、道德关系等。大学生渴望辅导员能够更加体谅、包容、真诚的对待学生,减少距离感,平易近人。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时,应关注到学生对信息的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念和想法,相互坦诚,才能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2.注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辅导员的沟通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本身,更要拓宽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身子女,因此家庭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够代替的。因此,辅导员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应尝试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性,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只有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协作、共同作用,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沟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适当的环境。沟通时的环境营造,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为轻松自然地向辅导员吐露心声。由于辅导员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了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产生心理戒备或是紧张情绪,没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沟通。因此,辅导员应尽量构建一个舒适、自在的沟通环境,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尽量避免在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或是谈话,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公共场合进行表彰或表扬,弘扬正气,发挥典型先锋作用。

沟通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辅导员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选择适当的环境等措施,保证沟通双方的平等,促进沟通的顺畅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泽.“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

第12篇

关键词:逃课;辅导员;管导策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69-02

大学生逃课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一直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70后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80后说“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再到90后直接就成了“逃课需要理由吗”。如果说逃课是大学一种普遍现象的话,那么90后大学生“逃课族”就显得格外直截了当和肆无忌惮。从逃课到代课、从帮答到到花钱雇用别人代替点名上课,这些在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秘密行为,如今又被搬到了网上。一个90后大学生创办的“逃课网”网站,创办不到三个月,就有上千人注册。有关调查显示,在普通高校,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在20%左右,而公共课已达50%以上。的确,对于新新人类的“逃课族”来讲,逃课已成了一种习惯,他们不需要理由来为自己的逃课行为找借口,逃课恋爱族、QQ族、逛街族、网游族;逃课经商族、打工族;选择性逃课族、逃课考研族、兼职族……逃课的理由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其中还不包括“隐性逃课族”。由逃课引发的网络事件也时见媒体: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因学生逃课而引发肢体冲突的事件曾一度占据网站头条;大学生博客上“开学不到一个月,我和室友们翘掉了一半课程”日志引发的讨论;前段时间辽宁大学78岁教授上课写了整整两黑板,课堂上却仅来了3名学生所引发的热议。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了?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对于班级里存在的大学生“逃课族”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的统一与结合,让他们重新回归课堂。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逃课行为中的角色迷失及管理困惑

首先通过对普通高校M大学 500名在校本科生(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逃课现状的统计和逃课原因的分析,以期能较准确、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逃课情况,对逃课现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对逃课原因进行深层次多层面的剖析。调取M大学教务处三年来随机抽查学生课堂的统计数据(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系统中有备份),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对学生上课出勤率的影响比重。对M大学50名辅导员、50名任课教师进行问卷分析,得出目前高校辅导员、任课教师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看法、管理方式以及相关建议等。这样从主、客观角度,全面审视90后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内因、外因、性质,以便分类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多元复杂,基本可以归纳为:(1)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看: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主成长意识和能力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进入大学的适应期长,学习上不适应;欲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干等。(2)从教师授课的原因看: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讲课枯燥乏味;授课安排不合理;考试方法不当;教师是“老好人”,对学生旷课行为不闻不问。(3)从教学管理方面看:教学管理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难度不适宜;教学设施差;教师调动和驾驭课堂的水平不高;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4)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虽然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未能默契配合。任课教师上课由于不熟悉学生,使学生钻空子在所难免;学生管理者关注学生参与活动及社会锻炼等而不顾教学,学生热衷于参与辅导员组织的活动而逃课现象时有发生;辅导员综合测评体系构建不合理,人为程度高,学生协助辅导员工作往往会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忽略上课;繁忙的工作与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使辅导员忽略或放松学生考勤管理;“导学”型的主题班会缺失或流于形式[1]。

从以上归因中我们不难看出是大学生缺课原因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导致了逃课治理中主体的缺失,是辅导员,还是教师、学校领导、大学生本身更应该在逃课管理中承担主要责任?辅导员是否因为学生与教师方面的原因对逃课行为放任自流?因此,也就形成了部分学校学生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推诿,沟通协调机制不畅,对逃课的治理理念不统一等,这更加剧了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治理难度。

从辅导员角度反思,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长、沟通话语多;辅导员能更多地掌握学生逃课的深层次的心理、家庭原因;辅导员有强有力的奖惩权力和机制;辅导员对班级的掌控更为全面有效;辅导员对学生成长与行为习惯养成肩负更重要责任等。这些都使新一代的辅导员不能迷失,责无旁贷地应当也必须成为学生逃课行为治理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成为学生逃课管理引导方案的谋划者与建议者,成为统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之间在逃课问题班级治理上达成共识的协调者。

二、制度化与人性化统一的辅导员管导策略

(一)构建“辅导员―班级”一体联动管导机制与策略

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逃课行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后,有效的措施必不可少。一个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统一的模式和策略需要多年的实践和整合,笔者经过多年辅导员工作实践摸索和凝练,结合90后大学生行为、心理特点,总结提出了辅导员―班级治理机制的概念。制度的设计来源于辅导员工作实际,来源于多年个案研究,笔者认为,辅导员―班级治理机制是治理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理性选择。包括请假―考勤联动机制;个别谈话―约定机制,辅导员―班级日志机制,辅导员―教师沟通机制,旷课预警―惩罚机制,综合测评―德育学分关联机制,导学班会―自我教育互补机制等一系列互相协调的整体策略[2]。通过进一步深化和明确机制所蕴涵的制度模式、人性化管理注意的关键节点以及以上机制的实施主体、过程、方法,使大学生逃课管理寓于学生引导教育之中,形成辅导员―班级架构下的“导学”机制,完成大学生从制度约束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这种机制的建构,为辅导员在学生逃课治理上提供了具体措施,变单纯的思想教育无处可抓为有的放矢,用制度化、人性化的策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使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落实,实现高校的课堂神圣。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管理的出发点在辅导员,落脚点在班级

虽然现阶段班级由于固定教室的取消稍显弱化,但是这仍然撼动不了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的地位。班级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学校管理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主要依赖于班级管理是否到位,而班级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取决于辅导员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而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因此,基于班级管理意义上的大学生逃课管理的难度仍然很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班级管理必须走人性化和制度化有机交融的路子,这样,班级管理才能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制度可以约束人,而人性化管理能够感化人,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法治”加“人治”的管理中,应该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因时而异。不管如何都应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

(三)“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理念要求学生管理的人性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辅导员为中心、轻视甚至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刚性”(强制式)管理和“柔性”(松散式)管理,这与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机融合,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就很关键。因此,作为辅导员要明确一个观念: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尤其在面对90后,素质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一代,更迫切需要辅导员还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全面发展的人性空间,推行人性化管理。通过班级骨干构建、制度构建、氛围塑造、文化凝聚等程序和步骤逐渐使学生对班级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整套“导学”机制,彻底解决学生逃课问题。

(四)积极性逃课正向趋势的存在

一部分学生内心愿意学习,对上课学习的内容有意见或认为无意义,逃课后选择了去图书馆学习、社会锻炼、学对自己将来有用的知识等。这是与我们通常批判的状况有所差别的一种现象,可以说是不能过于批判的一种积极倾向。基于此种悖论,辅导员面对逃课行为治理时要区别对待,所有的手段和方法都应出于正向的有意义的,应以鼓励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辅导员这个过程中接受学生的真实信息与对教师的反馈,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来完成,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才能使逃课导管行为更为顺畅。这样也就能真正解决逃课的实质性问题,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大学生课堂主题的自主回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