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动为话题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法上,抒情议论是必不可少的,但要以叙事为基础,否则,抒情议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要注意叙事、抒情、议论的技巧,注意情与景的交融,事与理的渗透,情节与细节的打造,环境与情感的烘托与渲染等等。以记叙为主,将事情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事情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也未尝不可。
题记示例
学会感动,时刻感动,体验生活,珍惜生活。——题记
进取的勇气往往来源于平凡的感动。——题记
总是习惯被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动,今天突然发觉身边的人也在被我感动 。 ——题记
感动是生活的筛子那针孔般缝隙中摇落的细微感觉,是源于对于善良的厚积薄发。 ——题记
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题记
心存感动,自己能真心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题记
我们一直在寻找感动,感动就在我们身边。——题记
幸福不是靠谁给的,把每一个小小的感动珍奇起来,我们离幸福的距离更近一点——题记
[例文]
四季的感动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悄然流逝。朋友,千万别让这美妙的感觉如细细的流沙从你的指间溜走,请学会珍惜它吧。——题记
一、春
“这鬼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阳光灿烂,怎么一下子就……”我心里不住埋怨。又一阵冷风袭来,我不禁连打了几个寒颤,那喷嚏一个接一个,鼻涕老是不听招呼。我只好咬牙忍着,好不容易捱到放学,我顾不得招呼要好的同学,便赶忙向家里冲去……
“叮铃铃……”怎么没人接电话呀,哦,对了,爸爸妈妈都在医院值班。我迷迷糊糊地爬起来,我的头怎么这么昏,这么沉啊。我模糊看了看表,“啊,糟了!”已经8∶30了。我拿起话筒,传来熟悉的声音:“××吗?怎么还没到校,第一节课都下了。出了什么事吗?”“我……我昨天感冒,睡过头了。”“原来是这样,今后可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不过不用担心,今天就在家休息吧,耽误的功课我会想办法给你上补上。”“嗯!……”我使劲点着头,眼前又模糊了起来……
二、夏
太阳高挂在空中,操杨边的树热得直冒烟,那片片绿叶就像一张张干渴的嘴巴。一节体育课下来,我汗流浃背。同学们回到教室,挤在电扇下,一边吹着凉风,一边喝着美美饮料。我独自坐在座位上,强自安抚着老提抗议的嗓子,都怪我这记性,妈妈昨晚就替我灌好的水,早上出门时又给忘了,自己都记不清是多少回了。到小卖部买吧,钱包已赤字多时,唉,还忍着吧。
正懊恼间,眼前忽地钻出一杯正喷着凉气的可乐,我不由瞪大眼睛。“喝吧!”“可你呢?”“我嘛,还有呢。”“那,那就谢谢了!”“没事儿!朋友嘛,就应该互相帮助嘛!”我忙吸管,猛吸一口,啊,一股凉意直奔心底,那可真叫一个——爽!
三、秋
枫叶红遍了山坡,落叶铺满了大地,如此美景岂能错过。
我一个人漫步在小路上,享受着这无边的胜景。远处,一男一女促膝而坐,我这个第三者可不想搅忧别人的幸福,便掉头向山坡爬去。走了一会儿,我忍不住又回头偷望那对亲密恋人。却发现两人正在激动地争着什么,没多久,那男的便气冲冲地走了,只留下黯然神伤的女孩。
我不由惋惜地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四、冬
寒冷笼罩着整个城市,我那冻得通红的双手,僵硬得不能动弹。母亲用她的那双温暖的大手轻轻揉搓着我的小手,然后捂在她的胸口。我望着慈爱的母亲,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泪,从脸颊滑落。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初中学生进行话题作文指导的方法,要写好话题作文,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重视:分析理解题意,确定新颖题目,选择合理题材。
【关键词】
初中学生 话题作文 指导
近年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颖的作文形式,越来越广泛地流行起来,尤其是初中作文中,更是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故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话题作文有其独特的优势,让其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由于它的自由、灵活、创新,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由于其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许多学生有了任意发挥的可能。话题作文的限制小,使学生的作文有充分选择素材的机会,不至于无话可说,故学生也就对作文产生一定的好感,不再太畏惧话题作文,认为话题作文相对于其他形式作文,更容易被接受。话题作文就好比是给了鱼儿广阔的大海,鱼儿在大海里自由遨游;好比给了鸟儿宽广的天空,鸟儿在天空里展翅翱翔。当然再广阔的大海、再宽广的天空,也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地毫无目的地自由活动,如果游得太远、飞得太高,也会失去需要的氧气和养料,而不能适应环境。故也要受到限制的。话题作文中的限制就是不能脱离话题的范围,这就要好好准确把握题意,进行认真审题。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话题作文指导的四个有效的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
话题作文前要认真分析理解题意,也就是对话题进行分析研究,有的话题作文先提供一定的材料,然后给出话题,进行作文。这种情况,学生就应该先认真阅读材料,通过反复阅读深刻理解话题的内涵,经过认真分析、解读后,对话题有了深入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作文。话题作文虽然说不限制文章的体裁,并不是没有体裁,不谈体裁、无章法可言,体裁的确定也要进行认真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擅长的。这样便于下面的写作。如以“山”为话题的作文,通过分析、思考,可以确立如下的中心:(1)装点大地的青山――给人欣赏,带来快乐;(2)高大雄伟的山――坚忍不拔;(3)愚公移山――锲而不舍;(4)光秃秃的山――环保意识,爱护家园;(5)高耸入云的山――如入神境,令人遐想、神往。作文之前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中心,重点进行写作,而不要面面俱到,广而不精、宽而不深。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才能表现透彻,深入精髓。
2.确定新颖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好比眼睛,读者阅读之前,首先看到的文章的题目。引人入胜的题目,就直接与读者有了心灵的沟通,就像一对恋人一见钟情。如果题目新颖独特、有创意,一下子就吸引住读者、紧扣读者的心,那么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如果题目老、旧、一般,那么读者会很不愿意地阅读,没有任何兴致继续阅读。试想如果是这种状态,读者是阅卷教师,那你的作文就会被大打折扣,评分自然不会太高的。如何来确定好的题目呢,要注意几点:(1)题目要精练;(2)题目要新奇;(3)题目忌讳太长;(4)题目着眼点要小;(5)题目要含蓄;(6)题目忌讳用话题。如何才能做到以上几点,选择好作文的题目呢?
2.1添
“添”的意思是在原来的话题上进行添加,可以在话题前、后、中间进行加词,如以“雨”为话题的作文,就可以使用“春雨”“秋雨”“家乡的雨”“雨的家族”“听雨”等为作文题目。
2.2拼
“拼”的意思是从几个题目中的一些重要的成分,拼揍到一起构成新的题目,可以拼意义,可以拼词语,可以拼使用方法。如“课桌・划痕”,还可在此基础上,再拼出“课桌・划痕・成长”。这就更加富于深意了。
2.3挑
“挑”的意思是从给定的材料中挑出几个有用的关键词或短语,构成作文题目。如有一给话题作文的材料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一位圣人教育子孙,说,在人的心中,一直进行着一场激战,是两只狼的较量,一只狼是恶的,一只狼是善的,有每个人心中都会存在同样的激战。有一个孩子问:哪只狼胜了?圣人说:你给它食物的那只。请以材料为话题,完成作文。可以从材料中挑选出一些词组成题目,如“善・恶・较量”或“善・恶”等,这样的题目比较有新意,而且能吸引人的眼球。
2.4想
“想”的意思是根据话题,进行大胆想象、自由想象,给学生的思维添上翅膀,任其自由翱翔,这可以产生新颖的题目。如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千年后的哀叹”“新世纪之灾”“100年后的新闻”等为题目。
2.5引
“引”的意思是引用,引申,可以引用古代的与话题有关的名言、对联、诗词、歌曲等稍加修改而成题目,或者在原来话题意思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思,作为作文题目。如把“海上日出”改为“江上日出”“雾中日出”;把“命运交响曲”改为“上学交响曲”“假期生活交响曲”等。这样的题目给人熟悉而又很有趣的感觉,比较新颖,值得一读。
3.选择合理题材
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700字1:
在我童年记忆的宝匣中,爸爸似乎对我总是严厉的,与我想象中的好爸爸总是格格不入。
记得四岁那年,我要上保育院,可爸爸偏偏要我自己走,当我还在妈妈怀里死缠烂拽撒娇时,爸爸严厉地对我说:你要学会自立,自己去!我只好一边哭一边走出了家门
爸爸对我要求是十分严厉的,总希望我能更胜别人一筹,而我却不了解爸爸的用心良苦。直到小考前爸爸和我那一次沟通,化解了我对爸爸20xx年来的误会。
小考前的一天晚上,月色朦胧,我躺在床上,睡意全无。这时,爸爸轻轻敲敲我的房门,坐到我的身边,轻声问:儿子,你是不是觉得我对你太严了?我点了点头,爸爸意味深长地说:儿子,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故事的题目是《根柱和墨子》。根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学生,他经常受到墨子的责骂,墨子对他十分严格爸爸讲完,沉默了。这可贵的沉默让我心里不禁一颤:爸爸对我那么严格,不是为了我能成才吗?而我却忽然间,我感到有什么东西滴在了我的手背上,冰凉冰凉的,啊,那是爸爸的眼泪呀!两滴看似冰凉实际温暖无比的泪水化解了我与爸爸20xx年的隔阂,那久违的亲情因为沟通重新回到了我身边,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扑上去抱住了爸爸,两滴小小的眼泪滴在爸爸结实的背上,一切误会也在此时此刻荡然无存,这是父子心与心之间的对话,心与心之间的沟通
爸爸我爱您!谢谢沟通,它化解了我和爸爸20xx年来的误会,斩断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为我和爸爸架起了一座永恒的亲情之桥!
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700字2:
如果说,爱是宽阔的海洋,沟通便是跳跃着的朵朵浪花;爱是璀璨的夜空,沟通便是闪烁着的点点星光;爱是绽放的花朵,沟通便是蔓延着的缕缕芬芳
没有半点的矜持,也不加任何的修饰,沟通是自然而纯洁且无处不在的。
它不受语言、肤色、种族亦或是国家的限制,只是单纯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有时候,沟通是一双手。当我们不慎跌倒,而别人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时,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也足以令我们冰凉的心充满感动;当盲人过马路,我们热情地扶持他们走过去时,虽然他们看不见我们的容貌,但双手的温暖也会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有时候,沟通是一个眼神。当我们考试失利时,老师那鼓励的眼神让我们满怀的惆怅顿时烟消云散;当我们因参赛而慌乱手脚时,同学信任的目光使我们的紧张感荡然无存;当我们获得成功时,家人眼里闪烁的光彩令我们欢欣鼓舞。
有时候,沟通是一个微笑。当我们不小心撞上一个人而匆忙地道歉时,对方的一个微笑会让我们豁然开朗,彼此的距离又拉近一步;当朋友之间发生矛盾,理解的微笑能让误会冰释,牢固友谊;当课堂上答错问题,老师鼓励的笑容瞬间消除尴尬,同学们也更加踊跃发言。
沟通,可以是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心与心的碰撞。沟通,用它的魔力架起通往爱的桥梁,缩短了心灵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把爱传播到每个人的心中。
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700字3: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就尝试着沟通,也正是因为沟通促使人类在恶劣的环境中可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为此还产生了专门用于沟通的语言。古代尚且如此,更不必说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无疑更需要沟通,人类甚至为此创造了许多用于通信的工具。
这一切都在宣告着沟通时代的到来。
沟通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作用是巨大的。
沟通可以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两个人在图书馆里,因是否开窗问题而争论,影响他人,也影响自己。一个人认为开窗户,便于流通;另一个人认为天气冷,不能开窗户。馆长在与两人沟通后,了解两人的要求,走向远处的窗户轻轻打开它。馆长通过沟通同时满足两人要求,解决争端,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沟通可以让企业绝处逢生。工厂因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面临倒闭的危险,几百工人将在无遣散费且拿不到拖欠的工资的情况下失业。群情激动的工人,打砸工厂设施。厂方出面,劝解工人,叫工人按工资分工厂股份,再努力干两个月。结果,在厂方和工人沟和解,工厂起死回生。
1、结构分析法:即从分析标题的的语言结构关系入手进而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
①主谓结构的标题,核心词一般为谓语。如“我骄傲”,“骄傲”应是写作重点。
②偏正结构的标题,核心词一般是修饰语。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其核心词应是“充满活力”。
③动宾结构的标题,动词是核心成分,宾语是动词支配,限制的对象。如“善待自己”,“善待”应是题眼,是写作的重点。
④并列结构的标题,因其是并列关系,因此,不能只写一个概念,而忽视与之并列的另外的概念,要写出这并列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瞬间与永恒”。
2、添加法:通过添加一些附加成分,让原来的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显露。运用这种方法,能使一些藏头藏尾,题意不明显,有一定迷惑性的文题意思更明朗化,从而降低审题的难度,确定好写作对象、范围、要点和重点。如“欣赏”我们可作这样的扩充:“欣赏”――“学会欣赏”――“学会欣赏自己”等等,通过这种扩充,题意就会格外清楚,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写作重点都会一目了然。当然,添加应以文题中既定的要素为依据,否则,就会与原题大相径庭,如将“欣赏”扩充为“不要欣赏”等等。
3、引申法:对于那些有象征意义、双关意义、比喻意义的题目,我们审题就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应通过联想与想象对文题作引申的审视。如作文题“阳光”,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审视。阳光具有明丽、纯洁等特点,由此引申开去,可谈谈中学生关注的“阳光少年”这个话题。阳光给人温暖,由此我们可展开去谈谈亲情、友情、友谊等的作用。作这样的引申,写出的文章题旨自当深刻得多。
4、比较法: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写作重点、范围、选材等的方法。若是词语型标题,可找出与该词近义的一些词与之比较,明确其差别,从而确定该题目的写作重点、范围。如:“感恩”,审题时,可将“感恩”与“感谢”、“感激”、“感动”比较,从而发现,其共同点都有“感”的意思,不同点在于“感恩”还有谋求报答的意思,因此,“感恩”的写作重点应在写如何报答,写报答的行动,而不应是写“感谢”、“感激”、“感动”“感恩”的原因;若是短语型标题,依其结构层次加以分解,然后逐层加以比较,进而明确该题目的写作重点、范围、选材。如“一次不平常的经历”,经分解可形成这样一组短语:
经历
不平常的经历
一次不平常的经历
对这组短语逐层比较,逐字推敲,我们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把握这个题目的“题眼”。
5、求异法:就是采用逆向思维的审题法。如话题“选择”,有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确定“学会放弃”的主旨。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我们不落入俗套,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应该明确的是,任何一种观点,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反映生活实际,绝不能为“异”而“异”。
6、大题小做法:是指写作范围大,包含内容多的题目,有意识地缩小范围,从小角度切入以反映比较深刻的主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话题作文。因为话题往往比较宽泛,若从大处着眼,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我们不如引导学生从小角度切入,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的生活材料与题目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内容充实,又有真情实感,还能真正做到以小见大,何乐而不为呢?
一、当前农村家庭在亲子阅读中的燃眉之急
1.家庭阅读缺失必须的氛围
如今农村家长大多初(高)中毕业,只有极少数家长拥有阅读习惯。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拥有一定藏书和固定阅读空间的家庭还不到10%,家庭阅读环境令人堪忧。这与家长的学习生活经历有重要关系,他们大部分忙于工作,有空闲时间也在看电视、打牌中消遣,几乎不再读书,极少数也只是偶尔翻阅翻阅报纸而已。尽管有部分家长意识到身教的欠缺,尽量为孩子多购书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物质上的满足终究弥补不了氛围的缺失,带不来习惯的形成。
2.家庭阅读缺少必要的引导
书籍的来源已不成问题,绝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购书。但是,购书之后的利用又让家长操心不已,“好买书却不爱读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与家长缺少必要的引导不无关系。家长的行为仅限于买书,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却不愿成为其精神上的伙伴。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让爱阅读的孩子读得更有质量,这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引导技巧,不能简单地停留于责骂、警示或听之任之的状态。
3.家庭阅读缺乏正确的目标
家长对具体年龄阶段的阅读要求不甚清楚。因此,面对书架上琳琅满目的课外书,家长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对于孩子个体的阅读水平也不甚明了,所以只能凭着孩子的意向或自己的主观臆断购买,也就出现了作文写不好就买《作文集锦》,日记不行就买《日记大全》等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购书方式。如果家校间能对各年段阅读要求作整体交流,或针对个别学生的阅读需求作具体指导,无疑会极大地提高阅读实效。
二、以“亲子阅读”为话题的家长信的作用体现
1.唤起家长家校交流的意识
农村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意识较弱,随着年段上升,与教师沟通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有的整个学期都不曾与老师有过一次交流。以读书为主题的书信联系方式,能有效唤起家长的交流参与意识。随着交流次数的累积,许多家长都会被老师执著的精神所感动,许多原本不善于表露的家长也由衷地对老师的做法给予热情洋溢的评价。在家长的反馈意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作为一名老师,你是如此负责。你的认真时常让我们感到惭愧,做父母的就更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责任。尽管我读的书也不多,但我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
2.更新家长的亲子阅读观念
要求家长在短时间内扭转已有的阅读观念,显然不是很现实的事情。他们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渗透的过程。书信沟通的过程就是更新家长阅读观念的过程。以读书为话题的每一封家长信,都围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这一目标,将这一大目标分解为每一个具体的小目标,在信中对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做法指导。如在《让孩子享受阅读快乐》这一封信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孩子读书,家长也要跟着读,读完后一起大致聊聊书中的人物、情节就行了,有心的家长,在这随意聊聊中,自然就会对孩子做人、做事、作文的指点和引导,这随意聊聊中不仅有对书的感悟,更有亲情的温馨!
3.搭建家长间相互激励的平台
同伴的榜样最具激励作用,这不仅针对学生而言,家长之间也是如此。从这一点而言,家长信还搭建了家长间相互激励的平台。在每一封信中都有这样一部分内容,即从上次的家长反馈中挑选部分可行的作法加以推广,在家长群体中相互影响。如在《分享孩子的读书体验》一信中,我们列举了一些家长的具体用法:
梁敏的家长写道:“每天晚上我都和孩子一起读书,我做他的读伴,或静观默读,或细心指导,既充实了自己也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小文的家长写道:“有空的时候,我们会和她一起谈谈所读的内容,提问一些能引发她思考的问题;有时鼓励她积累词汇,对于她不经意中冒出的优美词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的列举,一方面,实现智慧共享,借助书信平台让更多家长了解其他家庭的做法;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可行的阅读指导方法。
三、以亲子阅读为话题的家长信的撰写主题及内容
农村家庭阅读的现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并非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彻底影响并改变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引导与影响,理念先行,改善行为。笔者通过一段时间实践,认为写家长信不失为促进亲子阅读的有效途径。围绕“亲子阅读”的话题,尝试了以下几类主题的家长信。
1.以阅读书籍推荐为主题
2.以阅读习惯养成为主题
3.以阅读活动的推广为主题
4.以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主题
一、关注2005年作文命题的新信息
1.形式纷呈,预示高考作文新方向。
自1999年首考话题作文后,高考作文一直是话题作文的天下,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全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在这些题目中,有一个整体性的倾向,就是话题作文命题为了防止宿构相对地更注意限制性,而其他题型为了减小束缚相对地有更开阔的内容空间。可见,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考作文命题一定是话题作文与多种非话题作文共存的局面,且各种形式的作文命题都会追求限制和开放的最佳结合。
2.要求多样,体现高考作文新追求。
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是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话题”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所以,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完全得到落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3.内容客观,标志高考作文新关注。
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更关注的是德行、认知和情意,也就是说,更多的是关注主观范畴的东西,而2005年的作文题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转向了由主观向客观生活的关注和解读,在16个作文题中,明显反映客观内容的有12个,其他4个作文题也是属于客观与主观结合的范畴,这一点,从下面的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得更为真切。
二、题目分析与写作思路点拨
1.全国篇:关系话题的重奏
同样是关系型话题,今年的三个题目和以前的命题有所不同。在内容上,去年的几个题目主要是对情商的共同关注,而今年的三个题目则建立在对客观事实关注的基础上。在话题的引出方式上,今年的题目又回到以前的故事性材料中,这比去年的多角度提醒式材料更加科学,可以使考生在话题基础上自由设定思考方向,从而体现考生思想的高下之别。从题意呈现的语词看,相对于其他试卷,全国卷的题目更加明白,几乎没有什么弯子,便于考生快速领会,这一点,非常值得有些省份命题者借鉴。
――全国卷I作文题(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海南等用)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就是微观和宏观、现象与本质、偶然和必然的结合。由于话题本身是宽泛的,文章内容就不能架空分析,必须依附具体事实展开。这样,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
文章内容的构建,大体可以有三种性质:①描述判断式,某某事情是出人意料的,又是情理之中的;②说理概括式,某些出人意料的事,为什么又是情理之中的;③推论提醒式,利用情理的内在规律,减少不利的意外,创造更多的奇迹。此题的阅卷评分细则规定:“如能针对情、理内含并作合理的、更深层次的表现和阐述的,则视为切题;若仅针对‘意料之外’的现象简单说出其在‘情理之中’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可见,不管哪一种情况,“情理之中”的内涵都是表达重点。
――全国卷Ⅱ作文题(黑龙江、吉林、广西、新疆等用)
相对而言,“位置与价值”的关系较为抽象,所以,题目设计的童话式故事贴切地揭示了话题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形象地接近话题,准确地走进话题。这个话题,可以针对物,也可以针对人,还可以针对组织、群体和国家,尤其对于正在定位自己的青年学生而言,既是对眼前的提醒,也是对人生的诱导。
“位置与价值”主要表现为一种依存关系,有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或者说要什么样的价值就要找到什么样的位置。建立在这种框架上,我们还可以作相关的、相反的思考。比如有了好位置就会有好价值吗?怎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发挥更大价值?为了体现价值怎样寻找合适的位置?等等。对概念的理解也是构思的重要前提,“位置”,可以是一种空间、一种时间、一种角色、一种地位;而“价值”也是相对意义上的价值,表述时也需要加以界定。
――全国卷Ⅲ作文题(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用)
在众多考题中,“铭记和忘记”搬用了一个不少资料中现成的题目,因此受到特别的注意。应该说,在作文命题空间极大的条件下,这种命题方式令人费解,因为这不仅会造成参考学生之间的不公平,而且会唤起大多数人已经淡化了的猜题压题意识。
这个话题关乎生活的态度,话题的内涵很明白:有的东西需要铭记,有的东西需要忘记。只要同时抓住这两点,作文就不容易走题。因为主题明确,所以,以描述方式构思的作文一般是不容易取胜的,除非有非常独特的题材支持;理想的作文内容应以“为什么”的纵深挖掘见长。在中日关系、国共关系同时成为这一时期热点的时候,作文取材如果能从此着眼,可能容易引起阅卷者的共鸣。
2.都市篇:繁华中的冷静审视
把四个直辖市的作文命题放在一起,可以明显地发现,它们之间迥异的形式,反映了现代都市的开活和灵动;而透过不同形式看到的题目内容,又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通点:都是在繁华中引导沉淀,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冷静反思。
从形式上看,北京题是命题议论文,有简单提示;上海题只提供材料没有题目;天津题直接命题且没有提示;重庆题把题目和写作走向和盘托出。从内容上看,北京题审视的是生活,上海题审视的是文化,天津题审视的是历史,重庆题审视的是人物。
――北京卷作文题
在“体裁不限”积重难返的情况下,北京卷作文题的显著贡献在于明确要求写议论文,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更是作为首都卷题目体现出来的责任和大气。一个“安”字,底脉与形式、与政治相连,而表面又恬静无痕。虽然是命题作文,但在话题作文大背景的笼罩下,命题者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会很容易找到切入点。
构思首先要从义项选择开始,可以从题目提示中选择一个,也可以另选一个义项,选择关键要看自己有的特色储备。说“安”重在说,可以说“安”的好处、“安”的坏处、“安”的形成、对待“安”的态度。作为议论文,要体现文体特点,文章在摆事实讲道理中应该有清晰的说理脉络。
――上海卷作文题
从“面对大海”到“忙”,再到今年的审视文化,上海的作文命题逐渐由虚变实,越来越和生活实际靠拢。选择文化生活作为关注对象,是诸多作文题中最合情合理的选择之一。题目先展示三个镜头,把学生从考场引入文化生活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在新浪网的问讯调查中,上海题被认为是最适合发挥的题目。
题目中有这样的要求:“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作文内容要包含三个方面:文化现象概括、对此的审视和辨析、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由于这些限制,作文的表达最合宜的还是以议论为主。
――天津卷作文题
天津题最简洁,涵盖面也最广。这反映了命题者的追求:采用久已不用的命题作文形式而又赋予它话题作文式的写作空间。这种尝试是一种较稳妥的策略。
“留给明天”实际上是以历史的眼光对今天的审视和规划,所以虚题实写是对待这个题目的最好方法。文章应该以今天的某种事实或现象为抓手,写为了明天的某种努力,为了明天的某种忧患。前者可以写成记叙文,后者适合夹叙夹议。当然,文章写的是今天,可归根结底是为了明天,所以,行文时一定要注意扣题点题。
――重庆卷作文题
重庆卷作文题的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大小结合式的命题方式,尤其是小作文要求以“筷子”为对象写作,使似乎在冷宫中的说明文获得了从后台走上前台的机会。当然,这个题目的意义主要在于它要求了写说明文,而不是写了什么,而恰恰在后一点上,我们有些担心,对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对象,学生是否会有无啥可说的痛苦。
大作文“自嘲”让学生针对自己写作,具有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同时,它对尚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有着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塑造的引导作用。虽然题目还提醒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但实际上那样的内容更难组织,绝大部分同学可能还是会针对自己来一番解剖或幽默。实际上,“自嘲”之“自”是文章创新的幽径:可以是自己对自己个人,可以是一个重庆人对重庆人,可以是一个中国人对中国人,还可以是人类对人类,等等。
3.论道篇:哲理经验的泛化
论道性质的作文题要首推湖北题,其次还有江苏题和浙江题。这几个题目的语词从古诗文中摘出,且题目的整体氛围让人有学究之士坐而论道的联想,这种风格本身又不容易被大多数人领会,故作为一类推出加以剖析。
――湖北卷作文题
在新浪网的调查中,湖北卷作文题排在“最意想不到的作文题”第一位,排在“最中规中矩的作文题”最后一位。可能命题人高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作文命题本应侧重考查思维和表达,如果在题意理解上提高了门槛,就干扰了检测的效度。
虽然题目没有明确提出话题,实际上根据材料完全可以提炼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话题。这是一个辩证的命题,如果对题意的理解不清晰,加之受某些成见的影响,就可能使作文内容不切题。比如,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只写了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
――江苏卷作文题
江苏卷作文题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为“凤头猪肚豹尾的联想”,这种说法常用于文章写作,要把它迁移到生活中、社会上,尤其是在考场上,确实存在着难度。
作文可以以一点为主,比如谈做事要追求美好的开头,然后简单提及其他两个方面。但更好的写法还是平衡用力,比如说人的一生,开头要精彩,中间要充实,晚年要善于总结。
――浙江卷作文题
结合提供的材料,“一枝一叶一世界”反映的是局部和整体、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统一关系,所以话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枝一叶都代表着一个世界”。
从内容上看,这样的作文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描述式,描写一个具体的事物,然后再映照与此相对应的宏观背景;二是评议式,解析为什么小中可以见大,微观可以反映宏观,局部可以见到整体。第一种写法关键在新,要找到新的事件载体,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热点;后一种写法关键在深刻,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文章写出理趣。
4.纪念篇:生活的描述与解读
所谓纪念,就应该以事实为基础,这一组题目也是倡导写实倾向的风向标。多年来,人们总是埋怨考场作文的虚假和矫情,这固然与学生的文风有关,但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命题者过于强调了主观与自我。所以,2005年以广东省“纪念”话题为代表的一组题的同时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应该看作是纠正空虚文风的一股新的潮流。
――广东卷作文题
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胜利60周年的时候,选择“纪念”为话题,很难说没有受到历史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广东题体现了广阔的胸襟。
纪念,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纪念什么,谁在纪念,为什么纪念,怎样纪念,等等。以纪念为话题,因容易入题,就要防止流于空洞和平滑,所以文章要在“珍藏感动”上下工夫,找准令人感动的对象或过程,就能使纪念打动人心。
――山东卷作文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双赢的结果经历了竞争、暗斗到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引出的双赢显然暗合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同时,这个话题,对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建功立业也有着积极意义。
因为题目已经是一个完备的故事,所以再套写一个双赢的故事就很难打动阅卷者。理想的思路应该是由话题引出合作、和谐,然后再探讨合作、和谐的价值和方法。当然,也可以从反面落笔,先写斗争、拆台的双败,再回到正面,这样可以对主题起到衬托作用。
――湖南卷作文题
初看“跑的体验”可能会使学生茫然,因为这个题目不易落实。身体上的跑似乎无啥可写,心灵上的跑又似乎有点飘渺。可见,对“跑”的理解是本题的关键。
“跑”,可以是一种忙碌,可以是一种努力,可以是一种追赶,可以是一种快速的进步,这样一想,就会引来很丰富的写作内容,也会快速地和自己的体验接轨。内容不光是“跑”,还要有“体验”,实际上,找好了跑的内涵,体验并不难写出,高下之分就在于体验得别致与否、深刻与否。
――江西卷作文题
“脸”,指称的是大家最熟悉的对象,可是当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时,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它的相关物或比喻义。尽管如此,以“脸”为话题,还是体现了鲜明的写实性,它最直接地引导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作文时,如果真的能描绘出几个实实在在个性鲜明的脸,肯定能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当然,这样的写法是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笔力的。更可行的写法是按题目提示,写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更多的人会想到脸面、面具等内容,如再个性化一些,想到美容,想到脸的变化等,就会赢得一个更高的起评分。
――辽宁卷作文题
乍看上去,辽宁卷作文题和天津卷作文题如出一辙:内核都是关注今天,形式都是简单的命题作文。不同之处在于,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比“留给明天”更实在一些,从此也看出,辽宁卷的题目限制性更强。
题目已经固定了主题,发挥的只能是内容。内容上的空间首先存在于“今年”“去年”和“花”的定位上。其次,“胜”是一种事实,还是追求,理解不同,内容也会不同。
5.尝试篇:图文结合的畅想
从形式看,2005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另类非福建卷莫属。这也是分省命题必然带来的多元化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图画型作文题并不太出人意外,让人意外的倒是命题者选择了这样的两个图,因为类似图形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已经出现过。
题目中的文字看似提示,实际上起到了限制作用。不过,题目只强调了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有关,构思时应以图画为本,如果把所有文字同时考虑进去,就很难放开手脚了。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立意:做人要像规范稳重的圆,做事要像新颖多变的多边形;中国就像稳重的圆,日本就像多变的多边形;改革要找到稳妥的方案,用小投入换来大收获,不能像多边形一样走弯路,投入多收效小……
三、命题导向简析
2005年的作文命题并不是对以前作文命题的简单模仿。命题者不仅是以新的课改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还有意针对应试化作文教学的积弊,用科学化的命题加以引导。可见,即使从备考的角度看,作文教学也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
1.关注生活,涵养理性,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005年的作文命题全面地走出自我的天地,作文有无内容可写,取决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可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今后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
2.创新和基础兼顾,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
由于话题作文常常和“三自”为伴,一段时间以来,老师们讲作文必讲创新,但对一些基础能力却重视不够。尤其在文体方面,有人认为熟练掌握一种文体可以对付“文体自选”。2005年高考命题在体裁上的全面开花,必将要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
3.忌空尚实,拒假尚真,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
[关键词] 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写作教学
自2006年安徽省开始自主命题后,从以“读” 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到“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出发”、“时光在流逝”为题的命题作文,再到以“弯道超越”“《吴兴杂诗》”“《梯子不用时请横放》”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安徽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呈现稳中求变,变种求新的趋势。
一、作文命题生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写作内容
叶老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从促进学生发展来说,贴近生活是作文的第一诉求,作文不能贴近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将毫无意义。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学生的作文密切相关的图示种类主要包括自然范畴图示、事件图示、人物角色图示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示的实例皆来源于社会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文贴近生活,才能让其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当学生不具备与作文主题相关的图示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展示信息来再现事物、人物和景物或者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亲身参与的方式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使外在人、事、物的形象能顺利进入学生大脑变为写作所需的图式。其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走近社会、参与生活,更要养成用心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并在感性体验人生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关注生活细节,体悟生活之理。
二、作文命题隐喻性,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纵观安徽高考作文题,从“读”重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悟,“提篮春光看妈妈” 重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感恩之心,“带着感动出发”紧扣感动、然后行动,“弯道超越”重在思辨、把握机遇,再到“《吴兴杂诗》”、“《梯子不用时请横放》”重在哲理、多维思考,形成了一条由感性思考到理性思辨的轨迹。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也均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考生审题立意都要有理性的思考才行。安徽高考作文同样注重学生的理性思考与表达,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思想理念。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表征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阅读训练,所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要提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阅读训练中学习探究的方法,汲取理性思维的精华。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带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学作品,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臧克家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以及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以便学生在考试这样独立的情境下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材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进而基于自身原有图式知识对作文题目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与表征。另一方面“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以便学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能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命题网络和原有知识对作文材料进行个性化表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作文命题开放性,关注写作策略,提高自主选材的能力
由于作文命题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可供学生选择的材料也越来越多,而如何在巨大的材料库中择取有价值的材料,这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选择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写作教学要首先教授学生“选择写作材料的策略”方面的陈述性知识:(1)紧扣文章主题选材,选择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2)选择有典型性的、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3)选择新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4)选择真实的、可信度高的材料等。
在获得了写作策略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之后,应通过引用例文,引用好的文章做正例,引用不好的文章做反例,通过同时和相继呈现的两个以上的不同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选择写作材料策略及规则的操作步骤:(1)搜集身边和记忆中所有与本次作文相关的材料(2)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3)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即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使之变得或形象而生动,或深邃而精蕴。从而,凸显文章的价值取向和写作的个性特点。
关键词:审题 建设作文 教材 作文教学改革
2007年河南中考已是尘埃落定,回过头来审视整个评卷过程,感慨颇多。九年义务教育“磨一剑”,三年初中课改绘新篇。“东风漏消息,万物有精神”。作为实验区第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考试,它稳中有变,变中求稳,在科目设置和分值分配方面较去年有不小的变化。笔者常年从教中学语文,多次参加中招阅卷,有感于初中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因而特就07年作文试题作一分析,阐述拙见如下:
[原题回放] 2007年河南省(实验区)中考作文
(1) 那一次,我很_____(快乐、内疚、受启发)
(2) 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
[写作点拨]慧眼审“飞”作文题目的面纱
审题乃作文第一要决,可尝试从词语本身的角度看懂、明旨、探幽。借助词语替换,近义辨析的方法,将标题中的词与其它相关的词进行对比,准确把握题目。借助组词拓展、造句扩写的方法,将标题或选项中的词或短语组词延伸,拓展仿写,打开思路。过好审题关要做到:(1)审出文题的义理,即题目中明显或不明显的道理、观点;(2)审出文题的情感,情感是文章之眼,它早就被命题人埋藏其中了,淘尽沙砾始见金;(3)审出文题的境界,高低与否取决于作者的胸怀和气质;(4)审出写作范围、行文素材、文章题材……
参照本卷,(1)题为半限制性命题作文,需先选词填空补全标题,旨在突出“那一次”的非凡意义,重在叙事过程或写人细节,把握记叙、描写、抒情等写作方法的综合运用。考生中有叙读书有感的,有叙电视中“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有写具体人、事、物、景、情、议论……(2)题应为比喻类立意,直接写“小鸟”的视野或感触不妥,应为现实中的“我”像“笼中的小鸟”一样失去自由,因而渴望摆脱种种羁绊和诱惑,回归自然。大多数考生写的就是真实的“本我”。07年中考作文命题更加严谨,在话题作文的宽泛开放之中融入更多的理性和淳朴。中考应以记叙类为主,高考应以议论类为主,人们的思维方式也由感性的形象上升为理性的抽象的,这就是中考与高考、初中与高中的异同。
[美文赏析]例:可写对亲人的歉疚
任何人都生活在亲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承受的爱越多,反思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敢于采撷,必定会获累累硕果。一名满分作文的考生写了对“拾馒头的父亲”的愧疚,片段如下:
200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的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道如果别人知道那拾馒头的老头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漫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夹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位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了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一下子掌声雷动……
这是感人的一幕,萦绕心头的歉疚便是取胜的有力武器,也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考场作文除了必须符合一般作文的需求之外,还具有现场性、独立性、特定性等特点,回顾2006中考作文两题(40分):(1)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2)以“心灵的温度”为话题作文(话题材料略)。再放远看高考卷作文题:2006年高考(河南卷)作文“乌鸦学鹰”话题作文(话题材料略);2007年高考(河南卷)作文“摔跤之后”漫画作文(漫画材料略)。虽然推敲不出中考作文与高考作文“撞车”的奇论,但在新课标这一旗帜下,我们悟出了今后写作教学应该借鉴的若干策略:
1. 要尽快建设作文教材。传统教材,重读轻写,知识点散,讲解太简约,范例推崇新概念作文,实则“邯郸学步”。新编教材要体现序列性原则和操作性原则。布点科学、连贯、均匀、相对完整。既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又有灵活性、规定性。顺应学习规律中的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再则学生眼高手低是通病,多写多改最根本。实践证明,操作中可以获取直属与自我的独特感觉,可以印证别人的经验,也可以积累自己的经验,只有通过操作,才能把直接或间接得来的作文知识和作文信息变为作文技能。
2. 2008年河南将“搭乘”高中新课改的“末班车”,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必须要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使他们解除束缚,凸显主体地位,关注生活,激发写作欲望,使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应自由书写,“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还应广泛阅读,开设阅读课和网上阅读,获取写作信息。
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不少教师把重心落足到作文技巧与形式的训练方面,关注作文而忽略学生生命主体,从而导致作文情感缺失、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等诸多问题。
探究其根本原因,是作文教学把“作文”当作教学终极目标和目的,把作文形式与技巧的训练当作是提升作文的主要途径,导致作文与生命情感的剥离。
由于重文轻人,从而淡化了人的主体地位,致使人的发展受到漠视。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相背离。
生态课堂的三态:生命态、生活态、生动态,尤其是生命态使学生的生命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始终把学生当作独立、完整、自由、发展的生命主体,才能有效地突破上述作文教学的弊端。而生命主体中与作文紧密相连的是情感,文是情感的产物,文因情而生,情之所至,兴之所发,思于心,发诸笔端所成。刘勰在《情采》中指出:情先乎采,是为文的基础。
爱是情感中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在文与人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教育家指出: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爱心。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内容是学生心灵美丑的折射,要想写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文章,必先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品位,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热爱的情感状态,唯有如此,才能笔下生情,笔下传情,也才能用手中的笔去点燃高尚而闪亮的思想火花。
因此爱就成了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情感支点,如何以爱为支点进行生态作文教学,我作了如下探微:
一、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对爱的关注
学生作文最欠缺的是关注,如父母给孩子的可谓倾其所有,然而面对抒写母爱亲情的作文竟然提笔无言,谈到父母不少学生连好感都没有,甚至视父母如路人。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无情,而是学生没有关注父母的意识与行为,尽管父母爱的付出如山似海,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他们的情感世界没有父母爱的身影,有的只是向父母索取,有的是自己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父母产生的不满与报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日常教学探讨艺术手法背后,教师必须挖掘蕴含其中厚重的爱。引起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观照与反思,触动学生的情感认知,产生相应的关注行为。
如《〈宽容〉序言》中“宽容的精神”,不仅体现在社会的尺度,也包括个体的范畴;不仅表现在思想上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也表现在生活中对同学、对朋友、对家人等的尊重、谅解。利用此文让学生从宽容中关注爱,并以《解读宽容》为题作文。
再如《项脊轩志》中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缓缓渗透出来的亲情,也许在发生的时候,尚不能感悟,一旦在事后回忆,便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让学生从眷恋中关注爱,并以《记忆与感动》为话题作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整合,设立相应的关注目标,如:以《〈宽容〉序言》设立“记录微笑”,以《项脊轩志》设立“聆听母亲的叮嘱”,并要求持续观察一周以上,每天写出观察日记。
二、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爱的认同感
产生爱的基础是对行为的认同,之所以学生认识不到爱,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把自己放在一个理所当然承受爱的位置,缺乏认同。根据教育心理学,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培养认同感:
反思法: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因素与条件引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从而纠正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爱的观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可以利用史铁生对不懂母爱的追悔,引导学生去反思自己,以《我能读懂母爱吗》为题进行作文。
案例法:最近在网上盛传并感动无数网民的著名演讲《感恩父母》,演讲家邹越用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因与父母发生矛盾离家出走的女孩子,用下跪来感谢给他一碗面的老板。但老板痛心地告诉她:孩子,你我素不相识,我只是给你一碗面,你就用下跪来谢我,而你的母亲给你煮了一辈子的饭,你非但没感激她,还弃她于不顾,我这碗面不应该给你吃呀!就这一句话深深地激起了出走孩子内心对父母爱的认同感,并促成了孩子的转变。
情景创设法:教师可以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景,并要求学生以此作文,比如:假如我没有了父母,我会怎么生活;如果我在泰坦尼克上,我将怎么办等。这样让学生换一个角度认识生活从而克服心理适应所带来的麻木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只有失去才知道拥有的珍贵。
移情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通过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课题的多年研究指出,移情是孩子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移情力,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体验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感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移情法让学生去亲近生活、理解生活、认同生活。
三、利用生活实践加强学生对爱的体验
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因此除了让学生从经验上去关注并认同爱,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爱,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的发展。如,照顾社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写出行动报告。组织义卖活动,以此作文。
四、利用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对爱的回报
知爱更需爱的回报。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而学生的思想境界决定着人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会感恩的学生会更自觉地去留心生活的点滴,会更自觉地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生活,会更自觉地用实际行动去回馈他人,做一个懂爱、会爱、回报爱的人。随着学生这种视野、认识、思想的不断提升,学生对生活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不断扩展,生活既作文,因此作文的深度广度也随之提升。
培养感恩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以感恩为话题作文,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以感恩为内容的主题班会,组织以献爱心为主题的捐赠活动等。
五、利用经典文章培养学生对爱的升华
经典文章不仅是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赵鑫珊《人是什么》,《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文章,还可以找很多文章来学习,可以提升爱,爱自己,爱所有的人。这样,学生才具有思辨、厚重的爱,这样的文章才是高考阅卷老师青睐的对象
教师应该以爱父母为发散点,用经典文章引导学生去爱老师、同学、亲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去爱家、爱社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
随着爱的不断扩展与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会随之扩展与升华,而对人、事、物就更能体察入微,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超然的审美状态。爱就如催化剂。因为爱老师,学生会更加留意老师的点点滴滴;因为爱学校,学生会对学校的一草一木格外有情;因为爱秋雨,雨也会因爱而在学生的心灵舞出最美的旋律;也正是因为有了爱的情感,学生才会把爱给予他人,给予世界。当学生把爱的给予当作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时,所抒写出的作文才会真正彰显人性最美的光彩。
像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就是以同学关系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这个题目不免让人联想到一系列新闻报道的同学伤害事件,让人联想到“感谢同学不杀之恩”的戏谑之语。当然,命题的指向性是好的:“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它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呼唤真诚友善的社会关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全国卷的作文题以归还手机的新闻事件为材料,表明“善”的传递,与社会热点“正能量”紧密相连。这让人想到很多地方都曾采用过的一道高考作文模拟试题的材料: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他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留下一张表达歉意和联系方式的纸条,表示愿承担责任。受损车主知情后深受感动,当即放弃索赔。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公司获悉后,表示愿意免费修理受损车辆。
这两道题在内核上是否高度相似?它们都是写对正确行为的肯定(一是手机失主捐款、一是高中生犯错后勇于承担责任),都是些“正能量”的传递(失主的善行感染了捡拾手机的人、徐砺寒勇于担责打动了车主)。
又如北京卷的“科学家与文学家关于手机的对话”材料作文,取材于2013年5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莫言的一场对话。手机,是当下时代的必需品,学生们大多熟悉手机。另外,几年前刘震云的小说《手机》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手机,还是手雷?”的台词曾经流传一时。2013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既抓住了社会热点,又让学生有话可说,相较北京卷过去的题目而言(如“北京的符号”容易让非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犯难,或者容易贴标签。即便是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材料作文,虽然紧扣当下,也给出了几个视角,但依然更对体育爱好者的胃口,可写性是值得商榷的),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好题目。
在201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其他类似于这样的直接来源于当下的题目,还有山东卷的“《咬文嚼字》杂志挑名家作品的错”材料作文、江西卷的“中学生三怕”材料作文、广东卷的“面对慈善捐助的不同态度”材料作文……
所以,在高三备考的时候,一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力争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对这些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除了关注当下之外,还关注思维。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关系型题目依然不少,这对考生的思维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比如福建卷“自由与扎根”的选择,你倾向于哪一个,倾向于它的原因是什么,这其实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你愿意做这二者中的哪一个,做出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实还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湖南卷的“飞翔与守护”,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态度,同样是要求考生做价值判断。还有上海卷“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安徽卷“为什么会这样与为什么不能这样”材料作文、浙江卷“对童心的呼唤”材料作文……这些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在本质上与前面的几道题是完全一致的。
笔者常常想:作文在考什么呢?其实考的是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考的是考生这个“人”。从应考的角度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高三应考之前,考生们应该认识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我?”有个学生在谈到语文考试时曾说:“语文可以说是高考意外发生率最低的科目,只要有能力,有人文素养,有对语文的喜爱之情,你总有展现自己见识、学识、才识的机会。抱着展现自我才能的想法面对语文考试,你会发现积极情绪带来的效果。”就是这样,高考作文最看重的其实是你这个人,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自己展现出来。
当然,价值判断只是关注思维的方式之一,还有直接要求你对某个论题做思考和判断的。
如北京卷的材料作文题,设计了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科学家与文学家共同面对手机,前者认为手机功能强大,后者认为手机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从立意的角度看,可写的角度是很丰富的。可以就手机论手机,谈自己对手机的看法;可以以手机为起点,思考当下社会科技产品对人生活方式、心灵世界的影响;甚至还可以跳出整个材料,从科学家、文学家看手机的不同视角获得启示:每个人看问题都会有自己或理性或感性的角度。另外,整个材料并无任何倾向性,可以赞赏科技进步,也可以批评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逆向思维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特别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一上考场,大家全都变成了“乖宝宝”。实际上,逆向思维唱“反调”的时候,立意就新鲜,很容易脱颖而出。而平时尝试过唱“反调”且折戟沉沙的同学,往往不是因为观点的问题被否定,而是行文方式不对,不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造成的。因为人在亢奋的状态下,很容易忽略逻辑―――有些新想法就忘了自己写这800字是干什么的了。所以,在和老师、同学讨论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文章的具体问题。
比如上海卷,“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命题倾向于否定自己正在做的事,而肯定别处还有更重要的事。但是我们想想:做事是用心专一好,还是总想着别处好?我们能不能想到: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就是在做别人眼中“更重要的事”。
再如辽宁卷,材料中,老人说:“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你敢不敢这样想:珍珠是比沙子贵重,但这世界能只有珍珠吗?你甚至还可以这样想:如果是在砌墙,珍珠会比沙子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吗?就好比2012年北京卷材料作文中的深山护路工老计,我们固然可以讴歌他默默奉献、踏实付出的精神,是不是也可以呼唤这个时代不只需要老计,也需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呢?
好的作文题要能激发考生的创作热情,但是,每年总有些作文题不尽如人意。
比如作文题过于“玄化”。像湖北卷,“方圆”二字好发散不好聚合。而且,装牛奶用方盒和装水用圆瓶与“方和圆”的本质有什么关系呢?这可能反倒会妨碍考生的思考。
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①正确认识和理解快乐。②学习“用心观察”的方法,化抽象的情感感受为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再现,进行真情作文表达。③能够口齿流利地表达,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思想素养。④丰富习作素材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心灵。
教学重点:体验快乐,深层性多角度理解认识快乐。
教学难点:学习“用心观察”的方法,化抽象的情感感受为形象生动的生活情景再现,进行真情作文表达。
学法指导:①在融入情感中体验感受快乐。②在拓展阅读中,理性思考,正确理解快乐的深层含义。③在师生交流中,不断丰富对快乐的情感体验。④在自主创新中,合作探究,选取更适合自己的作文设计。
教学环节如下:
一、调动情感,体验快乐
(1)导语。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快乐”这个话题,“快乐是什么?”人们常常会想要问这个问题。“快乐是无忧无虑,没有负担!”总有人会这样回答。真的吗?这真的就是快乐吗?你们心中的快乐是什么?生:爸爸妈妈疼爱、关心我。生:同学们关心我。生:老师少布置作业就是快乐,能有一个轻松的双休日更是快乐……
(2)教师及时总结并进行深层性思考。同学们理解的快乐,就是有爸妈的疼爱,老师和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爱;就是自己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你们是不是仅仅伸出了自己的索取的双手,而你们周围的人,都是向你奉献的人,那他们的快乐呢?如果他们对快乐的理解跟你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的快乐又怎能得到满足呢?
(3)放映配乐哲理美文朗读课件(计算机辅助),师生一起跟读。《关于快乐》:我们总是抱怨生活的烦恼太多,父母的唠叨、成长的困惑、学习的压力……本来该是生活的快乐所在,却变成了背上的枷锁。习惯面无表情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心很冷很冷,甚至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就在你完成工作后的小憩里。如果你不那么匆匆,就在你付出辛勤之后的回报里;如果你用爱的目光,就在你朋友真挚的问候里。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就在父母的唠叨里。快乐真的离我们很近,真的,快乐无时无刻不在。欢乐是酿出来的蜜。欢乐是抵消愁苦阴云的阳光。欢乐是严寒中的温暖。欢乐是早春绽在暖雪里的一丛梅枝。欢乐是跋涉在戈壁的远行者跟前的梅果。欢乐是抚慰心灵创口的药剂。欢乐是人们最易携带的财富。欢乐是送人的最好礼物。 欢乐能使人变得无所畏惧。欢乐给人生路途撒下花的芬芳。欢乐有时求之不得,有时又唾手而得。
(4)继续让学生结合这段哲理美文,再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师:“你对快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验呢?能不能推陈出新?”生:我们能够健康平安,就是快乐。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进步,自己开心,家人高兴,就是快乐。 ……
(5)教师小结。是啊,欢乐需要我们去体验体会体味。快乐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品格,它不仅是满足,更是付出,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二、融入情感,理性思考
让学生在动情体验的基础上,看两篇短文,多点理性思考。
短文《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观察与发现。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想想:多看看吧!在那不顺心的背后,一定会有令人惊讶的、美好的事物。观察吧!从观察中发现快乐。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满足与感激。因为一个贪婪的灵魂,也就失去了满足的喜悦。当我们又度过了平凡的一天,想想:多好啊!生命又延续了一天,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满足吧!感激上苍给予我们幸福快乐。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亲人与朋友。因为一个封闭的心灵,也就失去了被爱的感动。当我们失意和软弱的时候,当亲人和朋友伸出温暖之手祝愿我们的时候,想想:我们已整个沐浴在爱结成的温馨之中。亲人与朋友,给予了我们一只闪亮的快乐之杯。
我们过着尘埃喧嚣的生活,我们过着世态炎凉的生活。心灵有太多的负累。渴望温柔的和风拂过脸颊,渴望温暖的灯光照在手心,让我们沉醉在快乐之中。
看完短文,学生显然已经完全融入到快乐的洪流中去了,他们已经显得跃跃欲试,急欲提笔写作了。
三、生活再现,激发真情
师:快乐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大家对快乐有了自己的体验了,你能不能说说生活中具体的快乐情景呢?用一句话的形式说出来。老师先说一个,以抛砖引玉。如:快乐是忧伤失意时,贴心好友的一句安慰话。
学生口头表述:快乐是心有灵犀时,那相对而视的会心的微笑;快乐是住宿想家心切时,手机那头响起的家人的声音;快乐是忽然之间懂得了,原来自己有着那么多学下去的理由。
师:同学们有了如此多真切的快乐感受,那么你觉得如何写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又充实感人呢?大家说出来相互交流交流。
有学生表示: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么感动人的东西。
师:其实不是生活平淡枯燥,而是我们缺少积极观察生活的态度。我们要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任何平淡无奇的生活琐碎的细节中“多想一步”。如《藤野先生》中,鲁迅也写到老师的批改作业,应该说批改作业对老师来说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工作了,但是鲁迅却在平凡的批改作业一事中,用心观察。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批改,而且还把学生漏掉的讲义都补充上了。
一、以爱为先导,创设人文氛围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对于学生而言,缺乏了起码的爱,也就意味捉着本性的迷失。而现实是这样,整个社会的爱像黄土地里的水分一样,正在蒸发和流失。爱的“荒漠化”同样袭击着当代中学生的心灵。就拿我们学校眼前的现象来说,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中学。每到赶集,校园内的家长就川流不息,她们在干什么呢?是为学生送爱的,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端着香喷喷的饭菜;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去灶打水;有的忙碌的为自己的孩子买好吃的。真是干的不亦乐乎。看似家长在百忙中为孩子奉献爱心。其实,这种爱是一种“悲爱”。这种爱越迫切,对学生的成长危害越大。学生越不知道珍惜人间之爱。还有我们时常在校园内碰到学生之间的伤害事件。这些都在反复昭示着现实:没有恰当的爱的浇灌的心灵是荒芜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急需点亮中学生爱的明灯。让它照亮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让学生知道,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爱来滋润爱,用爱来培育爱。这种爱才是真正的人间之爱。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才能找到真正的落脚点。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时常在语文之前让学生举行五分钟以“爱心”为话题的演讲活动。内容包括关于“爱心”的名人传记、故事、散文等。这样长期的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了以爱心换取爱心,有付出的爱,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
二、以交流为主题,内化人文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对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捕捉教机,随时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且使之发扬光大。我曾经遇上这样的一名学生(差生)。在我的心目中印象一直是顽皮、不爱学习,只会抄袭作业,多次的管教都无济于事,我甚至感到她以无可救药了。然而有一次在作文上的一段话,改变了我的看法。她写到:
一步、两步、三步……
果然,老师走完这十一步开始转身,又迈着步子向前走。
从讲台到我的座位不多不少正好十二步。就是这一不步,整整三个月了,没有一位老师迈出第十二步,朝我这个角落“光顾”过。坐在这教室的最后一排,是老师的“偏心”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