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05:2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文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文题目
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三部曲
英文题目
AnAnalysisoftheTrilogyofProtagonist’sGrowthinInvisibleMan
开题报告内容
1.选题背景(含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评价)与意义。
对于成长和成长类型的小说,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棕色的姑娘,棕色的砖房》等这些成长小说都有专门对它们的成长研究的相关文章。相比之下,我国以前的文学研究则有意无意忽视了成长小说,但近年来评论界对成长小说的重视有所加强。如我国就有芮渝萍的《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专门对美国的成长小说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还有周海燕的《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象征》对小说中布鲁斯的象征做了研究。
国外学者对《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成长的研究还未专门涉及,国内学者对《看不见的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他的民族身份以及主人公的个性觉醒方面,例如唐晓钟的《文化冲突中寻求真正的存在-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创作简论》也对《看不见的人》的找寻自我及存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关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成长的研究却很少专门涉及。
论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学术性、现实性、前沿性、针对性,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研究成长类型小说的成长过程,也希望能对《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丰富对这一小说的研究。论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在研究小说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方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体会生活,体验社会。
2.选题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1、在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指导教师讨论,共同确定选题,列出论文提纲,并拟采用比较法,分析法,推导论述法等方法进行论文撰写。
2、该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研究《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从迷惑,成长到顿悟的过程,通过分析综合总结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分析主人公认识到他自己以及所有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成长的艰辛方面,就揭示主人公从无知到成熟的成长过程的论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皆在实现提出自己对《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的见解和观点,丰富国内外对成长类型小说研究的目的。
3.研究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专业学习,具备基本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拥有所选课题需要的部分资料和相关理论书籍,校图书馆和网络有丰富的资料可查询。同时,有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能够顺利完成论文写作。
对于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相关文献和著作收集不足;理论理解、分析不够深刻、透彻;理论研究较为肤浅;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充分、全面的实践证明等问题。但论文尽量减少类似问题发生,尽量完善各方面。
参考文献:
Ellison,Ralph.InvisibleM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Philips,Elizabeth.RalphEllison’sInvisibleM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7.
Pizer,Donald.TheCambridgecompaniontoAmericanRealismandNaturali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7.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任邵曾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唐晓钟.文化冲突中寻求真正的存在-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创作简论.南京师范大学报,1990,1:107-111.
周海燕.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象征.浙江万里学报,2006,4:13-16.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效果。
论文主要试图研究《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分析,推导论述的方法,从主人公迷惑、成长到顿悟过程的三个方面,分析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和黑人青年成长的艰辛的过程,从而探究在当时社会黑人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蜕化,最终按照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要求,完成3000到5000词左右的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
计划起止时间完成主要任务
2010年10月13日——2010年10月20日论文准备工作
2010年10月30日——2010年11月30日论文选题和收集资料
2010年12月1日——2010年12月20日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论文提纲填写
2011年1月1日——2011年3月15日完成论文初稿
2011年3月20日——2011年4月26日修改论文并定稿
2011年5月下旬——2011年6月论文答辩及其他工作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论文主要研究《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运用综合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主人公成长过程三部曲,并提出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成长的艰辛。该论文写作应严格按照进度计划进行,论文格式应该完全符合论文写作规范,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顺利通过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中文题目
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三部曲
英文题目
AnAnalysisoftheTrilogyofProtagonist’sGrowthinInvisibleMan
题目来源
教师科研项目教师指定√学生自拟其他
基本任务
与要求
论文主题是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三部曲,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方向。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分析,推导论述的方法,从主人公迷惑、成长到顿悟过程的三个方面,结合社会背景,分析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和黑人青年成长的艰辛的过程,从而探究在当时社会黑人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蜕化。严格规范论文格式,严禁抄袭。
拟解决主要问题及预期成果
论文从主人公的成长着手,研究主人公从迷惑、成长到顿悟的三个成长过程,分析主人公认识到他自己以及所有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不可见性以及黑人青年在白人社会中成长的艰辛,揭示当时社会黑人处境的艰难和内心的蜕化。
写论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参考资料不足,理论研究较为肤浅,论文容易出现分析不够的现象。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数在3000到5000字以内的关于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三部曲的论文。
阶段性主要工作的起止时间
1.准备工作2010.10.13起6.论文撰写2011.1月起
2.选题2010.10.30-11.157.完成初稿2011.3.15
3.资料收集2010.11.16-11.308.修改、定稿2011.4.26
4.开题报告2010.12.1-12.159.答辩2011.5月下旬
5.论文大纲2010.12.16-12.2010.其他工作2011.6月
学生完成论文最终时间:2011年4月26日
学生接受任务时间:2010年11月16日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一、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特征
与普通的语言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思想,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情境当中,也许能想象到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出现的,而作者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语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里面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这种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描写,有时候还需要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渲染,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进行塑造,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承担起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给读者分享自己的欢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英语文学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特征。纵观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19世纪当中,说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师就要数庞德了。对于意象派来说,意象描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种意象,进而对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传递,这种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忧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悦,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当中,意象派诗歌作品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中的单一的意象原则;其次是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歌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简洁的原则;最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而不是强烈的韵律感。在这意象派诗歌的三种原则当中,每一个原则都是与语言艺术息息相关的。以庞德的两句诗为例进行分析———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现实的环境当中,诗人描写的显然是火车站当中人来人往的场景,可是到了诗人那里,这么平淡的场景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树枝上盛开的花朵。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场景描写的异常美丽,给生活赋予意象性特征,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生动性具体是指作者通过用语言艺术进行描写,使所描写的画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达的思想以及画面具有灵动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所要描写的场景就像真实的一样,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在生动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展现了狄更斯语言生动性的一面。如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以下几个生动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当中,最著名的要数有着凄苦悲彩的孤儿奥利弗以及心肠善良的梅丽太太,除此之外还有窃贼团伙费金。在《雾都孤儿》的具体描写当中,首先,狄更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各个角色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对《雾都孤儿》里面各个角色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各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并且通过各个角色的衣着进行描写,可以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进行展示,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通过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法,使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想要描写的社会环境,能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刻画一定的人物,当然作者的刻画可以是衣着方面的描写,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描写,使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让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三、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特征
对于读者来说,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作者刻画出的画面或者情感,有时读者还会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说出的话。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些观点,而在观点的传递过程当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一定的感情表达来进行的,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一种喜悦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亦或是一种对岁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彩,在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没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对于英语文学作品来说,情感性是英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当中,这位伟大的伤感主义诗人很自然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古代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感,但是诗人所传递的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语诗歌当中的情感性艺术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国诗人济慈,在济慈的《夜莺颂》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夜莺歌声的赞美,更多的是传递着诗人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艺术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艺术可以是一种意象性的特征,也可以是一种生动性的语言特征,抑或者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特征。这些语言特征都是为作者的感情服务的。
作者:吕程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关键词:低碳教育;英语文学教学;模糊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48-04
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次把生态建设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生态建设不仅指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统筹,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生态的发展。在这里把这种人文生态思想应用于教育理念中,提出了低碳教育理念。
“低碳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受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使受教育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过程的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做到减少教育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教育低碳、绿色。”
早在1902年,美国的实用主义以及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就提出了语言的模糊性的观点。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语言存在着模糊性,因此语言范畴内的词义、语用、表达等都存在着模糊性。1923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发表了他著名的《论模糊性》,这是模糊语言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提出了和罗素一致的观点,他支持语言的模糊性,但是更加强调适合表达目的性的表达方式。到了1965年美国家控制论专家查德(L. 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这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变革。自此,一系列语言类新科学由此产生: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模糊修辞学等。
在经过对模糊性理论的初步研究后,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模糊性的观点,目的是变革教学方法,用更加科学的手段来完成教学这一复杂的任务,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自身文学素养,来完成英语文学教学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低碳化。
二、英语教学模糊性提出的理论基础
以模糊性理论、接受美学、教学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伯特兰・罗素的《论模糊性》从哲学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R. M. Kempson在《语义理论》一书中也提出了词语的模糊性问题,他将词的模糊性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词义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meaning),词项意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词项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这与哲学家罗素(B. Russell)的“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以及美国哲学家布莱克(Black)的:“模糊性,虽然是模糊的符号所表示的那个系列的一个客观性质。”的观点相一致。到了1965年,美国科学家札德(L.Zadeh)撰写了《模糊集合》的论文,在论文中他利用“隶属函数”的概念第一次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这一概念,自此模糊性这一定义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地接受和深入地研究。由于模糊概念的广泛认识,利用模糊性理论,以及低碳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英语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学教学中的语言界线模糊性、艺术形式界线模糊性、鉴赏能力界线模糊性、教学手段界线模糊性、学法指导界线模糊性、学习动机界线模糊性等方面的进行深入的探讨。
英语文学教学不仅要涉及文学的鉴赏能力,还要涉及教学手段问题,在这种模糊性的理论基础上,尤其注意接受美学的文学鉴赏理论,这一理论和我们以往的文学鉴赏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H.R.尧斯和W.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反应能力、阅读过程中读者应用自己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去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这一理论使得英语文学教学更注重读者及其阅读活动,而不是作者和文本,这是人文主义的复兴,也是文学作品鉴赏的历时模糊性的基础。
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与以技能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去区别,因此在模糊性及低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文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使用,学生心理积极因素,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等多种教学理论形式都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受教育者自身原有的文学素质,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调动手段为学生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这与低碳教育理念相吻合,也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模糊性的又一理论核心。
三、低碳教育与英语文学模糊性教学的实践及结果调查
对多年英语文学教学实践进行质化和量化的分析,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文本资料、声像资料、教学方法、鉴赏分析方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反馈、学生的自主活动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素材全部来自于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了研究的需要对07、08两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把教学资料、以及调查结果利用Excel统计功能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
经过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接受心理调查的基础上,认识到英语文学教学不是基于英语文本表现形式的阅读实践的过程,而是学生内在的文字感受能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心共鸣,这不是单一的英语阅读,或是某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倡导英语文学教学的模糊性,目的是打破文学教学中的语言障碍,形式障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从多角度探讨让学生获得文字鉴赏表面背后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本质改观,这是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在英语文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的八零后及九零后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降低,学生对于纸质书籍、文本自身的兴趣程度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这与网络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目前学生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书籍对于他们在很多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冲击下已经处于一种不很乐于接受的状态,由于多年来学生们的读书仅限于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在高中阶段,为了过高考这一独木桥,不仅是家长不允许阅读课外书籍,就连高中的班主任也会严令禁止学生阅读与课程无关的书籍,这样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出现了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没有真正地阅读过一本文学书籍。另外外语教学多年来也处于技能培训的状态,学生以解决字词问题为主,很多时候学生在肢解后的语法、句法分析中,根本无暇顾及篇章的含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自然状况、对于文学的喜爱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是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07、08两届学生,在受调查的123张问卷中随机抽取了100张问卷,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四、结果分析引起英语文学教学改革
从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对于文学的执着程度一般,从表1学生自然情况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然状况对于爱好的影响很大,有艺术爱好的学生多来自于县城或城市,文学爱好强烈的学生一般是出身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偏高,家境相对比较好的家庭,但是也有例外,爱好诗歌的13名同学中有9名来自于农村,并且这9名同学中有3名是从事诗歌创作的小诗人。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学生的自身爱好来说,家庭和社会背景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这应该是和从小养成的阅读、生活、娱乐习惯有关,这符合低碳教育理论中关于家长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文学作品文本自身,还应该开发学生的内在机制,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从表2学生文学、艺术、体育喜好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有艺术爱好的同学多数都对文学感兴趣,而爱好体育的同学中喜欢文学的人数相对比较少,这说明,文学与艺术的相通性,在鉴赏方面文学和艺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艺术是听觉和视觉美的鉴赏,而文学是人们通过文字想象然后到欣赏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有艺术鉴赏力,他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种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也是文学欣赏中必须的。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把文字、影像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将是文学教师的授课目的之一。
从表3学生阅读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范畴,他们的阅读已经囊括了各个领域,并且由于学生的爱好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明显不同,但是这里面包含着一些被动阅读的因素,比如说英文原版诗歌的阅读,是全员性阅读,但是这并不是出自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仅仅是因为这是授课内容之一,进一步调查表明,真正阅读过英文原版作品的仅是个别同学,而能够把一部原版小说读完的同学就更少了,因此这就给我们的英语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尽管许多同学都认为诗歌很难懂,英文诗歌如果没有任务要求就更不会有人去读了,但是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的引导得法,学生会很快理解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含义。另外作为文学教师不可对于文学之外的阅读有抵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各种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阅历的增加,也有利于文学鉴赏力的提高。
五、如何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实现低碳教育
文学鉴赏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文学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开发的过程,而英语文学教学的过程,由于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就显得尤为复杂。这里提出基于低碳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文学教学模糊性的教学理念,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
(一)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的模糊性
文学鉴赏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体现人的素养、文化、知识水平、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能力,这是内在的,与所欣赏作品的语言形式没有关系,比如在讲授意象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意象的含义,首先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中国古典诗歌,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讲解意象的含义,在学生理解了意象的基本含义后,我们再让学生去欣赏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样学生就能够凭借自己对于意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
(二)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艺术形式模糊性
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从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已经验证了这一结论,培养一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涉及到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上,因为文字是要读者内化成一种形象在人脑中起作用的,在文学教学中我们不排斥其他形式,比如名著改编的电影、比如原著的插图,或是声像资料等等,把多种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层面感受,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符合多维化教学手段。
(三)英语文学教学中的鉴赏能力模糊性
文本、文字本身存在着模糊性,那么基于文本和文字的文学鉴赏也必然存在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体现在文学鉴赏是复杂的内心活动,从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活要涉及鉴赏者诸多内在思维系统,作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涉及思维的多层面,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受众的多层面的内在因素来实施自己的教育活动。
(四)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的模糊性
教学活动是要在某些外部因素的支持下完成的,因为文学教学有其复杂性,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要避免单一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影像、声音、英语文本、汉语文本、英语文字理解方法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多维化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恰好体现了教学手段的模糊性观念。
(五)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模糊性
调查中显示,尽管学生学习了很多年英语,但是多数同学的英语学习依然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让他们利用英语文字以及英语思维去鉴赏文学作品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抛开文本的语言形式,去欣赏内在,这就成了引导学生改变学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与读者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的,教育者引导学生增加生活阅历也是学法指导的一个方面。生活阅历的增加、文字感受力的增强与文学鉴赏课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是内在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学法上的指导具有全新的模糊特点。
(六)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学习动机的模糊性
学生曾经疑问英语文学课对于就业有着怎样的意义,回答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果把学习英语文学作为将来就业的手段恐怕是过于牵强的,但是必须承认,一个人的文学素养的高低应该是这个人的个人素质的充分体现,那么如何去激发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基于文学鉴赏的教学活动,由于文学鉴赏活动的复杂性,加之英语文学教学又涉及文本的语言形式的问题,使得英语文学的教学活动变得尤为复杂,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复杂的教学活动,实现英语文学教学低碳化,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中模糊性问题,而这种模糊性的教学实践必将带来我们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英语文学;改革
前言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在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和技术至上等观念的冲击下,文学课的地位日渐尴尬。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学生背负的就业压力,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陈旧等因素使得文学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加强对高校英语文学课程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文学课的审美教学
审美是文学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作用。“文学是以语言作为审美符号所创造的情感与形象系统”,它对人心灵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是其它艺术形式很难企及的。正因为如此,文学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欣赏上,而是应尽力培养学生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能力,建立起与自然、社会之间超越功利的审美关系。通过文学审美功能,启迪、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灵感与想象,塑造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调动学生情感反应,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阅读、陈述、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享受文学的怡情功效,获得精神上的滋养。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差异性文化认知和比较以及蕴含的各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批判,加强学生的多元化和包容意识,养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将以尊重差异性与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哲学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诗性智慧,追求精神上的诗意栖居,形成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世界观。通过引入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训练批判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英美文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由教育主体、教学活动和生态教学环境构成的互动、开放、和谐有序的有机系统,包括由教材、多媒体课件构成的物理生态环境,由内化的社会价值观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由师生感情、学风和学习兴趣构成的精神生态环境。在建设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基于生态位和学习者主体的教学策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在课堂系统中的生态位差异,充分尊重个性,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从而颠覆线性的秩序系统,而代之以多级、去中心化的话语系统。此外,多模态课件在英美文学生态课堂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图案、动画、声音、影像融为一体的多模态课件,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达成课堂上的多维和互动协作模式,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学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最后是对评价机制的改革,目的在于摈弃单一、片面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与传统的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同,生态课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堂评价(出勤、课堂活跃度、作业),课外评价(自主阅读和延伸阅读、小组合作、学术探索)和期末评价(论文、考试)等多个模块,以多元化的评估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三、对高校英语课堂改革的措施
1、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相差悬殊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可以依据高考分数和入学考试的分数进行级别分班。根据不同等级的班级定制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每个学期或学校自定的学习周期结束后,可以通过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考核结果,将各个级别的班级进行再筛选。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周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可以调到高一级别的班级。同样,在基础较好的班级,有个别没有跟上的学生也可以调到第一级别的班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内容的设置最好稍高于学生的水平,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吃得饱、消化得了。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教师队伍,适当减轻教师负担
大学英语教育工作量大,教师负担重。学校可以在其权利允许范围之内扩招英语教师,或者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轮流调整,使每个教师都可以得到喘息的机会,有一定的时间去充电和调节自己。同时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教师的培训,例如利用假期或在职学习。在学校内部,教师们可以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积累,作为自己科研的主题,从而做到科研与教学相长。
3、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语言环境
很多外语类院校都有英语角,其实英语角就是学校为学生创造的一个英语语言环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这个语言环境更多样化。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电脑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也可以改变英语学习。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上创建英语群,在这个群里,学生用英语交流。此外还可以采取像课前演讲,在听力课堂设置一定时间的口语练习或模仿,在学校电台定时播放趣味性英语节目,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视野和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对于纠正当前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不良倾向,解决当前英语文学专业所面临的定位尴尬、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等急迫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以培养学习者追求精神与道德完善、内心和谐统一的生态人格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迎合了生态文明时代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向晓红,成舒,李荣佳,廖云;探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02,(3).
[3]丁思佳,高校教学改革中的英语教学.科技资讯,2007,(28).
【关键词】新生 语文 兴趣 重点 习惯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072-02
作为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学习上的不同:(1)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全凭家长老师督促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2)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语文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悟;(3)小学以课堂上听课为主,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一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诱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导入课文有许多方法,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例如,教学《口技》时,为学生表演了一段鸟叫,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有的同学自告奋勇模仿火车声、马蹄声,又有人说这些都没有相声演员表演得好。这时笔者说,他们不过能同时模仿三五种声音而已,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艺人能同时发出几十种、几百种声音,话还没讲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课文了。
2.设疑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他们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未被老师拨动心弦。只要将“疑”设到学生的“兴奋点”上,他们便不能不发,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活动
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辩、诵、唱、演均可。
第一,说:指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些抽象概念编成快板或顺口溜,课堂上说几段,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又能加强理解记忆。
第二,辩:找出课本上有争议的地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第三,诵:教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时,不妨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型的朗诵会,让学生的感情融进字里行间,又怎会不受感染而产生兴趣呢?
第四,唱:许多课文都可以与歌唱结,音乐与文学相通,书声与歌声都是语文课上的一道风景线,音乐不但能活跃气氛,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五,演:有一些课文篇幅较大,故事情节较强的,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请学生分组、分工演出。
4.竞赛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使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因此,我们不妨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学习完诗歌单元后,笔者会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举行赛诗会,由学生为自己队命名。激烈的竞争气氛马上形成,老师再适时地在旁“煽风点火”,使得双方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当出现好诗、好句时,老师会竖起大拇指以示夸奖。两队的比分形成拉锯,离下课还剩5分钟时,都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的创作。
二 明确学习重点
就初一语文的学习重点而言,初一语文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如下三个板块:
1.文言文阅读
虽然因为中考文言文都放在课内,相对而言,文言文阅读不是中考中的难点,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小学接触相对较少,到了初一首先需要培养语言习惯。这就好像英语学习一样,必须将常见的实词、固定搭配等语言习惯掌握了,才谈得上理解和做题。因此,建议学生多读多背,不仅是背中考必背的篇目,最好能在时间较充裕的初一将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都背诵下来,这对接下来的初中学习很有帮助,同时其益处还能延续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因为文言文高中会继续考查,并且考的还都是课外的,如果初中有了较多的语感培养,高中将会轻松很多。
2.记叙文阅读
综上所述,文学类阅读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重点,具体到初一,文学类阅读主要呈现方式是记叙文阅读。这部分,建议教师多引导学生做阅读题,若有条件,还可以给做的题进行分类,并对解题方法加以总结。
3.作文
相比小学作文而言,初中作文从评分标准及规定字数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仅从字数来说,初中语文的要求就比小学提高了200字,并且中考高分作文的字数一般都在800字或更多,对于写600字以下作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需要刚进入初中就加以重视。
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家常常谈论“学习”,即“学的习惯”。人生的每一天,都要学习新的事物。实际上,语文是一门趣味无穷的学科,这种趣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籍文章、优美的散文、通俗的戏剧、朗朗上口的诗歌、情节生动的小说,这些都值得去学习。可利用初中语文学习的十大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初中,提前适应新初中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3)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5)记日记的习惯;(6)规范书写的习惯;(7)专注地听他人说话的习惯;(8)说普通话、注重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只要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就可以帮助学生插上翅膀,飞得更快、更高。
四 在生活中学语文
【关键词】全球化;汉语;文学;发展
一、引言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是推成出新,一个民族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中的根本内核就是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主要原因就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言文学就是这种文化底蕴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世界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古代汉语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古汉语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发展困境,一些文史类的高校在古汉语文学专业方面的招生难度不断增多,高层次人才更是难以培养。现代人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方面,应用性的专业受到了极大的推崇,金融、信息技术、外语等专业成为现代社会学生报考的重点,因为这些专业毕业之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今后的生活将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古汉语专业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一旦进不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社会中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二)现代汉语文学也受到严重冲击。纵观我国中小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必须将其主要精力运用在数理化还外语的学习之中,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只是集中在应试教学的模式之中,更多的精力主要是应付中考和高考,这时候的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现代汉语文学,很多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阅读量几乎为零。有时到了初三、高三之后,需要应对考试中的作文,一些语文教师开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读者》等短篇文学,但是这些杂志上的一些文章都是属于一种快餐文化,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哲理,但是没有什么实际内涵。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还是没有时间阅读汉语文学作品,他们这时候开始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运用在社会实践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专业技能基础,他们很难有时间去阅读一些现代汉语文学作品,这种休闲方式对于时间就是就业效率的大学生来说有点奢侈。就业之后,人们开始就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之中,现实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学习方式,使得人们没有时间阅读这些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汉语言文学。现代社会中充斥中实用主义的思想,很多人从小教学孩子不能浪费时间,要好好学习,当学生对汉语文学产生一些兴趣之后,一些教师、家长就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现代的教育生态环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冲击。
(三)外语的学习热度不断提升。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外语学习成为今后社会的需求热点,很多人基于实用主义的发展思想,开始用外语武装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更多的外语,前几年的英语专业的报考热潮使得近年来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极具增多,造成了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两年人们将主要精力又投入到小语种的学习之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这一类的外语又成为现代人们学习的热点。外语的热衷是有着内在推手的,在中学阶段,中考、高考中英语的分值是和语文、数学一样的,到了大学之后,还有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取消了四六级合格证书,但还是保留了四六级考试,并发给学生成绩单,这种成绩单成为现代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四六级证书的取代品,出国深造还需要考英语,进入工作单位之后评职称还是需要考英语。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得人们不能放弃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这种对于外语学习的热度势必降低人们对于自己本国语言文学的关注度,经过多年艰难的发展,我国的文学也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然而现代国内有多少人阅读过莫言的这些作品呢?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三、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内动力。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我们才能有实力发展我们的汉语言文学。当我国的经济发展上去之后,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他们将会更多的关注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语言文学,这时候需要有更多的人去传播这种文化,这种文学。近年来的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发展趋势需要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这种需求的增多将转变现代国内的汉语文学冷清的现状,进一步激发人们开始将精力投入到了我们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之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给国内的人们打上一种强心针,重新树立对于国内文学的信心,我们的文学在世界舞台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发展舞台。
(二)调整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点环节。现代教育体制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十分不利,需要进一步调整,增多国学经典的学习要求,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纳入现代中小学教学之中,使得更多的学生开始诵读这种国学经典,实现民族精神的提升,这些国学经典之中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是现实社会人们人生观、价值观重新树立的基础,去功利心、多一些文化积淀,使得人们的心理得到净化。这都给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的严肃要求。
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们民族文化维持的根基。文化的表现就是语言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面对这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球的文化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怎样才能屹立世界之林?主要还是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内在动力,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主要推动手段。
参考文献:
凯里学院民族本科预科学生大部分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成分主要是苗族、侗族、土家族较多。2013年凯里学院共录取民族本科预科专业学生178人,其中预科文108人,预科理70人,高考成绩上有的只差二本线一两分,有的差几十分,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民族预科语文教学质量,笔者针对预科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预科学生现有的语文素养,以及对预科语文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预科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来调整教学内容或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一年的学习中,真正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顺利进入本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次调查对象为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民族本科预科专业(含文、理)全体学生,发放问卷178份,其中13预文108份,13预理70份,回收调查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90%。这份调查问卷共设有22个问题,其中1个为开放性题。问题涉及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内容、学习方式、阅读对自身的影响,对语文学习的期望等多个方面。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语文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语文一直是预科学生学习的主干课程之一,那么预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动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从表1可以看出,预文有37%、预理有49%的学生回答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文。但是当问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是什么时,从表2可以看出,数学和英语是花时间最多的课程,预文有高达50%的学生回答在英语的学习上投入时间最多,预理则有49%的学生回答在数学的学习上投入时间最多,即便是预文也有30%的学生选择数学,远比14%高许多。为什么最感兴趣的课程却在学习时间、精力上花费最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方面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学不学水平都差不多;另一方面是中高考对学生学习语文带有功利性目的,虽然兴趣值很高,但是学习动机不高。这点在后面的问题中得到印证,在问及对学习语文有没有兴趣中,预理有95%的学生表示有兴趣,预文有91%的学生表示有兴趣。但是在问及语文难度怎么样时,预理有61%的学生表示比较好学及最好学,预文则只有41%的学生表示好学,有59%的学生表示难学,这是预文和预理班的不同之处。为什么一半以上的文科学生会觉得语文难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都值得思考。在问及学习语文的动力时,预理有80%、预文有87%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的动力是因为“语文内容丰富精彩”和能“提高素质陶冶情操”,预理有8%、预文有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高”,预理有12%、预文有8%的学生认为是“能取得良好成绩”。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本身内容的丰富和人文性,教师和考试的因素较小。这点和中小学的语文学习动机不一样,这说明:一方面是当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重点是在“教”还是在“引导学生学”;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大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此外还有教材的因素,因为超过一般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是因为“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所以后面问及对现在使用的预科语文教材满意度时,预文有82%的学生表示一般、4%表示不好、4%表示要求换,只有10%的学生表示满意。预理有88%的学生表示一般、2%表示不好,10%表示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对现行教材满意度较低。
(二)关于语文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阅读、自主表达等等,这些理念在预科语文的学习中依然值得继承。关注预科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提高预科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调查发现,在问及学习语文通常采用的方法时,预理有54%、预文有47%的学生认为是“识记、理解、应用”,预理有12%、预文有15%的学生选择的是“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巩固”,预理有22%、预文有16%的学生选择的是“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多问”,预理有12%、预文有22%的学生选择的是“想学就学”。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文、理科学生在语文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没有多大的差异,大部分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识记、理解、应用”,而不是“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多问”,或多或少受到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预科的学习虽然受到直升本科考试的影响,但是学生在选择语文学习的方法时开始有意识地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所以在问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是,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文、理科学生在语文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大致相同,选择最多的都是“查找资料”,这一结果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然,在“默写背诵”上,文、理科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包括前面的一些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学生反而没有理科学生更加重视具有“语文味道”的学习方式,具体原因值得我们去细究。同时,在问及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你最喜欢哪一种时,预理有75%、预文有72%的学生选择“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提高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在问及学习的过程中与语文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程度时,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大部分选择的是“偶尔”和“很少”,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少得可怜,任何学习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和对话的过程,古人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言堂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由于预科语文教学受到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才能见到,一下课就不见踪影。
(三)关于文学阅读对自身的影响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的学习基本上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无论中小学学生,还是预科学生,培养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我们阅读的方式,因此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平常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什么,具体数据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变化——科技在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方式和质量。这一现象从“你是否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调查中得到反映,预理生经常阅读的只占14%,而偶尔阅读、甚至很少阅读的比例高达86%。预文生经常阅读的仅有13%,偶尔、很少、从不阅读的比例有87%。这一现象表明学生的阅读面窄、阅读量明显不足,所以当问及“到目前为止,你读过的小说大概有多少部”时,预理有66%、预文有62%以上的学生回答读过的小说在10部以下。预文班学生喜欢阅读诗歌只占7%,喜欢戏剧只有2%;预理班学生喜欢阅读诗歌占9%,喜欢戏剧的低至5%。对于小说的类型,预理则有76%、预文74%的学生表示最喜欢的是侦探、武侠及言情小说,回答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的才9%左右。这些数据表明,预科学生的阅读还处在低层次的阅读上,且阅读量少,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学生的阅读方式及内容受手机阅读及网络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提倡和推广阅读经典的方式过于单一、陈旧,以致引不起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兴趣。
同时,我们还对预科学生进行写作兴趣调查,预理有60%的学生表示喜欢写作文,4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写或不得不写。预文则有46%的学生表示喜欢写作文,54%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写或不得不写。文理科学生在对待写作兴趣上有差异,且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因为“这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不得不写”。最后的问题是问及预科学生对今后语文学习的期望,就是希望语文课怎么上,讲些什么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答案基本上差不多。有86%以上的学生希望多联系课外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视野,采取活动的方式教学,加强引导、自主学习和经常讨论名著及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及如何查找资料等等。上述调查是预科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大致反映,调查显示预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度高,但是缺乏方法、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行动。
二、思考与对策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预科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有很高的期望,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是总体来看,预科学生语文学习状况不令人满意,一方面预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增强,渴望语文教师教授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语文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主导性、引导性的作用,导致预科学生对语文学习呈现明显的被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模式
要真正提高预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得结合预科学生的特点和预科专业培养目标,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基础之上,通过“补”“预”结合,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是对高中语文知识的“补”,同时也是对预科学生升入本科做一个准备,因此,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探究和研究意识。比如曹植的《洛神赋》,关于《洛神赋》的主题众说纷纭,这样就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个问题,“历史上对《洛神赋》主题的解读有很多,请去图书馆及网络中查找资料,并结合对课文的学习,谈谈你对哪一种解读比较赞同或者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到时课堂内互相交流。”这样就可以打破原有“教师讲、学生不一定听”的尴尬局面,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灵活地使用语文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按照文体和历史顺序来编排的,如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词,一共24篇,且有的篇目是高中学过的。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把高中学过的拿掉,充实丰富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且是经典的诗词,教学的顺序也不一定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编订。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预科学生在中学时,学习语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考试,带有功利化目的。进入预科学习,主要是为能顺利进入本科阶段而学习,而大学的学习综合性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预科语文教学,一方面继续夯实预科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如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开展多种语文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等。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引导。
(四)引领经典阅读与重视写作
针对预科学生阅读量少及阅读层次低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开学初就列符合预科学生特点的经典阅读书目且丰富多样,并且定期召开经典阅读读书会,或者办一个班级刊物,把学生的读后感编成一本集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此外,还应重视对预科学生写作的指导,比如小论文的写作以及应用文的写作。总而言之,重点还在于夯实预科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他们能否顺利地进入本科学习的重要基础。
新西兰姑娘埃莉诺・卡顿(Eleanor Catton)小姐生于1985年,今年30岁。24岁时,她凭小说处女作《彩排》获得众多文学奖项,人们称卡顿为“年度小说黄金女孩”。2013年,卡顿凭借她的第二部小说《发光体》摘得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成为该奖44年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卡顿登上当代英语文学的巅峰时写了不到10年,才刚满28岁。
《发光体》长达832页,这部小说从入围短名单的151部小说中脱颖而出,成为布克奖史上最长的获奖作品。卡顿于25岁时开始创作该小说,27岁时完成。这本书共分为12章,卡顿将800多页的巨著按照占星术的原则安排。其中的人物不仅和黄道十二宫图以及日月相联系,并且按照预定的天体运行轨道彼此互动。这一创意来源于卡顿对星座的兴趣。小说中有12个与12星座相对应的“恒星”角色:银行家、新闻记者、旅店老板等等。他们是这个故事里固定的恒星星座。在他们的,围绕着其轨道运行的是7个“行星”人物,而这12个恒星角色和7个行星角色都围绕着小说中的“地球”角色――克罗斯比・威尔斯――运行。小说中的一系列神秘事件也围绕着这个被谋杀的角色而展开。同时,小说的12部分中,每一部分的篇幅均为前一部分的一半,正如月亮由圆到缺的变化过程。这样的结构安排与小说主题紧密联系。《发光体》这部小说探讨的悖论就在于:人物既定的命运和对自己命运的主宰之间的关系。
最年轻获奖者、最长获奖小说,卡顿同时还是布克奖史上第二位拿下该殊荣的新西兰人。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称之为“真正了不起的成就”。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罗伯特・麦克法兰称《发光体》为“这是一部耀眼、发光的作品,浩瀚却不涣散”,“结构之紧密堪比太阳系仪”,每一章节都给读者以阅读的加速感,卡顿的文学形式和写作技巧使之“格外扣人心弦”。麦克法兰提醒读者,千万不要因该书的厚度而却步,因为《发光体》就像是一个金矿,它给予读者的回报是丰厚的,每个读者都能从小说纷繁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评委会将这800余页的小说反复读了三遍,每一次阅读都会有非凡的收获,“给人的收益简直是天文数字”。
获得布克奖,当然意味着远大前程。同时,对这个年轻女孩来说,布克奖意味着5万英镑奖金,意味着《发光体》的畅销,这些加起来,她终于可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了。
卡顿在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进修时认识了男朋友、美国诗人史蒂文・图桑特。目前,二人在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合租了一套双卧室公寓。图桑特正在做博士论文,因此书房归他用,卡顿一直没有自己的书房。获得布克奖之后,她可以用奖金扩充住房。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曾说:“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屋子。”埃莉诺・卡顿拥有青春和才能,现在她有了钱和自己的屋子。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媒介素养教育
[论文摘要]:文章从媒介素养的深刻含义、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沿革现状及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等方面,阐述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被形形媒介信息所包围,信息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学生对媒介的认识、选择与接触,对媒介信息的甄别与判断,以及对媒介的使用等,都直接关系到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当代人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的新素质—媒介素养;对教育提出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为中学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指出了新的思路—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媒介素养对于能力的要求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紧密结合当前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
今天的语文教育应教给学生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基本的视、听、读、写、说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学会使用社会的一切信息资源以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实践的国际考察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下,学校媒介教育开始形成规模。目前许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198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省份;1999年9月,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全加英语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目前,加拿大各省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为学校的核心课程—语言课的一部分。1995年,英国教育部修订的国家课程框架要求2000年以后的英语教学必须增加动感图像文本的学习内容。目前,美国各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均含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定。我国港台地区及印度也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而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实践研究尤其缺乏。
鉴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与其母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母语教育是信息时代世界母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站在国际教育的视角上,我们会发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平台,也是实现“语文素养”教育时代新要求的最佳途径。
三、对我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建议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研究语文媒介素养教材的编写特征和方式,还要探索语文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但要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做好这些经验的转化工作,使其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服务。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怎样在高考中增加媒介素养的考试范围,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推广语文媒介素养时都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大学入学考试中没有将媒介素养问题纳入考试范围,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冒风险。现在,英国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一要求体现在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的语言测试中,美国的全国英语教师协会也在1997年通过一个决议案,呼吁各大学入学考试机构将语文媒介素养的要求体现在英语科目的考试要求里,以此推进高中阶段的媒介素养教学活动。如果能在考试研究中取得突破,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令自动。
2.慎重第一。语文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使用和推广不能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在教育和教学层面,语文媒介素养或者媒介素养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学校教育当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加以重视和落实,语文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工作,学生是否愿意进入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以及家长或者社区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或者支持的准备等等。所有这些要素都将共同作用,决定语文媒介素养能否取得成功。尝试媒介素养教学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媒介素养决不是包治语文教育百病的良药,它甚至是一把双刃剑,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或者运用不得法,都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需要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陋见。我国对语文媒介素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提供
参考,但这决不是广大语文教师保守观望甚至拒绝的理由。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读者提供同一学术研究的相关资料,更方便读者进行相关查询,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科学进步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鸥,朱晓民.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及特征[J].语文建设.2006(09)
[2]刘伯奎.语文学科结构的板块缺失[J].语文教学通讯.2006(12)
[3]菅舒涵,李海霞.口语交际教学的历时梳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6(06)
[4]杜红梅,李长中.中美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的个案比较[J].语文建设.2006(03)
[5]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2005(26)
[6]李明洁.口语交际课程要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05(26)
[7]张淼.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选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许文莹.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11
[9]杨自路.语文特级教师用写作支持教改和教研经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10]肖永花.初中学生作文心态及教学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梁新民.幼儿师范生文言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2]王海梅.地方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3]王华.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策略构想[J].语文建设.2005(09)
[14]李明洁.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及其特点[J].语文建设.2005(08)
[15]朱圣元.以操练为策略的《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6]周靖杰.中职文秘专业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7]陈慧娟.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8]李虓.浅谈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讲、练、评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9]朱海蓉.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20]刘伯奎.让中学生的口才都雄辩起来--关于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06)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袁薇.文秘英语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09)
[2]张玉美,赵萌.英语导课艺术及其应用性研究--以《文秘英语》课程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6)
[3]孙敏.任务型教学在职业中专文秘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文学教育(中).2010(05)
[4]陈郁.高职《商务文秘英语》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5]许亮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文秘英语学习[J].南平师专学报.2007(03)
[6]罗云.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在《文秘英语》课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7]倪玥.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文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2)
[8]文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9]张妍.以岗位任务为目标的文秘英语课程项目改革[J].才智.2011(12)
[10]马丽华,刘景.工作过程导向的《文秘英语》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探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
[11]胡信华.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英语课程建设--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2)
[12]胡惠芳.用Authorware设计开发高职高专“文秘英语”课程教学课件[J].科技资讯.2010(12)
[13]刘强.WPS理论在高职文秘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14]宋曦.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教师角色思考--以《文秘英语》教学为例[J].民族论坛.2009(11)
[15]张冬水,张锦春.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秘英语教师角色思考[J].海外英语.2011(04)
[16]师莹.以“任务”为中心的文秘英语教学设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17]卢丽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18]李存晰,黄冬娇.任务型教学法在文秘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19]文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20]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01)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陈燕青.中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彭素强.开放式英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冯爽.国际商务文秘英语能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4]覃文汇.基于网络的广西专业英语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5]邹滢.中国初中英语词块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王海英.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及英语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7]易浩萱.职业学校饭店英语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8]李滢.职业能力取向下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周莉华.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王梦禹.从中小型企业文秘人员需求试论教育机构秘书人才培养[D].暨南大学2013
[11]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2]白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缪秋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2011
[14]谢筠.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特色英语教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15]范洁.基于高教自考课堂的互动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16]张晖.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一词多义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多义词的产生是
>> 形容词的定义和用法 形容词「甘い的多义表现 V-ing形容词和V-ed形容词的用法比较 形容词和形容词组 英汉形容词比较句的异同探讨 浅谈英语的形容词和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等级的特殊结构 凉山彝语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英汉基本颜色词 “绿”和“黄”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形容词和副词 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和语义功用的对比分析 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分析 汉泰否定词“不”和“”的语义对比分析 -ing和-ed类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 形容词在旅游广告中的英汉对比及翻译 形容词的活用 一元形容词的配价和配位分析 形容词和副词常见考点分析与演练 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的研究 动词的-ing和-ed做形容词的区别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yons,J.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陈娟娟.动词“打”的语义演变及认知解释[D].南昌:南昌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5]程丽丽,卢卫中.英汉LOW /低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J].枣庄学
院学报,2012,(6):68-71.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李艳.“break”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J].长沙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6):110-111.
[8]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
[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4-68.
[9]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J].外语教学,2006,(3):3-7.
[10]林正军,杨忠.英语感知动词词义研究的认知语义视角[J].外
语教学研究,2011,(5):362-368。
[11]刘志成.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
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2]刘盈利,段钨金.“open”和“开”的原型意义及语义网络对比
[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94-296.
[13]王莲.英语介词in多义网络的认知解读[J].吉林化工学院学
报,2012,(2):31-33.
[14]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外语出版
社,2007a.
[16]赵歆怡.基于转喻及隐喻认知模式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以形
容词“light”为例[J].语文学刊,2014,(18):1-22.
[1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8]张建理.OVER的双层多义网络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0,(4):179-188.
[19]郑珂.英汉味觉词“酸(sour)”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J].台
州学院学报,2012,(5):32-37.
[20]周春燕.英语感知动词SEE多义性的认知分析[D].重庆:西南大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还决定着其他科目的成绩,所以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在走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文化素养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为你的谈吐优雅而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因为你的出言不逊而被他人拒之门外。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语文的学习会涉及到很多的文学名著,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必定会受到一些名著的影响,会积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词。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灌输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