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算会计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基本内容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本任务是在财政部门内部对财政预算资金进行日常核算,通过对财政资金的调度进行第一次预算资金的分配,妥善解决财政资金库存与用款单位之间的矛盾,另外要兼顾预算资金的监管和预算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参照我国财政体制中分级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中都有总预算会计相关职能的机构。总预算会计分布广,预算管理作用发挥的全面,所以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维护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会计体制简介
我国政府会计体制是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只针对预算资金的拨付进行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具体核算我国政府各类部门的日常经费的支出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共同组成了我国的政府会计体制。在制度完善方面,2012年和2013年分别对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在会计核算原则、业务核算范围、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做了与时俱进的完善,极大的适应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在我国政府会计体制改革方面走出了探索的一步。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做出调整。
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道路上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有待整合
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预算收支会计与核算会计是分开的。对综合管控预算资金有一定的制约阻碍作用,也难以全面的反映政府在财政资金方面的运用全过程。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都是针对预算资金进行核算,但是分配核算的是资金的上游和下游,是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笔者认为,将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整合对完善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提升我国政府财政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有积极的作用。
(二)收付实现制难以适应我国财政核算要求
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原则,该原则只是根据现金的收付情况确认收入和支出的实现,对于一些隐性的政府负债和损失并不能反映在会计账表中,这就是收付实现制的弊端。近些年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范围逐步扩大,所处的经济环境也与以前大不相同,政府的还债压力巨大,社会责任加重,都带给政府更多的支出压力,这些潜在的支出要求无法通过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体现在政府的财务信息中,预算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政府的综合财政实力,也无法反映政府可利用的财政资源。社会对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质上就是要求政府综合反映所有收支和潜在因素的影响,全面的反映财务状况,提高政府透明度。因此,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将收付实现制变为权责发生制是另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财务报告制度需要革新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关于财务报告的部分仅仅要求总预算会计负责相关资产负债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编报,并且没有对社会公布的要求。我国预算方面的数据一直以来都以“秘密”数据的状态被社会公众看待,主要是因为财政信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社会公众无法了解预算资金运行的具体情况。而如今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争做“透明政府”,实施“阳光财政”的措施要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社会公开预算、决算信息,极大的影响财政总预算信息的对外公布。所以,信息公开也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如何编报和披露预算收支信息,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是改革财政总预算信息的研究方向。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一)整合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整合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中的会计制度,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融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通过一套会计制度实现预算资金使用过程全反映,避免多次重复的信息核算带来的信息差错。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政府会计的成熟经验,在制度建设和制度规范方面提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保证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准确。
(二)逐渐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体系中的运用
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在客观反映经营主体财务状况方面确实有很多优势,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更能发挥预算会计的核算和控制能力。我国比较适合采用逐步改革,稳步推进的策略,渐进式的将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这种策略会避免政策的巨大变化给总预算会计核算带来的冲击,提高各级财政部门的适应性和理解性。实施的同时要结合基层预算部门的实际情况,在人员培训、软件升级,账套设置,数据库数据衔接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盲目追求改革而造成数据混乱等情况,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
(三)改革总预算报告制度
关键词:现役部队单位;预算会计;改革
现役部队预算会计的主要核心是预算管理,并不直接参与部队内部各项生产活动。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促使部队会计制度实施环境发生变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加强部队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说明目前现役部队单位会计中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发展提出可靠解决路径,希望作为我国部队加强财务预算可靠的理论指导。
一、预算会计制度对现役部队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预算会计制度对加强财现役部队单位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发展中建立完善的总账明细关系和部队会计制度是必然趋势,同时引进权责发生制度和国际水平会计核算制度是满足现役会计需求的重要途径[1]。目前,根据黑龙江省现役部队单位会计人员现状分析,其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和开支界限模糊的问题,对此部分部队先后引进权责发生制。例如,在国有资产收益和财政预算方面,关于未拨付支出和应拨出支付等进行全面结算收支统计,其中针对当年年末列收列支、收支相抵以及经济自主的现役部队单位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并充分发挥权责发生制的作用,此范围外的其它事项则实行收付现金制。基于预算会计制度影响下,现役部队单位逐渐扩大了财务核算范围,从而全面体现部队资金活动情况,并对活动经费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分层审核,按照会计预算管理要求制定部队费用配比方法。
(二)部门预算改革的影响
按照部队财务要求,现役部队单位预算应切实反映出部队内部所有收入与支出,其中涵盖了预算资金的全部内容,本质上说全面体现预算执行信息的预算会计,其主要核算对象是部队资金核算。例如,在现役部队单位中基建资金属于独立型的会计核算,在实现预算改革后,应选择与其它资金相同的处理方式,加入部队预算范围内,也就是基建项目预算收支所有的综合预算是现役部队单位会计预算中的一部分。但因部队基建会计自身具有较多特殊因素,现役部队单位的会计制度中应对此进行科目加项,实现预算细化,根据项目收支情况进行分类处理,从而进行针对性预算[2]。现阶段“零基预算”方式普遍被部队会计部门使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相关会计信息提出更高要求,其不仅需要所有的收支信息,同时还需要了解部队资产时点信息,对现役部队单位会计核算增加一定难度。
(三)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影响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形成后,促使现役部队单位预算资金程序发生变化。其中包括部队财务总预算会计收到财政收入流程;总预算会计向现役部队单位播发经费流程;现役部队单位收到总预算拨发经费流程;现役部队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上交预算外收入流程;现役部队单位向下级所属单位拨发经费流程等,由于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影响,上述业务流程均不同程度的发生改变,促使现阶段现役部队单位实行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面临极大挑战。如现役部队单位的工资发放流程,以往程序为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军人保障卡,通过该种方式直接完成工资支付。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则根据拨款数量信息制定支出预算,其中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导致程序复杂化,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基本原则。
(四)部队采购制度的展开影响
目前,在现役部队单位中采购项目多样化,不仅有财政预算资金,同时还有其它资金,对于此类资金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队财政部门,有财政部门对其实行统一管理制度。这种方式促使资金从预算部门逐渐流向财务部门,导致预算单位收入过程存在缺陷,资金流动与事物流动脱节问题频发发生。基于现役部队单位现行采购制度,所有部队集中采购计划中的商品与劳务都由部队采购部门在外部进行采购工作,对此财政部门则通过国库拨发支付款项。然而这种形式随着我国采购规模的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支付方式发生相应改变,财政直接向供货商和劳务提供者的拨款数逐渐成为财政总预算支出的主要依据,同时在财政总预算支出类别中加设了相应拨发款项科目。
二、现役部队单位会计中的预算会计现存问题
(一)预算会计核算不科学
现阶段现役部队单位预算会计通常会选择“收付实现制”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促使年度预算审核中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流向信息。这种现象极易造成对管理长期资本的忽视,在较长经济周期内,现役部队单位会计针对资本长效管理难以进行,从而对部队进行各项预算决策形成阻碍因素。同时现役部队单位在处理固定资产过程中缺乏有效方法,促使虚报部队固定资产价值问题严峻,致使现役部队单位预算会计报表不具备真实性,无法有效反映出部队固定资产价值。关于现役部队缺乏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不仅增加获取财务因素的阻碍因素,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相关决策缺乏真实信息支撑,结果必然产生预算偏差,最终会计预算报告和核算结果缺乏完整性与科学性。
(二)预算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现役部队会计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其中资产负债表主要体现部队在特定日期内的财务状况信息,属于静态报表;而收入收支表则不同,其主要说明现役部队单位在一定日期内资金流动情况、分配情况以及收入和支出,属于动态报表;前者基础编制内容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部队的动态信息,这与收入收支报表内容出现重复,并缺乏特定日期内财务状况的理论依据,从而导致该项报表内容缺乏合理性[3]。同时基于现役部队现行预算制度,资产负债报表涵盖资产与负债项目的同时,又加入了收入支出类等项目,财务数据重复出现,促使部队资产总额和负债出现虚增现象,对加强部队财务管理形成不利因素。目前,我国现役部队单位尚不具备完善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部队预算人员对部队财务情况未能做出全面了解,外加获取财务信息的限制因素较多,最终部队管理者无法全面了解部队资金流向,导致部队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
(三)预算会计科目不合理
以往现役部队单位针对部队工资发放与关于固定资产的资金款项,都是财政部门进行款项分配与拨放。而目前则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向单一账户或采购专用账户进行拨款。这种制度变化影响了资金流向,外加预算会计科目缺乏合理设计、相关处理方式未做出相应调整,对掌握部队真实财务信息造成一定难度。近年来,现役部队资金来源发生一定变化,直接组织收入成为部队资金来源的途径之一,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并未充分重视这些变化,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行会计制度针对现役部队无形资产一次性核销,存在价值估量偏差的问题,最终促使由于部队无形资产核算导致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
(四)会计核算存在会计失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役部队直接组织单位在对外开放时具有一定经营性,在接收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通过自主经营会产生自营收入,并采取相应经济核算。其中部队将医疗、基建方面等专项资金直接列入部队收入支出明细中,但如果认为控制资金支出规模和资金节余,会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目前,现役部队单位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而这种会计核算分离制对现役部队基本建设款项会有直接影响,部分部队单位选择“基建借款”的方式运行具体项目,但报表中并未体现借款表象,促使现役部队的资产负债表显示零债务,最终无法真实反映部队财务情况,会计信息不具备真实性。
三、现役部队单位会计中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途径
(一)做好会计预算活动监督
在现役部队单位会计中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加强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管,提升部队财务信息的透明都。一方面,在会计制度中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的过程中,在特定期间内产生的收益资金和发生费用,无论收付与否全部进行会计核算。其中对于涉及金额较大应加强流程监管和跟踪,从而保证资金使用符合会计预算。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核算系统,对现役部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管[4]。另一方面,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规范会计核算相关流程,选择适当契机推行权责发生制,从根本上提升会计预算质量,真实反映部队财务状况,促进现役部队会计制度向权责发生制会计模式转变。
(二)完善预算会计信息体系
现役部队单位应结合自身会计核算内容与特点,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充分考虑黑龙江省现役部队单位现状,制定的预算会计信息体系应保证内容结构具备科学性、概念具备统一性,并保持与国际预算会计准则相互应,与部队制度环境相匹配。现役部队可通过借鉴地方先进会计改革经验,促进现役部队会计体系实现简化,根据不同预算对象的差异性,选择适当的核算方法,基于会计原则的基础上,严格规范现役部队会计核算,制定有效性会计核算制度,提升部队会计核算的可比性,促进会计报表与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
(三)强化预算会计目标关系
强化预算会计关系的关键在于针对现役部队加强会计目标管理,保证预算编制符合科学性原则。对此,可针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细化处理,降低重复率,促使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保证公共资金公共化流动,在真实、科学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提升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在此阶段,现役部队单位应对财政款项与预算资金进行合理分类,将财政收入资金纳入会计预算科目。在现今流量控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实现收支平衡,促进财务决策科学化。
(四)避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
为加强部队会计预算活动监督,提出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而其实施的基础是保证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此现役部队单位应对预算科目进行优化改进,根据部门差异性制定一级科目,保证预算科目分类满足会计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加设二级科目与三级科目,扩大原有核算范围,从而保证现役部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创新核算方式,对于部队财务收支账户进行重新设定,实现项目细化,在提升核算效率的同时,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为部队进行相关预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结论
综上所述,预算会计是会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现役部队加强资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现役部队实行全面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已经无法满足部队资金预算的实际需求,对此结合部队预算会计现状,从会计信息、会计体系、会计目标以及会计活动监督四方面加强现役部队预算会计管理对提升部队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相超.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6(24):211.
[2]盛友.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3):161.
[3]沈丽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56-57.
[P键词]财政制度;总预算会计;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17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01
1 现阶段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未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作
在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出现推动了会计改革,但因会计核算的范围比较狭窄,仅局限于当期的支出,无法适应核算的多样化发展要求。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下,政府投资的形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包括无偿拨款,还采取参股等多种形式,然而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财政总预算会计仍旧停留在最初的政府拨款环节。近几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到深入发展,国库资金采取资本化运用,出现了证券买卖行为,这种模式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无法将政府资金运作情况加以反映。
1.2 未形成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着一定的区别,到目前为止,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缺乏统一的标准,且政府预算报告只有一种模式,即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这种模式下,无法准确反映政府的债务、债券以及资产情况,无法实现公众对政府财务的了解,从而未实现政务的公开化。与此同时,从财政内部管理角度探究,正因为缺少政府资产与负债的会计信息,所以对政府财务状况无法进行系统的分析,长此以往,会导致财政政策在选择与预算编制方面缺乏依据。还有一点,从财政外部管理角度分析,因为预算会计信息的形式比较简单,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不高,无法保证政府构建良好的威信,无法实现对政府资金的合理分配与监督。
1.3 未完善收付实现总预算会计基础
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之上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总预算会计需要对已经发生的实际收入情况加以记录。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现阶段要夯实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实施,尤其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对县乡两级财政会计人员的培养和预决算工作的落实到位。但即使现阶段制度设计的再好,到县乡基层仍无法完全落实,如此一来,这说明制度本身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存有问题。目前,基层的实际情况是总预算制度的实施,有关部门设定的很多条条框框与《预算法》和总预算会计制度不合拍。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的一个弊端是,对于造成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非配比性,是无法将收支结余的真实情况所展现的,所以在财政发展体系中收支平衡是最为主要的目标,收付实现制模式下,无论是支出还是收入都无法真正反映出预算结余的实际情况,如此一来则会对预算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
2 财务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
2.1 积极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
众所周知,财政总预算是为政府部门所服务的,受托责任并非只是对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反映,同样也包括了对整个财政收支进行反映。这种发展模式下,要想真正发挥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作用与价值,其会计核算的对象不可过分局限于当期预算收支,需要从更广阔的范围对会计对象进行研究,保证更加系统、全面、完整的将预算资金运动的过程加以反映。其所包括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对内外债券债务管理责任、预算外资金收支核算等。
2.2 积极制定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从现实意义分析,只有保证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科学性与完善性,才能帮助财政报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状况加以了解与分析,并能对财务业绩有所认识,实现对政府绩效与持续经营能力的合理评价。笔者认为在新时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将当前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加以完善,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报表体系,所编制的报表体系能将政府的财政信息进行准确反映。除此之外,不仅要提供一般性预算执行信息,还需要将政府采购资金、各项专户管理资金等信息进行反映。第二,要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合账并表,要保证与改革相一致,实现统一管理,真正推动部门预算与综合预算的相互整合。第三,需要对相关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事项在财务报告中以附注的形式表明。
2.3 积极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变革
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允许财政补贴收入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另外,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的背景下,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并积极落实。从某一个角度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权责发生制不可能适用于每一项核算,所以需要对预算事项进行有选择且有目的的分析,使其采取有效的权责发生制加以核算。比如,对财政税收收入者国有资产收益收入方面的核算,需要采取收付实现制,但是对于按照资料进行核算收入与支出的权责发生制,则要具体事项具体对待。
3 结 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转变下,以预算为主的会计制度得到了创新变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财政会计制度面临新的革新问题。笔者在文中着重分析了其存在的缺陷,并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还提出了对策,即,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制定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变革。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明霞.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
一、预算会计改革的意义及其作用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财务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评判此项改革工作成败的关键,不该受现有条条框框限制,应看其实际作用和效果。
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适应“源头防腐”的需要。在原有会计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下,会计人员隶属行政事业单位,承担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服从部门或单位利益,很难代表国家和政府财政独立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加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规模较小,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约束软化、会计监督弱化、会计信息失真、违规违纪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提出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在会计委派制试点过程中,一些地方通过实践得出,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最好的会计委派形式,可以有效的防范和治理经济领域的腐败。
2.预算会计改革具有强化监管作用。预算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会计人员集中委派、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二条线,彻底割裂了会计人员与单位的隶属关系,使财政监督直接到位,便于控制,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约束软化、监督弱化等诸多突出问题。虽然推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阻力大,矛盾多,但由于其操作方法简单,效果快捷,因而作为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它一开始就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纪委部门的普遍重视。
3.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具有硬化预算的作用。预算约束软化,资金随意占用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通病。实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对超预算的支出一律不支付资金、不予报销,不予入账。从而有效地控制部门和单位随意超支挂账的现象,硬化了预算约束。
4.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并不影响单位的合法权益。预算会计改革是在坚持预算体制、理财机制、核算主体、会计责任四不变的前提下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其监督核算的主体———财政部门受政府委派进行的监管活动实质是财政职能的前移。正常情况下,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仅仅是一个手续问题,并不影响单位行使合法的权益。
二、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内容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等。
1.编制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人大审议通过,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其编制基本要求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按部门编制预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从而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并把部门预算作为独立的政府预算汇编于本级总预算。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将逐渐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即编制一级政府的收支情况表。因此,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逐渐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
2.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编制后,如果没有预算执行制度的改革,其作用必然大打折扣。预算执行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由当地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取消行政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所有的过渡账户;财政性支出均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将资金拨到行政单位,只需给各行政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及审批预算单位的月度用款计划,在预算资金没有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之前,始终保留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上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行政单位的预算数额,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了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由于各行政单位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当于总括和明细的关系,它们将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政府会计。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中,政府采购制度应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政府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物有所值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使预算资金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节约公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政府采购后,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即财政对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
三、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配套措施
由于预算管理体系发生了改革,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
1.部门预算必须以部门和项目为基础。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人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或项目全貌为对象,应不再有遗漏。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库集中收付必须以单位“零账户”和配合为前提。单一账户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所以,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面临又一次改革。
3.推行政府采购必须以降低单位的购置成本为目标和相应操作程序为前提。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政府采购的资金运动就成了预算会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核算内容。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由于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因此,应按照实际支付的采购合同价。确认本级财政支出,即财政支出的决算也不需要层层上报,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还要改革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即采购品使用者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据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账,在报送会计报表时既要提供资金的收支情况,还要提供采购品的到位情况,从资金和实物两个方面报告,并与采购部门的结果核对。
摘 要 十以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内部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由适应原来计划经济转变成适应目前发展的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此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方式、方法上都有所改变,这就给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分析了额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并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制度 改革
伴随着我国财经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事业单位无论是在预算编制上,还是在预算执行上都发生了改变,同时预算会计所运行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提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各项节约措施以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内部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套事业单位预算制度体系。但存在于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事业单位面临深入改革的问题其实是顺应时事的发展现状,以便于全方位的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首先,要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事业单位会计逐步转为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会计等。其次,需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相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政府公共开支界限不明朗,在事业会计制度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再次,需要扩大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活动和考核政府活动的费用与效率,政府会计应增加对国有股权、固定资产等的核算,合理确定政府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建立适当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并根据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采用相关的固定资产费用配比方法。
(二)部门预算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首先,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人和支出,包括了预算资金的全部。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比如,基建资金现在是独立的会计核算,改革后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的综合预算。然而,由于基建会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其次,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方面的全部信息,还要提供资产时点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事业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既有财政预算资金,又有其他资金,这些采购资金,应集中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造成预算单位收支过程中资金流动及实物流动的相互脱节。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集中采购计划的商品和劳务一律由政府采购部门集中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逐步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大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将以财政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拨款数为依据,并且在总预算会计支出类内相应增设核算财政直接拨款的科目。
二、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制度约束力不足
内部财务预算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绊脚石,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内存在公款转私、公款炒股、挪用公款等问题,尽管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但当发现问题时,已经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想要挽回损失望尘莫及。除此之外,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投资机制,由于严重缺乏对外界环境与相对较复杂的经济业务等内容的预见性,并未真正意识到其对事业单位所造成的风险性,从而导致盲目、错误等投资现象出现,给事业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预算管理停滞不前甚至滞后等。
(二)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是预算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经费预算时所应用的预算编制缺乏全面性,加上支出的范围相对比较小以及参考数据缺乏准备性等。严重致使单位在进行财务资金使用问题上缺乏统筹安排,内部支出表现出严重的盲目性,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好刀未能用在刀刃上”。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将财务预算作为可任意调整的一个对象,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内进行财务预算的严肃性与稳定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除此之外,就是未考核其执行的主要结果,造成预算缺乏约束性。
(三)会计信息体系有待完善
会计体系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财务报告作为机构利益相关者了解机构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与准确性必须要得到有效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同样也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而存在的,所以,它的设计必须要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为目的。但是,目前事业单位所提供预算会计报告,还存在着不够全面、不够透明、不够准确的现象,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必须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四)单位预算缺乏规划性
由于受经济发展与财政赤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内部财务专项资金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操作尺度,同时预算编制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病危的到消除,或者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进行“切块”式的专项资金分配,造成其预算编制主观性过强,尽管其具有相应的分配基础,但其与实际的需求仍存在差距等,使得事业单位财务资金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等。
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思考改革的建议
(一)积极引入权责制发生制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财经体制的改革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而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对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制度能够全面、准确的反映出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运作情况,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体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进而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权责发生制能够反映出事业单位外部与内部资金的流向,令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更加清晰、透明,从而减少会计违规行为。 最后,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而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单位每项经济事项的完成状况。
(二)完善会计信息体系
要在对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报告项目、指标进行改进的基础,增添事业单位整体合并会计报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等, 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必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提供反映事业单位的费用支出的准确信息;二是能够把会计系统与预算、规划、债务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系统结合;三是能够进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且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 四是能够报告出有关政府产出以及政府方针政策推出之后后果的相关信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活动的监督
由于事业单位监管不力所造成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失真的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的监督力度十分必要。必须加强对预算活动的监督力度,并控制预算计划编制以及预算的使用的具体情况。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内全部费用的收入与支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避免预算以外的资金变动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确保单位资金管理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预算情况的监督。对于其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四)认真规划事业单位预算目标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规划,对其内部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比如,在定期时间段内必须完成此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此外,根据单位资金运行实际情况给予科学化核算或者审批等,以确保单位经济业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
公共财政是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获取资源、筹措收入,为社会提供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政府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公共财政的核心在于“公共性”。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内在关联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所有的职能都是财政活动”,不论是经济建设、行政管理还是公共服务,政府的任何活动都要通过财政来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就是要求调整和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职能重心放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内在要求,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物质保障。
二、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现状分析
1994年以来的财政体制改革从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出发,主要致力于提高“两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关注于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会计,又称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它是一般会计原理在企业之外领域的应用,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社会公众和经济组织提供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产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类公共机构、公益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系统。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非盈利性组织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预算会计进行一定的改革,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财政支出体制,尤其是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对滞后,对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功能定位、各级财政的职能分工等方面的改革不够深入,因此,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现行预算会计范围过窄,难以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
目前的预算会计仅限于与预算资金收支有关的范围,并没有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及结果。
1、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不全。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中,总预算会计没有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这意味着用于购置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以后就退出了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不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
2、总预算会计制度不能适应政府资产多样化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形式除了无偿拨款及部分有偿贷款以外,还有政府参股等多种形式。在政府参股的情况下,现行的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只能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不能对国有股权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无法真实地反映政府资产状况,也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
(二)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基础存在局限性
随着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对政府资金管理的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暴露出局限性。
1、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支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财政支出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使政府的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政府的财务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其产生的不良结果。一是,不自觉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和造成虚假平衡现象,对宏观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产生错误导向。二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同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有可能出现政府代际的债务转嫁,导致各届政府间权责不清,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政府绩效。
2、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造成会计信息不实。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进行的总预算会计核算中,存在因跨年度支出而出现结余不实的问题。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经常会遇到预算已安排,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的问题。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处理,容易造成当年结余不实。类似情况在中央及其他地方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今后随着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办法的推广,类似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三)会计报告信息不完整,透明度不高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有着覆盖上百万预算单位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会计体系和层层汇总上报的会计报表制度,但从总体上看,预算会计信息的报告和使用都是不够充分的。
1、缺少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目前我国没有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预算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的预算和决算形式来间接地传达给立法机关和公众的。由于政府预算的主要任务是向公众提供政府预算的收支计划和执行情况,所能传达的预算会计信息非常有限,政府的债权、债务、债务资产等财务状况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在预算编制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就更为有限。
2、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反映信息过于简单。目前的预算会计报表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状况。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总预算会计及其报表之中。因此在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并不能反映。对此类情况,不仅立法机关和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自己也缺少准确的了解。3、会计报表项目列示不科学,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首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列示不科学。其次,收入支出表的项目列示不合理,难以操作。再次,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不统一,影响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
四、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会计的改革思路探讨
(一)建立和支出预算管理相互适应的公共财政的管理框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公共财政的框架逐步完善,这使得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将会以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作为界定。在实践中,一些单位不符合这显示标准,则不应该纳入到公共支出的预算范围之内,也不应该继续由财政对其进行经费的供给,对于这些单位来讲,应该逐步的退出公共预算的范畴,进入到市场,通过企业会计的方法来进行核算。对于目前不断增加的事业单位和其他的非盈利组织,则应该明确的纳入到预算会计的体系之中,这不仅仅有利于对各个组织规范化的进行管理,同时也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应当开展必要的改革,将基建资金纳入到会计单位来开展核算。
(二)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实践过程中,政府的会计准则理论结构重要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基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原则所构筑的会计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构筑完善的会计体系已经成为了社会各方的共同要求,这同时也是日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开展预算会计改革,应当强化政府的会计准则研究,尽快的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有先后顺序,并且概念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依据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开展具体的体系制定工作。
(三)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和相应的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很少编制全面和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这显然不利于新形式下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目前每年都在召开政协和人大的会议,政府也做了相应的工作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是这些报告除了预算执行报告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年度预算的收支情况之外,并没有完整的、详细的全年政府财务报告。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加强群众对于政府监督的作用,为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应该完善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参与有利于提升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督促政府官员更加高效、廉洁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的防止和杜绝政府官员的和贪污腐化现象。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能够使得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审计报告毕竟要成为政府财务报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
(四)政府会计中应当实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记账方法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核算;
作者:赵青等
基金:2015年度邢台市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5ZC1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促进政府会计进一步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财政部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7号)进行了修订,并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库(2015)192号),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会计制度修订涉及面广,在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以及会计报表体系构成上都有很大变化,这对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以期能够对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的实务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重新定位会计核算目标
原《制度》下总会计的核算目标仅反映政府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对财务状况的信息反映相对不足。新《制度》明确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反映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目标定位进一步明晰,要求总预算会计核算要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在反映政府财政预算执行状况的同时,也要反映政府财政的资产负债状况。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主要通过收入支出表体现,财务状况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体现。此次修订加强了会计信息要全面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的要求,能够将重大财政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反映出来,为将来分析和完善相关财政经济政策提供帮助。
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新《制度》参照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即对那些既影响预算收支,又影响资产负债情况的业务广泛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双分录”的运用实现了新制度的会计核算目标,我国以收付实现制做为预算编制基础,实际收支也只有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确认和报告才能与预算形成有效对比,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如果不采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则无法实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目标,也不能使部门决算和财政决算保持口径一致,还会虚增结余。例如,政府财政进行股权投资时,只记“股权投资”,不计支出,就会造成政府财政已经支付,但仍反映在账面结余中,虚增结余。新《制度》在净资产类账户中相应增设了“资产基金”科目,核算政府财政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有效解决了上述虚增结余的问题。新《制度》中规定某些负债科目,例如“应付政府短期债券”、“应付政府长期债券”、“借入款项”、“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等会计科目也采用“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即在增加的同时,在净资产的“待偿债净资产”科目中确认发生负债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政府财政净资产的数额。
三、完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
(一)完善国库现金管理业务会计核算内容
自2001年我国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库款余额与波动幅度都比较大。为了降低国库现金余额,使其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建立库底余额管理制度迫在眉睫。美国主要是通过在商业银行设立国库账户来进行国库现金管理,将大部分资金存放于商业银行能够有效降低央行国库账户余额的波动程度。新《制度》专门针对实行国库现金管理存放在商业银行的款项设置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国库存款”科目和“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分别反映了政府财政的日常国库存款额和国库现金管理存款额,更清晰地反映了财政存款的结构。
(二)完善对外借款业务会计核算内容
新《制度》增设了“借出款项”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代替了“暂付款”科目,“借出款项”科目核算政府财政对预算单位借出的临时急需的,并需按期收回的款项,而“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政府财政临时发生的其他应收、暂付、垫付款项。两个科目将财政对外借款业务和其他日常往来结算业务形成的债权分开核算,更清晰地反映了政府的债权信息。例如: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因开展专项活动需要,向市财政紧急借款50万元。原《制度》下会计分录为:“借:暂付款500000;贷:国库存款500000”。新《制度》下会计分录更改为:“借:借出款项500000;贷:国库存款500000”。
(三)增加省级政府发行债券业务会计核算内容
新《制度》针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转贷业务,专门增设“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和“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用于核算政府财政部门发行的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例如:某省财政部门平价发行一年期国债券150000元,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4000元。会计分录如下:①实际收到短期政府债券发行收入时:“借:国库存款150000;贷:债务收入150000”。同时,“借: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150000;贷:应付短期政府债券150000”。②期末计算短期政府债券应付利息时:“借: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4000;贷:应付短期政府债券4000”。③实际支付短期政府债券利息时:“借: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000;贷:国库存款4000”。同时“借:应付短期政府债券4000;贷: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4000”。④偿还短期政府债券本金时:“借:债务还本支出150000;贷:国库存款150000”。同时,“借:应付短期政府债券150000;贷: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150000”。核算政府发行债券业务时广泛采用了“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在“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增加的同时,需在净资产的“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科目中确认发生的应付短期政府债券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真实反映了政府财政净资产的实有资金。这样既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又能够真实反映政府财政的财务状况。二是针对地方政府债券转贷业务,专门增设了“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和“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新《制度》规定了省级财政部门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按照置换本级政府存量债务的金额借记“债务还本支出”科目,贷记“债务收入”科目,同时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贷记“应付短期政府债券”或“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
(四)增加政府股权投资业务会计核算内容
新《制度》针对政府股权投资业务专门增设了“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科目,并按每一个投资主体设置了“投资成本”、“收益转增投资”、“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等明细科目。新《制度》要求采用权益法核算此类股权投资的增减变动情况。如:2015年2月4日,政府财政购入甲公司股票580万股,占甲公司股本的25%。每股买入价8元。当日,甲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相同)为18000万元。2015年度,甲公司净利润为3000万元。2016年2月17日,甲公司宣告分派2015年度现金股利,每股支付0.20元。会计分录如下:①政府对甲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时:“借: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6400000;贷:国库存款46400000”。同时,“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46400000;贷:资产基金———股权投资45000000,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1400000”。②年末,根据政府财政在甲公司2015年度净利润中占有的份额,“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7500000;贷:资产基金———股权投资7500000”。③甲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借:应收股利1160000;贷:资产基金———应收股利1160000”。同时,“借:资产基金———股权投资1160000;贷: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160000”。
(五)增加调节预算收支平衡会计核算内容
为了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应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构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了调节预算收支平衡,新《制度》设置了“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科目和“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科目。例如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需要用超支的收入来调节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会计分录为“借: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贷: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收入小于支出,则需要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整平衡,会计分录为“借: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贷: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或者短收时,会计分录同上。
四、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和报表格式
关键词:预算;会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1.1 反映不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拔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如工资支出等)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也要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立了养老、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这些基金由政府管理和运作,承担相应的受托责任,会计核算未能跟上新形势。
1.2 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编制部门预算要求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层层汇总,克服了盲目性,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的业务会计、基建会计还没有综合起来,依旧各有各的存款,各有各的账,各有各的报表,决算报表无法与年度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虽对资产负债表提出了编制汇总报表的要求,但对收入支出表并未明确此项要求。
1.3 不能反映深化收支两条线后财政资金的运作方式和核算程序发生的变化
收支两条线改革后,在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的同时,对各部门的预算外收入缴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另按核定的综合定额标准,安排预算单位的年度财政支出,改变对某些部门收支挂钩的做法。对预算外资金收缴实行收缴分离办法就要求预算单位必须改变其过去对预算外资金所采用的留用、比例分成、上缴转拨等多种会计处理方式。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反映深化收支两条线后财政资金的运作方式和核算程序所发生的变化。
2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2.1 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规、制度。为了适应政府预算和会计改革的要求,必须相应调整现有的会计制度和出台新的配套法律法规。
2.2 大部分资产与负债项目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除金融资产全面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外,应对可确认并可计量的资产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并进行资本化处理,对所有已确认并可计量的负债项目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对尚未确认或虽可确认但尚不能充分计量的或有负债,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披露有关信息。
2.3 实现预算的权责发生制。预算的权责发生制是指在各级政府、各个政府部门中实行全面的受托责任制,通过确定相关的目标,建立政府问和部门问购买和租赁产品和服务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部门在产品、服务提供方面可以更有效率和竞争力,促使各部门及时处置利用率不高的资产,使政府更加关注资产的投资成本。另外,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预算会计体系。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要求会计信息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具有国际可比性因此,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协调也是一个现实的迫切的问题。
2.3.1 将预算会计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会计
从国际惯例看,我国应将预算会计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会汁两大部分。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资金实行全过程管理,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延伸到单位预算会计。各行政单位由于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其资金活动已经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共同构成了政府会计。事业单位有自己的业务收入,形成了预算会计的一个独立分支,与政府会计有较大的差别。应对事业单位建立“平滑过渡”机制,使有条件的事业单位不断增强经费自给能力,并逐步走向市场。
3 预算会计改革定位及其策略
纵观国内学术研究动态,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改革方向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依托现行管理体制的预算会计改革研究;另外一种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分类体系,以会计制度合理化、科学化、国际化为目标的改革研究。大多数人认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应该与国际趋同,霞新调整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建立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并不同程度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但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设置比较符合现行我国集权的预算管理模式。另外,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转向权责发生制是否适宜还值得怀疑。首先,我国预算管理仍然是一种中央集权模式,从中央集权的传统预算管理模式转变到分权的模式,有着内在的风险,一般也会受到抵制,要从权责发生制会计的采用中充分受益,还必须对公共部门的管理和人事安排进行某些根本性的变动(戴蒙德,2005)。其次,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复杂性将使其成为隐藏和扭曲事实的工具。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能力还不足以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况且,我国1998年的预算会计改革是一次根本性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对适应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提高我国预算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国政府的会计核算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1 预算会计制度长期改革重点
预算会计制度长期改革应该强调前瞻性和全局性,与国际接轨。首先,预算会计体系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国际会计体系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三部分构成的“二三足鼎立”会计体系,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也应朝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方向发展,而不是继续沿着原预算会计的方向发展。其次,适应预算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借鉴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及国际公立部门会计的习惯做法,研究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指南研究,改革我国目前以规则为导向的预算会计模式。再次,收付实现制导致很多问题,国际惯例倾向于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也应朝权责发生制方向发展。
4 结语
最后,会计核算内容的改变必然导致预决算报表体系的修改。这是因为,一是会计科目体系的修正也导致相关会计报表项目的修改。例如,收支分类改革要求收入和支出类会计科目修改,收支分类报表也将要相应改变。二是现行会计报告体系反映的会计信息不足,需要增设相关新会计报表,考虑调整报送汇总方式和报表体系等。我们建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设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体系可适当增加附加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
参考文献
[1]邹武平.全面预算管理的刚性与柔性[J].财会月刊,2006,(02).
[2]赵建坡.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双向协调[J].北方经贸,2006,(03).
[3]丁琳.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研究[J].北方经济,2007,(16).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是在簿记、传统会计以及财务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会计的发展是反应式的”,财务会计的出现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20世纪财务会计在确认和计量技术、信息系统的建设、财务报告体系的充实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然而,建国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财政管理的需要,经过不断的改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下面就来谈谈这两方面的发展。首先来谈谈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次,再谈谈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公允价值会计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大有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势。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该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为公允价值会计在下一世纪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客观环境。
二、Wallman(1996)提出彩色财务报告模式
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描绘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正陷入困境:一方面投资者指责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程度正在降低;另一方面,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技术及财务会计本质特征限制了相当多的项目无法进入财务报表进行确认,而只能够在表外进行披露,致使表外信息披露的激增和信息过载。即使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项目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较好地回答了财务会计现在面临的这一难题。该模式将财务会计确认的四项条件进行分解,由此形成如下五个层次:a.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均符合要求,这形成了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层次。b.相关性、可计量性和可定义性都符合要求,但可靠性存在疑问。这个层次的划分主要涉及目前财务会计上拒绝确认的项目———如顾客满意程度、人力资源、研究开发支出等。c.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求,但可定义性与可靠性存在疑问,如顾客满意程度支出。d.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符合要求,但可定义性存在疑问,如企业的战略风险、企业的竞争优势、市场占有份额等。e.仅相关性符合标准,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不符合,如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和智力资本价值。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障碍的逐步清除,催生了全球经济的交互性。在WTO的促进下,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密切,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度已达到休戚相关的程度。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会计这种“商业语言”也要走向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各国的会计及会计准则将在协调中增强一致性。
四、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形成
1.预算会计制度形成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财政部根据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提出了建立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从此,我国第一套适应国家财政经济需要的、崭新的、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
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从1951年起,财政部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到1965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型的预算会计制度。它是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以单位预算会计为补充,以会计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有别于企业会计的独立的会计体系。为适应财政体制和财务改革的要求,财政部于1983年和1988年,两次修改预算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以总预算会计为主导、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为补充的、以制度形式确定的独立会计系统。由于预算会计制度存在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财政部于1997年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从组织体系到制度模式,从核算基础理论到会计各项的具体处理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财政管理方式、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预算会计的要求。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五、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和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会是: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将更名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包括执行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执行政府总预算支出的行政单位会计,他们是总和分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三个部分,即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金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
(二)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
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按特定目的或业务而分别设立,并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核算与报告分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额及其变动。而基金会计是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每种基金均有其特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结余,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是现代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一大标志。基金会计在我国已有其雏形。
(三)预算会计实务规范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行的预算会计采用“一则三制”,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不难看出,这里的会计准则并不处于对三种制度的统驭地位,仅仅是对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因此,为满足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需要,根据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逐步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未来的预算会计规范形式是实行会计准则,即涵盖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
(四)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趋同的财务报告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9-0054-02
1引言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背景下的一项必然进程。在此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自身会计体制加以完善,正视现阶段存在于会计工作之中如未能建立完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未能设置与预算会计改革工作相适应的会计科目以及资产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充分理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于自身产生的影响,采取科学策略对会计工作进行改进,力求适应改革趋势,提高会计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
2.1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源配置合理化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与重要环节,提高预算管理成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而言,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政府的管理,而且还能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资源配置合理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核算以及绩效评估水平,进而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与作用。
2.2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现阶段,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是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一项财务管理问题,这一问题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有力执行预算,因而财务管理能力无法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其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正是促进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一项重要途径,其不仅能够切实弥补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与财务管理实践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适应会计工作的全新环境,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步伐。
2.3有利于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力
区别于其他性质的机构与一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承担重要公共职能的单位,因而其在展开预算会计工作时,需要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从管理型职能向服务型职能的重要转变[2]。在这一过程之中,预算会计工作由于涉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与管理以及内控工作,因而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与能力将获得显著提升,能切实改善预算质量,明确各项资金的具体用途与去向,从而增强对于财务管理的监督效力,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3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工作的具体策略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对于社会各个行业均具备高度约束性与权威性,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应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构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应用法律来实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约束与规范,充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下正常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各类预算会计问题。与此同时,应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意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预算会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主动学习和全面掌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从而适应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步伐,全方位提高自身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3]。
3.2构建健全预算制度
制度在规范与约束人的行为方面具备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全的预算会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效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保障。因此,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这一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思想认识,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出发看待预算会计工作,做好相应顶层设计与全面规划,构建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预算会计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对预算会计报告体系进行完善,建立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对预算会计项目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具体工作责任,从而打造权责统一的预算会计工作氛围。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建立与预算会计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责任制度与监督制度,以此形成对于预算会计工作的全方位制衡,增强预算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预算会计执行主体作用,进一步促进预算会计工作与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实现全方位接轨。
3.3优化会计科目设置
现阶段,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是行政事业单位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会计工作问题,在费用支出方面尤为突出:传统预算会计制度在费用支出方面设置了“专款专用经费内容”这一会计科目,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无法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资金使用状况。因此,为进一步适应预算会计工作改革进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会计科目设置加以优化完善,去除现阶段部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会计科目,合理确定会计科目类型,分类有序设置资金管理、费用支出管理、收入管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管理项目,从而切实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率,减少预算会计整体工作量,最终实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此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引入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管理系统,实现对于会计科目的全方位高效管理,从整体上统筹各类预算会计管理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进一步提高预算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同时,通过全方位的会计管理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财务风险。
3.4增强资产管理能力
财政是行政事业单位获取资产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金,行政事业单位都需要通过财政工作来获得。针对现阶段存在于资产管理之中的内部虚报固定资产这一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责任机制,严格规范固定资产上报行为,从而使得預算会计报表能够完整反映固定资产所具备的真正价值,有效防范与应对财务风险,提高预算会计工作的整体安全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
与企业会计、管理会计不同,预算会计主要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服务,加强财政资金的拨付管理及用款监督,保证其发挥最佳的使用效果。预算会计应当发挥应有职能,围绕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强化预算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对预算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要与公共财政改革相适应,转变管理观念与核算方法。传统的预算会计管理难以适应这一需求,必须进行变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对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与国际对接,必须根据国际规则对国内规则进行变革,使之与国际发展趋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国际形势,加强政策研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使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与国际对接。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不注重管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单位的目标和重点总是放在职能方面,很少关注财务预算问题,致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也不注重会计机构的构建与有关职能的发挥,预算会计缺少独立性,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要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所处地竞争环境十分激烈,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预算会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保持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较为复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差别,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这就增加了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难以保持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如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實施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要求和管理办法,保证会计信息实现了共享,从而解决了事业单位财务处理不协调的问题,使会计信息做到了对接,会计规则实现了统一,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1]。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没有更新,管理方式较为守旧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适应改革的需要,在管理理念上没有进行更新,管理方式比较守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于预算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财务管理方面管理方式仍然处于收支管理状态,没有财务效益观念,不重视资金使用的效率。二是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管理水平难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差,没有财务管理经验,不懂得财务预算,仍然依照传统的收支管理进行财务核算,不能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在会计制度改革后,对于会计核算变更的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权责发生制的精神实质,预算会计工作局限于会计核算的范围,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预算会计的管理质量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管理质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提升。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质量不高,难以发挥职能作用。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科目设置不齐全。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付方式发现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相应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科目增减,保证科目与管理要求相适应。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遵循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一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的科目进行设置,有的单位自设会计科目,不能保证会计科目的统一,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统一。二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做好会计核算,有的单位没有规范的会计制度,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真实性不强。三是没有完整的预算会计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会计报告的编制与管理,制作的会计报表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资产债务情况不全面,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处理较为简单,没有进行全面分析,缺少下一步的财务预算规划与措施,无法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对于上述管理状况要进行整改[2]。
(三)预算会计监管职能弱化,部门配合不力
做好预算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发挥监管职能,这样才能促进会计管理效益的提升。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监管上存在很多问题,监管不全面,管理漏洞大,预算编制不严格,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追加情况较多,预算执行效果较差,影响着预算会计职能的发挥。同时,在预算管理上,部门之间各成一体,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积极配合,导致预算会计的精确度差,部门预算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导致预算会计工作习惯于遵循“传统”,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改进。同时,由于监管存在较大漏洞,导致预算会计把关不严,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规操作,增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存在较大的财务安全隐患。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改革措施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简称《政府会计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重新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和财务的会计功能,以及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功能,以便充分体现政府会计主体的全面信息。所谓“双互衔接”,是将政府预算类要素和财务类要素相互协调,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相互补充,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信息,以达到信息公开化。《政府会计制度》全面体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针,同时也体现了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向性,相对于原有制度,新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具有如下创新点。
(一)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重组
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利弊的基础上,《政府会计制度》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使财务要素和预算要素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在制度层面上真正落地。
(二)统一各类单位的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有机整合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中的跨级制度内容,主要体现在科目及报表项目的说明中,一般情况下,取消了各项制度中的通用制度,同时,根据改革需要,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共性制度;在会计政策方面,对同类业务依照相同会计处理规定执行。
(三)强化财务会计的功能
《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财务相关会计核算,参照了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主要是强化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例如,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增加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核算内容,同时引入了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
(四)扩大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
这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在资产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核算内容,大大提高了核算单位对各类资产的控制性;在负债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应缴财政款、其他应付款等核算内容,主要反映单位所承担的现时义务。
(五)完善预算会计的功能
对于预算会计,在核算方面仅需要核算预算三要素。一般情况下,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可避免虚列预算收支的问题。
(六)整合基建会计核算
在《政府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在会计核算上不再单独建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简化单位的基本建设业务会计核算程序,充分体现了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七)完善报表体系和结构
《政府会计制度》调整和优化了报表结构,增设了报表类别,如资产负债表、预算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中仅需填写各项目“期初余额”,调整和优化后的报表体系,充分体现了单位内部信息的透明度。
(八)强化制度的实用性
《政府会计制度》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列表表述簡化了会计文字的描述,更能直观体现会计具体账务处理及新旧制度的比对。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会计;应用
1现行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
(1)不能真实反映政府债务情况。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使政府的这部分债务在账面和报表中得不到及时地反映。政府的或有负债没有披露。按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或有负债均未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一旦受保人无力偿债需担保人赔付,不可预计的各种损失需由财政兜底付款等成为事实,潜在义务的或有负债就变成了现实义务的实有负债,如果事先没有揭示和披露,就会形成严重的财政财务危机,同样不利于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2)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准确核算成本与费用,不利于推进绩效考核。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绩效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提高预算分配效率和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也备受重视。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必须以政府部门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为基础,否则便无从谈起。但是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与以投入控制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收付实现制基础的会计核算难以适应这方面的要求。在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下,当收益实现和收到款项的时间不在同一期间时,会计上记录的收益就不是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同样,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期间时,会计上记录的费用也不是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因此,不能公正客观地核算成本和反映运营结果,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也不利于政府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管理资金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收付实现制基础已经显露出若干重大弊端,它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财政管理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客观必要性。
2政府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实践意义
政府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
首先,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推动和促进现有的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
(1)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可以为部门预算改革提供更完善的技术平台。如果将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就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部门服务成本和部门财务状况信息,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细化部门预算和部门的财务绩效考评提供基础,使部门预算发挥更大的作用。
(2)我国的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并且正由一般商品采购和服务采购向工程采购扩展。由于采购大宗项目时常有跨年度的情况发生,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部分,可能会导致预算资金结余不实等问题。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避免上述问题,更为科学合理地核算政府采购资金。
(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减少了在途资金和闲置浪费,国库账户的闲置现金余额增多。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及时反映和确认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收支信息,为加强政府现金流预测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有助于提高政府现金管理水平,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其次,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为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提供技术基础,有利于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是促进政府部门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措施,而准确的公共服务成本信息和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是评价政府绩效的必要基础条件。权责发生制信息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了政府在一个时期内提品和服务所耗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进行合理的配比,有利于加强管理者对产出和结果的责任,有利于促进全面的绩效管理改革。
最后,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对跨期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在现金支付日即作为费用核销,因而预算报表就不包括此类支出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年限信息。这种做法导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对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也可能失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为挪用预算经费开了方便之门。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可以较好地区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有效避免资产一旦购置或建造完成就脱离公众的监督视野,提供关于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有利于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3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建议
政府预算会计要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以更加符合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在财政总预算会计部分事项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结余资金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解决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单位年终结余资金会计处理不完整和不一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