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作文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

时间:2023-05-29 18:1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作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作文教学

第1篇

一、以幽默的语言,创设愉快的写作氛围

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为学生创造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产生强有力的“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过程,并在修改过程学会写作。

正如恩格斯所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国外早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语言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呈正相关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更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师第一要做的事,就是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师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老师。有幽默感的老师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老师会自嘲,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学生,所以幽默的老师通常是受欢迎的。

我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写作就是从幽默开始,力求用语言的魅力黏住学生,唤醒学生作文的热情与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的效率奇高。课堂与教材是交往的媒介与渠道,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课堂上找到二者交往的最佳切入点――笑,在师生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老师从学生眼里走进学生心里,再带着学生进入作文世界。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打破传统,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教师要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错误或异想天开的想法,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悉心培育学生创新的幼芽。学生一旦有创新性的发言,教师就应及时地肯定,慷慨地赞扬,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综合、选择,使学生的创新层次得到提升,创新质量得到提高,日积月累地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课是心灵的接触最微妙的阵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营造真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使师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明、博大的氛围之中。

三、写作要扎根于现实生活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没意思”。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不能提高,尤其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写作文,师生往往是望而生畏。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定地走出当前作文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指导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村中学生相对城市中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相对较少,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变小,这是农村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欠缺,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不能为孩子的写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如何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水平低的瓶颈,让农村中学的作文写出特色,形成风格,农村语文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 采集民间文化,培养乡土情结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民俗文化底蕴丰富,涉及民风、岁时节俗、民间花会、民间的音乐、舞蹈、歌谣、戏剧等众多方面,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就在同学的身边。在学生采访搜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取精华去糟粕,充分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获取当地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拓展写作的范围。

2 利用校本课程,认识乡土文学

常言说:它山之石,可以供玉。教师可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有目的的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描写乡土生活的散文,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农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犁田放牧等都可以走进作文中,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写作的素材。当然,阅读优秀的散文,其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精巧的布局等无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写真事,诉真情,体现乡土特色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4 观察农村景色,了解自然景观

农村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如:大诗人陶渊明能在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中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的佳句,足以说明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可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而是用“心”观察,用“心”感受和体验。所以,为了配合写作教学,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生活的活动,如到工厂参观,到野外踏青,到田间采访,到菜场、乡下观察,然后组织笔会,互相交流习作。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生活积累,自然也产生了许多佳作。

5 体验农村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拔草喂兔、放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劳动实践也将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就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谈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总之,要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展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只有这样,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才会创出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3篇

《课外语文杂志》2014年第Z1期

一、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

多少年来,农村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作文题目老套的为数也不少。教师关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可见,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只有在了解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从而推动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的进程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进程。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写作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写作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写作的直接动力。学生写作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地加以培养、诱导、激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让学生每次作文都乐意去写,写作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二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诱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不同的写作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例文中的静止画面,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二)增加作文训练量,改变作文教学观念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作文课,保证作文课的时间再不能被无偿占用,每周两节作文课,按照前周作文课用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写作,下一周的作文课就是评改欣赏作文,这样基本上可以保证大作文七八次,同时也有时间来指导小作文。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多练笔,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文教育观。

(三)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节目,收听广播,看报纸、杂志开阔视野,及时积累好的写作素材。除了上好语文基础课和阅读课外,还要上好语文的“姊妹篇”——常识性学科,培养学生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学校办借书证或到县城图书管、图书屋办一阅览证,经常性地阅览新书籍,解决农村学生课外读物较少的现状。利用多媒体网络丰富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指导《家乡的巨变》《桥的变迁》等写作时,光靠日常的积累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作相应的课件展示景物的方方面面,观察细了,素材多了,学生的思路便开扩了,语言自然就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训练一是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

总之,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加快语文教学改革步伐和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作者:张蕾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六中学

第4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写好作文,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但是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作文教学不景气的现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归罪于学生,我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才是导致作文教学不乐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从教20多年,我发现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

我们现在的许多语文教师由于教育教学的任务重、工作量大,怠于写作。我了解的教师中有写作习惯的较少。现在的事实是不仅学生怕写作,而且教师也怕写作,怕作文教学,有的甚至因怕作文而怕教语文。教师不写作,不能写作,又如何能真实地把握一些写作经验呢?更何论去指导学生写作呢?

二、写作技巧至上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思想偏离了正确方向,面对教学效果检测及升学的压力,教师高举应试大旗,煞费苦心的用写作技巧教学来希望学生作文收获高分。然而,教师的良苦用心甚至心力交瘁,但收效甚微,文章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少了真诚,多了虚伪,少了个性,多了平庸。学生不能从写作中获得快乐,认为作文不过是用所谓的技巧取得分数而已,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热情锐减。

三、作文教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化

目前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性大。今天强调这个,明天训练那个,周五布置一个题目,讲点写法,周六周日学生在家写作,周一收来再作评改,评后学生一看了之。学期、阶段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体系性没有,散乱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低效的。学生必然是疲于写作,写了一大摞作文,还不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一提起写作,心情压抑,一写起来,不成样子。

四、把作文教学当作阅读教学的附庸

一些教师常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挂在嘴边,认为作文教学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语文教学就是搞好阅读教学,搞好了阅读教学,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作文扔到一边,不理不睬,无所作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清一色的阅读教学。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所听的公开课没有一堂是关于作文教学的,这一现象足以表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附庸地位,也暴露了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

面对作文教学种种弊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怎么办?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后,我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此,我怀揣浅陋,就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以期引玉,共同提升作文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水平,要研读一些关于写作的专注。同时,教师也要"下水"写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亲身体悟写作规律,品味写作甘苦,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要运用多种作文教学方式、方法,唤醒学生自我,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出题,学生应命写作"方式,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以及怎样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的问题,往往被忽略。因此,无论何种作文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言说表达欲,促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具体做法:

1.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样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引导他们去真切感受和体验丰富的生活,用"大语文"观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譬如,春天到了,我们带领学生去踏青,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秋天到了,我们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校园的树木变化;双休日引导学生参加社区帮困活动或者做一件环保的事等等。每次活动后都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这样使学生有话可说,并且懂得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

2.方法比知识重要,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筛选、整合写作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闪光点,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挖掘作文素材。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感悟或者所见所闻常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留心观察找素材,学生也会随之潜移默化,慢慢喜欢上作文的。

3.定期举办作文交流活动。在作文交流活动中可以采取教师有激情地朗读优秀作文、学生上台朗读、组内学员轮流朗读的方法;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评价;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提升作文信心,使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4.每学期举行一次评比班级"小作家"的竞赛活动或者《手抄报》的比赛活动,《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合作创办,看哪个小组的文章精彩,设计新颖。

五、作文教学要常规化、有序化、效率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作文部分做了比较大的改革。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每册共安排了四个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整合在一起;第三个系统是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独立安排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就是兼顾"双重转化",不厚此薄彼。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这套作文教材更加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紧密结合,同时这套教材注重与阅读密切联系,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套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多思善想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中有关写作教学方面的资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套教材,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要改变作文教学无计划、无序化、无效化的现象。具体做法:

1.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是4-6人),每个小组在开学初装订一本《心声集》,教师告诉同学们这是一块展示我们才华的净土,要求同学们轮流在《心声集》上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写自己的快乐、烦恼以及所见所闻和感悟,要求他们通过平凡人、平凡事抒写真性情、真情感、大智慧。总之,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们尽情发挥,以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行这种写作训练,要防止的是有些学生只囿于"小我",不关注"大我",只关注"我手写我心",不关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明白,语言、思想、情感的积累远远超过技巧的积累。

2.严格按教材编排教学,两周学习一个独立的写作专题,每次写作前先在小组进行"话题探讨''和"写法借鉴"讨论,然后再写作。

3."评"不是写作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所以,我们要加强"评"后的第二次作文写作,因为第二次写作应该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

4.学习小组长要建立组员作文成长档案。以便教师家长观察学生写作成长的过程。同时,也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六、优化作文评价机制

1.我们要运用多种作文评改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写――教师评――学生一看了之"的形式,可以进行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同时,教师要坚持精批、面批。

2.评价的终极目的是唤醒、养护、培植学生的言语写作生命。所以,我们要树立每位学生都是言语写作天才的理念,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给以学生积极的鼓励、激励,以高分或者激励的评语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不能整齐划一,评价一个学生的作文时既要横向看更要纵向看

第5篇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新的空间。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更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只是看看而不亲自实践哪能获得?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己支配。一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学生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作的甘苦。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悟生活的真谛。

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

二、加强阅读,增加积累,引导模仿

青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时间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吸收大量优美的词汇汇聚于脑中,把许多布局谋骗的章法存储脑际,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例。这样,在写作下笔时,一旦触及灵感就会意到笔随,妙语连珠。

不会模仿的人是瞎子;只有懂得模仿的人,才是智者。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与身边所见的人、物、事相对照,然后激发学生的模仿创造,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仿写就是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进行的模仿训练。要多仿形式,少仿内容,力求仿中有创,创中有新。

三、尊重自主,强化创新,写出特色

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写。

1.标题新。把命题权还给学生,要学生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凝练、新颖,既能画龙点睛,又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Writing Teaching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of Middle School in Ganzhou

――Take Grade One and Grade Two in Ganzhou No.3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HAN Bo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As an integral part of basic education, writing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junior language teach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writing teaching in No.3 middle school of Ganzhou, such as writing standard "extensive",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low efficiency in classroom teaching, etc. The article bases on survey, analyzes problems, striving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junior Chinese language; writing teaching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写作,不仅是一个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强弱的反映,更是他学习成果综合运用的一种展示。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初中作文教学是连接小学写作和高考作文的重要桥梁。如果一个学生在初中就能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他在高中阶段便可轻而易举地拥有较高的写作素养。

2 现状的调查

2.1 调查情况概述

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赣州第三中学(以下简称“赣三中”)初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教师版)共发放14份,收回13份;调查问卷(学生版)共发放100份,收回96份。

访谈调查:访谈对象为赣三中初二年级C老师,男,48岁,教龄29年。

课堂观察:旁听的是C老师一节名为《扣题立意,突出中心》的作文基础训练课,做课堂实录,进行分析。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问卷调查

(1)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接受调查的13位教师中,100%的人认为中学作文教学与字词、阅读、口语交际教学相比一样重要。在接受调查的96位学生中,81.3%的人认为作文与字词、阅读、口语交际学习一样重要,认为不太重要的占总数的5.2%,认为不重要者为零。数据表明,全部教师和绝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中学作文的重要性,中学作文教学和学习在思想上不存在不可达到的难题。

(2)对作文教学实质的认识。调查显示,53.8%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技巧,30.8%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说明,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实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势必影响到实际的教学。

(3)教师对新课标初中作文教学目标的认同度。30.8%的教师认为新课标初中作文教学目标不太明确、不太便于操作;53.8%的教师认可新课程作文目标,并认为该目标便于操作。这说明该教学目标在教师们的眼中偏模糊,教学目标的迷失,必然会使作文教学处于盲目的状态,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4)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的执行情况。中学作文教学内容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仅有15.4%的教师和17.7%的学生表示教材中有关作文的内容都上了,大部分教师都选择上了一部分。这说明教师们并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安排教学。

(5)有关作文教学的课时。从作文教学实施情况来看,69.2%的教师把作文教学安排为两周一课时,但每次上作文课时实际投入时间达到一课时的教师仅为46.2%;每次作文课实际投入时间在20分钟左右的教师为46.2%;实际讲授时间为两课时的老师仅占总数的7.7%。

(6)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把作文课的重点放在学生作文的点评(占61.5%),其次是范文的欣赏(占23.1%),再次才是基本概念的解读和作文活动的组织管理(均占7.7%)。而学生则希望接触更多的美文,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举行作文活动比较感兴趣,占16.7%。数据说明,中学作文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学生的期望。

(7)关于作文的评改。调查发现,采取同学互评方式来修改作文的教师占总数的53.8%;选择亲自评改的教师占总数的38.5%。而34.4%的学生对网博评论比较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赞成同学互评或其他方式。这说明,在作文评改方面,教师的方式和学生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免影响到作文评改的效果。

2.2.2 访谈调查

(1)问:在一个学期中,您的作文教学一般几个课时?能保证吗?

答:作文教学每周一课时,基本可以保证,但有时为了赶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试,会改上其他课。

(2)问:您怎么确定作文课的教学目标?

答:有时会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来确定;有时根据课文中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有时又是根据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问题来确定。总而言之,学生需要什么,就以什么为目标。

(3)问:您如何进行作文评改?

答:最头疼作文批改,一般是自己批改、同学互评等多种形式交替运用。

(4)问: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怎样?您在实际教学中是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的?

答: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把阅读课文的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借鉴阅读文本的写作技巧,利用阅读课文激发写作的热情等。

2.2.3 课堂观察

(1)课堂设计。本节课教师没有专门写作教案,也没有讲授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而是给学生下发了题为《立意篇》和《布局篇》的四页复印材料。课堂以基本概念的解读为主,以“雨中送伞”为作文题导入,把学生的常规思路与例文《平行线》作对比,从而说明写作立意要新颖,不落俗套。随后又系统地提出正确、集中、深刻而含蓄三项要求。接着讲解开拓思路的方法:一是从常见的材料中寻找不寻常的意义;二是要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深切的感受;三、四点没来得及讲就下课了。最后布置作业――修改问题例文。

(2)课堂气氛。因为教师语言幽默,举例生动,学生争先恐后参与讨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存在问题。首先,四页复印材料纸张粗糙、字迹不清,影响阅读。其次,教学内容系统、生动,但缺乏操作性。

3 现状总结与反思

3.1 有利条件

(1)师生都认识到了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由问卷可知,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高的认识。C老师也表示,他经常把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教学,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对改进写作教学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2)学生对新颖的作文评价方式较感兴趣。写作是一项主观意识极强的创造性活动。如要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经调查得知,学生对博客、电子文章以及网上评改作文等新颖的写作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这笔可观的教学资源,对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良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2 存在问题

(1)新课程作文标准过于“粗放”。教学目标认识的模糊将导致教学的迷失。多数老师的作文课没有备写教案,进一步验证了教学实践与新课程出现的剥离,作文教学盲目的问题不容忽视。

(2)缺乏专门的写作教材。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专门的写作训练教材,经常“自编自演”。C老师也明确表示,基本上按自行编排的体例教学。针对这一问题,各学校教研组可以考虑开发校本写作教材,提高写作教学质量。

(3)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尚存不足。众所周知,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前两个目标是为第三个目标服务的,即所有的努力都是为实现人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最重要的目的当然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表明,有一半多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于书面表达技巧的运用。可见,教师对这一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

(4)课堂教学的低效。顾及考试的需要,C老师不断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可能导致学生只会沿着程式化的思路,使用浮华俗套的语言进行写作。在教学过程中,C老师做的很好,他用生动的例子说明写作要真情实感,切忌平淡无奇。但在具体写作时,多数学生只把技能和策略听懂了,却不会使用。

(5)缺乏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调查显示,老师希望学生互评作文,学生则希望老师自评作文,这是为何?就教师而言,他们除上课、备课、批改其他作业之外,挤不出时间来改作文,就交给学生去做,互评的方式既使教师们完成了任务,又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就学生而言,他们担心同学不具备相关能力,无法公正评改作文,从而希望老师亲自批改。教师“减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写作的激情,自然难有美文出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积极主动批改作文,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出最恰当的建议,帮助他们把作文写活。

参考文献

[1]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第7篇

【关键词】 中学作文 教学改革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58-01

笔者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已有二十余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难遂人意。课改前采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指导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失望的文字。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催人改革,促人创新。近年来本人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学中的“寻规”与“寻变”,力求做到既立足于现有的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在这些理论与方法中寻求突破,闯出了一条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那便是 “激趣、导改、促转”三步作文教学模式。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教师常先入为主,主观命题,难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体验,这使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地位,学生就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技能,一种才华炫示;有时,又当成了一种言不由衷、言不及义的“伪圣化”表白。写作教育,快要异化成了一种纯粹的技术操练,而与精神无涉。抑制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不敢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变革这种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状态,应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作文课上,教师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导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作文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变换训练方式,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种作文训练形式,如看无声电影后给电影配音,看电影写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4)运用现代化手段,诱导作文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强化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2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传统做法必须变革。教师要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其实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具体做法是:

(1)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学生的作文初稿教师要全部阅读,一方面了解学生在作文中的成功之处,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主要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才能使作文修改的指导有针对性。

(2)作文修改的指导的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

(3)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作文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教师应每次看完学生的作文后,都要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片段,一句话,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同时多采用比较的方法,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同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

(4)指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进行修改。首先是明理,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作文修改指导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是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方式有:教师示范,学生修改;教师批,学生改;学生自改;学生互批互改;教师面批面改等等。

3 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的转变

教师应该以每次作文训练中的成败为契机,以本次作文训练中取得的进步为起点,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探索出学生作文“头痛”症的病灶,对症下药,纠正学生在本次作文训练中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偏差。主要使学生产生以下几种转变:

(1)正确认识写作的意义,促使学生由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的转变。写作对于人的精神、思维、生存还有另一个意义,即是一个“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应该把写作当成是生存生活的需要,把写作当成是情感渲泄的方式,把写作当成是思想和精神的提炼,而不能把写作当成是完成任务的苦差事。

(2)正确认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促使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关注生活的转变。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发掘写作源泉,必须要激发观察兴趣,教会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认清生活的意义。如能把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写作规律的学习联系起来,那么写作学习就可以形象化、具体化、经常化了。

(3)正确认识阅读对于写作的意义,促使学生由读写分离到以读促写的转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说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不光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知识和写作素材,还可让学生学习到种种写作方法和技巧。

第8篇

【关键词】兴趣;内需;人本理念;桎梏;和谐;内驱力;个性化

目前,山区(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怕作文,遇到作文课,第一句冒出来的就是无奈地感慨:“哎!又是作文。”;其二,拿到作文本后,第一节是相互闲聊,第二节课才急急忙忙,东拼西凑“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其三,极少数学生,两节作文课自始至终者是愁眉苦脸,无所适从,最后只字不写。综合上述之现状,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是难辞其咎的,因它的背后正反映了作文教学的症疾(误区)所在,即放任式的作文教学,死而传统的模块作文教学,或是强制性的任务作文,其间,根本没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性、人性化、人本理念化的作文教学。教师与学生谈不上互动,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无情无趣,佳作何来?如何走出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的这一误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化主体积累,为写作奠定基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生活需要积累,学习更离不开积累,尤其是作文。学生如果没有一些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就无法说清自己想要说的东西,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长此以往,就会时而暴露出一种欲说不能,欲罢不忍,或是白话、土话连篇,经常闹出笑话等尴尬。为使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1.1 要求每个学生平日都准备好一个抄写本,专用作知识积累本。

对名言警句,美文片断,进行摘抄,每天一两句或一小段,语文教师每天上课前例行检查。如:我说出上句:“如其临渊羡鱼”。让学生接下句,学生有人马上回答:“不如退而结网”。这样以来,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领悟了主动学习的必要,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1.2 教师在每节课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一次检阅。

指名诵读自己前天所抄之内容,或按教师的要求答出下文,检阅过后,多给予鼓励、支持。这样,学生自觉地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培养了学生勤积累的好习惯,自身得以充实。无形中,平时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随着学生自我表现欲的点燃,也激起了他们写作的欲望。

2. 激活学生的内需,让学生轻松自主进入写作

美国认识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识基础和情感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内需,是学生自主进入写作的先决条件。但现实是:教师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学生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这种常规模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山区中学的学生来说,由于历史、地域、视野等因素的局限,同样的教学方式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结果,城里的优秀生能挥洒自如,山区的大部分学生则是――笔下文章常是无病,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激活学生的内需,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具体实施方案可为:

2.1 开展各类活动,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

如:组织学生参与本班、或别班公开性的主题班会“我为二中添光彩”、“我爱我班”。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认识到刻苦学习的必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十佳歌手”预选赛,借此,锻炼其勇气,激发其表现欲;组织学生“诗歌朗诵赛”,或“演讲赛”,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展示出他们最靓丽的一面。在这实践中,感悟人生滋味,点燃学生心中那股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从根本激活学生的内需。

2.2 培养学生平时“口头练笔”习惯,为自主进入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平时,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我都要留前5分钟给学生,让其口头“练笔”,不作过高要求,任其发挥,只要言之有物,出之于情,使他们在不断地训练中养成习惯。因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写作的必要性。

3. 重视自由写作,使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张扬个性发展,写出生活的真实美

一味的命题作文,强化“今天是作文”这一概念,学生一定得按教师的命题来写,这传统而呆板的教学模式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约束了学生的言行和想像,学生无法进行畅快淋漓地叙说,弘扬学生个性,再现生活真实。因此,当今的山区中学生作文教学,必须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写作”。因为自主写作,可改变以往命题定期作文中限制学生写作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没有写作内驱力,写作时的强人所难,无病、单一、陈旧的局面。相比之下,让学生自由写作,可体现其四大优势:

(1) 真实性。没有约束,真实的思想性感就容易浮出“水面”,假话、空话、套话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2) 开放性。写作的题村无,任何话题都可以信马驰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可尉然成风。

(3) 个性化。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凭学生各自所好选择、构思个性化,观点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等现象就会不断涌现。

(4) 愉悦性。习作者完全是“以情造文”,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因此,写作过程也成了怡情悦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过程。

唯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张扬,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看到学生一个真实的“自我”。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地有机结合,此时,教师才有可能看到学生作文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4. 以人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呼唤“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处处体现人本意识、解放思想、尊重主体、开放课堂,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这样,既可以使语文教师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提供了先决条件,是创新作文教学的金钥匙。

4.1 以人为本,在和谐的环境下写作。

和谐的写作环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得以互通,地位相处平等,使学生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同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合作,乐于参与,才能以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待每一次写作。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轻松愉快的合作过程。

4.2 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提高其写作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践,多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积累文章写作的素材,并成为写出优秀文章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对某一事一物,学生可自由地评说、自由地表达、自由地争论,以此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

总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内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自由翱翔在五彩缤纷的作文世界中。

参考文献

[1] 陈玉芳,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中的――《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009.8

[2] 曹宝华,发表在《作文教学研究》中的――《新世纪作文教学呼唤人本理念》 2009.12

第9篇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三:

1.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许多教师依然满足于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等方面普遍性、理论性的指导。指导议论文写作,必讲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论证方法;指导记叙文写作,必讲人物、事件、过程。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灌输,使学生如同在听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当然激发不起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

2.学生的写作心理处于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状态

他们一方面知道作文的重要作用(也许是肤浅的一方面),一方面又缺少写作激情,怕写,厌写作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空洞,思想苍白,情趣虚假,结构僵化,感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别人。

3.社会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评价缺乏理性

或者以纯工具性的标准衡量,拿高中毕业生写不出规矩的应用文的例子来评说中学作文教学的种种失败,或者以纯文学的标准衡量,用少年明星作家的例子来反证中学生教学的诸多弊端。

其实,无论是那一方面的现状,归根结蒂都反映出人们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中考指挥棒的巨大影响下,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迅速膨胀,教师急于拿出优秀成果,出版部门急于推出名目繁多的写作指导书以坐收渔利。一个"急"字,是当前作文教学心态浮躁的集中体现,它使作文教学陷于了只重技巧的模式化训练的误区。

走出模式化训练的误区。,归纳作文教学的本源,已成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作文教学的本源是什么?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本源有三。

(1)体验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些都有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写作真谛。的确,我们的学生并没有脱离广阔的现实生活,他们亲历的生活够丰富的了:求知的艰辛、交友的困惑、初恋的激动、家庭的变化、代沟的阻隔、球赛的刺激、旅行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他们耳闻目睹的生活够复杂的了:城市的巨变,环境的恶化,人情的冷暖,官员的腐败,东部的发展,西部的落后,恐怖的袭击……然而,这些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却并没有被绝大多数学生诉诸笔端,他们写作时还是感到有一种身处粮库而"无米"的痛苦。

这矛盾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原来,人们的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发现,因缺少对生活的的体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这无疑会对我们走出误工产生重大影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个人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家庭生活的幸福与不幸,学校生活的浪漫与消极;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长度上去体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去体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创设情境中体验。一句话,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多少,深浅决定他们的写作材料是丰富多彩还是贫乏单调。

(2)丰富情趣。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期,每天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照例,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失望,欢乐与痛苦,喜悦与愤怒,敬爱与憎恨等各种情趣会自然而然地如汩汩清流般流淌在笔端。然而。事实是学生作文中少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多的是虚情假意的精编乱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种人为的狭隘环境之中,缺少对丰富情感的感受机会,感受情趣的能力被压抑;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爱到通俗文艺、网络文化的影响,经典作品的阅读量非常有限,感受情感的能力被削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思想情感的能力。语文考核不是一座丰富的情感受宝库,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感受文本中的情趣因素,用在阅读中获得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

毫无疑问,教材中的优秀课文是丰富学生贫乏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情感能力的有效载体。感受到了文本中的情感,也就获得了感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的能力,有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学生才会激起"登山才情满于山,观海才情满于海"(刘勰)的豪情,才会产生"我见表山多妩媚,料表山见我如是"(辛弃疾)的愉悦,才会引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欧阳修)的伤感。

(3)健全思想。学生作文中主体思想缺乏由来已久。一方面是由于 应试教育搞得学生晕头转向,他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模式化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学生在作文中就只能或者满足于材料的罗列,或者满足于人云亦云。这种情况在学生的平时作文,甚至是竟赛获奖作文或中考高分作文中我们见提还少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可以说是击中了当前作文教学的软肋。

缺乏的思想可以在品读名作中习得。优秀的文章总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天国论》中苏询对秦国灭亡原因的独到剖析,《读孟尝君传》中王安石对 "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有力的驳斥,《三种境界》中王国维对人生哲理的形象概括,《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对民族命运的高瞻远瞩,《拿来主义》中鲁迅对如何建设新文化的精辟论述……

第10篇

新课改的春风在农村中学教学中也开始生根发芽,新课改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能走过场,农村教师要根据农村教育的现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改之路,要注重乡土题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中学语文课教师,亦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作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的调整,在语文课尤其是作文教学上有新的教学思维导向。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核桃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核桃!”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核桃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核桃树”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三、评讲

评讲是作文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又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适时把握,也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实现写作能力再提升。作文评讲应着重肯定学生写作成果,再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写家乡风景的作文,一位同学写了篇《山村风景独好》,文中他以饱含热情的笔调对山村四野风光进行大量描绘。其中写到一群村童在榕树底下以一块大青石为凳进行晨读,别有情趣。教师在评讲时充分肯定了该同学的成功之处:“通过工笔描绘山村早晨这一特定时间内的自然景色,文字流畅,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同时又提醒全班同学:“这位同学写山村美景是成功的,但家乡可爱之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之美,作者如能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村童晨读”这一图面上,写出山村虽然落后(以天地为教室,大青石为台凳),但山村的人不甘落后,有着奋发图强的新一代,这才是山村最美的一道风景。这样构思文章的主题会更深刻,现实意义会更强。”听了这段评讲,同学们豁然开朗,在这基础上教师由组织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说出家乡最美的风景:一家有难百家帮的动人场面,赶集路上衣着一新的村民,披红挂绿的致富果园……他们都能从家乡某一角度的美景去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中看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11篇

——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策略,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目的

指导老师:湖北省孝感学院教授 李天禧 原稿:孝感学院20xx国培文学班学员余国福

内容摘要: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在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写作指导,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因为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所以就不会主动参入到作文教学中来,因此老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策略,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尝试:先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再引导学生写日记,自由表达真实自我;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并注重从欣赏包容的角度来批改和讲评学生作文,还要让学生参入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来,让他们成为作文批改和讲评的主人。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写作兴趣

导语

时至今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理念不断更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可是一直困惑着我们语文老师的问题是: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一问题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里,我恍然大悟,想起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众所周知,它的意思是做任何事兴趣十分重要,没有兴趣将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学生写作也不例外,假如他们对写作没有半点儿兴趣,那么,老师付出了劳动,也不可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呢,机械重复花费了心血,也不可能多劳多得,苦尽甘来。这就好比让又饥又渴的叫花子去坐豪华轿车去戏院看戏一样,他饿着肚皮哪有心情去坐车去看戏,所以即使你把他生拉硬拽到戏院,他也心不在焉,因为那不是他目前所需要的所感兴趣的。因此人们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人。但是,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常常看到一些与之背道而驰的现象:老师们从对工作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考虑,如果不指导,老师就不能称之为老师,而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怎么会写好作文呢?所以我们老师往往在学生对写作还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就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进行作文指导,满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然而,事与愿违:因为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完全听不进你的作文指导,所以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对写作不仅没有兴趣,而且变本加厉——更加厌恶写作文了,就更不用说主动参入作文教学,也更不用说提高写作水平了;老师呢,因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入,所以愈是怕作文教学了,面对作文教学表现得力不从心,甚至是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里,我又想起了那些优秀的作家们,他们有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文学创作,毅然放弃城市优厚的生活环境,专门跑到那些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这说明了什么呢?毋庸置疑,这说明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他们对自己还未完成而即将完成的文学创作满怀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这些事实表明:在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老师最好不要盲目地强化作文指导,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策略,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正文

孔子尚且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此,在这里我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

这是培养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

既然已经明确了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标”——包括作文目标、学期目标、写作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源泉和动力。换句话说,学生明确了以上写作目标才有可能对写作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这就好比举世闻名的航海家麦哲伦一样,当年在他准备带着他的船队出发之前,他肯定在心中早已拟定了一个伟大的目标,于是才有了他那样伟大的壮举。所以首先要在学生心中确立写作目标,这个目标有三点: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创新

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对作文教学实现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所预期的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其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

1.1 重视写作的情意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乐观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创新应该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1.2 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

事实上,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由材料准备──写作构思──语言表达构成的完整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情感、气质个性表达呈现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要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把学生带人写作过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语文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是思维的物化。要写好文章,关键在开拓思路,启发思维。思想禁钢,就不敢写,需要解放思想;思路闭塞,就无话写,需要打开思路;思绪紊乱,就不会写,需要理清思绪,这也应该成为作文教学创新目标改革的重点内容。

1.3 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逐步释放了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解放蒙盖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要积极构建生活本色化内容的作文模式,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应试作文,从假大空的应试思路回归到真正平实的朴素写作。学生的作文必须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个性表达。

2 作文教学策略的创新

写作教学策略的创新,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作文教学

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明澄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强烈的。创新也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划,重新构建开放的、发散的思维形态,这就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培植学生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由此出发,让学生勇于怀疑既成定论,勇于否定既有定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找到独创的新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思维空间。

2.2 实现写作的全程指导

创新写作教学就是要将写作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

2.2.1 写前指导

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准备写作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如老师组织学生将要写的题目或题材分组讨论,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地乱谈一通,而是根据老师或教材拟定的具体问题开展讨论,使人人胸中有数。要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有写的愿望,有东西可写。

2.2.2 写中指导

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这是过去作文指导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中指导技之写前指导和写后指导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只有在写成的作文里,才能发现学生作文有哪些不足,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才可以亲自体会文章该怎么写。写中指导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学生养成重视修改的习惯,学会“自能改文”。

2.2.3 写后指导指

教师的批改和讲评。作文批改时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给予热情的鼓励,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循序渐进,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以鼓励赞赏为主,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要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事实上,求全责备,讽刺挖苦只能加剧学生的厌恶畏惧心理,与我们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