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史记的故事

史记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8:1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史记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史记的故事

第1篇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书叫《少年读史记》,这些书买来后我爱不释手,从早到晚都捧着他们看。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一本叫《帝王之路》的书。

《帝王之路》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尧一直到汉武帝的故事。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巨鹿之战这个故事,里面讲述了项羽为了给叔父项梁报仇,率领他的几千人的军队以少胜多,越杀越勇,最终打败了20万秦兵,给叔父报了仇,其中还包含了破釜沉舟、隔岸观火等经典的成语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时期人们生活的困难以及战乱的残酷,也终于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上下五千年来发生的事情,还知道了许多英雄豪杰的名字,比如:项羽、刘邦等盖世豪杰。我才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古代的先辈们梦寐以求的。我深刻感悟到在尧、舜那个时期,连吃饭都很困难,但常常会有人站出来造福百姓,就像尧、舜、大禹那种为了人民可以什么都不顾忌的英雄,我从中深刻的感悟到了我们要多多为人民造福,不要让我们的国家再次陷入到那样的地步!

鲁迅先生曾赞许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千百年来人们对史记的评价特别高。所以我们还需多加去钻研,这样才能知道更多关于历史的知识,让我们对历史更加了解。所以我们也要经常观看有关历史的书,比如这本《少年读史记》呀!

第2篇

————木鱼

去关山月美术馆看敦煌壁画展的话许诺过多次,却一次次的为自己辩护推脱着没能去成,前天因画展即将结束的缘故终是下定了决心。

去的那天赶上台风过境,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嚎啕的风便夹杂着雨没头没脸的砸下,我因着这风雨的飘摇不曾睡的安稳。

清早风小了少许,雨却没有要停歇的样子,我没有撑伞行走在如丝的雨里,不是因为浪漫只是懒散惯了。

将到美术馆时恰好迷糊着了,过站后好心的司机提醒别人时方明白过来,于是匆促的下车回行。

或许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偌大个馆里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游人,但安保却是不曾懈怠照例每个人都做了安检才放行。

展馆侧面是一棵许愿树,糙纸做的叶子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不同的愿想,我看了下已无处落笔只得作罢。

进得A展厅迎面是涅磐窟释迦牟尼佛安祥的卧像,两边是未来佛和欢喜佛,都是面色和善让你打心眼儿里有种亲近,那嘴角似蕴含的似笑非笑的智慧比之蒙娜丽莎更美些。

沿展厅信步,起首是九色鹿本生的故事,后是释迦牟尼去魔成佛,再往后依次是都督夫人供养图五百强盗成佛等。

但最吸引我的是在敦煌无处不在的飞天,那曼妙飞舞的身段端是让人神异目眩。

再之便是萨埵舍身喂虎的图像,萨埵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似有着与生俱来的慈悲。

故事讲叙萨埵兄弟三人外出游玩见一只母虎携七只幼虎饿的奄奄待毙,于是萨埵借故支开兄长卧在母虎面前,怎奈母虎这时已饿的头晕眼花无力食他,于是萨埵便跑到山顶以竹刺劲然后奋然从山顶跃下,母虎舔食萨埵的血恢复气力后同幼虎食掉了萨埵肉身。

当两个兄长回来时只看到一堆支离的白骨,兄弟俩飞奔回报国王,国王感念萨埵慈悲建舍利塔安放萨埵受世人供奉膜拜。

从A展厅出来观看楼上敦煌史记年鉴,看风雨敦煌的兴衰,敦煌从丝绸之路的耀眼明珠到埋没在风沙里数百年,再到被王姓道士发现藏经洞引世人再次关注的目光。

最后五万多卷的经书史记的流落,至此让人世重新了解到敦煌不只是一个佛窟而是千年文明的传承延续,让你得以走近历史与古文明对话。

第3篇

【关键词】学林 考证 无害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66-02

《学林》是一部考据笔记,内容广博,涵盖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各个方面,每一条目作者都做了详细的考证,但由于前人王观国考释时文献资料、训诂思想及方法方面的局限性,致使有些条目或论述不全或论述有误。笔者在梳理条目的时候,对其中“”及“无害”作出考证如下:

【】《南史・颜峻传》曰:“宋明帝时,岁旱人饥,中书令颜峻上言,禁一月,息米万斛。”观国按:《集韵》曰:“音唐,精米也。”诸字书皆无字,惟《集韵》收此字,盖因《颜峻传》有此字,而《集韵》收之耳。凡米初出糠秕而未精熟,则谓之粗粝,其得米多,及精熟之,则得米少。禁者,惟食粝而不得精熟米也。然人之常情,与其食粝之十,宁且熟之八,不知颜峻当时禁,如何设法,而月能息米万斛,其公米耶?其民米耶?不可得而知也。字书又有?字,音荡。又有?字,音伐。二字皆训曰:“精米也”。今江、浙、荆、湖间人,凡精米皆呼此二音,其字则与同。

按,《玉篇・米部》:“徒郎切,精米也。”《集韵》《类篇》《四声篇海》《字汇》等字书皆训为“精米”。

?,《广雅・释诂四》曰:“?,舂也。”《广韵・荡韵》:“?,舂也,持米精也。”《正字通》曰:“俗字舂,不必别作?。”由此可见,“?”为“舂”义,即“用杵臼去谷物皮壳”的意思。古文用如:《孔子集语・卷五》“古微书引春秋说题辞”条,孔子言曰:“五变入臼,米出甲,谓之为粝米也,舂之则米也,?之则凿米也,之则米也,又?择之,??之,则为晶米。”

?,《广韵・月韵》:“?,舂米。”《广雅・释诂四》曰:“?,舂也。”王念孙疏证:“《众经音义》卷十五、十八引《埤仓》、《韵集》并云:‘?,?米也。’”“又云:‘今中国言?,江南言?。”① 由此可知,“?”亦为“舂”义。古文例证如:《齐民要术・飧饭》:“作粟飧法:?米欲细而不碎,?讫即炊,淘必宜净。”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饥鸟屡窥临,泥童苦舂?。”

因此“”训为“精米”无误,而“?”、“?”皆为方言用语,其义皆训为“舂”,非“精米”。

【无害】《史记》“萧何,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注引《汉书音义》曰:“文无害,有文无所枉害也。律有无害都吏,如今言公平吏。一曰无害者如言‘无比’,陈留间语也。”《前汉・萧何传》服虔注曰:“为人解通无嫉害也。”应劭注曰:“虽为文吏,而不刻害也。”苏林注曰:“无害,若言无比也。一曰,害,胜也,无能胜害之者。”晋灼注曰:“ 《酷吏传》,趟禹为丞相亚夫吏,亚夫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居大央府。’苏说是也。”颜师古注曰:“害,伤也,无人能伤害之者。”观国考诸家说,或曰无所枉害,或曰无比,或曰无嫉害,或曰不刻害,或曰无能胜害之者,或曰无人能伤害之者,然皆未当也。文无害者,谓不侮文,则不害法也。不侮文,不害法,则公私平允,而称为能吏矣。《史记・酷吏传》:“减宣以佐史无害给事河东守府。卫将军青曰使买马河东,见宣无害,言上,召为大厩丞。”又“张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又“杜周为廷尉史,张汤数言其无害”。凡此皆以不侮文,不害法,而见称于时也。凡不侮文,不害法者,持文必深,若非有道以辅之,则皆为酷吏矣。萧何能辅之以道,故不沈于刀笔之间也。

按诸家对于“无害”的解释在王观国看来都是不确当的,他认为“文无害”的意思就是“不侮文,不害法”。也就是能为文书无疵病,这样做出的文书才会更加缜密,不把事情搞坏,尽责守职。然后列举《史记・酷吏传》中宣、张汤、杜周的例子证明。然王观国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

《汉语大词典》“无害”条释为:“无枉害,谓公平处事。“文无害”条又释为:“谓能为文书而无疵病。一说为文吏而不刻害。”王观国“不侮文”即是“文书无瑕疵”的意思。

郭在贻在《训诂丛稿》中认为“今考《论衡・谢短篇》云:‘夫儒生能说一经,自谓通大道以骄文吏;文吏晓簿书,自谓文无害以戏儒生。’细味此文,文无害与通大道相对应,而又与晓簿书相承接,则‘文无害’当为精通律文无人能比之意,从而知旧说中之苏林一说马近是(苏林曰‘毋害若言无比也’)。又考桓谭《新论》云:‘贤有五品,……作健晓惠,文史无害,县延之士也。’文史无害盖亦言文史无比也。”② 然而若以“精通律文无人能比”代入文例当中,仍有不合适之处,因为认为萧何“文无害”就是精通文书律令无人能比,那么《史记》中宣、张汤、杜周身上都用过“无害”一词,这样就会产生矛盾,因为不可能这几个人都是精通律文无人能比的。且在《论衡・程材》有“无害”例:“一县佐史之材,任郡掾史。一郡修行之能,堪州从事。然而不召佐史,州不取修行者,巧习无害,文少德高也。五曹自有条品,簿书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为巧吏,安足多矣?”这里不可能一县文吏皆努力学习律文达到了无人能比的程度。杨琳在《训诂方法新探》认为“‘无害’除了无比的意思外还有‘出众、优秀’的意思”,③笔者赞同这一观点,“文无害”就是说在文律方面的能力很出众。以这意义去理解“无害”用例皆豁然开朗。

笔记特别是宋记的价值已经被慢慢发现,对宋记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学林》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但不可否认其中有部分条目的考证是具有瑕疵与不足的,我们有必要对《学林》中的有问题条目进行考证,以便更好地挖掘其价值。

注 释

①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3238

②郭在贻.新编训诂丛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85

③杨琳.训诂方法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7

参考文献

第4篇

我喜欢那种漫无目的、超功利性的读书和写作。

这些年来,工作任务虽然繁重,闲暇之余,常会翻翻那些从地摊、旧书店、大型书城买来的或是朋友送的或是借来的书,真的找回了读书的感觉。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说的“人生的头等大好事,还是读书”。

我虽读书不多,却是一直坚持。读了教育、文学、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书。

记得我刚出来工作时,我的指导老师赵林老师借给我一本叫《爱心与教育》的书,李镇西所著,我们本土川西坝子的教育大家,当然也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我一口气就读完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故事,是那么的亲近和熟悉、叹服于先生的高超教育教学艺术、更是折服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虽然我不能套用他的一些招数,但是却养成了喜欢思考一些教育现象、写作教育教学札记的习惯。

不知是从哪儿弄来的一本叫《班主任兵法》,刚看题目,觉着很新颖,于是“随便翻翻”,可是后来,我看了丄编,忍不住的看了下编。一个叫“绝顶高手”的教育“健将”万玮老师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但是我把引为学习的榜样和知己。我们有很多朴实无华默默工作的优秀教师,长期以来都在这样做,可是像万玮老师这样将思想表达出来与大家共享的又有几人呢。

读高中时,我曾经梦想当一位作家。这个梦现在好像被蒙上了厚厚的城尘。但是对于文学我确实热爱不已。艾茵老师说过:作家不是拿来“想当”的,火候到自然成就,他日勃发便“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我享受读书的过程和积累。我在网上无意间觅得一本叫《明朝的那些事儿》,作者是一个80后的年轻“大师”,作者是“当年明月”(原名石悦)。这部著作陪伴了我整整一年,读了至少三遍。这一年我几乎没有读其他的作品了,我很是陶醉,整天沉浸在“那些事儿”中,一年读了三百年的历史,好值啊!犀利、现代元素味的语言、独到的见解、高超的写作手法,高超到你并不觉得高超,好像自己都能写出,可是你动笔时却是那么的艰难。到现在我还把这本书的txt版本存在手机上,闲来再观观某些片段,人生快事一件。在图书室借回《史记》、每天啃点,从三皇五帝到孔子世家,我读的好像比历史还长哦。有关他们的解读和也是我也搜索来一起读了。有时候我都劝我的学生都学点历史,不要认为学理科就不管“老祖宗”了。其实,浩如烟海的史卷,足以让你我休闲了。

晚睡前,我读会儿书。闲暇时,与朋友聊天、喝茶、谈天说地、摆摆读书的那些事儿。美哉,读书。

可是,我感觉自己的越来越无知和贫乏了。唯有加倍努力,方可前行!

第5篇

一、加大、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从中提取有效的教学资源

吃透教材、教辅,积累教学资源,把教学中的重难点和知识点、和考点罗列做来。通过多次复习,不断完善,让自己的头脑中尽快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深度开发。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弄清每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前后文章的联系。一些疑难问题,研读教学参考翻阅教学资料,先做好教学前的热身准备。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教材,忽视了对文本挖掘的深度和广度。殊不知教材是最好的文本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上网查询资料,下载视频、声频、图片等有用的教学资源

历史的不可重复性需要历史教师用很大的力气费很长的时间去描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现在用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多媒体素材就能使历史得以再现。如教学《开元盛世》时运用了一段网络视频,再现了唐朝繁盛的场面,激发了学生想了解唐朝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如果觉得获取的资源不适合自己的教学,那么就自己制作。可制作一些简单的小课件,用数码相机摄录一些图片、图像和场景,用录音机录一些自己需要的音频等。还可以利用平时读书看报的时间来收集积累教学资源。

三、阅读历史书籍

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等专业书籍,或者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都很不错。通过阅读书籍,学生不仅知道了历史人物,还知道了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起到的作用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还有外文书籍可以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如《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四、从听课活动中和教研活动中积累教学资源

我校规定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听课16节,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每次在听课和教研活动中,我都认真做好笔记,回来及时进行整理,把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知识点,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以便更好、更准确并且更有趣味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卡片式

卡片式是最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式。其方法是将有关内容摘要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积累资料,使用起来简便灵活。运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卡片上记录的内容最好是短小精练的;其次,每张卡片最好记录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再次,要对卡片进行分类、编号,以便于查阅。

六、笔记式

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摘记有关内容。做笔记和做卡片有相同之处,都是对有关内容的摘录,不同的是笔记的容量较大,可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下看到的内容,保管也很方便。用笔记积累资料,最好编个目录,以减少翻阅的麻烦。

七、注重与同事相互充实和整合教学资源

一是相互吸取同行的教学资源,虚心向同行学习,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二是相互讨论、交流和研究,取长补短,从方法、角度、技巧上完善自我,充实和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库。

八、积累和开发自身的教学资源

一是通过教学反思,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认识教学中的失误,汲取教训,不断加以改进。二是把自己的解题和学生回题、作业时的情况当作资源,通过不断自觉地积累课程资源,结合教材内容,补充的一些概念解释、案例分析、时事介绍材料,完善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举行历史故事会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讲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可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有关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成语、典故利用“投笔从戎”的成语引出班超出使西域,展示班超图片等,这些都有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学资源。

第6篇

关键词 历史故事;创设;灵动课堂

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转变,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集中体现。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学发展的本质需要。

一、以历史故事为引,激发学生“想动”的学习欲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不乏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的发生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前提,承载着历史,传承着历史。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单纯的讲解历史知识,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将历史故事巧妙的引用到课堂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中,单纯的讲解三个朝代的兴亡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距离现在的时间久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感。教师巧妙的将武王伐纣的故事引入其中: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部电视剧比较火热,《封神英雄榜》大家都看过吗?

生:看过。

师:那你们觉得这部电视剧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殷商的灭亡,周国的兴盛。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吗?

生七嘴八舌:知道,就是周武王讨伐殷商大王的故事,在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

教师会心一笑,经过对武王伐纣故事的讲解,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效果甚佳。

二、以历史故事为例,提供学生“能动”的课堂情境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记的,故而,这也是令很多学生十分头疼的问题。死记硬背显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取。善用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能动”的课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教学案例2: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时中,教师可以通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引子,进行课堂授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吗?

生:从电视中看到一点,好像女娲是远古的神,当时天上破了一个大洞,女娲炼七彩石补了这个大洞,人们才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说的很对。那么盘古开天的故事有谁知道呢?

生:不知道。

师: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象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生:哦,原来如此。但是这是神话故事,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华夏之祖》。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呢?

同学们兴趣盎然,两眼只盯着教师的嘴巴,期待着精彩的下文!此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又知晓了“大禹治水”与“禅让”的故事,教师可以适当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表演小故事,如此,课堂效果不仅极佳,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不但学习兴趣盎然,而且记忆深刻,从而创造出灵动的课堂效果。

三、以历史故事为力,激发学生课堂“敢动”性

不少历史小故事都具有激励人的作用,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等等,都在不断给人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激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显然,课堂效果就很难提高。面对这样的课堂现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历史故事,激活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同时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

教学案例3: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中,面对学生的不积极,可以适当添加几个名人励志的故事,其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

师:同学们,我为大家讲一个“毛遂自荐说楚王”的小故事。

生欣欣然,聚精会神。

师:“毛遂自荐说楚王”的主角是毛遂,据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勇敢,敢于推荐自己推荐担任某项工作。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课堂上不积极主动,怎么能学好知识,做有用人才呢?

生幡然醒悟,若有所思。

之后的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竞相发言,灵动的课堂让学生们在历史的世界中更加自由的畅游。

由以上可知,将历史小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大大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但是,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是轻而易举的,是有章可循的。在遵循课堂教学知识的前提下,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适当引入历史故事,让历史故事为课堂教学所用,如此才能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希冀通过对此文的论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昆.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D].苏州大学. 2011

第7篇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人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讨,有点体会:

1 开展“读书会”活动,激发读的兴趣

中年级的学生已能独立阅读课外书,我让他们每天读半小时的课外书,家长签字。每周用一节语文课,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通过介绍,大家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名儿,简要内容,并且交流了读书经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及胆量。之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书阅读,这不仅仅激发了每一个人读书的兴趣,还使学生花较少的钱读较多的书,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2 以课文为范例,大量阅读课外书

高年级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加之老师要求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学生能够配合课堂教学读完这些书。例如:学了《狱中联欢》读《红岩》;《养花》读老舍的散文;学习了《将相和》读《史记》少儿版;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安徒生童话集》等等。

3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的方法主要有:分步朗读,评读赏悟。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我着力指导学生养成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迪?”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管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并且保持下去,他们就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如饥似渴的去读书,要是果真能出现这种局面的话,那么学生语文素养地提高便指日待了。

第8篇

〔关键词〕 舞剧 《凤凰》 地域特色 民族 灵魂

由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凤凰》作为“湘戏晋京”演出活动的系列剧目之一,日前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了。充满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绚丽多姿的舞美、张力十足的音乐和匠心独具的编排,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结束后,演员再三谢幕,观众们纷纷起立致敬,甚至手舞足蹈,掌声经久不息。面对此情此景,一个抑制不住的念想不停地在脑海中盘旋,最终变得愈发清晰而强烈。这样一部舞剧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让在场观众这般如痴如醉?它究竟向观众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什么信息和情感,以至于让置身剧场的我们产生这么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沉思冥想,回味再三,关于该剧,其中两点不吐不快:

用艺术的方式重回历史,致敬一个民族的灵魂

《凤凰》给观众娓娓道来了一个民族如何回到初心找寻力量,又奋力前行的故事。这在题材选择上是独具匠心的。“初心”,又叫“初发心”,本是个佛门用语,说的是佛门弟子在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佛门中,尤其看重这份初心,因为它最真实、最稳固,因此也最弥足珍贵,有了它就可以在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到自持自守,有了它就可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惯看秋月春风。《华严经》卷第十七载:“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卷第十九又载:“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亦出自对佛教典籍的俗讲、释读。而如今,“初心”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时下的一个热词,之所以热是因为它稀缺。试问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的初心,记得曾经那份最初的念想?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初心”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的价值坐标,就是这个民族世代赓续不绝的传统和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回到初心,也就是回到记忆的原点,回到历史开始的地方。大型民族舞剧《凤凰》就是用艺术的方式找寻湘西苗族族群的初心,重温苗族先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踏歌前行历史的一个典型故事。

民族舞剧《凤凰》讲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来自天国的使者青鸟引领躲避战乱的土苗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到湘西大地并建立了家园,青鸟完成使命回归天国的前夕,生下女儿凤凰守护饱经磨难的族群。凤凰的降临为部落带来了光明,也引起了邪恶势力的恐慌。黑暗首领傩洞多次欲图加害凤凰,均被族人击退,为此,老族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凤凰成年后,与老族长之子阿龙真心相爱,傩洞屡次破坏不成,大开杀戒,凤凰为了保护族人,义无反顾投身火海,浴火涅的凤凰驱散了黑暗,永远护佑着美丽的湘西。

该剧剧情十分简单,故事架构也相当简洁明了,全剧共分序幕《凤还巢》、第一幕《天地生》、第二幕《原野歌》、第三幕《凤求凰》、第四幕《涅颂》和尾声《太阳祭》共6个篇章,以凤凰涅的故事为主线、以湘西民族的发展历程为副线,以写意的手法梳理湘西的文化脉络,整合魅力湘西的文化遗产。很显然,该剧最大的价值和亮点,并不体现在剧情设计上过分追求回环曲折、大起大落和复杂烧脑,而是在于其故事题材、主题选择的锐气和勇气,主创团队敢于把目光对准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用艺术的方式勾勒出一民族的精神图腾,追溯先人的脚步,重温先人走过的历史,不忘本来,守住初心,把沉淀着一个民族独特历史和生命印记的优秀传统、历史记忆传达给观众,无论是凤凰涅的无悔,还是苦难族群的不屈,也不管是生死不渝的爱恋,还是薪火相传的忠诚,都触及到了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而正是作品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主题所折射的文化内涵,才让这部剧的“戏骨”显现出了史诗般的宏大。

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民族元素

每每提起湘西,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人――沈从文。想起他笔下创造的那个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照的乡土世界,那里不仅有茶峒的青山绿水和悠远的牧歌,还有“乡下人”的古朴民风,有当地少数民族那种特有的原始但充满野性的生命活力,还有那如清泉一泓的天真与质朴。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是病态的都市世界、城市工业文明的对立面,是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是沉淀了的、净化了的美。面对当下“千城一面”的钢铁丛林,舞剧《凤凰》为观众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一个美丽的充满乡土和神秘气息的“湘西”世界,作为一种差异性的存在,以她那原始的、健全的人性的世界,与弊端丛生的现代都市文明,形成了某种别有意味的对照,为观众悄然开启了一条通往纤尘未染、自然脱俗的心灵世界的窗户。

整台演出,堪称一场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族艺术盛宴,可谓湘西苗族、土家族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的集中展示。剧中,既有湘西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铜铃舞、舍巴舞,又有苗族的接龙舞、鼓舞、绺巾舞、手诀舞等10余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根据剧情的需要,一一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幕《天地生》中,老族长牺牲后一段绺巾舞和手诀舞的综合展示,这个散发着巫傩文化气息、具有强烈宗教意味的舞段,突出体现了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祖的崇拜,为现场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第二幕《原野歌》开场,以土家族挖土锣鼓和苗家接龙舞为基础的群舞向观众展示出湘西山地农耕文明的劳作场面,在舞台上铺展出一幅风情浓郁的湘西山地绝美风情画卷,这两个带有强烈地标特点的舞段都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深深震撼。

在服装设计上,该剧广泛容纳了湘西苗族服饰所包含的银饰、刺绣、印染等。音乐也融合了湘西苗族的祭祀音乐、苗族唢呐,苗族山歌中平腔、高腔、水腔等原生态音乐元素,配以交响乐的宏大气场和强烈穿透力,交织成充满震撼力的音乐效果。正如该剧主创刘建所言,这是湖南湘西州在2003年成功举办谭盾交响音乐会《地图》后,又一次对民族音乐和交响乐进行高规格对接的尝试。毋庸置疑,以往,湘西的艺术工作者们一直在追求突破民族音乐的表现张力,但由于演奏乐器和表现形式的局限,这种探索并不容易,这次,我们听到了《凤凰》第三幕《凤求凰》中,钢琴与小提琴互诉衷肠,我们也看到了第四幕《涅颂》中,庄重的铜管和恢弘的弦乐共同奏响凤凰涅的悲壮乐章。这种民族音乐元素通过交响发出的声音,穿透了每一个观众的耳膜,撼动了每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

更令人欣慰的是,舞剧《凤凰》并不只是地方非遗、民族特色的简单展陈,它是一出宏大的复合交响。在这里,舞蹈、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艺术元素有机糅合,并最终与故事的讲述,人物情感的表达达到了两相契合、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境界。

第9篇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1.问题性

探究性阅读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首先要通读课文,大致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提出不解的地方,带着问题再去仔细阅读全文,深究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深刻解析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所以,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活动的开展是以探究的对象――阅读中形成的问题为前提的,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是很难开展的。

如《史记选读》,人物的性格分析、故事情节的梳理都是很容易概述出来的,所以这些问题是不需要去探究学习的。探究学习要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容易出现不同意见的问题,比如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为什么能够称帝,还有史记的写作手法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产生不同的意见,见解较多,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开放性

语文探究性阅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后者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被动接受,无法主动思考问题。而探究性阅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不唯书,不唯上”的独立自主精神。语文探究性阅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整个探究过程是开放性的,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赏析阅读,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闭合式的特点。如在《最后的长春藤叶》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问: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就是一个闭合式的问题,因为文章中故事情节是客观呈现的,学生无论怎样表述都离不开文章所描述的情节。而在探究性阅读中,每个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有的学生会关注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有的学生会关注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组织探究性阅读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1.创设探究条件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新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很难一下子在全国普及,需要媒体大力宣传新课标理念。一个时代的主流观念还是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在电视、报纸、网络上掀起探究性阅读的浪潮,让整个社会对教育教学有新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学校、教师的工作获得社会、家长的支持,才能顺利实施教学改革。

学校要为师生的教学创新提供软硬件支持,一个学校能不能很好地实践新课程理念和学校的学习氛围、指导思想、资源配置等有紧密的关系。教师自身要具备探究性阅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不仅需要有组织学生的能力,还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素养。想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课本给的参考答案,要查资料吃透课本内容。

2.做好探究准备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实践活动需要做好探究准备。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探究性阅读需要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学生精神放松,情绪饱满,思绪才能足够活跃,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其次是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教师能不能点燃学生心中爱学习的小火苗了,激发学生心中爱知识的小火苗,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教师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提出问题,其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

最后,教师要适当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现代公认的散文精品,对其语言就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根据其语言不能想象荷花的美,但有的人就认为其语言表达了荷花的典雅的美、清丽的美。向学生展示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崇尚权威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

3.制定探究方案

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之后,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探究方案。一些难度适中、适合在课堂中分组讨论学习的问题,就在课堂上解决,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学生上网查找一些资料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交流群,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和理解放在群里共享,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如果学生素质比较高,能够独立探究问题,也可以采取独立探究的方案。

第10篇

2007年,我大学毕业,怀揣着在全国各地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凭借着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我在东莞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即兴连夜写就的《梦圆珠三角》一文在省级大报发表,尽情渲泄我实现一家三代人梦想实现的壮志豪情。理想的实现和现实的美满并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我决心把东莞的名胜古迹遍寻踏访,因为自从签下工作合约的那一刻,我已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生我养我的故乡——高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策源地,而我的精神家园——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十五年前,嗜书如命的我就从姐姐的初中历史书中读到了“林则徐虎门硝烟”,我被血染而成的中国近代史肇始地的风采所吸引,我憧憬着有一天能够站在珠江口那片曾经惊天动地的土地上,面对自己的故乡设计遥远的未来;我总觉得历史、现实和国、家的关系唇齿相依血肉相连。

那天,到达目的地时已近正午,我们怀着激动兴奋的心境踏入了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禁毒教育基地——博物馆。这就是有着激越历史的胜地、在东莞的历史画卷中最令我激情澎湃的地方——博物馆!我的心在呼喊:历史,我来了!祖国,我想拥抱你!

同志题写的清代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苍劲有力地雕刻在古城堡的门楼,赫然入目。信步走入,神情威严的林则徐铜像及威武的抗英群众雕像,映入眼帘,他们犹如一片片屏障,保卫在祖国的南方。

在苍松翠柏的簇拥中,历史一幕幕地灌入了我的脑海:虎门,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篇地。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隆隆战炮在这里陆续打响;震惊世界的硝烟锣鼓在这里隆隆擂响;中国人民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此郑重拉开。此刻,我正站在当时历史的最前沿,触摸的是历史的脉搏,舒展着少年就滋生的家国情怀!几许愁苦,几多辛酸。那时候,社会不定,生灵涂炭,与往昔比,今日当足矣;与未来比,世人当奋发。

铜像两侧卧着几门弹痕累累的铁炮,镌刻着沧桑岁月痕迹的遗址,浸透着先烈军民英勇的热血。铁炮与两个巨大的销烟池相邻,似乎还诉说着16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铁炮就是铁的见证,它凝聚着先辈们高风亮节情怀的精神,还有什么字句比这些历史更有说服力与震撼力?历史曾经举起如椽的大笔,在这块热土上谱写出抗敌御侮的辉煌乐章,书写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天高云淡,山清水秀。城市里车水马龙,田野里一碧千里,各行各业兴旺发达,在经济大潮中生机勃勃,这是我们伟大祖国60寿辰展现出来的壮丽风光,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取回来的大好局面。

伫立良久,思绪绵延。泥沙可以在销烟池中湮没,锈迹能够在炮台上蔓延,沧桑肆意在遗迹中侵蚀,伫立于此凭吊英灵、缅怀先烈的激情又怎能消解?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民族风云,让我屈辱于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浩劫与动荡坎坷。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作为一座收藏、保护、陈列、研究林则徐与文物史料的专题性博物馆,它所发挥的作用,形象意义已大于实际性的内涵,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绕过纪念碑,穿过林荫道,走到了纪念馆正门,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以及文物,如同磁铁般摄住了我的灵魂。继续在博物馆徘徊,我浑身热血沸腾,仿佛要穿越横跨珠江入海口的虎门大桥,穿越时空的界限,奔向抗击侵略的前线,为保护我国邦民献出鲜血。

第11篇

清早醒来,冰凉的屋子好似阴冷的停尸间,凉得让人心里阵阵发寒。双腿插在厚厚的且已失去温度的裤腿里如一张冰冷的死人皮黏在了皮肤上一般,叫人发抖、胆寒。胡乱地套上衣服,片刻之后,热乎气才贯穿全身,我很庆幸人是恒温的动物,不然光凭外表这身浅薄的皮革如何耐得了大自然所给予的锤炼。一双大脚踏在死气沉沉的拖鞋上,发出幽然的淡紫色的寒光……也许,冷是一种忧心,一种凄凉,一种悲伤。

快步来到窗前,大手一挥,窗帘开启。刺眼的光亮透过玻璃上的雪霜射入睡迷的眸底,温和的阳光是少女的香唇,轻柔地亲吻在我冰冷的白皙的脸上,照在冷冰冰的地板上,照在凉凄凄的被窝里,照在寒丝丝的白墙旁,给这个寒冷的小家增添了些许的温度、些许的希望、些许的生机。

窗外是一片白茫,那是昨夜上天在这寒冷的冬月里给予凡问的一次洗礼。洗礼凡世的尘埃,洗礼世俗的污秽,洗礼人心的险恶,洗礼亡魂的哀伤。树枝上残留着的雪挂是洗礼过后留下的遗骸,如冰冻丑陋的银蛇,如撒旦手中的魔棒,如刮面吹来的刺骨寒风,如嵌入心脏的凶寒利刀。几个身着厚厚的带有清洁字样棉衣的环卫工人正奋力地清理着地上的遗骸,棉帽子上升起阵阵雾气,一层层晶亮的白霜镶嵌在帽子上,像是门外欲侵阶入室的青苔,能够在这皑皑的雪白世界里看到如此青翠的一瞥,却是让人心旷神怡。远处几个顽皮的孩子,正围着成堆的遗骸嬉戏玩闹着。冻得绯红的脸蛋儿上流露出甜美的青涩的笑颜,宛如这寒风冷峭的季节里少见的艳阳天。而我则是那个内心饱受饥寒、忧伤的人,此刻正尽情地享受着少女的清甜香吻,享受着上天给予的洗礼,清理着内心的厌恶与丑恶,洗刷着人性的贪婪与懒惰,感知着冬日风雪过后的阳光给予内心的启示!

自古就有灵狐报恩、饿狼救人的故事,且不论故事的真伪,就连动物之中都有兽心向善者,更何况人这种生存在金字塔塔尖的高级动物呢!试问当我们在看到聊斋中的灵狐鬼神向善、报恩之时,你我的耳朵是否会红得发烫,羞愧的汗珠又是否会顺着双鬓滑落着滴答作响!

《聊斋志异》就是在用狐仙鬼神的故事抨击着人性的善恶。如果我们只是拿它当做茶余饭后的甜点,用于嬉笑人生、打发时间来看的,那就可以不要再看了。因为这样的人性没有看聊斋的资格。

一“忍”解百祸

唐代的天台山清国寺曾住着两个诗僧,寒山与拾得。有一天寒山间拾得说:“世间有人啊!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怎么办呢?”拾得回答说:“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待几年,你再去看他。”在我看来,照此方法多年以后那人已不再有谤你、欺你、辱你、笑你、轻你、贱你、恶你、骗你的能力;而你则在忍他、由他、耐他、敬他、不理他中得到了成长、得到了修炼,好似站在山峰上,又似游在阔水中,养成了身居高山不惧寒、潜入沧海不怕喘的优良品质。人性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一个“忍”字,能够做到一刀入心还能展露笑容的人,怕只有超脱凡世的圣人了。敢问世间的凡尘俗人又有谁能够做得到呢!

忍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修养。如果我们都能将忍的种子默默地播种在心魂的田地。待它成熟之际,必定会成为一个大仁慈、大心善的完美之人。如雨后春笋嫩芽外露清新怡人,如黄昏晚霞姹紫嫣红温馨照人;如高山流水蓬勃之气心旷动人,如雪过艳阳光暖还春抚慰心神。拥此人性之人也终成大气。

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是与生俱来的,就连猫狗类畜都懂得护食,更何况思想独立、各怀心魔的人类呢!忍得了一时容易,但想容忍一世尚难。寒山与拾得未曾做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未曾做到,叔本华与黑格尔也未曾做到。但他们都因一个忍字而奋斗过,并终生付出忍耐的心血!这个忍字好似伫立于苍茫大地与浩瀚宇宙之间的一株苍天大树,片片飘散的干枯黄叶犹如这株树上的诽谤与残暴、杀戮与交媾。虽用尽一生也从未战胜过树的博爱,并伴随着树不断地茁壮成长才一次次地败下阵来,最终只落得“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惨淡结局。

忍字是一种表象,是一种行为,世人同样需要一种思想――善。

善者终究得以善终,这个善字包含着对世间的博爱,对国家的牺牲,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孝心,对亲人的关怀,对朋友的忠诚,对爱情的付出,对家庭的担当,是司马迁忍受宫刑编纂史记的善举,是孟子常谈舍生取义的善为;是悲观、忧伤的叔本华,更是泡在理想爱情蜜水中的柏拉图。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母、忠于国家、担负责任、履行义务、关心亲人、重视情感,那么,这样的一个人还会去肆意地谤人、欺人、辱人、笑人、轻人、、恶人、骗人吗?至少,我认为不会的。

曾不止一次有朋友提醒我,要擦亮双眼去看当今世界。我则想说擦亮的不该是双眼,应该是心魂,是你我内心深处的那汪清甜雨露,是世人心灵里生长的那片茂盛雨林,更是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他人,悦纳自己的心神……

第12篇

【关键词】西汉;舞蹈;文学;历史

文学与历史都是习舞者内外兼修的“基本功课”。舞蹈本身作为艺术的生动表现,其艺术的活力也就在于将文学与历史中的故事情节“再现”于舞台之上。西汉舞蹈艺术是舞蹈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史上有“汉人尚歌舞”的评价。追溯西汉舞蹈的重大成就,不难发现西汉文学与历史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西汉文学古典名著中的“舞蹈”再现

西汉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是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全面发展的时期,这得益于“文景之治”沿用先帝“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税负和酷刑禁令的使用,使得生产力逐步恢复,并且对外还采取和亲的政策如“昭君出塞”,维持了边塞的安宁和对外交流。促使经济繁荣背景下呈现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辉煌灿烂,影响深远。

(一)文献记载中的“舞术”

《诗经》记载,“钟鼓锽锽,磐管锵锵,降福穰穰。”是对西汉时期的宫廷歌舞盛况的深刻描述,将乐器的鼓动声与舞者的灵动结合,使其在宫廷上大放异彩。《汉书·礼乐志》记载,“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由于西汉的统治者和学士们认识到舞蹈的巨大正面效应,不但在宫廷大力推行,而且当时的贵族、士大夫也在自己的庭院中赏析和学习舞技。

(二)人物传记中的“舞者”

西汉舞蹈活动发达,上至皇亲国戚的戚夫人、李夫人、赵飞燕,下至黎民百姓,都尚舞成风。《西京杂记》记载“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声高唱,声入云霄”。可见戚夫人的舞技了得。《舞赋》还描述到戚夫人翘袖折腰的舞姿,长袖飘飘,细腰弯折的表演令人惊叹其非一日之功的习舞。《李夫人赋》中的李夫人也是西汉帝王的宠妃,后来世人常用“妙丽善舞”、“倾国倾城”来形容这位舞技超群的李夫人。《飞燕外传》中的赵飞燕更是通过无人能及的舞技最后登封“皇后”,相传赵飞燕体态纤美,轻盈如燕,被人称为“掌上舞”。又见《舞赋》记载“搦纤腰而互折,倾倚兮低昂”、“裾似飞燕,袖如回雪”,这些是汉代舞蹈中最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七盘舞。

二、西汉政治史中“礼乐”的形成

古代祭祀一直是很严肃与庄重的国家礼仪活动,有“郊祭兵戈,国之重”的说法。意思是指在正式出征讨伐前,需要举行正式且规范的祭祀活动,活动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跳祭祀舞蹈。在西汉时期这种在礼教音乐下的舞蹈其地位很高。

如汉初乐府夏侯宽在《安世乐》中记载“备其萧管”,刻画的就是雅乐的礼仪活动和祭祀舞蹈。而礼乐的形成也有民间音乐的部分“功劳”。乐府还专门收集编撰各地的民间音乐,进行整理改编后再加入雅乐的因素进行即兴创作,且舞蹈在乐器伴奏下,形式不拘一格。因此武帝时期经过大规模扩充的乐府在收集筛选的民间俗乐中加以规范的从事郊祭礼仪活动所用。著名的礼仪祭祀舞蹈《六舞》到了汉代更加得到了发扬。

除了祭祀,还有喜宴上的庆贺之舞也盛行一时,大家“以舞相属”,也是汉代人民对舞蹈情有独钟的生动体现,一人起舞,舞罢;客人又以舞为报,舞罢;再相属与另一个客人,就这样循环下去,也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交谊舞蹈,成为增进人们感情交流的最好表现方式。

三、西汉外交史中异域舞蹈与乐器的融合

汉朝的外交很发达。张骞出使西域,去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西域,新疆等更远的地方,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仅加强了汉朝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甚至与亚洲各国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迎来了西汉外交史上的辉煌时期。另外,西汉时期有多位公主外嫁给周边国家的国王或王子,如昭君公主、解忧公主。随着张骞的外交触角延伸的方向和和亲程度的不断加深,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得到的长足的发展,被注入了异域的元素和风情。

(一)西域舞蹈的融合

《舍利佛传》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大型歌舞剧,它是引入了印度佛教和东南亚传统舞蹈后的梵剧。《黄鹄歌》则是嫁到乌孙与王昆莫联姻的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创作的,歌赋中记载“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龟兹乐》是又一西汉女性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时,宫廷所做的纪念歌舞,讲诉的是西汉皇帝给这个解忧公主赏赐了多辆车骑和满车的奇珍异宝,伴随着数十人的吹奏乐队,为其送行,其中这里面就用到了胡乐和胡舞的因素。出土于河南新野县的西汉晚期葬墓中有关于歌舞的石砖,上面刻画的就是伴奏者拿着胡乐器和翩翩起舞的舞者。

(二)东夷、巴蜀舞蹈的并入

高丽国也是歌舞民族,载歌载舞的例子也有很多,如《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夫余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巴蜀舞》、《芦笙舞》、《园舞》等是我国西南地区,即现在的四川境内人们所跳的舞蹈,这些舞蹈跟当时的战争或军事活动,甚至是巫术活动有关。

(三)西域乐器的融合

《摩柯兜勒》和《箜篌引》中都有箜篌这种乐器的美妙乐音。这款乐器是古代宫廷雅乐和在民间俗乐共享的乐器,被广泛流传。现代主要应用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箜篌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记载“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后来唐代《通典》记载“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除此之外,琵琶、茄、笛等乐器在西汉时期相继传入我国境内。

(四)西域其他技艺的并入

《盘鼓舞》是引入了杂记技巧的舞蹈,这不仅要求舞者要有杂记的基本功,而且对舞者的心性训练要求很高,“游心无垠,远心长想”是跳此款舞蹈的最高境界,也是西汉对女子体系纤细、轻盈的审美标准的评判。在各类舞蹈中达到“礼乐治国”的方略成为西汉舞蹈最高的待遇。还有将魔术等外来成分增加到舞蹈中,出现了《鱼龙曼延》、《东海黄公》等佳作。

四、结语

掌握一定的文史知识,对于习舞者来说,重要性在于文史的学习掌握是了解西汉舞蹈艺术的一个窗口,另外,通过了解西汉文史知识,可以进一步深入诠释西汉舞蹈的魅力,并对传承和发扬其舞技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以文化繁荣的西汉为例,分析了西汉政治史中“礼乐”的形成,探讨了西汉外交史中异域舞蹈与乐器的融合,包括西域舞蹈的融合,东夷、巴蜀舞蹈的并入,西域乐器的融合,以及西域其他技艺的并入几个方面,旨在说明中国古老的文化历史长河本事就是艺术灵动的再现,不能割裂文史与艺术包括舞蹈艺术的关系,单单从舞蹈本身去提升,否则舞出的只能是形似而非神韵。

【参考文献】

[1].高梓梅.从汉画中的乐舞百戏看曲艺发生[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