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其他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和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本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符合前款要求。
第四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应当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并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
送风口和回风口应当设置防鼠装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
第五条空调机房内应保持清洁、干燥,严禁存放无关物品。
第六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具备下列设施:
(一)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
(二)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
(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四)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进行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已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每两年对其进行一次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继续运行。
卫生学评价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规定。
第八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保持清洁、无致病微生物污染,并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
(一)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二)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三)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
(四)风管系统的清洗应当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专业机构应当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技术力量,并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的要求。
第九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做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检测和维护,并建立专门档案。
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卫生学评价报告书;
(二)清洗、消毒及其资料记录;
(三)经常性卫生检查及维护记录;
(四)空调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况记录;
(五)空调系统竣工图;
(六)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预案。
第十条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生空气传播性疾病后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应急处理的责任人;
(二)不同送风区域隔离控制措施、最大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方案、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方法等;
(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停用后应采取的其他通风与调温措施。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立即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检测、评价合格后,方可运行:
(一)冷却水、冷凝水中检出嗜肺军团菌;
(二)空调送风中检出嗜肺军团菌、b-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三)风管积尘中检出致病微生物;
(四)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单位;
(五)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单位;
(六)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每平方米大于20克;
(七)卫生学评价表明需要清洗和消毒的其它情况。
第十二条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启动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
符合下列要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方可继续运行:
(一)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的;
(二)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的;
(三)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的。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立即停用,进行卫生学评价,并依照卫生学评价报告采取继续停用、部分运行或其它通风方式等措施。
第十三条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下列设备或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换。
(一)开放式冷却塔;
(二)过滤网、过滤器、净化器、风口;
(三)空气处理机组;
(四)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
空调系统的冷凝水和冷却水以及更换下来的部件在处置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四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空气传播性疾病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及时关闭所涉及区域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并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公共场所及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公共场所实施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一)公共场所经营者执行本办法的情况;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专业清洗机构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的情况;
(三)卫生学评价机构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情况。
第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令改进;经责令仍不改进的,予以公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暂停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等控制措施:
(一)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规定的;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空气传播性疾病流行的;
(三)经检测,发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存在重大隐患的。
第十七条对违反本办法的公共场所经营者,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风管系统清洗规范》由卫生部制定并。
第十九条本办法的术语含义如下: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风管系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用于处理和输送空气的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分。
空气传播性疾病: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
关键词: 综合医院; 空调; 使用;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831.3 文献标志码: B
Investigation on the usage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in general hospitals of Shanghai
SHEN Xin1, ZHOU Yan-qin1, SONG Wei-min2(1.Institute of Health Supervision, Shanghai Municipal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50, China;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usage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in 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s and probe into their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60 general hospitals we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ir types of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their service life, as well as their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sult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general hospitals, but the designs, such as filtering facilities and disinfection facilities were inadequate to the systems, as well as the daily management in hospital were imperfect. [Conclusion] We should speed up the formulation of corresponding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improve the hospital air-conditio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its daily management.
Key words: General hospital; Air conditioning; Usage; Management
医院建筑不同于普通民用建筑,其空调系统除满足一般舒适度要求外,更要有利于医院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为了解上海市综合医院空调通风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情况,2008年11―12月,我们对60家医院的门急诊和普通病房两个主要区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126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不包括肿瘤、肺科、妇幼保健等专科医院)中,随机抽取60家医院为本次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表6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58份,有效率为96.7%。
1.2 方法
在医院集中空调处于采暖运行期间,由经过中央空调系统专业知识培训的调查员上门对门急诊、普通病房区域的空调通风系统设计情况、运营管理情况及管理人员专业、认识等情况进行调查,当场填写调查表。
2 结果
2.1 空调类型
在调查的58家综合医院中,使用各种类型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共52家,占89.7%,使用分体式空调的有6家,占10.3%。
2.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年限
52家医院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年限在2~10年的占85.6%(表1)。
2.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过滤设施设置情况
2.3.1 门急诊区域 52家医院门急诊区域中新风、送风、回风的过滤处理,采用过滤网的最多,新风、送风、回风无过滤设施的分别占17.3%、30.8%、25.0%(表2)。
2.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毒设施设置情况
52家医院中,风管系统和水系统均有消毒设施的有8家,占15.3%,风管系统和水系统均无消毒设施的有24家,占46.2%(表3)。
2.5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情况
52家被调查医院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本次运行前风管系统进行过清洗或消毒的有18家,占34.6%,进行过细菌或病毒检测的有15家,占28.8%;水系统进行过清洗或消毒的有30家,占57.5%,进行过细菌或病毒检测的有17家,占32.7%。
2.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管理制度和档案情况
52家医院中,建立定期清洗消毒、检测卫生管理制度的有22家,占42.3%,其中6家有管理档案,16家无管理档案;30家(57.7%)无卫生管理制度的医院中,25家有管理档案,5家无管理档案。
2.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管理人员卫生培训情况
在52家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医院中,对空调管理人员进行清洗、消毒及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培训的仅有1家,占总数的1.9%。
3 讨论
3.1 医院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普遍
自然通风是医院环境控制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也是最经济的技术措施,但是在有些时段、有些场合不一定适用。受室外气象条件制约,在我国南方湿度极大的梅雨季节或炎热的夏季,自然通风无法使室内医疗环境达到舒适的要求。同时自然通风也受室内建筑平面布局和门窗方位等条件的制约,无法持久保存合理的气流流向、气流速度以及合理的气流组织方式[1]。正因为自然通风有许多不足,所以利用空调技术控制室内环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医院大规模使用空调系统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医院空调系统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本次调查的58家综合医院均使用空调,其中89.7%的医院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3.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有“双刃剑”作用
人、灰尘是医院空气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空气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2,3],而良好的医院空调系统除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外,还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气洁净度,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研究表明,在使用风道式初、中效二级过滤的新风中央空调,回风口设置无纺布滤材的条件下,开机1 h后室内微生物数量明显降低,使用风机盘管式中央空调(新风量>30%)开机后1 h室内微生物数量则较开机前有所降低[4]。而采用高效过滤器、特别设计的医用净化空调能使手术室、层流病房区域达到基本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空气调节已成为治疗疾病、减少感染、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技术保障。但近年来在医疗环境被改善的同时,由空调系统诱发的院内感染却频频发生,空调系统负面效应不断被人们所认识。暖通空调系统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微生物污染及由此引起的交叉污染、院内感染。大量文献表明,空调系统内空调箱和管道表面、冷凝水盘与排水水封、加湿器及其存水容器、冷却塔水等容易滋生以军团菌为代表的致病菌等微生物。微生物繁殖所释放的代谢物可分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气态污染物和可能诱发过敏、呼吸道传染等疾病的微粒。基于上述情况,2005年国际标准组织颁布的ISO/DIS16814《建筑环境设计―室内空气质量―人居住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的表述方法》中以一个独立附录将暖通空调定义为污染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3 现有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建设先天不足
在我国,医院甚至普通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问题研究都是一个新兴区域,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包括空调系统消毒方法、日常监测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资料表明,在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充足的新风补充,合理设置除湿装置[5]、空气过滤、消毒设施(包括高效过滤器)[6,7]以及水处理、消毒设施[8]能够减少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细菌、真菌数,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这些措施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如过滤器设置方面,我国现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试行)》中规定新风需经初、中效过滤,而ISO/DIS16814标准中明确要求送风需要经二级过滤,包括新风口的至少F5级过滤器(相当于我国中效过滤器),第二级过滤至少使用F7级,最好F9级过滤器(相当于我国亚高效过滤器),用于有效去除空气污染物;又如新风量设置,我国医院一般采用每人50 m3/h的标准,而在2007年德国工程师协会(VDI)颁布的VDI12167“医院建筑设施”第1部分“暖通空调”中规定,卫生相关房间要求新风量不小于每人75 m3/h,卫生要求较高的房间,要求新风量大于每人100 m3/h。本次调查表明,虽然96.2%的医院空调系统建成于10年之内,但过滤设施、风管和水系统消毒设施的设置在设计、建设上存在先天不足。
3.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管理存在隐患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日常清洗、消毒可以有效降低空调送风中细菌、病毒的含量,在日本等国家对空调系统进行常规清洗消毒已经实施多年,但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医院空调系统建设、管理和使用不善,均可能滋生结核分枝杆菌[9]、军团菌[10]等细菌和真菌,导致室内空气的二次污染,甚至引起疾病的传播。在本次调查的52家医院中,同时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和集中空调管理档案的仅有6家,管理人员接受卫生知识培训的仅有1家。能够在空调系统运行前进行风管系统、水系统清洗和消毒的医院分别仅有18、30家,而进行细菌和病毒等卫生学检测的比例更低,表明我市医院空调系统卫生管理尚存在较大的隐患。
3.5 管理措施探讨
3.5.1 制订相关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和建设标准 医院空调系统具有前期建设投入大、建成后难以整改的特点,最经济的管理方式就是保证其设计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然对现有规范、标准提出较高的要求。我国现有的规范、标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有涉及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标准仅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试行)(JGJ49―1988),且制订于20年前,已经不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应加快制订相应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在新的标准实施后,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对目前不符合要求的系统进行改建,增添相应的过滤、消毒设施,并设置检修、清洗口,便于日常管理和清洗、消毒。
3.5.2 制订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集中空调清洗、消毒难度大、费用高,因我国尚无医院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特别是强制进行清洗、消毒、监测的法律、法规、规范,导致医院管理方的自觉性较差,难以杜绝目前存在的隐患。
3.5.3 加强对医院管理者和集中空调管理人员的培训 应利用社会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加强医院管理者、空调系统管理者对集中空调卫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参与管理的主动性,提高其管理空调系统的能力。
3.5.4 制定集中空调定期清洗、消毒的制度 目前医院使用的集中空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为弥补硬件建设上的不足,目前最经济的方法是定期清洗、消毒过滤器、过滤网等设施。作为管理者,医院应主动制定相应的制度,并予以落实。
4 参考文献
[1]沈晋明,黄健倩.德国医院新标准新概念[J].中国医院建筑和装备,2008,9(9):8-13.[2]荀云珍,韩丽砚,张桂芳,等.门诊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3):172.
[3]于玺华,韩玉坤,魏华,等.医院空气洁净度标准的建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7,7(3):146.
[4]范旭畅,李建平,陶西萍,等.3种空调方式对医院II类环境空气影响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2):1371-1374.
[5]Bernstein JA, Levin L,Crandall MS. A pilot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dehumidification and HEPA filtration on dew point and airborne mold spore counts in day care centers[J]. Indoor Air,2005,15(6):402-407.
[6]Hahn T. Efficacy of 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ration in preventing aspergillosis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2,23(9):525-531.
[7]McLarnon NA. The efficiency of an air filtration system in the hospital ward[J]. Int J Environ Health Res, 2006,16(4):313-317.
[8]Vonberg RP. Use of terminal tap water filter systems for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legionellosis[J]. J Hosp Infect,2005,60(2):159-162.
[9]潘稚芬,于寿昌,张如英,等.空调对结核分枝杆菌医院内传播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2005,27(3):151-153.
公共场所是人们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种类繁多,目前能依法进行卫生监督的公共场所共有7类28种,其存在的卫生问题,涉及环境卫生学等公共卫生的各个领域,公共场所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在公共卫生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得以充实和发展,确保了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笔者结合多年公共场所执法实践,论述公共场所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在卫生监督执法中的综合应用。
1公共场所基本卫生法规和标准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有关的法规性文件很多,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在门类繁多的法规性文件中,直接有关的公共场所卫生法规是指国务院于1987年4月1日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条例》是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执法的根本依据。由国务院所属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规范性文件,最直接的是卫生部于1991年3月11日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细则》由卫生部根据《条例》授权所作的解释性规定,是《条例》的具体化。作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依据直接关系的标准是卫生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布,于199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共12个),《标准》是实施《条例》和《细则》必须遵守的卫生技术准则和卫生技术规范,是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至此,我国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从根本上保证了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
2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督
公共场所为了满足顾客需要和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要使用大量的水,有的由所在地区供水部门输送市政自来水,有的建有自备水源,多数公共场所还建有二次供水设施,近几年许多宾馆安装了管道直饮水和饮用桶装水。提高饮用水卫生质量,必须具有国家法律控制,而卫生监督是国家法律控制的重要表现形式,应依据相应的饮用水卫生法规,加强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保障饮用人群身体健康。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是在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标准的规范下进行的。新《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实行,该法中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有关的条文共7条,其中第29条规定了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我国第一部饮用水卫生监督法规性文件由建设部、卫生部共同批准颁发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1997年7月1日施行。共5章31条,包括:总则、卫生管理、卫生监督、法则、附则等。其中第6条对供水单位必须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作了明确规定,加大了执行《标准》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2001年9月1日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共包括7个文件,其中《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是在原《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水质指标由原《标准》35项修改后共96项,包括常规检测项目34项,非常规检测项目62项。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GJ/T206-2005)是国家建设部,从2005年6月1日实施。规定了检测项目101项,其中常规检测项目42项,非常规检测项目59项。这些新增加的项目都是事关百姓身体健康的,在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加,各地普遍建起地下蓄水池和高位水箱,公共场所二次供水成为城镇居民主要供水方式之一。由于缺乏相应的二次供水监督管理规定,各地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为此,加强公共场所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十分必要。依据《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二次供水水箱(或蓄水设备)每年至少清洗消毒1次,并对水质进行检验,包括必测、选测、增测项目,及时发现和消除污染隐患,保证居民饮水的卫生安全。许多公共场所使用饮水机和桶装水模式,其弊端可概括为饮水机、桶装水在使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桶装水存在着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不具备资质的厂家进入桶装水行业,有些厂商甚至采用不合格水源直接灌装。生产车间缺少空气净化装置,无严格的生产流程,导致水不合格。甚至使用废料和回收旧PC聚碳酸酯料制桶,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场所供宾客饮用的桶装水等饮用水应符合相庆的卫生标准。饮用纯净水其水质应符合《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共规定了感官指标4项、理化指标13项(其中污染指标9项)、微生物指标4项,计21项。瓶(桶)装饮用净水其水质应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1999,规定了饮用净水的39项水质限值,其中感官指标4项,理化指标29项,微生物指标4项,放射性指标2项。购进使用的桶装水必须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瓶装标识符合卫生要求,饮水机等部位必须定期清洗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必须持有有效的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使用的水质处理装置(器)应视净水效果,及时进行维护、呈更换过滤材料,所更换的过滤材料必须持有有效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使用的水质处理器处理后的净化水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的要求。
3公共场所使用化妆品卫生监督
公共场所涉及化妆品种类多,不少化妆品无卫生许可批件或无产品合格标签,存在卫生问题不容忽视,是公共场所使用化妆品卫生监督的重点。应加强对公共场所单位化妆品卫生法规的培训学习,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公共场所宾馆、洗浴场所使用的洗发、淋浴等化妆品,美容、理发场所的普通和特殊用途化妆品,商场超市经营的各种化妆品等必须符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消费者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GB5296•3-1995)等的有关规定,要求使用和采购化妆品时须建立“索票索证”制度,进货要有正规发票,还要有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的复印件。如对小包装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条例》要求,无质量合格标记的化妆品,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无卫生部批件的进口化妆品,应拒绝进货,禁止使用,对外来化妆品主动索证,并要出具检验报告,以确保公共场所使用化妆品的卫生质量。
4公共场所空调卫生管理
随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日益广泛,人们生活、工作的室内空气质量更大程度地依赖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送风质量,集中空调系统的管理与群众的健康密切相关,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公共场所没有集中空调卫生管理制度,不少单位自空调通风系统建造后,一直没有清洗过。目前,一部专门针对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国家强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2003出台,规定了空调通风系统清洁程度的检查、工程环境控制、清洗方法、清洗后的修复与更换和清洗效果的指标和检验等要求,中央空调的清洗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机械设备或工具,以物理方式将通风系统中的污染物从通风系统部件表面剥离下来。清洗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制剂,应满足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应对通风系统和人员造成损害。为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通过集中空调系统传播,改善室内空气质量,2003年8月19日,卫生部颁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开始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为此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的监督检查,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研究和探索公共场所空调卫生管理模式,制定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及清洁消毒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对开展集中空调系统检测与清洁消毒机构的管理,以确保公共场所空调各项指标严格达到国家各项卫生标准,确保广大人民众的身体健康安全。
5公共场所消毒
公共场所人员往来极为频繁,直接或间接污染公共场所的机会很多,极易引起交叉感染,而消毒是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播以及疫情发生时应急对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共场所的消毒对象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包括旅店的卧具、茶具、理发美容用具、游泳池水消毒等,所以,公共场所消毒工作难谟很大的,但从卫生要求的角度来看,有不少共同的消毒对象,如室内空气消毒、饮水机消毒、空调机消毒等。在实际工作中应按照《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正确运用消毒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控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的方式可参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第四部分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对室内空气的消毒处理方法。
【关键词】卫生监督 环境保护 和谐社会 空调通风系统 医疗废弃物
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已成为中国人的话题,构建和谐社会也成为我们全体国民心目中的一个美好愿望。当然,要实现全社会整体上的和谐,自然首先需要从打造一些局部和谐开始。卫生监督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而“和谐卫监”更是联系人群健康与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和谐”,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卫生监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卫生监督工作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医疗执业以及学校的卫生监督。其中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公共场所集中式空调系统、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以及铸造行业职业病危害物质污染。公共场所是人群聚集和经常活动的场所,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集中式空调已成为公共场所空气处理必不可少的设施,然而目前我国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状况却十分令人担忧。医院废弃物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特殊废弃物,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还含有其它有害物质,若处理不当,必将引起二次传染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医院垃圾数量可观,而国内许多中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垃圾处理还未实行分类管理及集中焚烧。
1.各行业卫生现状
1.1公共场所空调系统卫生状况
公共场所环境空气质量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公共场所内,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人流量大,装饰材料释放的和人们自身活动排放的有害污染物不易扩散,恶劣的空气质量更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目前城市公共场所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全封闭式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改善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本身设计、安装、运行管理等环节可能不尽合理,导致空气污染物的形成且加重其污染程度,使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尤其是人们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而可能引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研究资料表明,空调通风系统由于长期运行、清洁不当等原因,已经成为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中央空调中,达不到国家相关卫生标准的高达90%。众多地方卫生部门如北京市、山东省、湖北省、杭州市、长春市、大连市、绍兴市等,纷纷进行本地的空调通风卫生状况调查,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专家分析,大多数空调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内部长期没有清洗,尘埃不断积存和微生物不断繁殖引致的,其中的“军团菌”极易引起肺部恶性疾病。鉴于国内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现状,防止公共场所环境空气的污染,保护公共场所消费者和员工的身体健康,加强开展公共场所环境空气的监督监测工作,鼓励和督促其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卫生状况
医院废弃物的处置工作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环境的重要因家,同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自中国2003年遭受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袭击后,医疗垃圾的管理和处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医疗垃圾又称医疗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传染病病人及疑似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弃物处理。医疗垃圾除含有大量致病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外,其本身还含有微生物繁殖所需的水分和营养成分,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排放或处理不当,造成对水土、空气的污染及对人体的直接危害。由于医疗垃圾携带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具有空间传染、急性传染、交叉传染和潜伏传染等特征,其危害性极大。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追求,现在人们已经不仅关心由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也关注由于医疗废弃物管理不严、处理或处置不当引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法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警惕和预防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与环境相关的人类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建立与健全医疗废弃物管理环境法规对于以行政手段来推行环境管理政策、加强对医疗垃圾处理、处置的管理、以法律手段来规范人类行为、以科技的进步减低污染物的产生,无论是从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卫生监督相应管理对策及执法建议
2.1公共场所空调系统
2.1.1技术对策
国内有研究发现,以静电吸附方式为主要净化手段的电子空气净化机的除尘机理比传统的空调纤维过滤器有巨大的优势。通过对其性能及经济性的对比分析,得出:风量、电压等因素对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风量、电压下过滤效率的值也有很大的差异。电子空气净化机的阻力较纤维过滤器低很多,在经济性上有很大的优势,净化效率也能达到民用空调的要求,能够替代传统的袋式过滤器。为了电子空气净化机的应用能够更加可靠,今后我们还要加强电子空气净化机除尘清灰、清洗方法以及节能等方面的研究,使其更加易于维护和管理。
2.1.2管理对策
针对目前令人担忧的空调健康状况,一份由中国家电研究院联合卫生部等几个部门共同起草的“通则”已经出台,其中不仅对健康空调的定义、统一标识进行规定,还将提出健康空调的效果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006年2月10日卫生部也颁布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制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简称“一个办法,三个规范”)。
依据“一个办法,三个规范”,卫生监督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督管理:①加强新建、扩建、改建公共场所集中式空调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新风口、进风口、回风口、排风通道及新风房的设计是否合理,审查合格后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方可进行使用;已投人使用的公共场所在开启空调时,经营者首先要向卫生监督部门提出使用申请和提供使用空调的制式、空调运行的简易图,介绍进风口周围及回风口的情况,卫生监督机构派员现场验收。②加强日常卫生监督管理频次及力度,督促经营单位对空调的重点部位如冷却塔、
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器进行清洗;过滤网、过滤器、净化器等应每年进行更换。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③建立健全公共场所的管理体系,将空调的日常管理纳人公共场所监督管理范畴。督促各公共场所空调系统的正确使用,空调系统重点部位的专人清洗、消毒负责制及工作记录。加强自然通风,确保空调系统安全使用,杜绝成为某些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和栖息场所及交叉感染途径。④每年对监管单位的空调使用卫生情况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卫生学评价,使空调成为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设施。卫生监督部门对监测不合格的单位采取责令整改和暂停空调使用的处罚。
2.2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
现阶段处置医疗废弃物的有效措施是:积极推行无害化废弃物焚烧,分类处置,推动医疗废弃物焚烧健康发展,防止二次污染;做好新形势下医疗废弃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公众防卫和环保意识。具体为:
2.2.1技术对策
目前常用的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回收利用。填埋法相对简单,但处理效果并不是很好。焚烧法是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由于医院废弃物成分中,塑料制品、纸制品,棉纤维制品等可燃成份比例较大,其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或用于供热。虽然焚烧可有效的处理医疗废弃物,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及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分析,回收利用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医疗废弃物经过有效的消毒、杀菌后,就可消除所携带病菌、病毒对人体的危害,经过相应的工艺技术就可再生利用。
在储存、收集医疗废弃物过程中,色袋分装,封闭存放,分类收集医院废弃物,使用利器盒存储利器如注射针头等都是针对处置医疗废弃物的有效方法和技术准备、保证。当前,国内对环境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的开发落后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严重制约着对医疗废弃物的有效管理。要加大对这方面的科研投人。对于己经研制开发和引起的先进技术设备,要加强推广工作。切实履行医疗废弃物源头分类收集、就近处置、存储警示、密闭运输、集中处理处置原则。
2.2.2管理对策
(1)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法规建设
根据国内医疗废弃物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依法行政,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问题。由卫生局,环保局协调配合,明确各管理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对各医疗机构和门诊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及内部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对各项工作明确了工作进度和目标。
(2)建立完善医疗废弃物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医疗垃圾管理及监管体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医疗垃圾从产生到处置的完整的管理和监管体系,明确医疗垃圾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及监督管理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强医疗垃圾处理、处置后产生的废气、残渣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及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的监管。
(3)切实加强医疗废弃物的源头控制
实践证明,加强对以医疗单位为主体的源头管理,对整个医疗废弃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减少一次性医疗器具的使用,坚持废弃物分类收集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处罚力度。
(4)坚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手段
要严格加强对医疗机构环保执法检查,形成制度化,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同时要采取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有效地处置医疗废弃物,达到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管理的目的。
(5)加强卫生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高质量的卫生从业人员队伍是实施医疗废弃物环境无害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做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既有利于保护从业人员的自身安全,也有利于提高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6)努力提高公众防卫和环保意识
要加强对公众特别是医疗机构领导干部的环保宜传工作,强化环境法制观念,提高社会公德和处理医疗废弃物、防治污染的责任感,对违法行为敢于制止、敢于投诉、敢于处罚。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公众自我的卫生和环保意识。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卫生、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行各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卫生监督工作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又同环境保护工作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形势不容乐观,而人民群众在生活、工作、行为中产生的公共卫生问题又必然影响到大的自然环境,最终又势必影响到人类健康。近年来,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发传播流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是这些疾病可以通过公共场所传播;而医疗废弃物管理不严、处理或处置不当引的环境污染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也日趋严重。
关键词: 受控室内环境 ;室内空气品质;污染控制 ;空调系统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sign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ut forward to eliminate the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n the indoor air quality of negative effects, effectively play its positive role of some of the measures.
Keywords: controlled indoor environment; indoor air quality; pollution contro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83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 引言
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非工业环境中的空气品质及其健康问题研究几乎无人涉足。也许当时人们还没有将健康问题与室内空气品质联系起来。如今人们的空气微污染意识很高,也引起对空气品质研究的重视。目前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减少由此产生的建筑病综合症( Sick Building Syndrome) 始终是暖通空调工程师面对的问题。一般来说,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无非有以下三种措施: ①消除或控制污染; ②提高通风空调稀释效应; ③室内空气自净。
当然消除或控制室内污染是最有效、最根本的解决措施。特别是控制建筑装饰材料中污染物的释放量似乎是最关键一环。对此我国颁布了室内空气品质标准以及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有害物限量的 10 项标准,就是这条思路。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控制思路,事实上既不可能存在无污染的材料,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室内所有污染。这会涉及到以下两个问题: ①如何确定污染散发量的上限值; ②如何控制室内污染总量。
目前不可能从人的健康角度来确定污染种类与上限控制值, 如从“致病、致癌、致畸”来确定污染物, 那又是过去控制空气污染的一套思路。如果标准确定的污染散发量的上限值偏高, 失去控制意义,或者说不可能达到人们健康舒适的要求。如果确定的上限值过低,首先能否有合适技术规模化生产这种无污染材料,其次制造出这种无污染材料的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这与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实力与社会消费水平有关。世界上无论那一个工业国家标准的最终控制指标几乎都是这些因素“协调”的结果,我国标准也是如此。或者说我国标准可以控制高污染散发量的材料,但却无法控制低浓度污染的材料,更无法控制一幢大楼中采用大量的低浓度污染材料。其产生的最终结果恰恰是多种长期低浓度污染的综合作用,而目前出现的大量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就是这样形成的。
采用空气自净的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气品质,但是对于人体生物散发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VOC) 等室内主要污染物, 尤其是对低水平污染,其去除效果是极为有限的。另外低水平污染去除效率也难以判别,自净后的空气是不可能达到新风的程度。美国 ASHARE 标准 62 特别规定: 不允许用空气自净器完全代替室外新鲜空气。
看来目前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最有效的手段似乎是通风空调的稀释作用。的确通风是人们最原始、最有效、最价廉的手段,而引起室内空气品质问题,诱发建筑病综合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不良通风”。
1 深层次认识通风空调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负面影响
通风的目的是将新鲜空气送入建筑物内,将室内产生的污染物稀释并排出室外,以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如果室外气候或室内发热与发湿使得室内状态不能达到舒适状态时,只能采用空调。为了节能空调不得不采用最小新风量,尽管近年来对室内空气品质十分重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加大送风量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提高通风空调的稀释作用; 也有采用各种净化产品与技术措施来提高送风的品质,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关键在于对通风空调自身污染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负面影响却未引起人们深入认识与足够重视。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能开窗进行了良好的自然通风,室内就不存在空气品质问题。为什么一开空调问题就出现了,哪怕系统有合格的新风! 反过来说如果空调送风也像开窗的自然风一样岂不一切空气品质问题都解决了。问题出在何处? 问题就在于空调系统被污染了。
诚然近年来国内有大量文献报道空调通风系统的自身污染,已经认识到空调系统容易积尘,冷却去湿盘管,冷凝水盘与排水水封容易积水,在空调箱和管道内表面可能结露,长期使用空气过滤器表面可能
受潮等等,系统中的积尘与积水均为微生物不断定植和繁殖创造条件, 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出现微生物污染, 被我们定义为“二次污染”。而且大量文献报道目前我国空调系统污染现状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今人震惊, 经过这几年努力,风管清洗也提到我国的议事日程上来, 空调系统管理也有了相应的规范。似乎问题已经解决, 但是空调系统自身污染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
随着管理与清洗工作的加强,空调系统内严重积尘问题可以解决。近年来国外大量文献却报道了湿度控制与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并证实室内空气的生物性污染,如病毒、细菌和放线菌、真菌、微生物体成分、植物体碎片、原虫和昆虫碎片和排泄物、细胞产物和蛋白质等, 绝大多数来自于空调系统污染和室内湿度失控。不适宜的空调怎么会使室内致病致敏因子大增,导致室内空气品质下降,甚至导致室内生物性污染。目前国外空调通风系统的生物污染问题日趋突显出来,已成为影响 IAQ 主要因素。这是否给我们有所启示?由于空调是十分耗能的产业,自发明至今一直以节能为首要任务, 无论部件制造还是系统设计千方百计提高热湿交换效率, 降低能耗。几乎没有防范微生物污染的措施。尽管空调的水喷淋的热湿交换性能与效率几乎无可比拟, 但考虑到会产生微生物污染, 不得不放弃。现在为了提高冷却去湿盘管的效率, 加大了空气侧翅片的面积, 并在翅片上打皱与开窗口, 破坏翅片表面层流层以强化换热。为保证盘管表面风速均匀、热湿交换充分, 常将盘管处于机组负压段, 这就带来凝水盘排水问题, 只有依靠水封才能保证在负压段排出冷凝水, 一旦水封做了不好, 空调机组就容易积水。空调机组通过盘管表面的风速较高, 加上翅片加工时表面的油渍, 使得翅片表面的冷凝形成的微小水滴易被带走,尽管有挡水板,但带水量也不少,造成下游空气过滤器受潮。可以说空调系统自身结构到处可以积尘、积水,一旦条件成熟,微生物污染是难免的,或者说从深层次讲微生物污染隐患自空调机发明以来就存在了,难以消除。事实上我国空调机组微生物污染是普遍存在的, 如没有发生严重积尘与霉变, 一般不予重视。实际上对空调系统中微生物繁殖所释放气态代谢物污染绝不能掉以轻心,异味或多种 VOC 就是其繁殖的代谢产物。可以知道空调系统中新风品质是稀释室内污染的关键,如果新风被空调系统污染, 混杂了微生物代谢产生异味或 VOC 就会变味, 丧失了稀释的效应, 甚至变成了污染源。这就是为什么系统新风量增加了, 对室内空气品质改善作用效果不大的原因。
在国内一谈到微生物污染往往将与致病联系起来,如军团病等等。但微生物污染对人的致敏作用与致病作用同等重要,实际上在室内空气品质领域中应更为重视致敏作用,致敏影响人群的范围与危害程度远大于致病作用。当系统发生二次污染,微生物繁殖所释放代谢物可分为颗粒和气态污染物。其颗粒物可能是致病菌, 但绝大多数是过敏原, 可诱发呼吸道粘膜刺激、支气管炎和慢性呼吸障碍、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过敏性肺炎、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等疾病。这些疾病的症状与由室内空气品质诱发的“建筑病综合症”雷同。另外水加湿器及其电极加湿器的存水容器等引起室内人员发热也常有报道。现在国外过敏的人群日益趋多, 消除室内空气中的过敏原已成为当今重大公共卫生难题。我国儿童的哮喘发病率也一直上升, 我国医学界对普通空调环境中的生物性污染因子研究越来越重视。
可见人们本来期望通风空调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现在却使人痛心地认识到空调系统自身的污染已成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因素。即使是空调系统的低水平污染, 也足以使新风变味, 大大降低了新风的稀释效应。空调对室内空气品质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而负面的影响很容易掩盖其正面作用, 使正面作用黯然。甚至可以说通风空调的作用如果能首先消除其自身的负面影响, 这已是对室内空气品质的最大的贡献。只有在这前提下才能提及其正面的稀释效应。这也许对暖通空调的嘲讽,但这也是暖通空调专业人士不得不承认的残酷事实。
2 有效发挥通风空调对室内空气品质的正面作用
对室内环境控制来说人的健康是永恒的主题,当空调转向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为目标,暖通空调工程师不得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消除通风空调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负面影响,有效发挥其正面作用有许多文章可做。
2.1 最大程度保持新风原有品质
有效发挥通风空调系统的正面作用,就要强调新风对室内污染稀释的重要作用,强调新风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着其它措施不可替代的效果。要求对新风进行处理时,应尽量保持新风原有的品质和气味。
影响“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是异味、尘埃、微生物污染。传统空调系统的新风过滤只采用粗效过滤器, 而我国大气尘浓度是国外发达国家2~3 倍。要使室内可吸入颗粒物达到 0.15 mg/m3, 单靠通风是不行的, 必须采用良好空气过滤器。送风中含尘量过大会直接影响室内人员对室内空气品质的接受程度。国外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室内含尘浓度从0.23 mg/m3~0.38 mg/m3降为 0.1 mg/m3~0.15 mg/m3时, 室内感到有污染的人数从 90 %降到了10 %。可见室内含尘浓度对室内空气品质可接受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了确保新风品质, 有必要利用新风年龄和新风途径污染的概念来对新风流经空调系统的过程加以分析。应将新风从进入系统到最终供室内人员呼吸的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加以控制。第一个阶段是新风从新风口到室内送风口, 对该过程的控制主要体现为新风口的选取, 新风的过滤处理,新风系统的入室方式等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新风从送入室内到最终供室内人员呼吸,对该过程的控制主要体现为合理的控制室内气流组织形式,以保证呼吸区内空气年龄最小,新风品质最高。
因此采用新风独立处理( 或预处理) ,尽量减小系统对新风的污染。在设计空调系统时,应尽量缩短新风输送途径,尽量使新风直接入室,是十分必要的。
2.2 消除空调机组污染
有效发挥通风空调系统的正面作用,就要强调消除空调机组污染。系统中换热器( 盘管) 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潜在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气溶胶的发生源。许多空调系统由于空气过滤器效率较低, 普遍存在盘管积灰等情况; 即使使用较高效率的过滤器,但也会因安装不善引起过滤渗漏或旁通,导致颗粒物穿透; 盘管上冷凝膜的存在会阻留气溶胶,导致沉积的增加,盘管凝水盘的滞水会产生藻类。这些颗粒物的存在和盘管自身的工作环境一起,成为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微生物气溶胶在换热器表面的沉积生长会产生如下问题: 有机体产生的代谢产物,例如真菌毒素,会引起刺激、过敏,产生臭味, 甚至引起疾病; 送风很容易带走真菌孢子,对室内人员造成不利影响,沉积在建筑物其他部件表面并生长; 微生物物质在换热器上的沉积生长会影响空调器的能效。
提及空气过滤器,常常使人感到是改善空气品质的最有效措施。其实与新空气过滤器相比,使用过的过滤器的感官污染负荷要大得多。许多人的研究发现,空气过滤器本身不是污染源, 真正的污染源是其上滤集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不仅积聚在过滤器表面,还会深入过滤器内部,形成“过滤器饼”。在晚间通风系统关闭或以最小新风量运行的状态下, 过滤器表面的空气处于相对静滞的状态,“滤饼”中颗粒物吸收的气态污染物就扩散到过滤器表面,并积聚到一定浓度,在早晨刚开机时,随送风进入室内,形成一段时间的高污染物浓度。室内人员会感到有股异味,过敏人员会打喷嚏。这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开机污染”。但这些气态污染物在正常送风状态下很难积聚起来,因此在开机运行一段时间后,污染物浓度又会逐渐降低。
这种“开机污染”对健康人群影响不大,但过敏人群反应较大。
如何消除生物性污染传统思路常会想到采用消毒措施,但许多消毒措施所带来的副产物或残留物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一旦空调系统被消毒剂污染后患无穷。有效发挥通风空调系统的正面作用, 可以借鉴生物医学领域解决室内生物性污染的思路, 强调消除微生物繁殖基础( 尘埃与水分) ,而非等微生物繁殖后再杀灭它,这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标准 GB/T19569- 2004《洁净手术室用空气调节机组》并没有规定采用任何消毒灭菌手段解决空调机组二次污染问题,而是采用一系列措施控制机组内不积尘、不积水; 易清洁、易干燥。标准 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对无菌室提出严格的湿度控制,并要求采用湿度优先控制。以上这些措施就是发挥通风空调系统的正面作用关键所在。这些控制理念与措施完全可以借鉴到普通民用场所,只不过控制要求不同而已。
依据国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 T18883-2002规定,一般室内场所只需控制微生物总数低于 2500cfu/m3。只要通风空调系统不污染,室内湿度不超标,采用良好的通风空调完全可以达到。但因此一般场所的空调机的内部件与空气过滤器只需清水擦洗,保持干净完全满足要求,完全没有必要采用化学消毒或抗菌措施。这就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特点。
2.3 消除空调管路污染
美国学者 Klaus 指出,约有 20 %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来自通风系统,如果通风系统保持干净,维护良好,该值可减少到一半。这几年我国也开始重视空调输送管道系统污染。卫生部于 2006 年 3 月实施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2005 年建设部也颁布了 GB50365《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
应该辩证的看待流经风管的空气品质与风管污染之间的关系。其实空调系统微量积尘不会整天被吹落, 如果积尘不潮湿, 也不会影响室内空气品质。Klaus指出, 如果一个污染严重的过滤器位于一段长风管的上游, 且风管中有一层厚的积尘,则滤过空气会因吸收而改善; 但如果干净的空气通过脏的风管,其空气品质就会因解吸变差。只有干净的风管和干净的过滤器才提供最好的空气品质。但即使在干净的风管内污染仍会随风管的长度增加。通风系统自身的风管材料对室内空气中 VOC 浓度影响很小。根据 Glenn 等人的实验结果, 典型风管散发的 VOC 很少, 通常只占室内VOC 浓度的几个百分点。但由于进入机械通风建筑物内的大部分新风都要通过送风管, 因此新风送风管的污染就显得很重要。软风管由于难以进行清洗, 所以只限于接送风口的末端管路。
2.4 系统湿度控制
有效发挥通风空调系统的正面作用, 就要强调系统湿度控制。微生物的活动会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70 %~100 %。因此要保证空调系统内, 尤其是过滤器处空气的相对湿度不应超过 90%; 对于初级过滤器, 要保证 3 天以上的平均相对湿度不能超过 80 %。但这样的规定也经常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以为将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低于 70 %就能防止微生物污染。事实上, 强调相对湿度不能过高是为了防止在冷表面产生凝水, 我们控制的最终对象是材料中水的含量,而不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因为前者
决定微生物的生长。
为防止新风口处的过滤器吸入积雪或雨水受潮,可在新风引入口处安装防雨百叶, 或增加新风管坡度、添加上弯的新风管弯头的做法; 为防止第二级甚至更高级的空气过滤器由于效率较低的挡水器引起的浸湿,可将进入挡水器的最高风速限制在 3.5 m/s 以下。要防止系统内,特别是在过滤器、盘管和加湿器处出现长时间( 12 h) 的高湿度或湿表面, 例如可以在定期关机时, 先关闭加湿器和表冷器, 等系统干燥后再关闭风机。新风口粗效过滤器受潮是难免的,盘管下游侧( 处于机器露点,相对湿度常在 95 %) 的中效过滤器也会常常受潮,由于湿度控制不住微生物就会在过滤器上生长,产生令人不快的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为过滤器感官污染负荷的一部分。可见消除微生物在过滤器上的繁殖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以下三项措施,①不使过滤器受潮; ②开发憎水性过滤材料; ③采用抗菌过滤材料。由于国内外并没有抗菌过滤器标准, 曾一度在我国市场鱼目混珠,为此笔者对抗菌过滤器评价作了一些研究工作。
3 结论
①暖通空调的最根本宗旨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的室内环境。“以保障室内空气品质为目标的通风空调”从概念、思路和方法上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以整个房间为控制对象,以温湿度控制为中心的通风空调”,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②必须承认空调系统本身已经成为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一个潜在污染源,有时已成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主要症结。要有效发挥通风空调系统的正面作用,就必须先要消除其负面影响。不应孤立片面的追求空调系统某个功能段的效率, 应从整个系统控制的角度出发以及对设计意图、施工质量、运行管理等全过程控制,才能真正解决空调系统污染。只有彻底解决了空调通风系统的污染,才能真正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
关键词:地铁 通风空调 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为工作人员和乘客提供了较舒适的环境,车站和区间的火灾排烟系统以及区间的通风系统,对确保地铁车站的安全及地铁的正常运营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系统尽量做到技术合理、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本文针对地铁工程的特殊性,参照相关要求及规范,介绍广州某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情况。
1 工程概况
本站位于XX大道与规划XX路交汇处,XX大道规划道路宽65m,现已建设完成。车站位于XX大道南侧地下,线路基本走向为东西向,车站南面为规划的XX路,北面现状为中低层厂房,周边的规划目前还未完善。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站台宽为17.7m,线间距为13.4m。
2主要设计参数及标准
2.1夏季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公共区
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2.5℃, 湿球温度 26.9℃
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1.0℃
2)车站设备管理用房
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3.5℃,湿球温度 27.7℃
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1.0℃
2.1.1车站内空调负荷计算标准
1)车站内公共区设计参数
站厅 干球温度:29.0℃相对湿度:40~65%
站台 干球温度:27.0℃相对湿度:40~65%
地下换乘平台 干球温度:27.0℃相对湿度:40~65%
温度波动范围 ±1℃
2)商铺、银行
干球温度:27.0℃相对湿度:40~65%
温度波动范围 ±1℃
3)出入口通道(超过60m时) 干球温度:30℃
相对湿度不作控制
2.1.2人员新风量标准
1)车站公共区
空调季节小新风运行时取下面两者最大值:
(1)每个计算人员按20m3/h·人;
(2)新风量不小于系统总送风量的10%。
地下车站公共区空调季节全新风运行或非空调季节全通风:每个计算人员按30m3/人.h计算且换气次数大于5次。
2)车站设备管理用房区
(1)每个计算人员按30m3/h·人;(2)新风量不小于系统总送风量的10%。
2.1.3空调送风温差
站台、站厅取T≈10℃
变电所设备用房:T≈15℃
其他设备管理用房:T≈10℃
2.1.4车站空气品质标准
二氧化碳浓度< 1.5‰
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0.25mg/m3
2.1.5 风速
金属风管最大排烟风速 ≤20m/s
非金属风管最大排烟风速 ≤15m/s
钢制风管:主风管风速 ≤8m/s
分支风管风速 3~6m/s
混凝土风道风速 ≤6m/s
自然引风道风速 1~3 m/s
自然引风百叶迎面风速 1.3 m/s
2.1.6 噪声
车站公共区 ≤70dB(A)
通风及空调机房 ≤90dB(A)
管理用房 ≤60dB(A)
3车站通风空调系统
3.1区间隧道通风系统
根据隧道通风系统要求,在靠近车站区间上设置可逆隧道风机(共4台)和相应的风阀。风机风量为60m3/s,全压900Pa,轮毂尺寸Φ2300x1500,设置在现有区间隧道风机房内,采用卧式安装。
3.2车站隧道通风系统
根据隧道通风系统要求车站隧道设置排风系统,每端隧道排风量按远期为40m3/s设计。在A、B端各设置一台轴流风机,每台排风量为40m3/s,全压600Pa,风机采用变频控制;轨顶排风道和站台下排风道均采用土建式风道,通过集中风室或风道把轨底与轨顶的排风道连起来,通过电动风阀的开度调节轨顶排风为60%,站台下排风为40%。
3.3车站通风空调大系统
车站通风空调大系统采用全空气一次回风系统,双端送风,根据车站实际情况,在车站两端环控机房内设置2台组合空调器各负担公共区一半的空调负荷;系统主要由小新风机、组合式空调器回排风机、排烟风机、消音器、风阀和风道组成。
当空调季节室外新风焓值大于车站回风点焓值时,采用空调小新风运行,站厅、站台回风经回排风机送入组合空调器混合段与新风混合,再经表冷段处理后送入站厅、站台;当室外新风焓值小于车站回风点焓值且大于空调送风点温度时采用空调全新风运行,站厅、站台回风经回排风机直接排至室外,室外新风经空调器降温处理后送入车站;当室外新风温度小于空调送风点温度时,系统转入全通风运行,站厅、站台回风经回排风机直接接排风道排至室外,关闭冷水系统,室外新风经空调器风机送入车站。组合式空调器、回排风机根据公共区负荷的情况变频调节,组合式空调器的每台风量为49500m3/h,机外余压为800Pa。小新风机每台风量为7100m3/h,全压100Pa;回排风机每台风量为42400m3/h,全压630Pa。站厅、站台的气流组织方式采用上送上回方式,按均匀送风布置风口。
3.4车站设备管理用房小系统
根据设备管理用房实际布置情况,在满足各房间使用功能和不同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的前提下,共设有6个小系统。
1)空调小系统1
空调系统1(AHU-B101(Q=200KW,L=38500m3/h)、RAF/EAF-B101)服务范围为车站A端所有要求室温为27℃、24小时使用房间,该系统采用全空气系统设置一台卧式空调器、一台回排风机。空调器的回水管上设有比例积分电动二通水阀,配以室温控制器来调节各房间的温度。
2)通风空调小系统2
通风空调系统2(PAU-B201、EAF -B201、SEF-B201)服务范围为车站A端的管理用房及一些需通风换气的房间。对要求空调的管理用房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的形式,房间设置机械排风,对通风空调机房及内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新风由新风机组处理到30℃,70%湿度后集中送到走道,再由房间负压吸入,同时作为走道的通风换气。
3)通风小系统3
通风系统3(EAF-B301)服务范围为车站A端的站厅层卫生间和站台层的污水泵房,这些房间由一台排风机排风,负压补风,系统设一台排风机。
关键词:地下汽车库;高层民用建筑;通风;排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由于日益减少的城市可用利用率,我国许多城市大量兴建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都设有地下汽车库。根据我国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及《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年版) (以下简称《人规》)要求,高层建筑的防空地下室,平时用作地下汽车库,其防火设计应按《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以下简称《库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1地下汽车库的防烟分区划分
面积超过2000m2 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机械排烟系统可与人防、卫生等排气、通风系统合用。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地下汽车库,其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000㎡,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可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划分。
2 地下汽车库的风量计算
2.1排烟量的计算
按照《库规》第8.2.4条之规定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确定,换气体积按实际层高计算。
2.2排风量的计算
按照《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以下简称《汽规》)第6.3.4条“地下汽车库宜设置独立的送风、排风系统。其风量应该允许的废气标准量计算,且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小于6次。”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第4.3.1规定,当汽车库不具备自然进风条件时,应设置机械送风、排风系统。第4.3.2条规定,若地下汽车库用于停放单层汽车,当层高
2.3送风量的计算
地下汽车库具有高密闭性特点,库内流动或停放的汽车排出尾气中含有铅、CO、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第4.1.3条规定,当周围环境较差且房间空气有清洁度要求时,房间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正压,排风量应小于送风量;放散粉尘、有害气体或爆炸危险物质的房间,应保持一定的负压,送风量宜小于排风量。因此,地下汽车库送风量不宜大于排风量。第4.3.3条规定“当汽车库设置机械送风系统时,送风量宜为排风量的80%到85%”。机械送风量一般按5次/h计算,并不应小于机械排烟量的50%,且一般不宜大于排烟量的80%。
3 防排烟与通风系统设置
3.1传统防排烟与通风系统设置
3.1.1通风系统与排烟系统分开设置
这种设置方法由于占用地下车库空间多,管路复杂,一次性投资高。逐渐被淘汰。
3.1.2排风与排烟共用一套风管系统
地下车库排风、排烟合用系统虽然具有管路简单、投资省等优点,但由于一个系统要适应两种场合,就必须有比较复杂的控制转换装置,工程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3.1.2.1排风、排烟管道合用,排风、排烟风口合用的系统
这种系统优点是排风均匀,排烟点到位,便于及时排烟。缺点是排风与排烟转换全部靠风口完成,故自动风口数量多,控制机构复杂,因而造价较高。该系统由于控制环节多,可靠性亦较差。
3.1.2.2排风、排烟管道合用,单独设置排风风口和排烟风口的系统
这种系统中每个防烟分区设排烟风口,只在必要部位设置电动排风口。火灾时关闭所有排风口,排烟口根据消防控制室指令打开排烟。这种系统优点在于控制较模式3.1.2.1简单可靠,但一般为节省造价尽量减少电动排风口,有可能造成排风效果较差,形成通风死角。
3.1.2.3排风、排烟干管合用,支管功能分开的系统
这种系统干管上不装风口或只装排烟时一次性关闭的排风口,支管分为设有电动防烟防火调节阀的排风支管和排烟支管。日常排风和火灾时排烟靠切换相关阀门来实现。这种系统较模式3.1.2.1、3.1.2.2电动风阀数量少很多,但由于设置了双重支管,风管造价高,占用空间也多。
3.1.2.4排风、排烟干管合用,支管功能共用的系统
这种系统干管上不装排风或排烟口,只在每个防烟分区设一支管,支管上设置可自动复位的防烟防火阀。日常通风时自动风阀均开启进行排风,火灾时根据消防控制室指令打开需排烟分区之自动防烟防火阀进行排烟。这种系统也符合高规第8.4.5条“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最远点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在排烟支管上应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的规定。
3.2诱导性通风系统
诱导性通风系统,又叫活塞式换气系统,由送风机、多台诱导风机机组和通风(烟)机组成。其原理是由诱导风机机组喷嘴射出的定向高速气流带动周围空气流动,在地下汽车库形成从送风机到通风机的定向空气流动,达到稀释CO,通风换气的目的。
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平时通风系统与排烟系统是相互独立的系统,共用送风机。在排风管上安装常开型70℃排烟防火阀(电信号关闭),排烟管上安装常闭型280℃排烟防火阀(电信号开启)。平时通风时,开启送风机、诱导通风机及排风机;一旦火灾,烟感联动关闭诱导通风机及排风机,开启送风机、排烟风机及排烟阀进行排烟。
诱导通风系统的特点是可以减少投资,节省空间,方便管理,噪声污染少,减轻压迫感,气流组织好,通风效果理想。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诱导风机系统的初投资比常规防排烟和通风系统高出一倍以上,给许多建筑投资商的应用感觉稍显不好;诱导通风系统经常需要与火灾排烟系统协调;诱导通风系统的排烟风管应该尽量贴墙布置,但是有时迫不得已必须布置在行车道上方,因此对降低地下汽车库层高的作用不太明显。
4 风口的布置
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第4.11.4条规定:“排烟口的设置宜使气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其安装位置应设置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且与附近安全出口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5m;设在顶棚上的排烟口,距可燃构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0m。且防烟分区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若选择传统通风系统,第4.11.5条规定:“送风口设置位置宜远离排烟口,二者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在设计排风、排烟系统时,应将排风口、排烟口布置在远离车库出入口处,以防止气流短路。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S].2005
[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S]
[3]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S]
【关键词】地铁;通风空调;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Abstract 】 The subway station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the subway station, the major energy consumers,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tation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station of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professional design key and difficult.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a typical station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load changes, seeks a lower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station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 Key Words 】 subway;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引言
目前地铁车站多为地下二层或多层的建筑,其内部空间与外界相对隔离,只有出入口和风亭口等少数部位与外界相通。密集的客流,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以及连续的照明都会产生很大的热量。因此,地铁车站空调负荷很大。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尽管带有空调的车站其通风空调系统的投资仅占车站总投资的8%~10%,但空调通风系统能耗占整个地铁耗电量的40%左右。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等环节,找到一些可行的节能措施和途径,对地铁的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公共区空调负荷占地铁车站负荷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节能措施在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铁通风空调系统概况
1、耗能概况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是地铁车站的能耗大户。其用电量约占地铁车站用电量的60%。通风空调设备的选型是根据车站最大负荷确定的,而绝大多数时间通风空调设备均在选型负荷60%~70%的情况下运行,满负荷运行只在客流早高峰、晚高峰时段发生,地铁全天运营16 h,高峰时段也就l~2 h。根据我国已建地铁的工程经验,车站通风空调设备无论车站空调负荷的变化,均是采用恒定转速运行,能源浪费情况相当严重。若根据地铁空调负荷的变化,采用变频调节技术对通风空调设备进行调节,就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运行情况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在地铁正常运行的时候, 可以为旅客提供一个往返于地面到车站以及地铁到列车内的过渡性的舒适环境;当地铁被阻塞在区间隧道的时候,通风系统会向阻塞区内提供通风,保证列车空调的正常工作,维持地铁车厢内乘客可以在短时间内能承受的环境条件;在车站或区间隧道发生火灾的时候, 通风系统会有效排烟,可以向乘客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新风和通风,使得乘客和工作人员能够安全迅速疏散,为消防人员的灭火提供必要的条件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还需要能够满足地铁车站内管理用户以及设备用房的湿度以及温度的要求,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环境。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中提出的要求,对于地铁通风空调工作要满足:当地铁正常运行的时候,应保证列车内部空气环境在规定范围内;当列车阻塞在区间隧道的时,应保证阻塞处的有效通风功能;当地铁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事故时,应具备防灾排烟的功能。
3、地铁通风空调系统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主要由隧道通风系统、车站区通风空调系统、防排烟系统 空调水系统组成。
地铁的隧道通风系统可以分为区间隧道通风和站台隧道通风两种。区间隧道通风又分为活塞通风和机械通风。活塞通风是利用地铁列车在隧道中高速运行所产生的活塞效应而形成的通风,实现隧道和外界的通风换气。隧道通风是利用可逆转正反转风机,在无列车活塞效应的时候对隧道进行机械通风。地铁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包括站厅,站台以及人行通道公共区的通风空调系统,成为车站通风空调大系统;车站管理用房以及设备用房的通风空调系统,称为车站通风空调小系统。地铁站防排烟系统包括车站公共区、防火区的防排烟、管理用房及设备用房防火区的防排烟。地下站公共区与管理用房及设备用房为独立的防火区。地下站的车站水系统的作用是为车站空调系统提供冷源,供给车站大、小空调系统。一般由冷水机组、水泵和冷却塔组成。高架车站是设置在地面上的车站。高架车站站台区内不设空调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模式。站台也可以采用局部通风设备,以改善乘客的舒服度。
二、加强地铁空调通风节能的必要性
地铁具有运输量大、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很多城市都在发展以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其中地铁广义上来讲,通常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运输系统 地铁由于运输量大, 单向每小时可以运4万至6万人次,而蓬勃发展。我国第一条地铁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之后我国的地铁如雨后春笋,目前国内已经有16个城市的地铁已经开通, 还有十余个城市的地铁在规划中,我国地铁的通车里程已居世界之最地铁的车站一般都是狭长的地下隧道,除了各地铁车站的出口和入口以及排风口之外,基本上与外界是相互隔绝的,而地铁上运送着大量的旅客,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另外, 由于地铁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活塞效应,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疏导,会严重干扰地铁内的负荷,同时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地层的蓄热作用会使得地铁内部的温度聚集而不断的升高,一旦地铁上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火势的迅速蔓延,而且在火灾中积累的高温浓烟也会迅速的聚集,并迅速地在地铁车站内蔓延,这会严重阻碍人员的疏散,严重威胁乘客的生命安全,也会给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地铁的通风空调系统意义重大。
三、节能优化设计流程
根据各方面要求(业主要求、设计院要求、节能技术的迫切性、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耗情况等)制定了节能优化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四、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可以分为冬春季、夜间、突况等运行方式,按照不同的工况对地铁空调通风进行调节,不仅可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候车和乘车环境,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大节约运营成本。
地铁新风用量标准为:空调新风量:12.6 m3/h
非空调新风量:30m3/h
地铁公共区内co2浓度控制不超过1.5‰
变风量控制首先在美国应用,目前成为国际上的主流变风量控制,就是通过改变送入车站内的风量来满足室内变化的负荷,由于空调系统大部分时间在部分负荷下运行,所以,风量的减少带来了风机能耗的降低,通过地铁车站采用变风量空调控制系统,对地铁站的送风机和回风机进行变频控制,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目前国内运行的地铁线路的通风空调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恒定转速恒定风量运行,这对于能耗要求比较大,近些年,国内研究人员和地铁施工方针对地铁的节能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国外的变风量控制引入国内,与变频调速技术相结合。变频调速技术在国内工程界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应用和推广,尤其在负荷变化较复杂的情况下,采用变频变风量控制可以合理的利用能源,对于地铁设备的工况运行会有极大的改善,可以大大减少机械的磨损,减少其维护时间,改善设备的性能。
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站台的隧道排热通风系统中风机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从地铁运营开始到运营结束期间一直运作,是长期运作风机 在近期使用低速档运转,在远期使用高速档运转,采用双速风机即可实现节能地铁公共区大系统风机采用变频变风量条件,是节能的有效方案,但是变风量的风量减少时,换气的次数也减少, 对于相对封闭的地下公共区间, 流行病传染时期,需要注意公共卫生
在地铁公共区通风空调大系统水泵变频调速时,根据冷冻水、冷却水进出水的温差,变频调节水泵的转速和流量,控制温差,节约能耗,区间隧道风机兼站台隧道排风风机,利用变频调速可以充分利用区间隧道风机,节约投资、减少风机占地。
结束语
随着能源的紧张形势的加剧, 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能源的节约, 对于地铁行业运营成本的节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地铁通风系统的运行情况及其系统的主要组成,通过对地铁空调控制系统采用变频变风量控制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以大大减少风机的能耗,有利于地铁空调系统节能控制,使得地铁空调系统更节能。
参考文献
【1】李娥飞,张力,沙玉兰.康体休闲设施的室内环境与通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迪军,罗燕萍,贺利工,.地铁车站屏蔽门渗漏风量数值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
关键词 空气净化器 计重效率 计数效率
前 言
集中空调系统以其制冷/热快速、使用方便、无噪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它以机械方式创建适宜的人工环境,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但是其卫生安全问题也不容乐观。2003年SARS盛行爆发和与空调相关的各类不良建筑综合症的出现,引起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广泛关注,为此,2003年8月卫生部紧急制定《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1],规范对空调送风质量和空气净化装置提出严格要求,随后空气净化器等空气净化类产品开始广泛应用。近年来,空气净化装置在许多大型公共建筑中广泛使用,如奥运场馆、世博园区、机场航站楼、城市地铁站等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我国每年空气净化器行业的总产值达几十亿元,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有些产品华而不实,存在着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更为严重者是有些产品质量不过关,还会引起2次污染。2011年上海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空气净化器产品抽检中,发现部分产品的臭氧严重超标。2012年国家空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举办空气净化器全国统检,参加单位多为行业内知名企业,大多数企业产品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但是少数产品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采取适宜检测手段控制空气净化器的质量,对于规范和促进空气净化器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颗粒物净化效果是考核空气净化器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很多机构和专家也把颗粒物净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2~13]。本文针对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器颗粒物净化效果检测方法做细致研究,希望能对生产厂家或检测单位有所帮助,并且为今后空气净化器的标准编制提供参考。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装置
空气净化器检测装置通常是由风道系统、污染物发生装置和测量设备3部分组成(见图1)。风道系统由风机、风管、静压室、流量测量装置等组成,提供检测所需风速(量)和测试平台。发尘器为大粒径气溶胶发生器(美国TSI公司)和人工尘螺旋发尘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制),气溶胶发生器用于产生KCl气溶胶,人工尘螺旋发尘器用于将黄土尘产生气溶胶。颗粒物测量设备有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型号8220,美国TSI公司)和粉尘测试仪(型号为AM510,美国TSI公司),它们分别适用于计数效率和计重效率检测。
1.2 尘源
选用GSS27号黄土尘和KCl气溶胶作为检测尘源,GSS27号黄土尘由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提供,主要成分为西北黄土尘,这2种尘源的粒径分布(见表1),GSS27号黄土尘化学成分(见表2)。
1.3 测试方法
空气净化装置颗粒物净化效率检测主要依据GB/T 14295-2008《空气净化器》[14]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颗粒物净化效果评价有计重效率和计数效率2种评价方法,计重效率是指PM10一次通过的净化效率,计径计数效率是指净化设备对某一段粒径的颗粒物净化效果。测试时,首先将样品安装在测试风道上,通电验证其是否正常工作;调节风速至测试风速,然后在净化设备上游用发尘器发生气溶胶颗粒物;待发尘均匀稳定后,用尘埃粒子计数器和粉尘测试仪测试空气净化装置上下游浓度,从而求出其净化效率。
1.4 试验样品
测试选用的空气净化器为一台静电式空气净化器,规格为670mm×610mm×170mm;电压为220VAC,功率为39W。
2 结果与讨论
2.1 尘源类型的影响
大气尘是指大气环境中的悬浮微粒,是一种既包含固态微粒,同时也包含液态微粒的多分散气溶胶。大气尘计数法是以大气尘作为尘源来检测空气净化装置过滤效率的一种方法,自上世纪末在我国广泛使用。大气尘计数法存在着明显不足之处:由于大气尘浓度和粒径分布受室外污染源、风速风向、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很大波动,粒子浓度和粒径分布很难控制,造成不同实验室间的测试结果无法比较。因此,现在大多数实验室都采用KCl气溶胶作为尘源。
KCl气溶胶是我国空气过滤器检测的主要测试尘源,尘源粒径范围在0.3~10μm,可以全面覆盖空气净化器作用对象,所以本实验将KCl气溶胶作为一种尘源。另外,还选择一种GSS27黄土尘,该黄土尘和KCl气溶胶粒径分布差别很大,黄土尘粒径大部分位于2~5μm,而绝大部分KCl气溶胶粒径≤2μm。选择这2种尘源可以比较出净化设备对不同粒径段粒子的作用效果。
在2.5m/s风速下,空气净化器PM10计重效率检验结果(见表3),计数效率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3可以看出,空气净化器对黄土尘的计重效率略高于KCl气溶胶,黄土尘的粒径比KCl气溶胶要高,所以空气净化器对2~5μm粒径段的粒子净化效果要高于0.3~1μm粒径段的粒子;除与粒径大小有关外,与尘源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不无关系。从表4也可看出,采用黄土尘作为尘源,计数效率略高一些,粒径越高的颗粒物净化效果越好。从表3和表4对比可看出PM10净化效率与≥0.3μm粒子净化效率检测结果比较接近,计数效率检测结果略高,对于同一台空气净化器而言,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计重效率和计数效率应该相同或相近,二者存在差别是因为PM10为小于10μm的所有粒子,除包括≥0.3μm粒子,还包括≤0.3μm的粒子,计数效率仅是指≥0.3μm粒子净化效率。
2.2 尘源浓度的影响
采用黄土尘和KCl气溶胶为检测尘源,分别控制在3个不同浓度水平,当测试风速为2.5m/s时,空气净化器PM10计重效率(见表5)。对于计重效率,当使用同一尘源时,从表5可以看出,不论是黄土尘,还是KCl气溶胶,当浓度相差几倍时,净化效率检测结果偏差很小,且不成规律变化,这说明浓度对净化效率影响很小。在一些标准中,对颗粒物浓度也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比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中规定净化设备上游尘源浓度范围为0.45~1.50mg/m3,浓度范围要求很宽,GB/T14295-2008《空气净化器》对颗粒物浓度仅要求粒子数目不要超过检测仪器的检测上限,没有对粒子数目做出具体要求。
2.3 风速的影响
风速是影响颗粒物净化效果的因素之一。采用KCl气溶胶作为测试尘源,分别在1.0m/s,2.5m/s和3.0m/s 3种风速下,空气净化器对颗粒物净化效率检测结果(见表6)。从表6中可看出,风速对净化效率的影响很大,当风速由1.0m/s 升高至2.5m/s时,PM10净化效率下降约16.6%,≥0.5μm粒子净化效率也降低13.3%;当风速升高至3.0 m/s,PM10净化效率下降26.0%,≥0.5μm粒子净化效率降低24.3%,计数效率和计重效率呈现相同规律。风速直接影响着颗粒物通过空气净化装置的时间,风速快,则颗粒物通过空气净化装置时间就短,被捕获的几率就小。另外,风速较高的情况下,空气中颗粒物运动速度更高,动能更大,更容易穿透玻纤或滤纸等过滤材料。不同的空气净化装置因为安装位置不同,其对风速要求也不同,空调回风口风速较小,通常1.0m/s左右,而在风机箱中风速很高,一般为2.5m/s或者3.0m/s,不同空调系统,风速略有差别。因此,在检测中,就要根据净化装置安装位置不同,合理选择风速。
3 结论
本文以静电式空气净化器为研究对象,以KCl气溶胶和GSS27黄土尘为尘源,分别研究尘源类型、尘源浓度和风速对颗粒物净化效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不论是计重效率,还是计数效率,以GSS27黄土尘为尘源时,与KCl气溶胶相比,净化效率略高,对PM10净化效率与对粒径≥0.3颗粒物净化效率检测结果比较接近;(2)不论采用哪种尘源(KCl气溶胶和GSS27黄土尘),尘源浓度对PM10计重效率影响很小;(3)风速对于颗粒物净化效率检测结果影响很大。在样品选型时,可以根据安装位置不同和空气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要求,合理选择所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督发[2006]58号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2006.
[2] 刘来红, 王世宏. 空气过滤器的发展及其应用[J]. 过滤与分离, 2000, (4): 8-9.
[3] 黄盛修. 小型静电集尘器之过滤及负载特性之研究[D]. 台湾大学. 台北: 2001.
[4] 王芳, 王学良, 李劲松, 等. 静电技术在医院净化消毒中应用[J]. 临床荟萃, 2002, (17): 543-544.
[5] 许鹏, 范存养. 空气清净器的发展现状和评价方法[J]. 洁净煤技术, 1995, (2): 2-7.
[6] 刘刚, 刘春雁, 蔡来胜. 室内空气净化器全效果系数的不均匀计算模型[J]. 东华大学学报, 2004, 30(3): 52-56.
[7] 胡燕燕. 用静电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探讨[J]. 制冷, 2003, 22(2): 80-83.
[8] 陈培玲. 静电空气净化消毒器对空气消毒效果的观察[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4, 21(2): 130-131.
[9] 张向荣. 电除尘器中粉尘浓度分布的数值仿真[D]. 东北大学. 沈阳: 2001.
[10] 朱莹. 新型的洁净手术部净化空调系统[D].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
[11] 何计良, 徐祥宽. 家用空气净化器的除尘效率测试方法比较[J]. 中国卫生工程学, 1998, 2(7): 54-56.
[12] 陈烈贤, 李宝成. 室内空气净化器性能和综合方法[J]. 中国卫生工程, 1997, 1(6): 3l-33.
关键词:垂直单管跨越式;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可燃气体浓度报警及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K17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暖通空调设计作为办公楼设计的重要环节,保证办公人员的温舒适度,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成为提高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工程概况、设计范围及设计依据
2.1工程概况
1#办公楼:总建筑面积3652.02m2,其中地上2696.11m2地下955.91m2。地下1层,地上4层,建筑物总高19.4m。
2#办公楼:总建筑面积1513.50m2,本建筑地上5层,建筑高度23.15m。
综合楼: 总建筑面积3321.29m2,其中地上2528.04m2,地下793.25m2。地下1层,地上3层,建筑物总高19.4m。
职工宿舍:建筑面积5238.55m2。本建筑地上5层,建筑物总高19.4m。
2.2 室内、外计算参数
2.2.1室外计算参数(见表2.2.1-1、表2.2.1-2)
表2.2.1-1.夏季参数表[1]
表2.2.1-2.冬季参数表[1]
2.2.2室内计算参数(见表2.2-1)
表2.2.2-1.室外设计参数表[1]
2.2.3围护结构设计参数(见表2.2.3-1)
表2.2.3-1.维护结构传热系数表
3 .系统的设计
3.1 采暖系统的设计
3.1.1采暖系统形式的确定
本工程热源为园区内锅炉房,采暖一次水供水/回水温度为85/60°,热力入口装置设于楼梯间热力小室内。
一方面为保证系统运行效果。一方面为考虑降低工程造价;一方面考虑克服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一方面考虑克服单管顺序式不能调节散热器流量的缺点,本设计供水管支路上采用低阻力两通恒温控制阀,即采暖系统主要采用垂直单管跨越式,上供下回同程系统,局部系统根据房间的具体结构采用双管系统,管道敷设于吊顶内。单管垂直跨越式系统,是常用的一般单管系统做法,其特点是水力稳定性好、排气方便、安装构造简单。
3.1.2 散热器的确定。
散热器采用四柱钢制散热器,本办公楼外窗为玻璃幕墙。为考虑美观要求,玻璃幕墙位置尽量采用供、回水中心距较低的散热器,随之标准状况下(t=64.5°C),单片散热量也较低。确定采暖系统为单管垂直跨越式系统,一方面在保证房间散热量的前提下,一方面控制串联每组散热器的片数,增加了设计难度。为此本设计针对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高度,选用以下三种散热量较大的钢管四柱散热器:
A:供回水中心距1600mm,标准散热量为:312w/片;(用于散热器布置在侧墙位置的办公室)
B:供回水中心距600mm,标准散热量为:136w/片;(用于楼梯间、地下一层设备房等没有玻璃幕墙的位置)
C:供回水中心距300mm,标准散热量为:82w/片;(用于直接布置在玻璃幕墙下的位置)
每组散热器均设置手动跑风,系统工作压力为0.60MPa。除特别注明外,散热器安装高度距建筑地面150mm。
此外,消防控制室采用热泵型分体柜式空调,夏季空调,冬季采暖以保证 24小时值班工作人员热舒适度。
3.1.3 管材
室内采暖系统管道采用热镀锌钢管,热力入口处及吊顶内采暖管道均保温,保温采用离心玻璃棉管壳,保温厚度当DN
3.2空调系统的设计
本工程空调系统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VRV),夏季供冷,经计算供冷量为215kW,冷指标120W/m2。
除消防控制室内采用热泵型分体柜式空调。各区域均采用VRV室内机+新风系统,新风机组采用全热交换器,新风经热交换后直接送入室内与室内空气混合,新风部分负荷由VRV室内机承担。根据室内温度控制冷媒的流量。
空调风系统采用全热交换器,其中新风经过初、中效过滤后送入室内。
3.3排烟系统系统的设计
3.3.1 自然排烟系统
本工程地上房间、内走道均由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可开启自然排烟口面积不小于地面面积的2%,且保证自然排烟口距本防火分区最远点不超过30m。
3.3.2 机械排烟系统
地下一层走道采用机械排烟,中庭机械排烟。排烟、补风风机均设置于屋面:排烟风机作为走道火灾排烟兼变配电室平时排风;补风风机走道火灾补风兼便配电室送风。(配电间换气次数为4次/h)排烟量按防烟分区面积乘以60m/h.m2计算。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电动风口、280°C排烟阀平时常闭。火灾报警后,停止配电间通风系统,关闭配电室内70°C电动阀并接收其反馈信号;启动走道的排烟阀、70°C电动阀并接收其反馈信号。送风风机其电动阀达到70°时,自动关闭。排烟风机其排烟阀温度达到280°C时,自动关闭。
3.4 通风系统的设计
3.4.1 厨房通风系统
厨房的送排风系统末端管道由专业厂家配合设计施工。厨房操作间灶具大小及布置尚未确定,取换气次数50次/h计算排风量,计算排风量的65%通过排气罩经油烟净化器净化后消声排到室外,房间全面换气排出35%。油烟净化器的净化效率和排放浓度应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的规定。排气罩罩口风速不小于0.5m/s,排风管内风速不小于10m/s。机械补风量为排风量的70%,其余经餐厅新风换气机排风、门洞自然补风,房间负压值不大于5Pa。
厨房设置事故排风系统,换气次数为12次/h,事故排风应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报警及控制系统;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各设一个事故通风的手动开关。
3.4.3 气体灭火后排风
采用气体灭火系统的网络机房,设置气体灭火后排风系统,排风量按换气次数为5次/小时进行计算,风机前设电动密闭阀,当火灾发生时由消防控制关闭密闭阀,气体灭火后开启排风机和电动密闭阀排风,电动密闭阀与风机连锁启闭。
3.4.4 其他通风
卫生间、淋浴间、弱电间设置排风扇。公共卫生间、淋浴间、换气次数为10次/h,弱电间换气次数为5次/h,
3.5自控系统设计
所有室内机及新风换热机组采取就地控制。室外机以远程控制为主,自动控制系统以VRV系统自带的控制系统为主,并将过滤器压差监控与超限报警、风机状态监视等监控需求接入中央监控系统即可。
3.6节能环保设计
3.6.1 节能措施
采用变冷媒流量多联机(VRV)供冷,应具备能独立开启,并单独调节温、湿度、风速的功能。室外机变频运行,满足不同负荷下的需求,始终在较高的效率下运行。新风设置全热交换器,满足24小时运行时提供新风并回收排风中的冷、热量。热回收效率大于60%。负荷计算采用逐时负荷计算,采用各时刻综合最大负荷,有效降低总负荷。采暖系统热力入口设热计量装置,每组散热器均设恒温阀;系统保温厚度满足节能标准;多联机能效比满足节能标准联机制冷综合性能系数不低于国标《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综合性能系数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4中规定的节能型产品要求,即2级标准,大于3.4。
3.6.2 降噪防震措施
空调、通风及制冷设备均采用低噪声设备,并设减振垫、弹性吊架等减振装置。空调机、通风机进出口风管均设软接头。机房门、墙、楼板均由建筑专业作隔声、吸声处理,机房采用防火隔声门。
3.6.3环保措施
采用环保制冷剂,如R134a、R410a 等,减小对环境的影响。锅炉房烟囱、VRV空调室外机采取高位排放、避免对行人产生不利影响。
小结:合理设计办公楼内采暖、空调、排烟、通风系统,满足办公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办公楼内使用人员的热舒适度要求,成为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关键。对企业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GB 50736-201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
[1] 蒋国秀. 热水采暖中垂直单管跨越式的分析[J]. 暖通空调, 1992(01)
[2]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 GB 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4] DB11/687-200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5] GB 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6] 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7] JGJ64-89,饮食建筑设计规范[S].
[8] GB18483-2001,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S].
关键词: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应用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1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应用现状
在现代建筑中,为了达到相应的节能目标和一定的隔音效果,对有暖通空调系统的室内环境,无论在进行系统设计或系统运行使用过程中,都要求室内空间的良好封闭性。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是一种高效通风换气和热交换装置,通过室内外双向换气实现室内空气品质的改善,还可以利用排风与送风的热交换减少室内的冷热损失,实现能量回收,达到节能目的。即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应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室内品质和节能两个方面。
2试点工程概况
某油库区内锅炉房控制室,控制室长12.9m、宽6m、层高5.4 m。控制室北侧为锅炉间,南侧为水处理间,东侧为设备间,西侧为更衣间。该控制室有5名员工在此处办公,由于此房间没有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户,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内要求: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因此为给员工营造一个舒适、卫生的办公环境,此控制室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针对通风系统进行如下分析:
(1)通风机机械通风系统:采用通风机直接送风方式,虽然可以满足室内人员新风量的要求,但该项目地处华东地区,在冬季直接送入新风也会使室内温度变低,热舒适恶化,故不能采用这种通风系统。
(2)新风机组机械通风系统:采用此种通风系统形式需引入采暖热水(或者蒸汽)来加热新风。由于此控制室内设备均为电气设备,地面辐射防静电地板。根据相关规范此类房间不宜有水管道穿过,因此在此控制室内设置新风机组机械通风系统欠妥。另外新风机组机械通风系统需消耗采暖热水(或者蒸汽)和电量,从长期运行考虑也不经济,故也不能采用这种通风系统。
(3)应用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通风系统:此控制室层高5.4m,顶棚空间较大,方便设置通风管道。可以考虑采用吊顶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作为通风换气设备,设置成全面通风系统,不但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还可以实现通风系统的能量回收。
综合分析,此控制室具备应用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可行性,可以按此方案进行通风系统设计。将此通风系统工程设计作为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试点工程。
3通风系统设计与计算
3.1系统通风量计算
在设计通风系统时,需按照国家标准设计通风量。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内3.1.9条要求,此控制室的最小通风量为:5×30m3/h=150 m3/h。结合此试点工程的特点进行换气次数选取:
(1)若选取的新风量过大,将导致室内的送、排风量过大,导致通风系统的初投资过大;同时新风量过大,可能对室内热舒适造成不利影响,且会导致系统热回收效率下降。
(2)此控制室相对体积较大,控制室内人员人数有限,从操作人员的舒适与卫生角度考虑,可适当加大人均新风量。
根据上述两个特点,结合吊顶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样本设备的技术参数,确定通风系统的通风量为350 m3/h 。
3.2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设计选取
根据通风系统通风量350m3/h,结合控制室的可利用空间(主要指吊顶内)和吊顶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样本,确定选用一台吊顶型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通风量为400m3/h 。
在确定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通风量后,参照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系列化样本,最终选定一台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应用于该控制室,其具体性能参数如表3-1所示。
表3-1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性能参数
型号规格 XHBQ-D4TH 温度回收率 高69%,低74%
额定风量 高400m³/h,低350m³/h 噪声 高 29dB(A),特高32dB(A)
机外静压 高85Pa,低80Pa 电压 220V
制热焓回收率 高60%,低65% 功率 80W
制冷焓回收率 高57%,低62% 重量 36kg
3.3通风设备的布置
通风系统设备的布置见图3-1。
图3-1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设备布置图
3.4系统其他部件选取
对于一个完整的通风系统,应包括送(排)风口、风管(道)、送(排)风机、空气处理设备和风阀等部件。在此能量回收系统中,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己代替了送(排)风机和空气处理设备的功能,除此之外还需注意其它部件的选取。
4通风系统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应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按照设计进行正确施工,要以便于人员观察、更换和检修设备为原则。且必须保证电路系统的稳定和防火要求。
在安装完成后,要进行通风系统检查,包括系统安全性、完整性、严密性等方面的检查,以保证后期工作能正常进行。
5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现场长期测试结果
控制室中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运行状况良好,这也是设计人员希望的使用效果,对应也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体现:
(1)通风系统风量测试
风管的具体测点布置数目及位置如图5-1所示,对应的数值如表5-1所示。
图5-1风速测量风管截面测点位置图
表5-1系统风量测量结果表(2012-3-5)
送风管,管径d=150mm
测点序号 1 2 3 4 平均
测点位置L(mm) 15 35 115 135 ―
风速v(m/s) 5.48 5.78 5.88 5.58 5.68
风量Q(m³/h) 361
排风管,管径d=150mm
测点序号 1 2 3 4 平均
测点位置L(mm) 15 35 115 135 ―
风速v(m/s) 5.85 5.76 5.75 6.16 5.88
风量Q(m³/h) 374
由表5-1可知,2012年3月5日通风系统的送风风量约为 361m3/h,排风风量约为374m3/h。控制室室内的污染气体几乎能够完全排除,控制室通风换气所需的新风量满足规范要求,即室内空气品质得到很好的改善。
(2)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换热效率
列出典型日(2012 年 3 月 5 日)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换热效率和室内外温度的变化曲线,分别见图 5-2 和图 5-3。
图5-2换热效率变化曲线图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显热换热效率与全热换热效率的变化曲线趋势几乎一致,这说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换热性能较稳定。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显热换热效率和全热换热效率明显上升,且在一天内基本维持不变。
图5-3室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
(3)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风机运行电耗小于其额定功率,同时通风系统回收的热量远大于这部分运行电耗(折算成标准煤后比较),能效比大于1,即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节能效果良好。
结束语
此试点工程中通风系统于2011年7月完成设计计算及各部件选取工作,核心设备空气一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于2011年10月运抵控制室。通风系统于2011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通过长期的使用、测试、观察,设备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其换热性能的变化情况,以此来评价设备的性能,最后确定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作为一种在通风换气的同时还能实现能量回收的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和推广前景。此设备方便在严寒、寒冷地区各类建筑中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目的了解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现状及能力。方法对浙江省79家疾控机构的检验资质、检验检测能力、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9家疾控机构实验室均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公共场所卫生检验项目平均开展率为8553%,计量认证通过率7975%;公共场所监测仪器设备1857件,平均每单位配置2351件,18种监测仪器设备平均配置率为7180%;从事公共场所检验检测工作人员1000人,其中初级职称311人,中级职称449人,高级职称240人。结论浙江省疾控机构公共场所检测项目的计量认证通过率有待提高,公共场所检测仪器设备装备及检验能力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公共场所卫生检测实验室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验能力;问卷调查
公共场所检验检测作为疾控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各级疾控机构在卫生检验检测方面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设施设备得到很大改善,卫生检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根据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要求,为加强公共场所检验检测专业技术能力,规范开展工作,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于2013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疾控机构公共场所卫生检验能力水平调查,以了解各级疾控机构公共场所卫生检验监测资源配置现状及其能力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浙江省79家疾控机构的公共场所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和检验能力情况进行调查。
1、2方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信息、公共场所检验项目计量认证情况、实验室认可情况、仪器设备种类数量、检测与评价等技术人员结构和相应的资质,其中检验项目限定为公共场所相关卫生指标5类46项:室内环境卫生指标13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臭氧、氨、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新风量、温度、湿度、风速、照度和噪声);顾客用品用具卫生指标4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游泳场所和公共浴室水质卫生指标5项(余氯、水温、尿素、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评价指标17项(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铁、锰、锌、铝、消毒剂余量、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氨氮、亚硝酸盐氮和耗氧量);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指标7项(积尘量、新风量、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嗜肺军团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
1、3统计分析利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检验检测资质及能力浙江省疾控机构包括省级1家、市级11家和县级92家,本次调查79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1家和县级67家。除省级实验室通过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外,其余均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但其中有5家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资格到期尚未进行复评。调查显示,各级疾控机构公共场所卫生检验必须开展的46项指标项目平均开展率8553%,计量认证通过率7975%。省级机构项目开展率和计量认证通过率分别为10000%和9348%,市级分别为9881%和9684%,县级分别为8313%和7674%。79家疾控机构共计未通过计量认证的项目为733项次,主要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指标和室内环境卫生指标,分别占5553%和3452%。前10位主要是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指标7项(积尘量、新风量、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嗜肺军团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室内环境卫生指标3项(臭氧、可吸入颗粒物和新风量)。以上10项指标的计量认证缺项率均在5155%~7722%。本次调查发现,公共场所常用指标如温湿度、风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也有一定比例未通过计量认证。
2、2仪器设备配置79家疾控机构对公共场所46个常用的卫生监测项目所涉及的18种监测仪器设备共配置1857件,每家单位平均配置2351件,其中空气质量检测仪器平均每单位配置1930件,水质监测仪器平均每单位配置420件。上述18种监测仪器设备的平均配置率为7180%,有6种仪器设备的配置率<70%,为定量采样机器人、皮托管、微压计、尿素检测仪、臭氧检测仪和可吸入颗粒物分析仪,见表2。调查显示,仅3家市级疾控机构完全配置了上述监测仪器,有7家疾控机构的仪器设备缺少10种以上,占总数的886%(7/79),省级缺少1种现场检测仪器,即尿素检测仪。
2、3人员配置79家疾控机构从事公共场所检验工作人员共1000人,其中初级职称311人,中级职称449人和高级职称240人。以平均每单位人数计,市级疾控机构的高级和中级职称检验人员明显多于其他机构。所从事的专业岗位类别,各级疾控机构分布较均匀,各类岗位均有专职人员,主要分布在现场监测、理化和微生物检验岗位。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785人,占7850%。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经过近几年疾控体系建设,浙江省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均通过省级及以上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应的仪器设备和检验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投入少、各地在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测方面开展的日常工作项目较少,有部分公共场所卫生指标未通过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与《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2]中提出的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仪器设备以及检验能力的要求仍差距较大。各级疾控机构公共场所卫生检验必须开展的46项指标项目平均开展率8553%,计量认证通过率7975%,有10项指标的计量认证缺项率均在50%以上。仪器设备配置方面,18种监测仪器设备的平均配置率为7180%,与2002年广东省调查结果70%相近[3]。79家疾控机构中仅3家市级配置了公共场所卫生指标的所有监测仪器,省级机构有1种现场仪器缺少,有7家(886%)疾控机构缺少10种以上公共场所检测的必备仪器,尤其集中空调系统卫生监测仪器缺少明显。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仍存在卫生问题[4-5],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验检测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浙江省疾控机构的公共场所检验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检测实验室建设任重而道远。为进一步提高浙江省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建议如下:在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的能力建设方面,各级疾控机构应避免从单纯的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尽快完善公共场所检验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认可,做到公共场所检验检测指标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全覆盖,以便依法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保障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科学性、完整性,提高社会公信力;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仪器配置的科学性,提高公共场所各项主要卫生指标,特别是集中空调系统和空气卫生质量项目的检验检测能力;上级机构应加强培训,规范基层专业监测人员对现场监测工作的开展,包括仪器的使用、保养和维护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的领导和督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适合各类公共场所监督监测的具体内容,便于各级疾控机构开展具体的现场监测。
参考文献
[1]陈昭斌.中国卫生检验的现状与未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7):3319-33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Z].2004.
[3]张建鹏,李涛.广东省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能力调查与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6):44-45,58.
[4]何智敏,顾俊.南通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状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4,25(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