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标数学

新课标数学

时间:2023-05-29 18:1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标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标数学

第1篇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呢?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赏心悦目之美,和谐之美。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地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基本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19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决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笔者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产生了几种基本设想。

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教学,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怎样去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教育学生;怎样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在思想观念上要不断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努力作新课程标准的拥护者、支持者、学习者、实践者、控索者,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具体说来,笔者认为主要应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 更新教育观念,实现由单纯强调知识教育向全面教育的转变。新课程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教育过程成为人类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历程。2. 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由高高在上的传授灌输向平等互动的控究体验转变,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作为“组织者”教师要有能力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气氛;作为“引导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究、思想碰撞等;作为“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应与学生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气氛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才能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出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了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下的新教材

新课标下的新教材知识点增加了:1. 比较重视研究概念教学,因为它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形式;2. 重视知识的推导发生过程,因为只有学生自已能够掌握过程的公式概念、定理、法则、性质、学生自已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去用、灵活去用、主动去用,从而变成自已真正掌握的知识,才能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因为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4. 明确培养数学能力,同时很重视数学同行的共同提高,不断进步。概括起来,新教材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已成为一面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3)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之,重视学习新课程教材的课本学习,是尽快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

三、积极运用,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1. 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已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与学生这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严重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2)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3)运用控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学习、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索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教师提出问题,使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4. 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很多,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引入“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四、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

传统的评价体系内容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评价技术过分强调量化,评价角度只停留在终结性评价,还常常按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成绩将学生排序,分成等级。这样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所以,对学生必须重新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在上一个新的内容时不急于马上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提问或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及技能,然后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表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解答过的题型,学生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把教师所讲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对学生课外作业评价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教师批改(在错误地方划线)――学生自我评价(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错误)――教师再批改――典型错误评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设计思路

一、你是怎样理解新课标(2011年版)与旧课标(2001年版)的关系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4.“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5.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7.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二、在新课标基本理念中,怎样理解“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经验。

三、“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对此,怎样理解的(有三个方面)

1.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具体的手段。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地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如常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集合思想和交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对小学数学各个年级各个版本各册教材进行梳理,小学阶段可渗透的思想方法有: 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等。

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隐含于教材的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四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新增的两基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重在理解和准确。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活动经验:在做的过程中积累。

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增加这两个维度的目标?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初探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考数学评价试题考点分析

从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上看,试题内容更侧重于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强调“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与问题方法的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数学教育主要体现在处理、接受信息的能力,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中考数学试题主要从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几方面进行考查。

1.数感: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表示数、数的大小关系、数的表达与交流、选择算法、估算、解释、会计算,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给出实际生活中的两个例子,另一个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比较数的大小;科学记数法;给一批货物的总量,要你选择一次性能运走的交通工具,像这种问题就很新颖,要特别留心。一般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出现。

2.符号感:主要是给出代数式写出它的实际意义或给实际问题用代数式来表示,或商品打折,或有关日历方面的问题,或给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求它的周长。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3.空间观念:主要考查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复杂图形的分解与分析,几何图形运动、变化的描述,位置关系的描述,直观形象思维,着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一般以填空或选择或解答题出现。

4.统计观念:能从统计的思想、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对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着重考查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看图、观图、用图的能力,这里还特别提到了加权平均数和教材上的一个有关统计的例子,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对这部分知识要引起重视。

5.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主动遥远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新数学知识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着重提了列方程组的应用、社会增长率、列不等式组及给出函数关系或图象来求解问题等,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6.推理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证明或举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着重强调了两个寻找规律的题以及一个通过观察、猜想并证明的几何题和一个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来求解的问题。一般以填空题或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一)要立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核心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中考命题将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兼顾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例如代数中的化简求值问题是数学新课标所规定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涉及对运算的理解以及运算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

(二)要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它有利于扭转“背定义、套公式、记题型、对模式”的死板僵化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训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考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四)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数学教学决不能只是学习数学的结论,而应强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五)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就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已列入考试评价的内容,其实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已在往年的中考中得到充分体现。探究性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它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开放性考题一直是各地试卷的“压轴戏”,究其原因是开放性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层次不同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晓园.改变评价模式提高学习能力[J].化学教学 2000年08期

第5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教师的要求却提高了,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表现在新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课标有了更多的人文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留给了学生更多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更多的思索。同时体现了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生活到数学的认识过程,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数学中的美妙与和谐,体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在这种改革下的教学已经一个半学年了,我本人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有了一点体会和思考:

1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给学生更多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念,数学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一鞭赶”、“一刀切”的倾向,而新课标的显著特点是“多样化、选择性、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不断有新见解、新思维孕育产生的生机勃勃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小组的组织上,我是落到了实处。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将学生按好,中,差搭配,一四人为一个小组单位,讲清要求,选好各小组长,由他们自己分配任务。每一次的小组活动,都做好记录。有了小组活动,从而学生就有了很多自和支配空间,学生除了上课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还学会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学生的独立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形成,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上升,中、差面不断减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重分数、重结果向重方法、重能力、重“过程”转变。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将学生按好,中,差搭配,以适当人数为一个小组单位,讲清要求,选好各小组长,由他们自己分配任务。每一次的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2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进一步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去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激发求知欲。而且还必须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与教师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综合的数学能力。

3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每位学生特别是中下层学生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经指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杨振宇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商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道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的痴迷。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不断增加,难度不断增大,大部分学生会逐渐遇到很多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很大,而他们却没有足够的毅力去排除学习上的困难,往往会把困难推向教师,认为教师没有把学习的要点给他们讲好,所以逐渐对教师的工作怀有不满的情绪,继而出现一种叛逆的心情,对学习逐渐没有了兴趣 ,这往往是在初中阶段出现大量的双差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让学生长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失败,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采取学生互相帮助;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作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艺术性等。更重要的是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只考虑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防止顾此失彼。这里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地应用教学为例,本例从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一是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掌握解题思路;二是在建立等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方程组;三是学会解方程组。从因材施教考虑,要引导学生从一题多解研究,这里不同的解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不同等量关系去考虑,二是从代入法和加减法选择简便方法着手,从而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去解。不仅如此,在布置作业时,对学有潜力的学生要尽量多布置些一题多解的题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成功时的喜悦又有不满于现状的追求,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更应注重选题应培养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生活到数学的认识过程,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数学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兴趣。因此数学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应因材施教,应在课堂中实施相应的分层,关注中下层学生,设置好这部分学生力所能及的习题,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 经过一个半学年的教学,虽然很辛苦,但是在工作中也感到很充实在不断的摸索中感觉所学习到的东西很多,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很快掌握新课标的要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 教法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极力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45分钟时间尽可能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习实践和学习新知的尝试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下面就如何在新课改下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谈一下我的看法。

1 让学生思想“动”起来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显然是教学中的主流,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仍要充实一些活的因素。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学生亲自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想尽办法创造出一个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整个课堂都动起来了。教师付出了丰厚的感情,学生也忙得不亦乐乎。课后学生觉得好玩,有何数学收获却答曰非也。新课改主要的任务是实效、成果,所以,必须要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这就要教者必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1.1追求一个“新”

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首先感觉到一个新鲜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无约束地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学习数学知识不是呆板的死条条,而是五光十色的知识彩带,由学生任意采结编织,再由教师画龙点睛,学生的思想就真正地动起来了。

1.2落实一个“味”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但动的目标不应离题太远,教学是以数学知识为目标。无论何种教法不能脱离数学这个“味”。

1.3抓牢三个“本”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目标是要学生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教学体系以《课标》为本,教学对象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师生共同体)。

2 让教师教法“活”起来

高中数学教材有五种版本,都是根据《课标》的要求编写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准确领会《课标》的精神,以一种教材为主,同时兼顾其它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上应一切以《课标》为本,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利用教学方法。从教师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阅读自学。尽量多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不要追求强制的统一答案;要为学生留下探究、思考的余地,不要轻易告诉学生答案,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生有困难时要适时鼓励,学生处于思维的具体形象时要在思想方法适当启示;学生获得成功时除了表扬肯定外,还要帮助他总结提高,使其上升为自觉的行为,特别是促使他们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教学时不仅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作业,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如何归纳整理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等。教法上应从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应用拓展-巩固反思-作业质疑等作些尝试,也可尝试一些特殊模式。要想办法设计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实际测量、统计调查、规划设计、思维游戏、师生共探、小课题研究等。不仅让学生“学后做”,还让学生“做中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才是新课标的真正目标。

3 进一步理解新《课标》数学思想

新《课标》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对它的灵活运用,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与高中数学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四类: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数学方法相对比较多,大体上有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反证法、结合法、根的判别式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等等。对于每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最好能结合一些典型例题,通过例题去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数学解题能力才会提高。当然,在加强解题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教师也应培养学生在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整体意识、换元意识等等。

4 新《课标》下教学中的应注意事项

4.1教学并不是文艺晚会,越热闹越好。数学知识是比较严谨的科学。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能够充分地发展思维活动。热闹可以说乱了思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2教学的情境和人文化高于数学知识的教学,“情景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是指课堂上师生间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但数学课不能单纯地以“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化”,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更不是每节课创设的情境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应该自然地流露和水到渠成地展示。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改革;探索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2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看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答案,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答案。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 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我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设计圆形的牛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同的方法求得篱笆的总长度。再如: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计算、思考得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4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和对三角形的认识,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5 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老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去除,若像教材上一样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人一样,如此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找到自己辩论的观点,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它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教学方式。新课改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素质教育;数学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引导者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等:合作者是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新课标让我们的数学教师由一个单纯的“演说家”变成了身兼数职的“总导演”。因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在许多方面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目前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过去我们的数学教师对教材、教参有较多的依赖性,随着课程综合性伸缩性的加大。一个数学教师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那么这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都是不利的。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能够发挥的广阔空间,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可以更多地融入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设计和开展课程,懂得如何教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动态的人,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一套标准的既定模式,教学工作必然是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

二、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课改》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适应新课程的一项措施。教师与学生都属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真诚交流,让师生关系成为培养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场所。以期实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课程中的课堂学习内容,将不仅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必将融合其中。将使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正确计算、逻辑思维、数学语言、数学解题、识图画图、分析教材、组织教材、板书设计、制作教具的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数学教师还要掌握新的技能,如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具备课程的设计、整合开发的能力,具备广泛利用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课改》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得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有数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探索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把握好、引导好的前提下,让学生走上讲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此举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是行之有效而且意义深远的。

第9篇

一、突出学习自主性,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坚持学生主体原则,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而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教师设计练习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设计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等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二、设计生活课堂,变抽象概念为具象实践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能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位学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学生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这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完成得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数学学习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根本无法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以下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等等。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

践等综合素质能得到培养和训练。

三、跨学科巧整合,训练多角度立体化思维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

如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首古诗:“秋风秋雨至,秋时秋虫生;秋叶写秋意,秋云话秋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2)该字共有几个?(3)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感受

一、注重区别,加深理解

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 ”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四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大百尺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第11篇

【关键词】关爱 兴趣 尊重 信心 学习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36-02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在数学教学中这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使之能圆满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下面谈谈本人的认识。

一 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循循善诱,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数学表达式的特征,并积极引导他们能逐步自己说出或表达出对有关图形、数学条件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敢于有自己的想法,并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注意力是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解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和这种能力专注持续的时间和质量。对基础较差、智力水平不高的同学来说,这是能否克服自我、勇于前进的基础。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断层,在课堂上表现出想听又听不懂,想学又学不会的两难境地,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上就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若想使他们跟上知识的步伐,老师可对开小差的同学作出暗示,并加强辅导谈话,鼓励他们尽快地适应课堂教学,并在课堂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自己通过努力是能够学好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某些学生正是因为不能记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导致他们思路不顺畅或做不对。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解题方法,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记住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

二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困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的偏爱学困生,因为他们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需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要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并从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积极创造使学困生成功的条件并充分地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继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其实,学困生根本不是一无所长的“坏孩子”,也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他们树立自信,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课堂上能发言的要加以鼓励,学习上有进步的要给予赞扬,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困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去回答,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并有信心进行下一次尝试,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逐步树立自信心。只有让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使他们战胜自卑心理,才敢于并勇于去迎接挫折和挑战,只要学困生接受了教师,就会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地进行学习。

三 关爱学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每个学生都需要关心和鼓励,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学习成绩差,有自卑心理,在班级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表情呆滞、不爱发言、不合群、畏惧教师提问等症状。由于数学教师对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有一种特别的关爱,使学困生们更感觉到自己是被遗忘的群体,这时在心理上就更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要多投向学困生,目光中充满信任;数学教师要注重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我们的爱心与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从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才能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将怕学、厌学转化为爱学、乐学。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程教学方法。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只靠信心还远远不够,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困生真正的学习和掌握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学好了数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 培养学生运算、思维、推理的能力

在学生养成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逐步进行思维、条理性进行运算和推理的能力,并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熟练地进行数量关系的证明。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能力:变换与变形的能力、空间观念形成的想象能力、数量逻辑的演算能力、逻辑推理的证明能力、数形结合并相互转化的能力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第12篇

一、注重概念的引入

引入数学概念就是要揭示概念发生的实际背景和基础,了解它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初步揭示它的内涵与外延,给概念下定义等等。在概念教学中,可根据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恰当地引入概念。主要引入方式有:

1. 以直观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概念。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总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具体地可采用实物、模型展示和出示图象等方法,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本质属性,建立起新概念。

2. 从数学的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3. 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让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的概念,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归纳得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以及通项公式等进行类比,使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新概念。

4. 通过揭示事物发生的过程引入概念。例如:讲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概念可通过直观教具或动画的演示来引入。

5. 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概念。例如,可在初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于给定区间上的每一个x的值都有唯一的一个y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的基础上引入函数的概念。

二、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若对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深,则解题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然而数学概念抽象难懂,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抓住概念的本质从多个角度正确地剖析概念,切忌形式地讲解定义。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 充分利用图示(图形、图象)或动画把概念形象化。不少数学概念都是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例如子集、真子集,交、并、补集,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定积分等概念由一大堆文字堆砌在一起,枯燥难懂,若能用图示加以说明则可使概念的本质明显地浮现出来。

3. 利用反例反衬出概念的本质。在概念教学中,有时仅从正面分析是不足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还必须采用“举反例”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反面来理解概念。

4. 注意辨析和比较相关类似概念,准确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我们应从有关概念的逻辑联系和区别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且准确的概念体系。如,立体几何中的“柱”、“锥”、“台”体是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利用这些内在的联系,可把这些简单几何体的性质、有关计算公式都归为一体,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此外,对于易混淆或相关的概念,用对比法能更好地揭示概念的特性。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角和二面角,排列和组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等,用对比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重视概念教学,挖掘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概念并且是提高学生思维变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三、注重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所以概念的巩固和应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在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即通过精心设计适量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完了椭圆概念之后,可设计如下习题:

1. 已知ABC的顶点B、C在椭圆■+y■=1上,顶点A是椭圆的一个焦点,且椭圆的另一个焦点在BC边上,求ABC的周长。

析:由椭圆的定义可得椭圆上的任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2a,所以ABC的周长为4a=4■。

2. 一动圆与已知圆O■:(x+3)■+y■=1外切,与圆O■:(x-3)■+y■=1内切,试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