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货币金融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货币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让它们共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使用了慕课、学习通和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首先,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在优课联盟和智慧树两个国内领先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自有的慕课资源既为线上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无限次反复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其次,线下授课既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进行学情反馈,对学生形成督促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又使用学习通进行考勤、课程提问、投票、互动讨论、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课堂管理工作,这使得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便利了课堂管理,从而使得课堂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最后,课程QQ群的建立主要用于日常学习、考试等事项的通知,学习资料的发放,学生和教师聊天提问等沟通活动的需要。“慕课+学习通+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联动,直接作用于我们课程教学的线上学习、线下授课和课后拓展三大环节,其中慕课主要用于提供学习资源和反馈学情,助力于学生的线上学习;学习通主要用于课堂管理,为线下教学发挥作用;QQ群则更多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日常的学生指导,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三大工具各司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一种联动效应,共同助力于混合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2.
[2]孙长永,闫召华.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1-27.
[3]张勇斌,张亚洲.“以学生为中心”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0,41(S1):119-123.
[4]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78-96.
[5]谭永平.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一)金融创新概述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4,69-70]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学界尚无统一的说法。这既由于不同学者关注金融创新的侧重点不同,又因为金融创新本身仍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必须动态地对其进行跟进研究。综合已有文献的观点,并结合当代金融创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本文将金融创新界定为: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技术条件下,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持续创造性变革和研发活动。金融创新主要体现为: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因此,我认为金融制度创新可被定义为:引入新的金融制度因素或对原金融制度进行重构。这包括:(1)金融组织变革或引进;(2)新金融商品被引入;(3)拓展新市场或增加原金融商品的销量或市场结构的变化;(4)金融管理的组织形式创新;(5)金融文化领域的创新。
(二)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金融创新经过了2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125-138]:
(一)组织制度上的创新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多家股份制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城市信用社也改成了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了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放宽了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和保险业市场进入的条件,初步建立了外汇市场,加快了开放的步伐。
(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中央银行从纯粹的计划金融管理制度转变为金融宏观调控,调控方式由计划性、行政性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向经济和法律手段转变,调控手段上逐步启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业务管制有所放松,各专业银行可以开办城乡人民币、外汇等多种业务,公平竞争;企业和银行可以双向选择。对信贷资金由原来的“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改为“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
(三)金融市场创新
建立了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为主的货币市场,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外汇零售市场、银行与银行间外汇批发市场、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间公开操作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统一市场。在资本市场方面,建立了以承销商为主的一级市场,以深、沪市为核心、以城市证券交易中心为外圈、以各地券商营业部为网络的二级市场。
(四)金融业务与工具的创新
从负债业务上,出现了三、六、九个月的定期存款、住房储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种;从资产业务上,出现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等品种;在中间业务上出现了多功能的信用卡。从金融工具上看,主要有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资本工具和长期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期货、受益债券、股权证、基金证券等。
三、中西方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货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规模的扩大和在通货膨胀下物价水平的上升,都会导致货币需求绝对数量的增加,金融创新却降低了对货币的需求并使货币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金融创新涌现出大量货币性极强的新型信用丁具和存款种类、兼具流动性与收益性的证券,这些新型金融工具模糊了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之间、货币与收益性资产之间的界限,在金融电子及支付清算系统的推动下降低了收益性资产变现为货币、广义货币变现为狭义货币的成本,给投资者带来较高收益的同时,又确保一定的流动性,促使公众在资产组合中降低了通货M1、M1占M2、M2占收益性资产的比率。
2.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降低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有三种动机[6,216]: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是实际收人的函数,投机动机是利率的函数。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流动性很强的金融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从而改变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对交易性及预防性货币需求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上升。一般的理论认为,实际收人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以实际收人为白变量的交易和预防性货币具有可以预测和相对稳定的特点;投机性货币需求受市场利率、个人预期等因素影响,具有易变且难以预测的特点。金融创新使前两种货币需求的比重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比重上升,因此动摇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
货币供给量最终是以流量的形式作用于总需求。货币流通速度直接影响到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7,236-237]1994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不规则减缓的趋势。1996--1998年M1的流通速度为2.71、2.40、2.29,M2的流通速度为1.0l0.91、0.83,波动很大,导致货币供给量很不稳定,难以达到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1996--1998年M1年增长率分别为18.87%、16.54%、11.85%,M2的年增长率分别为25.17%、17.32%、15.34%。从1994年到2000年7年间,M1实际值与目标值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的仅有1996年。
由于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套期保值、套利等金融创新业务的出现,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金融市场交易量增加。使金融交易比商品和劳务交易具有更高的收益。其结果就是金融市场的交易能够有效的从GDP市场吸收货币,使货币收人流通速度持续上升并显示出不规则性。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金融创新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
①金融创新缩小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创新工具的使用,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准备金制约的非存款工具,更充分地利用货币市场。这样做既能确保其负债规模,又能规避存款准备金对其的约束。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的创新,调整其负债结构,降低寸款比例,增加其他资金来源,减少应交准备金。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创设不受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新机构(如设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使存款准备金对其鞭长莫及。
②金融创新增大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弹性
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出反应,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才能起到收缩信用或扩张货币和信用的作用。金融创新却破坏了这一基本前提。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从而使超额准备的弹性增大[8,50-53]。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在收缩信贷时,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超额准备,以维持其贷款规模至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其结果是中央银行难以达到紧缩信用的目的。可见,超额准备金的增强,削弱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
2.金融创新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
①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实施再贴现政策时的被动性进一步加大。再贴现政策因受到一些诸如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及贴现窗口管理过严、贷款期限过短等非市场或非价格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被动性,金融创新则使这种被动性进一步加大[9,26]。金融市场上兴起的贷款证券化、融资证券化、发行短期存单、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等筹资渠道的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避开贴现窗口,获得资金融通的机会。商业银行能通过金融市场,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或以较优惠的条件将剩余资金贷出去,以保持资产的良好流动性。随着愈来愈多的市场筹资方式的创新,能一次解决所有需求的金融超级市场得以产生。这使得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窗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中央银行运用贴现率政策,调控经济的做法渐渐失去了意义。
②金融创新使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金融创新使再贴现的有关规定向自由化方向发展[10,94]。目前,大多数中央银行不再对再贴现作出严格的规定,其原因有二:(1)金融创新使“真实票据说”的理论影响逐渐消失,活跃的金融工具创新使新型票据都能符合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2)金融机构可以以政府债券为抵押,从中央银行借人准备金。这种方式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并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由此可见,创新使合格票据规定的作用逐渐丧失,导致再贴现政策的效用不断下降。
3.金融创新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①金融创新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手段和场所。
金融创新导致的资产证券化趋势为政府融资的证券化铺平了道路,它不仅满足了政府融资的需要,而且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提供了多样化的买卖工具;同时,它还创造了回购协议等灵活有效的买卖方式,使中央银行能更加主动地按既定的时间和数量注入或减少基础货币[11,223]。
②金融创新使公开市场业务能够更直接地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
在金融创新的证券化趋势中,金融机构调整了其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了有价证券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特别是政府债券已成为金融机构举足轻重的二级准备。这使得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资产的重新组合中,对公开市场的依赖性增大,而这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果。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1.金融创新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断下降
①金融创新使银行间资产的替代弹性大大提高。
例如,当中央银行想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减少准备金供给以压缩货币供应量时,银行可以通过负债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资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通过减少贷款满足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所以,要达到增减某一货币量的目的,必须使利率经常波动,利率调控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相对缩小;
②银行把资金转向纯粹信用中介以外的用途。
金融创新以后,银行越来越多地把资金转向纯粹信用中介以外的用途,非利息收入不断增加,利润总额对利差的变化反映灵敏度降低[12,158];另外,金融创新与金融国际化互为因果,跨国银行国外利润的比重不断上升,它对国内利率的变化反映越来越迟钝。
2.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相关性减弱
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上,我们过去一直强调,为控制通货膨胀压力,M1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之差一般应控制在4%的水平。而从1995年第1季度到1999年第2季度,这一差额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95年第1季度到1996年第4季度,这一差额从-2%上升到4.6%,物价上涨率从18.7%下降到4.7%;从1997年第1季度到1999年第2季度,该差额从5.1%上升到10.7%,物价上涨率从4.4%降到-3.4%。另外我国一方面M2/GDP比率自1998年到2000年直线上升,三年分别为1.31、1.46和1.52,在全球为最高;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货币供应速度不减,尤其是M1增速更快,但经济增长速度却趋于平稳稍降,物价甚至出现了下跌势头。尤其是从1998年起,M1与物价出现了明显背离,物价在M1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持续下跌,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甚至出现了城镇就业人口绝对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已出现了明显问题。
(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影响
1.金融市场的创新削弱了各国中央银行对国内货币的控制能力
以欧洲货币市场为例,它的出现使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例如,[13,71-72]当一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或减少准备金时,另一方面,在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时,国内银行可以通过欧洲货币市场取得资金而维持其信用规模,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受阻,紧缩效应难以达到。
2.金融机构的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控制的基础
随着金融机构的创新,出现了大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是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分流了银行的存款来源,使银行的存款更多地流向证券投资,使传统的货传导的主要载体一商业银行的作用减弱,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范围缩小,中央银行货币控制的基础被削弱。
3.金融业务创新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
金融业务的创新导致金融机构业务的多元化及金融机构本身的同制化,使经营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它们都具有货币派生的作用[14,109]。这样,货币创造的主体不再限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而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以控制商业银行派生乘数为中心设计的倾向控制方法难以奏效。此外,随着金融同质化的发展,属于货币政策控制范围以外的业务和机构增加,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出现了真空,这就降低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能力。
四、货币政策面对金融创新的改革建议
(一)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创新机制和动态自我调整机制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机制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只是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失效,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本身功能的消失。如果说金融创新是市场本身发展力量的自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政府运用货币手段对市场发展中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的失灵和缺陷进行的人为调整和补救。只要这方面的市场缺陷存在,货币政策便有存在的必要,两者的这种冲击与调整的对比较量便会持续下去。从长远的发展需要看。必须在明确目标的条件下,在政策目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本身与时俱进的动态化调整。必须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
(二)进一步提升中央银行地位,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金融创新破坏了传统的货币供求机制,不管是货币需求还是供给都因此由确定变得不确定,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大大降低,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15,68],同时,也加大了政策的操作风险,稍微的政策偏差可能将诱发严重的宏观经济震荡。因此,必须切实保证货币政策制定者性,以保证其对其它各类参与货币创造过程的经济主体的影响力。
(三)锁定单一的最终目标,灵活调整中问目标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内生性的加强,货币政策多重目标间的矛盾必将变得相当突出。[16,73-76]作为货币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标应当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切实实现这一目标,防止其他目标的干扰和冲击,必须实现最终目标的单一化。在锁定这一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的经济金融环境,根据“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等要求灵活选择中间目标。在传统既有的条件下,我们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然而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渐减弱。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及时调整,适当考虑选择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
(四)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高政策操作市场化程度
适应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充分重视对社会公众市场反应的重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色彩。例如,面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效力的减弱,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的地位,规范政策操作,提高决策的透明性,更多重视货币政策操作对社会公众的导向性影响,通过调整社会公众的预期,在尽可能取得社会公众行为配合的情况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五)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进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面对市场化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为确保货币政策操作的效率,整个政策环境也必须进行同步甚至前瞻性的改革与调整。一方面,必须适当加快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与速度;另一方面,还应坚持整个改革的有序性、稳妥性和系统性。如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仍应当按已有的改革路径稳步推进,严格控制改革转轨风险,不可急于求成,冒然推进。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金融学 课程
一、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涵盖投资管理、筹资管理、收益分配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流通与管理离不开货币、信用关系、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资金管理方法与技能,而这正是金融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其所拥有的金融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大多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理财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各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大纲来看,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外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及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放在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机构、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货币政策等章节上。从教学实践中看,并没有区分金融专业学生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差异。对财务管理专业而言,金融学按上述内容体系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传统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改革金融学的教学内容, 是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未体现出金融与非金融专业的差异
从实际情况看,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学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后续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学等,会对在金融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所以金融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为使学生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金融现象可以做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其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即可。但是,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另外,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讲金融学的教师,一般是金融专业出身的。所以授课时基本都会按照习惯,用专业的大纲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二)交叉重复内容多
一般经管类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的课时都在40学时以内,所以时间紧、内容多的矛盾较突出。而专业的大纲中,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许多问题,尤其与先学的课程,内容上的重复较严重。这样,既不能为学生搭建清晰的金融学框架, 又浪费了宝贵的授课时间,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从泰山学院金融学教学大纲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比较中可以看出,40学时的金融学中,有12学时是在重复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比重高达30%。
(三)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内容欠缺
从金融学30%的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重复就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更侧重于宏观金融运行机制, 重视银行体系、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内容。而与我们日常理财息息相关的微观金融运行机制,金融学教学中涉及较少。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其他课程,所以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运用金融知识的现象。
(四)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环节。高校教学改革是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较少涉及。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与模式建议
(一)制定适合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与教学形式的错位,适宜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按专业和非专业划分,降低标准,教学时保持一定的自由度,根据不同专业选择适合内容和调整目标。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师加强团队合作,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探讨本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布局,构建适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
(二)适当增加金融微观部分的教学内容
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宏观部分内容重复过多,可以适当增加现代金融微观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金融机构部分,可以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及功能定位,使学生对我国日益发展的多样化的非金融机构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金融价格部分,要增加与利率相关的计算、收益率的计算、利率的期限结构、资产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部分内容的教学。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金融功能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金融电子化、金融自由、金融工程化的进展,现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内过激金融热点问题频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讲授无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运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思想,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金融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讲授过程中加强参与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金融想法。另一方面, 课程之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教学的工作,如:聘请校外专家来校给学生讲授金融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指导学生如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推荐学生到金融行业实习,可以与某个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其作为学院的一个实习基地,在实习中更有兴趣学习专业知识。
(四)适宜在教与学方面要树立一种充新教学模式
针对非金融专业的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 可以在教与学方面要采用一种充新教学模式。即:“教”可利用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可通过增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与金融熏陶方式,引导学生阅读金融方面的课外书籍,如《货币战争》、《资本战争》、《伟大的博弈》、《财富千年》等课外书籍,一方面可以拓展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金融学习的兴趣。
(五)构建更加科学的综合考评方式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目标,在综合考评上要更多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传统的以闭卷考试成绩加日常考核的单一考核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在闭卷考试基础上,应当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可以考虑采用其他形式的考试,例如可以用网上模拟、设计金融方案、金融小论文等来确定成绩。增加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综合知识运用等能力的考核比重,从而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科学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方永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北方财经,2012(04).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国际金融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国际金融学》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较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
基础知识不够或者不牢靠。其表现是:当他们学到《国际金融学》的国际收支政策调节时,没有相关的政策措施在他们的脑海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学习《国际金融学》课程之前,没有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学生的基础课学得不牢靠。如会计专业和管理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国际金融学》之前已经学过《宏观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但当他们遇到相关知识时仍不能理解和掌握。
理解知识太狭隘或者太片面。在这点上,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存在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究其原因,与他们的知识不全面有关,有的也与他们的专业有关。如会计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国际金融学》时还是采用会让的思维方式,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难免就会出现狭隘或片面。
对非全融专业学生学好《国际金融学》的建议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开放的宏观经济学,它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内外均衡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做到与其它课程的融合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国际金融学》。
对相关院系的建议:
制定好培养方案。每一个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后顺序,某一门课程的基础课一定要在它的前面开设。如《国际金融学》的基础课有《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这些课程一定要在《国际金融学》之前开设,学生学习《国际金融学》时才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其次,如果要把《国际金融学》和它的一些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学院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哪些课程是紧密联系的,避免出现学生选修《国际金融学》而不选修《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选择适合的教材。非金融专业学生所用的《国际金融学》教材与金融学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应该不一样。相对而言,金融学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理论性要强一些,数量分析、模型分析要多一些。而非金融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应弱一些,应该更注重实务性。
对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建议:
学好基础课。《国际金融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广,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前面提到的《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这几门课程对国际金融的理解和掌握有相当的帮助。
学习知识时要注意理解,而不要死记硬背。《国际金融学》涉及的是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从一个变量推到另一个变量,所有这些都不需要死记硬背。另外,会计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国际金融学》时,一定要做到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会计的专业课程要微观一些、具体一些,思维角度狭窄一些,而《国际金融学》要求从宏观角度理解,思维就要广一些。
多阅读课外读物。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学》时,可看一看这些方面的课外读物:一是与这门课相关的一些教材,从而可以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二是与这门课相关的一些报纸,如《国际金融报》、《金融时报》等,从这些报纸上面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相关知识;三是与这门课相关的一些期刊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期刊文章,可以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状态,从而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金融;教学方法
Abstract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hasbeenintroducedbymoreandmoreuniversitiesandcolleges。Variousobstaclestothe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shouldnotbeignored。Inordertoeliminatetheseobstaclesand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wehavetochooserightcontents,booksandteachingmethodsandmodesforstudentswhomajoreddifferentsubjects。
Keywords:BilingualTeaching;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Methods
1。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可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在一些高校学生害怕甚至抵制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每门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共同难点,许多学者已经发表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笔者在此文中赘述。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找出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障碍和难题,供同行借鉴。
2。实施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是很多年以来,国际金融学只是国际贸易学的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出版了几本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国际金融学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设国际金融学,虽然历史不长,但不少学者积极撰写国际金融学教材,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开设的国际金融学更成熟,通过引进原版教材,西方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国内的任课老师耳目一新,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金融理论。同时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内容要求师生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学到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新问题。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学习别人翻译的作品,翻译的作品除了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外,还可能因作者的表达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文的含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亦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英语学习目的的熟悉,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到了大学,许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这是因为学生们一直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或者是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十年寒窗学英语,结果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实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把握英文这一交流工具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传媒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所以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重新熟悉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3。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特有问题
同其它学科双语教学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不少共同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分别来自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本文只针对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3。1教学内容方面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靠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治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治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治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双语教材的选择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编: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为第一作者(或编者)出版的教材主要针对国外的研究生[4],其难度略高于中国金融本科专业的要求。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讲解国际金融理论。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强调国际金融治理。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治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心旷神怡,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1教学内容方面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靠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治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治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治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摘要:随着双语教学在高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双语教学实施到国际金融课程中,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出现的障碍和困境不容忽视。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英语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材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是解除障碍、保证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金融;教学方法
Abstract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hasbeenintroducedbymoreandmoreuniversitiesandcolleges。Variousobstaclestothe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shouldnotbeignored。Inordertoeliminatetheseobstaclesand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wehavetochooserightcontents,booksandteachingmethodsandmodesforstudentswhomajoreddifferentsubjects。
Keywords:BilingualTeaching;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Methods
1。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可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在一些高校学生害怕甚至抵制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每门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共同难点,许多学者已经发表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笔者在此文中赘述。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找出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障碍和难题,供同行借鉴。
2。实施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是很多年以来,国际金融学只是国际贸易学的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出版了几本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国际金融学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设国际金融学,虽然历史不长,但不少学者积极撰写国际金融学教材,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开设的国际金融学更成熟,通过引进原版教材,西方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国内的任课老师耳目一新,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金融理论。同时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内容要求师生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学到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新问题。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学习别人翻译的作品,翻译的作品除了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外,还可能因作者的表达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文的含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亦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英语学习目的的熟悉,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到了大学,许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这是因为学生们一直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或者是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十年寒窗学英语,结果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实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把握英文这一交流工具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传媒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所以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重新熟悉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3。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特有问题
同其它学科双语教学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不少共同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分别来自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本文只针对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3。1教学内容方面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靠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治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治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治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关键词:金融;货币;稳定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普及,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就导致了如果有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货币急剧贬值,那么其它的国家也会被波及,轻则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重则经济崩溃,大部分的银行、企业破产,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如何在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改变我国的货币政策,维持我国金融界的稳定,保证货币的稳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人们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的关系
1.最新观点
由于维持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有许多的学者专门的研究金融学,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如何才能保证在维持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的基础上,快速地发展经济。现在许多的研究金融学的学者认为维护货币稳定的货币政策不但可以降低金融不稳定发生的概率,同时也会降低金融不稳定的严重程度,也就是说,国家要制定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在稳定的货币政策下可以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而且还可以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减少因为货币政策不明确而出现的经济纠纷,保证企业在跨国进行物品交易时不会亏损。而且有利于保持较低的利率不匹配的风险,从而有利于保持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稳健性。
国家在每隔几年就会生产一批货币,填补由于大量的跨国生意而造成的我国货币缺少的现象,因此,这就体现了制定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只有在生产货币之前估算出我国具体需要多少货币,才能保证金融界的稳定,否则,如果生产的货币比实际需要的多,就会造成货币贬值,人们花费与以前同样的金钱却买不到与以前一样多的货物,后果就是人们所赚的前越来越不够用,最后导致人们工资越来越高,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多,如此就进入了一个生产的货币越多需要的就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反之亦然。所以国家制定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始终要保证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不多不少,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原始观点
研究金融学的人自古就有,而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的概念也不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提出,许多金融学者最原始的观点是认为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二者之间存在一致性,他们认为稳定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金融发展的稳定,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可以得出许多金融危机发生的规律,金融危机通常都出现在,由持续的通货膨胀迅速转变为通货紧缩这样的价格水平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因此,货币不稳定确实对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有影响。
3.未来预测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发展经济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许多的金融学者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预测,金融学者将之称为新环境假设,新环境假设的所持有的观点正好与现有的传统观点不同,持有新环境假设论的金融学者认为,以实现货币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造成了金融体系的动荡,加大了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不利于金融稳定。现在大部分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维持金融界的稳定,通过稳定货币政策进而稳定金融的发展,但是新环境假设论的支持者却认为,这样的货币政策对金融界的影响过于大,容易给原本稳定的金融体系注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从而增大金融体系的风险导致金融体系动荡,但是由于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所以,虽然新环境假设论的提倡者大力推崇这种假设,但是具体未来的发展还是要人们通过未来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
二、维持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之间的矛盾
1.金融稳定影响货币政策实现
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有着一定的一致性,既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保持金融的稳定,但是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也存在着矛盾性。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定如果企业机构陷入经济危机可以向国家进行求助,国家会根据调查看这个企业机构有没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从而决定是对其进行资金投入,帮助机构度过困境,还是直接选择让其破产,但是对陷入困境的机构的救助可能使通胀率偏离目标,从而使在问题出现时货币当局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如果要对濒临破产的机构进行援助,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国家为该机构注入资金,但是如此就会增加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额,最终使得货币贬值,而如果不对其进行援助,就会导致机构破产,大量的人员失业,同样会导致经济问题,因此金融稳定严重的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现。
2.现有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维持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之间是相互制约的,金融的稳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现,同样的稳定的货币政策也不利于金融的稳定,保持货币稳定以及低通胀的货币政策可能使金融体系面临流动性短缺的难题,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引发金融不稳定。我国每年生产的货币的数量都是一定的,但是如果遇到金融危机,货价大幅度上涨,那么就会造成市面流通的货币大量的减少,从而导致金融界不稳定。如果遇到这种状况,我国会提前计算好保持金融稳定的货币数量,然后在加急生产所需的货币,并且尽量的压低货价,维持金融稳定。
三、结语
金融的稳定和货币稳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金融的变化和货币价值的变化也是通过日常生活所表现的,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互相都存在有利的影响,但也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当金融危机发生时,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维持金融稳定,才能度过金融危机这个难关。
参考文献:
[1]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金融研究,2005(12):25-39.
关键词: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16-02
1 研究的意义
管理学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了与时俱进的长足发展,工业革命催生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信息革命则促进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现代化,并使金融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使之与经济学、管理学相并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研究三者之间的融合,对于探索我国管理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和融合
2.1 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融合的脉络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源远流长,经济、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后,如何分配剩余产品以及如何对氏族部落控制,这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思想,金融学思想最早产生于金属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交换商品,取代了以前的物物交换后,对货币的本质认识、职能作用以及货币价值的认识都体现了金融学理论的最初思想,以下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理论融合的主要脉络:
第一阶段称为孕育阶段,时间是原始社会末期至18世纪工业革命。经济学方面,即政治经济学形成阶段,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前主要是跟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相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和《伦理学》多次提到高利贷和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涉及原始的金融学理论。管理学理论进入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第二阶段称为形成和发展阶段,时间是18世纪工业革命至二战。经济学方面,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后来出现边际三杰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统一。此时,管理学思想理论进入萌芽阶段和形成阶段,管理理论方面已经进入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侧重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企业效率问题的研究,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同时,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劳动分工论,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金融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研究的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代表理论是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费雪交易方程式和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方程式等。
第三阶段称为交叉融合阶段,时间是二战后至今。经济学方面主要是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学方面,由于出现滞涨,货币主义兴起,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以及金融全球化、国际游资和资本市场稳定性分析、金融风险理论和金融安全的分析等。管理学方面,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当代管理理论主要以战略管理为主,在动荡和急剧变化环境下研究企业组织效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不断变化的环境,代表理论是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理论、拉普哈拉得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钱皮的流程再造理论等。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三者的融合特别紧密,比如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应用到货币金融、多因素引入分析丰富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储蓄和投资理论走向成熟、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理论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2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思想融合的路径选择模式
2.3 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理论思想融合的特征
(1)在研究对象方面相融合的特征。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而管理学则研究人的工作和组织运作的效率问题,金融学研究的是资金的运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了管理学和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离出来的,管理学和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两个子集,而且从时间上经济学理论体系也更早出现。
(2)从融合的模式来看,经济学和金融学至始至终都是相互融合的,但其融合的路径不同,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胚胎中孕育产生的,也就是经济学中一个领域的分离,经济学在工业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微观经济学,侧重对商品、价格等生产要素的分析,而金融学侧重对货币需求和供应等要素的分析,形成宏观金融学的理论,但是二战后,经济学侧重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方面的分析,形成宏观经济学理论,而金融学侧重企业内部的资金融通、金融市场等研究,形成微观金融学理论,也正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融合的路径不同,更加丰富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及研究的范围;管理学理论的形成比较独立,直到19世纪初期开始,与经济学、金融学的融合更加密切,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至现代管理理论的转变,在研究的领域中,侧重外部市场的变化和反应,侧重效率分析,也与宏观经济学、微观金融学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也为其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信息工具应用广泛的情况下,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融合更加紧密。
(3)从融合的内容来看,融合的领域交叉性强,研究的范围从企业单位到整个国家以及国际领域,同时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经济学和金融学侧重均衡分析,而管理学侧重实验分析。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融合紧密,形成了理论体系;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融合了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特别是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数学理论的引入,使其更加科学化。
3 中国高等教育商学院管理专业改革的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和综合素质的降低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这局面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培养模式问题。笔者根据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结合现代企业对经理人的要求,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忽视市场发展和需要,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笔者根据国家学科分类将企业管理学科群现有分支学科以及待建分支学科相对地划分为六组:企业管理学的基础学科,企业形态管理学科、企业基类管理学科、企业运行环节管理学科、企业细部管理学科、边缘分支学科。
以上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分类,有利于理顺管理学课程体系的整个脉络,更好地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同时结合以下四种本科教育改革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两段式模式:“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两段式模式,一、二年级属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习本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属专业训练阶段,接受较明确的专业训练。第二种模式是三段式模式:“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传统的单一专业教育之上叠加普通教育,最后再适当加强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第三种模式是主辅修模式:学生以一个专业作为主修专业,以另一个专业为辅修专业,毕业时取得主修专业的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的结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第四种模式是本硕连读模式: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采用6-7年学制,使专业教育的重心上移,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4 商学院管理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议
基于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分类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模式,笔者提出几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点是关于课程改革的建议。在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力求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管理的各项能力素质,本文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研究管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增加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学习,特别是宏观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和经济学、金融学交叉的学科,比如管理经济学、公司金融学、管理金融学等学科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强高等数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学习,特别是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理论的出现,为现代管理实践中的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学习,比如管理伦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第二点是关于教育模式的建议。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可以结合上述几种模式的综合选择,特别强调的是本科的第一、第二学年要完成管理学的基础学科和公共学科的学习,也可以加强跨学科的选课,文科和理科选课的综合,有利于扩充学科的视野和知识体系,第三学年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和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学习,同时要加强现代管理理论思想的学习,第四学年主要是管理学理论的实践阶段和管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架构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学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宝荣.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改革与战略,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13745-9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58-60.
[3]王续琨.交叉学科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社,2003:209-210.
[4]陈清泰.加强企业管理研究与学科建设[J].经济与管理究,2002,(2):5-7.
[5]郭志文,熊会兵.基于职业生涯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总结报告[R],2004.
[6]顾宝炎,彭志刚.管理学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2).
[7]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和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
(一)支付方式传统的结算支付
是由商业银行来完成的,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模式。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央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第三支付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目前市场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运营模式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第三方支付平全独立于电子商务网站,不负有担保功能,仅仅为用户提供支付产品和支付系统解决方案,以快钱、易宝支付、汇付天下、拉卡拉等为典型代表;另一类是以支付宝、财付通为首的依托于自有B2C、C2C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支付切断了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原来的直接联系。客户直接面对的将只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传统的银行账户、基金账户全部后台化,客户甚至都感觉不到。随着账户同一化趋势的发展,“账户为王”时代即将到来,第三方支付账户可能会成为人们支付和消费的首要甚至唯一入口,其他账户全部隐藏在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后面,成为其附庸。
(二)融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开辟了第三种的融资模式,具体包含以下三种:1.P2P网络借贷。P2P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P2P网贷平台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交互、资信评估、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部分平台还提供资金移转和结算、催债等服务。典型的P2P网贷平台机构有“宜信”和“人人贷”。截至2014年6月,我国P2P网贷平台为1263家。P2P网贷在我国迅猛发展是跟我国金融环境一直以来的高度管制以及民间金融的规模巨大分不开的。2.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也叫电商小贷,是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商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对其长期积累的平台客户交易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挖掘和分析,通过自建小贷公司或与银行合作方式,向其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即所谓的大数据金融,其运营模式可分为以“阿里小额信贷”为代表的平台模式和京东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截至2013年末,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5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3.众筹融资(CrowdFunding)。即通过网络平台为项目发起人筹集从事某项创业或活动的小额资金,并由项目发起人向投资人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按照出资和获得回报的方式分为债权型众筹、股权型众筹、预售型众筹和捐赠型众筹。典型代表如“点名时间”和“天使汇”。从筹资规模来看,2014上半年,国内众筹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423起,募集总金额18791.07万元人民币。以上三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信息多维采集与深度运用。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通过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在信息挖掘和信用风险管理上的需求并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动态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计量客户的资信状况,有助于改善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第二,以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并达成交易为基础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供需信息在互联网上,通过信息技术深入分析数据,全面、深入掌握交易对象的信息,并据此找到合适的风险管理和分散工具,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达成交易,交易环境更加透明,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定价完全竞争,最大化提升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服务的边界进一步拓展。
(三)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及其获取方式
互联网金融在销售渠道和金融产品的获取方式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传统金融机构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创新型互联网平台。目前有两类:(1)传统金融机构为客户搭建的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客户可利用平台进行销售、转账、融资等活动。平台不以赚取商品、服务的销售差价为目的,而是通过提供支付结算、企业和个人融资、担保、信用卡分期等金融服务来获取收益。如建设银行“善融商务”、招商银行“非常e购”等。(2)不设立实体分支机构,完全依靠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专业网络金融机构。如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和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保险产品。
2.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目前有两类:一类是基于自有网络平台的基金销售,实质是互联网化的传统基金销售渠道,即基金销售机构借由互联网平台提供基金销售服务给投资人。另一类是基于非自有网络平台的基金销售,实质是其他互联网机构平台助力基金销售机构开展的基金销售行为,包括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贩售基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直销基金等多种模式。以支付宝的“余额宝”为例:截止2014年2月底,用户数达到8100万户,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成为全球四大货币基金;2014年3月31日,余额宝管理规模达到5413亿元;目前,余额宝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户。
3.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互联网金融门户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渠道价值。它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门户多元化创新发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财投资服务和理财产品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提供保险产品咨询、比价、购买服务的保险门户网站等。目前在互联网金融门户领域针对信贷、理财、保险、P2P等细分行业分布有融360、91金融超市、好贷网、银率网、格上理财、大童网、网贷之家等。
(四)货币理论传统的货币基于国家信用的基础上
而互联网货币却打破了这一理论基础。互联网货币,又称为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或者电子货币,这与我们现实中使用的货币全然不同。在“互联网社会形态”里,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成立或者参与社区,同一社区成员往往基于同种需求形成共同的信用价值观,互联网货币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货币形态”。互联网货币不直接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它的发行、使用、运作都存在于虚拟社区之中。具体而言,互联网货币就是采用一系列经过加密的数字,在全球网络上传输的可以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主要形式为电子钱包、数字钱包、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智能卡、在线货币、数字货币等。互联网货币还可以表现为“比特币”、Q币、亚马逊币、FACEBOOK币、各种虚拟社区币。
(五)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云计算、搜索引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将推动金融决策更加科学,服务更加精细,交易更加高效。信息传播的全息化、持续化、无差异化,将使运营方式更加扁平化、弹性化,真正实现全方位、不间断服务。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带来金融业竞争模式的深刻变化。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远程移动金融服务,将逐步与物理网点并驾齐驱,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业态形式。与之相伴的,是传统金融模式监管的低效率、繁琐、滞后,显然,传统监管不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因此,如何转变监管理念、完善监管制度和创新监管方法,即有效的监管互联网金融发展带的风险,又能鼓励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这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带的新命题。
二、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进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一)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从金融学的发展演变来看,金融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学科,其内容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传统的金融学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三个方面的内容,之后随着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大大丰富了金融学的内涵,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随之丰富发展,如下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传统金融并丰富了金融学的内容,因此,必须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纳入到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中。
(二)将互联网金融纳入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方式选择
1.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在现行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单独开设一门《互联网金融》课程,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可以将《互联网金融》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程。教材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概述: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互联网金融兴起和发展的缘由;二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关问题:互联金融的风险、互联金融的监管、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具体教学内容和难度可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的需要进行选择。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53-02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金融学在现代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非金融专业都开设了金融学这门课程。然而,一方面,由于非专业课的尴尬,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多种因素导致现行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主要注重学生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忽略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使得部分学习了金融学的学生既无法解决工作生活中常见的金融问题,也不能将金融学知识应用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这严重背离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悖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深化经管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非金融专业学生运用现代金融知识分析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各经济管理类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偏宏观、略陈旧等。金融学与一些前期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比如,与宏观经济学有重复内容的一般包括利率和利息、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等;与政治经济学有所交叉的内容包括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等。如果重复讲解学生已熟知的内容,必会引发学生厌倦情绪,甚至可能影响后期教学。
金融学内容更偏重宏观。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金融基础知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货币供求理论、金融的发展与创新、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其中仅前两部分属于微观金融的内容。这种安排会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重宏观的金融学教学内容有悖于金融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因为非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了金融学后几乎不再接触其他金融课程了,而宏观的金融学内容几乎不适于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微观的金融问题,所以应用知识能力欠缺。虽然宏观金融理论能为学生熟悉金融市场、金融发展和政策奠定基础,但缺乏微观金融支撑的宏观理论显得空洞而晦涩难懂。部分内容较为陈旧。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即使是使用三五年的教材也无法跟上经济变化的步伐。因此,必然会出现某些金融学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比如,巴塞尔协议Ⅲ是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实施,而在此之前出版的教材均按照巴塞尔协议II来说明银行经营发展的国际监管准则;第十八届三种全会正式提出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核准制将慢慢过渡到注册制,所以将核准制作为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教材需要及时更新相关内容。
2.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学生都感觉很困惑,为什么在学习金融学时基本都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在工作或生活中遇见金融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比如购房时不知哪种按揭方式更划算,手有余钱时不知如何理财。这是因为在学习时金融理论未能与实践真正结合,并未真正掌握金融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必然减弱学习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必然会导致学习后应用能力的低下。
3.教学方法枯燥。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讲解完成所有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并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被动地进行着知识的存储和提取。这种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氛围压抑而无活力,这既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各个高校各门课程几乎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化等特点,确实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金融学教学。但是,部分老师太过依赖多媒体,从始至终都只采取多媒体这一种授课形式,其他如黑板等几乎不用,若遇见突发状况而不能用多媒体时几乎不能教学。
由上可知,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必要对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微观化、实用化。首先,应科学界定金融学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调查研究授课对象已学习和将要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然后共同讨论并确定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基础性知识,并根据基础性知识选择紧跟经济金融发展的优秀教材。基础性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教学过程必须覆盖的内容,以达到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基础性知识为中心,特殊处理交叉知识,并适度与各授课对象的专业知识结合。
其次,为了突出现代金融理论微观化的特点,可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下增加部分微观金融的内容,并适当将教学重点向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等倾斜。比如,在利率章节,可增加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等内容;在金融市场章节,可增加风险分类和金融风险转移策略;在金融工具章节,可增加债券价值评估、股票价值评估等内容。而与宏观经济学等前期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可适当弱化甚至删减。
再次,在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投资理财、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等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相关知识讲解时,可适当拓展至现实中金融问题的解决。比如,在利率章节,可分析购房按揭贷款时选择等额还款还是等比还款,可讲授理财产品的利息计算问题等现实问题。
最后,教师应积极关注金融学的前沿动态和热点话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及时将发展变化补充到授课内容中去,力争最大限度地保证金融的时效性。比如,在讲授金融市场时,可适当介绍一些互联网金融等话题;在利率章节,可概括介绍一些中国的市场利率化问题。
2.教学方法多元化。金融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金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却缺乏学生参与,课堂氛围压抑而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也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外,还应结合诸如导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多元化复合式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各个章节教学之前,可根据章节内容适当进行导入式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比如,在利息章节,可通过描述现实中的利息问题或故事、新闻等,引出要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金融机构章节,可先展示“国内金融江湖群艺”讲述国内金融机构的笑傲江湖,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开始学习。在各个章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精选的国内外典型案例。由于案例资料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所以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金融的敏锐洞察力,强化学生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能力。比如,在货币章节,可加入比特币的讨论;在中央银行章节,可安排学生讨论欧洲中央银行对欧债危机的政策选择。
3.教学手段多样化。金融学教学应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感,也能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但是,某些有推导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和需要强化的重点知识更适合以板书形式展示。比如,讲解货币乘数时,板书推导更利于学生理解。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金融认知实习基地的实地参观访问、金融实验室的模拟教学、金融专题的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将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实践教学不仅能体现学习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也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其一,应加强互相听课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一般而言,高级教师治学严谨,善于把握知识框架和重难点,但课堂氛围稍显沉闷,不易调动学生兴趣;中级教师思维活跃,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善于引发学生兴趣,但知识的统筹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各教师都可以通过互相听课扬长避短,提高自身能力。其二,适时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不乏空洞地将金融知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其三,到国内外名校进修,并多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结束语
为落实我国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金融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上看,可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的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可采用传统讲授式与导入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多元复合式教学方式相结合;从教学手段看,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或采用板书形式,或采用实践教学的形式等;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可通过教师互相听课、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提高自身各种素养。
总之,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对复合型经管人才的需求,除了在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这需要不断摸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2]张曼.《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2,(3).
[3]黄萍.浅谈如何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J].陕西高等教育,2011,(3).
[4]刘骅,张维.金融类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优化方法研究[J].教学与研究管理,2012,(4).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货币银行学 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为适应新形势而改变。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习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讨论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因而,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货币银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货币银行学的学科内容包含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货币需求与供给、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等内容,涉及金融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称其为“金融小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这些知识既是金融学专业的入门知识,又是在后期学习的基石。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教授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原因,它的重要性与教授的实际效果有着很大出入。
(一)教学内容的庞杂。
作为金融学的必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的学科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其内容纷繁复杂,概念和相关理论极多。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的限制,合理选取讲解知识点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实际授课中,尽管能从这门课程的主线将理论讲解完,但学生反映在学习中太多的名词和术语需要记忆,知识点过于零碎而抽象无趣,对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此外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授中,通常一本教案“搞定”所有开课专业,讲解内容没有差异。这不仅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还忽视了其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需求差异,造成教学水平和实际效果参差不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授方法的枯燥。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将知识点传递学生中,这是设计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授课方式重视课堂中教师的讲解,但学生反映“听得累”。原因在于刚刚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缺乏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由教师一味地说教讲解、满堂灌,势必就会造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下,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课程考核的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一张试卷定优劣。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结果往往是“期考重点一画,考前通宵一晚,考完全部忘完”。尽管考核逐步减少了对于卷面成绩对最终成绩的权重,加大了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但仅仅局限于考勤、平时作业这些内容。
三、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营造探索式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这就需要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在重视理论内容的同时,要针对各个部分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如在讲授金融市场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相关视频或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证券交易所,请工作人员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探索式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现实“案例”为中心,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转变为以平时实践知识积累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章节的内容结合身边的现象设置由浅入深地学习任务,辅之以相应的平时成绩考核,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学习群组、教学邮箱等信息平台,将每次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教师要及时对提交的作业给予批改,对完成质量做出评价,并反馈给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如此周而复始,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化,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宽泛。总之,探索式学习情境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则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通过展示不同观点形成交锋,从而对问题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在探索式学习情境中,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涉及的重点难点或者相应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设计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课下,小组内组员讨论、搜集和整理资料,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金融理论分析,查找相关资料解答,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感性经验,并由组长在全程填写课下讨论记录表,对组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不断深化。在课上,各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学生讨论,各小组把本组总结并制作的PPT或者其他形式的汇报材料呈现给其他同学,并予以讲解。老师鼓励学生运用金融学知识分析问题,并且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思想的交流,教师要及时点评,注意疏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伙伴与协作者。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和查找数据资料的能力。
(三)注意知识层次,鼓励发散思维。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但是课时较少。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货币银行学在不同专业的基础性定位,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授不同的重点,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给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除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外,还应使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金融理论及理论研究前沿问题有深入了解。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利用模型分析问题。在授课内容上,诸如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等内容,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会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系统学习,就可以简单阐述。对非金融学专业的会计、审计等专业学生,应注意讲授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知识,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信用工具、融资方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等等,将金融原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不同专业的偏重区不同,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所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对货币银行学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培养发散思维,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理论和模型的介绍和分析中深入浅出,重视逻辑分析和推导,在探究式的学习中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的、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达.金融学(第二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湖南大学的金融学,是该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年就业率平均值为百分之97,属于好专业;
2、湖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湖南大学的金融学更是湖南大学的重点专业;
3、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管理资金、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具有较好的前景。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式教学;团队教学
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在金融学的教育方面有着中国特色,同时,现在我国不断地在与世界接轨,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金融学专业要求与世界相连,因此,我国的金融学课程建设必须有所改变。
一、课程建设的特点
1.国际性
金融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与国际接轨,更多地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能够在毕业之后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应用。关注高层次的金融学人才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的建设是在课程的设置中体现国际化,把国际金融问题放到教学内容中。部分教材可以选择双语教学,或者是聘请国外的知名教授。
2.综合性
在如今的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涉及的方面多,应用性强,信息化程度高。要研究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管理学,还涉及会计、法律、统计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要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还应该知道一些人文和道德修养。文理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综合性的金融人才。
3.实践性
金融专业需要实践才能够很好地了解金融真正的知识和运用。应该进行创新的训练、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案例演练等。只有真正经过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金融的知识。实践的过程必须接近真实,而且要按照市场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打消学生认为是模拟操作不认真的念头,发挥出实践的真正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从货币转向金融学
金融学的专业建设从以前的货币银行学转变为金融学。为了更好地把金融学作为专业的基础教学内容,选择教材是关键。一般的金融学教材是不适合的。金融学课程的教材要能够反映出金融行业现在的情况,而且要适合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国和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异。不能够直接使用外国的教材,最好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选择。教材的理论体系一定要成熟,能够反映出我国的金融实践和发展。
2.从宏观转向微观
金融业的发展中心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变为微观经济学,现在的金融技术越来越微观化,在金融学专业上表现为对微观经济学更加注重了。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以企业为主体,考察企业在市场中的具体行为。包括对融资的资本市场和资本资产等方面。一些宏观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微观着手,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些经济行为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1.合理运用现代的手段
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今天,合理运用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使用网络来进行教学的管理。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学内容中的教案、习题和实验都可以选择上传到网络上,方便学生使用,实现师生资源共享,方便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也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自由在课前进行了解课堂的知识和课后的复习。第二,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各种类型的资料,比如,视频、图片等。但是教师也不可以完全采用多媒体,防止出现教学内容僵化的问题。把多媒体当成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必须使用的主体。
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金融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学生需要学会创新,学会自由思考和辨别。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时代,学会一些一成不变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所谓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一些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3.实行团队教学手段
金融学是一项包含多种知识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内容细致而且深奥。但是很难有一个老师精通全部的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金融学的课程按照大纲分开教学。教师教给学生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学校对金融学做出一个统一的大纲,分别选择出每一个部分的教师,教师相互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给予学生最好的教学内容。
金融学专业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当今 时代里,金融学课程建设的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必须进行改变,准守金融学国际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