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超越时空的爱恋

超越时空的爱恋

时间:2023-05-29 18:1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超越时空的爱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超越时空的爱恋

第1篇

——————上古洪荒,鸿蒙初始。那一年你的一次回眸,注定了轮回的亿万个岁月。纠结了跨过时空的我,无言空对明月。朱唇轻启,语音袅袅:其实,你不懂我!

蝶舞轻扬,阳光挥洒在山谷里。快乐就如同春日里的溪水,叮叮咚咚的直击心灵却又不着痕迹。漫长的等待只是为了相爱的一瞬间,其实相爱只有一瞬间。真正的爱恋是超越空的能量。一瞬,却又永恒的和天地同在。我尾随着你舞动的旋律,跳跃着兴奋的舞蹈。半年的时光,也便是我们的一生。此生与你相恋,便是我舞动的旋律。山花烂漫,山谷里有凤鸟齐飞有龙腾虎跃。然而无论是壮丽还是妖娆,都不及你身上花衣的美丽。在我的眼里,你就是世界的主宰,我的王。我们飞过溪水,飞过森林,飞舞过无数美丽的花朵。春去,夏来,我们度过炎炎的烈日,走过瘴气的沼泽,经过恐怖的暴雨。秋来,寒风瑟缩,在这个百花衰败百草凋零的日子里,在这个即将银装素裹的色彩中,在我的美丽即将消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你,不懂我!

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你傲视疆场。锦旗飞扬,风在吹,马在啸,天边的太阳仿佛也被压抑成了暗红色。羽扇轻扬,罗衫轻摆的我依在你的怀里。微醉的龙颜里荡起捭阖天下的气势。我的眼里,没有万马奔腾的疆场,没有利剑冷枪的决绝。只有如花的笑容绽放在你的世界中。为你甄上一杯美酒,看你迷醉的眼睛宠你的望着我,便是我最大的快乐。弹指一挥,天地色变,疆场上顿时风起云涌,死神的镰刀快乐的收获着生命的果实,天地间风雷云变,血染的河流流淌到曾经安宁的土地上。夕阳的余晖照耀在我的面颊上,混乱的时代结束了单纯的美丽。看着生命,离去的人,等待死亡的我,突然发现:那个不知道现在在何处的身影,并不懂我!

世间千百的轮回,便是神仙也折磨变成凡人,作为凡人经历一世轮回的我们,又能说什么。在我转身的那一刻,是那么的决绝,可是你知道每当夜深人静,入梦的佳人是哪一个。爱情就像酒,没喝的时候向往,喝的时候逞强,当宿醉之后,便是从头到脚的痛!

自己都不懂自己,别人如何懂得你?

还记得那一夜,我牵着你的手,问你可不可以留下来陪我,结果还是我一个人隔绝在铁门之外。还记得那一夜,你问我们是否还会如现在般相拥,我回答会的,可是我自己清楚的知道。一旦转身,便再无余地回旋。那一夜,我一个人守在操场,期待你能来陪陪我,可是结果还是一个人在寒风呼啸的操场上仰望自己的星星。我一个人流浪在这个世界上做着自己都不理解的事,浪子的味道只有流浪的人才能够知晓。

又入夜了,一个人吃饭,真的不知道吃些什么,没食欲!

————————————————————-凄阅于2010/10/14日晚

第2篇

――赫尔博斯

时空穿越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一个人可以回到任何一个年代的任何一个时间段,而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在理论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他指出如果人的运动接近光速,时间就会变慢乃至停滞;如果人的运动超越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倒流。一首有趣的打油诗这样说:有位年轻小姐名怀特,她能行走得比光还快。她以相对性的方式,在当天刚刚出发,却已在前晚到达。尽管如此,爱因斯坦同时指出:光速无法超越,时间无法倒流。与之相反,物理学家霍金却力证穿梭时空是有可能的,他认为空间一时间可看成是一个有限无界的四维面,他在著作《时间简史》中对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穿越时空是否可行”这一问题至今仍无得到绝对的答案,即使在理论和模拟实验中都可以假设成立,但“穿越”始终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虽然如此,这却给人类的想象力插上了华丽的翅膀,在文学作品和影视系列中,“穿越”成为了热门话题,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喜爱。比起“能否穿越”、“如何穿越”这样逻辑严密地让科学家们焦头烂额的难题来,“为什么需要穿越”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容易许多。

为了一个美丽的梦

国内的穿越小说和穿越影视作品有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古代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言情叙事。主人公在有意或无意中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到古代,而后在那里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情感波折,故事的结局或喜或悲,却总能让人潸然泪下。

中国香港第一部穿越剧《寻秦记》中,21世纪特种部队人员项少龙回到赵国,凭借不凡的身手和过人的智慧帮助赢政建立了一番丰功伟绩,在这段传奇经历中,他同时也书写了自己的爱情。虽然有机会重新回到现代,但他最终选择留在古代与爱人一起度过余生。而《穿越时空的爱恋》则讲述了顽皮女神偷小玩子和美丽女警察张楚楚穿越时空来到明朝朱元璋时代经历的爱情故事,在血雨腥风的宫闱深处,她们守护自己的真爱,一个留在明朝与爱人厮守终生,一个回到现代期待与爱人重逢。根据穿越小说《步步惊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现代白领张晓在一次偶然的撞击中回到了大清时代,九王夺嫡的争斗,悲喜交加的爱情一幕幕上演。

总结下来发现:无论故事的过程经过了怎样的修饰、加工和想象,但是结局大致总不会违背真实的历史原貌。即使主人公回到过去参与历史过程,即使他或她熟知历史的趋势与人物的命运,却依然无法改变结局。“到底是因为有我,历史才如此:还是因为历史如此,才有我的故事”,这是一个谜题。但总体而言,穿越作品并不想篡改历史,也无意深入研究历史,只是借助穿越的外衣,利用古代与现代智慧的碰撞,让众人在想象的火花中过一把瘾。大家并不计较故事中的逻辑瑕疵,也不介意历史场景与历史人物之间错乱的张冠李戴,只要不过分离谱,都能欣然接受。毕竟,人们意不在通过穿越作品来学习历史,大家看重的只是故事里的那份唯美。现实的不如意太多,工作琐碎、真爱难觅……而所有的一切都会在穿越里找到理想的寄托。

喜爱“穿越”的读者和观众多为年轻人,且大部分是女性,她们爱浪漫、爱幻想,愿意在虚构的穿越时空里给自己编织一个美丽的梦。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默默无闻平凡无奇,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喜爱也不讨厌,谈过几次恋爱,不深刻却也有点影响。作为忙忙碌碌的都市人,人们按部就班地计划着自己未来的人生一一房子,婚姻,旅游。他们所做的、所想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但他们也正如小说里的现代主人公,“内心总有着一种牵动,只觉得冥冥之中,似乎还存在着另一种生活……”穿越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别样生活,既包含着人们对过往历史的好奇与探索,也包含着人们在现世中的抱负与期冀。穿越,是一个白日梦,然而人们需要白日梦来逃避纷扰的现实,安放纯真的梦想。科学、逻辑……所有与理性相关的字眼都与“穿越”无关,人们只需认清他们所心仪的“穿越”其实是一个美梦,划清它与现实的界限,那么,偶尔陶醉在梦境中也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生活在别处”,生活就在穿越美梦中的世外桃源里。

哲学味的人生思考

与国内凭借感性想象完成的“穿越”不同,西方的“穿越”背后却有着一股浓浓的哲学味儿,它无法令人沉浸在穿越的浪漫中孤芳自赏,却总是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生命本身进行严肃的思考。

一个经历了14000年历史的人,从穴居走出来,一直活到21世纪的今天。没有生老病死的烦恼,却不得不每隔10年就要迁往新地方继续生活,因为如果不这样做,这个秘密就会被身边的人发现,而这样的秘密却不会为人所接受。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一位朋友,他的故事你选择相信还是质疑7如果相信,那么你之前认同的所有知识和理论都将被颠覆;如果质疑,你又如何这个无法证伪的现象?影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其实,抛开“穿越”的外衣,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重新衡量。人类,究竟是应该用理性世界的思维怀疑那些不同寻常的事情还是应该用实践去认识这个世界,并随着这个世界的每一次变化而去适应它?

蝴蝶在这厢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彼岸就可能掀起巨涛骇浪――这是人们熟知的蝴蝶效应。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都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于是,人们总想回到过去修改那些遗憾和过错,以避免种种过失带来的伤害。在《蝴蝶效应》的故事中,主人公伊万一次次跨时空的更改,却依然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因为每当纠正了一次过错,总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其他伤害发生,最终,他发现想要避免一切伤害惟有将自己扼杀在胎腹中。恰应了赫尔伯斯的那几句“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在第二次循环中回来,就像循环小数那样重新反复,可我知道一个毕达哥拉斯的黑暗轮回,一夜一夜地把我留在世界的一个什么地方。”世上没有完美,即使能穿越时空修改历史,有时也还是免不了遗憾,甚至会让现实更糟糕。通过“穿越”,人们开始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或许人生的问题并没有答案,但这样的思考足以令人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和整个生命。

第3篇

【导演】岩崎良明

【主演】钉宫理惠、堀江由衣、川澄绫子、樱井孝宏、日野聪

【上映】2006年7月3日

【类型】连续剧动画

【备注】动画由J.C.STAFF制作(曾制作《灼眼的夏娜》《增血鬼果林》《魔法禁书目录》等)

【简介】在异世界哈尔凯尼亚被当作“使魔”被召唤出来的高中生平贺才人卷入了一场满载着四种元素的幻想罗曼史大冒险中。将才人召唤至异世界的是长相可爱却没有丝毫魔法才能的女主角露易丝。面对突然出现的迷之美少女,满心疑惑的才人在听她讲完契约内容之后,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强吻……之后,他的手背上浮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文字,才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成为了露易丝的使魔……

以全寄宿制的托丽斯汀魔法学院为舞台,美少女魔法使露易丝与使魔才人在争吵、责备、爱恋中开始了充满勇气与屈辱的校园生活……在异世界波澜万丈的交流之中,露易丝和才人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似乎进入新的一年之后,我就没有写过漫评了。一直念念不忘的阿童木一次又一次地延后,真是“生不逢时”。历经数月之后,这一怨念终于画上了句号。某木已经完全把《阿童木》抛在了脑后,抵挡不住新番的诱惑,改投别家门下。

其实也算不上是新番,不过是我一直搁浅着没有看的动画。有些事情,放得久了,难免就忘了。

那一日聊天,突然有人问:类似于腹黑、小白这些给人下属性的词,还有哪些?

一人答:女王。

另一人想了想,也给出个答案:还有傲娇啊。

众人都点头:傲娇,哦,对,还有傲娇。

可是这个“傲娇”的意思,如此地难以捉摸。大家纷纷挠头,表示自己的语言造诣十分浅薄,无法担任向其他人解释这个词语的重任。

终于有人说:想要知道“傲娇”嘛,当然要看看《灼眼的夏娜》和《零之使魔》了。

闻言,久在书荒之中,百无聊赖的我一拍脑袋,立刻就把《阿童木》丢回了他爹天马博士那里。周末窝在家里,忍受着可以比拟龟爬的网速,开始大肆搜罗动画和轻小说,过了一个卓有成效的周末。奈何夏娜的动画下载进度始终卡在百分之五十几,我只好先将《零之使魔》解决掉。

这两部动画其实都出了多年,要说是新番,十分勉强。不过我彼时还沉浸在热血漫画的世界中,对这些类型的漫画不大感冒,要不是聊天偶然勾起兴趣,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想起它们来。

轻小说在国内流行也有数年之久,最有名的莫过于《十二国记》。每每看到一些新生代的奇幻作家在接受媒体的专访,谈到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前辈时,都会提到《十二国记》的作者――小野不由美的大名。气势恢宏的《十二国记》自然担得起种种美誉,不过让我略微觉得遗憾的是,动画中女主角阳子不够美型。

曾经有人设想,如果在现实中遇到那些一只眼睛占到半张脸大小的人,一定会被吓出心脏病来,可是动画中的俊男美女却几乎个个都有那样大得出奇的眼睛。

动漫毕竟是动漫,审美的标准和生活中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十二国记》动画的写实风,虽然承接了原著小说的大气恢宏,也牺牲了一些其他东西。世事不能两全,这也不过是我的一家之言。

同样是由轻小说改编而成的《零之使魔》动画,却没有这样的缺憾。女主角露易丝有着长达腰际的粉色长发,闪亮的大眼睛,甜美清新的笑容……种种种种,虽然是少女漫画中常见的扮相,却让人心中生出短短的叹息来:

动漫嘛,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啦。

即使心脏已经被狗血言情锻炼得无比强大的我,也不能总是看着《娜娜》这样苍凉的故事自虐,总要靠着轻松的少男和少女们的故事舒缓下心情。

虽然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做你的人生伴侣。”但人和人之间的事情,总不是用一句适合不适合就能够盖棺定论的。姑且不去考虑大师在作出此番言论之前,是否经过了严密的调查统计,只要看看使魔才人的经历,你就可以知道,即便在地球上有两万个人适合你,你还是有必要到异时空去转一转,也许在那里,你会遇到第两万零一个人。

前一刻还走在东京大街上的才人,或许下一刻就会与两万个人中的某一个人擦肩而过,却因为好奇,碰触了一面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镜子,被召唤到了魔法的时空。晴朗的蓝色天空下,绿草如茵,虽然隔着少女施法的浓浓烟雾,穿越到异时空的少年还是遇到了他故事中的那个有着粉色长发、闪亮眼睛的少女。

与敌国的战争、不时跳出来捣乱的情敌、平民与贵族的差距,这些统统都不是问题。既然已经超越了大师的适合者两万论,他们的故事总会有一个美丽的结局。

至于成长啊,战争啊,生命啊,这样严肃的话题,都当做背景好了。

《零之使魔》的动画到2008年已经出了三部。小说的正传有整整18卷,还有四五本外传和许多零碎的番外。要将这些全部看完,可以想象是一个多么艰巨的工程。某木的建议是,闲时看看动画,书荒时看看小说也就够了。

第4篇

他们仅距一街之遥,却终生没有见面,只是以书信的方式相爱着……

你能够相信有一种爱是超越一切,绝无杂质,高尚美好,不用见面的吗?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和富有的遗孀梅克夫人在书信中相恋,用饱含深情的墨水相互拥有,仅距一街之遥,却终生没有见面。他们用如此神奇的克制力和高贵的情操谱写了一曲伟大的绝世之恋。

1876年冬天,梅克夫人在俄国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家中听到了一首令她激动不已的乐曲,她几乎在这深刻的音乐中沦陷,鲁宾斯坦告诉她,这是柴可夫斯基的《暴风雨》。

梅克夫人出身高贵,并嫁给了同样是贵族的梅克先生。梅克先生去世后,给她留下了一大笔财产和12个孩子,梅克夫人狂烈地热爱音乐,并资助过很多贫穷的音乐家,当她听说了柴可夫斯基悲惨的身世也领略了他不凡的才华的时候,她决定资助他,每月提供六千卢布给他,希望他能创作出动人的交响乐作为交换,还有一个条件是,两人终生不见面。

当时的柴可夫斯基正经历了一场伤感的恋情,他的初恋,法国女歌唱家阿尔托背叛了他们的爱情,嫁给了波兰一名歌唱家,这段感情的失败让本来就穷困潦倒的柴可夫斯基雪上加霜,一蹶不振。梅克夫人要资助他的消息仿佛是从天而降的一根救命稻草,柴可夫斯基感到温暖和感动,他辞去了穷教师的工作,专心致志地创作。对于梅克夫人的资助,他有些不安和羞愧,梅克夫人用书信的方式安慰他、鼓励他,给他点燃了一盏不灭的心灯。柴可夫斯基发誓不让梅克夫人失望,一定要创作出更加伟大的音乐来报答她的这份恩情。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学生安东尼娜以自杀为要挟嫁给了他,这段婚姻刚开始就让柴可夫斯基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得了神经衰弱症的他毅然地离开了妻子。这个时候,梅克夫人以一种母性的关怀去开导他,柴可夫斯基也倾诉了自己对梅克夫人的感激和爱慕,两个人以这样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相爱了。

这位看不见的天使在精神上一直支持着柴可夫斯基,他灵感如泉涌,专门为梅克夫人写了一首《第四交响曲》,这部乐曲在彼得堡首场演出,鲁宾斯坦指挥。梅克夫人当时正生着病,但还是赶来了。乐谱的封面题着“献给我最好的朋友”。《第四交响曲》出版后,梅克夫人弹奏这个曲子,如痴如醉地长达40多个小时,她终于控制不住向他吐露隐藏在心底的秘密:“我爱你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人;我珍惜你胜过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你可知道,当你和妻子关系不好,我竟暗自高兴。为此我曾责备自己,不相信自己丧失了理智。然而我不能驾驭自己的感情,它不受我支配。我恨那个女人,因为她不能使你幸福,但如果你和她很幸福,我将百倍地恨她。”柴可夫斯基读了这封感情狂热的信后,回信说:“我写出的每个音符都是献给你的。我在工作的时候,总觉得有你伴随在我身旁,我一次次地问自己,这些章节会不会使你中意?这些旋律能不能使你感动?因此,我的作品除了你不能献给任何人。”

虽然如此狂烈的爱情撞击着两个人的心灵,虽然他们只有一街之隔,但是他们还是保持了这种约定没有见面,因为他们都明白,这是一种伟大的超越世俗的爱,一旦见面,所有的美好都会破灭,沦于物质和肉体的是违背他们的初衷的。就这样,在永不见面的爱恋中,他们走过了13年,这13年柴可夫斯基的创作达到巅峰,他创作了第四、五交响曲以及歌剧《黑桃皇后》《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

1890年,正当柴可夫斯基如日中天地要去美国巡回演出的时候,梅克夫人写信告诉他,说自己的财务出现了一些问题,没办法继续资助下去,他们的关系必须结束了。这封信犹如晴天霹雳,他不断地想:她对你的音乐和你已经厌倦了。带着这样沮丧的心情,他在美国受到了偶像一样的追捧,可是这一切对他来说,都莫如挽回梅克夫人值得。取得了成功的柴可夫斯基其实已经不需要物质的馈赠,他重视的是这份感情,他写信说:“如果不是有了你的友谊和同情,我一定会发疯且毁灭。”其实他并不知道,梅克夫人因为财务问题被子女们强迫停止跟柴可夫斯基的交往,为此,梅克夫人精神崩溃,住进了疯人院。与梅克夫人失去联系之后,柴可夫斯基也全面崩溃,他创作出了《悲怆交响曲》,这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当时俄国正发生霍乱,柴可夫斯基在喝了一杯遭污染的水之后,长眠不醒。在柴可夫斯基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自己关闭起来,亲人们听到他极其痛苦地反复呼唤着梅克夫人的名字。

一年后,梅克夫人在精神病院去世,去世前,她穿上了第一次听柴可夫斯基《暴风雨》时穿的裙子。

第5篇

【关键词】《广岛之恋》内涵多义性诗无达诂审美意象

1959年,在第12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阿仑・雷乃的名字开始为世界影坛所关注,因为他拍出了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广岛之恋》,这部影片一举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广岛之恋》轰动了全世界!此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赞誉者称之为“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10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少数批评和反对者把它贬成“一部很糟糕的作品”,甚至也有人称它是“一部异常令人厌烦的、浮夸的、充满了最遭人恨的文学的电影”。也许,作为现代主义电影作品,广受争议是电影史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广岛之恋》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作为法国“左岸派”电影导演之一,阿仑・雷乃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着重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在表现形式和视听语言风格上也反对好莱坞电影和现实主义电影的传统,体现出极大的叛逆和创新精神《广岛之恋》根据法国“新小说派”女作家马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拍摄而成,由于文学力量的介入,使影片具有“作家电影”特色和浓厚的文学色彩。开启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先河,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该片不仅获得了1959年第12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而且在1979年被法国电影艺术与技术科学院评为“法国十大佳片”的第七名。可是这部在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且如此出众的作品为什么会遭到批评家的质疑和批评呢?也许,这跟影片主题内涵的暧昧和多义密切相关。

毋庸置疑,思想内涵是决定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但是。它绝对不能脱离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两者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就《广岛之恋》来说。由于表现手法上背叛了传统现实主义电影单一时空的线性叙事方式,而采用了时空交错、意识流、声画对位、内心独白、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影片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复杂和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呈现出朦胧暧昧之美。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不同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对影片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领悟:另一方面,也让普通观众感到深奥晦涩、难以琢磨,从而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之感,因而他们认为影片“很糟糕”。

阿仑・雷乃本人曾说过。“整部影片是建立在矛盾的基础上的,这又包括必然的、可怕的遗忘的矛盾。一个在集体的、巨大的悲剧的背景上出现的个人的心酸而渺小的命运之间的矛盾。”导演的自白对于我们理解影片无疑具有很大启发。他所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而正是这多重矛盾和张力构成了影片的深邃内涵,让观众体会到玩味不尽的审美意趣。

毋庸置疑。《广岛之恋》是一部爱情故事片,从影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追求是影片首先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影片中的爱情叙述包括现在的日本时空和过去的法国时空两个层面,前者是没有结局的婚外恋情,后者则是美好却惨痛的初恋记忆。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是法国女演员,一个是日本男建筑师。他们在广岛偶然相遇,一见钟情、情难自控而坠人情网,可是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种种心灵的创伤和束缚,却又不得不和日本建筑师分手,离开广岛。返回法国。这是一段短暂、沉闷、伤感的恋情。他们本来都有自己的家庭,也许家庭还很幸福、美满,可是他们仍然在婚姻之外痴痴地追求着让人心驰神往的美好爱情,也许现实中平淡、单调、乏味的生活恰恰缺少了这种温存的爱恋。然而,带着深深的惆怅,双方不得不黯然神伤地分手,爱情的梦想终究化为泡影。

同时,在“广岛之恋”的发展过程中,女主人公还无意识地回忆起她凄美的初恋故事:14年前,在法国的小城内韦尔,她疯狂地爱上了一个纳粹德国占领军的士兵。他们的爱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线,他们的爱纯洁、高尚、美好,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她被剃掉头发,关进地窖,受尽折磨,差点发疯,而德国士兵也死于枪弹之下,纯真美好的爱恋化为烟云,只残留在她记忆最深处的无意识流动之中。

因此,在大多数普通观众来看,《广岛之恋》就像是一曲爱情的悲歌。主人公对爱情的憧憬、幻想、追求与爱情的短暂、幻灭、缺失构成的内在的矛盾和张力,这种梦想破灭的悲剧情境无形之中深深地感染着观众的心灵。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影片却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内涵的核心是关于战争,更准确地说是反对战争,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思想。影片表面上是讲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这故事本身却只是手段和媒介,它折射了战争,指向了战争。影片的反战意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方面是女主人公视点中的广岛,另一方面是回忆中的内韦尔。

法国女演员为了拍摄一部反映国际和平的影片而来到广岛,在这个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城市里,她亲眼目睹了被炸毁的废墟、病患和畸形的人以及遗留在博物馆中战争的种种残骸。这使她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恐惧。尽管在拍戏过程中她与日本建筑师产生了恋情,并发生了肉体关系,但这丝毫也不能冲淡和掩盖她内心的恐惧与阴霾。影片一开始,伴随着女主人公“我看见了广岛的一切”的内心独白,影片以声画对位的方式出现了大量反映被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的满目疮癀景象的纪录片片断,这些画面是对战争给人类造成极大伤害的强烈控诉!

在女演员回忆自己的初恋时,时空被切回到14年前的内韦尔。在那里,她与德国士兵的爱情由于战争的原因而夭折,她备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戕害,德国士兵也在解放前夕被枪杀在他们约会的地点。她的意识流动和陷入回忆的过程,以及歇斯底里式的强烈倾诉欲望深深地表达出对残酷的战争的深深恐惧和强烈抗议,战争不断破坏了人们宁静和幸福的生活状态,而且也毁灭了她最美好的爱情!这是她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痛。正因为这样,她才害怕与日本建筑师的爱情也会如她的初恋一般昙花一现,这种无形的恐瞑时刻都在折磨着她,吞噬着她,因此,她最终选择逃离,逃离广岛,逃离战争,返回法国。正是在这里,体现出人们追求美好爱情、渴望和平生活的理想与战争的历史阴影和现实存在的巨大反差与矛盾。

从哲理的或形而上的层面来看,贯穿影片始终的深刻内涵是记忆与遗忘。而这也是“左岸派”电影导演所集中探讨的主题。记忆与遗忘都与时间有关,在西方哲学史上,时间总是哲学家们着力探索的问题,从康德的先验时空观到柏格森的“绵延”,时间被一代代最有智 慧的哲人殚精竭虑地思考。同样,在世界电影史上,也出现过许多电影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始终关注和探讨这一哲学性的问题。阿仑・雷乃可以说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广岛之恋》中,他摒弃了传统的线性时间观,通过运用意识流、声画对位等手法,采纳了发散性的现代时间观,从而开辟了现代主义电影崭新的时空观念,启发了后来许多的电影艺术家。

人的存在往往就处于记忆与遗忘的矛盾或悖论中,有些事情我们需要铭记,但它们却偏偏被遗漏在脑海中。有些事情需要遗忘,但它们却反而更深刻的印刻在无意识记忆之中。《广岛之恋》就深刻地反映出人的存在的这一普遍困境。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人物也很少,而且,男女主人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或许是被他们自己遗忘,或许是导演刻意安排,因为没有代表独特个体的存在的名字这个符号,他们就具有了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

在影片中,女主人公总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她试图忘记战争年代自己在家乡内韦尔的惨痛的初恋,想要从过去的经历中摆脱出来,却又始终摆脱不掉曾经遗留在脑海中的记忆。遗忘的念头越是强烈,记忆反而会愈加清晰。她自以为已经忘记了,可是在日本广岛――这个布满战争伤痕的特定时空里,噩梦般的记忆如毒蛇般再度吞噬心灵,而她与日本建筑师新建立的爱情也逐渐消失在过去的创伤中。遗忘是为了告别过去,获得心灵的宁静,但记忆虽然被理智强行压制下去,却已经化为了潜意识,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记忆与遗忘的痛苦与矛盾将伴随她终生。人永远不能成为自身的主宰而获得自由,现在为过去所侵蚀,而现在又塑造着未来,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或许就是人生的荒谬存在。海德格尔说,艺术作品能照亮和显示存在的意义,应当说。《广岛之》达到了这种哲学的高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后来的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与《广岛之恋》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不同的是,阿仑・雷乃在影片中认为,主人公这种徘徊在记忆和遗忘之间的矛盾和痛苦,欲摆脱而不能的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其实,以上所提到的爱恋/幻灭、和平,战争、遗忘/记忆的三重矛盾主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这部影片的主题,但是,另一方面,似乎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主题都不足以涵盖整部影片的全部内涵和深度,高明的观众总能或多或少地感悟到其他涵义。而且可以说,与艺术作品分为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次相似,这三重主题之间也可看作是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它们都能在影片中找到相应的视听语言元素的根据。因而都有其合理性。正是它们共同赋予影片《广岛之恋》以独特的魅力和由浅入深、玩味不尽的审美空间。这种主题与内涵嗳昧、晦涩、多义虽然遭到少数批评家的指责和批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反映出艺术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不可穷尽性,是构成作品意蕴与魅力的重要因素。关于这个问题,也许用“诗无达诂”这个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命题可以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明。

“诗无达诂”的命题是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来的,“诗无达诂”中的“诗”,最初是指《诗经》,后来又泛指一切诗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包括诗歌、电影在内的所有艺术作品。“诂”的原义是指训诂,也就是用今天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也可以引申为理解、赏评。“达”就是明白、晓畅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共同、一致。“诗无达诂”的命题阐释了艺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表现形式,由于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在直接的审美感兴中产生的,与概念、功利、目的无关,因而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本身就具有宽泛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因此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是不能穷尽的,有时甚至不能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所说:“只平叙去,可以广通诸情。故日:诗无达志。”其实,不只诗歌如此,包括电影在内的其他艺术也是如此,“诗无达志”的命题就是说,由于艺术的审美意象具有多义性,因此对于欣赏者来说,艺术接受也是主动参与的过程。

另一方面,从艺术接受和欣赏的角度来说,对于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性。是不可能求得完全一致的。“诗无达诂”的命题强调艺术鉴赏者的能动性,强调由于鉴赏者主体的学识、背景、角度、方式、修养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理解的不同。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也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还有西方的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些都是强调艺术审美的能动性和主观差异性,这在中外艺术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事实。

总而言之,艺术欣赏中会产生审美感受和理解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欣赏者的具体条件造成的,但其主要根据则在于艺术审美意象具有多义性的特点,故而读者或者兴、或者观、或者察、或者怨。不同的欣赏者,由于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和思想情趣不同,对于同样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侧重点可以不同,引起的想象、联想和共鸣可以不同,在思想上获得的领悟和启示自然也就不同。这与其说是审美感受和理解的差异性,还不如说是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丰富性。艺术作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艺术中的审美意象具有这种多义性,也在于艺术欣赏中的这种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丰富性。

第6篇

情感如果是水,就需要激活,使它激流澎湃,源头则是生活:情感如果是火,就需要点燃,使它熊熊燃烧,火种既是生活:情感如果是船,就需要导航,使它乘风破浪,历程就是生活。常言说,无情不为艺,无情不成戏。是说情感与艺术的关系。人类离不开艺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情”字――抒发心中郁结之情,寄托人生美好之情。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形式。它在人的思想认识及行为表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它与特定时代的社会条件与教育条件紧密相联。所以,人的情感可在交流中产生,在感知中发展,在培养中成长。

一、人的情感在交流中产生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具体地来说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同情、积极情感(愉快、喜悦、狂喜、惊叹等)、消极情感(悲伤、绝望、忧愁、伤心、失望等)、中间情感(好奇、惊奇、猎奇、安静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等。人的美好情感,大量的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这种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失或淡化,或长期处于潜意识状态。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自然对人的陶冶、艺术对人的熏陶中均会唤醒和激活人的积极情感。

1、人与人的交往会产生情感。

人生存于自然社会中就少不了与人(父母、姊妹、同学、朋友、师长等)的交往,在交往过程由于相处时间的长短,兴趣爱好的是否相同都会使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同父母家长相处过程中会产生亲情间的眷恋、信任、安全感等情感;在同学朋友问相处会产生愉快、喜悦、欢喜等情感;与师长相处会产生骄傲、感谢、尊敬、羡慕等情感;和恶人相处会产生害怕、畏惧、惊恐、怀疑等情感。而人的情感随着环境的不同或相互交往的人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总之,人的情感是生来俱有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将会使人的情感逐渐产生、发展、唤醒和激活。

2、人与自然的交融会产生情感。

自然能给人一种无穷的力量和生机,人类不但要征服自然界,而且要改造和保护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赖依生存的空间,有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阳光、空气、水、食物等等。当然,融入安静的自然环境中就会产生对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中的花草树木、清泉流水、星空河山、飞禽走兽等的不同的情感(有爱恋、欣赏、温情、惊奇、幻想等),当人汇入嘈杂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相反的情感感受,自然环境是否优良,对人的情感形成和产生有极大的影响,而且蕴涵着一种人和自然的亲切情感。

3、人与艺术的会话会产生情感。

人类认识世界首先通过艺术的途径,以形象的方式从情感和精神上把握世界。没有艺术的生命是呆板枯萎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人在艺术环境和艺术创造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丰富的情感。如:当人倾听一曲清新优美的音乐,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绘画,触摸一尊气势宏大的雕塑,参观一座典雅雄伟的建筑,观看一部回味无穷的影片,亲临一场意义深刻的晚会等等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艺术品的创造过程中更能丰富人的审美情感、成功感和喜悦感。当人欣赏艺术作品时,艺术品就成为审美对象,它自身的艺术魅力能够自动地和人进行对话,向人展示其无尽的有关人生存在的意义和真理。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也参与了存在的命运,他在艺术品中丧失了自身又得到了自己,他发现自己进入的艺术品的世界同时也是自己的世界。

人的情感产生来源于生活,从人与人的交往、人与大自然的交融以及人与艺术的会话中不断积累而成。人只有对人关心,对大自然关爱,对艺术品关注,才能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可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关系是情感产生的主渠道,而艺术品对人的积极情感的产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的情感在感知中发展

人的情感产生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光的流失,岁月的变化会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人的情感是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心理发展往往具有整体、协调和统一的性质,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发展。但感知人与人的真情实感、自然界赋予的力量、艺术作品的创造灵魂对人的积极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人与人的正常交往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之上,双方总会把真情、善意传达给对方,用积极情感因素去感染对方。亲人间交往时要感知爱的情感:朋友、同学交往要感知真诚的情感:师生、长幼间交往要感知尊敬的情感。只要用积极的情感态度去待人接物就会使人的积极情感得以发展、丰富和净化。

2、感知自然界赋予的强大力量。

人和自然本来是统一的,当文化割裂了这种原初的统一之后,人类就在审美、艺术的条件下和氛围中来保持、重建这种原初的联系。人们接触大自然时突然兴起的审美态度可以说是人与自然这种原初连续的无意识重建,而艺术则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持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初连续。这种原初连续,就是中国哲学所谓的“天人合一”。春暖花开、夏日炎炎、和风送爽、冬雪纷纷、晴空万里、阴云密布、和风细雨、白雪皑皑等等自然造物的强大力量,在对人的情感发展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的特殊情感,使个体的人需要从情感中超脱出来,进人人本身的统一性,使人和自然的统一性的情感再上新层面。

3、感知艺术作品中的创造灵魂。

人在社会上生活,需要结成群体,相互帮助和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艺术自由超越的人生态度,能够使人很好地融入群体,促进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艺术作为不同个体的交流方式,具有整体性、超越性、主动性和自由性,而优秀的艺术品是一种召唤结构,能够超越不同的地域和时空使人交流情感的韵律,尤其在艺术实践和艺术品的创造过程中,它不是封闭于一种形式、一种趣味、一类对象及固定的时空范围之内,而是应该多途径、多方面地进行,使它由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门类、不同时空的艺术品综合而成,使人在多种不同的艺术品构成的情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使人置身于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得到情感的陶冶,并进入艺术的情感世界之中,把人的积极情感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所以,人的情感的发展,在生活的自然界中应该是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发展,但人的积极和高级情感的培养与发展在感知人与人的真情实感、自然界赋予的力量、艺术作品的创造灵魂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三、人的情感在培养中成长

在此探讨的情感的培养和成长,主要是指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情感。这种良好的情感习惯应时刻在生活实践、学习过程和艺术环境中得以培养、锻炼和陶冶。人的高级情感的培养和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情感教育的模式是渐渐滋润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性情、完善品行、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1、生活实践中能培养人的丰富情感。

生活实践是锻炼人的意志、情感、性格诸方面的大熔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同样人的真情实感大多是来之于实践。人的生活是既单一(衣、食、住、行等)又是繁杂(生活环境、年龄结构、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的。即使处在同一环境的人,由于心理、身体、年龄、性别诸方面的差异,对情感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但人只要与社会生活环境没有隔离,他就会有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唤醒和生长。当然,人的积极的、高级的情感都会在生活实践之中丰富起来。人在生存和种族延续的过程中,有许多适应生存的方式和手段,而其中情感是最为重要的。人是借助情感的表达来实现人际情感的沟通和情感认同。所有人的情感反应是与生俱来的,自发的,具有反射的性质,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为人成长所必需的。心理学认为,一些儿童或青年在性格上孤僻、情感淡薄、对人冷漠,追溯原因往往都是早期感情上的不适,缺乏积极情感的造成的。可见生活实践过程在培养和丰富人的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过程中能锻造人的理性情感。

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的发展,反之人的认知过程能锻造人的理性情感。人常说:“学习是生存的正道。”既然是正道,在认知过程中对积极情感就具有强化和丰富作用,在学习认知过程中人能去伪存真,辨别善恶。诚如奈斯比特所指出的“在我的周围的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在高技术发展的时代必然带来高情感发展”。时代向我们表明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那种有知识、缺文化、有学历、缺教养、有想法、缺行动的人,肯定是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欢迎的。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能给受教育者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自主选择的机会和充分展现的舞台,就能逐渐培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及博爱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逐步由“学会”转向“会学”,以至终身学习。从学习过程里汲取知识的同时,逐步使积极情感茁壮成长,所以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打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使人能够在综合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有意味。

3、艺术环境中能陶冶人的特殊情感。

第7篇

1、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2、沉溺于以前与回忆的人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因为她(他)不敢勇敢地正视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变化。没有不变的感情,没有不变的人。经典语句

3、思念如雨,在每一个想你的时刻,你的名字缠绵的绕着我的心间,很轻易的就被你紧紧的束缚。没有挣扎,没有改变,只想静静的和你感受一场超越灵魂的爱恋,就算是只能幻想,我也要把主角演得幸福一点。不会流泪,因为泪里全是你的名字,我要好好的珍藏,用一生的爱去呵护!思念如雨,在每一个爱你的瞬间!

4、爱情本是个不等式,没有谁可以预见感情天平的哪一端会重些,哪一端又会轻些。但是爱情就是这样,如果你没有勇气去尝试,那就注定只有陪伴自己孤寂的灵魂。

5、风过花飞,斩不断的是对你无数的牵牵绊绊。没有人会知道,这种想念是如何的痛彻心肺,如何的将心彻底掏空,再无情的撕碎。你的身影总在心中飞,让我醉。

6、倚着幽窗,遥望远方模糊不清的你,忽远忽近,渐行渐远。轻风吹散所有的回忆,回忆里所有的情感,情感中所蕴藏的真心,只需用一支笔,便可以描绘绝望空城的边缘,站立成风的碎影,待流年散去,想必你也不曾记得了吧。

7、把一个女人捧得越高,她就越觉得自己珍贵,容易吊高来卖。相反放一放,她反而会回过头来紧张你,其实她心底里是非常害怕失去一个如此爱她的人。

8、爱情真的很短暂,象烟花是最美最真实的比喻,只是呼啸着冲上天空的一刹那,而后变成习惯,最后变成亲情,失恋后痛的感觉因为你不能改掉一个习惯,不能拒绝最原始的亲情。

9、不必在青春的年月里,学会忧伤,来的去的,抵不过荏苒时光。我许你的,也许不该是天荒,记得吗,那一宿未眠的冰蓝,像紫茉莉吞咽下的烂漫,但是路已远,人未归,情丢却哪站?

10、望苍穹,诗篇艳,如烟似海,群星争辉,才子颇多。皎洁月光下,诗仙太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圣子美在风雨飘摇中忧国忧民的呼唤。李杜诗篇,千古绝唱。岁月的长河,淘尽了糟粕,沉淀下精华,这-是才子的时代。

11、幸福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台阶!爱情句子

12、尤其仲夏,上游水库放水,原先温柔清澈宁静如女子的河水,粗暴起来,波涛滚滚,一泻千里,又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小伙伴们结伴而行,选择水流较为平缓处,蹬鞋退衣,“扑通扑通,”下水饺一般跳进水里,挥动手臂,奋力击水,个个若游龙般矫健,迎浪激泳,溅起朵朵浪花,含满兴奋与激情;有时,我们顺水漂流,平心静气,或仰或卧或侧,在浪的起伏中悠哉悠哉!

13、幸福,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个人的体验。也许,幸福是你风尘仆仆走进家门时亲切的笑脸;也许,幸福是你卧病床上百无聊赖时温馨的问候;也许,幸福是你屡遭挫折心灰意冷时劝慰的话语;也许,幸福是你历经艰辛获得成功时赞赏的掌声。关键的是,你要有一副热爱生活的心肠,要有一个积极奋进的目标,要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样,你才能感受到幸福。

14、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15、看着花开花落,轮回了季节,热闹了红尘,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捻一瓣花语,在五柳先生的门前,悠然看南山,抚松醉夕阳。幽幽静夜,最闲。携一壶浊酒,甩两袖清风。

16、暗恋最伟大的行为,是成全。你不爱我,但是我成全你。真正的暗恋,是一生的事业,不因他远离你而放弃。没有这种情操,不要轻言暗恋。

17、有份思念一直藏在心底,许久不曾打开,怕伪装的坚强全部瓦解,点点滴滴,丝丝柔柔,全部是指缝间的缠绵,眼里隐藏着一颗泪,装了如雨的思念,怕低头,怕那颗泪坠落,揉碎了我的心。

18、自古就有悲欢离别,自古就有愁月悲歌。只是我们一直不曾理解,还以为一切只不过是遥远的记忆。因为没有真实的经历,就没有深入内心的感受!

19、从美丽的邂逅到痴痴的相恋,从一见钟情的浪漫到生死相许的约定,匆匆而过的5天,让一对男女仿佛经历了几年的爱情蜕变。

20、看来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就水果而言,并非只有甘甜一种口味,有些因酸着称,也有苦的,也有辣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才显其丰富,也许柿子的特点和个性就在于甜中带涩,先甜后涩,如果只剩下脆甜的一种味道,且等不得变软,就猴急地吃了,大约就会失去许多吃柿子的乐趣。

21、如果你们之间只是一种精神恋爱,你离开的时候可能还不会这么痛苦,但是如果你把身体也纠缠进去,那么你离开的时候,会是身心疲惫。

22、又是一轮圆月,还是曾j经的圆月,也是那相思的圆月。从明月几时有,到花相似,人不同。岁月,在无声无息间来了几个轮转,像转回了起点,可我们心知肚明,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23、有时候女孩子的心理非常微妙。你在她身边痴心了若干年,她都不会爱你,但一旦你喜欢上了别人,她就忍受不了了,发现自己原来是喜欢你的。

24、明天,当太阳升起时,当秋阳铺洒大地时,我会在睡梦中醒来,我会轻轻告诉你,每一片飘飞的落叶都是我对你绵绵无尽的相思。我会对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悄悄告诉你,远方的你。是我今生相守的情。是我一生唯一的爱。

25、仔细思量一下就会明白:对对方的不信任,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不信任。推测对方的内心时,人就像把自己的生命反映到镜子中一样凝视着,再将其投影于对方,从而决定信任或不信任对方。

26、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历史是最优秀的见证人。你终究会知道我如何爱你,但是,要给我一定的时间!

27、恍惚间,长安街,华灯初上,人如潮涌,月上柳梢,青石小路,小诗文,装点着宁静的夜。粗布青衣,青铜妆镜,陪伴着安静的人。春去春又来,花谢花还在循环往复,波澜不惊的平静,与“春分又绿江南岸”一任过往,这----是布衣的生活。

28、痴情的人永远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她有什么理由不被我打动呢?但坚持不懈的追求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仅此而已。

29、秋铸就了叶子生命的华章,叶子才有面对死亡,平静如初。面对满天纷纷扬扬的落叶,刚才的伤感已经一扫而光,我忽然有了敬佩之感,我想,这些漂亮的天使已经完成自己夙愿,把个秋晕染的美丽动人。现在它们可以从从容容的去死。也许离开大树的那一刻,它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归宿所在。然而,为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秋的灿烂尽一份力,仍然随风飘舞着留下美丽的倩影。

30、她没有拒绝你,但也没有对你心动,说明她现在很寂寞,需要男人,需要爱,但是你还有很多缺点,并不能一下子令她十分接受与满意。

31、如果有一天我白发苍苍不再美丽,你是否还会轻抚我的脸颊,说陪我走到海角天涯?如果天真的老了,海真的枯了,我只愿能与你相守千千万万个轮回。

32、傻是我的特长,痴是我的理想,当傻和痴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便是我梦境里最美的天堂!别笑我,我就这么痴心,我会傻傻地爱你痴痴地恋你,一直到老!

33、有人说,人生充满了沉重与乏味,既使偶有轻松也是稍纵即逝。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情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无比优越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34、我拾起一片金黄的叶子,触摸它光滑脉络清晰的叶面,黄色的油彩把秋的色彩,在叶子上挥洒的淋漓精致。叶儿把浅黄深黄的秋藏在心里,尽情抒发对秋的爱恋。它们那一个比一个好看的容颜,不是对秋最好回报吗?想着这么美丽的生命就要因此终结了,像似它们并不知晓,自己的心中不免有些伤感和惋惜。叶子们欢快的拥着秋风飞舞,在我眼前舞得金光闪闪眼花缭乱,我的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

35、任凭愁思百结,辗转难眠,推轩望月。圆月高悬,散落满地皎辉。想来,明月必无情,千年风霜尽,多情易老。若有情,早该随风老去。明知月无情,为何屡屡寄情于明月?

36、你是一朵百合,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我只想伫立在你的身旁,看着你、呵护着你,用爱滋润着你,让你开得更娇艳,因为我只愿作你一生的园丁!

37、如果在情敌出现的时候,一个劲地把情人往自己怀里拉,反而会把情人往对方怀里推。过分紧张不是一件好事。轻松一点,这样两方都不会累得慌。

38、青春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人生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青春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39、思念纷飞如雨,没有你陪伴的时间,也感觉你没有离开,因为谁也没有把分离两个字写在相爱的季节,怕触动了那一根情弦,怕雨走露了消息,我们只有将心交给文字,去感受那里面的温暖,知道吗?我们的故事像一本小小说,有着我们美丽的相遇,有着幸福的相爱,有着苦苦的思念,有着甜甜的泪水。就算十万字也不能代表我们的爱恋,我在尽可能的美化结局,在尽可能的淡化那一种相爱不能相守的心!

40、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41、深秋时节三沟五梁的柿子,满山遍野地红成一片,烘托渲染得树上的叶子红艳艳的,秋风过处,东飘西荡地凋落下来,还真有深秋红枫的韵味。此时,删繁就简果繁叶稀,一树树柿子,无论是火罐儿还是大柿子,都涨红了笑脸,和着树叶哗哗哗的掌声,在向行人致意,在向这个季节得意地炫耀和虔诚地献礼。

42、单身是春天的种子,充满希望;单身是夏天的烈日,热情辉煌;单身是秋天的落叶,自由自在;单身是冬天的雪花,浪漫无限。

43、深秋时节,听一首老歌,依窗,秋风拂面微寒,不由抱紧双肩,竟然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曾经的往事在记忆里飘来飘去,远方的你,不知此时你是否在忙碌?不知你此时是快乐还是忧伤?愁无限,相思切。也许天涯,也许咫尺,我不知道遥远的距离,是不是心与心之间那么远。我想你的感觉,你此刻会有吗?

44、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45、两个人热恋时,感情已经热烈得就要把彼此都燃烧了,还需要什么经营,但是时间一长了,冷却的爱情需要彼此都真诚地去维系与经营,爱情才不会变质。

46、一轮明月,万古寂寞。手指如清风抚弄柳丝,又如雨滴敲打梧桐叶落,悠悠的穿越了千百年的时空,谁又能转动命运,怎奈相遇相聚相爱却不能相依相守,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只裁一截,也能一唱三叹!

47、秋风扫过,叶子不舍地离开它的大树,飘落到地上,像一个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叶子纷乱的心在轻轻哭泣,我仿佛听到风中那嘤嘤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响在耳边。满地的落叶随风飘荡,有些落到草丛里,便再也无力活动了;有些落到深沟里也无望地动不了。而落在水里的叶子,在水面上随波逐流,一路而去,也许飘向叶子们心中的天堂。不然叶子们为啥如此高兴,你瞧它们像小船一样快乐驶向远方。

第8篇

(音乐中,男女主持人上场)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尊敬的各位来宾,

合: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晚上好!

女:在这元宵佳节来临,阖家团圆之际,带着对亲朋好友的问候,带着对未来美好的祝愿,我们欢聚在这里;

男:一元复始,大地回春,花好月圆人团圆,今晚,我们在这里举办闹元宵晚会。让我们用动听的歌声、精彩的朗诵、优美的舞姿,歌颂甜蜜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

女:首先,有请 _____________ 致词,并宣布晚会开始!

男:有请!

( ________________ 致词…… )

男: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就连节日里也有很多美味的特色食品,如:粽子、饺子、年糕、元宵…。说说你元宵节最爱吃的是什么?

女:当然是元宵啦!这香甜的元宵里,不仅有对甜蜜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有对亲人浓浓的美好祝福。

男:说的太好了!请欣赏歌曲《卖汤圆》

( 演唱:XXX )

男:玉犬欢腾春又春,幸福吉祥旺旺旺!狗以它的忠诚、灵性成为人类的朋友!狗年来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吉祥。狗年说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给节日增添了喜庆。请欣赏由雨影为晚会创作的美文《狗年说词》

( 作者:XXX

朗诵:XXX)

女:今夜星光灿烂,今夜灯火辉煌!朋友们,笑语欢歌中,这里成了献花的海洋,成为充满爱的温馨家园。请欣赏对诵:《今夜让爱来临》

( 作者:XXX

朗诵:XXX)

男:我从万里冰封的北国走来,捎上林海沉实的气度,捎上雪原壮阔的胸怀;

女:我从玲珑秀美的江南走来,唱着轻柔婉转的采莲曲,穿过风华绝代的古琴台。

男:我走来,为了与你的约定;我走来,为了鲜花的盛开。相逢是一首最美的歌,相逢是一首最真的诗。

女:我走来,为了那段情缘, 我走来,任凭心潮澎湃。 缘分是一幅最美的画,缘分是一章经典的文。

男:友情如酒,歌声如海! 朋友,干杯!

女:友谊长存,真情不改! 朋友,干杯!

男:请欣赏美文《三杯酒》

(朗诵:梦邀无语)

男:朋友们!在这欢乐的节日里,让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和欢快的节拍,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请欣赏歌曲《祖国你好》

( 演唱:XXX )

女:当北国还是白雪皑皑的银妆世界,南方早已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元宵佳节之际,让我们走进彩云之南,品位一番那绵绵的云南雪。请欣赏美文:《云南雪》

( 作者:XXX

朗诵:XXX)

男:今夜,我想你到无法入睡,那思念的火越来越烈,快要把我烧得崩溃。我是一只寒号鸟 ,在感情的冬季随风飘摇。爱人啊,在春天回来前我要把你找到。请欣赏歌曲《寒号鸟》

( 演唱:XXX )

女:冬去春来,春天的草原翠草丛生,不知名的小花争奇斗艳;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马儿嘶鸣牛羊儿叫…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请欣赏: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演唱:XXX )

男:我梦中的月亮在水中。那是一条日夜流淌的小河,长长的,窄窄的,玉带一样穿行在草丛和林中。在夜晚,当月光舒缓地投向那一片水中的时候,小河就是那银河遗忘了九天。请欣赏美文《我心中的月亮》。

( 作者:XXX

朗诵:XXX)

女:友谊是桥,茫茫人海,风雨人生,使两颗孤寂的心不再寂寞;友谊是缘,是一种相知、相惜、相互理解的真挚情感,使世界变得美丽。请欣赏美文《友谊是缘》

( 作者:XXX

朗诵:XXX)

男:春天来了!我将与谁共度春天?裙儿轻轻飞还在眼前,我已经开始想念;你的裙儿轻轻飞,越飞越远,飞出了我的视线,爱与愁密密绵绵,回不到从前。请欣赏歌曲《裙角飞扬》

( 演唱:XXX )

女:春天来了!迎春花以她特有的姿态和拥抱春天的胸怀早早地开放了。黄色的花蕾和花瓣在缺乏色彩的冬天静静地绽放出一种喜悦和风情,在迎春花盛开的季节里,我遇到了春天的守门人;在言语失去色彩的世界里,我听到了自然之声和生命的旋律;请欣赏美文《迎春花》

( 作者:XXX

朗诵:XXX)

男:守望一冬的瑞雪,在开春最初的日子里飘然而至。而在溪畔、泉边、草丛、林间,处处已可闻到大地深处初春的絮语。请欣赏美文《黄山春雪随想》

( 作者:XXX

朗诵:XXX)

女:岁月隔不断我对你的思念,我祈祷那没有痛苦的爱;我祈祷留下孤独的我,走向天涯走向海角。我象那一只火鸟无声地燃烧,我要唱那那一首歌谣,伴我天涯海角。请欣赏歌曲《我祈祷》

( 演唱:XXX )

男:走在人生的路上,人们时常会涌动着一种叫作挂念的情感。有人说思念很痛苦,可我却觉得思念如瑰丽的诗,如甜蜜的梦,如香醇的酒!它让我不再孤独寂寞。思念你的感觉很美很美,挂念你的感觉真的很美很美……请欣赏美文《挂念》

( 作者:XXX

朗诵:XXX)

女: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开放着许多绚丽的奇葩。评剧是我国北方流传的一大剧种。辛凤霞、赵丽蓉、小白玉双…是朋友们耳熟能详的名家。接下来请欣赏评剧《刘巧儿》

( 演唱:XXX )

男:网的那端走来漂亮的你,网的这端走来潇洒的我。于是一颗爱的种子悄然的萌发。但这种超越友情、跨越时空的爱恋却难以逾越现实的阻隔。我在这端深深地把你凝望,你在那端默默地把我思念。正是“真爱无言、大爱无声”!请欣赏美文《大爱无声》

( 作者:XXX

朗诵:XXX)

女:多次见你,似近又似远。红红的结,长长的结,你是祖国的经纬,又好似黄河长江的血液;如果我是织女 ,我就用冬的雪洁、春的绿意、夏的火热、秋的硕果,编出中国的辉煌,结出中国的吉祥!请欣赏美文《中国结》

( 作者:XXX

朗诵:XXX)

男:如果说评剧是我国戏曲舞台上的一枝月季,那么豫剧可以说是一朵盛开的玫瑰。常香玉、牛得草是大家喜爱的豫剧名家。喜欢豫剧的朋友们,今晚我们为您安排了豫剧名段儿《谁说女子不如男》,有请 __________ 为大家演唱。

( 演唱:XXX )

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是我们的国花,她象征着富贵吉祥!让我们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吉祥!请欣赏歌曲《牡丹之歌 》

( 演唱:XXX )

男:元宵佳节,全国各地,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各种民间庆祝活动热火朝天。跑龙舟、划旱船、舞狮子、闹花灯;唱大戏、扭秧歌、踩高跷、逛庙会...到处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请欣赏舞蹈《八戒背妻》

( 表演:XXX)

女:金鸡鸣唱送祥瑞,玉犬欢腾纳新福;辞旧鞭炮催春潮,迎新锣鼓闹元宵!朋友们,新的一年向我们走来,新春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共同祝愿明天更美好!请欣赏对诵《祝愿明天更美好》。

( 作者:XXX

朗诵:XXX)

男:并蒂的花儿竞相开放,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迎着那路上战斗的风雨,为祖国贡献出青春和力量。

女: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请欣赏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 演唱:XXX )

【结束语】

(《难忘今宵》音乐中)

男:朋友们,晚会就要结束了!我们举办这台晚会,不仅是为了丰富节日生活,增进友谊;也是为了净化网络聊天环境,打造温馨绿色家园。感谢来宾、朋友们的光临!感谢所有晚会工作人员和演员的辛勤努力!谢谢!

女:我们愿意和您一道,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欢乐的节日里,让我们共同祝福祖国--风调雨顺、繁荣昌盛!

第9篇

关键词:王维 禅诗 山居秋暝 空山 英译

唐朝时期,佛教盛行。王维的母亲崔氏笃信佛教,因佛教典籍《维摩诘所说经》中的维摩诘是一位智慧通达、品格高尚的在家菩萨,遂为他取名王维,字摩诘。王维自小受母亲影响常年食素、衣着简朴,后跟随禅师学禅,常与高僧往来,渐修得一颗“禅心”,因其诗颇有禅意,得“诗佛”之称。王维将自然、诗歌与禅学合一,在物我交会、心境交融中实现超越,把唐诗“以我观物”的自信倾向推向极致,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学。《山居秋暝》是王维的禅诗代表作,英译版本达十几种之多,本文围绕开篇“空山”一词的英译,探究禅诗英译的翻译策略。

一.“空”字的美学含义

王维在写诗时极青睐“空”字。据学者张节末统计,在《王右丞集》中收录的144首诗中,“空”字出现84次[1]186,出现频率之高足以证明他对这一字的偏爱。张老师特别指出,王维的“空”、“闲”、“静”的内涵是相通的[1]193,这就是说“空”本身并非是一种恒常的心理状态,更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是主体在刹那排除世俗干扰,以一种空明的心理状态进入审美创造的过程。

对于熟悉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来说,“空”字并不陌生,它源于道家的“无”,即虽为“无”,实为“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无”是万物生发的本原。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的“贵无”论视“无”为本体,“无”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对唐宋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演化为“空”,并呈现出“空静”、“空无”、“清空”和“空灵”等多种美学维度。“般若性空学认为,‘空’是万法的真如,本质的真实,是未染尘缘的自然”[2]141,如果说“无”是道家之本的话,“空”可以说是佛教之本。大乘般若学认为,“空”并非是一无所有,杳无一物,而是“存在于现象中的本质”[3]45,“空”不是一种寂灭,恰恰相反,在宁静的“空”中蕴含着勃勃生机,诗人周遭的自然景物往往与他的万千思绪相互交织,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为众多唐宋诗人所追求。

二.“空山”的禅学意义

《山居秋暝》中的“空山”建立在“空”字的美学基础上。“空山”一词有虚实多义,应尤以其般若空观的内涵为重,很多学者都曾谈到这一点:如陈殊原说“或许是受佛家‘一切皆空’观念的影响,王维的诗中常常用‘空’字,这些‘空’并非指虚,而是清、静之义。‘空山’也如此,不是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幽静,是诗人对山的一种感觉[4]89,”陈铁民说,“这首诗不仅写出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幽美景色,而且流露了诗人自己领受这种佳景的愉快和对自然的爱恋之情”[5]141。其实,这种感觉就是指般若空观。张节末的解读最为清晰,他认为王维的“空山”是多义的,有大、深、静、幽、净、虚诸义,“空山”的“空”与般若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山之所以空,是因为它的闲和静,因此,山之空是人对它静观的结果,不止是视觉的大或深[1]187-188。

笔者以为,“空山”一词一出,王维的整首诗已然说尽。“佛教大乘般若空宗的直观,就是空观,它的基本认知理论是无相,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外是心之所造,可以感知界是色界,它表现为假有或假象(相)……空宗直观的对象是空,这个空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般若智慧和涅之境。”[1]65“空山”是诗人空观和心造的结果,空山真的空吗是,又不是。山中自然可以有随风微动的松枝和竹林,潺潺流动的清泉,嬉笑欢欣的浣女和在莲花中穿行的渔舟,但又可以是“案头山水之清供,纵是百般巧做,均是徒具形骸”[6]246,也就是说,“空山”是实相(真如),“空山”外的意象皆为心造、为假象是王维一刹那连续不断的种种念头而已,是觉悟――《山居秋暝》是一个由“人空”到“法空”的动态过程。王维之所以还要谈新雨、晚秋、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竹、浣女、莲花、渔舟,一来是要完成一首古诗的完整书写,二来是呈现其“不但空”的境界。小乘仅见“空”,却不见“不空”,被称为“但空”,大乘见一切为“空”,又能见“不空”,称为“不但空”。王维看得到“空”(空山),也看得到“不空”(诸意象),此为大乘的“不但空”境界。因此,此诗开篇“空山”一词的英译之重要不必赘言:这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三.“空山”一词的英译探析

“空山”的英译直接关系《山居秋暝》译本的整体效果。如果译者能够将“空山”的空观意义译出,那么整首诗所体现的直观之美与心造之美就能得到彰显,读者便能跟随诗人一同进入他的禅悟中去。本节通过比较多种译本的方法探讨“空山”一词的英译,笔者收集了五个《山居秋暝》英译本,现列举如下:

1.Empty Mountain after fresh rains[7]25

2.After newly-fallen rain in this vast mountains[8]113

3.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 [9]10

4.Fresh rain has fallen on the vacant mountains[10]43

5.Blank hills look pure as a recent rain refines[11]73

“空”这一禅字应如何英译呢在上面列举的五种译文中,译者用到empty,vast,bare,vacant和blank来译,其实佛学中的“空”一般用empty/emptiness[Budd][12]1203来译,empty的本意是have nothing inside[13]614,是实质意义上的“无”,禅宗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虚妄,因此将“空”英译为empty最贴切;vast意为extremely large[13]2206,指视觉上的大,与“空”的意义不符;bare意为not covered by trees or grass, or not having any leaves[13]123,表示山光秃秃的,没有草木,与诗中描述的空观景象不符;blank意为showing no expression,understanding or interest[13]170,意为无表情的,淡漠的,与禅宗精神不符,因为禅宗虽然强调“空”,但拒绝“顽空”如木石,倡导的是寂静中蕴含活泼泼的生机;vacant意为vacant seat, room etc. is empty and available for someone to use[13]2202,表示闲置的(座位或房间),以上词汇除empty外均与原诗意义不符。

将原诗的空观意义译出是禅诗英译最重要的一环。前三个译本中都没有将“空山”一词的空观意义译出-----句子中均未出现动词,后两个译本中分别出现fall和look两种动词,比较而言,look更能反映诗人的空观,略胜一筹。Dictionary of East Asian Literary Terms中将“空观”译为“observing emptiness”,鉴于此,笔者建议将《山居秋暝》的第一句译为Observing the empty mountains after fresh rains,并在注释中写明“空观”的含义:observing emptiness, the meditative practice of Buddhist. Buddhists hold the belief that all things aris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ependent co-origination, observing emptiness can help overcome the hindrances of defilement(烦恼障) and the known(所知障),通过这种厚译的方法,读者能够对神秘幻变的禅意之境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为难忘的体验。

四.结语

《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禅诗,禅诗在古诗的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禅意的传递。禅诗的译者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禅学知识,包括了解禅学的思想渊源、禅诗的特点及英文对应的表达,其次译者在动手翻译前应阅读所译禅诗的多种注疏,分析把握诗中的意、味和境,如果是重译,应学习并借鉴之前译本的优点,最后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要尽量使用最精炼和最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禅诗是中国特有的禅宗思想与古诗结合的文化宝藏,多年来吸引着大量国内外读者,笔者在阅读中发现,现存译本大多存在词汇不恰当、语言繁冗、异化严重及错位表达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翻译研究者深思,并在未来促成更好的禅诗英译本问世,为禅诗在世界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节末.禅宗美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3]张晶.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陈殊原编著.王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陈铁民选注.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李俊标疏解.王维诗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7]Wai-lim Yip. Hiding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M].New York:Grossman Publishers,1972.

[8]Yin-nan Chang and Lewis C. Walmsley.Poems by Wang Wei[M]. Vermont: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58.

[9]许渊冲译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0]张廷琛,魏博思译.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1]王宝童译注.王维诗白首[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2005.

[12]陆谷孙主编.中华汉英大词典[Z].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第10篇

信天游和小调是陕北民歌中的两种邻近体裁,因其均偏重婚恋题材,甚至还有小调词文本向信天游词文本“借词”的现象,使得二者极易被混同。以下,笔者拟从其词文本中的“人称”入手,对二者进行体裁的区分①。“人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如下:“某些语言中动词跟名词或代词相应的语法范畴。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如‘我、我们’;所指的是听话的人叫第二人称,如‘你、你们’;所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名词一般是第三人称。”②由于其特定的指称功能,凡有言谈处,就必然会出现人称。所以,在西方叙事理论中“,人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人称”这一概念进入理论视野是针对叙事文本的,而民歌自身大多叙事性不强,所以,在民歌的研究中,这一直是一个鲜有人注意的概念,信天游的研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跳出“叙事研究”的思维定式,从“人称”所代表的关系入手,我们会发现,信天游不同于小调的人称背后有着关于“复数主体”的哲学隐喻。

信天游词文本与小调词文本中的人称

1. 信天游词文本中的人称

刘均平在《信天游简论》中说:“信天游是一种倾吐歌者心声的形式,而不是客观叙事或表演娱人的艺术……因此,从总体上讲,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是信天游的又一特点。”①虽然笔者认为此语忽视了信天游词文本中的第二人称,关于信天游人称的表述并不全面,但它毕竟注意到了人称这一概念,并且点出了一个关键,即“信天游是一种倾吐歌者心声的形式”。正因为它是倾吐歌者心声的情歌,所以,它既不是为了表演娱人,也不是为了自说自话,而是为了向人倾诉,与人对话,于是,它对听歌者进行了预设,这种倾诉是双向度且具有指向性的。换言之,信天游的词文本中大多有一个预设的“你”,有一个潜在的开放对话的场域。“东山里(的个)点灯(哎)西山里(得个)明,远路了(的个)朋友(哟)照也照不见(个)人。你在那里得病(哎)我在这里哭,秤下了(的个)梨儿(哟)送也送不上(个)门。”②在这里,第一节比句开头,由物及人,喻有心无力、鞭长莫及之情状,似乎还看不出明显的对话关系,但第二节就直接点出了“我”与“你”,显然,歌者预设了听歌者,这个听歌者不是别人,而是“你”,这是“我”与“你”之间的对话。你是我全部牵挂和倾诉的落脚点,你的病痛我感同身受,买了梨子却送不上门,这有心无力的痛楚和记挂都是为你,我在唱述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渴望你的声音,多么想知道“你怎么样了”。我无法把你当做一个纯粹的客体,因为在对话行为中,对话关系本身就决定了双方是相互的、平等的,它要求“我”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对“你”的全部存在作出回应。我不可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顾及你的感受自言自语,更不会彰显我作为言说者的话语权力去对你进行任意言说,“我”所有的言语最终指向只能是“你”,没有“你”就没有了“之间”,也就没有了对话中的“我”。在这里,没有角色,没有主客之分,有的只是两个平等对话、赤诚相恋的爱人。有的信天游词文本中并没有第一人称,但是,这种对话的关系仍然存在。譬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你说你难谁不难?白日里想你饭不吃,到夜晚想你偷的哭。白日里想你穿不上针,到夜晚想你吹不熄灯。白天想你土间畔③上站,夜晚想你胡盘算。前半夜想你吹不灭灯,后半夜想你翻不转身。擦一根洋火点上个灯,长下个枕头短下一个人。”④这段中虽然没有明显的第一人称出现,但一旦出现了“你”字,这是一个指称听话人的人称代词,既然有听话人就必定有说话人,于是,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我—你”对话的关系场域。因为对话关系的构成,可以没有“他(她)”,却少不了互相对话的“我”与“你”。换言之“,你”是本质性地存在于与“我”的先天性联系之中,在对话关系里“我”与“你”两者缺一不可。显然,是“我”在唱,并且是唱给“你”听的。“我”白天茶饭不思,夜里以泪洗面,望着空空的枕席,守着长长的夜,“我”情感的终极落点都是“你”。我对你如斯倾诉,是为了让你明了我的处境,我的思念,是为了得到你的呼应,为了与你对话。并且,你时间和空间上在不在我身边都不会影响这种对话,因为这种关系本身是超越时空的自由相遇,在我称述出“你”的那一刻,“你”就是当下,就是面对面的在场,我甚至可以质问“你说你难谁不难?”我们不难发现,信天游词文本的人称称述其本质是在构建一种对话的场域,即使有时第一人称“我”缺失,由于“你”所隐含的先在的对话关系,也仍旧能够构成对话。虽然有时出现在文本中的仅仅是“妹子”、“哥哥”、“三哥哥”、“二妹妹”这样的他称,如“洋烟高来妹子低,照不见哥哥在哪里……对面湾里一疙瘩烟①,二妹子越看越顺眼。”②“清水水③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一把抓住妹妹手,有两句话儿难开口。”(何其芳、张松如编《陕北民歌选》,第 96~97 页)但是,根据语境我们也很容易看出那仍是二人之间的对诉。可以说,这个世界里几乎不会有第三方加入,这是一个“我与你”的情爱世界,这个世界是一种“之间(between)”的相遇和对话。

2. 小调词文本中的人称

小调词文本与信天游词文本在人称使用上有所不同。在小调中,很少有第二人称出现,甚至连第一人称都不是很多见,最常见的是第三人称,或者在指称关系上等同于第三人称的名词,如四保、成娃、迎春、秃子等人物的姓名、绰号和事物的名称。这一点,何其芳在《陕北民歌选》序言中亦有所提及,他说:“人的生活中既然有男女之事,而在旧社会里恋爱和婚姻又成为很多人得不到合理解决的切身问题,在民歌方面自然就会有大量的反映。这种反应,如果是当事者的表白就成为情歌,如果是第三者的歌咏就成为陕北民歌中‘蟠龙街’‘,店家失女’‘,三十里铺’那一类作品。”④这里的“蟠龙街”、“店家失女”“、三十里铺”等即属于传统的小调。语法上,第三人称“他”(“她”“、它”)被用于指代外在于言说者的客观世界和对象事物,一如《现代汉语词典》所释,指“其他的任何事物”。而这个“其他的任何事物”相对于主体的歌者而言是完全无关的他者,他不会在主体的世界里激起一丝涟漪,因为他们根本不在同一个世界,他只是一个被言说的对象而已,是完全外在于主体世界的陌生物。歌者在用第三人称称述时,其话语流都是指向与自我世界相对立的外部世界,而被言说的对象本身是没有辩解和回应的权力的,他们在言说中完全沉默,成为任由歌者唱述的他者,是歌者绝对主体性的客体化对象。于是,小调成为歌者一人的“独白”。“正月里来(哟)正月正,李大女娃生得俊,身上穿着大红袄,单等迎春来上工。二月里来(哟)龙抬头,李大女娃上高楼,手把栏杆往下观,观见迎春好风流。”⑤在这段唱词中,歌者隐去了自身的形迹,他只是在唱述一个别人的故事,这个别人与他无关,他并不期待也不需要所唱述的对象———李大女娃和迎春能够给予他任何形式的回应,因为他们的角色只是被言说的对象,这一居于客体的角色替他们选择了沉默的立场。“女娃子今年(是)一十七,想吃(那)酸杏酸果子,有那个心事她不敢说(呀儿哟),偷的背地里鼻(嘞)子儿哭。”⑥是同样的例子,我们也看不到有一个预设的听歌者存在,谁听都可以,歌者只是以一个全知全能的主体身份,去给任何一个不知道女娃子心事的陌生人唱述别人的故事。在这里,没有对话,有的只是独白,歌者与所唱述的对象甚至与听歌者都是分居于不同的世界的。对于小说中的人称,罗钢曾说:“如果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居于同一世界,那么沿用传统的概念,他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如果它存在于小说的人物世界之外,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叙述者。”①那么,类比小调词文本,是不是只要出现第一人称,就可以使言说者与被言说者同处一个世界从而改变它独白的状态呢?其实,罗钢语中的世界只是物理空间层面的世界,远非精神世界。有的小调词文本中会出现第一人称,但因为“你”的缺失,同样不能改变独白的姿态。如“成庆(那就)今年三十(那就)三,我妻儿(就)殁到一个三月三,清早起(呀)拉了两句知(哟)心(的那)话,半前晌价早把她(的个)命(呀)要下(哪咿呀呀哎)。我妻儿(就)撂下下(哩)娃(就)娃,岁数不过(个)三两岁(怎么)甚也(就)解不下,双眼眼(那个)落(啥)泪咋怎么(就)价,老天爷咋把我(就那)憋(哟)杀下(哪咿呀呀哎)。”②乍一看,这个例子与上一个例子似乎有所不同,因为这段唱词中,歌者使用了第一人称“我”,也就是说他唱述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的生活,被讲述的人和事都是同歌者自己息息相关的,其温情程度和令人动容之感亦皆因“我”的出现而大大提升。但是,很不幸,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被拘限于“我”之视野的他者,被言说的一切都是对“我”而言的,此时,歌者的注意力和话语流不再向外延展,而是向内收缩,任何与“我”相关的人、物、事件统统被摄入了歌者的自我意识之中,受“我”的视野、立场、情感、性格、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的过滤,虽然一切都是“我”的生活,但一切都是被“我”所倾诉的,并且“我”并不期待谁的回应,我想要的只是哭诉一己之痛。在这里“,我”同样没有对听歌者进行任何预设,因为“我”并不打算进行一场平等的、开放的对话,所以听歌的人可以是任何一个陌生的“他或她”。实际上,那些被言说的人和事同单纯第三人称的唱词中所言说的对象并无本质区别,他们虽然从与歌者毫无关联变得与歌者关系密切,成为了发生在他身边的人和事,但是,仍无法走进歌者的主体世界,无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主客角色的分野边界清晰,他们都是相对于主体歌者而言的客体对象,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一个人拥有话语权力的寂寞的独白。

由此可见,小调词文本中的人称称述实际上多是在上演一幕幕歌者主体的独角戏。无论是隐在的唱述者还是显在的“我”,其绝对主体的地位决定了被言说的对象没有话语权,同时也就意味着被言说的他者没有被设定为“我”的听者③。小调词文本中罕有对话,有的多是单数主体的独白。

“我与你”和“我与它”

前面,笔者对信天游词文本和小调词文本中的人称使用状况进行了介绍,下面,笔者试图借鉴马丁•布伯的关系理论①对前文所述人称的哲学内涵进行简单的分析。“我”看似简单,但在现实世界中,却可以说是蕴意深远甚至意蕴无穷的。“似乎最无歧义,最无差别,但又似乎歧义最多,差别最大。”②马丁•布伯认为“:没有孑然独存的‘我’,仅有原初词‘我—你’中之‘我’以及原初词‘我—它’中之‘我’。”③也就是说,关系是先在的,我必定是关系中之“我”,“没有关系就无所谓‘我’(亦无所谓‘你’、‘他’、‘她’、‘它’)”④,所以“,我”的意指取决于“我”所处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于“我”所持的不同态度而分为两类:“我—你”的关系与“我—它”的关系。当人栖身于前一种关系中时,他与周围的一切在者———其他人、生灵万物自在相遇,“我”不是一个经验和利用在者的主体,我愿意以我的全部存在去走近“你”、去称述“你”,这是一种没有隔阂、彼此平等、相互信赖的开放的对话关系。而当人委身于后一种关系中时,为了自身生存和需要,他会把一切的在者都变为满足自身利益、需要和欲求的工具和对象“,通过对他们的经验而获致关于他们的知识,再假手知识以使其为我所用”⑤,使“我”变身为一个绝对的主体,这是一种彼此分离的、认知探究的、经验利用的关系。在“我—你”关系中,主体是复数的,交流也是双向度的。而在“我—它”关系中,“我”与“它”分居主客两端,没有双向度的对话,只有由客体到主体、由物(包括被物化的人)到“我”的单向度的致用。世界由这两重关系而呈现为双重的面目。“世界之呈现为双重世界,言说也必然是双重的。布伯认为在‘我—你’关系中,这种言说是:对……说(speak to);而在‘我—它’关系中,这种言说则是‘谈及……’(speak about),正是,‘对……说’体现了布伯的对话思想,‘对……说’是以‘你’为开端的,表明人是伙伴,是平等的,在你我之间是有相互回应的,而‘谈及……’则以‘它’为对象,表明我它之间的对象化关系,它在言谈中化为对象,人只有在把‘它’作为对象来感知,看、听、触摸之后,才能谈及这一对象‘它’。”⑥

具体到信天游和小调的词文本。前文已经介绍过,信天游的歌者在唱述前都预设了“你”作为听歌者,这就使得无论“我”这个人称是否直接出现在文本中,一旦诵出了你,对话的场域就已被构建“,事物、对象皆不复存在”⑦,我是无法把你客体化、对象化的,因为我们之间是一种亲密的、直接的、活的“我—你”的关系。这种关系里的主体是复数的。我们自由相遇、对诉,用彼此的整个身心去回应对方的全部存在,而后,在同悲同喜的爱恋与交融中,成为彼此存在的一部分,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另一维度。只有在这种关系的领域里,才会“鸡蛋壳壳点灯半哟半炕明,烧酒盅盅淘米(哟)也不嫌你穷”①,才会“你手手捉(那)住我手梢梢,真魂跟上(一个)你走了”②,“我”与“你”不拘于经验的羁绊,没有任何目的和意图的中介,我们平等、自由地相恋。小调中的人称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我—它”的关系,无论歌者是在唱述陌生的他者,还是在倾诉自己的故事,他都是绝对的主体,被言说的对象没有被摆在听者的位置上,他们之间少有双向度的交流和沟通,更多的只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我’对‘它’的活动是及物动词的活动,‘它’对‘我’没有‘回应’,‘它’完全是被动的。”③如果说信天游的世界是一个属人的世界,那么,小调的世界大致可以看做一个属物的世界“,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彩,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在爱死人。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二三省哟,数上蓝花好。”④在歌者拥有绝对话语权地言说与蓝花花恒久的沉默里,主体通过经验和认识被言说对象,使自己的言说欲得到了满足。

诚然,人称所隐喻的关系并非区别信天游和小调的惟一体裁特征,信天游词文本还具有诸如小节之间弱关联或无关联、叙事性重复缺失等其他文体现象,但这种基于自由的复数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奠定了其他文体现象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11篇

[关键词] 西厢记;张生形象;积极娱乐视角

[中图分类号] I206.2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65-07

[作者简介]王领妹(1983-),女,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一、积极娱乐视角的概念界定、合理性及必要性

故事题材一旦进入文化消费领域其娱人特质势必突出,所以戏曲文学具有娱人特质。但是同样是娱人,同样是娱乐,也有层次的差别。王骥德将传奇流传与否的原因归于“世数之变”[1],似是而非,不如李笠翁“传非文字之传,一念正气使传”[2]14-15来得深刻,因为能经受百千年淘洗的是“情”,是精神,而不只是“事”,不只是文字。如果剧本创作和表演的取向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次,为娱人而娱人,即使能新人耳目,也只是暂时的,难免“不过数年,即弃阁不行”[1]的命运。这种创作和表演带来的娱乐自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粗浅一笑而罢,不能引起观众和读者内心的情感碰撞,不能给以积极引导或启示,不能唤起深层次的共鸣和认可,因之不具有积极的成分,作品自然不会得到流传。能够使作品和人物不朽的,不只是娱乐,更是超出娱乐之上的精神。“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① ,这种安排之所以可以厌阅者之心,是因为契合了国人世间的、乐天的精神,这种对“悲”、“离”、“困”的拚弃,正是对现状的不满,对束缚的反抗,对环境的征服,对“欢”、“合”、“亨”的实现,正是对理想人格的期待,对美好感情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是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要求的一部分。这种精神也许是一种生存理想,却是伴随着人的觉醒而一直顽强存在,既积淀在民族心理之中,又通过民族文化反映出来、传承下去,并且愈来愈强劲,愈来愈明晰。这种精神的影响力又是在娱人的理念之中,通过娱乐的方式实现,这种精神灌注成为作品和人物挺立的脊梁,不仅让观众和读者得到娱乐的审美享受,而且能够给他们积极的引导或启示,能够引起内心情感的共鸣,使娱乐具有鲜明的积极倾向。

因此积极娱乐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观众读者所要求的娱乐效果,其二是娱乐中灌注的人反抗束缚、征服环境、追求理想生活、努力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精神,积极娱乐正是灌注了这种精神的娱乐。而对积极娱乐的充分实现使作品带给观众读者娱乐的同时带给他们精神上的饱足感,让

他们看到生存的压力的同时也感受到反抗的勇气,看到环境的束缚的同时也感受到征服的力量,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追求自由的信念和实现理想的希望,场上场下这种深层次的情感沟通和共鸣,是作品和其中的人物得以长久广泛流传所不可或缺的。

积极娱乐视角即从积极娱乐的角度考察人物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的发展变化的动因和意义。积极娱乐作用于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形成,一方面观众读者将积极娱乐的要求通过审美和消费过程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民间艺人和文人作家等创作者恰当把握这种要求,甚或融入个体情志,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的改造以更充分地实现积极娱乐。这一方面要求作品和人物能够更好地实现娱乐效果,娱乐方式又是多样而非唯一的,正如李渔所言:“如其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2]111-112,虽然表现形式甚而是相反的,但是都能有“即使鼓板不动、场上寂然,而观众叫绝之声,反能震天动地”[2]14的娱乐效果。另一方面要求作品和人物能够更好地展现人努力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精神,这可以表现在对束缚的反抗、对环境的征服、对自由自我的坚守、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等多种形式。于是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旧的要素被淘汰掉,新的要素被加进来,好似滚雪球,原本相对简单的故事,经过观众、读者、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反复捏塑敷演,更加天才作家的刮垢磨光而成丰华巨制。

而对积极娱乐的充分实现使作品能够以娱乐效果吸引观众读者,“则许(多)官员上户财主看勾栏散闷”①,能够让伶人“觅几文济饥寒,得温暖养家钱”转引自石兆元《元杂剧里的八仙故事与元杂剧体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辽金元卷第114页。,能够让戏曲成为“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2]96,更能够给人精神的鼓舞和力量,使作品和人物不仅当时能够案头场上交相为美,而且能够得到长久广泛的流传,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

崔、张故事从文人传奇作品进入民间流传系统,以《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为参照,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有结局的根本改变,有人物和情节的增加,也有同一人物类似动作的微妙变化。这个反复传唱改编的过程也正是在积极娱乐的推力下进行的,因此积极娱乐视角对于探讨《西厢记》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形成动因及魅力所在当有所裨益。

二 、积极娱乐视角下的张生形象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张生的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对“王西厢”中这个张生的认识也在改变,从风魔解元、典型才子到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叛逆者,明清时的批评家可能会欣赏张生之呆趣,近代以来的论者可能更看重他的真心志诚和叛逆精神,张生人物形象之魅力何在?

在积极娱乐视角下,张生全新形象的形成和动作的安排是积极娱乐作用的结果,是对积极娱乐的充分实现。从一上场的“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张生就与众不同,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更是与规矩方圆格格不入。初见红娘时款款报上本贯,却对先人拜礼部尚书不提只字;爱上莺莺,他弃置功名,他借亡父母之名只为看看莺莺;他被逼赴试,但是临别仍然慷慨;他帝京夺魁,但是荣归只为莺莺,他遭遇赖婚悔婚争婚却从未停止抗争。无论是“二十三岁不曾娶妻”,还是“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或者“白夺一个状元回来”,并非刻意为谑,只是至性流露,不是嬉皮笑脸,而是再正经不过,“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2]102,这是张生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的娱乐效果,其中却蕴含着自由自我、真心志诚、乐观勇敢的人格精神,体现着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不管莺莺是已经许人的相国千金而自己只是脚根无线的落魄白衣,他爱,于是他追求,不以性命为重,不以家门礼法为重,不以声名前途为重,只为心之所往,情之所钟,张生的动作由此展开。

(一)无视礼法似傻如狂的张生:自由自我,娱人更动人

“王西厢”中有很多动作是这个张生仅有的,比如《借厢》中在红娘跟前的那番自陈:

【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红云】我便是,何劳先生动问?【末云】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莺莺传》中没有这样的情节,“董西厢”中,张生在红娘自方丈出来后也有一番说话:

红娘辞去,生止之曰:“敢问娘子:宅中未尝见婢仆出入,何故?”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红娘曰:“夫人治家严肃,朝野知名……”言讫而去。

这里的张生虽然言语斯文,但是不曾相识却直接询以家事便显突兀,而且缺少戏剧色彩,也难能有很好的娱乐效果。更重要的是,内心明明热切暗恋着莺莺,外表上还做成十分守礼的样子,少了些“真”,也就少了些可爱。“董西厢”中张生也有一番自陈,那是在谢宴上的乘酒自媒:

小生虽处穷途,祖父皆登仕版,两典大郡,再掌思纶。某弟某兄,各司要职。惟珙未伸表荐,流落四方。自七岁从学,于今十七年矣。十三学《礼》,十五学《春秋》,十六学《诗》、《书》:前后五十余万言,置于胸中。二九涉猎诸子。至于禅律之说,无不著于心矣。后拟古而作相才时务内策,仗此决巍科,取青紫,亦不后于人矣。……

首先强调的是祖父兄弟的名位,继而是自己的仕宦前程,他贯彻的仍然是社会主流的重出身、重事功的价值观念,这和他“守礼”的行为逻辑相符合,却也使他没能以更独立的姿态超出世俗众生之上,因此缺少些引人瞩目的理想光彩。

“王西厢”将套问崔家情况的情节转至借厢时张生与法本长老的对话中,将自我介绍转至与红娘的对话中,而且进行了改造,使这个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傻角张生一帜独树。对张生的这一动作论者见仁见智。戴不凡先生认为这是对莺莺的回顾和鼓励的反应,是张生钟情莺莺的表现[4];董每戡先生认为张生此举“自诩的成分多于风流的成分”[5];蒋星煜先生认为这种做法“很傻很笨,太无技巧”[6]。这些论述都还有可以再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在“王西厢”中是得到了莺莺的认可和鼓励,但是张生的言行不仅仅是出于对莺莺的钟情,难道“董西厢”中的生、红对话就看不出张生对莺莺的钟情了吗?如果说此举更多的是自诩的成分,那么为什么这种自诩能够得到观众和读者如此的喜爱?如果说这种做法很傻很笨,那么为什么要让张生采取这种傻笨无技巧的做法?可见动作安排当另有一番原因和意义,其中的内涵也当有新的诠释。

这个动作的娱乐效果不仅明显强于“董西厢”中的安排,而且在五花八门的自报家门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难怪金圣叹要反复感叹千载奇文,这正是张生“呆趣”之一斑,其喜剧色彩已有相当详尽的论述 相关论述如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73-74页;洪柏昭《〈西厢记〉的艺术构架和喜剧性》,寒声、贺新辉、范彪《西厢记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75页。,此不赘,而是侧重尝试探讨这个动作中蕴含的对自由自我的追求。这个张生的言行跟随的是他的情,他的心,而非圣人之言、外在规范。而且与“董西厢”中的张生不同,他的自陈中没有提及官宦出身和功名前程,他一直在说的只是他自己。这正是自我意识的突出,正是对自由的追求,而通过张生式的看似痴傻非常的言行表现出来。从《莺莺传》中的赋春词以乱之,到“董西厢”中的斯文连篇,这个张生无疑最可爱,因为他自由自我,因此也最动人。

“王西厢”中张生的无视礼法似傻如狂一直延续,他重情轻名,为情弃名,一上场他就两次直接提到赴试,“欲往上朝取应”和“却往京师求进”,接下来的【点绛唇】和【混江龙】中的“得遂大志”、“日近长安远”等等,可见张生求取功名的愿望非常突出。但是一见莺莺之后便曰:“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将功名壮志全抛到九霄云外;之后随着爱恋转深,“再不向青锁闼梦儿里寻,只去那碧桃花树儿下等”;甚至在被逼赴试路上还埋怨“无奈功名,使人离缺”。这不仅和《莺莺传》、“董西厢”中张生对待功名与爱情的态度有根本不同,而且不合乎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王西厢”还安排张生为了追求莺莺甚至不惜假借亡父母之名,当他听说莺莺要为亡父做好事,马上做哭科,请求带一分斋,看似孝心拳拳,实际上是“看莺莺强如做道场”:

【末背问聪云】那小姐明日来么?【聪云】他父母的勾当,如何不来。【末背云】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者。

道场开始,张生满心想的都是莺莺,即使是拈香祝祷也是明修暗度:

【沈醉东风】……焚名香暗中祷告:只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啰,早成久了幽期密约!

与“董西厢”中一本正经地请求法本“小生备钱五千,为先父尚书作分功德” 的张生相比,这个张生实在是太无礼太痴狂。

为什么创造这样与礼法规范多有所违又似傻如狂的张生,而这样的张生还备受喜爱?“王西厢”中全新的张生的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反映了积极娱乐的要求,同时更好地实现了积极娱乐。来自反抗,对长久以来约束人们行为的礼法规范的反抗。在这个系统中,人必须遵守那一系列礼法规范然后才能成为社会人,但却不是自由人,不是拥有自我的人。郭沫若曾经断言:“数千年来以礼教自豪的堂堂中华,实不过是变态者的一个庞大的病院。“[7]其实这个病院里的病人何止变态者,可能还有愚忠愚孝者、自抑自虐者、虚伪缪丑者。这些压抑和束缚,虚伪和愚迂,既充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也令他们疲惫厌恶吧,却难能奈何。但是现实中不能实践的,却可以诉诸理想;生活中不能实践的,却可以诉诸文艺。因此,“董西厢”里那个听说罢老夫人推辞婚事的言语后“喏喏地告退”的张生,那个放言“功名世所甚重,背而弃之,贱丈夫也”的张生,那个自思“吾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非礼”的张生,应该让人觉得可厌吧,于是有了这样自由自我的张生。这样的张生让人觉得可亲可爱,是因为以娱乐作载体,而有精神为内核,所以让人愿意相信,乐于相信。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引发的欢笑回味无穷,他延续的感动古今不废,娱人更动人。

(二)先搂红娘再搂莺莺的张生:开怀的笑源于感情的真

“王西厢”中在赖简那晚张生有“两搂”,一是错搂红娘,二是搂住莺莺。这“两搂”的动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董西厢”基础上的创造。《莺莺传》中没有这样的场景,“董西厢”中有错搂红娘,那是在莺莺听琴之夜,但是赖简那晚也没有张生搂住莺莺或红娘的安排。“王西厢”将错搂红娘调整到逾墙之后,继之以再搂莺莺。

从逾墙赴约到见得莺莺,《莺莺传》中只是简略叙述:

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踰焉;达于西厢,则户果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此?”张因紿之曰:“崔氏之笺召我矣。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

“董西厢”则增强了春夜深深的环境渲染,又丰富了张生忐忑惶急的心理刻画,但是仍多袭本传,叙述也仅着眼张生一方。“王西厢”则多所转折,莺莺独立湖山之下,红娘探看角门之旁,张生跃跃粉墙之外,一片夜月,三人三处,三样动作,三种心事,更加红娘与张生墙里墙外的明言暗语更增扑朔。终于跳过墙来,满心欢喜,结果一把抱住的却是红娘;错愕请罪,一阵慌乱之后,到底抱住了莺莺,就在那一刻暴风雨不可遏止。这番逾墙,又是从红娘冷眼旁观中写出,一人逾墙,三处着笔。不仅场面灵动,人物鲜活,而且情节回环,只是逾墙之间,千曲万折之势已在其中,娱乐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虽然是出于娱人的需要,两搂的描写非但不会让人觉得低级趣味,反而会让人发自内心地开怀一笑,为什么?因为这其中贯穿着张生追求美好爱情的精神。张生连日来害于相思,而且夜色深沉,以致错搂红娘,并非故意或者心怀非分。得知错搂了红娘,张生没有一丝轻薄的意思,而是坦承自己搂得慌了,恳请红娘赎罪。看着或者想象张生一本正经又书生气十足地说出这番话,观众和读者不禁莞尔的同时,还会领略到“志诚种”的本色。这与《董西厢》中那个得知错搂了红娘却并没有表示任何歉意、只是赶着问“莺莺适有何言”的张生,与那个遭遇赖简后厚颜要与红娘“权作妻夫”的张生有根本不同。再搂虽然莺莺马上遭到了拒绝,但是这一搂不同于风流浪子的轻薄行径,因为有相互爱慕为基础,是许久以来积聚的真情深爱之自然迸发,是脱离了自然欲念而具有美好情感内涵的行为。因此,当张生搂住莺莺的时候,观众和读者会开怀一笑,不仅为这动作本身,而且为这是一对“有情的”。开怀的笑源于感情的真,无论是张生对红娘的尊重还是对莺莺的专一,使两搂与噱头有了本质的区别而引发千古一笑。

还有佳期的描写,自《莺莺传》到“王西厢”一直延续下来,可见这的确是娱乐点。“董西厢”中有两处这样的描写,一次是张生梦中,相对于《莺莺传》来说,是“董西厢”的创造;一次是莺莺相就。虽然是故事流传中的保留要素,但是“王西厢”进行了改造,其中有两点值得格外注意:

其一,“王西厢”淘汰了前者。赖简之后,相思成梦,既可以见出张生对莺莺思慕之深,又能增加“看点”,“王西厢”为何弃而不用?那就要看一下这种淘汰会带来什么效果。首先,这次梦中幽会的描写,于崔、张爱情历程而言可谓斜枝,而今剪去,代之以“小红娘问汤药,张君瑞害相思”,围绕崔、张爱情“一线到底”,情节发展更加顺畅集中。其次,过程的描写仅停留在感官的层次,不过更加深了张生

风流才子色中饿鬼的色彩而已,而今剪去,直以风魔相思贯之,志诚种张生的形象更加完整纯粹,也就更加可爱动人。最后,避免了与相距不远的佳期描写重复。可见,这次淘汰不仅加强了娱乐效果,而且突出了张生的志诚之心。

其二,“王西厢”改造了后者。《莺莺传》中莺莺倏然而来,忽然而去,更多的是“岂其梦耶”的传奇色彩。“董西厢”中沿袭本传的痕迹仍然相当明显,除了描写更加细致之外,流露的是“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基调。无论是《莺莺传》还是“董西厢”对张生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都没有更深入的揭示,“王西厢”中则不同,试看这几处唱和白:

【寄生草】安排着害,准备着抬。想着这异乡身强把茶汤捱,则为着可憎才熬得心肠耐,办一片志诚心留得形骸在。试着那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约有十余载。

【末跪云】谢小姐不弃,张珙今夕得就枕席,异日犬马之报。

【柳叶儿】我将你做心肝儿般看待,点污了小姐清白。忘餐废寝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诚捱,怎能够这相思苦尽甘来?

通过这些唱白可以看出张生在爱情问题上的思想状态:追求爱情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美满的爱情得自真心志诚的态度;不是一时的欢爱,而是终生的承诺。因此,“王西厢”中的佳期不仅是一场幽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皈依。“王西厢”又是以娱乐的形式来传递这种精神的,张生跪迎跪拜,有些痴傻夸张,保持了一贯的傻角本色,与佳期的气氛巧妙碰撞,让观众和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真心志诚的可爱可贵,体味自由爱情的美好和理想实现的快乐,这就在娱人的同时,唤起观众读者对对美满爱情、理想生活的向往,甚至赋予他们追求的力量。

有的论述认为两搂的科诨和佳期的描写是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表现 如董每戡《五大名剧论》(第164页)、谭志湘《论〈西厢记〉的艺术张力》(《西厢记新论》第87页)中的论述。,那么,“王西厢”保留“董西厢”中张生梦中与莺莺幽会的描写不就可以更多地迎合这种趣味了吗,为什么还要删掉呢?为什么保留佳期的同时还要改造呢?作为创作者,观众和读者的审美情趣是必须考虑的,甚至包括低级趣味,可以为低级而低级,为娱人而娱人。但是在积极娱乐作用下,天才作家在集体创作的基础上,不仅巧妙安排关目,精致设计曲、科、白,而且倾注了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塑造了真心志诚的张生形象,既实现了娱人目的,又保证了美的内质,使观众和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力量。

(三)慷慨赴试夺魁完配的张生:娱乐中的理想实现

张生离别莺莺上京赴试,自《莺莺传》一直延续下来,可见这似乎是动人歌哭的一种理想选择。本传中第一次去而复还,第二次则成决绝,均是张生决然遂西而莺莺愁怨凄恻,弥漫的满是悲剧的气息。“董西厢”中改为张生先是为佳人弃置功名,婚姻初定后又自请赴试;赴试前致意莺莺“无惜一时孤闷,有妨万里前程“,告别时连连答应“放心地,放心地!是必是必”,姿态自与本传中不同,但是【大石调】、【越调】、【仙吕调】三套曲子,反复渲染的还是“”两边的心绪,一样的愁怀“”,无论是张生的自愿赴试还是离别时的伤感气氛,更多的仍是基于本传。

“王西厢”对这一情节的改编有两点颇为有趣。一者,张生乃被逼赴试。这样一来,赴试离别就成为崔、张爱情婚姻的外部环境的压力,因此,不仅这种离别之情更具有感动人的力量,而且张生的赴试也成为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反抗。这种压力来得越是强大,张生中状元的反激就越是激烈,观众和读者的情绪就被更充分地调动,也就可以获得更多娱乐的。被逼赴试的张生“志诚种”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惹人爱。二者,被逼赴试的张生有更多的自信与豪情。张生言道:“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别语愁难听,离筵边的莺莺已经是“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虽然张生也是“离恨重叠”,但是如果他也和莺莺一样,淹没在难舍难分里,那么这场戏就只剩下抱头痛哭了,与“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2]102的原则有违,又怎么能达到良好的娱乐效果呢?张生的这种表现不仅是对莺莺的劝解和鼓舞,而且给这浸透了离人泪的碧云天黄花地增添了一抹欢喜的色彩,这种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不仅不仅更好地实现了娱乐,而且洋溢着积极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张生中状元的安排更鲜明地体现积极娱乐对关目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影响。十年窗下,一举成名,这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愿望和理想,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张生的满腹经纶既有目共睹,衣锦还乡亦众望所归,合理的事物取得胜利,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在让观众读者为张生的成功欢呼雀跃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理想实现的满足。因此,中状元的安排就不仅仅是一场团圆的点缀,或者为博一笑的生搬硬套,而是能够鼓舞人精神的娱乐。中第是对通过知识、科举改变命运的愿望的反映,中状元则是进一步的理想化,从“董西厢”中的第三人及第到“王西厢”中的头名状元,夺魁的张生是积极娱乐的理想打造。

“董西厢”和“王西厢”中,衣锦荣归的张生都遭遇了郑恒争婚。“董西厢”中,张生初听说也曾扑然倒地,但是转瞬思之:“郑公,贤相也,稍蒙见知。吾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非礼”,又“莺既适人,兄妹之礼,不可废也”云云,没有做任何反抗就接受了郑恒的争婚、老夫人的乱命,之后也只是跟莺莺双双悬梁,最后的私奔还是法聪的提议和鼓励。这种安排与张生“守礼”的性格逻辑相符合,而且情节也有转折,但是有不合情理之处,张生也显懦弱无力,娱乐效果便打了折扣,精神上的积极倾向亦不够突出。

“王西厢”中的张生面对老夫人的质问马上坚决否定,接着表明自己对莺莺的执着:

【雁儿落】若说着丝鞭仕女图,端的是塞满章台路。小生呵此间怀旧恩,怎肯别处寻亲去?

当红娘也来冷嘲,问他那新夫人“比俺姐姐是何如”,张生顿时向红娘倾诉:

【搅筝琶】小生若求了媳妇,只目下便身殂。怎肯忘得待月回廊,难撇下吹箫伴侣。受了些活地狱,下了些死功夫。不甫能得做夫妻,现将着夫人诰敕,县君名称,怎生待欢天喜地,两只手儿分付与。你刬地倒把人赃诬。

既有对往日恩情的执着专一,又有对行嫉妒者的冲冠之怒。面对莺莺的忧疑,张生更是诚意拳拳:

【落梅风】从离了蒲东路,来到京兆府,见个佳人世不曾回顾。硬揣个卫尚书家女孩儿为了眷属,曾见他影儿的也教灭门绝户。

这种坚定的态度终于得到莺莺、红娘的信任和支持,待到杜确来时,张生于老夫人前据理力争,终于郑恒来到,张生上前直问“郑恒,你来怎么”,唬得本欲来成亲郑恒转而改口“贺喜”。

郑恒争婚,张生亦争婚;郑恒先来,张生后到;郑恒在暗处栽诬使诈,张生在明处陈理叙情。这个过程,由老夫人赖婚到红娘质问再到莺莺生疑,层层深入;由法本力保到杜确主持再到郑、张对证,步步明朗。几番回环转折之后水落石出,让观众读者如同徘徊曲径,步换景移,终于豁然开朗。而张生对莺莺的执着专一,对阻力的反抗斗争,对爱情的坚定追求也跃然场上纸上。正是因为张生的反抗和斗争,才使得莺莺安心,红娘快慰,老夫人知错,郑恒后退,改变董西厢中崔、张自杀不果双双私奔的结局为完配团圆,使观众读者在获得充分的娱乐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和力量。

慷慨赴试夺魁完配,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是娱乐的需要,同时也是追求自由爱情、美好生活的精神的贯穿。科举制度使许多中下层出身的读书人一举成名天下知,在造就了许多新贵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弃妇,反映在文艺创作中,便有了陈世美的典型。这世道的冷落,人情的炎凉,应该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以心灵上的震动吧。怎么办?是在这沉沦中更加沉沦,在冷酷中更加冷酷,还是怀抱着理想,在寒冷的夜里彼此温暖?国人的伟大之处,就是既有认识现实的清醒,又有怀抱理想的坚强,所以,既有陈世美,又有张君瑞。当这“”傻角“”在戏台上痴性大发,在字里行间专一执著的时候,应该在娱乐看惯了和未曾谙世事无情的观众和读者的同时,也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希冀吧。

三 、小结

作为娱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的流传和形成应该和观众读者的需要有关,这种需要既有娱乐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由于这种需要而自然生成,由于满足这种需要而广泛流传。张生全新形象的生成,是因为观众和读者喜爱看到这样的形象,他们需要这样的志诚种,用童话式的理想实现,来弥补现实的不足。张生是文人传奇撒落民间的一粒种子,经受历史的风雨淘洗,在世间众生的怀抱中成长,在天才作家的笔下茁壮,积极娱乐是肥厚的养料,不仅给他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最灿烂的模样。张生往往被看做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但是,要站在戏台上给人以娱乐的张生,应该不只是作为叛逆者来塑造的,还有可能是作为理想化的成功者来展示的。书剑飘零的落魄书生,不仅遇上了相国千金,而且恩情俱深;不但抱得美人归,而且金榜题名,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他凭借的是什么?才貌双全,自由自我,真心至诚,勇敢专一,是对爱情的倾心投入,这是多少人理想中的良人,又是多少人理想中的自己。这样的张生形象的形成,是故事流传过程中大众心理的反映,是集体创作的选择和积淀,通过反复改编表现出来,最后在天才作家手里而天才作家激之扬之,使之更加明亮深刻从而唤起更广泛的共鸣,而二者相碰撞相契合的点正是积极娱乐。很多论述都提到“王西厢”中崔张故事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新的生命”是什么?正是这种积极娱乐,是能使人笑、能使人哭、能使人手舞足蹈、能使人惊魂欲绝的审美享受和娱人效果,是不满现状、反抗束缚、征服环境、用勇敢和智慧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张生可谓理想典型,是生活经验的集合,是美好理想的集合;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或者有的只是这种理想人格的某个、某些方面,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种理想典型产生出来,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骥德.王骥德曲律[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03.

[2] 李 渔.李笠翁曲话[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80-481.

[4] 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98-99.

[5] 董每戡.五大名剧论·西厢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