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墨守成规典故

墨守成规典故

时间:2023-05-29 18:1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墨守成规典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典故】《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的兔子。

【释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不知变通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相反词】通达权变

【同韵词】宽洪大度、晓行夜住、穿房入户、豕交兽畜、落落穆穆、以言徇物、一门百笏、无亲无故、连类比物、绳趋尺步。

【年代】古代

【灯谜】柳

【日文】守株(しゅしゅ)

【法语】attendrelelièvresousl'arbre

【成语故事】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在地里干活,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十分慌张,一不小心就撞在树桩上死了。农夫很高兴,捡起这只死兔子回家美美地饱餐一顿。他想每天都有这样的好事就好了,于是他放下农具整天守在那颗树下,一无所获。

【成语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守株待兔之辈。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

【其它使用】

他们哪里知道,有位医术不高神通广大的医生,利用给她常年患病的母亲上门治病,早已博得她父母喜爱,正在守株待兔。

第2篇

方法决定成败

用努力换取优异的成绩,在这里,方法决定成败。无论是应届生还是复读生,请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高三,需要的是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绝非量的单纯积累。要想成为“学霸”,就必须在学习和考试两方面同时修炼“独门秘籍”。进入高三,你的思考方式必须从学转变成考。考和学的最大差异就是面对题目时的思维方向。思维和努力没关系,和智力关系亦不大,它是大多数人潜意识中认识事物方式的体现,即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是可以点拨、训练的,俗话说就是“开窍”。对考题来说,与其研究为什么,不如研究如何做。到高三还在研究为什么这么做的,是个学生;开始研究做题方法、解题入手点的,才是考生。

模仿一些同学学到凌晨几点,每天做多少套题,做什么样的宏伟计划,如何在精神上给自己施压等,非但不科学而且不可取。因为不断加大知识的储备和做题的数量,只能让你对知识点做到熟悉、熟练,但是达不到掌握和精通。这样的复习,会让同学们将分数提到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颈,再也提不上去了。就像大多数同学困惑的那样:“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了,成绩却不见提高呢?”

所以,高三的头等大事应该是整理学科知识体系、训练各科解题思维和临场答题技巧。

给知识做减法

考生要为每个学科找到一个做减法的策略,这样才能摆脱题海,找到解题的本质和规律。从知识层面来说,就是抓住核心考点;从学习方法来说,就是找到一条贯穿学科知识的线索。

比如语文学科,有语言运用题、古代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阅读题、作文题等。是不是每种题型都需要单独复习?有没有一条线索可以串联考试中的各种题型呢?

语文的核心是词语,以词语为基点,从词语到语法结构,从语法结构到表现(修辞)手法,考生据此可以串联起字音字形题、语病题、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题等。

第一步:词语。比如“墨守成规”,为什么是“墨”而不是“默”呢?因为这个典故讲的是“墨子守成规”而不是“默默地守成规”。

第二步:从词语到语法结构。根据意思可知,这个短语在语法上是主谓结构。由语法结构知识,考生可以判断“看了《中国好声音》,得到很大收获”的语病为缺主语。

第三步:从语法结构到表现(修辞)手法。现代文阅读题中,有些句子是不符合常规的语法顺序的,如“大家都注视着这位新同学,高高的,瘦瘦的”跟常规表达不同,但没有错误,那问题在哪里呢?原来,这句话采用了倒装手法,考生也能据此回答出这句话的作用是强调。

第四步:从分析到运用。《岳阳楼记》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使用了对仗(对举),在古诗文阅读题中考生应该能够答对。明智的考生还可以进一步将其化用到作文中,如:“秋风萧瑟,月落残云。我的城头飘扬着秦国的旗帜,我的宫殿飞扬着秦国的歌。”这便是佳句。

再举一个英语学科的例子:I had the film developed yesterday.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传统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单纯地强调词汇和语法。首先看词汇“develop”,词义为“to gradually grow or become bigger,stronger,more advanced”,也就是发展、变大、变强的意思;再看语法“have something done”,表示请某人做某事。好了,词汇和语法都没错,我们却翻译不了这个句子。难道翻译为“昨天我请电影(胶片)发展了”?

在英语中,像develop这样的词非常多,如果总是单独记忆的话,不仅非常辛苦,而且遇到上述情况还没法做对题。如此,你离“学霸”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跟中文一样,绝大部分单词都只有一个原始词义,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演变,原始词义形成一个可以延伸的意象,所有的其他词义都统一在这个意象之下。如果用这个意象来记忆这些单词,不但更容易记住,而且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develop”:发展、变大、变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让照片发展、变清晰,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翻译为“昨天我把照片冲洗了”。

通过这种联想和发散思维,考生读懂了词义,进而了解句义,那么解答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就不再是问题了,甚至还能将这样的句子用在书面表达中,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同学们请相信,记忆没有定式。考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记忆方法与记忆模式,而要突破考试必要性记忆的极限,做到最少、最精、最有效,才能轻松应对高考。

标准化和客观性

学和考永远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都无法取代谁。考生使劲儿背单词也未必能让自己英语考满分。相反,考生掌握了英语的答题思维,却有可能让自己即使看不懂原文,阅读理解却全部做对。不要以为解题的能力通过大量做题就能提高,从普通学生变为“学霸”没那么容易,这是一门学问,考生必须得练!

面对一道试题,“学霸”的思考步骤通常是:第一,题目需要求得的是什么;第二,要求得这个结果,需要哪些条件;第三,题干给出了哪些条件,顺利解答该题还缺少什么;第四,缺的这些条件如何找到。如此,解题的标准化思维过程就出来了。

许多考生在浩如烟海的试题摧残下,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面对“敌人”只能疲于招架。比如遇到圆锥曲线的试题,第一反应不是像“学霸”那样认真分析试题,而是凭以前“练题”时的记忆,想当然地套用各种公式、定理,解到一定的时候才发现题目所问的问题与自己的解题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考生不要奢望在考场上做到平时练习过的原题,题目越是相似就越要当心陷阱,越要用标准化的流程去分析问题和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当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学霸”,除了思维严谨外,还要抓住考试的本质,在考场上始终要保持“客观性”,即“别人没说,我决不能想当然地推测”。

比如有人出一道题:“一天没吃饭了,我要大吃一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A.一天没吃饭,我饿了

B.我正在大吃一顿

C.我今天至少吃一顿

选A的同学是习惯性主观,题目告诉你“一天没吃饭”就代表“我”饿了吗?题目字面上就没有饿了这回事,所以不对。选B的是没有根据题目字面意思去做题,题目说“我”吃饭了没有?还没吃吧,所以这是审题的不客观。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今天至少要吃一顿,这就是客观,所以答案应该是C。

第3篇

【摘 要】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普遍强调并崇尚以课堂教学为手段,以塑造受体崇高人格为目标。历年的语文教改逐渐将模糊、偏离的语文属性明晰与定位,力求凸显“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已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

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核心。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个根本任务,当今语文教学应当担负起来。”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于,它能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取而形成人格、气质、道德和思维方式,能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而语文学科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能起到其他科目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将人文素养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十分必要。宏观上说,人文素养的培育,一方面包括基本的人文精神内容对学生的渗透与启发,另一方面是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本身成为一种人文教育方式。为此,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不懈地努力着。

事实上,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层面:少有执教者关心文学发展,表现不出对文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漠视文学研究,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对作品的解读停留于教参等教辅工具,习惯于现成的结论,墨守成规,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且功利至上,难以从审美高度认真品味文学语言,挖掘人文内涵。学生层面:乐于接受一成不变的定论,缺乏质疑精神,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普世价值观多不认同,注意力更多关注于语文的工具性及技巧性。即便偶尔有公开课着力表现师生相悦于人文精神的探求与解读,多半形式主义色彩浓重,作秀成分颇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考指挥棒的因素不可忽略,近年来,高考语文虽然努力想摆脱片面狭隘的工具化考察手段,但在没有更好的考察机制出现以前,只能维持现状,这必然导致理论需求与实际功用的矛盾,武断地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升学考试的分数前不堪一击,尽管两者并没有直接冲突。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相对偏低,虽然前有高考,身不由己,但作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师忽视自身人格及文学素养的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要解决目前的困境,除却高考评价机制改变的渺茫希望外,语文教师其实大有可为。

教师的示范作用依赖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执教者,应该明确职业角色及教育职能,努力提高职业技能与水平。体现在语文教学上,亟待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提高。新教材编订的目标很明确,力求还原文学教学的审美本质,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对文学现象进行感性的领悟和思考。审美观念的树立,雅致气氛的营造,优美诗意的捕捉,人文精神的提炼,富于张力的表述,无疑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必备的,唯有这样,才能在领略作品时,为学生创设令人陶醉的意境,引领学生把握作家的生命激情,让文字折射出璀璨之光,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审美享受。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与深入思考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尤为重要,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等因素,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这样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远比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和生硬的道德灌输所树立起来的抽象认识更加深入、扎实,在他们今后长期人生经历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加持久、内在。

当然,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远远不够,教材中以培养语感为中心的语言材料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完全解决语文的文化性问题,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开拓性的眼光,用去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为学生选择或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这必然要求教师自身广泛涉猎各种作品,思考各种文化现象,养成手随心动、勤于探究的良好读书习惯。毕竟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原本就应该通过阅读来感知思想并努力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相融合,唯有如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才能收放自如、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课堂充满审美意趣,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历史演进将优秀的传统美德慢慢积淀成民族精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实施以人文典故为依托的“人文语文”教学,让学生有选择地触摸人文典故之肌肤,积淀人文典故之精髓,挖掘人文典故之精神,这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唯有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培养出“博而略精”的语文人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讲工具性忽略人文性,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因此,必须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体现这样的理念:“把知识上升为智慧,把文化积淀成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第4篇

认真反思,我们会尴尬地看到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所带来的学生的现实问题:1、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2、经验世界(生活、知识、情感)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3、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由于教材的陈旧,教学思想的守旧,教学方法的死板单一,知识的积累、连续性与考试的片面性对立等原因而造就语文的兴趣日益冷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以教师的创新精神为前提。

一、更新语文理念

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是通过立言不立人,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也不仅是人文知识的一种表现或表达方式,它更是人的生存空间,是人的生存条件和生命的某种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其实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教育与训练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即人的成长;教师在教导学生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自身内在创造力与生命力也得到了激发。因此,语文教学应是学生与教师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的焦点在于课堂教学的主人是谁?是教师,还是学生?这是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自己口诺悬河,滔滔不绝,不能把学生看着僵死的接受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加速器,是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趣味性的点火器,是打开学生通向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精神,要靠教师激发和培养,这是不可忽视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封建思想以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现代美誉如一圈美丽的光环牢牢地套着我们。为此,我们自负而骄傲地固守着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捍卫的不仅是自己那其实非常有限的知识和权威,更多的是为人师表的尊严。我们不允许自己在学生面前有任何瑕疵,也不允许(至少在心里上不允许)自己的言论、观点或者见解受到来自学生的任何质疑与反驳。我们的骨子里其实还藏着封建皇权的影子,我们表现出的其实就是封建家长制的作风。教师的“主导”地位已提出多年,然而时至今日,有几人能真正地置身于此?教师的定位决定着教学观念的定位,也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或“双边”活动。过分注重提高教师的权威,只能是上演独角戏,只能逐渐形成学生的被动与依赖。因此,我们应适当降低自己的权威,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和思维留点空间。

二、明确任务,实施素质教育

尽管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承诺越来越坚定,然而在升学的高压下,素质教育也只能是可怜地成为一种形式而存在。我们的教育也只能可怜地成为一种“产品教育”,考试就好比规格,我们的任务就好比是生产合格的产品。因此,我们完成得更多的任务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即充当“伯乐”。

我们应该是“园丁”,我们应做的是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条件,努力使学生内在身心的潜能得到发展和外在文化知识、社会规范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形成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人格和个性品质,开成其适应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综合性的能力与品质。

三、正确评价,热爱学生

对于学生,我们习惯于用“好”“差”两字来评价,并且一经定性,便很难更改。这种评价,带来很强的片面性(多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而论),而且很具杀伤力,许多学生也许就因背负着“差生”,的贬称而从此一蹶不振。天才文学少年韩寒语文考试老不及格,也许是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莫大讽刺了。我们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认真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以热情与爱心去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每一次发展,以成人的胸怀去宽容他们的幼稚和无知,以朋友的情感去理解他们的意气风发和多愁善感,以长者的智慧去开启他们的理性之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创新的思想与灵感其实就是来自于学生会心的微笑。

未来社会要求他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现代时效观,有参加未来的国际竞争的意识;要求他们是文武兼通式的通才,知识面要宽,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能适应高度发展而又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要求。

四、苦练基本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创新精神便失去了根源。我们要综合自身特点,不断练习与进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的风格再好,也是别人的,一味地效仿也只能是得其形而失其神,这是由人的个性特点及文化休养而决定的。没有过硬的基本功,也断难成就“风格”。

语言是最基本的功夫。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语言,在流畅生动的基础上去努力探索,研究它的艺术魅力。不为表现,只求感染力。思维是另一项基本的功夫。语文教师不仅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还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形象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此外,广泛地阅读,博采众长,表情与形体语言;教学科研方法等基本功也实属必修课之列。

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5篇

[关键词] 白居易 《村夜》诗 霜草苍苍 切切虫鸣 荞麦花如雪 科学精神

唐代的白居易是我所喜欢的伟大诗人。其《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所体现出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人文美、自然美令我折服,当然,我更敬佩诗人为民鼓与呼的胆识。然而,近读其《村夜》诗:“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觉得其部分内容不符合实际,是不科学的。百度搜索中的“白居易•村夜”词条中,此诗的译文是这样的: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古往今来,人们对此诗的评价颇高,其中也不乏名人名家的点评。像清朝乾隆皇帝御定的《唐宋诗醇》也称赞《村夜》一诗:“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就连现在中学的语文老师们也把它作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之类诗词的典范让学生们吟咏鉴赏。

殊不知,以上解读看似文美意真、合情合理,然而却经不起推敲。《礼记•月令》上说:“季秋之月……霜始降……草木黄落……蜇虫咸伏。”意思是说农历九月份的时候,邻近地面的水汽开始凝结成霜,草木的叶子变黄纷纷落下,冬眠的虫子开始钻入地下洞穴中冬眠。据此,我认为其存在的问题有二,并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加以分析。

问题一:霜草苍苍的情况下,不大可能有切切虫鸣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气温差距很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是江南孟冬时节的的物候写照。“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描绘了塞外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平时所讲的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的物侯和气候特征为参照依据的。我们常说的霜降一般是在公历每年的10月23日(农历9月),“霜降始霜”反映的就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这时的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了初霜(而同一时期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霜的形成一般在晴天的晚上,地面散热多而快,使温度骤然下降到零度以下,靠近地面的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河边、田野、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霜花。霜降时节,黄河流域的气温晚间最低在零度或零度以下了。

而我们在田野间听到的会鸣唱的鸣虫,像蟋蟀、蝈蝈、冬斯、蝼蛄等都属于昆虫。能鸣唱的昆虫都是雄性的。昆虫是变温动物,外界温度对其生活的影响很大。一般昆虫在5~15℃以上才开始活动,昆虫的成长发育在25~35℃的条件下最为适应,温度上升到38~45℃时便进入昏迷,48~52℃以上则大量死亡。以蟋蟀为例,蟋蟀分布在全国各地,一般在夏季8月开始鸣叫,野生的蟋蟀通常在20℃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野生的蝈蝈一般在农历的三月十五前后出土,六月十五日左右长成。白露开始衰老死亡,霜降前全部死亡。温度在25~30℃之间时蝈蝈最为活跃,通常会大声放歌,只要温度低于25℃,就容易患病及死亡。由以上分析可知,在降霜的条件下,气温大约在零度左右时,作为变温动物的鸣虫,不大可能会发出切切鸣声。

问题二:霜草苍苍的情况下,也不会有“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即已变成灰白色的野草显然是经过多次霜打的结果,那么田边的野草在经历霜冻,已变成灰白色的情况下,野田里的荞麦能否独善其身,安然无恙呢?我们再看一下荞麦生长的温度条件:荞麦是喜温作物,生育期要求10℃以上积温1100~2100℃,荞麦生育阶段最适宜的温度是18~22℃,在开花结实期间,凉爽的气候和比较温湿的空气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5℃时,植株的生育受到明显的抑制,荞麦的耐寒力弱,怕霜冻。因此,栽培荞麦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根据当地积温情况掌握适宜的播种期,使荞麦生育期处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开花结实处在凉爽的气候环境中,保证在霜前成熟。可见,在霜草苍苍的情况下,田野中的荞麦也不大可能正处于盛花期,而花开如雪。俗语云:“霜降杀百草。”作为草本植物的荞麦,在霜降时节没有理由不和其它的野草一样,枝枯叶落,日趋衰败的。再者,从荞麦的生长期来看,《四时纂要•六月》有“种荞麦”词条上说:“立秋在六月,即秋前十日种,立秋在七月,即秋后十日种。定秋之迟疾,宜细详之。”荞麦一年中可以多次播种多少收获,立秋前后的播种在黄河流域应该是最晚的播种时间了。荞麦的的生育期短,从播种到收获一般只有70到90天。即最晚到霜降时节(公历10月23 日左右),荞麦也该成熟收获了。所以,霜降时节,荞麦不大可能生长正盛,繁花如雪。

此外,应该说明的是,《村夜》一诗约写于公元812年,在此前一年,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去世,按唐代封建礼制,白居易遂罢官丁忧在家守制,闲居渭村。白居易所居之渭村,在现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临近渭河岸边的龙北乡之上太庄及南洼村一带,渭河流域统属黄河流域,其物候和气候特征应该是和以上二十四节气所描述的是一致的。

《东坡志林》中有“书戴嵩画牛”的典故,说的是,唐朝的大画家戴嵩以画牛著称。他的画牛和韩干的画马同样著名,合称“韩马戴牛”。四川有个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作《斗牛图》,他十分珍视这幅画。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量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翘着尾巴在斗,错了啊!“杜处士笑了笑感到他说的很有道理。有感于古今人士的人云亦云,也为了避免发生误人子弟之类的事情,我写了这篇小文,希望它能够起到指出戴嵩画牛之误的童子所起的作用。

我知道,就自己的水平而言,写此文章实在是有点儿孔夫子门前卖弄文章式的自不量力。但细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满足于生活在古圣先贤的影子之下,我们的文明就只能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不会有突破、创新和发扬光大。果真如此,那才真正是愧对祖先!如果我们说得对,即使与先贤们的意见相左,也是对他们的尊重。相信他们泉下有知,也会对我们颔首称许的。更何况,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不苟,不迷信、盲从权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是我们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之一。

参考文献:

[1]白居易•村夜”词条.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4][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6篇

一、 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是真实虚构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的前提

电影本质上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讲故事必须进行艺术虚构。电影故事的艺术虚构可分为真实的虚构和虚假的虚构,二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虚构是否符合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时代有别于其他时代的带有标志性特征的社会主流思潮。任何时代都有其核心文化精神,如魏晋时期的核心文化精神是魏晋风流,盛唐时期的核心文化精神是盛唐气象,而战国时期的核心文化精神就是“重利尚武”。

“重利”即重现实功利。与春秋之世不同,战国是一个“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的社会[1],功利主义思想流行。士人阶层为追求荣华富贵而长年周游列国,诸侯各国则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尚武”即崇尚武力。战国时期“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2],士人阶层出现了推崇武力的倾向,各国统治者也动辄以武力相向。这种“重利尚武”的时代精神在秦国表现得最突出:“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3],“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4]

准确体现战国历史“重利尚武”的核心文化精神,是真实虚构战国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的前提。以此为标准,能够正确判断战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虚构是真实虚构还是虚假虚构。电影《荆轲刺秦王》中贯穿全篇的最大虚构是重新设置了荆轲赴秦行刺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为了帮助秦王嬴政攻打燕国找到借口,赵女甘受黥刑去燕国寻求刺客来秦国行刺嬴政,最终荆轲在燕国被赵女发现……这一虚构直接决定了整个电影的情节走向、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感情基调,地位非常重要。但恰恰是这个事关全局的虚构,由于没有准确体现出战国社会“重利尚武”的核心文化精神而显得荒谬不堪:嬴政想要攻打燕国,完全可以随便找一个借口,甚至根本无需任何借口,他犯不着让心爱的赵女去燕国冒险寻求刺客来刺杀自己,从而傻乎乎地上演一出自损君主尊严和秦国国家声誉的闹剧。可以说,这一自以为是的闹剧化的虚构彻底解构了电影本应具有的悲壮氛围,是整部影片最致命的失误。至于其他的虚假虚构则不一而足,如荆轲向嬴政投掷匕首不中后准备拔剑刺杀,却突然发现剑身早已被秦国接待官员偷偷断去大半。试想,在战国这样一个尚武成风的时代,作为一个常年弄剑的武士,作为一个肩负刺杀重任的刺客,荆轲怎么可能不在秦国接待官员送还佩剑之后立即下意识地拔剑检查呢?即便由于一时疏忽忘记检查,他也能够通过佩剑重量的明显变化去感知剑的蹊跷可疑。这一虚构显然是编导有意设置的噱头,但观众稍加推敲,便不难发现其虚假可笑之处。

“不是凭空虚构影片的戏剧性,而是从生活的原型中去发掘戏剧性冲突和情节。”[5]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其实就是历史“生活的原型”的本质表现,也是历史题材电影的活的灵魂。历史题材电影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进行艺术虚构,但一定是要在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成为缺少艺术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凭空虚构”。

二、 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是合理满足观众特殊欣赏心理的关键

中国观众浓厚的历史意识造就了他们欣赏历史题材电影的特殊心理:一是对电影所表达的历史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形象的主体框架具有超稳定性的心理预期,二是希望电影能够结合现代语境对这些历史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形象进行新的合理阐释。这种特殊欣赏心理的形成既是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在观众内心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也是观众内心渴望其发生新变的产物。电影工作者虽不可一味迎合观众,但也需要主动了解并合理M足观众欣赏历史题材电影的特殊心理。

基本史料来源的高度稳定性以及解读与传播的极度频繁,是观众对历史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形象的主体框架具有超稳定性心理预期的重要原因。比如战国历史题材电影所依据的基本史料无非就是《史记》和《战国策》,这两本典籍所记载的战国历史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形象由于千百年来被反复解读与传播,早已内化为中国人心中融入了战国历史核心文化精神的集体记忆。“叙事是为了得到预期观众的理解而创作的……叙事并没有教会我们什么新的东西,相反,它只是激发了我们已经拥有的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情感。”[6]观众欣赏战国历史题材电影,就是为了重温这种集体记忆,从而激发自己对于这段过往历史的“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情感”。这就要求编剧、导演在设计战国历史题材电影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形象的主体框架时,切切不可随意背离这种集体记忆,否则就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违和感。电影《荆轲刺秦王》票房和市场口碑之所以不佳,正与观众欣赏时产生了强烈的违和感有关。首先,从故事主体框架的设计看,嬴政的主动诱导实际上是荆轲赴秦行刺的最大原因,没有嬴政的诱导,赵女不可能赴燕,荆轲也无从出现。这一事关全局的设计固然新颖,但却彻底背离了广大观众对于荆轲刺秦王事件的集体记忆,自然会引发他们的不适与不满。如此这般,观众还怎么能够完全融入到电影之中呢?其次,从主要人物之一的荆轲的艺术形象塑造来看,电影里的荆轲已经不再是活在观众集体记忆里的那个轻生死重然诺的千古豪侠,而是摇身一变,成为最高统治者耍阴谋弄权术的对象,成为最高统治者玩弄于掌心的一个可笑又可怜的弱者。虽然电影后来增加了荆轲刺秦王是为了挽救天下孩子的桥段,但总体而言荆轲还是失去了他作为传统英雄在观众集体记忆之中的那种感人至深的悲壮色彩。

历史题材电影应该合理满足观众对于历史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形象主体框架的心理预期,导演必须在保持历史经典故事和经典人物形象主体框架的前提下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对这些经典历史故事和经典人物形象作出新的合理的现代性阐释,以满足观众希望进一步挖掘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内涵的心理渴望,否则观众就不能得到收获新知之后的。当然,电影《荆轲刺秦王》没有机械地图解史料,而是力图用现代眼光来阐释这段众所周知的历史,但结果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电影对故事和人物形象的现代性阐释由于偏离了战国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而显得混乱不堪,“无论是秦王还是荆轲,在导演以权欲/征服欲释读人物的现代性焦灼中失去了任何可资辨认的历史依据,历史人物由于导演过于强大的文化编码,成为体现抽象人性的分类符号”。[7]

历史题材电影如果要获得艺术和票房的成功,就必须合理满足观众特殊的欣赏心理,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电影一定要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只有如此,历史题材电影作品才可能达到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剑走偏锋的理想境界。

三、 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是积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客观上担负着积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责任。为了履行这一责任,历史题材电影必须做到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使国内外观众在历史的回顾中真切认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比如就战国历史题材电影而言,准确体现战国时代“重利尚武”的核心文化精神,有助于国内外观众真切认知中华民族早期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战国时代的明君贤臣、策士游侠以及诸子学派等社会主流群体大多关注现实,无论是进行社会实践还是从事思想理论建设,都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重利”就是这个时代的主体精神风貌。“重利”的确存在功利主义的局限,但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却更多地表现出了战国人物不尚空谈、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以改变个人和国家落后面貌的务实作风。而战国时代“尚武”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一方面表现了生命个体的朴野刚健气息,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气概,荆轲即是如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盛行于诸侯国之间的那种勇于竞争、积极对外开拓的风气,这一点秦国表现得最为鲜明。

战国时代“重利尚武”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电影工作者去努力发掘和准确体现。但这又不是提倡主题先行,恰恰相反,这正是历史真实对于历史题材电影的迫切要求。然而在电影《荆轲刺秦王》中,嬴政的形象却显得阴鸷且神经质,荆轲的形象则显得轻佻且鲁莽,二者都严重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也妨碍了国内外观众对战国时代人物性格和文化心理的真切认知。其实,历史上嬴政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被后世赞颂的还是被后世批判的,本质上都不是电影中所指出的他个人性格产生“病态”的结果,而是战国时代“重利尚武”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发生作用的结果,否则嬴政也不可能成为给中华民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一代天骄。荆轲答应太子丹刺秦之前也曾犹豫过,答应之后则开始恣意享受燕国提供的优厚待遇,易水送别时又明知赴死而义无反顾,这个形象才是历史上真实的荆轲形象,也是荆轲长久被后人歌颂的原因所在。陈凯歌确实是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情怀的导演,他总是执着地在电影作品中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深沉使命感:“对于我们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语言一丝一缕地表达清楚。”[8]如果这种深沉的使命感不能与对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的准确体现结合起来,所谓的使命感就很可能成为有意或者无意歪曲历史真实的内在驱动力。

历史经典故事“蕴藏着一定时代、一定民族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它们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向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讲述有关人性共通之处的动人故事”。[9]历史题材电影必须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这对于克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谓意义重大。

结语

历史题材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觥@史题材电影必须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这既是真实虚构历史题材电影故事的前提,也是合理满足观众特殊欣赏心理的关键,同时还是积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历史题材电影必须准确体现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这并不是倡导图解历史,更不是倡导主题先行,而是希望历史题材电影能够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电影工作者只有深刻理解和切实尊重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并将这种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准确体现在电影中,才可能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当代的历史题材电影精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428.

[2]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5.

[3]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79.

[4]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524.

[5]余P萍,方一舟.影视文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35.

[6]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50.

[7]陈林侠.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42.

[8]话说《黄土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64-265.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49-02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课堂上如何给学生搭好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理解创新概念

提到创新教育,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抛弃教材,要有所发明创造,搞些小制作。或是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胡乱猜测、不同于别人就是创新。其实,一个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新的解题思路、新的解题方法、新信息、新观念、新模型等等都是创新。

二、营造创新氛围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求、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1.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在学习概率的内容前,笔者先讲了一个故事:17世纪的一天,保罗与有名的赌徒梅尔赌钱,他们事先每人拿出6枚金币,然后玩骰子,约定谁先胜三局谁就得到12枚金币。比赛开始后,保罗胜一局,梅尔胜两局,这时一件意外的事中断了他们的赌博,怎样分配金币,就成了一个问题,我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大家积极性很高,最后设想若再赛一局出现什么结果,若再赛两局又出现什么结果,得出结论。这种通过故事的形式叙述出的问题,学生听得有趣,练得积极,对求得结果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火花。

三、寻求创新时机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学回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的方法。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数列一章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国际象棋棋盘上共有8行8列,构成64个格子。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请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事,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很多学生采用逐个相加的方法计算,但他们发现这种方法并不容易计算出结果。如何求出,一种较简洁的方法一一错位相减求和法解决了这一类问题,这种思维办法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构想之妙真让我们叹服!

1.重视求异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同时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展,标新立异的一种思维倾向和思维活动。没有“求异”就不可能有“发散”,要“发散”就必须“求异”,而当发散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时,就达到了求异思维的最高境界一一标新立异,也即出现了创新。

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创新能力

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思维欠成熟,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猜想,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乃至有些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来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心,同时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所以,教师必须改进教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利用一题多解,激发创新潜能

高中数学内容多,知识点多,解一道题往往可以从多方面下手。在教学中,注意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和形式解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引发兴趣,也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激发创新潜能。如:

求值:cos210°+cos250°-sin40°sin80°

解法一(构造配对式)

设x=cos210°+cos250°-sin40°sin80°

Y=sin210°+sin250°+cos40°cos80°

解x+y=2+cos120=

x-y=cos20°+cos100°-cos40°

=cos(60°-40°)+cos(60°+40°)-cos40°

=2cos60°cos40°-cos40°=0

解得x=

这种做法利用sin2x+cos2x=1及Cos(α+β)+cos(α-β)=2cosαcosβ构造“配对”来解决问题。

解法二(构造图形)作圆内接ΔABC,使直径AD=1,∠BAD=10°,∠DAC=50°。

有AB=cos10°=sin80°

AC=cos50°=sin40°

由余弦定理有

AC2+AB2-2AC・ABcos∠CAB=BC2

原式=BC2原式=BC2(ADsin60°)2=

解法二是:通过余弦定理把一个代数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一个几何问题,本质是对BC分别在ABC,BCD中用余弦定理,这种做法对解法一的代数配对做了几种解释。一般人都想不到一个代数式的求值问题可利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扶持创新行为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动。”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亲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激活思维能力,弘扬学生个性。只有这样,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朱及群.社会心理学[M].新华出版社,1991,12.

第8篇

家庭年夜饭活动方案一:品皇家盛宴讨吉祥彩头

“满汉全席”似乎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美食佳肴。随着百姓生活越过越红火,在迎新纳福的节日里咱也沾沾皇家贵族的福气和吉祥,在欢乐喜气的氛围中讨个好彩头。

美食、美景、园林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却能给您带来一丝丝意想不到的惊喜。坐落在北海公园内的仿膳饭庄,以高贵、庄严象征皇权的明黄色为主色调,龙凤高悬为主体,华丽彩绘的宫灯、古朴的漆木家具无不彰显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皇家美食风范。

围绕着“迎新年,贺新春,庆上市,品美味”的主题,仿膳饭庄推出了多款家庭年夜饭套餐,使您在欢乐祥和隆重的节日里体会寄饮食情趣于山水亭榭之间的无穷韵味。随着人们口味的不同需求,仿膳人绝非墨守成规,也跟着烹调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精髓,追求经典永恒的菜品品质不仅突出了纯正皇家美食的美和精,也展现着与许多名菜名点有典故的历史文化。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仿膳饭庄的满汉全席宴让您感受皇家贵气饮食文化的同时也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一份高贵喜庆的情怀。听说店家届时还会有很多花样百出的活动。您还在等什么,赶快来此一试吧。

方案实施地:西城区文津街1号(北海公园内)仿膳饭庄

硕大的北京城星罗棋布的包罗着几乎世界上每一种菜系,但能经营满汉全席的餐馆酒楼却并不多见,御膳饭庄当属其中之一。

御膳饭庄所经营的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全席菜品号称一百零八道,光制作品尝就需三天时间,既含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引人注目,是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其制作的宫廷御点更是一绝,做工精致,造型逼真,不仅好吃还能让您了解宫廷小吃的有趣故事。带上您的家人赶快来此享受阖家欢乐的,细数清宫、美人、御点、偶遇……在这里透露一下,如果您要是进行家庭聚会或过生日,店家还会派出他们的镇店法宝“三胞胎姐妹特色服务”,无限的惊喜等着您,彰显着咱老百姓红红火火的甜蜜生活。

方案实施地:天坛路87号御膳饭庄

家庭年夜饭活动方案二:过传统佳节吃经典烤鸭

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年夜饭可是年三十必须做的事情,而阖家团聚吃什么就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话说这烤鸭可是咱老北京经典的美食,传统节日里又怎能离得了它。

营养搭配、合理膳食是便宜坊在春节期间为频繁饕餮者奉上的一份贴心美食盛宴。便宜坊的焖炉技艺距今已有约600年的历史,因焖炉烤鸭在烤制过程中不见明火,被称为绿色烤鸭。创新推出的蔬香酥焖炉烤鸭,在不影响蛋白质含量的同时使得烤鸭中钙、钾、锰、铁、铜等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烤鸭,脂肪和热量则让怕长肉的女士欢喜不少。除了要品尝地道的烤鸭之外,便宜坊还为您准备了有补充微量元素的喜迎新春宴、鲜咸美味富含优质蛋白的福鼠添财宴、补充人体8种必备氨基酸的金鼠送福宴等多款营养美味套餐,让您不仅吃出祥和吉庆,更能吃出健康。

为了方便在家聚餐者,便宜坊组装了经典全家福和团圆全家福两款年货礼盒,您可别小看了这两款年货礼盒,他们可是囊括了便宜坊集团旗下多家老字号的传世经典之作,不仅菜肴品种丰盛寓意吉祥,更衬托出便宜坊人对您的祝福,愿您幸福满溢、健康吉祥、团圆美满。

方案实施地:便宜坊各店

吃年夜饭,需要有热闹欢腾的氛围,还要有中国传统元素,作为驰名中外的全聚德烤鸭您又怎能错过呢?

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使用果木为燃料,以明火烤制,色彩鲜亮、气味芳香、皮层香酥、肉质鲜嫩,让您看着就足以是一场味觉、视觉、嗅觉的战斗。吃法上更是有很多讲究,取上一片肥瘦相间的鸭片放入晶莹剔透的荷叶饼中,配以甜面酱、葱条或黄瓜条,食之集于一卷的美味,鸭肉的酥、脆、香三味萦绕在口舌之间,久久回味。

恰逢北京奥运年,又是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公司上市后的第一个新春,为了回馈广大消费者一直以来对全聚德的支持,店家增添了许多吉祥、喜气、丰富多彩的酬宾活动,王府井店还在除夕之夜为享用年夜饭套餐的宾客赠送鸭肉水饺,正月初一店领导和销售部人员还会向第一位宾客赠送鲜花,并当堂赠送全聚德精品烤鸭一套。而店家精心为您设计的两款全新节日大礼盒和传统的件礼盒,成为您走亲访友馈赠佳品的首选。

方案实施地:全聚德各店

家庭年夜饭活动方案三:过年说老理儿吃饭老口味儿

京城的老字号因想的周到,并且时不常地按照“老理儿”惦记着给新老顾客讨个“口彩”,使得许多有品位、口味儿讲究的顾客,专挑老字号,在老字号过年逐渐成为一种食文化。

有“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美誉的砂锅居的“年夜饭”宴席为京城老饕们提供了多种价位的选择。其中的一席不仅包括店家的金牌菜水晶肘,更有镇店名菜砂锅白肉、全家福和砂锅鱼翅、干烧鱼等,可谓是营养丰富,滋补养生。

咱先说这水晶肘,色泽如水晶般剔透,味道鲜香,软滑可口,是女性美容养颜的佳品。而历经三百年不衰的“中华名菜”——砂锅白肉,肉味香醇,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酸菜脆嫩爽口,粉丝剔透滑爽,再蘸上韭菜花、腐乳、辣椒油等特制的小料,入口鲜香,别有一番诱人滋味,确是名不虚传。

砂锅鱼翅也是一份营养丰富的上品佳肴。精选上等鱼翅,用鲍鱼丝、海参丝、精制粉丝等垫底,倒入精制高汤、调料“火靠”制而成。汤汁清澈,鱼翅浅黄,汤味醇厚鲜香,鱼翅滑润细腻,十分适口。如今砂锅居饭庄坐落于西城缸瓦市大街路东的定王府附近,还特地铸造了京城最大的一口“砂锅王”,摆放在店门前,到那儿您一准儿认得。

方案实施地:西四南大街60号砂锅居

说起这烧卖,京城几乎无人能敌都一处。且看那“烧麦”细腰叠裙,顶部麦穗含食,外形美观,食之香而不腻,堪称京城一绝。正因为有这好手艺,才使得当年乾隆爷龙心大悦,御赐匾额。

今年都一处延续这一文化脉络,又推出了“乾隆猎鹿宴”等极具文化特色的套餐。鹿本是“长寿、安康”的象征,鹿血、鹿茸、鹿肉都是极具食补价值的食材,中国自古就把鹿视为浑身是宝的一种动物。各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原材料组成的“乾隆猎鹿宴”,以丰富的口味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来满足广大顾客的节日需要。

都一处今年还特别恢复了年夜饭外送业务,只要您一个电话,餐厅就会按照事前预定的各种菜肴准时送到,让您可以从繁重的厨务工作中解脱出来,轻松享受过年。

方案实施地:方庄蒲芳路1号-6方庄芳城园美食街15号楼都一处

家庭年夜饭活动方案四:新春纳福细品京韵

什刹海是块儿宝地,老字号“春”之一的新路春饭庄,自打搬到了这儿,生意越发火爆,新近装修后的饭庄,一楼大厅宽敞明亮,多了浓郁的京韵;二楼大堂镶着大红喜字,吸引住不少情侣的眼球,墙壁和雅间绘着莲藕、荷花、锦鲤的图案,置身于此,仿佛亦能领略到赏荷、戏鱼、食佳肴的情趣。

新路春饭庄的镇店名菜炸烹虾球、津味包子和糟溜鱼片等美食,是“年夜饭”的主打菜。精选的大虾,须以考究的刀工处理,辅以料酒、姜汁等入味,烹至金黄,对入准备好的“碗汁”,翻炒出锅即成。虾肉色泽金黄,状如绣球,十分美观,外焦里嫩,咸鲜可口,地道的鲁菜特色。津味包子一年四季的打馅手法、配方比例皆有不同,根据四时气温的变化调配原料。皮薄、劲道,每个包子提褶十五六个,疏密均匀,形似,味香四溢。柳芽的清新、贡菜的香甜、虾肉的鲜美、猪肉的、蟹肉的香嫩各有不同,再挑剔的人都能从中选出喜爱的口味。

方案实施地:地安门大街155号新路春饭庄

家庭年夜饭活动方案五:新年风俗享文化盛宴

厚德福酒楼以官府豫菜闻名京城,明清风格的装修,宽敞明亮的大厅,环境典雅而舒适。

厚德福酒楼的“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中的头菜,形似牡丹花瓣,象牙白萝卜、金针菇、香菇、冬笋切成的细丝,妆如花蕊,组合在一起仿佛一幅“花王”的水墨画跃然盘中,让人赏心悦目,怜惜得不忍动箸。细细品味,食材的绵软好似燕菜,汤汁的酸辣、香醇,更是引得味蕾兴奋不已,让人吃上一口还想再吃一口。

“德福扒驼掌”是另一道年夜美味,成品靓汁靓芡,十分美观。含在口中,驼掌的鲜香,火腿的咸香,白灵菇的软嫩滑口,相互交融,让贪婪的味蕾酣畅的享受着其中的鲜美。驼掌是滋补美食的“八珍”之一,齐名于“熊掌”,营养十分丰富,厚德福酒楼的“德福扒驼掌”老少皆宜,是一道不容错过的冬季滋补佳肴。

方案实施地:德胜门内大街262号厚德福

商都酒店豫府神厨食府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隆重推出河南风味的年夜饭。在套餐里大家可以享受到极具河南特色的传统豫菜,如宋代就有的开封桶子鸡、源自唐代的牡丹燕菜等。极具地方风味的羊肉烩面、蒸菜三拼、姜汁银条、凉拌十香菜、一品藏柳花、铁棍山药可以让在京的河南人士体会到回家的温情。豫府神厨在传统豫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扬,主推新派豫菜、文化豫菜,如借鉴老子道德经故事的紫气东来、借鉴三国故事的草船借箭,从烹饪方式上的变革如生汆甲鱼,粗粮细做集美食与养生为一体的小米炖辽参、五谷丰登炖裙边等,都让您在享受别样味觉体验的同时,品味豫菜的文化精髓。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介;网络文学;IP剧;叙事媒介;叙事特征

互联网作为当今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改变了人们以往的阅读和思维习惯,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大众文学越来越受欢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快速融合,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加,以声音和画面为基础的视觉文化成为主流,而建立在电脑、手机、平板等网络设备基础上的影视剧则逐渐抓住了大部分影视观众的心。它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在观众中形成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收视率还是讨论热度都已独树一帜。因此它已经不仅仅是大众的一种娱乐形式,而更成为一种值得我们研究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IP剧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及特征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类型之一,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立体化剪辑,叙事结构紧凑、节奏紧张

在这个媒体融合、信息众多的时代,如何更好地抓住观众便成了众多文学剧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网络文学IP剧一改之前大多数影视作品线性叙事结构,对原来小说中单一的叙事情节进行了改造和立体化拼接,从而令这个作品故事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合理、节奏更紧张。

(一)多集播放、关键时超前点播

相比传统的影视剧作品及文学作品的单一叙事及播放形式,经过改编后的网络文学IP剧在叙事结构上更加紧凑、节奏更加紧张,往往将多条线索进行交叉叙述,从而让观众能够一直处在兴奋点和紧张点上。众多文学剧选择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播放,它们一般会选择一次性多集播放设置,正是因为这些剧经过了精心剪辑,叙事结构非常紧凑、节奏特别紧张,从而能极大调动观众兴趣,很多播放平台也利用迭起让观众欲罢不能的特点在关键时设置超前点播功能来增加收益。设置众多不断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从而吸引观众一直追下去。如大热的网络文学IP剧《陈情令》《琉璃》等都设置了超前点播功能,观众可以选择单集超前点播,也可以选择批量超前点播。而《狼殿下》更是一次性开放了全部资源的点映功能,极大调动了观众的观看欲、增加了作品的收视率。

(二)多条线索、多层次叙事吸引注意力

文学小说往往只有一条主线索,是比较单一的线性结构,但改编成影视剧之后在叙事上会增加若干辅线,主线辅线进行交织,互相补充。如《琉璃》以禹司凤和褚璇玑的爱情为主线,又辅以璇玑战神与魔刹星身份疑团、六师兄与玲珑爱情、帝君与罗喉计都的恩怨纠葛等多条线索,为我们交织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故事架构,从而让影视作品更具吸引力。故事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正反两派之间的对决,剧情也不仅仅是围绕男女主角展开,主副线交织在一起互为映衬、互为补足,将悬念点设置在作品开头为整个剧情和故事制造悬念,从而令观众产生观看的欲望,也受到揭开谜底的驱动力而能够持续追剧,保持对作品的热度。

(三)多个故事结局供选择

为了配合网络小说粉丝、演员粉丝、影视剧粉丝等众多不同人的口味,很多网络文学剧越来越多采用开放式结局以供不同观众进行选择。这种开放式结局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观众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自行脑补,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如电视剧《陈情令》对小说结局进行了改编,魏婴和蓝湛完成己任后一个要云游四海,一个要成为“仙督”,他们选择了往相反的方向离开。但是分开后的魏婴在悬崖边吹箫,耳中回响起蓝湛呼喊他的姓名,他回头眼中含泪,脸上带笑,全剧结束,留给了观众无限遐想的空间,每一个粉丝都在这一瞬间拥有了自己心中满意的结局。多媒体背景下,各网络媒介自具不同层次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本身也反过来要求经过改编的网络文学IP剧能够更具自由性和开放性。所以这些剧作多数会在结局时给观众留下大量的遐想空间,充分发挥受众的想象力,扩大受众的参与度,把受众从被动的客体拉入剧情中成为主动的主体,成为剧情的一部分,从而产生剧情持续性的效果。

二、多元化题材、叙事内容多样、紧跟热点

(一)取材于现实、融汇历史

影视剧受编剧们情感、思想等的影响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也正是他们通过这些作品来传达一些价值观,所以网络文学剧或取材于现实,或融汇历史设计出一些要么幽默风趣要么贴近生活的故事,如《三十而已》取材于现实,角色包括奢侈品店员、全职太太、物业公司员工,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她们或许就是你自己、你的朋友或你的家人,看到她们在剧中的成长就仿佛看着自己的生活,剧情发展很自然,也非常贴合现代女性独立的题材设定。再如《传闻中的陈芊芊》在历史基础上进行虚幻,里面的男女主各自融化了古代人物和现代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轻松活泼的剧情的同时表达人们自古至今对美好感情向往的主题。

(二)多种题材

纵观近年来的网络文学剧主题往往都取材于当下的一些热门元素,融合了许多了历史经典故事及人物,有时致敬历史赞美英雄大,有时批评不良社会现象等,而且能够将这些主题融入故事的叙事中,设计出幽默诙谐、贴近生活的故事,在制造娱乐效果的同时引发观众的独立思考。例如《琅琊榜》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储君夺嫡的史实基础上融入了江湖恩怨等故事;《三十而已》聚焦于当下女性独立题材;《青春创世纪》以当下电商直播为切入点在给观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共鸣。这都反映了网络文学IP剧叙事角度的多样性及叙事内容的丰富性。(三)同一题材多样化叙事即便面对同一题材,不同的影视作品也能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叙事,从而能够更好地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一个现象。如《琉璃》中同样是塑造三界中的仙门和魔域形象,在保留了传统题材中仙界匡扶正义、拯救天下苍生形象外也突出了他们的守旧、刻板、墨守成规等缺点;而魔域则不再是单纯黑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同样重情义、通人情世故、明辨是非;从而打破了以往两者绝对的好坏之分、善恶之别,而是从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角度让观众领悟到天下万物相形相生、和谐统一的本质。三、开放化互动、多元化叙事媒介、无限的想象空间现在的网络文学IP剧更注重互动式文本创作,企图调动观众的热情和才智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会让观众产生主人翁感,不仅愉悦身心还可以让作品派生出更多意义。而这种互动的过程在剧前、剧中、剧后都有体现。(一)播放前利用公众平台交流很多网络文学IP剧在开播前便会就剧本的结局、主角的人选等问题通过各种网络平台途径让观众来票选决定。如最具代表性的琼瑶剧《又见一帘幽梦》为选女主角发起了一档选秀节目“寻找紫菱”,通过各种活动设置让观众选出心中女主。之后若干影视剧都采用了类似的男女主网络选拔,在电视剧开拍前就打造热度,为后期作品播映奠定了观众基础。而《南风知我意》等剧作更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就利用抖音、微博等平台直播部分拍摄的片段进行预热。这种互文性强调作者观众的沟通,及时将观众的审美体验、三观标准等放置到作品中去,与作者一起构成一个互相理解的世界。(二)播放中利用网络平台互动随着若干新媒体的出现及融合、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为网络文学IP剧的观众搭建起一个无限的互动平台,观众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平台进行交流,更可以利用弹幕来表达自己看到某个镜头时的即兴想法,发掘作品中一些导演比较隐晦的表达方式,或欣赏,或批评,或剧透,或调侃,从而实现了受众与作品,受众与受众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这不仅仅是弹幕,更是一个双向交流的窗口,在这里观众可以充分打开自己的想象力,释放自己的本性。如《琉璃》播放至山洞中褚璇玑揭下禹司凤面具后禹司凤欣喜若狂的情节时,弹幕上出现大批红色字体和“全剧终”的字眼;而中后期每当浮玉岛岛主出现时弹幕上便会弹出“应援色”走一波字眼,紧跟着满屏的绿色字体飘起来等等,这样的弹幕既有调侃更有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三)播放后利用大数据

众多网络文学IP剧上映后会利用各种大数据为自己造势,有的借此吸纳更多粉丝,有的借此由网剧升为星剧,有的借此打开国门等等,从而让它们更具热度。据报道《延禧攻略》最开始在网络平台播出,共70集,据某报纸报道,上线5天播放量破4亿,微博话题阅读达7.8亿,并且在上线第二天,其就展示出了上升之势。据百度指数显示,其搜索指数在播出第二天就从之前的8.3万飙到了31.1万,豆瓣分数也一路逆袭到6.9分,后来各种大数据统计显示其热度一路飙升,最后成功上星播出。

四、多彩化元素、叙事策略多变、鲜明生动

(一)娱乐性与道德性相结合

普通大众需要欢乐、笑声,而影视艺术则成了人们精神抚慰的一个重要选择,因此它一定要具备娱乐性,有时体现为一些搞笑情景设置,有时为幽默语言,有时是对生活的滑稽等,但随着观众品味的逐日提升,艺术作品的日益繁多,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也希望能从影视中受到启发,在笑过之后有所感悟,而影视工作者也希望借助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一个价值观,因此作品也充满了道德性。但现在的影视剧不再采用单一说教的模式来表达道德观点,而是把它融入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中,让人们在娱乐中自行感悟。如改编自《绝代双骄》的《小鱼儿与花无缺》,剧中女主角苏樱古灵精怪、活泼可爱,整个作品前半部轻松搞笑令人捧腹不止,但是后面她为了心上人化作了一摊血水令人肝肠寸断,揭示出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美好情感的追寻。

(二)平民性与精英化相结合

随着网络文学IP剧的普及,观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及互动性的增加,网络文学IP剧中叙事意识的平民性意识逐日增强,即便是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也融入了平民意识、平民生活、普通个性,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无可追寻的神,而变成了具有人性的英雄人物,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顾廷烨,他能够在风云莫测的政局变化中坚定立场,打败反贼,而后拥立新帝,成为新朝第一功臣,也算得上是一时的英雄人物,但作品中的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物,性格叛逆,年少顽劣,流连于楚馆酒肆,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皆因其性格弱点而错失,其后他经历了家门变故而辗转流离,最终幡然醒悟离京从军,建得一番功名。诸如此类英雄人物摆脱了完美设置,由神坛归置人间,更具烟火气,更易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三)观赏性与情感性相结合

伴随着影视剧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鉴赏水平追日提升,反过来也对影视剧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影视剧也越来越注重观赏性,同时将丰富的情感注入其中让人欲罢不能。如《三十而已》里面女主的服饰、包包等都成为一种时尚热点,再结合它贴近现实的情感从而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网络文学IP剧作为当今影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下,它借助互联网自身优势融合多媒体环境下新的影视剧叙事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特征。叙事特征呈现出“紧凑性”“多样性”“互动性”“丰富性”等特点,而这些特征能让创作的主体更好地融合受体的喜好,共享创作的过程,扩大影响的范围。未来网络技术会继续迅猛发展,以此为基础的网络文学IP剧也会继续不断前进,在叙事方式上也会逐日更新,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孝思.影视剧作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张智华.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5]于勇.互联网电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朱春阳.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莫智菲.新媒介环境下中国网络自制剧的叙事特征[D].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2.

[8]但愿.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自制剧的审美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9]《2018—2023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Z].前瞻研究院,2018.

[10]吕梦艺,王黑特.论网络剧的发展演变和审美特征[J].中国电视,2017,(6):67-70.

[11]齐伟.网络自制剧:跨媒体叙事与青年亚文化的双重视阈[J].现代传播,2018,(8):95-98.

[12]顾亚奇,何苗.网络剧中人物形象建构的策略与路径[J].当代电视,2018,(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