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时间:2023-05-29 18:1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教学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而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更是应该发挥德育课应有的功能。因此,每一个初中品德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德育教化与思想品德课有效地结合的策略。

一、以生为本,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

1.以生为本,确定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渗透任务

初中生正是长身体,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但是人生观、世界观还尚未真正形成的时期。因此,思想品德课堂要建立“大德育”的观念,充分利用教材,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各种教育活动。首先需要教师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现状,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德育任务,并努力通过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有效渗透。

2.坚持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导向功能,融德育教育于日常教学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烦恼,学生的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要在学生成长中成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因此,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堂,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学生的内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课堂、与文本、与教师的讲解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能够感染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敞开心扉,真正获得灵魂的升华。

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情境紧密相关,教师要寻找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得到情感的激荡,得到感情的共鸣。如在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克服逆反心理》的教案中,教师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视频《成长的烦恼》,视频中小明的行为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请同学们一起分析逆反心理的明显特征和危害,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逆反心理,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调试逆反心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行为,更好地把握了逆反心理的危害,能够自觉调试逆反心理,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帮助。

2.课堂巧妙提问,曲径通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的连接点,采用巧妙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敞开心扉,并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构建精彩的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巧妙提问,缩短教学材料和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视频、美妙的音乐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变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可,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情感渗透

1.紧抓教材,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主阵地,教师要认真备课,积极思考,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如苏教版初中政治思想品德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结合孝道让学生感知到反哺父母的爱,是每一个青少年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结合《妈妈,洗脚》的广告让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从而在心底敬爱长辈。

2.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形成的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要紧紧依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时事政治是考试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而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开辟第二课堂,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开辟第二课堂,初中生正是处于情感多变的时期,紧靠课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活动帮助下学生将所感悟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延伸德育教育。如教师可以开辟专题调查、主题演讲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如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母爱似海,常驻我心”的专题演讲,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懂得孝敬长辈。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发展智能、感悟人生、健全人格的过程。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要有效把握教学时机,进行有组织地引导和调控,确保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思想品德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柱刚.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12期

[2]宋淑红.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强调,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的有效性出l,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思维模式,不断提升政治课的魅力。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按照课标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按照课本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不会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也很难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进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需要协调三个内容,即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时,在进行课程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视频片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在上课过程中播放此视频,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概是什么,联系学生的想象力,使课本上的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之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面前也从容、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了学以致用,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当你遇到挫折时,你会怎么做?是选择逃避还是坦然面对?说说你曾经遇到的挫折有哪些?”之后各组派代表总结各组的观点,最后汇集于老师。当然,老师把整个讨论的过程拍摄下来,最后给学生播放,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一个巨大的鼓励。“翻转课堂”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呆板、单调的课堂环境为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生命的节奏》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教师在课堂进行之前,录制一个几分钟的小视频,其中视频内容是在学校门口采访初中生“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个小时,你要怎么去安排这一个小时?”学生回答“我要好好地和父母待在一起;我要再吃一顿美食;我要去一趟宇宙……”当把这个小视频展现在全班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都很兴奋。他们都在思考如果自己的生命只剩一个小时,自己想去干什么,还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小视频的展现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感触,思考自己的生命年轮大概还有多少,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这更能鼓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不能虚度年华。整堂课很轻松地进行下来,完成了课标的基本内容,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有效教学

学生进行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在初中政治课中,教师要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便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政治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我爱我家》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了解父母的特点,家庭成员的优秀品质,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良好品质。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什么是家呢?你们眼中的家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父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在生活中,你们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带学生学习课本上的重点内容,深化教学目标。通过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要孝顺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通过实际行动承担家庭责任。

在初中政治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新型的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集体备课 重要性 四个“强调”原则

集体备课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师个体认真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的有效教研活动,其价值取向在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它主要是指同一学校内部同一学段同一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订好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撰写相关教案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性的教研活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参与思想品德课集体备课的一些思考。

一、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性

1.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

资源的共享提升了资源的传递效率,增强了思想的迸发效果。集体备课不但是从研究知识本体到研究教法、学法,再到研究学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实战式研究过程,更是一种实战式的培训过程。思想品德课涉及对时事政治热点的专题研讨。但每一年的时事政治热点都会改变,而仅靠教师个人,所搜集的资料肯定有限,理解的东西也会有片面的地方。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把时事政治热点很好地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集体备课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集体常常是有老中青搭配的具有良好互动的团队。老教师虽然经验丰富,思想周密,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有理解僵化的一面;年富力壮的中年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新教师则希望自己在团队的带动下迅速成长起来。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有效调动各个年龄段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分工―试讲―教学―反馈等一系列教学互动活动,既调动各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以老带新,有利于新教师的迅速成长。

3.集体备课有利于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要提前做好安排,最好安排好每一次活动的主备人,让他们做好个案准备,然后围绕他的准备情况展开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后还要布置主备人准备说课或者试讲。最后要集体反馈,帮助主备人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个案。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如,八年级上册《报得三春晖》,主备人主张用诗歌《游子吟》引入,让学生集体背诵;但有的老师却主张用歌曲《母亲》引入;也有的老师主张用一段抒情诗演讲的方式引入。这些设计都各有优点,到底听谁的呢?一位老师把阎维文演唱的《母亲》现场播放一遍,结果大家都深受感染,最后一致通过用歌曲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集体备课有利于人际互动

集体备课使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我们的集体备课逐渐形成读书―研讨―实践―科研的良性循环。如大家以前都比较少聚在一起,但现在由于集体备课,同事之间互动多了,大家感觉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同事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更密切。

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才能。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集体备课活动,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集体备课中的四个“强调”

1.强调把课备“实”

为了把课备“实”,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期初要定好备课计划。计划要做得客观科学,周密严谨,求真务实,切实可行。②每次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③每次备课都要定课题、定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流于形式。④每次备课要定主备人或者主讲人。

在每次备课活动中先由主备人或者讲人针对本次备课的内容,介绍相应的教法、学法、教学建议详细的教学设计,然后备课组的其他成员围绕这些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相应的备课内容。

2.强调把课备“活”

一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要活。集体备课并不意味着从备课形式到教案内容都要一致,更不是束缚教师自我个性化创造的紧箍咒。集体备课一方面强调共同研讨,统一认识,另一方面要突出个性特色和自由发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创造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备课内容要活。备课的内容不仅仅是教材,还包括考卷、练习、时事政治等。每次备课的具体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学计划制订。大体来说上学期备课内容以课本为主并结合时政知识,下学期备课内容要做到课本、试卷、练习、时事政治并重。

把课备活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备学生。备课时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并根据他们学习的水平、能力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哪些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从而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精简高效。

3.强调把课备“准”

怎样才能把课备“准”呢?

一要按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从近几年的中考政治试卷看,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依纲据本,回归教材,强调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各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及重难点。

二要把“准”考试方向。到了九年级下学期进入总复习阶段时,在备课时必须结合考试大纲,把准考试方向。

此外,课备还必须有敏锐的时政意识。政治教师对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要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在备课时才能做到课本知识与时政知识的有机结合。

4.强调把课备“精”

做到有效备课,一个重要方面是把课备得精。只有课备得精才可能上得精,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堂效率尽量提高,才可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因此,在实际备课活动中,特别是在中考复习阶段,每次备课都要围绕课标、围绕考试大纲进行,该抛弃的知识点坚决抛弃,该简化的知识点绝不展开,尽量把课备精。

此外,在试卷和练习等复习资料的准备中也应尽量做到精简高效。例如,对中考要求的时政重点、热点这一块,可由备课组成员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一起认真研究和讨论,然后确定几个热点专题,先由本备课组成员分别收集整理相关内容,并形成相应的复习资料,然后由备课组成员集体讨论,尽量精简。实践证明,准备的资料精练,在中考考试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

三、集体备课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

集体备课要讲求实效。大家相处久了,人的惰性也容易暴露出来,这样就会存在一人备课,多人享用;或者一个老师提供教案,大家不假思索机械使用。还有的集体备课会形成一个教研强人,其他人却不想参与。这样就会因为缺乏团队的互动与交流而慢慢失去集体活力。为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我们在开学初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轮流担当主备人、主讲人,要求主备人、主讲人都要说课:说课标要求、说本课内容特点、说学情、说目标确定、说教学过程、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力求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2.多样性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一样要,容忍不同观点。虽然,集体备课时会为某个问题争得脸红耳赤,但我们总是欢迎多样化的东西。上课的题材范围要多样化、备课方式要多样化、研究方法要多样化,很多东西都是在多样化的世界中才显出自己的独特。多样化也体现在同课异构、教学沙龙讲座等活动中。

3.超前性原则

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但准备是要花时间的。所以,我们总是提前把要求给老师与同学。在一个学期初,就确定好每一个课题的主备人、主讲人。这样老师可以充分准备,同事之间也可以提前酝酿讨论。同样,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如讲《做自尊自信的人》,如果没有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人物故事,如果只是老师上课时讲讲英雄人物或者伟人自尊自信的故事,则是达不到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的教学效果的,所以超前准备特别重要。

4.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就是要求制度、做法可以长久地坚持下去,成为一个常规的习惯性的工作。为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我们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下要求有不变的东西,如规定集体备课组在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方面都要统一。不允许教师有个人的“私活”,允许大家提出不同方案,但讨论通过后,就要步调一致执行。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能既集思广益,又可持续发展下去。

当然,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老师的因素,又有学生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老师是主导性因素。集体备课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互动的平台,也是教师实现自己教学价值的舞台。因此,政治教师如果积极地参与有效备课活动,则不仅能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走近亲情;回报亲情;延伸亲情

为了上好《难报三春晖》这课书,本人做了一个爱父母,为父母做事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一出来,令本人大吃一惊,真正为父母做过事的学生少之又少,有些学生说:“在家中,父母从来不让我做事,如果我有时想帮忙,父母总是说:‘走走走,你懂做什么,快去做作业,越帮越忙。’久而久之,对家中的事,我也懒得管,我不做,父母也会做。”看着学生的这些调查结果,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是的,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围着“小太阳”转的现象越来越普通,这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却很少体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让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更是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放学回家,父母肩上背着书包,左手拎着水壶,右手提着孩子写字或者画画用的工具;校园的电话亭,常听到孩子对父母的责怪:就是你,把我的书忘记放进书包里了,害得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学校里稍有不如意,把气发泄到父母身上也是习以为常的……正是由于父母过多的呵护,使孩子习惯了来自父母的爱,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父母付出自己的爱;而又有些父母一味关注学习成绩,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让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巨大的思想压力,久而久之,也就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由此看来,让孩子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并让孩子通过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亲情,是对孩子最好的震撼他们内心深处的教育。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借助政治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呢?

一、走近亲情

让学生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故事,激活亲情。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父母的艰辛,本人在上课时特意从网上下载母亲分娩的过程(视频)给学生看,看后并让学生扮演怀孕的母亲,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看完视频和表演,学生们纷纷说:“原来自己都不知道母亲十月怀胎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特别是在生孩子的时候,更是受尽痛苦的煎熬,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世上是多么不容易!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的生命,母亲太伟大了,以后,我要好好孝敬母亲,报答父母。”对母亲的爱自然就产生了。

1.搜集父母爱自己的故事,牢记成长中父母的足迹

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孩子们的成长更是离不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孩子生病时,只有父母时刻记在心上,关心孩子。半夜起床到医院去挂号,不辞辛苦日日陪在身边。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有几个孩子家离我们的学校很远。可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些家长不惜花费一大笔的借读费,有些甚至为了接送孩子方便,还特地买了一部电动车,真的是风里来雨里去。这样的父母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还有些父母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好好读书,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更加重视,几乎每天都到教室来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拿出钱让孩子参加社会上的各种速成班、培训班、兴趣班的学习……正是由于父母的栽培,才使我们孩子的成长如此精彩!可是孩子能理解妈妈早晨的催促声吗?孩子能读懂自己生病时母亲担忧的眼神吗?孩子能体会到一道精美菜肴、一件悄悄披上的衣服、父母那殷切的期望和关爱吗?孩子会感动于上学时奋力骑车弓下的背影、夜色中候在楼梯口接过书包的双手吗?或许成长中的这些片断、这些足迹他们认为是应该的!因此上课时,本人特意安排一个节目是:讲述父母爱自己的故事,学生讲完后,我对他们说:“孩子们,记住爸爸妈妈在你成长中留下的足迹,用感恩的心真挚的情记录下这些动人的足迹,大声说出“我爱你们”、“谢谢你们”!真正让孩子们去走近亲情,感悟亲情!

2.回顾往事,为父母制作一份写真集

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当孩子有了成绩、荣誉时,是否想过父母为了这一刻已年华早逝呢?教材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到外贸公司应聘时,主考官问他有没有给自己的母亲洗过脚。这个大学生愣住了,满脸绯红。虽然他很爱自己的母亲,但却压根没洗过母亲的脚,更不知洗母亲的脚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回家后,他决定要亲自为母亲洗洗脚,替她按摩一番。他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住母亲的脚。突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不能松开……已显衰老的母亲的脚,浓缩了母亲一生一世的沧桑,镌刻着母亲抚育孩子的艰辛。母亲正是靠这双脚,满世界奔跑,才一次又一次为她的孩子带回希望。父母的脚踩出了孩子的前程,却送走了自己的青春;父母的脚曾站立成一棵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同时又被岁月剥蚀,那晚,这个孩子终于理解了母亲。

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岁月的痕迹已悄悄爬上了父母的额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都有些大不如从前了……看了这些,做为孩子的我们怎能不内心为之一震呢!所以上课完后,我布置学生周末回家后,去翻翻父母的相册,看看曾经风华正茂的父母,再看看如今沧桑的父母。回校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问问孩子:“同学们,你能想起父母的样子吗?”接着让孩子拿起画笔,画出自己的父母,或者拿起笔,写出自己的父母,为他们的父母制作一份写真集。

3.用诗歌、歌曲,或身边赞颂亲情的故事,激起学生心底的爱

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这是一种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许多赞颂父母的歌:如上课时,为了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导入:“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他)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咱的妈……”优美、动听的音乐响起,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沉浸在回忆当中,有些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一面听,一面擦眼泪。我知道,这音乐已经深深打动学生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已经引起共鸣。其实,亲情就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赞颂亲情的感人故事。记得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的《人与社会》栏目曾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小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从家里买了电脑以后,小东就沉浸在电脑游戏中,完全不能自制。小东的爸爸对小东道理也讲了,打也打了,还不能使小东改掉这个毛病。为此,小东的爸爸决定赞助一位贫困的大学生,前提条件就是让小东到这个贫困的家庭去亲身体验。小东开始还不理解父亲,觉得很开心,可当他看到爸爸资助的那位贫困大姐姐的家时,小东忽然间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改掉沉溺电脑游戏,其实是在赞颂浓浓的父爱。所以老师上课时应该多寻找些赞颂亲情的诗词,多留意些赞颂亲情的故事,让学生们始终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

4.父母恩情知多少

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平常我们爱吃什么样的菜,爱穿什么颜色、款式的衣裳、看什么类的书籍、我们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相信父母都能脱口而出,十分在意。换做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服,以及他们的习惯和爱好又了解多少呢?有些孩子似乎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曾经有一个孩子以为自己的母亲非常爱吃鱼头,因为每次吃饭时,他总看到妈妈第一个把鱼头拿去吃了。他想:鱼头的味道一定比鱼肉鲜美。直到有一次,他把好不容易抢到的鱼头送入嘴中,他才明白母亲爱吃鱼头的原因是想把好吃的肉让给自己。这让他对母亲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也要努力尝试多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本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对父母的深入了解,让学生回去问问自己父母的各种喜好,问问父母的生日,并牢记在心。

二、回报亲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之恩,何以为报!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当爸爸(妈妈)生的时候,要照顾他(她),多讲一些开心的事情给他(她)听,在爸爸、妈妈生日、节日时给爸爸妈妈送上自己的祝福。

3.帮父母做家务事

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我们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把体谅父母,关心父母落到平时一言一行的小事上。每天可以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例如,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听听父母工作的事。这样不但能够在沟通中积累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还在不知不觉地交流中增长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5.倾听父母的教诲

对父母的教诲,要多听、多记,并付出行动。但也不是盲从。外出、回家要和父母打招呼,一来让父母放心,二来也是有礼貌的表现。有什么事与自己的父母商量,让他们帮助拿主意,让父母感觉到你是尊重他们的。

6.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认认真真地学习,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父母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自己的子女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作为子女,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习搞好,用好的成绩回报父母,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三、延伸亲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尊重长辈,爱护幼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情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培养,老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把亲情扩大到家庭其他成员,使孩子爱所有的亲人。有一位妈妈问孩子:“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郑重其事地说:“妈妈,我说实话,你可不要难过呀。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是你,是我姥姥。”听完这句话,那位妈妈差一点流下泪来——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欣喜,因为亲情得到了回报而欣喜。因为这个孩子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和学习,无暇照顾他,孩子是由外婆一手带大的。孩子最初爱的种子是由外婆播下的,她的爱滋养了孩子的心灵。孩子渐渐长大,就把对父母的爱扩展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进而扩大到爱所有的人,爱全人类。一个内心充满亲情的孩子,走上社会也必然会令社会充满爱,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和谐而稳定,昌盛而安康的。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忽略孩子每一个爱的行动。要经常带孩子去探望老人,逢年过节带上孩子回家团聚,让孩子感受大家庭里那浓浓的亲情,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亲情的满足。教育孩子要有一颗仁慈的心,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所以为人师者,心中要有亲情。只有这样才会关心学生,融入学生梦幻的心灵,为学生编织美好的憧憬;教师心中充满亲情,才会尊重学生,全心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才会研究学生,挖掘深藏于学生的潜力之宝,开采那富有活力的智慧之库;教师心中充满亲情,才会勇担责任,用自己的才识志气,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用毕生情感滋润学生的希望之田!一个充满亲情的学校,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关怀照顾,像是一个和睦融洽的大家庭。

同学们,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回报父母回报亲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有一颗孝敬之心;孝敬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之中。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思想上让父母放心,在学习上让父母省心,在生活上让父母少操一份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吧!

【参考文献】

[1]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2

[2]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 2008.3

[3]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 南方出版社 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