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梁实秋语录

梁实秋语录

时间:2023-05-29 18:1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梁实秋语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牛顿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禅师笑着说:“没错,对于这些天来您送给我的礼物,我一概拒绝接受。”

――佚名

如果我不喜欢,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喜欢,千万富翁也嫁。

――三毛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梁实秋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毕淑敏

所谓生老病死,就是生得要好,老得要慢,病得要晚,死得要快;所谓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都有饭吃;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宽容,相处的最高境界是尊重;能力就象一张支票,只有把它兑成现金才有用,否则毫无价值。

――梁文道

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飞屋环游记》

爱一个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好像用杯子装满一杯水,清清凉凉地喝下去。你的身体需要它,感觉自己健康和愉悦。以此认定它是一个好习惯。所以愿意日日夜夜重复。

――安妮宝贝

躯体的疾病也许证明灵魂的健康。

――奥立弗・萨克斯

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巴尔扎克

好夫妻的9大经典表现:恋爱时,彼此是崇拜者;交谈时,彼此是知音;得意时,彼此是吹牛的对象;生气时,彼此是出气筒;困难时,彼此是咨询师;痛苦时,彼此是安慰者;生病时,彼此是护理;年老时,彼此是拐杖;安稳时,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

――佚名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第一财富是健康,第二财富是美丽,第三财富是财产。

――柏拉图

勤勉的人,每周七个全天;懒惰的人,每周七个早晨。

――谚语

人生五不争:第一、不要与上司争权。第二、不要与文人争名。第三、不要与商人争利。第四、不要与无赖争气。第五、不要与配偶争理。古人云: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唯有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佚名

我们应该享用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保持身心健康。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俱疲,无缘享用财富,那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一个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去换钱的生意人,完全不懂得经商的目的。

――麦克尔・罗奇格西

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雷巴柯夫

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

――巴法利・尼克斯

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

――8090热门语录

第2篇

——黑格尔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还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生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在只有2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1”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2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恨?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现代人无疑是越来越明智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他们为一份工作甘愿下跪,为了致富不惜出卖良心。“良心多少钱一斤?”远在很多年前这句话就已传遍了一个有10亿人口的中国。人们出国留学,却不再是为了探求真理;人们不“好好学习”,却也是为了“天天向上”;人们唱卡拉OK,烧两个小菜佐半斤老酒细细地品味生活;人们互相比出身,比收入,比脸蛋,比名牌……

不说了,一切都是明摆着的。一句话:人们不再相信不朽,也不再相信灵魂,这一群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活法不同而已,爱怎么活就怎么活呗!”聪明人总这样说,对极了,“活法”,我无话可说。

但是请允许我保留骄傲和批判的权利。

记得以前也颇为欣赏中国历史上那位以潇洒著称的诗人坡,认为他身上毕竟还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一点浪漫精神。但到后来我终于发现,所有这些都不过是“随物赋形”的结果,没有定性。

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韧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有的只是机智灵动,适性得意;有的只是婉转玲珑,随和附会。“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的境界;说得白一点是“何必那么认真呢?只要自己过得快活就行。”苏轼至今为世人所推崇,禅宗终于在今日发达,小品文家族隆重复兴,都不是无缘无由的。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绝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更多的人习惯于做一摊稀泥。这世上有多少胖乎乎、软绵绵的蠕虫啊!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电灯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第3篇

【关键词】马可・奥勒留;斯多葛学派;火本原;死亡;生

一、晚期斯多葛学派介绍

斯多葛学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晚期的斯多葛学派采取了一种越来越偏激的禁欲主义姿态。顺应和服从自然仍然是他们的基本观点,只是其基调比早期斯多葛学派更加阴郁、更加悲观。他们取消了奴隶和主人在人格上的差别,甚至主张应当宽恕你的敌人。他们对于现世生活的悲观态度与新兴基督教的天国理想不期而同,它所宣扬的“服从命令”、“忍受苦难”的禁欲主义及人人平等的思想也与基督教的救赎福音颇为契合,因此之故,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二、《沉思录》简介

《沉思录》是奥勒留的一部札记,分为12卷,共487则。这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谈话记录,也是他“吾日三省吾身”的记录,其内容深刻而诚恳。一般认为,《沉思录》所表达的是一种斯多葛学派哲学,也流露出一种伦理学,或者说道德哲学的思考。由于古代社会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精神信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乃至是以后者为主导的。所以,它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实践哲学和精神哲学。但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并不连贯,没有系统,而且重复不少。

三、我看奥勒留的思想

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每当我阅读一本书时,我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作者为我呈现的世界。因为每一本书的“灵魂”都不相同,所呈现的世界也不一样。而我所指的灵魂,就是每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感人的书,会让我们潸然泪下;记录屈辱历史的书,会让我们热血沸腾;而言情和武侠,会让我们幻想联翩。至于《沉思录》,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读的书。闲暇每一次读,我都会有新的感想。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学到和想到的。

探寻生命乃至宇宙的起源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质料因”和“形式因”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概念。他认为事物存在四种原因: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若再加上柏拉图的“理念因”,就有五种原因了。与奥勒留同时期的塞涅卡曾以雕塑为例:“拿雕像来说,质料因是青铜,动力因是雕刻家,形式因是给予雕像的外貌,模式因是雕刻家制作雕像时所根据的原型,目的因是制作者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最后结果就是雕像本身”。但他也认为这些原因要么不够,要么太多。那么,人死后到底会怎么样?人死后还有意识吗?灵魂不朽吗?若灵魂不死,它会以何种方式存在?它也会像葬入大地的尸体一样改变和分解,还是变成火焰呢?从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就像躯体于相当期间腐化之后腾出空间给别的死尸一样,灵魂飞入空中经过相当期间之后也要发生变化、解体,变为火,回到整个的宇宙之创造的理性里去,让出地位给后来的人居住…...但是它们都不愁没有空间,因为它们变成了血,然后又变成了气,变成了火。”

但是这些存在过的东西,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呢?一个人忽然就从生活中消失,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呀!小的时候并不能理解死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丧事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是好玩的,那些花圈五颜六色,一条长龙吹吹打打,放鞭炮噼里啪啦,多么好玩!慢慢地长大了,我也忘了几岁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位老人去世,我再不能看到她慢悠悠走路的样子;我再不能在家里没人的时候去她那里坐坐,给她讲好玩的事情;再不能在玩游戏时躲进她的房间;再不能……那时候,我忽然明白了死并不像妈妈说的那样是“睡着了”,而是永远地告别这个世界,从此这世上再也没有这个人了。再长大一点,初中的时候,一天跟妈妈出去逛街,忽然听说有人溺水了,震惊的我们赶了过去。原先只是在人群中听着事情的过程的我,忽然发现那个在地上痛哭的女人是我小学同学的妈妈!那个溺死的人士我的同学!回去的路上,我沉默了。死亡是如此的不可预见和如影随形,我们完全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找上了我们。一年后,我从妈妈那里得知,我那位同学的母亲已经生下了一个女儿。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消息。我心里是愿意把她想成是我的那位同学不放心自己的父母,特意回来与他们团聚。上了高中,自己班又有人为爱自杀,所幸没有成功,在医院躺了几个月后回来了,最后还考上了挺不错的大学。其实对于每个人,死都是迟早的事。像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面对死亡如此从容的史铁生,想必也是微笑着闭上他的眼睛的吧。在他这里,死亡不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种延续。

所以,“莫以为你还有一万年可活,你的命在须臾了;趁你还活着,还来得及,要好好做人”。向死而生,可能很多人会得出及时行乐的结论。有一件姑且可以当笑话听之的事:一名男子因为相信了2012年地球将被毁灭的所谓预言,花光了自己的钱,结果发现世界末日还不知道在哪里逍遥。及时行乐在中国古代史很流行的,像《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但在奥勒留看来,谁都要死,无论你是救死扶伤的医生、预言死亡的预言家、热论死亡的哲学家、杀人众多的军人。“名医希波克拉底治愈了好多疾病,但他自己终究也病倒而死去。占星家查尔丁之流预言别人的大限之期,最终自己却没有躲过死亡之日。亚力山大、庞培、恺撒一生征战,毁灭了多少城市,在战场上砍杀了成千上万的马匹士卒,可他们自己终归仍然追随死人而去。赫拉克利特曾大谈宇宙之火,却因水肿病而死亡。”即便是再好的名声,也会消散。“不用多长的时间,你将释怀于整个世界;更短的一点时间内,世界也就忘记了你。”所以不要恐惧死亡,也不要汲汲营营与功名利禄。要像奥勒留所说,“好好做人”。从其他语录中可以看出,他只考虑义务,只考虑尽其人事,然后安静的辞世。他不抱别的、更高的希望----无论是上帝的拯救还是自身的逍遥。总梦想逍遥的庄子也经常说齐寿夭乃至其生死,摆脱功名利禄,但庄子还向往一种精神的逍遥,一种精神的快乐与自由。

因此,趁活着,多做点事。有点危机意识。像《最爱》琴琴和得意,当死亡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才认识到原先的阻碍其实什么都不是。减少一点遗憾,是一点。琴琴说,只要能活着跟你结婚,哪怕半年,半个月,也能堂堂正正地过日子。真的是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我们才会开始珍惜身边的人和情。有些人,怀着让家人过得更好,给恋人更好的生活,给子女更美好的未来的愿望,没日没夜地工作,却忽略了家人,恋人,孩子对他们感情上的依赖和期待。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弃现在那些等待着他们的期待。当他们终于回头,身后却已经没有了人在守候。如同掉进坑里的某位哲学家,纵然仰望星空,却已一命呜呼。

四、总结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看法,《沉思录》会永远地印在我心中,永不褪色。正如19世纪的法国学者雷郎所说,《沉思录》是那些不相信超自然力量的人们的福音书:“作为一种真正永久的福音书,《沉思录》绝不会变老,因为它不肯定任何教义。现在的福音书的某些部分要变得陈旧,因为科学不再允许构成其基础的对超自然的天真观念。而在《沉思录》中,超自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斑点,不影响背景的令人惊叹的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