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日月潭课件

日月潭课件

时间:2023-05-29 18:1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日月潭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日月潭课件

第1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课堂教学;作用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日渐加大,西部教育教学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子白板这一新鲜事物也走进了山区,走进了山区学校。在告别了传统的黑板之后,教师对电子白板从摸索到逐渐熟练,并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对山区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语言能力得以提升

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年龄比较大,普通话不标准。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时,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带来了诸多不便,导致学生拼音不准确,普通话不标准。现在,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进行识字教学,播放课文朗读,纠正自身和学生的普通话,使学生更好地学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时,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生字的读音、偏旁以及笔画顺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的读写。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四个太阳》一文的生字时,播放了“苹果树”的课件,上面挂满了一个个的“生字苹果”。教师只需轻轻一点,就会出现这个生字的读音、笔顺、偏旁,只要读对,“生字苹果”就会掉下来,学生的兴趣很高,识字效果也很好。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普通话不标准,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进行聆听、跟读,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课堂效益得以提高

电子白板中的教学资源来源于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资源库,上面都有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库这个图标,打开图标一到高三各个年级的语文资源都有,资源储备极为丰富。如,在教学《日月潭》一文时,教师通过播放日月潭的精美图片,随着图片的出示,我们听到的是学生一声声的惊叹,看到的是他们对日月潭美的赞叹和向往的神情,无需更多的讲解,日月潭的美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之中,而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的目标得以轻松实现,热爱宝岛台湾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教学方式得以改进

电子白板因其易学、操作简单、效果好受到了山区教师的青睐。许多老教师在经过学校的培训后,很快掌握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并在教学中应用,他们的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练习为例,以往教师更多的是将练习题抄写在黑板上,或制成卡片,费时费力。有了电子白板,教师将练习题通过电子白板适时展示,既便捷又省时,效果又好。《日月潭》是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优美,是朗读的好题材。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描述,会显得苍白,缺少感染力。此时,播放日月潭的视频,用实实在在的美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日月潭的美有了真真切切的体验。由于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日月潭的美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再结合课文范读,学生对语言的把握都比较准确,能读出日月潭的美,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并与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相信电子白板在山区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54-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研究对象是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三者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的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我们农村的小学课堂。多媒体具有对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能力,又有推理、演绎和交互的能力。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结合我自身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感受,谈几点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使音、影、画完美结合,使抽象变直观

多媒体技术能让书本上出现的内容但是学生又无法见到的、无法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回声》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水面的波纹的画面,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进而理解回声。学生看过之后,如临其境。这些影音画面,大大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又如《女娲补天》一课,这种关于神话的文章,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很难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导入新课时,我就收集了大量的神话故事的图片,后羿射日、西游记、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内容,让学生眼前一亮,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中所写的大地天空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我也用形象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对于学生感受女娲的勇敢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把传统教学惯用的文字符号和口头转述变为具体可见可闻的、形象逼真的视听觉境界,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避免了教师用语言来描述而学生却很难理解的弊端。

二、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培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创设各种融声、光、电、形于一体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各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如《我们成功了》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当全国人民涌上街头,欢呼雀跃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其中。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尽管文中对桥的样子作了详细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倘若我们利用多媒体把赵州桥的雄伟美丽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宽视野,打破了课堂内时空的界限

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教材内容中的知识。在讲第三册《太空生活趣事多》时,学生从书本上的简单文字描述,很难理解和想象太空生活的各种状态。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我让学生观看了太空生活视频。学生感受很深,并因此产生了为什么在太空会是这种状态的呢?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知识

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是非常大的帮助。

如在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理解“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几句话是比较有难度的。通过图片展示动物的爪子的形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画是怎么来的。本课中动物的冬眠学生比较陌生。我让学生观看了青蛙的冬眠视频,学生对冬眠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冬眠的含义理解更深了。

又如《日月潭》一课,让学生了解日月潭的样子及名字的由来是本课的难点。在课文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图片,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在教学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时,我运用了日月潭的平面图让学生更象形的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湖会叫日月潭,并让学生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说一说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这样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多媒体的运用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问题:

1、实用性不强,只为好看。

自从有了多媒体教学,老师们认为不管是优质课、公开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没有多媒体的课堂是不可能被评优的。学校及有关部门也热火朝天地推出多媒体课件比赛,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的教学不采用多媒体就落伍了。造成了有些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往往是课堂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2、预设性的课堂,固化了课堂流程。

多媒体课件都是老师们在课前已经预想好的教学流程,课件一旦制成,它演示的内容和演示的过程就被定型了,教师只能按照精心设计好的那些“滴水不漏”、“分秒不差”的“课件”步步为营、势如破竹地实施,又哪容得了学生做主?而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而改变我们的教学初衷。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会因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而发生改变,甚至在课堂教学时可能因为某个学生的发问,教师临时改变策略,引入有关的知识讲解,或者是学生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的灵感,让教师有更好的发挥,这种课堂上机动灵活掌握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但多媒体教学却缺乏这种灵活性。这就产生了一对矛盾。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搭石》一文时,原本设计得很好,准备先请学生在读课文后找出文中描写的美景读一读,然后再用多媒体出示这幅美景图。进而深入的学习理解每一幅图。但在实际教学时没想到请到了一位偏不按老师的意图读课文的同学。老师有想尽了办法把学生引入预设的画面。课堂上的生成被多媒体的预设左右,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学生的个性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

3、多媒体使用多多益善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课程改革的疾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改变了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尝试各种各样新型的理念,力求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建立创新的、跨时代的版图。在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帮助我们完成了很多事情,它是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课堂上最亲切的黏合剂。将它带进课堂,会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是在每个教育教学阶段都会被使用的有力工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辅助整合更是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它改变了阅读教学课堂上单调呆板的气氛,丰富了阅读教学的手段,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和知识面,较大幅度地提升了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所以,如何上好小学阶段的阅读课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而带着信息技术这个有力的辅助工具走进阅读教学课堂,学生能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对文本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以往在阅读课堂上无法体现出来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能够加提高小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再好的文本,没有图片和动画的辅助,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枯如嚼蜡,一些印象中缺失的领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疑惑,甚至永远成为印象空白。但是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有关的图片和动态画面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播放给学生观看,一定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阅读文本资料,将文字与图画结合体悟。例如,小学二年级课文《日月潭》和《葡萄沟》,作者用精炼具体的文字对著名风景区日月潭和葡萄沟进行了深情描绘,但是这两个地方的景致终究是我们小学生所陌生的,他们无法将日月潭和葡萄沟的全景绘制于脑海中。而当学生在多媒体影像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日月潭和葡萄沟时,他们脑海中那种抽象的、无法形成整体图像的感受就荡然无存了,视觉的美感悄然滋生,感悟便更为贴切、深刻。如此,阅读世界的美妙和精彩就轻而易举地将学生深深吸引,使他们从此结缘于阅读。

二、利用信息技术,更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纸质书籍的知识范围和知识分类比较狭窄而且分散,不利于学生较快地释疑解惑,而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信息的功能,学生在阅读中能很快地查阅到需要的翔实资料,同时还能得到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类更为广泛、更为具体化的帮助。所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利用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当多媒体图文并茂的阅读资料普及了学生的阅读世界,在阅读方式上学生已经养成了“馋”性。这时候,学生就会将课堂上由老师帮助结合多媒体课件阅读的形式转化为课下的自主利用网络阅读。他们会自由地穿梭于网络阅读世界,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个有利的辅助工具,为自己释疑解惑。在这个自由的领域里,还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学生畅游网络海洋的把舵人,因为在自由的网络世界里,有很多影响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的领域,如果放任学生自由涉足,很可能会失足于网游等一些不利于正常学习与成长的领域。在平时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成长教育中,教师要大力宣传安全使用网络的知识,教会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要有自制力,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一个新式的探究、交流阅读体验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网罗全球的当今时代,网上聊天已经普及成为网络发展的一处独立领域,越来越多的群体接受并适应了这处领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这样的交流平台,去探讨在阅读中的新发现、新感悟。试想,以聊天的形式加深对阅读情感的渗透,并且不必受区域的限制,学生只要找到一网的计算机,即使无法相约集合在一起,也能够热热闹闹地开一个阅读交流会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畅谈自己的想法时,还能结合他人的观点再思索,然后整合自己的感悟,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他们的心情肯定是轻松的、愉悦的。

显而易见,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并将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这个强有力的微型工具在教育教学中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并将会起着主导作用,将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出更为强大的作用。

我们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做服务,要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合理恰当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进小学阅读课堂教学,从阅读情境的创设、突破阅读教学的重难点、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二者的最佳整合点,利用信息技术上出具有语文特色的阅读课,有效地开展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拓宽小学阅读教学发展的空间,并且循序渐进地、恰当地拓展延伸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去,建立新式的、不拘泥于封门闭窗式的阅读交流场所――网聊平台,真正体现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实现信息技术阅读教学的优良化,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将我们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升到一个更具有闪光点的高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由此可知,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的最佳情绪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情绪,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日月潭》这篇课文时,先播放日月潭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神秘的日月潭,不仅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看完了录像后,学生个个都陶醉其中,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又如,在《找春天》一课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蔚蓝广阔的天空,一轮金灿灿的太阳,碧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伴着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人们在地里辛勤劳动,孩子们嘻嘻哈哈快乐地玩耍,嘴里唱着动听的歌。学生欣赏着春天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甚至也跟着哼起歌来。把“单一语言激趣”变成“多个感官体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能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审美认知的乐趣、探究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是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和段落。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是集中表现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主要事件的段落。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语言表述、讲练结合、挂图展示、板书解析、手动操作等途径。然而,当多媒体与其进行了有机整合后,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气,活了起来。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新明快的感受,因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这一课时,其教学的重难点是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在教学时,播放了这则故事的动画,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农夫种完禾苗后焦急等待禾苗快快长大的表情,“巴望”“自言自语”这些重点词的意思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农夫拔苗后的“筋疲力尽”,回家后得意洋洋的样子,最后故事的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些场景在学生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观看了直观的动画,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懂得做事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不需要教师多加讲解。

三、审美情感的孕育

教材中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有许多,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性格特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关键在于缩短学生与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播放课件:小鸟在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歌唱,小鱼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地遨游。可是有一天,大海涨潮了,巨浪一层一层拍打着岸边,小鱼被冲到了沙滩上。后来,潮水退去了,可是可怜的小鱼却回不了家了,留在了沙滩的浅水洼里。这样的场景,让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对小鱼的怜悯之情,为后来小男孩救小鱼的做法进行了铺垫。在播放小男孩救小鱼的场景时,学生的心和小男孩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多么可怜的小鱼,要尽力去救每一条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独特功能,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拉近学生与教材人物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诱发出学生“乐学”的情绪。

四、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较窄,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课文中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例如,在教学《回声》一课时,涉及到的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在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把回声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理解回声这一现象就容易多了,不仅初步了解了回声形成的原因,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时,太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遥远,而太空生活也不是我们随便就可以体验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单靠书本上的文字去感受,在他们脑海里想构建出太空生活有趣的画面不太容易。因此,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的动画,一下子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出阵阵欢笑,而且对于“失重”这个词语也体会得非常到位。这样利用多媒体,能把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生动地再现出来,对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有很大的帮助。

五、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利用资源 学科实验

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打开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优质教育资源犹如一股暧暧的春风,吹来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信息,吹来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吹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教师共享优质教育的机遇,是一个与外界专家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教育跨越式发展。教师运用资源提高自身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学会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课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观看IP资源“少年文化”中文史大观、普法之窗、人物星空、军事迷彩,利用IP资源“专题教育”中学校健康教育、文学修养,“时事动态”中的国内国际新闻、教育科技新闻、文娱体育新闻内容办黑板报、专栏、橱窗,丰富了校园文化,推进了德育工作、提高了学生素质,激发了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IP资源的宝库中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促进全面发展。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粉笔+黑板”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条件略好一点的学校偶尔可以用上教学挂图或实物模型,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停留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解上。远程教育IP资源上提供的教学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和拓展资料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好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远程资源网上的优质课件素材,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如语文学科知识涉及广,小学生受年龄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习课文或多或少存在着“难点”,而这些难点又恰恰是课文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准确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难点处运用各种电教手段,把学生的求知欲调整到兴奋状态,使难点迎刃而解。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写景的文章,学生由于受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一一去体验,这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展示,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美,欣赏美。如在教学《日月潭》一文时,学生对于台湾这个宝岛可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教师可以通过IP资源“课程资源”中《日月潭》的风景再现,让学生从形状上感受一半像月、一半像日,充分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求,也进一步了解作家在表现美时的用词精炼,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等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缓解教学仪器不足

乡镇小学数学、科学等学科实验,由于学校经费十分紧缺,条件简陋,实验的药品、器具和模型无钱购置,现有条件下,一些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根本无法完成。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做得最多的不是真正的做实验,而是教师上课讲述实验过程、现象,学生考前背实验步骤,无疑极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远程教育资源网中,针对乡镇小学难以完成学科实验的情况,将一些实验过程运用实时录像的手段,介绍实验过程、呈现实验现象,较好的缓解了这一矛盾。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手段,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中,过去我们总是再三强调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强制学生机械记忆公式,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来历,不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总和。利用加工后的远程教育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课件,运用不同颜色的面闪烁、飞入,正方体的六个面用三种颜色的面板飞入,帮助学生领悟。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习题精选”,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根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情况,在这时段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已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篇

《祖国的宝岛台湾》是五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较深刻的记忆呢?《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课让我们感受到,在课堂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直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触动学生情感、引发共鸣,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分三个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了解台湾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台湾的情感;了解台湾的民情风俗,初步认识台湾早期开发的历史,体会台湾与祖国根脉相连的关系。这节课所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新知,以情动人,以情明理,以理促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展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台湾风光,“米仓”“东方糖库”“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兰花王国”“珊瑚王国”“鱼仓”等这些台湾的别称深地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不停地发出赞叹声,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学习台湾的民俗风情时,课件又领着学生走进台湾的街头店铺、参观台湾的名胜古迹,看到台湾与祖国大陆相同的饮食文化、节日风俗、语言文字、历史渊源,学生由衷地感慨台湾与祖国的血肉相融。

二、语言描述情境,优化教学氛围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堂课的开头,教师尽量创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我听说169班的孩子很不错,爱学习、善思考、会表达,今天看来真是不一样。看,一个个精神抖擞、目光炯炯有神。老师也很高兴,想给大家一份惊喜。大家喜欢旅游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学习完后,教师都有一段精炼深情的小结语言。例如,在学习完“根脉相连”这一部分后,教师动情地小结道:“台湾、大陆本是一家;台湾、大陆人民同属一个祖先,都是炎黄子孙,流淌着同样的血脉。我们是根相连、脉相系,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深情的发自内心的描述,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而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角色表演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在学习台湾的民情风俗一部分时,教师请每一位学生都以小导游的身份先自学、积累材料、思考和组织语言,然后再请几位小导游来向大家介绍。小导游介绍时,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学生介绍得精彩又全面。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角色表演”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

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观看了台湾美丽的风光、感受了台湾与祖国相同的民俗风情后,教师提问:“台湾为什么有着浓浓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情结?为什么与祖国大陆有扯不断的根系?台湾早期开发的历史是怎样的?”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立刻被激发,投入到“台湾早期开发”的这一部分学习中来,课堂上充满着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

五、诗配乐渲染情境,激起情感共鸣

第7篇

在“减负”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不少学校能自己制作课件、设计程序在课堂上运用,令人耳目一新,达到较好的效果。多媒体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然而,如果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思想,仍扮演课堂的统治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教材、多媒体各方面的灌输,成了一个知识容器,那么计算机多媒体就不能发挥其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而且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教学《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边播放录像,边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在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双边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兴趣,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由于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同步,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更直接有效,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幻灯图片,把课文的插图放大演示。当学生清楚地看到小蝌蚪的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的可爱样子,自然而然地就很想读课文,很想体会小蝌蚪的可爱的样子。此时,我又用课件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过程,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始终对所学课文保持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课件渲染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刺激、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多媒体课件无疑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惨遭破坏的画面,激发他们保护地球的意识,我先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描述地球惨遭破坏的文字,然后在悲情的音乐中出示一组触目惊心的地球遭破坏的图片,教师配以煽情解说,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孩子们情绪激动,纷纷发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感慨。他们还在课后积极行动起来,成立环保小分队,展开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活动。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多媒体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遨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但也要引起警觉,多媒体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从而产生“多媒体依赖症”。利用多媒体教学,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发挥其最佳功能。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宁县陈吴乡西寨子小学)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30-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课件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图文兼备、动静结合的学习资料;创设生动逼真、活泼有趣的口语交际情境。我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时,利用网络环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融进交际情境中去,产生情感共鸣,想说、敢说、乐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语交际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口语交际,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搜集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教学资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处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生动逼真地创设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口语交际兴趣,萌发想说的欲望,产生敢说的胆量,达到会说的目的,得到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着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

1.借助网络展示资料,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了》时,单凭书上提供的一幅图片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的,也无法让学生说好春天景象。而且,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贫乏,生活积累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有些事情不亲身经历,便很难说清楚、讲明白。于是,我课前发动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春天,并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把看到、听到的记录下来;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整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在课堂教学时从声音、图像等几方面向学生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给学生创造春天来了的情境,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春天,描述春天,使学生对"春天来了"的话题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2.借助网络提供资源,使学生言之有物

低年级学生大多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窄、视野不广,加之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常常出现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或东一句西一句乱说的现象。尤其是口语交际《夸家乡》,要学生学习《葡萄沟》《日月潭》和《北京亮起来了》几篇课文从某一方面介绍家乡的特点,这样比较抽象的话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仅仅凭日常的积累、课前的了解,不可能使他们摆脱"无话可说"的畏惧心理。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课,则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选择的自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选择说话内容。因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是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在线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

3.角色表演,进入情境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教学看图讲故事《小猫钓鱼》时,让学生戴头饰分别表演提着水桶、扛着鱼竿的老猫、小猫,还有花蝴蝶、小蜜蜂。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并演一演。这样,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如在教学《有趣的游戏》时,当我告诉学生要做游戏时,学生都兴高采烈,我又提出要求,让学生在参加游戏或看别人参加游戏时要注意思考自己是怎么做的或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游戏中,学生参与到图中的情境,感受了气氛,形成了相关表象。游戏后,让学生开始回忆游戏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刚刚做游戏的小朋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结果怎么样,你的心情又怎么样,引导学生描述游戏过程。因为参与过,学生有了直接体验,做过游戏的想把自己做的过程和当时的心情告诉别人,没做过的也想和别人交流自己看到的有趣的游戏过程。大家互相讨论,交流互动,全员参与,使每个学生先思考再说,都有说话的机会。

4.以奇激趣

人有好奇的天性。小学生的好奇心更强烈。用奇异的内容,奇异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一天,我带着学生到教室前的大村底下观察蚂蚁搬食物的情景。我问:"真奇怪,蚂蚁在忙什么呢?"小朋友们就蹲下来,仔细观察,只见蚂蚁纷纷往树上搬家,为什么要搬家呢?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有的说:"你看天空布满了乌云,快要下雨了,蚂蚁怕地下的家被雨水淹了吧。"有孩子又问:"蚂蚁怎么知道天要下雨了?" "为什么蚂蚁搬家就预示着要下雨呢?"突然一个小朋友突发奇想用小棒子夹着一条小青虫放到蚂蚁身旁,过了一会儿,只见小蚂蚁接二连三地向虫子这边爬过来,齐心协力地咬死了青虫,并把它抬到窝里去了。一个小朋友说:"奇怪了,蚂蚁是用眼睛看到的,还是用鼻子闻到的?"有的问:"蚂蚁们有队长吗?"还有的说:"蚂蚁还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真值得我们学习。"小朋友争先恐后,你一句我一句,讨论得不亦乐乎。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说一说。

第9篇

一、创设情境导入式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课时应该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积累情感,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比如教师上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春的消息》,首先让学生听多媒体课件中《春天在哪里》的曲子。优美的旋律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提了起来,教师在此基础上立即激情导入:“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一定会联想到春回大地、百花盛开,到处是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古往今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如“春眠不觉晓”、“春色满园关不住”、“春来江水绿如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春天,充满了生命活力;春天,孕育关希望的种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课《春的消息》,在作者金波的笔下,春姑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消息呢?这样一渲染,学生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他们纷纷迫不及待地去寻找课文中春天带来了什么样的好消息。

再如:教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将长安街两旁人们胸前佩白花、手臂缠着黑纱悼念和送别总理灵车的录像与背景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块,创设了悼念送别总理的特定环境,学生在舒缓、哀婉的朗读声(录音)中,静静观察录像的每一个镜头,再加上音乐的烘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许多学生黯然泪下。这种未入其文,先动以情的导入方式,生动地再现了总理的光辉形象,唤起了学生无尽的思念,成功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二、设置悬念导入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愿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网上呼救》,老师开篇就布疑阵:“同学们,当你生命遇到危险时用哪些方法帮自己逃脱险境?”学生纷纷回答:“遇上坏人就打ll0,着火了打119,生病了打120。遇上地震快速往外跑,躲在结实的桌子底下、柜子下面……”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接下来话题一转:“可是美国登顿市有个男孩,却通过互联网成功地救出了一位远在芬兰一个小城市里因为急病发作差点瘫痪的小女孩。他们两个远在不同的国家,这位男孩是怎么把她救出来的呢?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就一定可以找到答案。”这个悬念驱使学生主动、认真地去读书思考。

三、激趣导入式

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愉快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又是获取知识的动力。“趣”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心境充满愉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趣方式有很多,如游戏、儿歌、故事、猜谜等。下面笔者讲一例故事导入式,教师教三年级上册《神州五号游太空》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吗?他神通广大,能够在天空里来往自如,能入大海中去捞针,还会七十二变,众多神仙都对他无可奈何。如今,我国却有这样一位飞天英雄,他在2003年10月15日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在浩瀚的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绕地球飞行l4圈,巡天60多万公里。多么神奇,多么自豪!亿万中国人民为之欢呼雀跃,为之激动得热泪盈眶。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在飞船上看到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顿时,学生们兴奋不已,都不约而同地翻开课本,满怀神奇地读起了课文,一节课就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激趣方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情导入式

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 新课导入 适配性

近两年,在“开江县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初赛、复赛、决赛中,我作为嘉宾、指导教师、评委,大概听了五六十堂课。现在仔细想来,这些课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参赛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展示的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感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课标思想得到足够重视。至于用得当与不当,后面再说。我们先来看一看我随机挑选的20节课使用多媒体的统计数据:

资源种类 数量 效果很好 效果一般 效果差

电脑课件 20 6 12 2

实物挂图 18 12 6 0

生字卡片 15 10 3 2

音乐 7 5 1 1

课文录音 10 7 3 0

动手实验 4 2 2 0

其他资源 20 11 5 4

从统计数据看,历次大赛不少选手在媒体使用上刻意追求“声、光、形、色”效果,忽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本功能,走进了“为使用而使用”的误区。个别选手进入课堂的时候,五六位助手相拥而入,教具、学具装满一两纸箱,两三位电脑教师坐以待命。从比赛的实际效果看,越是传统的媒体,使用的效果就越好。“实物挂图、生字卡片、音乐录音”的使用效率达90%以上,而课件的使用效果与选手预期反差很大。我想,一方面,使用什么媒体要因课而定,并非公开课都要使用电脑课件;另一方面,很多选手自己不会制作,使用起来也很勉强,何必要勉为其难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视觉、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感知器官。“多媒体”能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y。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视觉、 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子”和戏剧的“序幕”。多媒体技术以其方便的再现情景、展示文本图表、播放动画视频等特点,在导入新课方面拥有传统手段难以企及的优势。但是讲授新课过程中,如何做到多媒体与导入环节的适配呢?下面我将结合近两年我县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的相关课例,简要介绍几种与课堂内容适配的导入新法。

一、图片起兴

图片起兴,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曾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她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评价:这种导入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威尼斯的小艇》……

图片导入能够达到“凝神、激趣、起兴”的导入效果。图片导入要遵循认知规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二、音乐怡情

歌曲具有渲染作用,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教师恰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合拍”的歌曲导入,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情景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如劳老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开阔优美的旋律及直抒胸臆的歌词,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学生马上由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联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带着不同民族头饰、穿着不同民族的衣服来到同一个地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个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让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导入了教学正轨,而且增添了无限的学习乐趣。

评价: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如果在新课前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们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表情丰富,一双双眼睛里都迸射出了激动的火花。随着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学生都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

歌曲导入法的优点使学生们容易接受,抓住学生喜欢歌曲的心理来导入新课,可以说是“愉快教学”法应用的典范。但要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歌曲要恰当,要与教学紧密相关,否则非但不能顺利导入新课,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史料启智

从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之一。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文本、图表、材料等多方面的阅读理解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导人新课,也会使学生在接受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中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同样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五年级的施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她先让学生欣赏两组数据。

1. 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造成69142 死亡。

2. 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通过这两组直观鲜明的数据,学生会对地震的危害程度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然后,她说道:“是啊,在地震中很多人也许有生的希望,但是由于父母的固执,或其他种种原因,有一些可以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活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坚强的父子,是一对创造奇迹的父子。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评价:这堂课的导入很有价值,也很有深度。两组鲜明的数据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这基础上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认识,也体会到这种艰难之中那对父子的了不起。

四、视频凝神

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很多未知事物感到陌生和遥远,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而视频则可以把形、声、色、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课文内容的真实情景,绘声绘色地展现原有情景,可以大大增强语文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使学生容易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知识。

如蒋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温暖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播放视频)它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五、诗歌抒情

诗歌具有语言精练、朗朗上口的特点,青年学生对诗歌颇感兴趣。我们在导课时,用多媒体做投影,辅之以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读作为开场白,用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如唐老师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时,在投影上展示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的内容,并配以深情的朗读导入:“我在这头” 有哪些绮丽的风景呢?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日月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阿里山的云雾》。

评价: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教学本课时,可通过充满激情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的展示等,引起W生学习本课的欲望。接着可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

上述的导入方式,在多媒体的恰当配合下,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起到了导入的“凝神、激趣、起兴、启智”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开了个好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多媒体方式辅助课堂导入,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适配的方式出现,才能真正做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