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赏析

时间:2023-05-29 18:1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雨霖铃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雨霖铃赏析

第1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离别时的环境以烘托气氛。“寒蝉”,说送别的时令,“凄”,寒凉;“切”,急迫;“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此三句,即“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虽没有明确地指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却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抒情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都城的门,指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宴饮饯别;“无绪”,没有情趣,心情不好而饮酒不乐;“兰舟”香木做成的船,是对船的美称。这里的“帐饮”与“无绪”是对立的,“留恋”与“催发”不相容,“催发”是由“初歇”引起的。写出了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矛盾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是动作,手拉手;“相看泪眼”是表情,你看我,我看你,满眼都是泪水;“凝噎”,是表情,因激动而说不出话来。此句既写了这一对情侣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又写了离别之情无法表达的内心感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走了又走,越去越远;“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煞人的景象;“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楚天阔”,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地辽阔,哪里是落脚安身之处?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别后情景的写法。离家千里之外,眼前一片空阔,只有夜雾笼罩,写出了出行人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宽阔寂寞的地方,因此,“他”自然要与情人无语凝噎。想象中的别后情景,心情黯淡,所有的景色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在这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为自古多情的人离别,谁不悲伤,更何况在这凄清苦冷的晚秋时节?这两句从眼前的离别扩展开去,跨越时空,写古今的离别。这有何不同呢?虽然一样,但词人的离别是在秋天,比起古今离别,秋天的天气更增一种肃杀凄凉之气。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说明在冷落的清秋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后,不见心爱的人,只见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心境是何等的孤独凄楚。离人饮酒,是把酒作为麻醉剂来消解愁怀的,酒醒愁就醒,经过麻醉后醒过来的愁,就更加让人无法排遣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的时候,古时远行的人大多此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此时送别。“杨柳”与别情的关系,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这两句放在议论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后,与议论句相互映衬,更显出柳词的风韵;同时“别”与“酒”,“风”与“月”,“柳”与“别”相衬,更显离别之情,不但写了离别景中之人,还写了景外之人。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进一步推想:离别之后,年复一年,良辰好景无心游赏,一心只想着情人,纵然有风月之情,又向谁诉说?离别之后,“良辰好景”是会有的,但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没有自己心爱的人,那么,与谁共语风情呢?可见词人别后没有快乐。

这首词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阙主要写临别时的情景,下阙主要写别后的情景。整首词意境宏阔而细腻,情感缠绵而情真。写别后之情,抒发了词人孤独伤感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永漂泊不定的生活遭遇。

在艺术上,这首词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着笔于景,情景交融。开头三句在没有明确交代时间、地点的情况下,却营造出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氛围,读来让人心里蒙上一层暗影,虽是写景,却蕴含离情。其次,现实与想象交替,离情迭起。上阙“帐饮”“无绪”是现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下阙起笔,由想象回到现实,“多情自古伤别离”是词人借题说自己此时此刻的依依离情,与“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连,情景交融。接着又展开想象,想到今宵,想到以后没有知音的痛苦。没有知音,“良辰好景”也唤不醒自己死灭的心灵。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村。

上阙开头写景:月落天明,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地上有霜,早晨的景色是美丽的,却以“西征客、此时情苦”述说无心赏此美景良辰,一句景,一句情,配合巧妙。“翠娥”二句写送行者的情态,“执手”“送临歧”“开朱户”,这几个动作,次序应该是开门、送行、执手,这里迫促写来,强调执手的不忍分离,就不顾动作的先后了。“轧轧”就是叹息。“千姣面”三句,也是倒叙。“断肠争忍回顾”“断肠”,沉痛至极,“争忍回顾”,不忍回顾,实际上是回顾了,看到的是“千姣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这一回顾刹那之间成为永恒——一顾难忘,回首断肠。写透写尽了两情的依依惜别。

下阙“一叶”三句又是写景写情。写别后行舟之情,实际远离了人,于是厌倦那“急桨凌波去”,更讨厌“贪行色”,只图完成行程,哪知人的心思?“万般”写别后心中之恨,只能饮恨吞声,知音已别,谁与为言。“更回首”二句,和上阙末句同一机杼,只是一泻而下。“重城不见”写城实是写人,城不见,人更不见。末二句又宕开撒出,只见江天大景辽阔,烟树几点迷离。以景结束,寓无限之情于无限之景中。

上阙写别来犹见人之多情,下阙写别后只见江天烟树不见人。见与不见,总是伤心。明知见是伤心,不见也是伤心,却忍不住一顾再顾,充分表现出留念之深。

《雨霖铃》与《采莲令》是柳永写别离词的双璧,两词各有特色:《雨霖铃》以景起,以情结,抒情一泻千里而蕴含哲理。《采莲令》以景起,以景结,景中含情,余韵无穷。

第2篇

[摘 要]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所以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住诗歌的情感。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意思是说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这里的核心词汇“性情”即情感,可见诗歌之美在于以情动人。所以,诗歌教学就是要实现情感审美教育的目的。结合教学经验,探讨将接受美学中的情感体验理论运用于诗歌教学,把握诗歌情感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情感把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一曰:心境。即指一种微弱而持久、富于弥漫性的情绪。

接受心境(学生阅读前的准备心境)对作品阅读有影响,当处于过于兴奋或者过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的作品,也可能因为情绪的原因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体会作品的奥妙。所以开课前应该进行导入。以《雨霖铃》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在课前导入会引用相关的材料信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的意见不同,因为对文章赏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更是会有自己的体验。如果教师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先入为主地拿出图片强迫性地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生活遭际,不否认这样的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们认可,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忘记了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我们毕竟学习的是诗歌不是作者传记,因此,还是应以文本为中心。我对于《雨霖铃》这首词的教学就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读诗,情感、重音、停顿都由他们自己掌握,几遍读下来后,学生们大体能体会到词的情感,情绪也由兴奋转而变得沉默,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伤心事。

二曰:同情。即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本质,是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接受者所固有的心境相投契,或者作为一种刺激唤醒了接受者的情绪记忆。

古人云:“夫天下百虑而一致,故人不必同,同于心;言不必同,同于情。”情感需要激发,当然学生要正确阐发、评价文学作品,必须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这一阶段的激发中,我的课堂步骤是把四幅图展示在投影屏幕上,分别是“寒蝉骤雨”、“执手相看泪眼”“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这几幅图正确地引导学生评说内容: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诗人与情人相依相恋相偎相怜,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离别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依据学生对这四幅图画的表述,可以提出要求,就是按照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的思路再来仔细地品味这种伤别离的感情。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发达,学生的阅历又比较单纯,所以他们可能还是较难体会别后的这种离愁,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而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帮助大家借助想象的翅膀,揣摩这种“伤离别”。词中的经典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它的品析,是一节课中学生情感升华的重点,不必按照教案中的要求让学生死板地回答问题,可以用其他的诗句表述这种情感的层递:“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蕴《菩萨蛮》)让我们走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念奴娇》)酒这种东西是最能引起离愁别绪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载不动的是那深深的离愁,天涯海角都难以忘怀。

三曰:回味。是作品阅读后情感的延续,更是情感的升华。

语文赏析课的就在这里,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千年前的古人的情感,更促进了自身情感深刻性的发展。所以教学《雨霖铃》时,这个是由学生通过修改诗歌完成的。语文课是言语课,言意之间的转换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本质。以言意互转来指导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以“读文”“立象”“悟意”来充分开展体验过程,能使教学回归语文本位,有效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与统一。通过改写活动,可实现“言”、“意”的互转,实现二次创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改写《雨霖铃》时,就让学生根据言语特点将其改写成抒发友情的散文或爱情故事,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

第3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有效解读

一、“找诗眼寻意象(典故)探意境”法

1.找诗眼。古典诗词倾诉的情感概括起来不外乎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而这些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词的“诗眼”,它能揭示反映作品主旨。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筛选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诗词的主旨,实际上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意脉,这样就不至于把古典诗词的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能给学生较为整体的审美印象。读《雨霖铃》,找到“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个“诗眼”,就可以明确本词抒发了恋人之间因离别而感伤的情怀,整篇词必然是围绕这一情感进行意象的选择的。由此可见“抓诗眼”的重要意义。

2.寻意象(典故)。通过“诗眼”的找寻,大致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之后,第二步就是要寻找诗词的意象。因为古典诗词往往是靠意象来表情达意的。一般情况,意象的情感色彩是一致的,如《雨霖铃》要表达离别的伤悲,上片撷取了“寒蝉”、“长亭”、“骤雨”、“晚”、“兰舟”、“千里烟波”、“暮霭”、“楚天”等冷色调的意象刻画了离别时分凄凉、感伤、迷惘的典型环境,紧扣了“诗眼”中的“伤离别”。但也有意象的色彩基调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反的,这种情况往往是一种反衬,一倍增其哀或乐。此外,有一些诗歌语言中往往融入了典故,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诗句时,要让学生关注典故,调动知识积累,进行理解,这样有利于了解诗人深沉而丰厚的旨意。

3.探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而意象则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实在的细小单位。《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一兰舟已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更凉,不但不能借酒销愁,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当我们把握了一首诗词的意境基本可说是读懂了这首诗词了。

二、“细诵读善想象巧鉴赏”法

1.细诵读。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典诗词为抒情类文本,尤其需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声音的节奏和抑扬起伏中感受诗人的情怀。从更高的要求看,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熟读、美读、心读。当学生在读《雨霖铃》时,开篇全是仄声调结音,押的是开口度很小的“i”,就给人一种幽咽压抑之感,恰好跟诗人要传达的离别时分的感伤相契合。借用王尚文老师的话说,文本细读就是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声响就是来自于文本的呐喊,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直接感受诗人的爱恨情仇,就是还原诗人心声,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2.善想象。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学生置身诗境,经过细致诵读对诗词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跳跃,还原诗词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雨霖铃》要体会诗人想象的意境之美和离情之苦,不妨让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合理的想象。有学生这样描述道:“深秋晓寒,江风袭人,诗人睁开迷蒙的双眼,只见一轮残月孤零零地挂在微明的西天;江边垂柳摇曳,像在诉说无边的离情之苦;江上孤舟自横,恋人不再斯人独憔悴。”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才能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

3.多鉴赏。鉴赏是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深化和提高,前面的诵读和想象还都属于诗歌的理解层面,只是让学生大致读懂诗歌的意思,只有鉴别和欣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才可以领悟诗歌的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利用好教材中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提炼出鉴赏诗词的方法。比如,教学生读题目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或情感;抓关键字词理解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妙;析艺术手法品味古典诗词表情达意的魅力等,让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获得独特的美感和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如鉴赏《雨霖铃》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追问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启发学生规范鉴赏。

三、“细咀嚼多比较勤点评”法

1.细咀嚼。古典诗词语言含蓄蕴藉,留有大量的空白和跳跃,也常常出于音韵或是修辞的需要颠倒语序,所以教学时首先要对古典诗词的语言多加推敲,仔细咀嚼。读解古典诗词当从细微处把玩,如一个虚词、一个叠词、一个意象、一个细节等,往往有着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捕捉意识和把玩能力。如《雨铃霖》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一细节。男女主人公紧握住对方的手,四目相对,泪眼婆娑,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态的画面一下子具有了生动的活力,在这种相对无言的静默中,离别的惆怅却似阴霾一样,从一双有情人的心间弥漫开去,遮蔽了整个世界,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怎一个相思了得啊!正是这种最具生活意味的细节的选取,才使词作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涵,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2.巧比较。比较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教学《雨霖铃》,可将课文与未定稿进行比较细读。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定稿前为“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未定稿的“千语叮咛”太直白了,仿佛是父母的临行嘱咐,缺少意味,很难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课文“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表现的是恋人的离别,这是情到深处,大爱无声。在比较细读中,学生领悟了语言的优劣、情感的深沉。古典诗词文本细读的对比,还可以采用换字法,如让学生讨论把“晓风残月”换成“清风冷月”又会有什么表情效果。通过语言的比较,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语言之美,提高了审美能力,切实培养了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勤评点。古典诗词的阅读要真正地让学生建构文本并达到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能鉴赏评价文本,一个有效的策略是评点,即批评或批注,是读者对文本有了细致的阅读之后的所思、所感,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直接写在书页上。如读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有学生点评道:“‘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情景。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是写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点评得可谓到位。

第4篇

好课当有课眼。课要上得好,上得高效,就要找到、创设出这个“眼”。有人说“课眼就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我说,“课眼”,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结点,由之可以辐射出许多条线,分别连结着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对话的一个原点,由此生成的对话,范围可以调节,深度可以伸缩,节奏可以变化;是师生情绪的一个兴奋点,它初始如山泉叮咚,渐渐则潺潺成韵,终竟为澎湃恣肆;是课堂教学构思中万能的联系点,将课堂中零散的内容粘成有机的,将扁平的内容粘成立体的,将枯燥的内容粘成生动的。

“旧日时光”是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第三个板块,由《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三首诗组成,歌颂的是真挚的友情。我上这个板块时,认为“友情”是连结三首诗的纽带,是这个专题的中心,感悟理解友情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于是我将“友情”定为课眼,对这个板块进行整体设计,预设了四个问题:1.“旧日时光”这个标题本身就最能触动人的心弦,勾起人们对美好过去的回忆,想起那份友情,我们通常都用哪些词来形容呢?2.这三首诗都是歌咏友情,组成一个板块,说明它们一定是既有共性又有所侧重,请说明这三首诗歌咏友情上的异同。3.中国古诗强调炼字、炼句,外国诗和中国现代诗也未尝不如此。请针对诗中的一些词或句,来详细赏析诗是如何歌咏友情的?4.中国有句古话,叫“诗无达诂”,教材编者是从歌咏友情的角度理解和编排这三首诗的,你能否从新角度作出个性的解读呢?

第一个问题旨在创设学习情境,更具体地了解学情,集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注意力,将情和思汇聚于“友情”这个范围;第二问题侧重于诗的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熟读三首诗,理解诗的主旨,这又是第一个问题中形容友情词语的延伸和具体化;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深入而细致地品味诗的语言,侧重于艺术手法;第四个问题是鼓励学生对诗作出合乎理性的个性理解,是自主探究。这四个问题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中心,问问相扣,步步深入,由生活而文本,由文本而艺术。如果按常规,一首一首地分析学习,势必割裂了教材的板块意识,教学内容庞杂,课堂零碎,无法呈现、突显专题的中心;但是,如果没有“友情”这个课眼,即便想将这三首诗以整体的有机形式呈现,也会是有心无力难以成功的。

有教师在讲授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金岳霖先生很有趣的?2.文章是怎样来表现金岳霖先生的“很有趣”的?3.金岳霖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治学精深,为什么作者只写其“很有趣”?这三个问题,关涉对文本内容(第一个问题)、表达技巧(第二个问题)、写作意图(第三个问题)的思考。这三个问题是紧紧围绕文本的开头一句“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一位”中的“很有趣”来设计的,“很有趣”也正是这堂课的“课眼”。

课眼有如文眼,统领全局。“课眼”明,则全堂流彩。依据教学目标、文本和学情,审慎、准确、精当地设计出课眼,就牵住了课堂教学这头牛的鼻子,教学过程中就会生成在深度和方向上都有序的问题链,组成环环相扣、迭起的教学内容,形成紧张而生动、流畅而曲折的教学流程,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发现,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

二.有限拓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有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替代的优势,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规定动作,尤其是各类公开课。于是就出现了“泛拓展”的现象,滴水之源,江河以流之,盆水微澜,浩瀚以肆之,只见“白云一片去悠悠”。一位老师上柳永的《雨霖铃》,四十分钟课,开头约十五分钟介绍词牌、作者、词的阅读(正音和句读)、词的内容(伤别与思念),之后便是拓展,三十分钟时间用了二十幅PPT,还配音乐,图文并茂地补充了《诗经》、唐诗及欧阳修、李清照等的诗词六首,以及柳永的另三首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其中的两三首,并互动研讨其内涵和手法,涉及到柳、月等十个代表性古诗意象,下课前说了句“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生动地表现出了恋人间的深深伤别之情”。不知学生如何,作为听课者的我是丝毫也没有欣赏到《雨霖铃》伤别之情的“生动”与“深深”。这就是一节“泛拓展”“无限拓展”的代表课例。

2009年8月7日,董一菲老师在南京师大上的“余光中经典诗句赏析”一课,就是有效拓展的优秀案例。在欣赏“当我醒来时”引入于右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说明诗中“时间”的美学作用;赏析“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时引入庄子“与其相濡以沫,何如相忘于江湖”句,来深究“江湖”的意义;赏析“今夜的天空很希腊”时引入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句,来分析“很希腊”一语用词的生动和弦外之音;在说明余光中的乡愁特别深厚时,引用海德格尔的诗句,来佐证乡愁在文化人、读书人心中到底有多愁。我说董老师的课堂拓展“有效”,是因为拓展的目的单纯,始终为赏析余光中的诗服务;说它“优秀”,是因为董老师的拓展可控、有度。

我主张语文课堂教学要“有限拓展”。课堂的形式是可控的多元,是有主导的开放。语文课堂教学拓展之必须,原因有三:1.新版教科书,编辑的初衷,就有意地不追求完满,着意留下空白、留下空间,要求施教者去充实去完善,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的人文性、民主性与个性风格;2.新课程的理念,是要由“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教”,学习的过程是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侧重的是思维方式的学习,是由研讨而获得知识,由探索而形成情感智慧,所以要拓展;3.三维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要求经由拓展来进一步实现。但拓展要有度,有度就是有取舍有限制,有限则实,实则有效,无限则空,空则无效。主张有限拓展原因也有三:1.拓展受限于教学目标。拓展要有明确目的,或通过对比佐证以充分欣赏文本的艺术技巧,或因相关而联想想象以加深对文本情感的体悟和主旨的理解,或因触类旁通而拓宽视野以训练学生思维。2.拓展受限于教学时间。单位时间内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一个课堂参与者的共同目标,“泛拓展”势必拖长教学时间,课堂松散冗长,降低教学效率。3.拓展受限于学情。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拓展的内容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才能情为所动、智为所启、识为所丰,否则就如同“风马牛不相及”,至多是“看热闹”而已。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是目的明确单纯的拓展,是受限于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和学情的拓展,是“有限拓展”。

三.点穴研读

对文本的细腻处、精彩处、含蓄处作深入的思考、分析与鉴赏,从而加深对整个文本的理解,我称之为“点穴研读”。教学中,我注意到,没有“亮点”的课堂往往是缺少精彩的教学细节,而不能生成精彩的教学细节又大多源于没对文本做细致的研读与个性理解,没有找准文本的“穴位”。

文本的研读,要细,要深。要细到词到字到标点符号,要深到字面之下深到作者的潜意识。不是只有诗歌才强调炼字、炼句和炼意的,好的文章也是语言最贴切、最精省的;文章深邃的思想必然有与之相应的精深词句来承载。所以对语句的品味就是对本文思想的体悟。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句,笔者听过许多课,师生都没有特别关注,也问过许多毕业的学生,好一些的学生经过一会儿思考后说:“皇帝的宫车走过,像打雷一样响。”但若稍做深想,就会问,这可能吗?宫廷的路会如此不平?皇帝的车辇会如此松旷?皇帝的身心会安适这样的颠簸?可见,皇帝的车辇声绝不会是“雷霆”,而真实的车声应极微弱。那么为何宫女听来是“雷霆乍惊”呢?因为她们自打入宫就没有见过秦皇,于是她们昼思夜盼,想死了秦皇的宠幸,“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因此才用尽耳力之聪敏,汇聚心力之紧张,皇帝细微的车辇声在宫女的心中当然是雷霆在轰鸣!这不是车声,而是宫女的心声!此句生动地写出了宫女紧张、兴奋、欣喜、失望、落寞的过程;甚至可以看成是宫女的臆想,“过尽千帆皆不是”,由此才能明白“有不见者三十六年”一语的痛切。这个细节在证明着秦亡的原因是奢侈荒这一主旨。

作者运用语言,追求的是更精确、更精妙、更生动,所谓字字千钧,一字尽得风流;读者品味语言,品味的不是字词本身,而是通过词句理解文章的情感、思想,理解文章意蕴。《林黛玉进贾府》中“丫鬟笑道:‘宝宝来了。’”中的“笑”字,就是在从侧面塑造宝玉,为小说的主旨服务。(见拙文《读小说找小处,爽!》《语文天地》2000年4期)因此说,研读文本,不能单纯的抽象出思想感情,而要具体品味词句何以呈现这些思想感情,是为“点穴研读”。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宋词;鉴赏

从词人入手,了解创作背景

明朝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对于宋词,我们更是需要了解词人。因为作者的经历、感情、修养等都无不影响到词的创作。所以在赏析一首宋词前,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并结合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首词。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以凄婉、哀怨闻名。我们眼中的易安居士也常常是“人比黄花瘦”的摸样。看一下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①初读时,会感觉这首词在李清照的词中很突兀,甚至会怀疑是否为李清照所作。

在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经历后,便能理解这首词了。李清照的词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这跟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早年的李清照,跟丈夫赵明诚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创作多写少女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含远伤别的闺思情调。后来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李清照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这首词显然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词中写的是一个少女客渴望爱情,却又抑于开口,其倚门回首的娇羞摸样正与早年李清照类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②他觉得,词发展到李后主那里,眼界才开始雄阔宏大,感慨也开始深远隽永,使得伶工之词转变为了士大夫之词。这一条是王国维对李煜词历史地位所作的评判。同样,理解了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经历后,就容易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话了。

从词的主题入手,对比赏析

赏析一首词,首先要能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从而去明确词的主题,挖掘词人内心的情感。词的主题体现了词人创作的初衷,也直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赏析一首词,必须把握好词的主题。明确了词的主题,再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便事半功倍了。

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是写离别的名篇。要赏析这首词,就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来写“离别”的。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段分别时的情景。寒蝉鸣叫,天色已晚,刚刚喝完酒将忧愁忘却,正欲留恋,兰舟便无情地催促我离开。执起友人的手,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想开口道离别,却凝噎无语。词的下阕,采用虚写的手法,词人假想与友人分开后的场景,以后,纵再有千种风情,却也无人能说。作者写道,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柳永一生仕途不畅,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寄情唱词吟酒,而今离别后,连饮酒也只能独自一人,只有晓风残月相伴。凄苦之情,酣畅之至。

所以,赏析一首词,要先明确它的主题,然后再分析词人是怎样书写这一主题的。从古而今,人们喜欢将词归类,归类的依据也多与词的主题思想有关。我们可以借助这点来帮助我们赏析一首词。比如,赏析一首闺怨词,就可以对比着其他的闺怨词,来分析异同,领会其独到之处。王国维在品词时,常常用到这种对比的方法。

品味词的名句,炼字

一首好的词,必有其动人之处。一句好的句子,甚至一个字就能使词的境界提升,流传千古。赏析词,要学会品味名句,琢磨词人用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因为这句,闻一多先生赞此诗曰“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可见造句用字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李白的《忆秦娥》里面有一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直被后人所称赞。此句勾勒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很好的体现出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人感受到一种无限丧乱的氛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③李白的诗以气象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就让名流千古,登高望远的诗人没有办法再张口吟诵诗歌。

宋祁写过一首《玉楼春》里面有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上片最后一句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品味词的境界

境界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④赏析一首词,最重要的是要能体会词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⑤王国维在评论诗词时,将境界放在了第一位,这表明他对代表美学范畴的“境界”是多么地看重,这也意味着,境界在诗词美学中的崇高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分析一首词的境界,首先要弄清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也就是说,“有我之境”的特点是“以我观物”,即在加工、处理个体存在时要以主体情感为起点,客体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对主体进行诉说。而“无我之境”的重点则是“以物观物”,此时的主体心理处在一种静静观察的状态,就好像物体的心理一般。有学者认为,“与‘有我之境’中急于表述自我的心态正好相反,‘无我之境’的主体在努力重现真实的客体存在,同时在还试图在这种客观存在中找到平静,好让主体能够对比客体找到永恒的欢愉。”⑥

结论

宋词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当老师在课堂上赏析一阕词时,应该创新思路,找到最直接、有效的鉴赏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和词人的生平事迹,明确词的主题,进而带领学生品味词里的名句,思考词的内涵和境界,以此找到鉴赏宋词的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①夏承焘.《宋词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8.01.

②③⑤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1.01.

第6篇

1.(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廓。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u: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问题: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例如,“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廓”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2.(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3.(2008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何谓“虚实相生”?其实“虚实相生”,“实”就是指眼前能够看到的存在的实际景象,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而“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常有如下几种表现方式:

1.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古诗词中作者经常借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情志或理趣等。例如:

水口行舟

朱喜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诗中虽然只描写了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但却让人能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哲理,那就是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静,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中表达人生情趣,这便是虚。

2.意象为实,意境为虚。

诗词中常出现一些具有固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并以此开拓出某种能让读者联想到的审美空间。例如: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锋,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里描写了诗人夜宿山村茅店,在天未明之时即被鸡鸣声唤醒夜起赶路;这时,天边一轮残月,村外板桥上铺着一层白霜,留下了一串行人稀疏的脚印。通过这番实景的描绘,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让人野况羁愁的苍凉意境。

3.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词若句句为实则显板滞,句句为虚则又显得空无,因此诗人常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以虚写实以达到含蓄蕴藉或者深婉的描写艺术效果。例如: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经典范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而“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4.具象为实,抽象为虚。

一切难描之景、难写之事都是抽象的,可高明的诗人常能借助巧妙的比喻,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抽象的情思。例如: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里词人采用极其夸张和巧妙的比喻之法把满怀汹涌而来难以排遣的无形闲愁通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这种具体的形象描写出来,极言其内心的无限感伤和愁苦,非常有感染力。

5.眼前为实,过去为虚。

在诗词中诗人经常描写自身经历过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眼前的真实景象对比,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怀。例如: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前三句叙写了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偿胆,最终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往事,最后一句描述了今日鹧鸪乱飞的凄凉景象通过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破败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某种深沉的思考。

6.现时为实,将来为虚。

这点其实和“眼前为实,过去为虚”有同工之处,都是通过对非现时的即回忆的或者设想的情事和现时的实况对比,来烘托当前之景,从而达到抒发某种情感的目的。例如: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第7篇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就是一首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学生初读此诗,在自由赏读环节,对主体情感的认识会有偏颇:有的认为抒发了重新被起用后的喜悦之情;有的认为表达的是对人情世味有了清醒认识之后,想要回家过闲适生活的愿望;有的认为是体悟到世态炎凉后,想要及时行乐的思想。究其原因,大多是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联的解读存在误解造成的。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查阅了陆游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等相关资料,让他们做到知人论世,把握住作者的主体情感,透过景象细加玩味,真正体会到以乐写哀的精妙之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住在烟雨江南西子湖畔雅致精巧的阁楼上,夜晚隔着竹帘聆听着润物细无声的潇潇春雨,在淅淅沥沥的声响中幻想着经此春雨洗涤,悄然绽放的红杏,似乎听到明日清晨在幽深的小巷里传来了“卖杏花来喽”的悠悠叫卖声。这两句画面感极强,意境极美,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有身临其境之感。“春雨”“杏花”无不是美的事物,无不透出春的生机,然而作者是否就在借此传达一种对美妙春色的喜爱之情呢?很显然不是。此时的陆游已是六十二岁,花甲之年,少年时“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纵马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气壮如山的志向已被偏安一隅屈膝求和的南宋小朝廷扼杀殆尽。虽然“青衫犹是g行旧”,怎奈“白发新从剑外生”,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却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罢官后在家乡山阴赋闲。虽然这一年春,被起用做严州知府,然而从皇帝“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的话中看出,严州知府只是一个闲职,与陆游恢复中原的大志相悖。梦里都是“直斩单于衅宝刀”,现实却是“谁料如今袖手看”,这就像一个战士无仗可打,一个先生无书可教,一个农民却无田可种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和绝望啊!悲哉悲哉!

可以想见在西湖客栈里等待皇帝召见的陆游,是怎样的郁闷压胸、愁绪满怀。饱经了世事沧桑,看透了人情薄如纱翼,世态炎凉如寒水,又何来的半点喜悦?一夜春雨正说明诗人情绪淤积心头,无法排遣,以至于辗转反侧,整夜未寐,潇潇春雨便成了唯一与之相伴的知音,内心何等凄苦,杏花虽美无绪去赏,反添其乱,又是何等焦灼。此时的陆游已淡去了早年的几多慷慨雄壮,归于平静,但是这种表面的平静实际上蕴含着更为沉郁的潜流,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景色越是幽美,情感就愈加沉郁。

有了以上的分析,颈联就很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在前面的手法分析基础上和情感氛围的感染下做到了很好的赏析。“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不知召见在何日,不知何处打发光阴,百无聊赖之际信手在短小的纸上做起了颇为费时的草书,对着窗外明媚的春光随意品鉴着茶香。看似极闲适中却藏着无尽的人生感慨和满腹的委屈牢骚。所以,在尾联中陆游压不住的激愤终于喷薄而出,自嘲自己只是一介素衣,不必再有什么“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感叹,既然误落尘网,世态炎凉,报国无门,意不得舒,何不趁早归家,躬耕南亩?从不留恋都市繁华,从不图个人安逸,却偏偏要置身其中,又不得脱身,这是怎样的一种内心煎熬和痛啊!痛哉痛哉!

此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陆游,崇高的爱国形象也呼之欲出,让我们感知他那郁结心头终不得发的深沉痛楚,肃然起敬,潸然泪下,精神提升。学生在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由此看出,以乐景写哀情,确实倍增其哀,收到了摄人心魄的文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手法,以便在以后诗词鉴赏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我设计了以下探究性作业:请在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一些运用以乐写哀手法的句子,并进行简要赏析。以下为部分学生赏析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出征之日,与家人离别,想到此日一别,不知何日是归期,心里满是依依不舍之情,充满感伤,可眼前却是依依杨柳在风中舒展,而此时却要离别。在征人眼里,这明媚的景象,别后再不能与亲人共赏,在风中飘扬的杨柳枝条,千丝万缕也成了挽留的臂膀,此时怎能不黯然神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今日别过,纵是良辰美景,已无人共赏,一腔心事已无人可诉,从此不再有赏心乐事,一切成为虚设。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阵春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柳色也格外清亮,一切都令人身心舒畅,可是此时却要送友人去远方,折柳赠别,倍加伤感啊。

第8篇

【关键词】激发;启发;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很难适应课堂需求。为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务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创新课堂教学,方能跟上现代教学的需求。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传统教学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例如,关于语文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们可先播放一段通宵达旦为祖国呕心沥血的视频,让同学们通过画面,身临其境感受总理的伟大,然后再学习课文。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质疑问难,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的山与水的风景图画。学生们在观看中,自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许多的疑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桂林的水真的迷人吗?……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桂林山水》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桂林的山与水的特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教学《渔夫的故事》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魔鬼被渔夫从胆瓶里放出、魔鬼被渔夫收回胆瓶的过程。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切实理解渔夫的聪明、魔鬼的狡猾与愚蠢,从而上升到理解邪不压正的道理。这样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揭示了现象的本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安排。

五、学法指导提效 课后拓展适量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学有法而无定法”,既要教给学生传统的、大众化的一般学习方法,更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摸索创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任何知识都有一个积累运用发展的过程,对于语文学习,课后适当拓展,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让我们共同努力,精心设计四十分钟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学几点体会

肖云

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341400) 一、课堂设计

1、整个教学设计为赏析合作型。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视听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重视学生从中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体会诗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师生互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辅的课堂教学优化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理念,在师、生互动上实现突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以达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目的,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4、在课堂训练内容上充分考虑和高考内容的衔接,如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诗歌主题、比较鉴赏、诗歌评析、诗歌鉴赏方法等,尤其是根据目前学生在主观表达上的欠缺,提供文字示例,方便学生进行规范答题。同时又超越考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填词练习,寓教于乐。

二、课堂教学流程及重难点突破方式

第9篇

关键词:乐文结合 形象主旨美 审美意境 审美创造

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针对技校学生基础薄弱,对文化课兴趣不高这一特点,基础学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技能,更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能力。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多媒体的普及,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让音乐走进课堂,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一、乐文结合,营造审美意境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教师让学生在“乐”中发掘教材的“人文性”,体会形象美,理解主旨美,从而培养审美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不同的乐曲,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譬如:《故乡的榕树》教学穿插欣赏《思乡曲》,听乐赏词: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泪眼无限惆怅,最忆故乡草木,难忘慈母生养……营造浓郁的思乡意境。文、曲、词三者融合印证,爱乡、思乡,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与人生。和作者一起想象美丽的乡景,“嘎嘎地追逐着欢笑的鸭子,洗衣和汲水的少女,洁白的石桥”,“记忆里的故事像榕树的叶子一样多”,由此深刻感悟一个海外游子的剪不断的思乡情怀。

关于乐曲的选择,课前师生共同参与,比如歌曲《故乡的云》、配乐诗朗诵《乡愁》等。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的同一样的思乡之情。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教学中教师将文本,音乐融为一体,创设意境,使学生不断捕捉感悟审美信息。不但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且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走进情感的艺术世界。同时,音乐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选择与文意相关联的乐曲时让语文与生活密切关联,不断启迪学生自我思考,追求真善美。

二、音乐导入,激活审美情感

课堂教学要创设情感氛围,迅速感染学生。教师合适的音乐导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迅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审美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为赏析文本奠定基础。

教学《雨霖铃》时播放《送别》,让学生深刻体会“多情自古伤别离”的依依惜别情。学生脑海里出现的何止沉沉暮霭,也许是连天芳草、一川烟雨,甚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遥远而清晰的画面。

音乐导入要恰如其分地切入主题,迅速调动学生审美情感,走进文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乐声中想象,丰富审美信息,激发起更深层次的美感与文学享受。

三、配乐赏析,丰富审美感受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时所洋溢于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利用音乐去优化教学情境,运用想象和联想,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愉悦”,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教学《孤独的收割人》时,全诗配以钢琴曲《Tears》(眼泪),学生在忧伤乐曲中感受收割姑娘的孤独与伤感。在音乐的流淌声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苏格兰高原,沉浸在姑娘“动人心肠”的歌声里。从歌声里听出忧郁和哀伤,听出勤劳、坚毅的人性美。

“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教师用音乐渗透主题,用名篇诠释音乐,音乐与文学互为参照印证,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Flash影片制作,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网络时代,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设舞台,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教师让学生搜索适合文意的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对诗文名篇进行配乐配画制作flash影片,提高文学鉴赏审美创造能力。

在进行《我愿意是急流》教学中,选择《献给爱丽斯》作为背景音乐或者学生自选音乐。首先学生自行配乐朗读并录音,然后选择画面(如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等等)制作影片。把文学作品置于音乐之中,教师通过flash影片制作,声、画、文高度融合,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去寻找,不断激发创作热情。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 文学欣赏 教学理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理解文学著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解读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与精神满足的活动。文学欣赏课程的开展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通过对此课程进行一定形式的教学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并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与情感感悟。因市场经济变革及不平等现象影响,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出现较多问题,而文学欣赏对净化学生心灵并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文学欣赏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完善评价机制等文学欣赏课程的改革策略。

1高职文学欣赏的理念与特征

1.1文学欣赏的组成要素

文学欣赏以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组成要素。教师是文学欣赏的教学者,其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课程的开展,并通过对文学欣赏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讲授,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并有效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文学欣赏需欣赏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主体,应及时参与教学讨论与课堂发言,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新性,从而切实扩展自身的个性思维与文学认识;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媒介,在文学欣赏课堂中其多指文学作品。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将三要素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师生互动选择、课堂互动赏析及课后互动创作为一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有效发挥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1.2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文学是以审美的态度及艺术的方式对待并审视世界,其属于社会基本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拥有一致的意识形态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提出,文学欣赏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其对欣赏对象进行感受、体验与想象,并通过作品中的感性形象促进对社会的认识。由此可知,文学欣赏的特征主要包括对生活富于感情的把握、对社会富于审美的感受及对世界富于形象的审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谈的就是文学艺术中的生活情感;文学艺术欣赏多唤醒欣赏者兴奋、愉悦、怜悯或悲哀等情感活动,其可引导读者对社会现实进行审美性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者对美的鉴赏力;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与艺术形象紧密相关,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表现世间百态,丰富欣赏者对世界的认识。

2高职文学欣赏的发展与改革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

文学欣赏课程包含各式各类的文学著作,不同文学形式具有不同的素材处理方式、语言表达方法及艺术加工特征,因而在文学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依据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尽可能选择多样的文学欣赏文本,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文学语言的审美性、文学体验的情感性,同时为合高职学生的情感生活,可选用贴近其日常生活的教学文本,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主动性。由此可知,高职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经典著作及新时期具有积极意义与广泛影响的文学作品,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与接轨时代潮流的目的。同时还可通过以具体的文学文本进行知识扩展,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通过对《离骚》的赏析,学生不但可以学习楚辞的基本知识并感受爱国情感,而且可以了解战国历史、屈原的抱负及端午节的由来等多方面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文学欣赏还可以对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进行赏析,如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其作品充满时代气息,学生可在感受女性作家细腻文笔的同时,了解加拿大的民俗风情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

2.2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运用课堂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其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新式的教学理念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与学生状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的特点,文学欣赏教师可采用更具新意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法:学生自主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之后选择高频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从而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又如角色扮演法:多适用于戏剧与小说,引导学生选择有趣的作品进行改编和表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内涵。

例如:在欣赏画面感较强的宋词《雨霖铃》时,教师可采用分组驱动法,提出为《雨霖铃》配画外音或配图的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完成,教师在学生阐释时,对其表述进行错误纠正,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诗词欣赏方法;在欣赏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及《雷雨》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全班同学按学号的单双数分为两个组,两组分别改编并表演一出戏剧,从而帮助学生贴近作品生活与作品任务,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与作品内涵。

2.3完善评价机制

在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也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价机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文学欣赏课程评价一般采用考卷形式,考卷的最终分数决定学生课程成绩,而考试内容也多以硬性背诵内容为主。此类评价机制不但难以体现学生能力,而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注重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的多样化。完善后的评价机制应包括上课考勤情况、课堂纪律、教学实践参与度、读书笔记完成情况及期末考卷分数等五部分,以多样化考核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习环节并终有所获,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对于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师可参照以下做法:教师在学期伊始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录在册,同时对积极学生学期整体的课堂表现进行奖励加分;对评价机制的组成部分进行适当的比例分配,课堂考勤与课堂纪律各占百分之五,活动参与度与读书笔记完成情况各占百分之二十,而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五十,从而有效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表现。

3结束语

高职文学欣赏理念与改革探究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与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高职教师在进行文学欣赏的教学时,应注重选择经典性与时代感兼具的文学文本,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其教学参与度;并通过改革课程的评价机制,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学有所获,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伊彩霞.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初探[J].文学教育,2013,5(12).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手段古诗词教学情境形象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这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像一位长者,诉说人间的沧桑,熏陶着,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增加了他们的文本阅历。而且,这些深藏在学生心中的诗,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会慢慢成为他们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他们的完善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修养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古诗词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性情,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但由于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客观距离,古诗的语言与当代语言表达系统之间的客观差异,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加上现代快餐文化对学生的阅读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鉴赏能力也比较低。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意思。其实,科技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唐诗宋词欣赏中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形象表现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这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诗情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更加简洁容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还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如柳永的《雨霖铃》以冷落凄清的秋景为衬托,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刻骨铭心的思念。全词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多幅画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学生很难展开想象进入诗中的画面,体会词人幽深的离情,我将《雨霖铃》flas加配乐朗诵播放给学生去听,去看。哀婉的音乐和凄清的画面相结合,创设出优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冷落凄清的秋季,更深地理解和感悟词人的离情别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情感用诗般的语言表达出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有利于形象地展示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古典诗词中有些篇目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意境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感知形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为抒怀,大量运用典故。“用典”是这首词的特色,理解“用典”的含义也是本首词的重点和难点。全词运用五个典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典故内容,就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讲解。我便利用多媒体处理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运用幻灯片将词的写作背景、每个典故的出处以及几组人物的对比关系等内容运用图片、声音清晰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并根据学生实际,辅以及时、恰当的板书,帮助学生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地运于课堂,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色彩鲜艳,声响悦耳,动态显示,加快学生的感知过程,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能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仅凭课本中入选的有限的篇目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扩大练习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在每篇诗词赏析之后,教师还可以涉及一些相同的题材的诗词,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来比较鉴赏。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就可以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等诗并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仅仅发挥黑板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屏幕展示练习,展示思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训练量大且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而且多媒体较之口述,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用口述老师必须把问题牢牢记住,如果提问前需要相关的材料或者提示,就比较麻烦了。有了屏幕,你可以把必须要说的材料和问题打出来,一清二白,学生和老师则能达到更好的交流与探讨。而且制作课件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且他们从自己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能更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目标明确,讲求实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追求形式和盲目使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是否使用和怎么运用。如本节课重在指导诵读,可选用声媒,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的朗读录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感知诗作的意象时则可放映有关影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总之,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标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

第12篇

的课外阅读计划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表,书目选择、阅读时间、阅读目的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部分职高生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消遣,并不关心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目的,更不关心阅读作品的思想性。这样,学生很难从书中受益,更不要说提高阅读水平了。

一、提升阅读能力采取措施

1.培养阅读兴趣

(1)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能硬性地要求学生读名著。因为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只要是有益的东西,都要鼓励学生读。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小夜曲,调动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惆怅及心底的叹息。然后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3)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会,通过比赛活跃氛围,感染学生。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先疏通文义,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排演课本剧,课堂上展示演员、道具、声响等,烘托氛围,渲染学生情感,为学生深入阅读奠定情感基础。

2.强化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主要有泛读、略读、精读、跳读等。泛读是阅读的第一关,主要目的是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文意。先让学生阅读文章题目,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阅读后能表达对文章的初步感受;能正确判断出文章文体,并找出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回答文章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回答这些问题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略读是快速阅读的一种,不要求详尽了解所读材料,只需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信息,快速浏览全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跳读是在基本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材料中包含的年代、数字等信息,通过语法过渡词的应用等进一步掌握文章的脉络。细读就是精读,仔细、深入地研读文本。采用细读方式首先要排除语言障碍,学生通过略读和跳读,大致了解材料的卞题思想,但对一些细节还不太了解,教师应在细读中设计一些具有推理、评价、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3.正确使用阅读方法

(1)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①设悬激读。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讲述所选材料,在故事的部分戛然而止 ,并告诉学生:想知下文,请自读原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让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去查找、去阅读,自发地投入到关妙的阅读中去;②热点导读。社会上流行的热点读物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教师可对学生中流行的热点读物进行筛选,购买三两本在班中形成传阅、争阅潮。然后,组织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交流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阅读流行读物;③经典促读。对积淀历史文化精髓的占典名著的淡漠,不能不说是现代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最人缺失。但硬塞又不见成效,隔离感可能是学生远离名著的原因。为此,利用好奇心可能是引起学生关注的妙法。现在有许多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解构的研究,而这些解读人都与历史研究相连,它既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也了解了名著的相关背景,扫除了阅读障碍。

(2)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按读书笔记的方法记录内容,如记语文方面的知识、有关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及其他学科方而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3)开展多元化兴趣活动。指导学生阅读精粹文章、片断,作好文摘指导;组织摘抄小组,每天早上把精彩的片断、诗句、名言等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及时背诵;指导学生看报纸杂志时,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在课外阅读本上,鼓励学生在自己摘录的内容旁边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花边。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的过程中就能收获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