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杏银杏小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为90后的王闷闷,他与同龄人,乃至同代作家总有着一种骨子里的迥乎不同。这就是:他总能穿透浮云缭绕的现实世相的堆积,探究生命的更真实的存在。换句话说,他的创作更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剥离。
《怪音》这个短篇,就是这样的一种对处于强大经济运作中生命的重载的剥离,让生命回归生命本身,而不是被坚硬的现实生活所驾驭。这个时代,还有许多人和时代一起病了,沉溺于经济旋涡不能自拔,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王闷闷从这个时代的坚硬中撷取人性病态的切口,为已经获得财务自由的老白设置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总是听到怪音作响。这既是一种源自现实生活的人性病态的切口,也是一种艺术的意象的巧设,一种具象与抽象,单义与多义的融合性的巧设,一种勾连着老白灵魂动影的巧设。小说的这种意象巧设c人物心灵的铺陈,实际导引着一个沉迷于经济疯狂攫取中的灵魂的清醒与回归,艺术地完成了生命回归本身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转化。其实,这更是年轻的王闷闷于这个疯狂甚至癫狂的时代光影里,为迷失的心灵开出的一剂自我诊疗的处方。
“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知道”,一个半通似通的不完整的句子起笔,既是对老白之病态人性的正面表述,又是对像老白一样在凶猛经济社会迷失本性的所有人性状态的萃取与提炼。小说由此展开,开始了以此为核心的人性迷失的“重症”的构建。这是年轻一代作家流行的文本构结模式,即以一个中心起笔,构建一个富有深意的意象,以意象串结文本,整体性完成对中心的解析解读,完成文本从具象到抽象的归结。
小说以绮丽甚至有些诡秘的想象力,构结了老白莫名其妙的“病症”――一种神秘的有些冥冥之中的一种“声音”的召唤。医院甚至无法确诊病症,无奈请风水先生整治,得到启示搬家,终究无法摆脱那种冥冥之中的“声音”的不经意间的袭扰,无奈搬了几次家,又搬回原处。为了缓解、消除这种来自生命的恐慌,身为董事长的老白随同家人前往郊区古观音禅寺去看千年的银杏。老白撷取了几片金黄的银杏叶,看似随意的一笔,却是王闷闷对老白生命的双重隐喻――生命如银杏叶,最辉煌绚丽之时亦即离开树干垂落之时。随意的一笔亦是王闷闷对天人合一,道不远人的一种认知,金黄的银杏叶亦承载着佛家“回归本源”的高远意境。这同时是对“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一中心主题的一直启示性的解读,文本不着痕迹的伏笔千里。半年多后,老白再一次审视夹在书中的银杏叶时,依旧能够感受到生命的鲜活,与他自身的垂老形成鲜明的比照。
文本随后通过老白对征地款、对旧时恋人重逢、对公司工程交给小舅子的态度和种种纠结,透视了老白迷失得有些麻木、情怀尽失的灵魂。老白回老家“讨要”征地款,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他的兄弟们看来却是一种极度的贪婪;对旧时的恋人现在的窘境,老白不时的扶助资助,这种扶助的背后依旧无法抹去对其理直气壮地占有的贪婪;对公司工程工地的不断巡视,看似对儿女长久利益的名正言顺的捍卫,却依旧是对利益的贪婪的把持。至此,一个深度迷失的灵魂,一个紧紧抓住不能放下的灵魂全然呈现在读者面前,贪婪,老白生命的“结症”、“魔怔”所在。生命不能放下,就无法摆脱那种奇怪的源自生命本身的“声音”的袭扰。老白再一次去了古观音禅寺,在僧人的点化下终于觉悟,在千年银杏树下丢弃了银杏叶,终于放下,退出了他所开创的经济“王国”。
所谓“怪音”,既是生命迷失太久所引发的一种生理异化,又是对时代光影里灵魂逸出身体太久的人们精神本真的召唤召回,小说整体上完成了所担负的使命。
不足在于文本掌控没有持续始终,后半部分过于匆忙,有些粗糙,这与创作速率、心态相关,还需时间来沉淀、打磨。不过小说所展露的创造力及深度思考让读者对王闷闷有了更多的期望。
[关键词] 情节;佛教;轮回;因果业报;生命观
由俞飞鸿编剧并自导自演的电影《爱有来生》,改编自上海女作家须兰的小说《银杏银杏》,上映至今已有两年之久。然而片中阿明与阿九那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苦爱情仍让我们记忆犹新。
《爱有来生》讲述了一段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女主角小玉迁入新宅。她喜欢这里,尤其喜欢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每每站在树前,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日小玉邀约好友雅萍来喝茶,但是好友迟到。小玉在等她时意外见到了银杏树下的一个僧人。虽然隐约知道他是鬼,但她却相信这个鬼不会伤害她,于是便请他喝茶。聊天中,这个自称阿明的鬼讲述了他前生的爱情故事:前生的小玉叫阿九,与阿明家是仇敌。因阿九家人杀掉了阿明的父母,于是阿明的哥哥欲灭阿九全家以报仇。但由于他一时的恻隐之心放掉了当时只有6岁的阿九哥哥,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时阿九哥哥怀中还抱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妹妹。阿九兄妹成年后使用美人计让阿明遇到阿九并抢她回来做他的新娘。阿明非常爱阿九,用各种方法来取悦她,但却无法得到她的回应,阿明伤心欲绝,皈依佛门。意外的是,阿九却在庙外住下,每日为阿明端茶做饭,尽管没有什么话语交流,两人却心灵相通,感受爱情的甜蜜。但好景不长,阿明的哥哥三月三下山,被阿九的哥哥杀死,原来是阿九在通风报信。最后,阿九自愿死于阿明的枪下,约定来生再爱。阿九死后,误认为阿明还活在世上,就急着转世投胎。而阿明被阿九哥哥杀死后,担心阿九会来银杏树下找他,便一步也不敢离开,错过了投胎的时机,只能徘徊在轮回道间,等待着阿九的再次出现。可是,他在这轮回道上也只能停留50年。50年后,阿九化身为今世的小玉,并有了自己的爱人,阿明50年的等待只化为一颗泪珠,他临走前说,其实他想要的就是让阿九幸福,而如今的小玉已经有了他想给予阿九的一切,他便可以放心离开了。
关于该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所表达的永恒之爱的主题上,间或有文章剖析该片的爱情叙事模式或是片中“树”或“花”的象征含义,然而对于该片蕴含的佛教思想却罕有提及。例如,片中反复出现的千年银杏树便与佛教有一定的关联。银杏为上古孑遗树,被植物学界称为“活化石”,被僧侣们称为“圣树”,因其汁液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佛家通常用银杏木雕刻佛像,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佛教的寺庙中亦多种植此树以示吉祥。千年银杏为影片所蕴含的佛教的轮回观埋下伏笔。显然,片中这面镜子便是对“业镜”含义的一种挪用。本文旨在透过这些影片情节的表象去解读该片蕴涵的深层的佛教哲思。
一、片名中“来生”一词的佛教溯源
佛教的时空观,不是一生一世,而是无限开放的世界。汉语“世界”一词最早来自于汉译佛典,所谓“世”,是迁流义,意思是个体生命的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形式,或称为前世现世来世、前生现生来生。由此可见片名中“来生”一词的佛教渊源。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原以后,在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不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佛教时空观的作用下,人们通常认为还有来生存在。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把今生尚未实现的愿望寄予来生,例如影片中的阿明对哥哥说,“阿明今生不孝,哥哥的恩情只有来生再报了”。又如阿九今生对阿明想爱却不能爱,只能寄希望于来生:“今生今世,我们所走的路都错了,时间不对,地点也不对,来生我们再会,来生我会等你。”
二、佛教“苦圣谛”与阿明皈依佛门
据《长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城门游时,在遇到老人时,佛陀意识到:“见老命将尽,拄杖而赢步,菩萨自思惟,吾未免此难。”[1]在遇到病人时,“见彼久病人,颜色为衰损,静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1]。在遇到死人时,“始见有人死,知其复更生,静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1]。这三个颂语清楚地表现了佛陀出家修道的直接原因不是出于对自然的沉思或对宇宙的遐想,而是基于对人生的直面思考。从以上三种人生难免的痛苦中,释迦牟尼开始寻求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因此佛家学说的理论出发点是对人生痛苦现实的反思,并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无论是人的群体生命还是个体生命都是一种痛苦的集合体。这就是佛教发现的第一条真理——苦圣谛。所谓苦圣谛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1]。也就是说,人生是苦,个体会经历种种苦况,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轮回流转。在轮回中,肉身只是我们的躯壳,真正不灭的是我们的心念,因此要做到真正解脱,便要皈依佛门修道,不让精神受到身形的限制,“神”必须从“形”这方面解脱出来,生灭而神可息,这种生灭神息的境界便是涅槃。阿明自从见到阿九便爱上了她,并把她抢回来做他的妻子。为了得到阿九的真心,阿明想方设法对她好。阿九喜欢杜鹃花,夏天,他便采撷杜鹃花来布置房间,而杜鹃花落时,他便发动山寨的人用染布做成杜鹃花布满房间。然而无论他做什么,阿九似乎都无动于衷,除了那句“茶凉了,我再给你续上吧”之外,不会多说任何一句话。阿明所求不得,痛苦万分。一日,他伤心欲绝,骑马而去。途中经过一座寺庙,寺庙的钟声在他的心里产生了悸动。他决意皈依佛门,期望佛祖能够帮助他远离这痛苦的红尘,他说,“我一心向佛,希望佛祖能够解救我,让我尽早忘却那尘世间的一切”。强烈的执著将带着个体轮回,只有放下执著才能通达圆满的彼岸。阿明不再执著,当希望破灭,当他认为不能得到心爱之人的真心时,他决定放手,皈依佛门,期望能够通过念佛修道来摆脱痛苦的深渊。
三、佛教因果业报观与片中人物结局
每年回哥哥家里过年,和父母一起。去年回家时,家里的客房住满了,我的房间安排在电梯房旁边,每晚能听到电梯上下的动作。我们住在五六楼,下面几层是老哥公司的办公层。大年三十晚,来看烟花的人很多,年年如此,在半个多小时的绚烂烟花之后,我们迎来了农历新年。那天晚上的电梯声一直没有停歇过,我的梦境也是忽上忽下地动荡。
大年初七,我逃回了城乡结合部的一间出租屋里。
房子不足二十平米,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显得空荡荡。大多数时间我坐在那张弧形的旧沙发上,发呆。房间里什么也不生长,只有一种叫空虚的植物很高产,呼呼啦啦疯长,像无数旗帜漫卷。睡眠是另一面旗帜,后半夜,电视新闻台的主持人面有倦色,我的睡眠还在一杆鲜艳的旗帜下等待入伍。一场雪之后,天气摇摇晃晃地温和起来。半夜,临近的马路上有汽车划过的声音,后来又有了附近田地里一浪一浪的蛙鸣,偶尔传来几只老鼠在楼顶木板上弹跳和奔跑的田径活动声。
楼前的一株银杏树开始长新叶时,我陪母亲住进了杭州某医院。母亲的右侧股骨坏死了,需要像几年前那样再做一次置换手术。手术很顺利,母亲手术后恢复情况也良好,我每天有大把时间居高临下看人流,看马路口塞车的壮观场面,看公园里健身的老人和暧昧的情人……有时也能看到自己既定的未来。医院里不能抽烟,母亲几次看到我斜在沙发上枯萎的样子,遂鼓励我到卫生间抽烟。即使我在卫生间关了门、打开了换气扇偷偷抽烟,护士进来还是能闻到烟味。烟味在医院的空气中像植下了根,孤傲怒放。
四月下旬,母亲出院,我回到了二十平米的家,继续种植空虚,收集声音。我在本子上写下一句话:“没有一种安静是与世隔绝的。”窗前的银杏树比去年又长高了一点,茂密的枝叶,在一场雨后显得特别清新有活力。房东十四岁的儿子也正处在拔节年月,嗓门开始变声,他经常来我房间写作业,在我的电脑上玩“植物大战僵尸”,把最秘密的事情告诉我。房东让儿子叫我“叔叔”,儿子对这个称呼很抵触。有一次我问他,想怎么称呼我,他说想叫我“哥哥”。实际上,我跟房东和他儿子都成了朋友。
一位外地朋友的父母在闹离婚,他和母亲打算离家出走一段时间,等待法院判决。外地朋友求助于我,我安排他们母子做了我的邻居。一个月后,朋友的父母就离了。同期,另一位朋友跟女朋友闹分手了,搞得他神魂不守,常常来找我倾诉。房东夫妻在经营家庭食品作坊,三天两头为小事吵架……我一次次在别人的生活里体会尘世的爱恨纠葛。
我从来不用日历,日历照样每天凋落一片。
七月底,我又搬家了,住进了哥嫂买下的一套房子。每搬一次家,都少不了一番周折。这一年,几十根白发醒目出现在两鬓,像两茬违章建筑;剪除它们,治标不治本,除非清光头上所有的建筑;属于它们的时代其实还早,提前显现,似乎是一种透支,或者在预告一个人的穷途末路。
一个人住在一百多平米的空间里,感觉很无助。《周易》说,屋大人少,是为不吉。我每天都开着电视机,这样显得热闹些。拉开客厅的窗帘,看到小区绿化地上也有银杏树,是一小簇,长势特别挺拔。如果是自己的房子,我会像别人小说中写到的那样,在阳光照得到的地方种满植物。后来,我在朋友的帮助下,去乡下买来了几株盆栽植物。在远离地面的层楼上,只适合大面积种植空虚和寂寞。我的注意力像一盆吊兰那样四处下坠。
八月,最热的日子里,我去了蛰伏在群山之中的小城:磐安。住了两天,又去嵊州住了一晚。住在哪里不重要,我在乎的是新鲜感和动荡感——它们让某人体会到活着的生态性。在无法实现四周无人影响的独立空间的情况下,我喜欢住在陌生的地方,起码没有熟人。我已经很久没有安静看书和笔记了,更不要说写作。到处是别人的生活,到处是认知统一、非此即彼的直线思维的人,到处是缺乏起码道德和教养的人。
九月又跑到外地去住了一晚,那种路途上的麻烦感觉反而胜过屋子里的安定。回来的大巴上,我苍老在自己的位子上。车到站时,客人走光了,司机回头看了我一眼,又看我一眼,笑着说:你打算再坐回去吗?
我就是这样来来回回,一直在寂寞的路途上。如果有同路人,情况会好一些。有些人身体很累,拿到一个枕头就有了家;有些人的累跟身体无关,各方面不妥协,永远没有家。我害怕所有的电话,包括为了杂志和网站的事主动联系别人,电话一旦接通,就像是开始出卖自己。母亲和姐姐会打来电话,问我“最近在做什么,吃得怎么样”,等等。也害怕接到这样的电话,这么大的人了还要亲人惦念,显得特别没出息。有一次姐姐来电话,让我把银行卡号告诉她,她打算往我的卡上汇入一笔钱,让我去条件好的宾馆安静住一阵子,潜心写字。我拒绝了那笔钱,随后,悲情的东西趁机而入,爬伸开来。
朋友认为我对于认定的事,总是意志坚强。坚强,其实是与一个个伤痕结下的友谊。
宁波效实中学的课程顶层设计秉承“新教育”的理念,目标在于培养基础厚、后劲足、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的时代精英。语文作为基础类的语言学科,其课程规划追求“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共鸣,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本真的生命个体。
语文学习基于知识形态又不应囿于知识形态。语文学习过程既探寻客观世界,又满足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诉求。
语文生活应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学生在认知复杂多样的世界形态时,不断构建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以完成对自我的不断更新。
语文学习和生活力求孕育学生的生命品格,渗入理解的人文情怀。理解的情感趋向包括尊严、宽容、悲悯和批判,理解的理性趋向包括自律、公正、平等和协作。
二、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围绕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按语文学科的专业分类架构语文课程体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按照新课标的指示与要求,分为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文章写作与修改等五大类。
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专业分类,从大的类别上,可以分为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与表达和认知与鉴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分得更细,如语言文字与文化还可以分设如图1所示的众多选修课程。
同样,认知与鉴赏可分为文学类认知与鉴赏和实用类认知与鉴赏。文学类的认知与鉴赏,两者很难截然分开,但开设的课程可有所偏重。偏重认知的课程可以是对不同文类基本知识和特征的传授,譬如《外国小说欣赏》以小说的基本元素划分八个单元,我们挖掘每个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对阅读外国小说有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以提高其对小说的阅读和审美水平。当然,学生的这种认知必须以自身的阅读、领悟和欣赏为基石才能在理论化的道路上走得踏实。偏重鉴赏的课程可以是在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之后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拓,譬如《〈古文观止〉选读》重在鉴赏古典散文独到细致、品尝选文语言的精练、领悟选文体现的个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与选择其他相关课程的学生互相配合,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事实上,其中的任一分支,选取其中的一点,都可以开设专题进行教学,例如撷取“中国小说欣赏”中的《红楼梦》开设专题进行“千古传世红楼一梦”的教学。
效实中学的选修课程内容按语言文字与文化、交流与表达、认知与鉴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学生生命成长的三角形稳固地基(如图2),并通过阅读与思维、体验与实践两条途径,在语文学科的不同领域作纵深探究,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本真的生命个体。
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开发开设选修课程22门。语言文字与文化类,开设有“美丽的汉语(现代汉语语法)”“文言文语法示例”“训诂学入门”“阿拉宁波人”“我们在这个园子里相遇(百年效实)”“《论语》选读”“儒释道的智慧”;认知与鉴赏类,开设有“钱钟书、张爱玲小说细读”“‘三国’欣赏”“千古传世红楼一梦”“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议论性散文赏析”“《古文观止》选读(唐宋散文)”“走近唐诗”“宋词选读”“古诗词鉴赏”,另外还开设阅读的专题研究,如“鲁迅作品选读”;交流与表达类,开设有“读写互助式记叙文写作教学”“基于评分规则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口才与演讲”“辩论艺术”等。
(二)围绕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按语文学科的逻辑关系架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符合语文学科的专业逻辑。
语文学科课程要让学生走到哪里,这是语文教师在处理必修课程和开发选修课程时要思考的专业性问题。并非只要是语文教师开设的课程都可以归属到语文学科课程体系。语文教师开设一门选修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把握原始资料,还需要梳理原始资料形成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让课程回到语文学科的原点,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逻辑关系,其课程的最终走向是阅读与实践。这个实践,包括口头交流的实践和书面交流的实践。
按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的语文必修课程体系属“高端”设计,不可能提供具体内容。它具有广泛适用性,但缺乏针对性。譬如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缺少结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序列化训练,对此我们专门开设了与“记叙类文章写作教学”和“议论类文章写作教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读写互助式记叙文写作教学”就是高一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序列训练和相关拓展。
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但不管是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的分类,还是不同体裁特征的分类,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都以文本的教学为载体,具体建立在阅读与实践的基础上。
语文课程按语文学科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下,同一专业领域内可以分层级进行教学。
同一专业领域的分层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如效实中学有理科创新班、外语班和普通班,高一的阅读与写作在这三类班级中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
(三)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来指导语文课程的开发
效实中学课程的顶层设计,以培养目标为主要取向,兼顾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和职业取向。学校课程规划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了“效实中学银杏树课程模型”(见图3)。有鉴于此,语文学科课程的开设,除了按照学科逻辑在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各个领域进行纵深拓展外,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积淀学生浓厚的家园文化意识。
我们在高一下半学期开设《鲁迅作品选读》。如今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这是值得思考的。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大致有两个理由:一是鲁迅的作品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鲁迅是我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们可以读韩寒,可以读郭敬明,2012年因为一个人流行《史蒂夫・乔布斯传》,2013年因为一件事流行莫言的作品,这都没有问题。我们要追求新,但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旧。文学史上的鲁迅和现实中的鲁迅地位如此悬殊,我们可以就这一点全维度地思考“鲁迅”,在批判与继承中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我们在高二上半学期重点进行辩论训练。一般先在班内进行一对一辩论,评委由学生推选代表产生;一对一辩论后,班内产生若干好辩手,参加班际辩论;之后结合学生会工作,我们举行高二年级辩论大赛。在此基础上,高二下半学期我们开设“辩论艺术”选修课程。辩论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才,可以提高应变能力,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我们在高一、高二开设“阿拉宁波人”选修课程。宁波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习惯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点。从宁波老城、宁波老话、宁波老俗切入,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宁波地方文化的特质、地方文化的沿袭与革新。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既极大地影响了地域化了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一个宁波人,不管他走向哪里、走到哪里,相信这个地方始终是他的精神家园。
在“效实中学银杏树课程模型”中,核心课程的实施基于银杏树下丰厚的土壤,也就是基于效实中学的隐性课程。就语文学科而言,隐性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边缘课程、社团课程和校园文化。学科边缘课程是指相对于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有关人文的选修课程。效实中学目前共有119门选修课程,语文教师开发开设了22门,与其他学科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形成了良性互补。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学校顶层设计的一大亮点。话剧社、电影社、心理社、文学社、银杏史社等一些老牌社团,指导教师开设的课程都已相当成熟。其中,“话剧欣赏与表演”选修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由话剧社主持的年度大戏更是校园靓丽的风景。校园文化是效实中学百年来积淀下来并且仍在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包括社团文化、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呈现体态。
三、效实中学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
效实中学的语文课程规划以校本化的必修课程为核心,以选修课程为突破口,扎根于银杏树下隐性课程的土壤,让每一个学生都舒展地成长,其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四、开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践反思
(一)开设的选修课程注重现实性,选修课程的特色略微欠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担心课改会影响教学秩序,开设选修课会影响必修课的进程,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无多大裨益,因而,会把选修课当作高考科目的附庸,于是在构想选修课程时一心想着高考,甚至把选修课开设成高考复习课。这样必然会影响到课改的真正实施,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开设的选修课程注重实用性,精品课程的意识有待加强
“缺什么补什么”,这是很实际的想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开设选修课程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因为初中语文教学弱化语法,高一学生有的还分不清动词名词形容词,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在高一上半学期开设“现代汉语语法”,就学情来说比较适宜,但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则很难成为精品课程。
(三)开设的选修课程大都是二次开发,缺少自己的特色
课改以来,教师一方面要抓紧抓实必修课程,另一方面要开设选修课程,限于精力、能力等因素,往往对已有选修教材作选取和整合的较多,真正自己开发的富有特色的课程并不多见。
本刊讯(记者夏茂平)当年的一部《牵手》,成就了多位明星,就包括俞飞鸿。剧中的王纯让她一夜成名。《牵手》之后,俞飞鸿在《策马啸西风》、《小李飞刀》等电视剧中有精彩表现。然而,之后,俞飞鸿似乎远离了电视剧,很长时间见不到她,只是最近一两年,观众又惊讶地在荧屏上看见了她,那是在《男人帮》。俞飞鸿回归了?近期,俞飞鸿正在拍摄电视剧《大丈夫》,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这个角色,让我既熟悉又有新鲜感
电视剧《大丈夫》是由新丽传媒出品、尚世影业发行的现代都市剧,会集了王志文、李小冉、俞飞鸿、韩童生等众多实力派演员,俞飞鸿在剧中饰演顾晓岩,有一段特别的姐弟恋。当谈及为何选择这部作品、选择这个角色时,俞飞鸿坦言剧本、演员都是吸引她的地方。
俞飞鸿介绍说:“《大丈夫》是一个特别精彩、特别完整的剧本,很多演员和导演看了剧本之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觉得它是拿到手后不需要任何改动的。”而且剧中顾晓岩这个人物也是她非常欣赏的:“她身上有跟我相像的地方,也有跟我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扮演这个角色,让我感觉既熟悉又有新鲜感,而且她在剧中的戏份主要是在离婚之后,这一点非常吸引我,表演时有很多细微的感觉,需要靠演员在细小的眼神里、表情里表现复杂的情感,对于身为演员的我来说,这就是个非常好的角色,很有发挥的余地。”
不仅剧本诱人,俞飞鸿更是对剧中的主创阵容感到十分惊喜:“整个主创班底、演员阵容中,有些是我多年的朋友,大家在一起飙戏,是个非常愉快和令人向往的事儿;而且这部作品的导演是我的学长,可是毕业后我们就没有在一起合作过,这也是《大丈夫》非常吸引我的一点。”
我没法这边演戏,那边写剧本
在很多观众看来,俞飞鸿近来已经很少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了,因此不少人都将这部《大丈夫》看作是她的回归之作,面对外界的关心与期待,俞飞鸿表示其宴自己从未刻意离开过,她透露自己之前有一段时间专心投入在自己的电影上,没有接拍任何戏:“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地远离电视剧或者不拍电视剧,只是因为在电影上倾注的心血太大,自己感觉很累很疲惫,就休息了两年。”
几年前,俞飞鸿担任导演,拍摄了电影《爱有来生》,这也是她的导演处女作。该片改编自小说《银杏银杏》。俞飞鸿多年前被这个故事打动,2001年她买下电影改编权,先后找过几个编剧,总找不到感觉。4年后她推掉所有工作自己动手。“我没法这边演戏,那边写剧本。”2009年,由俞飞鸿担任编剧、导演、主演的《爱有来生》上映,圈中颇有好评。
随着两年前客串了《男人帮》之后,俞飞鸿才开始慢慢接戏,她一再强调自己“只是碰到了合适的、喜欢的就去做,不会给自己特定的任务或者规定下一年拍多少那种,在选择角色的时候还是会比较随意。”
既是演员也是导演 因此更理解表演
因为执导过电影,俞飞鸿如今对于表演有了新的一份理解:“演员是我从小就一直做的职业,没有什么障碍,对于我的心态上来讲,是什么身份、是什么角色的时候,就做好我分内的事情。自己拍电影之后,新的感受就是对导演、对演员有了新的一份理解,当演员时会更尽责。”在俞飞鸿看来,身为导演或者演员其实“没什么大的不同,当演员就当好演员,当导演就认真负责地拍好戏,我在两个这样的身份中转换没有什么障碍,而且当过导演之后,对整个戏有更多的理解,而且会更促使我当演员的时候会尽力配合导演,做好演员的本职工作,做好演员分内的事儿。”
《小草和大树》读后感
江苏省海安县李庄小学银杏文学社 花文惠
漆黑的夜晚,点点繁星在不停地眨着眼睛。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此时的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几遍读完以后,我感慨万千。
课文主要介绍了夏洛蒂·勃郎特三姐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发奋努力,坚持写作,最终获得成功的事。
文章的主人公夏洛蒂·勃郎特,她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生活非常艰苦,却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我非常敬佩她,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她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当她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寄给当时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却遭到冷冰冰的训诫,面对歧视和打击,夏洛蒂。‘勃郎特和她的两个妹妹,没有就此悲观消沉,更没有放弃,而是和妹妹们在逆境中奋勇向前,坚持写诗。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想想我自己就有些惭愧,以前看到别的同学的习作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是羡慕,就满腔热情地也写起来,曾经向报社投寄了几篇习作,最终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因此我就气馁了,放弃了,从此不再向报刊投稿了。
二是因为她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路径,不一条道走到黑。当她看到写诗不适宜他们时,并没有失去自信心,而是劝妹妹们把创作着眼点转到小说上来,而不是一味地强摘写诗的苦果子,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没有人天生只能当“小草”,也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大树”。只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意志、不懈地努力,即使是“小草”,总有一日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夜已很深,妈妈又一次催我睡觉,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夏洛蒂·勃郎特的一句话“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这句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
(指导老师:何长平)
现在的你还好吗?当高一我们在看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时,里面的傅小司内心对陆之昂曾这样说:“曾经那样清晰的痕迹也可以消失不见,所以,很多的事情,其实都是无法长久的吧!即使我们觉得都可以永远地存在了,可惜永远这样的字眼,似乎永远都没有出现过。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们可以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吗?即使以后结婚、生子、日渐苍老,还依然会结伴背着背包去荒野旅行吗?你还会因为弄丢了一个我送你的皮夹而深深懊悔吗?”记得当时我笑着问你:“小Z,你说我们可不可以一直做最好的朋友,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你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只是小说而已,拜托,你别拉到现实好不?”其实当时我真的希望你回答渐渐单单的两个字“可以”,但你没有,或许当时你就已经预料到我们会有现在这样的结局——天涯分离。
你说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永远”这样的字眼?就像小司说的,曾经那样清晰地痕迹真的可以消失不见。比如,很多个下午,夕阳西下时的校园小道上,我们因为做习题做到很晚而向即将关闭的食堂跑去,身后带起一阵风;很多个早晨,天还没亮,当别人还在睡觉时,我们爬起来去教室比赛背文综背得忘乎所以,然后每次模拟考试,我俩的文综成绩是全班最高分时有点得意忘形的相视而笑;很多个中午,当别人午休时,空荡荡的教室里,我俩却海阔天空,高谈阔论着彼此看过的小说;很多个周末,我俩嘴里唱着任贤齐的《兄弟》,勾肩搭背,走在人来人往的街市中,招摇过市,引来别人满脸的狐疑;很多个夜晚,当寝室的其他学生已经入睡时,我俩因怕打扰别人休息而钻在一个被窝里漫无边际地扯到两三点,然后,第二天在班主任的呵责声中很不情愿地爬起来,去做广播体操……很多个“很多个”,最后拼凑起来,拔节出骨骼,具象出躯体,就形成切切实实的两个字眼“友谊”。
但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消失不见,就像夏季的季风般,渐渐消失乃至不见,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命运的轮回呢?现在的你是不是已不再是那个让人看上去单薄而又清新的身影,其实很多的事都会变,变得面目全非,天翻地覆,也许现在的你就像你那晚在电话里说的一样,已是一个敢打敢骂的真正男儿。
想想三年前刚到复兴的我们,和现在沦落天涯的彼此,时光真的过得好快,总以为毕业很遥远,三年的时光在当时看来真得好长,所以觉得有三年的时间任凭我们去挥霍,我们怕什么。但是,或许真的是挥霍了三年的时光吧,不然怎么会过得那么快呢?别人都说只要忙一件事,时间就会过得好快,而我们那时忙得就是挥霍时光,一本一本地看小说,一小时一小时地高谈阔论。
还记得总是觉得一节课好漫长,尤其是语文还有文综课,所以只能拿着小说在老师眼皮底下偷着看,好像大多数时光都是在看小说,尤其是你。就像陈奕迅歌里唱的:“每个人都是这样,享受过提心吊胆。”但在当时很多同学看来,那样的时光早已经消失在小学和初中里了。
记忆里的你总是在笑,笑得是那么的真切,那么无忧无虑,所以直到现在,每当想起你来,总是最先想起你的笑,想起那好像“无坚不摧”的灿烂微笑。当时的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那么多笑,几乎每天都在笑,每时每刻都在笑,难道他的生活中真的没一点让他不笑的吗?”记得当时我羡慕得不得了,想自己啥时候也能那样发自内心地笑几回,但是,我知道,我永远都不会有的,因为我的世界里从小就缺少了阳光的温暖,有的只是孤独的寂寞,黑夜的寒冷,以及无边的落寞,但是后来的你也开始不笑,不再像刚开始时的那样发自内心地笑,因为你的生活中出现了我,这个让你一直生气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自己怎么也容忍不了你对我一丝一毫的怠慢,直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当时的自己为什么会那样生你的气。
很多时候看着你,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能有你这么一个朋友,一个这么优秀的朋友,想起那些和你在一起的时光,现在真的很是向往。还记得,刚认识的我俩,话好多好多,每天中午下午吃完饭,都会在宿舍里说话说到上课,很久之后的我俩之间没有话语时,我怎么也想不通当时的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
在高一上学期我们几乎没有说过话,那时的你不和我们住一起,只是那时你跟别人熟,来我们宿舍,很多时候的你笑得都好灿烂,从那时起,我就羡慕你,羡慕你的笑,羡慕你的快乐,羡慕你的无忧无虑。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不换宿舍,也许我们之间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伤痛,也不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了吧。但是这个世间从来都没有“如果”,我们被分到了一个宿舍,所以跟你接触的机会也开始多了起来,慢慢发现你不光有灿烂的笑,还有善良的心。因此你刻意地去和你接触,和你说话,记得当时我们给彼此讲小说,有一晚你给我讲的时候我竟然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时感到非常惭愧,哦,还有,记得当时因为怕讲小说吵着别的同学,我们还钻一个被窝里给彼此讲,还有,第二天要考试,但晚上我们讲小说到一两点还不睡,想起这些,真的感到很温馨。
记得高一上学期的我很静很静,话很少,还好像还很内向,自己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跟外界打交道,心里满是忧郁,但是下学期好像真的被你感染了,变得开朗活泼起来,话也多了,笑也多了。正好那次期中考试我考得特好,别人都说我因为考得好而变了,但是事实真的不是那样的,是你改变了我,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
很多时候都会想,要是当时没遇到你,和你关系没有那么好,那么自己是不是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或许有些事说出来觉得有点煽情,但是当时的我在理科学得那样好的情景下报文科真的是受你很大的影响的,当时的我想自己文理差不多,但是在文这边出现了一个你,所以当时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现在我唯一后悔的就是为什么当时没和你好好相处,以至于发生了那么多的不愉快和和那仅有的一次我俩间的打架。
一直以来,我真的觉得自己依然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尽管自己看上去有着庞大的躯体,就像《夏至未至》里面陆之昂所说的:“日渐长大的身体里面依然还是一颗幼稚的心。”做事真的很任性很冲动,好像一点都不知道人情世故是怎样,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心里不高兴,脸上就会全显示出来,直到现在在大学里,同学们都说我心理年龄好小,简直就不像个大学生
那天,一个舍友莫名其妙地摆脸色,当时的自己很生气。突然间想起,高中时的自己也一直给你摆脸色,那时才明白当时的你是多么的容我让我,于是就在空间里写了句心情:“等到樱花衰落,等到秋风萧瑟,等到人心蛊惑,等到天空落寞,你是否会像原来那样容我让我。”你问一句是谁?其实,那上面的很多句心情都是关于你的。
跟你熟悉了后,就开始羡慕你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疼你爱你的父母及哥哥,有丰衣足食的家庭,或许到现在你都不知道吧,我出生在一个很不好的家庭中,在我不到一岁时,父母就离婚了,从小是奶奶把我带大,直到我四岁时,父亲又结婚了,刚开始还没什么,但是后来后妈对我很不好,幸运的是那时候奶奶还健在,疼我护我,但我七岁时奶奶去世了,然后一切对我来说变得天翻地覆。
从九岁开始,我就要自己洗自己的衣服,烧暖自己睡的炕,放学回家自己热自己的饭,洗自己吃过的碗......直到上高中以来很多个周末我都不回家,当时的你告诉我不能那样,家还是要回,只是,不是我不想回去,而是我回去,家里就会吵,后妈对我这不满意那不满意,我就会跟她吵,然后父亲就和她吵,闹得家里鸡飞狗跳。每当这时,我觉得自己对那个家来说是多余的,高三第二学期,因为寒假里很家里彻底闹翻了,自己整整一个学期都没有回过家,所以当时的我才会一直对你说我不喜欢这个地方,一定要考出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上大学。
很多很多的不幸,很多很多的伤心,但我从来不跟别人说,即使自己一个人扛着很累很累,甚至有时候都想离家出走。大概你也发现了吧,每次和你说家里怎么了时,我很少提到自己母亲怎么怎么了。但是在你面前,我从来没有表现出来,在你面前,我把自己说的比你还幸福,其实跟你说的那都是我想象中的,那是我一直以来梦想出生的家庭。
还记得吧,我要来北京那几天一直要找你谈谈,因为在我心里一直把你当作最好的朋友,所以想跟你说说自己,觉得马上就要分开了,不应该再“骗”你,但是当时的你好像一直忙一直忙,貌似有意推托似的,感到又伤心又生气,最后说得好决绝。
其实那时候的我真的好无助,我不想来上民大,想再补习一年,但家里人死活不让我补,为此,我闹了好几天,但最终还是屈服了,一万个不情愿地来上民大,直到现在还有回去再补习一年的心,当时那样地一定要找你出来,就是想跟你诉诉苦,当时觉得茫茫的人海中自己像浮萍般没有根,随波逐流。你去大学报到的那天,我就在你们学校门口,很想和成平一起去接你,但最终还是没有去,到现在真的很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去,没有去接你。
或许那样的感情这辈子只有那一次吧,现在的我再也没有激情,也没那心情去交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了,虽然现在的同学们对我很好,但很多时候我都刻意不去和他们太好,尽量不去和同学舍友一起去吃饭,一起去上课,一起去上自习,一起去购物,然后,慢慢的,我就开始一个人独来独往,自己一个人开始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不让别人进入,校园里是我一个人来回走,自习室里我一个人在看书,但是跟同学们关系都很好,而且在这里我的人脉也很不错,跟别人都能谈得来,就像高中时的你,跟谁关系都很好。
现在,很多时候都会想起你,想起你的笑,还有你的话语。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跟你好像,所以平常我跟他话很多,有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把他看成是你;每当自己在这里很失落时,就会想起你,然后就会梦到你,平常梦里的你,都是在笑着,笑着和我一起走过那些时光,但有一次,梦里的你阴沉着脸,不理我,不管我说什么,你都一言不发,我知道那是你最生气的样子,吓醒了,第二天,一位舍友说我晚上梦里喊着“小Z”,问是谁?当时我眼泪差点掉了下来,赶紧跑了出去。
哦,还有,现在的我彻底独立了,不再跟家里要钱了,生活费都是我自己挣的,每周末,穿行于形形的人群中,穿行于成行成行的银杏树间,发着传单,做着促销,任着家教。哦,这边的银杏树好多,街头马路旁边都是。其实那次打电话跟你说我一个月生活费700多是骗你的,其实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还不到400块,但这都是我自己挣来的!
当时我来北京的时候想,以后还能不能再交到这么好的朋友,对自己那么宽容的朋友,当时给自己的答案是未知数,真的是不知道,现在觉得复兴是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轻狂的岁月,最美好的年华,最忧伤的青春,最辉煌的成就,以及和最好的朋友一起走过的足迹。
现在,很多时候,我都会去校外,站在高大的枝繁叶茂银杏树下,看着车如流水马如龙,想着与这截然不同的复兴的优雅与清静,以及你,容我让我的,我最好的朋友,陪我一起走过三年最美好时光的朋友。但这些都只能出现在自己的记忆中了,所有的过往,都是一次次华美的散场,散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2006年的甘肃复兴,2010年的北京街头,岁月像是穿越了一个年华,重新开始了它的脚步,而我们也在各自的生活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不管何时何地,都希望你能像高一时那样,一直快乐地活下去。其实,后来,你每次阴沉下脸时,我都觉得好难过,觉得是我给你带来了难过。
从具有观赏性的山野植物来说,具有代表性的,就有春兰、蕙兰、鸽子花、紫薇、银杏、桂花、木兰、肉桂、紫荆、杜鹃、红枫、油茶花、桐花、野桃花、樱桃、碧桃、萱草、紫藤、金银花、迎春、野玫瑰、野蔷薇、金樱子、火棘、枸杞、芭蕉、美人蕉,等等,还有被称为蝴蝶兰的鸢尾,以及一些菊科、百合科、石蒜科、厥类植物。其中,像兰蕙、紫薇、桂花、银杏、鸽子花,等,都是国家列入保护范围的名门望族。
在各种野生花卉中,规模最宏大的,应该首推杜鹃花了。
杜鹃花,别名应春花、映山红,品种繁多,在云华源,有几十种之多。有常绿、落叶与灌木、乔木之分。从植株高矮来说,低的仅一米,高的可达五米。她的颜色,有红、白、橙、金黄、紫等色,以及一花多色,一色浅淡不一、变色等丰富的色彩。其中,映山红专指火红的杜鹃,一般为低矮灌木。
花色变化最著名的花卉,当推木芙蓉,色泽从白色转为桃色轻泛,最后一天天加深,直至浓妆艳抹,很有妖娆怪气,当地称怪芙蓉,在云华源栽培也相当普遍。如果仅看单株,她开花的火闹程度,应该不亚于杜鹃花。但是,杜鹃花开,在梵净的杜鹃花海,范围很广,近看,各种杜鹃,容颜娇媚,绝艳纷呈,各有姿态,如双喜临门,喜气洋洋;远看,在如巨浪逶迤的群山,漫山遍野,连天接岭,花开如海,热热闹闹。那种壮丽的景象,如海的气势,就不是木芙蓉可以比拟的了。
从中国的习俗来说,红是喜庆、吉祥、发达、热烈的颜色。往往过年,多以红色为主。如果是燕婉于归之喜,那整个的色调,几乎都被红色所洋溢,置身其中,就很难感觉到其他色调装饰的存在了。在杜鹃花海,如果喜看火红杜鹃,其气势雄浑、奇绝壮丽,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程度,所引发的豪情壮志,就可想而知了。
火红的杜鹃,还常常引发我们如火的刚正意气和奉献的浩然激情,感到我们的血,就像满山红杜鹃一样的浓情荡漾、汹涌和燃烧,那将是绝对不可战胜的精神神话!
正是由于受家乡杜鹃花海的深深感染,我创作了歌曲《杜鹃花开》,歌词如下:
杜鹃花开哟在高山,妹家住在花里面啰。
山风荡漾嗯花如海,无忧无虑在人间啰。
杜鹃花开哟情意浓,自开自落在险峰啰。
风风雨雨吔几春秋,一片丹心血样红,血样红。
杜鹃花开哟映天红,太阳出来,花更艳啰。
彩霞映山花连天,红红火火,天上人间,
是天上人间,火样红,在人间啰。
从第三句开始,三段的唱法都不太一样。其中,还设计了男女伴唱。
美中不足的是,杜鹃花开,低山约为四月,高山仅仅五月的季节,很受时间的限制。不过,我的家乡,既然拥有这么品种繁多的鲜花,肯定是“四时鲜花不凋谢,果叶竹树都纯情”。无论你什么时候到来,都不愁看不到艳绝人寰的美丽景色的。
可以说,美丽的景色,都能寄托和引发美丽的梦幻。只不过,不同的景色,是独立的不同世界,人们的感受与情愫,也就因为大自然的无尽美丽,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那么,梵净山的一切,都是怎样形成的呢?
联系云华源的种种神奇的疑问,我产生了很多过去与未来的想象。于是,在我刚刚写好、不知命运的长篇小说《创造与毁灭·自由的心》一章,我幻想创造之神来到了武陵山主峰云华山,在那里,与元始天尊、如来佛祖、太上老君、大鹏金翅鸟、鸽子等一起,经历了佛经中《舍身救鸽》的故事,从而大受启发,明白了“自由的心需要勇敢,也就是勇敢的心”,并以神话的方式,解释了火云金顶、杜鹃花海、鸽子花、老鹰岩的来历。最后,创造从顾念亲情,消极逃避现实,转为勇敢地面对毁灭之神,共同演绎了一场震惊宇宙的精神与星天大毁灭。小说中,神,是高级的精神。
幻想中,老君岩就是老金顶,是太上老君修炼的地方;佛祖“舍身救鸽”的热血,染红了杜鹃;创造之神用火云金顶降服了金翅鸟,叫他从上面窜出来,形成了金刀峡;鸽子、金翅鸟得道后,也分别留下了鸽子花和老鹰岩作为纪念。
按现在“公认”的传说,弥勒佛与如来佛为了分坐天下,用金刀将火云金顶一分为二,很有民主气息是吧?两个大佛成天念经,现在为了民主统治,也耍刀弄枪了?这与我的神话演绎相较,哪个说法更好呢?如果说我的说法不成立,别人的说法又凭什么能够成立呢?不都是神话吗?
谁说的?情梦缘?哼哼!什么资格!如果不是大官,就得孔老二说了才算!
那好,你不是赞扬两佛民主吗?我们民主一点,只要说一句话,好不好?可惜,人家如果说民主就是耍金刀,我就糟了。我们还是不谈民主吧!
云华山的鸽子花,又称珙桐,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古老和观赏性很强的珍稀植物,在云华山,就有万亩。我想,她就是自由、和平、纯洁、梦想的象征。这与桃花源精神一无二致,与佛祖的精神也很有相似吧?佛祖自由的心,还蕴藏着忍耐与牺牲的壮丽主题,所以,与杜鹃花也很有相似之处。
春四月,在海拔两千米左右的高山,来自远古的万亩鸽子花,展开洁白的翅膀,面带甜美的笑靥,欢乐纯真,在春风中迎风起舞。于是,飞来了满天白鹭,情不自禁,在原始森林翩翩而落,也模仿着鸽子花,如梦陶醉。
鸽子花道:“白鹭,我是梦想飞翔,去实现祖祖辈辈古老的传说和希望啊!你们为什么也要停下来?”
白鹭们道:“我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就是要像你一样,寻找一个最美丽的地方啊!现在,在你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谢谢你了!”
鸽子花恍然大悟,道:“那么,你们飞起来,这个地方不是更美吗?”
白鹭们一听,感到非常高妙,一齐飞翔而起,道:“鸽子花,我们带你飞起来吧!”
于是,漫天白鹭,带着鸽子花的梦想,更加自由而优美地飞翔,让人们再也分不清是白鹭,还是鸽子花,不禁发自内心地赞叹:“啊,自由之花!你是世上最美的花!”
值得一提的,还有火棘,也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观果植物,花如白雪,性喜生长于丘陵山野,与人类的生活就亲近得多了。她果实如豆,虽然不是花,却鲜红晶亮,叶疏果盛,有如最美的红宝石,也像一簇簇燃烧的火焰。色泽的火艳程度,超过了杜鹃和红叶,且果期很长,可以经冬不凋。只不过,规模稍次。但在云华源青山绿水、百花争艳的环境映衬下,十分的夺目美好,使整个的美景,因为有火棘的存在,而显得刚柔相济、英气勃勃,更像一个巾帼女杰。
云华源,霜叶如血如火,如霞如花,也是一大看点。在花卉书籍中,几乎都会分别将赏叶、观果品种列入花卉之一类;杜牧的山行,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流传。在云华源,美丽可观的树叶,自然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只有枫叶,更不能认为只有秋天才能欣赏到如云如霞的美丽叶片。因为,云华源的树叶,千奇百态、姿颜万种,遍布山野,包揽四季,很有些美不胜收的感觉。比如,春天新发的各种树叶,春夏的雷公树叶、乌桕树叶、银杏、夜关门(夜合欢),春秋浅褐色、夏季碧绿的如云厥草,等,都能让人感到无限美的享受。
山厥新发的嫩薹,方言称厥薹;山厥的根,可以加工成淀粉。这两种山厥产品,在云华源都很有产量,都具有营养丰富、可口、保健的特点,是云华源一大山珍特产,也是全世界餐桌上一道原生态、绿色保健的珍贵美味佳肴。
传说,蚩尤的血,染红了枫林;一说,蚩尤的桎梏,化为枫林的壮丽。这里,我想说,历史早已过去得太久太久。但是,这里想与各位中华同胞商榷的是,将蚩尤发明铁刀和枷锁,也一概说成是残暴,是不是片面了一点?因为,这些都是军队、法律的象征。这是不是说,进入铁器时代是历史倒退,倡导法制也是不仁义的呢?
由此可见,类似现象的东西,却很有不同的本质。不能就现象说本质,而是应该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关于评价,很多时候,“一分为二”反而是错的。
有人说:评价历史,需要历史的评价。那么,那个“历史”,在哪里呢?如果现在都说不清,以后还清楚一点,对时代的体验还深刻一点吗?就像评曹操,只怕已经不现实了,而是评价文学形象了吧?这其中,有什么高妙的学问呢?
没有经历过的美好如河对岸的绿草,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憧憬,有了奔头;经历过的美好就是原先呆过的河岸,回头一看,原来不曾后悔。
小时候家里养了三只羊,我放学后唯一的任务就是放羊。慢慢地,我和羊成了朋友,我总是帮它们找最好的草源。早春的时候,河坡里放羊,很多草都没有露头呢,羊总是吃不饱,我就很失望地往远处看。真是奇怪,对岸的河坡布满绿意盈盈的小草。
这个诱惑太大了,我和三只羊都很兴奋,我们决定去河对岸。我带着它们绕了很远,才从一座小桥上走到目的地。但是让我们失望的是,绿草和我们捉迷藏呢。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它们又跑到了我们原先呆过的地方。
这件事让我疑惑了好多年,直到上小学三年级,读到韩愈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听老师一讲,忽然间就明白了,原来美好的事物总是在河的对岸。
上学的日子总是辛苦,成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严厉的班主任让我每天都颤颤巍巍。真是羡慕大人们的生活,不用做作业,没有人训斥。于是,我就盼望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幻想着毕业后,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上学时候喜欢读小说,但是没有钱买。我就想,等我有了钱,就买上满满一书柜的书,然后每天坐在书桌旁美美地读。
人想长大,这个愿望太容易实现了。可是,当我有了工作,有了想买任何书的金钱,奇怪的是,我竟然又怀念起上学的时光了。上学多美好呀,同学间的交往清纯,没有人与人的尔虞我诈,待在安静的校园里,即使仰头看见一枚飘落的银杏叶也是美好的。
毕业不久,我的同学纷纷开始恋爱、结婚。我这个独身青年,本来很潇洒的,忽然感觉孤独起来,漫漫长夜,我常常一个人对着星空吹笛子。幽咽的笛声传出很远,我知道,我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了。一旦有了想法,我就像当年领着三只羊寻找绿草一样,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开始寻找爱情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我就踏上了红地毯。
婚后的生活是繁琐的,在婚姻的城堡中我行走了二十年,幸福也曾有,但慢慢感觉到了身心的疲惫。回家躺在床上,说话的兴致都没有了。结婚前那种美丽的幻想在哪里呢,它到底被一只无形的手藏到了什么地方?好怀念当年单身的日子呀,现在连一个人吹笛子的兴趣都没有了。
我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不过很快就释然了。因为,我早知道了这个道理——美好总是在河的对岸。
没有经历过的美好如河对岸的绿草,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憧憬,有了奔头;经历过的美好就是原先呆过的河岸,回头一看,原来不曾后悔。
多好。
人与植物,是有某种相似的。
比如,玉米。它L着长着,就长起了胡须,体内有了雄性激素,这是否预示着玉米的成熟,还是一个男人的成熟?
有玉米特征的味道男人,如,张大千,恍若一株有个性的玉米,遗世独立。张大千美髯飘飘,手执一根竹杖,云游四方,一蓬胡须,临风飒飒,文人的胡须和他泼墨的画,成熟得像斑斓秋天一株静谧的玉米。
玉米的胡须,中药里又称“龙须”,性平味甘,有预防保健用途,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蓄胡须的男人,看上去老成持重,胡须成了一个人的标志。
颗粒是有内涵的,它的那些整齐排列的玉米粒,从灌浆开始,似乎还可以看到那些白色晶莹的汁液在缓缓流动,等到渐渐饱满,变成一颗有浮雕感的玉米,再把它掰下,放到风中吹干,太阳底下晒,就变成一粒粒坚硬的玉米。这就像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由幼稚走向老熟,成为一季温饱的食物。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何首乌长得像人。何首乌长在地里,是一个人的形状。它是那个种何首乌的人?还是种何首乌的人,预先设定的一个人的面相?
何首乌是植物中,长得最像人的植物,那个人的嘴巴、鼻子、眉毛,表情是很难神似的,只是具备了一个人的基本轮廓,你可以把它虚拟成一个男人或女人,背后说你坏话,又拿他没有办法,就恶搞他。这个人,在你的想象中变成癞头或兔唇,口中缺两颗门牙,你的情绪得到宣泄,心情得到释放。最后拿它泡茶安神,生须发,补肝肾,强筋骨。
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隔壁邻居刘三,打牌赢了钱而五官疏朗。或者,小学时的同学张小胖,考试不及格,眉头紧蹙,为一件俗事,高兴或者沮丧。
再说罗汉松果,憨态可掬。红绿两段,就像一个人以脖子为临界点,绿色上半部分如首,红色下半部分似身。一只果的形状,如一个大腹便便,披袈裟的罗汉,寂寂而坐。
漂亮的小女孩像桃。初夏青桃成熟时,有一丝腮红,小姑娘有桃的可人、灵动。所以,文人爱桃,贾平凹写长篇小说《废都》时,住在一个叫“桃曲坡”的水库边,他在“后记”中说:“水库地名人叫桃曲坡,‘曲’有‘文’的含义,我写的又多是女人之事,这桃便更好了。”
中年男人像藤,在时光空间里恣肆漫爬,借助年轻幼稚时搭起的藤架,似植物中的螃蟹,左右奔突,四处横逸;也如一架扁豆,在风中摇曳,满架秋风扁豆花。所不同的是,男人有胖子和瘦子、高个子和矮个子之别,而一根藤,也有胖藤和瘦藤、长藤和短藤之分。
老年人像南瓜,活得敦实。我到皖南采风,拜访塔川古村,黎明时踩着鸟鸣,嗅着炊烟进村。村头一户人家的一截断墙上,几只硕大的南瓜呼呼酣睡。古村是时光的老者,南瓜是村庄植物的长者。老年人,在他淡定的人生秋光里,活得像一只安静的南瓜。或者说,悠悠长着的南瓜,有老年人的自在安逸。
植物为什么长得像人?是说明它内部胚胎有与人相似的基因。比如,人有双胞胎,植物也有双胞胎,一只红薯藤上,可以有两个红薯。只是人会说话,植物不会说话,植物有触觉,它知道哪儿有危险,哪些地方不适宜它的生长,这和人也有某种相似。
人是一株会东奔西走的植物。
小人物的快乐
快乐有时像一阵风,呼啦呼啦地吹过树林,树干和枝丫没有察觉,而叶子却很满足。
我的邻居张二爹,是个蹬三轮的,他最大的逍遥与惬意,是躺在一棵银杏树下睡觉。张二爹拉一个客人,推车、上车、起步、用力,四个连贯动作,像文人的某篇文章,起、承、转、合。在生意清淡的情况下,他会把车停到一棵四百年的银杏树下,半倚半躺在三轮车上,在树荫下睡觉。偶尔,会有一片幸运的叶子落到头上,或是一只红蚂蚁,从树上掉到他的身上,小东西惊魂未定,在旧衣裳上奔跑,从后领爬到帽顶,老头儿睡意正浓,浑然无知。
小人物的快乐,是随遇而安,奔波忙碌中的一点点闲暇时间。
张二爹每天做完生意,便一头钻进澡堂,身体浸泡在大池热水里,只露个脑袋在外面。澡堂是个天然出音响效果的地方,咿咿呀呀哼几段戏文,一天的疲惫消失殆尽。小池里的水滚烫,张二爹烫脚丫,快活得龇牙咧嘴。
有时候,内心的恬淡安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的朋友大李,在报社做校对,属于那种别人睡觉,他上班;别人上班,他睡觉的夜猫子。大李说,下夜班回到家,已是凌晨二三点,老婆早已去了爪哇国,他睡意全无,就在台灯下画画,他喜欢画水墨仕女图,画好后一个人坐那儿独自观赏。有时候,大李干脆不画画,他一个人蹑手蹑脚站在阳台上听虫叫,“晨光熹微时,天空泛着鱼肚白,有时是蛋青色,你不知道,秋天的虫鸣有多美妙!”大李咧着厚嘴在笑。
有些快乐,不在于有多大的权力和多少财富。比如,住在楼下姚老二,在小区的旁边开一烧饼店。姚老二是外地人,七八年前来这座城市,一家三口做烧饼,他是“烧饼皇帝”,老婆是“烧饼皇后”。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生炉子的第一缕烟,呛得姚老二直流眼泪;面是昨天发酵好的;大葱、荠菜、萝卜丝馅,一勺一勺包入烧饼里面。生炉子、和面、发酵、切葱、刨萝卜丝……姚老二整天乐呵呵的,动作重复一千次,只在完成他的一件作品:烧饼。
像西方人喜欢吃烘焙的面包一样,小城人的早餐喜欢吃小炉烧饼。“以前大炉烧饼一炉能烤几十只,现在方式改进,小炉烧饼一次只能烤二十只。”姚老二忙完了半天的活儿,手捧一只紫砂壶,跷着二郎腿,坐在一把竹椅上,呵呵地笑。有人曾替姚老二算过一笔账:一上午卖五百只烧饼,每只两元,利润对半,你说他一天赚多少钱?
我采访过的中年农民王小米,平时爱捣鼓一些小玩意,他花了两年的时间,用废旧铁皮钢材做一台迷你蒸汽小火车。开学第一课,王小米被小学校长请去,在操场上铺了三十米的铁轨,他添水加煤,点火生炉子,蒸汽机小火车发动起来,“噗噗”地冒着白烟,载着十六七个孩子,咕噜咕噜奔跑。那天,王小米坐在最前面的驾驶位置,开着小火车在校园兜风,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不停地挥着小手,学大人站台送别,那面插在车头的小红旗,风中猎猎。王小米眼睛眯成一条缝,开心得像个孩子。
城市的风景并不只是繁华。喧闹中,还有小人物的憨笑、歌吟。快乐是一件简单的事,带给你内心愉悦、满足和轻盈。
下雨天找几个人闲坐
下雨天,找几个人闲坐,瓦檐上有水声,几个人坐在屋内,一边喝酒,一边听雨,喁谈、啸歌,忘了功名利禄。
于二是属于那种不爽约,请一次就来的朋友。那时,我住的小城很小。一座城,他住北门,我住南门。有一次,下雨天,我请他过来坐坐,他穿件蓝雨披,风中哗哗作响,骑辆破车,就一摇一摆地来了。半道上,车扎了胎,于二吭哧吭哧地推着车,步行十里,穿城而过,带来一包城北“小腊春”的猪头肉。
我当然会想到写诗的陈老大。春天里,陈老大约我到杏花村喝酒。我说,我们这地方哪有杏花村?你这是开玩笑吧。陈老大哈哈大笑,你这个人还写文章哩,一点情调都没有,有杏花的地方不就是杏花村吗?那天,我跟在陈老大后头,不是骑驴,而是坐车,走了六七十里,快走到邻县汪曾祺老家了,吃到了比汪曾祺笔下还小的小慈姑,小慈姑炖黑猪肉。
有天傍晚,我打电话给张大个,他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我在船上哩,陪朋友去重庆送货,过了长江三峡,正在万州。我恍若看到,一个人,满面笑容,神采奕奕站在甲板上,头顶是满天星光,身后是万家灯火,缓缓移动的天际轮廓线。
张大个是个老板,他这个人总是很忙,丢下厂里的一大堆事情不管不顾,陪人送货。那个人开车,怕打瞌睡,想找个人说话聊天,张大个二话没说,带着他的宝贝相机,爬上了大货车。
找人闲坐,茶雨微凉。这时候,不急不躁,听不到不着边际的吹嘘,也没有虚荣这道菜。
某年,在富春江边,我跟陈老大闲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陈老大醉了,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兄弟,人生在世,要的就是这个意思!”
闲坐的地方,不是很大,有个小房间,私密,五六个平方,四五个人围坐,桌上粗纤维食物冒着热气。陈老大朗诵一个诗人的句子:男人天生就是小酒馆的主角,许多事,有一半是在这里完成。各色人等想入非非,满脑子的野心,想要出人头地。
小酒馆,是一个可以说说话儿的地方,有世事冷暖,情感交集,弥散着最柔软的乡愁。那天,刚送货回来的张大个百感交集:“小时候家里穷,经常饿着肚皮上学,到同学家,看到门口晾晒的萝卜干,偷偷拿几块塞到嘴里,萝卜干太咸,舀水缸里的凉水喝,真怀念从前啊。”
温润的雨天,孔尚任写《桃花扇》,汤显祖写《牡丹亭》,沈三白写《浮生六记》……《桃花扇》这样唱道:“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雨水,打在谷物上,呈一朵花状飞溅,散发古意浓郁的清香,浸润文人的字,也浸润他们的心,洇着烟霭。
也只有风停下来。竹林,银杏,
白杨停下来。
一切事物停下来。也只有
听空低下来压住张村,
狗吠才清晰起来,升腾起来。
夜晚,从张村传来的狗吠,
把耳朵叫醒。窗外没有风声,
没有过路人。
张村的狗吠让我想起很多事情,
短暂的人生在狗吠中消失。难以启齿的,
必须掩饰的,脸红的,心跳的,
不知廉耻的事在夜晚发生。
我们丢失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我们变得心理阴暗,
我们变得不完整。
南温泉纪事
南温泉,一只鸟飞过,
落下一对会飞翔的动词。
盘旋,上升,冲刺。
天空无边,它能飞去哪儿?
并非虚无,人们看见的仅仅是飞翔。
我始终对此心怀敬畏,
天空连阔,让我想到419宿舍。
中午时候,空荡荡的,
像一个早年丧夫的,
内心空荡荡的,令人不安。
核桃林
我甚至执迷不悟地渴望拥有这样一种感动,
时刻想从时间的毛孔里,
抽出一些名词,形容词,动词,
以及一些轻巧的副词。
完整地刻画一段年少的时光。于是,
情窦初开的姐姐,年幼的妹妹,
以及山坳里的核桃林都回来了。
从高空坠落的核桃,飞翔的过程,
始终牵引着我们欣喜若狂的目光。核桃林,
在我棱角分明的童年,锋芒毕露的童年,
占据了多出来的那部分时光。而我们
用小说叙事的方式成长,渴望赶上母亲的白发,
父亲的老茧。中间的距离被核桃林
无情地保持了下来。再去捡拾核桃时,
衰老,白发,茧。刺痛了童年般的心。
而核桃,每年都落,
落到时间也跟着痛了。
山脚下的葵花地
离开故乡以后,山脚下的玉米地,
母亲种上了向日葵。
黄昏以后,天空低下来,
虫鸣涨上去。蛐蛐整夜整夜地歌唱。
仲夏季节,向日葵努力地向上延伸,
葵花地便升上来了。黄灿灿的,
黄灿灿的一片脸蛋要来晃去,在阳光下。
进入初秋,妈妈说:“好多籽儿,
好多籽儿呵。”向日葵们都低下了头。
秋天以后,收割完向日葵,
山脚下的葵花地便低下去,静静地
低下去,沉默着。如同那些荒凉的坟,
曾在世上开花结果,被收割。
最后低到泥土里。何其相似,
我的父亲母亲恰如葵花地般,将沉下去。
我们都将沉下去。
南山上的野百合
黄昏是听见鸟鸣,
你在南山上,准备回家。
绕过黑石堆,
把锄头立在桑树旁,
坐在马耳朵草丛里。
举手擦去汗水的动作,
惊扰了蝴蝶。你抽烟的时候,
南山上的野百合,
静悄悄地开了。
我喜欢无边这个词
在老家,我时常面对一种虚无,一种空。
梧桐日日夜夜地守在窗外。李树,桃树
梨树,椿树,白杨……始终面向
无边的天空。不知疲倦地在太阳下
开花结果,瓜熟蒂落。而日子无边。
我固执地怀念着与母亲以及
姐姐和妹妹一起劳作的日子。春天的时候
我们看梨花开,桃花满天,李花飞扬。
在青涩的果树下嬉戏。夏天以后,我们把果实
带到集市上换回大米,油,盐。
以及一年的日用品。秋天,收完玉米
母亲开始准备小春。如今,姐姐和妹妹
深陷一种陌生,把乡愁挂在工厂门口。“江苏
是多远的地方啊!”母亲在夜里醒来时,这样唠叨。
而母亲老了,一同老去的还有桃树,梨树,椿树
以及遥不可及的青春。母亲回不去了,就像我
回不去童年。我就这样惶恐地坐在漫长的岁月里
看家乡的玉米无边,大豆无边,树木无边
天空无边。最后在母亲的脸上看到
岁月无边,苍老无边,生命无边。
而我始终执迷不悟地面向无边的天空,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叙事;情节;文本语言;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Literature Impression of Film Works: Plot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Film Texts
LIANG Yu-qiao
一、关于传统文本与电影文本
文本,在纸质时代是指“以文字符号为媒介,以纸质为载体承载作者‘表情达意’之信息”。在现代社会,这个视听影像元素相互交融的多媒体共存的时代,文本的意义已不再是局限在文字的领域,而是向多媒体文本形态逐渐演变、发展。因而,可以说,影视文本即是由文学文本的范畴延展开来的。因而在多元化影像充斥眼球的今天,我们不应将目光停留在表面的幻化万千,被各种商业因素掩盖关于文本的研究。
而影视范畴中的电影,能成为一门艺术,除了它利用光影的特性来复原真实的世界,它让视听元素不需要想象就可以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其产生一种仿佛目睹的切身感受这样的魅力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具有叙事的潜能。
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电影的影像性的特征,认为电影文本本身并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不纳入电影赏析、批评的范围内。但这恰恰忽略了电影的叙事性特征。影像性与叙事性是电影的两个基本特征,同时这两个特征并不相互对立、排斥,它们更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如塔可夫斯基论述的那样:“电影中没有任何孤立的组合元素具有任何意义:唯有电影本身才是艺术作品。”
因而当我们将两者分割开时,不应该将重心完全转移在影像性上而论,其叙事性同样举足重轻。
二、电影叙事中文本的文学性特征
谈及电影的叙事性、电影文本的领域,于我来说,情节和语言是我最用心关注的两个落脚点。情节,是电影文本的叙事结构构成之一,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文本语言,是电影的叙事在听觉上的外在展现。文学性的语言特征,使电影在影像性特征中的“听”这一关节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论是大规模的商业电影,还是为数不少的小众电影,亦或是在小众电影中的一些在很多人看来是属于供小范围人群欣赏的小制作(小班底、小成本、演员非著名)文艺片,其实都有很多在电影叙事的文本中有很多亮点。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幻真幻灭的电脑特技制作,更有不少电影因为它的美丽、巧妙的叙事的方式、手法,使作品增色不少。
(一)故事情节的巧妙编织
电影叙事文本中的故事是由若干具体的人物行为表现出矛盾冲突的情节排列、组合而成的。这不是单纯的组合,而是按照因果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的一个个故事节点。情节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合理的情节设置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例如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被烧毁,这本是个很小的着墨点,但却有着帮助故事发生重大转折的情节点。正因为电影院被烧,阿尔弗多的眼睛被火灼烧失明,多多才真正踏上放映之路,从此与电影结下深厚的缘分。同时,也正是由于这场火,多多将火堆中受伤的阿尔弗多救出火海,两人日后更记下了忘年的友谊与情同父子的亲情。可见,这简单的一个情节点在故事的叙述上却达到了不可抹去的位置。在推动文本中故事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2)恰当的情节交织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间的矛盾冲突
以《无间道》这样的商业片为例。韩琛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十年前就处心积虑地将刘建明安插到警局内部作黑帮的卧底。于此同时,警方为了准备详细掌握对方的犯罪事实,将陈永仁安排到黑帮里做警方的内线。这两个人,两条线索,看似没有联系,但其中也是黑白道间斗争的必然结果。两个线索共同迁出这两个身份足以以假乱真的卧底,为了摆脱无间炼狱那般不黑不白的生存现状所挣扎的煎熬,展开或是代表各自群体或是代表他们个体的殊死较量。
这两条情节线相互缠绕、交织,绘制着人物间的冲突与矛盾,并且来自陈永仁与刘建明内心的“我是一个警察”与“我想做个好人”与现实撞击出强烈反差的真实情感,足以使整个故事的叙述充满了张力,与可延展性。
作为商业片,《无间道》是商业运作的成功典范。但就其电影文本本身来说,就已经极具吸引力。文本中情节“鬼斧神工”般的相互交融、分离、再次融合,使得作品如同小说一般,不再光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来牵引观众,而是体现在其舒畅的文学叙事技巧在影视作品情节上的巧妙运用。
(二)文本语言的精心雕琢
不少制作人对电影文本的忽视,影评人对电影文本的“唾弃”,其中的原因不乏电影改编中存在的偏离原著主题,甚至曲解原作者写作意愿的现象。客观的看来,有不少电影作品的诞生是离不开文学作品的。如,戏剧《雷雨》改编的同名电影《雷雨》和最新改编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由柯蓝的散文《神谷回声》改编的电影《黄土地》等等。不得不说,电影文本是离不开文学本性的。即使当代的电影更强调画面的精致、美轮美奂,但也不可脱离语言本身带有的文学意义,而这个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改编电影的集合中。因此,可以这样说,电影叙事文本从文学(特别是小说)中汲取到了丰富的艺术养分。
文学(小说)特征对电影的叙事结构(三色系列电影《蓝》、《白》、《红》的散文式结构)、时空转换(顺叙、倒叙、闪回等手法在镜头语言上的启示)和语言表达这些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在此,文本语言是主要关注对象。
由须兰的文学作品《银杏,银杏》改编的电影《爱有来生》及喜剧电影《独自等待》两个不同风格的电影为例,分析电影无处不在的文学性的语言特色。
(1)重复(repetition)
影片《爱有来生》文本即台词的成功,在于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其中重复这一辞格更是贯穿电影的始终,“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在影片中反复使用了14次之多,可以说构成了整部电影的灵魂。
何谓重复?美国当代批评家希利斯•米勒论述道:从细处看,是词、修辞格、外在形式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上的不断复制;从大处看则是“由事件或场景”或“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中的复制”。
“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这简单的一句话在不同时间点出现,并且意味不同。从才开始阿九用这句话来搪塞阿明、化解两人相处的尴尬,因为她不爱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这句话慢慢变换着味道,这句话成为了两人的倾诉爱意的标志语,直到最后,竟是两人相约来生的生死约定。五十年后,当阿明的鬼魂与投胎后的阿九的今生小玉相遇相知,小玉最终明了眼前的鬼与自己前世的那份不解之缘时,这句话成了最后抽动人心的诀别。一句“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吧”如影随形般相伴于他们生活左右,可以说这句话贯穿了他们的前世今生。这种高强度的反复给整部影片注入了一种奇特的韵味,增强了电影台词的语言表现力,听之令人感同身受,令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重复手法在整部片子中,渲染了一种哀婉咏叹的意味,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的美感,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2)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也叫前提、先设,这一概念起源于哲学和逻辑学。预设,是指首先说话的人在预先假设某个信息是接受信息的那一方已知的前提下,才表达某个信息或者问题假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影片《独自等待》,这样的预设手法比比皆是:
陈文和刘荣吃东西的时候,气球突然飞了!
陈:就像那本儿童卡通书《神奇的气球》。
刘:对啊!小时候我也看过。
陈:不会吧,我刚那是瞎编的。
刘:我瞎说的不行啊,切。
陈文瞎掰的一个书名,刘荣却应声附和说看过。而后来被陈文指明这书不存在是,刘荣又称自己刚才瞎说。刘荣的一点点虚伪和心不在焉在这样的对话中表露无遗。这样的预设在前后短时间内的设置和取消带给了电影观者心理上的跌宕起伏,很容易吸引他们去思索和发掘更深层次的内容。
再如:
主编:什么东西,一堆狗屎!
陈:我要是,我加一飞碟您觉得行不行?
主编:酷酷酷,小孩子最爱这东西。
陈:我就是不加!
陈文作品被否定,表面为了迎合主编的编审品味,便提出加“飞碟”这一建议。进行至此,大家都觉得两人均认同小孩子最爱飞碟这一论点,让大家都对陈文作品的成功审批有了心理上的期待。接着那句“我就是不加”,大大出乎了观众的意料,同时也彰显了陈文这个人物独特的性格以及个性形象。这在对人物形象、行为的塑造上拿捏地非常到位,真实贴切,不会因为银幕的分隔产生影像与现实的距离感。
重复与预设只是在此重点讨论的两个角度,此类的手法在电影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与表现。可见,这些大多在文学上有显著地位的叙事手法在我们电影的制作中利用起来,同样非同反响。
三、文学手法在电影叙事文本中的价值
“成功的文学文本对语言的运用都不会只以表达作家的构思成果为满足,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语言特有的优势,为读者营造出更广阔的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
于我说来,当我们的电影在技术方面已经做到炉火纯青乃至正是极致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转向另一个角度思考电影创作,“利用语言特有的优势”,让读者在文本语言接受过程中,充分调动自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悟,将自身融入作品中,进而再超脱于文本之外,体味“象外之旨”。 文学手法在电影叙事文本中的意义、价值可大致归纳为:
(1)表达有条有理,让观众产生第一层面上的可信性;
(2)电影文本让电影叙事、人物形态、意识环境及台词等多个方面做到统一、全面;
(3)高科技对于电影来说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数字技术让电影在画面中营造出一个偌大的梦幻般的乐园,而忽略了“有关电影文化、电影审美的取向”。而文学的身影穿插于电影中,让电影增添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与理想,直叩人的心灵,让电影更具有学术价值。
四、结语
文学虽然对于影像性特征鲜明的电影作品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或许在多数人看来是可以忽略的一个点,但是在众多电影中,依然在某些电影的文本中显现出了清晰的文学现象。因而文学与电影或者说影像是不可完全区分开的,两者更应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汲取。
另外,在我看来,文学也给电影指明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当视听技术已经发达的今天,何不另辟蹊径,摆脱只求画面质量的文化荒漠般的电影,让电影成为呈现文学、文化盛宴的另一载体,也是对电影、对文学、对文化的重新组合与创新。这条道路令人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袁智忠、虞吉 影视批评纲要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 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反思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希利斯•米勒 重复的两种形式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李荣启 文学语言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