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诸葛亮的评价

对诸葛亮的评价

时间:2023-05-29 18:19:46

对诸葛亮的评价

第1篇

诸葛亮的评价1

吾辈愚钝,当时不明白“杰出”与“著名”有何区别。现在想起来,“杰出”是盖棺论定,而“著名”算老几?臭名昭著、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著名!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死后都能博得个“久经考验,卓越,优秀,伟大”之称号,何吝不以一词赐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孙后代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

诸葛亮的评价2

鲁肃曾对孙权说:“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地拥荆、益二州,天下有变,则荆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

诸葛亮的评价3

但荆州已失,况天下并无大变,若强行北伐,不得其时矣。司马懿务求自保,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边界相安无事,又没有什么重大变故,就不要想着把对方灭掉,大家都省心点,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北伐不得其时。但诸葛亮还有一条忧虑,他怕自己没世之后,蜀国没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诸葛亮的评价4

我觉得自从刘备死后,他的生活就一直处在高压、忧闷、繁忙和孤独之中,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宽心,养身体,多活个十几年,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开拓疆界。诸葛亮的功绩其实有被夸大的成分。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的时候只有20岁左右。刘备怎么可能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诸葛亮刚来到刘备军中,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立马就带兵打仗,而是作为一个税务局局长。刘备也是看中了他是一个战略家才去找的他。

啊,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都有为了它过高的艺术追求而对人物刻意的加工。有很多本不是诸葛亮身上的事,都被硬生生的夹在了她身上。例如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书中所写的那么玄乎。都是人家周瑜带兵打的仗。嗯,诸葛亮借东风更是无稽之谈,不过舌战群儒确实是他的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2篇

职业营销选手训练的第八天,我们必须首先认识一个不平凡的人: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

您猜对了,这个人就是诸葛亮。网络上有好事者,寻求100字以内的对诸葛先生的评价,最佳答案是这样评价的: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更有好事者,在网络上需求对诸葛先生生平的5个字以内的评价。网友们的评价令人大开眼界:“千年老狐狸”;“深谋远虑,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头上长角的(牛人) ”;“聪明且忠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睿智而近妖”;“投错主人也”;“一生唯谨慎”。相信您对诸葛孔明自然也有自己的评价,但在职业营销选手训练的第八天,我给您的温馨提示是:无论您对诸葛孔明有怎样的评价,其实都已经不重要,就算孔明先生自己看到这些所谓的评价,也不过一笑了之;对于您真正重要的是,您必须清醒的知道,无论诸葛孔明有多少无穷的智慧,那都是职业经理人的智慧而不是企业家的智慧。

“深谋远虑,足智多谋”如孔明先生者,也没有办法逃脱“屁股决定脑袋”的职业宿命。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帝王们改朝换代的日月辉煌里,象诸葛孔明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对于职业营销选手来讲才真正灿若明星。如果您已经是一个企业的总裁,我奉劝您千万不要去崇拜诸葛孔明,因为您要做的事情,是去“三顾茅庐”聘请诸葛先生,而不是把自己变成诸葛先生。在我们百年盛世咨询的过程当中,每当看到那些以诸葛先生自诩的企业总裁,我们都非常的遗憾。

这种遗憾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如果我们直截了当的问这些企业总裁:您有心仪的或者非常喜欢的异性吗?相信如果我们没有遭遇同性恋的话,他们一定会说:“有”。那麽我们就问他:您这麽心仪这个人,我们给您做个变性手术再做个整容手术,把您变成跟这个人一样好不好?他肯定说:你神经病啊你?是啊,任何人都没有必要因为心仪或者佩服某个人,就一定要变成某个人,但我们很多的总裁,在诸葛智慧这个问题上面,其实就是这样做的。

您知道我们的毛主席是怎样评价诸葛孔明的吗?原文是这样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如果您认为,我们不赞成企业总裁把自己当成诸葛亮,还搬出毛主席点评孔明的原文,是为了贬低诸葛先生,那您就又错了,实际上如果您可以正视一个现实:您既不是毛主席一样的开国伟人,也不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如果您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营销选手,诸葛智慧不可或缺。

诸葛亮堪称难得一见的奇才,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以及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更是书画具佳,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就连择偶成婚也与众不同,黄承彦是诸葛先生的岳父,他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诸葛智慧与才华贯穿孔明先生一生,职业营销选手如何学习诸葛智慧呢?别说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了,现在要娶个才华相配的丑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诸葛智慧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智慧,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于生存在商业社会的职业营销选手来讲,充分理解和把握诸葛式智慧不但重要,而且必要。随着中国商业社会的繁荣,中国已经全面从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时代进入了职业经理人时代。历史无数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战争年代造就元帅和将军的年代,所以经过战火的洗礼以后,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就有“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其中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被传为佳话,您不服气,您现在也拿两把菜刀去闹一闹,那叫扰乱社会治安,那个造就元帅和将军的时代过去了。改革开放初期,实际上就是造就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时代,现在中国各个行业所有的杰出企业,几乎都是从那个时候的弱小走到现在的强大的。

《2009胡润女富豪榜》于2009年10月发布,这是胡润百富第四次发布“胡润女富豪榜”。在这份榜单上,玖龙纸业的张茵家族以财富330亿元排名女富豪榜榜首,碧桂园的杨惠妍家族以310亿元排名第二,富华国际的陈丽华以230亿元排名第三。胡润表示:“中国的女企业家相当厉害,全球十大最富有的女性白手起家者中,一半是中国内地的。”与其说是中国女企业家厉害,不如说那个造就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的时代辉煌。下一个时代是怎样的呢?现在“富二代”的女富豪开始出现在榜单中:杨惠妍是碧桂园的创始人杨国强的二女儿,刘畅是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女儿,巨人网络的史静是史玉柱的女儿,美特斯邦威的胡佳佳是周成建的女儿。从年龄上来看,今年女富豪平均年龄为46岁,最年轻的杨惠妍28岁。当财富沿着时代的步伐在家族中开始流转的时候,您知道这意味着什麽吗?这意味着白手起家的故事在现代的商业社会,越来越难讲通了;这意味着在您真正拥有自己的企业之前,通过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去积累您的原始资本,已经成为了没有选择的选择;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全面的进入了职业经理人时代。

巴尔扎克说:世界上没有原则,只有世故,没有法律,只有时势,高明的人同世故跟时势打成一片,任意支配。同世故跟时势打成一片其实就是职业营销选手必备的诸葛式智慧。业余营销选手认为,营销职业经理人的天职,就是帮助企业解决市场问题,只要市场有问题,自己就不会失业,自己解决市场问题的能力越强,自身的价值就越大。实际上所有同世故跟时势打成一片的职业营销选手都明白,市场的问题是永远也解决不完的,营销职业经理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把企业的营销目标从想法变成现实。诸葛先生为什么要六出祈山,他唯一的弟子姜维为何九伐中原,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要把蜀国统一天下的想法变成现实。

为什么很多企业总裁和职业经理人,都喜欢成为诸葛亮呢?因为诸葛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就是智慧的象征。实际上所有业余营销选手都分不清楚,智慧与聪明的关系。如果您问他们智慧与聪明的区别,得到的回答通常都是:聪明用在小事上,所以叫小聪明;智慧用在大事上,所以叫大智慧!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把营销的智慧与聪明的关系讲清楚。聪明的营销决定,都是在事后做出的,但所有智慧的营销决策,都是在事前做出的,事实其实就这麽简单。业余营销选手喜欢做诸葛亮,但他们做的是事后诸葛亮,市场出现了问题,然后自己再通过解决问题体现价值,这本身就是事后诸葛亮;职业营销选手也喜欢做诸葛亮,但他们做的从来都是事前诸葛亮。

昨天我去一家企业做渠道客户开发的内训。他们的最主要的内训需求是:营销人员如何面对经销商客户的拒绝。我第一句的开场白就说:我非常不愿意讲这个课程,因为对于所有营销人员来讲,如何面对客户的拒绝这样的培训,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如何面对客户的拒绝,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因为前提是客户已经拒绝了,我们应该怎麽做?这是业余营销选手讨论的问题,是属于事后诸葛亮的范围。职业营销选手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怎样让客户无法拒绝,这才是事前诸葛亮讨论的范畴。

第3篇

李真、徐德明《从“王派<水浒>”看扬州评话的艺术形态特征》一文认为,“扬州评话的艺术形态由说书人‘全面表白’的口头文学叙事、书场音韵效果和书台表演的形象塑造互动构成。口头文学叙事以其细腻周到与书面叙述的繁简详略方式有别,口头语言以其声音、节奏中包含更为丰富的情感容涵与书面语言的意义繁复不同,书台表演融通口、手、身、步、神诸艺术因素完成说、做、念、打的动作塑性,更有戏曲舞台表演不及处。”与同属扬州地区的扬州弹词及部分兄弟曲种的说白部分相比,扬州评话具有更为突出的节奏感,不仅说白富有“音韵效果”,其叙事结构也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舒缓有致、疏密相间的艺术特征,产生了强烈的节奏美。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王派《水浒》是扬州评话最具代表性的书目,它是根据《水浒》改编的,但说书人(改编者)对原书并非照本宣科,也非简单的扩充丰富,而是大胆增删,选择了武松、宋江、卢俊义、石秀等英雄人物作为主角,独立成篇(即四个十回)。这四个十回,说书人也并非平分秋色,而是对武松情有独钟,倾注了更多心血。老舍先生评价它“字数虽多,读起来却不吃力;处处引人入胜,不忍释手”。

同样,对于《三国演义》改编的情形也类似于此。窗体底端

“扬州评话《三国演义》故事发展中,全书故事逐渐被分解成三个部分,俗称前、中、后《三国》”,前、中、后并非按照时间简单划分,比如后《三国》从“三气周瑜”说到“六出祁山”,蜀、吴灭亡与西晋代魏则未进行演说。同光年间,以李国辉为代表的李门《三国》崛起,实际上李门《三国》就是中三国,主要说“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李国辉的弟子中,康国华、吴国良成就最大,分别被称为康派《三国》与吴派《三国》,其中康派《三国》与王派《水浒》并称。而“康派《三国》评书之精华,无疑是《火烧赤壁》”,单行出版的《火烧赤壁》有9回32段51万字。在《火烧赤壁》中,又尤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大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等故事最为精彩传神。

近来年新创作的扬州评话《王少堂》获得了牡丹奖的文学。这部书并没有讲述王少堂从生到死的故事,而是“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少堂由一代扬州评话世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宗师的成才之路。”(8)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了王少堂学书、从艺、入书等方面,对其中的过“铁门槛”、教场打擂、智求命单等,更是用尽心血,着力打磨,这几段书都成为其中的代表段落,经常单独演说。

快慢有致、松紧适宜

扬州评话在结构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快慢有致。该快的地方,三言两语就此交代,该慢的地方则磨碎了讲。出于全书完整性的考虑,这种快慢有致是建立在松紧适宜的基础上的。观众的审美情绪跟着说书人的节奏,一会紧张,一会松弛,一会高兴,一会忧愁……

《武松斗杀西门庆》一段,从杀了潘金莲讲起,到杀掉西门庆结束。从武家到狮子楼,武松满腔仇恨,表现得心急火燎,所以“蹦纵蹿跳。奔向狮子楼”,不但武松跑得快,说书人讲的也快,因为听众急着想知道如何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对西门庆在不在狮子楼充满了期待,对后面的打斗充满了期待。到了狮子楼,武松的动作慢了下来,一是他不认识西门庆,需要辨认;二是他不知道西门庆的实力底细,需要观察。说书人讲的也细,一是情节交代的需要,要将有关人物,有关背景一一介绍,而不要夹杂到打斗的情节中,造成拖沓;二是情势的需要,要将斗杀到来之前那种紧张的气氛造足;三是观众审美的需要,观众越是紧张,说书人越是悠着说,将观众的胃口吊足。说书人还插了两段闲话,一是一个满瓶不动半瓶摇的打手的吹牛;二是掌柜与店小二的纠缠,用以调节气氛与对比出武松的冷静、坚毅。《扬州说书选》选了“斗杀”,一共30页,而这一段就从第2页到13页,占了三分之一强。而核心的斗杀部分则从14页一直到30页,每个招式,每个回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其中还不忘对那些打手的丑恶嘴脸顺带一笔,观众自然也就听得津津有味了。

情节跌宕、细节入微

《草船借箭》是康派《三国》的代表选段,也是“火烧赤壁”的核心故事之一。故事一开始就交代,周瑜“意图借军令”杀害诸葛亮,因此要诸葛亮督工造箭。诸葛亮不但坦然接下任务,还主动要求限定数目、限定时日,这让周瑜心中得意,鲁肃暗暗着急。周瑜将期限从10天说到15天、20天,40天、50天、两个月,诸葛亮只是摇头,周瑜以为诸葛亮要故意推脱,鲁肃则觉得诸葛亮变得“聪明”起来,学会讨价还价了,观众则在疑问,究竟需要多少天?结果诸葛亮“自定三天完缴十万支箭”,这让鲁肃浑身一凉,周瑜怀疑是戏言,于是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下面的举动更是让鲁肃摸不着头脑:诸葛亮不紧不慢,下了两天棋,第三天诸葛亮睡了一个懒觉,还是要鲁肃陪着下棋,期间只是交代鲁肃的听差去办一件事情,但什么事,却一字也未泄露。一直到了二更十分,诸葛亮才带着鲁肃上船,上船到哪里去,干什么,依然没有交代,更让鲁肃满腹疑窦。却见诸葛亮将船直向曹营开去,不但开去,还让手下擂鼓。这下不仅鲁肃吓得魂不守舍,连曹操阵营也乱了阵脚,曹操本欲派兵出阵,却因大本文转自dylw.net雾不辨对方底细,最后连发令箭,调弓箭队保护水军。故事在这里发展到了高潮。到了天色微亮,箭数已有盈余,诸葛亮派人高呼,向曹营谢箭。整个故事一环套一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而在细节上,这段书的处理也很精彩。如所限时日,故意不断加码,最后诸葛亮却提出只要三天,让人大惊失色,表现了诸葛亮的气定神闲。而诸葛亮通过江面水暖与定风旗,判定近日有雾,因此接下军令,为后面借箭埋下伏笔,表现了诸葛亮的善于思考。诸葛亮暗中吩咐鲁肃的听差做准备,并声明“泄露者斩”,将准备工作都做在了幕后,这弥补了《三国演义》原书中周瑜知道诸葛亮的准备百思不得其解的漏洞。这段书再配以演员表演,绘声绘色,一丝不乱,将诸葛亮的机智、冷静都刻画的 极为传神,凸显了扬州评话细节塑造的魅力与特色。

扬州评话的说话艺人不仅是演说者,更是创作者,他们具有作家敏锐的感觉与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在书目的谋篇布局中才能驾轻就熟,让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第4篇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蚪刀级剑?乒苣现芯??8媚晔??拢?罡鹆谅示?氐匠啥肌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第5篇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刚才我们游览了武侯祠中的刘备殿以及文臣武将廊,现在我们来到了诸葛亮殿,这里才是真正纪念诸葛亮丞相的武侯祠。

请大家注意,现在我们要下一级台阶。为什么要下这级台阶呢?原来这是古代君尊臣卑观念的体现。武侯祠是君臣合庙,刘备庙在前,诸葛亮武侯祠在后,于礼制不合,所以人们在建造武侯祠时,就有意将诸葛亮殿建低一个台阶,以突出刘备作为一国之君的崇高地位。

现在我们将穿过过厅。请注意过厅两侧悬挂的匾额、对联和绘画,它们大多出自董必武、郭沫若、徐悲鸿、沙孟海、张爱萍等名人名家之手。

请看这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攻心对,也是武侯祠对联中的精品。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如何才能治理好四川呢?攻心和审势就是最好的答案。

对联的作者是清末云南剑川县人赵藩。上联是说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乱时,采用马谡建议,实行攻心战术,对夷帅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从此不再反叛。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的人,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下联称赞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醒后人从中吸取教益。这副对联对诸葛亮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古代治国方略的精髓所在。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诸葛亮殿。请看,坐在龛台正中的塑像就是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头戴纶(guan)巾,身披金袍(古称鹤氅),手执羽扇,凝目沉思,一副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年轻时隐居于荆州襄阳(今襄樊)隆中,因胸怀大志,刻苦好学,才智出众,得到卧龙的美称。

公元207年刘备在荆州访贤,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制定了一条占有荆(今湖北)、益(今四川)二州,东联孙权,北抗曹魏的国策,史称隆中对。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被刘备拜为军师,从此跟随刘备,取得了赤壁之战、夺取益州等战役的胜利。蜀国创建后,被任命为丞相。刘备死后,在奉节白帝城受托孤重任,辅助后主刘禅,执掌了蜀汉朝政。

诸葛亮治蜀达20多年,主要政绩有:以法治蜀;南征南中;北伐曹魏。公元234年,诸葛亮由于长期劳累,不幸早逝于北伐前线的武功五丈原,死的时候才54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一生做了大量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尤其敬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加以崇拜,修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

请看诸葛亮两边的塑像,左边的是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右边是孙子诸葛尚。他们在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在绵竹阵亡。诸葛亮子孙三代,人称三世忠贞。

请大家看殿内陈列的这面铜鼓。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所以它又被称为诸葛鼓。

各位游客,诸葛亮殿两侧厢房内,是诸葛亮事迹陈列室,有大量反映诸葛亮事迹的图片资料,请大家随意参观。十分钟后我再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先主刘备的陵墓惠陵。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二】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了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国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 关羽(?一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的是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大街231号。今天我们的游览路线是:大门、三绝碑、二门、刘备殿、文臣武将廊、诸葛亮殿以及刘备陵园 。从北门出,全程大约3个小时。下午5点办在北门集合登车。请大家记住哟。在游览之前我先给大家讲讲几点注意事项:第一请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安全、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第二,请大家记住我的电话号码,车牌号川.大家记住了吗?

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一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武侯祠名声大,看的人多。可以说武侯祠已经成了成都的一处标志性景点了吧。 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诸葛亮殿了。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大家请看,在正中龛台上就是诸葛亮的塑像啦,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可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三国志》、《晋书》等史志类作品中,对他的政治、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到底诸葛亮有多完美都有智慧呢?请让我为大家一一分析。

首先,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但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并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业,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使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进兵南中,和抚夷越,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安定了后方。使蜀汉渐渐开创了一个物资丰富,人口兴盛的有所作为的局面。

然后,他是传神的军事家。以决定刘备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为例,诸葛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他与周瑜共同商定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且又能借来实行火攻的决定性的东风。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盟军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他是伟大的发明家。诸葛亮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可巧运粮草的木牛流马和神秘的八阵图,造射杀力极强的连弩,还发明了神奇的孔明灯。

以孔明灯为例, 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困于平阳时所发明的一种用来向救兵传递信

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在科技不发达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仍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热气球空飘这个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称他为智慧的化身实不为过。

第6篇

古有大禹,治泛滥之水,保华夏之安宁;后有诸葛,平三国之乱,着千秋之功名;

诸葛亮??上天的宠儿,他似乎拥有挥不尽的才华和无尽的智慧,以至于刘备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赤壁之战,他舌战群儒,分析战事,以少胜多,逼得曹操败走华容道,公元223年刘备内忧外患,忧忿成疾死后,他又效忠于刘禅,前后六次出师北伐曹魏,最终死于军中。一曲高亢的《出师表》,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诸葛亮的忠诚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他二十一年如一日的对蜀汉政权竭尽全力,劝勉刘禅平定中原,兴复汉室,它的每一句话都有情有理,永远省人深思。孔子有德,创儒家思想,诸葛有道,扛三国之鼎。如果真的能穿越时空,我选择回到三国,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智慧。如果说,天空的蔚蓝离不开云的陪衬,那么,蜀汉的兴盛必然离不开诸葛的智慧;如果说,鱼儿的畅游离不开水的滋润,那么,赤壁的胜败必然离不开诸葛的策划;他永远都是那么惊人,就像刹那间划破晴空的闪电,就像黎明破晓前的红晕,就像海平面上升起的太阳,诸葛亮不问世事多年,却又一鸣惊人的做了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在帷帐里一言不发,却又一鸣惊人的指导了赤壁之战;真是叫人称绝,他究竟是何人,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造物主的恩赐,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否则,又怎么会有如此过人的智慧,他通天文,借东风;他晓地理,草船借箭。

如果将他比作孔子的后人,却又略显过于文绉绉;如果将他比作项羽,却又略显对名利的痴迷,究竟让我如何评价好呢,还是留给历史吧,它会做出最公正的评价。我也只能说:

天下三分定,诸葛着千秋!

第7篇

关键词:道家思想;诸葛亮;人生观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维和处事准则,在千百年来对社会和人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对人生和人性都有着漫长的思索和深入的探究。而在道家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人生哲学。诸葛亮作为一名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人和学者,其人生观更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历代学者对诸葛亮思想和人生观的研究都侧重于儒家和法家的研究,而忽略了道家。这必然使我们在对诸葛亮的研究中产生偏差。山东理工大学教授赵先生在《诸葛亮道家思想剖析》中,首先以《诸葛亮忠武侯文集》为依据,从战略思想和兵家思想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道家思想对诸葛亮的影响。著名学者赵清文在《诸葛亮的慧民思想》中也认为诸葛亮的一系列治国措施是为了达到一个“安其居,乐其业,至老死不相攻伐”的道家理论中的理想社会。

在道家思想对诸葛亮的诸多影响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其人生观的影响。道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那就是:重我轻物,自然超脱。重我即注重个人修为,关注个人感受。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自我情感的描述,如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的孤独感;再如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超脱感。轻物则是相对于精神世界的满足,物质生活上追求俭朴,和对名利的淡漠。还包括对世事、生死的看开。重我轻物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而自然超脱则是处事的准则。自然指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事。超脱则是超然物外,冷眼看世界,有一个更清醒更冷静的认识。因而,道家的人生思想是健康的,高层次的。不仅是对自我的坚守,更是对自我的超越。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一直过着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生活。据《魏略》记载,他“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可见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从容与超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士人,一位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热血男儿,他最终走出了山林,成就了一番事业。这则是“重我”的升华,即抛却小我,选择大我,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拯救天下苍生的重任。终其一生,诸葛亮真正地做到了少私寡欲,勤俭严谨。正是由于道家重我轻物和自然超脱思想的影响,才使诸葛亮出仕而不热衷于功名,处于乱世却能保持恬淡的心态,身居高位仍能坚守自我。

他追求人人平等的治国方式,不与士族阶级妥协,不怕得罪权贵,最终在那个昏上乱相的乱世中建立了一个清明廉洁的政府,一个风化肃然的社会。而把功成身退作为最终理想,则更体现了其心羡山林,不恋名利的超脱。尽管这一理想最终未能实现而为这位英雄平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但他却成功地完成了从士人向圣人的转变,成为千古流传,令人敬仰的士人英雄和臣子楷模。

研究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人生观的影响,有利于从道家人生哲学的角度分析他的人生抉择、精神境界与人生追求。有利于穿过历史的迷雾来解读他内心的超脱和孤独,有利于从主观因素来解答围绕在他身上的诸多谜团,以及他圣人般的神圣高尚和穿越千年依然耀眼的光辉。

一、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人生抉择的影响

(一)走出山林,在大我与小我中抉择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火纷乱,民不聊生。如庄子所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生活状态便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过着与世无争,简单恬淡的隐士生活。据《三国志》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我们可以想象出来,在那样腐朽黑暗的乱世,能够流连于山林之中,与清风明月相伴,吟曲弹琴,衣食自足,那是怎样的适意与宁静啊。而最终打破这宁静与适意的,便是刘备的“三顾茅庐”了。

“三顾茅庐”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而后《三国志》中的“凡三往,乃见”和《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成为古今学者讨论的对象。而是否有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为什么“三顾”才肯出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我看来,是否有“三顾”和为什么“三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诸葛亮所面对的真正意义上的抉择和他最终的选择。这便是大我与小我的抉择。

在道家的人生哲学中,“重我”是其中很重要的思想。它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注重自身修养,关注个人感受。如庄子所描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样的一种人,我们通常称之为“隐士”。我认为这是“重我”中的小我。而大我则是小我的超越和升华,那便是既保持淡漠的心境,又有火热的情怀;既不追名逐利,又不弃天下苍生于水火;既有最高理想,又敢于去追求最高理想。

这也正是道家思想的本质,绝不是“隐世”,而是“救世”。其最终目的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可见,不争却能利万物,无私却兼顾了天下。道家思想的人生观是“眼冷心热”,真正的高洁之士不会在国家危难之时,弃天下苍生不顾。

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大我。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于是走出山林,开始了兢兢业业、勤勉艰辛的一生。

(二)走出世俗,从士人向圣人的转变

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极多关于“圣人”的描述。如庄子的“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老子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因而,可以说“圣人”是道家思想中最理想的为人标准,最崇高的人物品格,最完美的领导形象。他要集谦逊、严谨、淡泊、善良于一身,要无私,要爱民如子,要公正,要有才华。

老子和庄子都生活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昏上乱相”的乱世之中。而春秋时期,士族阶级刚刚兴起,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于政权,只能起到一些左右的作用。真正的权利掌握在公卿贵族的手中。因而,在老庄的思想中,只能寄一切希望于“圣人”。

到了诸葛亮所生活的时代,即,从东汉到三国到魏晋的这一时期,正是士族阶级逐渐崛起,并最终取得了政权的时代。以陈群为代表的士人阶级最终达到了自己的愿望,实现了九品中正制。诸葛亮也是一位士人。并且是士人中最出色最完美的“国士”。然而,做为士人阶级的一员,诸葛亮并没有选择安享时代所给予的便利和好处,相反,他走出了世俗,完成了从士人向圣人的转变,成为道家思想中,标准的“圣人”。

在道家思想中,“圣人”是这样的一种人:无阶级,代表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因此他要公正;无私欲,一心为民为国为天下,因此他要廉洁;无差错,要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因此他要勤勉。诸葛亮真正做到了公正无私,廉洁勤勉。在个人生活上,他力倡俭朴,以至于逝后遗愿为“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在治国上他“开诚心,布公道”,建立了一个人人平等的清明社会;在管理上他做到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使他的政府公正廉洁。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可见诸葛亮的确是人们心中的圣人,一盏永远明亮的灯。

二、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企者不立,选择严谨的做人准则

在《道德经》的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告诫人们“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做人不能急躁,要稳重,要严谨,要有认真的态度。“诸葛一生唯谨慎”。谨慎和认真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可见,诸葛亮的谨慎是人所共知的,甚至可以成为刘备举国相托的最主要原因。而正是由于刘备的信任,治国治民的重担,兴复汉室的理想,使诸葛亮在为人标准上更加的严谨小心,真正做到了“夙夜忧叹”,唯恐“托付不效”。

从自身上看,严谨的做人标准使诸葛亮能够坚守自我,改善自我并不断的超越自我。他严于律己,兢兢业业。同时,他也以这样的标准与态度去处理各种事务,最终使他成为一名严格又宽容,认真又慈爱,“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的贤相。

从社会上看,诸葛亮将他严谨的做人标准应用于治国与用兵之上。正是这种严谨认真的精神,才使他在策略上“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在赏罚上他“小强绘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对待善恶是“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在管理上做到了“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事无巨细,严格要求,轻重缓急,事必躬亲。正是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才使弱小的蜀国逐渐强大,成为三国鼎立中,不可小视的一方力量。

正如勉县武侯祠上的对联所描述的那样:扶汉心坚,惟谨慎方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入云霄。

(二)俭故能广,选择朴素的生活标准

诸葛亮的节俭,已经到了令人为之心酸的田地。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国丞相,能有这样朴素遗愿的,古往今来,绝无仅有。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俭”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和美德。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注重物质与私欲的满足,而更重要的则是精神上的轻松与愉悦。物质上愈加俭朴,精神上便愈是放松,这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境界。

诸葛亮不仅个人极度节俭,他的家庭也是十分节俭的。在《北堂书钞》引《诸葛亮答李严书》中提及,“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一个堂堂的大国丞相,其妻连多余的衣服都没有,这是不是诸葛亮的自谦和夸张呢?不是。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上表后主,“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结果就真的“及卒,如其所言。”

作为一名丞相,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诸葛亮朴素、节俭的生活标准也必使其为官廉洁。晋宏忠在《试论诸葛亮廉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提到:“丞相诸葛亮以他一生的实践,成为中国历史上廉洁勤政的化身。在治蜀期间,并且能够使蜀汉政府的官吏也大体做到了廉洁。他向后主公开报出自己的个人财产,表明绝不敛财的决心,事实上又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同样,诸葛亮也把“俭”应用在了治国之上。他提倡节流积蓄,反对奢靡风气。在他的治理下,蜀国上下风化肃然,节俭一时成风。人怀自厉, 蜀民“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奢靡的风气荡然无存。

以身作则,谦逊勤俭,严于律己,又能够做到公正公平,诸葛亮有太多的理由来得到世人的信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国家的大多数百姓都能够勤俭节约,人人自励上进,以达到其去甚、去奢、去泰,建立一个严明廉洁的政府。在这个政府的管理下,成就一个世外桃源般纯净、殷实的国家。诸葛亮基本上完成了他的这一政治理想,且不谈蜀国后来的发展,至少在诸葛亮为政期间,他是打造出了一个“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的清明世界。

作为蜀国当属第一的开国功臣,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当朝丞相,诸葛亮的节俭和廉洁足以让历代贪官自惭形秽,让古今人们肃然起敬。

(三)少私寡欲,选择淡泊的人生态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这样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对儿孙的教导,也是对自己一生修身修德的总结。可以说,淡泊是性情上的修养,而宁静是治学上的态度。既淡泊又宁静,则是最高的修身原则,难达的精神境界。

老子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淡泊正是道家思想最提倡的修身之道。这种修身,更是修心,而心的理想状态是“至虚极,守静笃。”就是把心放在一种状态上,这种状态是相对空明的,不受任何外物侵扰的,完全自然的状态。而之所以人的心会躁动不安,则是由于外物的干扰和内心私欲的活动,因而,心灵修养到最高境界,则是“少私寡欲”。

在《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做的注中,评价诸葛亮为“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真正的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天下还未统一安定,当百姓还未安居乐业,对于诸葛亮来说,所要做的只有不断不断的进取,在他的头脑和意识中,没有“享乐”这两个字。

诸葛亮的无私还表现在对子弟的安置上。作为劳苦功高的老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诸葛亮有太多理由可以将自己的子孙安排在要职上,也完全可以培养自己的族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然而他没有那么做。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到了其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就真的是内无余帛,外无羸财。而最终选择的接班人也是他认定可以继承自己志向的姜维。

只这一点,便将诸葛亮的忠贞不二表现了出来:他牵挂的是天下苍生,而不是天下。他有志统一天下,却无意于天下,因为他有更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这些对于其老对手司马懿的着重培养自己的儿子,并由儿子篡权夺取天下而言,该会是汗颜惭愧了吧。

正是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才成就了诸葛亮的少私寡欲。也正是少私寡欲的高贵品质,令诸葛亮能够在纷乱的人世间,在尔虞我诈的各种权利之争面前,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之上,保持一个恬淡的心态。

大道无形,大道无私。无私才坦荡,坦荡则无畏。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可见真正的智慧,正是存在于高尚之中。也正是这种少私寡欲的高尚,这种恬淡的情怀,对名利的淡泊,对人性的洞悉,才成就了诸葛亮不凡的一生。

三、道家思想对诸葛亮人生追求的影响

(一)顺势而动,追求人人平等的治国之道

“在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这当然归功于诸葛亮,在内政上诸葛亮厉行法治,使得吏治清明、官吏廉洁。在经济上诸葛亮关心农业生产,重视手工业,促进了坚持四项基本盐、铁、锦业的发展,蜀国的秩序在诸葛亮的手上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这是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对诸葛亮治国的评价。

诸葛亮是善于治国的。同时代的魏国著名谋士贾诩就评价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的评价是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陈寿更是认为“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在诸葛亮为政的十几年里,蜀国真正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可见,诸葛亮的治国之能,确是非同一般。

道家的治国思想,与儒家的兼济天下不同,与法家的法制权术也不同,道家的治国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道法自然”。可以说,道家的治国思想最适宜应用的就是战后重建了。动乱过后,人们最渴望的就是和平和安定,因而必要与民休息,以安民心,以蓄国力,以固社稷。

诸葛亮治国的精彩,就在于他能够以身作则,并且依据蜀国的国情及社会形态,灵活运用,将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结合,走出独具特色的治国之路。

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兴起。三国战乱,归根结底是士族阶级与军阀之间争夺权力的战争。当时的蜀国一样也面临着被士族接管的局面。士族阶级渴望的是门阀制度,也就是后来曹魏政权中实施的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的实施,最有利的便是士族、

门阀等贵族,而最不利的便是普通的老百姓。

对于士族阶级,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对待方式,如曹魏的妥协,孙吴的投靠。而诸葛亮对待士族则既不妥协也不投靠,他选择的便是,与普通百姓一视同仁,绝不特殊对待。这一系列做法自然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如《袁子》评价的“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正是他的公开、公正、公平,才使百姓心悦诚服,对他也更加爱戴,并且没有怨言。

因而,可以说诸葛亮是用他的治国方式来诠释“道法自然”的道理,那就是一视同仁,公正公平,采取有利措施,发展农业和生产。维护广大平民百姓的利益。当政者既不可将百姓放任不管,更不要层层盘剥,过于干预百姓的生活。

在诸葛亮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心慕公卿,依势力选拔人才,那不是圣人的作为,也不是诸葛亮的作为。他想建立的,是一个政治清明,政府廉洁并且人人平等的国家。

(二)爱兵如子,采取以奇用兵的用兵之道

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中对用兵之道有这样的阐述:“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可见,用兵之道在于仁义。正可谓士为知己者死。

在《将苑》中的《厉士》里,对用兵之道有这样的论述“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尽管《将苑》是否为诸葛亮所作至今仍在争议,但其中的思想却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这种仁义不仅表现为对自己的士兵要尊重、信任、仁爱,也表现在对敌人的宽容和安抚。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诸葛亮用兵的故事:

“孟获收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柯、越四郡皆平 。”

这就是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在小说里,我们是当成一段传奇来读。而在现实中,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这是需要多么豁达的胸襟,多么磅礴的气势,多么洒脱的自信,多么宽广的仁德。能够做到七擒七纵的,我想古之为将者,也就唯有诸葛亮一人了。而诸葛亮最终收服的,自然不仅仅只是一个少数民族部落,而是整个部落的心。

同样,在道家思想中,用兵还在“奇”。正所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而“以奇用兵”也正符合蜀国的国情。蜀国兵少将寡,实力有限。作为一位知识渊博,熟读兵法的军事家,诸葛亮自然明白,占有优势资源、优势兵力、优势的将才、优势的天时地利人和后,正面推进稳扎稳打这样正确的军事部署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遥远和不现实。因而他只能根据蜀国的实际情况多出险兵,多出奇兵,以弥补实力不足的缺憾。

而诸葛亮的以奇制胜也是很令人叹服的。如《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误亮诈死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被演绎的悲壮而神妙:诸葛亮出师未捷,却忧劳成疾,在悲愤交加中星落五丈原,而蜀军在其生前的安排下,增兵减灶巧布疑阵,最终退回蜀国。凭着其生前的锦囊妙计,蜀军竟可以在主帅逝去的情形下安然退出司马懿的追击。

然而,诸葛亮一生都十分谨慎,也正因为谨慎,他的“以奇用兵”也完全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小奇”。他不敢冒大险。淮茗在《一位清醒而痛苦的悲剧英雄》中写到:“由于过于忠诚,过于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处处谨慎,不敢冒险,生硬地拒绝魏延至今看来依然绝佳的奇计,不仅事倍功半,出师屡屡失利。”。“子午谷奇谋”到底可不可行,至今已经不得而知。但诸葛亮的善于带兵却是人所共知的。

《袁子》评价诸葛亮用兵:“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可见,在这样一位智慧而仁义的丞相将军的带领之下,士兵素质是极高的。是极其出入有素,秋毫无犯的。

(三)功成身退,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出山之前,诸葛亮一直过着“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生活。他“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可见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从容与超脱。

尽管从未忘国忧,但诸葛亮生性十分喜爱山林的生活。栖身于山林,与清风明月相伴,好书法,好绘画,好音乐,好为《梁父吟》,好抱膝长啸。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热爱这种恬淡宁静的生活的。如果不是天下大乱,诸葛亮也许一生都过着这样宁静的生活,致力与学问的研究和心性的修为。他不慕名利,不求闻达与诸侯。而刘备的三顾茅庐和战乱中的生灵涂炭,却令他许先帝以驱驰,从此过上了夙夜忧叹、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艰辛生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没有过那样安闲的生活。

很多人把诸葛亮和汉初功臣张良做比较,他们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除了才华横溢、劳苦功高,功成身退更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只是最终,张良得以实现,而诸葛亮却在忧愤交加中命陨五丈原。

在道家思想中,功成身退是天之道。正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真正有智慧有至德的人要成功而弗居也。也正是因为不居功,因而“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而在道家思想中,人生应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傍日月,挟宇宙,游乎尘垢之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天人合一,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集安然淡泊、飘逸洒脱于一身。

尽管一生都在忧劳之中,诸葛亮的内心依然保持着宁静安然的心性,如他在《诫子书》中所说的“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他是致力于这种追求的,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超脱的境界。

归去来兮,我宿愿,余年还作垄亩民。我相信这是诸葛亮的心愿,一个质朴又不凡,简单又高尚的心愿。

最终,诸葛亮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他没能统一中原兴复汉室,没能功成身退,达到他想要的人生境界。然而他他忘我无私的精神,他圣人一样的高尚情怀,他勤俭严谨的品格,他精神世界上的超脱,以及他有着悲彩的命运结局,都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使得千百年后,我们仍然为之感动,为之慨叹,为之肃然起敬。

在四川奉节东卧龙山上有一座祠堂,祠堂附近,翠竹千杆斜影重重,潭水清澈白云悠悠。祠堂上有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振衣千仞岗看大江东去拾秋色西来无端风景正愁人茫茫河山故国可为新亭莫泣;

下联:凭栏一杯酒问黄鹤何之呼卧龙不起自古英雄造时势悠悠天地匹夫有责健者其谁。

这便是奉节武侯祠,用来祭祀的正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祠堂的对联与景物让我们想起诸葛亮栖身的山林,他生活过的简朴草堂,那清风明月,那秀山翠竹,那小桥流水,是很有一股道家的隐逸气质。穿越千百年,诸葛亮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段传奇,一腔忠义。

穿过历史的浮云,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诸葛亮内心中的精神与思想。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他拥有各种高贵的品质,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在做人上,他忘我无私,节俭严谨;在治国上他顺时而动,追求人人平等;他理想追求上,他渴望功成身退,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尽管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他却真正是一位英雄,人们眼中的圣人,正义和仁爱的化身。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抒发了很多自我看法:“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可以说这是对诸葛亮的一生最确切的评价了。诸葛亮去世之后,百姓追思怀念,千百年来没有停止过。这正是其人格的魅力,精神上的力量使然。

直到今天,道家的深奥又质朴的人生哲学和在其影响下的诸葛亮非凡的一生,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探究。即便在当今社会,道家思想的人生哲学,和诸葛亮终其一生所诠释的做人真理,依然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智慧的无尽源泉。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庄子.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张万起.世说新语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张志远.论诸葛亮的法治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

[9]昆生.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3).

[10]余鹏飞.近十年来三顾茅庐、隆中对研究综述[J].襄樊学院学报,2008,(1).

[11]燕海霞.诸葛亮对于汉文化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4).

[12]薛琳.诸葛亮南征对祖国西南边疆统一的贡献[J].大理学院学报,2007,(1).

[13]淮茗.一位清醒而痛苦的悲剧英雄---诸葛亮[J].古典文学知识,2006,(5).

[14]李刚.道家的态度“冷眼热心”[J].哲学研究,2008,(8).

[15]李长江.道家思想中的管理智慧[J].长治学院学报,2008,(1).

[16]蒋雪群.论道家的人生哲学[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17]平飞.道家思想的特质与功能透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8,(1).

[18]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9]晋宏忠.论诸葛亮廉政思想及现实意义[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0]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1]赵清文.诸葛亮的惠民思想[J].襄樊学院学报,2008,(6).

[22]胡文英.庄子独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3]虞世南.北堂书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4]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第8篇

—— 《史记故事》读后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操得了天时,孙权得了地利,而刘备得了人和,人人皆知得人和者得天下,刘备为何能得人和?刘备为何得不了天下呢?

先从刘备的历史说起,蜀汉的开国皇帝,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之际,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胜利,从东吴处“借”到荆州,迅速发展起来,吞并益州,占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得过天下豪杰的评价,如: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等。

众多的评价有的说出了刘备的深谋远虑,更多的是对刘备的可惜。

一个几乎完人,让天下的不少英雄好汉纷纷投奔一个没有领地的刘备,多少有点说不过去,让人怀疑。其实不假,刘备有着别人没有的似朋如自,兄弟如手足的可贵精神。举个例子吧,刘备在荆州爱民如子,诸葛亮看在眼里,诸葛亮读书总让人觉得是为刘备读的,曾有人说诸葛亮小时就想为刘备效力了,并且刘备在数九寒天的日子里徒步走到诸葛亮的小草屋,在门外足足站了三小时,让诸葛亮倍受感动,这样更加表现出了刘备对人才的尊敬和渴望。刘备不但对人才好,对普天百姓也很尊敬。在荆州逃亡时,刘备让荆州的乡亲父老和自已一起逃亡,去安全的地方。

第9篇

“诸葛大名垂宇宙”,翻开中国历史,南阳人所谓的“智圣”——诸葛亮占据着辉煌一页,在民间,他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诚的典范,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他很多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故事。此刻,展现在我面前的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就是著名的南阳武侯祠。

站在山门之前,看山门右侧的“卧龙岗”三个大字,心中想像着诸葛亮躬耕于此的原貌。随着南阳城市的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南阳市区的一部分,除了山门高起,还留有一些高冈的感觉外,实在找不出什么山林隐逸之意。只是从远处看来,那郁郁葱葱的林木,与水泥构建的“城市丛林”才有了些不同。有时我想,当年的诸葛孔明,没有如此的“排场”吧!人处一庐,家有数口,躬耕之地,十多亩而已,当年的诸葛草庐,如今却成了占地200余亩,大殿林立,庙堂众多的武侯祠,后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可谓多也,似乎非如此,不能显武侯之英名!

琅琊诸葛多俊杰

诸葛亮,字孔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据说其出生时,窗外即将放亮发明,其父便为之名曰“亮”,字孔明。

关于诸葛亮的家世,应劭《风俗通》、韦曜《吴书》中曾说:“秦末有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汉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以为氏焉。”“诸葛氏,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诸城县志》载:“诸葛亮先世诸(县)人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三国志·吴书·后主传》裴注引《魏略》云:“禅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以寡人。’”《三国志·蜀书·诸葛瞻传》云:“每朝廷有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但百姓皆传相告:葛氏之所为也。”这些足以证实诸葛氏本为葛姓。

不过,再往上追溯,我也能和葛姓以及这位卧龙先生拉上那么一点儿关系。我老家在许昌长葛,这里曾是上古之时葛天氏部落的族居之地,葛姓即为葛天氏后裔。上古葛天氏之“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熙熙然自治也”。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这还是一个善于舞蹈的部落,《吕氏春秋》中记载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就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自谓为“葛天氏之民”,可见与古人拉关系,不是我的专利。

葛天氏之后有葛伯,为夏代葛国君主,因放纵无道,被商汤杀掉。“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葛亡之后,葛国后裔便以国为姓,传至秦末,有陈胜将军葛婴,有功被诛,至汉文帝时被追录为诸县侯,其子孙迁移至阳都时,为与阳都当地的葛姓相区别,就使用了“诸葛”这个复姓。

诸葛氏是琅琊郡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是汉司隶校尉,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在东汉末年作过泰山郡丞(相当于先现在的副市长)。诸葛亮少年丧父,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亮一家在曹操与陶谦的大战中失散。当时比较安定的地方,一个是江东孙权的属地,一个是淮南袁术的地盘。哥哥诸葛瑾带着继母一起跑到江东,后经由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与鲁肃一起在孙权身边做了一名宾客,而诸葛玄则带着子侄等投奔了淮南袁术。诸葛玄是袁术称帝后任命的“伪豫章太守”,还未等他到任,东汉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已经到任,诸葛玄不得已,便去襄阳投奔他的故交荆州牧刘表。但刘表“心多疑忌”,且与袁术为争南阳多次激战,因此对诸葛玄的到来颇多猜疑。不久,诸葛玄在郁郁之中病逝(《献帝春秋》说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失去了生活依靠,后来便离开襄阳,北行于南阳卧龙冈定居,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徐州还有个从弟诸葛诞,在魏国享有盛名。诸葛诸昆仲之中,诸葛亮、诸葛瑾及诸葛诞在《世说新语·品藻》中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评价。“家兄江东闻,从弟中原达”,但诸葛亮却在南阳卧龙冈上躬耕陇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的通达,真是不同凡响;他的志向,也非常人可及。

八年居此南阳安

曾有人说,东汉末年南阳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诸葛亮隐居于此,如何不惧兵火战乱。即便是诸葛亮居此无恙,但刘备与曹操却是冤家对头,他怎么也不可能到敌占区的南阳三请诸葛亮,这无异于蹈虎狼之穴或者说自投罗网。事实真的如此吗?

建安二年(197年)从父诸葛玄死后,17岁的诸葛亮只好离开襄阳,在南阳卧龙冈躬耕自食,与烟波钓徒为伍,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才出仕于刘备。在这十年时间里,干戈扰,兵火连绵,南阳自然也不是一片弦歌不辍的乐土。建安元年(196年)军阀张济自关中来到南阳,未几死去,由其侄张绣带领其众,屯驻宛城。翌年正月,曹操击张绣至宛,张绣投降,旋因曹操强纳张济之妻,张绣举兵复叛,被曹操击败后,逃奔于穰(河南邓县境),与刘表合势。这年冬,曹操再次南征至宛。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围张绣于穰地,四月,“田丰劝绍(即袁绍)袭许(河南许昌),操解穰围而回”。五月,破张绣、刘表联军于安众(河南镇平东南)。建安四年(199年)冬十一月,张绣皈依曹操,跟随他北上攻打袁绍。袁绍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曹操不得不兔搏狮子,全力以赴,因而未遑他顾,盘踞于荆州的刘表趁机攫取了南阳。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破袁术于官渡(河南中牟)。六年,曹操击刘备于汝南(河南息县)。刘备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河南新野)”。七年,曹操击袁绍子袁谭、袁尚于黎阳(河南浚县),“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河南叶县)”。叶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在南阳以北200里之遥,可见南阳已在刘表掌握之中,建安八年(203年)八月,曹操“征刘表,军西平”。

西平在南阳东北数百里,揆诸情理,曹操攻打远在荆州的刘表,至少应把兵力部署在南阳以南至汉水北岸地区,而他只到了西平,联系他前几次攻打张绣均是到宛、至穰的情况看,足以证明南阳周围已为刘表所控制,他无法前进,才军于西平的。从此之后,他有好几年未再征伐刘表。

一直到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才总戎南征。适逢刘表病故,九月,他到达新野,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顺利进军江陵(湖北江陵)。从曹操的活动日程可知,自建安四年张绣归降后,曹操四处出征,戎马倥偬,先是破袁绍,接着又攻打袁尚、袁谭,建安十二年又北征乌桓,到这年年底,北方才告平定,其中虽一度攻打刘表,驻到西平便返旆(pèi)而还,直到建安十三年八月,才腾出手来,再次南征刘表。

从建安四年至十二年这八年时间里,曹操忙于征伐,对南阳实在是有心无力,距南阳最近的刘表,当时“从容自保,境内无事”,趁机问鼎南阳,怎能说南阳一直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呢?

诸葛何时离襄阳

诸葛亮在其叔父病殁时才17岁,尚不到弱冠之年。刘表与诸葛玄是旧交,本应照拂朋友之子,何况他当时手握节钺,生杀予夺,皆可自专,安排诸葛亮在自己幕下供职,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刘表到底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后来诸葛亮娶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其岳母与刘表的后妇蔡氏是同胞姐妹,刘表是诸葛亮妻黄氏的姨父,刘表子刘琮又娶蔡氏侄女,诸

葛亮之妻与刘表之子又是表兄妹,即使有这种背景,刘表仍然不能任用。

刘表在东汉末年是以“八顾”之一著称的,但他心胸狭窄,“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因此,怀才抱艺之士,多弃他而去。如“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别驾韩嵩探查曹操虚实,刘表反疑韩嵩通敌,欲杀韩嵩,赖其妻蔡氏说项,才囚而不诛;祢衡为当时名士,刘表不能用,便送给江夏太守黄祖,结果为黄祖所杀。又如庞统、马良、马谡、杨仪、杨?等,后来都成了刘备的谋士或战将。

刘表并不是不尊重人才,也不是不想得到人才,而是他太注重已经成名的大家,不屑于那些崭露头角的“小荷”,这就导致了人才群在他眼皮子底下,他却视而不见的情况。当时襄阳有一大批“杰出青年”:诸葛亮、庞统、徐庶、孟公威、石广元等,当时都很年轻,也都没什么名气,因此根本就不在刘表视野之中。

诸葛亮对刘表没有过多的直接评论。他在《草庐对》中曾对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其主”应指刘表,这里即蕴含着诸葛亮对刘表的评价。诸葛亮对刘表的看法,当然应是他自己多年观察的结果,但也不排除庞德公(庞统的叔叔)、司马徽(诸葛亮的老师)等人对他的影响。在《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司马徽别传》中说:“徽字德操,颍川人。有人伦鉴识,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除庞德公、司马徽之外,裴潜、杜袭、和洽对刘表也有贬词:“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裴潜语)“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tè)间其中者。”(和洽语)

诸葛亮一生谨慎,尤其在择主的问题上,他有着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具有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礼贤下士、“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一代英主。刘表居安自保,充其量是个据守一方的军阀而已,诸葛亮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给这样一个人呢?历史注定刘表不会用诸葛,诸葛也不会选择刘表。于是,诸葛亮选择了离开襄阳,时间很可能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左右,这个时候,南阳已经结束战乱,安定下来。

他这一走,却给后世走出了许多纷争,许多纠葛。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节选了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在解放后的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隆中对》的题解中注明:“隆中,山名,在现在的襄樊。”这倒不错。其次,在《出师表》中对“躬耕于南阳”的解释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这倒让人纳闷了:湖北的襄阳在汉代属南郡,与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阳郡辖37县,是并立的两个郡,南阳什么时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边的彩页上,上边是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下边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给人的感觉是岳飞书写《前出师表》是在隆中所为。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一气呵成的书法名篇《前出师表》,这可是没有争议的!更见“技巧”的是岳飞的这篇书法有头有尾,就是没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说的,如果有了这句话,躬耕地的“隆中说”岂不是动摇了?把这三处联系起来看,似乎存在一条明显的逻辑推理:《隆中对》应是在隆中的谈话(其实应该是《草庐对》),南阳又在襄阳,岳飞书法《前出师表》和古隆中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似乎真的是千古铁案了。

正当人们对国家颁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现如此错误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释喻的文章——《〈隆中对〉复出的背后》,该文用五个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声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襄樊方面为使《隆中对》重上语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幕。文章还引用一学生家长的话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毕竟在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明白了。”他们“明白”了,我们却糊涂了——到底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

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绝不是从兹而始,但为了争名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这种事情也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道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这样的事会哭还是会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诸葛躬耕在南阳

关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地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作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西晋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待续)

至东晋时期,王隐所撰《蜀记》称隆中有诸葛亮“故宅”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称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自习凿齿肇始,南北朝时期不断有记载襄阳隆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根据东晋时期的王、习诸说,再加上自己的臆断,将诸葛亮的“家”、“宅”明确为躬耕之地,自此而后,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正式形成。

此后唐、宋、元、明诸代,议者纷纷,争持南阳、襄阳者各执其说,互不相让,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未知孰是,在书中既说襄阳三顾,复云南阳躬耕,云里雾里,让人不明就里。至清代时,双方争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当时在南阳任知府的顾嘉蘅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虽意图息事宁人,但却并不能让双方心服。

1987年,国家决定发行“三顾茅庐”邮票,“三顾”事件发生于何处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学术之争。待到邮票问题尘埃落定,南阳方面小胜一局的情况下,却又出现了舆论大哗的“教科书事件”,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教科书事件中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已经不再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利益之争。”

第10篇

关键词:诸葛亮;楷模化;超越时代性;中西方;神彩性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四大名著中之一,是直接表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一部经典作品。罗贯中将神彩与史书相结合,加以军事才能,权术,人物智慧等多重元素,铸造了一部丰富复杂经典传奇,传承了我国的名族精神与理想人格修养。此中,最为浓墨描写的是诸葛亮集聚儒家“仁,义,智,勇,忠”理想人格于一体同时兼具道家元素于一身的中华完美人格人物形象。故此,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灵魂,贯穿全文的重点与中心人物。

一、三国演义非凡影响力与感染力

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但是诸葛亮扭转了这一本来既定或许会发生的历史局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二、诸葛亮楷模化形象――中国传统化浓缩与传承

诸葛亮从一凡子到三国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的形象早在人们心中印下很深神灵般印象。人们很自然的把诸葛亮的人物完美形象与中华民族气节,与所崇尚的名族精神联系到一起,他的形象也即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2]他具备平常心,人生于自然,四季变换,气顺则心顺,气正则心正。诸葛亮羽扇纶巾,面对各种险峻,或是大乐之场,都具备至大至刚之气,能行至高至正之道,自始至终一颗公正无私之心,实属不易。其次,是他的仁智之心,早年躬耕南阳,深知百姓疾苦,后来在治理益州,惜民力,反奢侈,提倡节俭,廉明奉公。这一举措表现了他的与民着想的伟大思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精通阴阳五行之术,智取巧胜的军事奇才和超凡的实践能力。第三,廉洁,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一生严于利己,两袖清风,北伐中挥泪斩马谡,以治三军,个人家庭不贪财不贪色,与当时三妻四妾社会风气截然不同。第四,忠义,对刘备的至死不渝,经典传诵诗文《出师表》就是报国最好说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真实作为有了一个最动人的诠释,他的这些优秀自我修养与完美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表现。

三、诸葛亮理想人格楷模化描写

对于诸葛先生评价,可谓众多纷纭,鲁迅曾说:诸葛智多而近妖,清代毛纶父子认为他是“比管,乐则过之,是古今贤相第一奇人。今而行人看法也是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智慧贤能,忠贞化身。无论怎样都不可否认是他的惊人的智慧,绝世的性格特征。他性格第一要素当属”智“三国中,描写的是“与兴兵八百余年姜子牙可比”,“经纶济世之才,补完天地之手”更有“万古之人不及的天下第一人”的称号。

他的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是他用兵入神,计策得当,无一失手的军事才能中。当还在南阳躬耕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之时,他就为刘备制定了长久的发展战略。有三国的发展种种可以看出,蜀国由一方诸侯慢慢鼎足一方,后来占领荆州与益州更是说明了他的智慧,蜀国扩大均是在其掌握之中。这说明了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天下高瞻远瞩的战略水平。当然其最直接表现的是应敌与破敌之术,如在四十九回中,七星坛诸葛祭风,正值西北风盛行之际,周瑜与曹操水上作战胜利关键之处就是风向,周公瑾的疑惑与生疾也反面表现诸葛的智慧之处,诸葛半年建造了七星台,利用天时,地理恰当的借来了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加以火攻之术,使得曹大败,这一以少胜多之战,大快人心。七十八回中,“诸葛博望烧屯“当时夏侯淳兵多达十万,而刘备仅有万余兵,恰当运用了火攻,赢得了战役。第八十回中他“火烧新野”亦是另一传奇,此次火攻与水术加以结合使得这场战役赢得也是不费力气。一百九十回中:”智退司马懿”更是一段心理战的交锋。

诸葛形象第二要说的是“仁”。[3]孔子云:“仁者兼济天下”,诸葛自出世以来,无不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评定叛乱,以最小成本得到很好效果,爱惜贤才。诸葛七擒梦获中,主要采用心理作战,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成功拿下孟获。第一战中,采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强兵引来之后设伏兵,使得孟获及其手下无一人漏网的全被被拿下,第二次中,只采用心理战,没费一兵一卒,取得成功。第三次中,诸葛使孟优诈降,里应外合,使得孟获再次被擒。古话说:事不过三,三次擒获之后,因为孟获的不服,夸下海口,要再次一决高下,对于孟获的无理要求,诸葛本可以不予理会,强制其为手下即可,但是出人意外的是,一次次的与孟获玩起了权策计谋。故而,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一次次的,孟获利用自己多年熟悉的地理优势,凭借着越来越多人的帮助,绞尽脑汁,费劲心思的与诸葛周旋,可最总还是一次次的被擒获。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仁”的理念,礼贤下士,不急不躁,爱人,立人博怀。

第三诸葛人格“勇”,当时刘备兵败夏口,情势危急,需要借助孙吴力量来对抗抗曹操,曹操也非常精明,想在刘备说服孙权前拉拢吴国,将刘备一举拿下,正当此时,诸葛一人毛遂自荐的只身一人去孙吴去游说,在他到达孙吴之前,曹操就已经散步传言要联手孙吴一起讨伐刘备,而此时孙权旁边重臣也都纷纷主张投靠曹操,面对如此大的舆论压力,他一人舌战大堂之上,舌战群儒,力挽狂澜,之后又以激将法与抚慰之术,使得孙权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处境,以及联合蜀国必胜的希望。这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胆识与超凡的眼界。尤其在帮助周瑜大战曹操,深知周瑜嫉妒,无法容他,必定找机会出去自己时,恰好刘备此时派兵来孙吴,诸葛还是选择冒着被周瑜除去的危险一人留在孙吴帮助攻打曹操。三国中诸葛亮亲自率兵,亲临战场的战役数不胜数,无不说明他的果敢与胆识。

第四诸葛亮人格“义”,诸葛亮得以千古流芳的原因,是其鞠躬尽瘁,不负刘备托孤之重的真诚和道义,其次是诸葛亮处理内政和民族问题上政绩赫然,他执政期间树正气,拔贤人,赏罚分明,国内道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了几千年百姓心目中为官者的楷模。这些都表现出他的“义气”所在。

第五诸葛亮人格中的“忠”自出世以来,一直为蜀国谋划,鞠躬尽瘁,在帮刘备一步步扩大自己势力范围,同时有几次机会对方的力量想要拉拢他,去夏口游说蜀国时,当时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在孙吴做辅臣,诸葛瑾示意其留下共同孝忠孙吴时,他却说“各为其主”,没动过放弃刘备的心思。在刘备死后,辅佐刘禅时,无论当时后主多么的治国无能,昏庸懦弱,蜀国内交外困,但是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始终坚持坚持着当时给刘备许下的承诺,唯恐辜负托孤重任,对刘备蜀国忠贞可见。

第六,诸葛亮还兼具道家元素,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自由追求为核心思想。诸葛亮自出世以来,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理想,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最求,如在北伐中,蜀国已经不具备优势,随着关羽,张飞,刘备的离开,再也不会出现秦川这种角色。这种情况下,依旧选择以弱攻强,在别人看来就是不自量力,穷兵黩武的可笑之举。事实表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在那样一个情形下,即使不主动出战也会被动迎战,这符合历史发展规律。[4]他的这种执着追求自己理想,不为权利所惑,无一己私欲。这种疏淡娴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气质风范与道家中理想人格的圣人,至人,神人相通的。

四、中西完美人格―追古溯源

我国的人格楷模人物姜子牙,岳飞,诸葛亮,李世民等都是正面化神圣化的完美形象代表,历代文化传统中倘若有这些完美人格中多重元素的一种就会被传颂,如:帝王楷模-李世民,臣子楷模-纪晓岚,平民楷模-雷锋,隐士楷模-陶渊明,贤妻楷模―吕皇后,王月英,孝子模范:董永葬父,香九龄温席,孟宗哭竹等诸如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事迹。同样在西方:莎士比亚的“智”,马克吐温的“乐”,拿破仑的“勇”,等这些被传颂,这些被描摹的偶像化人物与真实个体形象的剥离,同样的也说明了,不同文化圈对楷模化理想人格的诉求与描摹是不约而同的。马斯洛结合现实传统对这些本质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自我实现的15个特征心理特征。(1)全面和准确的认识事实,(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9)对人充满爱心。(10)具有深厚的友情。(11)具备民主的精神。(12)区分手段与目的。(l3)富于创造性。(14)处事幽默、风趣。(15)反对盲目遵从。继马斯洛之后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这方面的兴趣一直被“砺炼完美人格”这一主题所吸引,他的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对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近、现代道德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亿万人民的命运,在全球畅销100多年而不衰,成为世界各国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人生教科书。西方民族族对这种完美的追求从未懈怠。

此外马斯洛完美人格的15个特点又演变成如今中外500强企业所追求的九型人格。美国博士生曾对九型人格系统做出科学测评,认定九型人格作为精确的系统,可成为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九型人格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可为个人修养、自我提升和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5]在当代商业文化下,九型人格引起全球500强企业管理阶层的研习,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近年来,九型人格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发展成为倍受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的热门课程。在中国曾有记者这样评价有“经营之神”之称的台塑原董事长王永庆:“他的行事手段近乎残忍,对工作细节和工作时间毫不留情地苛求。”马斯洛经典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潜能发挥”,等等。它所表达的也许是计划经济模式中的年轻一代渴望发挥自身潜能的意向。他的成功学已经应用到经济管理等理论区域中,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价值取向。

马斯洛的有些思想已经成了当今世界公众意识的一部分。1987年的中国曾出现过“马斯洛热”对完美人格不懈的追求,体现在不同阶层的人士中,如:宋太祖赵匡胤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都深为后世所称颂。又如:“美育”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必由之路。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完美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人格目的从孔子式的“仁”走向席勒式的“自由”,把“完全之人物”作为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摆脱物欲对人格的侵蚀,要求完美的人格无关利害;保持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再如:学术研究上“唯真理之从邓小平经历了三落三起”,最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解决了温饱,创造了繁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形成邓小平理论。这一切都与他的高尚人格有关。学习、研究邓小平人格风范,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兼具“儒家气象”与“道家风范“,堪称完美人格,所以他的人物形象便具备了经典价值,为后代诗人,当今学子追捧,它也将有助于每个普通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6]但所描述的诸葛亮不但是完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这些,深刻表达出中华名族对完美人格追求已经深入骨髓,诸葛亮一亮相,就得到刘备,刘皇叔三顾茅庐;一席隆中之对,就使的后来的蜀汉仁皇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顿觉相见恨晚之。这些罗贯中多少用了些夸张艺术手法,据统计,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中有明显艺术夸张有15次,据记载,隆中对中诸葛是在建安207年提出,而鲁肃在建安200年就对孙权提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除,为将军之计,唯有鼎力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他的人物性格三国时期早已被传颂,这也体现出诸葛人物性格的超越时代特点。再有那些“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草船借剑”“智追曹操”的情节征益州,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料敌如神,而且是真神。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具备文韬武略,远大抱负,一生谨慎,事必躬亲,隆中隐居时,就自比管仲,乐毅,这种完美和无懈可击的人物形象在当时以及现在看来都超越了时代性,最有神彩气息。[7]这也反面说明了我国民族文化对完美型人格孜孜不倦的追求。(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邢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4] 陈翔华.诸葛亮形象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 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解释[J].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3

第11篇

一、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是学生写好字的保证

中国的汉字是艺术,写好字是一个人社会交往的门面。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写字十分重视,许多书法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字迹和文献,在语文教学中,写字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小学生的写字教学是写字的启蒙教学,写字学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终生的写字习惯和写字的质量。

小学生开始学习写字时,对于自己的写字的水平非常关心,总希望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写字加以表扬和鼓励。所以,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老师要学会积极鼓励,鼓励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写字,学会自我评价。

1、老师的即时评价是学生写字教学的前提。许多老师都习惯于总结性评价,总是等过了一个阶段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作用在于阶段性的总结。找出经验和问题,但由于相隔了一段时间,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喜欢及时性的评价和鼓励,每一次简单的鼓励,都能激起学生的信心和努力的勇气。及时的评价形式很多,对每一次写字,对每一个字写的怎样,都可以采用及时评价的方法去鼓励学生。如看到有的学生写字很认真,就鼓励他说,啊,你写的真认真啊,每一笔画都很工整,好好写,也许能成为一个书法家呢。如果,那个学生写得快,也可以鼓励他说,你写的真熟练,再认真点就写得更好了。在小学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对初学和写字基础差的同学,也采取及时的口头评价,因为他们刚开始学习汉字,对笔画掌握不好,字总是写得不能成型,如果不及时的去鼓励他们,他们对写字会失去信心。吉耀东是一位写字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当他看到别的同学写得比他好时,有点灰心丧气。这时我常鼓励他:“你比原来有了这么大的进步,以后好好练,一定会超过其他同学的。”及时的鼓励,使他对写字有了信心,经过反复的练习,本来写得七扭八歪的字,只用了一个多月,他的字就写得整齐端正,有模有样了。

2、学生自我评价是写字教学的关键。写字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好字,练好字,关键还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写字的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自己通过参照写字评价标准找出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写字的长处,增强写字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自己写的字的自我评价,学会了欣赏自己,不断的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小学生的写字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写字学习的效果。要指导学生写好字,练好字,就要激发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把写字练习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每学习一个内容,都要安排适当的写字练习。

比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你对诸葛亮的“笑”有怎样的看法?学生们可能会进行这样的思考:“在这么严峻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会笑呢?”“诸葛亮是笑给谁看的呢?”“还是说诸葛亮是真的在笑谁呢?”引导学生对诸葛亮的笑的原因进行分析。接着就要求学生练习“诸葛亮”、“笑”等字词进行写字练习,把写字联系贯穿到整个的语文教学中。

写字主要是练习,但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端正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1、给予物质上的激励。如,在课堂上,对于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书写进步等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放“小红花”、“进步之星”、“五角星”等;在竞赛、展评之后,给成绩优异的个人或小组诸如精美书签(内容主要是“小小书法家”、“优秀团队”、“写字进步奖”、“写字标兵班”等)、书法家画片等奖品,不断激发他们高涨的情趣,这不仅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而且为以趣促写、以新促活提供了平台。

第12篇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这本书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生在乱世的人民的痛苦。看《三国演义》我看到了忠义和背叛,仁慈和残暴,往往的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没有永远,战争中没有绝对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哪怕昨天还在一起喝酒谈天的朋友,明天就刀剑相向,也不足以为怪。真不由让人感到人心的可怕,人性的复杂。

在乱世各路英雄纷纷起,作者笔下刻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曹操的残暴奸诈,刘备的仁义宽厚,张飞的心直口快,关羽的忠义两全,赵云的一身是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

这是我在书中最为崇敬的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此印象颇深,这便是诸葛亮很鲜明的形象。

诸葛亮,字孔明。书中他以智见长,鲁迅先生评价他“多智而近妖”。

诚然,诸葛亮隆中对策,天下三分,蜀成一霸。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孙。此诸葛亮功不可没。为忠臣,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鞠躬尽瘁,一心为汉,毫无私心。为智者,他穷尽一生智谋,为刘氏江山,为天下太平,大汉归刘,吴魏参拜于殿前,为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得以归隐。刘备死时,诸葛亮叩头流血,“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后诸葛亮更加勤勤恳恳,兴汉室社稷。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刘备“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绝代奇才”的他有着卧龙之才,通世之明何尝不知后主刘禅并非能君,不能继承发扬事业呢?可先帝待他恩重十七年,临终托他之重,让他何敢有一丝松懈,存一丝反心?

诸葛亮半百之年,回乡已无望,唯有一愿:北定中原,攘凶除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六出祁山,却无奈积劳成疾。残烛之年,弥留之际,他上书谏言,劝君 清心寡欲,约己爱民。将国家大事挂于心中,病重不忘出谋画策,使大军全身而退,留下了“死诸葛吓死活司马”、“锦囊妙计扫内乱”等传奇佳话。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力图平定中原,最终却也之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不让人感到“泪满襟?”

三国鼎立由诸葛亮而起,如今丞相归天,三国也随之落幕。诸葛亮于蜀国而言,如鱼得水,如今水已枯,鱼儿还能活多久?蜀汉 命数已定,回天乏术了。吴蜀唇齿相依,蜀亡,“唇亡则齿寒,”吴国也日趋没落。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千百年后,葛然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千古良臣,病逝五丈原,必留千万番悔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