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奇妙的物理现象

奇妙的物理现象

时间:2023-05-29 18:1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奇妙的物理现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奇妙的物理现象

第1篇

物理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伽利略创立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现象以来,物理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所谓伽利略创立的实验方法也就是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把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三门学科融会贯通,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以其系统的观察与实验方法彻底了亚里士多德纯思辨的传统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有严谨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伽利略创立的实验方法说白了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科学实验,就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模拟、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现象(过程),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不仅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而且同时强调理性与经验的同等重要,就是要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数学建构来达到对客观自然的认识。

就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来说,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实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科学作风和各种能力有重要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这一概念,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特别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更加突出。然而教与学双方要真正做好物理实验、使之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需要的既有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知识,又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充分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能否在教学中有效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和做好物理实验,实际上可以反映一个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水平。理论的东西人人会讲,实验却不一定人人会做。

笔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物理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针对新的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教学,自制了一批实验教具。这里将一些不太容易做或难以做成功的实验归于疑难实验一类,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为解决这些疑难实验所制作的一些教具谈一点看法。

2 什么是疑难实验

什么是疑难实验?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究竟是做不了的实验是疑难实验、做不好的实验是疑难实验,还是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疑难实验呢?就中学物理实验来说,笔者认为那些原理上看似简单,却难做成功的实验或者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做的实验就是疑难实验。中学物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实施后,强调了科学探究,总体上来看,课本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但实验数却有所增加,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新课标后的中学物理课本中有不少实验,看似简单,真正操作起来,往往会发现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例如,初中八年级上册引言“奇妙物理现象”有这样一个实验,按课本所述:给你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等物品,试一试,分别隔着上述物品如图1所示,条形磁体对铁质回形针的吸引会变化吗?

“奇妙的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向学生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有趣的物理现象、学会观察生活和提出科学问题等,以便使学生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目的要达到以下几点: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课本各项教学设计的意图。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据笔者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根本就不做这个实验,即便做了,整个实验过程也不是很完美。为什么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实验却不好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问题,不便于教师灵活从容地操作,加之我们不去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得这个实验成为了一个疑难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很多,但对实验或者说对疑难实验进行研究,进而对实验做改进,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首要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3 一个典型疑难实验释疑

隔物吸钉实验 如前所述,隔物吸钉实验是初中八年级上册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中的一个实验,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课,这个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实验之所以成为一个疑难实验,是因为课本中以图示的方式给出的实验方法存在问题,加之课本对这个实验又没有更多的具体说明,有些教师依样学样地去做,结果发现两只手好像无法灵活地对实验进行操作,或者磁体对铁质物质发生吸引,这使得你的实验过程难以流畅地完成,关键显然是我们没有一个能完美完成这个实验的装置。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制作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隔物吸钉实验装置。用这个装置,只需将纸板塑料板铁板等物品依次放入到双层玻璃间隙中即可。它的特点就是使整个实验过程方便、简洁、完美。

4 如何提高解决疑难实验问题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上好课;物理第一节课;提高学习兴趣;实验

【中图分类号】G68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139-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物理学是一门以研究性、实验性、探索性的学科,它以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学生学习物理的时候,听课时都懂了,但到做题,运用到生活中去却有点不明白。因此,要让学生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学生的第一节物理课应该要好好备课。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

一、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年我接八年级物理课时,为上好第一节课煞费苦心的选择恰当的实验。目的是要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体会物理真奇妙,书上的已有的实验学生在预习课本的时候已经看到,有些学生可能已猜到答案,或有些兴趣极浓的学生已经自己在课前做了实验,如果只完成书本上的实验,学生就没有了新鲜感。所以我认为必须补充几个书上没有介绍过的实验。补充的实验要容易做且要有趣,如“杯子吞鸡蛋”、“竹筷生根”“楼梯灯双控电路”等有趣的实验。首先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实验,再给学生演示自己补充的实验。我还找了一副老花镜,让一个同学替下她的近视眼镜,让她向班同学说下她的感受。她说:“戴上这眼镜看书上的字怎么比不戴眼镜时更模糊了。”这些实验结束后,学生情绪高涨,所有的学生都感到物理真奇妙,不可思议。我问:“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知道”学生回答到,我说到你们只要认真对待物理以后都会知道的。

二、充分发挥新教材中“科学之旅”的作用

1、教材的“科学之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

2、巧妙导学,把物理课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

“科学之旅”的开头设有一幅寓意深刻的插图,插图中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滩边,则是一个男孩快乐的奔跑,欣喜若狂地捡着美丽的贝壳。这时,我联想到语文课有看图写作文课,于是我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写出一段文字。五分钟过后,学生们当然纷纷积极的拿出它们的成果。这一看图写作,不但能让学生知道了,要学好物理必须要不怕困难,而且巧妙的把物理课和语文课结合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懂得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

三、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挖掘兴趣

任何知识,只有与生活、生产相结合,才会有活力。日常生活有许许多多物理现象是学生接触过的,感受过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兴趣。

例如,刚煮熟的鸡蛋从开水里捞出后,放到冷水里浸浸就容易剥壳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万吨巨轮能够漂浮于水面,而一块小小的铁片却会沉入水底,这又是为什么呢?人接触高压电线会触电,而小鸟落在高压电线上怎么却安然无恙呢?……诸如此类的现象,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时我就对学生说,只要好好学习物理,它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陶行知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物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挖掘兴趣

任何知识,只有与生活、生产相结合,才会有活力。日常生活有许许多多物理现象是学生接触过的,感受过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兴趣。

学习物理,不只是因为物理有趣,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理有用,用所学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才是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高科技领域中,物理知识的应用都极其普遍。如电的广泛使用、现代化的各种通信方式、宇宙飞船的升空等。建立在服务于社会的基础上的兴趣,才是牢固的兴趣,才是有意义的兴趣。

五、利用物理学史,为学生指明方向

通过前面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很兴奋,这时要抓住时机,说明要学好物理,仅凭兴趣还远远不够,要做到:1、勤于观察 勤于动手;2、勤于思考 着重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多思的学风。我讲了一个牛顿为了一个实验忘记自己请来的客人的故事及安培利用马车后背当“移动黑板”的故事。说明无数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才使他们获得成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学物理。学物理既要有兴趣更要有毅力,这样才能学好物理。对于没有毅力的学生,你也不要感到没有希望,老师会和你一起培养毅力的。

第3篇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时时感兴趣”的习惯

学习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好了学生的兴趣,就是从源头上培养好了学生的学习物理习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八年级物理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开端,要在引发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上做文章,教材的引言就给我们提供了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借此以物理的趣味性、与生活的关联性及奇妙性给学生以感染,让他们真正从意识上认识到学习物理是有趣的,有所得的,从内心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渴求抛出一个问题在水中放了盐,鸡蛋会浮起来吗?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给足够的时间,学生会出现两个声音,(1)会浮起来(2)不会浮起来谁对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及再次摸索,最终让所有学生的鸡蛋都浮起来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其实很多时候同样的器材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存在不同的现象,条件合适谁都是对的,条件不合适,谁都是错的再如,在装满水的杯子中放回形针,看看能放多少?这个实验是最出乎学生意外的,学生有的猜10个,有的大胆一点的顶多到20个,可是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曾今教到一个学生,他什么都不好,语文不及格,数学和外语都是十几二十分,但是物理却不低于80分,我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老师你在让我们做“装满水的杯子中放回形针”这个实验中让我觉得物理太奇妙了,而且让我知道万事皆有可能,我就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物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培养学生“眼见为实”的习惯

初中物理这门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从生活中来又要求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的一门科学所以很多的物理规律就变得那么的生动,让学生做题就像做实验,做题又像看电影比如光学,说简单也简单,说难,许多学生怎么也不能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尝试“眼见为实”开始,学生也很诧异,觉得老师在忽悠他们,后来他们真正尝到了甜头:讲解平面镜成像时,学生总觉得规律太多太麻烦了,首先,我要求学生课前回家照镜子,你能发现什么?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发现的多上课[HJ155mm]时我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且看看能不能再多发现什么!最后让他们总结,这样一来,本来很枯燥的规律,学生觉得那么的生动,每次都想着做平面镜的题目自己就是在照镜子特别做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左右相反,学生只要想到自己照镜子梳头时[TP7CW04TIF,Y#]的情境什么都懂了,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画图,其实只要把这幅图一画,眼见为实,学生很多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处理这种光学题时一定要养成学生“眼见为实”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观察不是消极的“观看”,而是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仔细地看物理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并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多细心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并与课内知识联系如学习固体压强后,用自己的现在的眼光看“胸口碎大石”,并观察铁钉的分布再如学习气体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个塑料瓶里装点热水(80 ℃左右)然后倒掉,盖紧瓶盖后发现瓶子变瘪了,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是为什么?从而让大家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其实大气压时刻都伴随着我们,为什么我们没发现呢?启发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经常动手做实验的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实验习惯的培养

这里说的实验并非是书本上要求的实验,当然这些实验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善于自己动手实验更重要:如惯性,许多学生感觉是不是很到位时,你可以要求学生乘公交车体验,这其实就是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来理解惯性又如,学生不知道大气压有多大时,你可以要求他拔下吸在自家瓷砖上的吸盘再如学习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时,要求学生脱掉自己的鞋子,到盲道上走一圈以说只要养成学生善于实验的习惯,就能让学生爱上我们物理

五、培养学生善于类比的习惯习惯

第4篇

一、以插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中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及实验仪器性能、作用,教师要充分用好教材中的插图,简明直观,图文并茂,而且配之以图,晓之以理.插图中所寄之理,所隐之迷,所显之行,所念之情,所藏之趣,无不显现物理插图的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启发性.

1.有利于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单元.它是在物理现象和科学实验基础上抽象其本质而形成的,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刚刚涉及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建立一些物理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中有意识安排了大量插图,许多插图是从不同角度渗透物理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插图,恰到好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a.自行车的刹车装置;b.向自行车转轴处家油;c.体操运动员上杠前在手上涂镁粉;d.鞋底的花纹.通过对这些插图的观察、分析、总结,抽象其本质,学生容易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2.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物理课本中有些插图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揭示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观察两幅插图:a.用手指压笔尖;b.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同时,提出问题:用手指压笔尖,你的感觉如何?小华推小明,会发生什么现象?在指导学生读图时,教师的语言要力求贴近插图、幽默风趣、通俗生动.学生纷纷兴高采烈地进行模仿,从各自感觉中快乐理解知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时相互的.

3.有利于加强练习.对于教材中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型插图,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练习为主,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分析插图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教师对所涉及的个别知识稍加点拨即可.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趣味性问题情境

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物理有许许多多的疑问,那么如何设疑最科学,最有效?答案是必须要联系生活设计问题.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高压锅容易把坚硬的食物煮烂?而普通的电饭煲则不能?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回答问题,然后进行点拨:高压锅顾名思义就是压强大,而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高.这样,使学生认知到生活中压力锅还有这么多的物理奥妙,从而更加热爱物理这门学科.又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人们在淡水河里不动时会沉入水底,而在死海里,人们总是漂浮在水面?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这堂课里找到答案.学生心生好奇之心,带着迫切的心情等待老师揭开这个谜底,堂课效率不会差.

2.遵循认知规律设计问题.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有效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并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物理规律.

三、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开展师生研讨

第5篇

1“大棚效应”的危害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这是江苏省2009年中考题,题设情景很贴近生活实际.在学生刚学物理时,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一节中有这样的一个活动: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探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体会认真观察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做这个实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会看到左右放大高度不变的字,学生都留下很深的印象.再来解答这道考题应该都能够准确地给出正确答案.但是,最后的统计结果很是令人吃惊,有一个地级市,该题的正确率仅百分之十一点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太少,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注意观察和思考,探究能力不高.

2提高探究能力的策略

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物理学科特点要求物理教学必须重视物理实验,要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接受知识和积累知识向探究知识的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在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理清实验的步骤,有目的地严格按程序进行观察, 培养对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认真而细致地观察的习惯.许多物理实验,使用的仪器、仪表较多,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每一步骤中要观察的重点;并提出问题,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最终能找出正确的解释.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要强调观察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物理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实验中,部分学生只注意到纸屑被吸引上来,而只有少数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到纸屑接触到橡胶棒后跳开,再如用铁屑来演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时,大部分学生注意到铁屑的分布情况,少数学生还注意到铁屑是针状排列的,对这两个实验,教师可趁机引导更多学生注意这些现象,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引导他们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来达到探究能力的提高.

2.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不要简单地认为实验操作就是把实验装置搭配起来,按实验内容做做就行了.有些实验看似简单,但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精心的准备,让学生感到物理是那么有魅力,激起学生对物理殿堂的向往.

光的传播是很常见的物理现象.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均匀介质中沿曲线传播.在显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让一束激光通过大烧杯中的烟雾来显示光通过的径迹,还可以用喷雾器喷出水雾、稀释的牛奶等制造微小颗粒来散射光,显示光通过时的径迹.尽管学生对扫地时窗户里透过的光柱有直观的印象,可当学生再看到因自己亲手操作而呈现的物理现象时还是感到惊喜.光沿直线传播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对于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这个结论,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学生对于光不沿直线传播的生活实例是一片空白.教学中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进而深入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用一个烧杯盛五分之一淡水,然后将高浓度的红糖水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在高浓度红糖水和淡水混合过程中,会出现浓淡不均匀的状态,此时用一束激光照射不均匀的混合液体,在混合液体中光线发生弯曲,看到这种现象学生一定会很惊讶,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做该实验既要考虑光能透过,又要顾及可视度,准备这样的实验确实不易,但是,通过教师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直观印象的加深.多年的教学经历显示,亲自动手做过这个实验的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的记忆是终身的.面对学生惊讶的神情,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能作出较为详细的分析解释.

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正是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2.3在课外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外实验,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课外实验所需的材料大部分从日常生活中获取,不需要多么精密的专业器材,这些实验器具尤其是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成的器具,大大节约了实验的成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处在一种宽松、自主的环境中,从个人兴趣出发,做自己爱做的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到物理知识的魅力.经常做课外实验会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这样就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判断和评价,有助于他们探究精神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开发物理资源的能力,让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教材在“活动”和“www”等栏目中安排了很多有趣的课外物理小实验,如手影、吹硬币、纸盒烧水、利用塑料挂钩的吸盘和弹簧测力计估测大气压等实验,这些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学生很容易因成功而获得成就感;估测自己百米跑速度、估测自己对地面的压强、估测自己登楼的功率等实验,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化解了平均速度、压强、功率这些教学难点.经常让学生自制土仪器、小制作等课外实验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精神得到了提升,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2.4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观察思考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形成概念、把握其规律.这种感性认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即便是习题分析,也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形成能力.与其搞大量实验探究题的“题海战术”,不如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经历过程和方法,提高识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探究能力.

用杆秤称物体质量时,因秤砣的生锈或磨损会给称量带来一定的误差,对误差的分析,是初二年级习题中常遇到的一个难点.面对错题,如果老师就题讲题,当时学生可能知道了,但是不久就忘记了,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由于杠杆知识要到初三才学习,所以要是用理论分析,有一定困难.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取一杆枰,先用它来称一下教室里的凳子,记下其质量,然后,在秤砣上粘一小块橡皮泥,再来称同一个凳子,比较两次读数的大小;再换用一个小一些的秤砣来称量,先让学生猜想一下结果,然后再读出示数,这样操作之后,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老师可以把天平拿来用同一方法来操作实验,对照实验结果再讲解,这样一来,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学生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

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物理习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好处.如让学生测量教室里空气的质量,计算超市里食用油的密度,测量自己吃饭用碗的容积,估算自己身体的体积等等.这些活动,对保持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6篇

关键词:质疑;好奇心;发现问题;创新能力

一、质疑是创新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去探究。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二、质疑能力培养的策略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刚开始有的学生也只是当做好玩,如果此时不能正确引导,那么所谓的敢于质疑顶多就是一个比较胆量的游戏,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欲望会逐渐降低。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在物理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的一个良策。“情境”简单地讲就是“情”与“境”的总和。“情”也就是学生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催化剂,是思考的内在因素。“境”是学生思考的外在因素。人的思维活动起源于直接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我的具体方法有下面几条:

1.利用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反差、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疑问。例如,学习光的折射时,在碗里放一枚硬币,人向后退直到看不到为止,然后缓慢地向碗里加水,学生会很惊奇地发现又能看到硬币了,此时,有的学生感觉到硬币好像浮起来了,但其他学生提出疑问:硬币是金属做的,应该不可能在水中浮起来,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硬币确实还在碗底,那么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它呢?此时教室里寂静下来了,于是我加以引导:我们之前学过人看见东西要有光射入眼,而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我话音刚落,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现在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是不是不再沿直线传播呢?顺着这些学生的质疑,我们进行了本节课的探索。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对自己的质疑设计实验加以探究,真正做到让实验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

我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层次(也是实验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熟练操作过程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一些难度系数较低的规律,并让某些小组展示他们的结果,这一层次基本上每一组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规律: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而物体离凸透镜较近时,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此时,个别小组总结规律时提出质疑:会不会在某一处成一个等大的像呢?我对此大加赞赏,还没有等我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就已经开始对刚才的质疑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了,这便是实验的第二个阶段,也是第二个层次:验证别的学生提出的质疑。接着我再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使他们在自己质疑中探索新的规律从而达到实验的第三个层次,并同时完成了实验的第三个阶段,从而也让学生自主学完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但更可贵的是通过学生质疑让探究的活动变的更有意义,同时让思维得到了飞跃。

3.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书本结论提出质疑

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挑战权威,但同时也要有所收获。

总之,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而教师在其中有很大作用,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做、敢质疑,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干涉;计算机模拟

中图分类号:G642.0,O4-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63-02

近二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培养大学生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物理类专业教学而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传统的物理教学提供了新手段,开辟了新面貌。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基于光学干涉实验的计算机模拟,展示了光源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衬比度的影响,进而说明计算机模拟如何与专业课的教学相结合,怎样达到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相伴相长。

据统计,约有30%的物理论文需要应用计算机模拟,因此物理教学应用计算机辅助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光学课程的特点为计算机模拟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提供了很好的载体。首先,光学课程一般在大二阶段开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编程知识,为计算机模拟走入光学课堂提供了保障。其次,光学现象丰富多样,可视化强,而计算机模拟可逼真再现光学现象,为计算机模拟走入光学课堂提供了可操作性。再次,计算机模拟可以通过调节各参数展示各物理量对光学现象的影响,并且不同的图样可同时呈现在一张图片上,方便比对图像变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光学现象的本质掌握。

光的干涉、衍射是光的基本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是波动光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并且是研究光源性质以及认识光的本质的重要工具。本文以杨氏双缝干涉为例,展示了在光的干涉教学中可充分应用演示型模拟、实验性模拟、探讨性模拟和应用型模拟,分阶段分层次地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深化知识的掌握――探讨物理现象的应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用“演示型计算机模拟”引发学生兴趣。杨氏双缝干涉是通过两个狭缝的光在空间振动的相干叠加,形成明暗干涉条纹。对于低年级大学生而言,这种干涉现象是新鲜和奇妙的,因而理论课堂上对这一现象的演示能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实验演示较难实现,一方面实验仪器不易搬动,另一方面实验仪器操作耗时太多。而应用计算机模拟进行演示更方便省时,并且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前的大学教室普遍装有计算机和投影仪,光学现象的计算机模拟演示仅仅在于运行一个小程序,在一秒钟之内光学现象的演示即可投影到屏幕上。

然后,应用“实验性计算机模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改变程序中缝宽和缝到屏的距离,考察模拟干涉场条纹的变化,进而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自然的引入杨氏双缝干涉的理论内容。波长为的单色光入射到双缝,通过双缝的光强分别为的两束光到达同一场点x处,其光程分别为。两束光相干叠加后,场点x处总光强为。屏上不同位置,两束光的相位差不同,干涉光强亦不同。随着场点到屏中心距离的变化,干涉光强呈周期性分布。进而引出两束光相干的基本条件,即相位差恒定,频率相同。再次仔细观察演示的干涉条纹特征,如条纹是等间距的,屏中心为亮条纹。从这些条纹特征入手,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引起这些现象原因,得到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教师课前在程序中添加不同的缝宽以及缝到屏的距离的定义语句,在课堂中选用不同的定义语句,进行多种实验性模拟演示,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验证条纹间距公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问:根据光强公式,可知屏上最大光强为: ,最小光强为: 。若两束光单独存在的光强相等,根据条纹的衬比度定义: 可得此时的条纹衬比度为1,即条纹最清晰。

接着,应用“探讨性计算机模拟”加强学生对干涉现象的掌握。教师提问,为什么在杨氏干涉实验中用了单色光,条纹的衬比度高,条纹清晰,若用非单色光进行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达到加深学生对干涉现象的掌握的目的。教师在程序中改动光源的波长,让学生观察条纹宽度的变化。然后,使两个波长的光同时照射狭缝,模拟用双色场进行杨氏干涉实验的现象,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包含频率λ1和λ2的双色光源照射双缝S1和S2,观察屏上对应两套衬比度为1的清晰干涉条纹,两单色光的干涉光强的非相干叠加使总光场的衬比度发生变化。图1显示,两单色光的干涉光强在屏中心处都达最大值,此处总光场的条纹衬比度近似为1,条纹非常清晰。随着场点到屏中心的距离增大,两套干涉图样的同一级明纹间距增大,直到λ1干涉条纹的明纹处恰好对应λ2干涉条纹的暗纹,如图2中两条点划线所示,此时总光场的条纹衬比度为0,条纹最模糊。场点到屏中心的距离继续增大,观察屏上条纹再次逐渐变的清晰。可见,双色光源的双缝干涉光场的条纹衬比度随场点到屏中心的距离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一探讨性计算机模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干涉的条件之一:两束光频率相同的掌握和理解。

最后,采用“应用型计算机模拟”,启发学生对干涉现象进行应用。考虑到严格的单色光源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单色性较高的激光也有一定的频谱宽度。因而教师启发学生,能不能应用衬比度的变化测量激光脉冲的脉宽。采用光强与频率关系为:的高斯型激光脉冲。屏中心附近区域,条纹依然清晰条纹衬比度高;随着场点到屏中心距离的增大,条纹衬比度减小,甚至减小到零;场点距离继续增大,条纹再次出现,但条纹的衬比度小;场点距离增大到一定程度,干涉条纹消失。改变激光脉宽,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屏中心条纹清晰的区域宽度随着激光脉宽的减小而增大。教师可启发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在激光脉宽和中心干涉条纹清晰区域建立数值对应。计算机模拟中,曲线显示(如图2)和光强在屏上的平面展示(如图3)相结合,更有利于分析光强的变化,这一点是真实的光学实验较难实现的。

计算机模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演示计算机编程语句的逻辑性,以及不同图像显示函数的奇妙功能,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适当激发大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教师以留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模拟光学现象。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光学现象的本质,才能针对相应现象进行正确的模拟,因此光学现象的模拟过程同时是对光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过程。计算机模拟作业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更优于纯粹的套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传统作业。

计算机模拟光学现象,光场的干涉图样清晰,可视化程度高,充分利用了高校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操作方便快捷,并且可方便地改变参数考察现象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各参量对光学现象的影响。在光学课堂中适时地应用计算机模拟可以分层级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深化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探讨物理现象的应用,教学效果好。计算机模拟走入光学理论课堂,在展示奇妙的光学干涉现象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实际问题的强大功能。因此,计算机模拟光学现象,在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热情。总之,计算机模拟光学现象是传统光学教学的有益补充和辅助,也是当今数字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冯放,李茫雪.计算机辅助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2]吴能芝.计算机模拟辅助大学物理教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姚启钧.光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钟锡华.现代光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张兆礼,赵春晖,梅晓丹.现代图像处理技术及matlab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陈怀琛.MATLAB及其在理工课程中的应用指南[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是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只有学生具有兴趣后,才能够对物理实验进行比较仔细的观察,对物理实验现象有比较敏锐,要让这种兴趣能够一直持续下去,教室就应该不断地进行引导,明确观察能力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将一些中外科学家的故事,描述自然界存在的许多奇怪的现象,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有兴趣的物理实验等。让学生对自己曾经熟悉的事物感到好奇而有趣,这样就会使得想对身边的事物产生较大的好奇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的效果。

仅仅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兴趣不能够持续很久,只是对某一单一的事物感到新奇,还应该把这种观察兴趣进行升华,让学生自觉性的把兴趣和观察的目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观察能力的提高。日常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形成一种自觉而有意识的观察,只有从生活入手,学生能够经常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奇妙,才能够长久的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综合观察法

对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不仅仅是从单一方面进行观察,而是需要系统、全面的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综合观察法包括对实验进行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和角度观察。例如在进行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试验时,就应该综合各个方面和相关的过程进行观察,先电压的变化引起电流的变化;在特定电压下,改变电阻的大小来观察对电流的变化,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观察实验的各个方面,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规律。

2、对比观察法

对比观察法能够使行驶时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通过类似或者相反的实验来验证需要了解的物理实验现象,对比观察法对类似实验部分的对比观察、类似实验的观察和实验本身前后的对比观察。通过对比观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哪些因素对实验现象的影响较大,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迅速掌握影响实验现象的主要因素,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异同点。

3、连续观察法

对一个物理实验来说,不是进行一次性的观察或者对实验某一部分进行观察,而是需要对整个实验进行重复连续的工程全过程,这样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物理实验现象,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实验规律。学生通过对水沸腾的物理实验观察,才能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而又不了解全过程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初步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善于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就需要为学生提高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并且有意识地设置实验观察环境,使得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思维活跃,对不懂的实验现象积极询问,善于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因为一切的物理现象都是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合真实生活的情境,或者借助自然现象对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造境,或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亲身经历,将学生所熟悉的情景设置成问题情景,从而让学生从这些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养成对身边事物善于观察的习惯。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认真落实新课改的标准,有目的性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观察是学习物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同时获得物理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有目的性的、有计划性的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描述物理现象的特征,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因此,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运用恰当合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观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坤玉.初中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赵翠梅.疏理知识抓住联系整理体系――浅谈如何开展初中物理总复习[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第9篇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10篇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从修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入手,突出显现了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物理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在教材中明确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实验是教与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形式、方法及手段,它的特殊性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不可忽视的。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相类似的活动,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物理实验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探究的方向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1 实验观察 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科

学探究的兴趣 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物理知识,基本上都是以实验为手段呈现给学生的,物理实验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对现象的观察做为认知的基础,我们进行物理实验就是要通过一个确切的实验过程(科学探究),通过对物理现象的重现,使得学生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对物理知识的最初的感性认识,这是物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求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和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物理现象的环境,进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偏爱,激发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进而引发学生在对现象观察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的灵感和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三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科学探究,这样学生就能对我们周围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捕捉,将这种观察变为知识的源泉。如在教授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引言》时,首先就是说明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值得我们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有趣和意想不到的问题。

2 实验过程 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

究的学习精神 我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双基”培养,其中基本技能的培养,现在依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是一种能动的、感知的、技能性的实验活动,它不但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物质基础和探究环境,而且实验过程本身便是知识的一个再现和发生过程。对于实验课教学而言,我们应努力做好:一是要认真设计好实验课的教学,注重于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做到人人动手、敢于动手、乐于动手;二是要不断改进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部分演示实验交给学生来做,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的操作,也可将部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甚至可以将部分演示实验的简单器材让学生自己准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它们自己动手,从而在实际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把一些实验放在自然环境中去进行,比如“研究太阳光的色散”、“用温度计测温度”、“研究减弱噪声的方法”,等等,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知;三是要清楚地认识到物理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独特作用,把物理实验的科学探究时空充分交给学生,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在物理课堂上不要对物理实验进行大包大揽。如在学生实验“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电阻”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使用滑动变阻器连接电路,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观察小灯泡的明暗变化,在学生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边实验边探究以下问题:①滑动变险器是怎样连入电路的;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是如何变化的;③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移动过程中电阻值是如何变化的?将滑动变阻器改变一种接法,重复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观察电路中小灯泡发光情况的变化,通过这种实验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变阻器的结构、原理、使用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的正确认识,由学生亲自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它体现了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等。

3 实验设计 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

究的创新思维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物理实验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富有科学探究内涵的实验计划与方案,要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给予设疑,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在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部分小实验内容和课后实验作业内容,就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操作,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进行“科技小制作”和“自制教学器材”。如教学中,在学生明白了测定物质密度的传统方法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测定物质密度的其它方法,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我们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对学生中的不同思路、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和不同的实验操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分析比较找出测密度的实验设计和方案中的优缺点和适用的条件,这样一来学生的认识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知识面得到拓展。这种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探究目的不在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而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实验不仅融汇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而且能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真实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当重视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猜想、对实验装置设计的理解和实验过程的控制、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以此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科学探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知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309-02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实验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再现客观世界,通过实验探索、研究得出规律,使学生获得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利于学生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在这一点上,物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制作等等。从近几年来的各地高考试题来看,物理实验在试卷中占的分值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而搞好物理实验教学已刻不容缓,搞好物理教学已成为高中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容易受情绪左右。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一般都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中好奇的成分居多,带有盲目性,对学习中将要遇到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所以在进一步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兴趣减弱。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正确指导,培养成就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升级:从好奇一乐趣一志趣。志趣是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发挥实验多的优势,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理解和运用,必须建立在对物理知识感知的基础上。物理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它将奇妙无穷的物理现象(如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有趣的布朗运动、磁场中电子运动的圆形轨道等)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良好的物理环境里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在全面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去发现和认识世界,把好奇心引向分析思考,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内因,激发兴趣。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学习的需求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奋”,“用”要使其“自致”。教学要有新异感,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带有启发性的物理情景,如一个发人深思的提问,一个饶有趣味的比喻,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景设计,亦或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猎取,自觉求学,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的。

1 通过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中学生尚处在较感性的时期,直观有趣的实验要比枯燥复杂的理论推导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学生都希望老师带着实验仪器来上课。这就要求教师对演示实验进行精心设计,利用有趣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教学除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予以指导,使学生作为主体体会探究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例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中,教师可通过3个演示实验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实验一: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观察:在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有无感应电流产生。引导学生抓住本质:导体在切割时有感应电流,此时闭合回路的面积改变。

实验二:磁铁插入金属线圈。观察:磁铁插入、抽出、停在线圈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本质:磁铁插入和抽出时,金属线圈内的磁场发生变化,有感应电流,停在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此时磁场没有变化。

实验三:用开关或变阻器控制一个线圈中的电流。观察:在闭合回路瞬间、闭合后、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断开回路瞬间有无感应电流产生。引导学生注意线圈B与灵敏电流计相连,线圈A在回路中。本质:在闭合、断开回路和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有感应电流,此时回路中的电流变化,引起线圈A的磁场改变(电流的磁效应),使得线圈B中的磁场改变。

这样,三次实验中产生感应电流时分别是面积和磁场变化,学生可以找到一个包含这二者的物理量一磁通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时动脑思考,避免“看热闹”的现象,让学生真正细心观察,自主探究问题。

2 有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的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自己进行的独立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感性知识,以便总结得到结论的过程。这期问,学生要目的明确地去观察实验对象的重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会正确地使用实验仪器;会做实验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或验证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此达到学习、知道、了解物理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提高素质的目的。

在进行学生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对实验进行预习,了解实验仪器,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学生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如物理仪器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其读数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请个别学生讲解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与大家讨论可行性以及改进的方法,确定一个或几个实验方法。比如,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老师可给出电压表、电流表及灯泡的相关数据,由学生选择实验的器材,操作小灯泡的伏安接法;老师指出需要测出一组包括零在内的电流、电压值,由学生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或限流接法,并陈述理由。在实验前,请学生考虑实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开始时改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实验的内容,加深电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学会电学实验的处理方法。

3 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堂上,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物理问题,所以可以在课后由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这也是素质教育下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很好途径。

第12篇

你知道吗?2007年在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们上了一堂25分钟的“太空课”,其他航天员成了她的“助教”,18名4至8年级学生在地面听讲。而这个世界仅有一次的太空授课,在今天又开展了!时隔六年,技术更加先进了啊!倒计时,十点零五分,激动人心的太空授课正式开始。

在完成质量测量、单摆运动和陀螺运动之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制作水膜、水球。只见王老师先将针管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水,然后往一个金属圈注入水,形成了一个水膜。因为这在陆地上,是不可能实现的,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所以王老师便问大家:“这个水膜结实吗?”大家一阵摇头后,老师轻晃金属圈,水膜竟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洒在桌子上,而是甩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小水珠。而这时,王老师又往水膜的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旧完好无损。更神奇的时刻到了,我们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球,在第二个水膜上,通过饮水袋不断的向水膜里注入水,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而这个大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王老师又用针管取出,水球依然没有任何破损。最后,王老师注入了红色的液体,水球内红色慢慢扩散,最后变成了一枚动人的“红水晶”。

老师的讲课十分生动有趣,并不像上科学课一样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实验告诉我们在失重的状态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也让我们彻底领悟了物理的奇妙之处。太空授课完美谢幕了,而我们的心却停止不下那对科学的求知欲,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泰安肥城市龙山小学六年级:张择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