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诗人

时间:2023-05-29 18:1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浪漫主义诗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浪漫主义诗人

第1篇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肖邦无愧于第一流艺术家的称号。肖邦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为世人永远膜拜和传承的一首首经典钢琴演奏曲目,每首曲目都如诗如画般地令人神往,吸引着演奏者和欣赏者物我两忘地徜徉在钢琴艺术的海洋。

【关键词】钢琴诗人;肖邦;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在世界钢琴艺术的殿堂里,肖邦( 1810~1849)以“钢琴诗人”的风格创作出的一首首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钢琴佳曲熠熠生辉,成为钢琴演奏曲目永远不变的经典。

肖邦以钢琴艺术家的独到造诣,开创了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艺术的创作时代,他把自己的生活、想象力、天分浓缩于钢琴艺术的创作之中,在键盘弹指间制造“神话”,他巧妙地克服了钢琴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的问题, “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将一个个音符奏鸣成优美动听的旋律音群,以“钢琴诗人”的卓群贡献,引领了现代钢琴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肖邦的夜曲在忧郁中吟唱,在悲壮中奔放

肖邦开创了钢琴夜曲忧郁奔放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听肖邦的钢琴夜曲,会让欣赏者共鸣于琴谱所演绎出的忧郁旋律中,仿佛深陷其境般地陶醉其中。当忧郁的情感一点点地积累和扩大后,止不住地要呐喊,要发泄,要反抗,在情感激烈奔放和挣扎之后,产生出厚重的情感体味,回归到有所领悟后的平静,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和洗礼。

肖邦以21首夜曲的面世让人们赞叹他将人们的感伤情绪凝聚于钢琴曲谱中的功力。如C小调夜曲的第一主题意境由淡淡的忧伤、忧郁的独白开始,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曲调令人心弦为之绷紧,直到深深地为命运的凄凉而悲叹,再到心灵的不堪重压而痛心疾首地呼喊当优美的转调后钟声出现,带给人心境的安慰与希望的第二主题曲调出现。再如F小调,OP.55.1,此曲为行板,3段体,每一段中的意境是不同的,第一段由悲伤的情感开始,表现了一个即将背井离乡的流浪者的心情,对于他所深爱的亲人、家庭、故乡是如何如何地不舍,哀婉缠绵、如泣如诉,悲伤的情绪在累积,失望落寞的情感在放大,但又不得不割舍,不得不前行在他乡的旅途上。就这样,悲伤的忧郁逐渐地转变为悲壮的情绪。教堂的钟声将乐律带进中间部分,悲壮的情绪在向着温和的,平静的情绪过渡,不安的心灵被抚慰和祝福,慢慢地和缓下来,这一和缓的状态是刚毅豪迈后的醒悟,变得有力量,刚毅不屈,敢于挑战,在颂歌的旋律下,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替奏鸣,气势从薄弱变得越来越强劲,越来越来越激昂,乐曲的出现,号角之音嘹亮响起,调动起乐律最振奋人心的效果。是啊,人生当敢于挑战黑暗,向着光明勇敢顽强的进发,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乐曲的最后一部分速度加快了一倍,旋律回复第一部分,忧郁的成分虽在,但充满着动力的奔放情绪已经参与其中,特别在舵手之歌响起后,随着乐曲尾声的到来而给流浪者亮起了一盏领航的明灯。

二、肖邦的叙事曲在吟咏中传奇,在憧憬中放飞想象

肖邦创作出四首具有宏大结构的史诗般的叙事性钢琴曲,这些叙事性钢琴曲将肖邦的浪漫主义诗人风格显现得惟妙惟肖,悠扬悦耳,铿锵感人,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在他的曲谱下灵动,渴望自由的愿望,美好欢快的生活、血性的英雄壮举,追求自由的强烈渴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他迫切需要吟咏的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既真实又极富想象力地被展现出来,在吟咏中传奇,在憧憬中放飞想象的旋律十分美妙和激动人心。

在肖邦的叙事性钢琴曲中,波兰舞曲呈现出的是厚重的庄严和崇敬情感,叙述了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所表演的列队舞蹈,舞曲中英雄性的曲调呈主旋律,战斗中的铿锵声响彻其中,英雄的功绩被热烈赞颂,同胞和祖先渴望自由、捍卫自由的愿望被讴歌。《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的浪漫主义情怀。

肖邦是把叙事曲这一名称用于器乐曲的第一人。他所创造出的叙事曲尤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叙事鲜活灵动,意境和谐美妙,场面宽阔宏大,心存感动和满怀憧憬的讴歌,富有史诗性艺术效果,曲目都用四分之六或八分之六的拍子写成,任意地借用现成的奏鸣曲、回旋曲和歌曲等曲式结构予以表现。

三、肖邦的奏鸣曲在自我陶醉中流连忘返,不断地重复环境的美妙

肖邦有着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狂热性,在塔索创造的奏鸣曲中驰骋想象,纵横灵感,反复斡旋,难于自拔,恍若甘愿于幻境中神游,不愿意回到现实的尘世中来。

肖邦创作了三首奏鸣曲,其中的一首b小调( op.58)很有其浪漫主义精神的特征,但这里的浪漫没有赫然于奇异的、浪漫的标榜,而是凝结于表情气氛和情绪的表现之中。他所谱就的乐章精致细腻,柔若无骨般的悱恻缠绵,会令倾听者难于抗拒地受到情绪的感染,哀婉的曲调会令人心痛得泣泪,欢快的会令人爆笑。他的乐律风格与古典世界背道而驰,不依靠正规的大型曲式,也很少表现出结构感和均衡感,凸显的是幻觉世界的灵感,情感幅度的跌宕,旋律和声的交映。提到肖邦钢琴曲目的和声应该看到其与众不同特点,那就是通过密集的和弦来将音程扩宽到非常大,打破了传统的密集和弦的表现,手指的跨度增大, “十度”音程的表现力继而出现。肖邦的和弦融洽、柔和、优美,琶音的使用又胜于和弦。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新历史主义历史化 文化诗学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English Romantic Poetry and Criticism of the New Historicism

ZHENG Jingjing

(Shanghai Jing'an Branch of China PICC, Shanghai 200040)

AbstractThe 1980s produced the "new historicism", post-modern criticism as an attempt, break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the romantic idealist research, but als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literary self-discipline, closely linked th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olitics, analysis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and non-aesthetic discour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modeling of prosperity Romantic poetry. Looking back the past ha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on our present study of Romantic poetry and the "new historicism" criticism.

Key wordsRomanticism; new historicism; cultural poetics

1 从传统的眼光审视,对浪漫主义的研究有很多明显的共同特征和关注重点

这种研究一般是以通过对想象力的研究,来分析想象力怎么转变感情与事物为艺术。想象力对于传统浪漫主义诗歌研究这个中心议题不可或缺,原因之一也许在于浪漫主义诗人本身对想象力的关注。韦勒克提出浪漫主义艺术的三大标准,指的就是“诗艺观上的想象力,世界观上的自然,诗歌风格上的象征和神话”。意思就是,在文学形式、内容以及诗学上,浪漫主义文学都与之前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眼里,这也就是 “镜子”与“明灯”的区别:假如在浪漫主义之前,诗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通过艺术反映现实,那么浪漫主义重点要表述的就是怎么通过诗歌的想象去改变现实,去指引现实。他的《镜与灯》和《自然的超自然主义》两部作品非常系统的总结和描述了对传统浪漫主义批评,将其对想象力的崇拜表现出来,这两本书著作代表了传统研究很高的成就。

2 传统浪漫主义研究中,存在对浪漫主义诗人的思想和著述过分依赖的倾向,就像诗人对自己的作品有着不可质疑的解释权

浪漫诗人对想象力的推崇影射了对艺术创造的一种看法,他们觉得诗人的内心才是创作的源头,而不是对外部现实存在的依赖,诗歌所表达的本质上是诗人的一种内心活动。然而,并不是说诗人的心灵是一个很闭塞的空间,他们也不是能够独立的个体,也一样是构成社会的成员。但是传统的浪漫主义研究却没有注重这个方面。创作者从所处的环境中得到素材及语言,创作的作品最后也返回到社会,接受读者的检阅。文学创作不只存在作家的思想,因为其大脑参与了社会的运作,也被社会运作过程所塑造。所以,归根到底作家并不是作品的唯一创作者,而是由公众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必须杜绝“孤立主义”的限制,将作品和社会与历史联系起来。

对于浪漫主义的研究不能只是局限于作家的自我表述,光从浪漫主义作家的看法,通过眼光来进行对他们作品的研究。浪漫主义诗歌很多地方有着情境上的升华和概念化,很多实际的社会问题放置在到被理想化了的情境中,因此导致其社会历史意义的丧失。而新历史主义方法的目的与方式,就是要把这些理想化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让它重归社会历史环境中。

3 新历史主义是在后现代思想潮流中,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批评方式

在文学的范畴中,新历史主义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第一是针对历史的真实性问题,第二是针对文学和历史的界限问题。新历史主义的观点中,审美活动跟其他的社会活动是不可分割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和社会话语之间是互相渗透、相互穿插的结构体制。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传统美学所描述的前者并不能反映出后者,只是二者之间的往复交替,是结合了“谈判”、“交易”与“协商”形成的艺术作品。新历史主义的观点中,文学批评为了重现社会和审美话语二者之间的 “谈判”和“交易”,要杜绝文学与历史、审美与真实之间的隔阂与芥蒂,不但要求文学批评的“历史化”,将文学融入历史环境,还要求在尝试中使历史“文学化”。

因为新历史主义在历史学方面,目的、方法以及对象都要有“自我意识”的体现,它能够体现出传统历(下转第251页)(上接第227页)史研究出现的不足和漏洞,进而产生不足和质疑。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在也很好地反映出了这样一种观念。

4 在文艺复兴研究的领域中,一方面新历史主义把蒂利亚德当成批评的对象,另一方面,浪漫主义在研究的范畴进行着相同的转变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浪漫主义研究的权威人物艾布拉姆斯及其学生布鲁姆。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来,二者至少有这两方面的问题存在:首先,他们觉得可以确定浪漫主义的起始点;其次,他们将浪漫主义定义成英国文学的统一的运动。实际情况下,浪漫主义作为这个概念直到19世纪后期才被使用,也就是说,浪漫主义作家对自身的浪漫主义作家这一角色根本没有概念。对于法国大革命,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意见不一。所以,在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中很明显有着相当多的不协调和不连续。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式通常情况是由细微的细节出发,并逐渐深入挖掘这个细节,探究其包含的历史渊源,然后通过历史渊源当作支点,对作品中的意识以及思想采取批判。

5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浪漫主义研究领域出现的特别现象,存在正确的理论导向和清晰的理论构想

然而其本身针对浪漫主义而言,研究的适应性是还有待商榷,原因在于其暗示的思辨以及理性思维对于浪漫主义中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是难以肯定的。理论与浪漫主义的相对立,其依据也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特殊看法。在“新历史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之后,人们已能渐渐地认识到,把浪漫主义当成想象力与感性思维的结合体,这只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想象构造。而对我们而言,还是存在其它建构方式的,所以浪漫主义会表现出很多各异的特性。我们并不只有一种浪漫主义,相反,我们拥有很多浪漫主义。

历史从某种角度而言并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叙述过去事情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主要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以及诠释这些作品的策略组成的。后现代批评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信念,一种使我们感知到这一切的形式。新历史主义理念表现出历史的叙事性以及建构性,重点表述了认知主体和对象二者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阻隔,也就是即知识跟真理的脱层。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已经渐渐延伸到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上,假如我们可以通过独立的态度面对新历史主义的获得与失去,彰显出它的优势,指出它的不足,就能使读者能够充分了解事情,再做出自己的决策。

6 结语

在对浪漫主义的研究中,我们只有把握住新历史主义的转向、在文学批评中的源头和发展、在研究中的各种运用,当然,还包括其引起的一些争端和异议,才能做到对历史以及这种批评现象在浪漫主义文学方面的研究变得有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宏为.理念与悲曲:华兹华斯后革命之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丁宏为.济慈看到了什么[J].外国文学评论,2004(4).

[3]Saree Makdisi William Bleaker and the hnpossible History of the 1790s ,2003.

第3篇

关键词:明朝中晚期;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40-01

诗歌是一种高级文化形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诗歌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气息,但是从本质上讲诗歌文化形式根植于其产生的地域和时间的文化土壤。不同的地域文化积淀和该区域这一时期的不同文化发展趋势都会影响诗歌艺术的呈现形式。因此从地域和时间角度出发对明朝中晚期和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对比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明中晚期文人的“狂”性美

从浪漫主义诗歌的角度来看,明朝中晚期和英国19世纪初在各自的文化环境影响下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其中命中晚期文人的主要特点是“狂”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人则突出的表现了“天才”的重要性。从活跃在明中晚期诗坛上的唐伯虎、徐渭等几个代表人物中可以看出明中晚期诗歌的这一狂放特点,唐伯虎的作品《李白有诗》中曾云: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诗中表达了对李白不等天子船的性情的仰慕,同时也在性情和诗才上以李白自比,表达出自己也不屑于科举、出仕。这与明中晚期的资本主义逐渐萌芽和封建专制制度逐渐走上极端的社会文化现实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而封建政权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严刑峻法,导致了当时社会文化领域内的冲突矛盾极为激烈,以唐伯虎、徐渭和李贽等为代表的文人,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和残酷充满了失望。这种失望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发泄,转而表现在诗歌当中,形成了一种藐视权威、发现自我的狂放诗情。这种发乎于心、表现于诗的自我流放式的“狂放”是根植于明中晚期的高压封建制度的,所以注定了其自身会随着所反对封建制度一起消亡的命运。

二、西方的“天才”理论

与明中晚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所处的实际环境不同,19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过程中编制的资本主义童话开始破灭,资本主义的弊端和丑陋开始展现,成为了西方文人抨击的主要对象,从避世厌恶城市文明的“湖畔派诗人”,到朝气蓬勃、奋争疾呼的雪莱,再到一生漂泊、狂放不羁的拜伦,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对资本主义的不满,激励其奔走、思考,最终形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天才”理论。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曾在《审判的幻影》一诗中这样写道:

他曾写诗赞美杀国王的人,他又写诗赞美一切的国王;他曾写诗拥护共和国,不论远近,然后用加倍的仇恨将它们中伤;他曾高唱泛民主的理论,现了聪明,却无道德的向往,然后变成雅各宾的死敌,翻穿了外衣,还恨不得换成皮。

从这一诗中可以明显看出拜伦对资本主义丑恶嘴脸的讽刺,这种讽刺是针对资本主义现象的普遍的讽刺和呼喊。

三、二者的异同与发展

从前文中可以明显看出明中晚期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基于明中晚期的封建专制走向极端这一客观现实而产生的,而英国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下产生。二者产生的客观现实和文化环境不尽相同,但是虽然其反抗的对象不同,但是其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相同的,都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突出了“人”的作用,所以在诗歌蕴含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

明中晚期和英国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产生土壤是有本质区别的,明中晚期的浪漫主义诗歌主要反抗的是严酷的封建统治,但是这一时期的封建统治已经逐渐走向极端,不惜使用“八股文”和“文字狱”等残酷的方式对文化自由进行封杀,残酷的统治集团使用残酷的手段镇压了诗歌艺术。而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也强烈的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毕竟是一种在自由和平等观念下建立的政治制度,不能否定自身予以镇压,所以明朝的诗歌艺术与其强烈抨击的封建制度一起走向了衰亡,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却随着其强烈抨击的资本主义制度流传下来。

浪漫主义诗歌是诗歌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本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本文从客观环境和文化发展状态两个层面对明朝中晚期同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进行比较,以期为世界诗歌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一、屈原的爱国主义

屈原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他名平,字原。他生活在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是楚国王室的远方亲戚。屈原的才华过人,那时的他对列国的情势有着清楚的认识,对楚国的现状也了然于心,所谓,“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作为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他为真理而斗争,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屈原对“美政”理想的坚定。其中个人认为美政理想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在这里,屈原举了很多事例,比如傅说、吕望、宁戚等人,他们都是出生卑贱之人,然后得以遇到明君贤主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出力,屈原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选拔人才要不分贵贱。其次,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畏强权,坚决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屈原的伟大不仅是因为他有着进步的思想,更加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理想始终不放弃,尽管他遭遇了很多挫折,尝到过许多艰辛,但是他依然不改初心,矢志不渝,这也正是他的坚韧所在。他在关心百姓,忠于君主的同时,屈原对于当时祸害百姓的子椒、子兰等人给予无情的鞭挞。屈原洁身自好,正直明义,所以“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当屈原受到他人的嫉妒和诽谤,甚至屈原的得意门生也离开他时,他并没有被如此险峻的情形吓退,他一个人仍然在战斗,为“美政”的实施奔走。他多次出使救楚国于危难,他至死也没向小人低头,这些都可以看出屈原为理想与小人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再次,屈原非常关注民生。屈原他不仅知道“民生各有所乐”、“民好恶其不同”,与此同时也感叹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屈原总结历史,了解以往君权丧失的原因,更加注重老百姓的生活。屈原能够认识到百姓生活的不易,了解到人心向背的重要,所以他大声呼吁,以此希望统治的君主也能了解到这一点。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

屈原还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创作的《离骚》是长篇的政治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其中《离骚》的浪漫主义特点,从内容上来说,它表现了不断追求进步思想的精神,并且还采用了丰富的神话来表达屈原自己与楚国黑暗的斗争,这也是美与假,恶与丑的斗争。屈原的作品《楚辞》,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在屈原的《楚辞之后》,就形成了积极的浪漫主义传统,并一代代传下去,这也是另一种文流。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由此由屈原开创,他将深沉理智的个人人格与丰富生动的神话联系在一起,将它们融合。

不仅如此,屈原还将神话与历史人物以及自然现象写成一个奇妙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人神杂处,寥廓荒忽,美人香草,望舒飞廉,巫咸夕降,羲和弭节,流沙赤水,八龙婉婉,奇禽怪兽,神魔鬼魅,情景与现实脱离,奇异怪诞,场面壮观,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那个世界中,有着传说中的巫术,还有着神秘的象征,描绘的色彩鲜艳浓烈,形象非常奇特。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屈原奔放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他的浪漫主义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理想的着重体现。他不仅对理想的政治与人格进行讴歌和赞美,还表达了孜孜不倦对理想的追求,塑造出理想中的主人公,崇高而壮美;第二,屈原想象的奇特。屈原将想象自由发挥,夸张的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大胆,对于神话故事也是广泛采用,创造出超越时空的境界。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的幻想,它更加饱含着现实;第三,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屈原一般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直接倾吐情怀,表达自己的爱恨,情感强烈,这是和精细理智地描绘现实是不同的。

三、结语

所谓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屈原作为一代诗魂,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血肉已经化成尘土,与大地融合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了爱国主义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并且一代代传下去。这种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珍品,它激励我国人民千秋万代,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对理想的激情,有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将永远垂范于后世。

参考文献:

[1] 向元茂. 略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J].文学教育(下),2008(12).

[2] 曾艳.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04) .

[3] 殷光熹.屈原的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J].中国文化研究,2007(03) .

第5篇

关键词:布莱克 济慈 写作手法 思想感情

1.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出众的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名篇,其中不乏有描写当时优美风光和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向往的诗歌。这些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启迪和训诫,其中一些优美的诗歌至今广为流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驱,布莱克曾创作了名为《秋颂》的诗歌,而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济慈也创作了著名的《秋颂》,两诗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的不同,两首诗分别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同时写作手法相同之中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会对两位诗人的《秋颂》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首诗歌。

2.创作背景的比较

2.1布莱克《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秋颂》是对秋天美丽景象的描绘,描写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他在创作《秋颂》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之前的和谐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布莱克一改以往的诗歌形式转而描述自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生态和谐的画面描绘的淋漓尽致。《秋颂》中对秋的描绘是布莱克所描绘的四个季节之一,留给读者一幅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的清新、和谐的美景。

2.2 济慈《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诗人,济慈深受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而与其它浪漫主义诗人不同之处在于济慈对美的向往。其《秋颂》的灵感来源于他偶然的一次出门散步,秋高气爽,景色怡人,丰收在即,面对此情此景,济慈创作了这首朗朗上口的名诗。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大自然的美的追求与向往。

3.写作手法的运用

3.1用词的比较

布莱克的《秋颂》共三节,每节包含六行。全诗都在描绘秋天硕果累累,花草芳香的美丽景色。整首诗用词简单,诗行短小,简单易懂,使读者朗朗上口。济慈的《秋颂》也分为三节,每节十一行,运用五音步抑扬格,整齐统一。全诗虽然诗行短小,但是整首诗总共三十三行,比起布莱克的《秋颂》,显然较长,通过描述秋色到秋人再到秋声,层层深入。

布莱克的《秋颂》中运用了许多头韵,例如:fruit- flowers, sit singing以及fled from等。相比济慈的《秋颂》,济慈在词的运用方面似乎更加丰富。济慈运用了大量的头韵,例如:season-sun,mist -mellow-maturing等。与此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尾韵与拟声词,例如:still-until-will,shells-cells等,以及大量的拟声词,例如bleat(咩咩地叫)、whistles(啸啸声)、twitter(吱吱叫)等。

济慈的《秋颂》中的名词大部分都是复合名词,由各种定语、动名词以及过去分词修饰,这有助于济慈赋予他所描绘的秋天的美景及事物更加准确的意义和深厚的情感。例如一些复合名词:stubble-plains(满是小麦的田野)、hedge-crickets(篱边的蟋蟀);形容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half-reaped furrow(收割了一半的犁沟)、full-grown lambs(肥壮的羊群);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soft-dying day(渐渐逝去的一天)、maturing sun(催熟万物的太阳);过去分词加名词,例如:barred clouds(一团团的晚霞)、twined flowers(缠绕的花儿)等。布莱克的《秋颂》中,也运用了一些复合名词,例如形容词加名词的一些用法,modest eve(暗淡的夜晚)、narrow bud(含苞待放的花朵);过去分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feather’d clouds(柔软的云朵);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clustering summer(繁盛的夏季)等。虽然布莱克也有所运用,但是相比济慈诗中词的运用,济慈的《秋颂》里的词语的运用显然较为丰富,同时也体现了济慈对词的灵活运用的才能。

除此之外,布莱克和济慈都运用许多动词使自己描绘的秋天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布莱克的诗中laden,stained,opens,rove等,济慈诗中的conspire,load,bless,bend等。诗人赋予每个单词以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感情,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充满着大自然美丽梦幻的世界。

3.2修辞的比较

第6篇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幻想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及德国作曲家韦伯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形式夸张自由,含有许多主观的幻想式特征。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艺术歌曲是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它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见的主题是期待爱情,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为了遵循这一特性,幻想式的音乐风格逐步展现出它的魅力。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现实与美好期望之间的矛盾,采用幻想的手法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将瞬间的遐想绘之于乐谱。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择题材和形象,也正是基于幻想的创作源泉。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幻想式特征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以及勃拉姆斯。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以幻想式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舒伯特歌曲的旋律十分优美,充满诗意,同时又是深深扎根于民歌土壤的,所以他的不少歌曲,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圣母颂》等都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

歌曲《魔王》,既是体现舒伯特歌曲艺术魅力的典范之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个里程碑。这原是歌德根据民间传说而写的叙事诗:一对父子为逃避魔王的追逐,在深夜飞马疾驰,但最终还是惨遭不幸。舒伯特用音乐加上了神秘、恐怖、虚幻的色彩,快速的三连音伴奏音型模仿蹄声,造成高度紧张的气氛,歌者一人兼唱父亲、儿子、魔王、叙事者四个角色,父亲的强作镇定,儿子的恐惧颤抖,魔王的威逼利诱,都表现得惟妙惟肖,颇具戏剧性。这样丰富的幻想与音乐水融正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代表了德国的浪漫主义浪潮,代表了具有幻想性和主观性的情感,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是选择优秀诗人的诗歌为词,努力发掘诗的意境,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人声与伴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舒曼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内向性格,因而他更倾向于在心理因素与抒情诗的环境气氛上发挥钢琴的作用。同时,他使声乐与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更加密切。舒曼为不同的情绪作了音乐的过渡,特别是他所写的前奏和间奏中,它们到后来不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目的,而且是创造气氛的独立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范畴。他的最佳歌曲中所显示的良好字词价值意识,超过他之前的任何作曲家。《诗人之恋》是舒曼的代表作。歌词取自海涅的诗集《抒情的间奏》,是一部带有一定情节发展线索的声乐套曲,叙述了诗人从对趋势爱情的向往到失恋后无比痛苦的内心发展过程。现实生活的压抑、苦闷全部通过他的音乐表现出来了,他尽可能的用“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用幻想来创作艺术作品。

勃拉姆斯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之后又一德奥杰出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勃拉姆斯对歌词的选择不如舒曼考究,但他始终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钢琴伴奏写得丰富多样,有意识的把和声、伴奏织体等纯音乐的因素,提高到与诗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种音乐的力量,使韵和诗歌建立起均衡的关系。他的歌曲《摇篮曲》呈现出的是母亲轻声哼唱着歌曲,催儿入睡的景象,音乐温柔亲切,旋律像民歌一样纯朴,钢琴伴奏的切分节奏型,也好似摇篮在微微晃动。另外,幽默风趣的《徒劳小夜曲》、《星期日》、《我的更低微》等作品也非常著名。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荣时期,却执着地延伸古典主义,反对瓦格纳等人的大胆疯狂的音乐改革。延续德奥传统音乐,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创作了许多伟大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曲,交响乐,合唱曲等,歌曲创作近400首(200余首独唱歌曲、大量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歌曲以及民歌改编曲),绝大部分属于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7篇

摘要:肖邦专注于钢琴音乐并开创了内容丰富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肖邦夜曲是肖邦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个性特征的标志,是肖邦“钢琴诗人”的内心独白。

关键词:浪漫主义 钢琴音乐 肖邦 夜曲

浪漫主义艺术源自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它突破古典传统形式,强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音乐是最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浪漫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贯穿整个19世纪并延续到20世纪初,它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的音乐。浪漫主义艺术滋生了诸多浪漫乐派音乐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专注于一种或几种音乐体裁的写作,由此催生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音乐形式,如艺术歌曲、特性曲、各种标题音乐等。浪漫主义音乐家当中,肖邦是唯一专注于钢琴音乐并通过它传达自己的诗意情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开创了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浪漫主义音乐——肖邦钢琴音乐。特别是他的夜曲,从旋律到富于色彩的和声都彻底的钢琴化,内容丰富并具有其他乐器无法表达的神韵,是肖邦“钢琴诗人”的重要标志。

肖邦,1831年出生并成长于波兰华沙,曾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从小在浪漫主义的气氛中接受着德国古典主义音乐教育,但他对既定形式的古典作曲体系并不热衷,他喜欢利用空闲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时的肖邦已经体现了对于钢琴音乐的专注和自由的作曲风格。①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结的作曲家,肖邦在巴黎追求艺术人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他与柏辽兹、李斯特、梅耶贝尔、海涅、巴尔扎克等音乐家和诗人、文学家建立了友谊,与女作家乔治·桑有着多年的爱情生活,深受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肖邦的大多数钢琴夜曲(共21首)正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即终其一生集中于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而夜曲正是肖邦最为真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首先,与乔治·桑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这段恋情使得肖邦不仅成为闻名一时的钢琴演奏家,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名垂千古。正是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期,肖邦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夜曲。乔治·桑的影响和对肖邦创作天才的发现和“爱护”,使得专注于在钢琴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与情感的肖邦,能够摆脱参加“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潜心于钢琴音乐创作,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特别是夜曲提升到高度的艺术境界,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同时,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邦夜曲的灵感与激情。独特的创作经历使肖邦夜曲具有了不为世俗尘染的深刻内省与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

夜曲体裁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它虽不是肖邦首创,但肖邦真正创造了这一体裁的强烈艺术性并赋之于深刻的美感。“浪漫主义在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的能力,丰富了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②肖邦的音乐创作奠定在古典音乐传统基础之上,但其中却充满了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感情,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浪漫主义音乐形式“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体现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

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 Field)首创夜曲这一形式,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适合他发挥艺术天分和表达艺术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费尔德的夜曲大多为单乐章,通常左手为分解和弦,旋律气息较长,音乐带有乡愁气息。对于费尔德的夜曲,李斯特作过这样的描述:“它的丰富旋律与和声总将我带入孩提的岁月中。”③显然,它的情感表现较为单一。总体上,费尔德的夜曲比较简单,“缺少生命力,伴奏过于单调,音响苍白,结构上缺少内聚力。”④肖邦将这一音乐形式加以发展并使之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在音乐形式上,肖邦的夜曲虽然也在左手(声部)采用分解和弦形式,但和声语言极其丰富,旋律则修饰精美、发展自由,常常形成肖邦所特有的华彩性装饰。这些使得肖邦夜曲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深邃和深刻,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理想形式”。夜曲这一体裁并不一定与夜晚密切联系,而是要捕捉一种“寂静中的浪漫情怀,阴郁里的热情”。肖邦夜曲“包罗万象”,它所表达的不是单一的忧郁和伤感,不仅充满幻想和激情,个别的还有戏剧性冲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丰富情感的表现和本质特征。对此,从李斯特对肖邦夜曲富于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赞誉可窥见一斑:“费尔德所赋予它那害羞、诚挚、柔和的情感,已被奇怪而陌生的效应所取代。只有一位天才具有这样的风格,能将之加入所有的乐章和善感的热情之中,并保持它原有的温柔以及缓缓的宣泄而出的热望。他使这些乐章溢满悲哀的情绪,并以最深沉的哀伤来为他的幻想着色。” ⑤在热情洋溢的赞叹之余,李斯特更明确地指出,肖邦对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的高度成就,是“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⑥  肖邦善于吸收古典音乐大师以及同时代浪漫主义音乐家的艺术特点与成就,其夜曲创作在对古典主义音乐和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形式的融会贯通基础上,更体现了肖邦风格式的独特创新。正如浪漫主义根植于古典音乐的坚实基础之上,古典音乐的根基也决定了肖邦夜曲所具有的高度艺术表现力。肖邦在学习钢琴音乐之初,就已经循序渐进接触了巴赫、莫扎特等人的音乐作品。而肖邦自幼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是喜欢在练习钢琴过程中即兴演奏或创作乐曲,这些为他日后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在肖邦夜曲中,有时会出现复调与线条的穿插,复调大师巴赫作品的深刻影响毋庸置疑。但是,由于肖邦的巧妙吸收和运用,它所展现的已不再是巴赫式的深刻和哲理性,而是丰富了的肖邦的独特风格,如肖邦作品Op55no·2,即采用很多复调手法,但作品激情处似“波涛汹涌”,中间部分则似两个情人之间的对话,这正是对大师的创作艺术个性化吸收的体现。肖邦夜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等情绪,(转第100页)(接第90页)也与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奏鸣曲中的亲切、宁静或是激动风格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只是,肖邦夜曲所表现的情绪更加丰富而微妙,并具有强烈的“肖邦风格”。如肖邦夜曲Op.27No.1,作品织体丰满,力度变化幅度较大,特别是中间织体的写法和运用带有明显的贝多芬风格。

浪漫主义旋律具有的抒情性特点,使它可以尽情地表现情感。肖邦夜曲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其中,意大利歌剧中优美抒情的咏叹调,也是影响肖邦夜曲创作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同处于19世纪的歌剧作曲家贝里尼,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贝里尼的歌剧风格朴素,情感表现具有一定深度,正是肖邦所钟爱的风格。特别是贝里尼歌剧那富于变化的曲式与旋律中悠长气息,对肖邦的影响很大。但是,肖邦巧妙地将其吸收融化并转化成了器乐化的内心独白。在肖邦的夜曲中,贝里尼意大利歌剧中华美醉人的旋律,褪去了热烈的舞台气息,转变成了委婉细腻、如泣如诉的内心吟唱。肖邦的钢琴夜曲极富个人特质,其旋律悠长深广,装饰精美;在表现手法上,展开自由,变奏手法精细,似中国山水画中化境的、自由自在的线条艺术。其“出现于任何一小节中的无比迷人的旋律,甜甜的伤感及洗练的处理,是无法效仿的”

第8篇

关键词:《夜莺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矛盾冲突

“济慈一生,诗作颇丰,长诗短颂,流传千古,而在众多的诗作之中,艺术水平最高、思想内容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济慈风格并反映他的人生观、哲学思想的当属他的心泪之诗――《夜莺颂》”[1]p62,这是现实主义的土壤而绽放的象征着梦想的浪漫主义花朵,是诗人令俗世惊叹的生命绝唱。诗人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审视两个不同的世界,突出表现了乐土与俗世、短暂与持久、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矛盾冲突的完美载体

《夜莺颂》极富艺术感染力,诗中通过巧妙运用的创作技巧(栩栩如生的意象、移情,象征手法的运用),给读者以美感刺激。这些创作技巧使诗歌达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也是诗歌矛盾冲突的完美载体。

首先,“济慈是西方诗坛上纯粹用意象说话的第一人。”[2]p76《夜莺颂》中“每当济慈提到一个概念或一种想法时,他总是将其表述成一个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意象,他的无数比喻象16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的塑像一样生动、有力。”[3]p52举诗歌第五节中的描写为例:

这白色的山楂/牧野的蔷薇/绿叶丛中易凋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早开的鲜花/这挂满露珠/含苞待放的麝香玫瑰/和飞虫嗡嗡的夏夜

白色山楂、牧野蔷薇,麝香玫瑰等都是视觉意象,除此之外,诗中还糅合了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等。“济慈是敏感的感觉收集者,组织者和传送者。”[3]p52,他独具匠心地利用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将自然之美给予他的印象诉诸与感官意象,引起读者脑海中对美的想象。从而使诗歌中所呈现的各种意象不仅构成了一个声韵丰美,色彩绚丽,意境奇妙,引人入胜的世界,还生动逼真,可触可感。使得诗人在听了夜莺的歌声后的复杂感受跃然纸上。《夜莺颂》的意象之美不负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诗人和评论家Amy Lowell在她的《济慈传》中的赞美:“开始就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生动而富有启发;使人觉得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4]p849

其次,在《夜莺颂》里,济慈以移情手法统摄他与夜莺的感受,达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从而构成“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的审美意象。[5]p89济慈在1817年11月22日给本杰明・柏莱的信中写道:“如果一只麻雀来到我的窗前,我就进入它的存在,衔起一颗石子”[6]p865-866。如信中所写,他利用移情的手段,自然地与夜莺合为一体,从而抒发他在理想与现实对立中的体悟。移情亦是象征手法中的情感象征,既使整首诗歌的感性美得以升华,也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现实感,旨趣深远生动。“济慈采用具体的语象、独特的技巧,像艾略特(T.S.Eliot)所说的那样,‘避却情感’,站在语境之外洞察一切,融于语境之中体验一切,以达到景中之景,象外之象,从而剖析人的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可以说,这不仅把浪漫主义诗歌的想象原则发挥至极,也应和着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某些道理,并惟妙惟肖地描画出人类情感的孤独和无奈处。”[7]p30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接壤下的矛盾冲突

艺术之美是济慈信仰的另一种生活感受。而通读全诗,《夜莺颂》中除了理想王国的描写之外,还有对黑暗痛苦的现实世界的描写。如王佐良所评,“在几个颂歌中,此颂最实,‘世界的苦难’也最显。”[8]p71理想与现实,明丽与黑暗,快乐与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在浪漫想象的骨架上附上厚重的现实感,形成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接壤,并引发层层矛盾冲突。

1.乐土与俗世

济慈在《夜莺颂》中描绘了乐土(夜莺的世界)和俗世(诗人生活的世界)这两个不同的空间。俗世使他备受煎熬,诗人说“我的心在痛,昏沉沉地麻木,把我的感观折磨。”但他听着夜莺的歌声,恍恍惚惚进入了梦境,“仿佛饮过,又似刚把鸦片吞服,全身沉向忘川河”,来到了理想中的乐土――夜色柔和,微风浮动的夏夜,香气袭人,有白色的山楂,牧野的蔷薇,挂满露珠的麝香玫瑰,令人如痴如醉,然而诗人沉醉在这些美景之中时,偏偏又联想到了俗世间的纷扰――这是个满目哀伤的世界,瘫痪、残发、惨白、憔悴、夭亡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新生的爱情转眼就凋亡了,连美神也难保她明眸的光辉。寥寥数语中,诗人揭示了俗世的罪恶,俗世的悲剧,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王佐良曾提道,“《夜莺颂》有一个中心的矛盾,即夜莺所代表的想象世界和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矛盾”[8]p71。乐土与俗世的矛盾冲突从本质上来说是济慈心中理想生活与现实人生的对立,他渴望在俗世中找到一方心灵的净土,于是创造了这片欢乐的土地。这不是消极避世,恰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仍充满希望,他坚信着这样一片乐土是真实存在的。就像在权威版《济慈诗集》中编者米连・亚洛特提到,《夜莺颂》这首诗,追述创作情绪的开始、属性和衰落的过程,表现了济慈试图在理想和现实的对立中,以及痛苦与愉乐之间体悟自己的感觉。

2.短暂与持久

济慈一直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永生状态,在《夜莺颂》中,诗人移情于夜莺,就是为了寻找永恒的天堂。他甚至说:“他曾多次差点爱上了寂静的死神”。他在诗歌中对死神频频赞美:“现在的死亡变得多么壮丽”。其实,他追求死亡,赞美死亡,都是为了进入夜莺的世界,那个艺术化的天地。他又说:“你不会死去,不朽的神鸟!”他给夜莺不死的承诺,其实是为了达到自己追求的永生。可是这永生是短暂的,“孤寂!这两个字犹如钟声,驱回我伫立的地方!”当夜莺的歌声消失,又将他从梦境拉回现实时,之前的美和永恒仿若昙花一现,短暂与持久在那一瞬间碰撞冲突,显得那么短暂和令人惋惜。

同样,济慈诗化的一生也是短暂与持久的矛盾。他年仅二十五岁就与世长辞,他的全部创作时间仅有五年之久,然而在短短的五年中,他却留给了后人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肉体虽然不能永生,然而他的光辉诗作却随着时光的雕琢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芒,受到了愈来愈多读者的喜爱。他天才的情思和高尚的人格受到了无数读者的敬仰。有人曾说,如果他不夭折,如果他能活到莎士比亚的年纪,他的成就会超过莎士比亚。济慈与雪莱,拜伦并称于世,他的诗直接影响了维多利亚时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丁尼生和勃朗宁,雪莱曾称赞济慈为“一颗露珠培养出来的鲜花”。济慈的一生可以用短暂和持久来概括,短暂的是生命,长久的是艺术。

3.现实与理想

济慈从小不幸,由于家境的贫寒,他在15岁时被迫辍学,给一位外科医生当学徒。他才华横溢,却受尽了疾病的折磨和保守派书评作者的恶意中伤。就连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等诗人在一开始也对他及其冷淡,甚至轻视。就在他生命将竭之际,他的伟大成就都未被世人广泛认可,连他自己都不敢肯定自己的成就究竟有多辉煌。就在1820年,他转移去意大利养病之前,他曾说:“我想死后,我将会被追为英国诗人。”这是一个凄惨现实与美好理想形成鲜明对比的谦逊愿望。

《英国文学的光荣传统》的作者安娜特曾经指出:“济慈从不属于‘为艺术而艺术’一流,尽管这一流派声嘶力竭地断言他是他们的一员,他也不是颓废的浪漫主义作家。”济慈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不同。华兹华斯向往过去的封建社会,拜伦的诗中笼罩着悲观与绝望,雪莱的诗有着乌托邦的气氛。而济慈,他所歌颂的美都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夜莺颂》和《希腊古翁颂》一样,同是构建在理想与现实交织的体验上,同样经历了从现实到理想再回到现实的过程。

《夜莺颂》创作于1818年,当时他亲爱的弟弟因肺痨不幸离世,他自己的病情也愈加恶化,他与范妮・布恩小姐的感情面临破碎,而且在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压下英国一些权威杂志都将他创作的诗歌拒之门外。亲情、爱情、事业、健康一一崩塌,残酷现实使得他身心疲惫,感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痛苦。相传,月圆之夜,午夜零点,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尖锐的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它大声歌唱,歌声婉转,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得鲜红鲜红。而这夜莺正是济慈本人的化身,他用自己的心血创作,来歌颂他理想中美好的国度,以此来反抗现实生活的不公和痛苦。

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接壤的启示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伟大诗人,济慈绝不是资产阶级批评家所说的那样――一个纯粹追求艺术形式的大师。相反,他的艺术灵感来源于他深深扎根的现实社会。他以艺术之美去和黑暗丑恶的社会的现实形成对比,因此济慈在《夜莺颂》中以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成一幅理想世界的蓝图。济慈有着“诗仙”李太白瑰丽多姿的浪漫情怀,却怀着“诗圣”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现实追求。

可以说,《夜莺颂》,这朵惊艳世人的诗界奇葩是浪漫主义基于现实主义肥沃的土壤而绽放的,在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完美载体的协调下,诗歌的主题层层递进,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艺术审美观,到诗人自身虽身处黑暗痛苦的世界,但他的心从未消沉,而是化痛苦为力量的源泉,以艺术为武器,与现实抗争到底!“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是济慈矢志不渝的信仰和追求,他曾这样谈起过:“我只敢肯定感情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所捕捉的美一定是真实的――无论他是否存在过……”也许有人会说,《夜莺颂》中描写的远离喧嚣,鸟啼婉转,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的美好场景在济慈的一生中是不可得的,而且诗中出现的诸位神仙,如酒神、诗神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诗人这样的描写是过于让想象力信马由缰了。但夜莺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济慈心中由夜莺歌声所触发的感情也是真实的。《夜莺颂》中所描写的幻想乐土或许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找到对应,但这种美所带给人的震撼和济慈当时被夜莺打动的瞬间是一致吻合的。济慈一生坎坷,难得有这份完全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的时刻,他不想这份美转瞬即逝,于是他用自己的笔将它永远地保存。夜莺世界的美在济慈的心中,也在世界读者的心中得到了永生!这种美是由他的浪漫情怀和现实体验创造的。济慈从不是一个消极避世之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不符合他的性格,相反他积极乐观,清醒深刻。《夜莺颂》里所展现的衰老、死亡、爱情消逝都是他真实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思考,他渴望通过他所创造的美的世界激起人们对新世界,新生活的憧憬,点燃人们心中希望的火花,从而与现实中不美的一切做顽强的斗争。

参考文献:

[1]刘建国.论济慈和他的《夜莺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9,第62页.

[2]赵亚麟.诗化人生和美的结晶――济慈与他的《秋颂》,《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7,第76页.

[3]夏玉红.济慈――美的赞美者,《外语学刊》,第2期,1997,第52页.

[4]转引自王佐良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7年2月版,第849页.

[5]奚晏平.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1993,第89页.

[6]Abrams, M. 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4th ed. Vol.2. New York,London:W.W.Norton Company.1979. 865-866.

第9篇

郭璞《游仙诗》有鲜明的述志写怀、咏叹抒情特色,借“游仙”寄托现实感受和理想追求,突破了游仙之趣,是抒情诗在晋代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空洞的玄言诗盛行的时潮下,以其情志抒写独放异彩。它是晋代难得的抒情咏怀诗,是晋诗中的珍品,在我国抒情咏怀诗的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游仙诗》第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此诗妙用比喻,形象地托物写志,抒发感叹。开始即表达了有志之士渴望施展才能的远大抱负,然而这样的追求在当时之世是难以实现的,豪门子弟即便是庸才,但凭借权势却青云直上;广大出身寒门的才德高尚之士却因无所依附,不得推举而默默无闻,终身沉沦。诗人在此怨愤地诉说了身遭黑暗世道排挤的不平之情,遣责了黑暗腐朽的仕进制度,深沉地感叹济世理想的失落和人生的失意,诗情充满愤激和哀伤。诗中的感叹和抒情由轻转重,由淡变浓,层层深入,真切动人,这实在是一首优秀的抒情咏怀诗。

郭璞《游仙诗》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上承屈骚而下启诗仙李白之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处于特殊的承传地位。

浪漫主义诗歌中描写超现实情境的手法一经屈原开创,便大大影响于后世。在曹氏父子、阮籍、嵇康、何劭、张华、张协及成公绥等人手里,对仙境鬼神的描写更显普遍,游仙的色彩更为浓厚,到了郭璞的《游仙诗》,“仙味”就更为突出,具备了自身的特色,实现了一个飞跃,使游仙诗作为浪漫主义诗歌之一,已独立为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进一步开拓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园地。它以清新俊逸的笔调直接写游仙,通过想象把现实和理想比状为仙境,描写神仙们的生活和情趣,具有扑朔迷离的超现实特色,这比楚辞中常通过祭祀表现鬼神的方式前进了一大步,它的游仙之写更集中而突出,显示了继承中的超越。如《游仙诗》第六:

杂县寓鲁门,风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诗中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神仙欢乐图,在这超尘脱俗的迷人仙境里,仙人们自由适意,超然潇洒,悠然自得,愉情乐趣。这种境界只存在于理想梦幻之中,是诗人借助超现实的丰富想象虚构出来的,这反映了超凡的奇妙幻想和美好追求,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现实比况和超现实幻境在诗中交织,幻想由现实而起却超越了人世境况,实现了思想精神的升华,浪漫的情调淋漓毕现;在这样的精神和情感状态下,诗笔大胆夸张,想象神奇飘逸,描形画神、动作摹状活灵活现,气氛神妙,整个境界跃动洒脱,超凡不群……这些都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技法和特征。《游仙诗》正是如此,以直接挥写超现实境界的特殊方式展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神采和魅力。可以说,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晋代以来,对《游仙诗》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就的评价很多,赞誉颇高。《文心雕龙・才略篇》记:“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以大观,《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这样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充分证明了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游仙诗》所处的重要地位。

屈原到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从奠基到鼎盛的历程,两位大师的诗作中都含有突出的游仙内容和色彩。而郭璞《游仙诗》则直接以游仙为题材,肆情挥写,且他恰好处在屈李二人之间,因而从游仙风格的角度可以说:《游仙诗》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从屈原到李白的一个重要过渡,处于特殊的中间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从屈原到郭璞到李白,的确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生成、发展、壮大到鼎盛的紧密连贯的历程。《游仙诗》现虽仅存十九首,且其中有九首是残篇,但它以游仙的特色上承屈原下导李白,极大地开拓和丰富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视野。可以说,《游仙诗》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由第一个高峰向顶峰进程中里程碑式的重要环节,在诗歌史上处于特殊的中介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在晋代的独特表现形式,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游仙诗》不仅在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上在晋诗中出类拔萃,在艺术手法和形式风格上也独树一帜。它显得“清新活泼,富有神采,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怀飘逸。读起来有趣味,思之有情韵,它完全摆脱了玄言诗抽象概念的桎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形式美,对后代诗歌艺术起着重大的影响,是我国诗歌艺术探索史上灿烂的一页。

《游仙诗》长于驰骋想象,极富有形象性。它的想象神奇而丰富,常把现实理想世界想象成仙境,把仙境想象成情形活现的人生社会。通过想象展示超现实的事物,在想象中描写、叙述和抒发。在想象的基础上,还运用多种艺术技巧:诗中有大胆惊人的夸张,如“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游仙诗》第九首),既奇特又富于形象感;有生动传神的比喻,如第十四首中把才高德美之人比喻成芬芳的兰花,把平庸的权贵比喻成丑陋的“蓬芭”,把青春流逝的生命比喻成秋天的树叶……这些比喻既贴切又富于特色,把抽象的复杂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引人,更好地渲染了游仙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神奇感人的魅力。

第10篇

关键词: 舒曼 《诗人之恋》 艺术特色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aer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有交响乐、清唱剧、协奏曲、钢琴小品、钢琴套曲、声乐套曲等。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狂欢节》、《童年情景》、《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和生活》等。他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风采,为后来作曲家艺术创作奠定了艺术歌曲的基础。其中艺术歌曲《诗人之恋》是由16首短小精悍的歌曲组成,内容取自海涅的诗作,改编而成,主要描绘了一位诗人经历相恋和失恋后的悲伤心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诗人之恋》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音乐与诗歌结合、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给人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意幻想。

一、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舒曼受家庭环境及诗人文学家的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被称为“诗人音乐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色彩。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叙事曲,艺术性非常高。其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大多选用如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诗人的作品,常常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把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及他对诗歌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

1828年,18岁的舒曼在慕尼黑结识了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海涅的形象给舒曼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诗歌给予了舒曼很大的启示,于是舒曼共将海涅的42首诗歌曲化,《诗人之恋》就是其中一首作品。在选曲方面舒曼颇具匠心,他依照海涅的《悲剧——抒情插曲》《歌之卷》中的一卷,从中选出16首,依照“钟情—表白—幸福—背弃—忧伤”的逻辑发展顺序编订而成。就像海涅诗歌的一贯基调,这是一部悲剧性的套曲,舒曼在音乐上注重歌词的连续性,精妙地把一首首小曲编织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诗人之恋》这部作品中,舒曼的文学修养在音乐中很好地显现出来,其音乐与文学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重视情感表达。如第一首《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心中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之情;“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花朵开放,在我温暖的心里,爱情的意念升起,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所有的鸟儿歌唱,我向她诚恳表白,我思恋爱慕的情意”[1]。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真诚,以及对未来爱情生活的向往。第二首《从我的眼泪里面》中诗人选定了理想的情人,刻画了一个渴望爱情青年的形象。第八首《如果花朵知晓》中有大量的颤音伴奏,暗示着诗人的烦躁情绪,但看着地上的花朵、歌唱的夜莺、天上的星星,但愿能获得安慰,然而结果并非所想。最后一句“我心底的裂痕”情感强烈,多愁善感的诗人爆发了内心的情绪。第十六首《旧日邪恶的歌谣》中诗人决心彻底地摆脱痛苦,把爱情和痛苦统统装进棺材,用十二个巨人抬着,抛入海底。这首歌曲庄严、有气势,旋律起伏比较大,整个节奏给歌曲增加了严峻的色彩。最后一大段钢琴的尾奏描写大海淹没了棺材,仿佛爱情也随之沉到海底。

二、汲取民族艺术特色

艺术歌曲的创作以德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基础,鲜明地表现出德国音乐的民族性,反映了德国民族的风格特点。舒曼创作灵感的来源一方面是从民歌和民间舞曲,另一方面是从人民日常生活中找寻灵感。如歌曲《莱茵河,圣洁的河流》就吸收了民谣、乡村歌曲、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显示了他对德国艺术文化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艺术歌曲《诗人之恋》中的第十四首是Allnaechtlich im Traume,在这首歌曲中,舒曼直接采用了民歌素材,与第十三首相比,前首的梦境仍然受困于破碎的感情,在这首乐曲中却慢慢出现复合的迹象。诗人在梦中见到姑娘:“你向我轻轻地说了句话,并且送我一束柏书花球。当我醒来时花球早已消失。”[2]此曲都由短乐句组成,梦境中爱人亲切地对待诗人,梦中的一切令诗人悲伤,醒来后却不再流泪,也忘了梦中的一切,仿佛意味诗人在找寻文学诗词的精美篇章,渴望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总之,舒曼深厚的文学底蕴滋养了艺术歌曲创作与发展,在创作中他善于从诗中捕获音乐灵感,并把诗歌的神韵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诗“歌”化的同时也使乐成为“诗”化的乐,从而增强了艺术歌曲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第11篇

关 键 词:舒曼 艺术歌曲 创作 浪漫主义

舒曼(1810—1856)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继舒伯特之后为德国艺术歌曲创作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一人。舒曼和舒伯特一样,都用浪漫主义的灵感去创作艺术歌曲。然而舒曼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学修养,他的音乐比后者的音乐更精雕细琢,深刻细致;不像舒伯特的易于外露的感情,舒曼的作品与他内向的个性相吻合。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受到诗意的启示创作而成的,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力和音乐家的敏感、细腻在舒曼身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舒曼是乐坛上的浪漫诗人。本文主要阐述舒曼艺术歌曲在创作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声乐作品借助诗歌的明确语义,充满真情,富于幻想,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

舒曼少年时代在文学、诗歌、音乐方面同时显露出天才,富有诗人气质与灵性。歌德、海涅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数以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谱曲。艺术歌曲选词严格,通常采用诗人最有价值的诗歌作为歌词,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本质,使诗歌焕发出更加动人的诗意来。

如著名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这部声乐套曲是根据海涅的一首长诗改编的,它描写了一个诗人对真诚爱情的向往以及失恋以后的痛苦,作者用音乐的手段着力挖掘诗歌的深刻感情,更加细腻地表现原作的诗情画意,使套曲具有很深的感染力。《诗人之恋》这部套曲共有13首歌曲,舒曼用简洁的笔法写出了复杂多变的艺术形象,其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和诗情画意,都通过音符表达出来,吸引和感动着人们。这部套曲的第一首歌曲《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描写春天来到了,百花盛开,欣欣向荣,诗人心里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这首歌的曲调并不华丽,却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真诚,歌曲到了结尾,曲调有意地并不终止,停在一个不稳定音上,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舒曼的艺术歌曲以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一些叙事曲

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占比例最高的是爱情歌曲,其中有很多艺术性非常高。歌曲集《桃金娘》是舒曼在1840年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克拉拉的。该集共有26首歌曲,每一首都写得极其动人,其中最受人们喜爱并传唱最广的是第一首《献词》。在舒曼的歌曲中,以抒情的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也很多,如《月夜》是一首具有典型的舒曼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曲。它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的原诗创作的。这是一首分节歌,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在减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舒曼还写过不少叙事曲,最出色的是《两个掷弹兵》。这是舒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杰出的叙事歌曲代表作,歌词也是海涅的诗作。它通过1812年从俄罗斯战败的两个法国士兵的对话,来表达欧洲封建复辟以后,人们重新怀念拿破仑、向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情绪。全曲采用通俗的手法,音调铿锵有力,引用了标志法国革命精神的《马赛曲》,表现了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舒曼的艺术歌曲与德国民歌的联系比较隐晦,旋律很短小,大多不是结构完整的乐句

德国民歌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它既不像意大利民歌外露的抒情,也没有西班牙民歌豪放的性格,它始终保持着朴实、内在、简洁、工整的特点。舒曼在歌曲创作中,虽然极少直接地引用德国民歌的曲调,但他十分忠实于民歌的特色。

舒曼的节奏最具有独创性,他非常爱用复杂的节奏,我们常见到跨小节的切分音,高低声部的复节奏,但有时他又坚持不变地在一个较长的段落中使用一个节奏型,表现他独具的风格。

在和声上,舒伯特虽在创作手法上开创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新领域,但还没有跳出古典和声的窠臼。而舒曼则开辟了浪漫主义和声手法的新领域,他力求和声“功能”强度的减弱,运用不协和音,转离调大胆,他常采用大小调交替以及模糊调性的离调手法,制造一种诗意的朦胧气氛和充满幻想的意境。因此,在演唱舒曼的抒情性艺术歌曲时,必须具备能在高音区上渐弱和运用轻声的技巧。唯此才能表达出这种缥缈的、超脱尘世的遐想和令人神往的意境。

如舒曼用海涅的诗歌谱写的《莲花》,音调自然朴素,全曲基调是F大调,当唱到“月亮是她的情人,用光辉将她唤醒”时,调性向bA大调离调,使歌曲进入一个情感。接着,伴奏又造成离调效果,舒曼用这样多变的调性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致刻画,形象地描绘了莲花的情态。

在曲式上,他挣脱古典样式,不受束缚,依从感情的自由奔放,抒发内心的感受。曲式自由松弛,从而形成了他创作上的又一大特点。

四、舒曼的钢琴伴奏写作具有非常独特的效果,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结合完美,音乐形象鲜明

舒曼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独具匠心地对歌曲伴奏也作了非常精确的首尾一贯的设计,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展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舒曼的歌曲中钢琴与人声密不可分。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他还常常在歌曲的末尾加上大段的钢琴尾奏,像尾声,又像发展部分,在这些部分常会出现新的乐思,使歌曲的意境更上一层楼。

假如说舒伯特的钢琴伴奏写作还属于古典技巧的话,舒曼的伴奏则已开创了浪漫主义钢琴表现技巧的新天地,他的转调手法,使音乐从古典和声和转调法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丰富了和声色彩和变化,丰富了表现的手法和技巧。此外,他还吸收了复调音乐的织体写作风格,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

俄罗斯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说,舒曼是贝多芬、伯富朗兹、舒伯特之后最有天赋的一个继承者。他的艺术歌曲更侧重于通过贴切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描绘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呈示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如 《核桃树》,这是一首突出的带有舒曼歌曲中“钢琴伴奏与歌唱同样重要”之特点的声乐作品,歌曲旋律并不十分宽广、流畅,而大多是短呼吸式的小句子,在曲子中起着主导作用。美丽的钢琴琶音音型和一再出现的主题动机,把春风荡漾、树叶沙沙作响的诗意,以及青年人对爱情的幸福憧憬,表现得无比生动。在变化三段式的中段,则进一步表现了树叶在耳语、少女在倾诉的意境。而后,随着旋律线的低沉,刻画了少女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含笑进入梦乡的形象。全曲在盎然的诗意中达到了,听来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还有如《奉献》的结束部分,舒曼借用了舒伯特的《圣母赞》的旋律,把克拉拉比作圣母,来倾诉他对克拉拉的赞美和敬仰。舒曼很多歌曲的主要内容是用伴奏来表达的,因此,要深刻理解舒曼的艺术歌曲,就必须认真理解其伴奏的每一个细节。

舒曼的艺术歌曲,能够深刻准确地从独特的角度表达出诗歌的意境,他将旋律与语言音节、语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他的歌曲如果不用德语演唱就会黯然失色。

舒曼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显示出了其过人的浪漫主义才情,他的歌曲创作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1版

[2]方之文《舒曼——诗的音乐,音乐的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8年第1版

[3](英)蒂姆·道雷著,朱健慧译,《舒曼》,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第1版

第12篇

二、盛唐诗歌(唐玄宗即位至代宗登基的半个世纪)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最高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主要有:

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还有常建、储光羲、祖咏、裴迪等诗人。他们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月兆 的 传统,描绘山水田园景物和隐逸生活,注重表现自然美。风格恬静淡雅,清新优美,以五言律诗为主;作品思想内容不高,但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也是他们的追随者。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还有王昌龄、李欣、王之涣、崔颢、王翰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取材于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诗中充满慷慨救国的英雄气概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使唐诗增加了无比新鲜、壮丽的风采。作品以乐府歌行为主,长于七言,其中,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风格豪迈奔放,语奇体峻,风骨凛然。浪漫主义诗歌派―――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他是一位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又不受拘束、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

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丰富了传统诗歌的艺术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其诗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大胆的夸张与想象,瑰丽的意象,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以七言歌行与五绝、七绝最富特色,体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是一位天才的诗人,被人们誉为“诗仙”是当之无愧的。

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杜甫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素有“诗史”之称。

杜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诗歌的思想成就超出了前代作家,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苏轼尊为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尤其是诗人革新了乐府主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下层百姓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同时兼有抒情,为后代诗人开拓了一条新的通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了更加成熟的新阶段。

杜诗的最高成就是律诗。在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主要贡献为:拓宽了表现范围,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了格律的束缚,变幻莫测而又不离规则,写得出神入化。有时为完整表现一个事件,他还创造性地采取了以组诗写时事的新形式。因此杜甫被称为“诗圣”。

总之,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有“双子星座”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