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1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的启示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喜欢下棋。三棋老师见我有能力,便让我参加三棋。经过三棋老师的培养,我的棋艺越来越好,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在班里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小“棋圣。”但我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这个赞誉。因为我曾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有一天,老师让我和一个从中心小学转过来的同学下围棋。我看看了他,足足比我矮一个头。我轻蔑地笑了笑,漫不经心和他比试起来。渐渐,我惊讶了。看着他那自信的笑脸。我开始自暴自弃,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赢了。回到家,我生气的大叫一声,引来了妈妈,妈妈问我出什么事了?我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的告诉妈妈。妈妈顿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你现在知道了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俗话说:‘一分勤劳,一分回报。’因为你不肯努力,而别人的付出比你多,自然回报也很多,他也就赢得了你。”
夜深了,静悄悄的夜晚让我的心无法平静下来。这个夜晚,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永久的启示。
课文就是学生作文的一个模板,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的渗透,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意想不到的突破。
那么阅读会给作文教学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作文思想的启示
作文就写生活,写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事,不必去刻意捏造。有些学生为了感动人家就写母亲送自己去医院,好人好事就是捡钱包,等等。题材陈旧不说,还显得不真实。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会发现作文不是这样。
《在山的那边》以妈妈的一句话为由,引起一个生活的哲思;《走一步再走一步》由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小事,来体味人生;《紫藤萝瀑布》由一树藤萝花想到自己,感悟人生;《蝉》《贝壳》就更不用说;连《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表现伟人的仍是一件件生活的琐事。
作文也要如此,写小事,写细节。写生活的真事,写出可信可感来,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来,那就够了。像《在山的那边》课后习题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忧郁的。这一作文命题,就很好地体现了作文要写生活的主题引导。
二、作文方法的启示
《邓稼先》一文是杨振宁为好友而写的传论,所以对邓稼先的贡献处理为略,而重在体现邓稼先人格的伟大,体现了作者对亡友的追思;《木兰诗》的详略处理,让人们看不到杀戮,而只见到一个忠国孝亲、不求富贵、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的女儿形象,虽是英雄,人们更能感受到木兰的小儿女的情态。学生作文中也要如此,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
《紫藤萝瀑布》开篇的突兀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化石吟》《华南虎》的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线并行让行文丰满。这些在写法上都给写作了一个较好的启示,学生可以模仿,写出此种结构严谨完整、能够吸引读者的文章。
三、语言优美及内容丰富方面的启示
1、描写。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肖像描写在写作中常用,但在学生笔下就是“长着两只眼睛”“他长了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等,人物特征无从体现。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自不必说,孔乙己的长衫、伤疤;闰土的手的两次描写等。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一些启示:那火红的头发、那宽宽的肩、那紧闭的嘴等,人物坚忍不拔的性格凸显无疑。更难得的是:还让人从中感受到即便是肖像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就像这一课中,头发――眼睛――鼻子――嘴――下颌,井然有序。
另外还有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更加突出文章的一些内容。以及多感官的应用,都给学生作文以启示。平时可以以句段为单位进行练习,力争能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
2、修辞。在读课本的时候,多会赞叹课文语言优美,就是因为课文用了合适的修辞,让人觉得词藻华丽,语言耐读,感受到语句之美、音韵之美。也可以仿写句子短段,进行练习,再在实际写作中学着使用。
四、中心表达方面的启示
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宝库,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教材。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追求以真实作为原始生态的生活为逻辑始点,引导学生热爱和关注生活,体验和积累生活,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思路,要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
一、关注多彩生活,多层面开掘作文源泉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作文回归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与生活的磨擦、对话、融合的体验和感悟中,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善于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慧眼”,引导学生把审美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关注自我、人生、自然、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丑、善、恶,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生活写作素材,多层面开掘和丰富作文源泉。
二、激发生活情意,以真情铸造作文灵魂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根除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弊病,必须重视生活化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引发、培养和丰富学生高尚情感,把作文教学变为情感化的课堂,以真情实感铸造作文的灵魂。
1. 缘事生情,抒写真情。歌德说:“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首诗。”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情与思的聚合体。生活化作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触发学生情感的生活情景,在命题或创设作文话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新颖有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体验生活。作文训练要“投其所好”,抓住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命题,如《家长会后》《寒假印象》《网络与我》等题目内容都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写起来特别有真情实感。
2. 阅读怡情,以读促写。阅读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理并重,文学形象栩栩如生,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他们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传道”又“传情”,让学生在阅读、品味和感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课文情感的感染、渗透和浸润,进入物我交融的阅读佳境,产生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如在《陈情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体悟和感受李密的“孝情”,从而产生“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共鸣,再让学生叙写自己的父母。学生情感闸门被打开,情感之焰被点燃,体内那种沉睡的把情感化为文字的冲动被唤起,作文也就充满真情实感。
3. 以情导情,文情并茂。教育是一项需要激情燃烧的事业。教师言传身教充满生活激情,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文情更为并茂。教师还应采用灵活而富有感彩的情感式评语来点评学生习作,或衷心赞叹,或深表同情,或诙谐幽默,或寄语激励,以亦师亦友,既指导又鼓励,既抚慰又教育,满足学生交流愿望,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情感家园。此外,教师“下水作文”,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模仿动力,达到以情导情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场景,以活动构建作文“渔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还要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的观念。教师不但要示范传授怎么捕鱼,更要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培养成为一个好渔人应有的素质。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活动场景,使作文教学过程变成“生活化”、“情感化”和“个性化”的“渔场式”的活动过程,成为一种有策划、有组织、重情境、重体验、重互动交流、具有一定时空范围的立体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提供真实活动场景或设计虚拟情境,使每堂作文课都有可能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说演自由,演绎自主,充分展露才华与个性,师生共同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作文教学活动“渔场”。例如,在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让每个学生课外摘一片树叶带到课堂来,然后组织学生细看树叶、品尝树叶、聆听树叶、抒写树叶,指导学生围绕“生命”话题,通过想象和联想,分别写出自己在“摘、看、尝、听”等各个活动环节的心理感受和启示,提高对生命的感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是写作过程,写作真正成为活动的结晶,学生主动参与了活动也就是走进了写作。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的能力
一切文学大师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是真实的发现者,他的作品也是其个性和审美态度的产物。故乡是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通常也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新鲜的形象,但只要通过老师的精心点拨,学生的细心观察,这些景致就会成为学生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会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如在写作《启示》一文中,学生开始的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事件中,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我们身边的人、事、物对我们是否有所启示?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有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道:“在上学途中,我看到一簇枯败的小草,已经布满灰尘,在这片草丛中有一抹黄色引人注目,那是一株小黄菊,她静穆着,在风中摇曳,一刹那,我愣住了,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原来,生活之美就蕴藏在平凡之中......”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生读懂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在农村看似平凡的自然景致中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同样,农村丰富的生活画卷也在向学生打开,比如“赶集、庙会、祭祀”,内容以饮食、百货、游戏为主,有着浓厚的喜庆气氛。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质朴无华的生动性,可是,也常与平庸、粗俗等因素混杂在一起。对于这些独特纷繁复杂的场景,就要求语文教师教会学生在写作时不仅选材要“严”,而且涵义要“深”,这样才能把这些独特的写作资源与个人内在感悟融会起来。
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民间厚重的文化资源的习惯
农村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它蕴涵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对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如何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在学习此单元时,开始就要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到民间去采风”,培养学生对身边民间文化的关注,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有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据说能祛风辟邪。农历三月三,壮乡的节日,有地菜子煮鸡蛋的习俗,用地菜子、红枣、荔枝、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出来的鸡蛋,也包含了一份浓浓的亲情,母亲在村口吆喝孩子回家吃鸡蛋的情景,都会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只要教师多加引导,让学生对身边的民间民俗文化作深入发现和探讨,就会有不少学生了解到许多本土的典故和独具特色的习俗。
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深入生活是开拓农村学生写作天地的有效途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体味和思考。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明确提出:深入生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相对城市纷繁嚣喧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宜人、恬静幽雅的自然风光以及淳朴的人文环境,这些都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曾经把自己美丽的家乡比做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农民那种勤劳、朴实、憨厚、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良好的熏陶。而这种环境的存在,使学生写作素材的搜集更是如鱼得水,语文写作本来就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领悟,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民风融入学生的习作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效地挖掘、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貌似枯燥、乏味的农村生活中去发现、挖掘生活的素材,学生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才能自觉抒自然之情,写自然之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艺术源于生活,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从课堂到课外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人、事、物、景的美好,让学生对生活有精微的发现和体验,让农村丰富的自然、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习作,充分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融会在一起,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农村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这样,我们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但可以很快地提高,而且一定能写出农村学生自己的作文特色。
精读与略读相辅相成,培养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老师应致力于对学生的精读指导。叶圣陶把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精读的指导包括预习、讨论和历练三个阶段。教师应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同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地解决字词的障碍,并能通过粗读课文而提出心得、疑点和难点。这个预习阶段非常重要,仅以勤查字典、辞典为例,学生若做到了这一点,等于身边多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请教的权威老师。第二阶段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这时“,由教师作主席、评判人与订正……有错误给与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难给与阐明。”[3]第三阶段是指导学生历练。叶圣陶认为历练主要指吟诵和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应对教师必要的考问。“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4]中学语文老师不应忽略对学生的略读指导。除了精读之外,还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略读的指导。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5]学生在阅读中“先是依赖的成分多,在后是自力的成分多,最后竟可以完全出于自力,这才真个有了阅读能力,真个可以看各种书,受用一辈子了。”
叶圣陶写作教学观及其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1.作文就是生活的作文价值观叶圣陶在《论作文教学》中提出“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7]即作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畏惧感,从而敢于放胆作文乃至喜爱作文。他在《作文论》里论述了“求诚”的作文文德观,他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8]故叶老认为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9]这种写作观中蕴含着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思想。2.写作基于语言的训练观叶圣陶在《怎样写作》中说道:“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语言好比物体的本身,文章好比给物体留下一个影象的照片,物体本身完整而有式样,拍成的照片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照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也周妥而没有毛病。所以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去的办法。”[10]叶圣陶还具体说明“:什么叫正确的语言习惯呢?说出来的正是想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做到这个地步,语言习惯就差不离了。所谓不走样,就是语言刚好跟心思一致……所谓不违背语言的规律,就是一切按照约定俗成的办。”[11]出口成章不一定下笔成文,但正确的语言习惯无疑会有助于学生练就缜密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这些对写作习惯的养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叶老关于“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核心语文教育思想,作文与做人以及作文与说话的深刻的认识,他既直接撰文阐释自己对语文教育问题的见解,又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作了生动形象的表述(如《文心》),同时他还创作大量童话直接作为阅读材料。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充分研究叶圣陶教育教学思想,挖掘其思想精髓,对中学语文教学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华靖 单位:苏州市南环中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 感性作文 生活
一、重视生活——丰富生活、积累感受
1、扩充生活源泉,积累生活素材
作文教学强调"言之有序",要求学生在文章的结构和词语上下工夫,而不去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生活。所以往往产生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硬写不出,"启发"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口授",是"你照着我的意思写"。所以,学生怕写作文,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咸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物心灵的色彩。所以教师应尽量的充实学生相对单调、有限的生活,极大的扩充生活源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小家庭,走进大社会,尽量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生活,积累生活。在生活中生成作文,升华学生的人格。
2、学会感想生活,丰富生活感受
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丰富的生活,而不去发掘生活的情趣,不去体验生活的启示和波澜;面对生活的多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就不能算是真正走进生活,不算真正有了生活素材,而应学会作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对生活有所感想!思想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一个思想感情贫乏的人,作文就无灵气,而一个充满热情,思想丰富的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技巧训练,只要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也会写出动人的东西,哪怕是凡俗的事情,只要有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受就有了新意。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充满了缤纷绚丽,生活中处处有我们的感动、思考和想象!因此,需要培养学生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雪亮的眼。"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感想生活,想象生活,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件小事,一段笑话都能令我们发掘出至善至美的地方,都会引发思考,令人感到生命的意义。
二、重视阅读——感悟作文方法:
1、课堂精读,以读促写
叶老在议论读与写的关系时,曾提出阅读和写作是彼此相联系的两回事,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联系点"。读和写是可以相互迁移的。
而语文阅读的材料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是匠心独运,上课形式相对灵活多样,学生感情容易投入,于是较之作文课更爱阅读。因此可以从最根本的阅读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进行作文练笔,以读促写。以下这些方面证明以读促写是受学生欢迎、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2、课外博览,广泛吸收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的:"提倡少作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道出了教语文学语文尤其是教作文学作文的真谛。
教师可以千方百计地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不会读、不肯读、不能读等问题,让"读书"成为儿童习惯,不但要读,而且要大量地读,让读书成为儿童的习惯。撑起"课外阅读"这一片晴朗的天空。
3、教师下水,直接示范
在阅读文章感悟写作上,笔者觉得尤其可以以教师下水文为梯子引路,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对生活的表达和记叙,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去启发学生。
三、重视体验——感悟习作过程:
通常在作文动笔时,我们是不会去想该注意什么方法、用什么修辞等等。如果过多考虑策略,反倒会影响写作的思路。所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不要老是以规范化的理念统一成批的制造同类产品,用太多的框架、范围牵引,尤其要因人而异,少进行枯燥死板的作文理性指导,而应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受,放手让学生独立构思、自由表达,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鼓励唤醒。
1、激情表达
如指导学生写作《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作前笔者跟同学们谈话:为什么要选这件事写?想起这件事是否给你过强烈的感情刺激、印象特别深刻?如你想写一件激动过你的事,就一定要选最激动的。也许,它曾让你热泪盈眶;快乐得欢呼雀跃;生气得七窍生烟;忧愁得郁郁寡欢;惭愧得后悔不已;伤心得现在想起来还要落泪;恨不得这件事马上能重新来过……同学们已经是十多岁的孩子了,亲身经历过的事有很多很多,那么哪些事那些感情你曾经深深体验过,哪些事曾经深深撞击了我们的心灵,甚至终身难忘呢?从而激发动笔抒发的欲望,达到非表达不可的境界。
2、欣赏语言
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还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担道义”之“铁肩”,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纷纷奏响“接地气”这一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去关注万家灯火,去体味苍生疾苦,去走进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其导向可“点赞”,其理念可“圈点”。
一、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对时代热点进行命题:
1.三点一线。新课标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菁菁校园中的运动会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感而发,见仁见智。
2.正能量。广西卷“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老规矩”考量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祖孙看风景”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这三个地方的作文题均是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自主开展“三进行动”:①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指数。②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③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二、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无论是大家伟人,还是芸芸众生,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因此,高考作文题应该带烟火气,含草根味,以此来引导考生胸怀“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关心送给他人,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蕴蓄“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故土情、家国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广大考生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感,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击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新课标全国Ⅱ卷“喂食野生动物”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更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租房”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广西卷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湖南卷“最美乡村干部”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①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品味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濡养自身情怀。②浸润精神家园。要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等精神大餐,浸润自身情怀。③阅读探究迁移。要通过探究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蕴蓄着浓郁人文情怀的文本,由“读”向“写”迁移,把握情怀表现的路径、手法。
三、贴近学生思维的实际
高中生较之于初中生、小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考作文应该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加大对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下四种思维能力尤受命题专家关注:
1.深度开掘能力。湖北卷“山顶的风景”要求考生对众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展开深度开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每个人对风景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评判,人生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
2.立体观照能力。浙江卷“门与路”要求考生对空间的门与路、知识的门与路、事业的门与路、生活的门与路、人生的门与路等展开多层次的立体观照,既抓住机遇,又迎接挑战,既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日的来处。
3.辩证分析能力。上海卷“穿越沙漠”要求考生对“客观的限制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展开辩证分析;安徽卷“剧本修改”要求考生对坚守与变通、规则与创新展开辩证分析;江苏卷“青春不朽”则要求考生对时间层面的“老去”与精神层面的“不朽”展开辩证分析,把握“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我们无法控制青春的长度,但可以调控青春的亮度”的要旨。
4.多维思辨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东卷“开窗看风景”要求考生思辨的是“相由心生”,看风景的心态、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福建卷“空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心态、心境、阅历、认知不同,则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同。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历练考生“三力”:①洞察力。要通过案例分析、时势观察等方式,历练考生拨开迷雾、透视本质的洞察力。②剖析力。要通过时事点评、小组辩论等方式,历练考生剥茧抽丝、条分缕析的剖析力。③破解力。要通过为学生会、班委会自主管理出妙招、晒计策等方式,历练考生亮出实招、化解难题的破解力。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读着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这句话,我的心犹如大海般涌起思想的波澜。是啊,只要具备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精神,又和愁事情不能获得成功呢?
李时珍长年累月、不辞辛劳。终于写成惠泽万民的《本朝草纲目》,彪炳病史;爱迪生钟爱科学,不畏挫折,终于拥有了电灯等一千多项发明,世人景仰;齐白石酷爱书画,苦练不息,终于成为著名的现代书画家,硕果累累。其实,现实生活中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又何止书中列举的这么几位呢?
而我同样体验过“滴水穿石”的精神给我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原来的我,作文每次只能写一点点,常和“良”、“重写”结缘,但我没有放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努力着。后来,我经常看作文书,终于,作文有了进步。现在,作文就像我的朋友一样,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的确,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赢得最终的成功!同学们,目标专一,方有突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让我们都能认准制定的目标,并付出不懈的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理想吧!
指导老师: 宋峰宇
除了要让学生自己努力积累语言素材,不断揣摩语言的精髓,运用之妙外,还要老师多作一些有益的切合实际运用的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能从一下一些角度着手,再加之自己的精研,练习,语言功夫应该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一、 摹景状物要善于精选动词。
史铁生在其作品《我与地坛》中一个片断,写自己不幸残废后坐着轮椅到附近的地坛里的一个园子里面散心的文字,他从园子里的景物中受到了生的启示,给作者人生增添了极大的鼓舞力量。文字相当优美,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的语言就突破了常规的写法,注入了文学的因子,所以读来回肠荡气,优美绝伦。“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你看,居然“荫凉”也可以被“园墙”“切”了下来,学生语言一般可能是“阳光明媚,空气湿润,园墙下一片荫凉”想想,这样就失去了“园墙”主动去“切”的生动情态,没有了人的性格特色。失去了主动获取的积极人生态度,景物的启示意义也大打折扣。写“蜂儿”在空中的状态用了一个“停”字,写出了蜂儿生活的得意状,满足感。写蚂蚁好像是一个智者在感悟生活,还要“捋”触须呢!“露水”为了使生活的姿态多姿多彩就想办法“聚集”,“压弯”,生活的样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万道金光”。作者善于运用精练的动词“切”“停”“捋”“聚集”“压弯”等来描述事物的情态,给读者带来了愉悦与享受。
二,体物入微,善于移情于物。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要寻找故都的秋意,非常留心,连老城中平常家居生活的“扫街”细节都不放过。我们平常可能没有在意这样一些细微的地方,作文时更是不屑一提,白白地滑过了可能很有意味的材料。所以要学习名家对事物的细致体察,没有生活的积累,无异于无米之炊。再仔细琢磨,扫帚扫过大街留下的痕迹,也没有逃过作者的金睛火眼。它居然有了一丝儿的“细腻”,还有“清闲”“落寞”的感伤意味,那些“扫帚”扫过的“丝纹”果真有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感觉吗?当然不可能,但是作者有了对故都的独特体悟和感受,他对北平的秋天的确是这样理解的,打上了作者特有的身份和经历的烙印,于是扫帚的“丝纹”就染上了作者的思绪。这样,作者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文章的语言读来就味道十足,韵味悠长了。
三,写景要抓住传神之处,再辅之以修辞。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脍炙人口,百口流芳。这样的效果是源于先生写景精于抓景物的传神之处来着力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一大特色。写叶子根据它的独特情状和作者自己心中的领悟,用了精练的“袅娜”“羞涩”就把叶子的鲜妍姿态刻画的穷形尽态。我们学生如果描摹这样的景物状态可能用很多的形容词,但可能都不得其要领,费力不讨好,原因就是不会抓景物的特征,其传神的韵味也就失之交臂了。所以要描写好景物,首先就要训练抓特征,找神韵。修辞也很重要,三个“如”字用了比喻和排比,写出了叶子的特质美,明亮,闪烁,丰腴的想像就在脑海里印得很深刻了。后面的“清香”与“歌声”在“渺茫”这个特点上获得奇特的联系,谓之“通感”。这时,“清香”就不在是我们一般经验意义上的味道了,注入了新的体验,美的享受更加的强烈,对大家语言的咀嚼中有了精神上美的升华,修辞的辅助功能得到了完美的运用。 转贴于
四,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剖析社会现象的实质。
鲁迅先生眼光相当敏锐,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让丑恶的东西无以遁形,更为令人惊服的是先生还能用形象化的优美文笔来加以表现之。譬如《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经典片断在分析重点时分三层阐述: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在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人时用“孱头”,批判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人时用“昏蛋”。对于这些貌似警惕性很高、革命性很强的人则用“孱头”和“昏蛋”,鲁迅透过表面现象,看出了他们的实质。鲁迅清醒地、坚决地反对了他们所代表的错误倾向,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一层障碍。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把旧的遗产区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民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使之有益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一部分是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则要一分为二,正确地吸取、使用它的有用的方面,而清除其有害的毒素;还有一部分是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要加以“毁灭”,有些则酌留少许,送进博物馆,以发挥其对人民的认识和教育作用。总之,是要在“拿来”之后,再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细致的鉴别,严格的挑选,从而决定弃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也就是那些“全盘继承”论者,鲁迅投以厌恶和鄙夷。这就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二层障碍。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新文艺的创造,为了推陈出新。但是,要想很好地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因此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关键词 写作教学;学生实际;贴进生活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中语文课,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坚持面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在贴近“学生实际”的作文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学生想写、会写、有啥可写。下面,我谈一些我的粗浅的看法。
一、真实服务自我
作文主要用于交际活动,但也是自我的服务的需要。如因事因物因人而有感于心,一时文思泉涌,不吐不快,流于纸上进行情感宣泄,这就是自我服务。自我服务具有封闭性,学生不用担心失败,思想没有禁锢,更容易大胆地、主动地、真实地、创造性地进行练习。“自我服务”式的练习主要有:
1.记日记
记日记是要求学生把一天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最有价值的写下来。它不受文体的束缚,不受文题的限制,不受字数的约束,不需要顾忌中心是否明确,更不必担心作文成绩的优劣。任由学生舒展个性写“我心”,表“我意”。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发展,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会不断地获得新的启示。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观察千变万化的生活,及时捕捉生活的趣闻轶事,并进行理性的思辨。从观察日出日落、风霜雨雪、日月星辰、四季交替等自然现象,去思考自然力量的伟大;从感受高山巍巍、江水滚滚、戈壁茫茫、原野碧碧的角度,去思考山河的永恒、生活的平衡;从体验父母关爱、同学情深、朋友情谊的角度,去思考人世间的真诚;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祖国前程和国际风云变幻的思考。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剖析能力,让思维走进作文,使学生的作文真实且有一定的深度。
2.写座右铭
座右铭是有醒示和鞭策作用的语言。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喜好不一样,所以座右铭是极具个性的语言;另外,座右铭是针对每个具体的人最需要克服的弱点或最企盼达到的目标而写的,有不可否定的真实性。座右铭具有简约性,语言凝炼、简洁、内涵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写座右铭,力求写出独具特色的属于特定“自我”的语言,并通过写座右铭审视自己的特长或弱势,借座右铭的醒示、鞭策作用,获得人格的发展。
3.记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也是学生通过自我服务进行习作训练的好方法。读书需记笔记。学生阅读课文或课外读物后,把自己对其内容的感受、理解、认识、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二、真挚关注家庭
家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小环境。学生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以小主人的身份,真挚地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活动,在丰富的家庭活动中,轻松自由地进行习作练习。
关注家庭式的练习有:
1.“礼尚往来”式
在“礼尚往来”的交际稍大动中,引导学生真诚地说得体的话,写得体的文,是很好的作文实践活动。它包括口语的训练:如有礼貌地接待客人;为异地亲友当一回热情的小导游;跟家长或独自有礼貌地做客、探望病人;给远方的亲友、同学、老师打电话。还包括书面语言训练,如写信、发电报、甚至上网发一些电子邮件等……学生在这些交际性很强的活动中,逐渐养成独立的人格,既学文,又做人。
2.“休闲娱乐”式
命题形式——以全命题作文为主
请看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型一览表:
研究上表,我们自然得出如下结论:从数量上看,限制性较强的“全命题作文”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限制性的“半命题作文”。 “选题作文”依然存在,但比例较低,选题作文中的两道作文试题也以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为主。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代表的开放性很强的作文试题所占比例非常低。
命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导向明确,思路开阔,稳中有变,同中有异,亮点频现,内容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要的命题内容有以下几类:
一、指向自我成长。浏览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可以发现“我”、“自己”、“成长”这些字眼频繁出现,要求考生从特定的角度审视自我,回眸成长轨迹,形成生活感悟。如浙江台州题《我会记得》、甘肃兰州题《我是这样长大的》、江苏南通题《就这样慢慢长大》、湖北随州题《成长的记忆》、山东泰安题《成长的烦恼与快乐》等,都要求考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往事,从中获得的心灵感悟;江苏宿迁题《我的 主张》、湖南长沙题《伸出我的手》、江西题《垒高自己》、湖北襄阳题《 自己》等,都要求考生围绕“自主”、“自立”、“自信”等关键词进行演绎,探索成长的奥秘,具有审美或理性的色彩。
二、指向交流倾诉。学会合作、交流、倾诉,是新课标的要求。指向交流倾诉,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理念。“你”、“他”等代词作为交流、倾诉的对象,与往年一样,也出现在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里。如山东烟台题《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浙江宁波题《你是我的一本书》、浙江湖州题《你最珍贵》、江苏扬州题《不能没有你》、江苏镇江题《让你与众不同》、四川宜宾题《一路有你》、四川眉山题《沿着你走过的路》、四川德阳题《一路上有你》、湖北十堰题《因为有你》等,为考生“说真话,抒真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指向现实生活。观察、熟悉并感悟生活是初中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考量考生感悟生活的水平是中考作文命题常有的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题《我们家的星期天》、内蒙古鄂尔多斯题《这里也有风景》、山东济南题《咀嚼生活的真味》、山东济宁题《微笑面对生活》、江苏南京题《带一本书去旅行》、湖北武汉题《敬畏文字》、贵州贵阳题《我最喜欢 这个成语》、四川泸州题《 的风景》等,这些命题或泛指生活,或直指家庭生活,或聚焦学习生活,或关注道德生活,要求写出生活带给自己非同寻常的人生感悟。
四、指向品德修养。感受幸福、体验亲情、理想情操、传统美德、人生修养,这些方面的命题均指向品德修养,此类作文命题在2012年的中考作文中也比较多。如江苏无锡题《幸福就在现在》、四川巴中题《幸福在身边》、山东青岛题《良苦用心和魅力》、山东聊城题《面对缺陷》、山东日照题《昂起头来真美》、浙江杭州题《一份满意的答卷》、浙江绍兴题《花不一定要在春天开放》、江苏徐州题《又是一个新起点》、江苏连云港题《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四川内江题《帮助》、四川眉山题《宽容》、四川乐山题《谈责任》、广东广州题《改变一点点》、甘肃平凉题《心灵深处的歌》等,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体现了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这一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
备考启示——关注生活?针对训练
透过2012年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可以看出未来作文命题的趋势,同学们可做如下针对性的备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回归生活,给学生丰富源头的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亲自涉足生活,学会对生活观察和体验,对生活思考和提炼,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表达真情实感引来源头活水。
1.让学生走进生活。
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负担加重,囿于书本知识,生活单调,并逐渐缺少对周围生活的关注和敏感。因此,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大脑和四肢,实现从“寓于斗室”到“投身社会”的转变,引导他们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面对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自办手抄报、课本剧表演、古诗词擂台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和孩子们一起逛书店、看展览、采访、搞社会调查,努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让学生感悟生活。
时代呼唤创造人才,作文渴望创造性思维,而感悟是作文中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人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用具有个性的心灵去体味而获得的。因此,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之时,要有意识地加强感悟思维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看到不曾发现的新天地,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事中抓住闪光的东西,涌动文思,写出清新、亮丽而鲜活的文章来。怎样培养悟性呢?可找一些充满灵气充满睿智的“语文”,让学生在读、议中体味“悟”的神奇美妙;可选择生活中一些简单但有意象丰富的话题,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想象等,品尝“悟”的喜悦,激发“悟趣”。当然,“悟性”有浅有深,但只要是学生的个人真诚的感受与理解,我们就要加以保护、引导,久而久之,必将开出璀璨的花朵。
3.让学生积累生活。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见闻、感受,如不及时积累,便会逐渐淡忘,写作时还会觉得无米下锅。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生活的习惯,让他们建立一个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素材库”,以便随机点击,激起思维、写作的灵感。我班人人都有一本“浪花集”,上面是学生们或详或略记载的有趣的事、精彩的语言、难忘的镜头,随机学生或粗或细画出的喜欢的物品、得意的作品。课前,我让学生举行“小小新闻会”,汇报前一天的最新发现;课间,学生们会互相换“浪花集”,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发现的新鲜渴望和冲动。
二、不拘一格,给学生自主的写作权利
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单一的模式、统一的命题,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抹杀了学生的灵气与个性,不少学生总是望题兴叹,对作文总是满腔的无奈与苦恼。因此,我们要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给学生广阔的时空,还给他们自主的写作权利。我在教学别注重以下几点:
1.少讲规则。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尽量少讲些规矩要求,让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写出来,大胆作文,展现出作文的真实水平。
2.活用教材。
现在,几亿儿童统一使用一套教科书的情况已成为历史,增添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科学合理的教科书。但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城区、城乡之间有差别,学生的个性、阅历有差异,所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的写作训练材料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删去远离学生生活的题材,把社会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现行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
3.随机而作。
一般来说,作文一学期要求学生完成“八小”,“”指平常的八次小练笔。这对于学生作文能力提高来说,训练显然太少了,因为写作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养成写作习惯才能真正完成。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进行真实记录,并规定:篇数不限,题材不限,形式不限,长短不限,晚上写生活日记的,当天的语文家庭作业可以免做。我发现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文章中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现在,我的学生少的每周能写两篇,多的一周能写几篇,有的能坚持天天写,有的会对某人某事追踪观察调查,进行连续报道,他们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4.服务生活。
除了让学生抒发真实生活外,还要注重应用写作的写作训练,让写作成为一种工具,服务生活。例如,学习了写通知,可以让学生承包下学校各种各样会议通知的拟写;师生在比赛中获奖了,可以让学生给获奖者写贺信,向全校师生发佳讯;针对一些不良风气,让学生写倡议书;工厂出新产品了,可以让学生写产品说明书,编广告词……在这些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学生会深深感受到写作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写作热情。
三、互动对话,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快乐
1.带着鼓励,欣赏学生的精彩。
得到肯定是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表现重要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不要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理想作文”为依据,评判、宣告学生习作中的不足,而要学会发现、善于发现习作中的精彩,即使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奇特的比方、一处真情的抒发,也要及时肯定,真诚地送去赞许,以点燃学生写作的自信。
2.带着平等,促使学生间交流思想。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交流之河,需要双方的沟通和互动,不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是真正的对话。我把学生习作当作一面镜子,从中了解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触摸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赠送一句名言、推荐一个故事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呵护、点拨,让他们感受到交流的真诚;我在习作本上增设了“回音壁”,让学生针对老师的评改写反馈意见,可为自己的习作辩护;可让他们谈作后得失启示,感受到交流的平等;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空间,让他们互读互改,在批判、借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带着信任,期待学生的发展。
弗莱雷指出:“如果没有信任,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条件。信任会使对话双方更加感到在讨论世界的问题中他们是同伴。”因此,在评析作文时,我们要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相信并期待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会有所发展。2010年,我在作文本上增设一个评价栏――“啄木鸟”,即根据学生的修改情况,加“”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修改,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