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试卷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习题评讲课是高中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纠错、补遗、巩固、提升、激励的作用,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由“学科知识认知”到“学科方法习得”再到“学科思想形成”提升的不可或缺环节。进入高三备考阶段,试卷评讲课在课堂教学中比重增多,地位日益重要,试卷评讲课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迫切地要求教师高质高效上好试卷评讲课。然而在教学实际中,试卷评讲课对广大高三师生来说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闷,成效非常低,简直就是高耗低效啊。
通过持续的教学观察和反思,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高耗低效的顽症有三:其一,评讲课没有重点难点,缺乏针对性。有时候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大讲特讲,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反而一带而过。其结果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得分能力,反而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这样的试卷评讲课问题出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要么失当要么模糊。而导致试卷评讲目标设计失当或模糊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课前未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试卷分析和错题分析,考情研究不到位,没解决好评什么讲什么的问题。其二,评讲课重教师轻学生,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的试卷评讲课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深刻透彻,鞭辟入里,激昂慷慨,学生在下面听也是应者寥寥,而中等生差生往往“无言以对”。评讲课陷入了教师越讲越累学生越听越闷的困境,教学的有效性较低。这样的试卷评讲课问题出在教学主体错位,教师大包大揽,没有给予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太低。其三,评讲课重答案的对错判断,轻知识的整合归纳,重解题技巧方法的点拨,轻学生解题纠错思维过程的体验和训练。这样的试卷评讲课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课后却屡屡纠了还错,短期效能较好,长期效能不佳。此症状源于评讲课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环节的缺失,学生听得多练得少,缺少自我纠错环节的体验和训练。
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顽疾,提高试卷评讲课的质量以帮助学生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复习中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呢?笔者带着这个巨大的困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总结,找到了一个能一举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方法――运用《历史错题分析表》提高高三试卷评讲课的有效性。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我根据学生考试审题、答题的流程和试题评讲流程设计了如下《历史错题分析表》。(下面以2013年高考大纲版全国卷文综第12、15、37(1)为例填写)
《历史错题分析表》的使用步骤是这样的:(1)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和评卷各项统计分数据填写《历史错题分析表》,进行试卷分析和考情研究,在整体把握试题命制特点、立意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班级高频错题,确定本次试卷评讲的重点与难点,设定明确恰当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知识上主要整合梳理拓展哪个(或哪几个)专题知识,重点培养哪些学习和解题的能力。教师运用《历史错题分析表》起到的作用是建立合理的评讲流程和明确教学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这就解决了评讲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评讲的效率和效益。对这个表格的运用如果到此为止,那么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评讲课中将无法得到落实,评讲课仍然无法冲破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旧窠。要真正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实现第二、三维教学目标,就必须把《历史错题分析表》作为学生的导学案在课堂上使用。(2)课堂上:第一步,学生自主思错纠错。把答案和《历史错题分析表》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错题表,依托表格按规范流程自主进行再审题再答题,自主纠错,用时10分钟左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把简单的低层次的错题自行分析纠正。这个环节一方面纠正了评讲课教学主体错位的问题,学生由配角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由主角转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换了师学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学生规范答题、有效纠错的示范、模仿和训练过程。第二步,学生合作纠错。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合力解决那些以个人能力无法纠正的错题,用时大概1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把中等中上难度的错题纠正过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给学生提供交流、辩难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第三步,教师释疑解惑,总结拓展。对于前两个环节学生解决不了的高难度错题,教师依据《历史错题分析表》逐项释疑点拨,指导学生逐步完成错题纠正,引导学生系统整合归纳薄弱知识,总结方法技巧,并把知识方法上升到学科思想层面。这个环节突出了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把评讲课的效益向学生以后的学习延伸,形成长期效益。第四步,课后学生按日期收集整理历次评讲课的《历史错题分析表》和试卷,装订成册。这便是每一位学生的绝好错题分析集和学情“白皮书”。
综上所述,《历史错题分析表》其实是教师的试卷分析和考情研究的工具,也是学生试题评讲课的导学案。在试卷评讲课中使用《历史错题分析表》,对学生而言,确立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对教师而言,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盘活了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师从简单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199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科的命题,依据现行中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坚持“两个有 利”的原则,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进一步挖掘试题的测试功能,适当调整试卷的结构和考查内容,加 大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从而顺应了在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之上高考的要求,较好地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特 点。考试的结果表明,今年的历史试题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学习潜能较强的新生;各地中学教学专家也普遍反 映,今年的历史试题在客观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结构比往年更趋合理。一是为加强学科能力考查,适当地减少了新高考试卷的题量, 即由去年的53个题目减为43个题目,同时适当调整了选择题的分值。这一调整,有利于提高试题考查历史 思维能力的有效性,使试卷长度和试题赋分更加合理。
表1: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表2: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是注意保持各部分知识内容考查稳定的比例,加强对中学教学重点内容和与大学教学相关知识的考查, 尤其突出了对诸史实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考查,适当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这在多选题和问答 题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今年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 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 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试卷的难度得 到合理控制,试题的区分度和测试信度比较理想。从全国范围的数千份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看,新、老高考的 难度信度、标准差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在不断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试卷难度 以利于中学历史教学今年的命题取得了不少经验。
今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历史命题在继承和发 扬近三年命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这主要表现为:一、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去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 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20%以上,着重考查分析 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着重 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 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二、选择题考查学科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的比重已达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 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 ,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较前有所延伸。新、老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均适当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并尽量避免阅读障碍,加强了对历史材料 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史料所给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技巧方面,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尽 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在能力考查的策略上,注意使每道试题中若干问题具 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 广度方面,历史材料进一步向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延伸。四、问答题考查能力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在层次上 又有新的突破。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 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这在新老高考的6个问答题 里都有明显体现。譬如在新高考45分的问答题中,只有第42题第一问“19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 内容是什么”这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照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 经过思辩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
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学科德育功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性方面,在继承和发扬前几年的优良传统的 基础上,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绝大多数试题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自然而又深刻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感与现实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但是,按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今年历史试卷、试题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譬如,某些题型如选 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考查功能尚需进一步挖掘,试卷中题型的比例还不太适应日益加强的能力考查的需要 ;个别题目主要是问答题在理论上对考生的要求同目前中学教学的实际水平相比拔得偏高。从各地反映的情况 看,当前影响历史科考试质量的最突出问题,是阅卷的评分者信度偏低。各地专家和中学教师呼吁各省招生部 门应加强阅卷工作的管理,加强阅卷队伍的建设,改革阅卷评分工作,以保证高考命题改革的顺利进行。
不少专家认为,今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系列变化,将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它要求中学历史 教师必须加快教学观念的更新,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渗透思想 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系统即知识结构,提高理论分析水平,全面培养学生阅读 、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其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 方法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
一、测试的目的:
9年级第一轮复习结束,为检查复习情况,在4月26日进行了4月份月考,通过测试查漏补缺。以便进行第二轮复习。
二、试卷结构
⑴。试卷内容比例:中国近代史占45%左右,现代史占55%左右。
⑵。试卷题型比例:客观性试题占40%,主观性试题占 60 %.
⑶。试卷难易程度比例:
试卷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6:3:1.下面我对9
三、数据统计分析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11、 最高分: 55、 最低分:10、优秀率:27% 、 良好率:9% 及格率:46% 、平均分:37.2
2.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本试卷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所用时间适中,符合历史科考试标准,教材中的图、表知识和探研性问题,渗透到选择、材料分析和问答题中进行了考查。在注重考察历史知识点的同时,也注重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试卷分析
第一题选择题。本题的得分率为80%左右,出错较多的是第2小题,出错的原因是分析能力差。第5小题和第9小题。出错的原因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差。
非选题中的识图题的得分率约为75%,出错较多的是第14题。此题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思维拓展能力差。
第三题是材料解析题,本题得分率较低,约为50%左右,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表达能力差。对于题目的理解存在问题。从答题情况看,多数同学都不能正确**误的回答,或是回答比较片面。以后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措施
1、优秀学生的复习方法。
优秀学生的复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复习,形成自觉复习、主动复习、有效复习的习惯。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以基础训练及自主复习资料为复习阵地,进行系统地复习,同时要求学生按照课程标准的重点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2、强化学生的考试意识。强化学生考试意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让学生形成审题、作答、检查的考试模试,消除考试紧张心理,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
3、作好考前心理辅导。考试前,上一堂考试辅导课,讲清考试的一般要求、消除紧张的一般方法、应试的一般方法、复习的一般方法等。
摘 要: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一线教师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关键能力并进行监测,以检查教学措施的有效度。本文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七年级的期中考试试卷为研究样本,以试卷的数据分析为依托,以求抛砖引玉。历史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监测是浩大的课题,本文只是冰山一角,以期为后续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 初中历史能力 培养方法 监测
对一线教师而言,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那么何为历史学科能力呢?历史学家、学者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定义有一些细微之差,本文采用著名学者于友西的概念,他认为历史学科能力是学生为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是能否完成历史学习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来说,历史学科能力就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审题能力、阅读能力、概括、归纳、表述的能力、比较能力等。国家一直在推行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提出能力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关于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已有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一线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历史学科能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集中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不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过于分散其中一个点或几个点,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历史教学研究中,没有相应的监测和数据分析,相对应的教学措施达到怎样的效果并不知晓。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促使历史学科能力研究要更深入、更细致、更系统。
本文是对初中历史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监测的初探,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七年级的期中考试试卷为研究样本,以试卷的数据分析为依托,以求抛砖引玉。从本次考试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最欠缺的历史关键能力是审题能力和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试卷中的相关题目都凸显了这两个问题。以选择题14题为例,题目是“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一为免商税,二为省脚乘,三为不复拆阅(亏损)。以此观之,会子可谓通流。会子通流始于A秦朝B唐朝C北宋D南宋”。这道题目,出题者的意图就是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这道题目的得分率是67.3%,失分学生较多,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再以17题第(4)问为例,题目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这道题目给出了三则材料,需要一定的分析和概括材料的能力,学生材料分析、概括能力的欠缺一览无余,得分率仅有53.6%。通过对这张试卷的具体分析,这两个问题是近阶段内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针对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打算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和材料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以期末考试数据与期中考试成绩进行对比,看哪些措施相对有效,哪些措施相对无效,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路径,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关键能力。首先,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笔者的教学经验看,最重要的是抓住题目关键词。如何抓住关键词,需要在平时下足工夫,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并坚持下来,部分学生做题粗心大意,不肯认真审题,在选择题中更是如此。因此,在平时作业中,一定要让学生划出关键词,关键词找对了,题目的正确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以笔者2016年带的两个七年级班级为例,其中一个班级每次作业都要求划出关键词并坚持了两个月,另一个班的学生则没有坚持下来。以试卷选择题第7题为例,坚持划关键词的班级得分率是87.8%,而不划关键词的班级得分率只有73.4%。除对选择题有要求外,在大题上也要求学生划关键词并列出1.2.3来,以保证学生不漏掉其中任何一问。
学生材料分析、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归根究底就是让学生多接触典型材料,多分析材料,从而一步步提高材料分析能力。从课堂教学来说,首先,教师所选材料要典型,基于典型材料,再进行进一步分析。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存在误区,认为要从其他地方多搜罗材料,忽视课本材料的运用,事实上,课本材料都是精选材料,要在用好课本材料的基础上,再选择课外材料。其次,课堂材料的选择不能一味求多,一味灌输给学生,而是精选几则材料,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以期达到让学生提高材料分析和运用能力的目的。除课堂教学之外,家庭作业也是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家庭作业上,教师要精挑细选,选择一些典型习题,精选精做,不求多,只求质量。在习题讲解上,笔者曾有一些误区,为了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掌握一些,而选择灌输给学生,事实上,在习题讲解过程中,要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分析题目、解读题目,分析材料、解读材料,在不断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材料理解和分析能力。
历史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监测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笔者正在申请课题,专门研究初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监测,这个课题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对初中历史教学意义重大,后续工作会陆续展开。笔者只是对这个课题就一次考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思考,并找出应对措施,是一次探索,一次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高考特点;备考策略
高中课程课改和教学改革以来,文综高考卷历史部分为了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在命题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基本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以及“目标立意”的转变。在现阶段一标多材的背景之下,怎样更好地处理教材,怎样更准确地处理好课标、教材及考纲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能够使高考复习更为有效十分重要。
一、解读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从高考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通史体系,根据多种史观、通史的思路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加以调整。新高考试卷中的很多题目突出对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注意多角度、综合地分析问题,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历史试题从古到今的排列顺序,也反映了学科体系的要求。
二、对几年来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及考情的综合分析
1.高考历史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大
难度与区分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难度为0.5时,其区分度最佳。因此高考命题的设计难度通常为0.50~0.55。据有关资料和相关专家研究显示,近年来全国历史试卷的平均难度为0.46。
2.主要题型是材料型问答题,凸显历史学科特征,彰显课程理念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渗透着“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材料选材新颖,文字史料包括史籍、诗歌、法律条文、人物言论、时事新闻、历史著作等;图片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历史照片、漫画等;数据史料包括柱状数据图、表格等。
3.体现有度开放,给考生一定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最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为考生思维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满足考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主要是41题。
4.引领大学历史研究的方向,渗透全新史观,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注重对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也加大对学习过程、历史史证、学习历史的方法的考查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都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程高考汲取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其突出的表现为注重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基本的史学要素,注重信息提炼、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史料辨伪等原则和方法,注重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等基本环节,注重史料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充分性等。
三、备考策略:明确复习目标,处理好课标、教材和考试大纲之间的关系,做好常规的三轮复习工作
1.一轮复习
(1)优化专题复习,阐释历史纵向发展的规律。在每一个专题复习中对重要概念要重点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要感悟、理解历史概念要素、完善概念结构、历史的理解概念、比较与鉴别概念及多角度地认识史事价值等。
(2)打破必修、选修模块的界限,在构建起通史体系的同时,梳理出主干知识,并提炼出主题,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示例:中国古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古达的农耕文明。
中国近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近代化进程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史主题:全球视野下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推动着现代化进程。
2.二轮复习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从新视角抓结合点,用多史观、多角度在优化模块内部复习内容的同时跨模块复习,古今贯通,中外联系,阐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三轮复习
训练应试技巧,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要高度重视模拟阅卷、试卷分析和查漏补缺,强化补偿矫正和改进的环节。最简洁的方法是用高考真题来引领复习,揣摩高考的特点。
平时需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速度的提升和培养。具体在选择题方面看立场、看观点、看设问的角度。综合题要在获取有效信息后系统抽象综合,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和重点重复化等。
经过几年的高中课程课改和教学改革,文综卷历史部分在考查内容、考查方式上基本确定。高考命题专家出题的落脚点基本跳出了高中历史教材的局限,密切关注与高校历史教学必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强化史学的现实功能,特别注重新史观、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所以,作为一线教师,需要迅速做出转变,把握高考规律,科学、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使高中历史教学适应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
一,指导思想:
学习社会发展常识与中国基本国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学生初步整理归纳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情知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爱国热忱,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 教材分析 :
今年初三政治仍然使用老教材,共有五课内容(其中第一课为人类社会发展简史;第二、三课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第四课讲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课讲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全书的落脚点。
三,教学要求 :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前言 第一课:古代社会至第五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
四,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树立为学生的终身服务的教学思想;
2、采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3、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能够坚持学习。
4,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六,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学期: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国力,根据初三政治学科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期将完成前言部分至第六课的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具体教学进度如下:
1.第一至第二周,第一堂课师生端正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完成前言部分的教学任务;教师详细讲述政治课作业的题目类型,讲解答题的要领;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第一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概念和内容,能够联系实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培养自己的爱国行为规范。
2.第三至第五周:完成第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第二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懂得了解和研究国情的重要性,知道了解国情的基本途径,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掌握不定项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其中国庆放假一周)(国庆后进行前言和第一课的月考)。
3.第六至第七周上半周:完成第二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第三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正确认识国家地位,懂得国家地位的变化和公民的关系,青少年要为提高我国的国家地位而作出积极的贡献。掌握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4.第七周下半周至第八周:完成第三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及讲评,进行第四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懂得一个国家的国家地位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懂得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懂得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青少年要为进一步酌情综合国力作出努力。(尽量挤出时间进行复习)
5.第九周:如有时间进行综合练习,反之则把综合练习作为回家作业;要求掌握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方法。期中考试并进行质量分析。
6.第十至十二周:完成第四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要求确立爱国意识,在实际生活中要关心国家兴衰,捍卫国家尊严,维护国家国格,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观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行第五次测验并分析试卷。
7.第十三至十四周:完成第五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懂得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统一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进行第六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进行一次月考)。
8.第十五至十七周:完成第六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懂得公民为什么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道理。在我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最根本的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少年学生要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激发起培养和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热情,为国家、为社会的进步尽责。进行第七次测验并分析试卷。
9.第十八周:期末复习;进行二次综合测验。
10.第十九周:期末考试。
(关于月考的时间,根据学校教导处的统一安排)
师生通过一学期的教与学,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掌握各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教师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
第二学期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国力,提高爱国热忱,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学期根据初三政治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中考的要求,先完成第三单元(第七----九课)的教学任务,然后进行总复习。具体教学进度如下:
1.第一至第二周:完成第七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一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了解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趋势;了解我国近百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我国新世纪的奋斗纲领和奋斗目标;能够联系实际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明确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
2.第三至第四周:完成第八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一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懂得"当今的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多种多样的人才。每个青少年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祖国的需要,确立成才目标,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3.第五至第六周:完成第九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一次课文测验和单元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学生立志报效祖国。
4.第七至第九周: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与训练》为依据,进行第一轮复习。要求完成每一课的基本习题训练;进行一些综合性测验。
5第十周:期中考试并进行质量分析。
6.第十一至十三周:完成时政的教学任务;进行第二轮复习。完成《初三思想政治学习导向》中的综合练习。
7.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进行综合性复习;挑选适量的符合中考要求的综合性题目进行训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问题,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迎接中考的到来。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试卷讲评课 误区 基本环节 一般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试卷评讲课是一种重要课型,其根本目的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提高。但是,当前的试卷评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机械对答案、改正错误、就题论题、面面俱到等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基本体会。
一、试卷评讲课几种误区
(一)核对答案。这种只核对答案而不进行评讲的形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综合题等根本无法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更谈不上对评讲内容的巩固、强化,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逐题评讲。一些教师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这样往往要花上两三课时才能评讲完一张试卷。这样,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收益甚微。
(三)重点评讲。对多数学生做对的试题不评讲,错误较多的试题采取重点评讲。这种做法虽比前两种好,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就题论题。学生只是会解一道题,不能旁通一类题,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试卷评讲课的基本环节
(一)宣布考试基本情况。在讲评课开始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次测试的基本情况。即最高分是多少,优秀率为多少,及格率为多少,以及各分数段的人数,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不公布每个学生的具体分数和在班上的排名。虽然教师不应公布每个同学的分数,但应做好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提出试卷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二)针对错误进行评讲。试卷评讲课绝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应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在试卷评讲课上进行解疑纠错和查漏补缺。
(三)摆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把存在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自主探究,自己解决。因为这样做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可见,试卷评讲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将学生自行讨论分析、自行探究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讲评课的始终,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少一点告诉讲解。
(四)提供模拟训练。教师应当围绕试卷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再设计一些针对练习与变式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与提高。只有这样,试卷评讲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可见,试卷评讲课上就有关问题研讨处理之后,教师要针对该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变式练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加强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五)引导学生反馈与总结。给学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总结原来做错的原因。
三、试卷评讲课的一般策略
评价即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评判。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接收、传递、反馈、评价的过程。要上好试卷评讲课,增强讲评的教学效果,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讲评及时准确,分析错例及原因。测验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最好实践。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然而,讲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准确与否。笔者认为,讲评课不可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教师在每次阅卷后,讲评前都要认真检查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得较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这样,试卷评讲课建立在学生知识缺漏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的基础上,集中了学生易错处和典型错例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增强课堂效果。
(二)注重学生心理,分析思路和规律。需要就是动机,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试卷评讲课的教学过程中,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同时,教师必须由重视基础知识转移到综合能力的训练上来。在练习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最佳解题途径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教师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狠抓典型试题、总结发散和变化。试卷讲评前,教师应对试题逐一分析,并对试题进行恰当的分类,即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必须有所选择,遵循典型性原则。一是选择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二是选择学生卷面上见解独到的题;三是选择出错较多的题等进行讲评。
(三)构建开放课堂,提高分析讲授能力。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开放,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讲评课上,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性、发散式讲解。
在分析讲述的过程当中,觉得自己所讲到的,很多是结合自己的理解,某些理念,对学生的一些希望和要求有感而发的。在一些问题的讲授上,总是会出现唆、重复的现象而不自知。这是笔者深知的一个缺点。想要克服它,只能以勤补拙。只要教师对所讲的内容熟悉、明了,在讲授的时候就能够做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从容不迫了。
总之,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切忌挖苦、训斥、侮辱学生人格,应让学生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关键词 微课 历史课型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6
"Micro-class" and Change of History Lesson
DING Hanjing
(College of History &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The new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istory, so that it has the correct values, outlook on life. In today's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ake a different and diverse students can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cla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lesson emerged. Micro lesson is from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starting to realize teaching student-centered, teacher-led, it can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This micro-lesson on the history lesson type of change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micro-class; history class;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dividualized
微课是大数据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体现,由于它在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转变,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因此能够实现“从教到学”的实质性转变。
1 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近年来,社交媒体、移动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明显增加,各种教育资源也逐步开放,其形式也渐渐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的微型化、内容主题化发展趋势明显。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个继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风靡之后在教育领域衍生的新事物。它是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教育或者可移动地服务于社会开放式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频单元,从时长来看,时间较短,目前较被认可的是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从其主题来看,每个主题相对独立,具有一定针对性,主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评审活动,首次正式提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建设实践应用研究。目前很多教育界人士也都努力尝试将这种新兴教学形式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2 运用微课进行历史课型的转变
2.1 历史课型的多种分类
课堂教学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根据基点选择的不同来划分课型。
若把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做分类基点,课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统称单一课。
若按教学内容的性质来判断,则可划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等。为适应新课改,若干新课型中以自学互教、讨论合作型课堂的导创优势最为明显。
若以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为划分依据,则可分为讲授课、自学辅导课、讨论课、练习课、实践课、参观或见习课等。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共同活动。而教学方式构成了教学方法,目前主要通过教学方式而不是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特征。讲授课、讨论课等都是以某一主要教学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
虽然分类历史课型的基点不同,但都应该要符合大的课型分类的基本要求。首要是应涵盖历史学习的全程;第二,各课型要有一定独立性。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上述第三种分类基点划分出的众多课型中的概念课、解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这四种。从迥异的教学实施流程可以看出各种类型课不同的风格。
2.2 运用微课进行某些历史课型的转变
新课改实验以来,老师们都感到了课堂时间的紧迫和教学任务的繁重,历史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就需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微课作为新兴事物有其独特优势,能让有心学习的人利用每一点零碎、空闲的时间得到一些收获。而在不同教学任务的历史课堂中,恰当运用微课则有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无论对教或学都有重要影响。
2.2.1 历史概念课可运用微课实现先学后教
一般“概念”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例子及其属性(关键特征)。历史概念,既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它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历史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特定的历史名词或词组。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1)该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地、人、事;(2)该历史事物的性质;(3)该历史事物的特征、意义、影响。各个历史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由简到繁由此形成了历史的学科体系。
历史事物按种类可进行很多种不同的区分,因此,历史概念也相应地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按照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划分为两类:(1)专指性历史概念。一个历史概念,只反映一种特有的历史事物,形成一个历史专有名词,如商鞅变法、武王伐纣。(2)泛指性历史概念。这类概念,泛指某一类历史现象,而且不一定是历史学科所专用,在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也常使用,这类概念一般理论性更加明显,因此又可称为理论概念。它由诸多历史概念通过发展和升华,高度抽象概括而形成。例如:阶级、国家、革命等。这种理论概念大多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范畴,是人们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也不可能对理论概念做专门阐释,所以在传统课型中主要是依靠老师在讲授有关历史问题时,做适当的相关补充阐释,希望由此能使学生接受到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教育,同时借此提高学生运用这一基本观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知识的呈现是复杂静态的,学生难以理解理论性概念容易疲劳,由此将微课引入课堂,避免老师一味枯燥地讲解,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很好的调味剂。此外,因为一节微课主要讲一个重要问题,老师可以由此延伸出这一概念的背景、相关事件与易混点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便于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解某一专指性历史概念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运用微课。由于微课是提前录制好可以反复播放的,课前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方,课下学生也能自主复习。
2.2.2 解题课可运用微课帮助归纳总结
各省高考历史试卷的题型有很多种类,在本文中我仅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的题型为例,包括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三类。历史卷的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学生需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评价能力。在实际做题时学生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为何知识点老师都讲过,我却不会用来做题?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1)没有深入理解知识点;(2)解题缺乏归纳技巧。传统历史教学中对题型的归纳讲解往往是到最后的考试复习课上老师总结一遍即过,接受较慢的学生还没理解是怎么回事,老师却早已讲完了。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使他们学会理解和归纳,帮助其完善认知结构,也利于学生对自己上阶段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时常总结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益于他们未来发展。
2.2.3 历史复习课可运用微课进行分层次教学
所谓复习课就是专门为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运用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花较少的课时笼统地进行期中或期末考前的统一复习。长此以往,那些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自信心将会受到很大打击。微课对学生的益处就在于录制时能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一知识点可录不同微课视频以展示层次不同的内容(包含基础、提升、拓展等),做到各取所需,实现知识点分层次教,学生分层次学。
2.2.4 试卷讲评课可运用微课做到因材施教
顾名思义,试卷讲评课就是考试之后老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评试卷。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个“评”字,对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和老师的分析讲解来纠正。但众所周知,个体存在差异性,所以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其能力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处于普通水平的学生可能需要老师对错题的详细讲解,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重复听讲可能就有些浪费时间了。微课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仔细分析试卷后,把对试卷的讲评按难易程度分类录制,这样在自主学习时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观看。如此一来既可以减少仔细讲解试卷所占用的课时;另外,也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的学生实现个案补偿教学,使他们能够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3 微课对于历史课型转变的意义
胡铁生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会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将发生改变,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微课资源进行的校本研究将有大作为,也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途径。对于学生而言:第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自主学习的需要,通过微课他们既可以巩固强化知识也能够查漏补缺。“微课”将是他们在校园课堂之外学习及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现代社会无线网络和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不仅仅是成人在普遍使用,许多学生也已拥有手机等数码产品,微课视频时间短且可通过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也能够利用琐碎时间给自己充电,因此基于视频的“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第二,它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既能使优秀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又能按要求促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跟上班级平均进度。运用微课实现先学后教和分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班级全体学生整体发展。另外,微课的开放性及其还可进行后续补充与开发的特点,也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9.
【关键词】2011年高考历史试卷 特点 启示
2011年江苏历史试卷难度适中,总体难度比往年有所降低,题量有所下降,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其出题宗旨不在将考生考倒,而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凸现新课程理念,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科,重视主干知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继承中带着创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图文并茂。试题考查联系时事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考查角度较为新颖独特,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试题量方面来看,总分没变,但材料题减少一条,减轻了学生负担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主观题从6题变为5题,减少了一题,使学生答题不至于有仓促感,减轻了学生负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我们教师常说高考指挥棒不变,就难以减轻学生负担,而江苏省的本次历史试卷在题量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减负决心。
二、从试题涵盖的内容方面看,必修史三大模块题量分值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政治史模块有10题,计39分,经济史8题,计31分,思想文化史6题,计30分,其中主观题部分涉及必修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各一条,分值都在12-15分之间。和2009年和2010年高考相比,2011年历史试题必修史题量分值分布更加趋于平衡,这与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吻合。注重基础,以教材为本,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和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甚至是我们常说的热点内容。
三、从试题样式方面看,新史料、新情景的试题依然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试题命制秉承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四年来,新材料、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今年江苏卷20道客观题,全是材料题,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如选择题第十二题: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制定给特定的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采取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中克里斯提尼改革无疑是考试重点,但以这样新颖的视角来体现则是学生不常见的。显而易见,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2011年历史江苏卷的命题完全吻合这一大方向,创新理念是鲜明的。
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涉及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四年来都明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分别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前几年的考试在前四个方面都有涉及,但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的特点是不光涉及这几方面,而且在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上有所创新,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较好的尝试,在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到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的现状,问题小而分值少,稳步推进开放性高考试题的改革,稳重而不失灵动。这势必将推动江苏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的转变,考查注重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并重,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把江苏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推向深水区。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也为各省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作了很好的示范。 转贴于
五、联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感强,现实与历史交融,学科交叉性强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现实,依托热点一直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在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选修部分明治维新的材料题第(3)问: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进行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这道题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人类命运,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思维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服务社会。同时最后一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考查,同时也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
六、大量涉及新材料,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但又源于教材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分析,理解能力。但仔细分析试题不难发现,这些新情境、新材料无一不符合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要求。史料是历史学的组织细胞。材料型试题是主打题,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江苏高考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在所给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建立起合乎历史逻辑的联系,才能正确选择。非选择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面对2011年江苏省历史试卷的命题思路及特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有怎样的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认真研究考纲,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①因此,每做一个专题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并用一定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八、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适当与其它学科渗透
当今高考,试题的实践性、灵活性强,往往是通过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运,运用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强调以史鉴今,服务于现实。高考的这一新变化,促使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科技、环保等问题,并就这些热点问题积极与其它教师配合,寻找交叉点,共用一个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面对热点不再无从下手。
九、利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②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形象讲述、实物展示、图像再现、情景创设、课外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干瘪、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幅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由于师生情感共鸣,创设问题的情境,导引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能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受到陶冶,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培养爱国主义的真挚感情,激励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参考文献:
摘要:“三生”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关注人终身发展的高效课堂,它是在对学生和公民进行“生命、生活、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关注学科知识的获得与学科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面对高三教学实际,运用“三生”教育理念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试卷讲评;“三生教育”;历史课堂
“三生教育”是教育家罗崇敏教授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它是对学生和公民进行“生命、生活、生存”教育的简称。“生命教育”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用历史学科中与精彩人生史实,谱写生命华章;“生活教育”即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出发,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让学生的中学生活精彩纷呈;“生存教育”则是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命教育是前提和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和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和目标。实施“三生教育”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和有效切入点,也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三生”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肄业年级的师生共同实践着这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课堂尽可能地还给了学生,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难忘的体验。
高三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他们要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答题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学识,作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三生”教育理念实践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试卷讲评课,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做足准备,使讲评符合学生需要
1.整体把握试卷,帮助学生把握复习方向
检测,能较好地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误区,是查漏补缺的必须。考后我们及时做好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总结。在理清所考查的历史知识范围、基本史实和考查的学科能力基础上讲评。在讲评时师生讨论,共同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方向性问题和差距,增强查漏补缺的针对性。这种讲评就不是简单告诉学生参考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作答,促使学生分析命题人意图,提高审题能力,使复习更加有的放矢。
2.利用多种图表,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误区
利用图表可以对学生试卷进行全面和个别相结合的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我们讲评前的准备,可以提前把握学生暴露出的知识上的疏漏、思维中的不足、思路的偏差、技巧的匮乏等,作为讲评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错因和努力方向。
网上阅卷后,我们根据阅卷系统提供的表格对学生的各题得分情况进行分析(见下表):
【摘 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内在美、欣赏历史知识的内在美、创造历史知识的内在美,通过参与、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优化历史教学,让师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历史的魅力,使历史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几点思考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形式思辨灵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介绍了诸如讨论、辩论、故事会、调查、参观、考察、采访、编演历史剧、仿制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板报、举办展览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无疑给中学历史老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路径。近年来,我听过不少公开课,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家公认的好课。但这些课上大都或课本剧、或小品、或讨论、或辩论,形式多样,于是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浅薄乏味的表白,看似华丽多彩,实则障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那么,有效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呢?我觉得一堂好的常态性历史课,是扎实、充实、平实、真实;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特色,也有待完善,归根结底并不在于其花哨的形式。教师的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主动积极”就是好课。概言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没有在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得到锻炼、提升和拓展。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句话:讲究哲理智慧,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创新。
三、考试合理高效
考试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外,更重视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也日趋明朗,如创新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毋须多言,如此的命题趋势,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不应该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压力,而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变的动力。但在现行高考制度模式下,考试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检验学生每个阶段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过去人们总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话今天看来也不无道理。老师恰当地用好这一“法宝”,使平时的训练、考试都能发挥其有效作用,那就能使学生在未来的高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利用考试,怎样发挥考试应有的作用,使考试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快乐过程,就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第一,考试要有合理的计划。在保证平时的练习的情况下,结合学校的工作安排,高三考试分为周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通常的周练是检测上周的教学成果,但还要滚动复习,即在复习新知识点的同时不能停止旧知识点的复习。期中、期末考试则是参加大市组织的调研考试。第二,试卷的命制要认真打磨。因周练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行滚动复习,故周练试卷范围不在广,每周两个专题即可;题目量不在多,保证学生60分钟之内做完即可;难度不在高,以基础知识为主即可。月考则考查在自高三以来到本次考试之前的所有复习内容,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检测。研制既适应高考考试要求,又能促使掌握学生知识、提高能力的试卷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的命题原则是: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探索、注重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等,使我们的考试不仅仅只是有巩固、诊断、检测和区分的功能,而且还要具有充实、提高、生成和发展的功能。第三,考试后要精心讲评。考试结束后讲评要及时,离考试结束时间越近越好。要做到精心讲评就要求对试卷做精心分析。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统计相关数据,为精心讲评提供依据。每次考试后,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每条题目、每个问号都要做详细的分析。如客观题部分,我们统计的项目有每小题的正确率、每小题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主观题则对每小题的每个小问的典型错误进行记录、分析。试卷讲评不是简单对答案,不仅要对每条题目进行透彻的分析,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讲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着改变传统的由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总之,用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效益的教学,就是“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今天是期中考试后的第一节课,课堂上我正准备对此次历史试卷进行讲评。可是上课铃响,班主任李老师却在班里紧锁眉头,“赖”着不走。在翻看了几个学生的试卷后,李老师终于忍无可忍地走上讲台,冲我说:“贾老师,我想说两句。”我只能知趣地走下讲台。
“考试结束了,可我对我们班对待考试的态度极为不满意,别班的学生考究后是主动拿着试卷要求贾老师分析讲解,可是我们班,贾老师点名让我们班的同学去找他!这就是差距!这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王政同学(可怜的王政正眼巴巴地看着李老师,不知道自己又犯了什么错)是我们班倒数前10名的学生,可他的历史成绩却在我们班的前10名,如果王政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我想我们班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考不好!”说完,李老师甩手走出了教室。
我愕然,班里鸦雀无声,王政也把头深深地埋在书堆里。
自我教这个班的历史以来,王政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他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史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惊人的理解能力,总能在历史课堂上就历史问题的争论与探讨作出精辟分析且“语出惊人”,见解深刻。说实话,教这样的学生,我都感觉有压力。可是王政其他科目却一塌糊涂,因此总成绩在班里总是垫底。
刚才李老师的一番话,我感觉到王政的心灰意冷,同时也感觉到学生们对李老师的话有些不认同。
于是,我说: “听到李老师刚才的讲话,我仿佛又看到你们李老师刚走上教师岗位时意气风发、雷厉风行的样子,没想到这样的风格一直坚持到现在,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你们的幸运。对这次考试,我想李老师有更多的想法和更高的期待吧。”我要以此树立班主任积极进取的形象,让孩子们理解老师,并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
“但我有一点想法与李老师有点不同。”我接着说,“我认为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如果想超越王政的历史成绩,很难!”这时我分明注意到王政抬起头,专注地看着我。 “大家回想一下,近一年以来的历史学习,王政的历史知识测试多次优秀,说明他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在历史课上总能热情地参与,积极并能精彩地回答问题,这些是王政能取得今天成绩的保证,而这来源于王政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我想就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他学习!”王政重重地点了几下头,同时我也看到班里其他学生对王政真诚的认可和略带不服输的神情。
“可是,‘一枝独秀’并不代表‘满园春色’啊,王政,你再想在历史学科上有所进步恐怕很难了!”在全班学生面前,我对王政进行现场指导。“因为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等等都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王政你不能再漠视其他学科了!我给你提个建议:可以尝试把学习历史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我想你会得到更多的惊喜!”此时王政十分专注地看着我,眼神似乎给我传递着决心和信心。
那一节课,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课下,许多同学争相涌进我的办公室,大家一起分析考试的得与失,我知道王政这个“榜样”起了作用。
班级的榜样是班级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代表着班级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引领着班级的育人方向。教师切忌树“反面教材”,应多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让班级真正成为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