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了多种适合小学生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方法,着重提高小学生对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感悟与认识能力,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利用资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兴趣。教材中蕴含的成语与名人名言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好好利用。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教师可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你想知道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以后,是怎样建功立业的吗?”这篇课文所在的那个单元练习中有一组反映诸葛亮一生的成语:初出茅庐、屡建奇功、独木难支、回天无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便会联系所读故事进行熟记,有利于对成语的理解和积累。
2.课前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激发兴趣。结合我校“三部九步”教学模式的开展,我鼓励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并在课堂上开展一分钟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做到了理解与记忆同步进行。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兴趣。如在教学有关父母恩的文章时,可引用“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或“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雪”等名言激发学生对父母师长的情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学习珍惜时间这方面的文章时,可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或“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气力”的名言,并举例将珍惜时间与浪费时间这两种行为及其结果作以比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行名言的积累。
二、几种有效的积累途径
1.课堂教学中积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积累。课堂上积累的方法很多,如课前预习积累,遇到成语与名人名言可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熟记、积累的要求;课堂学习积累,即教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时涉及到一些成语或名人名言,学生即时记录在本上,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熟记积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都想在同学面前露上一手,在教师面前表现一番,这是展开成语和名人名言积累的良好契机。于是,我就利用竞赛背诵的方式帮助他们积累成语,让生生之间互背,小组之间比赛背,男女生之间竞赛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所积累的成语的平台,使他们在竞赛中增强自信,提高语言积累的兴趣。
诵读记忆是积累成语的重要方法。成语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一些优美词汇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库存。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加强检查的力度,让学生乐于背诵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并用归类法将背诵后的成语进行整理,如数字成语、历史成语、寓言成语、写人成语(人的神态、动作、心理、品质等)、写景成语(山、水、花草)等。
2.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阅读是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与课堂学习相比,课外阅读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性相对较小,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加之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收获着比课堂学习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读书笔记式积累,记一些好词、好句或感受深刻、意蕴深长之句;网络搜索式积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信息,辅助学习;对比阅读式积累,即把写同样内容的不同资料源对比着阅读,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视角和观点,再融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卡片式资料积累。
3.书写中积累。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写字质量,要求学生扎实打好写字基础。书写的内容有很多,成语和名人名言便是其一。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书写时由描到摹,由少到多,让学生把字写对、写工整、写美观。同时,在班级中同步开展书法竞赛,增强语言积累的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诵读古代诗词,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通过掌握的文言知识,读懂一些比较浅易的文言文以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一些较有深度的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上要想达到以上目标,我认为主要还得从以下同几点出发。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兴趣和信心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文言知识,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激发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三种方法:
1.成语名句导入法:利用学生从小学就已经熟悉的一些成语、名句导入新课,拉近文言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促使学生以积极、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成语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字词的掌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
2.背景故事导入法:要想让学生带着阅读的兴趣去读课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涉及课文的一些史实外,还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故事,特别是学生会感兴趣的故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要去探究课文的兴趣。如学习《隆中对》可以先讲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从背景故事中来理解课文内容。
3.名人导入法:学生对名人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学时不妨利用一下这种仰慕心理,通过介绍这些学生熟悉但又不甚了解的事迹名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谚语等来导入课文,比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并给学生讲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给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做好铺垫,激起学生对《出师表》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意常用字的积累,讲究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字、词、句不能一味死记硬背,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不是指写作上的运用,而是通过一些常用词的理解、识记来指导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这就是运用。所以,教师得让学生注重预习,标记疑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疑点;培养学生懂得联系旧知识,推求新词义;还要注意归类整理,用练习加以巩固。
总之,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过去学过的字、词、句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比较来把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这就有利于词义的积累。当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式频繁出现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对这个词或句式的意义用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寻找其规律,以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迁移。只有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才能积少成多,才能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到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欣赏能力,注重人文教育。
古人在写文章落笔时非常谨慎,有很多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鉴赏,文言里面的思想精髓也非常宝贵,且他们在炼字、选词、句式的选择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所以在教学时,师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鉴赏,来体味作者隐含的细微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做好人文教育。
上面这些教法,对于教后进生来说有一定的作用,但还不是很实用。所以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笨拙却比较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怎样有效的掌握课本的文言文知识。一般选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大多都比较长,上课时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老师的讲解都能理解一些,但往往合上书之后,脑子就会一片空白。而文言的考点往往又是考词义和句子翻译。那么针对这个实际,本人会在早读课上让学生先读课文,再结合工具书把文言文的意思加以理解并进行强记,然后把工具书拿开,结合注释看课文,把翻译读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记住字词的意思,掌握句子的翻译,还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一.利用成语故事,导入新课
常言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们有时可以很好的利用成语故事进行导入,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之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转入新知识的学习。
讲《醉翁亭记》,我们可以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讲《出师表》,我们可以用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导入;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可以用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讲《勾践灭吴》我们可以用成语“卧薪尝胆”导入;讲《鸿门宴》,我们可以用成语“破釜沉舟”导入……其实,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我们都可以很好的利用成语进行导入。
二.利用成语讲解词语的意义的判断方法
某些成语由于它的格式上的特殊性,意义上就有某种明显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判断词语的意义。(1)互训性:就是词语的意义可以相互解释,在某些并列结构成语中,前者的意义就是后者的意义,后者的意义亦即前者。我们如果明白其一,就可以用它解释另一个。这一类的成语很多,如:内忧外患、心领神会、打家劫舍、尔虞我诈、必恭必敬、丢三落四、防微杜渐、克勤克俭、忘恩负义、怀瑾握玉、穷形尽相、穷凶极恶、苦思冥想、幸灾乐祸、规行矩步、奇珍异宝、金科玉律、审时度势、口诛笔伐、空前绝后、咬文嚼字、鬼使神差、济困扶危、匿影藏形、损兵折将、称心如意、诚惶诚恐、涤瑕荡秽、调兵遣将、难解难分、崇山峻岭、铢积寸累、移风易俗、深思熟虑、情投意合、心驰神往、粗制滥造、冗词赘句、妻离子散、倾箱倒箧……(2)反训性:就是在某些并列结构的成语中,有些前后意义刚好相反,我们如果明白其一,也可以用它解释另一个。如:远交近攻、否极泰来、阴奉阳违、扶弱抑强、大同小异、舍本逐末、革故鼎新、损人利己、能屈能伸、是古非今、厚此薄彼、喜新厌故、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党同伐异、殊途同归、谄上欺下、兴利除弊……
三.利用成语,讲授中华传统思想精华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其中积淀着许多宝贵的传统思想,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我们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它,在课堂上讲授常见的、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思想,如: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等成语告诫人们在平安或太平的时候,不能忘记灾难或危险的到来,《周易》上说“是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成语拔刀相助则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思想,历来为侠义之人所称道,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水浒传》中的许多英勇故事都是这样,《西厢记》第五折中也有“若不是大恩人拔刀相助,怎能够好夫妻似水如鱼”。成语悲天悯人则是中国知识分子常持的态度,他们感慨世事,同情人民疾苦,以天下为己任。文天祥、杜甫、白居易、屈原等是其中优秀的代表。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告诉我们不经过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希望人们积极进取,用汗水、努力等代价去换取成功,彻底抛弃不劳而获的思想。成语惩前毖后告诉我们人往往犯错误,但是人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犯错误,我们要把前面的错误作为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诗经・周颂》中有“予其惩而毖后患”的句子。明・张居正《张文忠公集》中也有“顷丹阳浅阻,当事诸公毕智竭力,仅克有济,惩前毖后,预为先事之图可也。”其他思想更多,如:淡泊明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化干戈为玉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卧薪尝胆、满招损,谦受益、匹夫有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人定胜天、三人行必有我师、舍生取义……这些成语涉及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不一而足,不再一一说明。
四.利用成语进行写作时的“反弹琵琶”教学
写作的生命是创新,创新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再认识。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成语进行“反弹琵琶”教学,就是针对成语的本意,反其意而用之,结合时代特点,赋予成语以新的内涵,新的气息,从而达到立意创新的目的。如:班门弄斧,字面的意思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在感彩上属于贬义词,可是就有人从提高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人要进步得快,“弄斧”必须到“班门”,否则,得不到名人的指点,进步谈何容易,最后,作者又进一步论及“班门弄斧”要具备的条件:一是思想要开放,二是还要有勇气。文章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立意深远,以理服人。再如:斤斤计较,字面的意思是形容一丝一毫都要计较。在感彩上亦属于贬义词,我们如果从公仆对待工作,对待人民的利益角度出发,写他们一丝不苟,写他们斤斤计较,立意就显得新颖而深远。
利用成语进行反弹琵琶教学,主要是成语的本意已经众所周知,如果我们结合实际,从反面去看,去写,就是写作中“旧瓶装新酒”、“枯枝发新芽”,不仅显得学以致用,而且体现了写作必须反映现实的创作原则。可以用来“反弹琵琶”的成语主要还有:胡说八道、开卷有益、看风使舵、能屈能伸、取长补短、大材小用、不到黄河不死心、无微不至、下不为例等等。
五.利用成语进行古文语法教学
成语的来源很多,常见的有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文名句等,这些内容大多存在于古代的典籍中,故成语有“语言的活化石”之美誉,所以不少成语带有明显的古语的语法特点,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些内容,对我们学习古文将有很大的帮助,成语中的古语语法特点主要有:
(1)句式倒装,如:时不我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唯才是举、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怒(喜)形于色、问道于盲、无动于衷、无济于事、相濡以沫、严于律己。上述成语中前三个属于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后面的属于介词短语后置。
(2)省略句式:运筹帷幄、功败垂成、栉风沐雨、锥处囊中、鹤立鸡群、燕巢幕上、燕雀处堂、逍遥法外、饱以老拳。以上成语只有最后一个是省略动词饱的宾语“之”,其余的都是省略介词“于”。
(3)词类活用:
A:名词用做动词:一鼓作气、衣锦还乡、不羁之材、不胫而走、不毛之地、布衣蔬食、草菅人命、饭糗茹草、瓮牖绳枢、行百里者半九十、幕天席地、礼贤下士。
B:名词用做状语:云谲波诡、日理万机、日新月异、粉妆玉琢、风驰电掣、高屋建瓴、蜗行牛步、凫趋雀跃、瓜剖豆分、管窥蠡测。
C:形容词用做名词:抱残守缺、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拈轻怕重、避实就虚、防微杜渐、扶弱抑强。
D:形容词用做动词: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贵耳贱目、厚此薄彼、竭泽而渔、完璧归赵。
上面这些成语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都属于词类活用。
一、以朗读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如范读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爬月台”那一段时,我就通过语调、重音、节奏、表情等变化,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此外,还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如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等形式,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以表演激趣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的情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如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把学分成不同角色,再分组进行排练(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最后抽签表演,台下的同学进行点评。结果,文中的内容,人物性格,都表演得到位,理解得透彻。这样,不仅使所有的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而且对这篇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
三、以竞赛激趣
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课堂上有计划地开展了一些知识竞赛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设计知识竞赛题,设计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观众抢答题等形式,小组选派代表参加竞赛;通过笔试方式,让学生答题,给出成绩,排出名次,予以奖励;定期举行古诗词朗诵和默写比赛,看谁诵读默写的诗词又多又快又准确;举行成语接龙比赛,看谁能按要求说出的成语最多等等。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四、以实验激趣
做实验本是教自然学科时采用的手段,如能恰当引入语文课堂,会达到“百闻不如一见”之效,会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设计语文课中的实验。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水,一个鸡蛋,一小撮食盐。上课前先叫学生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中不加食盐鸡蛋下沉,加食盐则上浮。学生很快明白死海岸边寸草不生,人在水中淹而不死的原因,于是便抓住了死海的本质特征。
五、以图画激趣
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学会绘制教学简笔画。给没有插图的课文配上插图,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上课效率。如教《春》一文时,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依图说出课文相应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当堂能背诵出每一幅图的内容。
六、以教具激趣
一些课文,适宜自制教具,师生要人人动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小橘灯》一文时,笔者自制了一盏小橘灯,在课堂上点亮,让学生讲其象征意义,然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制作小橘灯,并举行展活动。
七、以歌声激趣
生活中处处有歌声。让歌声走进语文课堂,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春》一文时,先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然后让学生唱有关“春天”的歌,学生伴随着歌声走进课堂,走进春天,体会春天的独特韵味。
八、以课件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色彩变化的画面,音响刺激的录音,以及带有动感的幻灯片,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我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之中,然后,播出一幅幅有动感,将声、色、情景融为一体的打鼓舞姿画面。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亢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以故事会激趣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谁的故事多,看谁的故事好,最后评选出“故事大王”。采用主题故事的形式,如:“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围绕着名人,讲在课外听到的,或读到的故事等。故事会事先通知,定期召开,让学生课外阅读、搜集,课内各显神通,达到激趣之目的。
总之,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提高上课效率,学习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上述激趣方法,力争让每一节课成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的颗颗火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愉悦,真正使学生在课始趣即生,课中趣更浓,课尾趣犹存!上述方法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因课制宜,灵活运用,才会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百花齐放,大大提高上课效率。
注释:
关键词:阅读 个性化 课内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91-02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据专家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许多作家在谈到语文能力的形成时,无不提到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材料。”它还提出,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这是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强化课外阅读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堂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堂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享受阅读,教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1 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才会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获得阅读满足。
1.1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孩子们大多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导学生阅读。例如,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以后,特意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看到的。课后,很多意犹未尽的孩子就主动去找这本书读。下一次讲故事的时候,读了这本书的孩子就会成为主讲者,主动讲述自己学到的成语故事。通过这样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1.2树榜样,培养阅读意识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老师可以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如果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对学生肯定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它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1.3自由读,拓宽阅读视野
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该由学生的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所谓感兴趣,就是好些熟悉的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的不清楚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和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很愉快。所以对刚接触书籍的儿童来说,激发其兴趣,“放任自读”最适合不过的,不要管他读什么书,就算是武侠小说、幽默笑话也任其读之。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阅读的视野也随之拓宽。
1.4展成果,树立阅读信心
老师布置学生课外读书,不能光布置不反馈。如果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偷懒不读,或半途而废。相反,班级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向大家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他们的阅读热情会更高。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阅读的积极性会更高涨,信心也会更加十足。
2 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我们教师要借助教材资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为准绳。形成“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课内外良性互动氛围。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们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2.1指导学生作读书笔记
一个专家在调查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时设置了这样的调查题“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 》”,我能背诵其中一段:“ ”。然而,感到遗憾的是,许多同学虽然能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名,但写不出其中一段完整的话。可见许多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但他们仅把阅读作为一种消遣和猎奇,只追求曲折多姿的情节,而不把阅读当作知识积累、丰富情感、借鉴写作技巧的一种方式。如果只阅读不积累。如同“小猴子下山,最后空手而回”。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可以摘抄好词、对于好的句子可以进行仿造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要学生在欢乐的阅读中达到知识的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升华健康的阅读兴趣。
2.2指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
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在阅读兴趣的支配下,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象去读。根据需要学会选读,无充足时间读书时要学会浏览,对重点篇目要学会精读,为了积累语言要学会摘读。读中有批注,要边读边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
3 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3.1讲
低年级可以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这样学生的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长期下来,学生能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能妙语连珠,写文章也会意到笔随。
3.2办
高年级可以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活动,肯定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3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们教师要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佳作欣赏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4展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及方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了解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做了一个简单调查:1.你最喜欢哪类阅读?看电视,听故事,自己看书。选择看电视的有100℅,可见集声、形、色为一体的电视媒体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载体。2.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男孩子的回答大多是《奥特曼》《火影忍者》等情节刺激的漫画作品和《大迷宫》等纯图画的杂志,女孩子大多喜欢《小公主》这类杂志。只有极少数学生喜欢《安徒生童话》《谜语》这类文本。由此,我确定了让学生阅读的内容:画面阅读以图为主,文字为辅以字为主,配些图画文字阅读;阅读的方式:看动态画面倾听故事自主独立阅读;阅读的模式:师生共读自主阅读;阅读的篇幅则由短到长,使学生逐步爱上阅读。据此,我还制定了低年级的初步阅读计划。
1.用眼睛览读。初始,利用现有多媒体资源,如动画片、成语故事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没有任何文字,纯粹的画面、声音让学生感到课外阅读很好玩。然后,通过展示台给学生看经典的绘本:《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用美丽的画面、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并不可怕。
2.用耳朵听读。低年级学生识字少,要培养他们从小爱看书,就要经常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讲得有趣,学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教师有计划坚持每天讲,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神奇的事物。而描写儿童世界的文学作品更让学生有了一份亲切感。《窗边的小豆豆》《小猪稀里呼噜》《一年级的小蜜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我都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并且在每次阅读结束时我都会卖个关子,让学生产生想听的欲望,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买书去提前一饱眼福。
二、营造书香环境,萌生读书兴趣
营造一个书香浓浓的读书环境,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儿童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这样说:“如果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如果我们能将这个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意识里,让学生每天都浸润在书香之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萌生读书的兴趣。
1.阅读读书名言。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就像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这些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每周更换一句,一遍一遍地带领学生朗读、背诵这些名言警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结识这个朋友,如影随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聪明。
2.感染阅读精神。新学期开始,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参观,让他们感受课外书的吸引力,感受书迷专心致志读书的精神,感受那浓浓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3.设立图书角。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图书角,放上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经过教师认可的最好看的书。班级里有了这么一个可供随时借阅的图书角,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三、抓住学生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阅读能力低,自控力差,仅仅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课外阅读兴趣。
1.降低门槛激趣
人的阅读活动总遵循着相对的系列性,那就是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不断上升,永无止境。低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一些带拼音的读物,并降低阅读门槛:看动画片、成语故事光碟,每次看完,可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不再看《奥特曼》了,迷上了成语故事了。
2.师生共读激趣
对于低年级来说,教师要把课外阅读作为集体性的活动,而不是个体自发的可有可无的阅读。小学生“向师性”很强,低年级的教师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他们一起阅读,有助于激发全体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书未读,趣已生的效果。
(1)书籍评价激趣
许多经典的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特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对这些著作的评价,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阅读《一千零一夜》时,出示:
有人说:“它是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一株永远艳丽多彩的奇葩!”
高尔基说:“它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英国学者基布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获得了永恒的声誉。”
我告诉学生:这些话语评价的都是同一本书,猜猜看,哪本书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部声誉很高的经典之作,是值得期待的“精神大餐”,必然有兴趣阅读。
(2)引发矛盾激趣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狐狸给人的印象是狡诈、阴险的“坏东西”,而国外的作品却替狐狸“”了。利用这一矛盾,可以让学生对朗读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朗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时,我这样设计:小朋友,你们知道狐狸的哪些故事呢?(学生讲故事)这些故事中,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师再给小朋友们讲个狐狸的故事,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狐狸?(老师讲书中的一个故事)想要更多地了解它,就来听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吧!。
(3)联系实际激趣
小学高段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 延伸性 课外书籍 阅读指导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我国古代还是国外的其他国家,人们一直都在倡导读书,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人也都在倡导读书。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既不是补课也不是做作业,而是阅读。”就笔者自己而言,虽从教年限不久,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语文难,写作更难。究其根本就是小学生的阅读量太少,导致词汇量的严重缺乏,自然也就写不出什么好的句子来。我认为有效地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其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也就不用担心了。所以,指导学生延伸性阅读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会挑选书籍,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其次,教师要会朗读,读文章时尽可能地做到欲扬顿挫、满含深情,让听着陶醉其中,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会产生自己想阅读的兴趣。接着是让学生养成听读的习惯,教师在简介书籍时可以适当地留点悬念,让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学生刚开始阅读课外书籍时,可能读一本书需要很长时间,但每天都坚持下来直至养成习惯,等到学生的词汇量积极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学习语文来也就轻松了很多,写出好作文来也不再是件难事了。
二、阅读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语文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其教学任务之一。就我个人看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设置图书角
教师可以利用教室这一场地,选择教室里的一个角落设置一个图书角,鼓动学生从家里挑选出优秀的书籍放在图书角,把好的书籍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阅读,一起讨论。
2.设置名人名言墙
很多名人伟人的事迹和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他们说的名言更是能成为后人的指路明灯。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室设置一块名人名言墙,鼓励学生阅读。
3.讲故事推荐书籍
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虽然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离不开睡前故事 但故事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故事,当学生被故事吸引时,他自然就会产生阅读的欲望。
4.多组织课外活动
无论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其自制力和耐心都是相当的差,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养成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写读书笔记等等。
三、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但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导致不会阅读、不喜欢阅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特点、年龄、兴趣特点等方面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注意以下点。
1.学会默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是考验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默读时要尽可能做到,眼到、心到,既要看懂故事内容还要能把故事内容表达出来,不胡乱编造。
2.工具书的使用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工具书就要是字典和词典,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借助工具书,会读、会写、会理解生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3.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学生在写读书笔记时,可以写自己的读后感,也可以摘抄书中的优美句子和段落,长时间的坚持下来,既扩大了阅读量,又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书籍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后,作为教师我们要科学地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以免学生阅读不良书籍走上歪道。就我个人而言,我经常推荐学生读读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古典名著、外国名著等等。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鹅妈妈的故事》《天方夜谭》《成语故事》《儒林外史》《西游记》《论语》《道德经》《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小王子》《玩偶之家》等等。这些书籍都是学生能看得懂而且略有兴趣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生们在活动中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进一步加深了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60-01
荀子《劝学》中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知识点逐渐积累、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学时期,对于学生的阅读量、理解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鼓励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积累,为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一、注重基础词汇积累
经过小学时期的基础巩固,进入中学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的基础词汇,然而对于一些词汇的认知却不完善、理解也不透彻,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理解偏差或者理解错误的现象。我们知道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有效的词汇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也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运用的关键。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通过不同的口气进行表达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要在听讲、阅读时正确了解别人的思想,要在说话、写作时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好的开展学习生活。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汉字形声、形意知识的教育。例如在教学《珍奇的稀有动物》一文的时候,根据“珍”字为什么是“王字旁”,例如“珍珠”、“玛瑙”、“珠玑”等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偏旁其实是“斜玉旁”,而非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王字旁”,带“斜玉旁”的字词一般都是与“玉”、“美好的事物”相联系的。只有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这些基础知识,他们在日后的阅读学习中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与运用。
二、注重名言警句积累
一些名人讲座、经典文章中大多都会含有丰富的名言警句,因为在交谈、写作中,一句精当的名言、警句,往往使谈吐生色,文笔增辉。或画龙点晴,一语中的;或者言简意赅,阐述深刻;或妙语连珠,意趣横生。中学时期正处于学生各项基础知识积累、认知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充足的名言警句积累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说服力与文字内涵。所以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好名言警句的知识积累,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他们的阅读、写作打好基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认识到《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许多内涵丰富、言简义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名言的出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认知能力。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名人名言指导自己的行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品质。
三、注重成语典故积累
成语典故是中学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掌握良好的成语典故知识能够让学生在诗词鉴赏的时候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用,提升写作的质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源头入手,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比如“黄粱美梦”这一成语,很多学生容易写成“黄梁美梦”,如果教师能够将典故讲述一下,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黄粱”是指食物,“粱”字就不会写错了。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进行诗词的理解。另外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善于去发现、挖掘遇到的一些生僻、难懂的成语,例如“文不加点”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望其项背”与“望尘莫及”到底有什么区别?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通过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积累。
四、注重生活知识积累
关键词: 多种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49-01
现当代教育家黄厚江说:“语文教学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可见,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利用现有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领略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游历于出神入化的意境,感慨世事的沧桑巨变,揣摩惟妙惟肖的人物内心,体会作品深刻的寓意……我认为依照不同课文内容,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现将近几年来我个人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做法总结归纳。
一、背景介绍法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常规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对本篇课文写作环境和历史情况做一个简单概述,只有了解背景,才能深入课文,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在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及来蒙托夫的《祖国》这些文章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就很难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达成共鸣,因此,针对这种具有“土地情思”的文章,就需要用背景介绍法引出课文,不但使学生易于把握主题,还可以更好的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跟着你一起进入文章。如,我在讲《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一课时用了这样的导入:“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望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1942年7月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当我话语一落音,学生很快就一脸沉重,仿佛与作者一同进入了42年那个战乱的年代,忧国感伤,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悬念法
顾名思义,设置悬念来启发学生,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时,我就首先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无疑,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议,答案也五彩纷呈。“()+()=(、……);(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雪)+(太阳)=(水、春天……);(阿基米德)+(支点)=(整个世界);(李白)+(月)=(三人)……”同学们的兴致很高,这时,我便引出了课文:“同样一个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共同探索创新的奥秘。”带着这个不确定的答案,学生们很想一看究竟,便很快进入状态,使这篇本来较为枯燥的议论文变得生动、自然。
三、引用法
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引用名人名言、典故、童话寓言故事来启发学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名人名言、典故、童话寓言故事中语言高度凝练,故事非常典型,往往就是我们觉得很平常的身边的小事,我们平时可能觉得微不足道,往往容易忽视。但是往往就是在这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例如,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学史中就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成语,每一个成语都是由一件事情得来的,如画龙点睛,一叶蔽目,叶公好龙,等等。引用这种典故、名人名言、童话寓言故事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但使教学效果成倍增长,而且使学生对其印象深刻,不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杨修之死》我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上课前在屏幕上显示了一首诗:“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平淡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让学生读这首诗,通过诗评来对杨修其人及课文内容有一个大体了解。这时我继续引导:“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重温历史,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首诗高度概括了杨修过人的才华、学识及死因,寥寥几笔却方方面面俱到,不仅有利于了解人物更有利于把握文章,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学生仿佛也能从中找到事件的原委,很快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中。
四、图片法
图片教学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运用的不是很广泛,但是图片法教学确实具有其他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点。1.它具有直观的优点;学生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取所有信息,一眼就能了解到所传达的内容。2.它具有形象具体的优点;它所传达的内容很具体,图上看到什么就是什么。3.它具有生动的优点。有些图片很生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我在作文教学中常用这种方法,比如:讲《人物外貌肖像描写》时,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多种人物的不同描写方法,我先找了几张人物漫画图片:腾格尔、成龙、陈佩斯等,让学生猜猜这几个人是谁?学生争先抢答,热情很高。当学生回答出来后,我就顺势引导:“为什么大家看到图片后就能快速想到是谁,原因是漫画将人物的特点进行放大,抓住了五官中最显著的特点。那么,在作文中,我们如何用语言将这些特征描述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物外貌肖像描写》。”随后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物图片分类归纳好,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人物肖像描写的词句,让学生观察图片,抓住人物特征,选择最精确最简练的词语描述。这种方法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总结,并起到了很好得效果。
五、渲染法
戏剧小品原是艺术院校学表演学生的一项演习课目。要求学生从(小)剧本创作到表导演均由一人或几人共同完成。除练习表演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即兴发挥、创作灵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往往一句话,一句成语即可成题。如:自欺欺人、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记不清是那一年),电影演员陈佩斯、朱时茂在央视的一个春节晚会上表演了戏剧小品《吃面条》,把演员创作工作中的艰苦状况,首次以喜剧小品形式演绎出来。所取的轰动效应,连他们本人都始料不及。
戏剧小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由校园走向社会、继而步入商业文化行列。于是乎“小品”创作名人辈出,作品日渐翻新,花样层出,如“万花筒”般闪烁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成为百姓节日中的“盛宴大餐”。发展至今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戏剧小品”了。别说科学家、教授、经理、董事长乃至大小官员对“小品”喜之有加,就连惯于“握锄杷”的农民,逢喜庆事也要自编自演戏剧小品而不亦乐乎。
难记何时,如此“灼热”的戏剧小品“渐趋冷却”。观众不满,专家焦虑。从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探其原由。本人也不自觉的参与其中:时而与人争论,唾沫四溅,时而卧居斗室搔首挠指费心揣摩,以探求个中原由为趣事。
观当今晚会上的戏剧小品,整体偏于喜剧。已集戏剧、戏曲、歌舞,二人转、曲艺的说唱、相声、加上杂耍等于一体,自然形成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人们习惯称为喜剧小品。
现今热衷于戏剧小品创作和研究的人士中,业余爱好者不少。亦有很多学子以学术研究之精神相互切磋。从事“小品”的业内名人也翘首以盼更多更好的小品剧作问世。中央电视台也为此不懈努力,还举办“小品”大赛。虽然成效可喜,却未产生当年《吃面条》的热烈效应。众人又为此而议论纷纷……
在网上见有短文说,“戏剧小品必须要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就无法延伸和发展……”“无矛盾(小品)就叫‘练习’”等等。执赞同观点人不在少数。我之拙见,未必! 赵本山的成名作——《相亲》小品,只是表现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在帮各自儿女传递情书时,引发出两位老人“青梅竹马”时的暗恋之情。多有人情味!但没有矛盾,更没矛盾冲突。却产生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黄宏在一次春节晚会上演出一个小品(名字记不清了)只是表现老两口新买了部摄像机到天安门广场摄像。此剧产生的喜剧效果令我至今难忘。也没有矛盾冲突。还有不少“小品”是以“误会”设置喜剧情节。误会戏在戏剧中可谓常见,但大多都会引发一些矛盾冲突。喜剧小品却不然,同样没有矛盾冲突。这很符合生活现实。生活中彼此产生误会,因未产生矛盾,故而相互一笑了之。事后却以此为笑料,每每与人谈起还大笑不止实为常见。
列举出上述例子并非否定戏剧小品的矛盾,旨在说明喜剧小品的矛盾可有可无。既使有矛盾也不一定就要求产生矛盾冲突。
创作喜剧小品要善于抓住一个小小的矛盾点和人物的矛盾心理或者一种情绪和心态予以放大,夸张甚至扭曲的表现出来,使之产生喜剧效果。这方面可以学习戏曲艺术的表现力。语言上和“抖包袱”上可学习相声。但艺术格调不可低俗,。反映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思想性。有的喜剧小品内容空虚,仅在表演上矫揉造作,更有甚者在恶作剧,观众当然不买账。
正因为喜剧小品故事情节简单又缺少激烈的矛盾冲突,表导演的作用就尤为重要。戏曲界有句行话:故事情节好叫“戏保人”,情节不好而表演好叫“人保戏”。
“人保戏”,须有相当的表导演艺术功力才可把戏“保”起来。情节简单的喜剧小品《卖拐》,是采用放大、夸张、扭曲的手法来表现人物非正常的态。剧中的“买”者在不相信“卖”者的状态中却不由自主的听命于“卖”者的指挥反复抬脚,落脚,跛步行走等动作就如同玩木偶,变魔术一般,让一个正常人瞬间变成傻子的表演,确实令人叫绝。演员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滑稽神态,表现人物愚昧无知的悲哀(不由人联想到为其信徒们治病的可笑情景),令人捧腹大笑不止。其夸张、扭曲程度已近似哈哈镜。产生如此喜剧效果,已超过剧本本身的艺术性要求。
从电视上播放的喜剧小品来看,已渐趋形成南北风格;南偏于故事、北偏于语言幽默;南偏于含蓄的幽默表演,北偏于夸张滑稽的形体动作。以喜剧小品知名演员人数讲,似乎北人占多数。
如何形成上述现象,本人不敢乱言。仅以风格而言,似乎与地域风俗、文化有关。北人性格爽直开朗。南人含蓄内向。源于北方的“二人转”“相声”不强调故事性,偏于语言幽默、动作夸张。源于南方的方言“滑稽戏”偏于故事情节,“苏州评弹”亦擅长娓娓弹唱动听的故事。南戏腔韵多缠绵舒缓。北戏腔韵多明亮高亢。不知这些是否是喜剧小品南北风格走向的根源?若是,能否顺应发展,让其各自风格特点再明显些呢?
喜剧小品是文学艺术中的迟来者。可谓“小妹,小巧玲珑,单纯活泼”。容纳性强,宜吸收各类艺术的特点丰富自己。她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型文化产品。只有在经济繁荣,思想活跃的状况下才可产生。她的产生,从文学艺术层面反映出时代特征。因此,我希望大家都来爱护她,“抚肓培养”她茁壮成长。
小品,泛指虽小却具艺术品位的作品而言;文有小品文、画有小品画、有工艺小品、哑剧小品等,只是此类小品知者有限。唯独戏剧小品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戏剧小品的由来却知者甚少。
戏剧小品原是艺术院校学表演学生的一项演习课目。要求学生从(小)剧本创作到表导演均由一人或几人共同完成。除练习表演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即兴发挥、创作灵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往往一句话,一句成语即可成题。如:自欺欺人、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记不清是那一年),电影演员陈佩斯、朱时茂在央视的一个春节晚会上表演了戏剧小品《吃面条》,把演员创作工作中的艰苦状况,首次以喜剧小品形式演绎出来。所取的轰动效应,连他们本人都始料不及。
戏剧小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由校园走向社会、继而步入商业文化行列。于是乎“小品”创作名人辈出,作品日渐翻新,花样层出,如“万花筒”般闪烁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成为百姓节日中的“盛宴大餐”。发展至今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戏剧小品”了。别说科学家、教授、经理、董事长乃至大小官员对“小品”喜之有加,就连惯于“握锄杷”的农民,逢喜庆事也要自编自演戏剧小品而不亦乐乎。
难记何时,如此“灼热”的戏剧小品“渐趋冷却”。观众不满,专家焦虑。从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探其原由。本人也不自觉的参与其中:时而与人争论,唾沫四溅,时而卧居斗室搔首挠指费心揣摩,以探求个中原由为趣事。
观当今晚会上的戏剧小品,整体偏于喜剧。已集戏剧、戏曲、歌舞,二人转、曲艺的说唱、相声、加上杂耍等于一体,自然形成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人们习惯称为喜剧小品。
现今热衷于戏剧小品创作和研究的人士中,业余爱好者不少。亦有很多学子以学术研究之精神相互切磋。从事“小品”的业内名人也翘首以盼更多更好的小品剧作问世。中央电视台也为此不懈努力,还举办“小品”大赛。虽然成效可喜,却未产生当年《吃面条》的热烈效应。众人又为此而议论纷纷……
在网上见有短文说,“戏剧小品必须要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就无法延伸和发展……”“无矛盾(小品)就叫‘练习’”等等。执赞同观点人不在少数。我之拙见,未必! 赵本山的成名作——《相亲》小品,只是表现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在帮各自儿女传递情书时,引发出两位老人“青梅竹马”时的暗恋之情。多有人情味!但没有矛盾,更没矛盾冲突。却产生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黄宏在一次春节晚会上演出一个小品(名字记不清了)只是表现老两口新买了部摄像机到天安门广场摄像。此剧产生的喜剧效果令我至今难忘。也没有矛盾冲突。还有不少“小品”是以“误会”设置喜剧情节。误会戏在戏剧中可谓常见,但大多都会引发一些矛盾冲突。喜剧小品却不然,同样没有矛盾冲突。这很符合生活现实。生活中彼此产生误会,因未产生矛盾,故而相互一笑了之。事后却以此为笑料,每每与人谈起还大笑不止实为常见。
列举出上述例子并非否定戏剧小品的矛盾,旨在说明喜剧小品的矛盾可有可无。既使有矛盾也不一定就要求产生矛盾冲突。
创作喜剧小品要善于抓住一个小小的矛盾点和人物的矛盾心理或者一种情绪和心态予以放大,夸张甚至扭曲的表现出来,使之产生喜剧效果。这方面可以学习戏曲艺术的表现力。语言上和“抖包袱”上可学习相声。但艺术格调不可低俗,。反映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思想性。有的喜剧小品内容空虚,仅在表演上矫揉造作,更有甚者在恶作剧,观众当然不买账。
正因为喜剧小品故事情节简单又缺少激烈的矛盾冲突,表导演的作用就尤为重要。戏曲界有句行话:故事情节好叫“戏保人”,情节不好而表演好叫“人保戏”。
“人保戏”,须有相当的表导演艺术功力才可把戏“保”起来。情节简单的喜剧小品《卖拐》,是采用放大、夸张、扭曲的手法来表现人物非正常的态。剧中的“买”者在不相信“卖”者的状态中却不由自主的听命于“卖”者的指挥反复抬脚,落脚,跛步行走等动作就如同玩木偶,变魔术一般,让一个正常人瞬间变成傻子的表演,确实令人叫绝。演员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滑稽神态,表现人物愚昧无知的悲哀(不由人联想到为其信徒们治病的可笑情景),令人捧腹大笑不止。其夸张、扭曲程度已近似哈哈镜。产生如此喜剧效果,已超过剧本本身的艺术性要求。
从电视上播放的喜剧小品来看,已渐趋形成南北风格;南偏于故事、北偏于语言幽默;南偏于含蓄的幽默表演,北偏于夸张滑稽的形体动作。以喜剧小品知名演员人数讲,似乎北人占多数。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学生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始终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上课就如行军打仗,胜利与否,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公认的事实。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②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③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首先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其次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备课时不仅要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材料有机重组,而且每次备课时都认真阅读课本,仔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搜集适量的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我还特别重视二次备课,即课前进行10至15分钟的对上课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教学预设做最后思考,并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再进课堂。这样做既保证了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①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②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③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2.1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首先是教材方面:①拼音板块: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在课外阅读方面: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另外在生活方面: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2.2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首先是教材的分类整理: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例如:①成语的分类整理: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②句子的分类整理: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③古诗的分类整理: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关联词合成句子等。在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1)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②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③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2)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__死___悲;___头___尾。);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在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教学重点:①学会本课6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成语的意思。②画出并体会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语句。
教学难点: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②理清课文脉络。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教学分为三课时,本课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上。
课前准备:①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名人身残志坚、刻苦学习的故事。②多媒体课件(文字、海伦图片)。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
⑴谈话、交流。⑵古今中外有很多身残志坚的人,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谁能向大家作简单的介绍?⑶今天,让我们认识另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她就是海伦·凯勒。
板书:海伦·凯勒(读题、指导书写“凯”)
⑷简介海伦·凯勒。⑸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有何感想?(小结、过渡)
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读课题,走近伟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⑴自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⑵检查自学效果:①查读字音,注意字音字形:出示生字、指名朗读:勒、躁、脾、燥、哑、挠。②再读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分别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成语,画下来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有声有色、无边无际、前所未有、如饥似渴、夜以继日、不屈不挠。
⑴读。要求读正确。⑵品。①读成语在课文中连成的句子,品味成语在句了中的意思。(可以互相交流)②哪些成语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联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实际是否也有这样的表现?可用其中的一词说一两句话。③再读。
⑶小结并过渡。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海伦·凯勒金子般闪光的精神,让我们油然升起敬佩之情。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语句同样令人感动,让我们画下来,读一读,仔细品味,读出感情。
四、流利朗读,体悟关键语句
1.找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交流)。⑴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了解引号的用法)①“说话”在这里指什么?她是如何学会说话的?她是靠什么来学会说话的?这段话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这样的学习精神?②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语:“如饥似渴”“心疼”。③小结:成绩是惊人的,取得成绩的历程却是艰辛的。从中,我们体会到海伦的精神的可贵。
⑵“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相机说说破折号、省略号的用法)
⑶“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了解引号的用法)这里的“看”指看到什么?表示什么?
⑷当夏天来临时,海伦在盲哑学校的课程正好告一段落,她说话的能力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了海伦,流下了兴奋的泪水。(感受海伦奋斗后成功的喜悦。)
2.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语句,用心感悟,交流表达。
3.小结。
五、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海伦·凯勒几件事
⑴轻声读课文。⑵分小组讨论。⑶全班汇报。⑷交流,教师板书:生病——失聪失明;奋斗——复聪复明;奉献——永生留名。
六、根据板书,理清文章脉络,说一说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分组互相交流,并能说出大概意思。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了灾难,使她失聪失明。第二段(第2~5自然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下,海伦表现了如饥似渴学习精神。第三段(第6~7自然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第四段(第8自然段):海伦大学毕业后,决心像自己的老师那样,为更多和自己不幸的人服务。
七、总结本课(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从海伦身上学到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海伦生病、奋斗、奉献的动人事迹,感受到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让我们再带着崇敬之情再读课题,记住这位令人尊敬的人。出示海伦图片。)
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