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铁骑突出刀枪鸣

铁骑突出刀枪鸣

时间:2023-05-29 18:2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铁骑突出刀枪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重点描写旋律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琵琶行》唐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一、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诗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弹奏,我们来看其中直接描写音乐的经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为我们会很容易地找到标志性比喻词“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诗人在这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琵琶女先轻轻地拨弦,琵琶悠悠发出声音,声音不多,曲调未成。可琵琶女想说的心事仿佛已经随着琵琶声欲语还休。接着弦弦掩抑,那微微颤抖的琵琶弦代替了琵琶女的嘴唇不停地动了。她的心事很多,一言难尽,只有连绵不断的琵琶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女那拨动琵琶弦的手指灵活地在弦上跳动,时快时慢,有名的《霓裳》和《六幺》曲弹成了。

琵琶大弦的声音像急促的雨声,小弦的声音像窃窃的私语。错杂弹了一阵声音又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转而又像黄莺的叫声在春花下滑过,婉转自如。又似泉水在流,冰涩了声音又冷??。然后声音渐渐没有了,只有幽幽的愁恨在相伴,强调出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也是经典名句。

再而,琵琶又开始演奏,声音铮锵。如打碎的银瓶声和迸出的水浆声,又似骑士骑马突出刀枪碰撞的声音。等到曲近奏完,琵琶女收拨手指划过四根弦,其声音像撕裂了一缎巾帛。

声音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白居易把琵琶女演奏出的琵琶声描绘得生动无比。读完此段诗,那时快时慢,时急时促,时而婉转,时而流畅,时而吭锵,时而冷涩,时而荡气回肠的琵琶声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可见诗人的艺术才华有多高。

二、运用通感,以形绘声

读前面的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到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在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三、以人衬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几句有共同点,都是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这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这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几句也有共同点,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写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第4篇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第5篇

2008年,不平凡的一年,伟大的一年。在这一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人们“创造了”一个个伟大悲壮的爱,一个个感动人心的爱,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爱。。。。。。

5月12日下午2时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一起7.8级特大地震。发生地震前,学生们正在上课,大人们正在工作......在短短12秒内一座繁华的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就在这一瞬间,犹如天崩地裂。高楼,大桥塌了,房屋、树木倒了。学生们被压在了地下,工作的人们被压在地下......这一瞬间的地震,让四川省的人们生死未卜。

“轰隆—-”一声,住房、学校、高楼倒了,人们纷纷地被掩埋在了地下。以前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现在是那么平静,那么冷清。大街上到处是瓦片,到处是砖头,风一吹空中浮起一片尘土,到处是迷蒙蒙的一片。大山裂开了缝,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田河被掩埋了,阻挡了人们出逃的道路。此时,狂风像龇牙咧嘴的神像,施展着它的雄威,呼啸着!“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像激雷炸塌了天河,雨瓢泼而下,滂沱而下,呼叫着,飞腾着而下!泥土顺着雨水越陷越深,这给受灾人的生命增加了威胁,给救人的增大了困难。但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拼命的寻找那些还未发现受灾人民。。。。。。

地震中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坏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区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卷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婴儿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位母亲用身体护着孩子,在死前手机中留下这样一条短信.........这便是爱,是母亲无私的爱.母亲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婴儿的生命.......

2008,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带来了痛苦,带来了生离死别,但是,在爱的情感的废墟上,留下了一道柔和的阳光——那伟大而悲壮的爱。它融化了灾难、抹去了痛苦、也淡薄了生离死别,它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光明。它将永远驻留在人的心灵之间。

第6篇

“轻轻的/一种母语分娩的乡音/从绿草的纹路里渗出/与月光下的花朵同沐清辉/纯净/有如泰戈尔的《飞鸟集》……”

每每吟诵朋友的这首《蛙鼓铿锵》,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一幅亲切而熟悉的画面:春夏两季,傍晚时分,漆黑的郊野蛙声四起,排山倒海,汹涌而来!田间沟渠,水塘河岸,数不清的“歌手”,摇其长舌,鼓其白腹,在乡村偌大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引吭高歌。柳丝拂摇,水荡涟漪,铜质蛙鸣,响彻周天!也每每这时候,我就愈发地觉得生我养我的乡村,恰是一朵“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的莲花,摇曳在生动的蛙声里,孵化着一个个甜美的梦。

青蛙的一生都沉浸在歌唱的梦幻中,它是乡村中最出色的大众歌手。从蝌蚪开始,它就游弋于乡村这片水域里,就像一尾尾逗号涉行在“诸子百家”之中。待长成青蛙了,具备歌手的潜质了,便开始放喉歌唱了――这便是蛙鼓。蛙鼓是青蛙的心声,它所表达的是青蛙对乡村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欢欣。听吧,雨前,艳阳高照,“歌手”们通宵达旦向天而歌,抒发着内心对雨的渴望;雨来了,空气清新凉爽如纱,歌手们鼓噪而歌,畅快淋漓地传递着内心的欢愉;雨过天晴,彩虹当空,歌手们群聚而歌,彻夜不息,吟诵着生命的美好。不管哪个时段,响亮的蛙鼓每一槌都底气厚重、韵味十足,歌手们把心灵深处最坚硬的声音、最深情的呼唤,散作满天的星斗,谱写出满垄的稻花、一季的丰盈!

聆听蛙鼓,宜在夜晚的田垄之上。或席地而坐,或仰面躺倒,摒弃杂念,放松身心,微闭两眼,撑开双耳,静静地聆听,细细地感受。最初,是一两声,零零落落,若有若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继而便唧唧嗝嗝,此起彼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而便是咚咚呛呛,鼓声响彻,“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最后,鼓声四起,震天撼地,不分上下,不辨东西,“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人心为之躁动,热血为之沸腾,全身筋脉为之迸突!

聆听蛙鼓,也可荷叉畦间,诚如辛稼轩所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吧,此时的蛙鼓,像孩子们一只只调皮的小手,轻轻地搔着耳朵,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如深山古寺老僧击磬,如钱塘泛潮汹涌澎湃;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如战场鼙鼓铿锵,如“笑傲江湖”慷慨悲歌!天宇如盖,沉寂无声,唯有天籁四起,铮然齐鸣,那一刻,真使人胸生浩气,壮怀激烈;那一刻,真使人怒发冲冠,气冲斗牛!……

成长,有时也是一种失落。大学毕业后,我就像蒲公英一样飘落在城市的一隅。以钢筋水泥为基调的城市自然没有蛙鼓的一席之地,寂静的夏夜,徜徉于灯红酒绿、音乐嘈杂的城市街头,我的内心深处总像丢失了某种快乐元素。感慨之余,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蛙鼓滋润的那些悄然流走的美好时光――直到此时,我才蓦然意识到:在我生命的天宇中,已经风筝般地飘满了铿锵的蛙鼓!我怀念聆听蛙鼓的日子,敬佩那些乡村歌手无拘无束、天然率真的歌唱。正是那些歌唱,殷实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学会了对每一个扑面而来的饱满日子充满感恩和珍惜。

第7篇

历来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称得上是极品,自唐以来便历咏不衰。

《琵琶行》谈及琵琶女的演奏有三次: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朋友听到的。而文中并没有提及演奏的内容和演奏时的情形;第二次是明写,详细描写了琵琶女应诗人之邀演奏名曲《霓裳》和《六幺》时乐曲的声音及情态:第三次也属于明写,但是诗人只是简单地说重弹了一支曲子,而具体内容只字未提。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时的情感基调是悲凉的。一方面她在这“纸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另一方面琵琶声的确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内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船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此在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之前,诗人从她调弦的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诗人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以及通过四个乐段来表现,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形绘声,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倾听琵琶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急切,愉悦。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渐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是紧接其后的四句,由轻松流畅而逐渐缓慢、暂歇,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热烈,紧张,而后戛然而止。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是“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而后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这种抑扬变化,尽传古代名曲之妙,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就是最好的明证。“东船”句从侧面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静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三次演奏时在诗人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并与自己对比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后再次邀请琵琶女演奏的。这次演奏没有写弹的内容,只是说弹得更急了。“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最后

“江州司马青衫湿”更突出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境。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第8篇

在指导学生诗歌诵读方面,我主要坚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诵读感知,初步把握

一首新诗要让学生多读,在诵读中感知,教师可根据诗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从整体上感知,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且在诵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意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着眼于诗歌的意象,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意象来抒感的,欣赏者就要根据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的内在情感,进而把握诗的内涵。例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要抓住“尘网”“羁鸟”“池鱼”“故渊”,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要着重体悟“月”的意象,读李白的《将进酒》就要体悟“酒”的意象内涵等等,欣赏者从意象入手,依据阅读经验和生活体悟能更好的把握作品内涵。

二、反复诵读,体悟理解

诗歌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和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自行领悟上多下功夫。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生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诗歌的不同体裁、内容、节奏、情感,朗读有时要读得“间关莺语花底滑”,有时要读得“冰泉冷涩弦凝绝”,有时要读得“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要读得“铁骑突出刀枪鸣”,有时要读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只有深入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反复诵读,认真体悟,深入理解,才能深解诗歌的“其中味”。

三、走出作品,拓展诵读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本身的诵读理解上,还要走出作品,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在诵读中拓展,在拓展中提升。 首先要多拓展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如学白的《越中览古》不妨让学生读读他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体会两首怀古诗歌,体裁相同、主旨相同,但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的特点,学习杜牧的《题乌江亭》可以拓展胡曾的《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咏项羽》、的《人民占领南京》,体会同题材内容诗人根据个人不同目的的不同表达等等。其次我们常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习诗歌总是“隔岸观火”,学生对诗歌总会有距离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写写诗歌,这样学生对诗歌可以有更好的理解把握,可以更好的走进诗歌。下面是我的学生写得几首词:

醉花阴・宋词

两宋风云墨图轴,最是宋词秀。回首望双星,婉约豪放,泪俱轻衣透。夜半读罢灭灯后,有淡伤浓愁。睡去仍入梦,东坡易安,无语泪早流。

破阵子・惜取今日

千里锦绣山河,百代英雄名家。登高立鸿鹄之誓,把酒效醉游天涯。冷眼观日斜。

少年壮志凌云,青春意气风发。莫空怜旧日残红,且惜取此时繁花。切记浪淘沙。

第9篇

高明的作家善于在自己的诗文中描摹声音,使读者见其文而闻其音,闻其音而入其境,入其境而知其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经典诗句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诗句很容易把我们带入诗境,进而与诗中人物悲戚与共。

为什么作家能这样轻易地把我们带入诗境?除了勤于观察,善于感悟,在具体表达的时候,当然也离不开比喻、夸张、烘托、渲染等技法的使用。

作者在创作这些诗句的时候是煞费苦心的,我们在给学生教授这类诗文的时候也往往是再三斟酌、颇感为难的。高中阶段以文摹声的经典诗文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教授这两首诗的时候,我都把如何以文摹声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下面是我在教学《琵琶行》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投其所好,以音入境

人们总是喜欢音乐的,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尤其如此。在课堂上能听到音乐总能让他们兴奋不已。

在上《琵琶行》这一课的时候,我先从“知音”的故事导入,然后播放几段用不同乐器演奏的表达不同情感的音乐让学生去听、去感悟,到乐曲中去觅知音。结果这种“投其所好”的方法把学生学习的情绪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而且稍做引导他们就能领悟到“曲”与“情”之间的关系,即曲为心声。

二、把握曲调变化过程

进入正文教学时,我选用了有琵琶曲的配乐朗诵,听朗诵前让学生注意琵琶曲与朗诵内容间的关系。听完配乐朗诵后,让学生反复吟咏诗歌中以文摹声部分,然后分小组讨论乐曲的变化过程。最后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的校音开始到“说尽心中无限事”,其音是低沉抑郁的;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其音是急促粗重与轻缓细柔相掺杂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是过渡,由流畅婉转而冷涩沉重;“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曲调渐趋低沉而终至于停顿;“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无声中不断积淀幽愁怨恨的情绪,是在为情感的爆发蓄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曲突转为高亢,到最高处戛然而止,而后余音袅袅,整条江、整个天地都受到乐曲的感染而沉浸于其中。

三、以“线”传情

学生大致把握了曲调变化过程之后,我又让他们在纸上用几段不同的曲线来表现这一变化过程,画完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每组推选出较好的一位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用线条在黑板上画出来并做讲解。只要言之有理,能表达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就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对文本的研究也渐趋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始终是高昂的,讨论非常热烈,上黑板画图、讲解也特别踊跃,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有不少学生已经能将这部分内容对照自己做的曲线图背诵下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曲为心声

对乐曲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后,教学重点自然要转向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曲为心声,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曲调和琵琶女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

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马上知道了乐曲的变化和琵琶女人生经历的变化大致是吻合的,琵琶女正是在借琵琶曲来诉说自己的人生经历,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悲欢。

如在乐曲清脆婉转、如珠落玉盘、如莺歌花间时,她一定是沉浸在少小时的欢乐往事中;当“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时,她一定是想到自己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之时;当乐曲突然迸发,转入高亢激昂时,她内心的愤懑达到顶点,应是想到自己不幸的婚姻,孤寂凄凉的人生处境。

五、把握主旨

那么座中谁听懂了她的心情、谁是她的知音呢?依据又何在?这一问题自然把学生引入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让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音乐描写的作用。对这首长诗来说,没有前边精彩的音乐描写就没有后边琵琶女的自叙身世,就引不出白居易对自己迁谪经历的感伤,就不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锦心名句,也就不会有这首千古流传的佳篇了。

这样以音入课、环环相扣、层层析来、渐入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意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度、深度,由浅入深的教学安排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10篇

喜欢在寒冷的冬夜,于温暖的小屋中,泡一杯唇齿余香的茶,静静地读着一本好书,在陌生人的喜、怒、哀、乐里行走,别人的故事里,也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影子吧,于是,想象在美好的意境中悠悠畅游,情怀在肆意的抒发中渐渐真挚,这,何尝不是一种美。

放下所有的繁杂,思绪在简单中摸索,心平气和的时候最容易悟到和感知生命的真谛,从容地生活,恰如溪水静静流过,淡定地工作,宛如微风柔柔抚摸,也许只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从容和淡定,生活和工作也才有了那种激情和快乐。

从来都自以为是的觉得,也只有问心无愧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然后,抛却世事的华丽与浮躁,冷眼旁观外界的诱惑和纷扰,才能在柔软的内心深处,把自己还原成那个本真纯洁的自我。热爱美丽,但却崇尚自然,寻找快乐,却依然守望简单,也即如此,云卷云舒的怡然,才觉出最真,花开花落的洒脱,才品到最美。

抛却很多的繁杂,做回简单的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片云,就悠闲地飘游在高高的蓝天,卷起和舒张都那么顺其自然;是一滴水,就畅快地流动在江河湖海,哪怕是小溪和山泉,也能体味到快乐和开怀;是一条鱼儿,就安心地在水中游弋,从不羡慕鸟儿的飞翔;是一只鸟儿,就自由地在天空翱翔,从不探询水底鱼儿的去向。

这,实在需要一种淡泊的境界和气度。但愿,这淡泊成为一种人生的境界,被我们追求着;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被我们演绎着;成为一种宽广的胸怀,被我们保持着……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地拥有这境界,但我们一定要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拥有这态度,但我们一定要把这态度发挥到极限……因为,有了这种月白风清的淡定,也才有了人淡如菊的从容;因为,有了这种天高云远的潇洒,也才有了流水潺潺的心情。

我们选择不了生命,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做人要几分淡泊,清风细雨,同样有韵致,有诗意;做事要几分从容,俯仰之间,依然洒脱,依然随意。不刻意,不虚伪,没有万卷诗书的熏陶,我们有的是简单岁月的朴素;没有历练沧桑后的成熟,我们有的是宠辱不惊的坦然。

走过之后才知道,情是人生最重的滋味,淡是人生最浓的色彩。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宁静,在浓郁中,默念一份平淡,正如花开花落的悠闲,正如春去冬来的自然,因为我们知道,花落还开,因为我们知道,春去还来……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人生变化无常。芸芸众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不拒众渡,方为沧海纵然马革裹尸也要魂归关西尽扫狼烟,纵然一生清贫也愿躬耕自资,纵然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纵然身陷囹圄也要铸就生命华章,纵然沉吟泽畔也不随波逐流,以求高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现在物欲膨胀,人们生活现在温柔之乡,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性率真早以铅华殆尽,已经远离生命绿洲港湾。谁将道德火炬传承呢?时刻保持一颗澄澈的心,保存一方净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心空性悦,把心放入自然返璞归真。多一份从容,少一分浮躁,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看庭前花开花落,观云展云舒。以平常心去对待万事无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生命如夏花般绚丽,让死亡如秋叶般的静美。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凡中创造奇迹。虽然我们不能选择最好的,但让最好的选择我。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有“涧关莺语花底滑“的失意,或有”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得意,那是暂时的,阳光以风雨为伴,鲜花以荆棘为舞。风雨无阻,兼程向前去你理想的彼岸。

第11篇

鉴赏《琵琶行(并序)》这首诗,理清三次弹奏琵琶曲这根主线,突出“江心聆听琵琶曲”这一浓墨重彩的场面描写,结合“月”的意象,在凄苦低沉的意境里,感受人物形象,透过弦外之“音”,品味沦落之“苦”,把握诗歌主题。听弦外之“音”是方法,感沦落之“苦”是目的。

关键词:沦落、琵琶、共鸣

参考书目《中学教材全解・必修3》薛金星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高山流水觅知音”,春秋时期楚国的伯牙与子期因琴而成为知已。千年之后深秋的一个夜晚,浔阳江渡口,一位流落于此的琵琶女以其特有的琵琶魅力,深深感染了诗人白居易。于是,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在弦外之“音”找到情感的共鸣,自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由衷感慨。千古绝唱《琵琶行(并序)》横空出世,一曲一文,交相辉映,演绎出一段才子与歌女的琵琶传奇。

直到今天,该诗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难怪唐宣宗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足见其影响之深远。鉴赏此诗,若能把握一条主线“琵琶曲”,突出一个主题“沦落苦”,以弦外之“音”为纽带,则无论是故事情节、音乐描写,还是景物烘托,情感抒发,都能被有机地整合于一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诗的叙事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初弹琵琶曲,给人的感觉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弦外之“音”无疑是悲凉的,因为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秋夜月茫茫”,特定的场合“去来江口守空船”,特定的环境“月明江水寒”,特定的氛围“惨将别”,这些特定的元素,于不知觉中再现了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营造了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发出蓄足了声势,并作了巧妙的暗示。

再弹琵琶曲,已是“移船相近邀相见”,彼此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使诗人有幸聆听这旷古奇音。此时,藏而不露的琵琶女“半遮面”,“未成曲调先有情”款款而出,对琵琶曲的描写也由“暗”到“明”,由“略”到“详”,由“间接”到“直接”。诗人以声写声,连用八个精当形象的比喻,描摹出一道靓丽的音乐风景线。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乐声,细腻地写出了曲子由急促而轻快、停顿,继而爆发、高昂到戛然而止的曲折变化,只听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慑人心魄的琵琶魔力自是无与伦比,但精通音律的诗人白居易,更是从那不同的音色中领悟了弹琴者所融注的情感,听出了弦外的不凡之“音”:“如急雨、如私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唱出了琵琶女绮丽多姿的青春岁月。色艺俱佳的她,名满京都,“缠头”和“红绡”的追捧,“酒醉”和“欢笑”的迷离,构成了她红歌女时期生活的全部。这种对往昔留恋的心态,使其指间流淌的旋律清脆、圆润、舒缓。可是“花无百日红”,纸醉金迷的风光生活,也随着“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而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思绪纷飞至此,其感时伤怀的情愫凝结在琴声里,悠扬、欢快的乐曲顿然“幽咽”、“冷涩”、“暂歇”。也许命运多舛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沉思中。而敏感的诗人也于这细微处捕捉到琵琶女的“幽愁暗恨”,“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诗人悟透弦外之“音”后彼此心灵的默契。“昔者已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情绪的高涨,乐曲的演奏也推向极致,这种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当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一划,发出“如裂帛”般清脆而又尖厉的声音。这尾声了得如此决断,这余音又是这般掷地有声。我们仿佛同诗人一道,在琵琶女激愤的哀号声里,感受到其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由琴声进入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她曾有过欢悦,有过满足,但充斥其生活过程更多的却是孤寂、悲愤、痛苦和无尽的辛酸。那曲折多变的琵琶节奏,一如她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如泣如咽的乐曲融化在抑郁的月光里,荡漾在凄寒的江水里,回旋在岁月的时空里……那凄美感人的画面也永恒地定格在诗人的心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听其有关身世的自陈,终于促成诗人情感的大爆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慨。由人及己,联系“去年辞帝京”以来,“谪居”、“卧病”,只能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过着“取酒还独倾”的孤寂生活。所有这一切在琵琶女曲声的牵引下,喷薄滚涌而出。正如诗人在序言中所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想到自己在“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中,因激于义愤而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竟被权臣给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这种“沦落之苦”实在令人肝肠寸断。

“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诗兴勃发的白居易殷勤解劝“莫辞更坐弹一曲”,欲“作《琵琶行》”以抒怀。此次描写,笔墨极精练,“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其音之“凄”,由“满座皆掩泣”、“司马青衫湿”可知感伤程度之深。这次诗人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1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文言文教学;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64-01

对于现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文言无用”、“文言枯燥”、“文言难学”的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几乎毫无兴趣,高中文言文教学开始陷入困境。为此,为点燃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火花和激情,从而爱上文言文,教师需要从课堂上为学生积极创设各种相关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耳濡目染,进而增强兴趣。“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不仅为在学生群体中创设了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发挥主体性的学习平台。相信通过情景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成为求知欲,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对于高中文言文中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工具等多种资源制造具体可感的教育情境、创设合适的教育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流连忘返,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情感,进而乐学爱学。情境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而情境创设的强调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为此,语文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应着力于为学生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愉悦的情境,相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到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提升文言文教学成效。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1、问题情境,激发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学习的真正逻辑起点是从学习动机的产生开始的。“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所以,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他们产生乐此不疲,产生非学好不可的毅力,是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成效的重要实施策略。诚然,情境教学的途径有多样,但我却认为针对文言文教学的特征,其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强调系统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探究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在呆板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定向发展,只会对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解释、课文死记硬背,缺乏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要意识到质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正视质疑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从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引进先进的情境教学法,对课堂进行精妙设计和调整,以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环境,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以激发学生质疑思想,让学生通过质疑、思考、解决问题,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的目的。

2、媒体情境,呈现精彩

由于认知障碍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和文言文之间总隔着一道鸿沟,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不适用的教学方式,结合高中文言文教学实际,深入理解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文言文辅助教学,以形成一个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文言文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丰厚的情感体验。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若能巧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文字性的描述还原,则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鸿沟自然而然就会消除,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教学《琵琶行》一文时,在学到白居易用弹奏技法描写琵琶女弹奏技巧高超时,倘若只是依靠教师的一张嘴进行描述,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生动、惟妙惟肖,学生也是难以领会到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动画形式来播放一段琵琶行独奏曲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画面中观察“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弹奏指法,欣赏“大珠小珠落玉盘”、“ 水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绝美琴声。就这样,在唯美的演奏画面和悦耳的琴声中,仿佛把学生带进了文章中,其情其景令人神往,学生自然也能在多媒体教学情境中,对照文中语句,品味琵琶女的高超弹奏技艺。

3、生活情境,增强感悟

文言文之所以能够历经世事烟尘而流传到今天,正在于它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那些被选入国民教育体系教材的经典篇目,都是在历代文人墨客极为挑剔的目光下“幸存”下来的作品,它们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毋容置疑的。我们可以发现: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就是在追溯古代人的生活世界,在学习古代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当今的社会生活进行感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为此,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古文中的感悟点,挖掘文章中值得关注的感悟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悟中对古今社会生活进行思辨,以逐步提升他们的思想能力,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精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对文言文的激情。为此,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把情境教学法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课堂精彩,进一步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为困境中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严 侠;析高中语文情境教学[J];语文学刊;2013年05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