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宗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1]。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故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但不能完全等同于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的构成。在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成问题上,不同的专家学者由于其研究视角的不同,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成解释上有着一些的不同,但大致方向一致,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2]。“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内部文化是提升企业内部员工凝聚力,同时也是提升企业外部形象的最佳方式;就现代企业而言,对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两大文化分别是企业整体文化形象,还有一个是薪酬文化。企业整体文化形象主要概括性的通过企业文化对外形象进行构建,通过企业文化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员工都可以有效的获知企业的经营宗旨以及经营方式;对于企业整体文化形象而言,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产品形象具有一致性特征,这样更能强化自身产品的外在竞争力。企业内部文化所谓的薪酬文化,其主要说明的企业对于员工精神上的一种满足以及激励,让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温暖以及关怀,其在企业中的具体展现可以是一个赞美,一声祝福,同样也可能是一个细节的把握。对于文化薪酬的使用形式较多多样化,不必拘泥与形式,因实施者、公司、对象三者因素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企业中较为流行且较为常见的文化薪酬方式主要有细心倾听下属所提出的宝贵建议,同时并给与一定的分析以及赞赏;与员工一起共餐,餐桌可以有效的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双方产生更好的互动效果;主动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等等方面。
三、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点
(一)企业宗旨与企业文化。企业宗旨主要展现的是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主要基于怎样的理念以及使命,同时也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终极目标,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方式。企业宗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其需要被内部员工认同,只有员工内部的认同以及社会的认同,才能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赢得社会广泛性的认可。而在企业宗旨建立以及贯彻的过程中,其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以及传递,企业文化更多的展现是从企业内部精神形态上强化对于企业宗旨的传递以及影响力提升。通过企业文化对于精神形态上的影响,时刻贯穿员工行为之上,才能最终保障企业最终经营宗旨的目标实现。再次,企业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还应当遵循追求卓越的原则,追求卓越体现的是企业的最高追逐目标,其能够广泛性的赢得企业内部员工追求卓越的共鸣。卓越性的企业文化更是为了迎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形成企业内部的激励性,以企业最终目标为导向的企业向心力构建。
(二)企业经营策略与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策略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坚持怎样的策略进行。当然在当今知识时代经营策略也较之初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企业经营策略只有迎合市场的需求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因而来说,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全新的经营模式以及策略都需要员工思想形态的更新,在进行员工思想形态更新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措施便是通过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培养。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策略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贯彻以及巩固性的作用,其说明了企业经营模式的价值目标以及意识形态。企业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引导性作用,在企业经营策略变更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对于员工形成良好的引导;同时对于员工而言,企业文化也会作为新策略下员工行为的发动动机。
(三)企业流程与企业文化。企业流程是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中间流程环节,其是决定企业市场经营结果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流程的影响,主要是在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形态展现,如果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对于员工形成引导,那么在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企业流程不仅能够更好的获得企业员工的支持,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流程再造的价值体现。同时在企业在为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过程中,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时候需要与企业文化呈现一致性,如果出现差别,那么在企业内部会形成一定的反作用。
四、基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构建准则
[关键词]导论;企业经营;美学应用
一、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既是学科赖以确立的基本理由,也是我们把握不同学科性质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美学应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美学是研究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应用美学原理的科学,它把企业运用美学原理从事经营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正在迅速地被艺术化。但是,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经营审美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和经验管理的水准之上,而且经营者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就使得企业经营美学的建立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应运而生的企业经营美学理应承担下列两大学术使命:一是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审美规律;二是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运用美学原理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既然企业经营美学是应现代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之需而诞生的,那么,它一定会有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不会辜负时代生活和市场经济的重托,努力完成自己神圣的学术使命。
二、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交叉性;二是应用性。
先说交叉性。企业经营美学既不是单一的企业经营活动描述,也不是纯粹的美学原理阐释,它是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和与美学相关的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它讨论企业经营活动,是为了给美学找到应用的注脚。它讨论美学原理,则是为了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审美的理论指导,它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学科和美学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边缘性。
再说应用性。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担当起自己神圣而艰巨的学术使命,它没有理由束之高阁,也不应该是纯理论的玄学思辨,它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的全部现实过程,正确而及时地指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经营活动,以便更多地尽善尽美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创造最大效益。
三、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围绕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思辨,企业经营美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大内容:
(一)阐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
美学基本原理揭示了美的一般规律,它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履行自己的学术职能,指导企业经营实践,以自己的方式阐明美学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质与美的标准、美的形态、形式美及其法则、审美心理与审美范畴等。如果离开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企业经营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和研究企业经营美学,也应该首先弄懂弄通与之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不懂得基本的美学原理,企业经营者就不能做到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从事经营活动。
(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
应该说,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与考察,是企业经营美学发生的第二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本质上属于美学学科,但它绝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美学,它是应用性很强的实用美学,它要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之中。一方面从企业经营实践中总结出审美规律来,另一方面又拿这些审美规律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这就决定了它除了要把自己的学科体系建立在美学原理之上外,还必须把理论体系建立在活生生的企业经营实践基础之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探求,除了对美学原理的把握和阐述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经营实践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考察。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姑且从两方面入手对它进行宏观地分析和把握:
一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历时性分析与考察。企业经营活动虽然复杂多变,但如果我们对它的动态性作出宏观的把握,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哪类企业,也无论是企业的哪类作业,其流程周期一般都可确定为四个相辅相成的步骤,这便是:市场与环境调研;计划与决策;执行与控制;评估与反馈。倘若我们能够理性地把握这四大步骤,我们就找到了总结企业经营活动审美规律的突破口,同时也就找到了为企业经营活动全程提供美学指导的出发点。
二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分析与考察。如果说前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历时性考察属于线性的动态分析的话,那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考察则属于非线性的静态分析。这种共时性的静态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管理的经营;(2)对产品的经营;(3)对服务的经营;(4)对销售的经营;(5)对公共关系的经营;(6)对企业形象的经营;(7)对企业文化的经营;(8)对人力资源的经营。企业在对以上八项重要职能的经营中,无时无处不关涉到美学原理,也无时无处不伴随着审美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要把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当作一种审美活动来进行系统考察,总结这些职能活动中渗透的美学规律,进而使企业的这些职能活动变成更加自觉的经济审美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主体除了美学原理概述和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这两大总论之外,还有下面分论,即:企业管理与美;产品经营与美;经营服务与美;市场营销与美;公共关系与美;企业形象与美;企业文化与美;人力资源与美。
(三)企业管理与美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时代的管理学家们反复强调,现代化的管理应该是科学、规范、民主化的人本管理。毫无疑问,人本管理当然应该是尽善尽美的管理,不善不美的管理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企业经营美学将在分论部分,首先从美学的视角阐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以期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审美化提供理论参考。
(四)产品经营与美
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应该既实用便利,又美观大方,还舒适环保,令消费者赏心悦目。本章将从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品牌的培育与创意以及产品的造型与包装等方面,探讨企业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如何应用美学原理。
(五)经营服务与美
企业除了要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美观的优质产品之外,还应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服务显得特别重要。有学者把服务与管理和产品相提并论,指出管理、产品、服务是当今企业生存的三大生命之柱,其中的任何一根坍塌,企业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因此,现代企业要充分重视服务,要像精心经营自己的管理和产品那样,精心地经营自己的服务。而真正优质的服务当然应该是美好的服务,其中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礼仪和服务规范等,无一不渗透着美学原理。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企业的整个服务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化行为过程。
(六)市场营销与美
传统的营销方式就是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市场营销并不等于推销,营销与推销有着质的不同。营销的实质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精神和物质的沟通交流,实行最亲密的接触,继而在这种亲密的接触当中,既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让消费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所以,营销的宗旨不仅不是功利地推销产品,而且恰恰是要使功利笨拙的推销成为多余。由此可见,传统的推销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了,只有真善美的新营销才能完成这一崭新的营销使命。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主张在营销过程中贯彻美学精神,使现代营销成为审美化的新营销。
(七)公共关系与美
公共关系理论产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识之士纷纷指出,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优化自己的内部员工关系和外部社会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于是,公共关系随即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职能。但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仅从经营职能上去理解企业的公共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把公共关系当成创建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认真地进行经营。否则,公共关系的纯洁性就会受到玷污。当下企业公共关系的庸俗化倾向就是最好的说明。
(八)企业形象与美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的整体印象,它包括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者们常用“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来界定企业形象,简称CI。它包括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即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MI;独特的行为方式即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简称BI;独特的视觉系统即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简称VI。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对自身形象的经营管理,就是力争使这三个方面超凡脱俗,优秀独特,以便给社会公众鲜明的形象感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美学的力量,加强企业内在美的修炼,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外在美的修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步赢得社会公众的好评,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树立起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公众的爱戴与追随。
(九)企业文化与美
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沃尔玛始终雄踞世界连锁零售行业榜首?为什么通用电器的旗帜百年不倒?为什么中国的海尔也能木秀于林?究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长期修炼的企业文化使然。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约,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生命之树长青,使企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企业这种因深厚的文化修养而具备的永久魅力,当然包括企业长期的审美修养在内。如:企业崇高远大的经营理想,矢志不渝的经营宗旨,造福人类的经营道德,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因此,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内在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十)企业人才与美
深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而打造一支有文化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则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企业竞争的方略千千万万,但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格外重要。企业经营美学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阐述企业员工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企业包括CEO在内的所有员工加强美学修养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
以上论及的十个方面,就是企业经营美学研究为自己设定的十大理论课题。除此之外,又由于企业经营的直接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所以,企业经营美学在讨论以上这些理论课题之后,不能不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指导企业经营者更加完美地投消费者之所好。出于这样一种学术考虑,因此,本课题在最后还要论及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至此,开头一个导论,结尾一个附论,中间十个理论主题,总计十二个部分,共同构成企业经营美学研究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企业经营美学是对企业经营审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提出和建立既以当今时代丰富多彩的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为基础,又正是适应了当今时代企业经营审美化趋势的客观需要。因此,它的建立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远大的价值前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当今的时代背景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买方时代的来临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市场上的商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商品的供给量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明显地表现出相对过剩。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必然导致企业在市场上主导地位的丧失,代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也就是说,企业过去是市场的中心和主导,消费者围绕企业转,这样的时代叫“卖方时代”。当今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企业不再是市场的中心,买主才是市场的中心,企业开始像崇拜上帝那样崇拜消费者,追随消费者,围绕消费者转,这样的时代叫做“买方时代”。买方时代的来临,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因为谁追随消费者,谁就占有了市场,谁丧失消费者的宠爱,谁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样一条铁的法则,促使企业不得不努力优化自己的所有经营职能。于是,现代化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和审美化的企业经营方略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美学就必然地被提到企业经营理论的议事日程上来,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一切为了消费者既是市场本位的回归,也是企业经营美学远大的价值前景之所在。
二是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消费意识的成熟。买方市场的来临和商品的极大丰富,引起的另一个马太效应就是大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快捷,追求舒适和美好。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日趋成熟和自觉。他们不再像卖方时代那样,被企业任意地摆布和支配,他们有了更加自觉的消费观念和更加清醒的维权意识,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投诉。所以,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投消费者之所好,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而这又必然要求企业经营不仅要规范化,还要审美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进而赢得效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便应运而生。
关键词:文化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 质量提升 应用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念,以及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企业行为准则和方式;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全体职工的参与共同创造的,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设备、厂房和产品;在精神层面则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活动和学习培训等;在制度层面表现为企业操作规范、内部规章制度、商标、质量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观念形式化,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融合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并起着核心作用。
二、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关系
1.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企业经营,二是指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主要解决的是战略的决策及实施问题,而企业管理着重于通过计划、控制等手段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面已经陈述过企业文化,这里不在赘述,而企业文化建设是针对企业文化中的问题不断的做改进,发扬原有理念中好的一面,同时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建立一套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应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特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企业文化建设可以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物质成果也可以转化为企业文化,物质与精神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去影响甚至改变员工,有利于体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得文化建设的物质支持,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是是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构筑了合适的平台。企业文化的功能只能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权衡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应是第二位,企业经营管理决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作用与经营管理。
2.质量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而质量文化建设也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将质量文化定义为建立在企业物质文化基础上,表现为与质量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表现在三个层面:
(1)物质行为层面,包括与企业质量工作相关的原材料、设备厂房、员工行为素素质和服务等
(2)组织制度层面,包括与质量有关的组织、标准、法规和体系等
(3)价值观层面,包括员工职业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和态度等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持续的作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传递建造企业经营管理的氛围,并产生长久影响。首先,通过影响企业员工在质量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信誉以及他人对企业的评价,影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其次,质量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终产品的质量,从而对效益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产生影响;另外,质量文化建设还可以影响经营过程中员工的自信心和潜力开发,由此可见,质量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占的地位不可小觑。
3.企业文化与质量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质量文化局部重合,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管理、经营到文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企业文化的基础部分应是质量文化。
(1)质量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
一个成功或者说即将成功的企业,都应把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好比我们的民族企业,将“产业报国”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其发展的动力也来源于此。举个例子来说,美国安然公司的倒闭,我们分析其原因应站在企业文化的角度,它的企业文化是以利益和奇迹为首要的,没有考虑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企业文化就将员工“引领”到了弄虚作假的道路上来,为了创造奇迹般的业绩,不惜一切,走浮夸路线,最终自取灭亡。企业大社会责任决不仅仅存在与某个阶段,它应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用最小的代价创造最多的社会财富,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质量不高,就是用大代价生产价值不高的产品,相反,质量优良,就是大道理用最小的代价创造了最大的财富,可以这样说,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是衡量企业是否尽到了自己社会责任的标准。从小的方面来看,质量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说,质量就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之所以可以把握对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来源于自身的社会责任。
(2)质量文化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根基
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是诚信文化,诚信是企业的职业道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诚信,就没有合作,也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如果失去这些,一个企业也就无法生存。诚信包括两个层次,分别是法律层次和道德层次,这两个层次的诚信,是宣传不来的,都是靠实实在在的质量来争取的。当年张瑞敏当着员工的面,砸冰箱,从此“砸”出了海尔的响亮名声,“砸”出了巨大的市场,正是因为重视产品质量,海尔生产出的产品具备优良而稳定的实用功能,更是因为海尔给了消费者一个承诺。企业的诚信存放在品牌里,打造品牌的上上之策应是主要靠质量,再辅以适当的宣传。
没有诚信也就没有企业的生命,而没有质量也就没有诚信可言,因此,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文化也应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3)质量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是企业,那么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文化,而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争夺消费者和用户。就假想你作为消费者为什么在众多竞争商品中选择某一件商品,大部分人会回答是因为产品本身的质量,消费者因为产品质量而选择购买。由此可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以人为本才是最重要的。就某种意义来讲,市场上的很多商品的理化指标只是构成质量的要素,其中的人文指标才是质量本身。企业是为人服务的,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发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从一定程度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质量。
(4)质量文化是企业科技文化的结果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根本途径,科技进步是质量提高的最稳定的保证,很多产品的质量问题,只有某一环节的科技进步了,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提高企业科技水平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本单位自己的科研团队通过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吸收接纳外部元素,开发出适合自己企业生产的技术。企业的科技文化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动力,加强企业科技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这又回到企业的初衷上,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质量的提升在一定意义上是科技文化建设的结果。
(5)质量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核心
企业管理文化的核心是质量文化,那么企业管理的核心就应该是质量管理,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质量管理将会逐渐上升到质量经营层面。质量经营的概念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是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第二是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环节,第三是企业经营状况可以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第四是通过质量经营要把质量效益发挥出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成对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
三、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建设
1.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提高企业竞争力,主要内容是对员工的管理和对顾客的管理以及应对外部各种竞争,再上升一个层次,就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努力,无论企业要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包含怎样的内容,企业管理人员都应从根本上弄清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目标。
2.整合员工和企业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育企业价值观,能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提高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具体来说,首先要整合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提炼,企业的价值观来源于长期的经营理念,是管理者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借鉴吸收优良的文化,有意识的培养的核心价值观;其次,光有核心价值观远远不够,还有懂得宣传,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使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员工共同发展的动力,有效的宣传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知名度。
3.加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实行员工参与管理,激发工作热情与责任心;同时,企业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行为准则;另外,企业最终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管理者应积极参与,起到率先作用,带头塑造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沟通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
4.培养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不可能在竞争如此强大的市场中长久的存活,这样的企业对员工没有吸引力,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对企业而言,应大量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员工,把自身发展与企业时代特点相结合,结合企业规模、行业性和发展战略,塑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5.企业文化建设应具备战略意识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建立,将伴随着企业的兴衰发展一路走去,办企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具备战略意识,必然是在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过程中,一直能被员工视为动力的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因而,管理者在制定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实际,可以私下做部分员工的调查工作,最后综合得出结论。
6.重视“以人为本”
我们应站在两个角度看待以人为本,第一个角度是以员工为本,视员工为宝贵的资源,不仅只体现在观念上,更应体现在行动上,在制度建设以及员工参与方面加大力度,第二个角度是以消费者为本,企业在市场开发及产品制定时都应在充分做好消费者调查的基础上考虑消费者的需要制定相应计划。
7.充分借鉴
这里的借鉴包括很多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者可以借鉴合作企业内部优秀的问文化,也可以借鉴竞争对手管理过程中提炼出的有价值的企业文化,再者,眼光放远了说,不只局限在国内的市场,放眼看看国外有很多我们国内没有的文化,融合中西文化,中西合璧来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内容。
四、总结
总之,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提高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应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对员工产生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升管理质量,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吸收中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26.
[2]张公绪.《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设,1999.
关键词:视觉系统;理念;vi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更新加快,市场竞争也变的更加激烈。同时,各式的媒体,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及组织机构的日趋多样,使广大群众在面对大量复杂的信息的时候无法分辨。企业此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统一的、集中的VI设计形象。因此VI设计对企业品牌的推广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1.vi视觉识别的概念
vi视觉系统(Visual Identity 简称VI)。是指围绕企业理念、企业宗旨、文化个性,对企业经营行为与环境的各个传播环节进行设计,系统地塑造企业个性化的视觉形象。VI设计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VI策划和设计包含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营销活动、公共关系、广告策划、企业管理等视觉系统,要在企业统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保持高度一致,来实现各环节内容的和谐统一。企业的文化特征、经营内容、产品特点, 企业精神、推广手段等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理念,也就是企业的个性。而不同的企业的经营和推广的理念是各自不同的,也就是说在vi设计中对于企业的形象视觉要对应于企业的理念,反应企业的个性。如果拿企业理念比作以一个人的思想、气质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形象和外观就是企业的视觉表现,只有两者相互统一和谐才能给给大家留下一个更加完美和深刻的印象。在vi设计中只有视觉体现理念才可以最终达到促进销售,为品牌商标树立高知名度,增强企业创造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2.企业理念是vi视觉识别的核心
企业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属于思想范畴,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经营方式、企业文化与精神、市场定位、管理原则、发展规划等,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
理念识别是企业经营的精神主导,或称经营理念,它是企业向社会传达的,独有的和一贯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和文化精神。它的内容还包括企业对社会的使命、经营策略、方针等。企业理念大致可以分为宗旨、使命、目标、方针、原则(信条)和精神等。其中,按理念深度的层次来分,精神、原则、宗旨是比较高层次的理念,而方针、目标、使命是比较低层次的理念。 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对其外部来讲,是企业鲜明个性和精神力量的一种体现,它的意义不言自明;就是对企业内部,它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企业界领导认为CI无非是为企业做个新标志,再弄些信纸,名片之类的就行了。他们不知道给企业换一张脸,一个商标,一套VI或许不是当务之急,可是如果企业的主管不能以企业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员工不能认同企业未来的目标,不能协调部门的沟通,那么这个企业的vi设计再前卫,再大胆,也不堪其用。 因为企业形象是理念定位与其视觉表现应该是相互统一的。试想一个没有意义的视觉符号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在策划中,调查研究是创造企业理念的第一步,。其实,所谓“企业形象”就是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企业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有时候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有时候却背离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企业在实施CI战略之前,为了发现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自身形象进行客观的调查。调查不仅仅针对费者,也必须考虑到内部职工及相关企业人员。通过调查来了解自身的环境及条件职工文化素质,市场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不同要求,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对比,从而确立企业的形象定位,制订企业的经营策略,提出企业的理念。再通过企业的理念来确定企业的视觉形象,定位企业的个性特征从而将其反映在一系列的视觉标识中。通过视觉形象再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品牌效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传达给广大公众为公众所接受。
3.视觉反映理念的重要性
VI是用恰当统一的视觉语言传达企业理念的形象工程,它增强了企业理念在传播过程中的沟通力和感染力,是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持久稳定发展的载体,成为企业的形象高度统一的体现,也是企业的视觉传播资源的充分利用,以达到最理想的品牌传播效果。同样,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企业精神的象征,是企业某种文化和理念的体现,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品牌不会长久。而企业的文化、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企业家的自身素质。一个企业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不仅仅代表优良的品质、丰富的文化内涵、时尚的设计、合理的价格和完善周到的服务,还应肩负起引导消费规范市场的责任,其强大的品牌生命力还在于其倡导的企业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消费理念;并对企业员工不断地进行价值理念的整合教育,形成企业自身的文化。企业只有通过VI设计,对内可以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号,不断的强化受众的意识,从而获得认同感。VI设计,是企业树立品牌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它使企业的形象高度统一,使企业的视觉传播资源充分利用,达到最理想的品牌传播效果并使其成为名牌企业。就如靳埭强先生所指出的:“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
看到企业的标识就可以联想到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从而接受企业的服务理念也就会接受企业的产品。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一个符合企业理念的视觉形象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让企业更易于被公众所接受,那么对于设计师来说,了解企业的文化,经营方式,产品特性,服务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于创造出高品味、高素质、高效率的企业形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毕万.企业经营管理经典案例评点CI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连锁经营;企业战略;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46-02
1连锁经营企业及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连锁经营企业具有多种定义,目前较为普及的定义是:连锁经营企业是指通过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经营管理权,并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规范化等管理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复杂的零售业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简单化,把独立的经营整合为整体的规模经营的企业。
战略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并不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活动,往往混合在一起。尽管我们可以在概念上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进行较明确的划分,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我们却难以分清哪些行为属于战略管理方面的,哪些行为属于日常经营管理方面的。日常经营管理处理的是在产品方向和市场方向既定的前提下,对企业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转换过程中的设计、作业和控制。这一类工作经常重复地出现,周而复始循环地进行,通常可以制定出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程序,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因而被称为日常经营管理。另一类管理工作则是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而进行的决策。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总体设计、谋划、抉择和计划实施,直到达成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的全过程的管理,称之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研究企业的功能和责任、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跨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它试图超越企业日常经营运行的细节,从整体上把握企业,解决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总体发展问题。
2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结合连锁经营企业自身特点,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由于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这就使企业管理者们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正确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选择公司合适的经营领域或产品市场领域,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22重视战略的实施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停留在战略分析及战略制定上,而是将战略的实施作为其管理的一部分,这就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战略不断地评价和修改,使企业战略得到不断完善,也使战略管理本身得到不断地完善。这种回圈往复的过程,更加突出了战略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3日常的经营与计划控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在了一起由于战略管理把规划出的战略付诸实施,而战略的实施又同日常的经营计划控制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把近期目标(或作业性目标)与长远目标(战略性目标)结合了起来,把总体战略目标同局部的战术目标统一了起来,从而可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
24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计划“我们正走向何处”,而且也计划如何淘汰陈旧过时的东西,以“计划是否继续有效”为指导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这就使企业管理者能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界环境和企业战略进行连续性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它在现代的任何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战略管理涉及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可控的、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因此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正确战略方向对企业是否能实现远期目标存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作为连锁经营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要想保持长久的优势,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加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选择和管理。企业战略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企业宗旨、使命的确定,资源的有效整合,经营领域的选择以及企业优势的定位。
3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3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定义公司的宗旨旨在促使管理当局仔细确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对“我们到底从事的是什么事业”的理解关系到公司的指导方针。当然,管理当局还必须搞清楚组织的目标以及当前所实施的战略的性质,并对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32分析环境
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和要素。组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当局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管理当局应很好地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了解市场竞争的焦点,了解政府法律法规对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供给状况等等。其中,环境分析的重点是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关于环境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外部资源来获取。
33发现机会和威胁
分析了环境之后,管理当局需要评估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环境的特征。威胁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机会则相反。在分析机会与威胁时,如下因素是关键的:竞争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供应商行为和劳动力供应。技术进步、经济因素、法律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变迁等一般环境虽不对组织构成直接威胁,但作为一种长期计划,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也必须慎重考虑。分析机会和威胁还必须考虑压力集团、利益集团、债权人、自然资源以及有潜力的竞争领域。如某公司发现竞争对手在开发新产品并削减价格,该公司所做的反应首先应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
34分析组织的资源
这一分析将视角转移到组织内部:组织雇员拥有什么样的技巧和能力?组织的现金状况怎样?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一直很成功吗?公众对组织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评价怎样?这一环节的分析能使管理当局认识到,无论多么强大的组织,都在资源和能力方面受到某种限制。
35识别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组织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组织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组织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组织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经理们应从如下方面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这些因素包括市场、财务、产品、研究与发展。内部分析同样也要考虑组织的结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的特征。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报告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的信息。
36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按照SWOT分析和识别组织的要求,管理当局应重新评价公司的宗旨和目标。
37制定战略
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组织将寻求组织的恰当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38实施战略
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然不可能保证组织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管理当局需要通过招聘、选拔、处罚、调换、提升乃至解雇职员以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9评价结果
战略管理过程的最后一步是评价结果: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控制过程。
总之,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三大部分。战略规划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规定组织使命;制定指导组织建立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建立实现组织使命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决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的一系列决策。战略规划的构成要素: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实施是指根据战略的要求建立实现战略的组织结构,确保实现战略所必要的活动能有效进行而配置资源、分配工作,并通过计划,预算和进程等形式实施既定的战略,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的成果和效应评价。战略控制就是将经过信息反馈回来的实际战略实施成效与预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检测二者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以达到战略目标的完成。战略控制的必要性: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际情况与计划相背离的情况,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来应对激烈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以便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肃,苗钟颖连锁经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2):4-10.
[3]杨顺勇连锁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宏琳煤炭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J].中国市场,2014(31).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有效结合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概述
1.企业会计含义
会计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而诞生,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核算,会计用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给予记录跟踪、全局监督与反映,也是企业正常运行、创造利益的基础。随着科技进步与网络信息化,会计计量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在经济组织的地位也越发重要。通常的企业管理序列中把企业组织的会计功能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
以往企业传统观念中,财务会计多是针对企业与外部业务联系中的财会功能;管理会计主要发挥企业内部运行的财务监控与核算。随着现代企业功能不断改进与多元,这种传统的会计理念和管理运行方式已经不适应企业自身和市场机制的全面发展,经济运行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功能统一结合,发挥其综合参与企业管理经营的功效,以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发展。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区别与联系
财务会计也称“传统会计”,即根据企业发生的经营过程给予财务核算与监控行为,以企业相关债权人、投资方或政府作为企业提供经济数据核算目标采取的经济管理行为。作为经营运行的基础管理工作,通过各种会计监督功能与基础数据提供企业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也称“对内报告会计”,以企业经济行为考察并提高企业内经营能力为宗旨,由管理和成本会计组成,它要求以发展角度,依照企业经营行为审视管理每个阶段的结构与发展,全面帮助企业设计未来发展趋势,从提供相关数据支撑。
财务会计重点以会计准则为基础,对企业内部经营全面核算和监控,对企业获取利益、成本及费用支出、利润构成与分配进行财务报表,作为企业经营状况反映数据基础,并据此具体反应出企业盈利与承付能力。而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管理重要组成,需要把会计理论与管理功能融合,向企业决策层提供管理需要的数据与管理决策选项,帮助企业决策层企业管理日常工作,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能力。
对财务会计需求体现在及时与准确的反应企业经营管理态势,为上级或相关政府机构报告企业运行情况,要求财务会计遵守相关国家准则于法规,针对企业内部运行、经营分析评估汇总;管理会计将管理功能融入日常工作中,摆脱会计核算传统,形成以会计成本中心的预测功能。财务会计以企业经营的货币为计量依据,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给予核算与监督;管理会计以改变成本法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预算评估分析。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均以企业的经营行为作为核算主体,前者以历史信息为基础,后者以经济情报于未来评估,二者信息处理方式及服务目标不同,但帮助企业决策层做好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辅助功能是一致的。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基础
(1)财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双方信息采集和来源不同,互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相互补充,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财务与管理会计互相融合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决策层提供经济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与管理服务,适合当今企业发展趋势。首先二者融合是企业增效的必然要求,随着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形式发展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传统模式中,多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对以往的经营活动信息掌控,缺乏未来经营行为评估,决策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其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采用不同计析依据,信息采集与侧重各不同,但由于两者都是以企业的增效创收为目标,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出整体正确的分析,提供了结合的理论基础。
(2)近来我国会计信息的发展为二者的结合鉴定科技术基础,财务报年表为企业经济行为提供基础和分析,使得企业决策能够得到科学数据基础,现代网络与通讯技术发展也为两者之间结合提供了资源共享物质基础。各财务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与信息化,并且不断融入管理理论与信息理论,随着培养更多的会计管理人才,鉴定了完善的人才保障,会计资格认证得到企业重视,更多的财会人才加入到各种类型的企业会计管理队伍中,使得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以科学理论为前导程序,采用科学手段发挥自己的受托和管理介入,使企业经济信息与财务管理活动遵循管理规律运行,这要求二者充分发挥能动管理,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活动做出 “会计职能信息提供与管理控制”。
(3)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现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承付经济责任环境出发,归纳财会为反映和控制职能,通过科学分类将不同性质的会计事项结合表现,以完成会计事项本质,为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奠定基础,通过会计信息服务于企业管理者,提供参与决策的依据;也服务于企业投资者或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国家财税、金融和审计等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与企业内部管理革新,会计信息和会计控制其职能发挥,通过前者表达反映职能,而经过后者完成其控制职能。把会计的岗位职权力统一起来,并且完成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形式思考
(1)财务与管理会计里理念结合。二者结合对于提高企业经营和增效能力具有多种优势,也存在着可能性基础,多数企业认为财务是企业经营过程对资金核算和与跟踪,轻视会计管理功能,有必要在企业今后将会计的管理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把管理功能与会计核算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培训和会计知识的更新,通过相应的讲座与考核来强化会计管理人员的理念和业务素质提高,依照实际经营需要培养或引进符合要求会计管理人员,增强企业会计管理水准,为财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提供观念与人才的保障。另外会计涉及的货币数量较大,也要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和监控,避免企业潜在的不必要的损失。
(2)企业机构设置中二者同属于一个机构或序列,管理财务的应用在中国近代企业财务管理中比较滞后,但其理念却并不缺乏,对于现代财务管理而言,二者结合随着经济发展与企业自身需求不断紧密,管理会计依靠财务会计的信息收集与来源支撑,企业经营管理需加强管理经营水平,财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能够增强财务管理综合水平,同时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资源损耗。
(3)二者在经营活动中的结合。科学合理的制定战略目标与生产经营方针,需要结合企业经营环境,自身运行能力及竞争态势,而这些离不开各种相关数据和科学分析评估的支撑,目标信息数据库依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采集和分析汇总,财务会计提供历史和现实经营原始数据,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可帮助企业管理预测经营目标实现情况,科学确立企业发展动向,一个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紧密得结合二者的功能才能实现。
(4)二者在技术层面中的结合。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核算与管理成本都是企业创收增效,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核算与管理企业经营成本进行中,经常要运用多种财务管理技术和专业手段,对于财务会计标准数据和企业核算资料比较差异并进行合理采用,给予负面影响采取避免手段,降低不具备控制的具体差异影响,完成企业管理监控。
四、结语
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结合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经费,为推进两者更好结合,企业需完善自我财务管理机制,努力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与经营水平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进财.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一体化讨论[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1(02)
一、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企业管理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围绕生产一定产品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与决策工作,财务管理以辅助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的,从货币形态去记录、分析和揭示企业经营状况。
1.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财务管理是通过正确、及时、完整地记录企业收支情况,为企业领导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资料,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资金状况,进行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达到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务分析,对企业的获力能力、经营效果率、偿债能力、盈亏状况进行诊断、评价,使企业领导者全面掌握经营活动情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以财务管理的作用决定了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2.企业管理本身的需要。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盈利,而经济效益必须通过财务状况反映出来,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财务管理的结果,财务管理以严密的逻辑、细致的核算、严格的监督,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过程、每道环节都划分得清清楚楚。经济活动的每一份投入、每一笔收入都有财务部门进行审核和把关,以财务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有效和正常运转。抓收入、促生产、控支出、增效益都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可以多方面的合理筹措生产建设所需资金,可以从建设企业自主经营机制出发,制定有力的增收节支措施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挖掘经营管理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3.企业管理中各项工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综合反映,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又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财务管理贯彻企业生产管理的始终,生产过程每一项投入,都要从财务方面去算经济账。一种产品的生产,从可行性研究、生产方案的制定,资金的筹集,机器设备的准备,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到销售渠道的选择,销售策略的制定等,都是围绕“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这一宗旨来开展的,都是将财务“节能降耗、增产增收”的思想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最终以财务状况来体现生产管理的结果。财务管理还可以理顺和协调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如质量、生产、设备管理都需要投入资金,相互都强调本身的重要性,但企业的财力又是有限的,这就可以从财务分析上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将质量、生产、设备管理的提高和改善与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企业经营短期目标联系起来,根据轻重缓急的不同,选出投资的重点,将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保证生产经营的整体需要,满足企业管理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4.财务管理可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又是企业高层决策管理,财务管理中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投资与更新、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成本的监督与控制、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等都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正常运转和高效经济的根本保证。财务管理参与决策和分析,为企业规划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完整、具体的依据,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正确方向,财务水平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二、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就财务的本质而言,它是企业资金运动(即从筹集资金开始到回收后再投入这一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过程)的反映,也是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反映;就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而言,各方面、各层次、各环节管理的共同需求是资金,因而矛盾的焦点问题是资金问题,因此,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1.资金管理的职能决定了它成为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资金是企业运转最基本的需要,资金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资金管理的职能包括:预测资金流量、设计资金结构、合理筹措资金、正确分配和运用资金、及时组织资金回收,加强内部资金流转的控制,加速资金周转。企业的活力、企业的声誉、企业的效益、财务管理结果,都取决于资金管理的好与坏。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只有管好用活了企业的资金,企业才会充满生机。财务管理核心就是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加强资金管理,首先要加速资金周转。科学核定流动资金定额,调整库存结构,管好管活储备资金,定期对库存材料进行结构分析,正确处理积压,大力压缩库存,变资金积压为资金流动,从而达到加速资金周转的目的。其次,要加强资金的集中调度和管理。集中管理资金是企业保持高效运转的基本条件,是充分挖掘资金潜力,克服资金困难的有效措施,是企业保重点、办大事、解决主要矛盾的基本前提。企业只有对资金合理分配、统筹安排,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率,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再次,要积极清理债权债务,把占用的资金解放出来。各级财务部门要切实负起抓清欠的责任,解开债务链,使资金流通渠道畅通,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使有限的资金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让资金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一论断,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根本,是对企业长期以来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是企业经营管理自身的需要,也是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企业只要领会其深刻涵义,并在管理实践中认真贯彻,必将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促使企业经营状况有较大改观。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报表分析关注问题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
财务分析报告是指财务部门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企业对外所欠债务及股东留存收益状况、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状况进行总体的评析所形成的规范的文字和报告。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对一定时期财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有代表性的分析结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敏感人群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交易决策等都有重要意义。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是:
1.为企业改善与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及决策依据。企业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研究能够分析揭示出企业以往生产经营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效果、支付及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了数据及信息依据。管理层可针对严谨缜密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财务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2.是企业经营者向企业权力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的书面材料。财务分析报告一方面总结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业绩,阐述了本期或一个阶段内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财务分析报告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经营及财务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具体实施办法。
3.为企业外部或潜在的财务报告使用人(包括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及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提供参考。
二、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前应关注的重点
1.要充分了解财务报告及其分析报告的阅读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分析报告的关注重点及文字表述也应予以微调。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人员要以大量的基础财务资料为素材,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以财务分析特有的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基本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其成果的变化过程。
2.了解阅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阅读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在撰写分析报告前,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同各个层面的分析报告阅读者进行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努力实现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和主营业务服务,这也是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
3.在编写分析报告前,要有一个清晰的财务分析框架,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是采用比率分析框架,财务报表是一个完整的报告体系,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其中,资产负债表汇总了公司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利润表汇总了公司在某段时期的收入和费用。管理层为了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借助的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习惯上称为损益表比率;第三种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个“存量”项目加以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存量”项目作为来自资产负债表的余额,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变量在一定时期的流量变化情况,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余额的平均值作为某个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的分母,可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的整体情况。下面提及的保障比率、周转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均属于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都需要采用“存量”项目的平均值。
4.财务分析报告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所以应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及其形成的具体原因,从业务的角度分析财务数据形成的原因,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懂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就数据论数据,无法分析数据背后所表达出来的企业经营业务存在的问题。另外,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是通常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蕴含着相关业务的增减变化。财务分析人员只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和熟悉,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才可进一步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得来的专业的分析报告也可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
1.财务分析一般要遵循“查找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建议和措施”的步骤。因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揭示问题,而是要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财务分析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重点交集原则及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企业财务及经营数据的异常情况。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于重点数据交集的事项作为重点问题予以把握,对于重点问题要着重分析,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时,财务分析人员要有意识地罗列本期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期间内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外,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善于从零散的数据汇总中分析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关键词】财务控制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的企业会计不再是简单地记账,而更多的是通过对现有会计政策法规的把握以及财务数据、相关资料分析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精神。按照传统和现行的解释,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它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构成了财务管理整个体系。本文尝试结合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学习中的收获,谈谈财务控制在现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实施。
一、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保证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又能充分调动企业经理层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决策、计划、控制。从资金运动过程来看,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的环节来看,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理论界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筹措、投资与分配;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也有人认为是财务控制。
笔者认同财务控制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观点。其原因有:一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条件下使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二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仅要解决和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还要解决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矛盾,实施有效地控制措施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三是企业发展取决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证。完善的财务控制有助于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四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必须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这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也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根本保证。从上述四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
现代企业应以《会计法》为基础,要以规范经营、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控力度,建立一系列广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把现代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责任落实到现代企业各有关部门。现代企业还应明确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发展企业文化,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确保员工职责分明,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财务控制的具体实施决不应局限于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财务计划的控制实施、企业的内部审计等等,也需要有创新。随着与国际的接轨,现代企业发展日益国际化,财务控制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亮点。以下就常见的财务控制方式列举如下:
(一)授权批准制度
这是一种有效的事前控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企业往往不再是“财务一支笔”,而是董事会通过授权委托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经营活动为企业所认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任何人不得超越授权。授权委托书下达企业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财务核算时严格按授权审批制度审核每一笔经营业务的相关授权及范围,保证企业资金安全,资本保全。在企业重大决策上采取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更大地保证了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预算应以《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使企业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实现,这也是财务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建立预算委员会,按照企业目标责任制,与各部门上至经理层下至员工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董事会、经理层,各部门以及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从下至上、从上至下地编制部门预算,结合财务部门所提供各项经营数据,归口到企业预算委员会,编制整个企业总预算。企业预算的内容包括年度、季度、月度预算,反馈以及检查分析、考核制度。年、季、月度预算采用以董事会下达的企业年度总经营目标为基础,各部门按照批准的各项具体预算执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完成预算指标。在发生偏差时,及时沟通,查找原因,进行差额分析,使预算与实际的偏差降至最低。
(三)成本费用控制
目前很多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还停留在从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费用考虑,侧重于对产品服务的核算,但要持续地控制成本费用应该要对企业供应与销售等各个环节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现代企业要做好成本费用的控制,首先要对费用的发生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特殊经营业务活动如重大采购活动中涉及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并建立责任制度,系统、科学地监督与控制。企业应按照经营期编制的成本费用预算,下达各部门,控制经常发生超出、违背预算的费用支出,编制预算实施分析表,控制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四)业绩评价体系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存在现金流普遍“吃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现金流趋势与企业利润增长背离等问题。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改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需要企业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实施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减少应收账款和存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运用延期支付手段,并积极开展对外融资。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营性现金流;现金流问题;对策
经营性现金流是评价企业获取现金流量能力、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如果经营性现金流入在时间上或数量上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则产生经营性现金缺口,而当现金缺口的情况趋于严重时就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总体上较为稳健。但是进入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情况出现了明显异常。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歇业、停产或倒闭的达到7.5%,这表明我国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状况正面临严重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切合实际地提出预防和应对经营性现金流危机的措施和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企业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罕见的经营衰退,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持续恶化,经营性现金流问题异常突出。
(一)经营性现金流普遍“吃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性现金流“吃紧“的困境。以上市公司为例,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08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1454家上市公司中有758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滑,占52.1%,另有563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占38.7%。另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2009年3月9日,沪深两市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228家公司中,有103家公司2008年度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占45.2%,其中有49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占21.4%。也就是说,2008年约有半数的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近两三成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这表明经营性现金流拮据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显著存在。
(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下降
据《上海证券报》披露,2008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1454家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6757.92亿元,同比深度下滑45.6%。其中,203家中小企业板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为-14.43亿元,同比深幅下降了165.5%。截至2009年2月19日,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56家上市公司2008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12.36亿元,相比2007年同期的38.29亿元出现了巨幅下滑。尽管这56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尚不能代表所有上市公司的全貌,但也可以略见一斑。
(三)经营性现金流趋势与企业净利润增长背离
2008年上半年,沪深两市1454家公司实现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25%,然而,这些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同比下滑45.63%。截至2009年2月19日,已公布2008年年报的56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12.93亿元,同比增长25.37%,但这56家公司2008年度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12.36亿元,同比下降132.28%。也就是说,2008年我国企业在取得经营利润增长的同时却出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大幅下滑,利润增长与经营性现金流趋势出现明显背离。这种背离暴露了企业在取得利润增长的同时,资金面却存在着较大的隐忧。
二、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问题的预防与应对
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发展和持续盈利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核心管理目标之一。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打造稳健而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除了与企业自身运作能力、融资能力等因素相关外,还与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经济大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运作,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相反,处于较差的经济环境中,企业会普遍觉得“生意难做”,经营性现金流容易入不敷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正遭遇多年未见的严峻形势,GDP增速和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产品社会需求急剧萎缩,各行各业经营情况相继出现恶化。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骤然增加,为了扭转经营性现金流的不利局面,企业急需调整经营方针,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一是控制生产经营规模,避免过度扩张。一般来说,当经营环境恶化或者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企业应该贯彻“稳字当头”的策略,本着先做强再做大的宗旨,适度控制生产经营规模,精炼主业,尽量回避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扩张,以确保企业财务和经营性现金流健康稳定。
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财务原则,促进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企业经营性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企业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数量上的多寡,一旦流入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经营性现金就会产生缺口,乃至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可以说,形成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主要原因是现金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入不敷出,因而避免缺口生成的有效方法就是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来调配经营性现金。企业应先衡量经营性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数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数量的经营性现金流出,以保持现金流的平衡。
三是适度持有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弹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对资金特别是现金的安排留有余地,手持适度的现金余额。众所周知,当企业持有的现金余额不足以弥补现金缺口时就容易引发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因此持有足够的现金余额是预防经营性现金流危机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较低的现金余额往往难以应对企业财务状况波动,更难以抵御财务风险,而持有较高的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无疑是稳健财务策略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现金是流动性最强而收益性最低的资产,持有过多的现金,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机会,因此,企业持有现金余额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现金需求来合理安排。
(二)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
开展预算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前就对经济活动全过程所需资源进行筹划和部署,以促进经济活动按计划、有序地开展,进而控制经营风险。与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相比,经营性现金流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和推销费用、缴纳各项税款等方面,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最复杂、最频繁,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经营性现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失衡,形成现金缺口,产生财务危机。鉴于经营性现金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确有必要建立经营性现金流的预算制度。
通过编制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各项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进行预测和估算,确定经营性现金的余缺,并合理安排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适度预留经营性现金余额,引导各项经营性现金平稳有序地发生,从而实现对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事前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避免发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
(三)开展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
建立和执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而不能确保完全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现金流预算方案是事前确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又与预算方案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不能因为事前制定了预算方案就一劳永逸,仅靠执行预算并不能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万无一失。
对企业来说,应事先设定现金流偏差预警界限,在执行现金流预算过程中时常关注各项预算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一旦现金流数据越过预警界限,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上或数量上调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使其趋于平衡。如果预计将会出现现金缺口,则要及时寻找弥补缺口的现金来源。对于当期现金缺口,可以通过上期盈余现金或者新筹措现金来填补。
(四)控制应收账款使用规模和使用时点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导致产品社会需求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出于促销的需要,企业被迫给予产品的下游买家更多、更长的采购账期,形成企业应收账款。然而赊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促进销售量的上升,但由此占用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资金,并带来货款回收风险,直接减少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企业有必要在赊销和维护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之间作出合理抉择。
控制赊销,适度使用应收账款规模,就是要将应收账款额度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结合起来,将应收账款额度和使用应收账款的时点纳入预算体系,在维持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平衡之间确定应收账款使用额度和使用时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于防范风险和稳健财务策略的需要,企业在实行赊销策略时应量力而行,不应该仅仅为了多销产品而放任赊销泛滥,造成应收账款过度膨胀,致使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入不敷出,以致产生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
(五)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控制企业存货水平
众所周知,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之间呈反比关系,存货增加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减少,因此控制存货对维护和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很重要。
存货可分为原料、辅料和产成品。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但鉴于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反比关系,为了维护健康的现金流,有必要对企业的存货水平进行适度控制。设定原料、辅料、产成品的存货额度要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即根据预计销售量或销售订单倒推确定产品生产量,然后按照产品生产量倒推确定原辅料的采购量。供、产、销环节的计划衔接,可以有效平抑过多的存货,减少企业经营性资金的积压,有利于达成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六)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调节经营性现金流出量
经营性现金缺口的生成是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出现失衡所致,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可以调节和弥补现金缺口。而延期支付是调节(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出量的重要方法。
延期支付是指企业将款项支付期推后的一种支付方式。延期支付不但可以减轻即时支付的压力,还可以合理占用应付款,增加企业盈利。延期支付可分为对外延期支付和对内延期支付两种形式。对外延期支付主要包括对采购原辅料款项、设备租赁费、广告费的延期支付;对内延期支付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工资、奖金的延期支付。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要注意妥善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施延期支付前要与相关各方协商,征得对方的谅解和允许,不要把延期支付变成拒绝支付,以致影响企业信用和声誉;二是延期支付期限的选择要利于平衡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要利于弥补经营性现金缺口。
(七)开源节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国际金融危机拉升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持续贬值,带动国际原油、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等基础性原料价格大幅上扬,而国际原料涨价的输入性因素致使我国企业原料辅料采购成本大幅上升;二是金融危机造成我国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促销费用和订单维持费用。然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出量增加。因此,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控制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效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对维护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八)开展对外融资,弥补经营性现金流缺口
资金是企业的命脉,而经营性现金则是企业正常运作的血液。只有当企业拥有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时,企业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化。一旦企业当期经营性现金出现缺口,就需要动用上一期盈余现金或者通过对外融资来弥补现金缺口。有学者认为,只要融资渠道畅通,企业就永远不会陷入现金流危机。可见融资对维持现金流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其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从最上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使企业团队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使每个人的才能全部地朝着有利于达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宗旨,管理从最初的他律的规章、守则发展到人的自律的规范,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文化力量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管理文化是人类在组织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来都是在集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需要管理,因而,管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当人类学会群体劳动时,便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到现代社会,管理几乎渗透到社会各种组织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管理活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的一种活动,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又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渗透着文化的观念。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homasJ .peters)和沃特曼( RobertH. waterman)在合着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中系统提出。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的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发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根据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总结,美国总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原则为:①乐于采取行动;②接近顾客;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④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⑤领导自身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⑦组织结构简单,公司总部精干;⑧宽严相济,张弛结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管理学院教授舒适特,通过对美国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现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造“企业文化”进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即“A战略”。舒适特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主要影响,只有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他在“A战略”理论中提出:①员工的工资和其它报酬应同其对企业的贡献直接挂钩;②员工所受的奖酬应与其劳动生产率挂钩;③强调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④对企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考核经理人员的标准;⑤定期向员工介绍有关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并使员工参与制定更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该理论强调:关心员工的需要是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任何企业内,对人的管理都应重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管理,应当得到极大的首要的关注。
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和“A战略”理论倡导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美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日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各个企业对各自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愈来愈多的大公司日益重视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创立于1911年的电脑信息业顶级公司IBM公司,以“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追求卓越的工作”为企业经营宗旨,这一经营宗旨就是IBM公司企业文化内核和价值观。
Abstract: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defines cash flow as 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 of the inflow and outflow. Cash flow can be divided into operating cash flow, investment cash flow and financing cash flow. In general, the operating cash flow could better reflect the company's ability to create value, it is thereflects of company's own capacity to create cash flow, coping with financial crisis and improving operating cash flow position needs the enterpriseto implement sound financial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 operating cash flow budgeting, implement the operating cash flow of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and reduce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inventory, lower production costs and use deferred payment means, to carry out external financingactively.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营性现金流;对策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operating cash flow;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08-01
1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一是控制生产经营规模,避免过度扩张。一般来说,当经营环境恶化或者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企业应该贯彻“稳字当头”的策略,本着先做强再做大的宗旨,适度控制生产经营规模,精炼主业,尽量回避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扩张,以确保企业财务和经营性现金流健康稳定。
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财务原则,促进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企业经营性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企业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数量上的多寡,一旦流入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经营性现金就会产生缺口,乃至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危机。可以说,形成经营性现金流缺口的主要原因是现金流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入不敷出,因而避免缺口生成的有效方法就是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来调配经营性现金。企业应先衡量经营性现金流入的时间和数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数量的经营性现金流出,以保持现金流的平衡。
三是适度持有现金余额,增强财务弹性。弹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财务弹性是指企业对资金特别是现金的安排留有余地,手持适度的现金余额。
2建立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
开展预算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在经济活动发生前就对经济活动全过程所需资源进行筹划和部署,以促进经济活动按计划、有序地开展,进而控制经营风险。与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相比,经营性现金流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和推销费用、缴纳各项税款等方面,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最复杂、最频繁,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经营性现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失衡,形成现金缺口,产生财务危机。鉴于经营性现金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企业确有必要建立经营性现金流的预算制度。
3开展经营性现金流预警及控制
建立和执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制度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而不能确保完全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现金流预算方案是事前确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又与预算方案存在差异,因此企业不能因为事前制定了预算方案就一劳永逸,仅靠执行预算并不能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万无一失。
对企业来说,应事先设定现金流偏差预警界限,在执行现金流预算过程中时常关注各项预算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一旦现金流数据越过预警界限,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上或数量上调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使其趋于平衡。如果预计将会出现现金缺口,则要及时寻找弥补缺口的现金来源。对于当期现金缺口,可以通过上期盈余现金或者新筹措现金来填补。
4控制应收账款使用规模和使用时点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减产、停产甚至关闭破产的企业不在少数,导致产品社会需求明显下降,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出于促销的需要,企业被迫给予产品的下游买家更多、更长的采购账期,形成企业应收账款。然而赊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促进销售量的上升,但由此占用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资金,并带来货款回收风险,直接减少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量,企业有必要在赊销和维护经营性现金流良性循环之间作出合理抉择。
控制赊销,适度使用应收账款规模,就是要将应收账款额度和经营性现金流预算结合起来,将应收账款额度和使用应收账款的时点纳入预算体系,在维持经营性现金的流入与流出平衡之间确定应收账款使用额度和使用时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于防范风险和稳健财务策略的需要,企业在实行赊销策略时应量力而行,不应该仅仅为了多销产品而放任赊销泛滥,造成应收账款过度膨胀,致使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入不敷出,以致产生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
5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控制企业存货水平
众所周知,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之间呈反比关系,存货增加就意味着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减少,因此控制存货对维护和改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很重要。
存货可分为原料、辅料和产成品。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但鉴于存货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反比关系,为了维护健康的现金流,有必要对企业的存货水平进行适度控制。设定原料、辅料、产成品的存货额度要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供原则,即根据预计销售量或销售订单倒推确定产品生产量,然后按照产品生产量倒推确定原辅料的采购量。供、产、销环节的计划衔接,可以有效平抑过多的存货,减少企业经营性资金的积压,有利于达成经营性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6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调节经营性现金流出量
经营性现金缺口的生成是由于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出现失衡所致,减少经营性现金的流出量可以调节和弥补现金缺口。而延期支付是调节(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出量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