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海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痖弦诗集 远洋航行 主题
台湾诗人痖弦在1957年主题创作了大量的 “远洋航行”诗作,不仅如此,时隔三年后诗人再次创作了一首此主题的诗歌《水夫》。
透过《痖弦诗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为远洋航行的水手并非是出自个人的意愿,而是一种生活所迫的无奈之举。而当他们在远洋上航行,面对海洋上的惊涛骇浪有可能带来的危险,不免生发出对命运不可知的慨叹。这种慨叹,他们通常会以两种状态外放。
一、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
痖弦在表现一个时代上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时,往往不是以一个宏大的视野创作,而是选取这个时代下的某一类人群的某一个小角色进行细致刻画。在“远洋航行”这一主题下的底层百姓就是《水夫》中的“他”和“他妹子”。
他在海上的生活过得并不轻松,“他拉紧盐渍的绳索/他爬上高高的桅杆”,“拉紧”给人一种非常紧绷的感觉,可以看出他在海上的生活有一种压迫得让人思想难以放松的状态,“盐渍的绳索”是他每天所要面对的工作。“盐渍的”不仅是对海水浸泡过的绳索的一种客观描写,而且从侧面展现了水夫工作的艰辛。出于工作的需要,“他爬上高高的桅杆”,虽然在高处可以让自己视野开阔,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没有任何差别的大海,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无趣的生活状态。
我们会想,如果他不在海上,在陆地上工作,或许就不会如此了。但接着往下读,“他妹子”的生活其实就是在陆地上工作生活的人的一个剪影。“他妹子”已经沦落到“烟花院里”。如果不是生活穷困到无以复加,那么他不会选择离开他妹子,到那漫无人迹的大海上,他妹子也不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过日子。
痖弦通过寥寥的几笔刻画,就为我们展示了水夫和他妹子的生活状态,而透过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生活的困穷。
二、远洋航行的危险
在卷三《无谱之歌》的《远洋感觉》中,诗人写出了自己对远洋的感觉,然而这个感觉诗人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透过对一些客观意象的描写和构建让读者揣摩他的真正感觉。
诗作开篇将读者拉进了一个四周都是大海的环境中,这个大海是裹挟着风雨不断地翻腾,连海鸥都“凄啼着”,人在船上晕眩不止,因为晕船,即使再美味的佳肴也已经无法勾起他们的食欲,可见船行的颠簸,“女性旅客”由于严重晕船,已经口唇“褪色”了。由于风浪而带来的颠簸,并非是他们最害怕的行船危险,更可怕的是暗礁。
在《死亡航行》里,诗人写了“礁区”带给航船者的恐惧和不安,因此诗人说“死亡航行十三日”,“死亡航行”不仅是由于遇到礁区,而且是诗人对于航海的一种最直观的体验。在海面上还行,其实是一种将生命悬挂起来而前进的状态。诗人极力地展现船上的人们对于危险的大海的惊惧,“乘客们萎缩的灵魂/瘦小的苔藓般的/胆怯地寄生在/老旧的海图上。”
三、两种外放的状态
一个人背井离乡、羁旅行役,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所要面对的永恒主题。当一个人远离自己原来生活的族群,而在当时当地的环境并不令人满意,他们通常会有两种状态,一为怀念自己过去的生活,想念自己的亲人,从而产生对故土故乡的无限思念;一为想要让自己忘记痛苦之感,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面对现在的生活。这两种状态在痖弦的“远洋航行”的诗歌中都有体现。
第一种状态,怀念过去生活,想念自己的亲人的诗作,《水夫》就是很好的印证。诗作中写了水夫和他妹子,水夫“到晚上他把他想心事的头/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月光是无远弗届的,水夫希望月亮能够替他带去对他妹子的思念。“他妹子从烟花院里老远捎信给他”,是用一种反说的方式,明明是水夫很想念他妹子,却说他妹子给他写信,正在想念他。然而水夫只思念妹子吗?不,诗人只是用妹子代替水夫在故乡故国的整个记忆群体。在卷八的《远洋感觉》里,诗人反用这一写法,写了对整个故国的思念,从而将这一思念上升到了普遍的高度。诗人开篇就写道:“当故国的鸥啼转悲,死去。/当船首切开陌生的波峰和浪谷。”“故国”和“陌生”是两个相互对照的词,“故国”是令人熟悉、欣喜,令人难以忘怀的,而“陌生”则是令人恐惧、不安的。诗人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其实是含蓄的,在看似平静的描写下,潜藏着一个要爆发却未完全爆发的情感地雷。
第二种状态是透过《船中之鼠》表现的,诗作虽用“船中之鼠”反讽“船长”的无知,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以“船中之鼠”表现比船长弱势的人,如水手。弱势者没有强者的决定权,但是并不表示他们知道的比强者少。在诗作中说,“有一些礁区/我们知道/而船长不知道”,因此“作为这一群体中的强者——人——堂堂皇皇的船长,却对此茫然无知”,“导致船有触礁的危险”。这些弱势者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能“磨磨牙齿总是好的”。然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一种无奈,因此一旦船触礁,则面临死亡的不仅是船长,还有这些弱势者——老鼠,或者说水手。他们有身不由己的悲哀,无怪乎用得过且过的状态抽离对生命的慨叹。
在现代诗中,很多诗人都有关于航海的诗作。在这些诗作中,痖弦的作品无疑颇具“现实性”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
风吹草低,无边的原野上满地的野草随风摇摆。松软的泥土,早已不能抑制住任何一株春草的萌发。那绿遍眼帘的一片茂盛与苍翠,彼此起伏,连绵不绝。遮人望眼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连着远处白茫茫的天际,漾着这交错缠绕而又轻柔绵软的云朵儿,一同在这广袤无垠的原野与苍穹中澎湃着,汹涌着,聆听着……
阳光肆意地泛着温柔。山坡上的蒲公英又顽皮开放了,开得是那样浓,那样密。一朵连着一朵,一株连着一株,连成一片海,海里写着:春天,蔬菜和一朵花的故事。
多年前还记得有人曾对我这么说:他走的时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还小,似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当冰凉而又坚硬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伴着呼啸而来的火车极速而过的轰鸣,似无数次拍打心底的一股股强劲的巨浪。从远处的波涛中,一同卷起的还有这遥无尽头的尘世的渣滓,排山倒海般,顺着残风涌了过来。海水漫过身体,挤碎了每一股还在不停流动循环的血液。碎了的是一个母亲的心,在乡下经久的岁月里,深情地呼唤着她那个叫海生的诗人儿子!
空旷的原野上,蒲公英还在柔和的阳光下努力地开放着。低矮的土丘旁几朵小小的淡黄色花瓣,彼此低眉,彼此相拥在一起。像久别的玩伴,调皮地碰着头,挽着手,无拘无束地绽放在这片静静的原野上。春天的细雨,总是特别的温柔,而你似一个依然年少的孩子,嘴里含着那关于春天的诗句,可匆忙的步伐却迈向了那冰凉的铁轨。有人说,你在四月的诗句里写着一条从明天起的长流,浩浩荡荡,奔流不止……许多陌生人在多年以后开始挽着一个诗歌的章节,终于站在那片梦幻的春海边,在心中默默地勾勒着你另一种壮烈飞翔的姿态。站在大海的彼岸,却永远刺痛每一个拜谒者的思念与牵挂。
当春天的原野上,绽放的花朵匆匆开放后,山海关冰凉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却无情地碾压过一个年轻诗人的身体。近旁几株莫名的野花瓣,早已萎蔫了,依旧舒展的肥厚枝叶,任凭春天里狂劲的风雨吹打着,摇曳着,挣扎着……
把满地的黄花,沁人心脾的黄花,那开得姿肆而又芬芳馥郁的小小的花瓣,也无情地碾压得支离破碎。正如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里流淌的温暖的名字一样,在这古时期炙热的熔岩里开始淬炼,经受这最初亦是最后一次的煎熬之后,便零零落落吹散一地。
查海湾凸起的坟丘上,盛开着几株浅淡的黄花穗。而你躺下后就永远再也没有爬起来,继续低吟那首关于从明天起的诗句。沉痛的休止,就此宣告了一个诗歌章节的结束。
从此,一个老人的泪里淌出了她无限的牵挂与哀思。
海子曾在一首诗里写过他的妈妈:母亲,你该歇歇了。
“先歇的应该是我才对啊!为什么他就这样走了?怎么就这么傻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老人含着热泪,不知多少次在深夜里匆忙爬起,梦呓着这句话。荒凉的山冈上,海子简单而又葱郁的墓冢就散落地安放在杉树与杂草之间。许多人像在赶一场聚会,从四面八方一拨儿接一拨儿艰难跋涉而来,作着最虔诚的膜拜。
春天的山冈,洒遍了满地的花穗,纤纤花朵顽皮堆积在同一个枝头,黛绿的叶子上凝聚了太多对阳光热切的棋盘和对雨露风霜隐忍的承载。而你却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明天的诗行里,选择了让生命延续的另一种方式,走向了另一种归宿。徒留下你匍匐在大地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淋漓地呼唤着粮食和蔬菜的生长……
听说,坟冢的右下角镶进了两块石头,是海子从背回来的,没有人称量过,大约有20公斤。
老人家常喃喃地说着:“如果我不回来就好了,这样我的海生就不会死了,我现在真是有些后悔啊!”他把老人接到北京住了大约有半个月之久。“儿子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每天都抽时间陪我,有时海生很晚才回来,我就做好饭,在屋里等。”
而那时还依然是春天,枝头的花束恣肆,随风像浪潮一般涌入眼帘。
海子对老人说:“妈,你别回去了,就在这儿住下来陪我。”
老人努力地擦去脸颊上的一点儿什么,自言自语说了很多。或许,当初老人只要答应了儿子那个小小的请求,就没有今天如此的追悔莫及了。
还记得有一个孩子曾这样说:“海子并没有死,只是选择去了另一个天堂,另一个诗意的世界。也许吧,但愿天堂的路会比这儿的好!”
汪国真说:“灵感是风,在它所到之处,总飘零着许多诗的花瓣,语言是思想的交流,诗歌是灵魂的对话。海子的诗透露着他的博爱与美好的祝愿,如身陷淤泥的青莲,那份天籁也许早已超越了灵魂所依附的肉体。尽管内心极度痛苦绝望,却依然选择用一颗多情的诗人之心来拥抱自然,向陌生人发出最真诚而美好的祝福。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读着那首诗和怀念这个人。他使我更加坚信:是蝴蝶终将飞过沧海,带着明媚的微笑,即使一身疼痛,双翼折伤。”
关键词 《大海啊,故乡》;音乐;教学
教学年级:七年级
教学内容: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海啊,故乡》
教材分析(歌曲分析):歌曲《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的呼唤》的主题曲,其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表达了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真挚的感情。这首歌曲采用了3/4、4/4的变换节拍,尽管是由两种节奏型构成,但是4/4拍的旋律只有尾声部分的最后三个小节。因此这节课的学唱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3/4的部分。
教学目标:
1. 能用亲切、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并能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感情。
2. 能边唱边用三角形的方式划拍。
教学设计意图(理念):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乐,加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亮点:
1. 通过PPT图片和背景音乐结合,给予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右手弹旋律,左手用X X X的伴奏音型引导学生用三角形打拍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亲切、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并用三角形的方式打拍子。
难点:掌握歌曲《大海啊,故乡》中的附点节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4分钟)
播放关于大海的PPT图片,并以《海滨音诗》为背景音乐,边欣赏边提出问题。
①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关于视频。”(播放课件和音乐)
②边播放音乐边说。
师:“大家看到的是什么的图片呢?”
生:“大海!”
师:“很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关于大海的图片,欣赏到的是由小提琴演奏的关于大海的音乐。(稍作停顿)有位诗人说:大海是一首感人的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美丽的画。那音乐家会怎样形容大海呢?”
生:“大海是一首动听的歌!”
师:“对,很好,大海是一首动听的交响曲!我想问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呢?”
生:“见过!”
师:“好的,那等我们欣赏完之后,我想请同学们谈谈心中对于大海的印象吗?”
生1:“大海很美丽,大海上风景很美。”
……
二、聆听感悟(10分钟)
1. 聆听《大海啊,故乡》合唱版,初步感受歌曲,并提出问题。
师:“欣赏的时候,请大家想想这首歌曲中展现的大海是怎样的大海?如果应该要怎样演唱?”
三、学唱歌曲(10分钟)
1. 解决附点的节奏问题。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游戏,老师想考察大家的模仿能力。请大家准备好你们耳朵和眼睛,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你们既要听,也要看。所有的模仿从我喊了预备~齐开始。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预备~起嘴念:X XX X
手拍:X X X (学生模仿)
师:刚刚同学们有两种情况。老师来学一下呀!第一种是:嘴念:X XX X
手拍:X XX X
第二种是:嘴念:X XX X
手拍:X X X
同学们说说看,那种是正确的?
生:第二种。
师:很好,老师的手和嘴是同步的,还是不同步的呢?
生:不同步的。
师:很好,那同学们再看一遍,争取这一次做对。
预备,起~~嘴念:X XX X
手拍:X X X (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太棒了!现在进入加大难度了,第二种,看清楚啦!
……
2. 学唱歌曲,跟随老师的钢琴伴奏念节奏,加深对整首作品的节奏印象。
师:同学们太棒了,你们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歌曲最难的部分。请大家看到第一句,老师把这一句按照旋律的节奏读一下,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好,后面的交给你们。
生: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师:大家表现太好了。现在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老师弹钢琴,同学们带着旋律打节奏。(学生带着旋律哼唱节奏)
师:大家表现很好,我们试一试能不能演唱了。跟着老师的伴奏(伴奏)一起唱一遍。期待你们的表现!” (学生跟伴奏唱)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鲁迅先生有饮酒、吸烟的嗜好,同时对喝茶也很感兴趣。他常常约朋友上广和吃饭,每饭必喝酒,而且有时候还喝得酩酊大醉。烟是纸烟,瘾头也不小,在画家郁风女士的《急转的陀螺》里,说她曾经见到过鲁迅,那是在上海,“我深深记得的是鲁迅先生和蔼的笑容,很特别的是用大拇指和四个手指拿香烟而不是夹在食指和中指中间的姿势。”这是小事,但我却觉得很有意思,可作演员出演鲁迅时的参考。不过,郁风的三叔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支装包。当他在人前吸烟的时候,他总探手进他那件灰布棉衫里去摸出一支来吸,他似乎不喜欢将烟包先拿出来,然后再从烟包抽出一支,而再将烟包塞回袋里去。他这脾气,一直到了上海,仍没有改过。不晓得为了怕麻烦的原因呢?抑或为了怕人家看见他所吸的烟,是什么牌。”
关于饮酒,郁达夫也有一段回忆。因为郁达夫对此也颇感兴趣,而且还常有机会与鲁迅一起同饮,所以了解得格外详细:“他对于烟酒等刺激品,一向是不十分讲究的;对于酒也同烟一样,他的量虽则并不大,但却老爱喝一点。在北平的时候,我曾和他在东安市场的一家小羊肉铺里喝过白干;到了上海之后,所喝的大抵是黄酒了。但五加皮、白玫瑰他也喝,啤酒、白兰地他也喝,不过总喝得不多。”
最后说到茶。本来茶算不得嗜好,尤其是浙江人,谁不喝茶来。但是鲁迅先生爱吸烟、喝酒,所以茶的需要量便随之增多。在山会邑馆时,据周遐寿在《补树书屋旧事》中说,鲁迅也是一向不十分讲究的:“平常喝茶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杯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吃的也只是这一种。”由此看来,简直与浙东农民吃的茶缸差不多。
周遐寿还说,当时常到邑馆来同鲁迅聊天的有老朋友钱玄同,“钱玄同来时便靠在躺椅上接连说上五六小时,十分之八九是客人说话,但听的人也颇要用心,在旧日记上往往看到,睡后失眠的记事。”这记载是真实的,因为在钱玄同所写的诗《再和苦茶》中有这样两句:“羊羹蛋饼同消化,不怕失眠尽喝茶。”
至于茶叶,则大抵是绿茶,绍兴平水地方本来盛产茶叶,以绿茶为大宗,不过以质地论还不及杭州的龙井为良。所以鲁迅喜欢买龙井茶喝。到上海以后,因为离杭州较近,又有同乡友人在杭州工作,就常托友人代购。1928年7月中旬,鲁迅偕夫人许广平游西湖,回去时就没有忘记买龙井茶。据他的友人章廷谦后来回忆说:“在要回上海的前一天上午,鲁迅先生约我同到城站抱经堂书店去买一些旧书。又在旗下看了几家新书店。晚上以同到清河坊翁隆盛茶庄去买龙井。鲁迅先生说,杭州旧书店的书价比上海的高,茶叶则比上海的好。书和茶叶都是鲁迅先生所爱好的,常叫我从杭州买了寄去。”
关键词: 《离思》五首之四 悼亡诗 艳诗 疑议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五首之四
一、疑议产生之因
《离思》五首之四,总体而言是一首由多种意象组合而成、颇具象征意味的感怀诗歌。典故的运用,既增强了诗的文学性,又为其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多角度地感悟出别样的社会认知和美感享受,因此,使得对此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全诗仅四句,简练却意趣无穷。前三句均采用比喻手法,尤其一、二两句,作者巧借典故,破空而来,暗喻修辞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全诗曲折地表达了对心爱女子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末句以画龙点睛之笔点明旨意,令人豁然开朗。
首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舀”①变化而来。字面意思是说,曾经领略过大海的人,对于逊于沧海的小小的细流,是不会放在眼里的。大海苍茫广阔、雄浑壮观,它的境界是湖水、河水之流无法比拟、难以逾越的。全句仅七个字便营造出一种雄浑深远的意境,使人向往,希望一睹沧海的风采。
第二句中“巫山云雨”意象一般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神女辞别时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除却巫山不是云”与首句呼应,表面上赞美了巫山之“云”的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认为除它之外的云,称不上“云”。
两个典故经过作者为情造文的刻意加工,难见刀凿斧痕。对于美好女子的赞美,作者没有奢华的形容铺张,而是以否定其他同类事物的方式让需突出的形象屹然耸立,这种反常道而行的创作方式堪称精妙。这两句诗中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暗喻心爱的女子,可通其文意。至大至美的“沧海水”,突出女子的宽容的胸襟、包容的气度、广博的涵养;如诗如画的“巫山云”,展示女子轻盈的身段、飘逸的神态、多姿的风貌。就此而言,诗中赞扬的对象,既可以是亡妻韦丛,又可以是年少时的情人双文(即崔莺莺),我们难以凭此作出明确的判定。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以花喻人,作者直言自己如今信步经过“花丛”时,却懒于回头观看了,表示对女色已无眷恋之心。这种心境不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潇洒做作的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
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对此作了回答。元稹生平是尊佛奉道的,白居易就曾赞他是“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②)这里的“修道”,可能是修心养性的宗教皈依,有了,有了精神寄托,从而可以达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另一半则是为了“君”,而“君”指的是谁呢?我们也无法肯定地解释。但诗中饱含的相思之情却自然地洋溢开来,后两句虽吟哦平淡,却是全诗点题之笔。
正是因为这首诗有着类似与李商隐“无题诗”一般的浓郁象征意味,人们对诗歌的理解难以统一。如《石溪友议・艳阳词》谓此诗“初韦蕙丛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而《唐诗快》卷一五黄周星则评论说:“此皆为双文所做也。胡天胡地,美至乎此,尤怪乎痴人所想莺莺也”。③也许这种耐人寻味的不确定性恰是诗歌的魅力与风采所在。
二、非“悼亡诗”之证
(一)元稹未将其归为“悼亡诗”
悼亡诗,即“抚存悼亡,感今怀昔”④之诗。悼亡题材的诗歌早在《诗经》中便出现了,如描写一男子思念去世妻子的《诗经・邺风・绿衣》;表现一女子对亡夫的深切怀念的《诗经・唐风・葛生》等。但自西晋文学家潘岳创作的悼念亡妻杨氏之诗问世后,“悼亡诗”就成为伤悼亡妻诗作的专称,这类诗歌是“爱情与死亡”主题的结合,后世不乏此类佳作。
元稹也写了不少哀悼亡妻韦氏的诗作,今存33首。陈寅格在《元白诗笺证稿》中高度评价了元镇的悼亡诗:“微之天才也。文笔极详繁切至之能事。……则亦可推之于正式男女间关系如韦氏者,抒其情,写其事,缠绵哀感,遂成古今悼亡诗一体之绝唱。”⑤
元稹生前以对自己的诗过相关的整理,最后形成《元氏长庆集》一百卷。他曾在《叙诗寄乐天书》中很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诗体分类观点,其中自叙:“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为题。”⑥而在《元氏长庆集》第九卷卷首标明此卷为“伤悼诗”而第一首《夜间》下有“此后并悼亡”五字,从此可见,卷九的四十八首诗皆为伤悼诗,而元稹将自己的悼亡诗归在了伤悼诗之列,可见他对于自己创作的哪部分是悼亡诗是十分清楚的,但元稹没有将其编入卷九之中,所以从诗人的编篡体例上看,此诗非悼亡韦氏之诗。而就《离思》五首之四诗歌本身含义而言,全诗主要写了对女子的歌颂,以及经历过如此美好的女子后,作者此后少有拈花惹草的兴致了,诗中也并未有明显的哀悼之意。
(二) “巫山云雨”属亵词
“巫山云雨”意象源于原始宗教、道教中男女巫术交感的祈雨方式,具有浓厚的神话传说的色彩。《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中记载的“帝女女尸”即传说中巫山神女的原型。 明人杨慎在《拔赵文敏公书巫山词》中提出:“古传记称,帝之季女瑶姬,精魂化草,实为灵芝。宋玉本以此托讽。后世词人,转加缘饰,重葩累藻,不越此意。”他肯定了宋玉借此故事所作《高唐赋》《神女赋》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范本。
“巫山云雨”与性活动相联系自古有之,《周礼・春官下》记载,司巫之职是“国大旱则率群巫而舞雩。”⑦凡大旱之年,巫者相率歌呼于群,以通神娱神,于是先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感应巫术,即男女以祈甘雨。《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毂我士女。”依照巫术交感原理,男女交合既可以促进万物茂盛,又可以感应雨水,《诗经》中描写的正是以此巫术祈雨的隆重场面。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曰:“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⑧也就是说在祈雨时命令官吏之妻和自己的丈夫相会。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崇拜生殖的信仰,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就有祭祀、祈雨、结合的特征。古人深信云雨和男女有关,道教经典《太平经》云:“天不雨,地不生物,阴阳隔绝,是由于男女不和,男女者,天地之本也,男为天,女为地,阴阳交会,乃致时雨。”⑨
本诗的“除却巫山不是云”正由此演化而来。自南北朝以来,“巫山云雨”一般被认为是亵词,诗中以这样的典故来形容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结发之妻,恐怕不在情理之中,而元稹这样的大才子理应不会犯如此的错误。
读罢他的评论集,我感慨万千:作者好读书,读书之多,是我所不及;作者爱读书,读好书,部部经典是我所不及;作者善思考,勤写作,精评论,且大量评论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是我所不及。
他的评论涉及面极广:第一辑“书与人”中包括余华的散文随笔创作、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残雪的《残雪散文》、张抗抗、孟晖及徐小斌的“名家漫步艺术殿堂”丛书、曹文轩的理论专着《小说门》、周一良的自传《毕竟是书生》、徐光和嵇箫桐合着的《教育无痕——一位中国妈妈的教育感悟》、余杰的随笔集《老鼠爱大米》、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唐?|的《晦庵书话》、丁言昭编的《郁达夫日记》、沈昌文的随笔集《阁楼人语》、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等小说创作;第二辑“秦之声”主要包括叶广岑的《梦也何曾到谢桥》等家族文化系列小说及其长篇生态文化札记《老县城》、张兴海的长篇历史小说《圣者老子》、何群仓的长篇小说《路上有狼》、赵丰的散文集《秋天备忘录》等;第三辑“序与跋”包括张芳红的诗集《花开的声音》、肖平的《肖平油画选》、何俊峰的散文集《故乡听雨》、惠智勇的诗集《峡谷履痕》、李志健的诗文集《人生履痕》;第四辑“编与读”主要包括“关于李明涛及其散文”、“关于景卫平的散文”和赵永武的短篇小说《离婚女人安小雅》等。
在作者所评论的诸多作家作品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四位:
第一位是叶广岑,之所以对叶广岑印象深刻,是缘于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前两次提及都是在第二辑“秦之声”中——首次提及是在《情绪·情感·情调·情境——读叶广岑家族文化系列小说》一文中,第二次提及是在《像大山一样思考——读长篇生态文化札记<老县城>》一文中,第三次提及是在第五辑“听与说”——《向叶广岑这样的作家学习什么?——在中国作协调研叶广岑挂职座谈会上的发言》一文中。读罢这些评论文章,我才得知着名作家叶广岑曾在周至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八年时间,而她的散文集名作《老县城》就是在挂职期间写成的。为了写作,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她至今未婚。《老县城》其实就是以“周山至水”为背景写成的长篇生态文化散文札记。为了这部札记,叶广岑先后两次扎进深山,体验生活。国稳社在第二次提及的文中写道:“全书分为《傥骆道》、《老县城》、《土匪们》、《老百姓》、《大熊猫》、《华南虎》、《众生灵》、《山与水》、《保护神》9章,以23万字和数百幅图片的篇幅,再现了迤逦的自然山水、古老的人文胜迹,为读者展示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质朴的山乡风情。”并高度评价说“长篇地域文化札记《老县城》的出版,填补了空白,弥合了遗憾,使周山至水不再沉寂。在作家叶广岑之前,似乎还没有人这么系统地、历史地对这片净土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深层次的挖掘。”
另外,作者还在第三次提及的文中对叶广岑的精神力量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说“拿叶老师来说,她所经历的苦难,她所遭遇的坎坷,她成名前的默默耕耘精神,她抵抗风雨的心理成熟度,她生活中的人格完善度等等,我们具备吗?特别是她的坦然、大气和包容,我们具备吗?所以我们没能取得她那样的专业成就,是很自然的,也是公平的!......然而她带给大家的,却是一种氛围、一种气场、一种标杆、一种力量。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作者读书时的思考,也是我之所以记住和敬佩叶广岑的真正原因。
第二位是何群仓。之所以记住他,是缘于自己与他有过两面之缘。他是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时自己经熟人介绍,想加入西安市作家协会,就先后找他两次,为的是让他在《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登记表》上签字。首次找他,他没签,缘于我将表填错。第二次又找他,他不仅爽快签了字,还给我做了有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理论指导,令我感恩不已。没想到,何老师的名字却偏巧又出现在国稳社的评论文集中,且国稳社还对他的长篇小说《路上有狼》先后做了两次评论。首次评论是在《身份政治语境下的乡村叙事——评何群仓长篇小说<路上有狼>》一文中,紧接着是在《生死绝恋中的人性悲歌——关于<路上有狼>的文本细读》一文中。然而首次评论令我印象最深。在首次评论中,作者从“时代特征”、“地域特点”、“人性特质”、“戏剧特色”四个层面,对《路上有狼》从宏观角度做了精准的解读和评论。特别是“地域特点”部分的解析,令我印象颇深,尤其是小说中富有地域特点的语言举例,我都摘抄了不少,因为这些语言就活生生存在于我们身边,而我却不曾留意,更不曾将其用在写作中。然而这一点,却被国稳社发现,并在作品中加以评论,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尤其令我汗颜的是,让我心怀感恩的人的作品,我至今竟然还没读过。然而国稳社却不惜笔墨对其作品精读细剖,令我备受震撼:我现在读书,难得有这种思考,这不能不说是国稳社给我上了很好一课。
第三位是张兴海。记住他,早在上高一时。那时,我在周至中学就读。学校聘请张兴海来校为我们做了一场报告。他的成名作《死囚车上的采访》就是我当时的班主任白一凡老师推荐的。我记得很清,白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说“这本书写得很不错!”。这就是张兴海给我的初次印象,然而却由于白老师,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又令我意外的是,却不巧又在国稳社的书里见到了他。这就令我倍感亲切。于是跳跃式地就将书翻到了《水的诗学——长篇小说<圣者老子>意向解读》中。作者在该文中说“在结构原则上,《圣者老子》是一部不以故事见长、不以情节取胜的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可以当作小说来阅读,随时翻览、随时中断,不会影响阅读效果。它的理想读者,更在乎的应该是其中丰沛的艺术含量、繁茂的文化元素和频密的意象安排。”尽管这部小说,我也未曾读过,但作者精准的点评,已经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
第四位是惠智勇。记住他是缘于他就在我身边。惠老师几年前曾担任周至职教中心政教处副校长,当时也是我的领导。他爱文学,也爱写作。曾自费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散文集,一本诗集。而《峡谷履痕》便是他的诗集。当他好心好意将自己的这两部呕心之作免费赠送与我的时候,我只是随便翻翻而已,至今都未曾读完过。意想不到的是,国稳社却在《生活的歌者——惠智勇诗集<峡谷履痕>》一文中,对其诗作进行了精到的点评,还以诗集中《致爱妻》、《山村的石磨》和《山村剪影》为例,加以分析解读,并中肯评价说“他的诗,是其生活经验的高度浓缩,是其生命阅历的诗情观照,是一些十分质朴、非常结实的文字记述。”
现在细细想想,惠老师其人其作,果不其然。然而让我重新重视和认识惠老师的,却是国稳社的这部评论文集。
最后,他在文末除了对惠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外,还对其提出了切中恳请的建议:“智勇有他的使命——教书育人,有他的岗位——教育行政管理,在尽好各种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还秉持浪漫的诗心,可见他不是以此来装点门面闹着玩。既然有志于此,不妨沉浸古今中外诗史长廊,在经典的浩瀚里涵咏、揣摩、赏析、取法,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努力写出更精粹、更含蓄、更富诗意的精进之作。”
难怪,国稳社能够成为西安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从他恰如其分的评论性文字中不难看出其高洁的人品。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是专业方向的重要课程,它通过对英美文学中的重要作家及其景点作品介绍,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诗歌教学上都是一个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和传统文学研究一样,以诗歌作品的文本欣赏为中心,主要限制在诗歌文本内部的欣赏上,如措辞、修辞、创作手法独具匠心之处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而且对于外国文学中的古代诗歌,更容易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造成隔阂,让学生对作品的认知程度不深,更谈不上有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研究素质的作用,文学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而改变这种现状,真正使文学课学有所用,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基础和文学素养就成为当务之急。英国古代叙事长诗《贝奥武夫》是现存故英语文学中最古老的作品和流传至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在语言学方面是珍贵的文献,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里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贝奥武夫》的现存手稿在公元5世纪时已开始口头传诵,约8世纪时成书[1]18。由于古英语语篇完全不同于现代英语,语法构成上也极其晦涩难懂,所以一直以来都很难被中国学生理解、喜爱并重视,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并愿意去深读史诗的探讨也是历来高校英美文学课程之热门话题。在课堂上,《贝奥武夫》诗篇中古英语的语法构成以及其生涩的词汇让学生望而却步。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贝奥武夫》与《诗经》进行比较,以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当最开始谈起《贝奥武夫》,学生莫不茫然,但老师转而谈起《诗经》时,全班却兴趣盎然,纷纷大声列举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43气氛煞是火热,既然学生对《诗经》如此熟悉并热爱,那两者之间的比较必然是可行并有效的。在教学中,对《贝奥武夫》和《诗经》的比较可以从其故事主题、语言意象、主要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首先,《贝奥武夫》是以斯堪的纳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Beowulf)的英勇事迹构成主要内容,讲述关于勇士贝奥武夫与怪物格兰道尔搏斗,使其断臂而死。怪物之母为子复仇,又被他追踪杀死。他做了国王后,一次火龙来犯,他挺身斩龙,伤重而死。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3。也就是说,《贝奥武夫》这部诗作即是一部英雄史诗,描述渲染的是人民心中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他为民杀敌,从而深受他的人民爱戴。而与之相反,中国的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其中“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湖北(齐、楚、韩、赵、魏、秦)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何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27其实就是普通人民的生活歌息和爱情追求,也是“风”的代表。何谓“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也就是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2]28,所以《诗经》中大多都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而这些群众性的作品反映的就是当时社会以农业立国的特征和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作息的社会总体概貌,可以是说提供了当时社会的一幅全景画面[2]46。这不免就给学习者提出了问题:为何同为某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学形式,都是诗歌体裁,但是英国的诗歌却是关于英雄的史诗,而中国的诗歌是歌颂普罗大众芸芸众生的爱情故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学”?其实带领学生一起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找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不难,即是人们平素所称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之分带来的区别[3]。“黄色文明”和“蓝色文明”指的是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而划分的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的中西文化双方[4]18。
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因此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4]22。故此,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便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和周遭的圈子里的人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中国古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在我们最古老的诗歌《诗经》当中记录的便是关于这个封闭环境当中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故事。而在“海洋型文化”发源的西方,西方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海上冒险史,西方社会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因此西方人自古就相信天人相分,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5]109,西方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窥出“和谐来自斗争”,普罗泰哥拉则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都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贝奥武夫》诗篇当中,自然和社会就是那个半兽半人的格兰道尔,人类就是贝奥武夫,两者只有进行残酷的斗争,才能为人们取得和平幸福的生活。因此在现代社会,西方人也更富有直面挑战、急功近利的特征;在人际关系上,西方更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而东方则是典型的集体利益至上的传统教育[5]188。
两者进行一番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其实背后深藏着联系和妙趣,而通过对“英雄史诗”和“市井爱情”的比较,学生对英语诗歌的兴趣莫不被激起,并且对《贝奥武夫》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因此,实践证明,在英语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东西方的文学中的诗歌作品对比分析,在外语文学学习者的母语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代表性的作品,并与所学目标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增加学生与两种文本文化之间的互动沟通,可以提高英美文学诗歌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研究素质。
产生潮汐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即潮力。在农历一个月中,朔日(初一)或望日(十六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在同一个方向上,这时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引潮力,于是形成大潮,其他时间内,日、月、地三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小潮。月球是形成潮汐的最重要的因素,虽说月球比太阳小,但是离地球比较近,其引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内在联系,他们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于海水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加之受海底地形阻力的影响,大潮出现的时间常常在朔或望之后一二天,即农历初二三或十七八这几天,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地理条件千差万别,所以不同地区的潮汐周期也不同。常见的有一个太阳日(或一地点月亮连续两次升起或落山的时间间隔,大约24.5小时)内完成两个周期或一个周期的,还有半个月;1个月、1年、8.85年甚至18.61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就我国而言,在大连、青岛、连云港以及厦门可以见到半日潮,在南海的北部湾可以见到全日潮,由于古时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关于半日潮的文字记载比较多,比如早潮才罢晚潮来就是古人对半日潮的忠实记录。最令人叫绝的,是书写在山海关上的那幅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将潮水的涨落和浮云的生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玩味无穷。
潮汐是一种十分壮观的自然现象,当潮水从深海向岸边涌来时,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据测定,钱塘江潮的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24千米,即每秒钟6.7米。古人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读了这些诗句之后你可以想象: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潮水露出一线,可是你的手刚一指点,它就到了眼前,可见速度之快。当潮水涌到岸边时还会形成很高的潮头,例如我国的钱塘江潮由于受喇叭形河口以及江底水浅且有沙坎阻挡等因素的影响,前面的浪跑不快,后面的浪又赶上来了。如此后浪推前浪,一浪赶一浪,浪头一层一层地叠加在一起,潮头到达海宁时达到,形成一道道高3至10米的水墙,只见江中白浪滔滔、波涛汹涌,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翻滚的潮水还发出巨大的声响,据说在方圆26千米的范围内可以听到波涛翻滚的潮水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其景非常壮观,其势锐不可挡,真可谓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诗人李白也发出了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感叹。
潮汐如此壮观,堪称佳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我国的钱塘江潮,近几年来每到中秋节前后,慕名前来观潮的人每天数以十万计。钱塘江观潮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赞颂江潮的诗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在这些美丽的诗篇中人们喜爱的是宋代文人潘闻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番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词中的弄潮儿指的是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是本地的游泳高手,常常上百人一群,手持彩旗在惊涛骇浪之中腾身起舞,其场面之惊险是可想而知的,诗人在梦醒之后仍觉胆战心寒。
1、什么是潮汐?古人是怎样解读的?
2、潮汐是怎样产生的?
3、正确朗读文中对联(把音注出来,节奏划出来):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4、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诗文来解读潮汐,请具体谈谈其作用。
参考答案:
1、是指海水有规律地合起来叫潮汐古人称之为大海的呼吸
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阳、月亮形成大潮,其它时间内形成小潮。而月球是形成的因素。
从2005年开始发起的“大声展”作为以青年先锋创作者为主体的艺术节,每隔2或3年一届以流动性的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地持续发声。2010大声展是第三届,在原有的基础上浓墨重彩的增加了艺术与文学。大声展可能是最早强调跨界呈现的展览,艺术、设计、文学、电影、声音不同版块的作品前所未有的如此接近,在展厅中,一个关于尿样数据统计的绝对理性设计的隔壁可能就是当代艺术版的山寨MTV“爱情买卖”,Shift小组各显其能的从三层楼顶人肉跳下的“跳楼计划”对面就是库哈斯女儿的社会学方法的城中村调查采样,或知识理性或冲动直觉,总有一部分会触动观众所熟悉的认知经验,作为一个撕开的裂口,进入到思索和探索的状态中来。贯穿不同的知识门类的各项实验或多或少有些藕断丝连的穿越,需要调动日常生存的经验去感受,启用非专业的茫然去体验,用道听途说的信息去阅读。大声展借助微博、豆瓣、在哪儿等薪火相传的网络媒介去发动群众,使北京上海的小资白领和文艺小青年成为观展的主体。一向持左派立场的创办者欧宁说,“我并不愿意只是邀请圈子里面的大牌来。”大声展试图抹平知识界限和阶层差别,它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没有美术史和权威的导引或压迫下,普通民众更多的使用觉悟力来开放性的观看作品,面对空白,直接遭遇作品本身。
大声展北京站在三里屯SOHO没有开放的2层商铺举行,Shopping mall是公共空间,非传统美术馆的白盒子,也非录像艺术的黑盒子,每一个店铺成为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艺术家把“商业空间”作为创作材料来进行使用,进行了一系列反美术馆体系的创作。赵赵搜集了20多个80年代的老衣橱,组装成弧形的方阵,把它们租借给其他年轻艺术家,每人在里面完成一个特殊意义的填充。拉开柜门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有人在里面贴满了招租和办证的广告,也有人暗藏了一只史前时代的泥塑恐龙。雄黄社的房间里的地面多出了一层,它们挖掘了自己环铁黑桥工作室里的2吨多的水泥地面,运到市中心来,平铺到灯红酒绿的三里屯SOHO的展厅中。展览结束之后,他们还要把这些水泥地面铺回到原处。“我们就是要反对这种商业化的现实。”雄黄社的何迟这样说。来自上海的“未知博物馆”组合更多的知识分子趣味,他们合作的一个“乌托邦房间”,在屋顶一个巨大的白色“水滴”下,围着每个成员来自自己专业门类的对乌托邦的理解,这里面有如同巫术祭祀般的不祥的音乐,一部幻想小说,方形地球仪,永远上升无止境的气球,冰筑的巴别塔,被做出实体倒影的白宫……。杭州的双飞小组则建立了一个“双飞特许品牌专场”,8个年轻的男性艺术家集体给盗版CK拍灯箱广告,对于一种充满男性青春涌动着荷尔蒙身体的观望,成为他们对这个虚假而奢华社会的充满闷骚的嘲讽。大声展除个体的参展创作者之外,还有8个艺术家自我组织的群体项目,他们整体呈现了这样的气质:非精英主义,把经典文化通俗化,把通俗文化经典化,把不合法的作品合法化,颠覆符号支配性的权利体系,新旧交替的政治动能造成的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为草根的政治文化参与提供契机。这是一个主流强制性话语开始松动的契机,文化表征的变动成为某种形式的主流话语,是一个充满了文化上的颠覆与取代的可能性的时代。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艺术家“自我组织”成为了一个活跃现象。
伴随展览,也同时高密度的举办了大量的讲座、创作研讨会、放映见面的活动。其中艺术讨论有关于死亡、神圣、性的欲望与巴塔耶(George Bataille)的写作;玩乐主义;日常生活体验的诗意;品牌帝国与权利、经济政治体系的反思等。来自天南地北的很多年轻而失声的创作者,在单一领域里都有深入和丰富的实践探索,以及个人化系统的建立。在多个迥然不同的系统的意外碰撞之中,有擦枪走火,也有触类旁通,怎么听都是新鲜意外,鲜有陈词滥调,倒多是引人深省,又有谁知这里面是否会有日后改变世界风潮的萌芽呢?在上海举办的“分享主义”主题论坛中,则集合了互联网技术精英,媒体理论研究者,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不同领域工作的人来讨论关于知识的分享和重混,召唤社会大脑和集体智慧的到来。分享主义在艺术创作上则更表现为:具有创造生产力的,有效的,实用的价值观;平民性,与日常生活和日常物品有关,具有最基本的人类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连接关系,新集体主义;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公平性,可被公开的广泛的传播的;还有就是关于盗版和山寨,不是关于版权,而是借尸还魂,反对知识权威和独占资源,对经典的解构和调侃。
付晓东: 独立策展人,青年批评家,《美术文献》执行主编
虽然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并不在身边,疼爱他们的外公外婆也已离世,但是大姐香田幸一直用心看护着这个小小的家。二姐总是在恋爱上栽跟头,也会因为琐事跟大姐争吵,最终仍旧是大姐用耐心和隐忍来包容所有成长中的烦恼。大家有的用心工作,有的在追寻着理想中的恋爱,有的在学校过着快乐宁静的日子。庭院里有株大大的梅树,每年梅子成熟的时候,大家会采摘下来,留着做梅酒梅干,还会分赠给周围的邻居,就像外公外婆在世时那样。梅树是外婆在母亲出生那年种下的,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虽然他们已经离世,但是关于老屋的传统,一直被沿袭着。她记得外婆常说,对梅树,“要除虫要消毒,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不知道这个时候,她有没有想到当初被父亲和母亲双双离弃的姐妹三人,她们三个正是这样活着的小东西,被外公外婆用心养育着啊。
有一天,离开这个家庭几乎十四年的母亲再次回来,提出要卖掉这所老屋,遭到了幸的坚决反对。这所见证了她们所有成长的大房子,如同内心不灭的微光,如同呵护她人生的年迈长者,对她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即便是将来要嫁作人妇也依然无法舍弃对老房子的依恋。幸的身上弥漫着一股迷人的气息,坚忍,娴静,笃定,举手投足间都令人感到踏实安心。她内心一直有着一股坚守的力量,而并未被浮夸的生活所吞没。
整部片子如同一首关于生活的诗歌,日子如同溪水,潺潺流过,有不可预期的烦恼,也有着人生的小确幸。人生如同四季,不同的景象在更迭,有人出生,也有人离世。然而,不去抱怨什么,即便是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父母双亲的呵护,也依然可以以自己的姿态踏实坚定地生活下去。印象深刻的是,四姐妹穿着和服在一起燃放烟花。生命如同烟花般短暂,可看起来匆匆的人生辰光,也可以这样缓慢悠然有条不紊地度过,用心体味着每一刻的宁静和美好。虽然,对于她们而言,没有父母的人生存在缺憾,但是,却能够在如母的长姐的带领下一起从容走过。
《海街日记》(海街diary)
导 演:是枝裕和
编 剧:是枝裕和
主 演:绫濑遥,长泽雅美,广濑铃,夏帆
类 型:剧情/家庭
制片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关键词陶渊明 《诗经》 美学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Inherit of Tao Yuanming’s Aesthetic Pursuit to the Book of Songs
JIN Ying
(Yuxi Agriculture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 Yuxi, Yunnan 653106 )
AbstractTao Yuanming had a distinctive aesthetic pursuit for its unique innovation style in writing. He learned the intrinsic truth and beauty form the "Book of Songs". And he managed to express his emotions by a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beauty and form of language, and this has a clear and lo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Book of Songs".
Key wordsTao Yuanming; "Book of Songs"; Aesthetic pursuit1
陶渊明如同一轮清月悬挂在玄风弥漫的魏晋之世,陶诗的温和自然,固然与这一时期崇尚老庄,简淡玄远的风气有关,但他能够独立于魏晋诗坛,以其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代表了魏晋风度平淡冲和的一面,“以深度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①然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渊明是一位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是一个拘守系统的思想家或宗教信徒。他读各家的书,和各人物接触,在于无形中受他们的影响,像蜂儿采花酿蜜,把所吸来的不同的东西融会成他的整个心灵。” ②陶渊明平淡淳美诗风的形成,不仅仅在于社会的陶染,更在于诗人自身的修养和追求。
沈德潜《古诗源》论陶诗:“他人学《三百篇》,痴而重,与《风》《雅》曰远;此不学《三百篇》清而腴,与《风》《雅》曰近。”③陶诗自得《诗经》陶钧,沈归愚所言“不学”,乃指陶渊明对《诗经》的学习,不在于其“被孔门汉儒们借了它所阐发的一系列关于诗的理论和解释”,而在于《诗经》作为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品质与追求。《诗经》所树立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质实纯朴的诗歌品质,是中国古典文学尚真善美传统的源起,陶诗得其真旨,“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④其平淡淳美的诗风的形成,自是对《诗经》美学追求的传承。
1 真:真实和真率
“陶渊明诗的特色在于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陶渊明所以达到这个境界,因为如他做人一样,有最深厚的修养,又有最率真的表沉。“真”字是陶渊明的唯一恰当的评语。”⑤陶渊明诗对《诗经》美学追求的传承,表现出来的“真”,在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和情感抒发的“真率”。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开拓者,其美学追求的根本意旨就在于“真”,如《诗序》中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指出了诗作为反映“志”,反映现实的根本旨归,点明了《诗经》美学追求之至真。《诗经》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学蒙昧时期,它以最为真朴原始的诗歌风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无不直面人生、语言朴素真实、自然生动。如《周南・苤莒》这首诗是所谓的“劳者歌其事”,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切的乡土气息的田家妇女的劳作画卷,全文用了“采”“有”“掇”“捋”“拮”“撷”六个动词,真实地再现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如《诗经原始》所评《苤莒》:“小光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近若远,忽断忽续……”⑥此诗可谓以真而传神。在陶渊明的诗中,无论是表沉其归居田园的闲适之情,还是感慨时取自抒怀抱,都高旷真纯,元好问评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尽落见真淳”,这正与《诗经》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相契合,深得风雅之旨,苏轼称其“欲仕则仕,不以求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⑦一个“真”字乃是陶渊明为人的核心,所作之诗只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2 善:对农业的崇敬和对生命意识真朴的理解
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观点,首先要求的是“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就是不离开善的准则。这已成为中国古代衡量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尚善的态度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一种理想主义和人格力量。朱光潜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涣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例证。” 陶渊明的理想人格,在对《诗经》善的传承中,表现为对农业的崇敬和对生命意识真朴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劳动自古以来是人民最主要的生产劳动,而周代依靠着农业崛起发展于大西北,在《诗经》中,大量的诗歌都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近乎虔诚,近乎神圣。《诗经》产生于原始文艺时期,那还不是农村丰衣足食,歌舞开平的时代,更不是士大夫以审美的闲情逸志悠游乡村别墅,玩赏田园风光的年代,生存主题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主题。在这些真朴的诗歌里,真朴的生命意识自然地显现于其中,如《魏风・硕鼠》,诗中在抗义大老鼠税重食农的基础上,表达了逃离苦海的愿望和对理想国土的憧憬。“乐土”“乐国”是作者向往的田园理想国,诗人从“逝将去女”的坚决反叛出发,必然要找一个理想国,诗人从“逝将去女”的坚决反叛出发,必然要找一个理想的农业国度作为归宿,反映了原始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真朴的生命意识的体现。
3 美:意境美的创造和语言形式的美
《诗经》中许多优秀的篇章,醇美绚丽、亲切感人,这与意境的创造是分不开的。其中,如《苤莒》《月出》等篇,通过渲染了风景画,风俗画,在情景交融、意趣盎然中创造出非常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意境。
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讨论“诗的境界”之时所说的“古诗有许多专从‘情’出发而不十分注意于“景”的,魏晋以后诗有许多专从“景”出发,除流连于“景”的本身外,别无其他情趣借“景”表现的。他将《采薇》与陶诗《饮酒》两首诗与六朝人及唐诗人作对比,认为此二作乃是“情景吻合,景恰足以传情”之作。
《诗经》所创四言二拍之体,与五七言诗相比,其缺点在于音韵不显流美,情感的抒发往往受到限制。然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四言诗宛如一块来曾雕琢的璞玉,一种古茂之气洋溢于字句声吻之间”。
陶渊明学《诗经》四言体式,首先是创作了许多四言诗,如《停云》、《荣木》、《时远》等,诗采用四言形式,颇具韵律感,内容与情感与其田园诗之恬淡相似,又其间又充有几分慨叹,似有浑厚之气。这正是四言体式自身的特点所致。除了对四言体式的选用,陶渊明的情怀还通过《诗经》成句来表达,如“我有旨酒,与汝乐之”,从《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采嘉宾之心”句来,“一日不见,如何不思”从《五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中来,以此存有了《诗经》古朴雅润的情貌。对四言体式的继承沿用,除陶渊明外,当然数曹操、稽康等人,但其对四言体式的精旨的吸纳并不如陶诗之深,他们或壮豪情,或抒愤闷,只有陶渊明得其至真至善之陶染之后,其对诗经形式美的发扬传承才自得真意,将其平淡淳美的诗风更深化为淳厚简质,确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注释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②⑤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2005.
③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④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⑥[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⑦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王谣.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陈铁槟.诗经解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星期二 阳光充足
只是心里还想放空,可是真的能放空吗?
唯一的理由思念、只是思恋。
——楔子
<*那些故事.>
岁月如何的打捞,那暗藏幽深里是谁的低语,已是无从说起的后话了。老街却还是依旧静静的,静静的延向了最深处。而那些后话里的故事也在浅唱里慢慢销声匿迹了。怎么去诉说?怎么去留住?
“我终究有一天会自信当当的把那些故事全部向外人一一道清的。”那是谁噘着嘴角轻快地哼着小调呢?倔强的神情点着头。
“那些故事是说不清的。清儿,你要记住,你属于这里,可你永远也不属于这里。”老人叹着气说。
“叶婆婆,我不懂,为什么?”
“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懂的。”
关于那个夏天,七月的夏末,夜晚总是那样额清脆的,总有不消停的虫鸟窸窣总有不消停的嬉笑,是否会有流星那些野孩子们正憧憬的躺在凉席上仰望着夜空,目光兴奋的闪烁着光芒。
“流星出现的时候,把我叫醒啊。”
“你等不了啦!”
“清儿,你先守着,我们先小睡一会儿。”大胖子男孩呼噜噜的哈着。
“那就不灵了,你的愿望就不灵了。”
那年的清儿,六岁的清儿,那个稚嫩的她,那个一直呆在外婆家的她,那个一直聆听村落老人岁月里的黯哑流光故事的她。这也是1998年的那个夏天的故事了,谁也不知道最后他们都许了什么愿望,只是梦里的女孩呢喃里说着我想把心里的故事流淌出来。七月的夏,静静的夜,满星眨巴眨巴着,葡萄架的暗语猫儿还在调皮,月光如猫咪的脚步那么小心翼翼躲在谁的梦里安详。黑山峰的诡秘,大调狗狗的狐疑,还有深井旁的歌声,谁的呢喃在浅唱,绿绿的麦浪排山倒海倒弄谁的威武,嘻哈里的躲猫猫谁又忘了谁。
当阳光还在窗前躲闪,闪烁着光芒,挂着吊瓶的男孩还是那么不老实呢?桀骜的棱角,趴在桌子上是又不是的盯着同桌的她。
夏末的午后总是干燥得恼人心境,男孩最终还是按耐不住内心的好奇。于是笔下的故事,怎样的开始。
“你的文字很干净很特别喽。”男孩传来一首诗。
小尾巴的诗
为什么
安静的你,总是低头
琥珀的梦,谁在心头
捡一地流光浅影
我想问
那个夏天她没有回他的诗,原封不断的还给了他。不曾开始的结束,谁还记得一起的嘻哈,那个夏天之后她回到了那个村落,一直不属于她的村落。妈妈大姨永远把他们给遗忘了的村落。
后来的三年没有辰的世界一切都音信全无了呢?没有了他的诗,她在听着老人黯哑的故事,黑山峰的诡秘,大调狗狗的狐疑,还有深井旁的歌声,谁的在呼唤。
岁月里的诗被谁遗忘又被谁记起,已在岁月里把你遗失。
清儿,我会一直在,即使所有人都不理你了,我还在,因为我们是最好的朋友。那个爬山虎爬满的午后,大片大片的叶子下碎影斑驳。
呵!多么温暖呢?年少的承诺,或许还会记起,最纯真的笑容,苹果是否还会一个两个半,孪生姐妹的传言是否还在继续。
那个夜里,倔强的我,摔开了门,于是走失在了那年的黑夜里。
她不记得了她,藏得最深的倔强走失在了那年——15岁的那年。
你总要离开,你永远都不属于这。
耳边又传来谁的低语。
天空时不时刮着干涩的风,终于站在异地的她,因为思念又开始心生疼痛的想起怎样的离别呢?眼神恍惚里,背影渐行渐远,拖着行李淹没在人海。老人久久站在原地向她招手,佝偻的身躯踮着脚尖遥望,眼里的不舍。那是很多年之后的一个记忆碎片了,老人是否还在。北海的枫叶缓缓,肃静的天空慢慢暗淡下去了。
她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心中的故事呢?却已颠簸流离多少年了呢?
<*关于梦想>
傍晚的黄昏总是那么迟缓呢,拖沓懒散的步伐惬意在湖面,一群赶着老黄牛回家的孩童是否又忘了让黄牛喝水呢?
“胖子,等我长大了,当了大老板,好好照顾你们啊。看大哥多照顾你们喽。”瘦长个儿的少年在后面吆喝着大黄牛。
“不,我不喜欢大老板,我就喜欢在这里,自由自在。”
“笨,外面的世界才好呢?一辈子在这你出息啊。”
“清儿,你呢?”
“我想写故事,把心中的故事都说出来。”狗尾巴草被小女孩玩弄在手边,青青的狗尾巴草,一拉一伸的跳跃。
“我说的是你长大了要干什么,笨蛋,故事又不能当饭吃。”
后来的少年也没有当成大老板,最后进了监狱呢?16岁的少年断了线的梦。
岁月留下的人,于是接过父辈肩上的担,黄土两面天。
在外苦苦挣扎的孩子,早已把自己丢失。
你说,那个放牛的小屁孩已经被岁月狠狠丢弃
你说,当年的纯真谁还记得
你说,谁还愿意再回到这个永远也出不去的山落
流水潺潺的梦,月光在枝头下横斜,黑鸟啾啾。
我说,我没有忘
我说,我怎么可能遗忘
“我终有篮板下会是我的天下的。”少年还在诳语,呐!依旧的桀骜不羁呢。
“我想像蒲公英一样飞翔,我喜欢的自由。”画笔下的她那么认真呢。
可是后来呢?一切都还没有说,被岁月匆匆翻过,那是怎样的最不舍的一页呢?
很多年以后的一个擦肩而过,她对他说:“先生,麻烦你帮一下忙,可以吗?”手里怀抱婴儿的妇人,当年拿画笔那么纤细的手呢?
她把他遗忘了。
“这就是生活。”
“我怎么瞎了眼,当初竟然看上了你。”
那又是谁家的风雨飘摇,生活的不易,没有人还会再忆起曾经的追求。嘈杂的街道延向了远方,昏暗楼道里弥散漫天湿臭的恶气,肆意的老鼠迈着呦呵呵的步伐占领群芳,花绿成堆的杂色漂着绿铜的油花。没有谁会悲悯着谁,我不提我的执着,亦不会问你的过往风华。
<*孤独的老人>
就像黑白旧照里的故事,老人艰难匍匐的颤抖着抓着小凳子一左一拐的前行,蜘蛛还在屋檐爬呀爬,下午的阳光却还是照不进这破败的老屋,枝桠的门,青苔泛黄了又黑,黑了又黄。老人还是依旧的抓着凳子爬呀爬。深陷进去的眼珠黑黑的空洞谁的时空?
“都活了那么一大把年龄了,还不走。我都替她着急了。”
“叶老太也可怜呢?都那么一大把年龄了。”
呐,午后的阳光是挺温暖的呢?那又是谁家门前懒散在阳光下呢?
还在为女儿出嫁埋头纳鞋的老人把眼光瞟向了老屋,“叶大娘,一上午都在抓着小板凳在干嘛呦!都大中午了还看你在那一左一拐的,有什么需要的,就喊我们,别太瞎折腾了。”
“啊,你说什么?大声点小柯,最近发现耳朵是越来越不好使喽。”
“我们是说您老一直在那瞎折腾什么,一直看你抓着小板凳往前挪。”油光满面妇人终于按耐不住了。
砰,小凳子被摔开了,不知从哪飞来的球撞了过来。
后来各种怨言杂碎开始了。
“死碎子,你这个不听话的东西,到哪不撒野,拿着球到这来闹
这下好了,把你太奶奶给撞倒了。等你大伯伯回来有你好看的”
老人正想说什么的,却不料又是传来一声刺耳的尖叫。“天啊,妈,你怎么都把屎拉在衣服兜着啦!早上下来送吃的过来问你要不要方便你怎么不说啊,才刚好不容易洗了一上午的衣服的,累死累活的苦命人啊!”怨言载道,嫌弃的捂着鼻子把目光转向了一边。
“四儿啊,我说大娘一上午抓着小凳子在干什么呢?原来是要方便了啊,都怪我们一直忙着手里的针线活也没在意大娘的啊。也实在是对不起了啊。”柯大娘很不好意思的连忙帮着利索的脱掉老人的衣物。
“是啊是啊,小四,也怪我们老得不中用,耳背得只顾自己的手线活,没照看好大娘啊。你也别怪老大娘,是我们没有看好老人家,你也放耐心点。人活着越老越是宝啊,多不容易的命长呢?小四,你也敬孝啊。”油光满面的妇人急匆匆的端来一盆热水放好后站立在一旁乐呵着低头对着他们笑说着。
呐,那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呢?
破旧的门前,那是怎样的一条街道拥进了深院。
当年的清儿最喜欢的老婆婆呢,还会讲好多好多神秘的故事的老人呢?
黑山峰的诡秘,大调狗狗的狐疑,还有深井旁的歌声,谁的哭泣在心疼。
你不属于这里,你终究都会是要离开的。
当年的老人满天沧桑的望着老街不语。
“我会回来的。太婆,清儿会回来的。”
小女孩,你还记得吗?
谢谢你的出现,然后把每天都写成了高原蔚蓝的诗篇,可是我终究不是诗人。
如此而已,只是呢?
可是还会记得。
离开,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归来。
为了我身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