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给生活加点糖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是什么味道?有人说,它是酸的,留下了许多先苦后甜的秘密;有人说,它是甜的,留下了许多快乐与辉煌的瞬间;还有人说,它是苦的,留下了许多坎坷的足迹;更有人说,它也是辣的,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就象麻辣汤一样,辣得直流眼泪但有一种火劲儿……
生活留给我们太多回忆,也有太多启发。即使很普通,普通得一走进人群就很难让人辨认出来,就象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千姿百态;也象没有玫瑰的娇艳浴滴,沁人心脾。可毕竟生活总能化苦为甜,把不愉快的记忆全都甜化了。也许你偶然间看到了某个东西,在你暗黑的脑后突然闪出了一道亮光,这就是启发;也许有时你成功地从泥潭地拔出脚,回味着那种苦涩地生活,这就是回忆。回忆着的以往的酸涩,感到舒心,尝到了先苦后甜的滋味,这不就是那种生活的甜味吗?
有时候站在湖边,看到了一阵阵和风拂过平静的湖面,吹起层层涟漪,漾起的波痕一圈圈散去,越散越远。夕阳的余辉洒在湖面上,被吹得斑斑点点。如此美妙的夏景,我愿意变成树枝上一只小小的蝉,有柔弱的身躯展示生命的可贵,有嘶哑的喉咙咏叹青春的美好。是的,即使命运将生活剥离使我们的生活如干涸贫瘠的沙漠里的一株仙人掌,我们也要永葆童心,并且要留意身边,因为那最爱的人,也会为自己盛放一千朵鲜花,灿烂到永远。生活因自己而付出了许多,我们需要的是回报,我们能怎样回报生活?
对生活最好的回报,莫过于珍惜。我以为人生是一场真正的历险。没有谁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平坦顺畅的人生,然而正是从困厄中一路走来,我们才变得坚韧和挺拔。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来自内在或外在的压力,就会轻飘飘的,做事就象蜻蜓点水一样,一掠而过,什么也无法得到。所以好好珍惜这种困厄的生活,它往往是你走向成功的阶梯。在上梯的同时,谁能说自己没有感到甜头呢!?
有时候,走在生活的荆棘地,自我牺牲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需要惋惜的,而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渺小的牺牲,宏大的牺牲,一位母亲失去工作,以便送她的儿子上学;一个女儿搬回家住,以便照顾她那患病的父亲。有时候,当你牺牲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你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失去它。你只不过将它传递了另一个人,所以没必要为自己替别人付出而耿耿于怀。你应该高兴,至少你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走在生活的大道上,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也没有哪种味道叫作酸或苦,更没有悲哀。因为在路上,你随时撒糖,随时品尝,我相信这种生活永远都充满了甜味。
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
“重大新闻,重大新闻,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大家快去办公室看成绩呀!”同学A站在讲台上激动地嚷嚷着。听到这儿,班里的同学一窝蜂似的冲到了办公室,而我却没心情。“考试前都没怎么复习,肯定考得不怎么样,还不如不去凑热闹呢。”正这样想着,好友急急忙忙的跑了进来,告诉了我的成绩:班级21名,年纪185名。就知道会这样,回家老妈不折腾死我才怪,真悲哀啊!
背着书包,脚步沉重的回到家,把书包一扔,整个人瘫软到床上,望着天花板止不住的叹息,思考着自己该做些什么。正在这时,老妈一脸笑容的走进了房间,坐在床边,问我:“多多,成绩出来了吧?考的怎么样?各科都……”成串的问题不断向我涌来,把本来心情就不好的我搅得更加烦躁,还没等妈问完,我就用堪比海豚的尖叫打断了:“哎呀,我说您烦不烦啊?成天就分分分的念叨,您不嫌累,我还嫌耳朵疼呢。别在这儿烦我了,该干嘛干嘛去,我可没这闲时间陪您说考试的事儿,拜拜了您那!”说完便翻了个身趴在床上继续听我的音乐,而妈妈却良久没有说话,默默地走出了房间。正因为我专注于我的音乐,没有注意到妈妈颤抖的肩膀和脸上的泪水。
过了一个多小时,妈妈又推开门走了进来,仍然是很温柔的样子,摸了摸我的头说:“我知道你这次考得不好,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你的分数,可妈妈也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只是想知道你那里学的不好,可以帮你改进嘛。其实,考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直快乐;考试考不好还有下次,而快乐丢了,就很难找回来了。我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也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没关系,我们下次考试加油!不管你考的怎么样,在妈妈心里你永远都是最棒的!”妈妈安慰我的样子仿佛一点都没受我那番话的影响,还是一样的有亲和力;而她的那番话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急忙地爬起来,对妈妈说了声“对不起”,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一刻,我才知道:生活就像一道菜,有滋有味才美味,而佳肴不可缺少的就是糖,所以,我们也要给生活加点“糖”,让它更美好!
生活的快慢变奏曲
快慢缓急总相宜
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挺直生命的脊梁
心动不如行动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等待是一种借口
莫让机遇擦肩而过
坚守人生的关键
点缀缤纷世界
为他人开一朵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花香袭人
舍弃才能获得自由
剑胆琴心
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
起跑线上的美丽
岁月,请再送我那串串风铃
掬水留香
晶莹?雪寂?寞林
坐看流星划空时
勇敢奔跑,勇敢超越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
奔跑人生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路的尽头鲜花盛开
走错的也是路
跨不过去的捷径
人生没有捷径
路曲心直
走好那一段
曲径通幽
走下去,前面是片芳草地
问世间“名”为何物
艳花?瘪果
有一天,当一切不再重要
看好,再走
水中月,镜中花
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
踏着脚印少摔跤
用什么拯救自己
有梦才有明天
脚比路长
永远到底有多远
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有梦才有远方
风,可以穿越荆棘
推开成功那扇虚掩的门
生命如歌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为别人喝彩
高高在“下”
成功,需要一颗谦卑的心
快乐是一粒种子
莫让浮云遮望眼
我的眼睛欺骗了我
雪花零落的盛夏
两把钥匙一扇门
共同捧起生命之杯
留一片芳心
疏影暗香
我听到花开的声音
生活五味豆
最美的拒绝
“拒绝”也是一种美
不如放歌
生如夏花
心灵奔跑
沙漠玫瑰悄悄开
永不漂移的目标
响起,彼岸的风铃
清点生活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路是月的痕
倒掉疲惫
磕出鞋里的沙
血浓于水理大于情
无穷的可能无穷的美
给灵魂一个支点
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文化的呼吸
善败者不亡
言多岂就必失
吃一堑未必长一智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仅靠功夫深,铁棒难成绣花针
菊?竹?民族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语言,沟通的基石
调准感情的焦距,拥有清晰的世界
伟大是卑微的蜕变,卑微是伟大的繁衍
奋发趁年少
要敢于超越
守卫精神的火种
遭遇挫折超越痛苦
将思维与幸福链接
幸福快乐在转念之间
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
欲望——心的隔离区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借一颗慧心
守住心灵的契约
改变思维,找到快乐
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
带上自信上路
倾听心灵的钟声
点一盏心灯
让快乐多一条腿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诚信满乾坤
诚信,爱你没商量
谎言不开花
都云老汉痴,谁解其中味
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
中国‘艇’进新时代
会当凌绝顶当今世界殊
晶霞与金银齐飞两岸共雅典一色
雅典奥运明晚揭幕中国军团枕戈待旦
中国男篮战胜塞黑绝处逢生闯进八强
竞技体育残酷无情赢家输家尘埃落定
花剑劲舞高手群雄逐鹿破釜沉舟古亚特逆转封王
中国女排3-2力克俄罗斯绝地反击笑傲奥运之颠
女子一万米再现东方神鹿邢慧娜奇迹冲刺终夺冠
铿锵不再玫瑰枯萎
中国水手搅动爱琴海皮划艇两悍将勇夺金牌获重奖
昔日神仙眷侣今日落难夫妻
中国自豪自豪中国
亮亮失金晶晶失意
田亮虽亮胡佳最佳
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背起诚信的背囊走一生
渴望停电
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改换思维方式,让快乐走近
浮生若茶
诚信,让世界充满阳光
阳光很活泼
收起你的冷漠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与自己干杯
倾听自己的心跳
给自己一个微笑
越过你心中的墙
享受痛苦
遗憾也是一种美
携手夕阳下
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
为对手鼓掌
关心自己,同样重要
黑暗中你给我一盏灯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
学会感恩
败了,多好
挫折也美丽
梦想,从这里起航
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父爱如山
给生活加点糖吧
让时间轴上的圆点闪光
成长的历程是一串冰糖葫芦
三更有梦书作枕
给情感上把锁
人生有你更精彩
坦诚,我无悔的选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药?茶?人生
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别把聪明打碎了
与时尚共舞
时尚,华丽的陷阱
时尚,带刺的玫瑰
与时尚一路同行
心灵的烟花
人生难得几回搏
给乌云镶上金边
友情伴你人生路
友谊,给我动力
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抓住风的尾巴
墙,推倒了就是桥
寻找栖身之地
那个障碍粉碎了我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坦诚这一种
往事并不如烟
感谢你的敌人
珍惜你的痛苦
往事并不如烟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
寡淡足协杯,落寞之多少
收藏真情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点烯生命之火
面对青春的萌动
让梦想飞翔
信念撑起生命的大厦
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
选择春天出发
拥抱青春
在青春中熔炼生命
擦拭青春
不让青春流失
幽默是青春的伴侣
我要笑遍世界
冬阳,童年,牵牛花
一点不能再浪费光阴了
总有惊喜在等候
静静地,我凝望来路
把握好你的方舟
清白做人
只要你在不停地走
与自己相处
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
生命不能绝望
友爱如水
承诺太遥远
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打扮寂寞
咀嚼伤害
心存感激
生活处处有欢乐
处境并非最重要
独味生活
一捆干柴生死间
搭起心灵的圣坛
笑着面对生活
再添一把柴
幸福像一块砖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别让自己更孤独
活着就有牵挂
崇尚简单
珍视心中的爱
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收集阳光放飞希望
又到江南赶上春
享受黄昏
给心灵留一点空隙
望月不语
秋天,也是一种开始
远山如烟
高尚无需证明
凡尘清唱
心弦独奏
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让慊的书中憩息
为自己树一帧风景
淡淡柳如烟
深爱无痕
爱是一棵月亮树
拔响生命的琴弦
人不能向生活称臣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抬起头来做人
无须崇拜
储蓄人生
人生不售回程票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抱着生命过海洋
穿着棉袄洗澡
带着成熟寻找
淡忘起初
珍惜弱点
亮在需要处
抒命运转换成使命
灵魂的浴间有把锁
与众生共命
磨难,人生的一份财富
为生命喝彩
品味遗憾
事实,远没想象的那么糟
中断的琴声
行板悠悠,明净如歌
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
操守永恒
不以利害移操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喜欢出发
人生岂能无压力
不要被完美伤害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生命是一支铅笔
月亮的脸笑在掌心
给自己找个对手
生命,有一种硬度
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主动是金
高贵的心灵是不沉的方舟
青涩岁月里的蝴蝶胸针
培植善念
永恒与瞬息的舞蹈
用双拐支撑飞翔
点燃起信仰的明灯
归来吧,从容
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
感动是一种养分
父爱昼夜无眠
人生路,不回头
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奖赏自己
善心如水
宽恕伤害过自己的人
生命是一种回声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倾听大自然的心跳
清点生活清点心灵
有你在,灯亮着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在不可能的地方学得智慧
《——让平凡的日子鲜亮》
《——是一种永恒》
《——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永远的天空》
《生活需要——》
《——是最美的行囊》
《真想做个——》
《给自己找个——》
《给心情涂上——》
《人生路上——多》
《——,我的最爱》
《——是一种养分》
《那年,我——》
《有——才有远方》
《——在,梦就在》
《还有多少——可以重来》
《——是一瞬间的事》
《有一种——叫成功》
《——是一种美丽的痛》
《——,没有什么不可以》
《拒绝——》
《让——为——着色》
《——,妙不可言》
《读懂——》
《那次,我与——擦肩而过》
《——在我胸》
《怎一个“—”字了得》
《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
也许,对于生于1970年、在山西省汾阳小城长大的贾樟柯来说,火车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工具,甚至提供了掌握那个世界的一点微弱的可能。
火车,是引线,是沟通者,也是肇祸者,也许还担负着象征之责,象征着乡愁的无法处置。
汾阳小城,公路局电影院的电影,给了贾樟柯电影启蒙,并奠定其一生的热爱,这热爱必须要在汾阳以外的地方寻找落脚点。1990年,他开始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因为导演系太难考,他最终报考了文学系,并于199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避免了成为一个煤老板。他曾说:“如果我没去太原学美术,我可能是一个煤矿主,因为我不拒绝财富。我不安分、不胆怯,待在那儿没有别的资源,我就只有掠夺资源。” 世界
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没多久,他和同学王宏伟、顾峥组建了“新青年电影实验小组”。1994年,他们开始筹划拍摄《小山回家》,贾樟柯担任编剧和导演,他认为王宏伟非常适合扮演主人公,坚持要他出演,同时使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1994年底,电影开机,1995年5月,电影完成。1996年,他们将这部电影送到香港,参加香立短片及录像大赛,最终获得剧情组大奖。
中国的城市化,那时正在加速,北京映照出北京以外地方的落魄和破败――故乡回不去了。贾樟柯早期作品的主题,都与此有关。《小山回家》(1995年),是离开者的遭遇;《小武》(1997年),则是留守者的遭遇。但不论是外出的人,还是留在家乡的人,都还能够保持笃定,因为自己与故乡的联系还没有断裂:从实的地方看,旧时庭院还在,身体可以回去;从虚的地方看,旧时人情伦理还在,精神有地寄寓。
接下来的《站台》却显示着明显的变化。《站台》里,县城文工团的演员,小城的先锋青年,比别人更敏锐地感受到了1979年以后的变化,于是奋不顾身地投身到了那种变化里,从工作、恋爱到全部生活,都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里身体力行着新准则,只是,到最后,他们还是回来了,那个世界不属于他们,他们不幸成了见过世面的人,故乡可以寄存身体,却无法托管精神。
因为违规将作品送到国外参赛,贾樟柯一度被取消导演资格,成了“地下”导演。不过,在2001年的纪录片《公共场所》以及2002年的《任逍遥》之后,2004年1月,广电总局文件恢复了贾樟柯的导演资格,贾樟柯新作《世界》的剧本通过了审查,《世界》剧组随之成立,当年4月,《世界》完成。
作为第六代导演首部进入电影院的作品,《世界》票房惨淡,但这不影响它作为杰作的光辉。
主人公是在北京世界公园民俗村工作的舞蹈演员赵小桃,她的男友成太生,在民俗村当保安队长,他们的纠葛,和他们对真实世界的刺探纠缠在一起。最终,他们用死亡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世界》里有三个“世界”,一个世界,是那群离开小城进入北京的年轻人力图摆脱却如影随行的小世界,它真实、却贫穷困苦,作为桃花源的一点点特质正在剥落殆尽;另一个世界,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那个“世界”(以微缩景观组成的主题公园),这个世界光彩流溢、繁华多姿,却是个虚假的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的戏仿和嘲讽;第三个世界,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世界,冷漠、疏离。 没有人从故乡来
如果说,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人和旧日世界的冲突,更多停留在精神层面,饱受大时代和大城市惊吓者,若能调整自己,还能重返旧世界,但 2006年的《三峡好人》、2007年的纪录片《无用》和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都在确凿无疑地说明,旧日世界也回不去了。
《二十四城记》的形式非常特别,贾樟柯邀请了真正的工人,和吕丽萍、陈冲、赵涛等职业演员扮演的工人一起,讲述工人们的故事,虚实对峙,促生了张力。当然,戏份最吃重的,还是三位女星扮演的三代厂花,第一代厂花来自东北或者上海,第二代厂花就出生在工厂里,念个技校或者中专,再回到工厂里工作,对这两代厂花来说,她们生在工厂,长在工厂,工厂就是她们的一辈子。她们身后,也往往有一个工人之家,一代一代,格式不变,脉络清晰。
到第三代厂花,情形变了。她们有了机会念大学,再也不回来。实际上,1998年以后,她们也没有地方可以回去,旧日厂区成为拆迁现场,被建上新城住进新人,再也没有故人可以取暖。夏多布里昂多年前的诗句成为这个时代的谶语:“没有人从故乡来。”
没有故乡的时代,没有故人的时代,《三峡好人》里的那种奇幻景象就成了常态:大楼冲天而去,飞碟骤然而至,一个黑瘦、老气横秋的小男孩叫魂一般唱着流行歌,唱的是:“亲爱的,你慢慢飞……”一切都离奇而乖戾。
要想在这样的世界里存活,就必须痛下决心,与往日一切断绝联系――如《三峡好人》中的赵红决心与丈夫离婚,或者以新人的姿态迎接新生活――如《二十四城记》中的第三代厂花娜娜决心在已经成为异乡的“二十四城”为母亲买一套房子。既然抵抗无效,追念无用,就只有把旧人埋葬,让一切不合时宜的想法戛然而止,以顺应的姿态,换取立身之资,获取未来的安稳。
《二十四城记》之后,贾樟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纪录片上,拍摄了纪录片《海上传奇》和“语路计划”系列纪录短片,展示了曹非、张颖、周云蓬、潘石屹、黄豆豆、、王克勤等人的生活侧面。与此同时,他担任了一些电影的制片人,其中有韩杰的《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在当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上大放异彩。
而他自己,直到2013年,才拿出了又一部剧情长片,这就是《天注定》。这部电影得到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编剧奖,随后,又在第50届台北金马影展上,获得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六项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剪辑。
影片有四个段落,四个故事均来自真实事件。电影中也植入了大量新闻事件和社会景观,例如,第二个故事里的小玉在工地工作时,工友们在iPad上观看温州动车事故的新闻报道。许多有隐喻色彩的画面,也遍布电影中,第一个故事里的大海两次看到村民抽打拉车的马,第二个故事里的三儿走在路上,路边有人杀鸡杀鸭,第三个故事里的小玉在洗浴中心观看《青蛇》,随后,她走在山间公路上时,一条蛇从路上蜿蜒而过。动物总是在杀戮来临前出现,预示着人物不可逆转的命运。 他们
在“成为贾樟柯”的路途上,贾樟柯曾经得到过许多人的欣赏与帮助,其中有两个人必须要提到。
第一位是日本影人北野武。1998年,《小武》在国际上获奖,贾樟柯遇到北野武工作室的制片人市山尚三,从此开始和北野武合作。《站台》,北野武投入600万元人民币,《世界》,投入1200万元。他对贾樟柯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电影拍完之后的营销,也由北野武工作室来完成,尽管贾樟柯电影在国内遭受冷遇,但在国际上一直卖得很好。贾樟柯和北野武的合作,一直持续了下来,在《天注定》的片头,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北野武的名字。
另一位,是曾经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的马可・穆勒。1974年,他来到中国,并接触到了中国电影,再回到欧洲,他几乎成了中国电影的卧底,1979年在都灵独立创办“电的影子”(Electric Shadows)电影节,展映中国电影;1983年,在柏沙卢电影节安排“亚洲电影面面观”单元,聚焦香港电影;1986年开始负责威尼斯电影节选片委员会的亚洲区选片工作后,他将《原野》送到了威尼斯电影节,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送到洛迦诺电影节,让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为第一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更不避嫌疑,让由他监制、张元执导的《过年回家》获得最佳导演奖。
2004年4月,他开始执掌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从此成为中国电影人的福地。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他请来了张艺谋做评委会主席,四部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又让《色戒》打破了人们对它的单项奖(最佳男女主角)预测,成功擒获“金狮”。
贾樟柯电影 《三峡好人》,也有马可・穆勒先生的投资,这部电影,在2006年的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 电影与时代
评价贾樟柯,离不开他所在的时代。
贾樟柯之前的那代电影人,更多依赖集体智慧――喷薄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烟尘滚滚。第五代导演出头的时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文学势力强大,电影似乎必须要和文学联姻,形成一种包办婚姻。电影人纷纷在小说里寻找题材,把《收获》《花城》《中国作家》翻来翻去,电影人不必深究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只要做一个好读者就足够。
所以,他们作品的题材,无论是寻根、怀旧、都市,都和当时的文流一一对应。所以,那些电影离我们那么远,它们是小说化的电影,习惯于传奇,习惯于浓墨重彩地诠释人生,无论故事、对白、意识,都脱不了小说的眉眼精神,原著永远萦绕不去。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小说开始没落了,小说的精神也跟不上时代了,要想找到那么合体的文本,已经越来越不容易。电影人于是开始独立创作,邀请作家做命题作文,以及雇佣更容易掌控的专业编剧。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本方面的失败成为最致命的失败。
贾樟柯在与徐百柯对话时就曾说:“他们是通过文学的牵引,来形成他们的讲述,这种讲述背后,是时代潮流。他们几位导演所透露出来的独立思想力,独立判断力,都是有限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突然迎来一个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他们的创作开始迷失了。他们找不到一个外在的主流价值来依托……这个时候,有一个主流价值出现了,就是商业。”
对于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电影人来说,文学作品的力量、电影本身的价值,确保了他们不必借助更多电影之外的东西,他们因此可以提携新人、创造新语法。而后来,曾经托起他们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消失了,就得寻求另一种集体力量:更多的明星,更易被接受的宣传点,以确保商业成功。
在新语境下,这种集体力量的结合并不那么和谐,因此,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残缺的电影。
到贾樟柯这里,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他的作品,可以还原成很好的小说,但他的作品更具原创性,是完美的创作和风格化表达的结合,是冷静的电影制作流程和绝不泛滥的个人情怀的结合。不寻求依仗,自然也不担心失落。 加拉泰亚的故事
电影导演都得有一张属于自己电影的“脸”,这张脸,来自他经常使用的演员,或者最著名的作品,成为他作品的封面,以及符号。贾樟柯电影的那张“脸”,毫无疑问属于赵涛。
如果赵涛没有遇到贾樟柯,她会是什么样的?这已无法设想。她18岁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民舞系,20岁毕业,回到家乡,在太原师范学院当舞蹈老师,别的老师的生活,给她的未来提供了样板。“大学生活非常安逸稳定,把人磨砺得像个圆球。”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这么说。
“幸运的是遇到贾樟柯导演。”这是赵涛在这10年来,最常说的一句话。
贾樟柯到赵涛的学校,为《站台》选演员,看中赵涛,据说赵涛当时满怀疑虑,经过游说方才同意。《站台》拍完,赵涛的生活开始改变,她大量看电影,逐渐适应演员这个角色。不过,师范学院的工作没敢丢,整整5年时间,她试图平衡两者的关系,边拍戏边当老师。到了《三峡好人》,她作为电影演员的生活前景已完全明了,她离开了学校。
外界对她的态度同样小心翼翼。她会否是下一个魏敏芝,生活轨迹只是被电影改个道,短暂的电影往事成为生活最强音?
她被打量着、揣测着,直到《三峡好人》获奖,直到她主演了安德烈・赛格亚的《孙丽与诗人》(意大利发行时名为《我是丽》),直到意大利帕多瓦市市长称她为“属于威尼斯的中国女神”,她走红毯时的表现终于被媒体评价为“惊艳全场”。她不再是地下的、暗淡的、前景未明的,人们开始探讨她的演技,以前夸赞过张曼玉、林青霞的同一批人,开始认为她“美”“有气场”。
然后,是来自威尼斯的婚讯。2011年9月11日下午15点30分,贾樟柯与赵涛同时更新微博,宣布结婚,并附上在威尼斯拍的婚纱照。之所以选择威尼斯,是因为马克・穆勒执掌的威尼斯电影节,是两人的福地――贾樟柯导演、赵涛主演的《三峡好人》曾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这是另一个加拉泰亚的故事:希腊神话中,擅长雕刻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倾注全部精力、热情、爱恋雕塑出的美丽少女加拉泰亚,每天凝望、痴守,倾注思念及爱慕,终于感动爱神阿芙洛狄忒,赋予雕像生命,让加拉泰亚成为皮格马利翁的妻子。
这个故事的潜台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塑造、影响,一个人对自己塑造和影响的结果产生了感情。当然,这种塑造和影响,也未必是单向的,赵涛对贾樟柯电影气质的影响,也在同步发生着,所以她也有底气,拒绝被当作贾的“御用演员”。 城市
贾樟柯的电影里很少以大城市为背景,或者说,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城市”,极少出现那种流光溢彩的城市形象,但他的电影里,“城市”又无处不在。
在中国,在城市化骤然而至的农业大国,国人对城市化的接受过程,经历了焦虑震惊-否认怀疑-恐惧抑郁-适应接受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在30年的城市题材电影里表露无遗。
贾樟柯的电影,没有常见的城市符号,但他却准确地反映出城市引起的心理动荡,因此在这个心理过程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借助一个奇特的电影题材――反特电影,城市开始出现在中国内地电影中,但影片中的城市,多半干净、整肃、冷清,主人公常常置身于空旷的大街、夜晚的广场、钟楼、废弃的人防工事、古刹古堡之中,而电影的影像风格、叙事元素,乃至音响设计,都与好莱坞四五十年代的黑异曲同工,甚至带有浓厚的Cult Film色彩。
20世纪80年代初,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电影出现,在全社会“时代的春天”的气氛中,这些电影拥有一个乐观的基调,但高峰体验不可能一直持续,释怀之后,就是疲倦、审视和反思,80年代初的城市电影中所具有的那种乐观,在8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中,再难得见。在《黑炮事件》《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绝响》《太阳雨》《给咖啡加点糖》等等城市电影中,我们看到城市化进程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破坏,是失衡与动荡,焦虑开始弥漫,不安的情绪开始酝酿。
不过,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就基本从中国内地的电影中消失了,偶然出现,却因为身单力薄很难获得关注。原因有二:中国电影的整体衰微;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的扬名,使得农村和历史题材成为热点。
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为中国电影奏响回暖的先声,城市也在2000年前后,渐渐回到中国内地电影中。但起初五年,中国电影中的城市只有上海,多数时候,还只意味着“老上海”,以至于王家卫感叹:“上海养育了城市电影,却又把它拱手让给了香港。”
真正体现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心理状况的,是张一白、贾樟柯和娄烨的作品。在整整十年里,张一白几乎成为唯一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城市电影的导演,他导演了《好奇害死猫》《秘岸》《夜・上海》,这些由他主导的电影,都打上了他的烙印,故事精致,剪辑利落,音画时尚,但电影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冷淡疏离,像一次华丽却冷冰冰的拥抱,一种时代的寒意被诱发出来。
贾樟柯影像中的城市,有相近的意味,在《世界》和《二十四城记》里,城市像德尔沃(Paul Delvaux)和基里科在他们的画作中预言过的那样,空漠孤寂,人们在庞大的城市里陷入生无所依的境地。而城市以外的地方,又在遭受城市的压榨,陷入焦虑之中。
正是这种情绪,引起了争议。不过,贾樟柯认为,他所提供的,“只是真实中国的一种”,“这十多年里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是中国越来越呈现多重现实。上海的现实跟山西的现实不一样,而上海每一个人的现实也不一样,一部分是豪华的、装修过的中国,一部分是偏远的、被遗忘的中国,哪一个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呢?”在他看来,只有用多种类型的电影,才能使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不再是一个“沉默的怪兽”,而是一个“有感情的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