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

时间:2023-05-29 18:2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疾病预防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

第1篇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惠及13亿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医改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把做好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做好医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医改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努力破解各种难题,积极投身于医改各项工作。

今年月,国务院医改办与31个省签订了年医改工作责任书,卫生部与各省(市、区)卫生厅局签订了年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责任状,明确了医改任务和要求,明确了各方面责任与义务。每一份责任状都是对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庄严保证。我们对医改任务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必须树立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通过构建分工明确、上下畅通、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组织实施机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时间进度要求,扎实推进,全面落实。

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做好卫生工作。医改从去年4月份实施,至今已有1年多的时间。医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局良好,稳步推进,初见成效,广大人民群众逐步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广大卫生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累计接种3038.2万人,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实际检查50.7万人,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6个项目省共计完成改炉改灶6万余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164万余座,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推进落实医改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一些新旧情况和问题的叠加,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具有较大差距。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同志思想还没有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对医改工作存有消极观望和等待情绪,没有做到主动思考,大胆破题,全力推进。缺乏借医改的东风,以有利的政策设计为契机,解决多年来影响和制约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敏感性和长远眼光。二是投入机制不健全。中央财政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给予补助,要求地方配套,并在工作经费上给予支持。但是一些地方配套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影响任务如期完成,同时中央财政资金逐级拨付缓慢问题在各地也较突出,这些直接影响医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的落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地方公共卫生机构仍没有摆脱“以副养主”和“以医养防”的做法,公共卫生服务出现越多越亏的不良局面,影响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三是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队伍数量、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和国家有关规定,当前一些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人员学历、职称和专业人员比例也存在明显差距,“人多干不了活”与“人少干不完活”的现象在不同地方并存,队伍问题已成为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四是亟待加强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缺乏工作的计划性与协调性,缺乏细化、实化的管理措施,具体责任没能落实到人;一些工作未能摸清底数、科学测算,制定的指标超出基层实际服务能力;有的不能及时掌握工作信息,而掌握了信息又不能够及时报送和利用,不能通过这些信息主动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及时分析研究并切实解决。

在工作中,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医改重点工作与日常疾控工作之间的关系,确保医改重点工作突出、按时完成,确保日常疾控工作规范开展、不受影响,二者决不可有所偏废。一方面,要始终把推进医改作为疾病预防控制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做好。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三年任务看今年,能否圆满完成今年的医改任务,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实现中央确定的三年医改重点工作目标的完成。各地要全力抓医改,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医改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落实医改任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疾病防控工作是医改的重要内容,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实惠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医改这个机遇,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机制、改进工作方法、突破长期制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的瓶颈,特别要注重把完成医改工作任务与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预防与控制重大疾病联系起来,通过医改达到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的目的,全面促进日常疾病防控工作的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实现疾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全面完成年医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

(一)精心组织,促进医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各地要对医改任务,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把医改任务指标按时间段逐条逐项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实时监控任务完成进度,动态掌握改革推进情况,确保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内容要进一步细化指标、明确要求、分解任务、层层部署。凡是能落实到责任人的工作,都要落实到人。有责任、有监督,才能有落实。

去年年底卫生部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函〔〕1079号),各地必须要高度重视信息沟通工作,要建立月报告制度,认真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报送工作。通过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好地为决策服务。要充分利用好上报信息,掌握工作真实进展;对各地上报的情况,我们也要及时总结,每季度通报工作进展。

卫生部将加强对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实施考核评价的力度,特别对执行进度缓慢的要进行重点督导,对执行不力的人和单位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对执行不力的项目要提出适度调整意见,并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各地也要加强监督和评价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的核心评价原则,根据国家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方案,按照可量化、可操作、可落实的要求,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动态掌握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工作的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要学会做好工作沟通和协调,要做好政策衔接和宣传。对内要积极协调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医政等方面,对外要做好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沟通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共同做好医改工作。

(二)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的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要按照医改的要求,依据疾病预防控制基本职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和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公共服务上来。当前,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管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认真总结开展省级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内涵,健全与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工作。

人才是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水平,核心是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各地要大力加强城乡疾病预防控制适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做文章,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和实验室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整体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素质和服务保障能力。注重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结构,探索人才制度建设上的“有进,有退”。要结合绩效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岗位绩效考核的机制与方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通过落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充分调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积极性,推进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解决医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医改涉及利益格局调整,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任务艰巨、复杂。要扎实推进医改工作,取得成效,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智慧,探索工作思路和解决办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许多好经验和做法来自地方基层、来自第一线。全面完成医改工作任务,要充分发挥政策、管理、业务专家的智囊团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广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智慧、因地制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形成工作经验,推广应用。浙江省面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两难问题,提出实行资源整合、网格管理、团队指导、绩效考核的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指导团队建设制度,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最近,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集中力量结合医改工作任务的落实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现状,对一些地区进行了现场调研,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地区在落实医改工作任务的情况,对各地所反映的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各地克服畏难情绪,不等不靠,继续深入基层、深入工作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策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把深化医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做好手足口病等重点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今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迅速上升,突出特点是范围广、病例多、重症多、死亡多,病情发展急,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已超过百万例,重症超过万人、死亡超过500例。疫情严重的地方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强化疫情监测报告,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要加强农村基层人员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基层防治能力,提高基层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要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规范临床用药,努力减少农村儿童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降低病死率。要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学校等重点场所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充分营造社会氛围,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义务劳动日活动等形式,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并投入到整洁行动中来;加强健康宣传,做好风险沟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开展好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要确保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措施的落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配合和协作,保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把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认真加以落实。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相关部门了解这项工作,提高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做好风险沟通。加速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置工作,确保接种工作安全有效。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强化对疫苗的管理。从今年开始,疫苗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的流通和储存逐步实行电子监管码,这项工作要纳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疫苗流通监管工作中。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进程。

三是做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年,中央财政投资91亿元,改扩建约550家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目前,年的20亿元投资已经下拨,100所医院建设已经开工或即将开工。通过建设,改变全国精神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的现状,消除资源空白地区,整体提高全国精神卫生的服务能力;各地要大力推进《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实施,不断扩大防治工作覆盖面,建立起医院社区衔接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调动地方积极性,提高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率和社区管理率,推动实施社区康复指导工作,实现年70%区县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目标。

第2篇

社区服务中心年度工作计划2021

1、继续严抓医疗质量,落实奖惩措施,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把“一站式”服务落实到位,继续在住院部实行“五个一”的服务模式,每个医务人员都要置身于病人的角度,从病人的思维出发,想方设法为病人提供最温馨的服务。

2、抓住机遇,落实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规定,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广泛宣传我院门槛费低、报销比例高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积极申报成立二级肿瘤专科医院,突出办院特色。

4、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

继续做好孕产妇及儿童建卡工作,做好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高危孕产妇的追踪管理,要继续做好妇幼信息的收集、上报,加强妇幼信息漏报调查和基底资料调查。继续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定期下社区开展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和摸底造册工作,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提高流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疫苗接种率,加强本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5、加强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我中心在20XX年居民建档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

20XX年度将达到辖区居民建档率80%,确保健康档案的真实性。规范化管理健康档案,并及时完成健康档案录入工作。

6、加强我中心的绩效考评及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工作,健全各种制度。

7、20XX年度为居民提供的免费服务项目包括:

(1)根据辖区居民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2)为孕产妇及新生儿建立《母婴保健手册》,提供孕期检查、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为3岁以下儿童建立健康档案。

(3)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体检项目、每年至少随访X次、进行一次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的评估。

(4)对高血压、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体检项目,每年随访4次。

(5)对居家的重症精神病人每年进行X次全面评估,至少随访X次,做好康复指导。

8、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1)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认真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艾滋病和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甲流等其他传染病的防治宣传。

(3)完善院感管理制度,加强消毒处理和质量监控等工作严格执行《医用垃圾处理办法》,医用废物处理率100%。

社区服务中心年度工作计划2021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个案管理员在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同时,将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劳动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和职业康复等。社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精神残疾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中国残联制定的"xx"发展规范要求,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每县(市、区)都将扶持建立一所示范性精神病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的形式有:工疗站、农疗基地、活动中心、托养中心、中途宿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残联的配合下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第3篇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管理。观察组对成员进行社会功能训练,生活技能培训,健康知识学习等社区管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成员实施2年定期随访。并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进行评分,并作分析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成员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有帮助。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社区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总称。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六大类病种,有复发率高,病程长,易出现危险行为等特点,通常成年早期发病率较高[1],对患者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虽然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由于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常不理想,复发率高,且社会功能恢复差。近年来,对患者心理上的辅助治疗逐渐受到重视[2],并且逐渐从医院、病房治疗转向社区。1996年以来,我国残联和政府部门结合我国情况,参考国外经验,在各地展开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和康复工作。为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奠定了基础。2004年起,由中央补助的668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启了重性精神疾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新道路[3]。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登记备案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0例,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人,对照组40人。其中观察组男23人,女17人,平均年龄(43.1±5.32)岁。对照组男2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5.8±4.52)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工作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对干预组进行新型模式的管理,新型模式大致分为下面几点:

(1)聘请专家专门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社区储备专业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

(2)开展全面精神疾病知识宣传与学习,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偏见。

(3)增加患者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互相交流治病经验,增进患者融入社会的速度。

(4)做好患者不同时期的随访工作,制定针对个人的管理方案,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5)定期进行康复咨询指导,通过医生与患者交流,逐一对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人进行分类评估和综合干预。

(6)指导患者进行工娱活动,提高患者社会生活能力。

(7)做好患者家属沟通工作,定期向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向家属提供疾病康复指导,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参加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讲座[4]。

1.3判定方法

使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能力等方面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患者随访2年,统计2年间两组患者日常情况,对家属就患者日常生活知识知晓情况做调查,并且为两组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其中对照组干预前SDSS总分445分,干预后466分。观察组干预前SDSS总分472分,干预后237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DSS总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对照组在个人生活、责任心、社会活动等方面有所好转。

3讨论

当今社会中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将医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离院后,仍离不开定期的随访与康复指导。本文研究对比了对照组患者身体状况、社会能力、家庭职能等方面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所以,社区康复就是患者离院后进一步康复,恢复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做好社区定期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的访问和跟踪报道。社区的服务人员定期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义务咨询[5-7]。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好心里指导和生活上的服务,让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利于避免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同时社区应该积极开展针对心理健康的讲座,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同时对社区的其他人也有较好的预见性,可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率,同时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期要在社区系统新型管理的模式下,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一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8]。因此,做好社区新模式的管理工作,将会为患者回归社会,减少复发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康复干预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弘,刘津,何燕玲,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0):725-728.

[2]李欣娜.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8):81-83.

[3]栗克清,张云淑,张勇,等.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1):47-49.

[4]冯斯特,刘素珍.国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6):764-768.

[5]王夏玲.近八成精神病患者处于脱管状态:社区管理精神病患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2,28(8):3.

[6]林祥吉,唐宏宇,史天涛.北京市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5):463-464.

[7]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6-30.

第4篇

全县辖区内常住人口均可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内容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卫生监督与协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2项。

三、工作目标

按照深化医改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开展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在我县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以实施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弱势人群健康管理为主要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2014年主要任务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2013年版)》要求,以提升服务质量为重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具体要求如下: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1.各乡镇医疗机构要对已录入系统电子档案(包括一般人群、重点人群)的姓名、性别、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地址等信息进行全面核对,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

2.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规范健康档案使用和管理,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要加以完善,对未体检即给予建立的,要给予补充体检。要把健康档案建立、更新和使用融入日常医疗服务中,动态补充和完善,对持社保卡就诊的群众,就诊后要及时点击关联,将就诊信息关联到电子档案,确保电子档案及时更新,充分发挥健康档案在疾病控制和人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3.电子建档率达≥85%,合格率≥80%,健康档案使用率≥50%。

(二)健康教育

1.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严格按照服务规范要求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2.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居民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知晓率≥60%。

(三)预防接种

1.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2.6岁以下儿童建证率达95%,各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单苗接种率达95%。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4-6岁每年开展一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新生儿访视率≥85%,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80%,系统管理率≥75%。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

1.早发现孕妇,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产前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等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2.早孕建册率≥85%,产后访视率≥85%,系统管理率≥80%。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1.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将每年1次的老年人健康体检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参与和认可程度,及时反馈体检结果并根据体检结果做好健康指导。

2.老年人健康体检率≥70%,健康体检表完整率≥80%。

(七)慢性病健康管理

1.对已纳入健康管理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每年进行至少四次随访和一次较全面的的健康体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项目。

2.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40%,规范管理率≥60%;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25%,规范管理率≥60%。

(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1.按照《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县进一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卫〔2013〕102号)文件要求,对已纳入健康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开展至少四次随访和一次体检工作等健康管理工作。

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3.5‰,规范管理率≥60%。

(九)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与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2.传染病疫情报告率、及时率≥9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95%。

(十)卫生监督与协管

1.做好辖区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2.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开展率≥90%。

(十一)中医药健康管理

各乡镇医疗机构要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中医药人员,加强人员培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积极开展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确保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35%以上。

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工作指标要求详见《县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指标》(附表1),2014年度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各项目任务指导数详见《2014年度各乡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数》(附表2)。各项目指标要求、任务指导数如有变动另行下发。

五、职责分工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主体,应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2013年版)》要求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辖区内村卫生所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指导辖区内村卫生所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对其完成的数量、质量进行考核,接受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的指导、培训。

2.村卫生所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收集居民信息,参与、协助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接受乡镇卫生院的指导和考核。

(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协助县卫生局制定预防接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项目技术实施方案;成立相关项目指导专家库;负责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2.健康教育机构。县健康教育促进中心要协助县卫生局制定健康教育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负责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3.妇幼保健机构。县妇幼保健院要协助县卫生局制定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技术实施方案;成立项目指导专家库;负责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4.卫生监督机构。县卫生监督所要协助县卫生局制定卫生监督协管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负责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5.精神卫生机构。县第三医院要按照《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县进一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卫〔2013〕102号)文件要求,负责做好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项目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及时将情况稳定、出院后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转交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

6.中医药服务指导机构。县中医院应协助县卫生局制定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技术实施方案;成立项目指导专家库;负责相关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指导、培训及日常督导、考核等工作。

六、绩效考核

县卫生局、财政局按照《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2013年版)》(安卫〔2013〕342号)要求对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情况进行考核,每半年考核一次,上半年于7月底前完成,下半年于下一年度1月底前完成。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村卫生所完成的数量、质量进行考核,每半年考核一次,上半年于6月底前完成,下半年于12月底前完成。

七、经费保障

(一)经费补助。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人均30元提高到人均35元。县卫生局、财政局按照《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参考标准(2013年版)》(安卫〔2013〕342号),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和质量,在绩效考核后,兑现补助经费。

(二)乡村医生补助经费。各乡镇医疗单位原则上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30%-40%工作量交给村卫生所承担,并兑现相应的补助经费。乡村医生补助经费要与任务完成数量、质量挂钩。各乡镇医疗机构按照《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偿参考标准(2013年版)》(安卫〔2013〕342号),根据乡村医生实际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和质量,在绩效考核后,经公示无异议,发放乡村医生补助经费。

(三)资金使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印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闽财社〔2011〕28号)、《市卫生局、财政局关于落实并规范使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通知》(泉卫基妇[2012]176号)规定规范专项资金的支出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要求,专款专用。

八、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健全管理组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新医改实施方案精神的重要措施,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组织领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健全管理,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到实处。

(二)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贯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卫生工作的始终,各单位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既要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又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促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良性互动,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第5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防治;信息化管理;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同时精神病患者对他人和自身造成的伤害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因此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康复等问题亦然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问题,此外随着其对社会公众造成伤害的影响程度愈来愈大,其也成为了影响公众健康、卫生等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的预后不仅是当前社区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政府部门的首要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大项目[1]。我市制定了对于加强全区精神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强化社区管理、构建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各类人群的自我防护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机制”的精神病预防工作要求。故此,本工作单位北京市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市其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患者的三级管理网络及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于去年年底进行了本社区内的精神患者的摸底调查,对精神患者的初步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切实可行的随访工作,其总结和探索如下。

1 社会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

1.1社会支持 精神病是一个特殊的病种,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调查工作的开展也自然而然会涉及到多种社会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助[2]。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的卫生系统而言,建立卫生、民政、公安和残联等多种系统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小组,对精神病患者的规划和协调进行推动性的展开,同时需设立下属的办公室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和调查。

1.2业务实施体系 在对精神病的业务可以分为3个等级,并在区级地区设立专科医院,由于我中心属于本市的城区近郊,故而其可作为全区的精神病的防治和管理的工作中心办公和汇总地点,对其下属的精神病防治而言,区级的疾病预防中心可作为我区全部精神病患者业务指导的管理中心,而同时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区的二级管理中心,因此此地应有精神病防治医生和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重性精神患者管理、精神患者病态行为危害的预防和处理以及辖区精神患者信息管理[3]。医院护理干预主要是目前临床中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内接受的常规护理,社区护理干预主要以基层社区为主,定期组织护士、医生等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心理、生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则是以患者的家属为主,通过鼓励患者多关心、照顾患者,同时对患者正确的康复护理,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4]。而最为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立为一级防控业务,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为对精神患者的发生、随访和预后的管理与记录等。

1.2.1确定患者社区护理管理等级[5] 根据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分级管理标准,社区精神病患者划分为4个社区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有不同的随访要求,以便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根据社区精神病患者分级管理标准,一级管理:疾病发作期、治疗期,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者,6个月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6个月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安定行为者。二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半年但仍需要治疗,连续>半年且≤2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半年且≤2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病情稳定但拒绝治疗者。三级管理:病情稳定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连续>2年且≤5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2年且≤5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四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病情达到痊愈且已停药,连续5年未发生对社会、家庭及自身不良影响者。

1.2.2患者随访管理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个人生活自理情况;精神症状:阳性、阴性、自知力评估,期间有无危险行为发生及次数、性质;精神疾病治疗情况:用药名称、剂量、用法,依从性及用药效果、不良反应表现;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药依从性,治疗副反应;康复指导:个人生活能力训练,家庭职能训练,社会交往训练,学习劳动训练,职业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心理支持与疏导,疾病知识及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患者情况变动:走失,住他处,迁出,死亡,管理级别更改,转介措施(转诊流程、转诊目的地),药物名称、剂量、用法。

1.2.3随访方式[5]

1.2.3.1上门入户随访 社区护士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患者需求)走进患者家中,按随访管理内容对患者及监护人进行访视。

1.2.3.2集中访视 社区护士定期(1次/月)到社区固定地点集中访视,允许部分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家属参加,集中访视同时开展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3疾病资料信息系统 我国针对精神病康复治疗编制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手册,因此各级和各区的卫生服务站应该为每个管辖区域内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的管理手册,并且此手册应该由各个社区的医生进行妥善保管并按时对手册内容进行随访更新,做到认真填写和完善每位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记录,在每次随访中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情况、服药情况和康复措施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患者的走失、迁出、进入、康复及复发肇事等具体项目进行核查,并交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电子记录和管理。在进行各级的治疗的完善同时对电子化资料的更新与管理业应不断的更新,实现网络化管理与基本管理二者一致,同时应借助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对社区管理的信息完善化和简便化[6]。争取做到三级管理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去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运行。

1.4医疗救助体系 根据我区人民政府对去辖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的要求和体现党和政府对我区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关爱,本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对精神患者的免费医疗救助,对经济困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在此基础上本社区服务中心又制定了贫困经济困难患者免费药物领取管理意见,本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免费药物的在此救助,即对医疗救助减免后的自负部分,由区精防经费列支减免,实现了贫困精神患者住院全免、门诊患者每人每年减免定额管理。

2 问题与对策

2.1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偏低 对我区的精神病患者的在档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我区的精神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7%,故而应该加强对患者检出率的提高。本中心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范围,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故而其就诊人数较少,此外对院内人员的统计也较为落后,因此对本中心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是可增强其有效控制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就诊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把握,为后续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本中心这一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精神患者情况。

2.2日常监护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情况结果显示其精神病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随访,故而对患者的观察还不到位,因此也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康复信息,因此在考核各个医疗卫生服务时对患者的随访及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也应该加强,同时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变动及日常的检查不合理,因此建立清楚的台账势在必行。

2.3医生对防治专业知识匮乏 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应从2005年开始实施,精神病医生由于是其他科室的医生兼任,因此其对专业的精神病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时这些医生对精神病的防治等问题的也研究也有待提高,因此开展精神病医生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务必做到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同时提倡自学精防专业知识,提高精防工作水平,同时各个服务中心要保证精防医生用于精防工作的时间。

2.4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患者分布范围较广,有些精神患者,特别是情感障碍性精神病及青年精神患者,他们不愿意公开患病情况,对社区医生上门表示出很大的反感,对其工作极其不配合,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建档和管理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Lechner S C,Whitehead N E,Vargas S,et al.Does a community-base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ffec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lack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2014,2014(50):315-222.

[2]Korten N C,Sliwinski M J,Comijs H C,et al.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memory function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4,28(5):626-633.

[3]Chang E T,Wells K B,Gilmore J,et orbid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safety-net clients in Los Angeles: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stud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5,66(3):285-294.

[4]谭焕君,朱艳清,顾慧英."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改善社区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11-13.

第6篇

关键词:民生科技;全民健康;食品安全;水污染;地震预报

《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期发表了周元等人的一组文章:《中国应加强发展民生科技》,由此开始了“民生科技”的理论探讨。[1]学术界主要研究了民生科技的内涵、特征和范围,民生科技对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民生科技的理论渊源和发展,民生科技的应用现状和问题,促进民生科技应用的相关政策建议等。总起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关于民生科技的战略重点、创新机制、应用机制和政策建议尚比较简单。

2011年7月15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工作重点是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公共安全、提升环境质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并提出,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研究法、经验归纳法与理论演绎法、规范分析法分析民生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和重点项目,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关于全民健康科技工程

人的健康取决于心理情绪、食物营养、活动运动、疾病防治等因素,当然也还和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系。目前提高健康水平方面的科技安排尤其是科技项目,重点都放在医疗上,其他方面都不到位,比如疾病预防只是一般地被提到而远没有被重视到应有的程度,健康知识的运用和科学生活方式的推动只限于效果有限的单纯的宣传和倡导,心理情绪问题没有被提到,加强体育科技研究开发,建立强身健体科技公共服务网络的提法也值得研究。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实际上,从维持人类健康的意义上,医疗只占很小一部分。据研究,医疗只能解决8%的健康问题,”。[2]因此,全民健康科技工程需要全面展开。

1.1 大力推动心理健康建设与心理调试工作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首要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另一方面,心理情绪失调也是身体不健康的重要原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心理情绪状态关系极大,甚至感冒的发病都与精神状态有关。解决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问题离不开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与运用。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市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人际矛盾、官民矛盾和社会不公现象十分普遍,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时有发生,传统的思想工作消失,使得社会适应、心理情绪、心理健康乃至精神疾病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每年有225万人自杀,自杀死亡者高达25万-28.7万人。突出地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建设与心理调试工作十分必要。

首先,要强化医疗部门和医生的心理调试职责。应支持心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充分发挥职能,综合性医院要成立心理科或设专职心理医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承担心理卫生工作的职能,倡导卫生学术组织和心理学社会学学术组织开展卫生心理研究。尤其重要的是,要赋予各科临床医生对患者实施心理帮助的职能,并且通过具体制度和考核体现出来,以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医生要牢记自己的责任是:‘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2]当然,这项工作取得最佳效果,以推动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为前提。

其次,要建立健全心理精神卫生和社会思想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培训。除支持部分医学院校开办心理精神卫生专业,非心理精神卫生专业设立心理精神卫生课程外,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对医务人员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

最后,要形成思想工作、心理健康建设、心理调试的社会工作体系。要在学校、企业、社区、机关、监狱等系统,设立专业心理干预(不只是心理咨询)机构或者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不是被动工作的心理咨询师),落实党政群团工作人员以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能,设立社区心理精神疾病康复机构,以形成社会心理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把经常性教育指导、一般性知识传播、针对性心理疏导与突发事件后的精神抚慰相结合。对社区医生,要明确规定其疾病预防和心理疏导的职责,只有他们尽到相应职责,才能予以财政拨款。

1.2 大力推进营养学干预,尤其是科学推进新菜篮子工程

第7篇

一、加强了防保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保队伍建设,认真解决个别防保人员工作水平低下,服务能力较差的问题。对乡(镇)、村两级防保员队伍进行了整顿。一是对乡(镇)和村级卫生室主任及防保站工作人员进行整顿,通过考试确定15名考核对象,使防保站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热情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对村防保员队伍进行了整顿。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乡、村两级防保员实行动态管理和末位调整。

二、加强了疾病综合防控工作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三级疫情报告网,规范了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实现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上直报和传染病疫情的个案化管理。

做到了疫情报告畅通无阻,提高了疫情报告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靠性。为控制春季流感下发了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对肝炎、流脑、乙脑、a+cl脑炎,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都分别进行了部署和组织实施。还根据季节特点制定并实施了《汛期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三、突出了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1、为了防止霍乱的发生和流行,一是印发了霍乱防制工作方案,并成立了防控工作组织,二是对医疗卫生单位的相关人员、各乡镇防保站站长进行了霍乱防控知识培训,增强了疫情观念。并对其进行了培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工作是乙类传染病防制工作重中之重,基于此,制定了我镇病毒性肝炎防制工作计划,并加强了监督监测和肝炎门诊的管理工作。

四,认真贯彻落实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严格执行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年初制定下发了《20xx年计划免疫规划、计划及考核标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印发了《预防接种单位确认、审核工作实施方案》,规范了预防接种门诊。加大了常规疫苗工作的管理力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工作,1-12月份对全镇2个接种点进行了督导检查,从总的情况来看,各接种点都有长足的进步。全年卡介苗接种率达99.57%,脊灰达97.9%,白百破97.44%,麻疹96.44%,乙肝98.58%,流脑95.72%,基础免疫接种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在查漏补种工作中我站a+c,二破,麻腮风,乙肝,等疫苗补种12700余针次,今年我镇发生传染病5种,共171例:结核病11例(初阳病人8例,复阳病人0例,初阴病人3例);细菌性痢疾3例,腮腺炎1例,麻疹1例,感染性腹泻155例。

五、加强了结核病防治工作

认真加大了防治工作力度,与各接种点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督导管理到位。加大了结防知识的宣传力度,群众结防知识的知晓率大幅度提升。完善了三级防痨网络建设,强化了归口管理治疗工作。

六、加大了食品市场整顿力度:一是元旦春节期间对食品市场进行了监督检查,保证了节日食品安全。二是对食品加工厂进行了整顿,三是对学校食堂、工地食堂进行了督导检查。四是在大中型餐饮业中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七、做好健康教育活动

我站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共十次,刊登健康宣传栏十次,每两月开展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健康宣传资料22568份,包括手足口病,等防治知识等健康宣传单。同时在医院的输液室与预防接种室进行了5次声响宣传,使广大群众的卫生知识知晓率达50%以上。通过群体责任医生的努力和不断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改变了一些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真正做到疾病从预防开始。

八、抓好妇保儿童保健工作

我站的预防接种门诊为功桥镇示范化接种门诊,从今年年开始实行按天接种制,同时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了各项工作:儿童出生数480人,常住儿童293人,流动儿童187人。其中男婴257人,女婴222人,其中包括性别不明1人,产妇总数477人,其中3对双胎,产妨人数290人,产妇系统管理156人,剖官产活产数233人,住院分娩率100%,高危产妇数110人。7岁以下儿童3080人,5岁以下儿童2525人,3岁以下1593人。5岁以下死亡数共有6人,其中女婴5人,性别不明1人。新生儿死亡共有2人,其中女婴1人,性别不明1人。婴儿死亡共有1人,其中女婴1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3人,其中女婴3人。6个月内母乳喂养情况调查32人,母乳喂养25人占78%,纯母乳喂养17人,占53%,人工喂养20人占62%。叶酸发放共464人,瓶数共发1912瓶。在外住院分娩补助共有240人。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6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5岁以下儿童体检人数625人,建卡数618人,服务人数1154人。产妇建卡体检人数358人,产妇早检人数195人,服务3579人次。

九、十项公共卫生

1、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25897人,

2、健康教育;24期,发放健康宣传资料:12种慢性病,讲座21次、咨询10次、参加人数1111。

3、预防接种每日开展,

4、传染病防治开展:6期,

5、儿童保健:625人,

6、孕产妇保健:464人,

7、老年人保健;3329人,率%

8、慢性病管理2596人,其中高血压2150人、率%。糖尿病446人、率%。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134人,在腰埠精神病医院就诊人数人,

10、卫生监督;

十、财务收入情况

1、接种收入元:164862元。县汇款元:购苗款元:110188元。人员工资元:

第8篇

亚健康状态分为躯体亚健康和精神亚健康。现实生活中,紧张的工作节奏、繁忙的学业、激烈的岗位竞争、纷繁的矛盾关系、多变的社会环境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增多,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焦虑、不安、烦躁、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失眠等问题。从精神医学讲,这些介于精神健康与精神疾患之间的状态被称为“精神亚健康状态”,以大中学生、女性、老年人居多。与躯体疾病所不同的是,这些精神疾患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和认识,许多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因为没有及时调整和治疗而发病。也就是说,假如这些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严重时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精神亚健康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潜在杀手,而呵护心灵就成了重要的社会课题。

大、中学生因心理问题对自身或他人造成的伤害比比皆是,造成的社会事件也不胜枚举,因为心理亚健康问题如今已侵袭到了他们。上海市某重点中学近日对150名高三学生进行了关于亚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75.66%的学生自述疲劳至极,63.82%的学生对没有新收获的学习心生厌倦,39.47%的学生在考前出现焦虑。其实大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只是这些,还有更多的学习困难、网络成瘾、孤独自闭、自卑抑郁、极端自私、暴力倾向、孤僻冷漠、自残自杀、离家出走等。他们的心理变得非常脆弱,容不下批评和指导,承受不了挫折和失败,一贯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享受,不知奉献,稍不顺心,不合意,就大发脾气,甚至做出过头的事情。

专家分析,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激烈,一些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一味地希望孩子超过自己,或者对孩子的成长预期过高,时间一长,必然在孩子心中隐隐地形成一种压力。而孩子们之间也往往会交流这些由父母和社会其他方面传递来的压力,并不自觉地互相渲染。久而久之,这种也许很正常的竞争压力,通过社会传导机制层层传递,也就层层递增、放大,以至超过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们承受了很多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承受的社会竞争压力。

妇女也是受危害最广泛的人群。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中显示,上海高校的女知识分子45%有失眠现象,59%有身心疲惫感,55%常有烦躁易怒情绪。表明心理亚健康已在妇女中出现。广州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成年女性神经症患病率为40.15%,居全国之首。估计约80%的妇女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但向心理医生求助的三分之二是有较好工作的职业女性,较低社会阶层的女性很少向社会寻求帮助。

相对来说,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就比较单一,多是空巢家庭和退休综合征惹的祸。因为他们见多识广,一般心理承受力是比较大的,但面对每天都空落落的家和一双闲下来的手,多少还会产生孤独、凄凉、悲伤、抑郁、烦躁、易怒等心理问题。所以需要家人或朋友多帮助、陪伴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老有所好老有所为。

目前,我国有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我国,精神疾病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到2020年将上升到25%。因此,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遏止这种上升势头,让每个人都远离精神亚健康。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尚不到30%。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和与之相伴随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依靠学校现有的工作队伍和网络,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实现所有辅导和咨询人员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保证其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矛盾和冲突,关键在于个人平衡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人因为自身的原因或者是客观矛盾激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一些人因为失恋产生苦恼和忧伤等等。但这些心理问题、情绪困扰与心理疾病并不是一个概念。考前的焦虑、择业的茫然、失恋的苦恼等烦心事,自我排解不了的时候,找朋友聊聊,或找心理咨询师进行一下心理调节,可能就过去了。但有的人有了心理问题,羞于向他人提起,长期郁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使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假如这种心理障碍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形成心理疾病。生活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是神经症,临床表现有焦虑、恐惧、忧郁、强迫、神经衰弱等。

自觉有心理问题的人可以尝试“自救”。比如进行生活习惯和行为的调整,使自己的作息趋于规律;进行松弛训练,把一只气球吹得很大,然后将所感到的压力事项写在气球上,用针轻轻戳破,精神就可能有所放松。还可以采取音乐疗法、旅游疗法、艺术疗法等等;进行情绪调整,努力运用情绪智慧,认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在行为上把握一个“度”;进行职业心理调整,审视自己是否能够从职业中发现乐趣,或是发现创新的能力,如果不能,则要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补偿机制,如单调乏味的工作是否能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体验到快乐;如果觉得自己有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请鼓起勇气,尽快向心理医生咨询,早诊断才能早恢复。

对于亚健康有一种自我检测,可以了解自己是不是亚健康或是亚健康到了什么状态。如果总分超过30分,就表明健康已敲响警钟;如果总分超过50分,就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加强锻炼和营养搭配;如果总分超过80分,赶紧去医院找医生。

1.早上起床时,有持续的头发丝掉落。(5分)

2.感到情绪有些抑郁,会对着窗外发呆。(3分)

3.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而且近些天来,经常出现这种情况。(10分)

4.害怕走进办公室,觉得工作令人厌倦。(5分)

5.不想面对同事和上司,有自闭症式的渴望。(5分)

6.工作效率下降,上司已表达了对你的不满。(5分)

7.工作1个小时后,就感到身体倦怠,胸闷气短。(10分)

8.工作情绪始终无法高涨。最令自己不解的是:无名的火气很大,但又没有精力发作。(5分)

9.一日三餐,进餐甚少,排除天气因素,即使非常适合自己的菜,近来也经常如嚼干蜡。(5分)

10.盼望早早地逃离办公室,能够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5分)

11.对城市的污染、噪声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5分)

12.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朋友聚会,有种强打精神、勉强应酬的感觉。(2分)

13.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睡眠质量也很糟糕。(10分)

14.体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早上起来,发现眼眶深陷,下巴突出。(10分)

第9篇

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及《灵宝市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我镇成立了阳平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阳平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定标定责到人,明确责任,各项目实施责任人制定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及项目运行计划并能规范化运行。

二、健全制度,严格培训,规范行为

院统一制定并印制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手册》200本,发放到每位职工和乡医手中。各项目实施办公室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上了墙,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为了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6月25日我院特邀市局专业人员组织全院职工及各卫生所乡医,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所有村医都基本掌握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各项内容,为在我镇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布置和进度情况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建档是基础,我们组织各项目实施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下乡入村体检等形式,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到了健康档案内容详实、填写较规范。截止目前已经为10664人建立了居民健康建档。我们将在11月下旬到12月份对全镇一、二中学生全镇幼儿园托幼人员安排进行体检。

2、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慢性病防治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各项目责任人都能通过进村、上街宣传,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截止目前,在主要街道设置健康教育专栏4块,版面更新4次,开展下乡健康教育视频播放宣传次,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次,发放各类宣传印刷品15万余份。通过各项目责任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干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群众的不良卫生习惯,真正做到疾病从预防开始。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再一次确定了疫苗接种点,各接种点都具备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6月份对预防接种的人员(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进行了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1)、冷链运转工作顺利完成了10次冷链运转工作,应接种儿童14450人,实种儿童13370人,接种率93%。其中:基础免疫接种儿童10232人,实种儿童9574人接种率94%。卡介苗应种475人,实种471人,接种率99%;新生儿HBV应种乙肝疫苗应种1813人、实种1755人,接种率97%,及时接种率100%;脊灰糖丸应种2199人、实种2107人,接种率96%;三联疫苗应种2195人、实种2089人,接种率95%;麻疹疫苗应种880人,实种841人,接种率96%,A群流脑疫苗应种1739人,实种1428人,接种率82%;乙脑疫苗应种931人,实种883人,接种率95%。加强免疫应种4218人,实种3796人,接种率90%,其中脊灰糖丸应种547人,实种503人,接种率92%;三联疫苗应种804人,实种736人,接种率91%;二联疫苗实种199人,实种159人,接种率80%;麻腮风疫苗应种724人,实种683人,接种率94%;A+C群流脑应种832人,实种711人,接种率85%;乙脑疫苗应种837人,实种752人,接种率90%。甲肝疫苗应种278人,实种252人,接种率91%。

(2)、卡、证、册资料管理2010年,我镇继续强化村级卡、证、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每月冷链运转后,对村级计划免疫工作进行考核,全年共对辖区32个村级接种点联合监督检84次。有力的保证了卡、证、册填写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至今,共建卡475人、建证475人、建册475人,录入微机475人。

(3)、麻疹查漏补种及强化免疫工作

为了控制麻疹疫情在我镇的流行,我镇在2010年5月26日至6月2日组织防保站人员和镇区5个接种点的人员对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的所有儿童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阳平镇区和周边3个行政村,7个年龄组(时间从2003年1月1日出生至2010年出生的所有儿童),共排查儿童743人(不含托幼机构目标儿童)(其中2009年10月16日以前出生为664人,2009年10月17日至2010以后出生的为79人),在册儿童本地漏种儿童22人,流动儿童215人;摸底新发现本地儿童22人,流动儿童105人;其中需接种1剂次215人,需接种2剂次61人,合计337针次。

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到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根据《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要求,阳平镇在镇政府、卫生院的统一领导下,于2010年9月11—20日对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全镇8月龄至14岁儿童(即1995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应种为7477人(其中本地儿童6695人,外地儿童782人),除有禁忌症的儿童未及时开展接种外,全镇实际接种7119人(其中本地儿童接种6351人,外地儿童768人),接种率为97、6%,实现了上级要求的95%的目标。

(4)甲型H1N1流感疫苗及其它疫苗接种

为应对常见传染病流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我镇为在校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共接种3571人,并为32个村级养殖户接种甲型流感疫苗3704人。共计接种7275人。开展了水痘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儿童636人;完成了阳平辖区6-15岁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乙肝疫苗应接种6636针次,实际接种5604针次,接种率84%;开展了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3岁儿童792人份,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3180人份,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市防疫站结防科对结核病人进行治疗管理,截止11月份,乙类传染病例报告例,丙类传染病例报告例,及时报告传染病人例,转诊结核病人例,管理病人例。为传染病的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儿童保健

为了很好的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我院妇幼医生于10月份到三门峡参加了为期3天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个参加培训的人员明确了目的,掌握了《规范》标准。截止目前,0-36个月儿童建册344册,2010年出生344人,访视344人。

6、孕产妇保健

按照灵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每年至少为孕产妇免费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孕妇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健康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截止11月,各项目责任人已对所有孕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孕产妇建档479人,早孕建册411人,早孕建卡率85、5%,产前健康管理率100%,产后访视率100%。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居民健康建档的一开始,我们就将老年人作为了重点人群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在册3912人,建立档案2531人,对建立档案老年人全部进行健康服务管理,管理服务率达65%。通过健康知识宣传65岁以上老年人都能自愿接受体格检查。

8、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并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截止11月份,各项目责任人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566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197人。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截止目前,共为辖区69人精神病患者建立档案。

四、加强督导、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院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对项目工作进行了督导。

7月1日,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乡调查体检活动。院领导亲自带领体检工作队20余人进驻桑园开展调查体检工作。

8月4日,召开下乡调查体检工作协调会,对体检项目组合进行了重新调整:八项重组为四组,即血型血糖组、一般状况组、脏器功能组、症状生活查体询评组。同时,对人员安排、物品器械管理做了严格要求。

9月份,院班子成员就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发现了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健康运行。

11月份,院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小组,对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督导人员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院要求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档案要建成活档,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公共卫生工作从总体上已经步入了正常运转的轨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网络虽然已经基本建成,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各项工作镇村联系不够,衔接不密切、配合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2、措施不够扎实。各责任人虽然积极地开展了公共卫生工作,但也发现个别同志认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有效的实施方案,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力度不够,部分责任人的管理指导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很难起到有效的指导和督导作用。

3、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个别健康档案资料填写不够规范,健康档案内容空项,错误较多,存在较多逻辑错误。

4、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检查中发现个别医生的业务知识不够全面,工作消极被动,责任心不强,缺乏主动上门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慢性病的筛查开展不到位,已经发现的慢性病人虽已建立了健康档案,但符合要求的合格档案的比率不高,内容不完整,记录不真实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对慢性病的随访和管理流于形式。二是老年人健康管理虽然和居民健康建档同步进行了,但是,登记不详细,管理不到位;三是健康教育讲座的次数不够,版面没有及时更换,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资料整理不全。

第10篇

关键词:普通精神障碍者;处遇;司法制度;强制医疗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28-02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提供的数据,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 600万人。”[1]可见,精神卫生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成为中国甚至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精神障碍者处遇①制度的关注也随之增多。

一、普通精神障碍者处遇的司法现状和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精神障碍者处遇的司法制度的缺位使得这类社会群体在司法领域乃至社会治理领域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家庭监管缺失、行为能力判断标准错位、强制医疗程序不健全以及权利救济制度缺乏四个方面。

(一)家庭监管的缺失

长期以来,政府对安康医院的设施投入有限,立法也不健全,“多数精神障碍者游离在社会当中,处于政府、社会与家属三不管的状态下”。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患者需要长期的系统治疗,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从实际情况来看,精神障碍者的治疗主要靠家庭支持。据调查显示,“一个病人一个疗程(一般为1-3个月)的治疗费用约为3 500元,几个疗程下来就是数万元。”[2]这对多数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们迫于生存压力也只能放弃对精神障碍者的进一步治疗,以致出现精神障碍者被家属长期禁锢、或被遗弃而流浪街头、或被直接杀害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即使可以负担这些费用,家属大多也都缺乏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其进行严格的看管,使得单纯通过这个渠道所发挥的救治作用十分有限。精神障碍者经常被喻为散落在社会中的“不定时炸弹”,威胁他人和公众的生命安全。

(二)行为能力判断标准错位

在精神病医学实践和精神病收治行规中,往往通过医学标准“自知力”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自知力曾作为一个判断精神障碍者患病程度轻重和病情好坏的重要标志,具体是指先由医生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自知力,然后把不具有自知力的人推定为精神障碍者,再以此来认定该精神障碍者没有行为能力。这样一来,是否具有行为能力就演化成由医生来判定了。这就造成了行为能力判断标准的错位。“如果以医学标准来取代法律标准进行行为能力的判断,就会使医生成为判断行为能力的主体,使医院僭越司法权,这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做法。” [3]一方面,这样做不利于对精神障碍者人权的保障。医生能够很容易限制精神障碍者的人身自由,易产生权力的滥用并导致腐败,破坏我国法律体系对公民权利提供的实体保障和程序保障。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所言:“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和道德界限的诱惑。”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不符合制度设立的目的。设立判定精神障碍者有无行为能力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这类弱势群体的利益,防止其因不具有相应的意识能力或判断能力而在民事活动中受到损害。

(三)强制医疗程序不健全

精神障碍者一般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较差,不愿意主动去求医,使得其入院诊治大多都需要通过强制方式实现。因此,出于保护社会公众的安全和患者自身利益的考虑,必须对精神障碍者实施强制医疗。然而,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缺乏与精神障碍者数量逐年上升的巨大反差使得医院在强制收治程序方面不规范,很多患者被强制医疗时没有履行严格的手续。由于法律对做出强制医疗决定的主体没有严格的规定,部分医院在未做出诊断甚至从未见过的情况下,就直接派人将当事人用“绑架”的方式收治,导致很多正常人“被精神病”。例如,发生在重庆巴南区的被精神病者“周荣焱案”[4],当时的医院并没有对周荣焱进行任何检查甚至都没有见过其本人就对其进行了强制治疗。

(四)权利救济制度缺乏

“精神疾病只是一门经验医学。”[5]对精神疾病的判断具有较强主观性,对医生经验的依赖程度也较高。而目前我国精神障碍者在住院期间没有直接的纠错机制,投诉、申诉、也较为困难。换句话说,一旦被收治,当事人抗议的结果一般都是无效,甚至会被有的医生解释为是一种患病的临床表现。即便是侥幸出院,也因被否认诉讼能力而无法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目前医院在病人出院时,遵循“谁送来、谁接走”的原则,即便医院明知是出于利益冲突而将当事人送来,也坚持只有送治人才能办理出院手续。换言之,医院只对支付医疗费的人负责。这种制度不仅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保护精神障碍者的权利,而且也是与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人权保护的趋势相背离。

二、普通精神病人处遇司法制度的完善

针对普通精神障碍者的处遇司法制度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完善意见。

(一)完善精神障碍者社会保障体系

精神障碍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指一种以国家为主、家庭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精神障碍者尽可能早地最大限度地接受治疗,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的匮乏和投入经费太少。因此,我国应当充分正视社会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巨大需求,形成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具体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获取资金:第一个来源是医疗保险。相对而言,医疗保险机构所具有的理论比较系统,技术比较成熟,完全有能力支付此类服务项目所需要的费用;第二个来源是政府资助。政府或部分慈善机构通过管理机构、医疗机构或康复收容机构向精神障碍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或者通过社会保障等手段将其医疗费用予以部分报销;最后是自费服务。部分患者或患者家庭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欲通过使用高于一般定价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将由其家庭自身来承担费用。

(二)严格落实行为能力制度

精神卫生机构中的医生依据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疗经验对患者是否患有精神病进行判断,而法官则是运用其扎实的法学功底和多年的判案经验对患者是否具有行为能力进行判断,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事项。医生无权进一步对精神障碍者的行为能力进行判定,法官也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来对患病与否进行判定。尽管在部分精神病鉴定时,鉴定机构会邀请法律专家参加,但此时他们只具有专家身份,不具有任何司法意义。而法官在对行为能力进行判断时,也只是将精神病医生的诊断作为重要参考,最终的决定权、宣告权仍然在法院。

(三)完善强制医疗程序

强制医疗决定实施的过程中举行听证是十分必要的。有时人民法院仅通过书面材料无法获得对精神障碍者的直接印象,对精神障碍者是否具有潜在的社会危险性无法准确判断,对其家属或者监护人对精神病人有无监护条件,是否愿意监护也很难做出正确评估。但进行听证有助于从其陈述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确保判断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明确法院是强制医疗程序的决定主体。司法鉴定意见和医生的诊断证明虽然作为法定证据存在,但其能否产生必然的作用,需要取决于司法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审查判断,只有查证属实的鉴定意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查证不属实的鉴定意见当然地不能被采信。

(四)确立精神障碍者权利救济制度

西谚云:“无救济即无权利。”诉权是当事人向法院寻求法律救济的一项权利,包括权、上诉权和申诉权,意在保障当事人的人权。“对个人来说,诉权是保障其他权利的权利;对社会来说,诉权更是重要的权利,没有诉权,就根本谈不上法治。”法律应该明确规定“精神障碍者依法享有诉权”,并同时规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法院不予受理,应当告知精[3]神障碍者或其法定人并书面说明理由”。这样可以有效保障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利,防止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否定精神障碍者诉讼能力而不受理案件,最终被违法强制医疗的正常人都无法进行索赔。

三、小结

精神障碍者处遇司法制度的构建已经成为完善精神障碍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问题亟待解决。保障精神障碍者的权利,包括他们从家庭、社会、政府等方面获得救治服务的权利,以及在救治过程中基本公民权利不受侵犯的权利保障机制。精神障碍者及其处遇司法问题在实践中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深远、波及范围广泛的一项社会问题而广受社会关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使精神障碍者医疗体系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治化,早日建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周宇.大陆千所精神病院调查[J]. 凤凰周刊,2009,(6):20.

[2]张立璞,黄艳. 广州7天发生5起精神病人伤害亲人及路人事件[N].信息时报,2007-05-31(A03).

[3]任雪.精神病“强送”行规僭越司法权亟待修正[N]. 法治周末,2010-10-12(A06).

[4]连继民,王健.一个“被精神病”公务员的“自赎”[J].民主与法制.2012,(3):10.

第11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人才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 Councilon'Education in Public Health)规范了MPH 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 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国家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2):82-83.

[3]赵福生.从包头市卫生防疫队伍现状看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任务.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7,13(4):251-254.

第12篇

他是一名义务干预艾滋病工作的志愿者,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丝毫不遮掩自己同性恋者的身份,并吐露了他所在圈子所处的尴尬现状。

他就是河北省首个民间干预艾滋病义工组织――“向日葵工作组”(以下简称“向日葵”)的负责人林风。

圈内的生活和尴尬现状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坚信自己的圈子,并按照圈子的规则生活。

然而,他们处在传统文化的包围下,又不得不苦苦挣扎。在主流人群看来,他们的全部“罪恶”在于:他们是男人,却不;她们是女人,却排斥男人。他们违背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常理,而选择爱自己的同性。

他们自我认可身份

5月,天气已暖,25岁的林风一身新潮打扮,肩挎女士随身包,和3个男孩走在石家庄的胜利北街上。

“我们刚才去点(同性恋聚集点)上发放安全套和艾滋病宣传册了。”这是记者赶到见面地点后,林风说的第一句话。

据了解,林风所说的点,目前在石家庄有大大小小十几个。这些点,有的在酒吧,有的在公园,还有的设在同性恋者暂住的出租屋内。

2005年7月30日,河北省首个民间干预艾滋病义工组织“向日葵”成立,志愿者林风和刘星承担起北京爱知行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爱知行”)每月免费邮寄的安全套和宣传品分发工作,至今在石家庄MSM(男男)社群中做了大量的防艾工作。截至今年5月,他们已免费发放安全套15000余个,宣传册10000本。

林风的栖息地以及“向日葵”办公场所,在一幢旧楼的七层、一套三室一厅的居民房里。他只占了其中一间,不足10平方米。两束很大的向日葵干花装点着他的办公桌。

一部“同志热线”电话不经意间响起,林风接完电话后说,是保定市一位圈内人打电话咨询艾滋病知识。他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电话也多了起来,有时候一天近20个,有咨询知识的,也有想加入志愿者行列的。

林风边整理着晚上未发放完的安全套,边发感慨:“自从‘向日葵’成立以来,由于缺乏经费,每次到点上发放安全套都得步行,累得要死。”

同性恋者生活在相对隐蔽的状态下,“向日葵”是怎样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展防艾活动的呢?

林风给出的解释是:这些点就像自发的人才市场,只要是圈内的人,就会自发到点上去,领完宣传册和安全套,又各自消失在夜色中。“圈内人都是自我认可身份。”

政府很难干预圈子

“如果我们这个人群,有一天能站起来,肯定会是一片森林。然而,目前它还只能是片灌木丛,本能地掩藏自己,越深越好。”林风说。

据他了解,目前,石家庄市男同性恋者当中,约有半数人年龄在18岁~30岁之间,这个群体里不乏知识分子、学生、无业者等,身份可谓复杂。

林风从圈子里了解到,60%到70%的同性恋者会隐藏自己,他们偶尔在同性恋网站或聚集点出现,寻找中意的“伴侣”;30%的人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可能会选择永远隐藏。

一位29岁的同性恋者杨杨(化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婚姻是圈内人的一个缩影,“我的身份(同性恋)若不是在圈内是不会说的。否则亲人们肯定会受不了。也许到临死时,我会说出来吧。”

和杨杨的想法一样,由于社会和家庭的不理解,男同性恋者保密意识很强,即使是“圈里人”也只相互知道联系办法,至于家庭住址、工作单位都不会透露。

林风称,他能接触到的各地同性恋者至少有2000人左右,认识他的同性恋者也有1万人,鉴于对圈子的了解,他主动和河北省、石家庄等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联系和合作,在圈内开展艾滋病干预工作。

究竟河北同性恋圈内有多少人?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和艾滋病研究所(以下简称河北省疾控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同性恋人群的一些活动都是秘密的,河北省疾控中心很难介入艾滋病干预工作,因此,河北省疾控中心也未能掌握这个群体的具体情况。

而在2004年年底,卫生部曾经公布了一个估算数据: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同性恋者有500万至1000万人。但准确数字仍无法获知。

他们渴望生活空间不受打扰

林风和他的朋友,在石家庄市新华路开了一家主题为“关爱同性恋和抵御艾滋病”的酒吧,酒吧受到众多同性恋人群的欢迎。因为一直讳莫如深的同性恋人群有了倾吐心声的“园地”。

同性恋酒吧开在地下

酒吧掩藏在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对多数行人来说,那里永远在目光与想像之外。

酒吧位于地下室。一眼望去,它和普通的酒吧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每到周末,“向日葵”志愿者都会到场,免费发放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册和安全套。

酒吧里大多数是年轻人,个别的中年男人坐在远远的角落里,看着年轻人狂欢。

每到晚上10点,演出节目开始了,特色是反串,几位打扮得非常漂亮的“女孩”出场了,举手投足很有风情。如果不是别人介绍,真不知道这些漂亮“女孩”原来都是男孩扮演的。

“欢迎大家周末来到这里做客,这里是心灵交流的港湾。我们的主题是‘关爱同性恋和抵御艾滋病’。”

插换节目期间,主持人向大家宣传着艾滋病防治知识。

林风称,每次节目演出完后,都会有客人去吧台领一些免费的防艾物品。

他们渴望无扰的空间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大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相对活跃的男同性恋者中,30%到35%的人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到13%的人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

由于他们常常受到歧视和缺乏良好的交往环境,有相当比例的同性恋者暴露身份后,会遭到异性恋者的侮辱、殴打和敲诈。

记者调查了解到,同性恋这个群体,一旦公开身份,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

林风自己作为一位同性恋者,有着亲身经历。他根本不敢告诉家人,遇到家人“逼问”为什么不找个女朋友结婚时,“除了找各种理由搪塞,没有更好的办法。”林风说,媒人曾给他介绍过一位女孩子,女孩对林风的印象比较好,希望能继续交往。家人多次催他和女孩子联系,但他每次都是答应下来,却不联系。

“实在有一天被家人逼着要成家,就找个‘拉拉’结婚,做有名无实的夫妻,彼此互不干涉。”林风说:“这就是我将来的婚姻归宿。”

和林风一起租住房子的几位“向日葵”志愿者,几乎表达了相同的心愿。“我们希望拥有一个不受人打扰的空间。我们甚至不需要理解,只要人们不要用歧视的目光看我们就行了。”

他们希望像向日葵一样生活

由于一直处于隐蔽和躲藏状态,同性恋者与主流人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但他们渴望得到关心、宽容。

他们积极参与防艾

2001年4月,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首次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在理论上,同性恋者将不再被当做精神病人。

按说这对中国的同性恋者来说有点“划时代”的意味。然而现实并不能令人满意。

中国最早研究男男的学者童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今天,中国的同性恋者依然被人们普遍说成是“同性恋患者”,在国内临床病理学上,同性恋通常还是被划归为“性取向障碍”。

近些年,同性恋群体刚走出精神疾病的圈子,又进入了“存在心理问题”的“围城”。

林风说,目前,虽然同性是传播艾滋病的一种高危行为,但从这个群体来看,大家并非无动于衷,他们不但义务干预艾滋病,宣传防艾知识,而且也会自觉接受艾滋病检查。

“向日葵”渴望向阳开

“向日葵”成立至今已有一年多,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林风专门申请了健康热线电话。然而,经费问题一直是发展的绊脚石。

“要做事情就得需要费用,前不久,河北省疾控中心和‘向日葵’还合作了一个项目,项目开展中花了3000元钱还是我先垫的。”林风说。

记者了解到,对于“向日葵”的发展,河北省疾控中心没有专项经费支持。河北省疾控中心当时要在同性恋群体中开展一些项目,由于这个群体的隐蔽性,所以和林风有过合作。合作中,河北省疾控中心只能给“向日葵”提供一些项目经费支持。

林风说,2006年10月13日同性恋酒吧开业时,林风专门邀请到了河北省、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到场,对客人进行了艾滋病知识宣传。

林风认为,“向日葵”所开展的工作应该是得到河北省疾控中心的认可的。然而,河北省疾控中心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向日葵”是草根组织的性质,由于志愿者身份复杂,也没有明确的分工、监管,所以,疾控部门并没有认可,虽然酒吧开业的时候,省、市疾控中心有工作人员参加,但都是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不代表单位。

对于“向日葵”将来的发展,河北省疾控中心有关人士建议,“向日葵”若需要开展工作,可先向疾控中心报告,最后凭开展活动的票据报账。下一步,河北省疾控中心拟寻求第三方介入监管“向日葵”,解决好经费问题。

据了解,大连和青岛的“彩虹工作组”作为干预艾滋病的民间组织,一直搞得比较成功。

对此,多年从事艾滋病干预工作的北京“爱知行”教育项目负责人凯泉称,“向日葵”由于创建时间较短,机构设置、宣传效果方面仍需改进。

对话林风:我们的情感很迷茫

记者:你是怎么想到创建“向日葵”呢?

林风:在做“向日葵”志愿者以前,我是美发师,每次面对男顾客总是情有独钟。但那时,总是把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后来,一位同性恋圈内的顾客看透我的内心世界,便介绍我加入了圈子。

通过一年多的接触,我发现大家和我一样,在情感和婚姻选择方面,都很迷茫。后来,我从同性恋网站上了解到,河北同性恋圈内也有艾滋病感染者,同性恋是公开的秘密,但圈子非常隐蔽也异常敏感,政府对这个圈子实行性病、艾滋病传播高危行为干预有很大困难。为了使圈内人“干净”,便成立了“向日葵”。

记者:你作为圈内人,又是干预艾滋病工作的志愿者,父母知道吗?

林风:这不是要我的命吗?(笑)毕竟他们现在还无法接受,等时机成熟后,再说也不迟。

记者:你认为什么时候才算是时机成熟?

林风:社会能接受同性恋者的时候。以现在的情况看,也许还要10年。

记者:考虑到将来要结婚吗?

林风:当然。找个“拉拉”成立一个家庭,互不干涉生活。想要孩子了,通过试管婴儿要一个。

记者:为什么不去找一位男朋友?如果找到男朋友做伴侣,靠什么来维系感情?

林风:在圈子里,我是公众人物,他们(男同性恋)怕出名,所以很难找到。假如能找到如意的男伴侣,要维持好感情,性是基础,没有了性,那两个人的感情也就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