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字的来历和起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网站:
/chinesearts/?nav=writing
/experience/hanzi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自从鲁迅说过后,“人生识字糊涂始”成了名言,不过理解起来有两个完全相反的角度:其一是说每个人总是从无知状态,通过识字开始认识世界的;第二种解释是,人从学着认字起,就要开始糊涂一辈子了。这句话总是让我想到小时候的描红簿,身高刚刚一米出头,我就把墨汁毛笔塞在背包带到学校里去,坐在那里,摊开那些封面上通常是个表情专注的圆脸女学生的本子,一页页翻开绵软的黄纸,那上面印着朱红色的汉字:“日月甲电用”、“儿己见毛”……我凭自己的想象,把它们接成一个个句子:“每日每月都有甲等的电可以用”、“新捉到的蜘蛛个头太大了,儿子自己见到了心里也发毛”等等。现在想想,鲁迅说得真对:我从无知的状态开始求知,与此同时,也开始了我那“儿己见也毛”的无知之旅。
我很怀疑描红簿的意义,那些勾出来的楷书能熏陶孩子的汉字审美情操吗?许多孩子先用毛笔把边勾完整,再把中间涂黑,有经验的老师能看出这种花招,却也无奈。本来汉字就是美好的,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跟所有字母文都不一样,但过去我们除了“永字八法”的条框规则外,好像学不到别的什么更深刻的理论。除了知道王献之学书法污染了一池水,并把它和李白磨铁棒的故事一起记住外,好像也无从知晓更多的书法界往事。
想来也有很多糊涂的人同我一样,用上Office2000以后才对那些字体产生兴趣。电脑真是个好东西,不用联网,单单打开一个Word文档摸索一会儿就能长许多见识,那里面有各种美术字的形态及其学名。但是,大部分书法形态的辨别是无法从电脑里学到的,早期的篆书是圆角,保留了许多象形的痕迹:“象”、“鸟”、“日”、“月”,现在我们常能在一些扮文化的公司招牌上,或者在打“中国牌”的当代艺术品上看见它们,还能会心笑笑,觉得自己还认得祖宗压箱底的货色。后来篆书往隶书发展,破圆为方,汉字也开始从龟甲向竹简动迁,所以要讲究规矩,要横平竖直,就好像从树上下来、洞里出来的人,需要老老实实、有章有法地盖房子一样。汉字的大厦就是这么建造起来的,甚至可以说,汉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书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这与字母文字先天就适合装饰相比,况味大相径庭。
所以尽管蒋勋先生说:“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与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我依然认为中国的古人是最具有艺术细胞的,他们竟会想到把眼之所见描绘下来,并形成用于交流的文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天真的执著!西方人早早地分离开了文字和绘画,文字只管注音,“命名”;绘画则追求逼肖,忠实再现对象的本来面目。中国人的字与画却是不分的:一帧画轴的空白处总是龙飞凤舞地写满了字,炫耀文采,把自己当画的一部分;而正经作画时却可以凭空想象,像写字一样架构对象,所谓“写意”是也――称这种文化独步天下,又有何不可?
张大春写了本书叫《认得几个字》,在书中他讲了很多教孩子认汉字中的悲欢。我们应该感谢他的手笔,他把“识字”的行为同中国人的生活真正糅合到了一处:汉字塑造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认字则浓缩了这种性格的形成过程。我一直觉得,汉字是有表情的:“展”是个裙裾飘飘的职业舞者,而“晨”就是个头戴方巾踱着步的优雅书生;“刁”的脸上挂着邪气,而“习”则面带善意,含笑微微;“黑”字有些异邦之气,仿佛降落地面的外星飞行器,“墨”字则回归本土,容貌似一个呆呆的老学究……从小认字时产生的敏感,铸成了此后纷繁不息的想象。读字犹如看画,这是莫大的幸福,汉字是让人幸福的文字。
蒋勋在《汉字书法之美》里简略追溯了汉字的起源与流变,追溯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他也说到小时候学写字时的“规矩”,“后来逐渐发现,并不完全是写字的‘规矩’,而是做人处事的‘规矩’”。父母师长对坐姿“端正”的要求,实是学好汉字的必需,至于其中引申出的管束型的家教作风,你也只好认了,因为孩子需要“借着写字来领悟天地之美,领悟万物生长的艰难,领悟空间与时间的辽阔无限,使知识转化升华为智慧”,如果这些目的都能达到,何愁华夏文明不兴?
但我们现在倾心拥抱的是西方。近二三十年来长大的这一代,头脑中倾向于挣脱从认字时起就受到的约束,而认西方字母文字为先进文明的方向――这固然谈不上不正常,但在我看来,认字与审美相脱离,文字的工具性压倒了审美熏陶,才是危险所在。我们认得了许多字,却从来只以“用字不错”为满足,只以能说话、能写出别人看得懂的句子为满足。我不知道,蒋勋和张大春所主张的,一个字一个字地审读形态,玩味其来历与涵义,在今天的环境里能够获得多少共鸣。
中秋节猜灯谜来历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元宵节或中秋节多有举办灯谜会,颇受人们喜爱。
灯谜这玩意儿在本地毕竟还不是一项很普遍的文艺活动,为使初学者能了解灯谜的基本法则和掌握一些技巧,在灯谜会举办前,斗胆先来介绍一些猜谜方法,但愿能吸引 初学者对猜谜发生兴趣,进而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中秋节灯谜及答案谜面: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 (打一传统节日)
谜底:中秋
谜面:山旁隐现横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 (打一传统节日)
谜底:中秋
谜面:六点一分东方明,有望采得火种 (打一传统节日)
谜底:八月十五中秋
谜面:中秋佳节结良缘 (打一城市名)
谜底:重庆
解析:双重喜庆!
谜面:最好能化悲痛为力量 (探骊格)
谜底:佳节·中秋
谜面:华夏之后 (打一节日)
谜底:中秋
谜面:冬去春来又夏至 (打三字节日名)
谜底:中秋节
解析:谜底别解为“节减去了中间的秋天”。
谜面: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甜甜蜜蜜。 (打一食品名)
谜底:月饼
谜面:又圆又扁,有咸有甜;你若不相信,面上着个印;你若猜不着,屁股上贴膏药。 (打一食物)
谜底:月饼
谜面:三五盈盈还二八 (打一歌曲名)
谜底:十五的月亮
谜面:回头望桂 (打一节日)
谜底:八月十五
谜面:中秋遥看众星小 (打一歌曲名)
谜底:十五的月亮
谜面:月到中秋 (打一俗语五字)
谜底:行行出状元
谜面:木兰迷恋中秋夜 (打一成语)
谜底:花好月圆
谜面:国庆中秋紧相连 (打郑板桥诗词一句)
谜底:一节复一节
谜面:元宵、中元、中秋节。 (打一消费名词)
谜底:3.15(消费者权益日)
解析:“三”个节日都是月“十五”。
谜面:金灿灿,银闪闪,一到中秋香气散,用它酿酒请宾客,用它浸渍供美餐。 (打一植物)
谜底:桂花
谜面:中秋月饼 (打一电脑名词)
谜底:软盘
谜面:中秋菊盛开 (打一成语)
谜底:花好月圆
解析:花开得好,月圆得满。
中秋猜灯谜方法灯谜一般分为3个结构,谜面,谜目,谜底。当然谜底是要猜的结果,也就是要猜迷人来回答的答案。至于谜目,可能大家很多人没太听说过这个名词,不过经我一解释,相信大家都会明白。谜目就是谜底的范围,是灯谜的属性。谜底就包括在谜目给出的范围里。而谜面呢,就不用说了,自然就是灯谜给出的内容。
猜灯谜呢,要仔细分析谜面,结合历史等文化知识、生活常识等来分析和猜想。也有一大部分灯谜还要靠谐音来猜谜底。
新井白石(1657-1725)名君美 ,号白石 ,出生于江户时代著名的明历大火后第二天,因此被称为“火之子”。祖父名勘解由,是失去主君的浪人 ,其父新井正济文化不高,但行为恪守武士规范,是一个典型的武士,为上总国(今千叶县)久留里城主 土屋利直的家臣,母亲坂井千代擅长书法、和歌。新井白石自幼聪明,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在《折焚柴记 》中记载,他大约三岁时一边看带有插图的小说《上野物语》,一边找来纸蒙在书上描绘其中的图画和文字,包括假名与汉字。十二岁时能为藩主,十七岁跟随藩主周游所属领国。十七岁以后,在久留里藩主土屋氏府邸中一名江马玄牧 的医生,给他讲解了朱子《小学》题词和程颐的《四箴》 。不久,他又日夜诵读《小学》,之后自己又靠《韵会》 、《字汇》 等字书去读四书五经。十八岁时土屋利直去世,其父也因卷入土屋家内部纠纷而辞官。新主土屋赖直不容旧臣,剥夺了他的俸禄,新井白石由此成为浪人。五年后,他投靠堀田正俊 才能重返仕途。新井白石在堀田家九年,在此期间自学中国大量经史方面的书籍。他曾说:“吾昔时家贫,不能得书,就人假借,手自写录,往往卒业焉。”这些为他以后的著述立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贞享三年(1686),新井白石30岁时,他投身到儒学学者木下顺庵门下,师事到木下顺庵去世。1693年,经木下顺庵的推荐,新井白石来到在甲府藩(今山梨县)奉公,成为当时的甲府藩主德川纲丰,也就是后来的将军德川家宣的老师。1709年白石升为幕臣,除继续为将军德川家宣讲书外,还参与政事,多所建白。1711年赐衔从五位下筑后守,次年给俸一千石。1712年德川家宣逝世,幼子德川家继继任,白石仍参与政事。1716年家继夭折,第八代将军吉宗继位,斥退旧日幕臣,白石亦在其中。新井白石位于江户城附近的神田小川町的住宅被没收,幕府后来赏赐一块地供他晚年隐居,退出政治漩涡的新井白石以著书为业。1725年逝世,享年69岁。 在语言学方面著有《东雅》和《东音谱》,历史学方面著有《古史通》、《读史余论》等,在人文地理方面著有《西洋纪闻》、《采览异言》、《南岛志》等,新井白石作为一名广博的学者在日本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二、《东音谱》简介
新井白石在编写《西洋纪闻》及《采览异言》的过程中,深深感到用汉字表记外语的困难,于是他仿照琴谱对“东音”及写法作了研究。《东音谱凡例》(397页)中论述到:“美(新井白石名君美)昔遇荷兰人,获观其国字,因请以其字写东方音韵,图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他字皆一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体,即是方密之所谓外国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统于宫,亦以见此图之妙。”《东音谱》于享保四年(1719)完成,收于《新井白石全集》(第四)中,可见于福井久藏博士撰写的《国语学大系》(日本东京国书刊行会出版,1940年初版,1981年再版)第三卷“音韵一”中。 据《新井白石全集》(第四)例言中记载:《东音谱》现存有内阁藏本(有和学讲谈所、浅草文库藏印),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国语研究室藏本(有不忍文库、阿波文库及言语取调所藏印),同室藏本(有橘氏藏书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藏本,帝国图书馆藏本,文学士新村出氏藏本。 本论文所依据的是东京活版株式会社1906年所刊行的《新井白石全集》(第四)(第395—405页),正文前为用汉字书写的《东音谱序》和《东音谱·凡例》,正文以“五十字母旧图”、“五十字母音释”、“音韵字母新谱”三张谱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图表前有相应的说明。
2.2.1《东音谱·序》
《东音谱·序》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回顾了日本和中国的交往历史、吴音及汉音在日本的使用情况以及《东音谱》制作等相关问题。原文本没有标点,今加注标点以便阅读。
六书之作皆象也 ,八卦之画伏羲氏之字而已 ,仓颉因制六书 ,鸟迹 、科斗 、古籀、篆隶之文历世损益变体百出 ,迨乎两汉杂以古文署篆,八分为之 。魏晋以还隶书,遂盛东方文字之兴,由来久矣。唯其为体,列国不同,始传汉隶,即魏晋之际耳。当是之时,古三韩地咸皆内附百济初献经典字书乃诏征博士时,应此选者,其先汉人避乱海外,乃以中原之音为传世声。 至于天朝置史列国以达四方之志,专行今字而古文尽废。盖是不但读书讲学而交邻使命藩国政令各适其用也。若其国中所用则其例有二曰取义,曰借音。取义者不必用其音也,借音者不必用其义也。百济复现佛书,会有一尼自吴地来,乃撮南音诵而传之。于是乎字音时有汉吴之别焉。隋唐以降,两国聘问冠盖相望,东方搢绅从学于中国。唐嗣圣初有续萨两生者而至于斯,最精声音乃诏并拜博士,命大学诸生诵习焉。音韵立学而置博士之员,即始于此。延历间屡下制召,天下之学明经,诸生皆正其读,一依汉音,莫用吴音 。凡明经宏词之科当就试者,必先习《毛诗》及《尔雅》音。嗣是以来,诸儒《切韵》之书,亦从而出焉。东方音韵之学,此其大致也。唐宋之乱,聘问遂绝。而方外之徒西游求法,五代无之。延及明季,吴越闽广人往来相踵,以迄于今。如其方音,皆有异同,学者疑焉。我尝观魏晋以来历世史书记,我东方之言大半与我不合。夫中国之书本于象,以形兼声,故字多而音少;外国之书由于音以声兼形,故音多而字少。如我东方则兼有之矣。凡外国之言与中国异,其字虽多亦非所该,故诸家方言之书,声音转假多在仿佛间,且所用之字,古今方俗各有异,岂能得无传讹哉!
美昔在前代辱奉,明旨访问殊俗,采览异言,窃自以谓五方之音本非文字之可该,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之近也,古者乐曲有谱盖尚音也。东方音韵之学旧有母字,今当借之以记,其言其字如琴谱,而五音七声莫不具备,用之之法,凡一音一字,其音难可一字该必合数字。从衡辗转、呼吸、闭合,足以括天下之声,古人创意之妙亦至如此,岂其不奇也哉!美虽不敏亦有取焉,略定其例,固作之谱,以便览我所记之言者,此年实享保已亥冬十二月甲子源君美序。
从《东音谱·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井白石回顾了汉字的起源及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史和《东音谱》的制作等相关问题。如《东音谱·序》:“夫中国之书本于象,以形兼声,故字多而音少;外国之书由于音以声兼形,故音多而字少。如我东方则兼有之矣。美昔在前代辱奉,明旨访问殊俗,采览异言,窃自以谓五方之音本非文字之可该,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之近也,古者乐曲有谱盖尚音也。”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新井白石注重声音,而不拘泥于表达声音的文字,就日语而言,他认为与表意的汉字更隔一层,汉字以形兼声,字多音少;西方以声兼形,音多字少;而日语两者兼之。他有意识的把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进行对比,认为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更倾向于表音文字的优越性。周一良在《新井白石论》中也论述到:新井白石的这种认识与倾向性,在18世纪的东亚,可谓绝无仅有。即使擅长于音韵之学的清朝大师顾亭林,限于环境条件,其认识也没达到这样的水平。
2.2.2《东音谱·凡例》
新井白石在《东音谱·凡例》中介绍了日语五十音图的起源,《东音谱》的基本体例、理论和方法。他认识到汉字注音的模糊性,如论述到“东方字母音释,明人所注音,多转假而在仿佛间”,即认识到了汉语标记日语的局限性,于是新井白石有意借鉴荷兰拼音文字的拼读方法,求得准确记音。
东方音韵母字盖本于《悉昙》、《金刚文殊问》, 而有数字重出者,犹华严字母两阿藏, 今从旧图。
东方音韵母字盖仿琴谱而作,但合字之法不具其体耳。琴谱字母一音一字,而一音难可一字,该必合数字之体,以取数字之文,犹梵有半满之字 ,于弦上之音曲尽其妙,故今凡有二合三合之音皆仿琴谱以立合字之例。
外国字母或取五十,或取四十二,或取三十。即今取二十四至如东方所用之音,则唯有“乌意阿邪牙”数字而已。其它无字皆为二合三合之音,凡东方字母自古所用一音一字,故今一皆依旧不作新字。
美昔遇荷兰人,获观其国字,因以其字写东方音韵图 ,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它字并皆二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体,即是方密之所谓外国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统于宫,亦以见此图之妙。
中国之字,其书下行,盖以一音一读故耳!外国之字,有二合、三合、四合之音,亦有其字,故其书不得不横行左之右之,亦从其俗耳!即今所定字例,凡其音二合者,皆从右行以便合呼。
凡二合音与反切法别,而有开有合,其音亦异,详见于谱。
凡字各有发送余收之声,亦二合、三合、四合之音所该者多,故今所定字例,凡一定之中,以发声为头,以余收二声为尾,送声有其右榜,而余声亦有初法之余,有送气之余,详见于谱。
凡收声平上去入则有唇舌喉三音,入声则有唇舌牙三音,其平上去声,喉收者,与乌之余声相混;唇收者,有始终皆合之,合口有合,即开之合口,皆宜辨明。
凡平上去入,及清浊、轻重并有旧谱,一皆从旧。
东方字母音释,明人所注音,多转假而在仿佛间,今所附注乃出于长崎市舶务各州都通事 所填者,亦多转假,且平上去入,不甚分晓,姑存一二,以备参考。
是书本为记异言而作,外国之音与中国异,故今音释取义,亦多与旧说不合,览者恕焉。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江户时代(1603—1867) ,除了“大坂之阵(1614—1615) ”和“岛原之乱(1637—1638) ”,长期处于歌舞升平状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西方列强的魔爪首先伸向中国,使日本暂时获得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正因为如此,幕府统治空前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但是德川幕府为了加强统治,采取禁教锁国的政策,只留长崎一处通商口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进行国际贸易,吸收外来文化。为了巩固幕府统治,经过严格的抉择和有限的采纳,将外来文化消融于本土文化之中,因而刻意创新取代了生硬模仿。因此,江户文化是糅合汉学、和学、西学而形成的复合体。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多姿多彩的时代,新井白石是江户时代许多著名的,受人重视的人物中最为多姿多彩的一个。 新井白石(1657-1725)是江户时期许多著名的、受人重视的人物之一,与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1611-1671) 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709年,新井白石与被日本拘禁的意大利传教士西多蒂(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 交谈,他以听取到的有关世界地理和文化知识为基础,编纂了《采览异言》和《西洋纪闻》,这在江户时代是第一次详细地介绍西方知识,开了风气之先。在编写的过程中,新井白石深深感到用汉字表记外语的困难,于是他对“东音”及写法作了研究于享保四年(1719)著成《东音谱》。他的音韵理论在《东音谱》中以《五十字母旧图》、《五十字母音释》、《音韵字母新谱》三张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研究五十音图,把日语五十音、日本汉字音和中国杭州、泉州、漳州、福州四州音进行对比,力图究明他所关注的“东音”正音性质。众所周知,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吸收了汉语不同的读音,对音和域外译音研究一直被汉语音韵界所重视,对《东音谱》进行校注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究,一方面可以为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窥探江户时期日语音韵的基本面貌和汉语音韵在日本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新井白石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日语五十母字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
新井白石认为日语音韵是可以仿照琴谱的方法写出来的,只是应有所区别。在《东音谱》凡例中论述道:“东方音韵母字盖仿琴谱而作,但合字之法不具其体耳。琴谱字母一音一字,而一音难可一字,该必合数字之体,以取数字之文,犹梵有半满之字,于弦上之音曲尽其妙,故今凡有二合、三合之音皆仿琴谱以立合字之例。美昔遇荷兰人,获观其国字,因请以其字写东方音韵,图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他字皆一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体,即是方密之所谓外国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统于宫,亦以见此图之妙。”在《东音谱》“五十字母旧图”中,新井白石按发音部位把五十音从右至左分为喉音、牙音、舌齿音、舌音、舌音、唇音、唇音、喉音、舌音、喉音15行10列,每个假名下分别注二合音,形成五十音经纬表。新井白石对五十母字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日语音韵和汉语音韵的区别与联系,而且可以窥探江户时期日语音韵的基本面貌和日语假名的发展变化。
第二,新井白石注重比较日语语音和汉语方言语音,标注中国南方杭州、福州、泉州、漳州方音,力图究明他所关注的“东音”正音性质。
在《东音谱》中“五十字母音释”参考《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的用法,辑录了日本汉字和片假名,以及中国南方杭州、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的音译字,通过谱表形式显示中国南方音与日语字音间的关系。这对研究我国南方方音和中古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我国方言及音韵学的研究提供材料。
第三,新井白石对方以智音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新井白石在《东音谱》“音韵字母新谱”图中区分日语二合音和反切法,并且草拟了二合音、发声、送声、收声、余声、浊音及重音的写法,探寻新井白石的音韵理论,挖掘他对方以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窥探江户时期日语音韵的基本面貌和汉语音韵在日本的继承和发展。
在几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新井白石的贡献与作用是特殊卓越,难于匹敌的。《东音谱》等语言学著作是新井白石借鉴、吸收中国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对《东音谱》进行校注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究,对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新井白石.新井白石全集(第四)[M].东京:东京活版株式会社,1906.
[2]魏常海.日本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7.
[3]源了圆.新井白石与朱子学[J].孔子研究,1993(3):104-109.
[4]毕晓辉.论日本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思想先驱新井白石[J].日本研究,1988(02).
[5]张标.论郑樵的《六书略》古汉语研究[J].1997(02):30.
[6]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2.
[7]古藤友子.中日实学的交流—新井白石与朱之瑜[J].湖南大学学报,2005(1):13-15.
[8]周远富.语言学论文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68—70.
[9]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周远富.《通雅》与明清之际的考据学[J].南通大学学报,2007(6):58-61.
[11]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11—114.
[12]周一良.周一良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03-506.
除夕的风俗习惯与禁忌
除夕及其来历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前夕,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关于除夕的风俗习惯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做成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内容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节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关于“吃”
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关于祭祖
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关于守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为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除夕的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关键词: 东西文化 差异性 儒家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元素,它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文化的差异实际就是价值观的差异,即人们对有关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可行与不行的判断标准不同。
一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从语言上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汉字,作为文明古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最原始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时刻影响中国百姓的生活。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汉字是四四方方、规规整整的,它的独特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正是由于汉字可“变”,才使得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及劳作中不断创新,因此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也正是因为“变”,才使得面对国家危亡的时候,爱国人士可以进行变中求生。汉字“正”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千百年来时刻都在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在其生活中不断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正”的思想,使得广大中国人在求变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保守性,进而使得汉字“变”的思想受到抑制。从英文和中文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西方的文字主要以拼音文字为主,如英文、法文、俄文等。这些文字的字根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在古希腊之前就是谜了。说到西方文字,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英语。英文有自己独有的魅力。首先是英文的“变”,相同的字母,不同的拼写,也就组成了不同意思的单词。为避免因为写错顺序造成单词的错误和理解的分歧,小心谨慎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英美人士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各国更谨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英文的书写相对是松散的,也正是由于英文的“散”的特点,使得英美等使用英文的人形成了享受生活、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的。
二
东西方文化中最容易影响百姓生活的还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影响百姓最深刻的是传统节日的庆祝。中国的节日都有很丰富的内涵,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的来历各不相同,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和历史渊源。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围绕宗教展开,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因而他们的节日宗教气息更浓。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为了娱乐,为了放松,而中国的节日往往带有某种寓意,且作为传统节日,庆祝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
西方文化实质是一种资本主义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文化改造的结果。西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简单现实,崇尚个性自由,惜时如金,自由,平等,开放。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海洋半岛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造就了其开放变革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塑造出了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西方社会赞同的价值观就是平等、竞争,法律也保护人们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完全的竞争,就是自由、独立,就是认为财富有价,肯定人的正常物欲。
中国文化可谓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重视亲情和血缘关系,谦虚谨慎、含蓄内向,承认现实、满足现状,强调共性,礼尚往来。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培养塑造了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了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从而表现出重义气,轻功利,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这些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使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即只有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士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取得了良好效果,要知道礼义廉耻,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推进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在东亚各国有广泛影响,儒家思想也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扩大。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谨记的东西。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古人对“轸”字的解释
中国的星宿统称为三垣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的最后一宿名为“轸宿”。它的名称含义是什么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轸,车后横木也。”《考工记》中载有“车轸”一名。近人闻人军注曰:“轸,车厢底部后面的横木,车厢底部四周横木亦曰轸。车轸,车厢底部的边框。”故人们通常认为,轸就是车的象征。
《史记·天官书》认为:“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若五星入轸中,兵大起。轸南众星曰天库楼,库有五车。车星角,若益众,及不具,无处车马。”这是司马迁论述五星凌犯轸宿的异常天象时推导出来的一条占辞。他把轸宿看成是天上的一辆车。这不是普通的民用马车,而是战车。在周代是依靠战车作战的,有战车出现,就象征着战争。所以,根据星占学的占辞,当战车发生异常天象,即受五星的侵犯时,便预示着战车“有咎”。轸宿受到五星的侵犯,象征着将有大兵出现。有“大兵”,即有大兵团作战,也就是大的兵灾。“车星角”,即轸南的五柱星特别亮,闪烁着刺眼的光芒,并且星星增多,或者五柱星隐没不见,这些都是到处都有战车战马的征兆。
司马迁在撰写《天官书》时,正担任着太史令的职务,手头掌握着许多天文星占文献史料和皇家档案。正是由于司马迁撰写了《史记》,才将汉以前的天文星占史料流传下来。而供他参考的这些史料,绝大多数已散失。也正是因为司马迁将轸宿释为车子,才导致轸宿旁边,后人又增补了左辖和右辖两颗小星,即固定车杠和车轮的左右销钉。司马迁所说的五车星,最后被定名为五柱星,它们由每组三颗,共计五组星组成。而后世的五车星,则是参宿右上方的五颗大星。
正是由于司马迁的这条占辞,才使得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轸宿便是车子。所以,人们将轸宿四颗星解释成车子底座的四根横木。
“战车”说符合分野观念吗?
《周礼·春官》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是说周代有保章氏这一官职,专门为周天子观测彗星、流星、客星、五星运动位置的变化,以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国家、地域的九州相对应,来预报吉凶。也就是说,保章氏认为,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域,是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的。这些星宿,主要是指二十八宿和十二次。中国人将星座称为星官,将全天星座分为两组,三垣象征中央官员,二十八宿及其附座象征中央统治下的九州地域。异星侵犯到官员,则官员将会有咎;侵犯到州域,则地方和人民将会有灾。
这就是说,分野是在关于天上的某个星宿与地上的某个地域或方国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关于这种对应关系的系统的具体模式。保章氏能够由此通过观测天上出现的天象,判断出某个特定地域呈现的吉凶。这种学问便称之为星占。
经研究发现,二十八宿宿名,与四象有密切的关系。而四象又源于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若干星名,与东夷族的龙图腾国名有关;西方白虎七宿中的若干星名,源出于西方崇虎民族的族称;南方朱雀七宿中的若干星名,也与南方民族的鸟图腾或国名有关;北方龟蛇七宿中的若干星名,也与夏民族的图腾或祖先崇拜有关。例如,角、亢、氐、房、心、尾各宿,为苍龙的各个部位;翼宿为鸟肢等;箕、房、东萦、西萦、奎、娄、昴、井、鬼、柳、张等宿为国家或诸侯国名;毕宿为创建魏国的先祖名;虚宿为夏民族的远祖颛顼的“顼”字的借字等。它们与分野的对应关系都一一相合。归根结蒂,对二十八宿的大部分星名的解释,都必须符合、而且能够符合上古民族的分布。因此,这些星名含义的来历,应该是确实而无争议的。
上述星名的含义,前人多已有论述。但营室、东壁二宿的含义,则尚未有人论及。奇怪的是,在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星名中,它们写作东萦、西萦。这显然不是前人所理解的营建房屋之义,而是东西两个地名。笔者以为,它们应该是齐国国都营丘的别写。齐国历史上经过分裂和迁都,故有东萦、西萦之分。但在后世文献中,室壁对应于卫地,而对应于齐地的则是虚危。这一个星次的差别,可能是后人作分野调整时弄颠倒了。事实上,各家分野是有差别的。因此,可以看出,正是象征某个地域或国家的星宿受到异常天体的侵犯,才产生某个地区的吉凶反映。从二十八宿星名含义,即可看出它与对应地区和国家的关系。
分野观念创始于夏商周三代以前的原始社会,这个观念从濮阳西水坡墓龙虎蚌塑图可以得到证实。到周代以后,又经过后人多次整理和改写。对于地区分野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用国家名,汉代以后用州域名,现将《史记·天官书》的分野关系确录于下:
“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嶲、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又《晋书·天文志》“州郡躔次”曰:
“角、亢、氐,郑,兖州;房、心,宋,豫州;尾、箕,燕,幽州;斗、牵牛、须女,吴越,扬州;虚、危,齐,青州;营室、东壁,卫,并州;奎、娄、胃,鲁,徐州;昴、毕,赵,冀州;觜、参,魏,益州;东井、舆鬼,秦,雍州;柳、七星、张,周,三辅;翼、轸,楚,荆州。”
由以上分野可以看到,翼宿和轸宿,与荆州和楚国存在密切的关系。翼宿为鸟图腾民族的象征,正合于楚民族。轸宿为南方七宿中的最后一宿,其附星“长沙”属于楚地,其西南的“东瓯”星和南面的“青丘”星也都象征南方民族,它们是融为一体的。
《开元占经·五星犯列宿占》所载占语,也可证实其星名与地域或国家的对应关系的存在:《荆州占》曰:“岁星入轸,邦有将死。”石氏曰:“荧惑入轸中,四月,楚主死;三入旬相死;不死出走。”《文曜钩》曰:“荧惑逆行至轸,名曰迳天,其下之国当有败者,大将有忧,士卒扰动,人民若役,多有死者。”石氏曰:“荧惑守轸,青绛、帛、臬,其物皆贵,其国有兵之灾。”郗萌曰:“填星起左角,逆行至轸,其下国,战不胜。”郗萌曰:“太白出入留舍轸,轸分为楚府廷,太白秦国之星,主金行轸,客星来过楚矣,必有死主。”《甄曜度》曰:“入轸及守犯之,有兵必大战,有破军杀将于其野,人心惊骇。”
从以上众多五星犯轸宿分野的占语可以看出,轸宿星名的含义,必与楚地有关。“为楚府廷”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它与附星长沙也属同一性质的名词,轸宿的含义,当是与长沙类似的楚地。古人将轸释为车,而车与楚不相涉,也不能推出以上占语,也就是说从五星犯“战车”,不可能推出楚地有灾,而不是齐地或其它地方有灾。可见将轸释为车,不合轸宿的本义,应当另寻其它解释。
轸宿本为轸国之星
《左传·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说:“楚屈瑕将盟贰、轸。”杜预注曰:“贰、轸,二国名。”清代江永的《春秋地理考实》引《汇纂》曰:“轸,今在德安府应城县西。”《万姓统普·轸韵》云:“轸国在楚之东。”楚在西周时,仅是江汉问的小国,直至东周前期,楚国领土仍“土不过同”,即国土面积不过百里。另据何光岳《楚灭国考》考证,楚建国于荆山,位于汉水下游左岸。而轸国位于汉水东,今湖北应城县一带,与荆山隔水相望。到了楚武王、文王在位时(前740年~前677年),楚国强盛起来,于公元前701年派屈瑕与贰、轸两国盟会,两国成为楚的附庸,从此楚国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轸国仍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又存在了数百年。
西周至春秋前期,在荆山之东、轸国之北,今随县地区建有随国。1987年在随县擂鼓墩发掘了一座大墓,出土了一件镩钟,其上记载了楚王熊章(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赠曾侯乙镩钟事,故这座墓被定名为曾侯乙墓。同墓出土了一个大漆箱,箱盖用朱漆绘有青龙、白虎图像。其问书一大“斗”字,围绕“斗”字一圈,用篆文书写了完整的二十八宿名称。这是中国天文学研究史上一件惊人的大发现。该墓考古队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指出,这个箱盖用出土文物的事实,证明了早在公元前433年以前,中国已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星名。
对这个二十八宿篆文星名,已有人认真地将其译为现代汉字。其中有如下差异之处:堕(亢)、方(房)、西萦(营室)、东萦(东壁)、圭(奎)、娄女(娄)、矛(昴)、绊(毕)、此佳(觜觽)、酉(柳)、车(轸)。
在曾侯乙墓箱盖上出现的二十八宿异名中,圭(奎)为大圭人的族群名;矛又写作茅,矛(昴)为西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是跟随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一;东萦、西萦为齐国东西方的两个都城。“娄女”之异名仅此一见,也未见人作过任何解释和说明。我们认为,“娄女”即娄人建立的国家“娄女国”。它是西羌民族的一个支系,与西王母的名称类似。由于女人执政,故称娄女国。
箱盖的轸宿处写为“车”。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轸车同字同义的借字,而是箱盖上出现的缺笔字。除车为轸的缺笔字外,其余方、圭、矛、此佳可能分别是房、奎、茅、觜瞒的缺笔字。此处“车”当是“轸”字的笔误。因此,轸宿的含义即轸国之星,就这点而言,它与《左传·昭公元年》所载高辛氏二子的故事完全类似:阏伯居商丘,祀大火星;实沈居大夏,祀参星;故大火为商人之星,参星为唐人之星。由此推理,轸宿即轸人之星。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的意义
在中国二十八宿形成的早期,在边远小国的曾侯墓箱盖上就记载了二十八宿星名及图像,这是一件奇事。轸国虽位于荆楚大地的腹心地带,但以如此次要衰弱的小国作为分野观念的发祥地,仍然令人费解。
问题在于,曾侯乙墓为什么会埋在随国?“曾”与“轸”是同一个国家吗?
正因曾侯乙墓出现在随国故地,导致其出土后兴起了曾国与随国故地的争议热潮。笔者同意轸国即缯国、曾国、邮国的意见。曾国有姒姓之曾和姬姓之曾的区别,都是在曾人聚居之地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曾侯乙入葬的年代,随国已经灭亡。随亡后,楚王将轸国迁至随国故地,才出现曾侯墓葬在随国故地的情况。历史文献所载之轸国,北距随县曾侯乙墓地仅百里之遥,不可能同时出现音同字异的两个国家。“曾”字既可异写为“缯”、“鄫”,当然也可写为“轸”了。这是轸国之来历。
随国之南“方不过同”的小小轸国,真能代表地域广阔的荆楚大地么?这使人不得不表示怀疑。
轸国就是曾国,这不仅是笔者的个人意见,而且是大多数学者一致的看法。但提起曾国和曾侯,则并非以上文献中提及的轸国,那是到了即将灭亡时的楚国附庸。曾国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夏商时就有夏宗室少康少子屈烈建立的姒姓国家曾,到了西周时又建立起周宗室姬姓之曾。其第一代国君大约就是周穆王的少子季怠。他可能是穆王南征时所封。其地域在河南南阳之方城县。
曾侯最光辉的事迹,当为曾侯联合申侯和西戎攻灭幽王,扶持太子宜臼(平王)建立东周。此事在《周本纪》和《晋语》中均有记载。正因为有扶持平王东迁建国的功劳,曾侯成为东周初年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此时曾人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其统治中心又向东向南发展,移至河南光山的西阳,在豫西南和湖北的广大地区,都有曾人势力的存在。何光岳指出,在方城、新野、枣阳、京山、随县等地,已发现大批春秋时期的与曾侯有关的青铜铭文,也都证实了这一点。其地域分布状况,正与楚国中心地带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以轸人、轸国来代表荆楚大地,是完全有资格的。尤其是站在曾侯、曾人的立场上看待分野时,理当如此。故在曾侯墓中出现以轸(曾)作为二十八宿星名,也是容易理解的。
同时反过来也可以说明,使用轸作为二十八宿星名,当在楚国强大之前,曾国兴旺之时。其时代当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之间。先有二十八宿之数,后有二十八宿之名,而且二十八宿之各宿专名,也是经过多人倡议选择后,才逐步确定的。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吃团圆饭,品月饼,赏明月,到处洋溢欢乐喜庆气氛。今天小编分享了中秋节2021最新策划方案【5篇】模板,希望能帮到你。
中秋节2021最新策划方案1一、活动主题
中秋佳节,团圆新居
二、活动安排
1.开展娱乐中秋主题活动。
由区文广局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秋民俗文化表演、文艺联欢、中秋民俗故事会、游园会、灯谜竞猜活动和书法、剪纸、绘画比赛等,便于广大群众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丰富节日生活情趣。
2.开展文化中秋主题活动。
由区教育局牵头,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中秋诗文朗诵会、诗词赏析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和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3.开展中秋慰问主题活动。
由区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牵头,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各级文明单位志愿者,开展慰问帮扶活动,亲切慰问退休老党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特困家庭及医护人员、环卫工人、武警、公安、电力职工等特殊行业仍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祝福和慰问、表演节目,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4.开展网上中秋主题活动。
动员网民,充分利用网络,赏析古今有关中秋佳节的诗词名篇、美文佳作,即兴赋诗,并邀请网民投票评选自己最喜爱的中秋诗文;发送中秋美景、中秋活动的文字、图片及感言寄语等,分享欢度传统佳节的喜悦;模拟制作“爱心月饼”,并在饼上留言祈福,向亲朋好友、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送饼送祝福;展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以及家家户户欢度中秋的和美场景。
三、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要把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策划活动内容,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2.创新载体、务求实效。
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创新中秋节庆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增强“迎中秋庆国庆”主题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与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迎中秋庆国庆”主题活动富有内涵、有声有色,深入开展。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报纸和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体的自身优势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网页、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网络寄语、公益短信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举国欢庆中倡导文明新风,积极营造“团圆、祥和、文明、欢乐”的节日氛围。
4.认真总结、及时报送。
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把组织开展“迎中秋庆国庆”主题活动落到实处,要掌握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新闻宣传情况,并在20_年9月20日前将节日活动开展的实施方案、信息报道、活动图片、成效反馈及总结等材料报至区文明办。
四、活动执行
1.赏月,分发月饼,同时用心体会中秋主题意义,如有可能建议业主给家里的父母或者亲人打电话,捎去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2.简单介绍关于中秋的来历、意义等相关信息,可以让业主们说出以前或者最难忘的一次过中秋的情形,与大家一起分享幸福和乐趣。
3.夹弹子
(1)在30秒钟的时间内用游戏指定的筷子从杯中夹出弹子放进酒瓶内,数量越多越好。
(2)在夹弹子过程中不得用另一只手辅助或用其他外力及物品进行辅助,否则成绩无效;若在夹出弹子以后弹子掉在地上了,此次成绩无效,选手可以继续夹下一颗弹子。
(3)分值:在规定时间(30秒)内夹出15颗以上弹子的为获胜者,将得礼品一份。
4.扔飞镖
(1)在1分钟的时间内,站在3米线外用飞镖向镖靶准心投郑,环数越高越好。
(2)选手在投郑飞镖时脱靶或未按规定的距离、时间进行投郑的,此次成绩无效。
(3)分值:在规定距离、时间内得到35环以上者获胜,得礼品一份。
5.猜灯谜
将猜中的灯谜撕下,根据灯谜编号到领奖处进行核实灯谜答案,答案正确后领取相应的礼品。
6.飞镖射气球
(1)本活动共分为男子组、女子组、少儿组三组进行。
(2)男子组选手距离泡沫板3米,女子组选手距离泡沫板2.5米,少儿组选手距离泡沫板2米。
(3)每人可以掷飞镖5次,飞镖击破气球后根据气球里的纸条内容回答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答对者获礼品一份。
7.套圈
(1)物品摆放在圈定地面上。
(2)距离最近物品2米远(小孩1米远)抛圈。每人限抛3次。
以上活动的比赛成绩必须由此次活动的裁判进行签定,否则无效,每户家庭最多可派出2名代表参加2个不同的活动,并凭管理处统一发放的"中秋成绩卡"参加,根据签定的成绩至物业客服台前领取奖品。
中秋节2021最新策划方案2农历八月十五,我们又将迎来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欢庆盛会,众多朋友聚会、家人团聚也会选择中秋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而他们也会将餐厅、饭店、酒楼作为中秋节聚餐的首选之地。
一、目标市场分析
餐厅在提高档次的基础上必须兼顾餐厅周边人群的大众化消费需求。
二、定价策略
1、饭菜基本上可以保持原来的定价,但要考虑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饭菜的价格,可采用打折(建议使用这种办法)或者直接降低价格的办法。
2、针对价格高的饭菜,建议采用减量和减价想结合的办法。
3、中秋节的套餐(下面有说明)的价格不要偏高,人均消费控制在50-80元(不含酒水)。
4、其他的酒水价格和其它服务的价格可根据餐厅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在中秋节的前后达到(但要针对餐厅的纯利润来制定)。
三、营销策略
1、制作专门针对中秋节的套餐,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分实惠、中、高三等,有二人餐、三人餐等类型,主题要体现全家团圆,可赠送月饼(价格不需要太高)。
2、如果一家人里有一个人的生日是八月十五日,可凭借有效的证件(户口本和身份证),在餐厅聚餐可享受8。
15折(根据餐厅那个的实际决定)的优惠。建议给他们推荐中秋节套餐。
3、由于本餐厅暂时没有住宿服务,可和其他的以住宿为主的大型宾馆联合行动,相互介绍客户,这样可以增加客户群,减少一些相关的费用。
对这部分客户可用专车接送,同时也建议给他们推荐中秋节套餐。
4、在饭后赠送一些和中秋节相关的小礼物(上面要印上餐厅的名称、电话、地址、网址)。
5、活动的时间定于农历八月十日至八月二十日。
四、推广策略
1、在餐厅的门口附近、火车站、汽车站放置户外广告(户外广告采用喷绘为主,条幅相结合的形式)。
2、电视、街道横幅和报纸广告相结合。
3、可以尝试一下手机短信广告,群发的重点是原来饭店的老顾客,注意要使用适当的语言,主要介绍餐厅的活动。
4、网上做个弹除框广告或者比较大的FLASH动画广告。
网页动画和图片的处理必须要和营销的内容相符合。
5、也可采用传单广告,但传单的质量必须要高。
注意:以上的广告可同时选择几种,推广的重点在市区,也可向周边的县市推广。广告的受众最低要保证15万人。
五、其它相关的策略
1、保安必须要保证餐厅的安全。
2、对服务员和相关的工作人员采指定一些激励政策,调动她们工作的积极性(以后可以细化这个内容)。
3、在大厅里放一些品位高、优雅的音乐。
4、餐厅厨房需要搞好后勤,在保证菜品标准质量的情况下,菜品出品和上菜的速度必须要快。
5、大厅的布置上不需要太豪华,但要美观大方,表现出中秋节的味道。
六、效果预测
餐厅在切实实施了以上的促销推广活动和为顾客提供了周到服务时,餐厅经营收入最少是平时经营收入的1.5倍以上。
七、其它建议
1、餐厅前台及时与服务员沟通,随时保存一些重点顾客的资料。
2、在争取顾客同意的条件下,把顾客的信息输入数据库(关键是顾客的名字和手机号码),为以后的推广服务(以后可以细化这个内容)。
3、尽快做好餐厅的网站,网站必须要由专业的人士制作,域名既要简单有要好记,网页的设计上要体现出餐厅的特色,颜色以暖色调为主,主页要一个大的FLASH动画,还要有新闻系统、网上营销系统、顾客留言板、客户论坛、员工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中秋节2021最新策划方案3一、活动目标
1.带领孩子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内涵及风俗习惯,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2.以中秋赏月发散开来,带孩子们了解关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培养幼儿观察记录能力和科学探索的兴趣。
3.带孩子们体验动手制作月饼的乐趣。
二、活动时间
20_年9月_日-_日。
三、活动主题及内容
(一)主题一:嫦娥玉兔迎中秋
从晨间接待开始,契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激发他们对于节日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节日情境。
早值教师带几名幼儿扮演嫦娥和玉兔进行晨间接待,和入园幼儿展开关于中秋节的互动话题!
幼儿园可以提前制作中秋节相关拍照墙,或者嫦娥、玉兔、吴刚等拍照人偶,供孩子们在早入园时进行拍照。
负责人:早值教师。
(二)主题二:诗词歌赋话中秋
还有什么比在中秋时节带领孩子们赏析那些关于赏月、思乡、团圆的优秀诗词歌赋,听那些有趣的传说、故事更有趣、有意义的呢?
1.观看《嫦娥奔月》《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通过故事传说,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中秋诗词互动赛:
各班级准备中秋诗词、歌曲至少一首,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级部内分享。
推荐诗词:小班《静夜思》,中班《月下独酌》,大班《水调歌头》。
推荐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中秋节》。
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春江花月夜》。
3.认识汉字:中秋、月饼,会说英文"HappyMid-Autumnday","monncake"等相关节日单词。
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温馨提示:在每天早入园、晚离园的时候,为孩子们举办诗词歌赋的表演专场吧,给他们一个舞台,展示他们对于中秋节的理解与诠释。
(三)主题三:五彩缤纷画中秋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会给中秋节带来什么样的精彩和亮点呢?
1.各班级进行《月亮上的故事》绘画展,幼儿通过对中秋节来历的了解,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2.美味月饼(或月饼盒,包装袋)创意设计:请家长配合收集各种月饼盒、包装袋以及小装饰品,带来幼儿园,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始一次小创意家的创作之旅吧。
3.大班幼儿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对月亮的阴晴圆缺进行观察记录,由此进行知识点的发散,进行科学探究。
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四)主题四:团团圆圆庆中秋
月饼是自古中秋节不可缺少美食之一,一道美食寄托了中华儿女无数的情思,于是月饼进课堂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1.带孩子们了解月饼的传说,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意义。
2.邀请家长进班级,亲子制作月饼。
教师设计教学:从吃月饼的习俗、月饼种类讲起,到亲手制作、分享,这既是一次亲子活动,也是一堂中秋节公开课,希望大家好好准备哦。
负责人:班主任。
(五)主题五:丰富多彩展中秋
如此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此多真实的体验和表达,那么我们给传统佳节与孩子们搭一座桥梁吧。
1.制作中秋特辑展板,既可以展出幼儿节日后的口述日记,也可以展出孩子们关于中秋、赏月等的相关画作和手工艺品。
2.大厅里如果有LED或者展示电视,那么不妨收集师幼、家园在节日期间的精彩瞬间照片吧,家园一家亲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啊。
3.设立祝福专栏,向家长发放仲秋节日祝福,可以是一段简短的信,也可以通过漫画等各种形式表达祝福。
负责人:教研组。
中秋节2021最新策划方案4一、实施背景
通过本次活动策划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各民族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
中秋节前两天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五、中秋节活动方案
(一)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二)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1.情境导入
2.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
(2)举办月饼宴
3.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
(2)同学们之间交流。
4.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三)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月亮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1.中秋的风俗习惯。
2.中秋的传说和故事。
3.月亮的传说与故事。
4.关于月球的小知识。
5.关于中秋的诗词。
6.关于中秋的食品。
六、反思与拓展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最后举行主题展示活动策划,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同时,教师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
期待每个学生的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中秋节2021最新策划方案5在这一天很多企业公司举办中秋活动是个很不错的策划。既宣传了企业公司文化,同时也是对企业公司一个美好未来的既定,更加坚定员工的信念,大大提高员工的归宿感。
一、活动背景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作为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在这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抬头望着一年中最亮的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中秋丰收节,同时也是一个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节日。
二、活动目的
借着节日活跃公司气氛,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实现公司与员工间的互动,密切内部的人际关系,活跃身心,使员工能以更蓬勃的朝气,更积极乐观的心态、更融洽的关系投身工作。巩固企业文化氛围。
三、活动主题
“同喜同贺中秋佳节,同欢同乐精彩华联”
四、活动时间
今年的中秋节为_月__日
五、活动地点
_____区
六、活动人员
公司全体员工
七、相关准备
由人事部预先联系好前期准备事宜,做好活动安排;相机;(可以上传到群空间里面)。准备好员工通讯录,确保在活动中与每位员工联系。
八、活动安排
1、吃饭:A、__区直港大道34附5号“____”人均¥32元;
B、___区__大道上___“____”人均¥49元。
2、唱歌:地址:___西郊路19号欢乐迪KTV。
3、互动游戏(可定为饭桌上的游戏)。
果园,菜园,动物园
九、活动经费
餐饭预算标准:控制在4000元以内。
娱乐预算标准:豪包消费控制在800元内。
总统包消费控制在1500元内。
十、活动准备
(正末)云:小校那里!如今那汉过来,持刀斧手便与我杀了者!交那人过来。(等随何过来见了)(唱宾)(正末云)住者!你休言语,我跟前下说词那!(等随何云了)(正末唱)
另一处在《李太白贬夜郎》三折:“(宾):你问我哪里去?(唱)……”徐沁君先生注云:“宾,当即‘宾白’之简称。‘宾白’亦即说白。”(注: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第495页。本文引元刊杂剧均见徐校本,以下不再注出。)但“唱宾”是怎么回事?姑且推断,“宾”可能是介于唱与白之间的念诵,或类似现今戏曲中的韵白。
明初朱有dùn@①的杂剧,凡宣德刊本,都在剧名下标有“全宾”二字,后来的本子都将此二字删去,可推知“宾白”在后来的剧本中不大用了。但臧晋叔《元曲选序》、沈德符《顾曲杂言》,及王骥德、李渔等人,都屡屡提到“宾白”,尤其是王骥德的《曲律》与李渔的《闲情偶记·词曲部》,都有专论“宾白”的部分。他们在论述中往往将“宾白”等同于说白,给人造成了二者相同的印象。
“白”早就有陈述、表白的意思,这在《楚辞》和《史记》中都有用例。但元杂剧为什么不用“说白”,或直接用“白”,而用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宾白”?明代人对此有三种解释:一、《南词叙录》“宾白”条:“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注: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6页。)凌蒙初《谭曲杂zhā@②》同。二、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曲宾白”:“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注: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校点本,1982年,第194页。)明·姜南《报璞简记》、单于《菊坡丛话》同。三、焦循《剧说》引毛西河《西河词话》:“若杂色入场,第有白无唱,谓之‘宾白’。‘宾’与‘主’对,以说白在‘宾’,而唱者自有主也。至元末明初,改北曲为南曲,则杂色人皆唱,不分宾主矣。”(注: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第97-98页。)
近世戏剧史著作,一般都不考究“宾白”的本义和来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明·姜南《报璞简记》“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云:“则宾、白又有别矣。”(注:《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81-82页。)似同意此说。王季思《西厢五剧注》引《菊坡丛话》略同。(注:王季思:《西厢五剧注》,浙江龙吟书屋,1944年,第37页。)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则大体同意《南词叙录》的解释。(注:参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201页。)
“宾白”的来历与其念诵方式有关,不能回避。我们认为,“宾白”的远源是汉赋的主客问答,近源则是佛教论议的“宾主往复”。
从文体上说,汉赋中的许多作品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冯沅君曾对这一形式及其与戏剧的关系给予了关注,并引班固《西都赋》中“西都宾”与“东都主人”的一段对话作为说明。(注:参冯沅君《汉赋与古优》,《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8-94页。)汉赋的问答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明确提示主与客,而用杜撰出来的“子虚”与“乌有”、“无为先生”与“虚然子”等人物展开对话;一类则明确有主客之分,例如枚乘的《七发》,以“太子曰”、“客曰”交替展开铺陈,其中“客”居于话语中心,最终是主人(太子)为“客”的一番话“@③然汗出,霍然病已”。(注: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1页。)东方朔的《答客难》、杨雄的《解嘲》、班固的《西都赋》、《东都赋》、《答宾戏》则是主人居于话语中心。其中班固的作品出现“宾曰”的提示。“宾曰”即“宾”首先发问,接着是主人一段很长的回答。赋,是有声的。《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赋的吟诵方式早已存在,《左传》记诵《诗》多用“赋”,例如“文公十三年”记:“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注: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第1853页。)此处所谓“赋”就是吟咏、诵读的意思,它在节奏、音调两方面既不同于唱也不同于说。范文澜《文心雕龙·诠赋篇注》云:“窃疑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与诵亦不同。”(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37页。)王小盾认为,周代“六诗”中的“赋”是用雅言朗诵,与“风”(讽)用方言诵读相对。(注:参王小盾《诗六义原始》,《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1辑,第1-56页。)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用官话朗读。汉赋的念诵当亦如之。总之,汉赋的主客问答有两层含义:从文体上说,宾客一方问难,主方作答;从音声方式上说,是使用介于说与唱之间的念诵。
元杂剧中的“宾白”,应当也同样具有这两层意义。以往的解释(“两人对说曰宾”),揭示出第一层含义;而元刊杂剧中“唱宾”的提示,暗示出第二层含义。姑且推测,凡使用官话对白的,即为“宾白”。
不过,元杂剧术语“宾白”及其念诵方式,未必直接从汉赋继承而来。我们知道,汉末佛教传入以后,其思想与仪式在各阶层均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讲经,以座上讲者为“主”,座下听者为“宾”。但到“论”或“论义”(论议)的时候,则须“宾主往复”,一问一答,共同探讨经中奥义。佛教十二部经中有优婆提舍,是梵语Upadesa的音译,意译为“论”或“论义”(论议)。论义的起源很早,最初是为对付外道诘难,树立佛教威信而设立的,故所谓“宾”,本应是外道。但佛教内部,也可以“假立宾主”,实质上成为一种仪式,具有戏剧性。唐释道掖撰《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一有云:“优婆提舍,此云‘论义’。宾主往来,诠正理故。”(注:《大正藏》第85册,第508页。)马鸣撰、梁释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卷一有云:“假立宾主,往复析论,论量正理,故名为‘论’。”(注:《大正藏》第44册,第245页。)宋释智圆《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八记云:“净名为主,文殊为宾。宾问主答,即往复也。”(注:《大正藏》第38册,第812页。)佛教论议传至我国,自六朝到唐宋的几百年间都十分兴盛。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四记梁武帝萧衍:“每大法会,帝必亲览,以观讲论。宾主往还,理致途趣,如指掌也。”(注:《大正藏》第55册,第267页。)这种论议中的“宾主往还”,或即戏曲“宾白”的近源。
本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处士横议”之风,汉代又有儒生论议。佛教传入之后,以“论”、“论义”意译梵语中的Upadesa,两种风格相近的讲学活动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我国的佛教论议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相比之下,佛教论议远较儒生论议位置重要,并且推动了论议的伎艺化、戏剧化进程。这是我们将戏剧术语“宾白”的近源归于佛教的主要原因。
关于论议,张弓、王小盾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过研究。他们指出:论议是一种至少由两人参演,以论难双方围绕若干命题互相诘难、辩驳为形式特征的伎艺;论议的戏剧性很强,北齐著名优人石动tǒng@④的滑稽表演、以往被人们归入参军戏的《三教论衡》,其实都属于论议表演;促使论议伎艺最终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佛教的传播、清谈的兴起、广场艺术的盛行;唐代论议把讲学活动所固有的对机智捷辩的讲求,发展成为特殊的娱乐形式;把三教圣人及其经典,转变为嘲谑戏弄的对象。(注:参张弓《隋唐儒释道论议与学风流变》,《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王小盾 潘建国《敦煌论议考》,《中国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9-227页。)毫无疑问,石动tǒng@④对大德僧人和佛祖的嘲弄及《三教论衡》之类的表演,没有佛教的掺入是不可想象的。
但佛教自己创立的严肃的讲经、弘法活动如何衍变成对自身的嘲诮了呢?宋释神清撰《北山录》卷九有云:
昔周道安《二教论》、隋彦琮《通极论》,姿纵心目,出没玄奥;假立宾主,先设奇难,后始通之。……而后世李仲卿等得之,穿窬为盗,隐其所通,演其所难,以制《十异九迷》等论,诳彼所不知者。(注:《大正藏》第52册,第628页。)
这里涉及到释道二教的斗争。“隐其所通,演其所难”,的确是论议活动从严肃的讲经转向伎艺表演的关键。不难想象,佛教初入中原,面临种种怀疑、诘难甚至排斥,“假立宾主”所具有的戏剧性,很快便被人利用,论议的性质遂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当然不始自唐代,只不过唐代的佛道斗争更加尖锐而已。
在佛教文献中,论议中的主宾关系常得到明确提示,敦煌文书伯3219号正面,(注:参见陈祚龙《唐代敦煌佛寺讲经之真象》,《大陆杂志》,台湾,第86卷,第6期,1993年6月,第249-250页。)记唐代敦煌佛教讲经中宾主问难的实况,就依次标有“宾难”、“主答”。这种以“宾难”、“主答”为方式的对话,普遍存在于讲经活动中。假如移到戏剧中,就是“宾白”。又,《北山录》卷五有“释宾问”,慧宝注云:“假设宾主之问答,以释吾门之疑滞也。”且看下面的场面:
宾曰:汉梦未占,音译未通,此方先有得闻至教者乎?
主人曰:辽哉,何吾之知也!但触石之云,生于肤寸;射鲋之水,负于yú@⑤huáng@⑥。何期不然也?昔大圣游婆dū@⑦国,其国在南海,去方夏未之远也,微流之风何莫及斯。……
宾曰:在昔庵园按地,灵鹫腾光,圣众满于虚空,道场周于法界,姬孔之典于何不裁?秦洛之人未尝预会。将无大圣颇欤,传者张欤?
主人曰:鱼潜不知乎水,人陆不睹其风。非可知而知居之而不知也,非可见而见居之而不见也。……(注:《大正藏》第52册,第600-607页。)
《释宾问》通篇采用宾问主答的形式,就文体而言,很像是汉赋。但是,由于佛教论议在时间、空间上都比汉赋更加接近民众,其伎艺化、戏剧化的表演特征便更容易对戏剧形式产生影响。
因而可以说,已往对“宾白”的解释中,“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的说法离事实最近。因为,无论是汉赋的主客问答,还是论议的“假立宾主”,都是二人间的对话,非一人所能完成。或许,元杂剧中的“宾白”最初只限于提示两人对说中的初发难、发问者。但“宾白”与“白”极易相混,于是“宾”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只剩下“白”。
最近有学者提出,汉译佛经的诵读方式主要来自汉赋。(注:参伏俊琏《汉译佛经诵读方式的来源》,《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第95-98页。)如前所述,汉赋是以雅言朗读。而佛经的念诵主要采用转读,其区别是相当明显的,限于篇幅,此处不予置辨。但不论朗读或转读,都与散说有别。汉赋的雅言朗诵,论议的“宾主往复”,采用的都是介于唱与说之间的诵。元刊杂剧两次出现“宾”,一次为“唱宾”,一次则提示插在唱中的白语,或即是“带云”(详后),这应当不是偶然的。我们推测,“宾白”应当是使用唱与说之间的念诵来完成的。
二
元杂剧剧本中又有“表白”,也是念诵、吟诵的意思。例如《望江亭》第三折杨衙内作【西江月】词,谭记儿云:“相公表白一遍咱”,杨念词云云。《荐福碑》第二折张镐作诗讫,云:“诗写就了,我表白一遍咱。”《竹叶舟》第一折陈季卿作【满庭芳】词,云:“长老,待小生表白与你听者。”又第三折作诗毕,谓妇云:“诗写就了也,待我表白一遍,与你听咱。”《碧桃花》第四折徐碧桃出张道南所作【青玉案】词,向众诵之,唱云:“我对着众客,展开表白。”(注:以上数例分别引自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卷,第146页,第2卷,第90页,第4卷,第645、660页,第6卷,第677页。)
孙楷第认为,戏曲中之“表白”,乃来自《宋高僧传》中之“表诠”。其本来的意义是“梵音之急疾者”,到杂剧中是“不歌而诵者”。他还指出,佛教之“表诠”,与戏曲中的判断、命令、及论赞之词,皆用偈颂体,均用念诵而与散白有别。(注:参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原文发表于1938年,后收入《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第1-60页。本文所引孙楷第文均见此处,以下不另注出。)所言甚是。但佛教文献中本来就有“表白”的术语,杂剧可直接借用,似不必从“表诠”转来。
依笔者所见,佛教文献中的“表白”大约有四种意义。首先是禀告、告白的意思。唐·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有“又烧名香,表白诸佛”语,(注:《大正藏》第37册,第262页。)隋释智yǐ@⑧在给镇海将军解拔国的《述放生池》中有“仍以此事,表白前陈”语,(注:《国清百录》卷十,《大正藏》第46册,第822页。)此二处的“表白”均为禀告之意。
“表白”的第二种意思是念诵咒语,例如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瑜珈中略出念诵经》卷二:
礼讫,以此密语,应当表白,曰:
ān@⑨ 萨婆怛他揭多迦耶缚(@⑩我反)qū@(11)(二合)质多钵lūo@(12)(二合)那莫 跋折lūo@(12) 婆那@(13)(二合)迦阿@(14)迷(注:《大正藏》第18册,第237页。)
这里,“表白”是念诵密宗咒语。圆括号中的字是提示读音和念诵方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三处“二合”的提示。佛经中有多处类似提示。所谓“二合”,简言之,就是用反切的读法,由上一字的辅音与下一字的元音相配合的意思。这是梵语诵经与汉字读音相结合的产物。“二合”的结果,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语的一字一音,听起来婉转悠扬多了。我国的格律诗及其吟诵,受反切法影响甚大,此处不赘。
“表白”的第三个意思是“唱导”。《大宋僧史略》卷二记云:
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故宋衡阳王镇江陵,因斋会无有导师,请昙光为导,及明帝设会,见光唱导称善,敕赐三衣瓶钵焉。(注:《大正藏》第54册,第244页。)
我们知道,“唱导”本是一种特殊的宣讲佛经的方式。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三云:“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优秀的唱导师,“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粟;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泪含酸”。(注:《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本,中华书局,1992年,第521页。)依此可知,“唱导”不同于歌唱,而是一种吟诵,它采用言、谈、语、叙、辩等种种方式宣讲经文,其中必有叙事成分。同时,“唱导”讲究“声”,“非声则无以警众”,也必然与一般的讲说迥异。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七《梁滑州明福寺彦晖传》,记彦晖“吟咏,击论谈经,声清口捷,赞扬梵呗,表白导宣”。(注:《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3页。)此处“表白导宣”,亦即唱导。
“表白”的第四种意思,孙楷第先生论述甚详,其略为:表白原是斋会法集时宣念疏文,后成为讲唱经文中的一种方式、一个名目。
元杂剧中的“表白”,显然继承了念诵、吟诵的意义,上文所举各例中,“表白”均是对诗词的吟诵。毫无疑问,与“宾白”相比,“表白”更加讲究语调的抑扬与节奏的快慢,音乐性更强。
需要补充的是,词原本是可以唱的。在元杂剧中,对词的歌唱也可以称“表白”。例如《玉壶春》第二折,李玉壶作【玉壶春】词,李素兰反复表示:“妾身就记此【玉壶春】,旋打新腔歌唱”,“我就歌此【玉壶春】之曲”,接着说:“待妾身表白这一首【玉壶春】词。”这可从两个方面作解释。一是“表白”既与“宾白”一样介于唱、白之间,故也可以叫“唱”,大概与元刊杂剧中“唱宾”的演唱方式略同。二是对词的所谓歌唱,可能本身即带吟诵性质,与一般歌曲的演唱终归不同。此外,在元杂剧中,对散文的朗诵也可称“表白”。例如《倩女离魂》第三折,王文举写过家书后,云:“写就了也,我表白一遍咱”,以下念家书 。(注:以上二例,分别引自《全元戏曲》第5卷,第463-464页,第4卷,第593页。)可推知此时他念诵家书,一定颇带抑扬顿挫,有声韵之美,绝不同于一般的散白。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五在谈到金院本的演出时说:“其间副净有散说,有道念,有筋斗,有科fàn@(15)。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鼎新编辑。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fàn@(15)。至今乐人皆宗之。”(注:陶宗仪:《辍耕录》,中华书局校点本,1980年,第306页。)可知金院本中已有“散说”与“道念”之别,而“念诵”则是与“筋斗”、“科fàn@(15)”相并列的一种专门伎艺。元杂剧中“宾白”与“表白”的念诵方式,或即直接来自金院本。不过按照徐朔方先生的“金元杂剧”说,通常所说的元杂剧,其实金代已经普遍流行,“元杂剧一词应当更正为金(宋)元杂剧”。(注:徐朔方:《曲牌联套体戏曲的兴衰概述》,《徐朔方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页。)若此,院本与杂剧基本上没有先后之分,它们的念诵方式应该有共同的来源。
三
上古以来的优戏,本以说白为主。但在同一节目中有唱有白,白又有散白、韵白之分者,莫早于汉译佛经及其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讲经文与变文。郑振铎先生指出:“这种韵散夹杂的新文体(指诸宫调,引者注),是由六朝的佛经译文,第一次介绍到中国来的。其后变成了一种通俗文体,在唐五代的时候,便用来叙述佛经的故事以及中国的历史的传说的许多故事,那便成了所谓‘变文’的一种文体。”(注:郑振铎:《宋金元诸宫调考》,原载燕京大学《文学年报》第1期,1932年,引自香港存萃学社编《宋元明清剧曲研究论丛》第1集,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79年,第6页。)这一论述,大体理清了诸宫调产生之前我国讲唱文体的源流,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周绍良先生则向下指出戏曲文体的源头:“戏曲唱白兼用,此体裁之形成亦可上推,受于变文之启示与影响。”(注:《敦煌变文汇录叙》,转引自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34页。)任半塘先生也指出:变文“唱白分明”,且有的作品“吟”、“诗”、“白”等提示语“皆标在各文之上端,竟与后世剧本内之形式相同。”(注:任半塘:《唐戏弄》,第933-934页。)按诸先生所谓“变文”,均应包括讲经文在内。(注:已往把敦煌讲唱文学统称为“变文”,向达、周绍良等已觉不妥,王小盾把“讲经文”与“变文”看成是两种独立的品种,后者脱胎于前者,二者均用于俗讲场合(参《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兹从之。)可以说,就文体而言,讲经文与变文,是介于佛教讲经与民间说唱文体(如诸宫调)、戏剧文体(元杂剧)的中间形态。这实际上就提示出,“宾白”与“表白”的念诵方式,有一个俗讲——诸宫调——元杂剧的传递过程。
现存敦煌讲经文,“首唱经,唱经之后继以解说,解说之后,继以吟词。吟词之后又为唱经。如是回还,以迄终卷”。(注: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沧州集》,第8-9页。)可以说,这种结构方式奠定了后世戏曲唱、念、说三大“音声”交错演唱的基础。一般说来,讲经文的吟词部分用句式整齐的韵文,解经部分用散文,但中间所插偈语用韵文。变文的基本特征也是散韵相间,但讲唱经文的部分已经淡化甚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讲唱故事。此外,讲经文中常用的“吟”、“偈”、“韵”、“平”、“侧”、“断”之类的提示语,在变文中也消失殆尽,从而呈现出讲说、念诵、歌唱三大方式轮换、交错进行的趋势。例如《伍子胥变文》,写子胥“潜身伏在芦中,按剑悲歌而叹曰”,这是以散说叙述情节;接着是子胥的20句唱词,唱词后又以散说叙述,但其中渔人与子胥的对话,却用散说与歌唱之间的念诵。例如:
渔人歌而唤曰:“芦中之士,何故潜身?出来此处相看,吾乃终无恶意。不须疑虑,莫作二难。为子取食到来,何故不相就食?”(注: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重印本,第13页。)
此处“歌而唤曰”,是既有别于唱、又有别于说的提示。再看其所念言词,以四、四、六、六、四、四、六、六的句式构成,虽不全然押韵,却与散说明显有别。
诸宫调因袭了变文的说、念、唱三种方式。元杂剧的讲唱方式,又是诸宫调的延续与发展。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念诵。
在近世戏曲中,“念”与“唱”同被列为“四功”之一,地位不可谓不重要。然而元杂剧中“宾白”与“表白”等念诵部分,则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原因在于,无论元杂剧与诸宫调,在刊刻时被分作曲和白两大板块,唱的部分用大字,其馀部分均用小字,从而将“宾”与“白”、念诵与散说相混淆,统统当作“宾白”。加之元代的戏剧演出没有听觉材料留下来,所以孙楷第先生从戏曲中的判断、命令、论赞等采用偈颂体,而想到其与佛教的“表诠”相同,“均用念诵而与散白有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事实上,元杂剧中套数与楔子之外的韵文,许多都采用韵白念诵。《元曲选·玉镜台》三折开头,有“赞礼唱科,诗云”的提示,以下是四句以曲牌名组成的七言诗,在“诗云”前冠以“唱科”,如同“唱宾”一样,表明该上场诗一定采用唱、说之间的念诵。元杂剧中采用念诵的至少还有“偈云”、“赞云”、“咒云”、“下断”、“诗曰”(诗云)、“词云”、“读云”、“念云”、“带云”等提示的部分。
“偈”是梵语Gatha的意译,亦译为“颂”、“讽颂”、“孤起颂”,音译为“伽陀”、“偈陀”等,是佛经的组成部分。往往以四句组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等。可以想象,“偈”往往用在佛教题材的剧目中。元杂剧中的《忍字记》、《度柳翠》、《东坡梦》中均有“偈”或“偈云”的提示,就是此类体裁。不用说,“偈”应直接采用佛教诵经方式。
“赞”有时与“偈”相似,如《度柳翠》第一折“长老念西方赞”即是;有时与“词云”呼应,如《桃花女》第四折,周公云:“待老夫赞叹几句”,以下又以“词云”提示出一段韵文。
“咒云”可念佛咒,如《度柳翠》;也可念道教符咒,如《桃花女》。
“下断”有时作“判断”、“词云”,有时与“词云”重复使用。一般在剧末,由执掌刑名的官员甚至皇上,对某一诉讼案件作出判决时使用。(注:据吴承学研究,元杂剧中的“下断”,来自唐代的判文。参吴承学《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第32页。)《元曲选》等明人选本中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花》、《赵氏孤儿》、《魔合罗》、《灰栏记》、《绯衣梦》等一批作品,均是如此。“下断”之前,执法者往往先说:“你一行数人,听我下断”,下面就是一段韵文或讲究对仗的骈文;或在散说之后再出现“词云”的提示,下接韵文。总之“下断”之后,在语气、韵律、节奏等方面均出现与散说不同的转折。在有的作品中,“下断”者本人并不出现。例如《赵氏孤儿》,由魏绛提示出“下断”者是晋国公,那么这段文字,应当是场外人念诵的。
“诗云”的提示,除用于上场诗(定场诗)、下场诗之外,也有不少用于关目进行之中,其中《赵氏孤儿》第四折,程婴为赵孤诉说家世的一段,散说与“诗云”交叉进行,不仅在节奏、韵律方面错落有致,而且也有效地调节了场上气氛,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蝴蝶梦》第二折,包公自述梦中情景,插有两段“诗云”,描述其心理活动。上文已述,有时剧中念诗用“表白”提示,故可推断,“诗云”提示的部分,其念诵方式必与“表白”相同。
“词云”所提示的情况比较多样。有时“词云”可用于脚色的上、下场诗,有时用于“下断”,有时用于词的吟诵,例如《谢天香》第一折柳永念诵【定风波】,《金线池》楔子旦念【南乡子】词,均用“词云”提示。这表明“词云”就是念词,应与“表白”使用相同的吟诵方式。但《岳阳楼》第三折中,正末唱“愚鼓”也用“词云”提示。《蝴蝶梦》第二折,“词云”之下,是描写包公心理活动的非诗非词的一大段韵文,带有民间说唱体风格,与敦煌“词文”很相似。所以“词云”提示的部分是否完全使用同样的方式念诵,还须进一步研究。
“读云”有时提示读家书,如《谢金吾》第二折杨六郎读家书;有时提示读公文,如《虎头牌》第三折“经历读状子”。元刊杂剧中的“宣了”,提示宣读圣旨,也属于此类。其念诵方式应同于“下断”、“表白”和“词云”。
“念云”出现的最多,可念咒、念经,也可念书信、公文、诗词。《来生债》四折禅师“念云”是念禅语。
“带云”,就是在唱腔中夹带的白。前文已述,元刊杂剧有一处“宾”的提示就插在唱词中,显示出“宾”与“带云”相似。此外,元刊杂剧《单刀会》、《任风子》、《气英布》等剧中多次出现“带云”的提示。“带云”最能体现元曲曲白相生的特点。例如《气英布》第一折,在【雁儿】“楚王若是问我”一句下插:“(带云:)‘英布,他是汉家,咱是楚家,你不交书叫他去@(16),他如何敢来?’”第二折【隔尾】曲中有两处“带云”提示:
【隔尾】我这里撩衣破步宁心等,瞑目攒眉侧耳听。我恰待高叫声随何——(带云)那汉一步八个谎!(唱)却也唤不应。我则道是有人觑了这动静。(带云)元来不是人!(唱)却是这古剌剌风摆动营门前是这绣旗影。
显然,“带云”的作用在于衔接前后两句唱词,补充唱词难以表达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在曲中的特殊位置,也就决定了它只能使用富有韵律美的念诵,来使前后两句唱词实现自然衔接与过渡。
还应指出,在元杂剧中,有许多韵文并没有明确的提示语,但显然是用不同于散说的念诵方式进行的。《窦娥冤》四折中张驴儿见到窦娥的鬼魂,即云:“有鬼有鬼,撮盐入水。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这是在念道教咒语,不可能使用散说。有的虽非韵文,但句式错落有致,读来仍不乏声韵美。例如《气英布》四折张良心目中的探子,就用八句六、六、九、九、六、四、六、四的句式,类似敦煌文书中的词文。此类情况甚多,就不一一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