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概括

汤姆索亚历险记概括

时间:2023-05-29 18:2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概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汤姆索亚历险记概括

第1篇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着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主人公,他不畏,坚持正义,积极乐观。

汤姆·索亚敢于冒险、正义、勇敢、足智多谋,是人们心中的小英雄。汤姆有着敢于探险、追求自由、做错事后敢于承认错误、承认缺点的优秀性格特点。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小伙伴和镇上的人们都觉得他是真正的英雄!

山东烟台金山小学五年级:凌乱的记忆

第2篇

 

本班共58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5人,男女比例相差较大。全班的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但也有较多学生的成绩较落后。虽然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但很多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但还是难免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按时完成作业,有极少数学生甚至连作业都完成不了。此外,学生的课外知识缺乏,课外阅读情况欠佳。

 

 

 

 

 

 

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六个单元,其中三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民风民俗”“理想和信念”“科学精神”。第二单元是以题材来组元的“外国文学名著”单元。还有两个单元比较特殊:第三单元“表达真情实感”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是综合性学习单元

 

 

 

教学有关知识

 

技能

 

情感目标描述

(一) 知识与能力

 

1.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

 

 

 

 

 

 

 

 

 

 

 

 

 

 

 

 

 

具体措施

 

1. 通过摸底测试,确定辅导内容,制定辅导计划,帮助学生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总目标。

2. 利用早读课前后的时间,在教室针对学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包括生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古诗词、课文等。

3. 组成“一帮一”帮扶活动,利用好带差,好帮差的办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 利用四人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办法,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

 

 

 

 

 

 

 

 

 

 

 

 

 

 

 

 

 

 

 

 

 

 

 

 

 

 

 

 

 

课时分配及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

第1周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3古诗三首                       7

第2周       4戏藏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                    7

第3周       5鲁滨逊漂流记  6骑鹅旅行记 7汤姆索亚历险记           7

第4周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写作品梗概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7

第5周       8匆匆  9那个星期天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7  

第6周       习作例文与习作                                         7

第7周      10古诗三首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7

第8周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   

第9周      14文言文二则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7

第10周     中段复习考试                                             7

第11周     16表里的生物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7

第12周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语文园地         7

第13周     回忆往事  依依惜别  古诗词诵读                           7

第14周     古诗词诵读                                               7

第15-20周  期末复习考试             

 

 

 

 

 

 

 

 

 

 

 

 

 

 

 

教师签名

李玉娣

备课

组长

意见

 

 

 

 

第3篇

一、以学生为本,选好课外读物

如何选择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呢?教师在选择时往往会从个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自己认为较合适的作品提供给学生,然而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要求和想法不一定与教师的相符。在选择供学生阅读的读物时,我们坚持五个原则:a)思想性强, 内容健康;b)材料难易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c)题材涉及面广,趣味性强;d)文章体裁多样化;e)语言地道、规范。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小说有不同的选择。因此,我们选材时必须先将读物读一遍,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小说,由于小说中描述的内容来源贴近生活,使得学生仿佛在读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于是能和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种相关性(Keller)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长久维持。

二、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能汲取新的营养,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检验已学过的知识。课外阅读之所以有别于课内,还因为这是在一种全新的条件下进行的“趣味学习”。许多心理学家的有关实验证明,通过简单的机械性的重复进行记忆的结果,往往易于遗忘,而在作为一种艺术享受的愉悦心情下记忆的效果会好得多。这一点是课内学习无法代替课外阅读的地方。抓好课外阅读的必然收获是学生能更好地消化课内双基,提高他们活用语言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策略的实践

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或娱乐的最基本途径。在国内各类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题占考试内容的很大比例,这说明阅读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主要方面之一。然而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很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者未能掌握和使用适当的策略。因此,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策略。

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Goodman, 1967)。预测是阅读过程的重要一环,对文章主题和体裁的预测,可以借助文章的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拿到一本小说,我们要求学生不要急于读,应先从小说题目入手,让他们猜测小说可能会写什么内容,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White death之前,我们就组织学生就其小说内容进行预测,学生们对于题目的White 各有所想,有的说White代表白色污染,有的说代表假的,有的说代表,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希望马上把小说读完以有个明白。

其次,要求学生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影响阅读速度的不良习惯主要有:指字阅读、有声阅读、摆头、眼停过频、回视等。不良习惯会影响其阅读速度,导致有限的阅读量。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尽量扩大视幅,按词组、意群甚至句子为单位阅读。遇到单词尽量不查词典,可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快速判断该词的含义,实在不懂的词再查词典,这样会更快地理解小说内容,加快阅读速度。

再次,读后理清小说的基本线索,人物关系及其故事结局,整体把握小说意思。通过阅读启发学生思考:(1)你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可以用一句谚语或格言归纳总结)(2)你喜欢或讨厌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3)你还可以再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吗?

最后,鼓励性的赏识表扬。一部分同学写得很好,拥有同一类书却阐述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体会,如 《苔丝》、《爱玛》、《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个火》、《简爱》、《艰难时世》 、《雾都孤儿》、《忠实的朋友》等。此刻,老师们可以把好的作文张贴在墙上,供同学阅读欣赏。这样,他们的肯定或欣赏都会让他们欣喜不已,会更加努力去开展课外阅读。

四、营造良好环境

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他们阅读的方法本身就是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这里再重点谈两点。

1. 获得各科教师的支持。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当然是英语老师该管的事。可如果认为它仅仅是英语老师的事,那就不对了,它需要所有老师的关心支持。有些老师可能会反对课外阅读,更有可能会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这样,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还会高吗?英语教师辛辛苦苦调动起来的阅读积极性又被一盆凉水浇灭了。

2. 获得家长的支持。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时间大部分在家里。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应当让家长明白,学生们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然后让家长知道具体的做法:给学生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给学生选择足够的好书,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五、读后感悟,读以致用

目前阅读教学的目标似乎就是掌握应试技巧,就是能够选择正确的标准答案。陷入这种误区的阅读教学必然抹杀阅读作品本身应该带给读者的愉悦,更扼杀不同阅读个体对作品不同的解读自由和权利。学生在阅读小说后,被其内容所感染,必然会有强烈的表现欲,我们及时为学生提供条件,引导学生写故事梗概或读后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为有蓝本可依,学生写作就不至于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中的高不可攀。

第4篇

关键词:对比 概括 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精读文章,每学期至多不过六七十篇。初中三年,所读仅有两百篇光景,再加上高中三年,也只有四百篇罢了。倘若死守着这几百篇文章,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用来作拓展课外阅读的材料,课标规定的十二部名著是极佳选择,认认真真读完这十二部名著,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容量单薄之不足。

由此看来,完成课标规定的十二部名著阅读这项任务应该与课内篇章阅读同等重要,然而现状是:语文教学就是教课文,长期忽视课外名著阅读,即使偶尔为之,也有心无力,以教师的知识点梳理和讲解代替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体验,以大量的片段阅读训练代替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研究,因此,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缺乏,阅读趣味庸俗、阅读体验缺乏深度,造成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较弱,无法真正进入文学的殿堂。透过名著阅读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考察细节性的故事情节的试题茫然无措、答非所问;对于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学生或者因词汇贫乏即使理解了也用词不精准,或理解不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没有抓住性格的主要特点主次不分。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名著阅读题得分率低于40%,其中人物分析题得分率低于50%。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尝试从十二部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对提高初中生名著人物形象鉴赏能力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探索。

首先,以追寻人物命运为激趣点,推动学生阅读整本书,提高学生名著人物形象专题研究能力。广东省必考十二部名著中只有《朝花夕拾》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部分内容是散文,《繁星春水》是诗歌,其他作品都是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小说或戏剧。以人物为切入点,在阅读开始前,教师可以上一节名著推介课,示范教师研究性阅读的内容,将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或情节片段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或将文学评论中对人物的精彩评价,或放一段扣人心弦的电影,激发学生好奇心,推动学生自主研究性阅读,探索人物的命运变化、最后结局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例如《骆驼祥子》,祥子一出场,作者就描绘了他美滋滋的梦想:“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接着细细描写祥子的身材、外貌,似乎在证明这个愿望确定无疑是能实现的。但结果愿望实现了吗?祥子的命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围绕人物命运,学生研究性阅读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并且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带着思考,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更加深刻。作品读到一半时,举行一次读书会,交流自己研究性阅读中感受最深的部分,读完之后,上一节作品研究性阅读总结课,概述重要情节、评价人物、理解主旨。

小说和戏剧的课外阅读都可以这样推动开展,只要学生能读完,在交流课上,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在人物形象的鉴赏方面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其次,提高对比阅读能力,强化理解,学会将人物分类。人物的性格是有一定类别的,有相似也有相反,可以分类对比。同一部作品如果人物众多可以运用这一办法,不同作品情节相似也可运用。例如高尔基的《童年》,作品中人物众多,可以将这些人物分类:外祖父、米哈伊尔舅舅、雅科夫舅舅、继父这几个人同属一类,可以用贪婪、残暴、自私来形容,只是因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分别,主要人物的性格更丰富一些,外祖父还有吝啬、专横的特点,并且也有慈爱的一面;外祖母、好事情、小茨冈、老匠人格里戈里、阿廖沙、母亲,都属于善良的人,因为年龄、性别不同分别又有各自特点。如主要人物外祖母除善良外还勇敢正直、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宽容忍让,这些特点也影响了阿廖沙,因此阿廖沙除了具有祖母的性格外,还有小孩特有的天真活泼的性格。不同作品的对比,例如《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无疑都具有热爱冒险、勇敢机智的特点;不同点在于鲁滨逊是在孤岛上生活,需要坚强乐观、实干精神才能生存下去,而格列佛游历不同的国家,在离奇的环境里生存并保持本色,需要聪明灵活、察言观色的品质和坚持正直善良的信念。也可以将《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汤姆和《童年》里阿廖沙对比,他们有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却形成了相异又相似的性格特点。

再次,提高学生概括能力。通过搜集积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词汇,以解决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后仍苦于无法用语言确切概括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人物性格特征分成几个层面:态度特征、行为特征、善恶品性特征、意志特征、思维特征、情绪特征。利用课内已学人物形象,要求学生整理积累有关人物性格特征的词汇。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课本中人物形形,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人。仅仅举出七年级上册中的形象,其中有些不是人物,但具有人格化特征也算在其类。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童趣》中的我、《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居里夫人、《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元方、《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骗子、孩子《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蚊子和狮子》中的蚊子、《塞翁失马》中的塞翁等等。学生将学过的人物,通过课堂笔记,分组合作,整理并归类就形成了人物性格特征词库。现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例如1、态度特征。(1)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如乐善好施――一毛不拔;公而忘私――损人利己;见义勇为――见利忘义等。(2)对他人的态度,如温柔――粗暴;温和、随和――粗暴;友善、和善――凶恶;谦虚――骄傲;等。(3)对学习工作的态度,认真――马虎;踏实――轻浮;老成持重――草率鲁莽等。(4)对自己的态度特征,如自信――自卑、谦逊――自负、自尊自爱――自暴自弃等。2、行为特征。高雅――庸俗;大胆――胆小;大方得体――拘谨笨拙;不苟言笑――幽默风趣等。3、善恶品性特征。善良――残忍、冷血;诚实――狡诈;真诚、坦诚――虚伪;刚正不阿――卑躬屈膝等。4、意志特征。勇敢――怯懦;严于律己――散漫懈怠;坚决果断――优柔寡断等5、思维特征。敏捷灵活――迟钝笨拙等。6、情绪特征:古道热肠――冷若冰霜;积极豁达――悲观厌世等。

通过利用课本中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记忆并积累有关性格特点的词汇,既增加了词汇量,又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还能训练并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迁移能力。

最后,多样化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词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一是利用人物的典型故事情节训练学生运用词汇。如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骂他诈死,表现了他侠肝义胆、武艺高强又粗中有细的特点;保尔瘫痪后写书,说明他自强不息、顽强乐观、革命信念坚定;汤姆逃学游泳、当海盗,说明他调皮叛逆、富于幻想敢于冒险等。

二是通过分析有关人物的各种描写,训练赏析人物性格的角度。例如语言描写:不要走,请吃老孙一棒!这句“请吃老孙一棒!”是悟空的经典语言,说明悟空敢于斗争、桀骜不驯。动作描写如“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将来,……他就顾不得沙僧,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其中“溜”“钻”“睡倒”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猪八戒胆小怕事、自私、耍小聪明的特点;例如保尔想自杀时的心理描写,“朋友,你是一个假英雄!任何一个傻瓜在任何时候都能结果他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把手枪藏起来,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有过这种念头。即使到了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找出活下去的方法。使你的生命有用处吧!”这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保尔克服绝望的心理的过程,表现了保尔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性格特点。这样反复多样化训练,学生能熟练运用人物性格特点的词汇,熟练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分析,鉴赏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有显著提升,这从课堂上学生能多角度地运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气氛热烈地讨论分享看出来。名著测验数据也显示,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学生的人物分析题得分率已经上升到70%左右。

总之,通过提高学生专题阅读研究能力、对比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多样化实践训练,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明显浓厚了,品味鉴赏的能力也提高了,名著中许多拥有伟大人格精神和优秀品质的人物给了学生有益的熏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语文塑造人格、培养能力、熏陶情感态度等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①引自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第5篇

一、授之以“渔”自主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为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笔者引导学生超前自学。课前精心设计导读提纲,安排学生超前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熟悉、掌握教材的内容。有了课前的自主先学,有了对文本内容的初步认知,学生在课堂更容易进入“交流――感悟――质疑”的学习状态,教学更省时,更高效。

新课的自学,要求做到:一读(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弄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查(查阅作者、写作背景、文中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及生字新词的意思。)三理(理清课文条理。)四写(练习写生字并组词。)五思(思考课后的思考题,或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做旁注,将自已的阅读感悟写下来。)鼓励学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尝试学习,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教完第一课时后,根据不同文本的重点、难点有针对地设计导学提纲。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自学时的疑点、难点适当点拨。在关键处或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们在探究中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探究,摸索到了语文超前学习的门路,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成绩也提高了。

前一段时间,笔者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充分感受到“指导――自主学习”的魅力。教学第二课时,笔者设计如下导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

1 认真阅读课文第二段(5~10自然段),完成下表:

2 认真阅读课文,尝试解决课后问题。

3 看看谁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试着解答,自己解决不了的,将问题写下来。

通过课前收看学生的导学提纲,笔者发现学生基本能读懂文本的内涵,只是概括不够精准。上课时笔者决定与学生一起来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法可寻,提升阅读与概括能力。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1、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2、她看到了什么?3、结果怎样?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最后概括学习方法(读――思――议),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用同样(读――思――议)的方法自学课文6~11自然段,并完成下列表格。

当学生再次接触文本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在交流反馈时,笔者惊异地发现,他们活学活用的本领!第二至五次擦燃火柴相关内容能模仿第一次的概括,而且几乎每个小组都概括得相当精炼。

在这一课例的片段教学中,真正实现了“教为了不教”。课堂因为有了教师的导――“授以方法”,学生的学――“自主探究”而精彩。利用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超前自学,能多方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树立信心自主质疑

疑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 转变心态,鼓励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想,大胆疑。有的孩子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同学耻笑,对于他们,笔者热情鼓励,给予勇气。对于把握不住学习要领、提不出问题的,引导他们从字、词等难度较小的方面入手,逐步学会质疑。

笔者在执教《怀念母亲》一文时,引导学生从关键词“频来入梦”入手,一学困生也能提出:“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谁“频来入梦”?这两问题。后又有学生提出更深的问题: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作者写母亲“频来入梦”想表达什么感情?从质疑的问题引导品读文本,学生领会了季老先生的心思:身在国外想念母亲,思念祖国。质疑使他们品悟到流淌在语言文字间一股浓浓的思亲、思乡、爱国的情愫。

2 教给方法,学生导疑有方

“学问,学问,有学才会问。”会问才会有质量地学,但在开始阶段,必须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质疑:从课题;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心词语;重点句;标点处;看似矛盾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能摸瓜寻藤,摘叶问根了。笔者欣喜地发现,现在,学生们质疑已成习惯,质疑有深度了,能质疑的学生也更多了。

3 引导归纳,总结释疑方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转变观念,变重结论为重过程与方法,要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与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践解决质疑生成的问题的方法。具体途径:A、利用工具书――词典、字典、字词句段篇、教学参考书:B、联系上下文;C、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群体智慧);D、联系生活实际:E、生活体验;F、去网上查找资料:G、查找课外读物(科普读物、历史故事、寓言童话故事等)……

笔者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就被孩子们质疑问难的问题包围了:

生:小女孩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为什么第一次不敢擦燃一根,第五次赶紧擦燃一大把?

生:课文结尾写小女孩死了,被冻死了,为什么却写她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

生:为什么要写新年太阳升起,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生:为什么要交代小女孩手里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生:为什么说小女孩死了,却写她跟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些问题有关注关键词的,有关注人物命运的,有深入到写作方法的……笔者引导他们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结果孩子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小女孩的同情,希望像小女孩那样的穷苦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体会到作者采取对比方法:用小女孩美好的幻觉衬托出现实的痛苦……

当笔者再次引导学生们读课文相关段落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而且用的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或问号?笔者没有回答,将这问题抛给所有的孩子们,向他们“讨教”。教室里议论声一片。最后,孩子们谈开了:

“这是人们不屑一顾地说,感觉小女孩的死与他们无关一样。”

“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突出人们的冷漠,因为前文交代了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

“更加突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这与后面一句小女孩想得到幸福形成对比,因为现实生活中没人关心,没人同情,她只有在幻想中得到幸福,所以她死了,就是走向幸福了。”……

孩子们的自主质疑,使笔者的课堂变成了智者的交谈思想的场所,他们不仅质疑能力在提高,同时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得

到了锻炼,心灵得到了启迪。

三、自主读书延展课堂

语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课堂的学习只是一个人学习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成功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将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展,特别是语文科。没有课前的学习,课堂的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课后的延展,学习成了一条不流动的河流。因此,笔者积极引导读书,推荐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外书屋”里推荐读的书目为主。针对教材“单元主题”编排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与单元组课文相关的文章,或同类文体的,或相关主题的或同一作家的,并要求写读书笔记。随着阅读的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文质兼美的散文,读中外名著,读各种科普读物,读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没想到这一举措让笔者的课堂精彩纷呈。笔者执教六年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时。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书卷味。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的课堂上,学生们就安徒生、契诃夫的个人资料与他们进行创作的背景娓娓道来。他们在《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课堂上道出课文主人公精彩人生或历险经历的一些片段。是自主阅读,使他们在课堂上不拘限于课本;是阅读让他们体验到快乐、张扬了个性;也正是阅读让笔者的课堂有了春天般的盎然。

四、实践体验自主创作

新课程强调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们的情感、态度。教学活动的展开关注价值取向,开展发展性的教学,能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笔者执教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时,充分利用了教师指导的导向性与学生自学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有意无意的引导中愉快地自主学习,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诗,体会诗歌特点与发展:引导学生课外搜集各类诗歌,指导分类整理;指导学习现代诗,拓展阅读现代小诗;授以写诗的各种方法并逐一例举;开展吟诗赏读会,对于赏读的小诗从选材、感情、想像、韵味等方面引导评价。

第6篇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忽视学段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忽视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与联系,中段和高段教学模式一样;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明确,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粗浅理解就课教课。随意性很强。导致课时任务无法完成;有的教师没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或理解)的问题,挤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有的变略读为泛读,放任学生自读,最终了无实效;有的“精”“略”不分,对略读课文过度精雕细琢,教师的强势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细碎频繁的问答,制约了学生活泼的个性、生命独特感知、体验和解悟。

那么,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设计,采用什么策略呢?

一、领会内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参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精读课文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基地。教师教学略读课文时,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编者意图一;文本、单元训练重点、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导语等,制定教学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二、注重预习 历练自学

教师的预习引导应体现梯度:三年级起可设计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然后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四年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质疑问难、领会表达方法,初期教师宜多方启发,注重示范,还可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预习;五六年级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画生词(关键旬)、质疑解难(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查阅相关知识、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缩减课堂读文时间,赢得“精讲品读、适度拓展、积累运用”的良机,形成良性循环。

三、板块推进 因文而异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崔峦语)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说明:一是略读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只是作为教学“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简化结构,板块推进。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将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一自读自悟一交流点拨一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2、因文而异,选择教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第三学段叙事性文章、诗歌、说明文三种文体教学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点词句,体会其感彩和表达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4)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落实到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3)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4)注意读写迁移,学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较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组中《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其写法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和《自公鹅》同写鹅,各写了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人教版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人手,温敬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如果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阅读提示(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设计教学目标,选好切入口,给学生指明自主学习课文的途径,将能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文,《慈母情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无私的爱,同时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这篇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采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辛劳、深情和对“我”的支持的;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写作形式。《学会看病》是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母亲鼓励“我”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带着“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这个问题去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着力点。教学内容宜少而精,教师应选准训练的者力点(结构、语言、情感、方法),精讲品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王春燕老师执教《猴王出世》时从“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将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感悟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读交流,多元解读。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来看,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教师可设计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让学生畅所

欲言,唤起他们阅读的心理体验,同时要善于捕捉真切的个性体验,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四、适度拓展 积累运用

一是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四上)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可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课后让学生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虫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五下《水浒传》、《西游记》;六下《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可采用定时、随机指导两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标要求。

二是拓展实践。略读课文教学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注意叙述和心理活动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欣赏(或学唱)带藏族民歌风味的《天路》;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让学生改为剧本,小组合作表演;学完《大瀑布的葬礼》,让学生参照资料将课文改写成演说稿,进行演讲;模仿《蒙娜丽莎之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一幅名画……教师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是积累语言。纵观人教版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于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悦。”这是绝佳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四是积累方法。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渔,更应“授学生以渔场”(肖川)。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侧重于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环节,一课一得,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又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如《秦兵马俑》可以“保存世界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秦兵马俑基本资料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计时训练),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也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

五、及时评价 激励巩固

课标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内容、过程及效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激励、巩固阅读兴趣。香港教师非常重视设计课堂阅读练习和及时评价反馈,他们的相关阅读练习有填空、选择、简答三种类型的题目。填空题,往往要求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文中的词语;选择题,大多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语段检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简答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个现象作出判断和阐释。另外,教师也应对教与学目标有效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采取何种补救措施来继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