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20年后回家乡

20年后回家乡

时间:2023-05-29 18:2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20年后回家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年后回家乡

第1篇

20年后家乡

今天,是我回故乡的日子,不知不觉离开家乡20年了,此时要回家我的心里面兴奋极了!不知道家乡有什么变化,带着喜悦,我登上了我的专机。“家乡到了!”我的机器人顾问对我说。

下了飞机,走到花坛边。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郁的芳香。定睛一看,啊,家乡变了,家乡变了,我顿时兴奋起来,快乐起来,微微低下头,只见花坛里密密麻麻的栽种着各种各样的花,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串红、黄金菊、彩虹菊、矮牵牛,拼成许多图案和标语,路两旁都种着柳树,排列的整整齐齐,一直通道尽头,20年前,这只有几颗枯死的树木,而如今一颗颗柳树,舞动着自己美丽的身躯。而如今……啊,变化太大了!

以前,这只是一条很窄的小路,地上的泥巴、垃圾更奔没人去清理,现在,一条旷阔的柏油马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咦?汽车呢?哦,uanlai 在地下交通城呢!哇,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畅通无阻,这里就是一个车的世界!

再看看,这身边的建筑,原来的那破烂不堪的老房子已经没有了踪影,一座座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每栋楼都防都有防地震、防洪水的装置,一有各种灾害就会将楼房悬空,而且,防盗措施非常先进,如果你想去你的朋友家,就要输入密码,然后年初来,当然,这些别人是听不见的,然后,通过声音来决定你是否可以进入。

走着走着,来到了我的母校。以前,这儿楼以前只有5层,而现在却有100多层呢!走在学校的小路上,看到一颗大杨树,这棵杨树,有着我儿时的记忆,到了夏天我们在树下乘凉,望着树边的小河,忘不了在里面捉小鱼、小虾、小蟹、在里面打水仗……这些我永远忘不了。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家乡会更加美丽的 !

第2篇

岁月的流逝,抹不去家乡的影子;茫茫的大海,挡不住回家的决心。无尽的思念,长久的盼望——浅浅的海峡怎能阻隔这深深的思乡之情?

余光中回来了,43年的等待,他终于又站在了闽南这块热忱的土地上,那思乡的岁月终于熬到了尽头——余光中终于回家了!43年前,正值青年的他踏着这片土地,离开了家乡,却没想到,当他再度深情地踏上这片土地时,已是满头白发。余光中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思绪万千,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因为这里是家,是自己永远的家……

43年来,余光中无时不刻不在想念着自己的家乡,他时常在海边极目远眺,眺望海后面那片自己爱得深沉的土地。那里是自己避风的港湾,自己与那片土地有剪不断的情愫,无论走到哪里,自己都属于那里,属于自己的家乡——闽南!

离家20年后,余光中将自己积蓄已久的思乡之情寄托到了文学作品上,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写下了《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诗触动了千千万万游子的心,道出了这20年来身在异乡对家乡的思念,道出了对家乡那份刻骨铭心的爱!

余光中是可敬的,他虽然身在异乡,却时刻不忘家乡的美。43年来的远离家乡,却减少不了他对家乡那深深的爱。没有这种爱,哪有这漫长岁月的苦苦等待?没有这种爱,哪有这首感人肺腑的《乡愁》?没有这种爱,哪有余光中踏上家乡时那灿烂的笑容?这是一种不曾褪色的爱,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爱!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余光中那43年思乡的岁月,虽然没有感受过那千万游子思念家乡的痛苦,但是我对家乡的爱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属于泉州,因为,我也是一个热爱家乡的闽南人!

第3篇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已经过了20年。我已经由一个小女孩变成了成年人,从美国回来,想回家乡看看。

于是,我开着太阳能轿车奔驰在在路上,咦?这路怎么怎么平坦?我低头一看,啊!原来那凹凸不平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宽敞平坦的大路!这时,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因为路不平而摔倒的情景来。我一抬头,看到了好多栋大楼,我有不禁想起小时候那几间小平房。我数了数,没有哪一栋楼少于四层的!我继续往前开,又看到一辆高级轿车,把我喊住,从里面出来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我觉得有些面熟,仔细一看,原来是我多年未见的伯父,我急忙喊:“伯父!”伯父走过来,说:“孩子啊,听说你要来,就特意来接你,走吧。”我上了车,不一会儿就到家了,哇!院子好大啊!我又一看,我家的楼是十层的,好壮观哦!进去一看,更是让人赞叹不已!里面什么都有啊!而且是全自动的!还有家庭机器人保姆呢!

二十年后,我的家乡变化多大啊!

第4篇

47年失去联系,如今亲人相见满肚的话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思的泪水长流

1989年10月20日,长春市朝阳区惠民路205号,传出了爆炸性新闻,老谢家来客人了,七八个人,都是台湾来的。这在当时是台湾岛内来大陆探亲最多人数的团体了。每当讲到这些时,谢老的脸上都露出激动的笑容。谢老告诉记者,父亲谢文炫、母亲张瑞英都出生在台湾,1918年,10岁的父亲从台湾丰原来到沈阳,后辗转来到长春,1928年母亲从台湾花莲来到长春与父亲完婚。1942年,母亲带着7岁的大姐谢秀娘、5岁的二姐谢群回台湾探亲(此时腹中还孕有三姐谢军)。从此之后的49年里,父母再没回过家乡,也与家乡的亲人彻底失去了联系。

1981年,为了能够跟台湾的亲人取得联系,吉林省台盟、组织老台胞撰写家书,经过有关部门,在厦门通过空飘、海漂,企盼能把它送到自1949年开始断了音讯的台湾亲人手里,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个年代,两岸的亲人隔海泪汪汪,悲哉!惨哉!记得当时父亲谢文炫很认真,每次都嘱咐小儿子谢玉坪千万不要写错地址,而那地址是1942年前记忆的地址,这种无奈的联系方法,是他心灵唯一的期待。在二姐谢群搬家清理杂物时,偶然发现了父亲在1982年从报纸上抄写的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逐字仔细研究,重点处还画了圈圈杠杠,手稿原文,至今我们保存完好,成为父亲留给我们的珍贵纪念物。从他画的圈圈杠杠中我们看到他想到了什么,他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台湾和大陆的未来。

1988年,长春台胞刘福顺回到台湾届,找到了谢玉书的家人。谢玉书的表哥张凡舟才得知自己家的联系地址。表哥便立刻给母亲(他的亲姑姑)写来了第一封信。一年后便有了1989年10月20日那天的场面。

1年说长不长,但就差这短短的365天,父母各自与亲人阴阳相隔,今世不见

有人说世上的悲剧千万种,但最痛苦的莫过于亲人生前不能相见。

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单方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的方案,但必需绕经香港来大陆,而大陆台胞还不可去台湾。当时谢玉书在台湾的舅舅,为急于寻找失联多年的妹妹(谢玉书母亲),立刻报名参加第一批探亲团到了北京,在茫茫人海中四处寻找。因为舅舅是听解放前回台湾的朋友传说。寻亲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舅舅失望而归,回台之后不久便一病不起。临终前,舅舅嘱托自己的12个儿女,要他们一定替他找到在大陆的姑姑。儿女们含泪答应父亲的要求。

一年后,表哥张凡舟才从刘福顺处得到姑姑的地址,于是带着舅舅的遗愿见到了母亲。母亲和舅舅,仅差一年没能见上一面。当时谢玉书的父亲也写信让表哥捎给他在台湾的妹妹(谢玉书的姑姑)谢久子。

表哥的到来,使父亲谢文炫兴奋得几夜不眠。故乡的山,他在那里抓过蝴蝶,摘过香蕉;故乡的水,他在那里洗过澡,摸过鱼虾。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眼前浮现。他太想回去看一眼了,分别44年的妹妹谢久子(1945年后从大陆回到台湾),如今什么模样了?听表哥张凡舟说,父亲6个兄妹中唯一活着的仅剩下他们俩了。而今父亲已是81岁了,已经卧床不能走了,父亲深知自己是回不了台湾的,只盼望姑姑能来看看。

1991年,姑姑谢久子终于来看他了,但遗憾的是父亲带着眷恋已于1990年去世了。就这样,父亲和姑姑,也只差一年没能见上面。

49年后,为了了却回家的心愿,82岁高龄的母亲孤身一人远赴台湾

1991年,母亲终于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萦的台湾。带着父亲的遗愿,也带着全家20多口人对家乡亲人的祝愿。

表哥张凡舟回到台湾后,查到母亲在台湾还有户籍,根据台湾当时的规定很快便得到了入境签证。已是82岁高龄的母亲(在当时也是签证的最高年龄了)孤身去了台湾。在那个年代,台湾的政策是不许其他人陪伴,谢玉书只好送母亲到深圳罗湖口岸,台湾的表姐特意到香港口岸迎接。82岁的老人啊,一步步向前挪,蹒跚地独自走向回家的路!两岸的亲人就这样呆呆地在两边看着她。

母亲回台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坟地去祭祖。那里葬有谢玉书的外祖父和外祖母,3个舅父舅母,当时表妹对母亲说,如果想要落叶归根,这里有她的位置。母亲说,自己在大陆生活了60多年,早已把大陆当成自己的家乡了,要把自己生命的最终归宿地定位在大陆。

2000年,94岁的母亲在长春去世,家人把母亲葬在长春双阳区,至今两位老人的灵魂徘徊在长春福山寿明园公墓。

葬我于大陆兮,望我台湾。台湾不可归兮,魂飞丰原。海峡两岸一家人兮,尽快团圆。这是母亲的心愿。

多年后,随着一代台胞的故去,二三代台胞会将割舍不断的亲情传递下去,血永远浓于水

第5篇

同时:人杰家纺敢叫板承诺,能做到加盟一家成功一家。并敢于公布每个城市商的真实经营状况。凡是想来加盟一定要先就近去考察一下本部加盟商的销售火暴状况后,再来本部申请加盟。另外,本部还拿出现金100万元做路费给全国各地的投资者考察之用。货比三家后,再来,以便投资者去实地考察。

福建林先生0598-5821865,原先是在香港九龙街道闻名的“沙县小吃”,一年也能赚个十几万人民币,但就是太辛苦了,加之思乡心切,他想回家乡去发展,但苦于没项目投资。

偶然的机会里他看到凤凰卫视播放的竹纤维毛巾的招商广告,心动了。特地抽空去了香港人杰家纺集团(香港中环德辅道中112-114号顺安商业大厦)。到那里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竹纤维产品,又亲自验证了产品的去油污功能,当场就决定签合同,该产品。因他要回家乡去做,工作人员告诉他,必须到国内办事处去订合同,于是他又专程坐飞机来到了香港人杰家纺办事处,终于如愿签下了合同。因毛巾是必用品,加上竹纤维毛巾脏了后有免搓洗这一特殊功能,价格又和普通毛巾差不多,而且手感比普通毛巾还要好,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加之又是国外品牌比国内品牌更加好操作,因此产品很快在福建市场上就打开了销路。林先生每月一算账,小小毛巾每月能尽赚三四万元,既能轻松赚钱,又了了思乡的心愿,现在林先生整天都乐呵呵的。

深圳和香港只有一桥之隔,自1997年后,深圳人买东西都喜欢到香港那边去买,看到总部的招商广告后,精明的丘先生(0755-81221489)立马和总部联系上,抢先拿下深圳的权。现在他每个星期都要进二三次货,一次比一次量大,他手上的客户越来越多,营销网络越做越大,看到他发展的这么快,办事处正考虑着要把广东的总权交给他,这样正中了丘先生的下怀,何乐而不为呢!

香港人杰家纺在中国前程似锦、光辉灿烂!

总经理郭红霞女士欢迎全国各地方有识之士前来总部实地参观、考察。

香港地址:香港中环德辅道中112-114号顺安商业大厦14楼A座18层

电话:00852-30510580

传真:00852-30510590

第6篇

有多少失败可以重来

石聚彬至今仍对20年前那次“滑铁卢”刻骨铭心。

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孟庄村唯一的高中生,20岁的石聚彬当上了村长,并开始不断思考如何帮助乡亲们将当地的特产――红枣销售出去。经过小规模的成功尝试后,1987年,石聚彬拉着一卡车红枣直奔深圳。始料未及的是,货车在路上走了三四天,经过八九月降雨频繁的几个南方城市,几吨红枣严重受潮,还没摆上摊位就全部烂掉了。回到孟庄村口,石聚彬不敢进村,待天黑之后才偷偷回到家,狠狠痛哭。

此后,“罪人”石聚彬辞掉村长职务、背着5万元债务去了外地,他当时想,不管还能不能继续做红枣生意,这笔村民的血汗钱必须还上!

在外漂泊五年后,石聚彬偶然收到消息,说自从他离开后,家乡红枣虽负盛名,却依然难以向外销售,没有领军人,村民一盘散沙,士气低沉。只能在每年丰收后,赶着毛驴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叫卖,收入甚微……石聚彬内心犹如万箭穿心,当年是他提出让家乡红枣走出去,却在紧要关头抛弃了所有人。石聚彬经过几天挣扎,决定负荆请罪,他马不停蹄赶回家乡新郑。

石聚彬承包了孟庄干鲜果食品加工厂,收购了一批鸡心红枣,开始生产蜜枣产品。这一次,他的卖枣思路与五年前截然不同――由于蜜枣市场走俏,石聚彬预见,枣类产品加工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当时消费者还停留在一方人吃一方枣的阶段,对枣类产品的营养价值没有太多认识;销售方面,也仅停留在种植户拉着枣到市场上兜售。未经加工的产品卖不起价,只有1000元/吨。一个庞大的枣类产品加工市场跃然纸上!

石聚彬租赁了500亩地,招了一批老乡为公司的签约工人,把种植外包。几十名农民,每人负责约10亩地。枣源,由此敲定。

“对症下药”赢得第一桶金

石聚彬知道南方人喜欢用枣煲汤进补,对于广州、深圳等消费意识成熟的市场而言,石聚彬省去了培育市场的巨大成本,产品只要能贴合顾客的需求,必定热卖。

既然要“补”,营养价值乃是首位。

别人用糖液煮枣,石聚彬就用人参煮枣,突出枣药食兼用的价值,取名“鸡心人参枣”。产品包装也独具匠心,做成100克的小袋包装,还将15公斤的黄色包装箱换成了5公斤的白色箱子。当年10月,包装素雅小巧、便于单次食用的“鸡心人参枣”在深圳、广州卖得如火如荼,仅半年销售额达到30万元!随后,石聚彬注册了“奥星”,用从信用社借来的100万元,买下14亩地建厂。

一个“枣贩”的产业化生产拉开帷幕。

嗅觉敏锐的石聚彬一边卖枣一边继续做市场调查,他了解到南方人不喜欢吃枣吐核,便迅速设计生产出一款类似缝纫机的半自动机器,可以把枣核打下来。然而,无核枣并没有直接量产,而是先送样品到广交会展览,被新加坡三和贸易公司预定2吨后才开始量产。随着三和定购的2吨产品迅速售罄,大量批发商、经销商纷至沓来定货。

短短一年,光是无核鸡心枣就让石聚彬净赚了100万元!

第一桶金来之不易,石聚彬的短期暴富,让同行虎视眈眈跟风而上。一时间,市场上枣类产品同质化严重,石聚彬的无核枣陷入销售瓶颈。被模仿,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在所难免,但如果演化出不同形态的产品和味道,这个品牌便会与众不同。

一块“口香糖”=五家店

转折发生在几个月后。

石聚彬路经天安门广场,发现地上口香糖泛滥。他灵光一闪,如果能把红枣做成“口香糖”,既是枣产品,又能吞咽,还环保。必定能在短时间内掀起枣类产品二次消费热。

第7篇

转眼之间二十年过去了,我早已大学毕业,如今是颇有成就的“火星空间站”的站长。知道吗?这是世界上最大、科技最发达的空间站,我每天都在工作的海洋里遨游,好久没有回家了。快到春节了,我的手机上收到了一封即时寻呼邮件,是大舅发来的,说是想我了,邀请我去南堡做客,还说一定会给我意外的惊喜。我的好奇心被激起,便兴冲冲地直奔家乡。

乘上飞船,我满怀憧憬……刹那间,飞船抵达南堡。天气还是冬天,但是来接我的大舅、舅妈和弟弟都穿着单薄的衣服,我扯扯自己的羽绒服,担心地问舅妈:“你们不冷吗?”舅妈回答道:“不冷,这是……”话还没说完,大舅抢着说:“这是南堡的科学家们发明出来的可调温服装。穿羽绒服显得很臃仲,我们的服装可以用电脑调节温度,比如现在我调的温度为26℃,非常舒服!”“还可以调颜色呢!根据你的喜好,设计颜色。等走的时候送你一套,让你这个站长也穿穿家乡的高科技服装!”表弟拍拍我的肩,自豪地说。

弟弟启动了汽车,我们一直奔他经营的灵美大酒店,他要在自己的酒店为我接风。

到了酒店门口,机器人带我们走进房间,饭菜已准备好,五颜六色很是漂亮,再一看,原来是我最爱吃的饺子。可是饺子皮一块红、一块蓝,饺子馅中的菜丁也是一块黄、一块绿的,差点让我认不出来。再看看菜,也是花花绿绿的。舅妈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这是结合蔬菜,是几种蔬菜的种子配到一起,经过精心培育,这种蔬菜不仅看起来漂亮,而且最主要的是富含多重营养呢!咱们现在有一个大型的环保生态种植园,我是那里的总经理,饭店的蔬菜都是从那里采摘的,绿色、环保……”我发自内心地赞叹道:“真神奇!”

吃完饭,舅妈急切地要我回家,一路行驶在新型环保公路上,没有了灰尘和烟雾的侵袭,公路两旁的绿化带被精心地修剪成了波浪型和海鸥飞翔的形状,让我也有了一种飞翔的欲望!一个盐碱荒滩变得如此美丽,还真让人称奇!“姐姐,你想去看看南堡的钻井吗?我们陪你去。”“那可是在海上,只有坐船才能看到呢!算了吧。”“没关系,到那我自有办法!”弟弟胸有成竹地说。经过一座立交桥我们来到沿海高速路,不到五分钟我就看到了大海,弟弟轻轻按下方向盘旁边的蓝色按钮,车底部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气垫,车变成了“船”!弟弟告诉我,这车还能在交通堵塞时飞行呢,而且燃料已经是太阳能,不耗油,既节能又环保!

从海边回到舅妈家,我远远地望见了她家的那一幢三屋别墅。停下车,只见门旁有三个指纹验证区,分别是弟弟、大舅和舅妈的,弟弟把手放在了他那一个指纹验证器上,“叭”门开了,我走进去。哇!真豪华,有多面电视、折叠桌椅、微型电脑、可变壁纸……高科技产品数不胜数,让我眼花缭乱。大舅还告诉我,他们专门为我准备了一个房间,我走进去一看,房间里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大舅不紧不慢地笑着对我说“它们都隐藏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小遥控,按了一下按键,墙壁缓缓打开,米色折叠学习台、粉色超宽水床以及一应俱全的电脑电视都神奇地出现了。我兴奋地跳起来,这次回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给了我太多的惊奇!

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我想20年后一定能成为美丽的现实。我的家乡——南堡,会变得繁荣富强,我期待着,期待着这美好的一天!

指导教师:陈海燕

第8篇

20年前,她从机电厂下岗,一家三口失去了生活的来源;20年后,一个资产1.5亿元的企业集团在她身后崛起,她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米王”。

20年前,她身患绝症,几乎被“判了死刑”;今天,她依然神采奕奕,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接受“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的荣誉。

这20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朱金凤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人生风雨路,回首间皆是坚强铺就。

朱金凤原是沟帮子镇机电厂职工,该厂曾经是效益不错的企业。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平静而安详。

然而好景不长,80年代后期机电厂倒闭了,朱金凤端了多年的“铁饭碗”一下子没有了。

看着天真无邪的女儿,朱金凤的心中充满了愧疚,连一毛钱都得算计着花的朱金凤无法向女儿诉说这一切。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朱金凤为日子犯愁的时候,一个更大的打击向她袭来。她病倒了,并被诊断患了绝症。看着医生开出的诊断书,朱金凤几乎垮掉。躺在术后的病床上,想想工作没有了,治病又欠下外债,朱金凤几乎感到绝望。

然而,要强的她并没有在困难下屈服,她擦干眼泪,决心以更大的勇气迎接生活的洗礼。

在沈阳住院期间,朱金凤看见许多出租车司机是女性,受到启发。

她不顾医生和丈夫的劝阻,提前办了出院手续。出院后,朱金凤一面继续用药治疗,一面到北镇学汽车驾驶。学驾驶时,由于身单力薄,朱金凤要在坐垫下面放几块砖才能够得着方向盘,“一天下来,屁股坐炕都疼”,提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几个月后,她终于拿到了驾驶证。随后,她贷款买了一台旧面包车。一个人既开车又卖票,不顾白天黑夜、冬寒夏暑,朱金凤跑起了客运。她当时是跑车的人中惟一的女司机。

阴霾的天空露出了希望的曙光。1991年,开了3年面包车的朱金凤已有了3万多块钱的积蓄。

这一年,朱金凤去北京复查身体,街上许多人用白面换大米的现象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一下子想到家乡是大米的故乡,到北京卖大米肯定有市场。于是,她和丈夫将积攒的3万多元钱拿出建厂房、购置设备,开始了米业加工的大胆尝试。朱金凤的创业之路由此打开。

创业是艰难的。刚开始由于粮源不足,她不得不到周边乡镇收粮,每天早晨4点钟出发,

收完粮食后再雇四轮车拉回家进行加工,为了多收点粮食,有时午饭都顾不得吃。

而最艰苦的要属她在寒冬里跟着押粮,手脚冻得失去知觉。加工米时满身落得都是稻糠,连眼睫毛都是白的,稻糠呛得不住咳嗽,喘不过气来。朱金凤坚强地挺过了创业初期的困难,加工厂规模越来越大。

2000年,她正式成立了五峰米业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集团资产总值达到1.5亿元,下设24个分厂,有员工2000人。

企业拥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日本佐竹全自动水稻深加工生产流水线20条,日加工能力500吨。生产的“五峰”系列产品,覆盖全国26个省市,并出口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吉尔吉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然而朱金凤并不知足。她柔弱的身体里面,流淌的是创业的激情,她想的最多的依然是企业的发展。

“今年最大的事是上米糠油项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谈到企业的未来,朱金凤神采飞扬。

米糠油是继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之后的又一新保健食品用油。目前,五峰米业集团已完成了技术引进、基建工程,从德国引进生产线2条,并已安装调试完毕。项目正式投产后可年产精品米糠油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

第9篇

吕明琴、杨天英、梁龙会都是20年前外出打工的正安“300娘子军”中一员,讲起当年外出打工的经历仍感慨万千。如今,吕明琴已经成长为拥有一家鞋厂的老板,杨天英回乡搞起了养殖场,梁龙会带动了更多的亲人在外打工……

吕明琴:开弓没有回头箭

“当客车缓缓启动的时候,望着公路两旁的送行亲友,特别是看到父母亲、哥哥姐姐的身影越来越远时,我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是一路哭着来到番禺的。”现年36岁的吕明琴回忆起当年离家远行到番禺时的情景,回忆起那惶恐不安却又满含矛盾的心情,仍欷不已。

来自正安县凤仪镇红旗村的吕明琴,是第一批打工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个,胆子小,从没出过远门。当时只有16岁,家里有五姊妹,在家是老幺,本是上学的年龄,家里人不愿她出去。

可是,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吕明琴,面对家境的贫困,父母的压力,小学没有毕业就只得含泪离开了温暖的家。

吕明琴走进的是番禺一家现代机器轰隆隆的服装制衣厂。陌生的环境里,看不到亲人的容颜,闻不到故乡的气息,从未出过远门的她时常在黑夜中哭泣,很想家。

她住在用石棉瓦搭建的低矮的简易工棚里,虽是阳春三月,工棚四面漏风,夜里又冷又怕,每天都要早早起床,让这个没有吃过什么苦的乖乖女不知哭了多少场。刚去时水土不服,饮食也不习惯,广东的甜食与贵州的辣味截然不同,用酱油泡饭、冷水泡面是常有的事。当一部分熟悉的同村姐妹或因身体不适应,或因受不了苦回去了,年少的吕明琴也曾动过想回家的念头。但她喜欢看城市宽宽的马路,高高的大楼,与家乡低矮的泥巴房、窄窄的乡间小路相比,这里的一切都让小小年纪的她觉得新奇。“谁不想生活条件好一点、生活的地方美一点”这个简单朴素的想法让她坚持下来了。这一坚持就让她的工作、生活、爱情、婚姻、家庭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随后吕明琴在橡胶厂、玩具厂等待过,逐步适应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小小年纪的她凭着记忆力好、学得快,干一行就很快熟悉一行,成为一个受厂方欢迎的熟练工。那时的月工资都在300元左右,每月拿着连父母亲都不敢想象的钱,她开心极了。

“回想过去,我最大的遗憾是文化不够高,只有初小文化,没有资格去拿那些依靠高技术吃饭的高工资。”吕明琴充满后悔地说。

谈及她为什么会选择在番禺结婚、安家时,吕明琴面色红红,幸福地笑了。

吕明琴是幸运的,在她来番禺打工的第三年,认识了正安来打工的青年王正。那是一个憨厚纯朴、精明能干的小伙子。之后,两个正安青年在异乡恋爱并结婚、安下了家。夫妻俩勤劳、朴实、能干,边打工边学技术,基本上把一套制作皮鞋的技艺掌握了,同时还掌握一整套先进的经营理念。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和经验积累后,两口子在番禺南村与人合伙开了一家鞋厂,当上了名符其实的老板。

而今,吕明琴夫妇经营的鞋厂红红火火,厂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80多个工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来自贵州的农村青年,年纯收入有10多万呢。

按照吕明琴的话来说,“打工的日子艰难呀,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什么都依靠自己的双手,有时候生病了,一面要被工厂扣发工资,一面要带病坚持工作,同时还要随时考虑被老板炒鱿鱼呢。”她一边倾诉着那曾经远去的记忆,一边不停的抹眼泪。“有时候我们女孩子家身体不适了,还要勉强坚持着上班,惧怕老板看见我们自己的脸色不好,影响生产的效率。”

有了一定经济积累的吕明琴不再是昨天的小“姑娘”,而是能够把握市场运行的好手。她和丈夫王正于1995年春节回家过年,就在家乡石笋峰开了个沙场。现在沙场生意不错,只是番禺那里又有自己的工厂,那里也还有近百号兄弟姐妹等待着他们的引领,于是,他们只好把正安的沙场交给弟弟管理。

已经成为小老板的吕明琴在今年春节期间,真切地告诉前去看望他们的正安县领导:“我们打工的妹子在外面的确非常艰难,但是,从国家到各地领导都特别关心,我们有信心和志气发挥贵州人的苦干、实干劲头,一定能够闯出一条发展的路子。”

如今,吕明琴在那里站稳了脚跟,一家人住在番禺,两个孩子已在那里上学读书。他们已把番禺当作第二故乡。

杨天英:擦干眼泪从头越

20年前,带着一脸兴奋和梦想来到番禺的又一个打工妹杨天英,是一个让人见面就难以忘怀的姑娘。

在番禺的20年,她的历程是:打工――做生意――自己出来干――打工。

20年的打工生涯,凝聚着她太多的喜悦、幸福、痛苦与辛酸。这个当年的年轻姑娘已被岁月的沧桑在脸上写上了太多的艰辛,但她热情、率真的个性以及勤劳吃苦、敢拼敢闯的气息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眼前仍单身一人的杨天英无奈却又苦涩地讲述着她的故事。

杨天英是格林镇春雷村杨家湾组人,第一批到广东番禺打工者。家有六姐妹,由于家里穷,出来时仅带了一床烂被子。初到番禺时进的是一家服装厂,第一个月拿到了160元工资,作为一个农村姑娘,从没看见过那么多钱,高兴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直感美好的生活在向她招手。在服装厂打了两年工后,杨天英转入一家食品面包厂继续打工。打工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向前,杨天英慢慢地适应了工厂的工作和那里的生活习惯,除了每个月伙食费和其他花销外,慢慢地存起了钱。5年后,眼见存了有近3万元钱的折子,聪明的杨天英就想自己当老板做生意。

杨天英在番禺“下海”的消息在正安打工妹间不胫而走。“杨天英怎么了?好好的工作不干,哪股筋胀了?”“杨天英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她能行吗?”许多同去的故乡打工妹议论开来。可是,谁知道细心而聪明的杨天英凭借在服装厂和食品厂掌握的技艺和对外部市场的了解,做起了服装、食品等转手生意。

一年的惨淡经营,一年的滚爬摸黑,杨天英的服装、食品转手生意赚了,赚了比她在工厂打工五年的钞票还多。可是,单纯、质朴的杨天英在生意场上仰仗自己的感悟取胜,却忘了生意之外的“爱情”磁场。就在她生意利好的时候,一个精明的福建青年向他悄悄地靠近,并且用那“花言巧语”的引力把杨天英的感情勾走,一年之后,这个男人却背着杨天英另结新欢,还在离开之时把杨天英含辛茹苦积攒的近10万元钱也全部卷走了。

眼见多年打拼的血汗钱突然之间一无所有,当时杨天英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不知流了多少辛酸的泪水。想到自杀,想到一走了之,远远地离开番禺,可又去什么地方呢?

怨啊!悔啊!怨恨自己当初没有文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一个星期后,身无分文的杨天英来到一家工厂打工,月工资2000元。这一进厂,不知不觉又是3年,省吃俭用又存了2万多元。

有了2万元的积蓄,杨天英不安的心又动了。她毅然离开这家工厂,再次去做她已经轻车熟路的服装、食品转手生意。她本来是准备不再考虑婚姻的,可终究难以抵御“爱情”的诱惑,又被另一个男人骗光了所有的血汗钱!

二次受伤的杨天英欲哭无泪。

杨天英会倒下吗?同在番禺的老乡们都在担心着她。农村姑娘的宽厚、善良以及坚韧再一次让她站了起来。

她再次打工攒钱,从头再来。现在的她精气神不错,仍积极向上、敢拼敢闯。近几年,她开始养猪,租地搞养殖场。一年养100多头猪,有6万多元收入。“再干几年多挣点钱后将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乡办养猪场,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杨天英自豪地告诉我们。

“一路走来,我只是一个打工妹。我感受到了生活对我的薄情。不过,我相信,我会用我的勤劳、朴实和自己双手去打拼我的明天,我会再好好地努力,一定会做出一个样子给父老乡亲看看。”杨天英豪爽而质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有理由相信,靠自立自强,人生价值得以初步实现的杨天英,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过得非常充实,一定会找到一位疼她爱她的另外一半。

梁龙会:阳光就在风雨后

“你要经常想想这个贫穷的家哟!”聆听着母亲临行前的叮嘱,刚刚满18岁的梁龙会初中毕业后随正安有组织、有领导的“300娘子军”来到广东番禺一家玩具厂当起了工人。

“想起我妈在我临走前的话语,我强烈地感受到我肩膀上的责任。”梁龙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出了心里话。

梁龙会在家里排行老大,弟弟妹妹多,外公外婆也在家里住,家境的贫穷可想而知。一到广东番禺,梁龙会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好,一定要挣钱,改变家里的境况。第一个月领了50元的工资,添置好衣服和日用品外,梁龙会把剩下的10元钱就存了起来。第二个月,由于心灵手巧,技术熟练快,她拿到了152元,是厂里的第二名,以自己的行动得到了“这名贵州姑娘真能干”的夸奖。拿到工资后,梁龙会立即给家里寄了150元。第一次寄钱回家,心里乐开了花,至今回想起来梁龙会也余兴未了。即使当时天天都要加班,坐痛屁股、站酸了腰也不在乎。

“要是一个月能多寄点钱回家,那该多好啊!”这句话梁龙会曾在梦里都说过,还吵醒过同宿舍的姑娘呢。

于是,聪明、能干的梁龙会一颗心思都扑在工作上,用在学习生产技能上,梦想能拿到厂里的最高工资。

于是,梁龙会家里的日子有了起色。外公外婆、父母亲的脸上开始有了笑脸。7年共寄回了8000多元钱,家里也用上了城里人有的家电。后来家乡去的姑娘越来越多,热心、乐于助人的梁龙会把工资花在给老乡们买被子等生活用品上,还帮助家乡姑娘们联系进厂。

1993年,梁龙会回家结婚。“办嫁妆的钱都是自己挣的。”她骄傲地说。这时,她的工资也拿到了300块钱,还经常拿奖金。她拿的奖金都是A级,有80港元,生活费及零花钱靠奖金就能维持。

婚后,梁龙会婆家四兄弟四妯娌都在外面打工,用挣来的钱修了一座价值50多万元的小洋楼,现在矗立在小雅镇黄渡街上。那栋楼占地200平方米,有四间门面四层楼,今年年前才装修完,与毗邻的房屋融为一体,既协调,又气派。这就是梁龙会的家,是他们四姐弟与父母亲等亲人共同的家,一个17口人的和睦温馨的家。

现在,和睦相处的四姐弟最大的愿望就是挣钱培养孩子读书和孝敬父母。

“在这里,我们不仅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而且找到了自我,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梁龙会说。

第10篇

这是一次简单的婚纱摄影,没有过多的背景、服装,新娘只是化了个淡妆,披上雪白的婚纱,新郎脱下外套,换上休闲西装,在温馨的小屋里,带上11个月大的孩子,幸福撒满屋子。

他们的爱情,跨过了四分之一个地球周长,两大洲,简单而又不平凡。

2005年,在遥远的埃塞俄比亚,那是一个美女如云的地方,被誉为非洲的“美女之国”,阿平遇到了一个浅黑皮肤的女孩,牙齿洁白,明眸如水,浑身上下散发着阳光少女的清纯与古国文化的典雅。对这个美丽的埃国姑娘,阿平一见钟情。他想方设法,把女孩雇到了身边当手下。之后,30多岁的他,与20岁不到的她,擦出情感火花,恋爱了。

4年后,阿平离开了那个遥远的国度和那个妙龄少女,回到了家乡。本想这段情缘就此了断,没想到几个月后,非洲女孩为了爱,义无反顾地寻他而来,阿平激动得几日未合眼,早早去广州机场接他未来的新娘。两人在定海当地政府婚姻机构登记结婚。后来,他们的女儿呱呱坠地……

相识6年,看着自己的妻子,阿平的眼里依旧满是宠爱。去哪里都爱带着莎莎,总想着她缺什么,陪她去买衣服、手机,帮她找家乡的零食,穿什么都夸她漂亮。来到中国后,一到冬天,非洲姑娘莎莎的手脚就会冰冷,阿平充当了天然热水袋,一有空,总喜欢握着她的手,给她温暖;当初结婚时,没有拍婚纱照,阿平本不愿再去折腾,但看到她嘟起了嘴,立马答应她……也许生活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莎莎曾经负气离开过,想永远离开,最终,她又一次回来了。她说,那一段日子度日如年,她思念阿平,放心不下女儿,惦记待她如女儿的公公婆婆。回来时,所有人都只说了句:回家了,就好。

莎莎的性格开朗,待人随和,拍婚纱照那天,邻居们闻讯而来,教她动作,给她指导,看她不理解摄影师的意思时,大家一起跟着急了起来,还有人主动上去,轻轻帮了她一下,莎莎立马调皮地做了个鬼脸,微笑着说了句“谢谢侬”,露出洁白的牙齿,眼睛成了月牙形。身边的宝贝女儿扑闪着大大的眼睛,摇晃着小脑袋,看着这一切,发现爸爸搂着美丽的妈妈,咯咯咯地笑,伸出双手,也要进入摄影师的视线。

“最后一张了哦,店里还有事情要忙呢!”自从阿平开了家副食品店后,莎莎的生活又多了个重心,每天忙忙碌碌地穿梭在货架之间,算账、配货,跟着顾客、邻居学点舟山话,生活很充实。闲暇时,夫妻俩最喜欢坐下来,聊聊天,阿平用自己不熟练的埃塞俄比亚本土语言与莎莎交流,解解她的乡愁。有时,还会手把手教她写中国字,谈笑间,双目对视,一笑,两人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问起他们,现在的生活满足吗?

阿平说,不够,他要教莎莎普通话,要继续奋斗,要给莎莎过更好的生活,带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莎莎说,她不追求什么,能与阿平、女儿和美地生活在一起,这样很温暖,很好。

A Happy Mixed Marriage in Zhoushan

Text by Fu Yanjun, Photography by Chen Bingqun

Ping fell in love with the Ethiopian girl at first sight. It was in 2005. The Chinese man in his 30s was in Ethiopia. Sasha was in her early 20s. He was bewitched by her bright eyes. So he pulled strings and finally had the girl in his employment in his business there. A romance started between the two. Half a year later, Ping came back to China and Sasha returned to her hometown. Ping thought the romance was over forever. A few months later, he was excited to learn Sasha would like to join him in China.

Ping was sleepless for a few nights. Then he went to Guangzhou to meet his would-be bride at the airport. Ping brought the girl back to Dinghai, the main island of Zhoushan Archipelago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y registered their marriage with the local civil affairs bureau and officially got married.

Their son came into this world. The marriage has been sweet and yet bumpy over the past six years. The husband and wife now run a food store. Sasha helps her husband look after the business. And she is slowly picking up the local dialect from patrons and neighbors. When they are not working, they now and then speak a local language of Ethiopia, which Ping speaks brokenly. Now and then Ping teaches Sasha to write Chinese characters.

Sasha feels happy, though once or twice she felt so frustrated that she wanted to go back to Ethiopia and stay there forever. She did leave once. But she came back. She missed her son and missed her parents in law. When she came back, she was greeted calmly by everybody as if she had never left.

第11篇

难忘的岁月

父亲年轻时有股子闯劲。为了给爷爷减轻负担,结婚不久,小两口就一起去闯关东!开始了5年的垦荒生涯。后来听母亲说:“你爹那时实在是不易,他每天出工我都提心吊胆的。东北的大草甸一眼望不到头,草有一人高。草丛中出没的蛇有茶杯粗,时时处处都得留心。最叫人担心的是,如果收工晚了,很可能碰上狼群……”

20世纪60年代末,父母带着全家从东北返回家乡。父亲却积劳成疾患上了胃病,整日在吃药和中度过。田间干着农活时,胃痛袭来,他不得不趴在地头默默忍受着。尽管如此,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农闲时,他还要与其他乡亲一起,去山西阳泉做木匠活儿。那时,年幼的我,记忆最深的是,母亲为生活的艰难,总是愁容满面。1983年,当父亲的胃病恶化到无法进食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肠粘连),只好去医院做胃切除手术。手术进行了7个多小时,主刀大夫说父亲捡回了一条命!

痊愈后的父亲,开始带领全家与贫穷的抗争。从1983年至1989年的6年间,父亲利用自己的木匠手艺制作农家炕桌、板凳、洗衣搓板;母亲用缝纫机缝制自行车座套、杂物兜、儿童帽以及加工羊毛毡子等等,但当时起色并不大。按农村的说法,也就落个年吃年用。20世纪80年代末,父亲决定进京寻‘路’。于是,已经成年的我跟随父亲和哥哥北上京城,开始了淘金之旅。父亲的决定是正确的。几年后,我家不仅摘掉了贫穷帽子,而且还翻盖了新房,购买了汽车,一步步奔向了小康。

父亲处处与人为善。他有木匠手艺,早些年,乡亲们建房子、做门窗、修家具,父亲都会过去帮忙。在乡亲们中间,父亲的口碑很好。让父亲引以为荣的是,在徐水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父亲以绝对的高票当选!于是,年过六旬的父亲,开始认真地履行起人民代表的职责来。

电动三轮车

2001年,我把家迁到了县城,父亲却很不适应。老伙伴离得远了,父亲显得孤独了。为让父亲开心,我想了许多办法给父亲找乐,可父亲却总说闲得难受。有一天,父亲提出要买一辆电动三轮儿拉活儿。全家人一致反对,母亲说:“家里不缺你那几个钱。”姐姐说:“都这岁数了,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可父亲不听劝阻,不声不响地把一辆电动三轮开回了家。

电动三轮儿买回的头一天,父亲就开上了大街,半天工夫就挣了十二块!这下父亲乐了,回家炫耀了半天,最后把收入的二分之一给了孙子。看着祖孙俩其乐融融的样子,全家人都跟着开心。

家乡的小城不大,方圆不过十几里,拉上客人走一遭,也就挣个三块两块的。近些年,许多下岗人员纷纷加入“三轮儿大军”,所以小县城里拉客的三轮儿多得碰腿,父亲顶多算个凑热闹的。

人老有其乐

父亲拉活儿虽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真正拉上客人却毫不含糊,保证安全送达。他有自己的原则:风天、雨天不出车;眼神不好不冒险;到点儿听评书;每天午睡两钟头。父亲说,不图挣钱多,要的是有事做。他还有个特点,有客人坐车,父亲不讲价,总让客人“看着给”。

有一天傍晚,父亲见一个在路边等车的年轻人招手,便停车让客。年轻人上车后欲言又止,到地儿下车时,递给父亲5块钱:“老爷子,您拉客怎么也不讲价?”父亲憨厚的笑着:“看着给呗,这会儿都没车了,你就是不给钱我还能不拉你?”

自打有了三轮儿后,父亲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充实了。但他没忘记 “人民代表”的职责,在与乡亲们的闲聊中,从不忘把该记的记下来。即使在拉活儿过程中,他总是力所能及地方便予人:

有一天清早,父亲开三轮儿送我到车站赶火车。半路有个十七八岁的学生拦车:“大爷,拉我到北站给您一块钱行吗?”父亲打开车门让孩子上车:“顺路捎你,不要钱。”年轻人半信半疑地问我:“他真的白拉我吗?”我微笑着对小伙子说:“你看他满头的白发,像是逗你吗?”

县城北关有位年近七旬的老爷子,身边无子女,又有慢性病,去医院、跑药店是家常便饭。自打结识父亲后,父亲就经常义务接送他。当父亲知道距县城三十里外有位能治这病的大夫时,父亲先后四次免费拉这位老人往返就医,使其病情大为好转。后来,这位老爷子给父亲专门送来好几条鲜活的鲤鱼,以示其心。

第12篇

我最初认识凌耀生是在《中华名人格言》一书,那本书里有一则他写的格言:“不怕起点低,关键在攀登,你看攀山者,个个登高峰。一个人的志向和决心,加上是否有切实的行动,将决定你取得什么样的人生高峰。”这一闪耀着智慧光芒和哲理意趣的格言,促使我要走近凌耀生的念头。

凌耀生是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人,是我国知名药理学家、主任药师。年轻时代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今为中国药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云南省丽江地区从事专业工作,包括医药教育、医院药房制剂以及中草药新药的研发等。他当过药理教师、教研组组长和学校基础部负责人,曾编著或参编《药理学》、《丽江中草药》、《云南省农村中草药制剂规范》等书。鉴于凌耀生在药理学的贡献,他还被选为丽江地区卫生技术系列首届评委。

他在丽江地区工作多年后,业已取得一定的成就,1976年5月至1977年10月,曾回南京药学院从事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研究,并参与抗老慢支、抗肿瘤等多项相关课题,从而为日后的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故土难离,凌耀生思乡情结常在梦中萦绕。1981年,他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丽江,调回家乡广东,任职于广东省计划生育研究所。在广东工作,他除了药房工作外,主要负责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中草药新药的筛选与制剂研发,承担了国家部委和省的多项重点课题,并担任组长。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20篇,其中有《中药复方透皮制剂萎必灵软膏的研制》等。他在发表的20篇科研论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中药透皮研究方面的系列论文,自从发表后,一直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数十次获奖,如“国际医药学特殊成就奖”等等。

随着凌耀生在国内外药理学界所产生的良好的影响,他的事迹及其传略先后被收录在《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堂皇的典籍中。荣誉纷至沓来,仅仅举2例:

2010年10月,凌耀生被世界文献出版社、世界优秀华人成就交流协会及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评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华人”,并被授予“环球时代杰出人物特殊贡献奖”。

2011年5月,凌耀生还应中华英模文化促进会、中华杰出爱国华商联合会及北京华商英才国际企业文化传媒中心之邀,参加“劳动者之歌——最具影响力英模人物事迹报告会”系列活动,并被授予“十佳英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