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好词好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春风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动力,它可以唤醒万物,也可以成为人的力量。春风扑面而来,使我想起了“一年之季在于春”春给人带来了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人生目标……一阵春风吹来,我的头脑顿时清醒了,明白了人不仅要学,还要懂得运用。用春风来唤醒自己心中的渴望,让它告诉自己应该努力发奋,为自己的渴望而发奋实现这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种源之动力之风。
4、当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大地时,你可曾想到,这是太阳给予人类的恩惠;当清风拂过水面荡漾在林间时,你可曾问过,这是自然奉献人类的见证?
5、母亲河长10多公里,宽40多米。河水是蔚蓝色的,远远望去母亲河就像一张蓝色的地毯。树木非常茂盛。很多喜欢钓鱼的人常常在树阴下垂钓母亲河的中央有一条长长的小桥,桥的俩旁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如:双龙戏珠,神龙摆尾。母亲河两岸有花,有草,还有不同叶的树。
7、下了车,撑着伞,我们来到了中山公园的大门。匾上写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字:中山公园。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眺望着周围,没发现几个人,四周一片寂静。平常的中山公园人山人海,喧闹极了。但今天,中山公园特别安静,人也寥寥无几。
8、脚踩一方水土,你可曾记得这是开垦者的汗水,是土地付出而凝结的智慧。伫立之上,尽情的沐浴着温柔的阳光所带来的舒适。那样流畅,似乎每一个倒影都述说着不一样的故事。
10、心慈面善 张牙舞爪 愁眉苦脸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11、当蝉鸣划破夏日的宁静,挥手吿別的步履已悄然可寻,当时光列车甩下我们远远离去,当一切即将成为青春最美的风景,我们才懂得回忆,我们才知道珍惜。
12、一进大峡谷的景区,我们就看见了一大片一望无的湖水。阳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金灿灿的,像无数面小镜子。湖面上漂浮着一艘艘划艇,加上空中一只只翱翔的小鸟,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画卷。
13、日积月累 勤学苦练 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6、爱就是在你遇难是给你温暖,爱就是在你冷的时候给你一杯暖茶,爱就是把你紧紧拥抱,爱就是亲吻你的脸颊;爱就是呵护你,爱就是扶起你,爱就是拥抱你,爱就是亲吻你……
17、路旁那一棵棵高大的菁桃树引人注目,上边开满了洁白如雪的小花,每一根枝上都有几十上百朵小花,它们挨挨挤挤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竞相开放着;真是满树菁桃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榆叶梅也不甘示弱,被园林工人修剪的像一个个大馒头、大蘑菇、花雨伞,它们也打起了粉如霞的小花苞,也是挤满了花枝,有的已经张开了嘴,从里边吐出来一个带着小黑帽的花蕊,特别有趣。
18、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专心一志
19、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弱不禁风 大腹便便 面黄肌瘦 卓约多姿 其貌不扬
20、雷阵雨过后,天空变得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天空中划出了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一会儿,闪电向天边划去,风跑向了远方,雨悄悄地走了。可这雨却给了小草一颗晶莹的珍珠,给了花儿一颗透亮的钻石,给了人们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21、开始懂得放弃该放弃的是无悔,而不放弃该放弃的是一种无知。放下键盘沉思,我究竟该或是不该放弃。老师的三令五申,家长的苦口婆心无一不证明着它是该被放弃的。于是我不再害怕放弃不该放弃的无奈。同时我也开始懂得一时的牺牲是为以后的永生,开始懂得一时的沉默是为日后的爆发,一时的放弃是为日后的重拾。
22、一下车,我们便飞快地往观景台攀爬去。站在观景台上放眼远眺,再没有比秋雨洗浴后的铜鼓岭更迷人了。整座铜鼓岭,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风一吹,林涛四起,像群山深深的呼吸,给人一种神秘幽远的感觉。收眼近瞧,茂密的灌木丛里,鲜艳的野花在山风的轻抚下翩翩起舞。山上还有一座风吹能动、但却不会倒的大石头,叫“风动石”。风动石屹立在那,就像一位长者在眺望着美景。天上的云朵飞快地移动着,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从天外滚滚而来,显得分外壮美。西边山脚下的月亮湾犹如一面巨大的明镜,无数雨点落进水里,就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让人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中。
23、威武不屈 舍生忘死 肝胆相照 宽宏大量 光明磊落 持之以恒 如狼似虎
24、我向远处望去,看见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巨石,横卧在大峡谷内。这就是有名的“万石布阵”,有的像一只巨大的青蛙趴在那里,这是石蛙阵;有的像一群大象在湖边戏水,这就是四象阵。不远处,还有一个玄关阵。
26、夏天,太阳公公仿佛一个大火球烤着大地,让人感到闷热极了。天地间仿佛是一个大蒸笼,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小草、花儿、树木……都被太阳公公晒得无精打采的。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突然一阵大风刮来,“好凉快的风呀!”这风吹掉了大家头上的汗。风越刮越大,树枝被狠命地摇曳着,发出“咯咯吧吧”的响声,似乎随时都会脱离树干,被甩向远方。不一会儿,雷声就吼叫着冲了过来,紧接着,一道道银蛇般的闪电划破了天空,雷声伴随闪电,这声音山崩地裂、地动山摇。
27、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安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28、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精神焕发 龙马精神 兴高采烈
29、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取长补短
30、班门弄斧 孤芳自赏 居功自傲 目空一切 目中无人 恃才傲物 妄自尊大
31、心旷神怡 心花怒放 欢天喜地 乐不可支 满面春风 落落大方 惊慌失措
32、坚持不懈 积少成多 如饥似渴 业精于勤 不学无术 不耻下问
33、没有理想很可怕,就想气球没了气,就像小狗没了骨头,就像人们没了空气。我才不会那样傻,小小的我,有大大的决心。蒋方舟7岁出书,我11岁了,虽没有什么作为,可我有决心,有理想,有前进的动力。
34、冰清玉洁 拾金不昧 表里如一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死 厚颜无耻
35、班里同学之间的友谊像磁铁一样,使我们增强了团结,我们班就能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正如一首歌的名字一样:团结就是力量!
37、决定放弃但不知究竟能否成功。信念只在一瞬,动作却需永恒。虽然这种永恒只需一年半,但的确考验着我的意志。一年半的放弃或许枯燥而又单调,但恰好为将来的重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愿在众说纷纭的彷徨之后,在理想与现实冲突过后,在信念与行动冲突过后,我能冷静下来,停下脚步,省察来时经过的路,寻找即将行走的路。“吾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放弃它,我就找到了那条我将行走的路。
38、欣赏自己,就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支歌。这种歌声具有穿透力,能让你在春天感受鲜绿的生机,能让你在夏天体验火红的激情,能让你在秋天观赏金黄的美景,能让你在冬天触摸雪白的诗意……世界上,没有谁能拒绝快乐的歌曲,你如果真的把自己当成这样一种声音,那么你的存在,也会让这世界多了一分叫人难忘的美丽。
39、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 老态龙钟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瘦骨嶙峋
40、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 自高自大 自鸣得意 自我陶醉 自命不凡 自以为事
41、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42、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45、欣赏自己,就要把自己涂抹成一首诗。怎么解读你,那是别人的事情:有人喜欢,那是因为他的心灵可以与你共鸣;有人厌恶,那也正常,那是因为他还缺乏品味你的知识素养……只要你充满真诚,相信越来越多的读者能看见你语言里包涵的隽永。
46、如果没有人提示,即使你到了那里,站在它上面,也认不出它是一座水塔,因为它不是普通的水塔,它分明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树桩,这个树桩奇形怪壮的树根仿佛是几条巨龙蛰伏在那里,树桩的直径将近三米,站在它上面,仿佛进了一个由巨大的树桩雕琢的的亭子里,这个亭子有四个方形柱子,柱子的木纹和整个木桩十分吻合,除了边沿的树皮自然地保留作为护栏外,中心部分雕琢成一个平面,从它的年轮和四周风吹雨打留下的痕迹看,它足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座由钢筋水泥等材料制成的水塔,你根本认不出它是一座水塔。
48、伤天害理 口蜜腹剑 挑肥拣瘦 拈轻怕重 私心杂念 得寸进尺 斤斤计较
49、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好学不倦 勤学好问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50、人生中,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少的风风雨雨,而不会风调雨顺。偶然面对这些,幼时,我只会不知所措地红着脸不知怎么办才好,但渐渐的,我已经伤痕累累,再次遇到时,也只会微微一笑,掩盖而过。
51、陈旧的钟摆来回荡动着,每一次重复,都记录着逝去的从前。我想回去,但却无能为力……又是一片枫叶落下,又是一簇黄花凋零。记忆中的午后已不复存在,人海的身影也逐渐模糊。只能从“怀念”这个字眼中感受生活。
54、每一滴可爱的雨点就像一个个“小伞点”,落到了叶子上,像清晨的露珠,给叶子洗了一个雨水澡。溅到花上,彷佛是为蜜蜂储存的水;落在地上像一个个普通而有特色的喷泉。()
55、闭花羞月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56、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如坐针毡 有气无力 嬉皮笑脸 油腔滑调 悠然自得
57、春雨如丝,细雨濛濛。在这让我如痴如醉的景象中,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滴雨。这时,我富有感情的朗诵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0、克己奉公 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
61、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此,本人送给各位喜爱学习的朋友几句话!“书山有路勤为进,学海无涯苦做舟”!“想要抬头做人,务必埋头读书”!大家想古人为了读书是多么努力!为什么我们这些后辈却在丢弃中国人的脸呢!大家如果学过历史的话!都知道古代的知名人物为了自己的国家可以而把生命都可以不要!
62、顽皮的雨水飞到我们身上,带伞的人立刻撑起了一把把美丽的花伞,而没带伞的人急的满头大汗,但却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只能“坐以待毙”,享受着雨水给他们带来的“服务”。
作文是学生各项能动的综合表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真实的情感,缜密的逻辑和娴熟的表达技巧,但是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小学生好的文章为数不多。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真情实感,空话、套话比比皆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有关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呢?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应打开心扉,让学生说出真感觉。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表现为思路狭窄,即使写出来,往往也是千人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走出与众不同,遭人讥笑的心理误区,要有一颗包容心能容纳下学生的异谈异想、对学生某些超常想法,应给予肯定,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做到思路开阔,构思新颖,奇特,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热爱生活,在丰富的视野过程中积累个性作文素材。
1. 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为此,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从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
2. 观察、体验 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勤观察、善发现的习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如写〈放风筝〉一文时,先带领学生一起放风筝,感受风筝放起来时的艰难,放上去后的快乐,再观察风筝在空中的样了,有的一起一伏,有的横冲直撞,有的逐渐下坠……。这样有所观,有所感,作文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了。
3. 阅读,积累 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并把好词妙语,佳句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词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
文无定法,应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维,天马行空,给学生作文“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未叶,给作文营造一个宽松的天地。
总之,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练习,在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创设一种宽松学习环境,尊重每位学生并给予明确、具体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便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充满了个性、灵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兴趣 培养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阅读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阅读环境,敲响读书之门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敲响读书之门。
首先,着力打造书香班级。在我们班教室外的走廊墙壁,张贴着温馨的阅读暗示:“与书为友,走向优秀!”“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教室前面挂着彩色警示牌:“今天,你读书了吗?”还在教室里张贴着永久性名言警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其次,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我们通过告家长书、开家长会等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书香信息传递给家庭。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推动家庭阅读正常化、持久化,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二、名人故事,榜样激励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他在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将军“吃墨水”的故事,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功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老师爱阅读也是对学生最好的垂范。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能让学生“爱乌及乌”。我们要以入神入情的阅读为学生们作出榜样,教师的这种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的阅读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从中能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
三、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掌握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儿童体验成功。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应用表扬和批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信任崇拜教师的心理特点,适时批评、表扬,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进步,一小点闪光点,教师也要给予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一种“我能行”、“我很棒”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1.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读记相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要“养成记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
3.抓住重点精读。在阅读中,要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书。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关键词】优化作业设计 素质教育 合作学习
作业这事儿,每天都耗去同学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人都是一肚子苦水,在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说到:"我们要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让我深思:作业怎样布置才有效,什么样的作业才让孩子喜欢,怎样批改才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如何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我想,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应善用作业的功能,我就有了新的想法。
作业的优化是指"从一定标准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作业设计不但要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要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把"要我做"比变成"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下面结合我自己的中年级语文教学实践和体会为例,谈几点认识:
1生活有规律,作业常规化。
语文家庭作业主要为预习作业,开学初就告诉学生,并贴出作
业要求和格式,内容包括:我会读,也就是把要学的课文读三到五遍,画出生字词语;我会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用波浪线画出;我会写,就把生字抄写3个,并在旁边组2个词,遇到组不了2个词语的,可以借助字典。对不理解的字和词语,让他们查字典理解;我会背,等课文学习结束后,背诵相关的内容,家长签名。这些作业通过家校通平台告知家长,家长会每天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自主选择,科学设置难度,激发成就动机。
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面向全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每位学生在学习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我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刀切情况,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
2.1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差异,我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组有层次的课堂小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题目,自我完成,难度较大的由小组共同合作,先讨论,再由组长负责填写答案,然后由小组4位成员共同讨论练习题答案,在上交评分,然后集体评讲。这样既可以锻炼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2.2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中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不能单一的作业模式,作业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家庭听写为例,可以选择的作业形式有:(1)家长读,学生听写,家长批改。(2)角色互换,学生读,家长听写,再由学生批改听写内容。(3)自行默写或抄写听写内容一次,家长给予评价。这样进行有选择的练习,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的作用和水平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选择任务,坚持性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显示出差异,从而给予不同学生的鼓励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作业生活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只有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践感。因而,对作业设计,我有以下的做法:
3.1阅读作业。
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让学生通过读课外书,翻阅报纸,书刊收集资料,社区、超市的宣传单张,学校、社会的公益广告牌,让学生把阅读了解的内容与家人分享。这样就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习走进生活中,同时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3.2作业趣味性。
生动、形象的形式是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歇后语、谚语,自己回家查找收集更多的内容让家人对,进行对碰比赛,这既具娱乐性,也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亲子关系。
4动手操作,设计自己的个性化作业。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成相同的人,都存在着个性差异、能力、性格、需要、学习动机都不一致,因而我让学生自我设计作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生活相贯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作业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4.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成读书卡,画一画,写一写,表达阅读感受和体会,并和同学交流。通过动手做,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图案、颜色表达出来,并在图画旁加上想说的话,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4.2把一单元的知识,自己进行一次综合性整理,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积累在一起,做成积累卡。把每课的好词分类,特别是成语和四字词语集在一起,理解其意思,这过程既可以把学过的段落过映,更能加深对词语运用的理解。好词、好句累积下来,可以为日后的写作做充分的准备。
4.3观察卡,把自己观察到的,用话表达出来,也可以用画画的形式表达。观察的事物有时间性的,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例如:观察绿豆的生长过程,我的学生是这样做的:(1)记录准备过程,要准备的花盆、泥土、绿豆种子等。(2)种的过程。(3)第几天发芽,叶子的颜色、形态是怎样的。(4)每天的变化。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及时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影像情况,也能开始为写观察日记做准备。
通过优化作业设计,积极实施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题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让作业变得更有价值,不流于形式,不浪费时间,让学生达到我要学,我爱做的学习态度,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伍新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轻工出版社
[2]张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轻工出版社
一、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的开篇引趣有以下几种:
(一)审题入手,开门见山。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二)描摹开始,创设情境。情感只能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
(三)巧言悬念,引起注意。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巧立悬念,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底细的兴趣。
(四)介绍背景,作好铺垫。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人、事描写迄今已久,且带着浓厚的时代特点。这类文章,教师应先介绍当时当地的情况,这样既为学生学习下铺垫,又引起学生对内容的兴趣,乐意学。
二、描绘形象,品尝真情之乐
形象性是美育的主要特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加之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要认知语言文字还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形成的生动的表象,并在形象的感染中受到教育。如学习有关描写民族英雄、仁人志士、科技精英以及同龄伙伴的课文,只有当学生一旦感受到这些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特征以后,才能从中受到应有的教育。否则,把握不住形象,所感知的仅是一串苍白无力的文字,就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可见,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客体,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学生心中就不会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教学也就不能取得预定的效果。
三、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当儿童通过感受、欣赏美,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因此,加强习题训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习题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应用的好处,从而懂得创造之乐而积极创造。
常见的习题训练有两种方式。
(一)课堂练习。提倡课堂多练习较之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结构是一种新教学观,它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适当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每节课至少穿插20分钟左右的课堂练习。练习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代表性,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梯度。练习的形式富有情趣性,生动活泼,有口答,有笔答,有小组讨论,其间还渗透着游戏和竞赛的情致。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季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能自主、愉快地读,达到既减轻学习负担,又扩大阅读量的目的呢?笔者在多年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认为“领读、比读、演读、换读、说读、记读”等多种阅读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能让低年级小学生“快乐阅读”。
一、领读。小学生很多行为都在于取悦于别人,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称赞,这是小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通过让学生“领读”,即:领读、领说、领演、领做等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学有模范,学有榜样,充分激发其表现欲,满足其成就感。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新词,那么多的句式,读起来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而相对于低年级孩子年龄小的特点,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刻意下功夫,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教师要相信任何一位孩子都会把课文读好,哪怕他的字音不是很标准,哪怕他的嗓音不很甜润,哪怕他的话连不成句。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地投入,孩子那一张张小嘴巴读出的就不是课文的语句,而是浓浓的情。这个时候,教师再鼓励几句,给予孩子激励性的评价,我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来了,在教师久而久之的领读指导下,读的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比读。小学生好胜心强,。所以,可让学生在阅读中开展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益。如男女生比、小组内成员之间比、小组与小组比、开火车比、分角色比等。在比赛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即使孩子们读得不够好,也应该肯定他们的行为。如,评价他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你真像文中的那只小猫”等等。通过比赛朗读,就能使学生读的情感、语感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三、演读。表演可谓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低年级孩子更是喜欢这种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了。阅读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分角色读、演的方式,教师可以进行配乐、舞蹈等相关的配合。如在学习《小猫钓鱼》一课时,可以先由教师来扮演猫妈妈,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花猫”、“蜻蜓”、“蝴蝶”来读课文、演课本剧,教师惟妙惟肖的朗读,一方面指导了学生该如何读好,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情感融入了文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角色体验,也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使“读”与“行”结合起来,以“读”促“行”。
四、换读。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童话和寓言,构思奇巧,趣味性、故事性很强,运用的通常是拟人化的手法。在阅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把文中的“物”换成自己、父母、朋友、同学等身边的人,以他们的口气来读,这样阅读起来,学生就会倍感亲近,兴致盎然。如学习《找“快乐”》一文,可以把“小山羊”换成“我”,“小山羊的妈妈”换成“我的妈妈”“小猴、小兔、小马、小熊”换成“我的朋友或同学”,把“文中的故事”换成“生活中的故事”,通过文本、学生与生活的转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五、说读。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树立健康向上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做学生的学习伙伴,“想学生之所想、听学生之所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有趣机会,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说读过的书、说书中的人和事、说讲读过的故事、说读后感想,以说促读、促思、促行,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六、记读。孩子阅读由浅入深,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通过一些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比如,我就开展过读书笔记比赛活动,就是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笔记本,把自己阅读到的好词好句分别记录下来,并总结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益处。这样,通过孩子们相互竞争,更加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生怕自己落后于他人,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从而不自觉地培养了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还可以采用“画读”“唱读”“猜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重视朗读、默读。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定会得到很好提高。
总之,只要教师真正理解了阅读的真谛,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出发,能以学生的心灵去对待学生,阅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阅读引导;激发欲望;创设条件;方法;技巧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奉行着: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只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如果只让学生把语文书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那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陈钟梁先生指出:“当前,国内中小学生的最大缺陷,可能就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这是影响终身发展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乐于读书
1.结合课内教学,指引学生课外阅读
我每学期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目的。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花瓣飘香》《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等课文前,我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课外读物;教学《渔夫的故事》时,介绍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后,推荐学生去读他的《快乐王子》;教学王尔德的《普罗米修斯》后,推荐学生去读《希腊神话》等;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月光曲》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艺术成就、品格精神等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水浒传》(青少年版)《百科全书》等书籍。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2.上好语文活动课,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
我每次在上语文活动课时,都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做准备。如,读书汇报、朗读竞赛、讲故事、演讲、手抄报展评、日记宣讲、作文竞赛、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课本剧表演、新闻会、主题班队会等。这些语文活动课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的准备都要发动每个学生在课外进行。布置作业形式多样,如一张纸的正面为与课文教学要求相关的作业,反面则用规定栏目的方式完成课外语文学习任务。布置学生写日记,定期收学生的“读写日记”,并从鼓励出发。
二、教师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开拓他们的眼界
1.营造教室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室张贴爱读书的名人画像和名言,设置学习园地,开辟本周读书交流话题,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争星活动。每周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评选出每周阅读星。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课余时间,学生都投入到读书中去,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也在读书中改掉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学生阅读
叶圣陶说:“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可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更能丰富阅读的内涵。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的目的,除了结合课文学习,指导课外阅读以外,还应适当地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常规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构建班级图书角、故事会、新闻会、读书交流会、诗歌背诵比赛、读书笔记展示、美文诵读、成语接龙、班级读书交流课、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中学生各显其能,自我表现,从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效果。
3.营造合作阅读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发挥其内部动力,才能开启学生心智,自主去阅读、去探究。
(1)在班级同学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一个共同的阅读氛围,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让阅读成为童年般的游戏生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例如,课前3~5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朗读。或小组合作读,或好伙伴合作读,或赛读……相信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学生,也会被感染,被熏陶。
(2)师生共读一本书。陶行知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并且看同样一本书,还经常利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探讨、交流。如,每年利用省、市、县举办的“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之间有了共同话语,讨论得更加激烈,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师生情更深了。
三、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有所获,我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学过或读过文章后,首先引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再把书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最后有感而发,写读后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本等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扎实训练,培养兴趣
(1)拼音起步
写话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就开始。学了汉语拼音,掌握了一定量的音节词之后,可先让学生学习用拼音写一两句简单的话,如学了“木”字,可让学生给“木”找朋友,并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再写下来。比一比,看谁把句子写长、写好。当学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可采用汉字夹拼音的方法学习写话,如:用上两三个词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汉语拼音和生字词,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图画引导
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许多课文插图形象、生动,除了辅助了解课文之外,也是绝好的说话、写话材料。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挑选那些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的插图进行写话训练。可以是填充式的,如学了《春雨的色彩》一文后,让学生看着插图仿写:()说:“春雨是()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上,()就()了。春雨洒在()上,()也()了。”也可以是仿写式的,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边上配了几幅富有童趣的插图,描写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教师可在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品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挑选其中的一幅图画,把图意写下来,不求生动具体,只要学生把话写完整,写得通顺连贯,别人能够看懂即可。这样的训练,由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模式,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然易于动笔,有话可说。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写话的兴趣,使他们都乐于进行仿写,写话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以说促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低年级学生好说好动,因而,我总是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例如:爱看什么动画片,讲给大家听听;爱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昨天晚上吃什么好吃的;你的8岁生日打算怎么过……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说话的源泉,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大胆说话和写话的途径。还可让学生自由说、比赛说他们感兴趣的、符合他们兴趣特点的题目。另外,针对学校开展的“九九”重阳节、“三八”妇女节活动引导学生讨论:节日快到了,你打算怎么做;当你做了这件事后,观察长辈们的表现怎么样;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等等,并分两次写下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写起来会轻松、愉快。
(4)玩中学写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能在起步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孩子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他们定会乐于说写。例如:结合春游活动,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夏天观察雷雨的景象;秋天赏、看落叶;冬天观雪景、打雪仗……组织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最佳小主持等活动,举行词语接龙、看图接力、编童话接力等竞赛。还可以“做做、说说、写写”,让孩子们折纸拼物,做小手工……如进行“我捏хх”说写训练:要求孩子们用橡皮泥捏最喜欢的东西,然后上台介绍捏的过程,最后写话,要求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
小学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往往是从观察训练起步的。因此,结合学校开展的“盆栽蔬菜”活动,让孩子们在亲手培育蔬菜的同时细心观察生长过程,写下观察日记,一两句也可以,能够多写几句就更棒了,于是学生一个个欣然动笔。
2.积累词句,培养恒心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语言库存量丰富,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做到多读熟记,并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手熟才能生巧”。久而久之,就能文思如泉,笔走如神。
训练形式的生动有趣,说写成功的喜悦,培养、激发了孩子们的作文兴趣。但这种兴趣是不持久的,因为他们一旦对学习过程不感到新鲜有趣,或者遇到困难,就会不想学。所以教师要及时晓之以理,使他们具体地感知到作文的重要性,明白写好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锲而不舍的过程,鼓励学生不要因一次作文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因有些进步而骄傲,逐步形成对作文本身的兴趣。
3.注重评改,激发热情
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同时也会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因此,注重评改,激发学生作文热情是十分重要的。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1)学生方面: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①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即使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之长。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自改成果”,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误区 尝试 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后,是否都切实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听说读写等训练落实到实处了呢?为什么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或者说提高的成效不大?下面结合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听得太多,说得太少。课堂上经常是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出现“不讲不学,少讲少学,多讲多学”的局面,忽视了学生听课的效果。
老师讲多了,学生只顾听,缺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被老师“牵”着走,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1978年叶先生再次提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使我们受到启发,教学目标必须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不能只关注学生听讲,认为学生只要注意听就行,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会学、会讲。
课堂上,我尝试着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帮助回答,另外,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给予反驳、补充。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收效较好。在课堂上不总是老师问学生问题,更要允许学生问老师问题。以上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为课堂教学掀起了一个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另外,由听老师讲转向听学生讲,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拓展思维。
误区二:说的形式单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是老师说,包办代替。
“说”在语文课堂中占的时间多,更多地表现为语文教师的讲述,而忽视了全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⑴充分利用“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说”的训练。看完喜欢的动画片后谈感想或复述故事情节;观察自己参加的劳动场面后,说一说劳动过程及人们在劳动中的表现;针对大家关心的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等。⑵巧用“看图作文”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篇看图学文,插图形象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它既可使学生看图说话,复述课文,培养其观察能力、复述能力,又可为他们背诵课文奠定基础。⑶在语文活动实践课中创设情境练“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要学生也讲一讲,把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语文课上要培养一些“能说会道”的学生。
误区三:读课文只单纯地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不深究读书的目的。我们课堂上有这种现象:学完了语文,好多学生不能顺畅地读,而“读”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关键因素。
1.读,是培养理解和阅读能力的需要。所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说明:书读得多了,熟了,课文的内容自然也就懂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靠老师讲懂的,而是靠自己读懂的。所以我们要做到:⑴重视感知阅读。要求学生首先读正确,读时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字,先求正确再求速度,最后逐步加深,一一读出感情。听教师读时,要标出不认识的字的读音。⑵理解性地读。课文中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并由教师提出提示性的问题,要学生带着问题去读。⑶读出品位。课文文质兼美,学生可以学习好词好句便于今后运用,揣摩作者的感情更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⑷读中培养好习惯。学生边读边画,边读边记,终身受益。
2.“读”有助于记忆。实验证明:读出声来,便于记忆。因此,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出声朗读。
误区四:写,是书面语言,语文教学中有时把读和写看作是不相联系的两个环节,把阅读和写作教学割裂开来,课堂中随时练写的训练几乎没有。语文学科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写的训练。从教材安排看,把作文教学安排在“积累运用”中,似乎把写作与听、说、读分家,使写作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但教材文质兼美,是学生学写的很好范例,我们不提倡阅读课中练阅读、作文课中练作文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给学生创设作文情境,和学生同活动、同游戏,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抒发真情实感;从看图作文到命题作文,从教师写“下水文”到学生自己作文,这些尝试都值得借鉴。
【关键词】情感 感悟 创造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要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语文老师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尝试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一、创设情景,激活语感
德国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小学生的形象、直觉、逻辑和思维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要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必须要创设出有价值的教学情景。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创设游戏活动、猜谜语比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激活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有关现代桥和古代赵州桥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了当今大桥的现代气息,领略了古代赵州桥的风韵,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赵州桥:这座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为什么它能闻名于世呢?赵州桥设计上有哪些特点?这种设计的有何好处?为什么说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看着一张张实景图,在学生连连赞叹声中,脑海浮现出一个个疑团。老师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开始进行新课的教学,激活学习语言表达欲望。
二、诵读积累,积淀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示了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读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一种最有效的语感训练的好方法。在平时读中积累,是一个内化、积淀的过程。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精美篇章,感悟文意,大量课外阅读,反复吟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养成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最后一段中,小彼得羞愧地认错了,把钱塞进妈妈的口袋里,学生初读这一段时,只知道小彼得承认错误,然而小彼得的当时的心情体会不到。我让学生初读后,再通过 “账单”实物演示,再通过两份账单对比的朗读,师生配乐深情地读两份账单,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文章蕴涵的道理: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在读中感悟妈妈对小彼得的爱,妈妈为了子女,当牛作马,吃尽千般苦,受尽万般罪,没有一句怨言。我们做儿女的,理应孝敬父母,再来细细地读最后一段,有感情地读,这样,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小彼得当时的心情――羞愧地藏在妈妈怀里认错,从中也认识小彼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这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放飞想象,激发语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开发智力,拓宽思维,使学生触会贯通地发掘事物,激发语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学生的天性和特长是喜欢想象,乐于幻想。孩子们常常想到离奇的境界,想到小动物的语言;想到穿梭时空,想到潜入蚁穴……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尽情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如第六册《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我先给予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观看晚霞图),再加上我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接着我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太阳为我们做了哪些事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把目光投向少举手的黄超文同学,只见他愣了一下,于是,我微笑着对他再说一遍,他迅速地在文中浏览了一下,他抬起头就说:“太阳做了三件事:她把大树往高处拔。”“第二、第三件事呢?”课文中列举出来的他都能一一回答出来,于是,我表扬他有很强的阅读能力,思维很敏捷,鼓励他以后能多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老师相信他将会是优秀生。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洒”“拔”等拟人化的动词,也可以把写人的动作词用在太阳身上,最后启发学生自由创作――太阳还可能做什么好事呢?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汇报。只见同学们都在踊跃地讨论,交流,我投以赞许目光,竖起大拇指。通过想象的启迪、开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说出更精炼、准确的语言,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感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重视写作,发展语感
【关键词】 评价;考试命题;语用;特质
中图分类号:G62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3-0064-05
评价是对学生实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人们根据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或方法,对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着的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进程质量或成果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或成果作出一个合理的判断或选择。概括地说,就是检查情况、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明确方向、促进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考试评价的导向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科学地命制评价试题。笔者曾就小学语文考试命题问题向十几位教师了解情况,受调查教师普遍反映问题较多,有些教师提的意见还很尖锐。笔者又搜集了近年以来我市各县(市、区)的语文小学单元与期末试卷,将这些试卷与课改以前的试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试卷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固有模式毫无创新。综合分析目前语文考试命题的状况,笔者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试卷――“穿新鞋走老路”
1. 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没有变。过去我们常常听到“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大纲为依据”,紧扣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对课本中“拼音、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其权重通常是关注基础知识,轻阅读与习作,就连阅读试题中还包括数量不少的基础知识考查(拼音、生字、词语、造句)。现在的试卷虽然在形式上有些改变外,其考查的内容、重点依然没变。
2. 考试试卷的功能单一。内容不全面,重基础知识,轻阅读与习作;试题设计重记忆、轻感悟;重应试、轻应用;重储存、轻整合。
3. 试卷的题型模式化。试卷的题型不是填空,就是简答,要求简单化(死记硬背或简单模仿);或仅从表面上形式上追求新颖,试题“难”“怪”“泛”,学生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指挥棒”影响下,教与学都出现了问题。
二、教师――“随风”摆动
1. 目的功利:教师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在考前大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抄抄写写,死记硬背。
2. 方向极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失衡。有的教师脱离语言语境,孤立地让学生去学字、词、句、篇章结构、修辞方法等知识,或简单地模仿;有的教师离开对文本的基本理解,离开言语实践,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漫无目的地延伸;还有的教师认为,低年级阶段应该是突出强化工具性,然后再逐渐增强人文性(思想性);更有甚者将语文课演变成 “品德课”、“历史课”……泛化了人文性,冷落了工具性。
3. 内容机械:教师的教注重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教死板的语文知识,背词语解释、背作文套作文、串讲串问等,教学与作业练习追求标准答案等,忽视学生的多元感悟和个性理解,忽视语感与思维的培养,忽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4. 训练凌乱。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文本资源设计语言训练内容,有的教师把握不住语言文字训练的规律,有的教师缺少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随意性较大,导致语言训练不到位、训练效果不明显。
三、学生――“云里”学艺
1. 学习被动:学生学习被动,老师没有问,自己不会学。即使是所谓的自主学习,也只是简单地对课本中的生字词或某些语句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2. 兴趣低下:由于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加上简单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学生毫无兴趣,不会阅读,怕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
3. 思绪浮躁:由于老师课堂教学“串讲串问”,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缺失,似乎没有“老师问”,自己不知道怎么去学习,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惰性,变成了学习的旁观者,只是在教师或别人说出答案以后再进行记忆或重复,导致产生学习的压力,慢慢地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厌学。
既然考试评价对教与学会产生这样的影响,那就要端正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发挥这根“指挥棒”的导向功能,改变考试命题的弊端。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第一,从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来端正考试命题的方向。
通过对1992版、 2000版的《语文教学大纲》和实验稿、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与比较,发现都始终不渝地坚持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这些目标要求,说明了“语用”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以阅读教学为例,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这个核心目标和任务,新课标在阅读这个领域中,无论是在具体的阶段目标要求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中,既有继承,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
默读方面,除了要“边默读边思考”外,新课标还提出了“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的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明确、具体、可测的要求。
实践方面,除了强调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外,新课标还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实践作为一项能力要加强培养,还具体指出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语文实践,方法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目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明确具体的要求。
训练方面则大大弱化。《大纲》对“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训练” 的描述或要求有23处之多,新课标只有1次出现,即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传递出了“要重视‘感悟和运用’ 淡化‘机械简单的训练’”。
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要更注重“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的渗透与培养,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多元理解与感悟,强调“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加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考试命题的方向要注重“语用”能力的考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二,考试命题的核心要突出“语用”的特质。
基于新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命题的整体思路要突出语文学科的语用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不同学科的特有任务。语文学科的特质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为其终身的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的“语用”基础。
语文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1. 三维目标――“语用”的目标性特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要着力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一是突出知识与能力。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在考查所学的汉字的音形义辨析,词语理解与运用,优美词句、名言警句、古诗词等积累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语文基本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的评价,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二是注重体现过程与方法。语文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识记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个过程,要关注“学”与“用”之间的衔接、“数量”与“质量”的平衡、“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 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升。三是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隐性目标对于学生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因此,在考试命题中始终注重将这些隐性目标渗透于显性目标的考查之中,无论是积累运用、阅读,还是习作题,都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传递正能量。
2. 基础领域――“语用”的区域性特质。命题要涵盖小学语文各个领域(即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情况与能力,侧重考查基本阅读能力(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结运用能力)和习作能力,关注阅读量的目标的考核,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学习兴趣培养的现象,突出评价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 信息阅读――“语用”的对话性特质。阅读试题跟以往各县(市、区)的语文试卷相比较之下,有一大特点是:阅读试题就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考查基础性知识(如,标点符合、字音、字义等)。试题设置考查的阅读能力应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与推断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评价鉴赏的能力、联结运用的能力等,要涵盖《语文课程标准》学段阅读目标要求(能够纸笔测试的点),有些能力目标还有多道试题对应,较全面检测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表现。考查的能力层级应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五个方面,充分显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要求。题型上客观题与主观题应基本对等。
4. 习作交流――“语用”的综合性特质。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要学会在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中,以“语”或“言”的行为来应对生活的考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为自身的生存提供一个交际的工具及环境。可见,这种“语”或“言”都是寄托于一定的生活场景,受一定的话题限制,不可能是天马行空的侃侃而谈,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延续性。
四、考试命题的内容要体现“语用”的特质
鉴于语文学科的这些“特质”,我们在小学语文试题设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阅读试题要尽量体现多个维度。
(1)鼓励思维的多维性。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感受等不同,理应产生不同的结论。读者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要求,可以从满足学生的个性思维需要和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个性思维的角度出发,编拟适当的题目供学生解答。
(2)培养答题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应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在考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除了让学生对试题进行自主解答、个性解读外,还可以在试题编制中,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题目供其作答。
(3)重视阅读的延伸性。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兴趣、生活兴趣、求知兴趣等。试题的设计如果重视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延伸,可以促使学生由阅读学观察、学习作、学思维、学生活、学做人。
(4)注重信息的操作性。从阅读材料中收集、处理信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试题应加强此类题目的设计。
2. 习作平台要发挥 “语用”的评判功能。
(1)题材方面――情境性与区域性的界定:在想象作文的设题上,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个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熟悉的场景,可以引发学生的生活及态度体验,以有效地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但同时又给予一定的要求与限制。虽然较之以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又是必要的。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一般的“自然人”。
(2)内容方面――想象性与生活性的诠释: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再造想象”。因为,再造想象是一种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再现、再编织的过程,而创造想象则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由内而外的全新创编的过程,难度显然高于前者。只有“再造想象”的“羽翼”稍丰满,才可期待今后“创造想象”的“飞翔”。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 “想象作文”合理性、生活性的课标要求!
只有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进行一个多元化的发散思维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得到了一个可贵的平台,更得到了一个有效的引导和锻炼。这就是对课程标准中的“大胆想象”“自由诉说”“合理性思维”的一个最有力诠释了!
(3)表达方面――文采性与朴实性辩证:语言是思想(思维)的外壳。而文章又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思想和情感的传递则是靠文字的组合来完成。
可是在现实中,学生一拿到作文的题目,在构思文章结构的同时,他(她)的脑海往往会紧张地搜索一些所谓的“好词好句”,而后,不管是否恰当、合适,就一股脑儿地粘贴在文面上。显然,这样组合、粘贴而成的文章,往往文不对题或毫无真情实感。
富有文采的表述,在于真情实感。为了达到这一效应,避免以往学生一味地堆砌辞藻追求文采的表述现象,应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写作情境,并针对具体要求,来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准确、有趣地表述……这样,学生的文采性只能根据具体的情节推进、人物性格要求、思绪的变化来有效地组织脑海中的词语库,进行一个有机的搜集、处理和整合,而不是单纯地“默写”或“粘贴”记忆中的好词好句。就可以有效地综合性考查学生“语用”能力的水平状况。同时,在习作命题时还应力求体现了四个“尊重”,力求达到三个“防止”。
一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兴趣:小学阶段的写作之所以定位在习作,很重要的是考虑降低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想象作文试题应在尊重学生好想象的思维特点上,根据具体的要求展开想象,体现想象作文的层次性要求。并有目的地给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生活及态度体验,以有效地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二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习作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习作试题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也是践行“生活性”的课标要求!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语文课程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从人们终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情感时又受一定的场景、气氛、对象等方面的限制,即学会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不同的对象即使是说同样内容的话,表达的方法与形式也不同,并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尤其是想象作文试题应该有意增加一些限制,虽然这样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尊重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四是尊重学科的语文特质:作文测试旨在通过一个具有界定性的写作空间里,让学生顺着一定的背景、情境、人物,去推测、想象故事的发展,描述“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变化,将细节的刻画都烙上界定性的空间印迹。也就是说,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情节的曲折与否,当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所思所为都必须符合“大背景”下的特征。他的思维轨迹可以是发散的,局面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但他对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则必须是“线性”的,必须符合原先所界定的概念(或范畴),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活动才具有现实意义,富有生活的气息。
一是防止无语――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学生面对习作题无话可说,或不知道从何说起的原因:要么是题目过宽太泛,再加上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写什么;要么是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或经历,也会造成学生无语。因此,习作题最好能给学生一定的情境。
二是防止套题――特殊情境,续写,无处套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在考试时候得高分,会针对各类习作体裁内容进行简单训练,之后背各种类型的(写人记事、童话等)所谓的学生优秀作文,让学生套题套作。那么在习作命题时就应该出一些老师无法猜测到的题目,创设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无法猜测到的情境,将孩子的思维引入到这种情境,进入到习作的思维空间来展开描述。
【关键词】:指导
阅读
课外
观念
在新的世纪里 ,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 竞争 。 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 、略读 、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 。” “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
一、 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 ,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 ,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 、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但现在学生受电视剧、动画片的影响要比文学优秀作品的影响大 。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 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 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 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是像《蜡笔小新》《老夫子》等,学生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被这些书占满了,很可惜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没有高学历,今后子女的就业竞争力将明显不如人 ,因此许多家长都重视了子女的学习情况, 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大笔的资金 ,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但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影响 ,家长给子女购买了大量的课本练习 、答案、 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 , 请家教帮助子女提高考试成绩。家长们的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子女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考试成绩上。近几年来媒体上登载的子女因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要求而被责骂, 子女把父母杀死的事例屡见不鲜。学校放学后送子女学钢琴、学画画 …… 学生在完成作业 之外如果有那一点儿时间进行阅读,也自觉不自觉地阅读优秀作文选,没有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大多家长认为作文能否得高分是他们是否读书的要求 , 所以与家长谈起学生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指导 ,家长自然就说为提高他作文水平 ,我已经给他买了很多作文选,他就是不愿意读。
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 ,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 ,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 在教师或家长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阅读小学生优秀作文之类的作文书,而且缺乏正确的指导。为了解学生对学校《学生读书计划》的意见,曾对我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答卷中 ,老师布置读怎样的书 ?对读书提了什么要求 ?学生毫不例外的 填 每天读作文选 ,摘录好词好句子 。家长对读课外书有什么意见,鼓励你读怎样的书?学生第一个就填作文集。12月 ,为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曾在语文活动课时间,对五六年级学生办理市图书馆借书证或阅读证情况进行调查,办理了两证的约有5%(学校曾在读书计划中提出要求),可见学生大多不会利用图书馆等等来扩大阅读面。 电脑的普及,互联网迅猛的发展,上网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小龄化。网上信息量大,金子与泥沙俱有。中高年级学生好新奇,缺乏辨别能力,受网上不良读物影响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加强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三、成因分析。
1、虽然很多老师、家长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于浮躁,读书意识淡薄,阅读质量低下,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我校通过调查发现:中高年级中,25%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31%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45%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其中29%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究其原因,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
3、学生课外读物的量少且面窄,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我校在5-6年级学生中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这样的问题,57%的学生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30%的学生喜欢读漫画类,78%的学生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内容肤浅、欣赏价值低等各方面的问题。
4、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老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学校调查表明8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89%的家长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1、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 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大纲语).在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人教版)第四组 的导读有如下指引:“这些课文描写的古今中外的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都很有特点。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 ,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 ,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 ,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 , 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2、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清代唐彪在《 读书作文谱 》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 ,有当看之书 ,有当再三细读之书 ,有当备以资查之书 。”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 , 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 , 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 》。第二是经典作品 ,名家短篇佳作 、童话寓言 、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 ,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 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中年级以教师为主选择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成套读物,到了高年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 ,便于他们学会利用校图书室、市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的那样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 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新世纪的竞争离不开高效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 ,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 、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 ,则采用仔细地研究 ,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 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训练把手,把培养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到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按照阅读专家曾祥芹、韩雪屏先生研究,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 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成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电脑进入普罗大众的家庭,上网阅读将逐渐成为今后阅读的大势。因此,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使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已势在必行。 要使课外阅读既有效益 ,又有深度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佳作 、名著前,先阅读序言,了解作品梗概 。 阅读后 ,多查阅有关的书评 ,帮助学生多方面 、多角度把握作品 ,深化认识。
五、 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著名的教育学家 叶圣陶先生语),“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版语文教学大纲)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此项工作要持之以恒,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也可采用图书馆的编目分类整理方法,以备日后查找,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3、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4、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可以定期张贴读书心得,优美句段的摘录;也可以组织作文竞赛等 ,让学生通过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激发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主阅读的意识。鼓励向广播站和报刊投稿 ,组织开展读书办报活动。
随着阅读量的提高 ,学生自己有了感受 ,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 ,慢慢学会读书 , 使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用。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基础和不同的阅读感知方式,因此所得信息的质和量就必然不尽相同。阅读到什么程度,教师进行指导时应由学生自行决定 ,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①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8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