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开通,至今已经有几十家公司在其上市,且都以高成长性著称,在首次新股发行时,其抑价及相关方面等具有别于其他市场的特征。本文结合创业板IPO的抑价率、市盈率、中签率、发行价、每股收益、发行规模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统计性描述与比较,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了创业板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 首次公开发行 抑价率 市盈率 发行价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是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并上市,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IPO抑价,是指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过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价格较高,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的一种现象。196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IPO抑价问题,随后不少美国学者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Logue(1973)和Ibboston(1975)分别利用美国证券市场20世纪60年代的资料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新股发行价格比上市第一天收盘价格低,当时因不明其理由以“谜”称之。
我国A股抑价问题研究简述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IPO的抑价研究大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得出了不少有用的结论。
王化成通过研究中国A股IPO发行市盈率与抑价率的关系发现(王化成,2006),中国IPO公司发行市盈率与首日抑价率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即发行市盈率越高,IPO抑价率越大。张人骥、朱海平等学者(1999)通过对1997-1998年初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2家IPO公司进行了研究,得出规模因素与发行价呈负相关性,公司规模越大,发行价越低;以及公司盈利能力、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因素与发行价正相关等结论。
胡继之、冯巍、吕一凡(2002)对1993年初至1998年底的IPO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发行抑价与发行的流通股数量成反比关系,小盘股的发行抑价高于大盘股;不同行业之间新股发行抑价存在差异,发展前景较好的电子信息与通讯类股票发行抑价明显高于平均水平;除此之外还得出了新股发行与上市的时间间隔以及二级市场股指水平都有关系的结论。
邹健(2003)对实行核准制后1999-2002年的IPO抑价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的IPO抑价率远高于其他市场,发行定价方式、发行价格、发行时机、发行和上市间隔、承销商排名、立即可流通比例、职工股比例、发行规模等是影响深市IPO抑价率的主要因素,在诸多财务指标中,只有上市前一年的每股收益显著地影响着IPO抑价率。
金晓斌、吴淑琨、陈代云(2004)研究发现IPO上市5日的平均抑价率与公司业绩缺乏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主要受企业规模、发行比例、中签率等因素的影响。金池和Carol Padgett(2002)研究认为中国A股IPO高抑价与较高的超额认购率和较多的散户群体有关,回归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中国IPO抑价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而信号显示理论不适用。
王莉(2002)对1998年初至2000年底的IPO抑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深沪两市新股的平均抑价率都在130%以上,最高达到173.36%,而且其程度没有下降的趋势。还发现两个市场的新股抑价程度均可以用信息不对称假说来解释,在用于解释的变量中,新股的发行规模、发行市盈率、发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以及发行前市场状况四个变量在描述假说中的不确定性是显著有效的。
王(2009)结合我国中小板市场的特点,选择了二级市场的中签率、首日换手率、募集资金量等9个影响IPO抑价的因素进行实证性研究,发现我国中小企业板IPO也存在相对严重的抑价现象,其中发行前一年净资产收益率和中签率与中小板IPO抑价率正相关,且影响显著,即公司发行前一年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越能提高投资者的预期,增强投资者投资的信心;募集资金量与中小板IPO抑价率负相关,影响明显,呈现小公司现象。
上述学者对我国新股发行的抑价情况进行了分析,但对抑价研究的样本选择和成因分析则各不相同,认为解释IPO抑价的理论和影响抑价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别。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很高程度的IPO抑价现象,说明我国仍属于新兴的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比较浓厚,但从整体看我国IPO抑价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王化成,2006)。
随着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只创业板股票正式开始交易,筹备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市场终于瓜熟蒂落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尽管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都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各层次市场在发行标准、制度设计、风险特征、估值水平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创业板主要面向尚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重点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因而分批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也会具有一定特色,本文将对该方面着手研究。
样本的选取与模型设定
本文收集了创业板开板到至2010年2月9日为止共上市的50家公司的基本资料。按照其他学者研究IPO抑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惯例,本文选取了每只股票的发行价格、上市首日收盘价、首日换手率、发行规模、募集资金净额、发行市盈率、上网定价中签率、发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实际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发行日和首日收盘的市场指数等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中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巨灵信息终端数据库以及招商证券全能版并经笔者计算整理而成,采用的分析软件为EViews 5.0。限于篇幅,原始数据不做单列。
(一)创业板的IPO抑价率统计性描述及比较分析
本文首要研究IPO抑价率UPR,就要测定IPO抑价程度对比,国外学术界的定义大体一致,区别仅在于抑价率时间长短的选取上。其中多数学者以新股上市后首日收盘价与其一级市场发行价之间的差别来定义发行抑价率,本文也采取该方法定义:UPRi=Pi1/Pi0-1
其中,UPRi为第i种股票的IPO抑价率,Pi1是第i种股票IPO上市首日的收盘价;Pi0是第i种股票IPO的发行价。表1是我国在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后续上市的22家公司以及总体共50家公司跟2009年在深、沪主板、中小企业板的IPO抑价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的IPO抑价率比后续几批上市的22家公司的IPO抑价率,无论是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中位数都要高许多;所有在创业板上市的50家公司IPO抑价均值比同时期在中小板上市的55家以及在主板上市的6家公司IPO抑价均值要高一些,当然是由于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的IPO抑价率较高所致。
(二)创业板市场上首批和后续IPO相关指标均值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简称前者)与后续几批上市的共22家公司(简称后者),两者上市前一年每股收益相当,而IPO市盈率、募集资金净额、发行价、资产负债率前者均值都比后者均值低许多;而网上定价中签率、首日换手率前者均值都比后者均值大。
(三)模型设定
除表2中所列指标外,本文选取的以深圳综合A指表示的市场指数,因为在创业板公司新股发行与上市都是采取批量化,不像主板和中小企业板IPO公司那样,每次上市一般是一家或者少量几家。目前已经在创业板上市的50家公司,分了4批进行,同一批次上市的公司其发行、上市时间以及市场指数相同,而50家上市的时间相差不久,其市场指数相差也较小,因此市场指数和发行与上市间隔不是影响创业板公司IPO抑价率的主要因素。而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其实际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基本上都在0.2左右,因而也不是影响创业板IPO抑价率的主要因素。
在对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率与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将以上所选的所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就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初步了解各个变量对抑价率的影响,发现有些指标包括每股收益、市盈率、资产负债率、深圳综合指数和发行与上市间隔与IPO抑价率相关性较弱,结合理论上的分析,将其剔出,不纳入回归模型。
因为我国创业板IPO抑价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将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运用横截面数据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UPR=β1+β2ER+β3PE+β4IP+β5LN(TC)+β6LN(NF)+μ
其中:β1为常数项,ER为首日换手率,PE为发行是摊薄的市盈率,IP为发行价,LN(TC)为总股本的对数,LN(NF)为募集资金净额的对数指标(因为募集资金净额较大,为了消除其对模型的影响,对其取对数),β2、β3、β4、β5、β6分别为他们各自的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
将剩余的相关性较强的指标经过散点图分析,并利用Eviews对样本进行OLS估计,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整理如表3所示。
模型结果分析以及经济学检验
由回归结果可知,系数R2=0.751830,表示模型拟合程度较高,误差较小;调整以后的R2=0.723629,表明在因变量的变化中较大部分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26.65953,F统计量较大:Prob (F-statistic)=0.000000很小,故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
在回归模型中,β1为常数项,无经济意义,且不显著性;β2=2.199459,代表首日换手率与抑价率呈正相关关系,具有99%的高显著性;β3= -0.291351,代表发行时市盈率与抑价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市盈率越高,则抑价率越低,较显著。β4=
1.165998,代表发行价跟抑价率成正比,即发行价越高,抑价率越高,基本符合预期,较显著。β5=71.59242,代表总股本的对数与抑价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总股本越大,公司规模越大,其抑价率越高,且具有99%的高显著性;β6=-71.86212,代表筹集资金净额的对数与抑价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发行时筹集的资金越多,其抑价率越低,符合理论预期,且具有99%的显著性。
结论
创业板IPO存在一定的抑价现象,其抑价率均值74.23682%,要高于同时期在中小板的IPO均值65.7161%和主板的IPO均值61.7390%;而且首批上市和后续上市的抑价率均值差别较大,首批的抑价率均值为106.1780%,而后续的仅仅为33.5139%,其他指标如发行市盈率、发行价等相差也较大,这跟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是经过多方竞争而胜出的实力较好的公司,承载了投资者很多厚望有关;创业板IPO的首日换手率与抑价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具有显著性,表明换手率越高,投资者越热衷于该新股,其抑价率越高,符合预期;发行价跟抑价率成正相关关系,发行时市盈率与抑价率呈负相关关系,基本显著,这与创业板首批上市的IPO抑价率高,但市盈率却比后续的IPO市盈率低的现象相符,但跟前期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些不一样;募集资金净额与抑价率呈负相关关系,且影响明显,符合理论预期,而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相对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其募集的资金相对最少,呈现小公司现象,这也是解释创业板IPO抑价率比中小企业板和主板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而总股本对数跟抑价率呈正相关关系,有点不符合理论预期,也许跟首批上市的IPO总股本较大而抑价率较高有关;创业板IPO的发行时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发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各公司都相对比较平均,而创业板是批量发行和上市的,而且不同上市批次时间相距较近,因此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发行前一年的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大盘指数以及涨跌率和发行与上市间隔都不是影响创业板IPO抑价率的主要因素。
结论
总之,创业板于2009年10月30日才正式开始交易,开板时间尚短,公司样本数量也较少,数据与模型的说服力还有待考证。在创业板进行IPO其抑价与影响因素有跟主板和中小板相近与特色的地方,西方的一些抑价理论也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创业板抑价现象。我国创业板市场作为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其较高的IPO抑价伴随一些非理性和低效率的因素,也具有较高风险,应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IPO抑价的理性回归,逐步发展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
参考文献:
1.Ibboston, R.G. Price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 New Issue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5, 2
2.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王.我国中小企业板IPO抑价现象实证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6)
在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其经营具备了更多活力,自主权也相比以前有所扩大,在一切条件都具备充足的情况下,企业上市能够给其自身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实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但由于上市公司是对外界公开的公众性质的企业,因此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必须做好内部的管理和控制,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防止企业在上市之后出现各种棘手的问题和风险,进而提高上市企业的准备效率,同时也是企业对股民负责的表现之一。本文简述了中小企业上市所需遵循的原则和内外部要求,以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上市提供借鉴和建议。
一、中小企业上市的内部要求
(一)企业是否具备主体资格。根据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要求,能够上市的公司必须是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企业上市最基本的主体资格。并且企业的注册资本必须保证足额缴纳,要求具备完整的资产权转移手续,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资产所有权纠纷问题。保持所持股权的清晰透明,是所有企业上市之前的必备条件之一。基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都是以家族经营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因此,防止资产所有权纠纷。
(二)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经营活动方面,中小企业在上市之前要保证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业务体系,具备一定的业务独立性。因为不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都要求上市的企业能够独立面对市场经营,其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特别是选择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要特别做到在遵循国家环保政策的条件下主要经营一种业务。除此之外,持续的盈利能力也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向上市企业提出的共同要求,基于这一点,中小型企业在上市之前要找专家对自己上市后的经营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做好严密的可行性分析,找准企业的市场经营方向,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特色进行资金筹募。
(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安排。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对企业上市的条件有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内部治理结构安排合理、科学、运行起来高效的企业,对地方政府来说必然是经营顺利,发展有望的对象。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治理机构,使经营管理权利得到分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公司章程,组建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从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保证所有股东的既得利益。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由于上市后的企业被要求切实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且每年都要由注册会计师出具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鉴定报告,因此,企业在准备上市时必须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针对企业实际的文化、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发展方向、自我定位等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对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开展有效的监督和规范,保证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的,并以此来约束企业内部管理层级的权利和行为,保证企业内部的控制是透明、规范的。
(五)企业上市前的财务规范。规范的财务管理是企业上市之前必备的重要条件,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方向确定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目标,及时对内部财务运转信息进行稽核和查对,保证每一笔支出和收入都有源可寻,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保证相关负责人全权负责、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能够规范财务管理秩序,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款项的审批也要实行签字组合制度和,保证成本的合理核算和财务会计的准确分析。
二、中小企业上市的外部条件
(一)地方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实则是中央政策的实际操作和体现,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地方区域的企业上市条件。区域经济是针对区域发展而具备特色的经济发展形式,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给该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福利,更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带来了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招商引资、人才资源的吸引以及资源配置方面都能够给企业的上市提供便利条件。
(二)来自中央的政策支持。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实力也没有大企业那么雄厚,因此上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仍旧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只能依靠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来打开上市的大门。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上升,国家成立的中小企业局就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方便和支持的部门。因此,中小企业在上市的准备过程中要积极掌握政府的政策变化动态,寻求国家政策的帮助和资金后援,利用国家提供的便利条件开拓上市的道路。
(三)来自第三方力量的专业支持。除了地方政府、区域经济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外,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看点是决定其上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靠创新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小企业才有继续发展的潜力,而单靠企业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是难以研发出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新产品的,因此,必须吸引第三方科技支持,与高校、研究及股等合作,引进多个领域高新技术人才,包括律师、专家、学者等,并建立起相配套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制度等,将企业打造成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谋生存的现代化企业。现阶段能否获得第三方的大力支持,已经成为中小型企业上市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业绩;实证分析
前 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作为衡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与其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发展现状,对北京市两家公司的知识产权与其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简述
高技术产业专利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具现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数量与质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自我国在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利用知识产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专利的申请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据统计,仅就2010年,我国的我国高新技术专利的申请量就达到六万余项,是2002年的十倍左右,表明了我国具有高质量的技术专利正在不断积累并促进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与其经营业绩关系的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以2010-2013年我国创业板所记载的所有118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对其相关的科技专利与其自身的经营业绩的关系展开研究。企业的经营业绩、变量控制与行业类别等均来源于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2013年的年报。在本次研究中选取自变量,即有效专利权数与有效商标权数,其中有效专利权数是企业在上市之后在2010-2011年所获得的有效专利数的总和,而有效商标权数则为2010-2011年所获得有效商标的总和。
(二)研究变量与模型的选取
1.研究变量
要想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首先要明确上市公司的具体经营业绩,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则需要对企业的盈利与发展能力、负债与偿还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与营运能力进行综合性考察,据相关研究,可将表示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子归结为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效率以及总资产净利润率和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然后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对上述五个指标进行具体计算,在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选取数据靠前的前三个标量作为主成分。据统计,本次研究排名前三的主成分分别为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与企业的营业增长率。另一方面,在对2010-2013年不同上市公司的专利数量与质量进行分析后,将专利权数量与商标权数量作为此次研究的解释变量。最后,由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为了更有效地研究专利权数与商标权数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本次研究将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以及固定资产净利率作为控制变量。
2.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在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成分与控制变量后,建立企业的专利权数与商标权数与业绩关系的如下模型:
模型1:
OPPij=+Le+Size+Ferate+Patent+Nature+IdType
模型2:
OPPij=+Le+Size+Ferate+Patent+Trademark+Nature+IdType[4]。
上述模型中,为常数项,为资产负债率等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虚拟变量的待回归系数,i则为模型的代码。模型1与2中的i分别为1和2,而j代表第j个科技型中小企业,Le表示资产负债率,Size表示公司规模,IdType表示企业行业性质,Nature表示企业性质。如果企业为私有企业,则Nature值为0,若企业为国有企业则Nature值为1。
三、实证分析
现根据上述模型对北京市的H公司(电器机械制造类)与R公司(计算机应用服务类)在2010-2013年的企业经营业绩与知识产权(专利权数与商标权数)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由于H公司为私有电器机械制造类公司,因此其模型1中的IdTrade=1,Nature=0,因此模型1则变为OPPij=+Le+Size+Farate+Patent+而由于R公司为私营计算机应用服务类,因此器模型1中的IdTrade=0,Nature=0,因此模型1就变为OPPij=+Le+Size+Ferate+Patent,可见当行业性质不同时,技术类中小型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其专利权成正相关的关系,即随着专利权数的增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在逐步增加,而制造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除了与专利权正相关外,还与企业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与企业的营业增长率待回归变量即增长率有关,且私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其商标数无关。
结 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知识产权关系的模型,进而对北京市的两家上市公司内的经营业绩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研究,可见,未来加强知识产权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研究力度对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琳瑜.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机制与脆弱性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梁飞.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