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物理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根据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第11、12章电学实验,结合新课标“物理来自生活,走向生活“的理念和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的一节课,是一节全新独创的实验课。
本节课以立足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验资源为原则,利用铅笔芯完成了四个重要的电学实验,并且以此实验为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利用文具盒中其他工具还能完成哪些物理小实验?这是对本节实验的拓展,也是对整个初中物理试验教学的思路拓展。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物理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完成实验,并讨论文具盒中的其他小实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熟悉的物体探究物理规律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特点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经历过程和情感价值教育等几个方面考虑,力求使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学到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又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学习陷入大量的题海战之中,拼时间,拼身体,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实验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但是实验资源有限,每天都去实验室是不可能的,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创造,你的实验资源将会非常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大大的调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手段
1.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于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通过“猜想设计探究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教学内容,由此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在许多地方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上课之前学生自行分组,收集相关材料,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讨论分析收集的信息。在讨论、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从而培养自己的归纳、比较、综合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详见教案)
七、教学设计说明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这堂课我的主导思想是“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
探究”。
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35-01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用以模拟实验,使模拟过程做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做到的视频效果,增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物理教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而物理实验是物理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学物理实验一般都是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来了解和验证物理现象和原理,感受物理过程,并从中得到感悟,获得新知识。多媒体教学与物理实验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物理实验中,使物理实验课更加丰富多彩。因此,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试图把物理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进行初步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结合,加深记忆,强化知识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整合在一起,将课堂教学中用语言、板书、实验难以表达的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把它用到物理实验课堂上,可以形象、直观地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验前,先对实验的形成和过程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然后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回忆中动手进行实验,把从多媒体演示中得到的实验知识和亲自动手操作得到的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强化了记忆,加深了印象,促进了理解。如九年级上册《串联和并联》,笔者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实践证明,跟以前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相比,学生在动手连接电路中出现的错误明显减少,在解题计算中,对公式的应用也比以前准确,对公式的记忆更牢了。可见,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得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了强化,加深了记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验信心
物理实验对部分学生来说,既好奇又害怕,因此常感到信心不足,不敢做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物理实验与之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验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九年级上册《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笔者利用多媒体把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和实物图展示给学生看,在课件演示中,当通电时电路中表示电流的红色箭头形象地流动,电压表随着电阻阻值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的模拟实验,一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吸引过来,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然后对着课件上的实物图和线路图,一一地进行讲解,再让一位平时比较胆小的女学生根据演示的步骤,动手进行操作,很快就能按照多媒体上的步骤把电路连接好了,并进行了示范,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这激发出了她动手能力,也一下消除了她的害怕心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班上的学生都喜欢上了实验课,对实验操作充满信心。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更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把抽象的物理定律、定理和规律直观而形象地在课件中表现出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讲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由于实验仪器等原因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随着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不是很明显,为此,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过程,把实验与课件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从课件中,清楚地观察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整个模拟过程直观、清晰,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节《磁生电》,发电机的原理是难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重点。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这个原理,在思维上找不到突破口。笔者先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导体和U形磁体朝哪个方向作相对运动时能产生电流,朝哪个方向作相对运动时不能产生电流。通过实验,学生找到了产生电流的方法,但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得解决磁场的磁感线与导体运动方向的问题,而磁场及其产生的磁感线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情境。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磁场和磁感线,用彩色线条来形象地表示磁感线,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用模拟的部分导体放到磁场中,让这一部分导体与磁体分别运动。当运动的导体与磁感线发生切割运动时,产生了电流。利用动画演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学生很快找到了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把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方法,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还触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所谓互动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与学相互影响、促进,进而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运用互动教学,教师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带动下,利用各种媒介,与学生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从而在教学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相互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互动教学的原则
1.围绕教学内容,明确互动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只有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框架与结构,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互动教学实践前,应该对教学内容与目标有充分的理解与把握,对于知识间的关联形成准确的体系,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物理知识。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声现象”知识体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所学习的知识点的体系。如“:这一章会学到哪些内容,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深入理解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不同声音的特点以及对声音的应用”等。学生会提前对将要学的知识做大致的准备,形成初步的印象,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加直接地关注知识的重点。通过将学生所学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框架构建,形成如下知识网络:学生只有对知识点以及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清楚明了的认知,才能提升学习的效率。
2.进行多向互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
初中物理的互动应该多向进行,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参考,进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促进自身的物理知识系统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多向的互动,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需求,同时也可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多向的互动拓展了以往的师生互动层面,使生生之间、学生与物理知识系统之间等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在九年级下册的“磁体与磁极”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实验的方式,促进学生与相关的物理现象进行更加直接的接触,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如对不同的小组设置一定的实验任务,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并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这种多向互动的方式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自然世界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更加直观具体的认知,进而密切学生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并提升物理实践的创新能力。
三、初中物理互动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应用的深入,教师应在建立互动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互动教学充分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高效。如在八年级下册的“从粒子到宇宙”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的动画或视频,设置针对性的问题:你所看到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粒子与宇宙的关系是什么?等,学生在看到这些现象时,会通过自身的思考有初步的回答,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这些规律对于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你会利用这个规律来做什么?等,学生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会逐步深入,更加主动地挖掘物理科学的本质,使学生对物理科学研究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由于粒子与宇宙的关系是很难通过几张图或几句话描述清楚的,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事物,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物理学习体验。
2.指导实验过程,提升互动效率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物理知识验证、物理现象探索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室,与学生一起探讨物理现象的原理,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实践,结合自身所学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在九年级上册的“伏安法测电阻”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得出实验原理P=UI后,引导他们利用原理画出实验电路图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步骤。同时,可以对不同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电路图进行比较,并提出问题,如,这几个电路能不能测出待测电阻的阻值,但从减小误差的角度哪一个更合理?然后,让学生根据最终的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教师提醒学生连接电路的注意点,特别是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开关的状态,滑片的位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比较合理地获取实验数据,提醒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举手提问,让每一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动手机会,并顺利完成实验。另外,在完成教材规定的测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后,还可以补充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并对这两个实验进行比较,找到它们的区别。这样,通过任务来促进学生探索发现,体会物理科学的魅力,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他们也形成了科学的物理思维及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物理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以新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和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根据物理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要遵循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原则
1.物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之中
为此,应强调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应用及迁移。这种整合是以完成物理教学的具体任务为目的,有意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它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始终处于用物理课程特有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最终以解决问题的自主和动态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的统一,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相同的物理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知,这是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
3.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信息技术是物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讲,信息技术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手段和工具。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取已不仅仅限于课堂书本这条单一渠道,多媒体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故此,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1.教材观
传统教材的编排欠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层次,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而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重视不够。新教材重视内容的探究性和实验性,注入现代物理领域的新成果,主张学习物理的基本结构,使教材向着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迈进。作为物理教师要彻底转变教材观,从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识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重新调整自己,从教材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八年级的《力和运动》、九年级的《电和磁》、《能量守恒》等主干知识对培养学生能量和科学态度意义重大,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结合科学发展的过程及应用,系统地交给学生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2.教师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物理知识,还应该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不仅能讲授,还能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研究,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科技信息,制作课件,钻研学生和教材。例如教学中结合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我国西电东输工程、秦山核电站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学生每天都能感觉到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
3.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完善结合,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做到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中摆脱出来,重视知识互动完成,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则是师生互动充分发挥的最佳平台。
1.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淡化教师的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质疑、探究、验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没有互动、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就不存在教学这一过程,为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媒体课件、方法手段,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3.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对中学物理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将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情景化,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实现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利用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物理学习情景,用录像、影碟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物理实验、物理规律,更能使物理现象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思路,而且易于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实现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有些物理实验的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
2.利用多媒体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影片、动画,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将各种教学信息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编辑、控制、传输,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课堂的信息交流由单一渠道到多维模式,另一方面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信息传送方式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了课堂容量,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摄取知识,培养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各种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都附带有一定的情景和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析、对比之后,再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这样,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组织、协作、思考和交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泽农 主编 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物理教学 备课 教学反思
一、备课要体现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程式化”的备课方式将学生局限于认知主义框架中,备课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等,这种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备课方式与新课程中“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背道而驰。部分老师错误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过于放纵学生活动,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导致教学任务与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反馈、情感态度体验,立足于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及时引导与适时点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一: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弹力与变形的知识,并掌握外力与变形之间的定量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收集、处理与交流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与自然现象,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注重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亲自体验给弹簧、气球和竹棍等施力时手上的感觉,以及当弹簧、气球和竹棍变形程度加大时,手上的感觉有何变化,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并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这一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实践新课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结合教学三维目标,重视学生活动,并适时引导,提升教学效率。
二、备课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背景下,部分老师还未全面理解新课程理念,万事以新课程为尊,忽略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点。教学中误用、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大量存在,以多媒体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角色,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与实验,教学内容多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不突出。多媒体课件几乎是“教材内容的搬家”,探究问题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探究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初中物理备课中,要注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加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联系,并综合运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演示法、情境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在问题与情境的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
案例二:以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电压与电压表的使用”备课为例,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在于明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以及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难点在于怎样有效探究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之中的电压规律,并在充分结合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电压表的接线柱、分度值和量程等,并与同学展开积极的讨论,归纳总结相关知识,或让同座位的两人,对电压表的读数进行互问互等,并结合具体的实物,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探讨并联、串联电路中的电压等。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具体应用物理知识。
三、充分重视教学后记作用,提高备课水平
在初中物理备课过程中,一次的备课不可能对所有的教学问题考虑周全,也不可能全面预测课堂教学情境,备课中可能存在一些疏漏。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后记的作用,教学后,对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重新审视,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如对教学过程中的做法、想法和效果进行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情境之中,给学生交流的探究时间与空间是否合理等。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的整体状况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以便对备课方式加以改进,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备课要紧密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明确教学三维目标,合理选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后反思,有效备课,灵活教学,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丰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何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技术物理教学,2013(02):35-36.
[3]梁彩霞.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如何对小组活动进行管理[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159.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能力;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传统的实验条件下,许多实验无法进行。然而多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展现给学生,而且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活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物理课中,若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就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物理知识,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可以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这一章节时,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家庭电路的先后连接顺序、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各元件所处的位置、试电笔的结构、氖管发光的原因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一些家用电器外壳不接地时出现的危险现象、家庭电路中发生触电的原因及触电现象、触电后的解救措施等。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学生乐于接受,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做出理性的推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我们可以针对教学特点设计制作课件,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实验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规格、用法,学生在新课学习中留下的记忆已经模糊,复习时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师如果重述实验仪器的构造、用途、用法,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如果制成实验复习课件,既可增大课容量,又缩短了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在实验复习课中,引入多媒体加强人机交互性,增加学生个体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实验复习课容量,而且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各种实验装置的装配,电路的连接复习,可以利用CAI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行组装连接,当出现错误时给出提示信息。这样利用电脑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克服了利用黑板迟缓不连续的弊病,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增强实验效果,提高观察能力
目前做物理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可视性差,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例如:在一次听课中,讲的是九年级物理课“电流的热效应”一节时,这是一个演示实验。老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只是前排几个同学上前边围观等待记录数据,大部分同学没事可干,趁机讲话、做小动作等,这样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能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节课如果用多媒体来演示,既能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又能把实验的过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过程完完全全地呈献给全体同学。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后进行总结,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由于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既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又能顺其自然得出结论。
四、充分感知材料,突破重点、难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 引入环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题引入的新颖、别致(且方法适当),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课题上来,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又能刺激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智力,并为本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备课时,要从教材的内容、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角度考虑问题,用一个恰当的方式引入课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多元能力,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1、物理课堂引入的意义
1.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只有处于一定的注意状态下才能得以进行。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还处在提高的过程中。因此,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转到课堂上,首先就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2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使兴趣持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事物感兴趣时,就心向神往,把心理活动集中到该事物上来,学生对学习也是一样。它是人们想要认识、感知和探索世界,不断追求真理而带有个人情绪的思想活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想方设法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引导,及时的抓住学生瞬间出现的认知欲求,掀起思维的波澜,使学生产生认识问题同时解决问题的渴望,但感到仅仅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又无法解决问题矛盾心理。这样就会使兴趣持续下去。当一个人对学习存在兴趣时,他就会高高兴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与探索中[2]。
1.3牵动学生思维
在学生对现象、问题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要通过创设情境、刺激、奖励等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的方式。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已经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课堂教学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恰当的引课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有持续学习物理的兴趣,那样就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2、初中物理课堂引入环节设计
2.1多媒体课件引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进步,课堂教学早已不单纯是简单的黑板加粉笔。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变不可见的现象为可见,可以演示具有危险性的实验等。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动画、文字、声音文件,网上的一些素材等多媒体资源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节省时间,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创造生动、活泼、愉快、高效的课堂氛围,从而优化教学,传承教学用资源。
初中电学知识占很大的比重,电学的特点抽象、难于理解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比如说电流看不到也摸不着,学生就无法感知它的存在;电压听起来这个词对于感性认识总会多于理性认识的初中生来说就更难懂了;安全用电的知识,说起这个词学生就很害怕。对于这样难于理解,同时又无法用实验来说明白的事情,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在《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这一节,涉及高压危险、短路的危害、雷电等,再有如九年级的托里拆利实验,由于在实验中用到了水银,水银的剧毒使这个实验已经不能在课堂上进行了,但单靠语言描述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利用视频可以把整个实验过程展现出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2利用类比方法引入
对于一些生涩、抽象的物理概念,如果用同学们熟悉的、生动形象的事物去加以类比,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近之处,达到认识该事物。选择适当的类比对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作为推理的依据,同时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加以类比。通过类比,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往往会产生“一语惊人”的作用,高速而又有效。
在电学中,电压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如果此处没有突破这个难点,将对后续学习产生很大的障碍,并且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厌学。由于学生对于水流很熟悉,并且电流类比水流也已经学过,在这里利用水压结合画图加以解释,能化解难点。用软管将两个容器连通中,软管中间用夹子夹住,第一步:向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高的水,移走夹子发现水不流动。第二步:向两个容器中注入不等高的水,移走夹子发现水从水位高的流向水位低的,形成水流。这里夹子好比开关,水位不等高即水压是使水流动的原因,类比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阻对于初中学生也存在着认知上的困难,紧接着要搞清楚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就更难了,这里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可以类比成一辆汽车在路上行驶,两条路中路程长的难通过,阻碍大;路面的好坏,例如沙土路面,柏油路面等材料的不同会影响车的行驶,即阻碍不同;路面的宽窄也会影响,路面宽阻碍小,更畅通。路面窄总有让车的障碍,阻碍大不利于开车。通过这样的类比,使学生轻松地有了感性认识,也就不会那么惧怕电学知识了。并且此处如果处理得好,对于电阻的串并联的认识,学生自己就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总之,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之一,它用于上课的开始,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其主要功用是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兴趣。再则,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风格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又一学期结束了,做好学期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大家怎么看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下学期工作总结教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下学期工作总结教师(一)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4、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我又与同组的朱老师、吴老师承担了本校的青少年电子制作比赛的辅导,并且在整个比赛过程,参赛学生发挥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人也因此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下学期工作总结教师(二)
本学期来,我按照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努力的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讨论的方式开展课程。在不断的摸索教学中,总的来说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现将本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学生课外调查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多数课程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在开展课程时,我都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调查,让他们通过访问,上网收集资料等方法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但让课程活动活起来,而且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一学期下来,学生订立计划的能力、分析的能力、统计收集的综合能力都比上学期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作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每一节课中都渗透了许多的动手操作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活动,我会与学生一起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制作材料,并让学生在假期期间合作完成自己喜欢的项目。一学期下来,我班同学的手工制作与小发明都有了丰硕的成果。制作的人造卫星、小鸟的家、民居等非常精致。
三、重视把知识学以致用,增强实用性
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大多很有实用性。例如:有的环节就设计了绿化改造工程。在课后,我都让学生回家一一对照绿化规范的要求,认真检查自己家庭的绿化不足,深入思考改进的措施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为了要突出学生主体,我在活动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我则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复杂性大量存在,在实施过程中,我也迷茫、忧虑和担心,但是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综合实践活动会实施得越来越好!
下学期工作总结教师(三)
这是高三的最后一学期了,时间短,任务重。高三下学期以来,本人更积极地去了解学生,去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便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行了英语学情分析
这一学年教授两个班为理科普通班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太理想,没有一个学生能达到优秀(120分)档次,而且能及格的学生人数微乎其微。不少学生感到英语特别难学,对英语学习比较头疼。开学之初即对学情进行了认真分析。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落实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二、把教学计划落到实处
本年度教学工作重心即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上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工作安排上把重心放在了对课本知识的复习上。三轮复习中,首轮复习是高一年级课本22个单元,高二年级课本20个单元,高三年级课本16个单元。课本复习安排是每单元课本复习用时1节课,优化设计1节课,英语周报1课时,单元基础知识总结和反馈1课时。平时复习中把高中英语复习语法项目中的13个专题适当融合进去。通过练习和讲解,增强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对英语用法的复习巩固。
三、大量练习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课本复习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从开学之初即对课本知识点认真归纳和总结,通过练习的形式进行学习反馈。主要是各地市的模拟试卷,认真把握教学工作中的练习环节。
四、听力训练作好提高成绩保障
征订了两套听力风暴,共有80套,供学生在课上或课下时间进行听力训练之用。这两套材料都是高考播音者录制的,含金量高,所以标准的听力材料成为学生最为得益的听力助手。
五、扩大阅读,培养英语能力
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网址:一个是21世纪报,一个是ChinaDaily。网站兼顾新闻、娱乐、科技、校园、地道美文等多方面内容。学生除了可以增加阅读量还可以把一些精彩的文章当作范文来背诵。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六、认真批阅学生英语作文,推荐学生优秀作品
本学期为近十个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多次单独批阅,主要是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又要送走一届学生了,不管成绩好坏,作为一个新老师,在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学期工作总结教师(四)
高三下学期,我担任了高三三个班的英语课教学。担任三个班的教学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却也是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本学期工作的情况全面进行一下总结。
高三(_)班是理科尖子班,承载着学校的希望和家长的重托,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了解学生,沟通交流
作为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有的不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地向班主任了解班集体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初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细心的观察,熟悉每个学生的姓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情况。
每天提前到学校,监督学生做操、晨读、课间眼保健操和自修情况,确保班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修改学生的英语周记、英语作文、试卷和课间跟学生的交流,我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成绩情况,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悉心指导,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的英语教师工作开展得很好,深得学生的喜爱和班主任的赞扬。
二、尊敬学生,一视同仁
我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感情。我很尊敬他们,对他们一视同仁。学生都是勤奋好学的好学生,虽然有个别同学的成绩不够好,有时也不按时交作业,但是我能够发现他们的亮点,对他们进行表扬,重拾他们的自信心。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表扬,毕竟他们还是个孩子,适时的赞扬能够激励他们向前走。
由于我对他们一视同仁,很多学生对我都爱戴有加,他们都喜欢向我倾吐他们的苦闷,希望得到我的鼓励。从学生的诉说中,我懂得了教师不但要充当指导者、的身份,也要充当他们的朋友,扮演父母的角色。要成为优秀的老师,就要尊敬学生,维护他们的人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取得的成绩
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稳居学年榜首。多篇论文和电子课件省市级奖项。
下学期工作总结教师(五)
本人在本学期担任九年级1、2班的物理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按照开学初制定的复习计划,对物理学科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积极参加“高效课堂”范式教学实践。使今年的中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给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业务素质
为了更好的把教学工作搞好,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自始至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以适应以新更旧的教育状况的需要,坚持以校为家,以教为乐,做到乐业、敬业、勤业,力争精业。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同事们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本学期,组织并参加了《初中理化实验教学课堂实效性研究》市级立项课题研究。
二、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上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没有过多的束缚,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
三、正确把握中考物理命题思路和方向,能有效的提升复习效果
中考命题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1、突出基础性。
中考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考查,使多个知识点融合在-起,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与解决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3、注重科学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
中考题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
4、注重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中考题中通过文字描述、表格数据、数理图象、曲线或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呈现大量的信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方法,对题给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
5、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中考题特别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此类题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6、注重学科渗透和综合。
考题都比较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内在融合与渗透,特别是人文思想的渗透。
7、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
有了明确的命题思路和方向,我们通过制定复习计划、上复习研讨课、专题复习、复习反思等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
四、激发兴趣和调整心态,稳步提升复习效果。
九年级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易出现“复习疲劳综合症”。在复习课上积极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特别在最后冲刺阶段要注意把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好,把握节奏,愉快复习,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努力做好针对性的疏导工作,力争使学生能以较好的竞技状态进入考场,发挥出他们的学习和复习水平。
五、及时辅导,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当堂课或课后作业中的个别疑难问题,随时随地解决,不积压问题;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主动问耐心听,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的课外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课外辅导中,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一方面我优生差生同时辅导,难题易题都不放弃,另一方面我也针对考试要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要达到的不同高度进行针对性地辅导。辅导工作的时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过我本人已尽到了的努力,事实证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六、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此期除做完、做好教学所要求的实验外,还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及远程教学设备开展物理实验的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大部分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出实验目的、本质,初步具备了物理的思维品质和独立操作的能力,能独立完成此期书本所要求的实验,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实验设备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七、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少批评学生。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八、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作为物理教师要紧跟科技发展时代进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才能实现终身教育教学。
关键词:物理教学;兴趣;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08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它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学生们身边;在学习中,学生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兴趣是最好的药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现在八、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均在13、14岁左右,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好奇、好动、好胜”是他们的天性。八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大都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天上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地上的汽车、火车,水中的潜水艇,种类繁多的家用电器等等,无不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求知欲,不稳定的好胜心诱使他们萌发想当科学家、工程师的理想。
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这也是它的最大生命力之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与实践结合,与“热点的时事”相联系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我们可以出一些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比如:在2004年3月末四月初,在南海区的丹灶西樵金沙等地,分别随着暴雨降下了一场罕见的冰雹。冰雹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便用物理课上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例如:在夏天,通常吹南风,冬天,吹北风,为什么?这样通过一道例题便将物理与地理学科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传统教学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大多数学生只是满足于答对教师的问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物理教学是初中学生的启蒙学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现在我们每进入一个新的章节,都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要求每个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预习。
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我们可以创设压缩引火实验情景,学生会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堂教学,给学生思考空间
向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往往有学生反映:上课时教师所讲的概念、定律和例题都能听懂,可自己完成作业或考试时则对好些题目束手无策。这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无关系。复习时,教师对公式进行详细的讲解、推理、证明,又把审题、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以至题型拓展、归类等通通包办,学生的任务就只是记忆、储存。在课堂上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不仅思维能力不能提高,而且养成依赖教师的惰性习惯,甚至没有教师点拨就无法解题。这简直是“教”和“学”的悲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 放开手,让学生参加实践
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力发展的今天,有的教学课件做得相当逼真,其智能化、拟人化程度都很高,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教师应注意的是教学课件再好、再“真实”,其作用只能是辅助教学,既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课,也不能只看课件的演示或进行计算机模拟练习而不去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尤其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实验的实际操作恰好能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训练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正是计算机模拟教学和其他教学手段不可实现的。教师需要注意:并非凡是演示实验都改为随堂实验效果才会好,演示实验仍有它的作用,而且有的实验由于条件所限只能由教师操作,这就要求教师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提高学生实践的技能。
4. 要攻难克易,培养学生的耐心
华罗庚曾对青年学生说过,妨碍人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原因的两方面:一是怕难,二是忽略容易。怕难的人思维方式是碰到困难问题绕道而行,不愿意进行独创性的思考,不愿意开动脑筋。还有一种人,把问题看得很容易,许多问题自认为不需要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这就丧失了许多深思熟虑地思考问题的良机,也丧失了许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机遇。为了克服以上两种妨碍和影响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和发展的障碍(下转第23页)(上接第8页)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思想中树立“攻难克易”的意识,并在实践中强化攻难克易的训练。在攻难方面,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智能价值高的难题来做、来思考,既能培养战胜困难的韧性和顽强意志的心理品质,又通过给自己施加一些高智能负荷,开发自身心智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仅要不断地培养和训练攻克难关的思维品质,而且要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克服容易的思维品质。美国一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在克服容易的问题上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在他看来,教师指定的作业,有些一看就懂,完全可以不做。但他还是一道一道地把它做完。为什么呢?他认为“先养成这个习惯,尔后才能体会出熟能生巧的奥秘。”他的经验关键在于“熟能生巧”四个字,也就是在解决大量容易问题的过程中找出其中的规律、特点、共性或发现其中的捷径,这一过程也就是提高和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5. 常复习,学会归纳总结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表明了复习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对每一个章节,学生经过实验实践探究和课堂理论学习,我们要及时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归纳、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得数据、所感的体会,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以及思维加工,从而进行总结,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像、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使得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物理现象的千变万化是有其规律的,只有找到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抓住事物变化的本质,就可以理解其事物变化的原因。而物理记忆以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以对知识的系统化为捷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物理变化规律加以归纳总结,理解越透彻,记忆越牢固。例如: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可以归纳为:(1)电路要闭合;(2)是部分导体;(3)一定切割磁感应线。又如: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一、来自主管部门方面的“负能量”
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建设缺乏合理严格的建设与监督机制。没有配齐专业的物理实验员,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和工作重点的偏移等各种因素,目前各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主要靠学校与老师的自觉落实。实验室的建设处于学校工作的从属地位,上级部门无法规定严格的、有效的监督制度,这是导致实验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来自学校领导方面的“负能量”
1.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不重视实验教学,也有学校现状的无奈。一些不懂物理专业知识的人担当了实验员。有的是因为教学工作不称职而被转岗安排到实验室的;对应该做哪些实验,应该准备什么仪器心中无数,对应该添置哪些仪器,增加实验中消耗用品没有计划,实际上只是仪器保管员,根本谈不上维修仪器、准备实验、指导学生实验等工作,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的虽说是物理专业的,但是业务能力差,工作懈怠;有的是由一线的物理老师兼任,额外增加的工作量没有明确认定,校领导认为原本就是一线物理老师本分的事,兼任的老师消极对待实验室的工作。
2.受经费投入所限。有的学校领导虽然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经费问题,无法给予更多投入。仪器的来源主要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下拨,需要增补的器材与消耗用品没有及时购买,因此仪器短缺和不配套的现象比较突出。这是造成不能正常开展实验的主要原因。
三、来自物理老师方面的“负能量”
1.部分物理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上的认识偏差,自身不重视物理实验课,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缺乏正确认识。学生的分组实验,只不过是学生到实验室“玩”了一节课,实验结束后不总结、不评价、不反思。实验后,学生一问三不知,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2.有的教师认为实验教学只是教学辅助手段,将学生分组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在黑板上讲实验,或者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替代学生的实际操作,这样做学生就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实验教学。
3.有的教师认为做实验是为了得出结论和规律,只要学生能将实验原理、步骤、结果背下来就行,不用费时验证。
4.有的教师存在为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做实验,采用“放羊式教学”而美其名为“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做实验时,课堂秩序混乱,每组中只有少数学生动手,多数学生则是旁观,照抄别人实验记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5.有的是教师在讲台演示分组实验,再由学生模仿老师再做一遍,不引导他们独立观察、研究和思考,学生依模画样地测出数据,算出结果。
6.有的老师担心学生做分组实验时,会出现仪器损坏或被学生带走现象,而被实验员指责、索赔等,所以去实验室上实验课必将花更多精力和时间。
这些因素都是老师在上实验课时常出现的一些“负能量”的主要原因。
四、来自学生方面的“负能量”
1.部分学生进实验室做分组实验的次数不多,按新课标要求,初中两年必做实验才20个,因而新奇感强,到实验室时对桌上器材摸来摸去,一不小心就造成器材的损坏,而受老师批评和实验员的非议,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而不乐意上实验课。
2.部分学生实验态度不端正,实验能力差,带着玩仪器的心态,因而观察随意、操作马虎,总想早点做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观察能力就无法得到训练和提高。
3.部分学生实验前的准备不够,害怕做实验,怕在实验过程中出错而被指责。个别学生从小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反复强调用电安全,面对电学实验中的电的不了解而害怕触电,害怕操作,只将书中操作原理、步骤、结论记住即可。实验课上较随意,甚至缺课。
五、针对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存在的“负能量”的应对办法
1.加强严格管理与监督机制,去除“负能量”导入“正能量”
上级行政部门应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配备专业的物理实验员,及时增补器材与消耗用品,保证每个班级都能随进度及时开展实验。建立对实验教师的培训机制,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教学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与随机相结合地检查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未达标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或者将学校进行“专项单列”管理。
2.加强“顶层设计”将实验考查改为实验考试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学生的实验操作引入中考的考试而不是考查,如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那样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
当前,在检查学生实验部分的掌握情况时,只限于中考的书面考试,实验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采用考查方式。我市考查实验只有指定的四个实验,如:八年级的“测固体的密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和九年级的“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在考查中学校可从给定的四个实验中选出三个,作为考查实验。学生从三个中抽签选其中之一的实验操作。实际上,学生考前只要准备三个实验即可。这样,导致老师不重视实验操作,而学生临时突击准备实验,背实验。考查结果都是合格,这样的合格没有太大意义。
考查方案中要求,在考查过程中,如果学生评定的等级不合格的,学校就必须再重新组织再次考查,不合格学生,将不予毕业。组织一场考试,已不容易,再加上学生必须合格,才能毕业,而学生不能毕业这一问题将影响上级对学校的考核。为了100%让学生合格,考查过程尺度就变得很宽、很松,相当于实验考查变成了应付上级检查。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s a new mode of teaching is increasingly a concern of teachers. Integratio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 lot of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of the discipline-specific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s not enough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exploring the mode of the type class integrated IT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o be explored, and the provis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case for your reference.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压强;教学设计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pressure;instruction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33-03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人才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尤其是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后,普遍呼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于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式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成为当今物理教学模式的一种主流,新的课程改革把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重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探究性学习置于突出地位。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笔者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型新授课的整合模式做了一些探讨。
1 探究性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是物理教学一种核心的教学方法。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
多媒体是信息技术一项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空洞的讲授与繁琐的实验,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各种现代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
2 多媒体应用模式
在多媒体应用于脚下的研究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重中之重,是研究与实施整合的重要环节,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具体的操作步骤,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的要素,应该对教学起到媒介辅助作用,因为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探究动手”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下面是教学模式结构图。
下面提供九年级物理教学“压强”一节教学案例。
4 教学案例
4.1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课题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头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运用信息技术在此环节的作用是现生活情境,目的是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跃跃欲试的心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引入情景:①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图2)
②让学生同时观察视频说出它们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打针时,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什么样的书包带感觉更舒服一些?……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技术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2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探究”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理教学来说,主要包括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探究实验是学生经历过程的根本保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学生探究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探究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探究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软件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图5-9)
本环节信息技术是运用东师理想的物理虚拟实验平台,本平台根据课型,提供各种课堂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大部分是素材的形式,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组合使用的课件。例如:压强模拟实验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素材可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探究实验。目前,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多是基于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而成的,便于教师根据需求修改操作。(图5-9)
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实验变量。
思考:如果同时改变两个实验变量导致实验结果发生改变,能否确定是哪个变量引发的实验结果的改变?
大胆猜想:应该怎么做?
总结得出:当有多个实验变量时,让一个变量发生改变其他变量保证不变,看实验结果是否因此改变。――控制变量法
学生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探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4.3 温故知新,建立概念 学生掌握新的概念,应该从已有的概念入手。因为新知是在已有的知能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旧的概念既能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又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提出问题:观察下面的画面思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谁对地面的作用效果明显?当压力大小与压力作用面积都不同时,应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当一只猎豹2分钟跑4800m,一辆汽车2小时行120km,比较它们谁跑得更快?――通过比较速度即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用类比的方法:我们通常选择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我们把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用英文字母P表示 压强定义式:P=F/S 国际单位:1N/m2=1Pa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情景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
参考文献:
[1]韩晓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