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

时间:2023-05-29 18:2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注留守儿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注留守儿童

第1篇

[摘要]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构建中国式的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声,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这更突出的表现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称城市务工的农民朋友的子女是“无根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既不熟悉自己的家乡,更不熟悉农村,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就回农村去,这些“无根的一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做城市的过客,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城市中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衍生了他们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愤世嫉俗。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无根的一代”铤而走险。据调查:农民工子女频频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今天已经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第二代已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中有1%的人犯罪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远比这些“无根的一代”更难,更欠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无根的一代”,起码还有父母的关怀,能体会父母的亲情,但农村留守儿童连这最起码的情感都没有了,岂不更让人担心?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学校的教育问题了,这种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业偏差,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辅助手段,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让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课外资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思想觉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真正实施,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爸爸)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当好校园妈妈(爸爸),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关心儿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去聆听家长的教诲,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社会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现实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给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坏的烙印.因此,社会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舆论宣传工具,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各种文艺节目,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模范的推动作用。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必须治理好社会环境,有人提出应当将留守儿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我认为是必要的;还应该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只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一起行动起来,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上好社会这堂大课,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一代新人。

总之,只有让所有的人,所有的机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把留守儿童教育好,为祖国的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减少犯罪,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留守儿童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让社会多一点关爱,而父母自身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他们的世界里多一点温暖,既然给了他们生命就也要给他们一方充满阳光的世界。

第2篇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 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 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 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2. 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 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 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 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1)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2)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3)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 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第3篇

摘 要:在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为了生计,许多家庭的学生父母不得不狠心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就是寄居在亲友家,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下健康成长,是当今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不再守着家中仅有的土地,为了生活纷纷走出家门到外面闯天下。于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也就a生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班“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拮据,还要自理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时期,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我班有个小女孩黄×今年9岁,妈妈已病逝,爸爸和哥哥在外务工,家里只剩下她和年迈体弱,患有白内障的奶奶。白天时,黄×不在家,奶奶没人照顾,懂事的她总是在前一晚准备好奶奶的早饭和中饭,晚饭等她回来再做,或者是一个煎鸡蛋,或者是白菜,或者是面条。每天放学回到家她要先放羊,再做饭,有时候还要洗衣服,还要写作业,全家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她稚嫩的肩膀上。

二、心理扭曲,伺机报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由于得不到亲情、情感和心理的关怀,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本班有个学生,父母离异,他在父亲身边生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煮饭、洗衣。他性格分裂,在学校很乖,正常上课,但一回到家,就变了,和村中孩子打架,偷村民东西,周而复始,屡教不改。他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写道:“我梦想有一个完整的家,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动不动就吵架、离婚,丢下我们小孩不管。如果我父母不离婚,父亲就不用去打工,我就不用一个人守着家里,都怪他们,总为了一点小事争吵,甚至离婚……”可见,他的行为偏差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留守儿童产生恨父母这样畸形的心理,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天下的父母们,在做出选择时,请先听听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吧!不要那么自私,否则,你会毁了自己的孩子。

三、家校教育无法配合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我班有一位小女孩。穿着很朴素,平时学习很自觉,成绩也不错。在班上经常沉默寡言,很少与其他孩子打闹,看起来比其他的学生成熟一些。在她六岁时,母亲意外去世。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技术,长年累月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在读技校,现在家里只剩下她和爷爷,爷爷快八十岁,生活勉强自理,经常还需要她的照顾。她几次三番提出退学,但在我的支持和鼓励下,终于坚持到小学毕业。

四、孩子安全受到威胁

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的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的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尤其是农村小姑娘不时还会受到猥亵或,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建立留守档案、开通心理咨询渠道、共享教育资源、提供适时援助等都是一些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只要教师具有高级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理解、平等、真诚,走近家长,读人心,读社会,会倾听,一定能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共识,使留守儿童的世界充满阳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心理健康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0%,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44.4%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呢?

1 建立留守档案

在开学初,幼儿园各班级通过填写家庭联系册、家庭问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途径掌握了解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中再筛查出留守儿童对象,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而建立较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我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样式如下:

2 开通心理渠道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从心理上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名声”。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将留守儿童定义为时代的产物,归纳进“弱势群体”,太多的关注和议论使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顾虑,以至于在正常与他人交往时或入园之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欺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说自己是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从小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是怕老师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不给予孩子关心或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家长个人心理上对“留守”的拒绝和对孩子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不太愿意填写老师发放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不乐意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专题讲座,不乐于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游戏活动等。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尤其以祖辈的这种心态最为突出。

“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那就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别人的问题是做好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地基础。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同理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既会教孩子又会帮助家长,能与家长沟通的教师才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既能同理学生又能同理家长,教师能和家长形成共识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身上所存在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入手,从“心”入手是开展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主要策略如下:

2.1 积极开通幼儿、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大家正确认识留守儿童问题,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后,使教师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科学化,从而有能力建立幼儿园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2.2 沟通是最优先的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都是途径和方法。日常工作中,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利用来园、离园时间、电话的形式、家长会、家教知识宣传栏、网络聊天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亲切地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加强心理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园信息,并注意留意家长的性格、心理状况、家教观念等,做到对家长情况心中有数。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感受到集体中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递给家长之后,一般会解开这部分家长的顾虑和心结,向老师敞开心扉。打开了第一个大门,教师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2.3 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科学教育,落脚点在幼儿,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掌握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教师摸清班级留守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个性特征、性格爱好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获得了家庭之外的幸福体验,在和谐的集体中身心健康成长。

3 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笔者对黄冈老城区留守儿童调查和反馈的信息,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不独占、不自私、独立能力强,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智力发展正常,与其他独生子女或非留守儿童并无差距甚至发展更好。幼儿园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鲜活事例,让其他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享这些教育的资源和成功的家庭育儿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和启示。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的现身说法:举行班级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专题交流活动或举办育儿成功经验交流专刊,让家长主动参与学习;邀请优秀家长担任教育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上课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效果最大化。

4 提供适时援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现实,是有别于非留守儿童的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环境、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生活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使不同的孩子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使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援助”策略。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有的明显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 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有的自私霸道如专横跋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等等。而造成这些特殊儿童的原因与家庭环境和监护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援助”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4.1 观念上的“援助”。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尤其是老年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可怜,对孩子给予无限关爱,把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过分保护和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有的老人从安全原因出发,觉得孩子在自己手上责任重大,万一有什么事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于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说教、包办、溺爱、过度保护等等。

针对这些家长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家长学校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从理论上对家长进行引导,从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案例进行剖析。②以年度评选“优秀爷爷奶奶”、“优秀爸爸妈妈”的形式,表彰科学教子的家长。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科学家教理念,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③教师针对问题、针对个体,采取一对一专门指导。观念上的“援助”是最根本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援助。

4.2 方法上的“援助”。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家访或电话,提醒孩子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经常用电话或其他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是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则要注意弥补另一半亲情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相聚的次数。有的家长因独自带孩子,缺少教于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教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让家长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有的还可以让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孩子的活动,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学习观摩教师的教育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平等;引导;真情;留守儿童;教育合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切实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未来素质。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前途和未来。关注留守儿童,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携手走向“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如何关注留守儿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老师和家长也不甚了解。因此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如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由浅入深地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多发言,多展示,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利用小组活动课,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如自导自演小品,唱歌、朗诵、跳舞等,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告诉家长, 及时鼓励,从而不断培养他们健康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更加热爱校园生活。

3 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

4 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应在班级开设了“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爱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彩,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事事关心。老师平时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往往会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从而使他们快乐生活,学习。

5 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的监护人取得联系。校也相应地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把平时孩子在校的表现告知他们。提醒他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工作再忙,也应该抽空和孩子打打电话、聊聊天,定期回家看看孩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6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者就是对孩子过于放松要求,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就会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我国在外务工的农民有过亿人,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为2000多万,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为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参考文献

[1]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

第6篇

“有娘鸡崽随娘走,无娘鸡仔冷西西”这是某地的一句方言,意为有母鸡携带的小鸡,跟着母鸡幸福地生活,而没有母鸡携带的小鸡显得十分的冷落与凄惶。人们以此与留守儿童相类比,很深刻地形容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然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说小点是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说大点是国家的未来,今天的小孩是祖国美好未来的建设者,所以,与其说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笔者以自己的体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1关爱是前提

关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两地相隔,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其心理与思想性格大为不正常。我2000年前后曾在所教班级作过简单的调查,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该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这些学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只是当时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正式称谓。我经过观察与比对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和思想品行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与亲戚生活在一起,这些家长,管孩子的吃、穿、安全与健康,就是只管身体健康,不管心理健康。有的不懂教育,有的过于溺爱,有的心存顾虑。总之,教育不到位,关爱不到位,造成孩子爱的缺失或者不完整。作为教师,就要给孩子以关爱,既关爱孩子,又要引导家长怎样关爱孩子。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心灵得到健康发展。

2感情是纽带

人的心理健康是手感情支配的,也受认识水平的影响。留守儿童就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受父母的熏陶少,情感上有所缺失,造成了他们身心缺失,情感移位,心理烦躁,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如思想端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几乎全是父母在家或父母其一在家者,而思想与成绩落后者为留守儿童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留守儿童的思想性格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状况:即要么是放荡不拘,顽固不化,对于外界充满着对抗甚至敌视;要么是自卑孤僻,交际上消极被动,很少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对外界的不信任与戒备。我当年的班级中有几个留守儿童脾气暴躁,在家里不仅不为老人做事,反而轻着大骂重者拿刀棍伤人;在学校里也是三天两头地打骂同学。与此相反的是,有的留守儿童走路上课时,总是低着头面无表情,心事重重,一副对外界漠不关心的样子,与其年少身份极不相称。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一些社会学者与作家的关注,他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与思想性格存在诸多问题,若不采取有效的举措,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与社会产生诸多隐患。对此说法我深有感触,颇为赞同。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更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商,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情感中得到补偿。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

3培养是主题

人的成长是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家庭教育的因素占据很大的成分。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儿童在家庭的时间和空间最为广泛。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调查发现,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或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孩子成功时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失败时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心灵的扶慰,思想彷徨时得不到父母和监护人正确的指导,造成了一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下降、厌学、弃学等现象发生。在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再加上教学体制的束缚,老师的应试观念相对较强,致使老师根本无法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更是难以实现。有时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导致对留守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关爱难以到位。留守儿童有心事时,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常会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作为教师,除了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外,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孩子,让他们真正负起责任来,也要帮助家长或家长,怎样教育、引导孩子,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来实现这一个目标。

4习惯成自然

习惯成自然,是人成长的规律。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应该遵循这条客观规律。留守儿童之痛,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心怀对生活的美丽梦想,背井离乡,抛父别子到城市谋生,但他们遭遇了城市“杀鸡取卵” 式的发展模式,合法权益长期遭到损害,收入长期得不到提升,以至于无时间无能力将孩子带到身边进行养育。媒体关于此方面的报道亦不在少数,让人们无法不为留守儿童的命运所忧虑,不为其父母的遭际而伤怀!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让每个儿童都得到发展在,让他们与其他人一起,身心健康发展是有效。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肯想办法,持之以恒的努力,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能够做到的。

第7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温暖;牵手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而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云溪幼儿园在园近1000名幼儿中就有300多名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辈“代管教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只停留在物质生活方面,而忽视了跟孩子心理上的沟通。这部分孩子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作为幼儿教师,我期望能给予留守儿童多一份关心和爱护。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行动给予留守儿童别样的关爱

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者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在工作中,我不仅认真完成保教工作,更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池塘”,让幼儿接受阳光般的爱。当孩子有困难时,我会随时关心,及时帮助。用母爱去温暖留守儿童那颗缺失的心,为留守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彤彤是我曾经教过的一名幼儿,她天生的左眼残疾。父母为了给她挣钱治病,在孩子刚刚满月就离家打工去了,孩子一直由婆婆爷爷代管。由于天生的残疾,孩子很自卑,见了人也很怕生,不愿意和人说话。当孩子的婆婆爷爷流着泪把孩子交到我手上时,我感觉到了她们的担心。确实不少小朋友看着她的时候,眼神怪怪的。有的害怕,有的嘲笑,还有幼儿指着她直接着说:“老师,她是瞎子”!面对这种情况,我专门给小朋友讲了彤彤的故事,教育小朋友要多关心她、帮助她。在活动中尽量让彤彤多表现,在言语上多鼓励,让她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我总爱拉着她的小手问她:“宝贝,你今天吃的什么呀?吃了多少?”有时,还把她揽在怀里,给她梳梳头,亲亲她。没多久,拘谨、胆小、不爱讲话的彤彤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大方了。小朋友们都争着和彤彤玩耍、做游戏。看着彤彤的变化,家长激动地流泪了。

二、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温暖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的生活有合理的节奏,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同时还能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班级工作中,我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安全周,三八节送祝福,学雷锋、树新风,五一劳动节活动,六一展示活动,幼小衔接活动,毕业联欢活动等等。在设计这一系列活动时,我更注意教会他们尊重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教会他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一辈子都是受益的。同时在活动中我更关注留守儿童,让她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成长的快乐。还记得在三八节送祝福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组织孩子们自己为妈妈制作贺卡,孩子们有的剪,有的贴,还有的画,忙得不亦乐乎。一张张漂亮的贺卡做好了,孩子们还在上面写上了祝福的话语。接下来的环节就是等放学的时候给妈妈送贺卡了。这时候我发现班上的王宇鹏小朋友眼睛红红的,都快哭了。我连忙走过去,只见他在贺卡上写着:妈妈,我想你!我一下子明白了:鹏鹏想妈妈了。他的妈妈在深圳打工,已经一年多没有回来了。于是,我抱着鹏鹏,悄悄的给他说:“鹏鹏想不想给妈妈打个电话送祝福啊?这样,你的祝福方式还跟别人不一样呢。”我拨通了鹏鹏妈妈的号码,看着孩子开心的跟妈妈说节日快乐,感受着他们母子浓浓的亲情,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三、让幼儿园与留守儿童的家庭美丽牵手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育人于无恒。每一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家庭环境,都有着不同类别的监管人。有些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疼爱,变得有些孤僻,还有些孩子因缺少正确的心理引导,变得有些暴躁等等,这都是因为留守让那一颗颗缺失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和打击。而家庭的关爱与幼儿园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少哪一方都不行,因此我们更注重让幼儿园与留守儿童的家庭美丽牵手。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健康成长,享受快乐,特别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因此,我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班级网页等形式,及时孩子们在幼儿园活动的图片、视频,让家长真真切切的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还鼓励家长利用假期和孩子团聚的空闲,开展一系列亲子活动增进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亲子图书制作活动,我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回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趣事、乐事。通过孩子画,家长写,或是全家齐动员的形式,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感受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体验从孩子的视觉看世界的美好。

第8篇

我所任教的学校——古蔺镇石林小学是一间位于县成边缘的一间村级小学,离县城仅2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由于我县是全国的著名贫困县,外出务工的家长比较多,全校200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占了40%以上。他们有是由爷爷奶奶监护,有的是由亲戚家借住,这样,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日益成为了我校的一个突出难题。

近几年来,我从我校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和我在学生的家访、与同类村小的教师交流中逐步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一、易违纪,叛逆心里强

我校小学中高年级违纪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表现为经常迟到早退,甚至躲学,平时的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说谎不诚实等是司空见惯的行为,特别是五、六年级留守儿童,出现叛逆现象更为严重,对他人的攻击意识很强。顶撞老师,不服从班规校规,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比如我班六年级两名学生王涛、李谦都是的学生,其父母常年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们的生活,这两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制造一些事端,就连在课堂上偷吃东西,有时故意弄出很大的怪声音,回答问题是挤眉弄眼,抓耳挠腮,故意做出一起搞笑的动作。我多次找他们谈心,了解到他们的内心总觉得同学都不理他们,不这样做,同学们就瞧不起他们。所以做些引人注目的事,以此得到大家的关注。

二、厌学,自卑心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什么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我们班王进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他寄居在大姨家,每个月父母给他的零花钱是20元。这些零花钱,他除了买零食,就是上网玩游戏。经常迟到不说,还常常在课堂睡觉,不仅如此,还拿钱请同学做作业,大姨无法管教。要求控制零花钱时,他还大声顶撞说,钱又不是你给的,我爱学不学我爹妈都不管,你管得着吗。

三、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关爱,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的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王亮是我们班上一个活泼开朗,聪明好学,很喜欢和同学一起争辩的孩子,五年级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下他一个人跟随年迈奶奶生活。他开始变得安静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课间也很少在外和同学一起玩啦,因为打工的原因,父母离婚了,王亮就更内向了,看不到以前开朗的样子了,经常一个人发呆,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了。

四、缺少关爱,道德品质差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多他们的心身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担,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理了,上期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就在考试前一个星期不想到学校上课,后来还是接到妈妈从广州打来的电话后才到学校来上课的。

第9篇

20xx年x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麦子支教队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皮林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调研当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体会山区孩子们的苦与乐。

从江县地处山区,郁郁葱葱的群山给这片天空不仅带来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也带来了艰难的交通和随之而来的贫穷。为了孩子的未来,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子里的大多数中、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

尽管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但没有切身了解过这个群体的人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支教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很多当地的孩子,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山区孩子的朴实和真诚,还有处于“放养”状态下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习惯:打耳钉,刺青,随意骂人,抽烟喝酒,不服管教……这些在我们眼中只有处于叛逆期才会出现的行为在这些孩子的身上过早地体现出来了。难道是这里的孩子真的天性如此吗?可是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成功画出一副图画或学会一首歌曲时那种纯真的笑容,又觉得他们与我们没什么不同。支教队员们深入探讨,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得出了一些结论。

当地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管教,从小就没有学习和教育的概念,大多数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在小学或者是初一初二就辍学。同时,由于缺少父母引导,一些小孩子缺少梦想,从小就只知道长大后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此外,当地一些辍学少年又影响了更多小孩子,当一些看起来很“炫酷”的恶习袭来时,他们又会无可避免得沉溺其中。

经过几天的相处,我们也观察到了孩子们纯真的一面。当支教队员们以足够的耐心来容忍孩子们的恶作剧并且关心他们的生活时,孩子们也会对支教队员们放开自己的心灵。“胳膊上的东西怎么弄得?”一个支教队员指着孩子的刺青问道。“一个大哥哥给我弄的”。“为什么要弄这个呢?”“当时觉得很酷,现在后悔了,不过怎么也弄不下来了”……交谈中,我们看到了他们故作成熟的外表下那颗依然稚嫩的心,他们渴望被关注,因而会故意打架来让支教队员们去和他们呆在一起,他们也会努力完成支教队员们布置的任务来争取棒棒糖等小小的奖励。他们和外面孩子一样,依然需要大人们的指导和关怀。

希望社会给予这些山区的留守儿童们更多的关怀,不仅仅是从江县,而是所有被置之家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的孩子们。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社会的物资,更需要的是来自人心正面的力量,我们真心的希望他们能够远离孤独,远离恶习,健康成长!

第10篇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4个月或全年累计6个月以上,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孩子。

这部分孩子的特点一是数量多,比例大,且呈上升趋势。截止今年8月,我省留守儿童总数已达121.34万人,占全省1247.5万0-17岁儿童的8.98%。 二是留守早,时间长。我省有32%的留守儿童不到6岁就留守,有53%的留守儿童在7-12岁时留守。三是以隔代监护为主,多监护方式并存。我省留守儿童主要有单亲监护(父亲监护、母亲监护)、隔代监护(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儿童自我监护、其它监护等几种,其中又以隔代监护为主,占49%。正因如此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在交流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云南省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然环境恶劣、家庭环境欠佳。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的温暖,生活枯燥;营养不良、生病后不能及时医治,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但教育问题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也是监护人感到最棘手的问题。调查显示,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问题的占43.3%,其次是生活和安全问题,分别占18.3%和11.7%。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管理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不良行为比其他儿童更为突出。

就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艰巨而紧迫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在四群教育工作中,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在四群教育工作中应加强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1.1 建立寄宿制学校

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安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学生会逐步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学会团结合作,增强集体意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硬件建设上,要做到合理规划,严格管理,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宿舍环境;软件上,要配置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要整顿学校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2 在学校的常规管理方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是最基础的工作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摒弃留守儿童等于“双差生”的错误认识。学校要及时了解学生父母的相关情况,与监护人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更新档案。

2.在四群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2.1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

要重视社会力量,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民间力量的社会支持作用,加深社会力量帮助与参与程度。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鼓励各类社会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同时引导社区热心人员、志愿者、退休教师等社会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服务。

2.1.1 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公安、司法、法庭和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3.在四群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传媒激励作用

第11篇

摘 要:农村广大的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大多将孩子吃喝问题留给上一辈老人,将思想教育问题、知识培养全部推给学校。这样做存在很大隐患弊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关键词:留守儿童 “三力”合一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62-01

我校地处农村,相对城镇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为增加家庭收入,许多家庭主要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这就给村里造成大量留守儿童,不利于学校的正常管理。少年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监督管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而农村广大的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大多将孩子吃喝问题留给上一辈老人,将思想教育问题、知识培养全部推给学校。这样做存在很大隐患弊端。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学习呈两极分化,少部分孩子自律性强。但更多的孩子散漫,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生活监护情况也差强人意。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少数寄居在亲戚家生活,个别的也有独居生活的。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发展。独居生活的留守儿童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根本谈不上家庭教育。

存在问题:

1.亲子之间长期缺乏心灵沟通,造成孩子亲情缺失。

许多家长无暇顾及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交流,认为自己外出打工赚钱是为孩子将来更好地上学;有的父母常年很难回家一趟,即使偶尔回家一趟,也是来去匆匆。平时电话和子女联系时除了成绩,就是嘱咐孩子听话。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道德品行状况,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压抑,得不到渲泄,慢慢就会养成自私任性、蛮横无理等逆反心理,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特别是一些进城务工的父母用物质的方式来弥补他们在情感上对孩子的亏欠,爷爷奶奶对隔辈的孙子也格外娇惯,放纵,使得一些孩子染上不良习气。

2.部分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缺乏沟通造成心理障碍。由于大部分临时监护人把他们关注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生病上及孩子的安全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很少关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展时期,十分需要正确的引导,监护人却无暇顾及他们的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极易引发感情脆弱、性格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日常生活质量下降,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业余时间大多是看电视、打游戏,谈不上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少部分孩子有逃学辍学现象。

4.独居留守儿童问题。独居留守儿童放学后存在“生活上无人照应、行为上无人管理、学习上无人辅导。”这些孩子放学后无人监管,自我控制能力差,极容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的检验,我校初步总结出一系列工作方法。

(1)以学校为中心。在实施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而社区德育和家庭德育却具有随意性和零散性。因此,三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计划是由学校提出,包括分年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活动安排、需要的条件等。

(2)建立临时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联系、沟通家长的桥梁,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参政、议政、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同时通过临时家长委员会又把临时监护人的意见迅速反馈给学校,使大家取得共识,形成合力。

(3)组建老干部顾问委员会。这是学校与社会及各单位联系、沟通的桥梁,由村干部和热心教育的一批离退休老干部组成。他们把学校的德育活动纳入村民精神文化建设内容,发动派出所、居民骨干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支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村民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接触社会,增长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鉴别能力。同时,又及时地把社区各方面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4)开展家教课。每学期请学校领导、派出所、及村领导到校做向家长传达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或报告;组织临时监护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聘请老干部和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帮助临时监护人尽好自己的义务;每学年开展评选“优秀家长”活动。

(5)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会是学校联系家长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家长会有全校性的、年级性的二种。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有,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向家长或代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讲解“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系”、“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同家长及监护人经常联系,为家长及监护人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为学校提供好的育人经验。

(6)创办德育小报。根据需要,每学期向家长印发《德育小报》,刊载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介绍优秀家长教子经验案例、传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内容丰富。

(7)建立“心手相牵”家校联系卡。为了切实做好家校联系工作,让家校双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在家的情况,学校启动“心手相牵”家校联系制度。采用活页的家校联系卡,统一印制,每位教师人手一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随时用得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完成作业的质量,课间活动的守纪,班队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值得表扬、肯定或需配合、改进的,都及时写在家校联系卡,让学生带去带回,便捷又实用。

第1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学应用;成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56-01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留在家里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而双双进城谋生,他们被留在的家里交给婆婆爷爷或外公外婆照顾,有的则交给了邻居或亲戚来照看。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群体,出现了孤僻、辍学、犯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

一、关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我们重庆,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5%以上。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是监管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是亲属代为看管的,农村留守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太高,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监管就不是那么的关注。很多的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督促留守儿童要好好学习等,除此之外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没有更多的关注了。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成绩都要普遍低于普通家庭中的孩子,而且辍学率也要更高一些。

三是缺乏关爱和抚慰。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有半数以上的家庭中的父母一年只会回家三次左右,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一面。由于有些偏远地区通信等方面水平的落后,还有父母工作的繁忙,使得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联络沟通的次数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处于生长期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进行疏导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要比我们想象当中的更加需要有家人和老师的关爱和关心。

四是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得到父母的及时的照顾和关注,就会出现各种心理上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性格普遍都比较的内向。留守儿童大多都是很小就离开了父母,虽然是由亲人照顾,但是还是会隔着一层关系,没有父母的那种亲切感。在沟通方面,也不能够完全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会不愿意与人接触,也不懂得如何去跟别人沟通和相处,就会显得不合群。孤独、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所以留守儿童就觉得自己没有强大的支撑和后盾,所以在普通孩子的面前就会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自卑的心理。没有父母的爱护自然就会有孤独感。

五是教育问题。没有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大减弱了,犯错了没人责备,成绩好了也没有人表扬,孩子觉得学习的好坏都无所谓了。在学习上也就慢慢的松懈了下来。大人对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的同情、爷爷奶奶的溺爱,都使得他们对于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不是特别的高,约束的也不是很到位。心智不是很成熟的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无所谓的事情,学习渐渐的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解决办法

一是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留守儿童都是一些普通的孩子,对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通过图像、声音、图表、动画、各种课件等的应用使得云本稍显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更加符合孩子们的水平,使得知识变得更加的容易接受、消化和吸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留守儿童会慢慢的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或者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也会能够使其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