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工作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评教、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以及领导评价等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主体的分析,指出评价主体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结果和效果,强调应充分发挥各评价主体评教的优势,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科学地选择适当的评价主体组合。
教学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命线,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建立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可以使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主体是评教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结果和效果。合理选择评价主体组合对顺利开展教师教学工作评估,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主体分析
所谓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他或他们在评价中控制活动的方向与进程,对确定评价问题、选择评价方法、使用评价结果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合理确立评价主体并有效发挥其功能,是教育评价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一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学生评教,即由学生评价教师的授课情况;教师自我评价,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表现做出评价;同行评价,即教师互相听课、相互评价对方的授课质量;专家评价,即专家通过跟班听课等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领导评价,即学校领导及各级教学管理者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
1.学生评教。学生评教就是通过学生系统地收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做出判断的过程。学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学生参加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 同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是公正、客观的,在明确评教目的和意义的前提下,他们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与其他评教方法相比,学生评教数据采集面较大,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美国学者森特拉的研究表明,学生评教的信度随参评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提高,10名参评学生的信度系数为0.7,20名参评学生的信度系数接近0.9。
开展学生评教,有利于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学信息,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及其形成原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主动地去接受教师的指导,提高学习质量。由于学术与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情感以及评测角度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评教的认识、态度以及判断能力等都影响到评教质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范围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2.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对照评价内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表现做出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熟悉所授课程及其教学特点,比较清楚自身的教学状况。开展教师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认真研究和理解教育目标、任务及要求,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利用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以及知识的增长程度等,通过自我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因此,建立教师自我评价机制,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尤其是在外界评价、绩效考核等情况下容易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思维定势,出现回避或隐藏缺点和存在的问题、夸大优点的现象,使自我评价流于形式。
3.同行评价。同行是本专业、本课程的内行,对专业和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大多与被评教师来自于同一学科,甚至教授同一门课程,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因此,他们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为了改进教学,同行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谋求共同发展。同行们的客观评价对促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行评价有利于增加授课教师的压力,迫使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之间交流、切磋教学方法以及学术见解等问题,进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受人际关系、相互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同行评价有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很容易出现不符事实、过高或过低评价的情况,使评价流于形式。此外,由于评价主体人数不多,听课次数较少,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也相对较差。
4.专家评价。专家不仅学有专长、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德高望重,他们是评价教师教学的权威。他们一般接受学校管理部门的聘请(如学校教学督导),能较好地掌握评价标准,专家的工作方式比较灵活,有权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不同的群体(如学生、同行教师和管理者)中展开调查。
专家评价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比较广泛、深入地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受评教师在讲授内容上是否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本质的内容讲透;是否应用最佳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基本要求、达到教学目标等,专家都一目了然。但是专家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科性质不同,专家不可能对每个学科、每门课程都十分熟悉,专家也不可能对所有教师进行系统听课和考查,所以专家难以对某位教师的教学状况做出全面的评价,也难以对全体教师做出评价。此外,专家也难免会受到对所评教师原有印象的干扰。
5.领导评价。学校各级各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大多为专家、学者或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熟悉教学工作的内行,从管理层面来看,他们大多是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或执行者,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解。因此,领导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特别是校、院两级领导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对教师的总体评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此,教师对领导评价比较重视,无形中也增强了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意识。但领导评价除了与专家评价存在相似的问题外,由于领导的教育观念、个人喜好等方面的原因,对教师的评价难免会有偏差。此外,由于工作性质,领导可能会更注重奖惩性的评价。
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主体的选择与确定
一般而言,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施业绩评价,即总结性评价,以对教师的奖惩为目的,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尤其是评估之前的工作表现,主要应用于学校的人事管理等方面。二是实施发展性评价,即形成性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注重教师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履行职责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学校长远的发展。
无论何种评价都离不开评价主体,而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主体应该是那些最有机会参与或观察教师教学行为,或者能看到教师教学效果的人。但不同的评价主体对教师的观察角度、评测方法以及范围各不相同,其评价结果以及适用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1.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评教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生评教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及能力的不足,学生无法对教师教学工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因此不宜作为考评教师的主要依据和最终决定因素。
2.以教师自己作为评价主体。教师最熟悉、最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教师一般都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出较客观的评价,从而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这种评价往往会对教师本人产生较外部评价更大的激励作用。但在奖惩性评价中,教师易受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公正地评价自己。
3.以同行作为评价主体。同行对教师的学科和课堂教学非常熟悉,因此,同行评价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非常有益,适用于教师教学形成性评价。由于受到相互利益的牵制,不宜用于总结性评价。
4.以专家作为评价主体。专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权威性,在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面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专家评价可作为对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但受人力、时间的限制,一般无法用于全体教师的评价。
5.以领导作为评价主体。领导评价是对教师工作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等各方面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适宜于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性评价,这是其他评价主体所不能替代的。
单一主体只是从某一侧面和角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价,对总结性评价或发展性评价来说都难以达到信度和效度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只用一种方式来达到所有的目的。系统地、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之上,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结合使用,可以使评价结果相互印证,减少误差,更具可靠性。
综上所述,对于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应注意充分发挥各评价主体的评教优势,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科学地选用相应的评价主体组合。例如:以改进教师课堂教学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应考虑学生评教、同行和专家评价,尤其要充分发挥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通过调动教师自身参评以及改进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发展;以讲课竞赛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则要以专家评价为主,结合考虑学生评教、领导评价等手段,着重考查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实现比赛结果的公平和公正;以教师工作综合评定、职称评定以及其他奖惩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必须综合运用领导评价、学生评教、专家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从思想品德、工作态度、教书育人、专业学科水平以及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比较全面、公正、真实和准确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各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评价目的,制订相应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选择若干个相关的评价主体并确定其相应的权重比例,通过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论。只有针对具体评价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主体组合,有效发挥多元主体评价优势,才能达到评价信度和效度的要求,确保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公正。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美)J.A.森特拉.大学教师工作评估[M].许建钺,等,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3]王惠.教师自我评价浅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绩效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基层工作者,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地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从而达到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现状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各高校都在尝试制定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考评机制,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多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发展性评价。从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评价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视工作评价、忽视个体发展,重视定量考核、忽视定性评价等问题。大多着眼于对辅导员工作的优劣进行评定,而较少从促进辅导员个体发展,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角度去考核,不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斗志,考核效果不佳。
2.评价体系不科学。高校普遍没有形成与辅导员岗位相协调的考核机制。有的直接将辅导员考核与干部或教师考核等同,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按同一程序进行,考核结果难以体现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有的虽然制定了专门针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指标,但这些考核指标不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辅导员个人成长相结合,考核只限于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没有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
3.评价方法不健全。国内的理论研究普遍赞同通过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优化辅导员考核工作,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并重。但在高校具体实践中却又往往陷入人事考核的思维困境,普遍采用以学生工作甚至是学生成绩为基础的指标细化法,而辅导员的“德”、“能”却很难量化,这种评价方法片面的看重辅导员的外显业绩,忽视了辅导员的专业培养和内心体验。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借鉴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和以往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的经验,笔者认为,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理念与态度、工作能力与成绩、工作评价与反馈。
1.工作理念与态度。工作理念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工作的指导思想,辅导员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工作理念决定着其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向工作实绩转换的“中介”,对辅导员工作态度的评价应将形式与实质结合起来,工作态度是思想素质和工作理念的具体表现,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才能高效高质地完成工作任务。
2.工作能力与成绩。工作能力是辅导员本身所具有的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在设置辅导员工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时应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等多方面考查。工作成绩是辅导员主观努力并得到认可的劳动成果,它是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的具体体现。在设置辅导员工作实绩评价指标时,可对思想教育、学生组织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咨询服务四个二级指标加以考察。工作实绩指标是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最重要的内容,它既包括了辅导员的基础性工作成果,如班风学风建设、日常安全与稳定工作等,也包括了专项工作成果,如特困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3.工作评价与反馈。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校应成立校辅导员考核领导小组,辅导员的日常考核及年终部分测评工作由各院(系)考核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辅导员评价考核应该是由辅导员自评(个人总结)、学生测评、院(系)考核小组测评和辅导员互评等四部分内容和考核办法组成的工作评价体系。
辅导员对照考核的内容,对本人的工作做出全面总结,提交述职报告等相关材料,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和基础数据;由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组织落实学生测评,通过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或网上评价,掌握辅导员工作成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将统计测评结果报学生工作部(处);各院(系)考核小组根据辅导员平时表现情况,对照辅导员个人总结和学生测评结果,填写测评表,对本院(系)辅导员进行测评;学生工作部(处)负责落实召开辅导员民主测评会,每位辅导员用3~5分钟述职,然后辅导员互评。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的建议
针对以上辅导员考评工作的难点,辅导员考评工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1.明确评价主体。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和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老师以及学生都有广泛地接触,他们都应该成为辅导员考评的主体。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不宜作为主要考评指标,如果采用绝对化的评分方法,易导致辅导员满足于完成量化工作,不利于开拓新局面。
2.改进评价形式。采用网络实名测评,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事求是反映意见和提出建议的平台,辅导员要正确对待测评结果,对学生反映的问题积极总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次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宜采用业绩模糊评价方法,笔者较为赞同。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其工作评价涉及多方面,综合评价结论具有模糊性,例如: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等方面的评价,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值体现,只能通过优劣等级来表示。因此定性评价是综合评价高校辅导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方法,一些可以用数据来明确的工作可以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如学生日常违纪情况、学生考研比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等等。
3.丰富评价方法。在辅导员工作评价中,应把他评与自评、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包括定期与不定期考核,对阶段性及基础性工作进行考评;集中考核主要在学期末和年末,通过对照考评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最后综合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形成最终考评结论。
参考文献:
[1]何树莲. 关于改进高校辅导员考核工
作的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9).
[2]张坚. 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
的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07,(8).
[3]陈瑞三,胡立男. 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
关键词 高职导师工作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Work of Vocational
Instructors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HEN Shihui, QI Lihui
(F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Abstract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target for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tutor, student mentor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in job evaluation system using AHP mathematical model, by determining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to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chool mentors work.
Key wordsthe work of vocational instructors; evaluation system; AHP
导师制是指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的一种制度,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重要配套举措,是发挥学生特长、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学分制的重要条件。导师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职业院校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适应性人才。
导师的指导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就业率,因此对导师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建立适当的导师工作评估体系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至关重要。导师工作的评价考核会涉及到导师本人、导师所在系部和学生等方面,本文从导师、系部、学生等三方面出发,采用层析分析法来构建高职院校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对导师工作的合理评价。
1 导师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突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根据导师指导学生的职责,导师工作评价指标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反映了导师的基本素质,如立场坚定、事业心、责任感、奉献精神等方面。我们主要从导师的事业心、责任感、为人师表等方面作为导师指导态度的衡量指标。
1.2 工作水平
工作水映了导师的自身能力,如导师的知识面、业务能力、沟通技巧等。这里我们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熟悉度等方面来体现导师的指导水平。
1.3 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是导师为达成某项指导目标促进学生进步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导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载体。导师可以根据指导目标的需要,采取诸如群体辅导、单独辅导等形式完成对学生指导。根据导师工作的特点,工作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思路、工作形式和学生反馈。
1.4 工作成果
工作成果是指经过导师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相关方面所得到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课程选修等方面。
图1
2 层次分析法在高职院校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学者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及要达到的目标将其组成因素分解,并按照因素间的关系分解为不同层次,构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然后按层分析,最终得到最低层因素对于最高层的权值。层次分析法可以把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得到的结果往往更为准确与客观。在导师的综合评价中,有少数因素可以通过定量的形式描述,但大多数因素只能通过定性的方式来描述,为此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
2.2 高职院校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步骤
2.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把导师工作评价作为目标层,影响和决定导师工作的四个方面作为准则层,准则层的下一层为指标层,最底层为方案层,通过对各指标所占比重的计算确定方案层的优劣。如图l所示。
2.2.2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结构的构建体现了准则层之间的相关性,但它们在目标层中所占比重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以比重的形式出现。比重标准通常用1-9(具体含义见表1)来量化,取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由上可以构建出准则层判断矩阵 ,记为A= (aij)。
表1判断矩阵元素赋值(1-9比较尺度)
2.2.3 计算指标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可计算出指标权重,常见的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有根法(即几何平均)、和法和特征根法等。在此笔者将采用根法来计算指标权重,即将A的各个行向量进行几何平均,然后归一化,得到的行向量就是权重向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2.2.4 作一致性检验
(1)计算一致性比率 CR。
首先,计算一个成对比矩阵 A (n>1 阶方阵)不一致程度的指标 CI:CI = ,其中max是矩阵 A 的最大特征值。
然后,计算成对比较阵A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CR的公式为:CR =。
其中,成对比较矩阵A一致性的标准 RI:RI称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它只与矩阵阶数n有关。(见表2)
表2
(2)一致性比率 CR的检验。
当CR<0.1时,可以判定成对比较矩阵 A的一致性是满意的,或其不一致程度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需要对成对比较矩阵 A进行调整,直到A的一致性达到满意为止。
同样,对于指标层指标可采用同样的方法给出判断矩阵B,然后类似地计算出指标层指标的权重wij(wij>0且wij=wi,k=3,4;i=l,2,3,4)。满足一致性指标即可,若不满足,则同样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2.2.5 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构建原理可以计算出准则层和指标层所占权重,做成对应的评价系统,由系部领导、学生给导师打分和导师自评,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导师得分Z,从而根据导师得分对其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级评价。
,其中:
――指标层权重组成的行向量;
――某对象对指标层指标的打分的列向量;
n――参评人数。
对导师的综合评价是衡量教学管理和学分制深化程度的一种途径之一。本文在学生、系部领导、导师本人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先根据判断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来检验权重的合理性,然后通过计算统计出导师在各个指标下的综合得分,这样能够较为客观地对导师进行考核,从而达到对导师工作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荣钧,邝英强.运筹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12-217.
[2]陈水利,李敬功,王向公.模糊集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241-252.
[3]高尚.三种计算层次分析法中权值的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20):5204-5207.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教育 评定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单求分数定论;领导主观臆断;目标体系过空或过细;方法单一化等。这些都是存在于现实工作中的极片面、极不科学的评价问题。它导致许多班主任怨声载道、丧失信心,失去干劲,不能强化班主任工作进取的方向,不能引发班主任更强的内驱力,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所以,在班主任工作评价过程中,必须坚决纠正这些错误倾向,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一、评价方向的正确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发展智力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并不是全部任务。考试不过是评定学生学业成就和考察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测量方法,分数等级只是作为评价材料的测量结果。从学生个体角度讲,要实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仅靠发展智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就要求在评价时,必须明确把坚持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任何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评价也应把握这一方向。
二、评价态度的客观性
在班主任评价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排除任何主观因素。评价者的心理状态一定要与整个评价活动的健康开展一致,克服那种主观臆断的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深刻挖掘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获得符合实际的结论。要看到班主任的点滴进步,使之充满信心,哪怕是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才会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和动力。那带有鼓励性的评价,一定会调动班主任工作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宣传先进、发扬先进的目的。
三、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评价的目标体系应该具体明白,切实可行。过空的目标会使人无从下手,难以把握;过细的目标则容易引导班主任追求表面的东西,不利于班主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在评价工作中必须坚决抛弃。对于笼统的目标体系要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对于缜密细致,面面俱到的目标体系要加以总结概括,找出重点,利于操作。
四、评价手段的灵活性
在班主任工作评价中,只有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反馈效果。如:既可采用自我评价,也可采用同事互评,从多方面考查评价对象的工作,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更贴切的要求;既要有形成性评价,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也要有总结性评价,工作一个阶段及时加以总结;既要有分析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有考查量化评价,也要有调查问卷评价等。
五、评价角度的多元性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决定班主任评价工作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渠道的系统评价工程。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环节去做好班主任评价工作。对班主任的工作必须全面要求,对班主任的评价必须全面展开,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存在问题,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既能使个体目标有较强的针对性,又便于全校管理。
六、评价效果的导向性
班主任工作评价本身是通过教育价值判断过程,引导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评价结果要有实效,才能推动工作顺利开展。评选出的先进,树立的榜样要名副其实,让大家心服口服,起到端正方向、引导方向的作用,才能保证学校工作的正确方向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
职业院校学生在入校时的专业选择上,听从他人意见或者盲目跟风,没有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及技能,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满意,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积极性不高,进而产生厌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在专业考试中成绩不合格或出现作弊行为。
(二)专业素质方面,存在水平不均的现象
职业院校为扩大生源,一般在录取分数线设置上较低,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学习能力上都相对薄弱,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呈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职业院校学生在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上,存在分辨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差的缺陷,使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难以有效推进。
(三)道德及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意识极易被高校学生接收消化,现阶段高校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想趋向。随着90后群体逐渐成为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主流群体,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价值观上偏向于个人主义,出现了诸如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缺失、自私自利思想较严重等各种问题。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德育教育工作基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加以充分认识,只是简单地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效果的标准。此外,职业院校本身对德育工作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都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亟需得到重视。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学模式单一化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度单一,没有紧密结合时展趋势实现突破及创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从业者在德育教育讲授内容上较为陈旧,没有与职业教育、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将德育教育与空话,教条主义划等号,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相比,具有量化标准不固定,评价方式较灵活的特点。基于德育教育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现阶段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高效实用的评价体系。此外,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评价主体上也过于单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三、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营造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加大投入,切实培养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思想品质皆优的技术型人才。此外,国家相关法规中指出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三者齐抓共管的高效局面。作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来说,也要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及家庭的辅助教育,通过三方合力,营造出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高效德育教育氛围。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为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教师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更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施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教育学习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注重用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入手,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状况涉及较少,而德育教育是通过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素质品质存在缺陷及不足的某一方面,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把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在理论以及实践操作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对一些学习能力较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避免其步入思想“误区”,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创新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适时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首先,要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加以完善,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基础上,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结合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新需求,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并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比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着力进行创新,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德育理论教学,通过具体可感的视频、音频及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传统大班教学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开辟德育教育新平台,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五)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应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以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对职业院校优秀学生群体进行表扬及奖励,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寻求自身发展进步。其次,要侧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鼓励及引导,肯定学生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意识。第三,在德育教育评价中,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看到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达到以阶段促长远的效果。
四、结语
一、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
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激发教师内在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根据省州市“普通中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我校制定了“教师日常工作评价体系”、“教研组日常工作评价体系”、“班主任目标管理评价体系”。在指导思想、指标设定、权重分配和评估方法上,突出了素质教育实施和主动发展战略,把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构建起较完整和科学的“目标、导向、运行、评估、激励、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做好评价过程管理和结果处理
教师评价内容主要侧重二个方面:政治思想考评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业务水平主要看教师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创新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工作成绩考核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实际贡献。评价工作中不同学期有不同目标和重点突破的难题,但始终贯穿着主动发展这个主旋律。评价的方法上每学期开学初提出目标,通过两个学期的表现,对教师进行考评。通过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对需要量化的部分做好检查评定记录。结合群众评议、学生评议、班同行评议及领导评议对教师全面评价。评价结果处理上,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等虽参考自我评议、教研组、学年组评选和领导意见,但主要依据还是每年的教师评价成绩。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1.突出学校办学理念。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才有学校特色。我校从2000年开始研究的“自主教育”已成为办学特色。为此,学校提出了“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成才”的口号。我校从领导到教师,以评价为导向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对“自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都做了深层次的探索,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德建设。学校提出了明确的师德建设目标,制定师德标兵条件,激励教师塑造人民满意的六中教师形象。每学期都进行学生、家长问卷,通过教师自评、互评、家长评、领导评等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构成了学校较为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框架。
3.实施继续教育工程,构建了“创新务实,分类分层,同步培训,逐步提高,优化队伍”的校本培训体系,提高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4.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组织管理能力,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工作,研究新世纪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养成教育方法。
5.重视“控辍”工作,强化“控辍”力度。一是学校与班主任签控流工作目标责任书,激励班主任积极主动地家访,把任务、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加强“扶贫控辍”力度,使达1/8的学生享受助学金、奖学金。三是加强单亲、无亲家庭户女教育。四是采取分层教学、分层考试、分层评分的教学方法。五是在开展音体美劳及社会实践的同时,建立学科兴趣小组,吸引差生积极参一与。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1149-3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日
大学生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历史使命。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地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与发展。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整体看来,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首先,仍然有部分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没有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有些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高校在思想层面上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经费的匮乏、配套设施的不完备、教师力量薄弱、监督和评价系统的不完善等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而缺乏显著成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
(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首先,在管理机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归口不一。调查显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23.4%挂靠在心理系、高教所等业务部门;6.6%挂靠在医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身兼数职,造成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也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资源的短缺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结果:日常设备短缺及陈旧,专业设备落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科研经费短缺,工作开展方式受限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一些日常工作必备品,如办公用品、电脑、书籍等,还需要一些专业设施,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资料档案室、治疗室、心理测试软件等。由于资金短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处于被动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生比例不足1∶5000。而且很多老师是兼职教师,即便是全职教师,还会兼顾着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可能受众只是一小部分;其次,心理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独立从事此项工作。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如目前对7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占55.4%,心理学教师占20.8%,医务人员占17.4%,其他占6.4%。这里很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知道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原则,把心理咨询等同德育教育,随便聊聊天,说教就可以了。而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要转变以下认识: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工作,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学校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顺利发展。
(二)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问题,一定的经费支持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各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去,建立专款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及相关软件的购买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三)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第一,要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工作评价采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根据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指标细分,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开展方式采用相应的指标来衡量;第二,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及不足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监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专业咨询师队伍建设,吸收一定数量的既有心理学背景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吸纳大学辅导员进入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最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培训,用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和普及;第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地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发挥这支教师队伍的作用。
(五)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体系,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积极作用
1、建立心理档案。为大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心理测评作为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心理工作机制中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普遍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座谈、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干预,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并联系其辅导员,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首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式,增强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调节;其次,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选择贴近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且课程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情景体验、案例讨论、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教学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做好心理咨询工作。除老师定期值班咨询外,开通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如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心理信箱等,使大学生在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时,都能及时得到心理老师的帮助,并做好咨询记录及咨询后回访工作,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从人员组成、方法选择、措施制定等几方面建立心理应急预案,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使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学生的心理健康。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通过创办心理杂志、开设校园广播心理健康专栏、发放心理健康材料、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影像、组织心理剧表演等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形成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在面对自身的困扰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援助。另外,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堂、工作坊等形式定期开展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6.46.1.
文章摘要:引领全市的家庭教育科研工作.我市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家庭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学校(幼儿园)将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内容.(记者刘淼…… 28日,青岛市正式《开展家庭教育实验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实验工作,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绩效考核,同时搭建平台推广家教工作经验,计划到2018年建成100家市级优秀家庭教育服务站.
我市将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平台,制定并实施《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评价标准》、《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评价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家庭教育工作评价标准体系.
我市还将建立标准的家庭教育工作社会支持体系,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幼儿园通过建立家庭教育服务站、成立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教育局将建立家庭教育工作经验推广平台,充分培育、挖掘提炼先进典型经验,到2018年建成100所市级家庭教育示范中小学幼儿园.
此外,市教育局还将设立家庭教育工作科研课题,引领全市的家庭教育科研工作.我市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年度培训计划.建立家庭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学校(幼儿园)将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内容.(记者刘淼)
陈殿春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要: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院系作为学校的国际化的主体,其发展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实力。本文通过对引智工作的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高校引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确立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引智工作指标。
关键词 :高等院校院系 国际化 评价指标 引智
随着世界多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拓展与深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其衡量标准普遍采用建立国际化指标体系,将处于同一圈层或学科相近的高等院校置于同一参照系,以量化的指标对学校国际化发展程度进行评价和比较。院系作为学校的国际化的主体,其发展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实力。通过对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各院系掌握国际化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解自己目前的国际化程度如何以及自己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明晰自己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在哪些环节继续努力,明确自己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高等院校各院系之间国际化发展定位不同,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用统一且相对固定的指标体系无法准确衡量其国际化发展的好坏与快慢,且容易降低某些院系开展对外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构建院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充分考虑各院系学科特点、发展潜力及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得评价体系不仅仅是考核的依据,更应成为推动院系和学校发展的推动力量。
引智工作是高等院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院系国际化的水平与能力的最直接反映,也是建立院系国际化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
一、确立引智工作评价指标的意义
1.是国家开展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必然要求。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引智工作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施更加开放人才政策的有效措施,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在目前我国各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教育评估工程中,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一提三优”工程,均将引智工作作为评估指标中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在建立院系国际化评价体系时,必须将引智指标的设立同国家评估标准相联系,既要联系学校实际,又要符合国家要求,要用国家的标准来指导指标的建立与实施工作。
2.为学校实施顶层设计提供决策依据。引智工作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学校师资队伍和国际化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学校学科发展的“外力”、增强学校学术活力的“活水”。确立引智工作评价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引智工作存在的不足和普遍问题,为学校开展顶层设计,对未来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提高引智效率、效果和效益,使引智助力学校各方面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为院系提高引智积极性提供动力。院系是引智的主体,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引智工作的开展。学校通过确立引智工作评价指标,可以使院系了解自己此项工作在学校各院系中所处的地位,存在的优势与差距,同时,通过制度层面的考核,实施奖优罚劣,也可以使院系在制度约束与激励下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主动开辟渠道,寻求引智资源。
二、目前高校院系引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引智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对于高校来讲,引智工作归根到底是由院系作为受益主体来具体实施。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引智属于学校外事工作,应由学校作为主体牵头实施的想法依然存在。在引智过程中,不积极开辟渠道争取项目支持,过分依赖学校的资源和资金,或是按照学校要求被动开展引智工作,使得教师从根本上没有树立良好的引智意识,甚至将引智工作当作任务完成,造成了院系引智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而且还占用了学校宝贵的引智资源和资金。
2.学科发展不平衡,引智工作两极分化。拥有重点学科的院系,在发展过程中所获得更多来自学校的支持和投入,在人员引进和派出方面受重视程度较高,其国际合作交流机会较多,引智的数量、层次和效益也会偏高。而非重点学科或社会、艺术、人文科学等领域由于参与国际交流机会和国际合作项目相对较少,引智工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保证,或者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在实验条件、教学水平、福利待遇等方面条件欠缺,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
3.急于求成,缺乏引智长远规划。开展国际间科研项目合作是院系开展引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外部智力的引进,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组的研究能力,缩短研究周期。但是有些院系在引进国外智力时,只是单纯地从完成科研任务考虑,未能有效发挥专家在来校合作过程中对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项目完成后即结束与专家的合作。还有些院系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时效和教学任务的开展,对青年教师专业培训需求重视不够,不愿主动派教师赴国境外进行进修,或缺乏合理的骨干教师培养规划,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从长远角度看,也影响了学院自身和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如何确立院系国际化评价体系引智工作评价指标
1.做好顶层设计,以科学的指标引导院系推进国际化进程。要以国家的战略规划为导向,围绕国家教育或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目标,操作性强且可持续发展的院系国际化发展规划。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建立有效的协同协作机制,抓好管理与服务工作,在深入分析学校各院系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各类引智项目,按类别、分层次,设立能够指导并激励院系积极开展引智工作的任务指标。
2.强化制度建设,统筹兼顾,突出实效。实行关键指标责任制,学校可设立以外事、人事、科研、教学、财务等部门为成员的国际化工作推进办公室,按年度下达指标任务,并以完成关键指标为院系年度考核依据。关键任务指标应当立足于院系发展实际,不搞一刀切。对引智工作具有优势的院系应体现质的提升,重点考核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高层次、高水平的引智成果带动学校其他部门引智工作的开展;对引智工作不具有明显优势的院系应当注重量的提高,以扩大院系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目的,提高院系对外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行动态调整,对指标体系不断加以完善。所设立的指标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能够体现动态、灵活,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按照不同时期学校的重点工作以及院系发展实际,对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及指标要求进行动态调整。要鼓励院系积极参与指标的制定工作,将国际化评价工作真正落地、落实。
4.强化宣传工作,激发院系引智工作自主能动性。学校引智工作管理部门要重视引智政策和引智项目的宣传引导工作,让院系了解并掌握国家和地方实施的各类引智项目及申报流程,协助院系做好人才引进和派出工作。建立资源统筹和信息共享机制,使院系获得更多的资源与渠道,不断提高引智工作效率。通过制定制度政策,鼓励教师自觉“走出去”,赴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培训,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国境外优秀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引进工作。同时支持教师争取国际间合作项目,在国际组织任职或担任国际学术刊物编委,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学术声誉。通过与国外单位或高端人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引入更多优秀智力资源,不断促进引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引智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鑫.关于高校引智的几点思考[D].山东大学研究生论文,2011
〔中图分类号〕 G423.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56―02
教师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涉及到教师工作态度、教学基本素养、课程操作水平、工作创新程度以及动态工作成效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推行一两种新的评价方法就可以大功告成的。笔者就当前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评价改革遇到的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评价方式改革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教师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学生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其工作绩效的评价方式也应随着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变化而变化。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分类定等,一考定性,分数挂帅,基于这种现状的学校管理,对教师的评价自然也习惯于以教学成绩为主要参考因素,换言之,即教师所任班级课程成绩排名靠前者,自然为优秀教师,所任班级成绩靠后者,即为绩效较差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促使我们必然要对学生受任课者施加的影响所产生的学习过程性变化,诸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非成绩因素做更多的关注,这样,传统教学管理中对教师评价以成绩论英雄的简单化就远远满足不了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评价方式的变革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评价应该突出发展性
既然教师评价方式的变革是必然的,那么,如何变革?可以肯定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面对不同学科的教师,教师的评价没有万能公式,但在评价的理念上,却有共性,即突出发展性这个根本。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孤立拔尖的少数、打压群体的多数,而是为了促进每一位教师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促进他们树立团队精神,提高合作意识,发现自身优势,找到努力方向,不断取得进步,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工作。突出教师评价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激励教师针对自身不同情况制定成长计划,从而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就教师个体而言,他们工作中的基本素养和表现,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同时,人的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师评价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教条的比较来进行。基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考虑,对教师的评价更应该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纵向的分析,要充分考虑不同情况,如教学素养、知识水平、努力程度、工作态度、身体状况等,从而在符合个体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出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发展目标。学期评价和年度评价中,要根据学校为教师量身定作的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考量他们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评价结论才是客观的,也是有效的。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评价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的评价只能分等定级,过程性的评价却有引导、激励和促进功能。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教师的工作评价更应该如此。学校要采取调查法、观察法、数据统计法等不同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教师实施教学的动态资料,如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课堂教学行为常态记载、学科组研讨观点记录、所任学科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等要素,获得完整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信息资源。只有拥有了这样的资源,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才有可能是完整的,而不是简单的,才有可能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同时,过程性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励与改进,要既考虑教师工作的过去,又重视教师工作的现在,更着眼于教师发展的未来, 因此,伴随着评价中各类信息的收集,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要及时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评价应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教师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教师的差异不仅指教学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因此,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对不同基础的教师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也不能把体育、艺术等科目的任课教师与语文、数学教师放在一个同样的标准上来恒量他们的工作。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自然有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这就要求,学校应首先明确新课标对这些科目的要求是什么,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学生是否通过任课教师的努力在不同的学段达到了这些目标。另外,教师的基本条件不同,评价的角度也应该不同,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应该是纵向的,评价的切入点应该从每一位教师上期与本期、上年与本年的工作进展来考虑,而不是横向地将不同的教师在同一时间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机械的比较。只有这样,角度选对了,评价的结果才有可能达到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否则拿甲的长处去比乙的短处,就只能会使教师越比越失望,越比越灰心。
1.学校应该科学地管理班主任,科学划定班主任的权力与责任
现在很多学校流行签到制,要求班主任每日至少要6—8到:早操、早自习、课间操、午休、第五节课、第七节课、晚自习、就寝,遇到意外事件还要随传随到。班主任之身几乎是不自由的,在寄宿制学校的话,班主任就得连续工作一个月,学校一般实行月假制,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时间超长。
科学地管理班主任,不是要求每天都在规定的时间出现在规定的地点。有些职责应该由副班主任或其他专职人员主要负责管理,班主任协助管理。而大部分学校没有设副班主任一职,专职人员往往是班上同学一有事就往班主任身上推,只抓现象,教育又都由班主任来负责。
2.科学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也是班主任减负的关键
很多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一是简单“量化”:班级成绩的排名;班级管理(纪律、卫生、课间操)评分;班会活动;计划、总结的撰写等等。二是提倡并鼓励班主任当“保姆”,若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的班主任,往往被视为“不负责”、“不深入学生”……如此评价班主任,班主任的手脚怎么会不被束缚?只有科学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班主任们才可能从沉重的体力负担与心理负荷中解脱出来。
二、班主任要积极更新管理观念,善于改革管理方法,自我减负
特级教师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人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教学的成功?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每个班主任都应多向魏书生学习,实施高效管理,做个轻松的班主任。
1.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
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管理理论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转换师生的“管理”和“被管理”角色观念。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班主任“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班主任完全应该也可以把一个班级的重担让几十个学生分担的。实际上,学生源于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产生的自觉性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潜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更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首先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机会,而不是“事毕亲躬”。当每一个学生都以主人的姿态与班主任协力建设班集体时,班主任还会感到累吗?
2.大胆改革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魏书生说他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学。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这值得广大班主任学习借鉴,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班主任自然便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有利于班主任从体力型的勤杂工向科研型的教育者转化。
魏书生说: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那么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减负的班主任,可是“赚”大了。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关键词]公民教育 基础教育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68-02
一、我国中学公民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学校公民教育内容的缺失
现在我们国家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包含在中学思想政治课里面,中学政治课实际上承担着国家公民教育的职能。而在很多西方国家,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义务为重点,把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公民意识加以巩固和强化。公民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层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实践中去把握其内涵和实质。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需要培养的不仅有国家法律等知识上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公民的价值取向和作为公民的自身能力和素养,这也是我们中学公民教育所缺乏的。
(二)学校教育方法以批评教育、惩罚等方式为主
批评教育、惩罚教育在今天的课堂中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体罚学生的事件屡禁不止。根据《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提供的资料,在班级管理的方法中,以批评教育为主的占59%,以情感沟通为主的占19%,以实践锻炼法为主的占14.3%,以心理疏导法为主的占7.6%。可见在教育方法上,使用最多的仍是批评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的心理疏导法却较少使用。多数教师爱用批评、讽刺乃至惩罚这种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因为它费时少,见效快,但这种方法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一味批评惩罚,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恶语批评、讽刺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
(三)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没得到保障
公民社会是在民的社会,是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公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人人参与,人人分享。公民教育就是教每个人怎样参与,怎样分享的教育。而我们现在中学在班级管理方面,就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虽然现在我国中学每个班级都会有班委会,但是在班干部的选择上,就有一些与“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公民教育主流价值相悖的地方。有些学校的老师直接指定班干部的人选,这也从小就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权力至上的不良影响。有些老师虽然采取投票的方式来选举班级干部,实际上在班级管理中常会有“班委会成员由投票形式选出,具体职务却由班主任决定”的现象。这些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虽然选出了班级委员会,学生干部没有实权,班主任包办大小事务,学生干部没有主动权,只能被动接受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与公民教育就是教每个人怎样参与,怎样分享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学校公民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
我国历史相当长一段时期属于封建时期,而封建社会是由严格的封建等级构成的,强调的是人天生的不平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种社会需要的不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而是需要遇上则卑躬屈膝、遇下则颐指气使的臣民。在整个封建社会基本上不会形成人和人还有平等的这么一个关系。成王败寇,我比你强大,你就得服从我,你比我强大,我就服从你。这种惟权、惟上的思维定势在封建社会形成了巨大的惯性,以至于在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屡见不鲜,“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时出现在一些新闻中。成人社会的这种不良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影响下一代的思想。也许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也许是无意识地潜移默化,这种惟上惟权的臣民意识在许多学生中间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还会炫耀“我爸爸是某某局长”“我妈妈是某某处长”。
(二)将公民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在实际操作中都把公民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偏向于培养道德人。而道德人是以追求道德完美为主要价值取向,按照道德法则行事的人。在公民教育的目标由道德人向现代公民意识的社会人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是既遵守道德规范又知识渊博、既有政治敏锐性又有经济头脑、既有深厚的自然科学功底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既与时俱进又脚踏实地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各种潜能都最大限度发挥的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具备了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各种基本素质,是公民教育目标的最终阐释。
(三)教师工作评价中存在缺陷
教师的评价工作,关系到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师的工作目标的建立起指导作用,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关系到学校的德育目标能否实现。由于目前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导致学校教育中公民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工作态度和工作量的评价,而忽视对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效率的评价。第二,注重工作结果的评价。学校领导往往根据班主任所带班的学习成绩、出勤率、卫生、纪律状况来评价班主任。这就造成了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放在常规管理上。至于如何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则无法摆进工作日程。第三,评价方法单一、僵化。主要由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价,由于缺乏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导致了班级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存在。学生在评价工作中的缺位,也使老师不重视与学生的互相尊重意识的培养。
(四)应试教育的不正确影响
片面追求升学率,对班级管理产生了不正确的导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在智育方面你追我赶,对其他无关于升学率方面的培养则没有引起重视。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没有贯彻全面育人的方针。考试仍是学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分数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因此,教师们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管理,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到知识的积累与提取,因此教师们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对号入座,而不去理解知识的涵义,缺乏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对加强我国中学公民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求摒弃传统的学生观,承认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参与班级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被动受管向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转化,使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引导学生确立发展的个性化目标,并使之能整合到班集体发展的目标当中,从多种角度寻找与学生个体相适应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切入点,来组织班级的各项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在发展和成长中体验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在这样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适合于自己的角色,“都能够抬起头走路”,因而能唤醒和激发每个个体主动发展的内在需要,调动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主动性。
(二)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
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促进学生对班级管理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此外,还要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班级管理制度改变后,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管理主要实施宏观管理。让全体学生进入到班级工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制订计划,执行决议,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让学生参与,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监督,不搞一言堂,切忌家长作风。但是,学生自主管理,并不是班主任老师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尽到班主任教师的责任,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民主管理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是班级民主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教师则要履行好教育职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精神,让学生在实践自主管理的时候体会到公民教育的实质。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公民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合理运用教师权威
一方面,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确定一种固定的处理师生关系的规则。用规则而不是用手中的权力来处理师生关系,当教师也按照固定的行为规则处理师生关系时,才更有利于要求学生遵守规则纪律,最终以管理上的“法治”代替“人治”。而“法治”是民主化管理的保障。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某些范围内尽可能增强学生的选择意识,并尽可能给学生以选择权。在班干部的选任问题上,除了采用民主竞选的形式外,更应该在选举前以讨论或其他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为何要进行民主选举”。在选举的过程中,出于尊重学生选择的目的,应尽量少干涉选举的结果。现代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因为有选择才有自由。而班级民主化管理的过程也包含着对真正的自由的追求。
(四)改革考试内容和教师评价体系
前面提到,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教师们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是教什么学什么。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找出一种更好的更有效的评价学生的方法,考试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将更多的公民教育内容放入到要考试的内容中去,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在知识教育层面,更重要的是包含在此种知识里的原则和精神实质。应该把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实质等内容放在考察之列。这样就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此外,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也是重要的途径。如将公民教育加入教师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引导和鼓励教师重视班级民主管理,提高教师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加入到对教师的评价中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桑希君.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人塑造浅论[J].殷都学刊,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