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颂祖国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诵的字义有六。一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如背诵、诵诗;二是称述,述说,如“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三是诗歌,如作诵;四是怨谤;五是读出声音来,如朗诵;六是背诵,如熟读成诵。
颂的字义有五。一是赞扬,如颂扬、歌颂、颂词、赞颂、颂古非今;二是以颂扬为内容的文章或诗歌,如祖国颂、青春颂;三是祝愿,如祝颂、敬颂大安;四是指中国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诗经》里面,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类;五是指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诗行的长短不一和诗节形式的复杂为标志。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大海;深情;故土;赞颂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1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区域里出现了运用音乐手段来演绎作品的现象,自古中国人民一向比较喜欢诗歌,特别是歌颂大海的诗歌和音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白居易的诗句《海水无风时》,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等等,这些诗歌自近现代以来大都经作曲家谱曲、歌唱家所演唱。
现实生活中笔者对大海形象的认识主要是在歌曲、文学作品、电影、电视里看到大海雄浑壮丽的影子,其次就是我们用歌声来赞美大海的刹那,感受到它博爱的存在。而词曲作家王立平笔下的大海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得如同画卷一般,一切都让人惊叹!那海边的阳光、沙滩、波浪等等,这一切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面对大海,让人仿佛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不由自主地唱道一首歌曲《大海啊!故乡》:"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
这是一首二段体歌曲,第一部分速度平稳、深情,演唱时发声咬字很亲切、自如;直到处继而转为歌唱激情的抒发。第二部分的演唱应表现出新的歌唱内容,表现要从容、热情,唱出内心对大海和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歌词从"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祖国的热爱之情。若从科学角度考察,生命起源于大海,人类对于大海总有一种天生的留恋,也许大海就是人类的故乡!这不仅是艺术,也是音乐形象,当我们读歌词时,就会这样联想,妈妈生育了我们,大海生育了人类,"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大海是我的故乡了。因此对大海深情的歌唱,就是对母亲炽热的挚爱,这是第一乐句。
母亲的生活,应是自己故乡的起源,歌词中用了"海边生,海里长",说明作者对大海的依赖,正是对自己母亲的依恋。母亲的呵护是为了放飞自己的儿女,让儿女们去走自己的人生路,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母爱都是你的精神支柱、生活的源泉,因此随我飘流四方的是深爱,这是演唱的第二乐句。
大树对根的依恋,孩子对母亲的眷念,是永恒的。无论你走到何方,如同风筝一样,放飞的风筝总围绕风筝的线,风筝和线的关系,就如母亲和自己儿女的关系。因此,"走到天涯海角,总在我身旁"这是演唱的第三乐句。这样层层叠叠深情的演唱,把感情推向了。耳边回荡着"大海啊故乡,大海啊 故乡,我的故乡,我的故乡"。这种割舍不断的声音在回荡。
此曲首唱者中国著名歌唱家朱明瑛,她把这首歌曲表现的高雅而不失亲切,她真情演绎更为此曲添光加彩;她的嗓音深沉舒缓、情谊深长,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在演唱技巧方面,这首歌纯朴亲切、优美感人,格调高雅、深情;节奏可以稍自由控制,可把演唱技巧和对大海的真情实感的完美融合,歌唱气息的平稳恰好能展示大海的美好形象,使听者仿佛置身于漂游的海船上;尤其是歌曲演唱结尾处的声韵回旋美,让人留恋往返。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化让很多有志之士离开家乡,环游世界;因此,许多歌唱祖国,抒发思乡之情的歌曲广为传唱;《大海啊,故乡》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歌曲的词、曲作家都是王立平,主要作品有:《潜海姑娘》、《海港之歌》、《红楼梦》,《少林寺》等;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歌曲创作于1981年,是作曲家王立平为中国第一部反映海边海员生活的影片《大海在呼唤》而作的电影歌曲。这首歌之所以在一直深受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它有一个博大的主题爱。它表面上是对大海、对故乡的爱,实际上是歌唱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对伟大祖国的歌颂与祝福。
作者王立平说:"这首歌应该说是关于爱的赞歌。是对童年、对大海、对母亲、对生活、对祖国的一种赞美和深深挚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可能引起人们对爱的许许多多的联想。演唱时能感觉到真挚的爱、深沉的爱,能于很多人产生情感共鸣,使很多人喜欢它。正是因为这首歌蕴含着一种博爱的主题,所以它不仅在中国广为传唱,更成为不少音乐会及歌舞晚会上的保留曲目,同时也深受海外华侨和外国人的喜爱,音乐是无国界的,这首作品不光能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她的旋律感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灵。尤其是海外的学子,看到大海,能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仿佛隔着大海能够看到故乡。这种音乐魅力也同样可以带进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每一个不同文化生活背景的每一个人,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想,这就是音乐,这种美的音乐是全世界人都能感受的。
这首歌表达了中国大陆和台湾不可剥离的感情,这首歌没有气壮山河的气势、没有纵横妖娆的旋律,但它却让人们在朴实中见到了真情,在温暖中见到力量;这首歌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更没有用很高的很强的音调来表达,但它娓娓道来,倾诉着一种非常质朴的、纯真的感情;歌曲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歌词虽简洁质朴、却满溢真情。通过描写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表达了主人公对哺育自己成长的故乡与祖国的热爱之情。整首歌浓郁的抒彩与优美秀丽的曲调相互辉映,造就了一种别致的浪漫情调。在演唱时要用真情实感,唱出歌曲中那缠绵而又浓烈的故土情!
参考文献
[1]米哈伊拉瓦 E.《音乐概念》捷希伊出版社. 2009年.
[2]普希金 A.《精选创作第二卷》文学艺术出版社. 1978年.
[3]徐青《声乐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
1. 借助图画,引发想象
生动的画面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短短几个字把诗人的思念和盼望早日与故人相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我在教学时借助图画让学生看到在一片盎然的春绿中,诗人身背行囊,仰天远望的身影,然后设问:你如果就是此时的诗人,你对着江河远山会说些什么?我会说:“家乡的亲人啊,我什么时候才能与你们相见?”我会说:“春天来了,可是我不觉得美”,我会说:“故乡啊,你现在是什么样子了”……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诗歌的真切理解。
2. 自己作画,再现想象
绘画是儿童反映自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物用笔画出来,同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在经过品读与想象后,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梅花的形象,他们似乎看到了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梅花在悬崖边上盛开着。此时发下画纸,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梅花的形象画出来,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从而加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3. 使用多媒体,帮助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调动情感,诱发想象的目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写出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教学时,老师播放了瀑布激流而下的录音,再配有一幅庐山瀑布的挂图,学生体会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更好地理解了诗人浪漫的想象,同时自己也对“日照下”的“香炉峰”,“挂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飞流。“落九天”的“银河”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领悟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和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4. 运用导语,激起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导语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就要落下去了,黄河滔滔向东海奔流而去。诗人王之涣在鹳鹊楼上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今天仍然深深吸引着后人”。“一位慈祥的母亲非常爱护儿子。在儿子远离家之时,手中拿着针线给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真切地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学生因导语而动情,动情则入境,入境才会浮想联翩,这为学生理解诗句、诗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5. 改写诗文,体现想象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明确要求考生“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包括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思考探究三个能力层级。命题点主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尽管现代诗歌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并不多见,但其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成就,值得考生注意。
【命题走向】
2000年以前,现代诗歌鉴赏是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的一种命题形式,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近年来,除部分试卷出现以现代诗歌作为写作材料或语用部分的仿写题材料加以考查外,独立考查现代诗歌鉴赏的试题基本没有再出现。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轮空后,尤其是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现代诗歌选读》已成为不少学校的选修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对现代诗歌的考查试题再次登场是极有可能的。在这种趋势下,该类文本的命题形式将会呈现多样化趋势。
【解题钥匙】
一、品味意象,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一般来说,意境都是由现代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创设出来的。因此,考生在鉴赏现代诗歌时要善于品味意象,从而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果不能体会其意境,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诗歌所创设的审美世界。如我们所熟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面对康桥的自然风光,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诗歌中被作者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典型的意象勾画出了康河的妩媚动人。
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意象,把握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许多现代诗歌在感情表达上秉承了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作者往往是有话不直说,有情不直抒,而是通过具体意象进行委婉曲折的表达。而现代诗歌的主旨就是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等。无论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含蓄还是直露,都与诗歌的意象有密切关系,所以领会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要立足诗歌的意象。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巍然挺立”的礁石形象,表达诗人对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暴力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1)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三、立足意象,分析现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品味隽永的字词语句。
下面是现代诗歌关于语言分析的几种题型的解题步骤,供考生答这类题型时借鉴:
现代诗歌鉴赏词语解题步骤:(1)解释词语的意思;(2)阐述该词在诗中的作用。
现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步骤:(1)指明何种语言风格;(2)说出有什么作用。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步骤:(1)指出何种修辞手法;(2)分析其表达作用。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步骤:(1)指出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其表达作用。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步骤:(1)指出诗歌结构如何;(2)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阐述。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牵 手
邱彩云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
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
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双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待千年颤抖的手
(选自《文学报》2000年11月)
1.诗中的“我”“你”分别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表达技巧方面,简要分析这首诗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
黄河的桨
马冬生
是从我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身体里
取出的一节骨骼。引领我不卑不亢
在混沌的光晕中滚动内心的响雷
奔流,奔流,逆风的花朵盛开在最向往的位置
泥沙流动。漫天水色为弦的颤动而颤动
一个旋涡是一声悠远而苍凉的传唤
黄河的根须在我身体内部汹涌
活着的水啊,我能否淘洗出比金子更可贵的东西
历代的人和事都在奔流,仿佛血在吹
高高低低的命运集结了生的秘密
不是谁都能用黎明的水涤清黄昏的水
强劲的风口,我紧紧握住了什么不愿放开
两岸猿声是听不见了,万重山挡住岁月的轻舟
我也不知道我将流落到黄河的哪道湾
苍茫尘世,只剩下一节骨骼气壮山河
我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你听见了没有
(选自《北京文学》2009年第2期)
1.这首诗歌以“黄河的桨”为题,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强劲的风口,我紧紧握住了什么不愿放开”这一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篇与结尾两句有什么关系?其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
采莲曲
朱 湘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声。
(选自《草莽集》)
1.该诗形象鲜明,意境优美。作者是怎样表现少女的采莲景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诗在每一节的最后都写到“歌声”,“歌声”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愉快的劳动生活,有人说是表现爱情生活,你赞同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选自《梅绍静诗集》)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对这首诗的比拟和象征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渔 暮
熊召政
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乱
慵困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
借与晚风作韵的莲花
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
朦胧,亦如湖空冰盘的姣美啊
清香与暮色揉成的江南
小舟从山浦中荡出了
桨影铺成的长廊,绿荷正自盈栏
栏外,视线停落的地方
曲曲屏山已不见浮动
船底下,游鱼戏逐的浮萍
却在将波浪的方向交换
(选自《熊召政二十年诗作精选》)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乡图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题为“渔暮”,是怎样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阳光在远处
艾 青
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苏伊士河上
(选自《艾青诗选》)
1.这首诗写于作者远离祖国,去异国他乡的路途中。从诗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连用几个“暗”字有什么用意?请对该诗最突出的表达方式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现代诗歌 诵读 品味字词 揣摩手法 联想 写作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都比较感兴趣,因为诗歌富有节奏,有些诗歌用韵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音乐的美感。“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诗歌感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却令人担忧,老师对诗歌单元不够重视,认为在课堂上读一读,了解一下作者的思想就行了,学生也不会花多大气力去学诗歌。上到初三,因为课程紧张,诗歌单元往往成为自读单元,教师不再讲解,学生自然也不会去阅读。诗歌为何成为附属品,可有可无?我看是跟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很大关系。中考、高考作文是每年的热门话题,前几年写作要求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现在虽然写作要求有一条是“文体不限”,但历年来也极少有考生写诗歌,满分作文也从不是诗歌。为了迎合考试和阅卷老师的口味,在教学与考试当中,诗歌被逐渐排除在外。再看看现在的文坛,著名的诗人有哪些?屈指可数。小时候,我读过席慕容的诗,读师范时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诗中优美的意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现代诗歌似乎没有了发展,即使有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其他的如小说、散文却是得到迅猛发展,小说家、散文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试想一下,学生在学校没有了读诗的兴趣,以后还会有写诗的兴趣吗?所以诗人少也在所难免了。这样看来,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获得美的享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产生写作的欲望呢?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美。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中,《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当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屏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在语文课上,只听见老师的滔滔不绝、不闻学生的琅琅读书声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诗歌具有独特的形式,富有美感节奏感的诗句更是适合朗读。诵读,相对于文字来说是具体的,是形象化的。朗读得好的,是基于将相对抽象的文字,经过自己的充分想象,激活成具体的、有情感的形象,之后用声音表达出来。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教学中,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诵读,就能使学生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美的感受。
我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时候,用了最朴素却又最有效的方法:朗读法。朗读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分散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齐读,齐背。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几分钟,初步感受诗的停顿、节奏、重音。这个时候,学生还不是把握得很准。然后由一两个同学来读诗歌,其他同学参与评议。评议也是可以有多种形式,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读读议议中,学生逐渐体会文中的感情了。接下来听录音,标节奏和重读的词,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诗人的感情的词语,包括中心语和修饰语,就应该重读。然后分散朗读。一次次地朗读,学生对语调、语速的快慢、音长音短、节奏、重音也就把握得较好了。每读一次,也是学生对文本推敲一次,理解也就更深了。这个时候,老师也要来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一首原本不起眼的诗歌,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意境。我在范读这篇课文时,“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我读得轻缓抒情,学生评价时说好像看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光明就在眼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在朗读声中显现出来。
二、品味推敲诗题和字词,揣摩艺术表现手法。
今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选材的教育功用与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诗歌赏析题目前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考查内容较为浅显明了,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对于诵读诗歌的语感表达能力、品读诗歌进行情境体验的能力、对诗中人物形象的认知能力等。基于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品析能力。要理解一首诗,就要抓住诗的题目和关键词。有许多诗的题目就点出了诗的主旨。余光中的《乡愁》,题目告诉我们他在诗中抒发了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情,《雨说》的诗题点出春雨告诉孩子们要笑着生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出天上的繁华。通过推敲诗题,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写作视角等,为进一步揣摩艺术手法打下基础。
推敲诗歌的字句,要注意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从这些字词,往往可以感受诗人写诗的用意。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体会诗歌的感情可以从词语的感彩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即“诗眼”)所蕴含的丰富感情,比较各种不同词语句式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就可以挖掘出感情之“泉”。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嘶哑”一词写出鸟儿饱受折磨,痛苦不堪,这样写实际也写出中国人民受尽帝国主义者的蹂躏,更能突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很强,表达技巧相当丰富,如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这就要指导他们体味诗中所运用的物象、由物象所构成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而看诗词的意境。诗中的意象看似随意,实际都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客观事物,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则为诗的意象了。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内容。“土地”象征遭受战乱、受苦受难的中国和人民,“河流、风”象征愤怒的人民,“黎明”象征光明的未来。作者运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感情。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意的跳跃、意象的模糊,要靠读者的想象。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歌。“想象”是无中生有,联想是“由此及彼”。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就应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诗里没有的内容,联想诗里的言外之意。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一阵微风”、“一片阳光”,这里运用比喻,从这些比喻中,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通过对诗的反复朗读和思考,自然会体会到前两个比喻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他们充满青春和活力,代表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后两个比喻写出诗人的歌声要像“微风”一样吹拂少男少女,像“阳光”一样温暖少男少女。推敲字句,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凝练;揣摩艺术手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创作的技巧,为写诗打下基础。
三、堂上推荐和课外积累优秀诗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给学生打造的一笔终身财富。由于考试和教育评价体制改革的滞后,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因此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多数老师不愿实施。我在教学中除了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名著之外,还向学生推荐优秀诗篇。这一年中,推荐了《再别康桥》、《死水》、《中国的土地》,诗歌集《繁星、春水》等等。我每周坚持开设“阅读课”,每次都有一个专题。在诗歌阅读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同学之间也相互推荐新诗。一个学年下来,每个学生就读了几十首现代诗。有些诗歌是高中才学的,现在他们才读初一就已读得琅琅上口了。在课外的积累中,学生会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凝练。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诗歌语言构建的意象在我们面前展开,能积极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飞跃。这优美雅致的语言,给我们无限音乐般的享受。诗读得多了,就会产生写诗的兴趣,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创作。
四、用教师的写作来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向师性和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能写好文章的老师,我相信他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学生也必定会模仿他的字,模仿他写文章。朱永新的论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有一个观点说到师生共同写日记,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写是形式,但写带动的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对他的这个观点,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坚持写日记,大部分人可能做不到的,但如果能坚持写文章,并拿出来和学生分享,这应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我教学诗歌单元,也尝试写一些诗歌。在课堂上我满怀激情地朗诵自己的诗。我的《游贺州姑婆山》、《母亲是一面旗帜》这些诗都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也产生了写作兴趣,开始尝试诗的创作。七年级的杨振宇同学写的《爱与恨》,“有一种力量/能使干涸的海洋泛起波涛/能使百丈的寒冰融化成水溪/能使秃平的高山长成茂盛的森林/气馁的人遇见它重现希望的阳光/它是那么伟大而神圣/但又那么平凡/那便是爱/是爱给予的力量/还有一种力量/能使和平的世界笼罩厚厚的乌云/能使美好的家园瞬间变为废墟/能使美丽的草原变成干旱炎热的沙漠/她来自每个人的心中/那便是仇恨/我相信/恨会随时间逝去而变得暗淡/爱却会散发熠熠光芒。”这首诗虽稚嫩,也不押韵,但他看到爱的力量,联想丰富,抒发了情感,实在难得。还有其他学生的如《夏夜》以明快的格调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蜜蜂颂》以朴素的语言赞颂蜜蜂奉献精神等,这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他们能大胆想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这不正是现在教学所提倡的创新吗?想象是创造的先驱,是人类腾飞的翅膀,诗歌的创作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古诗;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21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根据古诗特点,让学生耳目一新,全面理解古诗词内涵,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一、熟悉作者,了解背景
小学教材中所精选的古诗词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诗人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李白诗的豪迈奔放,杜甫诗的真实生动,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特点,由已学诗引出新诗,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轻松学习。另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遭遇,也对理解诗意大有好处。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对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有较深理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全诗所充溢的爱国情怀。
二、吟诵结合,找准诗眼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朗读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进行有的放矢的朗读指导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体会语调停顿、重音与节奏,也可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吟诵古诗,体会诗句的韵律、语流的停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吟唱古诗,让学生在吟唱中激趣、动情,并让学生把吟唱与表演相融,深切感受诗句所蕴含的诗意,并通过吟诵,让学生感知诗意,体会诗词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笔,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
三、抓住特征,感受诗境
在历代古诗中,诗人总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每首成功的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但每首诗的结构、写作特点、写作风格不尽雷同,从体裁上有律诗、绝句等;内容上有借物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借物喻人的……对于写法与意境相近的可以互相对比、拓展,可取异曲同工之效。如韩愈的《早春》与《晚春》都是写春天的美景,并借景抒情,在教学中可互相借鉴,加深理解,对于个别独特抽象的古诗,在教学时,可借助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对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使古诗内容更丰满、清楚和完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与诗句之间留下许多未直接描写的意蕴空间,可启发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意境,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品味“别”意,感悟真情。
四、诗以载道,以情传情
中国古诗是丰富多彩的,就思想内容来说,有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如杜甫的《春望》等;有对保家卫国英雄人物的赞颂;有对腐朽统治的抨击;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唱;有对忧家思乡的愁怨;有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古诗的教学要抓住诗作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和铸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和“天上来”的黄河之水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树立远大志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会伟大的友情;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培养学生惜时若金;从“直挂云帆济沧海”,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等。融德于诗,融道于诗,诗道结合,以“情”传“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人生。
五、增加表象,合理想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而深刻,古诗本身的含蓄性和简洁性使得有些要点不便于学生理解,就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表象材料去理解诗歌。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学生对诗歌的意境难以深入体会,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从个别表象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幅从未感知的图景,该诗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城郭”、“寺庙”、“钟声”、“客船”等表象材料构成了一幅画面,学生通过理解,加以想象,会理解得更加透彻、明晰。
六、日积月累,陶冶性情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长。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延伸,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目的地让学生背诵古诗,并通过“古诗文大赛”、“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熟记熟背。要求学生完成《必备古诗词》的任务,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感染,并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写“古体诗”,不要求格律规范准确,要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写诗”的乐趣,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热爱古诗,日积月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鉴赏】
诗人在梓州担任司法参军近四年,大约在公元690年(天授元年)离开四川,途经长江三峡的时候,写下了《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三首五言古诗,逼真地状摹了三峡的绮丽风光,深情地赞颂祖国的美好山河,抒发了寻古探幽的情怀。《广溪峡》作为第一首,写得声情并茂,是首成功的纪游诗。
广溪峡即现在的瞿塘峡,气势雄伟,居三峡首位。诗歌直截了当,第一句就点题,突出广溪峡地处重要地理位置。第二句“旷望兼川陆”,讲述作者乘舟远望近观三峡的印象,首峡形势图是“兼川陆”。这是远眺夔门外的景观,长江奔腾,两岸旷野间出,迎面而来的夔门高高耸立。诗从大处起笔,意境宏大不凡,显示出第一峡的雄伟轮廓。“旷望”二字,鲜活地再现诗人的神态,他在远方翘首遥望,敬仰之情由感而发。舟逐渐行近,远镜头之后,展现了第二幅画面:“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那羊肠小道曲折盘绕在半山腰,船上人抬头便望见,山之陡峻历历在目了。峡口的重镇夔州城虎踞江岸,守护着白帝城。
看似轻描淡写,不经意间带出这军事要塞,为后面之紧接着的四句是描绘峡中的景物:“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诗人以前进的方位,左右上下,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广溪峡壮丽奇异的景象。峭壁上百丈高林迎面倒扑过来,正是峡中激浪飞舟里所能欣赏到的奇观。那绝崖上升丈垂瀑,飞一般掠过舟前。那峡中的江水,惊涛骇浪高拍天,盘涡回转深入谷。四句诗表现出了广溪峡的个性。在杨炯笔下,广溪峡不同于“叠嶂凌苍苍”,“莓苔烂锦章”的巫峡,也不同于“长波射千里”,“滔滔南国纪”的西陵峡。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在他的三峡诗中都得到恰切的表现。
诗从第九句起转入咏史抒怀。“汉氏昔云季”,是承前面“江城镇鱼腹”句的。鱼腹是蜀汉奠定基业的地方,抱有建功立业志向的诗人游此地时不无感慨,自然而然地缅怀英雄追思起刘备和诸葛亮来。“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是称颂刘备的业绩。“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是感叹蜀国灭亡的迅速。这几笔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描绘出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一、把握诗歌的意象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意”是诗人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即指诗人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外,大多数诗歌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读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就要抓住意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意象进行组合并加以想象,构成整体意象;有些诗歌描绘的意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
把握作品的意象不能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必须在已知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诗人遭遇等内容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很有帮助。
把握意象还应通过联想诗人的想象活动并对其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如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会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这首诗意象的核心是一只不停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时所有的想象活动都是围绕“鸟”这一意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总之,理解诗歌的意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基础之上,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二、品味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意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语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因而诗歌的语言多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诗人所选择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诗人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如流沙河的名篇《就是那一只蟋蟀》就化用《诗经》的典故,“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又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一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如《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从视觉与听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的描写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鉴于诗歌语言的以上特点,在品味时就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
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从字面上较容易把握,但要想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诗人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三、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这主要通过诗歌的意象来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内涵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意象,使人体会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本期参考答案
《文学类阅读之诗歌》
阅读训练一:
1.这首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喻体有“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擦洗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牵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巧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2.表现了诗人对雨夜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第二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的修辞方法来描写夜雨,形象生动。
阅读训练二:
1.“自己的光圈”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它的能力和作用。“谁也不排挤谁”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太渺小了,不能引人注意。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暗喻方法抒情。以星星暗喻人民群众。这样一来赞颂了人民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团结精神的品格。诗只是描绘了星星、银河,却没有点明这些自然界的形象比喻着什么,有什么意蕴,所以是暗喻。3.这首诗借对星星的赞颂,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品格、价值、力量、意义。对星星的真挚歌唱,显示了诗人对人民在历史上作用的新认识。在诗歌对星星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深情赞美中,可以看出他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阅读训练三:
1.黎明时田野上的色彩丰富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野图画。2.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了出来,而且可以看见,比喻得可谓精妙。3.(1)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2)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的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美丽的景色。只有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让人看到。(3)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阅读训练四:
1.“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别有一番复杂的韵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韵,读来便有绵长往复的韵味。而“黑蝶与白蝶”用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吻”字形象生动,又给这凄冷的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2.“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加之“弄”字令人想起孩童摆弄的游戏,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海吉凶的“天时”,诗人首次航海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问。3.诗人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表达出来。在海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可偏离的圆形轨道,永无止境。而人类也是在无法把握的规律面前,过着每天重复而单调的日子,生命就在匆匆间一日日流走,在“后一个圆”覆盖“前一个圆”,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耗尽,而“圆”却没有“涯”。诗人由此陷入了一种茫然,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惆怅,想“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两个“茫茫”将生命与烟水类比,更显出慨叹生命的深沉,而在重复的咏叹中又让这种情绪别有“味外之味”。而“生命的茫茫”果真能“脱卸”吗?幻想的破灭更使人在余味中反思……
阅读训练一
美丽的夜雨
林达贤
美丽的夜雨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瓶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迸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子亮了起来
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雨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选自“新浪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的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找出几句赏析其美妙之处(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阅读训练二
星 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选自《侨声报・星河》)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简析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三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选自《艾青精选集》)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的开头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2.找出诗中一处动静结合的语句及一处运用比喻方法的句子,并赏析其妙处。
3.理解“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的深刻含义。
阅读训练四
航
辛 迪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选自“新浪网”)
阅读上文,问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这首诗第一节的语言特色。
2.试分析这首诗第二节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
3.诗中蕴涵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这首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喻体有“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擦洗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牵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这首诗通过奇巧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生活分外美好。2.表现了诗人对雨夜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3.第二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连起灯的长虹)的修辞方法来描写夜雨,形象生动。
阅读训练二:
1.“自己的光圈”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它的能力和作用。“谁也不排挤谁”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太渺小了,不能引人注意。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暗喻方法抒情。以星星暗喻人民群众。这样一来赞颂了人民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团结精神的品格。诗只是描绘了星星、银河,却没有点明这些自然界的形象比喻着什么,有什么意蕴,所以是暗喻。3.这首诗借对星星的赞颂,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品格、价值、力量、意义。对星星的真挚歌唱,显示了诗人对人民在历史上作用的新认识。在诗歌对星星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深情赞美中,可以看出他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阅读训练三:
1.黎明时田野上的色彩丰富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野图画。2.开头两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烟……”一句运用动态描写,这样使画面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了出来,而且可以看见,比喻得可谓精妙。3.(1)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2)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的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美丽的景色。只有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让人看到。(3)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关键词】向求纬 巴山情 诗歌 特色
《巴山情》以它独具魅力的诗风,以真切赤子般的感情,倾吐着对祖国深切的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充满必胜的信念和豪情。在感情的真处、深处寻找突破口,从而达到诗的高境界和高情感,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巴山情悠悠,巴山情好浓,一片诗心,一片爱心,抛向蓝天,洒向大地。激荡在江河湖泊,形成美妙的旋律。
一、巴山风情
作者在《联姻》中,诉说了巴山的联姻“五代的亲戚,十辈的媒,不出村”;但也有“嫁过了山”的好姑娘,“娶过了河”的小伙子,城里,乡间的联姻,最后已经分不清谁是城里娃,谁是乡间妞。
漂亮的《烟荷包》告诉我们:大巴山的历史总省略不了一种烟味。是甜是辣的香烟,颇有味道的烟杆,深厚的情感,都在那在小憩时当做枕头的烟荷包里。还有那在“”年代,辉煌一时的《垫肩》。它“习惯于听扁担和背夹咯吱咯吱的歌唱,习惯于趴在劳动者的肩头作如释重负的啜泣”。“顺小腿,盘绕而上,盘绕而下”的《绑腿》正如巴山的路一样,曲曲折折,难以找到出口。打绑腿也是一种打扮,一种健美;不过不能和穿丝袜、牛仔裤同时进行,但也缠出了它的风味,其精神成当之无愧的风景。原来,巴山的人也曾像人猿泰山那样在《古藤》上“呼风唤雨”。在古藤中,“他能轻松如燕,捷步如飞”。它曾是人们林中的交通工具,还曾救过他人性命;但现在的它已枯萎殆尽,只得用来编织花篮,多了些美感,少了许豪感。在诗歌中,作者描述了爱喝酒的巴山人,还豪言道“不会喝酒,你进巴山门做什么”。
二、美丽的巴山女人
作者在诗歌中写道“巴山女子有股巴山味道,离开巴山进城的时候,那味道才莫名其妙地显露出来。”
巴山的姑娘都是很豪放的,说话“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从不懂得拐弯抹角,不忸怩作态。她们或是像兔子一样探头探脑,或是羞涩或是泼辣,或是喜欢打听新鲜事。她们非常的勤劳,能做漂亮的针线活;做得一手好菜,却不能上桌吃饭;还能上山下田干农活。“伤心不准泪珠落”,累了还是得继续做,疼了也只有自己忍着。她们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没有谁赐予她们美丽的翅膀。看着画报上了不同风韵的美女,再看看自己,有谁不想改变,但没有资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作者在诗中用最普通的语言,叙述着最平常的事情,对美丽的巴山女人进行了最有力的赞美。她们“没城里人那本营养书(有也读不出兴趣),没听过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吃饭不上桌子妇女部陪客)”。她们将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孩子、丈夫,老人;将自己的青春给了巴山。巴山孕育了美丽的她们,勤劳的她们养育了新一代的巴山儿女。
三、巴山的爱恋
在那个“知青”年代,不知多少城里娃虏获了巴山姑娘的芳心。她们在心里暗自欣喜、雀跃,以前都没看过这么帅气,又有才有能的知识青年。长时间的朝夕相处,日积月累的互相照顾,这同一个屋檐下莫名的情愫怎会不生根发芽呢!在爱情面前,她们终究是胆小的,只能把那份深深的爱恋埋藏在心。她们只有不停地关心和照顾着他的生活,别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她们想不到,也做不到,更是怕去做。
好在有些心细的城里娃感受到了巴山姑娘的爱意,两人情投意合的在一起了。《知青的妻子》不识字,知青就念情诗给她听,听着听着,晶莹而不含杂质的泪珠流个不停,使得他手慌脚乱、不知所措地抱着他心爱的巴山姑娘。
但也有很多负心汉,那时说喜欢人家,满口的甜言蜜语哄得巴山姑娘的“拥抱”,还说什么会娶她的谎话,等到了城里,什么都是浮云,为了自己的享乐另娶他人,留着那姑娘在巴山里“痴心妄想”,谁叫我们巴山女子都是痴情的种。
四、永恒的形象
刘胡兰用她那稚嫩的眼睛提早读懂了党的年龄,她用鲜血喂饱了敌人的铡刀,划开了自己的生死线;使斗争的焰火燃得更旺盛,将革命的火炬传得更远。
“青春 从哪个部位开始燃烧”。他,,忍受着皮绽肉裂的痛苦,背负着历史的使命。我们的革命随着他的身体一起燃烧,那火是刺眼的亮,刺骨的温暖,刺心的疼痛。时光匆匆,今天,在教室中的我们不妨贴着地皮,或许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那均匀而沉重的呼吸。现在的某些人,“不要说背负烈火 不要唱什么‘燃烧吧火鸟’就连 香烟灼伤了皮肤 也能赌咒发誓 戒烟 到老”。
作者在诗歌中,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博大广阔的胸怀,激情跌宕的笔触描摹了一个个活鲜鲜的英雄。作者不仅是为了赞颂我们伟大的英雄,更是为了呼唤新时代英雄的出现。
五、古色古味的巴山城镇
作者用大量的拟人手法,明白晓畅、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将巴山城镇娓娓道来,巴山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灵动、诗意盎然。“重庆稍一松手 滑溜溜 万县飘走了”,原来以前的万县是如此的调皮、贪玩。“万县叹气了 太白岩颓然坐下 ”,原来它是为了和探出头的西山钟楼打招呼。在巴山,有多情峨眉竹的竹杖城;有“车儿串串,人儿串串”,物产丰富的城口;有“叱咤风云”张飞庙的云阳;有神奇天坑地缝的奉节。
作者在巴山生活了20年,他靠山,靠江,靠峡;便写山,写江,写峡。巴山清新的空气,涛汹涌的江水,逼人的“峡气”,给予了作者巴山的情愫。作者对生活非常感兴趣,从生活中取材,写生活中的人,人与人之间种种感情;而且大巴山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也都变成了他笔下的诗。他用普普通通的语言,朴朴素素的感情,书写了充满着善良和美的“情诗”。
这本诗集的语言朴素、清新、活泼,如飞珠溅玉的三峡清泉,甘甜而解渴。作者生活在三峡的大巴山,其创作题材也多取自三峡的厚土与大江,作品便飘散着浓郁的三峡乡土气息,笼罩着厚重的乡土文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向求纬.《巴山情》.[M].万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关键词】特洛亚妇女;欧里庇得斯;挽歌;辩论;女性
传说,斯巴达人因为聆听了欧里庇得斯的诗歌,将事先商量好的要消灭雅典,彻底打败对手的计划取消了。由此可见他的诗歌真可是唱进人们的骨髓里,震撼到人们心灵最深处,让斯巴达人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从而放弃复仇计划。
一首诗歌,一个诗人,拯救了一座城池,这样的力量不是谁都能有的,只可惜,和许多伟人命运一样,他的思想不被当时人所接受和理解,最终,欧里庇得斯流落异乡永远也没有回来。
这样一位希腊悲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精华得到启迪。而《特洛亚妇女》作为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以其特有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值得我们去体会,去研读,去感受那荡气回肠的魂之挽歌。
一、 悲者的挽歌
《特洛亚妇女》是在公元前415年出演的,也就是雅典攻陷墨洛斯的第二年。当时墨洛斯所有的成年男子被杀死,所有的妇女和儿童成为俘虏。战争之惨烈令人瞠舌。欧里庇得斯正是以此为契机,借神话的酒杯,创作出了这部剧作。
《特洛亚妇女》开场就是包容全景的大手笔。首先“弄出来说明剧情”是其开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虽然遭到评论者的诸多质疑,认为这样写破坏了戏剧的神秘色彩,过早暴露了剧情内容,显得过于生硬。但罗念生认为他这样做,必定有他的道理,想必当时的观众就喜欢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场白。
作者通过波塞冬的独白完美的呈现出特洛亚沦陷后的场景:“自从阿波罗和我用笔直的红土线在特洛亚境内建筑起这巨石的城楼,我对着佛律癸亚人都城的一片关怀始终没有消退......那圣林只剩下一片荒凉,神殿里还留着鲜血;普里阿摩斯被人杀死了,倒在宫前宙斯的祭坛下。许多黄金和特洛亚的甲仗被人运入了阿开俄斯人的船舱;这些来攻打这都城的希腊人正待喝风从船尾吹来,好在十年战役后,高高兴兴回去看望妻子儿女。”那么,皇后赫卡柏她就在那里,躺在那城门下,为了许多伤心事泪如泉涌。她的女儿,那苦命的波吕克赛娜,叫人偷偷地杀献在阿喀琉斯的坟前......还有那疯狂的闺女卡珊德拉――连阿波罗保全了她的童贞,竟被阿伽门农比到他床上做了妾......“而这一切的灾难仅仅是开始,更多的苦难在等着他们,等着这个已经破败不堪的城池。
赫卡柏的灾难一步步降临了,且一次比一次具摧毁力量,但她都承担了下来。悲剧的第一场,描写了卡珊德拉疯狂的场景,赫卡柏看着自己女儿疯癫的唱着欢快的结婚歌曲,心如刀割。当女儿被带走,她无法忍受倒在了地上。她悲叹道:“我还养育了一些儿女......哪知竟被人从我手里夺去了,我真是替仇人养育了她们......虽然我养育了这许多女儿,却没有一个来扶助这可怜的母亲。”剧作的第二场写道:“我的孩子呀,我那受苦儿子的儿子呀,我同你母亲多么冤枉失去了你!我将来怎么样呢?可怜的孩子呀,我怎么办呢?我只能捶捶头,拍拍胸脯!我只能这样做。我为这都城痛苦,又为你伤心!我们还缺少什么痛苦,缺少什么灾难,好使我们加速地坠入人那毁灭的深渊?”这一场写了安德洛马刻丧失儿子的痛苦,而这也是赫卡柏内心情感遭遇进一层的打击。后来,她的两个女儿以及儿媳被俘,她的孙子阿斯提阿那克斯,这个亲人们千方百计想保住其性命,唯一可以复国的英雄也因俄底修斯阴毒的计谋丧命,被从城楼上扔下来活活摔死。当孙子的尸首被盛在英雄的盾牌里,准备埋葬,赫卡柏的悲痛欲绝。这位垂垂老矣的妇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国家的沦陷,亲人们的远离,而她却只能用战栗的双腿走向奴隶的生活。
作者浓墨重彩描绘了希腊人惨绝人寰的暴行:用血淹没这富饶的大地,用火烧毁这美丽的城邦。而这些暴行必定会遭到惩罚,熟悉希腊神话的观众便可以联想到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无法和妻子团聚,阿伽门农的妻子将其杀死在宫廷内。欧里庇得斯哲人般的思索,是剧本赋予了观众想象空间,且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他对当时的希腊给予警示和忠告。
再来看看《特洛亚妇女》在描写方面的特点。
欧里庇得斯着重抒写的是人物的悲惨命运,他没有将激烈的战争冲突大写特写。剧作的题目就是《特洛亚妇女》,所以作为特洛亚人和希腊人的冲突就不再是作者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了,而是把笔尖指向特洛亚妇女的悲哀,她们因丧失国土却无力挽回而痛哭流涕,她们因将要成为奴隶却无力反抗而痛苦悲歌。作者通过这一角度,将抒情性的描写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剧作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欧里庇得斯把这样一个个看似支离破碎的悲惨的场景整合成一场战争失败后悲惨命运的总的意象,把看似毫无关联的素材组合成了一个荡气回肠、血脉相通的有机整体。
二、 悲者的论争
欧里庇得斯是“舞台上的哲学家”,所以《特洛亚妇女》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对理性的思考。
我认为剧作的论辩场景特备吸引人,如赫卡柏和媳妇安德洛马刻。安德洛马刻说:“波吕克赛娜的却死得那么悲惨,然而比我这样或者还好得多。”她认为:“人不诞生同死十一回事,活着受罪倒不如死了好。人死就解脱了痛苦,感不到悲哀。”而心存希冀,指望其孙儿复国的赫卡柏却不这么认为。她说:“生和死不是一回事,或者倒还有希望,死了却万事皆空。”但事实却是她的儿子死了,她的孙子也埋葬了,她的心在滴血,她的理性之光被现实熄灭了,她还对已死的丈夫说:“我们就要离开祖国,到别人家里去做奴隶。哎呀!普里阿摩斯,普里阿摩斯,你死后虽没有亲人埋葬,但也不至于感觉我这些苦难。事实上,赫卡柏失败了,她站在了媳妇的立场上了。
这样的争辩,就是特洛亚妇女在祖国沦陷后,对生与死的立场和态度的选择。这种立场的悲观转变,让人心痛心扉,现实的残忍让特洛亚的妇女们在内心深处无声的痛苦。
而海伦的出场给这个笼罩着悲剧色彩的(下转第47页)(上接第46页)场景增添了一份玩腻味道。她有一颗蛇蝎般冰冷无情的心,她的出场是光鲜的:“态度十分宁静,她的衣饰很整洁,头上也没有血痕。”这也更加反衬出其内心的丑恶。她对眼前的灾难毫不在意,她的行为更是异乎常人。她为自己辩解说:“我果真就这样死了,未免不公平。”而墨涅拉俄斯不愿听她的辩解,赫卡柏却让海伦把话说完,她好把那些话总结出来反驳她,让海伦死有余辜,绝没有逃生的希望。这是一场对特洛亚沦陷原因的辩论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却可以让每个人刻骨铭心。
《特洛亚妇女》的这些辩论场景都是通过赫卡柏与他人的辩论展开的。这样,也从侧面烘托出赫卡柏内心深处对于复国的渴望,对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的心痛,对暴徒们惨无人道的行径的痛斥。
三、悲剧中的女性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矣。”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女性永远是被动的,就是顺从的态度,符合机器人的标准。所以她们不会思考,当然就不会去研究啦。”?男尊女卑也是西方两性文化的传统观念,西方众多神话传说对于女性的描写最好的地方也只是赞颂母性的伟大,却并没有从人性上给予肯定。对于女性的描写的更多是善妒,邪,欲望,虚伪,谎言等负面。
欧里庇得斯擅长写家庭问题剧。传说他的家庭并不幸福,他结过两次婚,他的前妻、后妻都对他不忠实,他为了泄愤,在戏剧里诽谤妇女,成为一个憎恨女人的人。④
我们在《特洛亚妇女》中看到了一些有着“邪恶”特质的女性。比如赫卡柏请求墨涅拉俄斯杀了妻子海伦,并警告他说:“切不可接近她,免得她用爱情勾引你。她迷过多少人的眼睛,倾过多少城邦多少家,这便是她的魅力。”这种充满诱惑的女人实际上是男人自身欲望的形象化,对女人的否定反映了人类对欲望的否定和压抑,女人的邪恶防不胜防,男人的危险也就不可避免,因此要防范女人。
但是我们在《特洛亚妇女》中看到了卡珊德拉,她的勇气、坚强、自主是希腊故事中众多女性所缺少的。她没有迷失在阿波罗的魅力之下(似乎其心智的疯狂就是阿波罗的不甘而造成的),承受着先知的痛苦。那么身为希腊人的欧里庇得斯能这样写,说明他没有一味的全盘接受传统观念。
而《海伦》这部悲剧中,海伦却展现出了内外毓秀的女性美。欧里庇得斯把她描绘成美丽、忠贞又聪慧勇敢的女性,海伦竟然发誓说如果丈夫被杀,自己绝不篝火。在如何逃离埃及,逃脱野蛮国王屠杀的问题上,海伦也展现出她的机智,相处了一套周密的计划。她的高尚品质在剧中有充分的表现。
欧里庇得斯的女性观是复杂的,他对女性心里的刻画,表现出他内心矛盾的抉择,她对女性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是难能可贵的,较之于同时代的诗人,无疑是进步的。但是,他的女性观中不可避免带有传统的“男性中心”倾向,他虽然是“女性的代言人”,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女性。
总之,欧里庇得斯通过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和他的价值观。在他所处的传统观念意识极其浓厚的时代里,他敢于在悲剧中流露出对女性的同情,批判男女不平等的地位,维护妇女的正当权利,可以说,他是欧洲最早的女权主义者。
《特洛亚妇女》就其本质来说,乃是一曲战争失败者痛彻心扉的挽歌,是一首反映特洛亚历史的民族之歌,是一部让后人不得不为之震慑,为之催肝裂胆的鸿篇巨制。
参考文献
[1][2]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三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一、从“导入情境”中渗透人性
《诚实和信任》一文讲了一个故事,“我”一天深夜驾车回家,有雾,能见度很低,转弯时碰到了停在路边的一辆红色小轿车,碰碎了左侧反光镜,主动留下通讯地址,最后两人友好地解决了问题,让我们认识到“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是诚实和信任”。新授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你们觉得曾子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感悟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
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的内心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诚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
二、从“精读感悟”中渗透人性
1.以师情激生情
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一位老师上《沙漠中的绿洲》,总结课文时,她为阿联酋人民不屈不挠、热爱生活、为美化家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让学生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体会课文思想的精髓――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执著热爱。
2.以形象助理解
文章的思想性是蕴含在精心组织的字里行间的,所以语文的思想必须通过感悟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调达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个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调达灵魂的肮脏。
3.以读演促升华
有感情地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而有些课文如《公仪休拒受礼物》,剧情性强,表演相对容易、方便,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产生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三、从“知识拓展”中渗透人性
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学习《老师,您好》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赞颂老师的诗、名言,举行诗歌朗诵会,用优美的文学作品去熏陶自己的心灵,进而加深对老师的爱。
又如在讲授《负荆请罪》一文后,可引导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故事,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逐步地完善自我。
四、从“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发展的学生个性、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的氛围以及话题选择的自主性,轻松愉悦的氛围能让学生打开心扉,而自主性的话题更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把两个苹果交换,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把两种思想交换,每个人就具备了两种思想。”这种活动,是心灵对话、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如在教学《采访环保专家方博士》一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环保现状调查与分析”的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深入居民家庭,了解家乡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并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在班上可以举行争当“环保小卫士”“争当文明卫生小队”等一系列的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环保专题活动,如“保护母亲河”“节约地球自然资源”“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等等,使学生养成“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道德品行。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汨罗江以殉国难。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在端午节人们主要以什么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目前却正在衰退之中。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社会制度,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变化直接冲击传统,端午节习俗越来越衰落,目前除个别地区和民族外,大部分地区人们的节日意识在逐渐淡化,端午节俗的一些传统的项目已经或正在消失。虽然吃粽子的习俗还在保留着,但悬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带五色缕等习俗近乎绝迹;粽子也已不再是节令食品,在大城市随时都可以买到。 另一方面,端午节自古以来一直是民间节日,平民化、生活化是它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中国的端午习俗虽然流传了几千年,但从来没有上升到仪式化、礼仪化、典礼化的程度,没有制度上的保证。民俗的这种随意性,决定端午节的仪式传承具有不稳定性,这也影响到它的传承。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一习俗在中国流传几千年,毕竟有它存在的理由,毕竟有民众的心理、思想在支持这一活动的传承和发展。巫术避疫驱邪—生活愿望(情趣)体现—文化娱乐(竞技)开展,是端午节俗演变的轨迹。
中国端午节习俗历史悠久,它的传承涉及到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一个端午习俗文化圈。中、日、韩、越南等国端午习俗的相同与相似,是历史上民俗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造成的。 我们不只是要探讨它的源流,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传承对各国、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所发生的重大的影响。韩国江陵的端午祭,不仅是韩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韩国将来自中国的端午节习俗本土化了,变为韩国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受到重视和保护,这种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各地仍在传承着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如果将中国端午节的各种民俗事象加以妥善地保护,将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深远的意义,举办端午节活动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更有社会效益。
二、活动背景:
纪念屈原,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传统节日,目前正在衰退之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渐渐淡忘,如果将中国端午节的各种民俗事象加以妥善地保护,对端午节开展纪念活动,将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三、活动目的与意义: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长敬先等思想教育。这样的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更加喜爱祖国传统节日、并准备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文科楼407教室
活动时间:20XX年6月6日晚7点
活动负责人:全班班委
活动参加者:60人(全班65人)
五、活动流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以抽签的形式随机上台介绍,也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等等。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4位外来学生)
(三)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将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给老师或者同学。
活动前准备: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4、剪下相对的两片;
5、做法:
(1)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2)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四)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每一小队自行准备,形式可以自主创设)
(五)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电影或者短片。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电影或者短片。)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经费预算
香袋材料工具:70元
其他备用费用:30元
七、活动注意事项及安全
1、小心运用剪刀、针等工具;
2、认真听主持人安排活动;
3、活动前每位同学对端午节知识要有初步的了解(通过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