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历史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典故的含义及其“密码性”
所谓典故,是指“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的一种表现手法。具体说来,典故是指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语言,历史人物、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前人诗句,也包括化用前人诗句。用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引古以说今;二是所引古事古语是特指的,应都有出处;三是词约而意丰。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典故被普遍使用。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因为典故来源于古代典籍,所以它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就像电报中的密码一样,需要破译。否则,就会导致对诗意浅薄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我们以李商隐的《华清宫》一诗为例: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在熟悉这些典故的人看来,这首诗十分“浅近”,但对一个现代读者来说,他除了要了解每个词的“字典意义”之外,还必须了解:“华清恩幸”的故事内容;周幽王宠爱褒姒的故事内容;玄宗于安史之乱时幸蜀的故事内容。此外,还应对中晚唐的历史环境、当时出现的众多咏华清宫、杨贵妃的诗歌等有所了解。要想鉴赏古代诗歌,就必须破译这些“密码”。否则,这些典故就会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
二、用典方式
1.引用故事
引用故事,简称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故事首先包括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引用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
引用故事,还包括引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又有明用和暗用之别。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用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暗用历史故事,是指没有明白指出引用了哪个历史故事,让人难以一眼看出。如果读者知道所引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甚至不知所云。如杜甫的《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的诗句,就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就颇令人费解了。也有反用历史故事的。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他,这本来是汉文帝惜才的表现。而李商隐却在《贾生》一诗中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这一典故的反用,李商隐借此来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2.点化前人语句
用典的另一种方式是点化前人语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诗句;也可以化用,即将前人的诗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得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典型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如《孟子》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杜甫将其点化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更生动形象了,也更精警了;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诗文的艺术风格大有不同。
三、典故的使用与诗的意境
典故主要来自古代典籍,它的使用可以瞬时引人遐思,这自然会增加诗的内涵。而它的凝缩性又使它能够以简驭繁,使诗歌达到词约意丰的效果。典故的使用,还可以使诗歌避免直露表达,变得委婉含蓄,进而而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境界。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全面引用,注重历史事实
历史课堂教学相对其它科目来说较为枯燥无趣,所以通过历史故事的穿插讲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历史故事的引用。需要有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全面引用,但是一定要注重历史事实。例如相关野史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性格,但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历史的严肃性,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可能有些教师会根据一些时下热播的历史剧引出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那个年代,但是这些历史剧往往会注重故事情节超过历史事实本身,所以我们应该也有必要告诉学生应该关注真正的历史存在。一般来说大的时代框架不会错,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对相关历史事实的留意和深入了解,将会帮助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
二、紧贴教学大纲,适当延展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师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参考的,得让学生基本掌握哪些历史知识。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回馈,历史故事的引用应该结合具体的课堂情景,给出学生感兴趣的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也就是说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教师要给出切合知识点的历史故事举例。就拿初一的学生来讲,历史课堂所学过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多是生硬的背诵,历史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灵活主动地学习历史,历史故事的引用以一种形象具体的展现方式教给学生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的知识延展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展示,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时候是在忽必烈统治时期。为什么不是成吉思汗?将相关故事引出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自己进行探索讨论,进而拓展到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历史作用之一——更加推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当时中国所统治的中亚及北亚地区采集一些信息去了解。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开阔了眼界,了解历史之余思索当今世界。
三、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是多种形式,渠道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自己知道的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制作相关教学内容的PPT,展示历史人物关系以及他们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或者其它。比如中国封建历史朝代的更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些以历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串讲一遍,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时间框架概念。
历史故事的应用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历史知识的深化和讲解语言的通俗是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过程当中的关键点。相关历史纪录片的播放也会对历史教学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就是让较为死板的历史知识生动活泼起来的同时不要失去历史本身所具有的严谨性即可。历史故事的讲述语言要通俗易懂,唐代的“贞观盛世”可以由拉萨布达拉宫引出,然后带领学生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历史知识。北师大版九年级对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可以播放BBC的相关纪录片,通过这种方法讲述历史故事,可以更加让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
四、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具体的,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课本的七年级上册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为例。炎帝和黄帝的历史事迹结合远古时代的先民活动遗址与文物,可以说明这段历史存在的真实性,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陕西的黄帝陵的适当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感觉走近历史。历史故事的引用可以从历史古籍《山海经》里适当选取然后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课本里有选材,这时候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历史延展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相关历史故事可以多加引用,大多数学生可能因为目前所在年级不高,不会产生阅读的浓厚的兴趣,但是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并且在课堂上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加以引用,这些有史实可以依据的历史故事会更好帮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开端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明显会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历史教学的探讨应该广泛涉猎历史故事的讨论,在学生自己探索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历史知识自然会被学生吸收运用,从而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和历史知识收获。
[参考文献]
经过几年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摸索,我也发现,在历史课堂上讲好故事,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而且讲好历史故事,也更加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好故事符合“以学定教”的要求
历史丰富多彩,充满着带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学生很可能喜欢历史,又很可能不喜欢历史课,这一点值得教师反复摸索和总结。很多中学生认为,历史知识相对过于严肃,怀着应对考试的目的,耐着性子听讲、识记。这恰恰违背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原则。所以,历史课的教学一定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卢梭在《爱弥尔》里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曾说:“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强按头。把学生讲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他们都在说要“以学定教”,即教什么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由学生的需要决定。历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学生爱学历史,才能学好历史。因此,教师应该多讲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把历史课变得好听、好记、好学。
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七年级历史课程主要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其中许多人物故事学生在小学时就有所涉猎,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补充和说明,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历史大事件较多,通过学习战争故事和国家建立及发展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史实,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九年级世界史部分更多地展现人类发展的历程,通过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发展国际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历史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然,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也不一样。历史故事也可以帮助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久而久之,无论学习能力如何,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都会有所提高。
二、好故事是好的教学素材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涉及的内容是广泛而又具体的。对历史教学内容做好选择,是每一个历史教师走上讲台之前必须完成的备课任务。所选的教学素材,要通过基本历史史实展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课时有限,教材内容必须具体而典型。好的历史故事就是典型。历史故事,既具体形象,又鲜活生动。通过故事细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获得启发。教师精选历史故事,无论是用于开场导入,还是过程中补充说明,通过鲜活的讲述,都能够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思考历史。
比如,在工业革命的课堂教学中,“一脚踢出来的珍妮机”这则故事可以用于导入,也顺理成章地介绍了珍妮机的发明。通过学习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故事,学生既能学到基础历史知识,又能充分体会到发明家们追求创新、不懈努力的精神。再比如赤壁之战的故事,学生既能感知历史情境,了解历史人物,又能充分理解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
三、好故事是调节历史课堂氛围的金钥匙
肖川教授在《对历史教学的建议》一文中就指出,“如果历史学习只是记忆一些事件发生的年代、地点、人物,而不是去发现人类文明的足迹,去在我们的心中再现前人的生活样式,历史学习就将是枯燥乏味的,也是不能真正丰富学习者的内心世界的。”因此,想要打破历史课堂严肃的氛围,打动人心,好的历史故事就是金钥匙。
历史充满偶然性,例如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哥伦布,事先并不知道前方海路多么凶险,更不知道自己的航海之行对世界历史将产生什么影响,他只是抱着不怕死的精神,勇往直前。哥伦布义无反顾地率领船队在茫茫的大西洋上“向西前进”,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他却坚信自己到达的地方是亚洲的印度,并称当地居民印第安人,意为印度居民。这段历史虽带着幽默色彩,学生却能更加理解史实的重要性。一个没有被神化的哥伦布,他的历史功绩谁也不能抹杀。好故事既能增加历史的可触摸感、真实感,也可以增加历史人物的亲切感,增加史实的吸引力。
四、好故事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谈到教学关系时说,学生有一种“向师性”,学生都有趋向教师、接近教师,甚至模仿教师的心理倾向。虽然中学生的向师性在逐渐减弱,但是对善于讲故事的历史教师的喜爱程度一定不低。学生喜欢会讲故事的历史教师,继而喜欢历史课堂,喜欢历史学科的学习,这是一种必然。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再调皮的学生也会乐于学习历史。
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化难为易,使学生便于理解接受
大家都知道,“密度流”产生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可以引用历史上的一个战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特点,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就属于密度流。通过上述的历史故事,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了对密度流的理解。
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要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开始。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兴趣的大小往往与其熟悉的程度和能否在实际中的运用有关。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除了要有学生内在的因素外,教师的诱发和引导是极其重要的。与历史联系,正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这是因为历史事实是生动的感性材料,有的甚至带有故事性,在地理课堂上讲历史,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新异刺激”。
如讲到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时,就向学生介绍哥伦布出海寻找新大陆的故事。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共花了37 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 天。也可以引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来说明洋流问题,从1405年到1433 年,郑和先后7 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往往是冬天出发,然后来年等到所在地区夏季时再返回。这是郑和有效的利用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结果。冬天去顺风顺水,夏天回也顺风顺水,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燃料,也节省了时间。历史故事的引用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知识深化理解,有助于强化学生记忆
比如讲中亚的第二亚欧大陆桥时,就可以引用历史知识即古代的丝绸之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记忆。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古代是东西方陆路驼队商人往来的必经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丝绸之路东起中国长安,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中途经过中亚地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连云港,经西安过兰州、敦煌,出中国进入哈萨克斯坦的阿克都卡,后到达鹿特丹。这条大桥从中国太平洋沿岸到达西欧,横跨亚欧大陆。通过比较可知,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范围比丝绸之路更宽、更广,起到的作用,也要比丝绸之路更明显。通过与丝绸之路的有效比较,学生对第二亚欧大陆桥的掌握更加明晰清楚了。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在讲到新疆的坎儿井时,可以告诉学生坎儿井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那时新疆属于西域,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各族人民向汉族同胞学习了凿井技术,结合本地情况从而创造了坎儿井以开发利用地下水。这无疑能够提高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认识。
1、言犹在耳、言不入耳、言提其耳。
2、古代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来源:文章屋网 )
摄影师易小川偶然被时空机器传送到秦国,开始了惊心动魄的神话之旅。他凭借现代知识从一介草民逐渐成长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与刘邦、项羽、赵高、虞姬、吕雉等历史名人相遇……
电视剧《神话》由电影版《神话》的导演唐季礼和主演成龙亲自坐阵,分别担任艺术总监和监制,卡司阵容豪华。与电影不同的是,电视剧版选取了“穿越”题材讲述故事。虽然穿越小说的兴盛期已经过去一两年,但当下“穿越”的影视剧仍是少之又少,从这一点上说,这部电视剧的题材还算新颖。
为了摆脱穿越小说中常见的“一去不回”现象,《神话》选择了双主线结构。故事起源于一个神秘盒子,迫使两兄弟分隔于两个时空。
现代部分是一个寻找宝盒的故事,主要讲述易大川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寻历史中的小川足迹,设法与小川重逢,同时还要对抗阴谋势力。悬疑丛生、扑朔迷离,一个疑团套着另一个疑团。
古代部分用小川和高要这两个穿越到秦朝的现代人的经历,巧妙穿起一段历史,演绎着乱世中的爱恨情仇。这部分内容聚焦于易小川如何“适者生存”心智逐渐成熟,完成了自己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穿插其与玉淑公主、吕素、小月的情感纠葛。
齐头并进的古代、现代两个故事都充满了悬念,也让 “穿越”有了完整的轮回结构。但这种方式缺点亦显而易见,忽而古代忽而现代的情节转换,让观众很难真正代入情境随着主人公的经历融入历史。
讲述过于宏大和沉重的历史故事显然不是香港导演的长项,本想赋予穿越故事以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却常常在渐入佳境时又蹦出现代的内容,让人时有脱节之感。
古代部分大量使用现代新鲜词汇,比如易小川自我介绍时说“易中天的易,郭小川的小川”;看到项羽武艺高超,高呼“哥们儿,你是成家班的吧”;称呼项羽“羽哥”,并解释说“阿汤哥,发哥,胡歌都是大明星”等等――这种利用古今差异制造的笑点很牵强,不仅让人笑不出来,也会质疑易小川身处孤立无援“险地”仍然胡言乱语的智商。
同样是穿越剧情,同样是以秦朝为背景,《神话》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港剧《寻秦记》。易小川的故事与项少龙的境遇有相似之处,都是由现代穿越到秦国,借助现代知识从普通平民变为统率三军的大英雄。易小川初入秦国直接穿越到法场,而项少龙进入秦国伊始便遇到军队,都是一个现代人突然面对一群古人的遭遇。而在古代说现代的语言,也是项少龙早就尝试过的套路――希望这些不是以后的穿越剧都绕不过去的创意瓶颈。
胡歌的演技显然离《寻秦记》主演古天乐还有一段距离,其举手投足间还是有着浓重的李逍遥(《仙剑奇侠传》)痕迹,比如那经典的用拇指刮鼻子的手势。相比之下,饰演项羽的谭凯和饰演刘邦的李易祥倒成为片中亮点,将重情重义的楚霸王和奸诈势利的汉高祖诠释得生动细致,使得片中的古代剧部分厚重许多。
本剧剪辑水准一般,有些远景切换得莫名其妙,比如项羽和易小川在屋前对话时穿插的俯拍镜头,吕家门口挂灯笼时切换的全景镜头等,似乎完全没有必要。
指流亡到很远的地方,形容背井离乡的悲惨境遇。
拓展资料: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古代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结构紧密,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来源:文章屋网 )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多出自古代典籍、寓言、诗词歌赋等,许多隐含着丰富的传奇轶事或历史典故。
我国的四大名著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我对历史上的故事都不太喜欢,了解的也很少,这类书籍(原著)也很难买到,每当老师讲一些历史小故事,说成语的来历时,我都会默不作声,就很后悔当初不爱看历史故事,可这本书我却迷上了,不光有成语的解释,还有出自哪个经典题材,详细地解说出来。
成语它的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说话或写作文准确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看了这本书,开阔了我的眼界,不拘限于书上学的那些成语。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哪个不是多读书成才的?积累更多的知识,掌握得扎实了,对我们写作一定有着很深的景响,会让我们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本文来自: 5星白云飘飘网()
我想发明时空穿越机,那样就可以更一步了解古代的事。
时空穿越机可以穿越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
如果我发明了时空穿越机,就可以穿越到白垩纪,观察恐龙长什么样。怎样灭亡的,还可以把恐龙蛋带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恐龙就不会灭亡了。
如果发明了时空穿越机,就可以穿越到古代,观察古代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故事,还可以带一些民族特物回来,不是更好吗?
我想发明的时空穿越机使用简单,只要在上面写上要去的地方和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想回来,在人少的地方,用手指在手掌上写上回来,就可以了。
我想发明这个时空穿越机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前码头大队四年级:王苗苗
在三字经中天地人被称为是三才之道,《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1]《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效教学 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46-01
1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标的贯彻落实,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但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平常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以及对资料文献的查阅,得出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不能及时的融入到教师的讲学中,从而降低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间缺乏交流,缺乏碰撞,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降低了其记忆历史的有效性,考试这样的检查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师生间沟通少,学生不能更有效的学习。因此,本篇文章通过文献查阅以及一些教学经验,对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些探索性的教学方式,以期通过这些比较新颖、好玩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历史,探索历史,从而喜欢历史,进而更多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了解几千年来先辈们所总结出来的历史结晶,从而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以史为鉴,迈向更为成功的人生。
2 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之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是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它与其他的研究一样,也是一门科学。
基于教学适用于自然发展规律的哲学观念,捷克的夸美纽斯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学观以及“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等教学思想;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等人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和推动了教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心理学相关理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论”的教学方法;美国思想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从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我们可以试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种形式,它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处理,从而得到了新的知识。而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把新的东西强加给学生,而是教学生们如何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全面考量教学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系统特征以及内外部的教学条件,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历史教学的方法讨论
通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以及针对自己学生的特质,我们在历史课上做了一些探索,也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里,我们对一些历史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讨论,以期将其更多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3.1图示教学法
历史学习中一个很头疼的方面就是关于历史时间、地点等的记忆,对于这一方面,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面临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让学生记忆这些繁琐的时间、地点,一方面,学生总是对这些东西产生记忆混淆。此时,图示教学法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好的作用。通过将时间或者地点制作成图示的方法,可以简单明了的将这些繁多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后一目了然,更方便进行记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这些图示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促进学生的记忆。不仅是在历史时间和地点方面,其他的诸多方面,比如历史意义等,通过对比,都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各方面的区别与一致性,从而更好的了解历史事件,也就方便了更好的记忆。
3.2小组合作学习
单纯的靠教师来进行教授学习,并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味的讲,有时候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不禁让教师头疼,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将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然后每个组的同学合作学习,通过组员之间的讨论,产生更多的问题,再通过查阅文献,或者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的方式,要比老师一味的口传身教要好得多,同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结果,也更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好的记忆。当然,也可以对不同的组之间进行比赛等等方式,来提高小组讨论的活跃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
3.3历史课本剧学习
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或者说是事件,当然有些故事电视剧中都会有所涉及,但是大部分的故事都只存在于书本中,而平时的历史教学,绝大部分都是单靠教师的讲授,虽然学生头脑中会有相应的画面,但依然不够吸引学生,此时,可以考虑采用历史课本剧的学习方式。选择一些学生,分别饰演不同的历史人物,然后将历史故事重现,这远比教师讲授,或者看经过改编的历史故事要好得多。在表演的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各种各样对历史故事的问题,出现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这些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故事,必定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更多的乐趣。
3.4实践学习
历史课本是枯燥的,历史故事太久远,但是历史中所使用或者出现的物品我们却可以看到,或者可以重现。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更真切的、更直观的感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精髓,这要比在课堂上听讲能获得更大的历史冲击。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来重现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比如,在讲授宋元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活字,进行印刷,这不仅可以更好的学习历史,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从而产生更好的历史归属感,同样的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这都在有形与无形之中,树立了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
4 结语
通过在平常教学中的经验认识,以及对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提出了四种新的教学方式,通过这四种方式,期望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更喜爱学习历史,更会学习历史,从而正确的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培养更好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调查目的:发掘认识民间艺术-----高密三绝
调查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调查主题:保护、弘扬、提高、发展民间传统艺术
调查地点: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调查内容:1.三绝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制作过程。
2.如何保护和发掘高密三绝.
高密剪纸“高密三绝”中流传最广的是剪纸艺术。每到春节,许多农家小院的影壁前都悬挂起一个“福”字灯,玲珑剔透的大剪纸“福”字倒贴在灯纱上,再配上红红的窗花以及屋内瓶罐、箱笼上贴着的形态各异的剪纸,充满喜庆气氛。“彩纸手中拿,剪下自生花。十二生肖显神通,庄户人家福倒挂。”在高密农村,处处可看到这种景象。听说这里剪纸艺人遍及千家万户,剪纸世家也不少,有些村还成立了剪纸协会。
到了范祚信一家。这一家八口,老少三代都能剪纸,且剪艺颇高。只上过四年小学的范祚信已届中年,在北京、深圳、沈阳等地多次剪纸表演,举办个人剪纸展览。大照片上了《美术》杂志,外国人到他家作客。女儿范云英随团到日本进行剪纸表演,被誉为“魔剪”。范祚信之妻刘彩花剪的水浒人物一百单八将收入了国家级出版社剪纸集,深受专家好评。剪纸离不开民俗,高密剪纸更是这样。看传统剪纸长卷《老鼠娶亲》,那浩浩荡荡的老鼠娶亲队伍,旗、牌、伞、扇等应有尽有。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壮观,不亚于皇家的公主出嫁。
高密剪纸在民间历史悠久,广为普及,在剪纸艺术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高密剪纸究竟起于何时,既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发现。据当地人传说,它与扑灰年画兴盛的时间相差不多,明洪武初年,已在高密民间广为流传而至普及了。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
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以巧妙的构思,稚拙的造型,刚劲的线条,昂然的意趣而技压群芳。剪纸不象其它艺术品类,有许多繁难的工序和独特的材料,只是剪纸艺人凭一把普通的剪刀和日常所用的纸,剪出各种题材和花样的艺术品。在普及于全国的剪纸艺术中,高密剪纸称“绝”,主要取决于它所表现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别样。高密剪纸的题材以广泛著称,至于广泛到何种程度,品种有多少,难以数计,举凡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到远古的神话传说,还有流之千古的历史故事,文学人物和情节均进入了剪纸艺术的视角。
而且从构思到技法,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了古代美学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形意结合,以意为主的特征,酷似画中的大写意。高密剪纸的题材以广泛著称,至于广泛到何种程度,品种有多少,难以数计,举凡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到远古的神话传说,还有流之千古的历史故事,文学人物和情节均进入了剪纸艺术的视角。而且从构思到技法,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了古代美学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形意结合,以意为主的特征,酷似画中的大写意。在艺术上,高密剪纸构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朴,线条刚劲挺拔,有浓重的金石味和灵秀细腻的韵趣。例如,要把用笼子养蝈蝈这一生活趣事,在单色剪纸上表现出来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