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月亮的神话传说

月亮的神话传说

时间:2023-05-29 18:2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月亮的神话传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课文《月光启蒙》把我们带进了“月”所营造的美好意境。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亮来寄托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

月神,是中国民间最有影响的神仙之一。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普遍现象,这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到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载有此事。月亮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包括嫦娥、蟾蜍和玉兔。到唐时,又多了伐桂的吴刚。月色皎洁和白兔相类;蟾蜍夜间活动与月亮的活动规律相似,所以才有了古人这么多奇妙的想象。

中华民族“嫦娥奔月”这一古老瑰丽的幻想,蕴含了后世科学创造的因素。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丹在他访问中国时发表演讲,说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现在,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来命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向往,“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人古老的梦想。

此外,世界各国也有许多关于月亮的民间神话故事。

“辉夜姬”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她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传说中,一位砍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取名“辉夜姬”。“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回到了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太阳和月亮被拟人成夫妻关系,两神爱吵架,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月亮神不得不和自己的爱人——太阳神分开,相约来年夏天再见。每到伊万诺夫日(6月24日或者7月7日),万物复苏,太阳神就会精心梳妆打扮一番,穿上节日彩裙,戴上盾形头饰,去与久别的月亮神相会,一路上边走边唱,并将耀眼光芒洒向大地。

同学们,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阅读这些神话传说,对我们了解月亮的文化和文学内蕴有很大帮助,不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下,读读想想,定会收获不小。

第2篇

成语:

月光似水、皓月当空、明月如镜、月大如盘、花好月圆、霁月光风、风花雪月、花好月圆、花容月貌、皓月千里、长年累月、披星戴月、烘云托月 ;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天狗食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玉兔捣药;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诗歌:

屈原《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释义: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美丽而玄妙的夜空,充满着神奇传说。莹如结晶,洁白胜雪,夜的花朵绽开蓓蕾,盛放蔓延,布满天际,群星争辉,展现星空艺苑风采。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浮想联翩,多少人为之向往入迷。凯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对宇宙的探索,又都是艺术的想象。远古的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有许多是对星空探索的表现,从有人类以来,我们对星空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艺术和科学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美丽的星空是艺术和科学共同的母体。而汉画像石中对星空的表现又是这探索旅程中值得纪念的一站。

画像石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主要用于墓室、石祠、石阙等墓葬建筑,石棺、石函等墓内载体的建造和装饰,产生于西汉中期,兴盛于东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有:反映权贵豪富阶层的豪华生活、乐舞百戏,反映汉代人民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的神话传说、神仙、祥瑞、辟邪、历史故事、天文图像,以及生产劳动等。汉画像石是在对生死和天神的敬畏中,对生后安详幸福的期望中进行创作。而画像石中的天文图像部分反映了汉代人对科学的探求和思考。

远古的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认识非常有限,但又想做出解释,于是不断地探索其中的奥秘,想象和幻想使人类展开了艺术的翅膀,他们认为“宇宙之始,诸神制定天地之守护神为二:太阳和月亮平分日夜,令整个天界认识时间的规律”。太阳和月亮两个发光体分享天空,确实关系密切,画像石中的“日月同辉”,“日月相望”,即日月同时出现的情况,表现日月出没、昼夜周而复始的现象。

汉画像石墓的结构布局中是要用天空的。它的布局通常是墓门上刻有青龙、白虎等四灵的铺首衔环,或文武门吏;门的后面刻辟邪等图案;居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画,多为反映墓主人生活的景象;后室或侧室壁上刻庖厨、农作物等,后壁上刻西王母、东王公神话故事;室顶刻天象图,象征天空。祥瑞图案分刻各处。汉画像石中的反映星空的图像,不只是简单的迷信灵魂不死希望长享富贵之意,包含着汉代人对宇宙星空的科学探索,如,《金乌、北斗星》《日月同辉、彗星》图,可以说对北斗星和彗星的认识是较为准确的。画像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从前面代各种艺术中孕育而生的,同时受到汉代壁画、帛画、石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对表现内容的探索上,如,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的形象,内容就有反映日月的,与画像石及其相似。

我们探讨画像石中的日月神话图像,不仅是为了了解这些神话在汉代的原貌,更重要的从这些神话中可以窥见古天文学的发展进程,怎样从不科学逐步到科学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跟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远古的祖先沐浴在阳光下,久而久之,对太阳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在探索、思考和想象中,关于太阳的远古神话就产生了。画像石《羲和主日、常羲主月》表现的是神话传说,也是天空的象征,同时,又有天地阴阳协合之意。传说在夏朝有一个负责观察天象、测定历法的天文官,名叫羲和。后来被神化了,成为商民族奉祀的上帝――帝俊的三个妻子中的一个。她生了十个太阳儿子,常常在东南海外的“甘渊”,用泉水给十个儿子洗澡。能生出太阳儿子的人,必定是神,神岂能与人同形,于是半人半龙的形象就创造了出来。这种对天地自然现象的探索,在汉代表现为泛神崇拜,画像石中的五方天地、社神、稷神、日神(羲和)、月神(常羲)、雷神、风师、雨伯、河伯、各种吉瑞的天文星象等。

《日月合璧》这是古人观察到的“日食”在画像石上的表现。图中下右为苍龙星座;下左为毕宿,内刻玉兔;上右为阳乌,一金乌背负日轮飞行,上左为日月合璧,图中一金乌背负一日轮,日轮内刻一象征月亮的蟾蜍,表示日月重叠发生了日食现象。

《日月同辉》画像石中常有一边是背负日轮的阳乌,一边是月轮中刻有蟾蜍,即日月同时出现的图像,这叫“日月同辉”或“日月相望”,表现日月出没,昼夜周而复始的现象,个别的与彗星一同出现。

即使在画像石上刻上了“日月同辉”仍嫌不够,于是在墓室中还要镶嵌“日月石”,日月石也叫太阳石和月亮石。吴兰在陕北汉画像考古中有记录。“七五年延家岔汉墓中发现一块月亮石是镶嵌在通向后室的横额上中部,另一块太阳石镶嵌在顶心石部位”

画像石的表现特点便于反映天空星象的图像。画像石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构图一般是平列诸物象,这样就能较好地表现“日月”题材的形象。如《金乌、北斗星》《日月同辉、彗星》等画像石,可以在一块石头上将他们对天象的认识完整地刻画出来,简洁而明了。汉画像石艺术地表现出了人们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的艺术化表达。这种艺术化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在画像石中又是及其写实的,它在反映神话传说,应用形象思维的同时,也应用了逻辑思维,科学地认识日、月的存在,探究日食、月蚀、月食、彗星等天文现象。并不是完全把想象放在第一位,“商丘画像石中有多块伏羲女娲捧日捧月图,其中日轮月轮在石面上突起很高,几成半球形,加之打磨光洁。真有皓月当空、如日中天之感,在所有石刻当中异常突出。”可见其在视觉感受上追求真实的感觉。汉画像石中这种反映神仙思想和科学精神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值得我们去发现、挖掘和探索。

第4篇

1、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太阳系内的卫星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的质量比。月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2、月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重大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苏轼困惑着,我也困惑着,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是一个困惑者。他曾在长江边对着月亮发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

明月何时就已存在,为什么要存在?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张、苏的追问,绝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人文意义上的情感抒发,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

我不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月亮的,但我敢肯定的说:外国人心中的月亮,一定不如中国的“圆”!他们只知道第一个访问月球的是前苏联人,却不知道月亮的主人是中国的姑娘嫦娥。

在讲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里,月亮不是一个星球,不是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理想的大气球,是情感的载体,是思念的寄托,是美好的象征,是落魄文人的慰藉,是少男少女恋爱的证人……。在懵懂未知的孩童时期,我们听的第一首儿歌是“月亮嬷嬷,照你照我……”;听的第一个神话故事(我以为这是中国最美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听的第一个童话故事是“猴子捞月亮”。上学后学的第一首诗歌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恋爱了,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里,月下老人用一根红线绳把一对幸福的男女捆绑的结结实实。如果恋人产生误会了,则会指月发誓:“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亲人分离了,则对月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情感如何寄托呢?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心灵该是多么的落寞啊!据说仅唐诗中咏月的诗作就有700余首。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李白的诗《静夜思》,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自请的散文《荷塘月色》;着名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这些文学、音乐艺术里的瑰宝,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不都是这轮明澄皎洁的月亮所馈赠的吗?

月亮,她和太阳一样重要,一样伟大,她是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太阳”。太阳的光辉和对植物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食物,解决了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而月亮不仅用她那柔和的清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解决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还以“月有阴晴圆缺”的变换,使人们懂得了“人有悲欢离合”、世事难全的科学认知和辨证思考。“日”和“月”共同组成了一个“明”字,日是人们头顶上的一盏“明灯”;月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盏“明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夜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月亮的依赖越来越少了,对月亮的情感越来越淡薄了。现在仰头赏月的少了,更难找到对月亮敞开心扉,伤感唏嘘,倾诉满腹惆怅的苏轼之流了。“一机在手,沟通全球”的现代化通讯设备,让人们对千里外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不用通过“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和传递了。如今小孩子们听的看的故事,也不再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猴子捞月亮》……,而是《白雪公主》、《圣斗士星矢》、《哈里波特》……。月亮也如同年老色衰的明星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文化视野,和她的主人嫦娥一样,开始寂寞了!

曾经照过汨罗江边徘徊彷徨的三闾大夫的月亮,曾经照过大漠雄关的月亮,曾经照过六朝繁华的秦淮河的月亮,曾经温暖过历代无数游子心头的月亮,曾经让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让阿炳因一曲《二泉映月》而万古流芳的月亮,真的发生变化了吗?

月亮,是永久不变的;月亮,还是我们祖先喜欢的那个月亮!变化了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对月亮的冷漠,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人们审美情趣缺失的反映,是人们内心浮躁不安所致,这也是当今人文精神流失的现象之一。我希望中国人有一天也能站在月球上,但我不希望这种科技的进步是以放逐嫦娥作为代价的!

第6篇

1、日薄崦嵫:日:指太阳;薄:迫近;崦嵫:山名,在今甘肃省天山县西,古指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迫近崦嵫山。比喻人已到暮年或事物已到尽头。

2、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3、献曝之忱:献:贡献之意;曝:晒太阳。比喻以物品或意见献之于人,所表达的自谦之意。

4、牖中窥日:牖:窗户。隔着窗子看太阳。比喻见识不广。

5、蔽日遮天: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盖的范围非常宽广。

6、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7、旭日东升:旭日:初升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也比喻艰苦的岁月已过去,美好的日子刚刚来到。

8、逐日千里:追逐太阳,奔跑千里。形容马跑得极快。

9、日昃不食: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10、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11、日月重光: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

12、如日方升:如:象;方:刚。象太阳刚刚升起来。比喻光明的前程刚刚开始。

13、日出冰消:消:溶解。太阳一出来冰就溶解。形容一下子消失了。

14、蹑景追风:景:通“影”;蹑影:追赶太阳影子。赶上太阳的影子,追逐上风。形容速度极快。也比喻进步极快。

15、开云见日:开:散开。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16、白兔赤乌: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17、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18、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19、日昃之离:昃:太阳西斜;离:附着。太阳西斜附在天边,不久将落。

20、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21、蜀犬吠日: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22、旗旆成阴:旆:旆旗。指众多的旗帜遮住太阳。形容旗帜很多。因古时为官的人才能树旗,故又引申为做官的人很多。

23、天无二日: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

24、隐天蔽日: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25、冰山易倒: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26、道远日暮:暮:太阳落山。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27、西山日薄: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28、日上三竿: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29、浮云翳日:浮云:漂浮在空中的云;翳:遮蔽。浮云遮住太阳。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的光明,但时间不会太长。

30、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31、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32、夕阳古道:傍晚的太阳,古代的大道。比喻凄凉愁苦的景象。

33、危如朝露:危险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比喻处境极危险。

34、云开见日: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35、日月相推:太阳和月亮相互交替出现。

36、雨淋日晒:雨水淋浇,太阳曝晒。亦形容露天劳作或旅途的辛苦。

37、挥日阳戈:犹言挥戈反日。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3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比喻晚年。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

39、心贯白日:指心地与太阳一般光明。极喻坦诚,磊落。

40、摩天碍日:碍:遮蔽。触摩着天,遮蔽着太阳。形容山或建筑物非常高大。

41、驻景挥戈:驻:停留;景:同“影”,日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挥舞长戈使太阳停止运行。比喻留住逝去的光阴。

42、若张火伞:张:展开;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酷烈。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43、挥戈返日:将戈一挥,可以使西下的太阳回转过来。①比喻留连光景,希望白天能够延长。②后常用以形容有能够排除困难,扭转危局的雄才大略。

44、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到了最圆时就必定开始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45、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46、挥戈回日: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47、出作入息:太阳一出来就开始工作,太阳落山就休息。指日常生活。

48、雨淋日炙:炙:烤。雨里淋,太阳晒。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49、殷天蔽日:染红了天,遮住了太阳。形容仪从之盛。

50、日昃旰食: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51、遮天映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52、蔽日干云: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53、指天誓日: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54、夸父逐日: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拚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55、挥戈反日: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56、葵藿倾阳: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57、挥戈退日: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同“挥戈反日”。

58、悬若日月: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59、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做工。太阳升起就做工,太阳下山就休息。泛指简朴单纯的生活。

60、日中必彗:彗:晒干。太阳到中午正好晒东西。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

61、日月无光: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62、日出三竿: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63、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64、旭日初升: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比喻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景象。

65、回天转日:使天倒转,让太阳转动。比喻权势、威力极大,能扭转危局。

66、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或建筑物高大。

67、日落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68、日昃之劳:昃:太阳西斜。从早晨到午后一直顾不上吃饭。形容工作繁忙。

69、日月无私: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比喻普遍施与恩惠。

70、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乌: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太阳东山,月亮升起。指黄昏时分。也借指时光。

71、凤鸣朝阳:朝阳:早晨的太阳。凤凰在早晨的阳光中鸣叫。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

72、指日誓心: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73、精诚贯日:精:精神;贯:贯通;日:太阳。精神和太阳贯通起来。形容极端忠诚。

74、重见天日: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75、喷薄欲出:喷薄:涌起,上升的样子;欲:将要。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

76、玉走金飞:指日月如飞。比喻时光易逝。玉,玉兔,指月亮。金,金乌,指太阳。

77、蚌鹬争衡: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78、拨云睹日: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拨云见日”。

79、鹬蚌相持:《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80、皎如日星:皎:洁折光亮。像太阳、星星一样洁白光亮。形容十分明显。

81、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82、长绳系日:系:拴,缚。用长绳子把太阳拴住。比喻想留住时光。

83、日出而作:作:劳动。太阳出来就出去劳动。指古人纯朴简单的劳动生活。

84、与日月齐光:与太阳、月亮的光芒相当。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85、一枕日红:一觉睡到次日太阳升起。比喻因酣睡而起床晚。

86、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87、金锣腾空:金锣:比喻太阳;腾:上升。比喻太阳高照。

88、日月合璧:指地球进入太阳与月球之间或月球进入地球与太阳之间所发生的现象。“日月合璧”在朔发生日食,在望发生月食。

89、与日月争光:争:竞争。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90、矢天誓日:对着苍天和太阳发誓。表示信念坚贞,或忠诚不二。

91、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

92、争光日月:争:竞争。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93、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94、冬日之温:冬天城太阳的温暖。封建时代比喻君主的恩惠。

95、日高三丈:犹日上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96、流景扬辉:形容太阳西沉时发出的光芒。

97、狂犬吠日: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

98、东曦既驾:曦:曦和,神话传说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从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

99、披云见日:披:分开,劈开。劈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重见光明。

100、日中则昃: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101、田父献曝:田父:老农;曝:晒。老农将晒太阳取暖的方法献给国君。常作向人献物或献计的谦词。

102、众阳之长:太阳的别称。

第7篇

1、掌握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学作品,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的文化内涵,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二)活动步骤

一、资料收集

收集时间为四星期。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分别按主题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组收集有关月亮的词语,并了解月亮的名称、别号;

(2)第二组收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感悟中国文学中描写月亮的诗词的情韵;

(3)第三组收集有关月亮的散文,品读咏月的美词佳句;

(4)第四组收集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感受神话传说中古人对月亮寄予的深情;

(5)第五组收集有关月亮的歌曲,聆听赞月的歌声,用歌唱的方法寄托对月的情思;

(6)第六组收集有关月亮的图片,从色彩、构图和意境上直接感知月亮的美姿;

二、资料共享

1、每组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列出专题,装在资料袋里,并加以命名,如(1)“晶莹的月词语”(2)“清秀的月诗词”(3)“芳香的月散文”(4)“浪漫的月传说”(5)“逍遥的月歌声”(6)“多彩的月图画”;

2、小组交流时间为一周,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心得,小组合作交流、协作学习、资源共享、提出建议,学生课下对资料袋再进行整理。

三、交流汇报

课堂展示成果两节课,分六组进行,小组互相补充、探究、质疑。

1、负责收集图片组的学生任务:一是装饰黑板,黑板正中写上美术字:“明月千里寄相思”,黑板的右上方画一轮散着清辉的满月。二是在教室后面布置一个画展,将收集的图片装饰后展出来,展板上写上“起舞弄清影”。通过教室布置,为汇报课营造氛围。评出“月光画家”。

2、歌声导入。播放《水调歌头・中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3、每个主题都由学生自己主持:

(1)词语比拼,评出“月词脱口秀”;

(2)故事比赛,评出“月亮故事王”;

(3)诗词赏析。看谁背出关于月的诗词多,通过朗诵,看谁读得有节奏、有情感,通过赏析,看谁能品出诗的韵味,并评出“月亮诗人”;

(4)歌声荡漾,评出“月亮美声家”;

(5)对月抒怀,在看了月画、赏了月诗、听了月歌之后,你想对月亮说点儿什么?请你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感悟。要求:想象奇特、有新意;富有创造精神。从语言、内容、意境等方面评出“月光才子”;

(6)全体同学伴随VCD共同演唱《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活动反思

(1)此活动主题渗透了课程综合化思想;

(2)为文学欣赏和写作提供了平台;

(3)学习过程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热点综述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情感。文学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大门,展示了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文学教育重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重在文学素质的积累养成,重在陶冶情操、健全人性。

中考所考查的文学作品阅读,其实主要不是在考“文学”,多种现实因素在淡化着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文学”意味。基于此,我们大可不必将文学作品阅读过于理论化、浪漫化、神秘化甚至玄虚化。中考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与其说是考“文学修养”“文化底蕴”,不如说是考“思维意识”―――再说得透彻些,是以“文学”为依托,考查学生调动必备的语文知识、原理,沿着科学的思维路径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的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但是,作文题目中大都会提到让学生“自选文体”,这为同学们充分发挥文学才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实际上,每年中考作文的优秀作品中,诗歌、散文、小小说、戏剧文体的文章屡见不鲜。

新闻盘点

关键词一:巴金逝世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匠、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人民作家巴金先生在上海去世,噩耗传来,文学界几代作家无不深情地怀念他。

巴老是一代文学巨匠,是名符其实的人民作家,是中国文学界的骄傲。巴老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紧跟时代,追求真理,创作勤奋,著作等身。他以自己的人品文品,确立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的文学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创作思想和人生道路,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探求真理的历程。

关键词二: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对他的评语是:他小说里的人物揭示了闲聊中的深刻,带人们进入压抑的空间。

关键词三:“Q版”文学

从起初的“大话”“水煮”,到如今的“Q版”,一些文学名著不断被拿来戏谑、调侃,并愈演愈烈,几乎成为当代青年人的一种阅读时尚。面对这些被“大话”“水煮”“Q版”后的作品,一些专家学者分析了这个流行之风背后的实质和原因,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第8篇

【一】2017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范文

开始:心声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欢迎老师、同学们收听。

中秋月圆,北中情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北臧村中学的全体师生,汇聚在美丽的校园,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沉浸在浓浓的情意之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景色迷人的中秋夜晚,自然牵动着我们的血肉亲情。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如水似镜。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中,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又从相知到相亲。感情的升华,使我们对学校,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同学更是难舍难分。一声声老师好同学好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就让我们这种抒不尽、道不完的情怀融进浓浓的月光里、祝福中、歌声中!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衷心祝愿你们中秋快乐,万事如意!

下面就把这首阿牛演唱的歌曲《北京的月亮》送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

结束:本次播音到此结束,老师、同学们再见!

【二】2017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范文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乐曲声,书香之声广播现在开始播音。本期为大家安排的是中秋节趣话专题栏目。

乙:欢迎你的收听。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7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话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中秋节的歌曲吧!

《花好月圆》

二、国外中秋节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乙: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非月饼。

甲: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乙:朝鲜的中秋节称为秋文节,也叫秋夕、嘉徘。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

甲: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干节。这天是伊朗太阳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乙: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每逢中秋节到来时,男女老少也有赏月的风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中秋的习俗吧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吃月饼呢!

乙:说到吃月饼,我口水都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我们如何在赏月、品尝月饼的同时注意健康吗?

甲:专家提示:月饼应与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腻;若与汽水、可乐或果汁搭配,则不利健康。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无糖月饼,仍然不能多吃。专家还指出,老年人和婴幼儿消化能力较差,过多食用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潜在的糖、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问题,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样,少吃月饼为宜。

乙:哦!谢谢你给我们讲的的月饼健康吃法。相信大家会注意的。中秋佳节快来了,我们将要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品尝到香甜的月饼,最后,我们再为老师、同学们送出祝福,怎么样?

甲:好!请听我们的美好祝福吧!

齐: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祝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甲:时间过得真快,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乙:希望你们能喜欢我们的节目!

甲:下面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国庆节回来后,我们的书香之声广播由原来的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两次。

乙:每周三,是我们的主题广播。

甲:另外一次广播,我们放在每周五中午12点10分左右,是我们的《佳作欣赏》和《温馨传送》专题栏目,专门用来播放同学们的优秀习作,以及点歌送祝福版块。

乙: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投稿,把自己的优秀习作抄在作文纸上,给自己的班主任检查合格后,投到我们后幢教学楼的投稿箱中,你就有机会在广播中听到自己的习作。

甲:要点歌送祝福的同学,也同样把自己的祝福以及要点播的歌曲,写在作文纸上,放到投稿箱中,我们会抽取幸运的同学,送上你们的祝福。

乙:大家可以把祝福送给自己的老师、朋友或者其他同学。同学们,赶紧记得来投稿吧,被选为《佳作欣赏》栏目的稿件,我们还可以为自己的班级加分。

甲: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说再见吧!

三、音乐欣赏

乙:现在将为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诗改编的歌曲《水调歌头》

播放《水调歌头》

第9篇

1、尽态极妍: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

2、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3、朱唇皓齿:鲜红的双唇,雪白的牙齿。形容容貌美丽。

4、宛转蛾眉:宛转:轻而柔的起落。蛾眉:细而长的眉毛,指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眉轻轻扬起。常用作美人的代称。

5、螓首蛾眉:螓:蝉的一种。螓首:额广而方;蛾眉:眉细而长。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6、皓齿蛾眉:皓:白色的样子;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洁白的牙齿,修美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端庄美丽,也喻称美女。

7、美若天仙:形容女子非常之美,像神话传说中天上的仙女一样!

8、落雁沉鱼:雁见了飞落地面,鱼见了潜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9、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0、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1、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12、蛾眉皓齿:蛾眉:像蚕蛾触须似的弯而长的眉毛。修长的眉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3、姱容修态:姱:美好;修:长远;态:志向。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

14、天香国色: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15、曲眉丰颊:曲:弯曲。丰:丰满。弯弯的眉毛,丰润的脸颊。形容相貌美丽富态。

16、红装素裹:红装:妇女的红色装饰;素裹:淡雅装束。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17、花颜月貌:形容女子的美丽。

18、如花似玉: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19、靡颜腻理: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20、小鸟依人:依:依恋。象小鸟那样依傍着人。形容少女或小孩娇小可爱的样子。

21、仙姿玉貌: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

22、我见犹怜:犹:尚且;怜:爱。我见了她尚且觉得可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23、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24、彩云易散:美丽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满的姻缘被轻易拆散。

25、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26、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27、绝色佳人:绝色:绝顶美丽;佳人:美人。当代最美的女人。

28、兰质蕙心:形容美丽而聪明。

29、金屋贮娇:金屋:华丽的房屋;娇:阿娇,汉武帝刘彻姑母的长女,借指美丽的女子。指娶妻或纳妾。

30、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31、绝代佳人:绝代:当代独一无二;佳人:美人。当代最美的女人。

32、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3、天生丽质:天生:天然生成。丽质:美丽的姿容。形容女子妩媚艳丽。

34、风鬟雾鬓:形容女子头发美丽或头发蓬松散乱。

35、秀色可餐: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

36、皓齿明眸:皓:白色的样子;眸:眼珠,泛指眼睛。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亦喻指美女。

37、爽心悦目:谓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第10篇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 月亮 象征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月亮这个意象,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月亮意象进行了描绘,有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残缺的等等,每次月亮的出现,都具有不同的、独特的象征意义。

一、女性意识的体现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女人和月亮联系起来,当然不是张爱玲的首创,在古代神话传说里,太阳就是男性,而月亮就是女性。像中国最早的月亮神就是女神常羲:美丽、温柔,而太阳是留给男人们自居、自诩的伟岸、雄壮。月亮自有月亮的便宜之处:无须费力发光,但仗他者生存。久而久之,女人便在月晕中安身立命了。

到民国时期的张爱玲,接过了女人是月亮的传统象征,但她显然不满足于传统。她从小就不能接受重男轻女的观念,要锐意图强,然而她又不得不承受传统因袭的女人难以摆脱的悲剧性命运。于是,她对女性本体进行反思,而且还巧妙地利用“月亮”这一由来已久的象征进行阐述。她以个人的独特感悟为先导,不再继续称颂女人作为月亮多么美丽和充实,而是揭示女人作为折光、陪衬、从属物的月亮是多么苍白和空虚,意在给女性一个警示。

在《霸王别姬》里,张爱玲就从虞姬的慷慨赴死中发掘出女性的觉悟:“如果他(项王)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ambition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1]当项王在垓下突围前在帐中熟睡,虞姬想到项王无论成功与否,她都“仅仅是他的高吭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这里,虞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对自己不独立“活着”,并因为他(项王)的富贵而富贵的人生价值目标进行反思和否定,她对女性的月亮地位做出了彻底反省:即使像她这样的西楚霸王的宠姬,也不过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败则惟恐落入敌手,夫主恨不能亲手血刃,胜则得一封号,同时也封死了青春与前程,既然如此,何不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不愿继续做“月亮”了,于是,“霸王别姬”实乃“姬别霸王”。

《金锁记》就烘托出了像那湿润而凄清的月亮的芝寿。她被这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的疯狂世界折磨得万念俱灰,在丈夫陪着婆婆连烧了两个晚上的大烟之后,她发现天上悬着一轮满月,月亮白得十分反常,“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投下了满地死寂的蓝影子”[2],芝寿通过月亮看清了自己的命运。“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3],她未死就已尝到了死亡的悲哀,她知道,只有死,才能摆脱这畸形的社会、畸形的家庭,最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永辞了这疯狂的世界。

虞姬与芝寿为了不愿继续做月亮,选择了同一条出路,那就是死,虽是苍凉,但还是走出了告别男性价值体系的第一步。张爱玲用她独特的眼光,展示出了女性与男性精神相抗衡的第一步。不愿继续做月亮的女性就是对传统的反叛,这是张爱玲带有20世纪女性主义色彩与个人体悟的阐释,这里,月亮意象就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夏志安说“她的灵魂的根是插在中国泥土深处里,她是真正的中国小说家”[4]一点都不为过。

二、人物心理的烘托

张爱玲对月亮色彩的印象捕捉,充分显示了她艺术思维的独到与精细。她笔下的月亮,对应着人物的情绪、感受和印象,有机地嵌入到人物的心理过程中,形象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特征。

在《金锁记》里,张爱玲摆出了两种人对三十年前月亮的看法——年轻人想象中的月亮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5]。年轻人未曾经历过三十年前的月亮,只能够凭借想象,在年轻人的心中,月亮也就成了陈旧而模糊的影子。而描写老年人眼中的月亮则采用了相反的描法,“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的月亮大,圆,白”。老年人经历过,可以充分地回忆,结果当然是“大,圆,白”,美丽而凄艳。事实上,三十年后的月亮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老年人看起来的“欢愉的月亮”在年轻人眼中却是悲哀的,是年轻人对过去的不理解,是与老年人的互不理解,是隔膜和肤浅的乐观。张爱玲用同一个月亮烘托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反应。

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因为父母要回上海,她为留在香港读书,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求告生活放浪、名声狼籍、一向与父亲不合但却十分有钱、生活奢靡的姑母。她的求告成功了,姑母答应出钱供她读书并让她住在她的家里。她很高兴——她可以继续在香港读书了,但又很惘然——姑母的家里充满了满清末年的逸空气,她内心想“我既睁着眼走进了这鬼气森森的世界,若是中了邪,我怪谁去”。所以,在第一次造访姑母,从姑母家中出来时,张爱玲就这样描写葛薇龙眼中的月亮:“这边太阳还没下去,那边,在山路的尽头,烟树迷漓,青溶溶的,早有一撇月影儿。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叉里做了窠,越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6]此时,月亮就象征着葛薇龙的心情,轻快明亮却又起落不定,前路又像月亮那样似乎看到了,走近却又没了……

三、环境氛围的渲染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极力地创设典型生动的环境氛围,她描写的环境朴素淡雅、典型自然,又揉入月亮的描述,加以奇特的想象,渲染了不同的环境氛围。

如作品《牛》开篇对环境的描写:“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着炊烟,熏得月色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7]这段文字的写法很特别,像电影的开头一样,用月色的迷迷蒙蒙,把空间和时间描述得很模糊,但却又营造出一个基本的场景,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最后,当悲剧的主人公禄兴被牛顶死后,张爱玲又这样描写夜景:“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上,被炊烟薰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8]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可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变。与自然相比起来,人是多么的渺小、人的生命是何等的脆弱,一个农村无产者租来的牛不听使唤,自己最终惨死在牛角底下,张爱玲通过对月亮的描述,使作品又增添了冰冷、残酷和感伤的氛围。

四、结语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张爱玲借助月亮这个意象,以独特的构思,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老练至极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意境,构筑出一曲永恒的“月光曲”。

注释:

[1][2][3][5][6][7][8]徐看编:《张爱玲小说全编》,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第11篇

近日,科学期刊《自然》刊登了月球起源的新观点,指出远古时期地球存在两个月亮,它们发生了低速撞击,最终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月球。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什么月球正反两面地貌、矿物分布的明显不同,这个观点是由美国加州大学艾瑞克·阿斯帕(Erik Asphaug)和瑞士伯恩大学马丁·彻奇希(Martin Jutzi)共同提出的。

“如苹果派砸向人脸慢慢化开”

关于月球的起源,很多学者认同“撞击说”,即地球早期受到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撞击碎片散落在太空中,最终形成了月球。而最新的观点认为当时的撞击产生了一大一小两个月球,它们的体积比是3:1,质量比则为25:1。它们一起围绕地球旋转,却在45亿年前发生了“追尾”事件,融合成现在看到的月球。

艾瑞克认为,这“一大一小、一老一少”两个月亮在同一轨道运行了数千万年,由于小月亮处于拉格朗日点(受两大物体引力作用下,能使小月亮稳定运行),两个月亮一直“相安无事”。可是当大月亮的轨道离地球足够远,不稳定状态产生,最终导致小月亮撞上大月亮,并融合到大月亮里。

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艾瑞克认为两个月亮相互靠近的速度约为8000千米/时,这对于天体撞击是个很慢的速度,产生的热量不足以使岩石融化,而是“如苹果派砸向人脸慢慢化开”。其结果是小月亮消失了,而大月亮体积增加了3%,终于形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畸形月亮”。

为什么说月亮是“畸形”的呢?因为月球表面极不对称:近地端地势平坦,且富含磷、稀土等元素;而远地端高原山峦密布,据测量,远地端海拔高出平均水平1900米。

艾瑞克认为这正是由于两个月亮相撞产生的:当时小月亮撞上大月亮的背面,大部分的物质留在其表面上,这些物质就构成了今天月球背面的高地。同时撞击还压扁了位于月球表面之下的地层,将大量的钾、磷和稀土等元素推向了月球的正面,所以今天的月球矿产分布才如此不平均。

“双月”理论需实地证实

“双月”理论一经提出,引来很多关注,除了认为这是一个新颖的改良版月球形成说之外,也有质疑之声。网上就有天好者表示怀疑,认为月球不是气态或液态的星球,而是一个内部不存在液态岩浆活动的死亡星球,其实就是一块圆圆的固态大石头,这样的两块大石头相撞,不论冲击力大还是小,都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合并成一个圆圆的完整的新月亮。

对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俊杰表示,现阶段对这个观点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天文学理论可以是假设、假想,但是要证实还要靠实地观测结果。这个新理论的提出,为将来探月工作提供了一个目标,为了证实这个理论,可能专门设计某种仪器,来检测其真实性,比如月球是否真发生过剧烈撞击。

如果真的发生过“双月相撞”,在月球内部应该存在撞击痕迹,这是验证其相撞真实性的关键。王俊杰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一直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致使恐龙灭绝的证据,直到在墨西哥找到了巨大的陨石坑,通过科学验证,证实撞击发生在6000~7000万年前,而恐龙正是在6500万年前灭绝,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而“双月”理论要得到证实也需找到类似的证据,比如预测在月球某处有何种特征,再通过探月计划去验证。

作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艾瑞克认为实地验证也很关键,美国宇航局(NASA)将在9月8日开始新的探月计划,届时会有两个航天器加入月球研究,分析月壳结构并带回月球远端的样本,这些都将为今后验证“双月”理论提供帮助。

月影重重,可否再现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星体,月球一直备受科学家和天好者的关注,也曾产生过“两个月亮”的设想。在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中就有“一旦踏入虚拟世界,天上会出现两个月亮”的情节。而网上更是多次流传“某日,火星离地球很近,将会呈现最明亮的样子,用肉眼来看,它会像月亮那么大,如同天上有两个月亮一样”这样的传闻。不过实际上两个月亮的奇观并未如期来临。

为此,天文学家曾多次辟谣,表示地球处于太阳与火星之间时,火星离地球比较近,也是最亮的,但是看起来仍与月亮相差甚远,就像是月亮旁边的小黑点,因此不可能出现“两个月亮”的视觉效果。

既然远古可能存在的小月亮早已消失,“火星伴月”的传闻也属子虚乌有,那么在未来是否会出现两个月亮的景观呢?

其实如果不考虑月亮的视觉效果,而只考虑其围绕地球转动这一点,那么第二个月亮已经被发现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院王思潮研究员认为,现在已经证实除了月球以外,还有一个小天体围绕地球转动,只是它很小,肉眼无法观测到。而且这个小天体的运行轨道也不像月球那样呈圆形,而是离地球时近时远,类似马鞍形,这种奇异轨道的成因还有待探索。

第12篇

一、内容的开放

教师既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又要保证内容的可供选择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经常建立“课题超市”、“课题菜单”等,由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或体验活动。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月球奥秘知多少”、“探寻月亮运行情况”、“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我是月球小专家”四大版块,供学生们选择。

这节课的地点安排在计算机房,整个机房有56台电脑,不但相互联成局域网,而且直接与因特网相连,学生一人一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环境构造的是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于课堂上要小,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权比较大,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上收集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收集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保证自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搜出来的网址和资料特别多,学生就是花上几天几夜也看不完,这样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和学会多少知识同样重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这也是信息时代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种标准。

二、过程的开放

要求学习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

同学们在网上搜寻时,常有同学把自己碰到的困难通过网络教室的深蓝易思软件向其他同学请教,相互探讨;也有同学则将自己感兴趣,认为是精彩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如第三小组拟定课题“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并搜集了相关内容:各民族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给大家,与大家交流,供同学参考。

经过将近20分钟的网上搜索、交流,学生们基本上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并把自己找到的有用网页、资料存在共享文件夹中,把问题的答案写到了活动方案纸上。有的同学还浏览了其他同学从网上下载的资料。

集体交流开始了:每个组的汇报人都像一位节目主持人,先把自己组找到的有用网页,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并把其中的有用内容采用文字块的形式凸现出来,然后逐一表明自己的观点……其间有争论,但更多的是掌声。

三、空间的开放

指利用网络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打破单一的“课本空间”,进行网络形式的虚拟漫游。

由于是初次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我还是与学生一起讨论,给这节课的四大版块分别确定关键词,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边际地找,一节课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学生上网找需要的知识,毕竟还不熟练,以后如果进行的多了,就没这个必要了。因为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因此我采用分组分块进行的办法,把以上内容分给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要求:用www.Google.com和www.baidu.com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搜索结果,认为有价值的,就将资料下载到硬盘中,存放在公享文件夹中。

明确了学习的方法和任务后,同学们很快进入因特网,进行自主学习,纷纷进入一些天文网站,如:上海网上天文台http://www.astron.sh.cn、天似穹庐http://skyo.lamost.org等等;有的还进入通过搜索得到的有关“月球奥秘”的一些网站,如世纪家园http://www.astronmy.533.net;月亮网站http://www.moon.com.cn有的同学查到了月球的几大谜团;有的同学则搜到了有关月亮的文献记载;有的搜索到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的下载了许多赏月佳对、抒月诗歌…。同学们已经完全超越了时空,在网络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而此时,作为教师的我,始终穿梭于学生之间,和他们一起,对他们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但这种指导多数是操作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当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容量特别大,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迅速进行归纳概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这时教师就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或启发学生交流讨论,或进行示范性的概括,或在课件中列出要点,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对于知识概念和规律的概括,则更多地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得出。

四、评价的开放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有多样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知识概述,诗歌诵读,调查报告,图片说明等。二是活动得出的结论要具有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经过集体展示与交流,同学们对“探索月球奥秘”的有关知识都已经了解的一清二楚,笔记本上也记得满满的。我及时对各小组进行简略的评价,一般以肯定为主,并对前面所提的几个问题,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也作了适当的点评,特别对本节课的知识性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最后利用事先做好的网络课件,启动在线评价,不同的同学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试题库,试题则采用电脑随机抽题,在线评价,使学生及时明白自己在这堂课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不足。估计不少同学心中还有一些疑问,教师再向同学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供同学们课后进一步查询,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师生关系的开放

在人格上,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与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角色上,师生应视活动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是合作学习者、咨询者,也可以是协商者、促进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本着“分工协作”的原则,扮演不同的角色。

不难看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主要适宜于:不便通过参观访问进行探究的,或仅靠讲解、阅读等方式较难掌握的教学内容,像“月球的奥秘”,我们的学生虽然能从书上获取解释,但觉得很抽象,深不可测,而网络上记载的“月球的奥秘”,不仅有文字图片介绍,还有动画制作,学生有直观感受,学生看了有亲近感,较易认同与内化。

运用网络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学从教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学生主动查询、探究为主的教育,教师不再是讲台的“圣人”,课堂的主宰,而是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服务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单一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一切还有待于我们的继续探索。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学校教育所能给学生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开创更有活力、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大世界”。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误区辨析》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2年6月

[3]丁兴富等译 《网络教育---教学认知发展新视角》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