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地球的资料

有关地球的资料

时间:2023-05-29 18:2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地球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地球的资料

第1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第13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道理。

难点: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茫茫的宇宙,星光灿烂,地球缓缓映入眼帘。)教师配乐描述:“同学们,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蓝的星球,它是那么出众,因为它孕育着生命。说到这儿,我想大家一定猜出她是谁了。你想怎样称呼我们的地球?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基础上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入境始于亲。”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使学生对地球产生了亲切感,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

2.画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他们把目光锁定宇航员在天际遨游,看到美丽的地球而发出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贯穿全文线索的句子。

【学生理清思路的过程,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这一环节巩固了五年级下册“按一定顺序写”的重点训练项目,帮助学生抓住了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子。】

三、研读品味,重点深究

顺承上一环节,教师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出以下三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地球可爱在哪里?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人类可否移居别处?

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圈点批画,加深理解。

(一)研读品味,感受地球之可爱

这一环节按以下几步进行:

一读:引导学生充分读相关的段落。

二画:边读边画出最能感受到地球可爱的有关词句,旁边写写体会。

三交流: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感受。

1.感受地球外观的美

(1)抓重点词句,借助图片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晶莹透亮”“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薄薄的水蓝色纱衣”“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等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及渺小。在交流时适时出示课件――美丽的地球风光图片感受地球外观的美。

(2)借助视频感受

渲染:是的,我们的地球是美丽的,又是渺小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宇航员在遨游太空时看到的我们美丽的地球。(教师播放视频,根据视频画面进行讲解。)

2.感受地球内在的美――慷慨提供资源

引导学生抓住“无私”“慷慨”及自己查找到的关于地球资源的资料,感受地球母亲内在的美。

3.渲染朗读:同学们,地球是那样美丽,又是那样渺小,尽管它的范围有限,但它还是无私地向人类慷慨地奉献着一切,我们的地球母亲是多么可爱啊!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对地球母亲的真挚情感吧。

【此环节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圈点批画留下读书时思考的痕迹,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引发了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二)聚焦“生态灾难”,感悟地球之易碎

该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生态灾难”这一看似平淡却写尽地球全部忧患的词语,进行细细品读。

1.理解词义。首先引导学生读三、四自然段,借助工具书及联系课文有关语句理解“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及“生态灾难”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或搜集到的资料,带着感情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

3.入境想象:伴随刚才同学的讲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4.拓展背景,激荡感情

是啊,我们的地球母亲每天都遭受着来自她的孩子――人类的无情伤害,让我们来看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教师声情并茂地拓展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

不仅如此,每天的破坏还在继续,同学们看!(播放一段有关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视频,学生入境感受。)

5.同学们,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仿佛变成了什么呢?

【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揣摩品味,深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得厚重起来。“生态灾难”,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性符号变得触手可及,鲜活生动。生活实例及相关资料的引入,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落实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三)拓展资料,感受人类之不可移居

1.引导:大家想一想,如果人类继续无节制地开采,有朝一日,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人类将身处何方呢?自由读六、七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至少”“即使”“又有多少”等重点词语谈谈人类不能移居的理由。)

2.拓展资料,进一步感受不可移居。

(引导学生补充关于太阳系的其他几大行星及月球的有关资料、“生物圈二号”计划的失败,进一步感受当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别无去处。)

【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外资料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从而增强保护地球的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深化认识,精心保护

1.小结渲染,指导朗读:同学们,茫茫宇宙,灿烂星河,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当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别无去处,所以宇航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面对如此可爱而又如此容易破碎的地球母亲,我们该如何去做呢?齐读最后一段。

2.引导学生谈如何保护地球。

3.同学们,此时此刻我,我们再来看课题,该怎样读呢?(齐读课题,领会其深刻含义。)

四、倾吐心声,升华情感

1.引导: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对曾经那么美丽,如今却满目疮痍的地球母亲,内心一定会有许多感慨吧!现在就让我们拿起笔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吧。

(伴随凄婉的音乐,学生写话。)

2.师生交流写话。

3.渲染小结:从大家那饱含深情的文字中,老师感受到,每位同学都期盼地球母亲能恢复往日的容颜,再现昔日的笑脸,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片蓝天,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滴水,让地球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天空湛蓝,白云飘飘。最后让我们在这首小诗中结束这节课。

给我一捧阳光,

灿烂留在你的脸上。

我们有缘来到这蓝色星球,

有谁忍心践踏在她身上?

给我一捧阳光,

将温暖留在你的身上。

让我们为这美丽自然,

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给我一捧阳光,

将希望留在你的心上。

愿绿荫取代昔日荒凉

洁白的海鸟再次飞翔。

【在学生学习情之所至之时,情感的共鸣使其不吐不快,伴随着凄婉的音乐,学生沉浸其中,蓄积着表达欲望,涌动着纯真想法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一首小诗作结,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取得了“课虽终,情未了”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课外实践

设计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实践性作业:

(1)制作一张环保手抄报;

(2)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第2篇

关键词:钨矿 地球化学 成矿预测区

地域广阔,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种类128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56种,已探明储量的78种中22种列前3位,7种居全国首位。自1985年开展1∶20万区化扫面工作以来,获得了系统而规范、大面积(650万平方公里)、多参数(39种分析元素)的海量地球化学数据,陆续发现了一大批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和有价值的区域化探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2006年国土资源部部署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是“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项目之一。本文在充分利用全区历年来区域地球化学和矿产地球化学勘查方面大量数据资源,研究区域地球化学找矿规律的基础上,对全区的钨矿找矿远景区进行了圈定,为矿产资源潜力综合预测评价提供基础。

1. 钨单元素异常分布规律研究

以《化探资料应用技术要求》为依据,首先对钨地球化学图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其空间分布特征、各主要地质单元分布特征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划分钨单元素异常601个。根据单元素异常特征(规模、强度和浓度分带等)、所处地质环境(产出部位、形态特征与控矿地层、岩体、构造的空间关系等),结合各已知矿床、矿化点、矿化蚀变带与其之间的空间关系,总结钨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有以下规律:

(1)内蒙古西部(即额济纳旗以西)42°以北的钨单元素异常主要沿甜水井―黑鹰山及其东南一线分布,多与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和华力西期中酸性、酸性岩体有关,呈北西或北西西向串珠状、条带状展布,多数异常强度和规模均不大;42°以南的钨单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七一山及其以西和以南一带,多与元古界、古生界志留系、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和华力西期、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岩体有关,呈近东西向条带状、面状展布,部分异常强度和规模较大,并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已知的七一山、国庆钨矿床即产于该区的华力西期、燕山期酸性岩体之中。

(2)阿拉善盟中东部(即额济纳旗以东)一带的钨单元素异常主要与元古界、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和华力西期、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岩体有关,呈近南北向或近东西向串珠状、条带状展布,部分异常强度较高,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为明显。

(3)巴彦淖尔市西部钨单元素异常主要沿巴彦图克水―哈能一线分布,多与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志留系地层和华力西期、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岩体有关,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部分异常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为明显。

(4)苏尼特右旗南―多伦一线的钨单元素异常主要与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和华力西期、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岩体有关,所圈异常面积多不大,但部分异常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为明显,已知的毫义哈达、白石头洼钨矿床(点)就位于该带之上。

(5)台吉乌苏―曾曾庙一带钨单元素异常主要与古生界奥陶系、泥盆系、二叠系地层和华力西期、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岩体有关,部分异常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为明显,已知的乌日尼图钨矿床就位于该带之上。

(6)克什克腾旗―突泉县一带钨单元素异常主要与古生界奥陶系、泥盆系、二叠系地层和华力西期、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岩体有关,部分异常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为明显。

(7)阿尔山一带钨单元素异常主要与古生界奥陶系、泥盆系、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和新元古代、华力西期、燕山期酸性岩体有关,部分异常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为明显。

(8)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陈巴尔虎右旗―鄂伦春自治旗一带钨单元素异常主要与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和华力西期、燕山期酸性岩体有关,多数异常规模和强度不大,个别异常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为明显。

(9)五卡―西牛尔河―八道卡一带钨单元素异常主要与元古界、中生界侏罗系地层和包括元古代在内的各期次酸性岩体有关,部分异常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为明显。

2. 钨元素综合异常规律研究

在对单元素异常充分研究和详细划分的基础上,对金、银、铅、锌、钼、镍、钴、镉、砷、锑、汞、钨、锡、铋等元素地球化学图、异常图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以钨―锡―钼―铋组合异常图或衬值组合异常图为基础(同时适当考虑其他组合异常图),结合各已知钨矿床、矿化点上钨、锡、钼、铋、金、铜、铅、锌等主要成矿元素、伴生元素异常的空间组合或叠加、异常特征,全区共圈定钨综合异常57处,其中甲类异常4个,乙类异常25个,丙类异常28个。

以各组合异常图元素组合、分布特征为基础,结合其所处地质成矿环境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全区的钨综合异常具有以下特点:

(1)内蒙古西部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以W、Sn、Mo、Bi为主,并伴生有一定的Au、As、Sb异常。综合异常具有近东西或北西向展布的特点。所圈综合异常与钨矿床(点)吻合较好,且通过进一步工作,国庆钨矿床有望改写自治区无大型钨矿的历史。

(2)内蒙古中西部一带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以W、Sn、Mo、Bi为主,多数异常伴生有一定的Cu、Pb、Zn、As、Sb异常。区内无已知钨矿床(点)分布,部分综合异常规模和面积较大。

(3)镶黄旗―太仆寺旗一线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以W、Sn、Bi为主,部分异常伴生有一定的Au、Pb、Hg异常。综合异常面积一般不大,呈串珠状北东向展布。区内已知钨矿床(点)分布较多,与所圈综合异常吻合较好。

(4)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线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以W、Sn、Mo、Bi为主,多数异常伴生有一定的Au、As、Sb、Hg异常。部分综合异常面积较大,其中的乌日尼图热液型钨矿床与所圈综合异常吻合较好,东乌珠穆沁旗北部的沙麦石英脉型中型钨矿床与所圈综合异常吻合较差。

(5)锡林浩特―科尔沁右翼中旗一线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以W、Sn、Mo、Bi为主,多数异常伴生有一定的Cu、Pb、Zn、As、Sb异常。综合异常面积一般较大,呈串珠状北东向展布。

(6)阿尔山一带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以W、Sn、Mo、Bi为主,多数异常伴生有一定的Pb、Zn异常。综合异常面积一般较大,并呈北西向串珠状展布。

(7)陈巴尔虎旗―西牛尔河一线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以W、Sn、Mo、Bi为主,多数异常伴生有一定的Au(Cu)、Pb(Zn)、As、Sb、Hg异常。综合异常面积一般较大,呈串珠状北东向展布。

3. 成矿远景预测区的划分

以《化探资料应用技术要求》为依据,以本次制作的各类地球化学系列图(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组合异常图等)、典型钨矿床异常剖析图册、全区钨矿床(点)的分布图为基础,充分研究了钨及主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场的分布、单一及异常集中区组合异常特征与几何形态(异常形态),参考自治区成矿区(带)、地质构造区(带)、成矿规律组划分的钨矿种预测类型及预测工作区的成果,进行钨矿种地球化学成矿远景预测区的划分与圈定。

全区共划分钨矿种成矿远景预测区17个,分别是呼鲁古斯古特东、七一山、沙日布日都、呼和温都尔、大佘太北、台吉乌苏、镶黄旗、白石头洼、沙麦、呼斯尔陶勒盖、克什克腾旗―林西、宝日洪绍日、西牛尔河、三河镇、陈巴尔虎旗、阿尔山、科尔沁右翼中旗钨矿成矿远景预测区,见图1。

第3篇

1、教学目标:(1)能说出课文表达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2)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2、教学重点:能说出课文表达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

3、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4、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络教室。(2)课前布置同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收集有关地球在宇宙中样子的图片以及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被人类随意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准备充分

接到市局下发《关于组织开展第4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咸国土资电发1号)文件后,局领导非常重视,召开了专题部署会,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纪检组长、执法大队队长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第45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方案。确定宣传重点,并将宣传任务层层分解到人,使宣传活动组织周密、准备充分。宣传活动前办公室、地灾办、矿产办收集了大量有关地质灾害现象以及深入到乡(镇)、村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培训等相关图片资料制作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展板。

二、突出重点,形式多样

我局紧扣“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宣传主题,开展“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开展“地质灾害大排查、矿区环境大治理”活动,突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组织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活动:

1. 电视宣传:4月20日-4月26日,在电视台以游动字幕形式滚动播出今年的宣传主题和宣传口号。

2、手机短信宣传:4月22日,我们利用短信平台,向县国土资源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界发送了世界地球日主题短信。

3、网站宣传:在国土局门户网上了“4.22”地球日的相关宣传内容和宣传方案。

4、横幅、标语宣传:在局机关大楼前悬挂宣传横幅。张贴临时标语。

5、街头宣传:4月22日上午,局机关在县城西大街设置普法宣传咨询点,由执法监察大队、法规监察股和相关业务人员参加,接受群众咨询,据统计全县国土系统共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0余人次。

三、活动成效

第5篇

关键词:地球物理 勘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所谓的地球物理勘查是以勘查对象的物理性质和数理理论为基础,以发现地球物理差异为手段,解释和推断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调查和工程结构病害检测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前沿地质学科。在矿产勘查中,特别是在寻找深部隐伏矿产方面,物探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突显;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勘察中,物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特别是深部地质构造调查中,物探已成为主要调查手段;在工程病害检测中,物探也已成为独特的快速、无损工程结构检测方法。

1、地球物理的基本任务

1.1、资源勘探。

例如对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煤层甲烷和水合物等能源勘探;对金、银、铜、铀等金属矿床的勘探。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要大力地寻找,努力地去开发,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1.2、环境保护。

地球物理应该能够从光、热、电、磁等物理场的变化,来认识环境变化过程,并进行监测,或对放射性、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进行快速测量,为环境保护提供背景场资料。

1.3、灾害防治。

自然灾害往往使环境发生突然的变异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地球物理应积极地为森林火灾、山火喷发、旱涝灾害以及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预测和防治,至少也应对它们的监测提供手段。

2、物探技术的主要分类和方法

2.1、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近展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近年来,应用天然震源的各种地震勘探方法也得到不断发展。地震学主要是根据天然地震或人工地震资料,运用物理学、数学及地质学的知识来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地壳和地球内部的分层构造、物质组成及介质物理特性,以达到预测地震、减少灾害及勘探和透析地球内部构造的目的。地震方法的基础是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规律,而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根据面波、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可得到从地壳直到地核的地球内部构造及表征地球介质的参数。

2.2、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重力加速度值的变化而进行地质勘查的一种方法。只要被勘查的地质体与其周围岩体有一定的密度差异,就可以用精密的重力测量仪器观测出重力异常。然后,结合工作地区的地质和其他物探资料,推断覆盖层以下密度不同的地质体的埋藏情况和地质构造情况。而其测量值也会受到两种因数的影响:其一观测点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其二地形质量。真实地球的密度与正常场地球模型的密度差称为地球的剩余密度,地球的剩余密度是地球重力异常场产生的原因。研究地球的剩余密度分布是重力测量的重要目的之一。

2.3、地磁

在地磁场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1)能否有一个适当的数学表达式把地磁要素的地面分布表示成地球坐标的函数;(2)地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内部还是地球外部,或者二者兼有之。磁法勘探就是利用磁力仪测得的数据判定这种磁异常,掌握它的分布规律,对磁异常作出解释,从而达到找矿和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目的。

2.4、地电学

地电学是研究大气、海洋相固体地球电性及电场分布的一门科学。它利用电法探测中的某些方法来研究固体地球内部介质及其周围的电性和电场分布规律,而电法勘探主要是用于研究地质构造和寻找能源、矿产。电法探测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电、磁学性质差异为物理依据,利用人工或天然的电场、电磁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变化特征,研究地质构造和寻找能源、矿产等的物理勘探方法。主要研究的电性参数有:电阻率、介电常量、导磁率及电化学活动性等。自然界的各类岩石和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导电性,电阻率就是表征物体导电性好坏的一个物理量。就岩石而言,影响岩石电阻率值的因素,除了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关外,还和矿物颗粒在岩石中的结构、岩石的孔隙度、湿度、温度及所受压力等因素有关。

3、地球物理勘查学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

地球物理勘查学科涵盖了地质、矿产、工程等多个领域,近期和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提高探测目标的空间几何分辨率,增强识别、区分、描述尺度更小和结构更复杂的探测目标的能力,区分物性反差较弱的探测目标的能力,提高适应在复杂地形、地貌、不利地表条件及各种人文干扰条件下的工作能力,提高资料综合解释的能力。要研究煤矿、金属矿,特别是深部铁矿找矿方法,地热资源调查方法,适应福建省地质条件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综合找矿评价方法,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方法和工程病害综合最佳判别方法等。

3.2、开展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为提高我国经济建设,应当提高各种基本物探方法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同时引进新技术新方法,用以解决当前深部地质矿产和工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高精度磁测资料精细处理和复杂地质构造三维反演方法技术;(2)区域地温场调查方法技术;(3)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瞬变电磁法等方法技术在探测覆盖层下地质体的应用技术;(4)在高阻地电条件下激发极化法测量技术;(5)建筑工程结构检测方法技术。

4.总结

随着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发展和地质、矿产、工程对地球物理勘查的需求逐渐增加,地球物理勘查的服务对象逐渐增加,除了服务于解决地质、矿产传统问题外,使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及工程结构等问题越来越广泛。拓宽地球物理勘查学科的服务领域,促进本学科的自身发展,多方位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将成为地球物理勘查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宋文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建筑与结构设计,2007年29期

第6篇

地球妈妈的“七彩房子”

最近,我市在争创“省卫生城市”,于是保护环境成了每个人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建议大家设计一幅宣传画,那么该如何设计呢?大家众说纷纭,最后经过我和孩子们多番思考,我们决定用废旧的泡沫板在走廊墙面上制作一个立体的“地球妈妈”,并且配有可镶嵌附件的40多个经纬格,然后再将经纬格分配给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用撕、剪等方法把大树、小鸟、小花……装饰在方便面碗和冰糕杯上,再将这些作品固定在自己的经纬格子上。只见小雪兴奋地说:“这是地球妈妈的‘七彩房子’,它可以保护地球妈妈。”于是我借机又问:“假如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可把孩子们难倒了。于是,孩子们一回到家就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相关资料,查找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以及治好的方法。然后家长亲自带幼儿到大街上、小河边、资料库里寻找有关“环保”的资料,整理后再放进地球妈妈的“七彩房子”里。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就围在了“七彩房子”旁,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爸爸说要多植树。”有的说:“我妈妈说要节约用水。”还有的说:“不让工厂排出有毒气体就能治地球妈妈的病。”甚至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画出了环保的行为,用连环画的方式放在“七彩房子”里。看着孩子们一幅幅稚拙的作品被装进了“七彩房子”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在用自己稚嫩的双手编织绿色摇篮,播种绿色希望。

通过系列活动,孩子们积极参加环保劳动,如:为种植园的蔬菜浇水,把公共场所的废物捡到垃圾箱里,在牛奶杯里种下颗颗种子……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一共收集了有关“环保”的信息68条,如:减少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要节约每一滴水……

探索幼儿低碳教育

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入,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气温不断升高,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排放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成为美丽的家园,对幼儿进行低碳生活教育尤其重要。

1.宣传倡议:记录低碳生活细节

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展板、LED显示屏向家长宣传低碳生活,引领家长提高环保意识,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让每个家庭重视节约,珍惜每一份资源;另一方面,倡导记录家庭的低碳生活细节,如:空调的温度调在26℃,购物用布袋……让家长明白节约一度电可以减排一千克二氧化碳等。

2.实际行动,带幼儿亲近大自然

走向大自然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我们利用春游活动,提议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走近大自然,去摘草莓、茄子、辣椒,带领孩子一起种植蔬菜、瓜果,去田间捉鱼虾……让孩子感受生活、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3.亲子制作,体验节能环保价值

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我们利用“三八”节,开展“变废为宝”亲子活动,邀请家长自带材料和幼儿一起制作。在制作中家长们发挥创想,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制作出“我们美丽的家园”,让大家的家充满了温馨与美好。

4.低碳生活从幼儿做起

在家长的配合下,我们引导幼儿学习环保的新概念,我们共同制定低碳公约,如:洗手间的肥皂用丝袜包好,喝水时喝多少接多少,去超市要带环保袋……另外,我们在教室里种植青菜、葱、蒜、花草……在绿化幼儿活动室的同时让幼儿认知蔬菜,并且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第7篇

关键词: 地质特征;找矿方法

斑岩铜矿主要产于地壳演化的两个阶段:一是造山带汇聚过渡壳阶段, 多产于岩浆后期的钙碱性花岗岩侵位晚期;二是造山后构造、岩浆活化事件的新陆壳阶段。

一、斑岩铜、钼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1、斑岩铜、钼矿形成主要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成矿斑岩源于地幔、下地壳或洋壳物质的参与。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含矿岩性成分范围较宽,可以是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 岩体形态复杂, 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有利。

2、斑岩铜矿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为岛弧, 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两板块接触缝合带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区。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 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另外有的斑岩中角砾岩化或角砾岩体很发育,它与成矿关系密切, 常构成斑岩铜、钼矿床的一种类型。角砾岩体常在断裂构造交叉地段,在一个地区常成群出现,且沿一定构造方向分布。这种角砾岩体常呈筒状分布于斑岩体中及其附近,呈放射状、环状展布。

3、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 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如图1所示)。

4、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如果整个岩体都矿化,则矿体形状多呈柱状、筒状;如沿接触带矿化,矿体则多呈环状、似层状;如围岩裂隙比较发育, 沿裂隙矿液集中,矿化强烈, 则以细脉侵染体为主; 如沿岩体内外构造破碎带成矿,则多呈脉状、条带状等。如岩墙或岩床状侵入体,全岩矿化,则矿体多呈板状。另外,斑岩型铜、钼矿床一般矿化品位较低,形成深度较浅。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角砾状等。矿石选、冶性能好。矿床工业利用价值高。

图1 斑岩铜矿主要蚀变分带

二、找矿方法

野外找矿工作, 根据一般找矿工作程序进度分为:斑岩铜、钼矿的成矿带或远景区圈定;在有潜力的远景区普查找矿、矿化区详查评价。

1、形成斑岩铜矿的成矿带或远景区圈定:这一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搜集已往地质矿产资料、区域地质、物、化探资料,特别是岩浆岩的特征和侵入期次,潜火山岩的分布及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活动特点。结合中-低密度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斑岩铜矿形成条件,确定可能形成斑岩铜矿的有利区带。

2、在有潜力远景区普查找矿,在选定工作区后,进一步收集1:5万或1:2万的遥感、航测图片(目前多数地区已经具有1:5万,局部地区有1:2万),以此作为底图,圈定色异常(蚀变带、铁帽等信息)和(潜)火山岩;结合低密度地球化学成果,对异常进行实地检查踏勘(包括地质观察、地球化学取样、地球物理剖面检查等),选出有意义的异常区, 进行预查和普查工作。预查工作有地质草测、岩屑地球化学测量[网度(200~ 300)*100m]、地面磁测(线距200~ 500m)等。到普查阶段,就要针对性地投入地质、物探、化探、探矿工程等综合勘查方法,进行1:5千或1:1万(地形)地质测量,对地层、岩性、断裂、蚀变、矿化等进行全面研究,尤其是对火成岩、淋滤帽、蚀变带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特别注意蚀变带和淋滤帽等找矿标志的研究。斑岩型矿床矿体蚀变带一般发育较强。蚀变带的规模和强度与矿体矿化强度、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蚀变带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下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在一个矿床中四个带不一定都存在, 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在我国最重要的是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其蚀变强度和范围直接影响到矿化的强度、规模。钾质蚀变是在浅层的中、酸性花岗质岩石中经中、高温气液作用下发生的,往往形成红色的钾长岩和石英钾长岩。石英-绢云母化带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暴露在地表往往风化成泥状,常常被铁锈混染。

严格意义上的斑岩铜矿矿体应该受侵入接触带构造或岩体形态控制。而形成斑岩铜矿的火山、次火山岩中,常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断裂、裂隙。这些断裂构造,无论成矿前裂隙或成矿后裂隙都是铜矿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这些由断裂、裂隙控制的脉状矿体和经典的斑

岩铜矿成矿关系既是相互耦合又是独立可分的(根据桂林矿产地质所姚金炎等)。因此,裂隙的统计工作,对指导找矿有一定意义。据此特点,用物探方法寻找斑岩铜矿有一定的前景。

第8篇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初一学生入学之初,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正是因为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才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的大局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如在讲授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列举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00立方米,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启发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3.引导学生讨论,激发思考,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学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问学生:“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类随便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在河边小树林见过有人网鸟;在宠物市场有卖野生鸟类的不法现象;在XX市场见到过野生蜥蜴、乌龟;在XX一家饭馆专门做以蛇为原料的菜……2003年的非典就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最大的灾难。看到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人与自然》杂志刊登的贩卖野生动物情景的照片,许多学生的惊异、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说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经常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可在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残害动物、虐杀动物的行为,这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种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环境。”在我说这些话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听,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真地震动了他们,真正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新晨

二、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等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环保

我们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都举行了一些课外活动,如请专家做环保方面的报告、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去年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XX市宠物市场出售的野生龟类”的调查活动。学生收集了详实的材料,写出了一份很不错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时正在出售的野生龟中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在出售龟的摊位上,这些野生动物并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参与调查的学生都很愤慨。毫无疑问,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可见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以上是笔者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于环保教育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第9篇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我是某某学校的科学老师,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3、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4、教学手段: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物。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主要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现象》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四、说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老师谈话引入课题。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地球,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不停的交替出现。白天可以叫做---(昼),晚上可以称为---(夜)。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然后老师提出问题:①白天跟晚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晚上没有)

②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地球和太阳)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从而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最后过渡: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来当科学家。

(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引出昼夜,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大部分推测假设:

1.学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作出假设,暴露学生的初始想法:画示意图(注意事项:标出地球、太阳的名称,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

2.收集学生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过渡: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一种正确的都没有,怎样去判断呢?

(地球与宇宙的教学,难在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先让学生自己想象画图、到小组讨论,再到全班交流,为的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大部分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把乒乓球当作地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呢?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用彩色笔在乒乓球上画红星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的家。

怎样才能让红星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

2、小黑板出示实验要求:

(1)作标记:在乒乓球上画红星。

(2)实验中乒乓球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

(3)认真观察:小红旗处昼夜会不会变化?

(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

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实验情况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

3、材料员来领材料、实验记录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过渡:各小组来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

(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4、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给予评价。

5、实验小结:

提问:我们在做的几个模拟实验,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地球或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点。)

第四大部分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

(2)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

(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六、说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画的示意图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顺时针转、逆时针转两种)

(板书是微型的教科书,利用板书,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在“推测假设”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2、在

“模拟实验”环节中采取小组评价。

3、在“汇报展示”环节中采取教师、学生对汇报者实验活动作出评价。

4、在“实验小结”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谁先迎来黎明》说课稿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

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周期为24小时(一天)

一、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学生的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本节课所授内容为“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教学目标在于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的关系。

二、说教材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7节内容。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

教材的设置是先由模拟实验引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一年四季中太阳高度的不同,继而结合地球的公转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这样的安排意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难点和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所以就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学习过程我安排在自己制作的“小号手学习资源网”中完成。网站通过呈现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年四季的美景,继而产生探究一年四季形成的兴趣,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完成实验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理解四季产生的原因。教学完毕后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延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网浏览有关四季的相关资源。这方面内容我准备了英语、音乐、图片、游戏、诗歌等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地进行学习,体现出新课程教学的课程整合性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在上网浏览网页中的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内容,完成模拟实验的记录,完成练习等方法,理解由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的一年四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学习所需的网站——小号手学习资源网,让学生初步浏览网站,了解网站的内容。进而学习新的内容“为什么一年有四季”。通过浏览图片,感受一年四季的美丽风景。再浏览古人对一年四季的观测发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地球在围绕着地球公转,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通过看视频、记录实验单加深理解。然后是课堂的延伸:读诗句,判断季节。最后是整节课的总结:由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造成了一年四季。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等9个生字,会写“谜、摄、磁、御”等12个生字。会写“揭开、轨道、拍摄、枯萎、稀薄、抵御、沧海一粟”等10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制作有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阅读《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了解与宇宙之谜相关的知识。

2.查找宇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图片,引入新课

1.导入:(出示星球图)同学们,浩瀚的宇宙一望无际,它往往给予人们神秘的色彩,面对广阔,美丽而又深邃的宇宙空间,奇妙的宇宙中有什么吸引人的秘密呢?宇宙中

,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走进这神秘的宇宙。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呈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课文配乐朗读的音频,学生看书听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生命之谜

尚未找到

厌氧菌

倾角 揭开

斑点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海盗

培养

(2)指名读词语,强调个别字的读音:“尚”是翘舌音;“倾”是后鼻音,读qīnɡ;“揭”读jiē;

“磁场”的“磁”读cí;“干燥”的“燥”读zào;“因素”的素读sù。

(3)形近字辨析。

①迷 谜

②御 衔

③揭 渴 喝

④燥 澡 躁

(4)屏幕出示下面的词语,学生查字典后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沧海一粟 倾角 揭开 磁场 抵御

(5)提示学生书写注意事项。

“倾”字的第四画是“竖提”。

“揭”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

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在高年级依然是重点,但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可以通过自学解决字词的学习。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对一些较难的字只需从字音、字形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的小字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标注在旁边呢?

2.小组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3.小结: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按照“总—分”的构段方式,向我们讲述了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历程。课文旁边空白处的小字就是批注。那么,为什么在课文部分自然段旁边进行批注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第三学段关于阅读中学习目标的表述,本环节为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正是训练学生这一阅读能力的体现,同时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读一读。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宇宙生命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导质疑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古时候起,人们对太空,对宇宙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这个秘密吧!

2.引导质疑:请同学们看画面再次听读课文,听读课文后,面对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呢?请大家说一说。

3.学生自由质疑,老师进行归纳。屏幕出示质疑的问题:

(1)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2)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3)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的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节省了课堂的学习时间。

二、借助批注,了解阅读方法

过渡:同学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大家质疑得很精彩。让我们继续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旁边的批注,看看这些批注都是对应哪个自然段的,批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汇报,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目的的阅读”学习本课,借助批注明确目标,选择阅读方式。

(1)第一个批注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浏览了这一段后,发现它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

(2)第二个批注在第2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阅读时要注意找出来”。

(3)第三个批注在第3自然段的旁边,告诉我们这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画出关键词可以帮助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

(4)第四个批注在第4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阅读这段时要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5)第五个批注在第5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这段关于火星的内容很重要。

(6)第六个批注在第8自然段的旁边,提示我们近年来科学家对火星的研究可能有了新的发现,课文信息可能不准确,需要我们再查一下资料。

3.小结:这几处批注给了我们几种阅读的方法。第一,阅读时可以进行精读,勾画主要段落、语句、关键词。第二,阅读时可以略读,就是快速浏览或进行跳读。第三,阅读时,对阅读信息不准确的内容,要查找相关资料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更好地学会阅读技巧。能够有的放矢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三、探究问题,交流阅读策略

过渡:同学们,下面大家就分组合作学习。请选择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批注提示,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研读课文。

1.学生根据提出的三个问题,任选一个问题,分组后进行阅读学习。

2.学生分组汇报。(按提出问题的顺序进行汇报)教师说明汇报要求:先说明你们组研讨的是哪个问题,再说根据批注提示,采用了哪种阅读方法,最后说说研读的结果。

预设:

第一组:

我们组研讨了“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根据批注提示,快速浏览了课文,得出结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在快速浏览课文时,我们还结合批注提示,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学习了第4自然段,提取了关键信息,并借助段首段尾的关键句,知道木星、土星等这些星球上是不存在生命的。

我们还通过跳读,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师:原来你们组在阅读课文时,有的段落和想要了解的问题没有关系,就大致浏览了一下,或者跳过去不读,不错的方法哟。

第二组:

我们组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我们重点阅读了第3自然段。根据批注提示,进行细读,勾画出了关键词。

我们反复读这个自然段,得出结论。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师:你们组的同学很聪明,原来你们在研读学习时,和问题相关的内容会细读,必要时会多读几遍,而且你们找到了天体上要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挺好的。还有哪个组的同学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第三组:

我们组也研讨了“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个问题。

我们结合批注提示,仔细阅读了第5~7自然段。我们了解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但科学家们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1)所谓的“运河”,原来是一连串的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上所谓颜色的四季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上的尘土吹来吹去引起的颜色明暗变化。(2)火星非常干燥,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大气层非常稀薄,氧气含量极少;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又得出结论: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师:第三组同学和第二组同学探究的问题一样,但是所选取的阅读内容却不同,第三组同学,你们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老师,我们通过阅读发现,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点,有可能存在生命。可经过近距离观测发现,在火星上生命又难以存在。

师:让你们这么一说,我也疑惑了。那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我们人类能否移居火星上生活呢?

第四组:

生:老师,我们第四组正好研讨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这个问题。

师:哦,那快说说你们探究的结论吧!

生:我们组快速阅读了第8、9自然段,结合批注提示,又查了一下资料,速读后发现科学家的探测只证明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但科学家通过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的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所以今日,科学家仍然相信“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师: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读读相关资料加以判断。你们这组同学真聪明。

3.小结:

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分组研讨,有目的的阅读学习,归纳总结得很好。这个阅读结论说明了目前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对我们人类来说还是个谜呀!

4.总结:从同学们美好的畅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我们会找到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利用高度发达的科技改造环境相近的其他星球,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围绕“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话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批注,读相关语段,从重点句入手,通过补充的课外资料,找到理论和事实依据,得到了科学的结论。让学生懂得如何围绕自己的阅读任务,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体会情感

刚才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我们体会到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阅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请结合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课后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少儿科普百科全书》,在阅读中去探索宇宙,揭开宇宙的秘密吧!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巩固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1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及卫星问题.

3、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近几年在航天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一号、二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神州一号、二号、三号等).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过程,使学生了解卡文迪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攻克难关、战胜困难的.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是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讲解例题

例题1:已知地球的半径为,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在赤道上空有一颗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通讯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知识请学生回答:

1、同步卫星的周期是24h;

2、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等;

3、同步卫星必须在赤道上空;(追问学生为什么?)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决此题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充分理解,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卫星绕地球的轨道。

例题2:已知地球的质量为,地球的半径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求万有引力恒量是多少?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学生在解决此题后,教师提出问题:

1、万有引力恒量是谁首先测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补充说明:卡文迪许是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并对卡文迪许加以较详细的介绍。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的一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许这位科学家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出色者,但在科学研究中不愧为一颗闪亮的明星。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许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公爵的后裔,因为他的母亲喜欢法国的气候,才搬到法国居住。当卡文迪许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由于早年丧母,他形成一种过于孤独而羞怯的习性。

2、万有引力恒量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

教师可用展示扭秤实验的图片并详细解释有关物理问题。(教学建议中有资料)

需要注意两个地方:

(1)两个1千克的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很小,他是如何解决的?

(2)力很小读数如何解决的?

3、测量的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和单位?

4、在现实生活中,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我们无法观察到呢?为什么?请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动.同时在完成题目1的基础上分组自行设计一种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第12篇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刻不容缓。而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将保护环境视为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的前提,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重新变成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下的世界。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有意地将一些与其相关的环境方面的事件融入课堂,作为知识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讨论、分析,获得解决的方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共有九章,其中六章内容不同程度地涉及环境问题,有酸雨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污染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这样处理这些知识:先介绍主要内容,然后讲解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讨论小结危害,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有时,根据教学内容,我会让学生自学并自己查找资料,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充分运用媒体和网络,让学生在生活闲暇时关注与环保有关的新闻事件,使这种做法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期望在不知不觉中,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在刚开始接触化学的第一章学习过程中,我们在课上做了“含硫火柴燃烧会产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的实验。然后笔者给他们补充了实验:在集气瓶中燃烧了少量硫磺,然后加入一些水,用石蕊试液检测它的酸碱性,告诉学生生成的二氧化硫溶于水成为酸性溶液,如果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那么,下的雨水就是酸雨。再给学生看一组被酸雨侵蚀过的农田、建筑、小溪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其中。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讨论:含硫火柴为什么会被淘汰?学生在讨论中知道了:如果我们还继续使用含硫火柴,那我们就不能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和古代的许多石刻文物以及古建筑。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

第二,在课堂和课后的作业里精选一些典型的与环保相关的题目进行训练,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面就是要在课后完成必要的书面作业。每当课堂学习的内容里有相关的环保知识,在当天的作业里,一定会出现相关的题型。

如:学习完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学生就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的后果有: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有的地方会炎热得无法居住;气温上升,还会使更多的土地将变成沙漠,近年来的的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 在习题中,我就及时补充了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说的很多,比如:要节约纸张,不用一次性筷子等,节日时用电子贺卡互送问候,少买纸质贺卡……

学习了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污染课题,可以在作业里,结合沙尘暴、酸雨、农村焚烧秸秆、城市禁止燃放鞭炮等问题,揉进空气质量日报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题的训练,融进有关二氧化硫量的测定,确定空气质量级别等。这样不但巩固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提高了应试能力,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第三,及时将一些环保时事融入课堂,并结合所学介绍一些历史事件,讨论相关问题。

在教学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新闻时事,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新闻经过筛选后与课堂教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用。比如,学到水体污染的问题,笔者就将当年太湖蓝藻事件的一些图片、视频资料链接到自己的课件中,让学生猜想讨论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从中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教训,以及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关于污水的处理问题,笔者曾经带学生参观过当地的污水处理厂,让学生体会污水处理后的轻松、体会污水处理的意义。笔者所在区域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让学生通过亲眼目睹的事实,引发了学生的自豪感,更增加了学生环保的责任感。在第九章《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我介绍了曾经发生的有名的污染事件,如英国的伦敦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病等,希望学生在学习讨论中能悟出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