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登柳州城楼

登柳州城楼

时间:2023-05-29 18:2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登柳州城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以哀景抒哀情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对旅夜所见星垂、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问题设计: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规范模式: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描述景物),描绘了一幅岸边江上凄冷、孤寂的场景(意境特点),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四处漂泊、无依无靠的凄苦心情(抒感)。

步骤:描述景物——特点——情感。

二、以乐景写哀情

中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陆丞《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归思,但中间两联却着意描绘江南春天的明媚美好。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的角度,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问题设计:诵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试从“情”与“景”的角度鉴赏诗歌的二、三联。

答题规范模式:江南的早春随着曙光一起,像云霞一样蔓延在水乡江南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杨柳依依,婀娜多姿,翩翩而至。黄莺啾啾,欢呼跳跃。水中绿萍,再也按耐不住,悄悄地披上了绿衣(描述景物)。诗歌的二、三联,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意境特点)。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抒感)。

三、知识小结

分析诗歌“情”与“景”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内容:情景交融(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规范:描述景物+意境特点+使用手法+抒感。

四、当堂训练

1.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说一说诗人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楼外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地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惆怅百结的回肠(描述景物)。描绘了一幅辽阔荒凉、草木受风雨摧残、岭树重遮、江流曲折的愁苦的场景(意境特点)。整首诗歌情景交融,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抒感)。

第2篇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

一.诗意起航

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上高处的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此类诗或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的《沁园春·长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及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和旷茫无边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二.主脉悟意

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层、多元的。说其“悲凉”,因“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其感情抒发得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可以说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都应让学生自己感悟。

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结论必须从文中得出。我看这应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思维指向。文本是思想感情之母,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拎出诗中的一些词语:啸哀—悲秋—作客—多病—苦恨—潦倒。这样,一个哀怨、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果联系杜甫的一生,联系他当时的情况,联系诗歌表现的特点,便不难发现,整首诗的感情主脉是“哀”。这是杜甫生命的最后的“哀”音——是对人生的一种大绝望,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大悲怜。哀大则心死,哀轻则悲鸣。也就是说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在这多层质的情感结构中,其核心是“哀”——生命中最痛苦而绝望的感情。

三.意象探微

当我们根据这样的思路,把握了诗人的基本思想感情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意象探微,则是诗歌教学必经的一步,否则教学就会有骨无肉。首联诗人为什么对“风”、“天”、“猿啸”有“急”、“高”、“哀”的感觉,对“渚”、“沙”设以“清”、“白”之色呢?为什么“鸟”儿这样低飞徘徊?这些不正是渲染着一种心境的低沉悲凉吗?也正是通过这些来映射诗人生命中的无限凄凉。由于“哀”的情感笼罩全篇,首联中一个孤苦哀伤、心境凄惨的诗人形象便凸现在我们的眼前。颔联则塑造了一个秋意浓郁的境界,“萧萧”言树叶的飘零之声,我们难道感受不到生命的飘零和悲切的哀音吗?从“滚滚”激荡的江水中,不也能感受到杜甫沉郁苍凉激荡不已的内心吗?“萧萧”之声不绝,“滚滚”之音不歇,人生的壮志豪情不减,人生的凄凉无奈不止。颈联用大数目的词,来写壮阔景象,正是杜甫壮阔胸襟的写照,是其心境激荡的显现,是其博大人文情怀的自然展示。尾联进一步抒发穷愁潦倒的感慨,一个“苦”字,就可以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四.联读升华

学习诗歌,应加强联读练习。比如此诗,可以这样:感受下列“登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进行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悟。教学中选用这几首诗,都应附上详细的注释和说明,在上课的前一天自习时便发给学生。在导语中提到这些诗中的精警之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些经典之句的印象。当然让学生谈感受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这一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感知,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一种更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

陈煌,教师,现居贵州沿河。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留白 思维 碰撞

喜欢欣赏写意画,几片黄叶飘舞在空中就是秋风扫过、万物凋零,几只蝌蚪游于水中就能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数座山的绵延、一位老僧就是“深山藏古寺”。尺幅之间,千里画卷,尽显雄浑旷远的意境与峥嵘磅礴的气韵。这绝佳的效果除得益于画家的精思外,还受惠于创作技巧上的留白,看似轻巧实则匠心独运,画家和观者的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在“留白”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迁移类推,我们要是把“留白”的艺术运用到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课堂变成一汪静潭,为思考插上翅膀,暂时的沉寂必定会迎来思想的碰撞。

一、导入处留白,点燃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不一定需要老师写一段大美的文字激情引入,我们完全可以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秀一秀,畅所欲言,从而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教学。

执教《长恨歌》时,我上课伊始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有人说,是杨玉环的美色耽误了李隆基,若没有玉环,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及唐王朝的衰败,对此,你如何看待?

教室里静静的,但看得出孩子们在用心思考。两分钟后,有人举起了手,一时间,七八只手举了起来。他们有的说是杨玉环改变了唐朝的历史,因为历史其实往往是由重要人物改写的,李隆基前期施政,励精图治,任姚崇、宋Z为相,整顿弊政,使唐王朝走向强盛,但自从有了杨玉环,他就渐渐不理朝政,还重用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若没有杨玉环,李隆基也不会消耗民力,诏令在骊山大肆修建宫殿,还在宫殿四周筑造罗城,安禄山看到李隆基一心治国,自然不敢反叛,盛唐会继续荣耀下去。有的学生直截了当:纯粹的男权主义,既然是男人说了算,那么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的事负责,事情成功了就是男人的功劳,错了就是女人的罪责,这是片面、狭隘的。

通过导入环节提问后的留白,我把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思考状态,为后边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重难点处留白,激活思维火花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独立思考时留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维方式探究、发现,从而真正体验到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

执教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时,教学的重难点是探究诗人为何“愁”。揭示讨论的话题后,我请学生自己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结果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自主探究中绽放:有孩子结合诗句说诗人写的信无法送给朋友,因音书阻滞发愁;有孩子结合第一句“城上高楼接大荒”和课下注释想到作者因被贬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政治希望破灭,故而发愁;有的小组由“共来百粤文身地”的“共”字探讨出诗人替被贬的朋友们鸣不平,愁思浩荡。

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探讨,解决重难点,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观点碰撞处留白,激发探究激情

语文课应是一汪活水,“活”的根本当包括思维的碰撞、观点的对抗。在讲《六国论》时,有几个学生对于作者苏洵提出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六国政治腐败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赂秦”只是政治腐败的一个小分支,不算大头。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很多人纷纷赞成。于是,我将思考交给“留白”,让学生从苏洵的写作目的角度想想“弊在赂秦”这一观点提出的合理性。简短思考后,这些思维灵活的孩子们想到了苏洵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不断向辽、西夏委屈求和的时候,明白了苏洵提出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真正目的――劝谏宋廷不要一味缴纳岁币,喂壮了敌人。

观点的碰撞是促使学习向纵深处拓展的门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观点碰撞而研讨,为不一样的声音留白,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找到答案。

四、结尾处留白,提升认知

在讲杜甫的《登高》,课堂进入小结程序时,我一改往日自己小结的习惯,问学生古人登高一般传达何种情感?试举例说明。安静地思考过后,学生有的总结出思乡怀人之情,比如苏轼的“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有的总结出家国身世之慨,杜甫常将浓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自身坎坷遭遇糅合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溢着国破家亡、无处寄身的悲慨;还有的说诗人会感怀历史沧桑,兼以借古讽今。孩子们的回答让人欣喜,“留白”给了他们思考的空间,提升了认知,也让整堂课挥洒着才情,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留白”,就是为学生开启一扇明亮的思想之窗。导入处留白,让课堂水到渠成、巧妙过渡;重难点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观点碰撞处留白,柳暗花明又一村;结尾处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白”,为思考插上了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晴空尽情翱翔;“留白”,让智慧的明珠落在思想的玉盘上,奏出清丽响脆的乐曲,撞击出跳跃欢快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第4篇

理由之一:选修教材的多样性。江苏出版社出版的选修教材有《现代散文选读》、《古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论语〉〈孟子〉选读》、《语言创新与应用》等。教材的专业化程度很高,但也给教学带来难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选择教材,再确定哪本先学哪本后学,这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当好设计师。

理由之二:选修课的特殊性。选修,决不是兴趣的无端漫游,而是以兴趣为基础、以发展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选修课,决不是必修课的点缀,而是着眼于彰显多彩个性、培养多方探究的能力和获得多种素养的辅助课。因此,在选修课堂上,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宏观掌控的能力,牢牢抓住主导权,学生的个性发挥才不会走向无序状态,探究活动的开展才不会流于肤浅。语文选修课才会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流于形式、个性张扬而不失于张狂的舞台,也才会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学目标。

理由之三:课时的有限性。一般的选修课都安排36课时左右。而一本选修教材又包含着若干个专题,教学任务远不是36课时所能完成的。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内容,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教师就必须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及早规划,认真取舍,精选并推荐必读篇目,不漏落丰盛大餐中最具营养的佳品。同时,打乱原有编排顺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新任务。

语文教师应如何履行主导者的职责呢?

第一,主导性体现在对教材的取舍、整合上。

丰富的教学内容,有限的授课时数,促使语文教师不得不未雨绸缪,及早做好教学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预先通读教材,权衡考虑孰取孰舍。比如《〈史记〉选读》,共有19篇课文,其中不乏《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屈原列传》等名篇。笔者从中精选了8篇作为精读课文,其余的进行泛读,又选了两篇作为文言文训练材料编成试题。这样点面结合,既扩大了阅读量、积累量,又突出了重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语文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实际对单篇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如教《淮阴侯列传》,除了选文之外,笔者补充“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坛拜将”的片段让学生欣赏,从而让学生对韩信的形象有更全面、更立体的把握。南京行知实验中学的王樱林老师对《唐诗宋词选读》的整合值得借鉴。她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整合成一个小专题“韩柳的贬谪诗”,既增加了课堂容量,避免了单篇教学费时的缺点,又能让学生对韩愈、柳宗元的贬谪诗有个比较,并进而探究形成两诗“不同”情感的多种因素;还能引导学生归纳贬谪诗在意象的选用、情感的表达上的一般特点。王老师对教材的自主整合使单一的内容变得厚重,把平面的教学引向纵深,充分显示了教者的主导作用。

第二,主导性体现在对课堂活动的设计上。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主张让学生参与“活动”“实践”“探究”“经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提供选择。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应该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课堂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如果不精心准备,随意为之,那么主导就会变成误导,有活动还不如无活动。相反,教师如果能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设计得更有价值,那么,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会更高。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朗诵活动的设计,除了安排学生在上课之初自由诵读、欣赏配乐朗诵而外,还在教学环节的中间安排一次重音朗读活动。要求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作重音朗诵,在朗诵、揣摩重音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感受。如反复诵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应让学生明确应重读哪些字,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用声音对“何”“马不前”的重读效果进行体验,最后水到渠成地品悟出诗句蕴涵的复杂的感情。再看苏州中学的周黎老师的那堂观摩课,也时时处处体现着主导者的风采。这堂课学习三篇赠序(选自《唐宋家散文选读》)。周老师设计了两道探讨题:(1)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两序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2)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是如何体现“我”的。这两道探讨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绳,两道探究题的思考、讨论、明确的过程,就是专题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过程。在选修课的教学上,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固然重要,教师主导设计的探究题也往往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第三,主导性体现在对个性化语文活动的调控上。

不能否认,传统的语文课堂缺少一点生机,而选修课则充满个性。各种个性化的语文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个性“带来的种种烦恼。七嘴八舌,不知耳听哪方;天马行空,不知神游何处;旁逸斜出,早已离题万里;浅尝辄止,不作深入研究。此时教者当牢记主导者身份,宏观调控,微观纠偏。试看观摩课上一个范例。如皋中学王学东老师上现代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在“亮点赏析”环节,当一位学生滔滔不绝地读那些幽默风趣的语段并大有一读到底之势时,王老师温和地请他谈谈自己最欣赏的地方。这个学生立刻挑了中间的一段朗读出来。王老师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提醒了学生,避免了面面俱到,控制了时间,也给其他学生留了发言机会。另一位同学在赏析语段时,连用了几个“搞笑”,把台上同学和台下老师都“搞笑”了。王老师巧妙点拨,帮他解了“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围,从而让课堂恢复了既活泼又严肃的状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适时适度地调控课堂教学,是学生个性发挥的质量保证,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另外,像讨论、交流这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就要健全评价机制,更好地验收学生的活动成果了。

第四,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六种层级语文能力的培养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