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幕遮碧云天

苏幕遮碧云天

时间:2023-05-29 18:2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幕遮碧云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 《苏幕遮》 去国之忧 离乡之愁

广为后人传颂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范仲淹系北宋仁宗时的“一代名臣”。这两句体现了范仲淹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品质和境界。然而他的词《苏幕遮》却向我们展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密意如绵,柔情似水”,从中可窥见他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苏幕遮》写的是去国之忧、离乡之愁的旧题材,然而却写得率直真挚、有情有泪;下笔气势阔大,意境开阔而深沉。通过恨芳草、黯乡魂、追旅思、恋好梦、畏倚楼、饮愁酒、洒热泪等情节,把那种天涯游子的离愁别绪自然真挚、强烈有节奏地抒发出来,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荡气回肠的感人艺术境界。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秋色,下阕抒离愁。

上阕一开始,作者就以非凡的气势,如椽大笔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碧云天”,清澈碧蓝的天空中飘悠着几缕如纱似絮的白云;“黄叶地”,秋风萧瑟,黄叶凋落,飘沉满地。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境界空阔清冷,不仅点出了季节是肃秋,还暗寓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心情。清人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说景即是说情。”美学家罗丹说:“一片自然风光就是一种心情。”此词一开首就写景象的广漠,就暗衬了游子心境的空漠,而写黄叶的飘落就暗透了悲凉肃杀之意,极易引起游子的身世飘零之感、去国怀乡之思。《淮南子·说山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更何况是黄叶遍地呢?故游子不能不猛然惊觉:秋天又来了,“岁之将暮”,而自己却还像一片落叶飘零在外,不得归根,心头怎能不袭上淡淡的惆怅与缕缕愁思呢?所以,这两句写的虽是景,但景中寓情,情因景见,画面开阔鲜明,是历来被称道的咏秋名句。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从这两句点化而来的。

接着,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秋水碧透、烟雾笼江、金风徐来、波光动荡、日暮关山、残阳如血的画面,并着重以“水”和“斜阳”进一步点染秋色,渲染情思。因为,这离人的眼中之景暗示了诗人袭上心头的乡思离愁越来越强烈,终于追随着面前的满眼秋色,一直向前,朝着家乡方向延伸、延伸。在茫茫天际,这种情思与江水浑融起来,真是秋水溶溶、乡思邈邈。同时,一个“寒”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试想,在暮色朦胧的江面上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不正是给游子心头涂上一层悲凉凄冷的色彩么?“斜阳”点明是傍晚时分,但这种秋天“夕阳西下”之景,更增“断肠人在天涯”之思。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在这满目秋色、斜晖之外,却是那无情的芳草远接天涯。“芳草”是可乐之景,为什么用它来渲染离愁呢?诗人这里化用了《楚辞》的话,“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南唐后主李煜在《清平乐》一词中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无情”一句采用的就是拟人化手法,以景物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诗人一直主张改革弊政,希望富国强兵,可是现在却远离家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极目眺望,远处斜阳尚可看见,而那斜阳外、萋萋芳草尽头的家乡却望不到。触景生情,那离乡之愁、去国之忧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诗人在上阕由上而下、由近而远,有层次地描绘了色彩鲜明而境界阔大空灵、苍茫悲凉的秋色,为下阕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说上阕中诗人把乡愁国忧融于写景中,而有些若隐若现的话,那么,下阕的言情便是水到渠成了。

“黯乡魂,追旅思”。面对满目苍凉的秋色,因景生情,不能不引起诗人的羁旅之悲、思乡之愁、失意之感?这两句读来似乎还可以感觉到诗人那沉重的叹息。一个“追”字,总写分述,层层展开,缠绵深沉,酣畅淋漓,“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一层。诗人无法摆脱这重重愁思的纠缠,只得有求助于梦境了。这两句与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是相似的,深刻表现了“愁苦”之情,从中可感觉到诗人那无可奈何的怅叹。然而,“寻好梦,梦难成”,只好翻起身来,倚栏远眺。但一轮明月更撩动离愁,所以还是“明月楼高休独倚”。这种“欲倚却休,欲休还倚”正是诗人无法排遣愁思缠绕的矛盾心情的生动写照,这是第二层。一个“休”字书又暗传了恨极之人那痛苦难言的悲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则为第三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这时诗人情急无奈,便想借酒浇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人潸然泪下也是情之所至。一个“化”字便把客观的“酒”和主观的“愁”、把景与情、物与我巧妙地统一于“相思泪”中。这里,作者以新颖别致的构思、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极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无极”的凄苦心境,语尽而意不止。

纵观全词,虽说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李渔《窥词管见》)在写作上有情景相兼、相融之妙。

另外,此词语言浅显而不粗俗、凝练而不雕琢。如上阕数句色彩绚丽鲜明,有“碧”、有“黄”、有“翠”,风格绮丽壮阔,韵味深长,为隽永之精品;而“芳草无情,更有斜阳外”则为含蓄的上乘,有一种阴柔之美。全词写秋光旅思,更以“寒”、“黯”、“追”、“休”、“化”等词展示游子的心境及感情的发展变化。

总之,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字里行间都满溢着“萋萋别恨情,点点离人泪”之情,堪称词中精品。

附:全词如下:

第2篇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

2、《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诗人把人生经历作了深刻的比喻,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雪地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后来便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3、《一剪梅·怀旧》

宋代:汪元量

十年愁眼泪巴巴。

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一团燕月明窗纱。

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

急捻琵琶,缓捻琵琶。

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赏析:全词表现的是作者的家国之思,以“十年”开头,突出地显示出时间的悠长,词人将这悠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泪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块,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动人心魂的复合意象。

4、《春阴》

宋代: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赏析:真是“酒无通夜力”,“梦短不到家”,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十分深沉。

5、《旅寓安南》

唐代: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第3篇

越调·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

??一江秋水,一盏孤烟,一片水影。孤掷一注,高傲的堤岸另我痴狂,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锁住了心中的烦闷,却闭不住开阔的眼帘,雁排长空的秋景,乡愁滋生。一轮雪日,数点红绿,一曲吴歌,两支荡桨,一声哀怨。凄美的雪晴日,完美尽在一瞬,我心暂留在这一刻,抒写思念。秋水波心荡,一支吴歌“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桨音跳动在波面,泛起层层涟漪,孤寂的胜景里,心跳难免也是哀怨。

??悠闲的鸥燕沙上沉眠,一簇簇浪拍岩石的回音击碎了它们的恋梦,我的思念。

??于是,今夜无梦,只因心未死,人难眠。

??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被云朵点缀的天空,空隙里无限幽蓝,无声的相思,那么辽远,那么深邃。大地幸存的泥土气息,在落叶的搅拌下渗入我的灵魂,产生共鸣。秋色连波里,你水一样的柔情荡漾江南的风韵,于是波上轻纱掩盖了我的视野,幻象中让岁月洗净铅华,最真的是你唇角那朵微笑,在这烟雨蒙蒙的世界里,我的终点站是你内心深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斜阳在心跳的渲染下都将化为旭日。

??黯乡魂,追旅思。夜色里缠绵的回忆萦回在我的心底,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也许在明月当空高挂处,我凭栏独倚,饮一杯浊酒,将海陬的你回忆,柔情中释放爱的泪水。

??

??点绛唇·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

??填满你相思的梦境,抚慰我孤寂的心。有些东西,也许消失了会更好,到了那个个性的年代,曾经的依赖,曾经的月台都将变得模糊、消隐,直至心也消融,你的笑靥依如桃花。

第4篇

我在龙城生活了15年。

15年的时光,或许不会让你爱上一个城市,但却一定会使你对这里的一草一木足够了解。我曾经厌恶过这个叫龙城的城市,厌恶她烟灰色的天空,厌恶她带着钢铁味道的重工业感,厌恶她的暗沉,厌恶她冬季刺骨的严寒、夏日灼热的阳光,还有她的冷漠和无情。我埋怨过她为什么没有苏州的淡雅,没有上海的繁华,没有青岛的浪漫,甚至没有拉萨的纯净,可是我却忽略了,这座小小的城市却拥有哪里都不曾带给我的感觉——归属感。

是的,归属感。

一位朋友说:“离开了太原才知道,不是每一个肯德基旁边都有一个麦当劳……”对龙城的依恋,往往是我在其他城市才感觉到的。每每到了一个城市,我总会禁不住和龙城比较:这条街没有龙城的柳巷舒适,这里的面皮没有龙城的口味好,这里的巷子没有龙城的干净,这里的夕阳没有龙城的娴静……每每到了一个城市,我也总会因为不熟悉那里的地形而不自觉地想起龙城:若是在龙城就好了,那里的大街小巷有哪条是我不熟悉的?

府西街、迎泽大街、柳巷、云路街、滨河西路、桃园三巷、青年路……每一条街道都带着我的回忆。学校在府西街上,旁边就是龙城的地标性建筑国贸大饭店;迎泽大街是龙城最长最宽的主干道,儿时最爱的迎泽公园就在那里;每次逛街,又总少不了要去柳巷;云路街和桃园三巷静谧宜人,有好多家咖啡馆和茶馆坐落在那里。我喜欢在午后点上杯焦糖玛奇朵或碧螺春,感受心底最期盼的那种缓慢和优雅。

姥姥生前就住在青年路上。不知为什么,那条普普通通的街道总让我有一种充斥着回忆的感觉。春天,五中的学子们走过这条街道,像是在追寻着他们的梦想;夏天,浓密的银杏树叶架起了一道“翡翠长廊”,路两旁卖烧烤的小贩们热情地吆喝着,还有那鸣叫着的夏虫,构成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夜晚;秋天的青年路上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金色的银杏叶像一柄柄小扇,飘然而落。脑子里忽然冒出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我或许没有范公心中的羁旅思乡之情,但每次一想起这句诗,便因青年路上的黄叶而多了一份对秋的感伤。

龙城对我来说是一座简简单单的北方小城,一个闭塞的内陆城市。她没有车水马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甚至没有一片洁净的天空,但她却赠与每一个龙城人和每一个来过龙城的人一份安然。她告别了喧嚣与繁华,只留下了一份恬静。待在这个地方,你会发现浮躁的心灵,有了归属。

15年的时光,或许不会使我爱上这座城市,却足以令我对其万般依恋。夕阳透过玻璃窗,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她一如既往地优雅地向人们宣告着夜晚的降临。而我,则收拾好东西,走出了咖啡馆,准备回家。

普普通通的龙城,或许不是一个耀眼的舞台,但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家的港湾。

第5篇

“终日成章,涕泣零如雨。” (《迢迢牵牛星》)

盈盈一条天河隔开一对有情人牛郎和织女,互相只能含情脉脉地遥望而不能相见,不禁泪如雨下,哪里还有心思弄机织布,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尽了人间有情人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诗人杜甫登上岳阳楼,望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想起杳无音信、远在天边的亲人,贫病交加,以孤舟为伴,再想到国家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倚着栏杆老泪纵横。此句将诗人思亲忧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这是乐景写悲情的典范诗句。安史之乱使京都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百姓妻离子散。杜甫感时伤怀,加之思念亲人,面对鸟雨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泪落心惊。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是欢喜激动的眼泪,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战乱,而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初闻”仅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加的逼真表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蓟北极目远眺,不禁感慨万端:时光匆匆,天地宇宙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有生不能建功立业,这怎能不悲伤叫人怆然泪下呢!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这是乡思旅愁之泪,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的作者,便想登高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又使他倍感孤独和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他又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更涌上心头,不禁黯然神伤,流下一行热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大漠边关,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又怎能抵御万里乡关之思?久困孤城,将士们早已归心似箭。但壮志未愁,功业未就,还乡之计又从何谈起。万般思绪萦绕心头,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读来情真意切,感同身受。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这是离别之泪。一对有情人即将离别,河岸边,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一句话也说不出,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柔情蜜语,依恋祝福,都在泪花闪烁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6篇

一、 适度朗读

文本的生命是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中国的文字是立体的,是有生命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文字的立体感,才能做到与文本对话。朗读文本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走进文本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通过朗读,我们与诗词能够做到灵魂上的情感交流,获得精神体验。解读古诗词第一步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朗读,把握文字带来的情感基调。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格律、韵调,朗读也因人而异,在这里我就不举例说明了。

二、关注标题

1.标题点名与写作有关的季节或者时令特征。

游春

张弘范

闲逐东风信马蹄,一鞭诗思曲江堤。行行贪咏梨花雪,却被桃花约帽低。

标题中的一个“春”字便点名作者写作的时节,在春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带着“春”的感觉去品读这首诗,诗人在和暖的春风中,信马闲游在曲江堤上。眼前的美好景物令他沉醉留恋,那满树似雪的梨花激起他的诗思,于是他推敲着诗句。正在他忘情深思时,蓦然觉得什么被帽子挡住,一看,原来是一枝斜出的挑花,于是赶忙低下了头。颇似“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种惊喜跃然纸上。诗写得清新奇巧,紧扣一个“春”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游春时的闲适与高尚的情趣。

2.抓住标题所涉及的主体或者重点。

妾薄命

宋无

云母屏,琢春冰,鲛女织绡蝉翼轻。比妾妾薄命,比君君薄情。红锦拭镜照胆明,还疑妾貌非倾城。倾城从来有人妒,况复君心不如故。故人心尚方九疑,新妾那能如故时。补天天高,填海海深不食莲菂,不知妾心。

标题表明这首古乐府的主体是“妾”,重点写了妾的“薄命”,我们在看到题目后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讲了什么。读过此诗,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诗写了一个薄命女子被负心郎抛弃后的痛苦心情,写得哀怨缠绵,感人肺腑。

3.暗示诗人的情感基调。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恒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标题就暗示出词人在整首词中的情感基调,即一个“怨”字。通读全词,没有一个字眼表现出离别的情绪。全词的情感全在标题的一个“怨”字。夜深人静,不知从哪里传来了笛声,将人从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着人间。全词,融情于景。通过联想昭君出塞时对故土的依依不舍,见出词人对友人的难舍之情。

通过抓住标题以上三个要点可以把握作者的大致情感脉络,思路情愫,从而更好的解读古诗词。

三、 留心注释

注释很重要,它会透露出很多关键信息,如交作的背景和诗(词)人所处的年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情景再现,通过想象拉近和诗(词)人的距离,更好的解读古诗词。例如:

[1]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2]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3]女墙来。

【注释】:

1.石头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即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改为石头城。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一首。《金陵五题》咏金陵的古迹。

2.淮水:指秦淮河。

3.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墙。

阅读注释知道诗人在吟咏古迹,对象是金陵城,而且吟咏金陵已成为一个专题。诗的一开头便把“金陵城”置身在群山环绕的悲凉氛围中。群山依旧,只是往日的繁华早已逝去,成为一座空城。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这里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浪潮依旧,天边还是那弯冷月,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的繁荣富贵,俱归乌有,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诗中句句写景,吟咏故都,抒发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四、 领悟关键诗(词)句

关键诗(词)句在一首诗(词)中是“点睛之笔”,往往是一首诗(词)中诗人感情的倾泻点。把握住关键诗(词)句,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遮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的关键句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上阙写景,很难看出词人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但最后一句鲜明道出词人要表达的是一种“相思”之情。再往关键句前面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之思的词,表达乡思离愁。

这首词一反常道而行之,没有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自己的相思,而是把秋景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第7篇

一、品味语言

1.品味人物典型语言,了解人物性格及情感。

曲词或宾白中有些语言直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如《长亭送别》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和叛逆性格。《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叫声屈动地惊天”的呼喊、对天地鬼神的怒斥、感天动地的三桩誓愿等曲词,都表明了她异常强烈的悲愤之情和反抗精神。

2.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戏曲语言经常运用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了在感情折磨下的心力交瘁;“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运用了夸张兼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两个典故,形容伤心之至。这些语言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于一体。

戏曲善于化用名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

戏曲语言通俗,多用口语。《长亭送别》“叨叨令”一曲中,“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把口语化的儿化音与叠音形容词用排比句巧妙组合,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情别绪写得哀哀切切。

二、鉴赏艺术手法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古代戏曲往往用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以超现实的想象,使之一一应验,表现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牡丹亭》中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梦中的爱情在现实中得以实现,使全剧充满瑰丽奇幻的浪漫色彩,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极大的讽刺。正是这些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使作品主题逐步深化,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2.寓情于景,景为情设。

古代戏曲继承了古代诗歌情与景结合表情达意的艺术传统,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长亭送别》被誉为情景结合的典型篇章,就是因为作品中情与景达到了“交融”的境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戏曲作家描写剧中人眼中的客观环境,是为抒发剧中人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景为情设。因此,借景传情一直为历代戏曲作家所重视。

阅读训练1

牡丹亭・游园(节选)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①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②,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吩咐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旦)好天气也!

[步步娇]袅晴丝③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④。(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⑤,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

【说明】“游园”是《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杜丽娘受到《诗经・关雎》的启发,在春香的鼓动下,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私自到后花园赏春。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色,她觉醒了。

【注释】①乱煞,缭乱之意。②炷,燃烧。沉烟,指沉香,一种香料。③晴丝,在春天晴日常看见的虫类吐的游丝。④没揣:不料。迤逗:,引惹。揣、迤,都是当时的口语。彩云,指式样美好的发髻。菱花,指镜子。⑤朝飞暮卷:唐・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这里形容楼阁的壮美。

【探究练习】

1.“没揣菱花”三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不超过30字)

2.下面是对[步步娇]这支曲子的赏析,请判断正误。

①这支曲子既直接描绘人物的外貌,又通过描绘她梳妆打扮时的动作,来展现她的情趣。()

②“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句明写春景,暗写春情,寓春情于春景,情景水融。()

③“闲”字直接修饰“庭院”,既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特点――寂寞和烦闷,又反映出主人公在“闲”的深闺中生活得闲散无聊。()

④“没揣”“迤逗”是当时的口语。口语的运用,不但使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而且活脱脱表现了杜丽娘那种娇羞的神态。()

⑤从这支曲子的唱词,可以体会出戏曲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特点。()

3.[步步娇][皂罗袍]这两支曲子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可从艺术手法及语言等方面分析)

4.杜丽娘和春香游园即将回去时,春香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而杜丽娘却是一句“提他怎的”,并唱“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这表现出了杜丽娘此时的情绪________,造成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阅读训练2

哀江南(节选)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翡翠丹墀粉黛笙箫

2.[沉醉东风]一曲写老艺人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到了故宫,从中我们可以想见故宫昔日的繁华。请找出能体现(或写出能想见)故宫昔日繁华景象的富有色彩的词语:____玉柱、____泥墙、____琉璃瓦、____窗棂、____墀,而现在这一切已全湮没。可见这一支曲子主要是通过____手法表现今昔差异。

3.作者写“直入宫门一路蒿”,联系以前学习过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诗句,分析一下“一路”一词有何表达作用?写蒿菜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借“蒿菜”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

4.请选出对[折桂令]鉴赏分析有误的一项()

A.从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想象到“秦淮十里水盈盈,夜半春风送美人”的景象:绿水画舫,游人如织,舞榭歌台,笙箫彻夜。但现在,国家亡了,歌女逃了,游人不见了,看见的只有窗户上迎风飒飒作响的破纸,秦淮河里夜打空城的潮声。此曲融情于景,景物描写中饱含今非昔比、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

B.“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新红叶”几句景物描写,点绘出秦淮河景色美丽而色彩鲜明的特点,从中也透露出作者为美景所动的心情。

C.曲词写的正是深秋时节,开日,霜叶红时,却只见“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笼罩在这里的是无边的寂寞。

D.这支曲子描述的是沉默,蕴涵的是仇恨,表面上是一派寂静,内藏的是火一般的激情。是谁惊破了温馨的美梦?是谁践踏了六代繁华,这是作者没有提出而读者自然要问的问题。

参考答案

《牡丹亭・游园》(节选)

1.拟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杜丽娘因为春情摇曳,梳妆时无限娇羞的情态。

2.①×②√③√④√⑤√

3.(1)绘景抒情,妙合无间。如“袅晴丝”三句;(2)语言典雅浓丽,委婉含蓄。如“良辰美景”二句。

4.孤独、怅惘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哀江南》(节选)

1.翡翠,形容绿色。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笙箫所奏的乐曲。

2.白、红、(澄)黄(闪光)、翠绿、丹;(色彩的)对比

第8篇

据笔者统计,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录的63首诗词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登临的有19首。[注]这些作品一般具有意境阔大、兴象高远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作品为例,观照登临诗词的文化内涵。

一、 景象:雄浑和壮阔。居高,汇集生动的形象;临远,展现开阔的意境。

不管是登山、登台、登楼、登阁,登临行为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居高临下、俯视大地的宽广视角,诗人即景会心,将从制高点看到的景象扫描进作品,作品就呈现出登临之作特有的艺术效果。

作者登临获得的景象不会局限一隅,往往在空间上比较广阔,层次上比较分明,意境上比较雄浑。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由近而远描写所见景象: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辽阔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茫茫愁思充溢其中。近观芙蓉出水,惊风“乱”,薜荔附墙,密雨“斜侵”。远视则茂密丛林遮断千里之目,曲折江流有似九回之肠。城楼之登临令诗人获得了一个宽广视角,从这一视角目睹的凄凉景观,特别适宜表达时代悲声、志士悲歌。

柳永《八声甘州》展示的登临景象之雄浑壮阔“不减唐人高处”(苏轼语)。这是一个暮雨后的清秋时节,词人俯瞰大地: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猛烈凄厉的霜风过处,关塞江河,骤然冷落,只有落日一抹惨淡的余晖,投向词人所在的高楼。于是,红花凋敝,翠草减色,万物的芳华随着秋雨的侵蚀和霜风的摧残逐渐消歇。《八声甘州》描摹的景物,有着开阔博大的形象和深致邈远的意境。东流江水、冷落关山、当楼夕照,都显得形象博大,在这样开阔的背景之下抒发人生悲情,便显得气势沉雄,兴象高远。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宰相》),“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辛弃疾《沁园春》),诗歌史上,这类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常常出诸登临之作。这是因为,雄浑壮阔的景象往往与居高临远密切关联。居高,汇集生动的形象;临远,展现开阔的意境。假如不是登临仰望或俯视,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这样视野开阔的形象。

二、 望远:思乡和怀人。遥望远方,幻化故乡情景;翻涌思绪,浮现亲人形象。

独在异乡的异客登临高处遥望远方,眼前最容易幻化出故乡风物。杜牧《题齐安城楼》:“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秦观《满庭芳》:“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与此同时,登临高处遥望,最容易由此及彼,念及亲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柳永《西平乐》:“秦楼风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遥望远方,幻化故乡情景;翻涌思绪,浮现亲人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视野,传送思乡怀人之情的登临之作不胜枚举。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汉乐府》)眷恋故乡、怀乡思归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登临行为酿就的这种情感犹为强烈。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乡魂”黯然凄楚,愁绪缠绕心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词人月明中倚楼凝想,愁怀更甚,不由发出“休独倚”的慨叹。消愁不免“倚楼”,“倚楼”更添离愁,高楼独倚的场景透射出乡愁离思之深重。

社会生活中,朋友间那种肝胆相照的友情,恋人间那种生死相依的恋情,曾感动过无数的读者。《寄李儋元锡》是一首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和苦闷的诗。韦应物与友人分别已届一年,“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需要友人深厚的情谊来浇洗胸中的块垒,诗人西楼望月,成为异地怀人的一个经典画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一个片断,展现的是扁舟游子与楼上佳人间相思相望的一个镜头,传达着永恒的相思情愫。众所周知,因其永恒,这一镜头在唐诗宋词中被反复展示。

柳永《八声甘州》将思乡和怀人紧密结合起来,呈现出强劲的艺术张力: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是羁旅行役词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怀人名作。暮雨潇潇,江天寥阔。词人在楼上“正恁凝愁”,佳人在故乡“登楼望”。自己之所以“不忍登高临远”,是因为“故乡邈远,归思难收”。词人反复突出“登”“倚”动作,铺展出登楼行为蕴含的文化意蕴,取得了言少意丰的效果。

三、 叩问:历史和现实。仰望天空,引发思古幽情;俯视大地,触发伤今意识。

登临创造了一个天人对话的机会,诗人思接千载,很容易进入与古人沟通的话语情境。陈子昂《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王安石《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辛弃疾《水龙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诗人思古情绪的引发,登临是一种重要媒介。

仰望天空,对话古人,引发思古幽情。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西晋名将羊祜。时光流逝,朝代更替,羊公碑却依然屹立岘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来自今日的登临。当诗人将目光投向幽远的时空,缅怀古人,不禁凄然伤怀。胜地登临,睹今思昔,是登临之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另一方面,诗人总是将目光投向现实。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刘克庄《贺新郎》:“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俯视大地,关注苍生,触发伤今意识,登临行为是一种催化剂。

南宋词坛的许多登临之作,悲壮之声为其基本音调,爱国之情为其基本内涵,不知感发和沸腾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梦幻和热血。辛弃疾《菩萨蛮》“借水怨山”(周济语),抒怀郁孤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青山可以遮断视线,却阻挡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百姓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江水千折百回,终究会汹涌翻腾,滚滚向东流去。这是用冲破重峦叠嶂的滔滔江水,表达词人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决心。因登临而引发深重忧患意识的作品,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尤为突出。

四、 愁思:孤独和愤激。置身天地间,催化孤独感;游目楼台外,触发愤激情。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王粲《登楼赋》)然而,事实上,登临的效果往往与登临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登高临远引起诗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临之作的主旋律。宋玉《高唐赋》:“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太息垂泪,登高远望,使人心悴。”“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篇》第三册876页)钱钟书先生对登临之作主体情感的概括,诚不刊之论。

“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伤高望远,厥理易明。”(同上)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置身广阔大地、寥廓天空之际,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在这里,登临幽州台成了引发诗人悲情的催化剂。外在形象的孤独,内心深处的孤独,这种“陈子昂式”的孤独在唐诗宋词里屡见不鲜。登临者在偌大的空间之中面对茫茫宇宙,顿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孤单,那种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辛弃疾《水龙吟》的孤独感表现为抒情主体对知音的渴望与呼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夕阳西沉,孤雁悲鸣,登上建康赏心亭的词人辛弃疾看到腰间佩戴的宝刀,情不自禁地拍打着亭上的栏杆。“把吴钩看了”三句,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展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高度概括了那些空有恢复之志却难觅知音的孤独者心态。

登临行为对作家情感产生的影响,在那些悲剧人物的作品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非同寻常的意义。岳飞《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之耻,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深仇大恨,不共戴天。词作对女真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切齿之恨,“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陈廷焯语)。作者那种“壮怀激烈”的悲愤之情,令多少志士扼腕喟叹。

置身天地间,催化孤独感;游目楼台外,触发愤激情。在南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刻,登临之作中不断出现高亢激越的时代悲声。“曳杖危楼去”的张元,“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贺新郎》)。“佳处缥缈着危楼”的陆游,“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水调歌头》)。“送我今夜岳阳楼”的张孝祥,“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水调歌头》)。“楚望古湘州”的袁去华,“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水调歌头》)。在南宋这个特定的时代,有志之士发出的登临“悲声大合唱”,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的仁人志士发出的最强音。

五、 悬念:遥想和梦幻。对面落笔,遥寄深情;梦里写怀,幻化奇景。

登临行为的虚化是诗家常用的一种手法。对面落笔,遥寄深情。作者的叙述视角不是瞄准自身,而是撇开己方,落笔对面,转换角度,易位主客,通过写对方的情态来展现深邃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杜荀鹤《新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诗人从故园落笔,不明言自己思乡,却用“想得”一词,勾起故乡亲人登楼赏月思念自己的联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设身处地遥想山东兄弟“登高”之时如何思念自己,以曲笔写出“忆山东兄弟”之情。

对面落笔寄深情这种手法,宋词中亦多见。欧阳修《踏莎行》: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楼高”三句,是行者对居者的设想。行者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居者的离愁,又由居者的离愁而想到居者会登高望远。别上楼去靠着高高的栏杆痴望了吧!人已行远,杳无踪影。这就语多一层曲折,通过写对方的情感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梦里写怀,幻化奇景。这种手法特别适宜表现浪漫情感。通常所言的登高,大多是登临实地,别有一种登高,不是踏实而是蹈虚。李清照《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凭虚御空,下视云雾笼盖,千帆飞舞。梦中蹈虚,不仅听到天帝殷勤相问,还向天帝一吐衷曲。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词人登天而望,与月为伴,俯仰之间,人事已经千年,在浩浩茫茫的太空,遇到素所景仰的太白和东坡,于是相约携行,直上广寒。这些词作写梦中登临,突破了高度限制,幻化出奇丽景观,高扬着浪漫主义精神。

写梦中登临之作唐诗中已多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展现的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为此中迥出之篇: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攀登的云梯,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这一切奇景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一处,辉煌灿烂,气象万千。

六、 熟套:倚楼和凭栏。倚楼,凸现时间之长;凭栏,显示空间之广。

“言凭高眺远、忧从中来者,亦成巢臼。”“摹写楼危阁迥,凝睇含愁,栏干凭暖,渐成倚声熟套。”(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877页)当登临行为被广泛地写入作品,积久成习,就有了程式的性质与意义。程式化的登临行为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古典诗词中写得最多的两种登临行为――倚楼和凭栏。倚楼和凭栏出现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说明其对诗词的介入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诗人借倚楼、凭栏这些动作寄托了种种情感。

作家们在抒发各种愁情时,往往借助于倚楼这一行为来表现。白居易《长相思》:“月明人倚楼。”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而在宋词中,凭栏现象更是层见错出。戴复古《木兰花慢》:“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归鸿。”秦观《画堂春》:“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倚楼,凸现时间之长,伫立楼阁,怅望弥久身体疲惫才有“倚”的必要。凭栏,显示空间之广,栏杆将空间切割为二,栏内的狭小和栏外的旷远引起登临者对大自然广阔空间的向往。面对茫茫苍天,作家独自登临,可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抒发人生的感叹。栏杆是抒情主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把握自然景观的凭借。凭栏远眺,抒情主体的情绪便借着目力与想象飞越远方,凭栏过程既是情绪的蓄积,也是情感的倾泻。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语句: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李《浣溪沙》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赵嘏描写的情景韵味清远: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倚楼人正吹奏横笛。柳永想象的细节委婉动人:佳人倚楼眺望,多少次误识归舟,又多少次化喜为悲。李悲秋的感触含蓄不尽:风雨高楼,泪花纷飞,凭栏寄恨。岳飞悲愤的情感喷涌而出:雨后凭栏,怒发冲冠,百感交集。

诗人常有登临行为,但又常常害怕登临。于是“一登楼,就发愁”成了一种常态。不少倚楼和凭栏之作表露出这样的情绪。《唐多令》:“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怕上层楼,十日雨。”万俟咏《昭君怨》:“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潘枋《南乡子》:“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两种矛盾的心理反映出词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给登楼之作染上了一层悲凉色彩。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又读到这样的语句: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欧阳修《踏莎行》)

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浪淘沙令》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欧阳修的词句,表达了羁旅之人心中的牵挂;范仲淹的词句,表达了不眠之人心中的伤情。李煜“莫凭栏”三字之中,蕴含着多少血和泪;柳永“不忍”一语之内,寄托了多少怨和愁。当倚楼和凭栏被“莫”“不”“休”这类副词限定以后,倚楼和凭栏简直就是愁与恨的代名词。

“因发愁,怕登楼”的另一种表述是故作潇洒和开脱。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还读到这样的语句: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杜牧故作调侃之语,其实内心并不超然,正言欲反,“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缪钺语)。辛弃疾以“欲说还休”四字故作洒脱,更显得愁思疑重,无法解脱却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却又无从诉说,故言“欲说还休”。

自从王粲写了《登楼赋》,抒发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淹兮少留”的感叹之后,历代登临之作,层出不穷,延绵不绝。这些作品,或欣赏山川之美,或寄托儿女之情,或感怀乡国之悲,或抒写人生之愁。一次次浸于前人千古凭高的华章之中,一次次提升了我们的视界,又一次次丰富了我们的心灵。从这一角度欣赏《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登临诗词,的确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享受。

[注]:

第9篇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高考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逐渐枯萎。蝶也愁: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秋色宜人、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秋高气爽落叶纷飞

秋色宜人、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秋意浓秋风扫落叶

第10篇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歌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比较雅;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较通俗:这样以俗入雅,充分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10、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