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时间:2023-05-29 18:21:12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第1篇

关键词:保险课程;实践;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保险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保险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为社会输送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我区高校也相应要做出改革创新。

一、保险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保险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匮乏实践经验

保险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这就对保险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保险公司运营流程、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等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然而,我院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师资储备不足,缺乏保险专业教师,尤其缺乏具备保险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直接影响了保险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欠缺保险实训教学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金融实训室,但学校保险实验室总体利用率非常低,使实验室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最新经济形势下的保险制度和理念相匹配,导致无法真实的向学生模拟保险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人才需求脱节

大多数保险专业课程在教学时与传统授课方式一致,采用“灌输式”教学,过于呆板,为达到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大纲而制定教学目标。由于采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同时,授课缺乏实践教学,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或将导致与人才需求脱节。

(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保险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核为标准,考核并没有涉及到实训、实践方面。

二、保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保险业输送与时俱进的人才、为金融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获取实践经验。当前,保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断推动保险课程学科研究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改革保险课程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案例,丰富教学方式

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素材,将理论结合案例,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理论知识,加深对保险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

(二)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平台

学校目前已与保险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但由于基地建立时间较晚,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后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到保险公司熟悉运营程序,对于在日常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解除困惑、巩固理论知识。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要发挥好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引导者,就必须先完善自我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课程教师在具备坚实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为我区保险行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因此,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针对保险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当突破陈旧的考核体制。保险课程的考核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还应注重对实训教学项目的考核,考核标准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语

保险业正快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人才需求,为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突破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专业授课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综合水平,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出适合保险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连新.《保险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4-175.

[2]谢朝德.论保险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职业教师 职业素养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第3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二十一世纪全球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也凸显激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提高、积蓄竞争能力。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创新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尤其作为领导者必须增强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特别是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实现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目前,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意识。要实现观念创新,首要的是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要敢于批判。创新是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如果把传统和权威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对不可违返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无数事实说明,创新是从批判与怀疑开始的。达尔文敢于向权威挑战,才有了进化论;马克思具有批判精神,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中国民主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之路;邓小平敢于怀疑“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干部要着力消除妨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充分考虑各个阶层的利益,以利益驱动来促进体制创新,以价值取向来引导体制创新。同时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观。我们倡导的观念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以人民利益为重,进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

二、不断学习,丰富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于知识之中,知识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之中,而且知识本身也要创新。目前,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新科技知识的积累呈指数化增加的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惊人。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只是复制原有的知识,而应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创新是建立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知识,掌握了多种技能,才能厚积薄发,见微知著,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市区领导和企业法人,都曾是改革开放“吃螃蟹”的勇者,如今他们又敏锐地成为攀登高科技知识的先锋,许多人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向博士进发。积极的创新者,必定是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更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一个领导者,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头脑中储存了大量信息,遇到问题需要决策时,才可以把大量有用信息调出来,充分利用广阔的思维空间,得出高超的谋略。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出真知,增智慧,长才干。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别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现代领导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持丰富的创造力。

三、实事求是、尊重首创,提高总结和决策能力

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提高,要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用集体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切切不可走入这两个误区。误区之一:我是领导,我的见解就比群众高明,久而久之,就会高高在上,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误区之二:一切听群众,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领导者的责任是集中群众智慧,使之升华,而不是将群众意见简单地收集归纳。领导者在实施创新活动中,既要积累成功的经验,又要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形成经验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升华。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这一理论从提出到建立,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总结的一个过程。它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提升的一个过程。邓小平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但邓小平历来不主张盲目抛弃,也从不主张盲目求新。在继承中求发展,推陈出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高度发展的的状况下,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思路决定出路。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进行实践。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辨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创新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来说是个永恒的课题,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永恒动力。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期下都要把创新作为头等大事,这事关民族和国家兴衰。

参考文献:

[1]邱霈恩.领导创新论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06).

[2]张志海.论领导创新能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03).

第4篇

一、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原则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指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是通过对音乐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使人对音乐的感受由初有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与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欣赏者在这种理解认识中,要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把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感性体验中,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刻,更高的层次。所以,音乐理解力不是一种纯粹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的能力,而是对音响的整体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的领悟力。人的审美理解力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应首先重视学生的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并要求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了解各时期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由于其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体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有许多音乐就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26题材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于理解音乐有直接的关联。应该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这是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应该是对音响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接性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只有对音响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特殊理解能力,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当某一音响在学生耳边萦绕时,应让学生自由领会,以树立起他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标准。当然,这种理解还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有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的理解,并非要求对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而是要求把一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乐曲的感性体验之中。一个人对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叙事》、《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肖邦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无所知,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感情浪涛的社会性质也不甚了解,那么,他将很难体会到肖邦乐曲中蕴涵的那种爱国热情和革命冲动。当然,对音乐的理解还应是广阔而自由的,尽管它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音乐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所能奏效的,它靠的是一种对完型的感性把握力,与此同时,又要联系到人生的各种情趣意味。也就是说,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音乐理解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融为一体。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也就是说,同一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一种“自我”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带有个人色彩,并对原作有所发挥和创造。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习,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可见,接受的音乐作品多,其理解力也会不断随之增长。音乐理解力要比单27纯的逻辑推理能力复杂得多,因为它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层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对音乐的理解,通常是将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经由情感的中介作用,不可思议的连结在一起了。审美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听众,对于某一作品,无需重复许多即可达到熟悉的程度。音乐修养与才能的差异,与审美能力、趣味、审美活动中的注意、美感强弱直接相关。回味是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过程,音乐回味可以使审美主体对音乐美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美的形态并进行比较,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更深刻地感觉作品的美。可见,音乐的理解力可通过“回味”得到提高。总之,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欣赏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艺术作品的前提,也是欣赏世界性音乐作品的重要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内涵,就能深刻地把握住。

第5篇

1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丰富学生创新实践内容

任课老师大多同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或基础研究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近年来,我们将一大批科研成果中的成熟关键技术编入教材或作为案例,充实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科研经历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了解现代武器装备对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迫切需求。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使得课程具备了明显的军事特色。同时,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验开发与建设以及学生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了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同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想也给任课老师以极大的启示,2003年至今课程组老师连续申请到现代测试技术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改革考试办法,重在考核能力

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均与本科生阶段有很大的不同[12-15]。本科生阶段主要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而研究生阶段更强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互合作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等。像本科生那样只进行笔试已经不适合对研究生的诸多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实验课程。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为: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完成实验的质量给出相应的成绩,其中基础部分实验占40%,设计和综合性实验占40%,读书报告、实验报告和研讨课占20%。综合设计报告应该包括:方案设计、硬件原理图、软件流程框图、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这种考试方法能够尽可能地考核学生的各项能力,督促研究生有意识地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3改革实验室管理机制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室挂靠在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实验中心。该中心运用全开放式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16]。我们还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和开展的项目等公开,让研究生在自由、开放的研究环境中选择实验和接受专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条件的共享,实现实验资源的动态流动,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结语

上述教学改革措施围绕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设计展开,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应的实践知识及经验学习相统一,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促使学生触类旁通,将所学知识结合到今后的专业实践中去,实现了既丰富理论学习内容、又锻炼和提高应用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他们的学科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了“知识、素质、能力综合培养”,基本上达到了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今后需要注意跟踪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开发研制新的实验,以满足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需要。

作者:刘国福 李慧 熊艳 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职业教师 职业素养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3、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应具备全新的师生观,应以引导和协作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课堂教学的性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努力拓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视野,使艺术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参加的各类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未知。 

[1] [2]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首先,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 

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还不能认为其“优秀”,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三,一名真正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还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敬业,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每一个学生作品的构思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应严谨构思,大胆创新,力求精益求精。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努力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致力于科学研究,在设计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每一次实践和作品设计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当然,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还有许多,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第7篇

从2011年7月18日至10月18日参与XX项目工作已有三个月时间,回顾三个月的实习期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这三个月中,在领导的和同事门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学习,顺利的完成了现场土建工程师的岗位职责,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职业素质。

在这三个月的实习期中,我主要负责XX项目17#、18#、26-34#楼的现场管理工作。从加入公司项目工作至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接手工作之后,迅速熟悉工地现场及相关施工楼栋的图纸资料,完成西港、万利工地三通一平,包括水管线路的选址、接头、埋设工作,各栋楼的工程进度统计、施工人数统计、质量监督,协调挖掘机台班开通道路、清理桩头,统计18#楼护坡工程量及管线保护工作,参与各栋楼的桩位偏差测量为验桩及后续工序的施工做好准备,万利现场交接工程量的现场实测统计。并在公司领导及同事的热心帮助下积极参与相关技术工作,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将图纸理论知识同现场工程实践相印证结合,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努力积累现场工作经验,能够使自己快速的融入到新的工作生活当中。

同时,在工作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身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特别是工程经验方面有着较大差距,经历的工地现场经验有限,理论知识没有很好的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认识到这点不足后我决定在不断丰富自身建筑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实地的多和同事以及现场监理沟通,争取在完美的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我还发现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也不够全面准确,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到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建筑、管理理论知识,丰富自身,为以后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打好基础。并且,通过三个月的实习也是我充分的认识到了,作为甲方的驻工地现场代表,要丰富的不仅是建筑理论知识和现场经验,更重要的是做到发挥管理者的只能,在工地现场能够做到统筹协调,及时的协调处理现场各类突发状况,并且能够对后续工作可能出现的状况做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准备,以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施工而不受到过多其他不必要的因素干扰,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另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要抱着对工作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工作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有始有终,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跟踪处理完成,我相信抱着这样态度来开展以后的工作,不但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更是对自身的磨练和提高。

三个月的实习期结束,我也深深了解到了我工作的成绩和进步和领导同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今后工作,我不仅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积极改进自身不足之处,同时更应该注重团结同事,发挥团队和谐进步的精神,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再创佳绩增砖添瓦。

第8篇

1.1定位存在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酒店管理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应当非常扎实,并且其能力需非常突出。经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准确且明确的酒店管理人才目标。通常情况下,会将学生当做高级管理人才来培养,不过,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并不能马上成为高层管理,因此在人才市场上滞销。

1.2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酒店管理的特殊性使得酒店的管理人才必须拥有很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在培养这方面人才时,必须拥有很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这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关于实践性教学资源,其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实践性教师资源,其二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校很缺少这两部分资源。有不少教师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实践经验却非常匮乏。并且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其实训基地的设备并不完善。

1.3培养标准与框架体系不一

由于教师和实训基地的限制,学校培养出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达不到市场要求。从当前的情况上看,大部分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均是在教研室完成的,所以这就使得,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均有教研室环境和教学计划的质量来决定。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院校都是关门教学,最后培养出的人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

为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下还兼具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学校可以扩大理论教学课堂的比例,让学生和教师对这方面予以关注。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引进国外的酒店管理案例供学生们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方面应当重视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拥有实训基地,以便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可以与酒店相联系,让酒店方面允许学生到酒店实习,进而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2纠正定位

不准确的定位是毕业生始终不被用人单位青睐的一个原因,因此,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重新定位是必须的。酒店行业如今非常红火,因此,其需要的人才也是非常多的,大部分需求人才集中在中等和基层以下这几块。当然,人是往高处走的居多,成为高层管理是人人都想的事情。不过在校学生并不具备高层管理的所有条件,尽管学校方面是以高层管理的标准来培养学生,但学生会因为实践经验不足而无法担当重任。为此,学校应当将酒店管理人员划分为五个层次:基层服务人员、基层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中高层管理层和高层管理层。在现实中,高层管理必须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非仅仅懂得纸上谈兵。所以,学校不要一开始就将眼光投向高空,而是脚踏实地的从最底层做起,而后逐渐往高层延伸。

2.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丰富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资源方面,学校应当定期为教师安排实训或让相关经验丰富者到学校讲授,以便使教师在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拥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一方面,学校方面可以和酒店方面取得联系,让酒店方面同意教师定期到酒店工作,以便让教师对酒店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有所掌握。最后,在建设实践基地方面,学校方面可以向政府提出建议,希望政府方面能拨款下来。或向企业和社会方面求助,以便使酒店管理实践基地得到完善。

2.4注意社会动向及加强国际化交流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留意社会动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不至于脱轨。国外的酒店管理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必然的培养选择。学校可以采用3+1培养模式,让学生三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到国外学习,进而让学生让借鉴外国的酒店管理经验,拥有国际视野。

3.结语

第9篇

一、拥有多位“双师”教师,能够胜任情境教学对师资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经济法任课教师大多是“双师”或“双师素质”教师,能够胜任情境教学对师资的要求。以我校财经系经济法教研室的老师为例,他们均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和中级职称,有较为深厚的法学功底以及较丰富的科研经历,通过多年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其中有三位教师已经取得执业律师资格证,同时拥有“讲师+律师”“双师”证书,并经常利用假期到律师事务所实习,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了较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因此,我们的教师完全满足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能够很好地组织和实施情境教学环节,驾驭好课堂。

二、高职经济法课程情境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克服单一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以往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必然很难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我们现在探索的情境教学内涵丰富,它包含模拟考证情境法、问题驱动情境法、模拟仿真情境法、真实情境法等多种不同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经济法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在模拟情境中消化理论知识,并逐步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思路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模式,与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建立经济法情境教学案例库我们将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模式,邀请法官、检察官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资深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实用课程、教材,并建立专门的经济法情境教学案例库,从理论研究、知识教育、实践演练、经验积累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收集和编审情境案例材料,提高情境案例的真实性、实用性和质量水平。同时,我们会将情境教学案例库中的全部案例材料上传到经济法教研室正在建设的经济法网络课程中去,今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并获取案例材料。

(三)结合网络课程的建设,将经济法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情境教学将经济法教学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让教育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保证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我们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预习课本知识、阅读分析情境模拟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查阅大量课外资料等,分配好角色并熟练演练,进行小组讨论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使情境教学真正达到效果。此外,法庭旁听、法制宣传和校园法律咨询等真实情境教学环节也都需要学生在课外开展,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结合经济法网络课程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情境案例库、教学课件、案例视频、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文书范本、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为学生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已经有效开展的经济法情境教学实践

(一)积累了丰富的情境教学素材和实践教学的成功范例项目组的教师在平时已经积累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图片、视频、热点案例等情境材料,并且已经在日常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情境教学实践。例如,在今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时,我们组织了财经系的法律志愿者们成功举办了一次“维权3.15,公平我做主”的校园法制宣传活动,通过现场法律咨询、有奖知识竞答、派发传单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讲到“经济诉讼”时,我们设计了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情境案例,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和法官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到“商标注册”时,我们通过“法律诊所”环节,让学生分组扮演注册商标申请公司和法律顾问,一问一答,然后再进行角色互换,检验学生能否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商标申请过程的实际问题……这些情境教学的探索实践都已经制作成了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课件、视频等加以保存,为情境教学实践积累了成功范例。

(二)已开展的情境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快乐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较之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们能够同时掌握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知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牢固和深入,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在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十分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作者:雷雨方烨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代教学;实践研究

1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囊括多种知识的现代化综合学科,包括会计理论知识、财务软件操作知识、计算机电脑应用知识。想要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化人才,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操作,在理论知识加教学时实践的结合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会计电算化人才要根据时代的潮流,掌握知识、注重实践锻炼,教育者要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实行新的学习方法。

2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研究背景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我国各大高校每年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大量的人才,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是表示就业难,而各大企业也纷纷表示企业在招聘市场难以找寻所需的人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高校教学学习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和学生普遍将分数看得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团队锻炼和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各大高校只有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才能有效缓解这一现象。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是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发展而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计算机传媒技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点,当代社会的会计信息丰富,产生会计信息的来源开始增多,人们逐渐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交易,电子商务时代使得各大企业纷纷向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发展,突破了传统手工做账难、容易出错误的问题。各大企业纷纷转型,使得会计市场开始出现大量的专业岗位缺口,会计电算化这一门课程也应运而生,财务工作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实践教学内容

3.1校内实践内容

校内实践内容分为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理论是会计电算化人才进行工作、参加实际操作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有财务实务、初级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操作知识、会计审计知识、会计信息搜集处理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维护实验等。此外,学校应重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包括必备的财务办公软件、财务软件维护等。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该定期举办财务知识竞技大赛,进行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大赛,设置会计知识角和实际操作实验室,丰富学生动手操作的经验。

3.2校外实践内容

校外实践是学校安排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近年来学校开始与各行各业的厂商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了解知识。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中,要锻炼学生对于真实财务数据的因为观察力和搜集能力,提高学生做账查账的能力。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财务项目管理和开发,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让学生充分了解财务部门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外实践锻炼教学场地,为学生提供现代化平台进行实际锻炼,包括财务会计开发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训练基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

4现代化教学实践模式

4.1校内实践模式

校内教学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组成,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将学生传授给知识,而大学的教学模式无法让教师随时随地的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当代大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现代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课堂中心,引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讲解、图像演示等方法,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互相答辩、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4.2校外实践模式

校外实践是指教育者和学校应适当联系学校外的企业,组织学生进行暑期实践。理论知识丰富、缺少实际经验是当代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锻炼学生的一个优良渠道,学校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日常所学有发挥之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工作,带着问题回归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领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检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锻炼自己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工作实践结束之后,学校应当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和财务软件操作竞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结语

综上所述,各大高校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实际锻炼中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富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

[2]王富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大学教育,2014(8).

[3]杨琴.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2(2).

第11篇

摘 要:新闻史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点记录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人们学习新闻学具有指导作用。我们从新闻史中可以发现和掌握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新闻工作与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新闻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136-01

复旦大学刘海贵教授编撰的《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以五四时期为开端直至改革开放时期,详细记述了中国新闻事业中的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的历史,是一部较为完整全面的新闻业务史。由于该书侧重导论,故而添加了相关的新闻理论知识,以此对新闻业务史进行评论、佐证或批判。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史论结合。理论大多是作者对新闻业务史上的问题发表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本书是复旦大学新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书中的史实大都比较详尽全面,具有学习价值,而且史实中穿插着理论,故又有很强的理论性。读后,能认识到新闻史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到新闻史的魅力所在,笔者在此试讨论一下新闻史的作用问题。

1.借助新闻史,人们可以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对学好新闻学有利,同时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毋庸置疑,新闻史可以使人了解新闻事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学好新闻学的基础和关键,是学好新闻学的叩门砖,也是学好新闻学的一条捷径。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新闻史还能够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新闻史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新闻史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社会历史的其它方面,诸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学史和文化史等等,极大丰富阅读者的知识量和知识面,提高阅读者的人文素养。

2.新闻史可以指导新闻工作,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新闻史中的大量史实值得新闻工作者借鉴、效仿和学习。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新闻实践。同样,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践活动也可以反补新闻史,补充其内容,为其增加史料和积累经验,以此更好地指导他人。学好新闻史是记者、编辑的义务和责任,他们可以从中发现前人的闪光点、借鉴他们的工作方法、了解他们的人生历程、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从他们身上获得鼓励,以此勉励自己更加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史论不分家,新闻史可以促进新闻理论的发展。新闻理论是新闻学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和新闻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当前新闻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新闻理论更新速度加快,这体现了新闻学研究的兴盛和发达,但同时也给人们学习新闻理论带来了一些困难。新闻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便是新闻史的不断丰富。无论是古代新闻史,还是近现代新闻史都能够为新闻理论研究提供史料参考和佐证。一些经典的新闻史实往往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焦点,在这些研究当中,又产生出大量新的学说和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新闻理论的内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量新闻事件正在书写新的新闻史,这无疑又为新闻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新闻史不断丰富,则新闻理论亦不断丰富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4.新闻史可以说是整个新闻学的基础,对新闻学的学科建构和学科认可具有重要意义,对打破新闻无学论具有重大作用。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历史,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史,新闻学概莫能外。新闻学只可能在有了历史的积淀后,才能够产生理论的积淀和实践的积淀,才能够形成成熟的理论和规范的新闻职业。其中,新闻工作者实践的积淀对新闻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们通过新闻实践活动亲自书写新闻事业的历史,在新闻史的积淀中尝试着和追求着理论化和专业化,直至最终创立新闻学,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学科。正是由于新闻史作为基础性的存在,新闻学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学科,才能够去建构它的学科体系和获得来自其它学科的尊重和认可。同时,新闻史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给了新闻无学论一个无情的耳光。在新闻史中,人们可以发现丰富的知识和大量有价值的史料,无学之说在这里毫无立足之地。如今的新闻工作者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新闻史中借鉴前人的经验、追寻他们的足迹、寻求他们那般的荣耀。中国漫长的新闻史——从最早的邸报到今天的大众化商业报刊——也使得如今的新闻工作者倍感自豪。他们从中汲取了力量,同时也获得了职业认同感。

以上是笔者对新闻史重要作用的几点思考与分析。新闻史的作用很多,远不止以上四点,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新闻史是一门极具学习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学科,在新闻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习到很多。

第12篇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吴纪才(1977-),男,江西进贤人,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62-04

在“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可保持中高速增长,投资需求较为旺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尚有很大空间。为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政府投资提质增效,在满足基础设施领域基本需求后,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补短板、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发挥基础设施综合效应方面的投资力度。因此,对于直接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土建类特别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职土建类与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存在差异,但在培养路径上具有很多共同点。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B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一)培养目标的基本表述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征和内涵,并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总体目标和要求。其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土建类工作的基本能力及技能,适应土建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

1.高等性。高职土建类教育是职业类教育,也是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其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高职教育是特殊的学历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和理论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同时高职教育与普通的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不同,它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

2.职业性。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就业方向指定性,以某个行业就业为目标,其职业性特征强。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满足土建类职业性要求,按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设计课程、组织教学,以便学生适应土建类岗位的要求。

3.技术应用性。高职土建类所培养的人才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监理、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工程管理等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他们是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工程型人才;是技术标准的执行者,技术措施的贯彻者。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毕业后大部分从事工程施工或监理工作,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少数学生会进入科研、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管理等单位从事科研、设计、监理和项目咨询等工作。因此,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工程施工最基层,从事生产第一线,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初级技术型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当然,随着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具备了经营管理、经营决策、技术管理和经营核算能力,以后也可发展成长为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高级技术型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特点

1.对理论知识的要求高、范围广。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包含一些理论性极强且逻辑内容较复杂、范围广的课程,例如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原理等。

2.实践性强。高职土建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实践性极强,学生掌握了纯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了解相关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熟悉相关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很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工程制图、测量、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等。

3.有机整体性。土建类学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课程之间的理论知识关联性强。学习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对关联性知识的拓展,很容易出现薄弱环节,从而丧失了对整个专业的学习信心。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专业理论知识以实用为目的,满足目前及今后就业岗位工程的实际需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的,应注重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对技术的应用,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确定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毕业后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的变化要求,以及适应个人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规定的培养时间内构建起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保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知识构建。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①基础性知识:应知应会的、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及人文基本知识,包括数学、语文、外语、计算机等;②专业性知识: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础理论;③相关性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

2.能力构建。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所具有的本领,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是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而形成解决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相关能力,指除了能解决本身具体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解决非本身具体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通用职业能力。

3.素质构建。素质是指经过不断学习、长期锻炼,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达到一定的水平。行为方式、思想品德、认知水平、能力表现可用来衡量其素质的高低,包括衡量其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

三、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补短板、促效应的力度,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断加码,对土建类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对于直接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土建类特别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构建既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一)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包括高职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相关专业高校毕业就业应聘而来的,有的甚至是本校毕业直接留校任教。这部分教师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结构也很完备,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也很好。但由于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缺乏土建类相关工作的实践经历,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能机械地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且由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和工资待遇等原因,教师换岗或跳槽现象较普遍,师资队伍并不稳定,很难构成一个能不断发展成长的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团队。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现状与现实矛盾显得比较突出。

(二)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职土建类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给学生授课时有时仅凭书本和想象,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中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只是少数,很难成为师资队伍的主体,需要从多种渠道拓宽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队伍来源。学校或院系必须具备一定比例的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否则难以满足高职土建类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对接。

1.外派锻炼使教师成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人才。大部分高教师侧重传统的理论教学,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或是因为自身实践经验缺乏,而无法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侧重理论教学教师队伍的价值,如果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实现向实践型与教学型结合的师资方向转变。可将部分教师委派到相关土建类技术岗位上进行锻炼和实践,增加土建类技术岗位的工作经历,丰富其实践经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也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

2.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人才参与教学。除上述的将部分教师委派到相关土建类技术岗位上进行锻炼和实践,成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人才外,还有一种直接聘请校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到学校教学或兼职是快速构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队伍的有效方式。因为学校委派教师出去学习或锻炼,一般期限比较短,如果时间较长,在学校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会或多或少影响学校的教学安排,且委派出去的教师因学习时间较短,虽能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难与从事土建类工作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专业人才相比。但聘请的校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能缺乏课堂教学的技能,不能有效的将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应予以必要的教学技能培训。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高职土建人才的实践能力

培养高职土建类人才应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结合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在校内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创造性探索,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校企合作成果运用于工程实际生产中,使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提升高职土建人才的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为出发点,满足土建类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结合实践,建立一个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很强实用性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由理论到实践,课程体系由单科到综合,由手工制图训练到计算机辅助绘图等新技术的应用,形成一条实践教学主线。通过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

2.探索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项目施工图设计前都要进行方案评审,方案设计人员先阐述设计方案,由多位专家提出评审意见,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这种“评审会模拟”法,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图纸挂出来,先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或其他学生模拟评审专家并提问,这种模拟评审会现场,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除了“评审会模拟”法,还可采用“大课堂教学”、“专业大讲坛”等实践教学法。

3.科学管理实践教学。科学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任务、范围、教学进度、深度和结构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使教学有针对性。加强实习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实习,注重实习效果,提高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狠抓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出校门最后的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同时注重学生积累知识、能力的过程,还要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过程教学,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加强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考核力度,既要求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做好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还要增加实践环节的理论考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以便对实践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二)在校外土建类企业设置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实验室

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土建类专业,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具有局限性。在校外土建类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场地和机会,便于学校安排学生经常与企业开展交流活动,也便于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教师能准确判断连接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薄弱环节,提高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环节的能力,强化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对接。

建设并加强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制度,科学统筹,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部分实验可以实现互通、互融,最后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坚持产、学、研合作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人员共聘、人才共育、硬件共建、设备共用、课题共报、项目共研、成果共享”。多与城镇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监理、咨询、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企业或部门进行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办学与校外企业或部门多层次、多方面合作的新模式,并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在“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新常态经济形势下,要培养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高职土建类人才,培养或引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重要前提,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要内容,设置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实验室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新模式是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钊,强宇明.高职教育土建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