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千载琵琶作胡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华夏五千年文明,五千年历史,无数朝代更替,无数历史载录史册。
从神农氏和轩辕氏的传说到尧舜禅让的佳话,我国拥有悠长的文明历史,漫漫星空装不满文明的闪烁。当年褒姒那优雅的笑靥,引得周朝的灭亡。而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昭君出塞同时换来西汉五十年的安宁。历史总是这样变幻莫测。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开辟出一片繁荣。曾经那古人口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无德便是福”也反映了继李世民之后的武则天当朝统治的艰辛。尽管在那人言昭昭的的时代,她统治的百姓依然安居乐业,具有贞观之治之说。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更是将唐朝的繁荣推向了顶峰。但几十年后安史之乱又使唐朝日益衰弱直至灭亡。
唐朝的灭亡,迎来新朝的建立,出现一大批爱国将士,然而那腐败自私的统治者居然呆呆的往南迁移,实乃人神公愤之举!英勇的岳飞的遭遇炎黄子孙深深叹惋!
历史长江,奔腾不息,悠悠千载也恍若一梦,沧海桑田,共载史册。近代的丧权辱国从《》到《》,从第一次到康有为变法救国,一前一后,一字一句都被载录史册载录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历史漫漫如同满天繁星,游浮在星空中,十分璀璨,十分耀眼,曾经的历史使我们深深收益,回味起来如茉莉清雅、芬芳;如牡丹激烈、昂扬……这是属于炎黄子孙们的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一段段意韵久远令人难忘的历史!
中华历史值得回味!
玉环县陈屿中学初二:邓曾云
飘动,花飘动,白花飘动。
憔悴,人憔悴,美人憔悴。
独倚冢前,忽见长裙花边飘过。
“汝为何人,为何来我墓前?”
笑而不语。低头用脚尖搓揉着脚底下的草,似孩童一般。
“你在嘲弄我的青草,我的青春。”
恍然间,我才发觉,眼前是一位面容苍老的老妪。
“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我轻声问道。
“等人,等一个在我梦中存在的人,我最爱,亦是最恨的人。”
她靠近了几步。
“我保留着我的韶华,等着他。”
万花丛中,这冢边几簇草绿得越发浓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我不由地念出了声。
霎那,我又恍若被一阵夹杂着沙的狂风吹过,我不由的眯上了眼。当我再次睁开时,已身处茫茫朔漠。
烈日当空,空气却凝结了。
远处,扭曲的空气的那一边,一台花轿中,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正在哭泣。
“这便是我已逝去的青春。”飘渺的声音传来,就像那夹杂着沙的风。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你作的吗。”“不,为前人所作。”
“若他也能听到这诗,来我墓前就好了。”顿时,这女人已若隐若现。
青草摇曳,草摇曳,摇曳。
百花飘动,花飘动,飘动。
美人憔悴,人憔悴,憔悴。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有人说,汉元帝辜负了你的痴情,为了中原的太平将你送向荒凉;有人说,画师因为你自视美丽不肯送礼,就在那倾国倾城的画中人脸上轻轻一点,纸上便留下了面目全非的另一个“你”;也有人说,你是自愿用你自己柔弱的身躯,去换取一个和平安宁的中原。
我宁愿相信最后一种相比较来说最不可能的说法,这样我就可以相信,在那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你曾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怎样一个重大的选择。无论结果如何,至少这是你选择的路,尽管它幽寂到凄凉。
或许,你早已看透宫中的生活―妃子之间的勾心斗角;汉元帝的三心二意;还有,没有名份的低下和无奈……不为人知的痛苦磨炼着你的心,你的灵魂。这一切,并不是你―不是你王昭君喜欢的生活。你的单纯,经受不起这华丽的皇宫,你要的,只是一袭清风,一地安静的阳光,没有暗处的争夺,有的只是明处的微笑,就像年幼的时候。年幼的时候……
昭君,你该是想家的吧?!那宫殿的堂皇掩盖不住它的冰凉,你的心,在那没有真情温暖的地方,是否冻伤?还是,你幸运的有着可以交心的姐妹?无论过程怎样,最后你还是走了。不清楚你的走是厌倦了皇宫魔鬼般的磨炼,还是想接受更大的考验。
听说,你走的那天落叶飘零。昭君,你可明白那是树的挽留?你弹奏着不知是幽怨还是忧伤的琵琶,随着单于走在无尽的沙漠。故乡,这一别怕是不能再见;家,便也只能梦中来探。你的琵琶倾泻着浓重的愁,琴声飘到了很远。天上的雁为你的美丽而倾倒,为你的曲而悲伤,竟纷纷从天上落下。那一刻,昭君,你可有一份小小的蔚藉,安抚那满是寂寞的心。
不知道,你在冷漠的皇宫里度过多少孤独的夜;
不知道,你在孤独的皇宫遇到过怎样的人和事;
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磨炼了你,让你有勇气、有能力担负起给中原一个太平的重任?
昭君,你是女子,别人口中的弱女子;你是美女,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常言道:红颜祸水。你用一曲凄婉的琵琶,给予了一个有力的辩驳。
――题记
乘上自然的翅膀,去欣赏美丽的秋景,感受那富于诗意的秋韵。农家的秋似乎来得早些,看到那一番番秋景,我也不禁发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天空那么透蓝,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真是“碧蓝欲滴”,那天边的一片云霞,仿佛是织女散下的彩锦!
果园里,水果宝宝们开始成熟了,粉嘟嘟的脸蛋,洋溢着笑容,仿佛也在庆祝秋天的到来!瞧,那石榴都咧开了嘴,笑掉了牙,真滑稽。苹果们涨红了脸,因为秋姑娘抚摸了他们的脸颊,害羞了呀!哇!满满一树的山楂,咦?他们脸上怎么那么多斑斑点点呢?哦,肯定是他们不听话,树妈妈惩罚他们。咬一口,怎么那么酸,他们肯定也心酸了吧!果园中正在开联欢会呢!橘子先生正唱秋天的赞歌。
“轰隆隆……”农民伯伯们正在收割玉米,玉米耐不住性子,想看看周围世界的美,都脱去了黄黄的外表,争先恐后往外蹿,不急,不急,排着队挨个来!农民们看着丰收的粮食,心里乐开了花。
秋天的雨是最值得赞美的。淅淅沥沥,缠缠绵绵,悄悄地织着一层如烟似雾的薄纱,一丝凉风拂过,雨精灵们快乐地冲向我的发迹、唇边,只感到清清的,凉凉的……
秋,你给我带来了美丽景色,你给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你给我带来了缠绵飘飞的雨。你承载了多少美丽的梦,让我如痴如醉。
秋,你纷飞,你爽朗,你缠绵,你多情,你轻柔,你成熟……
拥抱秋,拥抱大自然,我爱你,这多姿多幻的季节……
有没有人告诉你
山东淄博临淄区实验中学少年文学院刘子琦
你在我的梦里不只一次地出现,我想追上你,让你携我飞翔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上。我要感谢你,因为是你让我拥有了梦想的底气。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我要与你并肩同行。有没有人告诉你,我很爱你。
(一)走出岁月的年轮
逝去的岁月被我仓促地压在了脚底,悠悠的流年从偌大的沙漏中流逝。先人的智慧凝结成一粒粒美丽的珍珠,字字珠玑,诉说着先人的遥远而又凄美的梦。你的魅力从霜冷长河中横溢而出,让我目不暇接。
我知道你穿越时空的隧道中健步走来:《诗经》《楚辞》,一句句闪烁着先贤的睿智;唐诗宋词,一首首镌刻着历史的兴衰。你曾与孔夫子一起周游列国,你曾跟屈大夫行吟于江畔,你曾随关汉卿于六月飘雪哭窦娥,你曾伴孑然一身的曹雪芹苦诣“红楼”,你曾化作刀枪与鲁迅举臂大声“呐喊”,你曾扮作船客同茅盾共同聆听“子夜”的钟声……
在一条小径上,我牵着你的手轻轻地走向另一片纯真的世界,那是哪里?
(二)步入自然的天堂
你与我都来源于此。她是我们共同的乳母,她身上有种令我心驰神往的韵味。因为她,你才如此多彩多姿,你是她皇冠上的一颗夜明珠!
在她的哺育、催生下,你才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那绰约的风姿;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倩影,显出一片娉婷;而“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却更是你得天独厚的音律……
我与你携手共舞,将年少的梦想播撒到了这片纤尘未染的土地上,醉了,醉了……
(三)你与时尚的对立
你是时尚的反义词。时尚与你,各领。而在我心中,你却更胜一筹。
如果生活是一条河流,时尚在此岸,你就在彼岸;时尚是粼粼的波光,你就是厚实的河床;时尚哗哗地向前流,你却在静静地沉淀;时尚也许会流传很广,你却可以流传久远;时尚也许可以在瞬间让我眼睛一亮,你却是我掩卷闭目后的悠然心动。
有没有人告诉你,我的那一缕书香,我想和你一起走下去。无论相距多么遥远,我们之间,总是天涯咫尺。
后记:你就是书香,我所追求和钟情的书香。我想,只要我努力,我们可以坚持不懈地继续走下去。感谢你,为我撑起了一片独特的天空。
秋日情歌
山东淄博临淄区实验中学少年文学院包雪
假若我生在秋天,我一定会是一个爱唱歌的女孩,因为我爱秋天,爱她那主打的金黄色。
我最喜欢在秋天的傍晚,沿一路落叶慢慢地独自走回家,一边走一边踩那些落叶,听那些好听的响声,听着听着,像一首情歌,有一点点死亡前的挣扎。但更多的是为秋殉情的激昂,落叶化作碎片,被风吹散了,但在秋天的记忆中,却依旧记录着落叶唱给秋日的情歌。
真感觉秋似乎是突然间来的。不知怎么的,落叶变黄又飘了下来,路旁晒粮食的人把路切分成一块块,像一个个音符,串成一首歌。秋风吹过来,凉丝丝的,很舒服。若在四季的风中选一种,那一定是秋风!因为春风太甜腻,夏风太潮湿,而冬风又太凛冽,唯秋风像一首情歌,听得人心微颤,陶醉之后归于回味,听得人舒心顺畅。
我是一个爱淋雨的人,但是,是小雨。而我又最爱秋雨,秋雨不大,像一丝丝锦缎从云外飞来,飘落在你身上,又悄然坠地,像人参果落地后一样不见踪影,只让人听得神仙一般。秋雨是不能看的,像情歌一样只能听,得闭上眼睛,才能听得见!
看秋天的晚霞最美。起初白云天际染了一道淡红,后颜色渐渐变深,又出现了淡黄橘黄,都淡淡地抹开了……天黑之前,又要变成淡紫色,颜色多变,边际难分,忽儿淡,忽儿浓,像万物百态多变,人生冷暖无常。当然,这霞是美的,值得的,她在黑暗来临前将美奉献给世界,留在人心间。再者,今天去了,明天还会再来,像古老的情歌,幽幽地唱了百年,永远也唱不完。
是的,秋日的情歌是永远也唱不完的,我要一直听下去,去听秋日的呼吸,触摸秋日的脉搏!我是个爱秋的女孩子,我也在附和着唱着,永远也不停止!
千载琵琶作胡语
山东淄博临淄区实验中学
少年文学院刘仲敏
从山明水秀的秭归到灯红酒绿的长安,你微笑着走来;从金碧辉煌的宫廷到广阔无垠的大漠,你坦然面对。纵使有再多的幽怨与哀思也只能顺着琴弦流淌。昭君你就像恢弘历史画卷中的一泓清泉,低低地吟唱着唯美的诗篇……
江南水乡的清丽妩媚在你身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美丽,婀娜的身姿,美丽白皙的面庞,这是秭归给你的最好馈赠。无奈家乡的群山万壑留不住你。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虽是你所向往的田园生活,怎奈汉元帝的圣旨却要你去长安……你欲哭无泪。
来了长安,到了掖廷,看见金碧辉煌的宫殿,你心里曾有过说不出的欣喜。四周如云的美女都去给画师送礼以求得皇帝的宠幸,你摇摇头,不去理会。天真地认为自己的美丽不会埋没在后宫中,却没料到毛画师用手点在你画像上的瑕疵,成了你的致命残缺,冷清孤寂的生活过了一天又一天。曾经以为皇宫是温暖的地方,但现在你在里面瑟瑟发抖,以前的幻想成为泡影,你想逃。但怎么逃?
时逢匈奴单于来朝,你自请远行,皇帝看了你的上书,很随意地答应了,却没想到命运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你临走那天,丰容靓饰,竦动左右,皇帝见了你,惊为天人,但很快又追悔莫及。
??
??
——题记
??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滋润它养分的花迟早也会枯萎。
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然要遇到的两大难题,要想让我们的心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只有在遭遇挫折时排解痛苦,积蓄人生的力量为新的目标而奋斗,生命之花才会常开不败,生命的存在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题记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而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
关键词: 怀古诗 情感 方法
导语: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一起去感受一下作者的这种情怀。
师:首先大家看题目,咏怀古迹是什么意思?
生:歌咏怀念古迹。
师:仅仅是怀念古迹么?这个答案是不是有些欠妥呢?怀应该解释为什么更恰当?
生:抒怀。
师:非常好。应该是借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怀的意思。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诗歌类型中的一种,怀古诗。(板书)
师:首先我们整体感受下这首诗的情感。大家知道杜甫诗歌的风格是什么?
生:沉郁顿挫。
师:非常好,沉郁是因杜甫诗的内容多反映民声疾苦,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绪。而顿挫是指我们读地时候要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淋漓尽致的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现在找一名男同学再找一名女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下这首诗。
生:(男生读,大声地)
师:读的不错,里面有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但要注意我们读杜甫的诗要以一个什么样的音调呢?
生:声音压低。
师:不是声音压低,而是声调压低。比如我们学过李白的《蜀道难》,读他的诗我们要用一种高亢激昂的语调来读,李白是诗仙,读他的诗要有接近天空的感觉,而杜甫是诗圣,读他的诗要有接近土地的感觉。下面再找一位女生来读。
生:(女生读)
师:女生能把杜甫的诗读得这么大气真的是很难得,我们给她些鼓励。下面我以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朗读一遍。
师:好。刚才我们仅仅是从整体上感知了这首诗歌,要想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就需要仔细的研读它。首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现在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诗歌。
生:千山万壑都奔赴到荆门;因为这里有明妃生活过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孤单地面向着黄昏。汉元帝仅凭画图就判断了昭君很丑, 昭君最后只能在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师:预习的非常充分,下面我们逐句的分析一下。
师:赴荆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都奔赴到荆门。
师:这里用了一个什么修辞?
生:拟人。
师:群山万壑好象有了生命一样,都奔赴到荆门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里有昭君生长的村落。
师:对昭君你们有什么了解么?
生:四大美女之一。
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是落雁。谁知道这个典故呢?
生:她出塞时,拨动琴弦,奏起曲子。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大家想,我们常常说美景配佳人,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怎么就不配一个柔和点的花啊草啊什么的呢?而要用群山万壑这样一个雄伟的景来衬托呢?
生:因为昭君出塞的故事,使得她的美丽不同于寻常的女子。
师:好,那我们我们接着看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都写出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来解读下。
生: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她离开汉宫殿而去了塞北的大漠,最后又死在塞北大漠。
师:很好,昭君离开汉宫殿,远嫁匈奴,最后又死葬塞外。那么这个“黄昏”怎么理解?
生:黄昏是指时间,只青冢在黄昏时的那个状态,给人感觉很荒凉。
师:黄昏本是表时间,可是这样一写整个句子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荒凉的氛围,所以在这里黄昏更偏向指空间了。
师:这两句交代了昭君一生的悲惨命运,那造成她这种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谁能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一联的内容?
生: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实际上她根本不识昭君,
师:很好。据说昭君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画师就把她给画丑了,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那么昭君对她的在这个命运心安理得的接受下来了么?
生:没有,因为下一句又写了她的魂魄在月夜又回来了,说明她还特别想回来,想念故土。
师:解读的非常好,尤其大家看这个“空”字,有什么样的意味?
生:就是说她活着的时候没能回到故土看一看,最后只能是魂魄回来了,更有一种凄凉的味道。
师:那么大家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昭君对她命运遭遇所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怨。
师:尾联写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师:那么杜甫咏怀昭君其人其事的目的何在?大家分小组讨论以下,一会找同学来交流。
生:因为刚才说到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肯定是借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杜甫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而且一生不得志,所以他们之间有共同点。
师:这个思路非常好,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幻灯展示)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安史之乱(755―762年)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触怒唐素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师:昭君把她最美的年华留在了那个荒凉冷寂的北方的大漠,而杜甫的年华也被这样一个国运衰败的唐王朝错过了,昭君用她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王朝的兴替,而杜甫也用他的铁肩担起了一个民族由盛转衰而产生的巨大的落差,这又怎能不让人悲叹?现在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清时的李子德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师:那么这首诗都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拟人、对比、反衬。
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下什么是怀古诗?(幻灯展示)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师:那么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总结下分析怀古诗的方法。
师生共同分析:(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2)领悟感情(3)寻找诗歌中人物与作者之间的连接点(4)分析手法
师:好,接下来我们看一道拓展练习《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师:请大家按照分析怀古诗的方法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生:鹧鸪是什么意思?
师:鹧鸪是古诗词中一个特定的意象,有着悲凉的意味。
生:这首诗是绝句,我觉得前三句跟最后一句正好形成一个反差,前三句写盛,后一句写衰,结合作者李白,他当时生活在唐玄宗时期,国家也正由盛转衰,所以作者抒发了这种昔盛今衰的感慨。
师:看来大家对怀古诗的方法掌握的比较透彻,课下一定要复习巩固。
一、要了解相关音韵知识,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对仗、节拍
所谓“平仄”,就是现代四声再分为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声两大类。在古代也分为两大类,但平的一类指平声, 仄的一类包括上、去、入三声。古平声到今天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古入声字分别变成普通话里的四声。于是, 今天用普通话念唐诗宋词觉得有的地方平仄不调。如果我们懂一点古平仄的区别, 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唐诗格律中用合乎语感的平仄交替和粘连方式所造成的回环美错综美。
押韵,这是用回环往复的方式以表现音乐美。韵字一般放在句尾。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今读,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包括平仄不同)的,可以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末字按今读四声明显不协调,这个字古音本来是平声。
用什么韵脚,对诗歌的情感基调也有影响。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达昂扬豪迈之情。开口度小,则和凄婉感伤之情吻合。平声韵符合慷慨之音,仄声韵易于表达抑郁之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不仅选用细微而且短促的入声韵,开头的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多属于开口度较小的齿音念起来就有轻细凄清的况味。
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绝句对仗未有必然的要求。对仗使句式整齐匀称、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和谐、富有音乐之美。节拍是音节的停顿,一般两字一节,转换处为一字。一般五言就是二三或者二二一!七言的多数是二二三或者四三。
传统的吟诵,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现代阅读,划分节拍要照顾词义的完整,不能拘泥不变。另外,拟声词,双声叠韵,叠字,反复修辞,重章叠句,长短交错句式等都对诗词的音韵产生影响。诗经当中有大量的例子。坎坎伐檀,鸟鸣喈喈,关关雎鸠,草虫,青青子衿,盈盈秋水,脉脉含情,淡淡远山,长路浩浩,不赘述。
二、加强吟咏讽诵的教学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怎么读,可以借鉴朱熹的见解。南宋朱熹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在教学中当然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鼓励诵读,朗诵比赛,朗读小组,学生范读,自由方言讽诵,诗词歌曲演唱等等,让学生明白,诵读是诗歌的第一要求,音韵是诗歌的第一特征,不读,无以披文,不读,无以入情。让诵读成为学习诗歌把握诗歌的本能方法。
三、诵读要与理解揣摩相结合。
不能只陶醉于音韵之美,而忘记了内容的把握,情感的领悟,意境的联想体味。诗歌,其含义不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声调、韵律、节奏、曲调等等声音的形式来表达的。形式本来是为内容服务的,虽然形式自有它的独立价值。
抵达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却崭新的小城,已是黄昏。
第一次过这个小城,是三峡截流前。我从金陵,乘船逆江而上,最终抵达奉节。过此地是在船上,只有凭栏遥望,想象面江而歌的三闾大夫,还有临溪浣纱的落雁女。
如今,那座古城,已经沉睡在这江水之下。不知道这里的人们,在行走于堤坝之上,是否会凝眸着江底,想念曾经温暖的家……
酒店临江而建,三楼,从阔大的窗口望去,远远的三峡大坝,安卧在薄薄的雾霭中。眼前是一脉辽阔平静的水面,这就是高峡出平湖的湖了。
走下堤坝,在半坡的环堤小路上漫行,身边三三两两的人们,多是一家家在散步乘凉。直率的鄂音说笑,给这个静夜添上了几丝灵动。
天空是纯净的深邃,有着淡淡的云雾,似在一块巨大的蓝宝上覆了一层轻纱,月儿出来,是半月,朦胧得看不清边缘,临于平湖之外,不见江中月影。
一路走,一路想,看紫色、绿色、黄色的镭射灯光高远地在湖面扫过,衬着不远的大坝,以及岸上楼房的霓虹灯彩,有了光怪陆离之感。
深夜入睡前,依窗看去,坝上灯火如桥,只是不知道那桥的两岸,连接着哪里。忽地,又想起从这里走出去的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塞外的那座青冢空空,她会不会也舍不得这片清秀的故土,日日夜夜在桥上徘徊?那薄纱之下的月儿,是否是她的脸庞?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再一次,默默念诵这一首诗时,我正站在昭君村中的楠木井旁,俯视清澈见底的井水,渴望着明净的水面,能幻映出两千多年前,那张寂寞的落雁之容。我想,若有,上面一定写满了幽怨。这位同姓的女子,生于斯长于斯,却殁于荒远的塞外,那一腔去国之怨,又有谁等得知,能体会呢?
昭君村,在秭归西北方的兴山县。早上驱车离开秭归,沿江上溯,近午时,抵达香溪渡口,车与人一同过江,专程寻访那位和亲的奇女子。
前行一弯,猛然见到一带碧水,精神陡然一震。之前,见惯了一路江水浑浊如黄河,心中渐渐滋生着遗憾。此刻才见到心仪的水,颇有些欣喜若狂。这是香溪了,一脉清澈和两岸青山如黛相互映衬,顿显灵秀,真是“绿于品,色碧如黛”。提到香溪,又想起昭君。据说,是昭君在溪口边洗脸,无意中把颈上项链的珍珠散落溪中,从此溪水清澈,水中含有香气,此水才得名香溪。香溪里还有一种奇异的桃花鱼。桃花鱼的传说也与昭君有关。传说昭君出塞前,从京都返乡探亲,泣别乡亲之时,正值桃花盛开之际,一路弹着琵琶,念及从此永别故土,不觉泪如雨下,那泪珠与水中的桃花漂聚在一起,化成了美丽的桃花鱼。每逢桃花争妍时,香溪河中可以看到一种形似桃花、分身四瓣、晶莹透明的鱼,这就是香溪河特有的稀有鱼类――桃花鱼,又叫桃花水母。它与桃花一起出现,也同桃花一起消逝。只可惜我是在仲夏行走,无缘得见这美丽的精灵了。
缘香溪而行,山路逶迤,不多时,就见到路旁有巨大的标识:昭君故里。这就是新建的昭君镇了。新楼林立,沿河而建,好在不高,白墙黛瓦,倒也显着几分大气。河岸垂柳依依,更是添上了几分幽静。车向左拐,过昭君大桥,继续前行。水流渐窄,碧色不减。两岸山林愈发的葱郁,丝丝缕缕的白云,忽而浓,忽而淡,曼舞在山腰林梢。没多久就看到前方隐约的村子。近前,一座高大的牌坊式门楼,两侧如塔楼高耸,架着宽大的横匾,白底灰纹,通体雕花,上书昭君村三个金色大字。这,就是宝坪村,昭君的娘家了。
车子驶上曲折的村道,在一个拐弯处,看到了一座寺庙样的建筑,只是极为破败。想下车,家人阻止,说还未到昭君纪念馆。左方前行,须臾间停在一座更宏大的牌坊式建筑前的广场上,这里就是昭君纪念馆。
入大门,循青石台阶而上,迎面可见洁白的山墙上绘有大块黑色的图案和纹饰,古朴庄重。正中巨大的大理石匾上刻着郭沫若的手书“王昭君纪念馆”。
走马观花,几乎没有游人。人们根据传说以及想象所构建的一切:青石台阶,黑瓦尽头,飞脊翘檐,白墙青饰,极是古朴庄重。这个纪念馆俨然是一个村落,前庭后院,三进五出,错落有致。庭院正中是高大的昭君塑像,丰容靓饰,端庄飘逸。
纪念馆西侧是紫竹院,四周的回廊中,尽是历代有关昭君的诗词碑刻。杜甫的《咏怀古迹》自然也在其中。院北有个小门,通往“昭君书院”。在院内有一亭,亭中另有昭君弹琵琶的汉白玉塑像,容颜雍容妩媚。院内的紫竹,枝青叶绿,唯主干色紫如墨,微微泛着紫光。
其后,脚步匆匆。这些终究是复建的,难以看到时间长河的点滴痕迹。倒是始终惦记着那所寺院。于是原路返回。
到了,这是一座似庙非庙的建筑,三层角楼高耸,黄墙灰瓦,镶红门窗。院内,修竹丛生,已探出墙外。可惜的是,墙面斑驳,窗棂门框开裂扭曲。最为奇异的是面南的院墙,竟有一段是建筑在一座拱桥之上。只是,如今长拱之下已堆满杂柴,两侧的双耳拱洞,也长满野草,有野花娇羞地开放。桥洞正上方的院墙上是个月亮门,走过去,仰头探望,里面小楼红门紧闭,上面的匾额斜斜地垂落,几个金色大字清晰如刻:昭君祭祀堂。这儿,才是纪念昭君的原址啊!
绕到冲北的侧门,斑驳了红漆的大门紧闭,门楣之上的匾额书有“楠木井”三个斗方大字。两侧的楹联却只残留一幅:掘井思源济众生。想来那口楠木井就锁在这深院里了,又是一个咫尺天涯?那么,这座祭祀堂,这一座小楼,该就是望月楼了?
传说昭君出生时恰逢皓月当空,出落的脸似银盘,肤似月光;而昭君也喜爱月亮,常登宅前一吊角楼,对月理妆,望月歌唱。故村人称此木楼为望月楼,将楼上一层称为昭君梳妆台。后来望月楼已不复存在。只是在楼前有一如菱花镜般的水井,是昭君小时与女伴担水洗濯之地,名楠木井。
正寻思着,听到有人招呼。是旁边民居门前的大娘,她比划着,说着。我略约懂得了她的意思:让我们转过去,可以看到井。热了,可以买她家的矿泉水。
谢过老人,带着惊喜绕到东面,寺院后果然有个小小的敞开院落,浅浅地嵌在缓坡里,院里西北角上一座红栏灰瓦的四角廊亭,四根立柱的红漆已剥蚀殆尽,迎面横栏上的匾额也不知踪影。亭中,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围井而坐。一位,在浣衣;另一位,似乎打好了水,坐而闲聊。细看那口井,与青石地面相平,青石条的井台只有十来公分高,围住了六角井的五边,条石大概有20公分宽,上面是半圆的花纹,整齐地排列。许多取水的管子,从去掉条石的一边伸进井里。井后,一块石碑依墙而立,不大。碑座白底黑纹,长宽都在四十公分左右;碑身略窄些,高约一米上下,黑底白字,碑文为楠木井记,概述了此井的情况;落款时间是2002年的九月。我比较关注碑座上的三个字――楠木井。因为这是由郭沫若夫人于立群老人题写的。字迹圆转,略有古意。
趋身向井,诧异陡生。此井和常见的大不一样,井深不过米余,清水满注。井底一根粗粗的横木,静静地横卧,两端被石锁紧紧扣住。这就是那根出自峨嵋,千年不朽的楠木了。
相传此井为昭君当年汲水处。原先水量微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纷传是昭君出世惊动黄帝,令黄龙搬来龙水所致。后昭君之母忽梦黄龙欲逸,井水将涸,村人即从西蜀秀山采来楠木,嵌于井口,锁住了龙头,而使井水丰裕,长年不竭。楠木井也因此而扬名。
离开楠木井,漫步村道,依山而成的村落,多是二层小楼,错落间都是矮矮的橘林。浓绿茂密的枝叶间,坠满了绿得泛亮的累累果实。常见年老的农人倚门而坐,脸上一派的宁静祥和。
车子绕村而行,悄然停在香溪河边。碧青透绿的溪水,淙淙不息地流淌。回首,那不大的村落,依偎在纱帽山的怀里。环顾四周,群峰林立,崖壑含翠,白云飘邈,想必,昭君的乡泪滴滴和琵琶声声,都融合在这里,绵延千古了。
离开时,日已偏西,在山峰的背后,露出半张嫣红的笑脸。
暮霭中抵达兴山县城,入住在临河的酒店。依窗东望,窗外应该还是香溪一脉,沿河垂柳,美景依旧,美人却已成烟。此时,外面飘起了细雨,渐至雨炽,所以酒店下小食肆简餐,价格便宜,口味极好。饭后,沿街巷漫步,细细端详这座获称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小城。由不得赞叹巧夺天工的设计建设:小城坐落在高山怀抱,城东南是碧波荡漾的香溪河,城西北是灵秀耸立的鸡笼山,真可谓山环水绕。所有的建筑风格均倾向于汉代,白墙黛瓦,且没有高楼大厦,让人的视觉格外开阔舒畅。更难得街道宽敞洁净,人少车少,植物茂盛。白云朵朵片片,就在半山缠绕;一条香溪穿城而过,碧绿的河水映衬着白云和不时掠过的一群群白鹭,宛若仙境。
走到酒店门前的河岸广场,又见昭君:一座高大的汉白玉雕像,在仙境一般的背景前,傲然屹立,端庄的面容不露悲喜。
望着,想着。这位天仙一样的女子一生、一世,入宫、和亲,背井离乡,魂归塞外。幸与不幸由不得我们评说。只是不管如何,都是这位纤弱的女子,用不长的一生,给汉匈带来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也是她,把刺绣、琴棋书画、五句子山歌及深厚的农耕文化带到了塞外,把匈奴的粟谷捎回宝坪村。之于这个意义,所有的小女儿的思乡幽怨,显得渺小而苍白。可是我终究不能明白,泱泱大国,为什么常常把一国的安危胜败,维系或推诿到孔圣人语中难养的弱女子身上?
是夜,万籁俱寂之时,悄悄拉开窗帘,闪烁的是人家的霓虹灯火。而香溪那一脉碧水,却是沉静的。沿河的灯,也少,且是单一的,在水中微弱地颤抖。遥遥的月又满了几分,又想起昭君满如银盘的脸。“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我知道,塞外的那座青冢空空,是你厌倦了这浊世万丈,不愿让自己的清灰白骨遗留烟尘。
新课标下的古典诗歌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已呈新变化,“对比型”鉴赏已悄然走进高考命题中,这颇值得我们关注。2007年江西、湖北、重庆、辽宁、山东、浙江等卷古诗词鉴赏都采用了两首诗对比鉴赏的形式。对这类试题命题者也在逐年加重考查,从大方面看,此类试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考生只要遵循规律,摸清思路,也就迎刃而解。
【经典回眸】
例1 (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两首诗描写对象都是华清宫,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求异就是两首诗书法的感情不同。
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例2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分析】这道题要求是把不同诗人不同诗歌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即思想感情,所以考生应结合诗句,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并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作答。
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备考方略】
纵观高考试卷,笔者针对这种题型,就命题模式、解题思路作如下解说:
一、同一题材,不同诗篇的思想感情比较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思想感情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高考试题江西卷14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分析】对于诗歌鉴赏,作为考生,应读到边边角角,从注释切入,我们可以获得“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的背景提示,结合《阿旁宫赋》,就应了解到晚唐危机四伏,也由此得出使人伤心的原因,从而就解答了第一题。
参考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再关注诗歌的标题及其内容,高诗吟咏“金陵晚望”,“落日”、“秋声”等意象让世人感受到了唐朝恰走向灭亡,这种情感,任何画家都是无法画出的;韦诗吟咏“金陵图”,从画中的“老木寒云”义举,让人感受到了凄清荒凉,尚感洋溢于诗人的左右。因而虽然切入的角度不同,但实际上两位诗人的感情却是相似,都是借六朝旧事来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担忧,艺术上是异曲同工的。因而作答为: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二、同一题材,比较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差异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抒情方式、对比映衬及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修辞或抒情。例如2007年高考试题浙江卷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分析】要想做好此题,考生必须首先明确提干中所考查的两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不能丢掉其中的考查目标。其次要熟练地运用好相关术语,尤其是关于语言特色的术语。语言特色通常指作者的语言风格,这方面的术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这些属于均可结合语境,为我所用。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便成为考查点。例如2005年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比较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和表现的情感。“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四、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诗人,或不同一时期的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所以面对同一题材,他们的诗歌选材立意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试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乙)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题:甲、乙两首《寒食》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是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
【分析】由于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各异,追求也不同,诗人孟云卿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诗人韩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参考答案: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五、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差异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差异也便成为高考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北京海淀区试卷15题: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 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分析】要准确地把握古代诗歌的风格,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平时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积累,还要我们具备较高的诗歌综合鉴赏能力。由于李白和杜甫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也不同。
参考答案: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
六、评析诗论,对此作出顺意诠释和逆意创新。
近年来,命题者往往在诗歌的后面引用相关的诗论,要求考生结合诗论对诗歌作数相应的评论,并作答好相关的试题。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而且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2005年上海卷第16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如若同意,可分析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加以阐发。
魏晋以后,佛教在中国成为势力最大的宗教,不少文人同佛教有密切的关系①,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含有浓厚的佛教成分。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自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响。关于佛教在中国正统文学中所起的作用,要精确地估计是困难的。一个原因是,佛教教义经过长期的宣扬、传播,其中一部分已经同中国的传统思想融合到一起,成为影响人民生活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的表现可以是显露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强烈的,也可以是细微的。如果是含蓄的或细微的,那就比较难于辨认。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正统文学,从魏晋算起,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的作家,不同的文体,要将这些巨细不遗地指出来是做不到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对于中国的正统文学,佛教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持久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仔细分析,许多表面看来与佛教无关的作品,其实是长期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的产物。在这方面,内容是丰富的,情况是复杂的,这里只能择要介绍一下梗概。以下分作三部分谈:一、诗,二、文,三、诗文评。
①其中有的是出了家的,如东晋的慧远、唐朝的皎然等;有的是深信佛法的,如南朝的谢灵运、唐朝的王维等;有的是同出家人有深厚交谊的,如东晋的孙绰、宋朝的苏轼等。韩愈以儒家的正统自居,大声疾呼地辟佛,传说他也曾参谒大颠。
一、诗
对于中国诗歌,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的格律,二是诗的语言,
三是诗的内容。
(一)诗的格律
从体裁方面看,中国旧诗可以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古体诗,一类是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和近体的分别,主要表现在格律的自由和严格上:古体比较自由;近体正好相反,除了句子的长短和多少,押韵有一定的规矩以外,在声音的平仄方面还要受严格的限制①。近体诗讲究平仄协调,同中国语言文字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是方块的,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加以字音有声调的不同,所以易于讲求对偶,讲求
平仄协调。但是声律学说在南朝齐梁之际兴起,因而促成近体诗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却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在南北朝以前,文人写作,也重视声音和谐,但只是“始判清浊,才分宫羽”②。有关声律的比较细密的理论,是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等提出来的。《南史·陆厥传》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微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①扼要地说,就是上句(单数句)和下句(双数句)中对称的字,声调要平(平声)仄(上声、去声、入声)不同,例如“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是“平平仄仄平”。
②《隋书·潘徽传》。
又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里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又《梁书·沈约传》说:
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捨曰:“何谓四声?”捨曰:“天子圣哲是也。”沈约等人倡导的永明体,在中国诗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从此以后,中国诗才有意识地走向格律化。永明体关于格律的规定是所谓“八病”说,就是在诗句中要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病态①。八病说的理论基础是有关四声的知识,也就是“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至于四声的发现以及四声说的成立,据陈寅恪考证,是受佛经转读的影响。他说:
①避免八病,目的主要是求得平仄协调。据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考证:
“其实‘八病’之说也非全出于沈约。……且据《南史》所载,也只有四病
我们想,沈王之时还是草创,以后愈演愈繁,到李百药才完备。”(中册389页)所以适定为四声,而不为其他数之声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入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综合通计之,适为四声也。但其所以分别其余之声为三者,实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又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据天竺围陀之声明论,其所谓声Svara者,适与中国四声之所谓声者相类似。即指声之高低言,英语所谓pitchaccent者是也。围陀声明论依其声之高低,分别为三:一曰udātta,二曰svarita,三曰anudātta。佛教输入中国,其教徒转读经典时,此三声之分别当亦随之输入。至当日佛教徒转读其经典所分别之三声,是否即与中国之平上去三声切合,今日固难详知,然二者俱依声之高下分为三阶则相同无疑也。中国语之入声皆附有k、p、t等辅音之缀尾,可视为一特殊种类,而最易与其他之声分别。平上
去则其声响高低相互距离之间虽有分别,但应分别之为若干数之声,殊不易定。故中国文士依据及摹拟当日转读佛经之声,分别定为平上去之三声。合入声共计之,适成四声。于是创为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①
六朝时期宣扬佛法,有导师,有经师。导师擅长唱导。“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②也就是用通俗的语言,随缘设譬,宣扬佛教教义。经师擅长转读。转读是用有韵律的语言歌咏佛经经文。“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
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③慧皎《高僧传》为不少经师立传,说他们“响韵清雅,韵转无方”,“响调优游,和雅哀亮”,“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④至于经师转读为什么偏偏在南齐永明年间影响沈约等人创立四声说,陈寅恪认为:
①《四声三问》(《清华学报》第九卷第二期,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
②慧皎《高僧传》卷十五。
③慧皎《高僧传》卷十五。
④慧皎《高僧传》卷十五。
建康为南朝政治文化之中心。故为善声沙门及审音文士共同居住之地。二者之间发生相互之影响,实情理之当然也。经声之盛,始自宋之中世,极于齐之初年。竟陵王子良必于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以前即已娴习转读,故始能于梦中咏诵①。然则竟陵王当日之环境可以推知也。鸡笼西邸为审音文士抄撰之学府,亦为善声沙门结集之道场。永明新体之词人既在“八友”之列,则其与经呗新声制定以前之背景不能不相关涉,自无待言。……(周顒)与沈约一为文惠之东宫掾属,一为竟陵之西邸宾僚,皆在佛化文学环境陶冶之中,四声说之创始于此二人者,诚非偶然也。②
①慧皎《高僧传》卷十五《僧辩传》:“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
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因声发而觉。……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集第作声。”
②《四声三问》。
由此可见,在南朝齐梁之际,沈约等人是受到佛经转读的启发,才提出四声的理论;然后把四声的理论运用到诗的格律上,因而开创了永明体。永明体是唐朝严格的律诗的前锋,此后,近体诗迅速地成长、发展,不久就取得主宰诗坛的地位。推源溯流,这个影响是很重大的。
近体诗重视格律,限制多,流弊是引导人们重形式而轻内容,因而阻碍了诗体的自由发展。但是也要承认,格律的形成,是要求诗的声音具有音乐美的自然趋势。比较下面四首诗(前两首是齐梁以前的,后两首是唐朝的),我们就会知道,在词句的精炼方面,在音韵的铿锵方面,近体诗在诗的演化史上是向前迈了一大步。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之一)
2.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之一)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
4.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球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之一)
(二)诗的语言
除了少量的民歌之外,中国的诗都是文人的赠答抒情之作。语言是文人习用的典雅的文言,要有辞藻,有韵味。佛典里有大量的叙事说理的颂赞,译成中文,成为语句匀称的质朴无华的白话诗。这样的诗,风格与中国本土的诗迥然不同,辞采、音律都不很讲究,但是内容深厚,语句通俗,有很强的劝说的力量。隋唐以来,佛教经典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于是就影响一部分诗人,用质朴的白话写一些明道言志的诗。这里面最出名的是唐朝初年的王梵志。他的诗集早已失传,近年来在敦煌的写本里发现了一些。下面举几首为例:
1.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2.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3.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
其后还有传说的诗僧寒山。下面举几首为例:
1.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
2.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舍流俗,所以相追访。昨吊徐五死,今送刘三葬。
终日不得闲,为此心凄怆。
3.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①
①均见《寒山子诗集》。
出身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不喜欢通俗,致力写这类诗的不多。但是这类诗在民间相当流行,唐宋之际的村塾里甚至用王梵志的诗作习字课本。文人也有欣赏这类诗的,如宋朝江西诗派的大诗人黄庭坚就曾引王梵志“梵志翻着袜”的诗,说“一切众生颠倒,类皆如此”①;范成大的诗里有“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句子,这显然是模仿王梵志的。②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
②《石湖居士诗集》卷二十八《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转贴于 (三)诗的内容
魏晋以后,中国文人生在绝大多数人信仰佛教的社会里,不知不觉会受到佛教教义的熏陶。有的文人是虔诚的信徒,例如南朝的谢灵运,在《临终诗》里有“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的诗句。唐朝大诗人王维,字摩诘,连命名都来自《维摩诘经》。有更多的文人同僧人有深厚的交谊,例如东晋的孙绰同支遁,南朝的宗炳同慧远,宋朝的苏轼同参寥,来往都很密切。这种情况自然要表现在诗作上。我们翻阅六朝以后的诗集,到处会嗅到佛教的气息,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佛教影响诗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二是思想。
在题材方面:中国有大量的诗,内容是歌咏佛寺的。下面举几首为例。
1.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2.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王建《破山寺后禅院》)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5.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椽。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聒昼眠。惟有两株红百叶,晚来犹得向人妍。(苏轼《书普慈长老壁》)
也有不少的诗是投赠僧人的。下面举几首为例。
1.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
何日纤真果,还来入帝乡。(宋之问《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
2.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桔,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
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3.随缘忽西去,何日返东林。世路无期别,空门不住心。人烟一饭少,山雪独行深。
天外猿啼处,谁闻清梵音。(钱起《送少微师西行》)
4.萧然一世外,所乐有谁同。宴坐能忘老,斋蔬不过中。无心为佛事,有客问家风。
笑谓西来意,虽空亦不空。(王安石《和栖霞寂照庵僧云渺》)
5.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苏轼
《赠龙光长老》)
以上这种性质的诗,作者未必都信奉佛法,但是诗的题材都来自佛教,其为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显然的。
在思想方面,佛教影响中国的诗,情况比较复杂。思想的内容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因而表现在诗作里也就有种种情况——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为了简明扼要,这里分作两类:一类是明显表现佛教教义的,可以称为佛理诗。这类诗,有的是出家人作的,例如:
1.夜夜池上观,禅心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
(皎然《南池杂咏》)之一)
2.灯引飞蛾拂焰迷,露淋栖鹤压枝低。冥心坐睡蒲团稳,梦到天台过剡溪。(齐己
《默坐》)
3.是是非非竟不真,落花流水送青春。姓刘姓项今何在,争利争名愁煞人。必竟输他常寂默,只应赢得苦沉沦。深云道者相思否?归去来兮湘水滨。(贯休《偶作因怀山中道侣》)
也有很多是一般文人作的,例如:
1.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谢灵运《净土咏》)
2.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敞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王维《饭复釜山僧》)
3.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朝谒久停收剑珮,宴游渐罢废壶觞。世间无用残年处,只合逍遥坐道场。(白居易《道场独坐》)
4.雪山马口出琉璃,闻说诸天与护持。此水遥连八功德,供人真净四威仪。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道力起缘非一路,但知瓢饮是生疑。(王安石《八功德水》)
5.合成四大本非真,便有千般病染身。地火水风都散后,不知染病是何人。(范成大《题药篇》)
另一类是山水诗和隐逸诗。这类诗是六朝时期释道思想融合文人雅士的生活的反映,所以虽然没有明白宣扬佛教教义,却也是佛教影响下的产物。下面举几首为例。
1.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
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左思《招隐》之一)
2.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菱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3.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4.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5.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此外,神韵派的诗曾受到佛教顿悟说的影响,以下“诗文评”部分还要谈到。元明散曲大多是表现隐逸思想,也可说是佛教影响下的产物。这里从略。
附说“词”
词是花间尊前的乐歌,一般是写“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所以内容受佛教的影响很少。但是间或也有歌咏佛教或者表现佛教思想的,例如:
1.大圣堂,非凡地,左右盘龙,唯有台相倚。岭岫嵯峨朝雾起,花木芬芳,菩萨多灵异。
面慈悲,心欢喜,西国神僧,远远来瞻礼。瑞采时时岩下起,福祚当今,万古千秋岁。
上中台,盘道远,万仞逍迢,仿佛回天半。宝石巉岩光灿烂,异草名花,似锦堪游玩。
玉华池,金沙泮,冰窟千年,到者身心颤。礼拜虔诚重发愿,五色祥云,一日三回现。(敦煌曲子词《苏幕遮》五台山曲子之一、之四)
2.归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归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归依佛,弹指越三祇。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
佛教影响中国正统文学中的“文”,情况同诗有相类的地方。六朝时期的骈体,到隋和初唐更加兴盛,格调更加讲究,这也是四声理论推波助谰的结果。禅宗盛行以后,士大夫模仿语录的语言,创造了与文言迥然不同的语录体。这都是文体方面的事情。对于一些作家的文章的气势、神理之类,佛教也有不小的影响。中国文人有不少是熟读佛典的,佛教教义的广博精微,行文的繁衍恣肆,自然会使他们的文笔受到熏染。以唐宋家为例,唐朝的柳宗元,苏轼说他“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①苏轼自己也是这样,钱谦益说:“吾读子瞻《司马温公行状》《富郑公神道碑》之类,平铺直叙,如万斛水银随地涌出,以为古今未有此体,茫然莫得其涯涘也。晚读《华严经》,称心而谈,浩如烟海,无所不有,无所不尽,乃喟然而叹曰:‘子瞻之文其有得于此乎?’”②
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因为形迹不很显著,这里不能详说。以下谈谈另外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的题材,二是文的思想。
①《书柳子厚大鉴禅师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