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29 18:2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第1篇

一、人才培养方案构成要素评价

在对专家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质量要素出发,将人才培养的要素主要分为学生通识能力、专业理论素养、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毕业生知识使用率、工作岗位匹配度10个指标,通过这10个指标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种群体进行重要性评价,计算每个群体的均值以及标准差,判断各个要素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差异性。表2显示,高校内部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对人才培养要素重要性10个指标的评价重要程度都在3.23-3.64之间,处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考虑到评价主体身份的不同,对上述评价进行标准差分析发现,三种评价主体对10个指标重要性的标准差相差不多,评价差异并不显著。

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通过专家访谈以及查阅文献的方式确定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由于问题数量较多、差异性较大,因此通过归结整合提炼出几个突出问题,针对高校专职教师群体进行调查,确定问题的排序情况。本调查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专业培养口径狭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同质化,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实践教学应用性不强。这几个问题占被调查教师人数比例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教学管理同质化,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22.6%)、“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22.4%)、“实践教学应用性不强”(19.8%)、“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19.0%)“、专业培养口径狭窄”(16.2%)。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存在培养过于单一和同质,不适应社会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评价主体的问卷调查以及部分专家、代表的个别访谈的方式,总结出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不高,各个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差异显著,培养方案过分单一同质。因此针对应用型人才发展的特征,设计出一套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满足不同技能与特长的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工商管理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从学界基本上公认的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来看,高等教育应当产出三大类“产品”:人才、新知识、社会服务成果。因此,本研究将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性分为:知识型、创新型、社会型。1、制定差异化学分制在总学分满足175分的前提下,制定出针对知识型、创新型、社会型的人才标准进行学分调整和奖励机制。满足以上奖励项目至少一项的学生,可在总学分10%范围内进行学分调整,即通过申请选修其他系部或专业课程,并且考核通过,从而达到总学分要求。2、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根据时展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构建多元化的与社会、企业接轨的课程体系。可根据知识型、社会型、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选修专业课程模块。具体参见表5。3、优化灵活性考评机制改革目前较为单一的考评机制,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学院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创新实践、教学实验、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的、网状的实践教学体系。据统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都在90%以上。可通过增加课程设计比重;搭建政校、校企全程合作框架;鼓励学业、产业、就业、创业贯通型人才发展;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实现。

第2篇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有全面指导性的文件,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一个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规范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与社会对市场营销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主动和世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思想接轨,以现代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指南,在加强学生智商教育的同时,尤为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设计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思考、逐层分解。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加强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情商培养。人才培养规格是对培养目标进一步的分解,要充分体现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则是对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分解,使每一项培养规格都能有相关课程作为支撑,最终通过系列课程实现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全面覆盖。本文设计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阐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系统过程,通过系统分析和层层规划使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可行。

二、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根据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结合由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提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要体现情商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营销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并对培养目标做进一步的分解。我们根据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由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介绍,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体描述如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智商和情商水平得到协调发展,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为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新品牌)、开拓新区域(行业)市场的营销方案进行策划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4)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策略和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上述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描述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之外,特别围绕市场营销工作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情商水平,即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四、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支撑,满足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除了开设相关的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要开设与提高情商素质相关的特色课程,如情商专题课程或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设计与规划、人际交往、演讲与口才、商界名人奋斗历程的专题课程或讲座等。通过开设以上课程,一是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情商的理论和认识到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择业困难或工作中遇到压力时能够从容应对,能够正确调控自身的情绪,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商界名人为榜样,热爱营销职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他们主动提高情商素质的动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营销技能,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1)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时。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安排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有效训练学生的演讲与口才、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商素质。(2)集中实践环节强调专业技能训练与情商培养并重。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一般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企业管理沙盘实训、商务谈判实训、市场营销调研实训、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内容,还可以增设素质拓展、挑战极限等潜能的培训,着力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

(三)创新创业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应该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情商培养的核心内涵基础之上,科学设计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体系。(1)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一是开设《创业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该门课程成为公共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二是开设创业所需的理论课程,如《合同法》、《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三是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类课程,如《创业营销》、《小微企业管理实务》等课程。(2)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衔接。一是把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课程相结合,例如《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等实践类课程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课程;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借助校内外实践基地,支持学生将创业计划项目进行孵化实践。(3)创业创新教育与情商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上述(1)、(2)的分析,创业创新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总之,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有效整合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多层次、立体化地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素质。

五、基于加强情商培养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

我们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之后,要实现培养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目的,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围绕情商培养进行教学改革,从而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营销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企业对高校市场营销毕业生的需求特点,高校必须创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作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育人的重要任务。其中,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培养应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担任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往重视智商教育忽视情商教育的观念,深入调查了解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状况,切实把握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培养的着力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量渗透情商教育,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培养实效。

(二)整合三个课堂,系统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

虽然我们认识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情商的重要性,但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第一课堂(课内)的知识传授与灌输,忽视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第三课堂(校外课外)对提升情商素质实践训练的作用,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与质量。为了系统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情商素质,我们必须有效整合“三个课堂”。第一课堂主要围绕开设的情商课程或与情商相关的课程进行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认识到情商培养的重要性;第二课堂要营造以系统提升学生的情商素质为目标的校园氛围,开设沙盘模拟和推销课程模拟销售管理的现实场景,设置情商训练型课程融入社团活动;第三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置情商体验应用型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情商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特别是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情商素质,也为学生的情商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一是通过使用幻灯片、投影、视听设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专业性的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片供学生观摩、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二是将课前激励、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心理测试、营销模拟实践等方式引进课堂,营造训练与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中有更多机会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熟悉自我和激励自我。

(四)倡导个性化教学,开发学生的情商潜能

为了开发学生的情商潜能,我们要积极倡导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商培养,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分为急躁型、活泼型的、温顺型、冷静型、沉默型等多种类型,善于从情商的视角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情商优缺点,同时要让学生认清自身情商培养的方向,并采用相应的情商培养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情商水平。

(五)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科学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

在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有鉴定、导向、激励、监督的作用,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情商,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情商素质。但我们传统上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学生大多靠记忆就可以通过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且缺乏科学性,很难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情商素质。为了科学测试学生的情商素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情商素质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知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构建情商培养测试体系,其主要内容有: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情商素质测试的内容,科学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情商评价量表,根据评价量表注重学生工作干部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任课老师的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情商的评价渗透到课程考核的环节中,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外,作为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观察、与学生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情商状况,还应把课堂研讨、案例分析、营销活动情景表演、模拟训练等过程中的情商表现和情商改善情况作为考核内容。

六、结语

第3篇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课程设置均较符合基层需要,大部分项目均值超过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评价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训内容重要程度呈现出不同水平,故对基层重视程度高的项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根据基层的需要有所侧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贯穿基层服务知识,融入基层特色,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出专业的“基层性”,使培养出的人员到基层后能适应基层的需要,更好地守卫基层群众健康。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职业责任、服务目标、服务理念、体育、军训和英语训练等方面对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结果显示,基层对医学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体现在基层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并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临床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不及医学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说医术不如医德重要。[2]一个有医学人文精神,有医德的医生,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关心并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其定会提升医术,为人民健康负责。启示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亦可注重教师日常授课中的言传身教达到此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是应具备素质重要性评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质并没有那么受基层重视。可能是基层医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强,不如大医院般需要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并承担公众的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基层医院将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强度会有增加,所以此项内容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学生的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全科医学基本知识,重点人群的康复保健知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知识的培养。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特别重视临床医生的诊疗知识。自新医改以来,基层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轻基本医疗服务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而医疗服务量逐渐减少,使得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滑落,基层医疗技术留不住病人,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也看到了此问题,开始重视其诊疗能力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医学高校应着重临床医学生诊疗知识教育,在课时设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内容的学习课时,加强临床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后将其融会贯通于基层诊疗活动中,为基层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项是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的最低分。可见,基层对其临床医学人才的中医学知识的掌握重视不足。此可能与当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关,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障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身体健康,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中医药高校应重视此问题,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让其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认同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和重要意义,而后在工作中宣传中医药知识,提升基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着力于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这四方面都比较重视。基层重视临床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其临床医生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合理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最重视的两项技能是“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和“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项,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最终都是通过临床应用而得以体现,所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学生临床过程中临床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思维融会于临床实践,提升其临床能力,然后升华为新的知识。“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在8项技能重要性评分中排名第四,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已受到基层重视。此可能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常有发生有关。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医患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患沟通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烦恼、一个名词,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等相关书籍全面、系统地介绍医患沟通,并深入透彻地介绍从医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的方法。高校应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可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了解医患沟通技巧,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内科学和外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可见基层较重视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解剖学作为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得到基层的普遍重视。儿科学排名靠前,可能是现在儿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诊,基层凭借地理可及性优势长期要接收儿童患者,此就对基层的临床医生儿科学知识提出高要求,儿科学也是基层很重视的一门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则稍显没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这种重要性的差异在课时设置中可得以体现,有目的、有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体现课程中的“基层性”。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5]基层也认识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中更偏重于医疗课程,而对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则没那么重视。在校教育中,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或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后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是当前工作重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职业基础课程群、岗位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等模块,在各个模块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呈现专业知识,也需渗透基层特色,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更新内容,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基层群众的新要求和期待,积极为基层培养适宜的临床医学人才。

第4篇

一、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新举措

通过调研了解政府部门为发展动漫产业及动漫教育提供的政策支持,了解动漫产业在本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动漫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期望值,分析高职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在动漫人才培养问题上关于教育培养规模、培养层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现状、教学资源、招生和就业的不同的处理态度和实施过程,重点解决动漫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动漫产业链、动漫企业能力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与本地区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修正培养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与本地区动漫企业合作,聘请企业行业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研制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动漫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一线工作岗位对课程知识、能力、技能的要求,并能从行业技术发展的角度和以人才需求的层面来审视学校动漫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设置,全面参与课程改革的方向、过程与质量的监控与评估。

(二)与本地区动漫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项目载体聘请本地区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教学项目载体,动漫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熟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等,他们是行业生产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和操作者,对整个动漫产业生产流程十分了解,同时,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能够指出以往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并将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等运用于企业生产,为更好的推动以项目为驱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据。这样做既避免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又为学校教师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与动漫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探求更有效地实训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通过合作,不仅解决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足、办学经费困难等问题,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与动漫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完整的工作案例,任课教师完成理论知识点的挂靠,经过双方整理、提炼形成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两个体系。其中专业实践教学分为素质教育和专业实践两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专业实践课程占用总学时比例为51.82%,专业理论教学占用总学时为48.18%,课程设置突出了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五)与动漫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又一课题,在课堂融入“人文、美育教育”,并与西部民族风情和文化习俗相结合,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将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学校的学生手册进一步融合,全面渗透,实现学生到员工的校内角色转变,切实培养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从动漫产业链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陕西地区动漫产业和动漫教育发展现状,在与陕西区域动漫产业园区和动漫企业的合作下,提出了关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改革动漫专业教育的解决方案,重新修订了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动漫专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在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将以下观点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并确保在解决方案中的可执行性。

(一)确定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教育为陕西区域的动漫产业发展服务的宗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专业是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转型而来,其教育是为培养适合陕西区域动漫企业需求的动漫技能人才而设立,强调与陕西西安动漫基地、动漫企业共同参与动漫人才培养过程。主要是为解决动漫产业人才培养脱离了市场需求的现状问题,使高职院校的动漫相关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二)创建动漫创作工作室,使学生提前体验员工角色创建动漫工作室,引进动漫企业的分包项目,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是一个使学院、企业、教师和学生都受益的举措。在工作室里,有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企业在职人员专门负责工作室日常事务及学生管理。学生根据项目实施需求和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自动划分小组,选出项目经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小组成员定时举行碰头会,汇报每人工作进度,共同探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使学生在未踏出校门之前提前体验员工角色,熟悉相关岗位工作流程。

(三)强调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强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终身学习、创新教育思想要在课程设置中得到充分体现,注意将企业技术讲座引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动漫企业的当前使用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给学生介绍各种平台,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动漫大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自信心,这样,让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过程逐步体会学习和创新的乐趣。

(四)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说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了以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主要体现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第一、二学期为素质教育模块和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1-2周为素质教育,3-16周为专业理论教学课程,17-20周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第三、四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程和能力提升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其中1-14周为理论教学部分,15-20周为专业实践课程部分。第五学期是专业选修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其中1-8周为专业选修课程,9-20周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实施时间。第六学期是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其中毕业设计占用时间为1-8周,9-20周为顶岗实习时间。

三、改革成效

不断修订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0、2011和2012、2013级动漫专业中实施。其中2010届毕业生人数从事动漫及相关工作岗位为78人,2011届学生有85名被动漫公司直接录用,其余同学也在相应公司进行岗前培训,基本实现了动漫专业毕业学生全部找到了对口专业岗位,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实施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深入人心,在学校2014年进行的自主招生中,有70多名学生直接报名参加动漫专业自主招生考试,这既是合作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同时也是学生对学校动漫专业教学最好的评价。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省属高校;环境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63-02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作为日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环保产业,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应以“卓越计划”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进行教学体系及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由给水排水、化工、生物等专业派生出来,所以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涉及行业较广。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2—2006年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分配签约率逐年下降,有些学校甚至低至50%,虽然调查同时显示考研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就业率的下滑趋势仍相当明显[1]。这主要是因为自1999年开始我国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使环境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对毕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除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外,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环境工程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初步调查统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工程专业虽然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大部分工资待遇比较低,学生更倾向于找其他非专业对口的高薪工作;二是环境工程治理单位多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远郊区,地点偏远,学生更倾向于找上班地点位于市中心的工作;三是环境工程专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与工作经验有直接的关联,而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缺少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开始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家增强了环保的执法力度,同时也加大了环保产业的投入,这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政府环保部门、公司和企业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环保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的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2]。这些就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毕业生的知识面、专业应用能力及实践经验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使新时期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虽然就业前景发展势头较好,但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要以实际工程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对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 

为培养符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部分知名部属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对,以借鉴其培养方案中有利的一面,并结合省属高校教学条件,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选取4所部属知名院校,对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将课程体系分别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分类,按其占总学分(不含实践学分)的百分比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在所选4所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达35%~50%,这说明各校对专业教育重视度较高。同时,在所选4所学校的培养方案中,都将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学分,并且各门课程学分都在4.0以上,充分说明了各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程的过程中,各校往往提供多个选项,以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可以更有侧重的进行学习。各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为33%~47%,充分说明了各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是学习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基础。在选修课程中,专业选修课程多集中于应用性质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希望通过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范围,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公共选修课虽门类繁多,但主要集中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省属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环境工程人才。以湖北大学为例,在分析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借鉴部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势的基础上,对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为35%,与4所部属院校相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占38%,相较于4所部属院校较低;公共选修课占5%,低于所选4所部属院校的7%~10%;专业选修课占21%,高于4所部属院校的5%~10%。本校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重视公共基础课,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供了众多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深造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设置上需进行一定的调整,进一步强调专业基础的重要性,在公选课方面也应适当加大力度,以有利于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省属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要求 

作为省属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强化。 1.专业能力培养。作为工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扩展知识和提高知识,这是专业人才就业、个人提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即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多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专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实验课程,还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好实践场所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企业。 

2.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在人的气质、人格层面上内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育大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3]。作为工科学生,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一方面是个人思想方面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要求。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又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提供多种讲座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动力,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 

3.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是人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等诸种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和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稳定乐观的情绪、较高的创造性、积极进取的精神、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明确的自我意识、优良的智力心理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等。工科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通常缺乏感情释放的渠道,心理交流比较匮乏,进入社会后寻找工作的阻力以及各方面的压力,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争取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心理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掌握积极应对的方法。在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状态的同时,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个性特色培养。在原有的环境工程培养模式中,所修课程基本是固定的,学生没有选择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个人特色,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多门课程选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既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为学生以后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四、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后期学习能力等,这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以“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优化。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强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同时注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实践动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16-02

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是一个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医学检验专业是技能型很强的专业,学校教育要按着国家教育及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能满足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相关部门对医学检验人才的需要。并具有独立开展医学检验工作的能力,适应医学、医学科研单位实验及医学检验仪器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一、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人才,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国高职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而先进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面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业政策。医学检验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教育特征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高职培养方案,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检测技术的提高,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进行调整,完善和创新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医学检验人才现状

从当前各种医疗机构检验专业人才的情况看,有以下几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属于学科型的人才,二是大专(高职)的学历,从事检验科的临床检验及管理工作;三是中专学历的从业人员。高等职业教育大专(高职)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基本能够胜任检验科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临床各科提供诊疗疾病的辅助资料,是社会需求的较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要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处理好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实践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训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培养方向与毕业生必需的专业能力及素质结构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基础

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学生服务于各种医疗机构(如医院、血站、防疫站等)。作为与市场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就要直接面向人才市场。以培养目标为基点,突出专业特色,把握经济社会需求。专业课以《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为岗位操作技术指导,在调研高等职业教育临床检验专业教材使用情况及各层次医院对检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列出实习方案,体现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卫生技术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内容融合,建立考核体系。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发展观注重对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等),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此,从培养人才出发,根据社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着眼未来,以中职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参考其他院校高职检验专业的培养方案,从市场调查、职业能力、学生现状入手,兼顾不同层次医院检验科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检验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三甲医院及各级基层医院的调研,立足高职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除人文课程外,主干课程包括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检验学基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寄生虫学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等。加强高职学生的德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学校要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就业。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开设选修课,如在高职检验专业中开设伦理、国情摘要、人与自然、社会学概要、营养与膳食指导、检验信息学、检验与临床、试剂营销、实验室生物安全、临床流行病学等选修课。在学时分配上实训、实践的总时数应占总教学时数的40%~50%。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比例,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31-03

当前,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是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近几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逐年增加投入,来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应用型高校不同于学术型高校,主要是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本研究走访、了解和调查地方本科高校当前实践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因此,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更高,所涉及到的内容要求更丰富,并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的要求更密切,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的内涵从古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其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规范。就现代应用型大学来讲,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和适应地方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训、管理、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实践课的训练,要求学生一是要切实掌握本专业需要的各种技能;二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具有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更加突出其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培养出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通过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实现和完成实践教学的真正主导者。

(二)实践教学具有综合性

实践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它包括实验、设计、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涉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二是对人才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教学不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

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是开放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倡真题真做,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把社会和企业想解决的问题及企业和行业最新的技术成果吸取到实践教学的内容中去;二是形式是开放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出教室,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到社会上做社会调查等;三是教师队伍具有开放性,实践教学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经常走出去到企业锻炼学习,同时学校也要从企业引进一批有经验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素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四是评价体系具有开放性,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目标最终完成得怎样,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应最有话语权,所以,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纳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来,并且应占据较大比重。

(四)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施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动地位。学生为完成实践教学要求,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实现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上的创新和结论上的创新。

三、当前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改革随着不断深入,从总体上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对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对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非常明确,而对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模糊,且出现了要求完成的任务很多,但真正能落到实处却较少的现象。不重视实践教学,就不可能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陈旧

实践教学内容多,涉及到的知识面广,但出现的问题也较多,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二是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三是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造成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脱节;四是实践教学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显示在30%以上,但真正落到处的不多,并且效果不太理想。

(三)实践教学管理落后

实践教学主管部门人员偏少,造成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乏力,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无法深入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保证。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后,学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只停留在口头上,得不到有效落实,造成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综合设计性实验偏少,这种现象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人数一般都在两万左右,规模较大。可学校每年所拨实践教学经费人均相对较少,经常出现由于经费不足造成设备维修不到位,该更新的设备得不到更新,该买的设备买不成,许多需要开设的实验项目开不成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队伍应该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非常重要的一支教师队伍,可由于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大都学历偏低,职称不高,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整体素质偏低。为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从社会和企业也聘请了一些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但由于待遇不高,造成稳定性不高,流动性较大。当前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实践教学质量堪忧。

(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按照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专业都要签订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各专业负责人经过努力按要求都与相关企业签订了相关协议。可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大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接收学生去实习、实训的基地不多。这说明企业接收学生去实习的热情不高,多数实践教学基地只停留在协议上,完全流于形式,造成一些实践教学环节有名无实,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极大危害。

四、对策分析

首先,学校领导要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认识到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真抓实干,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针对上面发现的实践教学问题,建议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

(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细化实践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切实实现实践教学各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起的作用。

(二)加强校企合作和双师型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业务水平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只有实现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学校在企业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以,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分批分期将老师送到企业挂职或到生产一线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尽快建设一支既懂教学又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队伍人员不足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学校要切实重视实践教学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该买的设备一定得买,该更新的设备一定要更新,该做的实验一定要做。同时要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把学校有限的实践教学经费用在刀刃上,努力使学校各实验室的资源在各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第8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袁咏平(1974- ),男,湖北团风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职业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实践。(湖北 黄冈 438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76-02

一、“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穷其一生实践探索的教育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生活教育观,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含义,陶行知先生在不同的论述中有不同的表述。可概括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强调教之前要研究学,学之前要研究事该怎样去做;第二层:“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强调“做”的重要性,教与学的统一点就在于“做”上面;第三层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对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强调了以“做”为中心及实践第一性。显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习者要从“教、学、做”中得经验和知识,肯定感性认识和直接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指导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和实践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2007年9月7日,同志在考察大连职业教育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职业教育就是把教学、求知、做事与技能结合在一起。”“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由此可见,同志的话是对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概括,进一步诠释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要贯彻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首先需要从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入手。

三、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个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由以下四个主要内容组成。

(一)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观的指导下,通过调查分析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引入职业标准来进行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制定、实施其他方案的起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结合职业教育有关文件,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可表述为:本专业方向主要面向……(区域)……(行业或企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从事……(岗位或岗位群)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技术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样表述非常全面地概括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区域或行业具备的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与知识。

(二)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它在专业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提出并实施“三方共同育人,五层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政三方教学团队育人,坚持经济业务引导、企业环境仿真、会计角色贯通,实现五学段能力递进。由此实现了课堂教学呈现理实一体化、校内实训企业环境化、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功能化。这种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推进了我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1.构建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为原则,它是在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构建出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2.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内容与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区别。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内容体现三大特点:一是理实一体化,即将传统教学内容下的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进行高度融合,突出以实践操作来引领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实践操作的需要为度。二是教学内容体现工作过程任务化,即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多个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构成。三是教学内容便于教、学、做一体化。知识的介绍是通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为线索,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做事来实现,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以“做”为目的,通过“做”联系在一起,教师与学生的行动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职业技能,都体现在学生动手“做”之中。这样,知识与技能在“做”中得到提升,通过“做”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和有机统一。

4.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第一,五步教学法。其操作要点是:第一步,任务下达。即教师上课伊始就向学生下达任务,并围绕任务展开教学。第二步,知识导学。任务下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产生问题,并指导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看获得知识,为动手操作做准备,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是动手操作。第三步,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的做。动手操作可包括独立操作、合作操作、教师示范式等形式。第四步,讨论交流。操作完成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应及时组织讨论交流。第五步,点评归纳。即教师点评归纳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等,指导学生作深入探索。以上五步是以做为中心的,每一步都是紧密地和做联系在一起的,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第二,项目式教学。有些课程不是以任务为载体,而是以完成一个项目为载体的,那么则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每个项目就是一个教学单元,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第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来分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方法。学生身临其境,自主地将扮演的角色与社会职业有机地衔接起来,非常易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一些实训类课程中广泛使用。

(四)教学做合一的师资队伍团队

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关键是要有一支既会做事又会教学、既知理论又会操作的师资队伍。对教师的具体要求如下:一是应该了解所任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和任务。二是应该了解所任课专业与社会、行业、企业的相互关系,熟悉几个企业,交几个企业界的朋友,积累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三是积极参加工学结合课程、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四是努力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五是积极参与科研技术开发和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及技术开发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做中学,做中教”[J].辽宁高职学报,2010(7).

[2]黄桃红.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J].职业,2010(12).

[3]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职业与教育,2005(7).

[4]俞国.论“教学做合一”思想对高职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9).

第9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构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高校已经或正在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已被许多学校和企业所认同,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计算机类、汽车制造类、机械电子类等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而环境类专业在实施过程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并不多。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深入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从专业建设到教学内容的提炼再到教学过程,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此,本文结合人才需求的实际,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高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于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为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加强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中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就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开设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现有的高等教育,大多数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基础课,一般在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主要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第三阶段,专业课,主要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以当前现有的培养模式,部分专业课程放在第四学期,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这些课程学生掌握的并不理想。而一些现有的课程,如《仪器分析》、《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教材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内容仅占整个教材版面的1/10~1/7,甚至更少。同时教师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然后以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前面的理论。现在学生基础不好,多数主动性不够,同时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也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很难适应岗位需求。

这些课程,学生在做实验时所用的材料基本是实验教师预先处理好的,所用的试剂也是预先配制好的,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实验数据基本是利用课余时间分析,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验的意义。有些学生实验做完了甚至还不知道实验原理是什么,样品是怎样处理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有的甚至基本的专业技能也没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厌学。另外,学生基础理论薄弱,动手能力差,导致无法完成整个分析过程或者实验数据分析不正确。

教师只片面强调测定过程、检测原理和步骤的重要性,忽略测定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操作过程完成后,把实验数据带回去写实验报告,这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同组的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造成学生对数据的处理方法不熟悉,不能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

为此,针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生生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一改过去照方取药的方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实验方案,将实验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学职业技能。

开放性实验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在基础实验这一模块的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熟悉规范操作,因为这对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效率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尤为重要;而在营养成分的检测的实验教学中,更注重提高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在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单的填写中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因为数据是检测的灵魂,是实验结果的表达形式。在实际测量中所使用的测量仪器或方法不同,其测量结果往往亦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从学生接触分析仪器开始,每介绍一种仪器都明确指出该仪器测量的准确度。通过以上基础实验的训练,学生最终独立地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实验仪器的选择、洗涤、称量、溶液及指示剂配制、测定以及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等。

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思维才会有质的飞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会越来越完善,从而,形成技能。

由此采取两种形式来确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项目,即一,教师选择出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热门提出实验项目,经相关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他们就可以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了。对于新生通常先采取了第一种形式,教师提供备选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有足够时间设计实验方案,更好的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基础性实验。上课的方式以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为主,伴以讨论,教师答疑解惑,讨论结束后再安排充足时间,学生整理和改进实验方案。我们开放式实验不占用课内时间,而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即在课余时间定时开放实验室,并安排指导老师值班,其目的是监控实验室,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入二年级以后再选择第二种形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下,自主选择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完整写出实验报告等。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和独立操作的技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田丰.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2)

[2]刘昭明,黄翠姬,郑燕升等.化学化工类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2)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4-02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与实施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到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社会角色价值的需要,要设置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等。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各高职院校均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文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武汉船院商务英语专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按照“学习——实践——研究——优化”的思路,对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过反复修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行业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产生了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2010年4月18日,在第107届广交会上,商务部公布了一份《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勾画出了中国外贸的发展战略和宏伟蓝图。报告提出,至2020年,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将增长一倍,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而湖北省积极推动中部崛起战略,将外贸行业作为湖北省重点发展行业之一,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支撑点”,作用日趋明显,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对实用型的外贸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以及毕业生回访,分析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近三年职业岗位分布图[1]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为: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检报关员、国际货代员等。

(三)确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开展调研,请专业委员会专家论证,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湖北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较强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外贸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贸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熟练从事国际商务助理、国际贸易跟单、单证缮制和处理、外贸业务开发和维护、外贸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外语优先、外贸熟练、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确定人才培养主要从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第1、2学期。以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主,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培养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训练目标。同时,进入专业认知阶段,通过进企业参观,由企业人员深入介绍各部门功能、生产流程、产品卖点、报关流程等,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方式,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愿景,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

第二阶段是第3、4学期。着重进行模拟商务情景训练,以学生未来工作为背景,设计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情景,并按未来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技能和国际贸易知识,完成模拟实训项目,实现英语技能和商务技能的有机融合;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商务流程,让学生进入更为真实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景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素质,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更为真实的职业体验。

第三阶段是第5学期。首先,学生在“校企虚拟电子工作平台”进行实战操作,我们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协议,企业在校内建立具有文科工学结合特色的“企业校内电子工作平台”,也就是在学校设置业务后台,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编写计划实施方案、工学结合实训手册等教学环节中,并派出业务员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成为企业的“校内业务员”,以外贸公司真实业务员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去,真枪实战地为企业提品推广、业务磋商、业务跟进等专业服务,从而让学生获得了为真实企业进行专业服务的机会。

第四阶段是第6学期。学生到真正的企业实体去进行顶岗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

(四)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以深入、广泛的调研为基础的。首先,开展细致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目标岗位群以及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随后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提炼、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之后确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通过调研获得准确的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商务与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较强英语语言能力(尤其听说能力和外贸函电运用能力)、商务贸易工作能力、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这样,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规格的两大能力主线(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课程体系的四大能力模块基本确定,见表1。

然后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结构,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开发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终将其整合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再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进行授课学期、学时的分配,最终形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表2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职业素养模块 团队合作训练、演讲能力训练、交际礼仪训练、生存挑战训练

英语语言能力模块 英语语法训练、英语听力理解、日常口语交际、商务英语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阅读、外贸英语函电写作、综合英语能力训练

商务英语

商务贸易工作能力模块 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电子商务与B2B平台推广

国际会展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法、单证与文件制备存档

报关报检业务处理、中国主要贸易国政策与文化、国际货运

专业综合训练、顶岗实习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检索、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训练

Photoshop基础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

商务英语教师要具备精深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商务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和办出专业特色要求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建立校企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大力推动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和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吸收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力度,尤其是提供更多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等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理论认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脱离语言学科体系束缚,加强商务知识和技能学习。

(二)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保障

项目化课程对实训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高职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建成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还往往处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态,因此,要加强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从就业岗位出发,根据高素质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比如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商务英语多功能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并配有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虚拟仿真操作软件,创设突出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境中锻炼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同时,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商务英语专业还应按照“合作双赢、慎重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构建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确保实习效果。

三、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市场岗位需求分析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社会角色价值的需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实施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人才培养方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地图;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业需求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 [文I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25-03

高校对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的首要问题,是应该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素养和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了解企业对于学校提供的课程的意见反馈,来调整以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地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帮助应用型高校学生清楚明白地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1]

一、调研方法说明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初步确定人才规格、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进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编制课程地图打好基础。本次调研通过E-mail方式对67家企业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返回140份问卷;对其中的43家不同行业、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进行详尽的实地访谈,弥补内容深度的不足。标准化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Statistics.17.0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与实地访谈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印证,使得我们的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的可靠性有保障。

调查组通过E-mail方式对67家企业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其中进行实地访谈的43家企业的调研对象主要是企业高管和部门主管。从调研的地域来看,广东省有26家,海南省有22家,其余32家在全国其他省市。在实地访谈中,从所有制性质看,调查对象有29家私营企业、7家外资企业、4家国有企业和1家混合企业;从所处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旅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三大行业;从规模看,调查的企业中有15家是1000人规模以上,8家是200~1000人规模,21家是200人以下规模。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行业的岗位需求

通过对本次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知,目前各行业对人才紧缺度反应不一致,认为非常紧缺的比例为3.6%,认为比较紧缺的比例为23.74%,而72.66%的企业认为对人力专业人才已满足需要。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人力专业人才需求在海南及广东区域已基本满足。

(二)行业的人才需求

1.关于职业资格证书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在企业中的关注度,是我们关心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可知,65.47%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重要,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为23.74%,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为41.73%。这要求人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提前了解未来就业市场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2.关于英语等级和计算机等级

48.92%企业对人力专业毕业生英语的等级要求为CET4及以上,其中35.97%企业对英语等级要求为CET4,12.95%企业需要CET6,而46.76%企业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这一结果在现实中也得到印证,大部分私营企业和国企对英语水平要求不高,而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对英语的口语能力要求较高。

63.98%企业对计算机能力有要求,其中30.95%企业认为人力专业毕业生应达到计算机一级水平,而33.03%企业认为应达到计算机二级水平。虽然28.78%企业认为没有要求,但依据现代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很明显。

3.关于课程重要程度排序

依据实际工作情况,笔者对11门学科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按照排列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NO.1 人力资源管理,NO.2 管理学,NO.3 市场营销学,NO.4 财务管理,NO.5 劳动经济学。该结果对人力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有重要影响。

依据实际工作情况,笔者对11门人力专业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按照排列的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NO.1 管理沟通,NO.2 薪酬管理,NO.3 培训与开发,NO.4 工作分析,NO.5 组织行为学。该结果对于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具有指导作用。

4.核心能力和基本素养

在人力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方面,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达成一致意见,依次是:NO.1 沟通能力,NO.2 解决问题能力,NO.3 团队合作能力,NO.4 适应能力,NO.5 遵守职业伦理,N0.6组织策划能力,NO.7领导能力。实地访谈还增加了以下方面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分析总结能力、灵活变通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人际关系敏感度。

在针对应用型人力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方面,问卷调查的结果依次是:NO.1 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NO.2 基本社交礼仪,NO.3 健康人格,NO.4 人文涵养,NO.5 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实地访谈的结果显示,除了问卷中的五个基本素养,还增加了两个基本素养:一是抗压能力,二是敬业精神。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

综合对企业的实际调研一手数据,结合以往确定的培养方案中关于人才规格、基本素养和能力的表述内容,我们初步拟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为:1.共通素养:创新意识、保持热情、健康人格、适应与学习能力、基本社交礼仪。2.专业素养:良好沟通、团队合作、职业道德、情商与抗压能力。

初步拟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为:人力资源敏感度、分析与决策能力、团队激励能力。

三、基于课程地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

课程地图的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台湾地区一些高校开始引入课程地图的理念,近年内地也有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开始使用课程地图,用于直观地展示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的关联。[2]许多高校引入课程地图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否具体反映在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测评中,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低要求。[3]

为响应教育部倡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三亚学院进行了基于行业需求调研的课程地图编制的尝试工作。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进行的关于人才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需求调研结果,结合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结合三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走向调查,根据三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构想,学院构建了基于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地图,如下图1所示。

根据三亚学院的人才培养构想,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大学生基本素养由通识课程实现,具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块。这些模块教学和实践指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中的共通素养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由专业课程模块完成培养,具体包括专业入门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验环节以及实践教学模块。这些模块指向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其中专业方向课程的形成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所进行的企业需求调研以及三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走向分析,以及参考其他高校的经验,初步确定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人力资源管理师方向,另一个是旅游+方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由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成,该部分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一起指引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应用型大学可以通过行业需求调研来了解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编制反映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课程地图,可以使学生“适应性地学习”,真正培养业界所需核心能力之专业人才,达到“毕业就可就业,就业即可上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6]

1.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国内其他同类高校的经验,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核心课程进行提炼,模块化其他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对应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期望,进行有针对性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2.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更广泛地接触实际工作,这是这次调研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最多的反馈意见。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应包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类型、考试方法和内容、毕业论文等环节。学院还需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同时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有效形式。

3.通过此次调研可知,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需要大力增强实践经验。许多企业提出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将与海南省内外有意愿合作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尽量使教师及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使其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董文娜.课程地图是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56-63.

[2] Timothy G Willett.加拿大和英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地图[J].复旦教育论坛,2010(3):90-93.

[3] 柯晓玲.国外高校课程地图探析[J].高教探索,2012(1):59-62.

[4] 王春梅,陆珂珂.质量视野中的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基于台湾东华大学的案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4(3):78-82.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制定科学明确计算机教学目标

要实现有效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计算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需要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在这个人才目标的引领下,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作为计算机教室就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能够将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为作为职业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围绕这种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计算机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升。对于学校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资源,设置课程内容,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职业学校只有将培养实用性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作为计算机教学的终极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制定合理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在开始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及市场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等因素进行课程设置,要能够建立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市场需要和计算机行业的人才结构特点,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校要对本地区的计算机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调查,确定市场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类型和人才数量,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定位,通过计算机专业分析,对计算机人才培养范围及框架进行定位,要结合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加强课程开发的力度。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实际发展水平是日新月异,可以说,每时每刻计算机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很多新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不断出现,作为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要紧跟时展步伐,不断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创新,即使这样,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如果课程内容开发力度不足,改革力度不够,课程内容将会远远地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计算机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障计算机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

第二,要加强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在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对于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进步作用重大。创新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到计算机学习状态中去,使学生能够在上机操作中,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的机会,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探索,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学习,使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加深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都需要开展个性化的计算机教学,教师要在了解学生计算机素养,在了解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施个性化的的教学,真正弥补学生计算机知识方面的欠缺,指导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通过个性化的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引导,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进行计算机创新教学,需要突出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能够以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将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理论引导下,使学生进出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给学生以理论的指导,通过突出实践教学的方式,真正促进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枣庄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