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朝鲜族舞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朝鲜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长白山养育了朝鲜族儿女,赋予了朝鲜族儿女勤劳淳朴、含蓄真诚的性格。他们的民俗与情感充分地反映在朝鲜族的舞蹈意识中,并形成其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俗话说:“观其舞,知其德。”从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性格意识中,可以看出朝鲜族人民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与特有的审美情趣等。实践证明,艺术水平越高的舞蹈,与劳动的关系越是模糊,舞蹈中所积淀的文化因素越隐晦。朝鲜民间舞蹈的潇洒、诙谐、典雅、飘逸的风韵,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与形式,具有多方面的成因。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与发展过程中,朝鲜族经历了渔猎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农业劳作,在精神生活上,也相应地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阶段。而这些物质的与精神的文化特征都会在民间舞蹈中有所表现,并成为一种传统形式流传至今。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据史料记载:古朝鲜“有婉转悦耳的音乐、歌谣,有轻快多姿的歌舞”。朝鲜民族盛行歌舞的古风绵延不断,促进了各种民间舞蹈的流传与发展。
朝鲜族是从事稻田种植并以稻米为主食的农业民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以稻米种植为主要劳动的农耕生活特征,自然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表现出来。这种民俗特征是农耕文化的一种表现,因此也就产生了与农耕生活最为密切的“农乐舞”,它是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达到完美的。农乐舞传说起源于三韩时代,是古代农业大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取乐的遗风。后来发展成为农忙季节农民自行组成劳动互助组,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以及转换劳动地点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形成了农乐舞的雏形,农乐舞是朝鲜民族舞蹈史中最古老的舞蹈。农乐舞在李朝时代(公元1392―1910年)已颇为盛行,具备了一套完整的组织与表演形式,并起着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的娱乐与教化作用(参考文献资料)。农乐舞中那飘扬的“农者为天下之本”的大旗,道出了这一民族舞蹈的主题,揭示了民族文化的底蕴。因此,以往的论著在论及农乐舞的思想内容时,多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审视它的民俗意识的。实际上,农乐舞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所包含的民俗意识非常丰富。
农乐舞所包含的民俗观念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古老的农乐舞仍在焕发青春。我们在一些朝鲜族村落,不仅可以看到许多高龄的老人喜爱这种传统舞蹈,而且可以看到成群的儿童在跳这种古老的舞蹈,由此可以看出,古远的民俗意识在今天的农乐舞中仍在闪光,它一直在发展。在近代朝鲜族民间,出现了花样繁多的游戏或农乐舞,更有趣的是还出现了“竞技式”农乐舞,这种农乐舞比力量、比技巧、比智慧,它把竞争意识融入民俗意识之中,不仅受到其他民族的欢迎,而且已经进入了东北大秧歌的队伍,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由此可知,民俗意识是在不断变更的,但这种变更保留了以往文化成果的优秀部分,并且不断补充、不断升华。民间艺术具有兼容并蓄的能力,这就是农乐舞生命力永远不息的资本。
朝鲜族崇鹤尚白,喜爱那种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在民俗及民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中,积淀着朝鲜民族深层的民族意识,正因为在朝鲜民族的观念中,鹤是很普遍的形象。所以在朝鲜族舞蹈中,鹤这一形象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舞相帽也是农乐舞中的一个分支,舞相帽早在唐代高丽乐中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舞相帽是朝鲜族民间农乐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当丰收的金秋季节,在我国朝鲜族居住集中的长白山地区,到处都回响着农乐筚篥的欢乐旋律和锣鼓的热烈节奏,到处都可以看到轻快活泼的在喜悦的人群中飞旋流动的相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朝鲜族舞蹈的民俗意识与朝鲜族的社会历史进程、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生活及其传统审美心理是潜移默化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挖掘朝鲜族舞蹈文化的民俗意识,使我们的民间舞蹈教学与与特定民族的文化之根相辅相成。
以上是笔者对朝鲜族舞蹈与朝鲜族民俗文化所做的一些介绍和分析,之所以反复强调朝鲜族舞蹈中蕴含着的民俗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民俗意识是朝鲜族舞蹈风格气韵的基础。一个特定民族的舞蹈,是随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的演进,在最平凡最常见最不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民间习俗中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拿“鹤步”为例,如果单一地将这种形态归结为朝鲜族人民对于鹤这种动物的图腾式崇拜心理,其实是比较牵强的。当然,该动作中有对于鹤的走姿的模仿成分,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个角度看,朝鲜族以稻田为主要农作物,那么这种对于鹤的模仿动作是否更可能是取材于农人在稻田里的步伐呢?这个假设并非科学推论,仅仅是希望我们不要将民俗与舞蹈动作进行简单化的生硬联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于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全面地归纳和领会,最终理解把握直至升华。
2.民俗意识是朝鲜族舞蹈动作势态的根本之源。说到朝鲜族舞蹈的动作势态,一般的认识是并未具备太多的技巧感。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这句话,可以认为是在强调该舞种的内在感觉的重要性,确实朝鲜族舞蹈的经典之作或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节庆乐舞,基本上都是动作相当简洁而韵味十足的。而要想将那些简洁的动作,表演得韵味十足,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对民俗意识的理解与运用。拿朝鲜族舞蹈中运用较多的“碎步”来说,就与朝鲜族妇女“顶水”的习俗有关。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把相关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情贯穿进去,并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地组合训练,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与创作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而来的,是朝鲜人在中国生活定居后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把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融入到了民族舞蹈中,形成内韧外柔的表现形式,向世人展示、传播着朝鲜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自然呼吸与艺术呼吸
呼吸是人的“生命线”,通过自然呼吸促使心脏跳动、血液流通,这是维持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因素。
而艺术呼吸则是舞蹈的“动力线”,它给予舞蹈语汇以内涵,赋予舞者肢体以生命。使观者和舞者之间真正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共融。
“呼吸”是人体的一种客观现象,在舞蹈中它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西方的芭蕾舞还是我国的古典舞对于呼吸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在我国的各民族舞蹈中,对于“呼吸”的处理各有不同,尤其是在朝鲜族舞蹈中,对于“呼吸”的处理和运用更是复杂多变,也正是因为这样,朝鲜族舞蹈的韵律才有其特有的风格。由此可见,“呼吸”在朝鲜族舞蹈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将选取几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节奏作以阐述,分析一下他们的特点以及其对于朝鲜族舞蹈的意义。
三、朝鲜族舞蹈的呼吸特点
在朝鲜族舞蹈的呼吸中有长呼吸和短呼吸之分,但也可以按作品的需要,划分为内在呼吸、外在呼吸、心理呼吸等。长呼吸意味着呼吸的持续,一般是在一个节奏中用一次呼吸做动作而形成的呼吸;短呼吸是在一个节奏内经几次呼吸段落而形成的呼吸,并将几次呼吸作为统一体而有机地相连接;内在呼吸是指以极为短促而静的呼吸颇有连接性地处理含蓄感情的呼吸;外在呼吸是指从视觉上体现的十分明显的呼吸;心理呼吸是在塑造特殊形象时用于造成精神紧张或集中精神为目的的呼吸,因为这一呼吸通常是艺术性地处理生理性的呼吸,所以也称艺术性呼吸或形象性呼吸。除此以外,还有顿呼吸、连呼吸、浅呼吸、脆呼吸、跳呼吸、浮起呼吸和抑制呼吸等等。在朝鲜族舞蹈中,呼吸的长短快慢、抑扬顿挫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古格里柔韧优美、情绪饱
满;安旦欢快活跃、意气风发;沙尔普里安静典雅、节奏抑扬;晋削深沉缓慢、庄重刚毅等等。
四、“呼吸”在朝鲜族舞蹈作品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朝鲜族舞蹈端庄稳静、柔美典雅、轻盈含蓄、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为动和静两个方面。“动如柳丝、静如鹤立”是其风格特点的形象描述。如何将动与静在舞蹈中融会贯通,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呢?这就要靠内在的呼吸与动作相结合,由呼吸来带动身体的起伏在不同长短节奏中,形成柔韧性律动、含蓄性律动、顿式律动和弹式律动,其中最基本和最典型的则是柔韧律动,也可以说成“粘劲儿”和“连贯性”。“粘劲儿”是构成朝鲜族舞蹈韵律的核心,是一种柔韧的力量,由呼吸带动,既彼此粘接,又彼此对抗,是由内发于外,又由外回收于内。这种动律将温顺、细腻、优雅、祥和、缓慢、持重等诸多情感内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围、拧、含、曲、圆的形态上体现出和谐、起伏、张弛、谦让和含蓄的审美特征。呼吸与舞蹈者的意念是紧密相连的,在呼吸的同时,通过舞蹈者大脑高级神经的活动用“呼吸”去指挥动势完成动作,动作必须听从舞蹈意念的支配。也就是说,表演者把曾经经历或感知积累起来,以联想的方式,借助于想象,根据舞蹈动作的要求和情绪的需要,在自身内心形成特定的呼吸,用呼吸控制节奏、把握节奏进而展现出动作的舞姿、气质、情感,形成优美的韵律风格。从最传统的朝鲜舞到今日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剧目,“呼吸”在朝鲜舞表演中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五、呼吸在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朝鲜族舞蹈的教学中,初学者第一个接触到的朝鲜族动作就是朝鲜族舞蹈中的呼吸。朝鲜族舞蹈中的呼吸不同于一般舞蹈中的呼吸,它的呼吸是在充分体现节奏的律动、强弱和速度的同时,为表示一个节奏和节奏内部中呈现的段落而用的呼吸,以及体现在每一个节奏的情绪之高低所进行的呼吸。它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正常的呼吸,在学习时,从“气起丹田”的深呼吸开始,整个呼吸过程由意念控制着,让这一呼一吸的过程贯穿于全身,使动作具有连贯性和起伏性。在训练中,无论是蹲式的起伏训练,还是步伐、手臂的训练都是由呼吸带动。从最基础的开始,先以下肢屈伸动作配和呼吸完成;准备时在半蹲上,先快吸入半口气,同时膝盖配合吸气向上延伸,然后呼吸瞬间停顿。这种停顿正是朝鲜族舞蹈过程意安排的,一刹那的“煞住”的间歇中,把存留的后半口气慢慢吸入,膝盖随之伸直;吐气时要求与呼气一样,膝盖弯曲快吐气、屏气、慢吐气。在这种呼与吸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刚与柔、动与静的鲜明对比。正是在由刚转柔,由动入静的瞬间,体现出朝鲜族舞蹈的柔韧性和收放性。节奏的呼吸中还包含了很多复杂而又丰富的呼吸,只有让这些“呼吸”与舞蹈动作水融、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的体现朝鲜族舞蹈的舞性。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 特色 表现效果 分析
一、 我国东北部朝鲜族及朝鲜族舞蹈介绍
我国东北部朝鲜族于19世纪初由于遭受到外来的侵略再加上连年遭受自然灾害而开始大量的迁入我国并安定下来,逐渐成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中的重要一员。这些迁入我国的朝鲜族人民最初主要是来自于朝鲜咸镜道和平安道等地,因此他们的舞蹈发展既带有原来的朝鲜族舞蹈的最初风格,又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可以说是原朝鲜族舞蹈和我国东北地区民俗风情的结合物,在和当地的民俗风情的结合之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民族舞蹈,是中国境内的朝鲜族人民的共同的艺术智慧结晶,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与朝鲜半岛朝鲜传统的民族舞蹈风格迥异的舞蹈风格。
二、 我国东北部朝鲜族舞蹈的特色及表现效果分析
我国东北部朝鲜族舞蹈的表现风格直接继承了原来的朝鲜族的民族风格,又在近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周边各个地区民族舞蹈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特殊的民族舞蹈,是在新的民族土壤中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鲜明而富有美感的肢体语言,探究我国东北部地区朝鲜族舞蹈的特色及表现效果,要站在尊重原有的朝鲜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和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熏陶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分析。综合来看,我国东北部地区朝鲜族舞蹈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我国朝鲜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特色:由于我国朝鲜族自迁入我国以来一直生活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历史上遭受到了帝国主义、我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充满了一种抗争的意识,反映在舞蹈中就是整个舞蹈中在保留原有的朝鲜民族舞蹈的基础上充满了一种抗争的意识在里面。其基本的体态特征是笔力采用脚尖、挺胸仰身、垂肩、含胸,表现出一种柔和含蓄之美,这不仅是继承了原来的朝鲜族舞蹈的基本特色,因为朝鲜民族自古以来崇拜白鹤,认为白鹤是纯洁与美的化身,因此在舞蹈中主要是讲究“柳手鹤步”展现出了那种白鹤所具有的柔和之美,同时在这种柔和含蓄之美中又带有一股阳刚之气,表现出了朝鲜族人民的那种强烈的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2.朝鲜族舞蹈的律动的基本特征:我国朝鲜族民众在近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的将本民族传统的舞蹈和当地的自然风情结合了起来。由于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偏冷,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因此反映在其舞蹈中就彰显出来了一种敏捷、快速的舞蹈风格。观察我国朝鲜族民众在平时的劳作和生产过程之余所跳的舞蹈,虽然节奏韵律依然具有本民族的基本特色,但是也表现出来一种敏捷、快速的舞蹈风格,展现出了我国东北部朝鲜族人民的基本的民族性格特征,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后,国家对朝鲜族人民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支持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不仅建立了一些专门的朝鲜族的专门的艺术院校和各种形式的歌舞团等,还将朝鲜族舞蹈列入了专业艺术学校中的教学内容,这些都为朝鲜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朝鲜族群众的生活也是日新月异,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歌颂新生活的舞蹈,表现出了一种明快欢乐的舞蹈律动风格。
3.朝鲜族舞蹈的音乐节奏特征:我国朝鲜族舞蹈在长期的发展中再音乐节奏方面形成了特殊、丰富多彩的节拍节奏组织形态,拥有了完整的体系,这种在音乐节奏方面的特点主要是通过“3拍子”为节拍单位的节奏类型,这是朝鲜族舞蹈音乐的主要节奏类型,朝鲜族传统音乐中长短的三分拍法、退声法、摇声法、转声法是朝鲜民族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的独特的地方所在,在平调和界面调中摇声和转声是上行时常用,退声是下行时多用,而且一般是在有规律的位置上使用。4.在装饰音的用法上,朝鲜族传统音乐是以上行装饰音为主,而且朝鲜族传统音乐唱法具有明显的明暗交叉中带有柔断性的颤音。因此欣赏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舞蹈会给人一种亲切柔和、安详平和的感觉。
4.朝鲜舞蹈的基本动作技巧特征:我国朝鲜族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基本特殊的舞蹈动作特征。首先是继承了传统的朝鲜舞蹈的基本动作特征即将静态美和动态美完美的结合起来,将美妙的舞蹈动作和身体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将上半身和下肢动作也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其手臂上的动作主要是受到白鹤动作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手臂动作多变,柔和,例如弧形弯臂等动作,下肢动作一般幅度较大并且和上肢动作相协调,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动作特点。
三、 总结
总之,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舞蹈不仅具有原有的朝鲜族传统的民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同时在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影响之下又具有一些自身独特的特征。因此,对待分析我国朝鲜族舞蹈的基本特点,要站在客观的基础上,来分析其和朝鲜族传统舞蹈的不同和特色之处,使之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丰富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尤宸.延边“非遗”舞蹈关照下的朝鲜族学院派舞蹈创作[D].延边大学,2012.
[3]王慧.浅谈朝鲜族舞蹈艺术特色及技巧的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3,(01).
一、朝鲜族长鼓舞及其节奏形成背景
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长鼓舞也叫做杖鼓舞,是朝鲜族自娱和娱人经常跳的舞蹈。由于鼓的音高不同,节奏也不同,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使人格外的兴奋和愉悦。长鼓舞的特点常常是由慢板起拍逐渐加快,几经跌宕,最后结束在飞快的旋转里,嘎然停止,使人热血沸腾、非常激动人心。长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
二、吉林地区长鼓舞节奏的特点
吉林地区四面环山,城中松花江蜿蜒流淌,穿城而过,特殊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吉林地区朝鲜族开朗豁达而又深沉温婉的性格,这一性格特点决定了其艺术发展的脉络。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吉林地区的长鼓舞节奏刚柔并济,动作柔美时鼓声轻柔,如雨水轻轻落进心田;动作快而激情时,鼓点有力,节奏明快,如排山蹈海般向你涌来,通过敲击力度的强弱变换、节奏的快慢以及长短节奏的变换,让观者在欣赏优美舞姿的同时更能体会其舞蹈所表现出时而深情时而激昂的情绪,通过长鼓舞这一艺术表演形式更加了解朝鲜民族坚强、勤劳、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特性,表现出吉林地区朝鲜族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在近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朝鲜族舞蹈融入了新鲜的元素,朝鲜族长鼓舞的鼓点节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击打技巧方式及鼓技技巧的特点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为女舞者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一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则持鼓鞭随乐起舞。现在的长鼓舞打击法鼓技惊人,花样翻新,强弱鲜明,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
(二)长鼓舞节奏丰富多样。
长鼓作为民间打击乐器,在农乐舞队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近代艺术家把长鼓舞的鼓点节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表演形式的不同决定了长鼓舞在不同表演形式下节奏的不同特点。例如,当它作为独舞表演时,鼓点节奏多变,技巧高超,用以表现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当它作为群舞时,可以分为几组不同的节奏,同演员的肢体语言相结合,时动时静,时高时低,时强时弱,就像声乐中大合唱分出的高低音声部一样,进行击鼓技巧的表演展示。
(三)长鼓节奏同舞蹈动作的结合。
长鼓作为长鼓舞表演的表演道具,不只局限于体现其舞蹈的身体姿态,更重要的将舞蹈中所用音乐的长短节奏与长鼓敲击节奏完美结合,因此,不同的音乐就会有不同的节奏及敲击方法,在表演过呈中,通过同脚步及旋转等动作的结合,来体现舞蹈的敲击技巧及表演特点。如脚下为雀步时,长鼓敲击的节奏为三拍子的三连音,脚下为踮步时,长鼓敲击的节奏为三拍子带符点的长短节奏;当旋转时,为四二拍的节奏,为由弱到强、由慢到快,节奏明快而又有规律的长鼓节奏。通过这些节奏的快慢与强弱来对舞蹈情绪进行进一步烘托与展现。
三、吉林地区长鼓舞节奏的发展
吉林地区共有17.6万朝鲜族,是全国散居地区朝鲜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长鼓舞作为朝鲜族传统舞蹈,深受朝鲜族百姓的喜爱。近代吉林地区朝鲜族长鼓舞在吉林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的不断挖掘、整理和普及辅导下,百姓对朝鲜族长鼓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表演形式发展成为大型广场舞和具有一定专业表演水平、打击技巧的舞台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
在这种大环境下,长鼓舞节奏也由简单单一的节奏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吉林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的群文工作者根据现代长鼓舞表演形式发展的变化创编出了许多新的更有感染力的鼓点节奏,在传统古格里、谐毛里的节奏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节奏变化,加入了更多的符点节奏的变化,使之长短特点更为鲜明,也更加具有朝鲜族的民族特点。
【关键词】朝鲜族 民间音乐 民族教师 继续教育
绥化市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朝鲜族人数在整个少数民族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设朝鲜族民族乡1个,朝鲜族民族村15个。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存续和发展的永恒现象,伴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朝鲜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文化所依附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朝鲜族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即“衰退”与“变异”并存。而“人”作为音乐文化的主体,音乐的表演、传承和保存,均离不开人的具体行为和活动。朝鲜族民间艺人、音乐工作者是该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主体,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朝鲜族民间音乐的命运与前途。
绥化市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鼓励对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但面对深层的衰退,仅仅靠几个或十几个民间艺人、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无疑是杯水车薪,如何有选择性地培养朝鲜族民间音乐的有力传承、传播者成了当地朝鲜族民间音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作为本民族音乐的重要传播者——朝鲜族居住地的民族音乐教师却存在着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缺乏认知、专业技能滞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绥化市朝鲜族经济文化促进会与绥化学院音乐学院合作,对绥化及周边地区的朝鲜族音乐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了解后,选取当地朝鲜族聚居地的3名民族音乐教师,由朝鲜族传统民间艺人对其进行一个暑假的民谣、民族器乐、民族舞蹈的传授(为获得本课题第一手资料,笔者也全程参与了学习)由绥化学院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一个寒假的记谱法、键盘、理论知识等现代音乐专业技能的培训。此项举措旨在传承朝鲜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同时解决少数民族居住地农村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民族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将民间音乐文化向学生进行传授、传播,使过去的点对点的传承方式变为点对面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部分本民族、本土的艺术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感,借此促进绥化市及周边乡镇朝鲜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传播及真正繁荣。
一、民间音乐培训范畴及内容
所谓民间音乐文化,当它作为一个过程、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它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艺术,民间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并不在其本身,而在其同本民族民间文化的某种关系。朝鲜族是一个以农业耕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建立起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大多数民间音乐都围绕着劳动展开、发展,故而民间老艺人们在进行民间音乐讲授的过程中,将“劳动”作为主要脉络。
歌唱,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音乐体验模式,它特别适合表达独特的情感与思想。[1]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指朝鲜族的传统民间歌曲。包括乡歌、打铃、杂歌、嗦里、俗乐、民歌等。民谣的题材异常广泛,并生动、深刻地反映朝鲜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活、劳动、爱情、自然环境、风俗人情及人民的心理素质,可以说是朝鲜族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2]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劳动歌谣。负责教授民谣的老艺人朴光浩向3名教师教授了传统的《嗡嗨呀》《播种谣》《薅秧谣》《丰收歌》《织布谣》《农夫歌》《舂米打铃》《纺车打铃》等近20首原汁原味的朝鲜族劳动歌谣。在学习中笔者发现,即使进行面对面的传授,同样的劳动歌谣在朴光浩老人的口中与其他3人却有着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于个体声音条件与歌曲熟练程度的差异,更多的则来自演唱方法与个体生活及情感经历的不同。传统的民间艺人在演唱方面大多使用真声,以嘶哑的声音为特点的南道民谣歌者甚至故意将自己的声带喊出声带小节。由于亲身经历过歌中所唱到的各类田间劳作,朴光浩老人演唱的劳动谣极具感染力与民族韵味。相对的,短期的学习无法真正掌握朝鲜族民谣的演唱与发声特点,3名教师多以通俗唱法或不成熟的美声、民族方法来演唱劳动谣,加之从未有过民谣中劳动场景的体验,使劳动谣的民族韵味大打折扣,只得其形,其神略逊。
舞蹈作为文化形态,其文化特征主要是通过动作得到体现并被承传下来的。朝鲜族舞蹈是在古代高句丽、扶余和朝鲜半岛传统乐舞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满等民族乐舞营养,在东北特定的农耕水稻的劳作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农乐舞、剑舞、长鼓舞、假面舞、扇舞、小鼓舞、僧舞等。农乐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起初来源于狩猎和祭祀,后期发展成农业劳动间隙娱乐性的舞蹈,分为独舞与群舞两部分。由于农乐舞内涵广泛所以挑选了舞步、表演程序、阵型及独舞的一种——象帽舞进行讲授。3名教师与笔者在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后,虽然舞步尚不纯熟、舞姿不甚优美,但在象帽舞上却进步很大。从开始1米长飘带也舞动不起来,到现在可以舞动起六七米长的飘带,可谓成绩喜人。李东哲老人说,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最高级表现形式,是整个农乐舞当中最后压轴出场、最具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舞蹈。随着现代化农业劳动的推进,传统的以人力为主的劳动逐渐减少,田间地头已经看不到农乐舞的身影,只有在民族节日时在广场上以演出的形式出现。而据笔者了解,农乐舞由一种农业娱乐性的舞蹈发展成朝鲜民族群众性的广场文化后并没有停下脚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农乐舞正逐渐从广场性的群众文化向新兴的舞台演艺形式演变,即四物乐。四物乐也叫四物歌、四物游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将传统农乐舞中打击乐器、打击乐的元素抽离出来在室内与舞台上表演而形成的音乐形式。[3]这种极具舞台表现力与民族魅力的音乐形式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李东哲老人就曾经参加过第二届黑龙江省朝鲜族四物乐大赛,与绥化代表队共同演奏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器乐部分讲授的是农乐舞中必须用到的长鼓,是与农乐舞的教学同步进行的。在学习并熟练了朝鲜族的12种长短节奏后,李东哲老人开始了长鼓的演奏教学,传统的长鼓演奏是左侧弓面用手,右侧采面用细竹条。基本演奏法包括弓面奏法和采面奏法,弓面奏法还分大弓、小弓、添弓、鼓里弓、鼓里弓弓、莫弓奏法六种。但由于左侧单用手击打弓面的音量较小,随着农乐舞逐渐广场化,长鼓也由传统的单鼓槌演奏,变成了左手持鼓槌右手细竹条的双鼓槌演奏方式。这种革新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文化中的选择与走向。
二、民间音乐培训成效的文化阐释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从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来看,任何民族的群体文化,都是源于该民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人”则是民间文化生成的起点和终极归宿。本次朝鲜族民族教师的民间音乐学习后,笔者采访了朴光浩、李东哲两位老人。两位老人表示,与以往一些为了“课题”与“论文”前来学习、采访的学习者相比,3位朝鲜族教师在学习的出发点、自主性、领悟力及成绩来看都无疑是十分优秀的。探其根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文化价值的认同
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就是指文化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前,朝鲜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劳动生产提供娱乐性与休闲性;70年代以后至现在,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节庆的广场群众性活动与民族特色的展示上;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文化价值开始向民族情感的寄托及对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舞台演艺机会也使得民族音乐工作者得到了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机会。在上述文化价值的逐渐变迁中,虽然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意义具体内容改变了,我们不难发现,民间音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以能够满足朝鲜民族群体一定文化需要的性质存在着。在本次培训中,正是由于民间音乐满足了3名教师丰富其自身音乐课堂及保护、学习、传承、传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才使得民间音乐在意识空间层面上与自身需求形成与相对应的结构,以此形成彼此协调、彼此促进、彼此彰显的客观延续。
(二)民族情感的认同
民族情感的认同在朝鲜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共同的民族记忆与文化记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朝鲜族人民,塑造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造就了他们浓烈的民族情感,这种民族情感的认同必然直接影响着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正如李东哲老人所说:“每演奏一次长鼓,心中就充满了对朝鲜族音乐的自豪感,希望这么美的音乐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正是由于一辈辈朝鲜族人民对本民族音乐极深的情感认同,才使得民间音乐在朝鲜族群体中生生不息地繁衍传播。
(三)审美品位的认同
某个民族的审美品位具有多变与固定的双重性质,这是由于在该群体审美品位的形成中受到个人风格与群体风格两个方面影响的缘故。在朝鲜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不同的民间艺人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社会阅历及个人喜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所喜爱与擅长的音乐风格与元素,形成个人的音乐风格与审美品位。而群体风格则体现出民间艺人乃至整个群体所共同形成与认同的审美品位,在音乐传承中相对稳定。尽管民间艺人的个人审美品位不尽相同,但这种差异仍是在整个群体审美品位的框架内产生的,以群体审美品位认同的共同性为基础,并且审美品位的认同是某个群体、民族所特有,其他群体民族很难迅速认同并接受。这就能解释在观看四物乐比赛的视频资料时,3名朝鲜族教师激动得热泪盈眶,而同行的汉族摄影师却觉得这种鼓、锣相交的声音“听起来很是嘈杂”这种文化隔膜了。因此,朝鲜族民间艺人个人风格、审美品位的认同及不断发展与朝鲜族群体审美品位的认同共同构成了朝鲜民族的审美品位的认同,这种审美品位的认同是朝鲜族民间音乐不断传承延续的内应机制之一。
民间音乐的传承并非一种凝固体,传统的民间音乐与现代生活也并非两个必然排斥的实体。虽然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尚且无法真正领悟到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精髓与神韵,但由于其身为民族“局内人”的身份,拥有局外人难以企及的视角,拥有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民族感情的积淀,加之自身所具有的音乐专业知识,这一切将使他们在对朝鲜族民间音乐的进一步学习、传承上事半功倍。根据调查反馈,参与学习的3名朝鲜族音乐教师已经在各自所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展开了初步的本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此举措得到了校方及学生家长的一致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教学效果良好。这也从实践的角度肯定了本课题的可操作性及成果,为朝鲜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绥化地区朝鲜族民间音乐传承与民族音乐教师培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512410)
参考文献:
[1]臧艺兵.民歌与安魂 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我国民族舞蹈;风格与特色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39-01
我国的舞蹈文化在在世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各民族人民都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于世。各民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也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所形成的,不同的舞蹈风格能够反映出不同民族与地区的特色,舞蹈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生活、工作、习俗、宗教等演变而来,都能够代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所以说,舞蹈是一种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下面以我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舞蹈风格进行介绍。
一、我国各民族舞蹈的风格与特色
(一)维吾尔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
我国的维吾尔族一直以来都居住在我国的西北部新疆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省份之一,经过几千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其舞蹈文化也是具有一定的特色,维吾尔族一直以来都是以歌舞之乡而著称。维吾尔族的舞蹈文化主要是来源于生活,维吾尔族由最开始的草原放牧生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农业生活,而其舞蹈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主要的舞蹈特色是具有历史《胡腾》的韵律,同时还具有阿拉伯舞蹈的神态。
(二)傣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
傣族一直以来都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与耿马自治县等主要地区。那里的气候条件也较为适宜人们生活,而且江河纵横,花草树木极多,具有天然的美丽景色。在这种别具一格的自然环境长期的感染下,并且受中原与西亚文化的影响,经过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工作,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舞蹈风格。傣族舞蹈的风格所体现出来的则是肢体动作较多,但是表达的感情却是比较含蓄内敛的,要求在进行舞蹈的过程中,四肢的关节都要弯曲开来,针对舞蹈的节奏,从而利用肢体来进行均匀的颤动。形成一种傣族特有的傣式风格,正是因为傣族舞蹈的这种形式,从而得到了海内外人民的广泛喜爱。
(三)藏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
在我国的西部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一直以来都是以彪悍且能歌善舞著称,藏族人民喜欢用舞蹈来表达心中激动与高兴的心情,借着美丽的草原,跳着能够体现藏族人民朴实彪悍特色的舞蹈。也正是因为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造就了藏族人民都具有清亮的歌喉,而且还极有非常强健的身体,其舞蹈也是在不断的历史积累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四)朝鲜族的舞蹈风格与特色
朝鲜族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白色,因此,朝鲜族人民对白鹤具有特殊的感情,并且将白鹤视为纯洁、幸福以及长寿的象征。所以说,朝鲜族人民就直接将这种情感体现在其民族舞蹈方面,从而形成了飘逸以及含蓄的舞蹈特色。朝鲜族的舞蹈形态主要是模仿白鹤的动作,并且通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来体现出朝鲜族的舞蹈风格,动的时候轻松自如,静的时候婀娜多姿,就像白鹤一样翩翩起舞,这也是朝鲜族舞蹈吸引人们的主要特点。在朝鲜族,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主要有,手绢舞、假面舞、长短鼓舞以及拍打舞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也更热衷于我国各具民族特色舞蹈的学习,已经有许多的民族舞蹈被人们创作为电视节目,在整个社会中广泛的流传,在节目中,我们能够看到由人们整理编排出来的《喜悦舞》、《淘米舞》等等,这也同样代表着我国的民族文化的特点。
(五)蒙古族的舞蹈特色
蒙古族的舞蹈主要是以“太平鼓”舞为主的,一般是在节日的时候,舞蹈的种类分为集体与单人舞蹈两种,在进行舞蹈的时候带有杂技的色彩,富有独特的舞蹈魅力。
二、如何了解与学习我国的民族舞蹈
因为我国的民族舞蹈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所以就有很多人想学习我国的民族舞蹈。首先就必须要对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俗,也只有对我国各民族进行整体的了解,才能掌握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与特色。而且,在与老师进行民族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老师的动作要领,从而掌握正确的舞蹈动作,也能在今后表演民族舞蹈中更加的形象。同时在学习舞蹈老师的动作要领的同时,还要注重表情与情绪的演绎,因为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需要纯熟的动作技巧,同时还需要配合丰富的表情与情绪,从而能够更好的将情感进行宣泄。
三、总结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将人们的情感与内心的想法表现出来。而我国的民族舞蹈作为我国舞蹈的支柱,更应该做好发展与继承。
关键词:朝鲜族 假面舞
一、朝鲜族假面舞由来
假面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于原始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而且认为在鬼神领域有为人类会带来幸福的神灵,也会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恶鬼,于是便产生了娱神逐鬼的活动。假面舞也是由此产生的。但因缺乏文字史料佐证,对朝鲜族假面舞的起源各有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朝鲜族假面舞是源自中国的傩假面及间接受到中国古代西域假面文化影响而形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傩文化和古代西域假面文化影响半岛之前,朝鲜民族已有假面文化现象和假面舞。对这些观点学者们众说纷纭。假面舞在三国之一的新罗也十分盛行,尤其是新罗统一三国之后,中国假面文化影响特别大。
二、朝鲜族假面舞的形态
按照分布的地域及特点,划分为北方型p中部型p南方型。下面对于地域假面舞做一下简述。
在北方型中,流传在朝鲜岛黄海道海西一带的《凤山假面舞》是最有特点,典型的假面舞。魉翟200年前,有一位叫安草木得人从全罗道的一个小岛上回来后,把常用的纸制假面换成了木制假面。而且,还把游戏改了很多。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一些邻近地域的假面舞。
资料显示,《凤山假面舞》原来是在4月8日燃灯节时表演的,后续在朝鲜朝末期这个游戏改为5月端午节举行。《凤山假面舞》与其他假面舞有区别,它是在规定的舞蹈场地中进行,带着观众。所以,《凤山假面舞》具有舞蹈,戏剧性,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形式。《凤山假面舞》分为七个段落。第一段:上佐舞段,向四方神拜礼仪式。第二段:八墨僧舞,八个戴佛僧假面舞者轮流上场,表演一段最为精彩的一组假面舞和长袖舞动作。第三段:祠堂舞,祠堂们以对唱形式打鼓歌舞。第四段:老丈舞。第五段:狮子舞。狮子与僧舞一起共舞。第六段:贫民戏弄俩班。第七段:老丈,老婆,妾不合的场面。
在中部型中,流传汉城京畿道扬州郡一带的《扬州别山台游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假面舞。传说这个游戏活动是在“壬辰倭乱”以后,是为了当时慰问士兵从汉阳请来了山台游戏者表演。从此以后每年4月8日,5月端午节,8月秋实时候都会进行表演。
《扬州别山台游戏》分为十二段。第一段:告祠,莲花,老丈等进场向四方请求游戏顺利进行。第二段:上佐舞,头上戴着红色高帽的上佐向着各方向(东,西,南,北)跳舞。第三段:疥疱假面舞。第四段:墨僧舞。第五段:莲花舞和眨眼皮舞,莲花手拿扇遮脸,眨眼皮用自己的长袖遮脸一同歌舞。第六段:八僧舞,念佛游戏和针游戏。第七段:鼓游戏。第八段:老僧舞。第九段:猴子舞。第十段:醉胡舞,醉胡夺得小巫党,而且俩人产生了感情。第十一段:俩班戏。第十二段:老头与老婆登场,老头骂老婆,老婆最后生气而绝,儿女们入场后为气绝娘而哭。最后,一巫上场为娘送魂。
在南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岭南地方的《东莱野游》假面舞。这个游戏是在野外进行的,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取名为野游,共有四个段。第一段:瘟疫戏。第二段:俩班戏。第三段:奴婢戏。第四段:老婆和老头戏。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地域假面舞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有同也有不同。
三、朝鲜族假面舞发展
流传到今天的朝鲜民族假面舞,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社会,艺术的发展假面舞也有了一些变化。从逐鬼娱神或以假面舞表示神灵的存在,变化都已成为娱乐形式,舞台表演形式。但其中还有一些尚保留着民俗属性悠久历史的假面舞。因此,被许多学者们注目。
参考文献:
在巍峨壮丽的长白山天池南坡脚下,有一座别致、秀美的村庄恰似翡翠镶嵌在鸭绿江北岸。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鸭绿江源头第一镇――马鹿沟镇所辖的果园民俗文化旅游村,国家4A级景区。
果园村以果树多、品种全而得名。在这里春天观花,像置身于花的海洋;夏天赏绿,绿得让人陶醉;秋天采果,果香四溢;冬天赏雪,银妆素裹。全村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全村86户,218口人。其中朝鲜族68户,占总户数的79%,朝鲜族人口192人,占总人口的88.9%。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这个村以朝鲜族民俗特点为依托,在充分保留民俗、民风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村建设。先后投资1500万元,对旧村进行整村改造,新建具有朝鲜族古典建筑风格房屋43栋86户。新村建成以后,该村依托浓郁的朝鲜族民俗特色,充分利用长白山天池、鸭绿江源头、望天鹅峡谷、朝鲜异国风情、民俗文化、历史景观、自然生态、民族艺术、朝鲜族特色食品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朝鲜族民俗旅游产业,建设朝鲜族民俗旅游村。
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该村还建设了60平米的军警民图书室,拥有图书1000余册、光碟上千盘。先后投入扶持资金120多万元,购置了朝鲜族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服装、道具等240多件(套)。建造了民俗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酒店等配套设施,发展家庭旅馆47户,还建设了文化墙、演艺广场、民族体育运动场、停车场以及和睦石、喜鹊桥、阿里郎、祈福亭、斗笠亭、奇石园、巨矢城、稻香居、牌楼、鸭绿江漂流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舒适、高雅、纯朴的食宿和购物环境,而且为游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和娱乐服务。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该村各项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村里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宽阔笔直,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为山村增加了无尽的景观,每当夜幕降临,造型典雅的路灯、璀璨夺目的霓虹灯更为山村旅游增加了亮点。朝鲜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门多、锅多、炕大,特别是家庭卫生和摆设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干净、整洁、朴实、大方。朝鲜族民族、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儿童人人能歌善舞,大多会吹洞箫。他们创编和表演的四物乐、农乐舞、手碟舞、水瓢舞、扇子舞、洞箫合奏、溪琴合奏、朝鲜族唢呐合奏以及组织的篝火晚会等既弘扬了朝鲜族民族、民间艺术,为旅游提高了档次、增加了内容,又彰显了民族艺术的魅力。朝鲜族特色餐饮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当场压制冷面、打制大糕、制作辣酱、腌渍辣白菜、烹煮狗肉等,既展示了朝鲜族传统的制作工艺,又使游客食欲大增。朝鲜族婚礼和寿筵是朝鲜族传统礼仪和餐饮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果园村游客不但能够享受到朝鲜族最高礼遇,而且能够品尝到朝鲜族各种传统的美味佳肴。那宏大的场面、隆重的仪式、动人的氛围、醉人的佳肴会令您置身于梦中的世外桃源。
果园民俗文化旅游村的旅游业由村民俗文化旅游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实行了公司加农户的管理模式。公司通过制定《家庭旅游服务规范》、《文明服务用语》、《家庭旅游服务星级评定标准》等八项制度和措施,做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价格合理、服务周到。公司组织村民成立了舞蹈队、器乐队、声乐队和婚寿庆典协会,创编了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民俗特色的四物乐、农乐舞、手碟舞、水瓢舞等传统节目20多个。公司设有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家庭旅馆服务部、餐饮服务部、旅游产品开发部、营销部、鸭绿江漂流服务部、演艺服务部、财务部等机构。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周到的服务既体现了果园民俗文化旅游的正规化和规范化,又确保了村民和广大游客的切身利益。为果园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果园民俗文化旅游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配套的基础建设,规范的旅游服务和管理,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全村不可替代的主导产业,旅游成为村民步入“小康”的助推器和加油站。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各类演出达200多场,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万元,人均旅游收入达到3000多元。2008年被国家授予4A级景区、2009年被评为“中国民族建筑――朝鲜族建筑文化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展望未来,果园村二期开发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民族特色的旅游强村将以她独有的魅力和姿色,尽展新农村建设风采,如绚丽的奇葩绽放在祖国的边陲!
(长白县新农村办 供稿)
关键词:共建共享 传承 弘扬 开发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44-02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展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开发利用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民族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是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文化遗产的载体记录,共建共享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朝鲜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能歌善舞、讲文明、讲礼貌的民族。图们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县级市,图们因图们江而得名,更因图们江孕育了独具魅力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而声名远播。图书馆开发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与文化馆、博物馆共建共享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形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馆藏,极大地丰富了地方人民的文化生活。
图们市图书馆与当地博物馆共建共享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如:朝鲜族民俗(朝、汉文版)、东疆古韵(三合一)、近现代历史(朝、汉文版)、磨盘村山城专题片、东疆古韵―图们古代文物陈列、图们口岸百年史图片、图们市朝鲜族民俗视频资源。图们市图书馆与地方文化馆共建共享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大地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朝鲜族舞蹈艺术。朝鲜族舞蹈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练出来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舞姿柔美高雅、热情奔放,这种文献资源深受朝鲜民族的欢迎。朝鲜族传统音乐―朝鲜族传统音乐的主题部分包括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5类。朝鲜族传统音乐节拍、节奏、强弱、速度等各不相同,特征鲜明,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明快。朝鲜族曲艺―朝鲜族民间文学有神话、民谣、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等多种形式,反映出朝鲜族人民智慧才华、思想感情、民族风俗及理想愿望。朝鲜族曲艺文化热情、诙谐、幽默,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国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收集这种文献资源可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2)朝鲜族医药。朝鲜族民族医药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病治病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简称朝医学或朝医。图书馆收集传统医学文献资源,可满足求健康者的需求。
(3)朝鲜族稻草编织。朝鲜族擅长手工草编技艺,稻草手工艺品是以优质稻草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水洗、浸泡、晒干之后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此项工艺始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为求生存,朝鲜族民族利用闲置的稻草编织生活必须品和生产工具,流传至今。收集这种文献有助于培养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朝鲜族民俗游艺。朝鲜族人民热爱生活、富于创造,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中凝练出许多游艺活动,这些游艺活动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勤劳、智慧、团结、活泼的民族精神。
(5)朝鲜族礼节。朝鲜族是一个谦恭礼让、崇文尚教的民族,重视礼仪、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互助礼让,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美称。
(6)朝鲜族饮食文化。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乃世界都有“一枝独秀”的鲜明特色,以素食为主,以辛辣、凉爽、清淡为特色,形成了“尚天然、重食疗、融多元”的饮食文化。
(7)朝鲜族传统服饰。朝鲜族传统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穿在身上,直线显得简洁明快,曲线则显得优雅而富于变化。由于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的有限,图书馆积极收集濒临消失的传统项目资料,应尽量做好资源共享,要实行馆与馆之间的网络互联,真正实现文献资料共享。
2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激发人类社会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唐朝时候文化那么发达,现在学术界的研究表明,那个时候五胡还有周边的文化交融进来的特别多,所以激发了汉文化不断的吸收活动,唐朝时候就达到了一个文化盛世。这么多的例子都说明了文化需要互相学习,互相互补,各个民族之间也这样。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图书馆要整合民族文化最精美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积极开展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智慧,自觉地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打牢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摆渡者”,坚守好民族之魂、传承好民族精神,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进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地展现给世界。我们都应成为中华文化的“摆渡者”,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3 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
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满足民族文献信息服务更高更多的要求,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乃至振兴民族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3.1 为地方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民族信息资源全面详细记载了一时一地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和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做出了贡献。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在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时,通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真实具体的记录,就能了解家乡概况。这种教育使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2 提供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本地的历史提供详实的信息,对本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地方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既是地方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情报依据,又是地方史志工作的资料基础。
3.3 为广大群众服务
地方民族文化信息,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本地独特的信息宝库,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的资源。图书馆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对文化需求者进行跟踪服务。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而古老的历史,图书馆应开发利用民族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 谢平.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攀登,2009(2).
一、整合教育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植根朝鲜民族文化,立足双语教学改革,为学生成功发展奠基”。学校根据这一理念提出了“继承和发扬朝鲜族民族文化、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为突出办学特色,学校立足本土实际和校情,确立了《办学特色建设三年规划》,制定了分阶段的创建目标和措施,并结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的研究,将“三课程”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进行整合,全面深化学校的特色建设,提高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传承朝鲜族民族文化,走特色办学之路。
二、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1. 小学部1~6年级校本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内容,设置《朝鲜族民俗礼仪》课程,落实“各种礼仪”和“民俗游戏”、“传统节日”,开发了以“朝鲜民俗礼仪”为内容的校本教材,教给学生“个人礼节”、“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会礼仪”、“公共礼仪”以及“民俗与传统礼仪”。
2. 4-6年级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板块落实“民族饮食”、“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以“民族饮食制作”为主要内容,自编了“朝鲜族民族饮食”劳动课教材,设置了饮食菜谱名、饮食特点、加工过程、饮食礼仪等内容。
3. 中学部校本课程整合地方课程内容,设置《安图朝鲜族历史》课程,开发了以“安图朝鲜族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介绍安图县朝鲜族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迁移到安图县的朝鲜民族、安图县朝鲜族人民的、安图县的、解放初期的安图、安图县的朝鲜族教育、今天的安图。
4. 中学部综合实践课程落实“民族历史、地理”内容编排课程。
5. 民族音乐和民族体育,是结合音乐和体育课堂向全体学生普及必要的朝鲜族音乐、体育理论与技能。同时,利用每周三次的音乐、体育二课堂活动,系统性地培养具有民族技能、专长的艺术、体育专业人才。
学校系统地编写课程活动纲要和教材,排入课表,由专兼职教师负责授课,将民族文化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纳入到了学校的课程管理体系当中。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确保了民族文化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及连续性。
三、开发隐性课程,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对创建民族特色校园、宣传民族文化、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突出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学校利用图书室、读书角、校园广播电视台、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班级文化、条幅等各种资源作为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为学校增添了民族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感受朝鲜民族气息的同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实现校本课程与育人环境的整合。
2. 学校投资,精心布置了民俗礼仪室、舞蹈室,使学生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下,更深刻地体会和学习民族文化。
3. 学校运动场里添置的摔跤、跳板、秋千等体育设施,为校园创设了另一个民族文化风景线。
四、规范管理措施,确保科学实施
1. 建立规章制度是规范课程管理的保障。制定课题研究制度,根据课题实验方案和学校的特色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每阶段工作计划。建立以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为主的三级研究网络,扎实做好了课程实施的统筹规划和实施工作。
2. 加强授课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专设朝鲜民族礼仪教室,由专职教师任教。学校领导一方面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加强对课程质量的监测;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家长开放日、校级、县级、州级公开课等活动,展示民族文化教育成果,让家长、社会了解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从而调动广大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3. 创新教学方式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动力。校本、地方、综合实践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它的内容生活化,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以活动为主,并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场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将书中不易理解的语言和图片制作成声情并茂的课件,还将民俗礼仪知识编成学生们爱唱的歌曲,让学生在看、听、说、唱、做中了解感受朝鲜族文化。
4. 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内容为主体,挖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发地研究本民族的文化,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
五、加大投入力度,形成长效机制
1. 加强教师培训,为课程长足发展奠基。一是注重理论培训。通过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知识技能、科研操作培训,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整合意识、课程整合开发、编写教材等驾驭课程的能力。二是注重专业培训。要实施特色课程,学校需要一支有民族教育特长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采取引进与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与整体提高相结合、任务驱动与激发兴趣相结合、名师带动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了民族教育特长教师队伍建设。
2. 加大硬件设施为,课程全面普及奠基。近年来,学校不断争取资金,添置了各种民族乐器、民族服装,新建了摔跤、跳板、秋千场地,今后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科目长期开展下去。
六、创建主题活动、突显民族特色
1. 与德育教育充分结合进行民族文化渗透。在学校的德育常规工作中寻找落实点,开展各种寓教于乐、主题鲜明的主题活动,弘扬朝鲜族的传统美德。
2. 与学校的大型活动结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如:利用六一儿童节、校园艺术节等作为体现民族风情的有效载体,向家长、社会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以及学校独特的民族风采和民族精神。
3. 与学校的特色项目结合升华民族文化教育。不断挖掘特色项目,创建特色品牌,在特色活动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效升华民族文化教育。
七、研究实践效果,验证教育成效
摘 要:音乐是世界语言。音乐能带给人们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生活的全身心的愉悦。恰当地运用音乐能振奋人们的精神,舒缓人们的情绪,净化人们的心灵。学习并掌握音乐常规知识,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小学阶段,学生对音乐的接触,大多从聆听、演唱、欣赏、表演几方面展开。这几方面可以为培养和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内在情感奠基。
关键词:音乐课堂;陶醉;音乐学习
音乐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很好的情感释放,缓解学习压力。同时,在实践学习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在音乐的各种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音乐是聆听艺术,直接给听觉带来刺激。如果合理结合视觉上的感受,学生学习音乐的情绪和情感会更容易被激发。同时,也能在听看相结合的基础上,将难以理解的知识讲解和知识学习变得简单易接受。如:学习朝鲜族童谣《道拉基》,如果只是简单学会演唱歌曲,那么这样的课程就会变得死板、简单、空洞、乏味而缺少内涵。将课程设计为深入挖掘朝鲜族民俗民风、从乐器到舞蹈等代表性知识内容,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特
点。学生不仅会唱他们的代表童谣,更了解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丰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上课时,先从朝鲜族的饮食讲起,让学生了解桔梗花的朝鲜语就是道拉基。在聆听歌曲时,让学生观看朝鲜族小朋友表演的舞蹈,同时分析出他们的民族舞蹈动作轻盈、优美,是因为他们的民族崇拜仙鹤,所以,舞蹈都是翩翩飞翔的感觉。再观看成人打长鼓的表演,这时学生通过视听的结合已经有了一些感受,这时让学生将感受释放,随着音乐看着优美的舞蹈一起表演,体会轻盈的动作要领。在全体学生兴奋表演之后再学唱歌曲,学生已经在观看画面和参与表演中多次聆听了歌曲旋律,对歌曲的模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时学唱也就变得轻松快捷,结合着轻盈的动作表演,指导学生用轻柔的歌声美美地演唱,这时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被轻易解决。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表演的能力十分强,他们天性也是喜爱表演的。所以,音乐课堂上就多设计让学生参与表演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每堂课的课前组织教学,播放欢快的音乐《郊游去》,教师带领学生手拉手排着队,有序地在过道间、走廊外边表演边走。让学生从教师一进课堂开始,就在教师的亲自参与和带领下表演。在拉手走出教室表演和回到教室内表演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情绪放松,顺利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之中,为成功课堂的开始打开一个好局面。这时,再通过模声发声表演,学生十分乐于参与,整个过程都是在积极状态下进行的。再如学习歌曲《小青蛙找家》,让学生根据歌词表演动作,歌曲的趣味性和学生内心的童心相结合,一群“小青蛙”在课堂上欢快地跳跃。在指导歌唱时,让学生分析小青蛙找不到家、找不到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焦急的)。那么,请你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出小青蛙找家时的焦急心情。小青蛙终于找到家、找到妈妈了,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开心的)那最后一个“呱”字应该用怎样的声调来演唱?(用高兴又兴奋的歌声演唱)在学生反复演唱时,再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歌声更准确地表达感情。在熟练掌握了歌曲旋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歌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这种从学生自身出发设计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进入音乐的学习。
音乐书中的教学内容,有时可以在教师的思考设计下进行一些改良,学生的参与兴致就会更浓。《幸福拍手歌》是一首经典的传统老儿歌,学生可以随着歌曲歌词内容的特点,自主填入四分音符拍手、拍腿、跺_等动作。可是,从表演动作和形式上看,是不是太单一呆板了呢?一个动作要重复做完一段歌词,开始几个还行,后面的学生做起来就是应付,机械无趣。所以,要设计新的歌词内容更换到歌曲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心表演,真正幸福地拍手。把歌词按曲调填成: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生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腿(生拍腿),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赶快藏起来(生全部躲到桌子下面),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喊欧耶!(生跳起来举胜利手型喊欧耶)这样的歌曲改良,学生百唱不厌,而且还会开心地自编。所以,课堂上的内容需要教师用心琢磨,适当改良,学生就会被直接带入音乐学习中。
音乐课在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多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体验、感受、参与到音乐的旋律美、表现美、表演美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让学生能走进音乐课堂里,全身心地洗礼在音乐中。
参考文献:
[1]吴碧霞.用音乐叩开古诗教学大门[J].作文教学研究,2009(2).
[2]彭艳.音乐是聆听的艺术[J].大观周刊,2013(3).
进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首当其冲。在舞蹈的教材与舞蹈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既是一个无法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释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包括某一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艺术是传达或表现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今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增入的舞蹈文化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的游弋状态,而且会遭致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
如何使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舞蹈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创作和发展,就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二、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定位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如唐代的乐舞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和大胆吸收西域乐舞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 舞蹈院校的舞蹈教育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优秀的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创作,一定是从内心到动作的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它是既立足本族传统,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富有现代人的情感,将外在的舞蹈技法与内在的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而展现的超然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朝鲜族舞蹈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鲜族舞蹈语汇和深刻的民族底蕴赢得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喜爱与肯定。《扇骨》作品本身便体现了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有的新体会,在提炼出朝鲜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语汇的同时融入了编导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这样一部作品满足了观众的一份期待——通过舞者身体中流露的沧桑与坚韧,透出朝鲜民族特有的骨气与尊严,表现艺人不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况味。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传统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的编导张晓梅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位一身傲骨,透着坚韧、刚烈,一位痴迷执着于舞蹈的朝鲜族女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来解读一位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舞蹈艺术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但又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即是这种民族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舞蹈艺术中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的新生是一个民族层面上的典型精神产物。这不只是单一舞种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舞蹈这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沿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稳固民族之本,扎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三、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