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

时间:2023-05-29 18:2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

第1篇

一、立足于学校实际,建设农耕校本课程

我校紧紧将“两园”基地实践作为校本德育课程,大力组织开展农耕实践活动。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每周二、五的中午各班组织开展农耕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基地开展翻地、种植、管护、浇水、施肥、除虫、收获等各种农耕劳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农作物、各色蔬菜、水果的生长等,学习各种农业劳动,让学生出力流汗,锻炼身体和意志,让学生懂得劳作的辛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我们还利用每两周一节的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开展基地实践活动,结合教材要求,大力进行基地农耕实践,在基地活动中,学生动眼、动手又动脑,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综合实践课教学效果很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我校围绕“两园”基地的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切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实现了教育便利,同时又备受学生的喜爱,这样一来,课时、教材、师资均可顺利落实解决,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勤劳上进、关爱他人的品质,激发了学生自主、协作、创新的热情。

二、立足于学生特点,建设“真真好少年”校本课程

“真真”是学校“好少年”的形象标识,是一个文明、健康、进取的美丽天使,是学校的一个育人目标,是全体学生成长的追求目标,“真真好少年”是我校一个着力建设的德育品牌。针对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如小学生的好奇喜胜、好动喜赛、好孩子定向等特点,我校立足于学生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大力建设“真真”校本德育课程。一是构建“真真小当家”校本课程。我校依据小学生好奇喜胜的心理特点,依托少先队组织,大力开展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三自”德育模式为特色的活动,大力构建“真真小当家”校本德育课程,并作为一项深化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常规内容,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课程在培育“真真好少年”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构建“真真英雄会”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好动喜赛的特点,我校构建“真真英雄会”校本德育课程,设置了25个学生喜闻乐见的个性竞赛项目,通过“真真英雄会”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营造了校园你追我赶的喜人氛围。三是构建“真真在飞翔”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好孩子定向”的心理特点,我校结合雏鹰小队活动,设置了“真真好少年”的学习、科技、健体、文艺、友爱五个大大的奖章,构建“真真在飞翔”校本德育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三、立足于社区人文,建设乡土校本课程

我校所处位置优越,周边德育资源丰富,依托这些活动便利、触手可及的优质社区人文资源,我校大力进行德育课程改革,构建了乡土校本德育课程。一是依托香山景区,建设香山文化校本课程。我校紧紧围绕香山景区,大力开展香山文化的传承弘扬教育。开展春、秋游香山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香山的美丽,倾听香山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适时开展香山美丽传说的故事比赛、香山手抄报、中队板报、摄影等比赛活动,掀起校园香山文化学习、了解、传承的热潮,极大地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二是依托香山陵,建设红色教育校本课程。我校依托香山陵这个红色圣地,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清明祭扫革命烈士活动,深情缅怀革命先烈,接受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净化。同时开展了追寻香山陵革命烈士足迹的活动,让学生收集家乡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开展征文、演讲等比赛,让学生受到红色教育。学校还编写《香山陵革命烈士故事集》的红色教材,让红色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内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激情。三是依托长江村,建设新农村校本课程。我校紧密运用长江村这一乡土教材,建设校本德育课程。组织学生赴长江村,参观村史馆,激发学生对党的敬爱之情;走进长江村的工业区、社区老年活动室等地,深入了解长江村的社情民意,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爱之情;学校组织的小记者进行参观采访,并用他们拍的照片举办图片展览,让学生观看,展望美好的未来。丰富的校本德育课程,为真真好少年的良好习惯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走出了一条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路,取得了育人新成效。今后我们将不懈探索,开拓创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丰富的校本课程中。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著;方明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1.

作者:王丽芳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小学

第2篇

一、临港文化出新招、整体推进重特色。

明年,临港工业宣传文化集成会将以“戚家山之春、夏、秋、冬”系列活动为龙头,把群众性活动与专业性演出有机结合起来,以歌曲演唱、武术表演、戏曲和建设成果展览等宣传文化艺术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群众的宣传文化需求,做到一季一主题,月月有活动、重大节日掀。

戚家山之春—春华。结合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举行文艺活动,举办宣传文化进企业活动,举办为社区居民写春联活动,举办元宵会、春之歌诗朗诵比赛;开展志愿者“我为戚家山添把绿”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到戚家山踏青植树,让社区居民在春光中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机。

戚家山之夏—夏趣。结合暑期夏令营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学科学、用科学”科技活动;各社区、村根据实际情况,举办社区运动会、纳凉晚会、放映露天电影等,在娱乐中度过炎炎夏日。

戚家山之秋—秋实。结合国庆举办成果性展览、组织社区摄影家、书画家和爱好者,举办书画展和摄影,以各种形式抒发对时代的赞美和欣赏美的喜悦。组织工人艺术团在各企业巡回演出。开展党建演讲活动。

戚家山之冬—冬颂。举办广场大家唱,让“激情广场大家唱”这个群众性自发组织的歌唱形式,在冬日里不冷场、不寂寞,进一步扶持和引导社区居民唱好歌,组织京剧、越剧爱好者文艺大联串。

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保护和建设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明年街道将在小港李家文化资源挖掘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两方面下功夫,打造区域红色文化品牌,促进红色旅游发展。①李家文化:拟建一个网上“李家养正纪念馆”,把李氏家族的成长历史、创业文化、爱国情怀等作一个完整的展示,凝聚更多李家后人关注家乡发展,也为海内外研究“宁波帮”历史和现状的专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以现有的乾坤亭、养正亭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蛟山公园景点布局,有机衔接公园红色文化主题,突出北仑“创新、开放、务实、诚信”的创业精神。②戚家山、金鸡山山顶公园。戚家山与金鸡山是我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打算在戚家山建设历史文化公园,以蜿蜒向上的山体为背景,按照历史的先后程序,建设历史群雕,展现抗倭、抗英、抗法、的场景。与此同时,着手开展建设军事实景体验馆等前期调研工作,打开红色旅游市场;初步规划在戚家山和金鸡山之间架设天桥,使金鸡山瞭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镇远炮台和戚家山营垒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满足游客需要的系统架构,使旅游开发、革命文化和传统教育达到最佳结合。

三、以传统节庆文化为抓手,促进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

街道打算明年四月以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校、社区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祭扫烈士墓、参观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爱国主义优秀影片等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教育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多做贡献。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宣扬,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掀起爱国主义热潮。

第3篇

关键词:知行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招标项目“我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WGJ201410)的研究成果。

社会实践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保障,是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的桥梁纽带。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内化为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并最终外化为行动,就必须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了解社会,更好的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接轨。

1.拓展社会实践渠道

从“知”转化到“行”,关键是要有丰富的实践体验,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是推动大学生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要素。

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培养活动,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社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热情参与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效果必定是大打折扣。要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增加其投身社会实践的强劲动力。其次,要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对于学生服务社会、接受锻炼、实现人生价值、增加社会责任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大力开展“红色体验”活动,带领学生旅游参观红色景点,让学生体会到抗战时期的艰难困苦,了解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要带领学生下基层、下工厂,让学生感受到一线工人的工作辛苦,引导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敬业精神,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为社会奉献绵薄之力;要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要广泛开展公益劳动,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俭节约意识;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思想境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的认同,促进知行转化。最后,要发挥指导老师的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指导老师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能力需求来组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社会实践更有针对性,效果明显。

2.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平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所。建设一批规范的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的衔接,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职院校要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要想奉献社会、服务他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是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基础。而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具有很强的专业氛围,不仅磨炼专业技能,还开拓专业视野,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进行基地建设。要与社区街道、社会团体积极共建共联,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教育中心和青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科普教育、拓展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品质、全面发展。最后,要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窗口,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平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增强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践行。

3.完善社会实践制度

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体验,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并不断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需要不断巩固强化,才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地践行核心价值观。完善的制度是推动知行转化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始终贯穿于社会实践之中。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实践活动必须与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要重在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精神。其次,要建立社会实践保障机制。保障实践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保证实践渠道拓展、实践基地建设等重要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效推进。最后,要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之中。与学分、考评挂钩,进行规范管理,组织监督落实。对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老师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对态度不端正、实践不达标的学生取消学分,不准予毕业。总之,要通过社会实践制度的落实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

参考文献

[1]王小东,周志强. 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9).

[2]李凤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6,(8).

第4篇

一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展览,发挥基地教育功能

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几年来,我馆为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克服办展经费紧张等不利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馆的展示内容十分注重讲求针对性、新颖性、贴近性和多样性,举办了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弘扬主旋律、趣味性强的各类展览。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我馆举办了“红色节目、红色旗帜”和“党旗、国旗、军旗、国歌、军歌”等爱国主义教育大型展览;结合反对,抵制“”,我馆举办了“天、地、人”科普展览;为陶冶青少年情操,热爱文化艺术,提高道德修养,我馆举办了“世界之最——吉林陨石雨”展览、金意庵书法艺术展、“美丽江城”摄影作品展、吉林市书法绘画展,以及纪念牛子厚喜(富)连成京剧科班诞生100周年图片展。

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树立人生奋斗目标,我馆举办了永恒的雷锋精神展览、吉林市劳动模范风采展览以及长霞永存——任长霞模范事迹展;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防范意识,我馆承办了“珍爱生命,拒绝”展览和“重视安全,关爱生命”展览;为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及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重温历史,珍惜现在,创办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吸引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过去、知道现在,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使他们了解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二 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并举,扩大先进文化传播途径

博物馆作为人类教育的公共文化教育事业,被誉为高雅的娱乐休闲场所、学校之外的“学校”,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社会教育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展示、学习互动和成果共享。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我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了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社会教育队伍,结合本馆资源,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发挥人才,设备优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最佳教育效果。向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传播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三 广泛宣传、营造有特色的舆论氛围,加大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

首先,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博物馆的功能、设施、展览内容,及时报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吸引广大青少年来馆参观;其次,举办适合青少年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文博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及有奖竞猜问答活动,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后,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活动。每年的5月18日为博物馆日,届时我馆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举办专题讲座、露天展览、问卷调查、有奖知识问答等,激励和培养公众走近博物馆;设立咨询台现场答疑,进行免费文物鉴定服务,受到市民和青少年的欢迎。

四 整合资源,将为学校教育提供特色服务与面向社会举办讲座、巡回展览相结合

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我馆多年来利用人才以及资源优势,组织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爱吉林、爱家乡、爱历史文化名城”的系列文史及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活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策略。主要活动有:“话说船厂”、“吉林三杰”、“历史名人与吉林”、“吉林历史沿革”等,受到学校尤其较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较差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利用寒暑假举办夏令营活动。我馆与哈尔滨天文馆等联合举办了天文夏令营活动,参观了吉林陨石降落地,举办了天文陨石知识讲座,举办了考古夏令营活动,参观了“东团山”考古发掘工地,请专业人员现场介绍扶余王国的兴起、建成、衰落、消亡的历史及吉林省历史的沿革,观看了部分出土文物,让青少年真实直观地感受吉林省历史的由来。

同时,我们还利用馆内设有的天文望远镜等观测仪器,到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探索宇宙奥秘”天文观测活动,组织观看了狮子座流星雨、月全食、彗星等重要天象,受到中小学师生的欢迎。

我馆注重阵地展览与巡回展览相结合,在办好阵地展览的同时,还经常举办流动性展览,以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为出发点,走进学校、部队、农村,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我们还发挥两个基地的作用,举办“看我吉林,爱我文化名城,博物馆就在我身边”系列科普活动,广泛联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江城一日游”活动及“小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馆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为社区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采取联办、协办、赞助等方式,与国内一些博物馆交流合作,采用资源置换的方式,把我馆的精品展览推向全国,把各地的珍品引进来。精心制作的“天外来客——吉林陨石雨”展览先后到过长春、哈尔滨、西安等地展出,“长霞永存——任长霞模范事迹展”在吉林省各城市巡回展出,让外地的观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到我们的特色展览。

我馆先后从哈尔滨历史纪念馆、中国科技馆等引进了“五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德育教育;寓教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21-01

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育阶段是青少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对青少年开展德育教育,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个时期也是他们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开展好了,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中学政治课程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场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这一情况展开论述。

一、坚持德育主基调,强化学生认识

一般而言,德育思想具有永恒性,它主要包括:基本德育思想本身的永恒性。这一理念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到充分的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另外是与德育思想有关的高尚的事例也具有永恒性。这主要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一方面坚持开展德育思想的永恒性教育,另一方面政治教师要在钻研课本上下功夫。

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德育教育典型事例和感染性较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时,会提及岳飞的感人事迹。在课堂上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心里想,何不利用岳飞的优秀词作来感染学生,例如《满江红》、《小重山》等。且重点利用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来让学生欣赏,陶冶学生的心灵。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把《满江红》、《小重山》录入教案,同时附带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将词的全文抄录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诵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岳飞的高尚情怀和为国为民的忠心。课堂上,朗读时激昂的情绪、高尚的思想感情、优美的词句,加上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诗词节拍,自然而然使同学们深刻感知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和高尚节操。同时,让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感悟岳飞的人生哲理,倍加珍惜青春韶华,倍加珍视当前的和平和谐的生活环境,倍加增添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坚持寓教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步

当前,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十分广泛,包罗万象。主要涉及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等领域。在中学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的因为,做到寓教育于社会活动之中,积极给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各式各样的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的教程中,自然而然接受道德的教育,心灵的洗礼,同时,也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光是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更是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此,就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政治老师可以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到民间去调查、到红色圣地去参观、到有优秀历史积淀的地方去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的一种十分直观有效的方法。

笔者在中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曾多次组织学生到历史纪念馆、红色圣地、教育实践基地等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并在德育基地开展军事训练,让学生用勤劳和汗水感知精神的力量。通过这些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每次活动过后,他们都自己自发撰写心得体会和认识感悟,并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明显感觉他们较之以前,懂事懂礼多了。

三、开展德育讲座,让学生开拓视野

在政治教育教学中,要有效地渗入德育教育,还需要教会学生用更高一层次的思维去理解和感知,比如邀请教授、学者、道德模范等在学校开展德育讲座,让学生跳出自己的定势思维的束缚,从另一层面、另一角度理解和感知道德的巨大作用。如可以定期在每周二召开班会的时候,由学校出面,邀请教授、学者或者道德模范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一场全校的集体班会,这样一方面可以综合利用资源,另一方可以让学生在大的氛围下感受人格的魅力。据我的教学实践,每周的班会课,一般都是由班长去布置班里面的工作,布置完工作后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让学生自习了,但是在很吵杂环境里面,学习效率并不高,其实,这段空闲实践,教师可以轮流交换给各个班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思想,让学校有一种新鲜感,不觉得思想政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在我的讲座中,我往往都会结合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和道德实绩,让他们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感受到道德的强大动力,精神和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洗礼。总之,在中学政治教育中,是可以很好深入德育教育的。

参考文献:

[1] 张付莉.浅谈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第6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富国强民的生存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具体生产劳动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有效减少失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本身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创新能力的特色个性化人才。

现阶段中职学校特别是民办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失学问题,每年将有25%的学生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经济上,极少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退学;②认识上,个别学生或家长认为读中职只是为了找工作,一段时间后以感觉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就不学了;③个人行为上,部分学生受不了学校制度的约束;④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可操作性差,实际训练少,学生不适应;⑤教师素质上,部分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加上从教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就很难适应教学要求。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底如何发展,如何健康发展,振华职业学校从实施模块教学,加强产学结合,培养个性发展,定位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洪江市内争排头,怀化市内成一流,湖南省内争上游,国际要有知名度”。

一、实施模块教学走内函式发展之路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式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要求专业教师的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固定式的教学形式,向动态、实用方向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讲包括五个环节。第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形成团队合力,培养竞争意识。整个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要求各学习小组对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产品;第二是确定教学内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三是布置任务,教师详细具体地讲清学习、实训任务,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是评价结果,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展示作品,针对作品及时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模块式教学要求有较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环节,教学的开放性明显增加,坚持教、做、学、查一体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人才培养基本符合社会用人的标准,强化了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才算是成功之路。

如本学期在机电专业开展的项目集中实训,我认为值得大家在模块化教学中去借鉴。项目实训的教学,要求教师制订出相应的实训任务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将需加工的工件所涉及到关于图纸、预算、材料、工艺精度、测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系统讲解,并要求学生在实训中一一进行掌握,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件。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牢固自已的专业知识,树立师生新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具体方法是任务下达—图纸(师生均备)—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下料(学生)—系统安排工艺要求(学生有详细记录)—工件加工(注意安全)—教师指导—产品测量、检验(学生)—教师检验—打分、记录,并指出不足—实训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安排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并上交教务处—清理实训工件进行班级实训产品展。

二、融入市场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

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往往难在缺少流动资金、设备陈旧落后、导师对市场不熟悉。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应该融入市场,走进企业,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根据模块教学内容,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优势互补,学会借鸡下蛋,把学校的教学实习内容就近找到对应的生产部门,学校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企业的优势在于产品的标准化,工序的规范化,同时有做不完的活。

集中有限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搞好基础环节、关键环节的设备投人,合理安排,保证实习工位,延长学生的实训时间。因此建设投人上要有计划,基地使用上要增加课余时间的开放使用,成果检验上要多开展项目技能挑战赛,主题创作(或模型设计)比赛。

三、开辟主题活动,走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之路

名校因名生而生,名生因活动而出。职业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班级主题活动周周有,教师活动月月有,活动让我们发现了自已的潜能、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快乐,活动让我们消除疲劳、忘记痛苦。学校的每次师生活动都主题鲜明、方案周密、准备到位、效果明显。如学校管理上有不同看法,我们正视问题,积极地去寻找问题,三月份坚持每周一场辩论赛,把学校的各种棘手问题作为辩题,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生先爱学校,还是学校先爱学生”的辩论,让大家明白了爱校的真正内涵;“不读书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的辩论让师生明白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活动的开展与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有质疑力和专注力,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美的愿望得到了兑现。

第7篇

一、挖掘本土资源,寻找特色教育

农村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名俗文化、乡土风情,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向幼儿展示着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此,农村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优势,走出传统课堂,克服盲目效仿,走向大自然,走向民间,挖掘自然而富有情趣的教育资源,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活动,使农村孩子享受城市幼儿陌生的特色教育。

环县位于陕甘宁交接处,汇聚着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是中国皮影之乡、小杂粮之乡。我们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老人,家园互动等方式,对环县的悠久历史、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名胜古迹、本土地理生产生活经验等进行全面挖掘,筛选出适合幼儿发展的,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乡土气息教育内容,渗透到活动中,让孩子充分汲取黄土高原的“营养”。

二、营造乡土氛围,创设特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有机结合当地名俗文化资源,融入家乡的特色元素,运用身边的自然材料,采取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制作的形式,营造本土化、生活化的环境,使孩子在充满自然、色彩和谐、富有教育价值的环境中构建知识和经验,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和悠久历史。

我们在环境创设中,以孩子的发展需要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室外开辟种植园、养殖园,孩子通过自己动手种植各种植物、养殖小动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观察和学会记录的能力。在大厅和走廊创设以家乡特色为主题的板块,摆放反映家乡美食、风俗、农耕等内容的展板和图片,悬挂各种色彩鲜艳的香包、形态各异的皮影娃娃、具有民俗特色的刺绣剪纸。活动室里用农作物、树叶、秸秆等自然材料布置主题墙,搭建皮影舞_等。

三、传承本土文化,生成特色主题

保教活动中有机融入幼儿感兴趣、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不但丰富了教育内容,补充了传统课程,生成了特色主题活动,而且还能让幼儿在特色主题活动中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萌生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潜心挖掘,科学筛选,对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特征的本土资源进行整合,在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对环县的红色教育基地山城堡战役遗址、省政府遗址的资料和图片进行收集,生成孩子感兴趣的“我是小”“保家卫国”“我骄傲”等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对农业生产从以前到现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资料和图片进行整理,生成孩子好奇的“家乡的田间变化”和“土地也会变魔术”等农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对兴隆山道教圣地和地方庙会文化进行搜集,生成“多彩的庙会”和“逛庙会”等亲子主题活动;环县的饮食文化生成“舌尖上的环县”“好吃的饭”等美食主题活动;孩子通过看皮影、做皮影、学皮影、唱皮影等生成皮影艺术主题活动,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巧用民间游戏,促进特色发展

我曾在网络上看到过这么一段话,民间游戏的材料是土的,但教育是灵活的;材料是旧的,教育是新的;材料是粗的,教育是细的;材料是廉的,驾驭价值是高的。民间游戏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它不受时间、场地、人数和材料等限制,伴随着朗朗上口的童谣,最能满足幼儿好玩、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农村幼儿园应巧用民间游戏,弥补教学设施不全,教玩具短缺的劣势,让民间游戏作为农村幼儿园特色教育的重要载体,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发展。

我们针对农村幼儿熟悉民间游戏的特点,开展了“踩影子”“跳方格”“跳皮筋”“炒黄豆”“滚铁环”“打瓦”“弹盖盖”等特色体育游戏;挖掘了“狼打娃娃棋”“十二生肖棋”“猫捉老鼠棋”等特色棋类游戏;创设了“黄土高原工作坊”“皮影舞台”“家乡美”等特色区域游戏。

第8篇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底如何发展,如何健康发展,振华职业学校从实施模块教学,加强产学结合,培养个性发展,定位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洪江市内争排头,怀化市内成一流,湖南省内争上游,国际要有知名度”。

一、实施模块教学走内函式发展之路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式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要求专业教师的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固定式的教学形式,向动态、实用方向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讲包括五个环节。第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形成团队合力,培养竞争意识。整个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要求各学习小组对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产品;第二是确定教学内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三是布置任务,教师详细具体地讲清学习、实训任务,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是评价结果,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展示作品,针对作品及时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模块式教学要求有较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环节,教学的开放性明显增加,坚持教、做、学、查一体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人才培养基本符合社会用人的标准,强化了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才算是成功之路。

如本学期在机电专业开展的项目集中实训,我认为值得大家在模块化教学中去借鉴。项目实训的教学,要求教师制订出相应的实训任务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将需加工的工件所涉及到关于图纸、预算、材料、工艺精度、测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系统讲解,并要求学生在实训中一一进行掌握,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件。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牢固自已的专业知识,树立师生新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具体方法是任务下达—图纸(师生均备)—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下料(学生)—系统安排工艺要求(学生有详细记录)—工件加工(注意安全)—教师指导—产品测量、检验(学生)—教师检验—打分、记录,并指出不足—实训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安排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并上交教务处—清理实训工件进行班级实训产品展。

二、融入市场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

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往往难在缺少流动资金、设备陈旧落后、导师对市场不熟悉。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应该融入市场,走进企业,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根据模块教学内容,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优势互补,学会借鸡下蛋,把学校的教学实习内容就近找到对应的生产部门,学校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企业的优势在于产品的标准化,工序的规范化,同时有做不完的活。

集中有限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搞好基础环节、关键环节的设备投人,合理安排,保证实习工位,延长学生的实训时间。因此建设投人上要有计划,基地使用上要增加课余时间的开放使用,成果检验上要多开展项目技能挑战赛,主题创作(或模型设计)比赛。

三、开辟主题活动,走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之路

名校因名生而生,名生因活动而出。职业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班级主题活动周周有,教师活动月月有,活动让我们发现了自已的潜能、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快乐,活动让我们消除疲劳、忘记痛苦。学校的每次师生活动都主题鲜明、方案周密、准备到位、效果明显。如学校管理上有不同看法,我们正视问题,积极地去寻找问题,三月份坚持每周一场辩论赛,把学校的各种棘手问题作为辩题,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生先爱学校,还是学校先爱学生”的辩论,让大家明白了爱校的真正内涵;“不读书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的辩论让师生明白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活动的开展与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有质疑力和专注力,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美的愿望得到了兑现。

第9篇

绿水碧波,风光宜人;飞禽走兽,各得其所。丰富的物种资源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人们对洪湖湿地的第一印象。

过去人们认识洪湖,很多是从电影《洪湖赤卫队》开始的,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曾打动了几代人的心。洪湖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东南边,长江中游北岸,地跨洪湖市和监利县,是湖北省首家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洪湖是“千湖之省”――湖北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6年,2000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以洪湖围堤为界,包括洪湖水域、湖周滩涂、草甸、农田、池塘、河渠以及居民区等,总面积41412公顷,边界线长104.5公里。其中核心区12851公颂,缓冲区4336公顷,实验区24225公顷。洪湖保护区是以洪湖大湖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一)洪湖湿地――人间天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我们穿过莲荷相夹的水道便进入一望无际的大湖区,湖水清澈见底,鸥鹭翻飞翔集。洪湖湿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光秀丽,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复杂,湿地生态系统保持完好。共有湿地维管束植物472种21变种1变型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如野莲、野菱、粗梗水蕨等;各种动物达708种之多,其中脊椎动物231种,包括鱼类62种,鸟类138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2种,兽类13种,还有浮游动物379种,底栖动物9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脊椎动物有24种。

作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湿地生态区域,洪湖是众多湿地迁徙水禽重要栖息地、越冬地,也是湿地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重要区域,是长江中游华中地区湿地物种“基因库”。

(二)洪湖印象――鸟儿欢唱

良好的湿地环境和丰富的湿地资源,使洪湖成为湿地水鸟重要的栖息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洪湖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全球候鸟东部通道,即“东亚一澳大利西亚”通道上。鸟的区系组成主要是东洋界和古北界,且以东洋界为主,南北物种兼而有之。其中1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种,如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大鸨、白肩雕、白尾海雕、黑麂等;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如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大蔫、普通篱、红脚隼、草锅、胭脂鱼、鳗鲡、虎蚊蛙、牙獐等。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31种。在鸟类中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有69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有16种。洪湖湿地生物种类繁多,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洪湖物产――鱼米之乡

洪湖湿地被誉为“鱼米之乡”、“长江流域的一颗明珠”。它是我国的重要湿地,也是目前中国36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其周边洪湖市和监利县共13个乡镇127个村、408个组,以湖为生的渔民的重要水源区。洪湖又是重要的水产种养基地,其水产品总量、水产养殖面积均居全省首位,在全国湖泊中居第二位,作为革命老区,丰富的革命故事,其秀丽的湖区风光又使洪湖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

洪湖湿地生态服务和社会经济功能

(一)洪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1捆养水源,调蓄分洪

湖泊更是被称为天然蓄水库,可以提供储蓄洪水,直接减少下游的洪水量,从而调节河水径流量,消减洪峰,均化洪水的作用。洪湖湿地地处江汉平原“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流域最下游,是我国著名的荆江分洪区。因其地势低洼,素有“水袋子”之称。洪湖湿地汇水区的面积约3314平方公里,其地面径流主要通过四湖总干渠汇入洪湖大湖,由若干涵闸对湖泊水位和水量进行调控,经内荆河等河闸与长江相通。洪湖水位的涨落变化,主要取决于四湖流域降水与上游地区的来水,具有流域性调蓄功能,承担着“四湖”中下游地区汛期蓄洪、冬春灌溉的重要任务。当洪湖湿地巨大的调蓄功能为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止长江水患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洪湖的调蓄分洪为保卫大武汉和下游安全作出过重大贡献。

2、降解污染

研究表明,湿地具有巨大的降解污染的能力。洪湖湿地为浅水型湖泊,底泥营养丰富,阳光充足,因而水生植物遍布全湖,长势茂盛。茂密的水生植物使洪湖湿地成为一个天然的污水过滤器,吸纳并净化着来自上游和周边地区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据测算,每年洪湖湿地上游和周边约有330011屯氮流入洪湖,这些营养物质如果长期积累,必将加速洪湖水质的富营养化。但由于洪湖湿地强大的污染净化处理能力,洪湖水质从整体上并没有出现大的污染问题。

3、调节气候

洪湖湿地被誉为“中南之肾”。首先,湿地抑制了高温;在夏季,由于湿地的作用,湖体周围地区的温度比远离湖泊的地区要略低一些。其次,洪湖水体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将热量缓慢释放出来,可以减弱气温降度。使得湖泊近岸的气温年较差要略小于远离湖泊的干旱地区。最后,由于水体的存在,互取热量增加,因而洪湖湿地增加了地区的年积温和无霜期。除了温度变化外,湿地也会相应地带来其它气象要素的变化。如风的变化、降水的变化等,对自然气候保护作用不可小觑。由于洪湖湿地具有特殊的植被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因而具有防止土壤风化、径流以及其它外力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二)洪湖湿地的社会经济功能

1、生产生活供水

洪湖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为周围地区提供良好的饮用水源。自古以来,洪湖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品,淡水、燃料、基因资源等等,为洪湖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洪湖湿地拥有大量天然优质的鱼、虾、蟹、莲、菱、芡实等,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来源。洪湖湿地每年能够直接或间接提供的鱼类产品总量高达30万吨以上,其中淡水捕捞产量4万吨以上,当地市场上四季常见鱼类品种达17个。以洪湖市为例,全市淡水水产品总量达24.6万吨,在全国县(市)中位居第一,而且水产品品质好。依托洪湖优质水产品资源,水产加工业迅速发展。到2008年年底,洪湖市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达7家,工业总产值近3亿元,水产品出口欧美和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旅游休闲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交通通信十分便利。保护区及其周边旅游景点集中且各具特色。到湖中的清水堡和茶坛岛风景区可感受洪湖渔家的生活。到三国古战场乌林遗址可追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保护区南临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我国十大陵园之一的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到这里不仅有机会一睹“长江女神”

――白鳍豚的尊容,还可缅怀、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保护区西南角有阳柴湖湿地生态示范区和观鸟区,可感受洪湖原生态的自然美景,也是观鸟和鸟类摄影爱好者的理想去处。保护区西北角有蓝田4A级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工农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一瞿家湾。这里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十佳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春天,渔帆点点,绿草依依;夏天,荷林丛丛,野花盛开;秋天,莲满菱熟,游人可泛舟湖上,品香莲,尝鲜菱,亲自体会水上渔家生活的乐趣;冬季,九雁十八鸭等候鸟群居,则可开展狩猎活动。除此之外,在洪湖附近的还有长江故道及其形成的牛轭湖群,石首麇鹿基地等景点,泛舟湿地,令人流连忘返。

3、擞育和研究基地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和众多大专院校在洪湖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工作,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植物所、测地所、南京湖泊所和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都在洪湖湿地做过大量的研究,中科院测地所不仅是洪湖保护区的科技支撑单位,他们还把洪湖保护区作为他们的科研教学基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也把洪湖湿地作为其教学实习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来洪湖保护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教学实习。同时,洪湖湿地还是洪湖市和监利县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科普基地。

唯有保护湿地,方能构建人水和谐城市

2004年以来,荆州市政府对洪湖湿地采取了保护与恢复、拆除养殖围网、安置拆围渔民、加强组织建设等综合措施,使洪湖湿地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洪湖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为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2008年,荆州市委、市政府根据荆州市的地域特点和城市战略发展方向,决定建设人水和谐荆州,并将“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推动荆州科学发展”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进行落实。所谓“人水和谐城市”,就是把城市建设与水结合、做水文章、打水品牌。即把荆州打造成亲水之城、文化之乡、湿地之都。确立“人水和谐”城市战略,是保护水环境、利用水资源、凸显水文化、实施水工程的需要,也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最终是满足荆州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打造城市品牌

荆州市共拥有35.4万公顷水域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长江过境岸线长近500公里。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从2000年以来,洪湖湿地日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行动项目。2003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开始实施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被各地借鉴,并被WWF在全球范围内推介;在2006年第十一届世界生命湖泊大会上,洪湖被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洪湖湿地在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洪湖不仅是一个城市品牌,而且洪湖作为武汉城市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主战场,洪湖品牌对荆州的发展乃至湖北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城市品质

城市的品质会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影响城市的竞争力。在历史上,洪湖因水而忧,因红色革命而闻名遐迩。在当今时代,洪湖又因水而兴,因湿地保护走向世界。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做好洪湖文章,应把握好“一红一绿”。

一红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中,荆州市就有一个湘鄂西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包括监利县周老嘴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洪湖市烈士陵园2个红色旅游景点。周老嘴革命旧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绿就是生态环境和生态产业。洪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洪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洪湖生态产业主要是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渔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等。目前,荆州市打洪湖湿地“绿色牌”已具有较好的基础。洪湖市作为武汉市城市圈观察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员、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主战场,湖北省政府和荆州市政府已决定把洪湖湿地生态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模式来带动两型社会的发展,解决城乡统筹一体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

(三)提升城市品位

一个城市的品位不是简单地排个等次,而是全面的、整体的、由表及里的综合表现。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要靠很多方面的努力,但总的来说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洪湖湿地具有自然的属性,是天然的、固有的自然产物。几千年来,其自然的演替、社会的发展不仅使它保存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还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地方无与伦比的独特之处。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洪湖湿地,对推动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 艺术美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之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之美,对丰富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生活环境中事物的感知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构建新教学模式,激发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要特征,严重遏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进行模式的变革更新,建立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为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例如,在讲授简谱常用记号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其涵义、形状、书写方法,只能给学生一时的记忆,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但通过相关学科,如美术中的绘画形式,把相关记号进行优化组合,勾画成一幅图画,这样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更加深刻。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如在教学《槟榔榄树下摇网床》时,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围绕主题意境,自行设计一幅画面,用以表现音乐形象。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的笔下,从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到歌曲应以轻柔、优美、舒缓的声音进行表现。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激发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优化重组,在鉴赏中激发创新

教学内容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教师在鉴赏乐曲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会听赏,而且还要通过积极联想,运用视觉、触觉去感受,将所联想到的形象进行表达,激发学生创新。在教学时,笔者采用按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体裁进行组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比较、鉴别来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像茉莉花一课,将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歌剧《图兰多特》中的《茉莉花》、萨克斯曲《茉莉花》组合,通过比较、分析、实唱,让学生感受、体验、鉴别不同作品的独特美。对同一体裁作品的组合进行鉴赏,如进行曲这一体裁,将中外经典之作《拉得斯基进行曲》《军队进行曲》《中国人民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加以组合,让学生在领略不同进行曲的同时,体会这一体裁的特点与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法,在实践中引发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忽视因材施教,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更新教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创新。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和创造,使他们在智、情、意、行中得以协调和谐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1.启发式与问答式兼备

在以往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处的位置是被动的,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教,失去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受阻,失去了拓展的空间。教师在教唱歌曲时,一堂课上只是教师教一句,学生跟唱一句,成为地道的“满堂灌”。笔者在讲授三和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其音色性质,先让学生听辩大小三和弦的音色,然后通过大小三和弦音响效果的辨别,运用相应的颜色,如白色或红色代表明亮,用灰色或紫色代表暗淡。前者表示大三和弦,后者表示小三和弦。然后通过表现三和弦,创编成三声部,再通过乐曲伴奏、乐器演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实践中完成讲授

在鉴赏谭盾的作品《永恒的水》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回顾电影《卧虎藏龙》的场景音乐,激起学生渴望感受作品欲望。然后提出问题:作品是借助什么完成的?运用了哪些乐器?作品的意境表现形式如何?听赏后留给人们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其次播放作品的录音资料,学生边听音乐老师边提示,结束听赏后将学生分组小议,再由各组代表谈感受,教师归纳板书。这样一来就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实践,利用沙、豆、纸等物品,编创音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1篇

赴马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6月17日,全体党员赴马兰基地参观学习。体验马兰基地官兵的实际工作、生活,学习马兰基地官兵几十年来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短短半天参观活动中,我却非常难忘,看到了自己从前未见过甚至未曾想到过的东西,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深刻感悟。

参观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国核试验基地历史展览馆,在这里观摩了核试验场微缩景观沙盘,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院士的纪录片,林俊德院士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一颗疲惫的心停止了跳动,临终前,林俊德院士交待:把我埋在马兰。在产观看纪录片的干警们无不感动落泪,我的内心更是久久不能平静。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是感动中国林俊德院士的颁奖词,这字字如珠的颁奖词足以说明林俊德院士为我国科技国防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随后一行人又陆续参观了部队官兵的训练、生活场所,在参观读书室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由“?”号组成的红色大书桌,不由得眼前一亮,听连长介绍说,这是战士精心设计建造的,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把问号变成句号,就必须置身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可以看出,每一个细节都寄托着战士们的匠心和志趣,让我肃然起敬。中午和战士们来了一次全方位的亲密接触,干警和战士们共进午餐,体验了军营生活,也让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掠影和记忆。

通过参观学习,我深深感受到马兰基地在国防事业中的突出贡献和不朽功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无处不在。在那激动人心的梦想和辉煌一瞬间背后,有着无数细微琐碎的工作需要去做,这就需要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祖国核试验事业的忠诚、执着与热忱。在这里工作的军人许多一呆就是十几年、几十年,在这里成家立业,把终身献给了国家,在这里我耳闻目睹了很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感人事迹。

从参观部队官兵的的工作和生活,不禁让我联系到了我的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干警,一名国家工作人员,难道不应该具备这种奉献的“马兰精神”吗?难道不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耕耘吗?难道不应该学习培养这种博大的“军人灵魂”吗?想到这里,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这群可爱的军人带给我的是精神的鼓舞、心灵的震撼,终身的难忘,让我在感动中前行,前行中思考,思考中进步。

第12篇

海上绿岛

大鹿岛海上地理位置特殊,一直是军事要地。史料记载,从南宋时期至后来的元、明两朝,为剿灭东洋倭寇,岛上战火连绵。近代,在、中,大鹿岛依然饱受战火洗礼。这座原本美丽的海岛本该绿色成荫、鸟兽成群,但连年的战争和炮火让它草木尽毁、禽鸟俱亡。1963年,踏上这片土地的知识青年们不相信大鹿岛会是一座寸草不生的“死岛”,决心以自己的勇气和毅力留守荒岛,担负起“绿化大鹿岛、天地换新颜”的重任。这些先行者最初的梦想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终于实现了。大鹿岛从一个荒凉的“死岛”真的变成了绿树成荫、满目青翠、鸟语花香、景人的海上“绿岛”。

如今的大鹿岛,四季常绿,苍翠欲滴,森林覆盖率达87.6%。岛上树木茂盛,四季常绿,有各类植物380余种,其中包括美国红杉、日本柳杉、法国冬青、北美鹅掌楸、阿尔巴尼亚海岸松及台湾相思等珍贵树种。岛上负氧离子充沛,平均值为每立方厘米2620个,堪称天然氧吧。大鹿岛犹如镶嵌在万倾碧波中的一颗绿宝石,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入选“浙江最美森林”。

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岛上知青开荒造林时留下来的房舍等建筑物及生活设施,以真实的场景再现了往昔战争的激烈、知青的工作生活,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也构成了大鹿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的独特风景。

岩雕艺术

大鹿岛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中国美院已故教授洪世清耗时14年留下的绝世之作――大鹿岛岩雕群。洪世清教授在大鹿岛雕琢的近百座岩雕,传承了秦汉悠久的艺术传统,犹如鬼斧神工,赋予沉睡亿万年岩石新的生命,蔚为壮观,成为大鹿岛的一大特色景点。

国内外媒体称大鹿岛岩雕群为“大地艺术之花”。香港《美术家》杂志评论称“这个触目都是石雕艺术的美术岛,不但在中国,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创举”。艺术大师刘海粟则称之为“永世不朽的杰作”。环游大鹿岛,随处可见刘海粟、沙孟海、钱君、夏伊乔、绅士咖等艺术大师们的杰作,并形成了多处人文景观。

畅游大鹿岛,在观赏岩雕时,不能忘记洪世清教授秉持的独特创作理念,即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天然,三分之一人工,剩下的三分之一交给时间与岁月。经过若干年的自然变化,这些岩雕艺术作品将逐渐被大自然抹去人工雕琢的痕迹,与大鹿岛上自然生产的景物融为一体,成为浑然天成的艺术瑰宝。游览大鹿岛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享受,也正在这里。

欣赏着大鹿岛上的岩雕,领略到的不仅是洪世清等一批大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大胆创新,更感受到了这些前辈们的深切真情,为大鹿岛的岩雕作品在艺术之外增添了人性真情之美。

奇礁异石

奇礁异石是大鹿岛的又一大奇观。从地质学上说,大鹿岛主要是由中生界晚侏罗纪的火山基岩构成。由于长期的风化和海水的侵蚀,形成众多物怪形异的海蚀景象,似禽如兽,似鱼似龟的肖形岩石,巧夺天工,各呈趣韵。

大鹿岛的特殊岩石地貌,不仅有其学术研究上的价值,在旅游中更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大鹿岛东南两侧的海岸,由于长年受海浪的侵蚀,海蚀陡崖,海蚀洞穴到处可见,形成了千佛龛、海狮观涛、五百罗汉、将军洞等70多处景观。

岛东北端有气势恢弘的石窟群,长几百米,耸立在褚红色或灰白色的礁峰上,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层层叠叠,攒点似蜂窝。这里的岩石由于海浪长年累月地侵蚀,被切割成柱状排列,似数以千计的罗汉在观潮。

大鹿岛“八仙座”是一个被海水侵蚀而成,能容纳8~10人的石洞,被称为八仙座。相传八仙曾在此饮酒论诗,作渡海准备。无论天晴天雨,风大风小,这里总是日夜轰鸣,涛声震耳。礁石两侧的白花花波涛犹如巨龙翻滚激起的大浪,气势磅礴,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