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1: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近义词概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对词语的解释是有“法”可依的
对于一些类似如下词语的解释,必须要咬文嚼字,即不放过被解释词语中的每一个词素。像:钟爱有加,绝伦,当机立断,卓有成效等词语均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以“卓有成效”为例,“卓”是指卓越,突出;“成”指成绩;“效”指效果;这样将上述词素的解释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卓有成效”是指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还有一些词语,我们可以运用上述方法来解释它们的原意,再解释引申意。如:打破沙锅问到底,轻于鸿毛,人声鼎沸,龙跃凤鸣等词语,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以“人声鼎沸”为例,从字面上看,是指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而实际上是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但是还有一些词语,也许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来解释,不能行得通,这时,还必须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深入理解、体会。以“图腾”这个词语为例,从字面上看,这个词语确实不好理解,但联系原文:“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古代,它就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细细品味这两句话,前一句: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后一句:它就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后文的“它”是指前文的“龙”,既然“它”是指“龙”,那么在这里“图腾”的意思就是“象征”。
找近义词,反义词也是词语解释的特例。对于找近义词,反义词可以先从文中找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联系语言环境来找该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然后用找到的近义词,反义词来替换原词放到原句中再读,体会找到的近义词,反义词,是否符合原语言环境。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找“温和”的近义词,有的孩子将其写成了“温暖”,那么,是否准确呢?将“温暖”替换“温和”放到原句中读一读便清楚了。
二、 主要内容的概括,也是有“法”可依的
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要牢牢地把握住这段话中的几个主要的点,然后将其有机组合起来。首先让孩子边读边想,首次概括出几个点,然后结合所读内容,对概括出的几个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于遗漏的点进行充实,这样主要内容的概括经过孩子几个回合的边读边想,经过孩子几个回合的筛选与充实,基本上能概括得比较到位,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概括能力会越来越强。在复习中,我们曾概括过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一个外国的教育专家邀请中国的几个小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一个小口瓶里,放着七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这只瓶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可能生存。他请学生各拉一根线,听到哨声便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取出。实验即将开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瓶口上。哨声响了,七个孩子一个接一个,依次从瓶中取出了自己的彩球,总共才用了3秒钟。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位外国专家连声说:“真了不起,真了不起!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斟酌思考后,一个孩子回答:“一个外国的专家邀请……”还没等这个孩子说下去,其他的孩子已经敏锐的注意到“一个外国的专家”根本不是这段话的要点之一,那么这段话的要点有哪些呢?,在孩子潜心静读这段话后,思考出了以下几个点:中国的几个小学生,小口瓶,七个穿线的彩球,依次,3秒钟,合作。将这几个要点组合起来,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便清晰可见了:中国的几个小学生由于密切合作,仅用了3秒钟就将七个穿线的彩球依次从小口瓶中取出来。
其次,如果概括篇的主要内容,即几段话的主要内容,可以先运用上述方法概括出每段话的主要内容,然后把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
三、静心揣摩,加标点
在标点符号的复习上,应该引导学生静心揣摩,到底应该加什么标点,为什么这样加。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 “奶奶( )”小女孩叫起来,“啊( )请把我带走吧( )……”这三处应该怎样加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出:这是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产生的幻象,之前的三次美好的幻象稍纵即逝,小女孩这次看到了生前唯一疼她的奶奶,她心理一定非常急切,非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奶奶的疼爱,所以这三处,都应该加“!”。
四、音义结合,巧计多音字
在日语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近义词。这些近义词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意义、用法上都有很多的相似点或共同点。“残る”和“余る”就是这样一对近义动词。它们都可以以“动作主体が残る/余る”的形式出现,表示“多余,剩下”的意思。那么这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不是完全一致?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要辨别这两个动词的异同点,可以利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进行研究。在这之前我已经运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对“当たる”和“ぶつかる”这对近义词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该研究中,我先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具体用例,归纳了这两个动词在使用上的区别,后运用义素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对近义词的异同点。而在本研究中,我虽然还将同样运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对“残る”和“余る”这组近义词进行考察和分析,但研究顺序会有所改变,即将先对“残る”和“余る”这组近义词进行简单的义素分析,后结合语料库中的具体用例进一步探究其异同点。
2.对“残る”和“余る”各自义素的提取
我通过《辞苑》(第五版,岩波书店,1998)、《大辞泉》(增补版,小学馆,1998)和《大辞林》(第二版,三省堂,1995)等三部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中型词典,对“残る”和“余る”在日语词典中的具体描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得出了下表1。
表1 日语词典中对“残る”和“余る”的描述
由表1,我们可以归纳出“残る”和“余る”这两个动词各自的义素。如,从“残る”的意义①,我们可知,“残る”具有、、和。这是因为“残る”本身就是一个动词,所以当然具有动作性。其次,其动作表示的是整体中一部分内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内容的存留,所以当然具有多余性,有存留(存留的是整体中的某一局部)。再次,这种变化是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的,所以也具有时间性。而同样,从“余る”的意义①可知,“余る”具有、、等义素。
将这两个动词的义素进行总结后可以得到下表2。
表2 “残る”和“余る”的义素
由表2可知,“残る”和“余る”这两个动词的确是近义词,它们有相似点,但是也有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其各自代表的动作内容不同,以及是否具有时间性。
3.对于语料库中关于“残る”和“余る”的具体例句的分析
我利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代日本き言均衡コパス”(BCCWJ)和“ひまわり”语料库,共找到“残る”相关的例句3125句,“余る”的例句210句。我在总结、分析了这些例句后发现,“残る”和“余る”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差别。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动作主体的限定不同。
在上述的语料库中可以看到下面这些关于“残る”的例句。
①薄い毛だけがの周にわずか残るのみです。(武田八洲,『野田城の草)
②コンクリトの表面に上木のが残る。(小野田滋,『道造物探)
③たとえ死んでも名が残る。(中西政,『日本の悟)
④半数の患者さんを退院させ、残る半数を他の施に送り出し、一部の患者さんを安室で送りした。(川由子,『老人病院)
⑤私は翌年までオックスフォドに残ることにした。(林敏之,『球の)
⑥君がここに残るなら、も残る。(ダイナ・マコル/皆川孝子,『月影のレクイエム)
由以上例句可知,“残る”的动作主体可以是人(患者、私、君、),可以是物(毛、、名);可以是具体物(毛、),也可以是抽象物(名)。
而“余る”的例句如下:
⑦一日に二度、街まで出るとして、半日が余るんじゃないのかい。(枕/たむらしげる,『羊の宇宙)
⑧ホテルではくだものがたくさん余るので、グレプフレツやレモン、それから牛乳も分けていただき…(竹谷年子,『帝国ホテルが教えてくれたこと)
⑨ときどき、パンとじゃがいもが余ると、丘の上の村に持って行って、えた人々に分け上げた。(イサドラ・ダンカン,『魂の燃ゆるままに)
⑩は足を包んで、さらに三十センチばかり後ろに余る裾のい。(新繁,『麦年代)
由以上例句可知,“余る”的动作主体可以是具体物(くだもの、じゃがいも、裾),也可以是抽象物()等,但不能是人物。
(2)动作表示的内容不一致。
由例①至⑤可知,“残る”所强调的是“原先整体中的一部分内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内容的存留”。比如,例①中所存留的只是原来所有物中的“薄い毛”这一东西,而其他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存在了。同样,例②中所存留的也只是原来所有物中的“上木の”这一部分。下面的例③和例④也一样。而例⑤中留在牛津的也只是原先的全部人中的“我”这一部分。例⑥与例⑤相同。而“残る”所表示的部分内容的减少和存留是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的,那部分内容的减少是相对于原先的总量的减少。
与“残る”相比,“余る”只表示“量的过度”。“余る”部分是以所需要的量为参照物的,它是一种绝对的量的剩下。而且它体现的动作是不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的,也不存在着所谓的整体中部分内容的消失与存留。如例⑦中多出来的绝对量是“半日”、例⑩中多出来的绝对量是“三十センチ”。而例⑧、例⑨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多了多少绝对量,但它们是以所需要的量为参照物的。
(3)对动作的意识不同。
如例①―⑥所示,“残る”这个状态的产生可以是动作主体无意识的行为,如例①―④,也可以是动作主体有意识的行为,如例⑤和例⑥。但是如例⑦―⑩所示,“余る”这个状态的产生是动作主体无意识的行为。
以上,我利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语料库,对“残る”和“余る”这一组近义词的用法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初步辨明了两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之处,即,
A:对动作主体的限定不同。“残る”的动作主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而“余る”的动作主体只能是物,不能是人。
B:动作所表示的内容不同。“残る”强调的是整体中一部分内容的消失及剩下那一部分内容的存留,是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的,减少的量是一个相对的量;而“余る”强调的是“量的过度”,是以所需要的量为参照物的,它不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多出来的是一个绝对的量。
C:对动作的意识不同。“残る”这种状态的产生可以是动作主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动作主有意识的行为。而“余る”这种状态的产生只能是动作主体的无意识行为。
结合日语词典中的描述,我发现,这一组近义词的相同点主要在于这两个动作都可以表示“剩下、多余”,但不同点主要存在于动作主体、动作内容及动作是否具有意识这一点上。在明确了其不同点后,我们在碰到以下的句子时就不会再混淆不清。如:
今度の旅行、5000持っていったが、1000残った。
(强调原来所带的5000日元中,有4000日元被用掉了,还剩下1000日元。)这个1000日元是个相对值。
今度の旅行、5000持っていったが、1000余った。
(强调这次旅行本来4000日元就够了,为了安全起见,多带了1000日元。果然这1000日元没有用到。)这个1000日元是个绝对值。
4.结语
以上,我运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的方法对“残る”和“余る”这组近义动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明确了其异同点,尤其是不同点。由此研究可知,语料库和义素分析法在近义词研究乃至词汇、语义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料库能够提供大量使用正确的例句以便我们进行分析、研究,而义素分析可以帮我们客观、直接地掌握近义词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把握其具体用法和意义。今后我将继续运用语料库和义素分析的方法对其他的近义词进行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国立国研究所.分表改版[M].秀英出版,2005.
[2]柴田武など.言の意味――辞にいてないこと[M].平凡社,1983.
[3]松尾拾など.の研究[M].秀英出版,1965.
[4]夫.の意味・用法の述的研究[M].秀英出版,1972.
关键词:同义词辨析 义素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19
《2013年江西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对词语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E级(表达应用)。所谓“表达应用”是指学生能够准确使用词语,具备理解和辨析词语的能力。纵观近年高考题型,可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①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②考点为同音词、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及色彩方面的辨析;③所选词语多是生活中常见但被广泛误用或易忽视的词语。这里主要谈谈高考同义词的选用技法,并由此提出一个实词教学的方法――义素分析法。
1 义素分析法的引入
现代汉语中,词汇非常丰富,词义上讲求精确,尤其是大量同义词的存在,为我们遣词造句,准确地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很广阔的选择空间。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广义上包括近义词和等义词。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但存在一些细微差别的词,在运用上不可相互替换。而等义词,如衣服―衣裳,是指意义完全相同,在运用上可以相互替换的词语。高考词语辨析题主要在近义词上设置考点,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细微差别的掌握,这最能考查出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传统的实词辨析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从词的词汇意义方面辨析,①词义的侧重点不同;②词义的轻重不同;③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第二,从词的色彩意义方面辨析,①感彩不同;②语体色彩不同。第三,从词的用法上辨析,①适用对象不同;②搭配对象不同;③词性和句法功能。可以说,利用传统的实词辨析方法有利于揭示共同语义范围之内词义的细微差别,这为词语辨析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传统辨析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第一,缺乏系统性。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词语在语义范围上会有交集或联系,当它们构成一定集合时,传统辨析法只是辨析大同小异的具体词,从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二,词的完整性与辨析的缜密性之间存在矛盾。传统的词义辨析法是以词为单位,作为一个整体辨析,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词的完整性,但词多数不止一个语素,辨析无法做到缜密性。所以笔者在这里想引进一个新的方法――义素分析法。义素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这种方法有利于深入词义的微观层面,区别词义,从而精确使用词语。
2 义素分析法的运用
首先在对近义词进行义素分析法时,要划定一个适当范围的同义义场,也就是说选取的一组或几组近义词在意义上应该是有同有异,并且是大同小异的。范围确定之后,运用义素分析的法找出该同义义场内义位之间的区别特征,从而确定结构式,找出义位在意义上的差异,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例如“看”和“看见”,好像词义差不多,实际上除了都是凭借眼睛感知客观事物外,没有别的相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词进行义素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看[+凭借眼睛,+自主,-被动感知,+可控]
看见 [+凭借眼睛,-自主,+被动感知,-可控]
例如“生日”、“诞辰”、“寿辰”,都表示“人出生的日子”,细微差别可以通过义素分析法看出,
生日 [+人活着][+出生的日子][-庄重色彩]
诞辰 [-人活着][+出生的日子][+庄重色彩]
寿辰 [+人活着][+出生的日子][+庄重色彩]
这样分析虽然看起来比意思解释复杂,但通过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透彻分析,学生会牢牢记住这些存在细微差别的同义词。而且我们面对的群体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对平时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自主分析,这样学生不靠死记硬背就能准确地辨析运用这些词语。
3 义素分析法与传统辨析的融合
义素分析法也同样可作用于传统实词辨析方法上。
3.1 意义方面
①感彩不同
成果:+[收获]+[工作事业上的]+[好结果];后果:+[收获]+[工作事业上的]+[好结果]
②适应对象
爱护:+[对上级]+[很深的感情];爱戴:+[对上级]+[很深的感情]
③语意轻重不同
请求:+[向别人要求]+[希望得到某种满足]+[程度重]
恳求:+[向别人要求]+[希望得到某种满足]+[程度重]
3.2 词的用法方面
①搭配对象不同
侵占:+[非法占用]+[损害他人]+[接抽象事物]
侵犯:+[非法占用]+[损害他人]+[接抽象事物]
②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勇敢:+[不怕危险困难]+[有胆量]+[形容词];勇气:+[不怕危险困难]+[有胆量]+[名词]
3.3 语体风格不同
妈妈:+[亲属]+[第一层血缘关系]+[女性]+[口语]
母亲:+[亲属]+[第一层血缘关系]+[女性]+[书面语]
4 结语
将义素分析法引进同义词教学,特别在语义的细微差别上,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精确使用词汇。义素分析法遵循汉语自身规律,依靠汉语特点,所以不管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呈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引入义素分析法在同义词辨析中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更应该多花精力,探寻出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陆红燕.用义素分析法辨析同义素词[J].
[2]朱明珠.义素分析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功用[J].常熟高专学报,2002,(5).
[3]范颖睿.义素分析法在同义词辨析中的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1).
综上所述:综,综合的意思,该词语的意思是考虑以上因素,总的来说,综合各方因素,得出结论。
近义词如:一言以蔽之、总而言之、括而言之、言而总之、括而言之等等。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结束,用一句话来概括。
总而言之:总之,考虑所有因素,得出一个结论,同言而总之。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科技英语;增译;减译
科技英语是一种重要的独立文体形式,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知识和技术。由于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必须注意翻译方法的运用。本文将从增译法和减译法的角度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的技巧。
一、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增译
增译法是指在翻译时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及句子等,以此使得译文在语法及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并在文化背景、语言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科技英语中的增译并不能无中生有,需要做到“虽无其词却有其意”的增加。
1.复数名词及抽象名词引起的增译
汉语中没有复数概念,也没有词形上的变化;而英语则不然,所以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文意思,需要把英语中某些表示名词复数的概念译出。
(1)Air is a mixture of gases.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此处gases为复数,增译为“多种气体”,更为严谨地表达出原文的信息,让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到位。
(2)Oxidation will make iron and steel rusty.氧化作用会使钢铁生锈。
此处对oxidation这一抽象名词增译了“作用”二字,这样对原文信息的表达更为准确地道。
2. 时态及语态引起的增译
英语通过动词的词形变化来表示时态或语态,所以在英译汉中需要注意添加相应的词语,以此来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态。
(1)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火箭已经被用来探索宇宙。
此句为现在完成时,在翻译成汉语时增译了“已经”来表明火箭用来探索宇宙的动作已经完成。
(2)All bodies are known to possess weight and occupy space.我们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重量并且占据空间。
此例句原文是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时增译了逻辑主语,将被动句转化为主动句。科技文体因为陈述的客观性要求,往往使用被动语态。使用增译法可以实现主动与被动间更好的转化,从而更加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含义。
3.添加概括性词语引起的增译
有时需要增补一些总结概括性的词语,使句子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Basic design encompasses both concept design and preliminary design.基本设计包括概念设计和最初设计两个部分。
汉语译文增译了“两个部分”,对“基本设计”这一概念进行了总结归纳,更符合汉语的习惯,易于读者接受。
4.添加原文省略词语引起的增译
很多时候,在英语表达中为避免重复,某些成分如果在前文出现后文往往省略,但在英译汉的时候,需要将省略部分增译补全。
The first treatment would require a minimum of 48 hours, the second only 26 hours.第一次处理至少需要48小时,而第二次处理只需26小时。
汉语译文进行增译,补全了前文的阐述。因为汉语多重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表述也更加忠实于原文。
三、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减译
所谓减译,是指在不改变原义的情况下,把多余的文字减去,或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用简洁的语言来代替原文繁琐的词语。科技英语中的减译不能凭空乱减,需要做到“浓缩至精华”的减化。
1.冠词的减译
英语中有冠词,但汉语中却没有冠词,因此在英译汉时,往往会省略冠词,从而实现译文的简练客观。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ntire design sequence is essential to anyone seeking to develop a basic design.想要进行基本设计,必须了解整个设计顺序。
此处减译名词前面的不定冠词。通常在准确传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会省译冠词,这体现了科技英语简洁明确的特点。
2.连词的减译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中逻辑关系多由连词表示,而汉语很少借助连词,只是通过语序及语言内涵来表意。所以英译汉时,常省略连词。
Some ship operating companies are closely tied to successful previous designs, and they will permit little variation from these baselin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placement vessel designs.一些航运公司倾向于以前成功的设计方案,几乎不允许对以往船舶设计进行改进。
此处的英译汉省略了连词and,避免了嗦冗余,并没有减轻对原文意思的准确表达,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体现出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3. 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的减译
英语中的某些词语会与其同义或近义词连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而在汉语中对英语所指的某事物也许只有一个对应说法,所以在对于英语同义词及近义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减译法。
To be sure,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is slow but, nevertheless, it is continuous.环境的确变化很慢,但它确实在不断变化着。
此处连个连词均是表示转折的意思,可将二者的意思综合到一起表达。这样更加简洁,不嗦冗长,符合科技英语的特点。
四、结语
科技英语翻译的范围领域广阔,只有在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中不断学结才能实现增译减译及各种翻译技巧的完美结合,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合理转化,进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谢小苑. 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与实践[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张泽乾. 翻译经炜[M]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kòng)上。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阅读题:
1、在文中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跟“强”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6分)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2分)
近义词反义词。
瘦弱()()
欣喜()()
4、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4分)
(1)桂花在()季开放。
(2)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二是()。
(3)因为(),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线划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1分)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2分)
参考答案:
1、kòng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1)秋⑵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⑶它太瘦弱了
语义场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对于词义孤立、零碎的考察方法,对词义系统宏观的研究将为我们提供丰富而全面的语言知识1。但由于语义场内部义位彼此性质不同、关系不同、联系复杂,因而对于语义场的最小子场的划分也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探析汉语语义场的最小子场划分的标准。下面我们主要从语义场的划分标准、对比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义场的划分标准
关于语义场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给语义场下的定义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他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其中划分出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同义义场和反义义场这五大类。贾彦德先生对语义场的定义为:若干个义位中含有相同的表彼此共性的义素和相应的彼此表差异的义素,连接在一起,互相规定、互相制约、互相作用,那么这些以为就够成一个语义场。他划分出十个最小子场。但是这十个子场的划分是有一定的逻辑基础,他是从义位的角度,通过对比各义素的关系来划分的。周国光对语义场的定义为:一组在语义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的词项构成的聚合体叫作语义场。他以心理学的实验材料为依据,将语义场划分为十三个最小子场,以此建立词汇语义系统中各种语义场的模型,并对语义场的逻辑基础和场中的语义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
由此可见,对语义场的定义不同,其划分的语义场类别和数量也就不同。《现代汉语》中是关注词义共同特点划分出来的类。而贾彦德是根据义位中义素间的共性和差异来划分的。周国光则是以心理学的实验为依据,从认知的角度来分出的。他们的划分都有自己的依据,三者所用的划分标准也不一样,所以说语义场的确定按照不同的原则和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种类,甚至同一个词语的义位可能被列入不同的语义场。其中经常使用的有三种划分原则:逻辑原则(概念原则)、语言学原则和成分原则。逻辑原则是特里尔划分语义场理论模式时坚持的一个标准。他认为“概念语义场首先是某个概念范围结构或者概念范围。该概念场在语言中有相应的词汇场”。本文试着将现有的语义场以逻辑学原则为标准来重新整理一下。
二、语义场的对比及分析
1.语义场划分的对比
关于语义场的研究,多半是应用上的研究。如语义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或者是帮助学生建立心里词汇的网络。也有些是微观的研究,如探析一个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对于语义场的划分类型和类别的研究并不太多。从收集到的论文来看有划分为六个(《从语义场的类型看语义的模糊性》韩晶晶)、七个(《探析语义场的类型》滕静)以及十三个(《语义场的结构和类型》周国光)。虽然都划分出不同类型的语义场,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谈到到对于语义场划分的依据。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比这些分类各异的语义场,找出其分类中所共有的语义场,试着找出其分类依据。
《从语义场的类型看语义的模糊性》中把语义场分为分类义场、序列义场、换位义场(即关系义场)、矛盾关系义场、两级义场、同义关系义场六类。《探析语义场的类型》中分为类属义场、序列义场、关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构词义场七类。在《语义场的结构和类型》中分为十三个,分别为同类语义场、同体语义场、同集语义场、层序语义场、循环语义场、同心语义场、典型语义场、家族语义场、重合语义场、对义语义场、同属语义场。《汉语语义学》中以义位及义素间的关系为依据,划分为分类义场、部分义场、吮吸义场、关系义场、反义义场、两极义场、部分否定义场、同义义场、枝干义场、描绘义场。
通过对比可以得知,这些分类中,其共同的语义场有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由此可见,这五个子场的划分,也没有太大争议。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划分中不同的部分,却五花八门。因此我们有必要试着从中找出逻辑基础,评析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2.语义场划分的分析
在思维体系中,概念之间存在着五种基本逻辑关系,即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其中全异关系包括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其中前四者是相容关系,最后一种是不相容关系。
关于反义义场的划分,有的是划分为同一层次上的两个义场——矛盾关系义场和两极义场(《汉语语义学》贾彦德)。但有的是在反义义场这个大的义场下再划分出来两个二级子义场,分别是互补反义义场和极性反义义场。(《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但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应该分为两个一级子场,因为在逻辑中不相容关系中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同一层级上的。所以,在应该把反义义场分为矛盾义场和两极义场。贾彦德也分了两个义场,分别是反义义场和两极义场,他所指的反义义场就是矛盾义场,虽然分类是科学的,但是这个名称有点不恰当,应该改为矛盾义场。
同义义场的划分,大多数人都是将等义词与近义词划分到其中,但是从逻辑上的相容关系来看,等义词与近义词逻辑基础是不同的,等义词是全同关系,它的外延完全相同。而近义词则是有部分重合,大同中也有小异。所以周国光在《语义场的结构和类型》中以重合语义关系划分出来重合语义场,以叠交语义关系划分出来叠交语义场。也就是将同义义场中的等义词和近义词划分开来。所以是有一定的逻辑根据的,这个划分比较合理。我们可以举例来论证其合理性。例如“今天晚餐做西红柿炒鸡蛋。”与“今天晚餐做番茄炒鸡蛋。”等义词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语境中都可以同等对换,并且不影响和改变句义。然而,近义词如果在同一语境中有能交换的也有不能交换的。能交换的交换后有的句义变化不大。例如,“我看见了北京电视塔。”和“我望见了北京电视塔。”这两句交换了不影响句子的理解。但有的交换后干脆就是不成立的说法。还是以“看”和“望”为例。可以说“看书”,但不能说“望书”。因而,等义词应该从同义关系义场中划分出来。
关于顺序义场,贾彦德的定义是:表数目、季度、月份、学位、度量衡单位、考核或比赛名次等的义位。他提到“一、二、三……”的顺序关系一目了然,有的顺序义场义位间不是单纯的顺序关系,而是反映了等级。如军阶、职称等。在此可以看出,贾先生已经有意识将序列和等级划分出来。但是在周国光的划分来看,他将顺序义场分为,循环语义场和层序语义场。他是一一种封闭和非封闭的性质来划分,循环义场有一种封闭性,如表示月份、星期等单位。非封闭的为层序性质的。但是他将“一、二、三……”这样的序数词放在层序语义场中是不太合适的。通过对比得知,是将顺序语义场划分为等级语义场和序列语义场还是划分为循环语义场与非循环语义场。周国光与贾彦德的分类有分歧。要解决这个划分的问题,接下来就应该从语义场各个义位间的关系来分析。通过封闭与非封闭的标准来划分,表示时间、季节、节气等时间概念的词可以放入循环语义场,那么表示数字的非封闭的可以放入层序关系义场中。但是表示数字的并不具有等级关系“一”和“二”与“军长”“师长”义位间的关系也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是数词。后面则是一种等级。前者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而后者是交叉的关系。因此根据义位间的关系来看,顺序义场以义素间是同一层面上的并列还是不同层次上的等级关系分为“序列义场”“层序义场”这两个子场较为合理。
贾彦德所划分的枝干义场和描绘义场,是按照词的义素间同属的关系划分出来的。周国光给同属语义场定义为:一组词项,如果包含着相同的属性的语义成分,形成同属语义关系,那么他们就会以此为基点形成同属聚合。用这个定义就很好解释贾彦德的枝干义场和描绘义场应该都属于同属义场。例如,在枝干义场中贾彦德举例“仍、甩、投”虽然用的方式动作不一样,但是都是围绕着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就是“使东西离开手”。在如描绘义场中“笑哈哈、笑嘻嘻、笑眯眯、笑盈盈、笑呵呵”这么几个以义位的基本义从理性上反应笑这种行为。虽然描绘的方式有不同的,有着重视觉上的有、有着重程度上的。但无论怎么样的都是以笑这个行为为基点聚合的。因而,这两个义场都可以归为同属语义场。
以上是比较有争议的义场的划分,而分类义场、关系义场及部分义场是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同的义场。先来谈谈分类义场,它属于相容关系中的包含关系,也就是种属关系。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在对多种语言的研究中发现了类义结构也就是词义所表达的义位之间有一个种类属与分类的关系类属义场的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它是逻辑关系中相容关系中的一种。上义词和下义词在语义的概括范围上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下义词的语义概括范围包含在上义词的语义内容上,下义词的语义则蕴含着上义词的语义2。那么分类义场的逻辑基础是相容中的包含关系。
关系义场中的词一般是成对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形成一个对立统一体。关系义场的逻辑基础是交叉关系,因为他们中有彼此表示共性的义素,也有彼此表示差异的义素。这个义场因此没有争议地划分出来了。
部分义场也有称为同体语义场,是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义场。它和类属义场有相似的地方,都有层次性。如类属义场中有表示种概念的词,也有表示属概念的词。而部分义场有表示整体的词,也有表示部分的词。表示整体和表示部分的词就构成整体和部分关系,他们之间的逻辑基础是分解关系3。而表示部分的各词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同体关系所以也称为同体语义场。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看到以前的划分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以上述的分析为根据整理得到以下义场。
汉语的最小子场可划分为①分类义场②关系义场③部分义场④矛盾义场⑤⑥两极义场⑦等义义场⑧近义义场⑨同属义场⑩顺序义场(序列义场与层序义场)。一共分为10大类,11个语义场,其中顺序义场下面有两个子语义场序列义场和层序义场,它们与其他九个义场不是一个层面上划分出来的。在此的划分也许还不够全面和细致,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宗明.逻辑与语言表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渗透对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一、把课本读透,前后联想地读,
(一)重视“引言”──使学生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对“引言”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间的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第四课的“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话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讲了三层意思:第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细胞;第二,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第三,第三课(企业)和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因此,无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旧课的复习,我们都应谈要求学生不要忽视每一课的“引言”。
(二)板书标题──使教和学“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个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标题的板书,最好用彩色粉笔把主要标题加以突出,通过视角的刺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复习时,把各个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生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三)区别字体──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基本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使学生熟悉教材,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把知识点吃透。
(四)层层追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般地讲,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教师应该告诉学生,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变成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五)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讲授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引导学生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六)带问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咬文嚼字地读,把课本读准
(一)划分句子成分──帮助学生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的、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哲学名词“联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现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二)区分易混词──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了。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团结-批评-团结;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荣;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90年全国高考题)。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8%的学生做错。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或用提问的方式,或“故弄玄虚”地出错,或要求学生“判断改错”,引起学生对易混词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三)抓住近义词──培养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练习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旁批。这样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
例如, “2001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0,WTO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002年某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题)。
对于上述题目,运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把材料中的词句转换成“政治术语”,就能比较好地作答。材料中,(1) “成为了”“发展”发展的观点;(2) “艰难”“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3) “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4) “也”“联系”联系的观点;“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5)“双赢”“共存”对立统一的观点; (6) “利、弊”“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7) “利大于弊” 两点之中有重点的观点。
(四)重读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
语文立场 《老王》 愧怍
所谓语文教学的语文立场,就是指语文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目标。要立足对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与表现手法等的教学。用语文界资深专家吴格明教授的话说,语文应该教“文何以载道”,而不是教“文以载道”中的“道”。
一、语文立场的主张与实践的背反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立场”,这几年成了语文学界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很多语文界的专家学者,都一致批评一些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偏离或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语文立场”。之所以发生这种偏离或背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陷入到语文课文的“内容”教学中去了,而没有站稳语文立场。
十分吊诡的是,很多专家学者在批评一些老师的语文课没有站稳语文立场之后,自己的示范课或“下水课”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犯了自己所批评的类似的错误。
当然,专家们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或不一致,并不能认为是学者和专家的“不诚实”,或教学评价上的“双重标准”。而主要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专家学者本身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本身也不见得一定完全能齐头并进造成的。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文学评论员,他未必能创作出比他批评的作品更好的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初中课文杨绛创作的名篇《老王》为例。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当代语文界一批活跃的语文专家和学者都亲身登台示范了《老王》的教学,而且这些示范教学都被众多语文专业杂志和各种媒体进行了刊载宣传。拿这个课文的教学来说事,更具有示范意义。
而就《老王》的教学来说,本文不打算具体指名引用哪位专家的教学为例,也不打算对哪位专家的或几位专家的教学作全面的分析,本文只是摘取一些专家共同采用过的对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愧怍”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有好些专家都用了将近一个课时集中围绕“愧怍”展开教学,他们的教学大同小异。它代表了很多人一个类型的教法。
二、专家们“愧怍”教学的非语文立场
下面重点以某专家的《老王》教学实录中的内容为例,示例性地展示专家们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立场,或者它是语文教学中的“内容立场”。
其中一个著名语文专家围绕“愧怍”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作者为何会对老王愧怍?
2.作者愧怍什么?
仔细看课文内容,这两个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当专家将问题去展开的时候,实际就是将师生的注意视点转移到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情节上去了。它是以“内容”立意的,而不是以语文立意的。
正因为是内容立意的,结果师生在一节课上就大肆地从课文中找查细节和内容,以说明作者杨绛“为何愧怍”以及“愧怍什么”。师生活动的焦点和视野始终在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情节上。结果就把老王的“蹬三轮车”“瞎了一只眼”“侄儿没出息”“孤苦”“镶嵌在门框里”“送鸡蛋”“我拿钱”等一系列细节给翻出来对答和简单讨论。
从内容立意看,这两个问题都不是真问题,因为作者杨绛在文章末尾写的很清楚:“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愧怍?愧怍什么?本文中实际是一个问题,它们在文章末尾已经被作者概括得十分精准,其他任何的解释都是画蛇添足。
如果是语文立意,那就要抓住“愧怍”作为一个特别语文词汇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此处“愧怍”使用的巧妙处。
然而,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包括很多一线教师,都在课文的内容中打滚,从内容到内容。教完之后,除了熟悉了课文的一些具体内容和情节,并没有取得教学效果。
三、“愧怍”教学的语文立场尝试
“愧怍”作为本文一个点睛之词,或者说关键词,教材的注释中就是解释为“惭愧”。而《新华字典》和《辞海》居然没有找到“愧怍”这个词条。通过上网百度找到的解释就是:
愧怍,指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
而作为语文老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应该是放在对“愧怍”一词的深入、准确的理解上。
先看上面这个词典的解释,如果光看这个词语解释,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个词语解释本身的特点。
1.关于“愧怍,指惭愧;羞愧”的解释方式
教师首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愧怍,指惭愧;羞愧。”这个算不算解释?学生一般肯定回答“算”。
接着问:“这是何种解释方式?”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难度。
教师接着启发:惭愧、羞愧跟愧怍是什么关系?它们在词性词义上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同义词(近义词)还是反义词?(不断降低难度或精准性的三个提问)
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肯定会答出“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就是会答出“同义关系”“相似关系”这样的答案。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这个解释方法就是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来解释一个不太熟悉的、不太常见、陌生的词语的方法。
然后归纳出一个重要的语文知识: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同义词、近义词解释一个不太熟悉不太常见的词语,这是词语解释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关于“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的解释方式
教学行进于此后教师再问学生第二个问题:“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一种什么方式的解释呢?
逻辑学中将概念分成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一个词语它所指称对象是外延,而它的意义、意思、性质或属性,则是“内涵”。
“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个解释,那么这个解释是一种什么方式的解释呢?由于老师做了一些知识讲授,学生就能回答出是从“内涵”来进行解释了。
然后教师归纳出另一个重要的语文知识点:从词语内涵的角度去解释词语,也是词语解释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和方法。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愧怍,指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将同义词解释法和内涵解释法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词语解释方法。这种方法是词语解释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然,也还有将同义词解释法跟外延解释法相结合的方法。
3.“愧怍”的教材含义与惭愧、羞愧的含义关系
接着教师再问学生第三个问题:“《老王》中愧怍跟惭愧、羞愧是同义词吗?如果是,为何不直接用惭愧或羞愧而故意要用一个很生僻的词语‘愧怍’呢?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体会课文的全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愧怍跟惭愧、羞愧应该只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因为它们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完全相同,作者就没必要找一个生僻词来使用。因为,使用生僻词,其实不仅不能给作品提升价值,反而是一种写作的忌讳,是一种败笔,是会损害作品的价值的。
正因为惭愧和羞愧并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文章中对老王的这种比较奇特的思想感情,所以作者为了精准地表情达意才使用了“愧怍”这个十分生僻的词汇。
4.“愧怍”的引申义是否符合教材中“愧怍”的关系
百度对愧怍的内涵揭示为:“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那么这个引申义或内涵,是不是跟教材的“愧怍”的内涵相符合呢?
通过文本应该看出,作者是没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的。既然如此,这个“引申义”就跟教材的“愧怍”不一致。
那么教材的“愧怍”内涵要如何解释呢?“我”既然]有缺点和错误,我的这个“不安”是因为什么引发的呢?
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你如果就是文章中的“我”,遇到这个情况,你根据自己与“老王”的这种关系,你会发生“不安”的心情吗?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
通过讨论最终学生明白,一般的“愧怍”是由于缺点或错误引发的,而本文中的“愧怍”,则是由于“我”强烈的广大的同情心产生的,或者是由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古以来学人的美德引发的。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愧怍”的含义。
5.词语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从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观点:词语或语词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问题。
因为,“愧怍”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过,而在一般的字典和词典中都没有纳入,可以看出这是个不常用的词语。尽管他在历史典籍中出现过,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愧怍”一词的运用也不同,要注重它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愧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宋曾巩《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颜愧怍。”明方孝孺《与黄希范书》:“千里遣徒,B以束帛,而缺然无以报,不胜愧怍。”王蒙《杂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
而当“愧怍”在以上典籍或作品中出现的时候,有的恰恰是可以跟“惭愧”同义解释,也是可以互换的。因为,“惭愧”这个词,在古代,在某些区域可能也不是那么常用,他们可能更流行使用愧怍。
《老王》中的“愧怍”就应以教材文本为背景,在教材的语境中去切实领会“愧怍”的含义。而光是翻字典,甚至辞海,我们可能得不到答案。而教材的“惭愧”二字的解释,只是给了一个近义词,它是不能让我们准确理解“愧怍”的意义的。
严肃的近义词
严厉、严正、威严、庄严、庄敬、庄重、正经、端庄、肃穆
严肃造句
1、我有一个温和又严肃的老师,上课时她严肃认真,课下又温和的替我们解惑答疑,我们都很爱她。
2、他的确有一副严肃的脸孔,但内心却是很富幽默感。
3、小张平时就是一个严肃的人,那就没多少朋友和他来往。
4、爷爷是我们一家子的老大,我们所有人都得听他的。他平时一脸的严肃劲,但一说起话来,就好似流水般连绵不绝。
5、冬天,虽然竹子倒下了,但他的精神绝没倒下,他还是那么严肃,那么朴素那么有君子之风。
6、老校长的表情总是那么严肃,同学们都有点怕他。
7、那些在语文与艺术上久已受到这种陶冶的人们,他们又有几个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世上其余的人们实行节制、仁爱、谦逊、慈悲、严肃、忍耐与克制的榜样呢!
8、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9、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10、老师对犯错误的同学总是严肃地批评教育,从来不迁就。
11、他的眼神中只有坚强,他的骨子里只有脊梁,他的眼神里透着严肃,他的臂膀厚实得像堵墙,他有一个伟大的名字:父亲。爸爸节到了,祝天下爸爸快乐安康!
12、看着他那认真严肃的样子,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
13、蛐蛐儿满身披着黑纱,显得那么严肃;又像披着黑色盔甲的大将军,又显得那么勇武。
14、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凛,冰天雪地,十分寒冷。注意。威风凛凛中的凛凛表示严肃、敬畏的样子。
15、对你严肃的面孔,那是一盏明灯。
16、你必须用笑声摧毁敌手的严肃,或是用严肃击败敌手的笑声。
17、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肃严密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不可缺一。
18、讲到学习方法,我想用六个字用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
19、她对下属的态度严肃而认真。
20、它不像仙人掌那般无情,不像莲花那般严肃,它象征着爱,无言的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情人的爱,师生的爱,想说出来,却又无可言谕。而玫瑰正是这种爱的寄托,代表着爱与被爱,泪与悲伤,真情与奉献。
21、之前爸爸就十分的严肃,如今也是这般的严肃。
22、父爱是什么?父爱指父亲给予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
23、她努力装作不说不笑的样子,把脸绷得象石雕泥塑一样严肃。
24、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25、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26、幽默与严肃互为验石,因为不愿接受善意的玩笑,其中必有疑处,而经不住审度的玩笑也一定是智慧。
27、第一次这么严肃的演戏,也算是走向成熟的一个尝试吧。
28、在座的人全都受到他影响,一下子也都变得严肃起来。就像钢水突然落到冷水里,一下子整个脸都凝固了。
29、教练制定的纪律,违反者严肃批评!
30、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31、对于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
32、关于典礼,他说,这对于学生的生涯来说应该是一项重要,特殊和严肃的事情。
33、每当我犯错了,一向和蔼的爸爸就会变得很严肃。
一、复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方面
1、能利用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能根据拼音正确地写出已学过的汉字。
2、掌握本册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会规范地书写,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
3、查字典,会运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熟练地查字。
4、辨别同音字、形近字,进一步提高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5、掌握本册词语,理解词义,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
6、进一步掌握部分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掌握已学的成语;了解和认识一些常用的格言。
7、能够改写句子、修改病句和缩句;能正确使用一些常用的关联词。
8、进一步掌握学过的标点符号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
(二)、阅读方面: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联想;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阅读科普文章。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作文方面:掌握有详有略地记事和先概括后举例写人的写作方法,能写感谢信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复习内容:主要包括本学期学的必学课文,8次习作训练和8个单元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能正确地书写大小写字母;能正确地拼读音节。主要题型如:(1)选择正确的读音 (2)给专用名词加上声母 (3)看拼音写字、词、句 (4)确定字的音序、音节等。
2、汉字 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主要题型如:(1)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匀称(2)改错别字(3)确定字的部首,除部首外还有几画(4)辨字组词 (5)多音字组词(6)选择正确的字填空等。
3、词语 理解、掌握课文中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会辨析一些近义词的反义词。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主要题型如:(1)把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2)照样子写词语(3)根据意思写词语(4)用词造句(5) 找近义词或反义词(6)选择恰当的词语(7)辨别每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8)把可以搭配的词语用线条连起来等。
4、句子(1)了解常见的句式(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双重否定句)及其作用。了解句式变换的几种形式(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变换);能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句式。
(2)认识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3)能用关联词语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列、转折、因果、条件、递进、选择、假设等)。
(4)要能正确地修改病句,病句的类型主要是:用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前后重复和矛盾等。复习时,要安排修改一段话的练习(标点、字、词、句、标点等)。
(5)扩句和缩句。扩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缩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删去,使句子简洁明了。复习的时候,要讲清要求和方法。
5、标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能结合语境,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了解分号、引号、省略好号、破折号的作用。
(二)阅读
主要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1、课内阅读 落实背诵和默写 把背诵和默写的段落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我检查、相互检查,选择易错字、重点词语或中心词句进行按原文填空的练习。背诵与默写要使学生基本做到人人过关。
2、课外阅读
(三)写作
从习作的类型来看,有写记叙文,也有写应用文。从习作的形式来看,有记实性的习作,写自己平时所见、所闻和所想,有想像性的习作,包括看图作文、续写等。从习作的内容来看,有写人、记事(记叙一次活动),有写景。从习作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
三、复习方法
1、主要采用集中与个别相结合、集体与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努力提高及格率;多让学生自主复习,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要多种方法交替使用,学生复习得轻松,效率又高。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阶段以练习为主,但是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归纳。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
3、善于利用教材。以课文为主,一是通过复习,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课文的熟记,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二是通过复习,把方法转化为比较熟练的技能。如把略读课文变为精读课文,从中训练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和学习表达方法;把精读课文变为略读课文,复习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4、阅读复习时,要把握每个单元的阅读重点,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些模糊,教师应帮助他们回忆一下课文和重点训练项目。
一、练从小处着手
课文中可训练的点很多,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很重要,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曾这样发问:“你从课文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很快,学生便将目光聚焦在了课文的第17、18自然段上(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深入阅读,画出了“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掏、给”等关键词,并在潜心阅读后写下了这样的批注:生1:“伯父是多么关心这位车夫啊,他小心翼翼地夹,仔仔细细地洗,轻轻巧巧地敷,一圈一圈地包扎,做得是那样认真、虔诚。”生2:“伯父将车夫搀扶到车上,自己长时间地半跪着,认真地为这位素不相识的,贫苦的车夫处理伤口,真令人感动!‘半跪’一词正是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写照。”生3:“伯父为他人想得可真多啊!他知道车夫受伤后无法出车,便主动给他钱,这样他可以在家里安心养伤,这般照顾真是无微不至。”……看学生余兴未了,我不失时机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细细读读,这些词语与哪些词语意思相近,可以相互替换吗?例如,把‘敷’换做撒、涂等词,好吗?”话音刚落,学生立刻高举小手争辩道:“不可以。把‘敷’换做撒、涂等词显得太草率,有敷衍、草草了事之意,体现不出鲁迅先生的真诚态度。”……这个片段的学习中,我从10个关键的动词开始理解,通过读课文,找到关键句段,让学生圈、点、批、划、议。这样不仅理解了这些词,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还把主人公的感人形象解读的淋漓尽致。
二、练在不能言传处
1.练习换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词语运用的准确,但说不清楚,这时需要练习。例如,学习《穷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熬”的准确性。我提示学生:除了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还可以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立刻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找到了“熬”的近义词分别为“挨、扛”。这样通过互换词语练习,既使学生感受到渔夫家里艰苦的生活窘况,体会渔夫为抚养邻居的孩子打算付出更多辛劳的决心,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此时之练,可谓一箭双雕。
2.展开想象,体会文本的韵味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十分生动,作者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事物特点,但因表达效果的需要文章中阅读空白较多,意在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产生只可意会的感觉。例如《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七颗钻石》等课文。教学时,我抓住这些不可言传的契机,让学生适时练笔。例如,学习到《草虫的村落》第5自然段时,我在读句子“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一好奇的目光。他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后,引导学生想象:它们围着大蜥蜴可能交流什么,相互攀什么?采用填补阅读空白的练习,让学生化作一种角色展开想象。片刻思考后,黑甲虫说:“喂,朋友!你吃的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强壮?”小圆虫说:“你好,蜥蜴大哥!你经常在外面闯荡世界,一定经历了不少新鲜事,讲给我们听一天吧。”甲虫游侠说:“老兄,有什么秘诀可以连就你这一身肌肉呢?教教我吧。”……这些极富个性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难道不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佳效果吗?而这一效果的产生正是教师在最合适的时机。
3.尝试改写,注重个性表达的多样性
教材中一些历史性故事因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十分耐读,每每读来,都有爱不释手的感觉。但因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历史背景了解不够,缺乏对相关专著地研读,所以对课文理解只停留在文本表层,对人物个性的把握较为单一,草草阅读,总觉不忍。我在教学后尝试让学生改写,通过改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练在细品精读时
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一些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精读细品,同时也值得我们内化积累,从而将其根植于心。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精读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感悟作者抓住人物特点准确刻画外貌的写作方法,并立刻开展主题为“猜猜她(他)是谁”即兴练笔活动,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但不要写出人名,只写特征。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她(他)是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安排了细品精读、仿写、评改、猜测、交流等活动,这既是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又给学生练习表达找到一个好机会,将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练需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