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学校学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精神和创新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改革教学方式,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性特点。现就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应当强调实用性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英语技能方面应有以下能力:
1.口语表达――在说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面对社会环境。就表达能力来讲,起码应具备口语表达能力。随着经济环境的国际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许多职业岗位的求职或任职中至关重要,比较典型的如餐旅服务专业的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如果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临场发挥好,再加上良好的个人素质,就会顺利步入成功就业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设置语言情景,尽可能创造真实、自然的氛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在意学生口语中出现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尤其不要在学生正说话时打断他们,应将重点放在他们交谈的话题上。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口语中有点语法错误也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说的过程中锻炼自己。
2.应用写作――关键是多看勤写。英语应用写作同样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在英语应用写作能力教学方面要下功夫,但是也应探索新的方式。第一,让学生多读、多背范文,增强语感;第二,坚持写英文日记,要勇敢地写,不能“妄自菲薄”;第三,坚持课外阅读,文章见多了,对提高写作也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能够熟练地用英文书写各种信函,培养出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3.继续教育能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是教育发展方向。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激活学生的参与能力,打破教材章节,让学生尽量多地自选、自用教材内容,教师积极引导,培养他们继续教育能力――研究知识结构,探求学习方法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体系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让学生接受创新思想,学习创新的方法,体验创新的快乐。这就要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量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民主、互助、关心、合作的新型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组织小组活动,就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和能力相当的学生或者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害羞的学生可以和其他相当的学生或者外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前排的可以和后排的组合,以体现均衡性。例如,教师讲授有关交际用语“Ask for direction”时,要求各小组从多角度进行表达,看哪个小组表达方式最多。经过小组活动,在总结归纳时,发现一小组学生采用了以下五种:
Where’s……”?
How can I get to……?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Is there……near here?
Can you tell me how I can go t0……?
还有一个小组提出了另外两种表达方式: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Please tell me how I get to……
其余的小组又补充了I’m looking for……等其他的表达方式。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营造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也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培养了足够的人际交往和思想沟通能力,为适应社会做好了准备。
三、尊重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院 自我管理 模式 研究探讨
随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类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在当今生源数量减少、办学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致力的方面。同时,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对即将输送给社会的青年在技能和综合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远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的需求,只有具有一定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有机会更好的融入社会。本文从自我管理的定义和含义出发,分析自我管理模式与学生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合理的建议,最后总结全文。[1]
一、自我管理的意义和与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发展的关系
自我管理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和调节,通过管理、约束等行为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一个过程。我国的自我管理概念在20世纪初期出现,当时的一批先进教育家的口号是“学生自治”,经过几十年的改良和优化,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探寻适应时展的新自我管理理念。中等职业学院的办学目的是给国家和社会输送专用的技能型人才,以缓解社会对基础性技术人员的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相较于普通学校,中职学生在学科知识及应用技术上面更专业,动手能力更强,但是同时他们在素质教育部分所受到的关心相对较少,这使得中职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对他们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有着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方能为即将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学生的发展与职校的未来是挂钩的,职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鼓励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发展平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2]
二、我国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典型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相当于全日制普通高中生,大多是14岁至17岁的未成年人。他们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体现有:在学习工作上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学习动力,逃学厌学等;在思想道德上缺乏社会责任感,组织意识不强,做事懒散,好逸恶劳等;在心理素质上情感脆弱,抗压能力差,与人相处能力差。这些现实情况反映目前的学生管理制度的非制度化以及不正规性。学生没有明确的自我管理意识,被校纪校规牵制着前行,并且部分学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不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原因,只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受到了限制,大大不满。此外,在管理方式上,学校未能赋予学生充分的自我管理权,未能真正尊重学生意见修改或制定某项政策,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再次弱化。以上种种情况表明,我国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还有待加强,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行。
三、促进中等职业学下的顺利发展,改善当前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实现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最佳途径。这既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校和老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能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进步。只有学生主动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后,才能比较和分析自己与学校要求、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有目的有规划的调整自己,做到自我管理。[3]
2、发挥优秀代表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应该在日常学习中选拔出一批在学习、生活、劳作中的优秀的学生代表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感化他人,让大家一起向着优秀代表的方向进步,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一方面,书本上和社会上其他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也应该做成专题来指引学生走上正面性的人生道路。
3、建立运转良好的自我管理考核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该制度从学习职业技术的广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公平公正地处理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或矛盾,定期考核优秀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依照规矩办事,乐于自我管理、自我进步。同时,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的工作也要与班级自我管理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管理网络,从而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对此给予大力支持,使自我管理的考核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为当代学生的自我管理道路保驾护航。[4]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主管理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老师带领向学生自主前行的过渡。
教师只有真正地赋予学生充分的自我管理权,才能确立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在管理中由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由被动约束到自我约束,从而树立学生的内在约束力,使职业教育管理通过自我管理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所有领域。只有真正具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刘晓慧;浅谈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J];新课程学习;2012(08)
[2] 王金鹏;浅析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J]; 职教天地;2014(02)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计算机教学 思路对策
一、关于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与社会实践上不统一,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是计算机可操作技能不熟练。一些职业学校在未来的人才培养和规划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的思维创造力和发散力不强。除此之外,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指导上,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就业机制有待提高。
二、关于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思路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
职业学校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拓宽教学思路,不断锐意进取,大胆革新,拓宽计算机教学范围与程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借鉴一些成功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于人才的要求,应用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习得专业的技能和本领,增强日后的就业竞争力。注重以专业性和实用性为目标,培养学生符合日后的职业规范与要求。
(二)改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
职业学校要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从而调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上主动探索,积极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要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教学模式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能力要求。同时,在日常考核评价机制体制的建立上,要根据学校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情不断改进评价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制管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计算机职业教学中,必须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教学氛围,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和谐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旨,注重与学生加强日常沟通和了解,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的局面。在实际教学中,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为日常的良好教学展开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长足进步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应用技能。
(四)完善学生的实践课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日常实践和操作,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上,制定合理、务实、有效、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和成长为目标,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操作。职业学校必须依靠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合作,为学生的日常实践和操作提供机会,创造机遇。通过实践性的课程操作,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提升学生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兴趣和情趣。
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用各种学习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教学方式将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可以通过实战演练,让学生爱上计算机这门课程,真正喜欢上计算机操作。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将教学内容和技能拓展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为学生的技能增强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与企业加强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
职业学校在当今激烈的市场就业环境下,要积极与企业加强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平台与空间。开展校企联合活动,为学生的实现和实践提供学习经验,增强社会就业竞争力,增加工作实习经验。同时,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激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认同。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机会的同时,有利于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探析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思路的意义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已经离不开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探析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新思路,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学校的发展,提高办学能力。同时,有利于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依不拉音司马义.浅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路[J].信息通信,2013(4).
[2]姚晓兰.浅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路[J].电子世界,2014(8).
[3]朱宏伟.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广大家长渴望子女"上好学"的高度期盼,使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高点。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新时期的新要求。但是,针对职中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性问题也提到职业教育者的面前。事实上,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多属于普通高中选剩的"优剩者",除过基本知识差,自控能力差,学习能力差外,他们对所学专业包括学校及自己都缺乏合理的认识,对自已的未来更缺乏信心。因为他们对自我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控制,很多学生到校后就是为了混个文凭,混成年龄。因此,这一个群体是一个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动力不足的被人们认为的"玩完"的一群。而这些学生因为考试成绩差无奈的进入职业学校后,又对职业学校抱有成见,对学所专业有些鄙视。因此,要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树他们的人生理想十分必要。
笔者通过个别了解、问卷调查、家庭走访等方式,对学校10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在职中生中存在以下现象:
1.鄙视职业教育
70%的学生因初升高时成绩太差而无奈选择职业学校;另有15%的学生认为读职业学校压力小、轻松,来这里是混年龄混文凭的;15%的学生是为了今后生存,学一个符合自身条件的专业将来有口饭吃件。
2.倍感前途迷茫
40%的学生没有想过未来,采取混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消沉度日,46%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今后也肯定没有大出息。
3.不良习惯相似
女生以吃垃圾零食为主,开始讲吃讲穿,早恋者居多;男生以打群架,集体上网吧玩游戏都较多,经常旷课,甚至夜不归宿,还有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情绪低落,不合群。有26%的学生经常或偶尔与教师和同学发生矛盾。
4.走入择业误区
怀疑自己职业能力者占18%,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是否可以让自己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持怀疑态度;怀疑学校里所传授的知识能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者占85%;对即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及"职业生活"产生恐惧,有消极懈怠思想者占54%;不想从基层做起,好高骛远,自身能力与自我评价有差距者占67%。
以上问题如不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尽快克服,"招得进来,留得下来,送得出去"这句承诺就是空的。这样的毕业生,不但有损学校声誉,且会影响学生一生。
解此燃眉之急的方法是什么?这些方法又如何实施呢?
毋庸置疑,职中生的此类共性问题,有社会环境因素,更有家庭教育因素,也不排除学校的教育因素,个别学生还有自身观念或经历等方面的因素。不管怎样,职中生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对自我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而有效的设计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职业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积极主动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打基础、做准备是解决此问题的基本途径。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
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到职业生涯不是个人随意的、短暂的行为,也并不简单地就是一份工作,它是人们规划、思考、权衡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个性,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模式。著名心理学家舒伯也曾提出职业生涯即生活的观点: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整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它不仅包括职业角色,也包括和工作有关的其他角色:学生、家长、配偶、公民和休闲者等。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简单地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初始选择一个什么工作作为职业,是极其重要。
对职业生涯的提前计划,叫做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简单地说,就是规划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和组织规划等。
既然职业生涯是我们每个人从事职业工作的所有时间,那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一个人要去旅行,出发之前必先设定旅游线路,既不会错过梦想已久的地方,也不会千辛万苦却去到并不喜欢的景点一样,对职中生而言,规划职业生涯是一个职业探索与奋斗的征程,其目的就是争取最大的收益,少走弯路,不走错路,避免走回头路,选择走最佳的路径来实现职业理想,从而实现职业上的自我价值,促进和推动人生其他理想的实现。
对职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在理论学习方面,要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夯实职业生涯的理论基础,可为职中生的一生树起一个标杆。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渗入,有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性。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以此目标来激励并监督她们克服各种困难。
2. 职专生不仅是职业型人才,更是素质型人才。这里所说的素质指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在现代社会,职业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而劳动者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在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要及早树立学生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在他们进入职业生涯前就调整好心态,充满自信、坚定信念,可以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做起,勇敢地迈向自己规划的目标。
关键词:中专;体育教学;现状;发展方向
体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得天独厚优越条件。在校园里培养出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那么,他们到了职场上就能体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下边笔者谈谈中专体育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缺乏针对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针对的是初中毕业生,而初中生的文化基础和体育基础都与普通的中学生有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后,我们要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情况,提出一些要求,包括对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在专业方向确定之后,我们在逐渐的增加体育教学难度,这是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但在很多的学校都没有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2.忽视群体性教学。
体育是带有竞争意识的特殊学科,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任务,对于学校来说,培养体育人才也是非常关键的,并且有许多的学校都很重视体育竞赛中的奖项,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学校的体育的培养力度还是很大的,但是这也同时导致了体育教学的失衡,重点培养体育人才会严重影响的一个学校的整体体育水平,而在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仅仅是进行一些讲解和示范,并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没有给学生提供发挥、思考的空间,这样的体育教育的意义是不大的,不仅没有突出体育的趣味性和与类型,同时也没有发挥体育对职业的巩固作用。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对于学校中的师资队伍结构,许多学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管和操作,近些年来,随着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些学校的教师人数严重不足,为减少学校的负担,而很多的学校并不愿意扩大师资,这就引起学校师资结构的不合理。近些年来青年教师的数量逐渐升多,但是各个学校在职称评定的工作上并不认真,影响了青年教师的队伍稳定性,同时体育教育也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普遍关注。虽然我国高校也在大力的提倡教育对于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也一直是口头上的宣扬,并没有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中。很多学校都更愿意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一些理论文化课的教学上,这反而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体能状况下降。虽然一些学习也有设置一些体育课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不是必修的,学生可以上也可以不上,这样也根本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这也使得一些学校的体育教育成为了空谈。
二、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1.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一方面具有普通中学体育教学的共性,另一面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中学,使其体育教学必须具备个性,为职业教育的特点服务。所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并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锻炼;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树立健康第一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锻炼服务。
2.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理论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总结而得来。其中,体育理论,也是可以从实践活动中完善总结而来,并且,通过学习体育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体育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原理以及对人体的作用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在了解了体育的理论之后,更能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无论将来干什么事业,拥有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再有,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掌握一种学习的技能,书本上的知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步淘汰,但是学习的技能和能力是可以持久的。
3.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 关爱 运用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经历了一个很艰苦的探索过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中职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助下逐渐走了出来,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但是,学生生源素质的下降,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异常艰巨的任务。不同学校,不同班主任,德育工作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对学生的“爱”。霍懋征老师更是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如何来正确运用“关爱”呢?本人拟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偏小,大多数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江西省2010年录取的新生中,19岁(含)以下的占79.71%,未到18岁的未成年人占68%。这些学生正处于青春躁动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完全形成,是非不分,对未来还比较茫然。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没有受过苦,有些没有挨过责骂,他们过惯了百依百顺的生活,缺乏责任感,缺乏爱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观念。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爱和母爱,得不到父母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有些受爷爷奶奶的溺爱、纵容,自由散漫,懒惰。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差。自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那些在中考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从表面上看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更大的问题是存在很多心理和习惯问题,是学习、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多方面的后进生。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关爱”的运用
面对这样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困惑和挑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秩序如何来维持?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何来展开?学校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以至于学校发展的前途在哪里?这些问题对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管理者来说都是很棘手的,但又必须面对和解决。十多年来的实际工作,很多矛盾和焦点都集中到了学校德育工作,集中到了班主任身上。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很多,关爱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础。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必须在德育工作中正确体现和运用。
1、对学生的“关爱”应以树立师道尊严为前提。
班主任不能爱心泛滥、没有原则地普降爱心。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能等同于家长对子女的爱,首先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讲求师道尊严,然后才是对学生的关爱。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个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并不缺少长辈的关爱,只是随着他们的成长,学业下降或平庸,长辈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破灭的过程中,由溺爱到失望,有的到放弃甚至暴力相对。面对这些在扭曲的爱中生活成长起来的学生,班主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不能推波助澜,要明是非、知美丑,在学生面前要讲求师道尊严。
2、对学生的“关爱”要公平、公正。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外部事物都比较敏感,非常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看法。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稍有疏忽,一定会产生矛盾,给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难度。有些班主任将班级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因人施教,这是完全行不通的,只能是把工作搞得更糟糕。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可以搞好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抵触思想和情绪,可以顺畅地与每位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为德育工作赢得有利的平台。
3、对学生的“关爱”要注重细节。
十七、八岁的学生,阴晴不定,有些学生远离家长,有些是初次过集体生活,会不断地产生很多情绪,冒出很多问题。班主任应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这些变化和问题,要严肃对待、及时解决,不能马虎大意。平时对学生的每一次谈心,对学生的每一次问候,对学生学习生活小事的查看,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严肃的手势等都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和关怀感。这些细节都是班主任“关爱”学生的体现。
4、对学生的“关爱”要有耐心。
关键词:素质教育;计算机;职业教育;创造性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行为,更主要的是学校行为。不可否定的是,十几年过去了,整个教育界对何为“素质教育”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学校认为开设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就是推行素质教育,一些学校认为强化艺术、体育这方面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一些学校认为多创办学生社团就是广开素质教育之路。确实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看作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或途径。个人认为,作为技能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的职业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是在专业技能课程中,这是由专业技能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绝对地位而决定的。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学校的立校之本、立校之根,离开了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学校的其他一切教育就都没有了存活的基础。作为职业学校教育的一名普通老师,我们应该在专业课程当中融入素质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
“计算机设计基础”是通过学习计算机设计软件(例如:3dmax8、Ps、AutoCAD等软件)从事简单的产品、广告、室内设计,该课程是我系玉雕专业学生的拓展课程,是将计算机设计融入传统的玉雕专业中的一种尝试,是为进一步推进玉雕专业的发展做的一点努力。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该课程,我们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做了简单的调查,借此分析掌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通过该课程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学生情况参差不齐。面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是教师面临的一个艰巨的考验。通过与其他老师的共同调研与探讨,我将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师生关系上,要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以往在教学活动中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今天我们学习……”而现在我会问:“你们想学什么?”“你们有哪些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计算机设计基础具有专业性、实践性、逻辑性较强等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比如在3dmax8软件设计教学中,讲解各项工具及命令的时候,倘若一开始就介绍整个软件的界面、工具及命令,会导致部分同学不能理解,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后面的教学也难以开展。所以我在讲解的时候通过图片将用该软件设计的创意新颖、造型特别的产品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大家的注意点、讨论点都被吸引,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如简单模型的制作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后作业大家都很自觉地去讨论,课堂内容也会得到巩固。
二、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教育是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创造型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计算机课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识。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我了解到每个同学都想在学习上有所成绩和进步,学生也都表达了他们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老师的帮助。我深知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进步、有提高。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有助于达到最根本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会喜欢。实践操作课上,我“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分层不分班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层次进行教学。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尽情思考、用心学习,大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平时,我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在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注重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质疑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操作时,我总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解决了问题,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创造性思维;既提高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创造意识。
质疑,这就要求学生学得主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这才能有疑问。疑问解决了,学生的知识掌握也得到提高。如此循环反复,学生就学得透彻。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地超过我们的想象。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自学质疑能力,那他的学习内容、掌握的知识就永远落在后面,要想站在科学知识的前沿,在工作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就需要培养自己求学质疑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学生如果还是教师讲什么自己学什么,毫无自学能力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那么教师应该做些什么?素质教育体现在哪里?我想计算机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应该体现在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在平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励学生解决问题,教会学生思考、质疑,这是计算机教学融入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
一、导言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在开展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导向,只有充分发挥其中职学校的特色,才能够在目前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优势,才能够保障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为社会输送大量实用型、技术性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更快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重要导向,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开展好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中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认真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就业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事关职业教育学校今后发展方向和中职毕业生的前途命运。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因素,很显然,学校的包括就业指导教材在内的所有教材不可能做到随时更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就业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和劳动用人制度均得到了不断的深化,面对目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走入社会、走入就业岗位没有任何准备必将遭受重大损失,学校必须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适当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将来的就业完全脱节,必然导致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从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民众收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从中职学校学生来源看,许多中职学校来自广大农村,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促进来自农村的学校在城镇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中职学校教育本身而言,对中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能够不断提升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毕业生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和获取较好的待遇,带来良好的职业发展,有益于树立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良好声誉,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认识自身的特长和弱点,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世界,从而有利于其毕业之后顺利就业、走入职场。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均开展了相应的职业指导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由于学校或者教师没有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教学工作,有的教师按照所编写的教材照本宣科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工作,难以真正收到实效。第二,部分学校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等同于开展就业推荐工作,无疑,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如果学校能够开展好就业推荐工作,是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的,但是部分教师以偏概全,将职业指导工作完全等于就业推荐,必然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职业观念。第三,开展职业指导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目前许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正式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缺乏相关的声像资料、实地参观等,并且职业指导还没有渗透到各种学科当中,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收效不大。第四,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校开展的职业指导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没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指导内容、方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
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实效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一)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实效
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首先就得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效,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指导的针对性、实践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课题教学质量,发挥好其主渠道作用。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比如通过幻灯片、录像、电视等声像资料进行补充,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喜爱,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实践性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要以《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为主渠道,但是,毕竟课程是比较缺乏实践性的知识,我们在开展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采取措施增强其实践性。比如,在课余组织学生到人力资源市场和用人单位参观考察,及时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开展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活动等。
(三)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由于中职学校就业指导的教材是针对全体学生编制的,所以其具有许多共同性,但不具体针对个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此,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校应当建立学生的个人资料档案,收集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引进专业的指导专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适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以及通过谈话、调查和观察等方式尽量全面地收集学生的个人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同时,学校要加强和劳动人力部门、用人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
参考文献:
[1]刘晓春.中职就业指导课教学探讨[J].新西部:2008(10).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本单元,班主任也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将会影响良好班风乃至良好校风的形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个人修养千差万别。有的活泼好动,有的自卑自弃;有的顽皮成性,有的孤独寡言;有的好学上进,有的贪图安逸;有的天生要强,有的颓废懦弱。面对如此差异大的个体,班级管理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摇篮,也可能演变成扼杀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泥潭。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无论采取哪一种单一的方式方法,都不可能最大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应统筹规划集体,精心策划个体,因材施教,分层管理,拓展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学生呢?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用真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去对学生实施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应,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热爱班主任工作岗位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它是当好班主任的感情铺垫,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只有热爱这份工作,你才会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才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去干。热爱班主任具体表现在热爱学生上,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去关注他们,教育他们。其次还不能嫌麻烦,要有耐心、宽容心。因为班主任工作整天是和孩子打交道,各种各样性格的孩子都有,有经常惹是生非的,有屡教不改的,有自以为是的等等。作为班主任要有耐心去了解他们、去说服教育他们,同时面对学生有时的错误,还需宽容,要懂得学生知错能改就是好的。总之,我们应当把班务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做,同时这也是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制定人性化班规,构建民主化常规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育人途径
所有的班级都应该有相应的班规条约对班级成员进行规范、约束和指引。这些班规的制定有的是套用学校现有的班级规章制度,有的是发动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班主任在执行班规时基本上都是严格遵从,但有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使班主任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究其原因,所制定的班规缺乏人性化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班规的制定要从班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而不仅仅是从班级教育和管理的需要出发。非人性化的班规大都是统一地限制学生的行为、思想和品质,甚至还会伴随有详细的违规惩罚措施,以此达到人人遵守、个个守纪的目标。
其次,班级民主化管理是教育在民主社会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它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强、自理的个性和能力,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管理民主化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教师要始终以平等亲和与认真务实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构建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并具有高尚的人格、开放型的思维,大胆创新,不断开创班级管理工作新局面。
第三,在班级管理上应设法创造出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气氛。班主任首先要树立大局意识,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慈母,思想上的益友。比如,当你接收一个新班时,既要让学生体会到你带班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要坦诚地说出你的要求和希望,明确提出班级的追求目标,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信赖的人,也是容易接近且工作严谨的人。为班级管理创设一种平等、和谐、无畏的畅所欲言的环境和敢于自己管理班级、敢于为班级管理提出意见的健康心态和行动。
三、让爱贯穿教育的始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真爱是不计回报的,是去掉功名利禄的淡定从容。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不少中职学生身上存在的特点,你做工作之前应抱有“充许犯错”的想法,千万别说“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更不要动辄叫家长等等。做这类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学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其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
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组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融入集体生活,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及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辛勤劳作的班主任要想搞好一个班集体,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时刻对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面对学生多次的过错,需要苦口婆心地说教,面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要谆谆教导,诲人不倦,面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碰到的许多障碍,要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及时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长期心理准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云 邢台市职业中学 《谈职业教育中班主任工作体会》
一、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本质内涵
(一)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现代管理学认为所谓“以人为本”是强调领导工作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管理的效益就越能体现出来。学校教学业务管理同样如此,要把人的发展融入到日常教学业务管理过程之中———从生命关怀到精神体贴,必须充分体现人本精神,管理者眼中要有每一位教师,教师眼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将“人性”融入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尊重教师的本性,有的放矢地引导、培养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教师认可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实施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管理者要想使学校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最大限度地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求得人的超越式发展。
(二)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学习型的管理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思想”。所谓学习型组织思想,指的是学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对教师与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一方面为了保证学校的生存,使学校具有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教师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职业学校项目课程的实施对教学业务管理者和教师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教师与管理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才能与时俱进。美国学者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调查了80家著名企业的文化之后指出:“共同价值观是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基石,共同价值观作为一家公司成功哲学的精髓,为所有的员工提供了一种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识,也给他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指导方针。不仅企业如此,学校也是如此。作为职业学校要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愿景,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是学习的共同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成为合作的伙伴,才能使大家真正体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有赖于追求自己的内在价值,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作为教学业务的管理者要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三)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互动式的管理互动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关注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其核心是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塑造,目的是激发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活力,进而使整个组织保持整体创新能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互动性与互惠性的统一。互动式的管理不再是被管理者的被动服从,不是以往“家长式”的管理形式,而是主动适应,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人治”管理,它强调的是“塑造”,而不是“管理”。同样教学业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应当是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由学校教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人共同进行的多维管理,其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务管理者相互交往的过程。这种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的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过程,对于教学每一方面的管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个性化的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课程改革中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课改理念下学校教学业务管理也应该凸显个性化的管理特色,其教学业务管理的流程也应该因此由传统的统一要求走向今天的强调个性,尤其是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流程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教师持续发展潜力的挖掘。实施个性化的管理,要求教学管理者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人文、人本精神激发教师主体个性化风格,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特长和积极性,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而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的管理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
(五)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开放性的管理开放性是开放性管理的根本特点,其理论依据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发展通过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产生,其中“不平衡”作为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开放性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呈动态,管理者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新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在这种管理方式中管理者不断引进相异和相反的观点,通过开放、互动、多元的对话,形成发展过程的非平衡状态,打破已有的稳定状态,使其永远处于转化和发展过程之中,从而带来发展的新动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传统的学科知识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平衡”使得职业学校的课程必须根据动态的社会需求不断加以调整与变化,它已不再是静态的学科知识的载体,也不再仅仅是职教圈内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学生、教师、学校、企业都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业务管理就要增强与企业、家庭的互动以及学校与学校的互动,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性的管理,它要求整合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认真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是提高教学业务管理效果的切入点观念决定行为,思想指导行动。教师与教学业教师论坛务管理者只有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使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实施课程改革的意义,将实施课程改革变为自己的自觉与自愿,教务处可以引导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如从《教学设计原理》《课堂教学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建构主义理论》等书中汲取养料,使教师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明确方向、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二)认真抓好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业务管理效果的关键环节细节决定成败。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抓教学过程的管理,首先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常规依然是保证教学正常秩序、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学业务管理者要把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原则和课堂评价标准逐一落实到新的教学常规中,把每个管理环节做细做透。其次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全力提高学生技能。教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在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内容主体特点的不同要求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与之相对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大胆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贯彻“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推行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有效地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第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改变备课检查内容和方式。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学环节、教学进度的教案检查为注重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检查,强调以“学”定“教”。坚持有效地听课与评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听课和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经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准确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学习状态,发现课堂中“教”与“学”的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落实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三)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提高教学业务管理效果的重要作用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懂得教学的有关技能技巧,还要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能够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因此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课题的形式开展校本研究,教师相互交流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心得体会,交流自己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初步成果,及时分析思考来源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共享成功的喜悦、探讨过程的困惑,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校本教研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又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根据教师在思想业务、知识能力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校本培训上坚持“分层要求”,实施“五课教研工程”,即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将“五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
作者:周吉云
(一)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分类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具有不同的特征。第一,显性知识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隐性知识则是不规范且零乱的;第二,显性知识一般来源于实证,而隐性知识很难用科学方法去证明;第三,显性知识可以文本化,如通过公式、定理、制度、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来表达,而隐性知识因为隐藏在人的主观经验之中,更多表现为诀窍、个人特技、习惯等;第四,显性知识的本质性能够被运用者所认识,隐性知识只能被简单描述;第五,显性知识比较容易储存、传递、理解和分享,而隐性知识则难以储存、传递、掌握和分享。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那些由像教材这样的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可以被称为显性知识,当然,就是在这些学科教材中还隐藏着许多隐性知识。另外,那些存在于师生头脑中的,基于长期的教与学的积累而未被表达出来的关于技术的经验性知识是隐性知识。如教师关于职业技能的训练知识,学生关于获得职业技能的知识等。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目标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不同的职业技术训练内容,通过设计、构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挖掘教材或某技术的固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共享并引导知识创新,最终通过对共享与创新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效能。相对来讲,技术或者技能中的显性知识的管理目标主要是使其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知识的管理目标却在于使其显性化。传统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对教材或技术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却很少考虑将师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纳入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范畴中。根据知识管理原理,职业学校教学必须要把师生头脑里的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才能求得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路径
(一)对显性知识的有效编译码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不仅因为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等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还因为从教师发出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内容到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若从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析,它又是一个信息转换过程。所谓信息转换,就是把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转换为表示该种意义的符号和把该符号转为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信息或技能分解的沟通。教师要把讲授或训练技能的显性知识编成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符号———言语、文字、数字、图表、公式、动作等,把它们说出来、写出来或示范出来;学生则通过听、看、读、写等把这些符号又转化为一定意义的信息内容,从而接受知识或掌握技能。由此,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的信息转换便是一个线性路径,即教材(技能)教师编码学生译码教材(技能)。
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教材或技能的知识有效编码。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教材或技能所包含的显性知识转变为代表该种知识的符号化信息,这与教师理解教材与分解技能有关联。显性知识的编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包括各种符号和手段的正确运用。无论是设问、技术程序、公式呈现、图表展示、动作演示,以及使用多媒体的表达,都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实施。然而仅有教师的编码还不够,必须有学生译码。译码就是信息通过信道后,再从符号化信息转变为原意义信息,使收信者对发出的信息加以理解。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译码主要涉及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显而易见,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的有效编译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换言之,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内。否则,教师进行知识信息编码后,学生却不能译码,或即使译码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原意进行理解,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与自我生成,教学效果将大大降低。
第二,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编码。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教学对象总是有差异的。为此,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特点出发来对教学文本和技能进行编码就十分重要。做到这一点就会使教学效用最大化。
第三,学生要有心理准备。这样有利于知识信息的译码和反馈。因为课堂教学不同于“人———机”间的信息转换,它是有心理活动参与的,学生在教学中有无心理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课前预习与教学示范环节特别重要。
(二)对隐性知识的合理提取
根据知识管理的观点,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的合理提取是实现师生间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源泉。“通过组织内的先期知识共享,增强对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就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个体性的隐性知识。教师如何通过一定方式挖掘自己与学生头脑中潜藏的隐性知识为师生所共享就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头脑中潜存的隐性知识用学生所能理解的表述方式导入到教学中与学生分享。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隐埋在学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共享。教师是否善于建立一个供师生共享和交流知识的平台则成为关键。
如果说显性知识的编译码路径是预设的,那么,隐性知识的提取路径则是生成的,是师生在共同参与教学实践的活动中,由教师的教学机智随境、随机而提取与获得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差异安排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不仅学会教师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教师不能讲授的隐性知识,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从而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就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学共同体”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现与分享的形式。正是在技能的训练中,每一个人隐性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伴随着其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可见,职业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是师生个体头脑中隐性知识提取的良好教学策略。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序流转
虽然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两类不同的知识,但是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流转的。以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提出的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4种模式(SECI理论模型)的界说来看,课堂教学中知识流转的路径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网络。
第一,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教师通过沟通、扩散和系统化将教材文本或技能所包含的显性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显性知识系统,形成学生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系统的过程。例如要教授学生汽车修理的技术,就必须先让学生对汽车的构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了汽车构造的整体知识,学生不仅懂得了汽车修理的原理,也理解了汽车修理的技能知识。
第二,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将文本或者技能中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例如,有关技能操作的规则性知识,仅靠字面或口头的教导是无法真正让学生获得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在一定背景下的实践性活动将这些外显的知识内化和整合到学生的经验中去,也就是进行所谓的“现象学转换”。
第三,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师生之间在交流进程中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它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流必须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来进行。例如,在一些分组训练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可共享含有大量内隐成分的技艺或技能。
第四,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教师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与学生共享的过程。实际上,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并不断生成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也正是知识的发展过程。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这个过程常常包括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将其观点、意象和技能要领表达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或者图像。
三、总结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主任;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职业学校的中坚力量,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的关键在班主任。新时期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而培养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则事关学生成长、事关学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当前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专业素质与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许多班主任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班主任工作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技能比较欠缺,对学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存在困惑和不理解,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的现象,从而制约了班级和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二,队伍年轻化,新手型班主任较多。新班主任和年轻班主任在工作理念、班级管理、学生活动、学生个体的指导教育等各方面有欠缺,常常出现“事先不知所以、事后不知所措”的现象,开展班主任工作难度较大。
第三,班主任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还需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班主任大多是兼职,他们教学、科研工作繁忙,许多教师仍然存在教书是硬任务、育人是软任务的认识,当班主任不是出于自愿,有的是为了达到评定职称所规定的班主任年限、有的是领导安排了不好推辞,内心深处的想法是“能不干的时候就不干了”。既没有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思想准备,对本职工作缺乏激情,导致班主任队伍不稳定。
第四,对班主任的使用重选拔、轻培养。对于班主任的选拔,职业学校一般都是精挑细选,要求由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老师担任,但往往忽略了一位新教师如何成为一位班主任,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胜任班主任工作等问题。“一年熟悉工作,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崭露头角”这些要求仅针对“教学业务”,不包括班级管理能力的过关和提高。于是,就出现了班主任“断档、难选”的现象。
二、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对策
(一)提高认识,强化制度建设
要解决以上班主任队伍中的实际问题,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第一,育人工作与教书工作同样重要。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同样重要的。班主任工作不应只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每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担任班主任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第二,从事班主任工作,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是统一的。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班主任组织开展的班级建设和各项教育活动,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有益的教育实践。同时担任班主任还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学工作,因此两者的发展是完全统一的。
其次,要强化制度建设。针对班主任队伍的现状,我们应从制度层面入手,一方面可通过学校职代会等形式明文规定“担任班主任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将班主任工作由教师的自愿动作变为教师成长的规定动作,并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校内外班主任培训获得相应证书或学分,作为教师任职的必备条件;在此基础上,实行“班主任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激发班主任的岗位责任感;还要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逐步达成一个共识,即:只有能当好班主任的教师才能成为好教师。另一方面,对教龄一年以内的教师,实行“见习班主任”制度;对教龄2-3年的教师,实行“副班主任”制度;在现职班主任中实行“骨干班主任”评选制度。
“见习班主任”制度包括:阅读学校指定的班主任工作原理、经验介绍等资料,撰写心得体会;参加见习班主任培训班;与现职班主任一起参与家访;带一个“学困生”,帮助学生改变面貌;每学期在现职班主任指导下开一次主题班会;进行见习班主任结业汇报。
“副班主任”制度包括:跟班、分担班主任的部分工作;帮助班主任诊断学生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撰写一份班级学情分析报告;主持一次以上大型班级活动,接受班主任与领导的评判;每学期进行副班主任工作体会汇报;为将来的班主任工作写出工作方案。
(二)加强学习,建立系统、高效的校本培训体系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班主任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才能成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与道德的专业工作者。班主任业务培训便是促进班主任快速成长的必要且高效的方式。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班主任的培训方式主要有:派出部分老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培训;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介绍经验或请专家讲座;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但由于这些培训方式具有短期、无系统、难预设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不够,它无法承担起让班主任快速地掌握系统知识、较好地拥有专业技能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职业学校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校本班主任培训体系。
班主任成长的大致路径是:岗前培训――接受选聘――持证上岗――岗位培训――岗位高级研训,环环递进,螺旋上升。因此校本班主任培训也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分层培训,形成有机衔接的班主任培训体系。
第一阶段为岗前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主要是给初次走上班主任岗位的教师提供工作榜样,让他们学习和模仿,同时传授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参加相关的见习班主任培训班,接受正规系统的理论培训,确保教师走上班主任岗位之前做好知识、专业和心理的充足准备。
第二阶段为岗位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主要是让现职班主任对带班情况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中级培训。培训内容应切合班主任的需求、有助于班主任开展工作与专业成长,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培训重点应放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上,要帮助班主任突破认识瓶颈。
另外,由于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需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教育目标,协调任课教师,对接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常规管理、学习指导和职业引领工作,因此,这一阶段还可以尝试分年级开展班主任培训以及进行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培训。
第三阶段为高级研训。这一阶段培训是班主任工作的高级培训,目的是让已经走向成熟的骨干班主任有所创新和超越。在这一阶段可以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参观交流,或者请专家学者来校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点评指导,同时可组织他们收集整理工作中积累的教育案例、主题班会设计、活动方案、教育体会等资料并进行研讨,从而把零散的工作经验转化成系统与理沦,从无形转化成有形。
为弥补班主任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现状,使百忙中的班主任进行校本培训成为可能,我们应发挥互联网优势,创建“班主任网络培训平台”,使班主任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便捷地学习、交流和探讨疑难问题、研究教育案例、设计主题班会、与同事分享经验甚至接受专家的在线指导等等。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校本培训的适应性,使培训更加高效。
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规划与继续教育考核之中,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选派外出学习等的重要依据。而且应对培训、考核的全过程详细记录,并据此设立学校班主任人才库,为建立班主任资格准入制度奠定基础。
(三)开展活动,重视引领促成长
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是班集体建设的关键因素,班主任工作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需要班主任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磨炼、在反思中培养。而开展集体活动是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载体,因此职业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锻炼工作能力和展示个人魅力的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和技能比赛、由全体班主任参与探究的班主任论坛、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由年级领受任务和调动全年级班主任智慧和力量的主题班会观摩课等活动。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帮助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减少班主任自己摸索的时间,促使班主任迅速成长,学校应重视对班主任的引领。第一,通过设立“班主任带头人”、“年级德育组长”、“师徒结对”的方式,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优促劣,优化班主任工作的氛围,全方位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能力。第二,设立以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为引领的“班主任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完善班主任绩效考评方案,开展班主任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带领班主任积极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第三,成立系部“青年班主任研修小组”,小组成员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班主任。研修小组主要是对青年班主任的思想积极引导、工作方法正确指导,让他们尽快成长为班级管理的能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注重反思,促进班主任自我发展,打造学习型与研究型的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工作说到底,还是一种实践,班主任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也要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反思是指班主任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产生新的认识,促进自己观念转化,进而提升教育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在工作过程中,班主任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和总结,再到实践中去检验,然后再反思升华,把“学习―反思―研究一总结―实践一反思升华”作为班主任自我发展的基本模式,提倡在学习中反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改进教育工作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建议把“班主任月工作例会”改为定期的“班主任工作反思交流会”或“个案研讨会”,以引领每个班主任逐步成为反思型教师。
此外,受我国传统的“重普教,轻职教”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职业学校中对班主任工作的专题研究很少。许多人认为“科研”是教学的事情,班主任只要做好“琐事”就行。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和引导,更侧重于强调“盯紧学生”、“搞好活动”,忽视了对班主任工作的提升和研究。因此,需要强化班主任的科研意识,要努力摆脱传统的经验型教育管理模式,科学地研究学生群体和心理,探索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的规律和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途径。建议职业学校成立以年级德育组长为首的班主任教研组,它类似于常见的任课教师教研组。这种教研组可以把班主任团结在一起共同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选取相关课题进行系统研讨,特别是可以围绕疑难问题开展“研究一行动―总结―反思”的行动研究,将学、研、思、行紧密结合,可以促进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满足班主任自我发展的需要,打造学习型与研究型的班主任队伍。
参考文献
[1] 曲怀志.班主任队伍建设之广东模式[J].班主任,2009.9.